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境英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20

环境英语论文

环境英语论文篇(1)

二、语言环境运用的意义

第一,语言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文的引导,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含义进行剖析,体会英语从词汇到句子到语义再到篇章的连贯性。第二,情景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有意识营造的语篇产生环境,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并提高其口头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第三,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可直观感受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为轻松、准确、敏感的对英语词汇、语法等进行学习。

三、多媒体技术对语言环境的优化

1.多媒体对“语言语境”的优化

英语教学中词汇、句子、语义、篇章间存在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利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强化语言语境,创设灵活的课堂语境。可通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文情景再现、词汇应用环境模拟、小组表演、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声、光、色、图相交互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词汇“act”三种含义“角色扮演”、“起作用”、“行为”进行讲解时。可在用词造句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如下三个句子的三组小视频片段的播放及模仿:例1:“SunLiactedthepartofZhenHuanin⁃thisTVplay.”例2:“Don’texpectthemedicinetoactim⁃mediately.”例3:“It’sanactofkindnesstohelpanold⁃manacrossthestreet.”。这样,不仅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的情景记忆,加深了学生对于词汇应用语言环境的把握,而且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教学材料,还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在模拟既定场景后,调动学生自发列举相关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联想能力。

2.多媒体对“情景语境”的优化

“听”和“说”作为英语四大重要能力的组成要素,同时亦是英语口语交流的必备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包括交际意图、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在内的情景语境构建,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性的“对话情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供优质的“语言意义”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准确把握。例如,在开展以“making⁃newfriends”为主题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自身教学目标为:①掌握问候语句;②开展自我介绍,确定自己的英文名字,并结交新朋友;③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语言信息获取能力。然后通过多媒体中鲜亮、丰富且与学生相关的图片,如新生入学图片等,引导学生开展小对话。如“—What’sher/hisname?–Her/Hisnameis…”的对话。通过展示提前准备好的PPT,将学生带入自身入学的情境中,并适时提出“Introduceyourselftootherpeo⁃ple”的课堂主题。在介绍基本的问候语句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学生依次进行小组内的自我介绍,在反复加深相关语句记忆的同时,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熟悉,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介绍结束后,大家一起整理整个小组成员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推荐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实现学生信息获取与汇总能力的锻炼,以及逻辑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环境英语论文篇(2)

二、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建构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为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为此,本课题组分别在任教的江苏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选取了三个英语专业班级进行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建构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两种设计取向:一种是从教学现实出发,寻找并分析现有教学系统存在的问题,追溯问题的根源并着手改善教学系统,使之能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另一种是从相关学习理论出发,建构理想的教学系统模型,并按照此模型设计实际的教学系统。笔者认为,应该综合两种设计取向,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比较中建构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学模式。

三、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环境英语论文篇(3)

文化是一种文明进程的积淀,英语文化是学校文明进程的积淀。英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改革的深入,建设英语文化是学校在新世纪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一所学校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令人有些失望,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的原因微妙而又复杂。其一是学校忽视了英语文化建设的巨大而又潜在作用;其二是学校曲解了英语文化或隐含或提示的深邃意义;其三是学校容忍了英语文化建设中的趋同学步事实。

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期望,一种无声的要求,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原则上应该成为学校工作上的方向与指导。如何才能建设高品位的英语文化,最终体现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笔者作为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和参予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英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可以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的、长远的考虑,并将这种考虑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然后利用自己和领导班子的榜样作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推动学校目标的实现。

为了有效地推动英语文化建设,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英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英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授、改造或创造,都离不开师生作为能动主体而发挥作用。离开了师生的活动,英语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会失去创造性、继承性,而且原有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再存在生命与活力。而英语文化不仅被主体不断利用与创造,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主体,激活主体的创造热情。因此,英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在英语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同样要起设计师的导向作用和为人师表的楷模、榜样作用。正确、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继而自觉地去学习和仿效,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英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如果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就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文化的建设。看一所学校的英语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如何,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如何。

三、要不断完善英语文化的硬件设施和和优化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英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层面,是前提和基础,对于整个英语文化建设有深刻的影响。学校应努力建设好各种校内文化设施,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学校的校门、教学楼等建筑物的风格,校园的绿化美化、文明整洁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良好的有自己学校英语特色的感觉和评价。

因此,在学校英语的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校园环境与周围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整体统一和谐,对校门、实验楼、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操场都要从设计的合理性、布局的整体性、建筑的艺术性以及绿化、美化、知识化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特别是新建的设施要十分注意同已有设施间的相互联系和搭配,做到建筑风格相近,浑然一体。

无论是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以及图书馆,都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主要教学楼或阅读场所设立著名学者雕像,并书写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英语标语,如校训、校风、学风。学生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注意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英语标语等。要净化、美化和绿化校园,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的整洁。校园环境卫生应高标准严要求,即室内外地面无垃圾无灰尘;窗明桌净,现出本色。垃圾箱、果皮箱设置足够并位置适当,垃圾清理及时。校园绿化要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班级或处室,实行责任管理,并开展评比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要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使英语文化的“硬件”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总之,高品味的英语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并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建设高品位的英语文化,需要校长和教师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用英语的文化品牌构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钟启泉《上海教育》2003年7月

环境英语论文篇(4)

(2)元认知及元认知策略自主和有意义的学习是随着元认知而进步的。元认知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创立者Flavel(l1960)提出。他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主体对自身活动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以及对二者相互作用的认知”(Flavell,1979)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对人类所有以认知为基础或者有认知参与的活动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督和调节,从而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元认知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能够使学习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与元认知配套的行为训练可以为对具体科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光明前景。Hosenfeld(1977)提出元认知策略这一概念,即学习者利用认知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及评估学习结果的方法与手段,包括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及评估策略(Hosenfeld,1977)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用来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O’Malley和Chamo(t1990)将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列为学习策略三大类,其中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地位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它是一种高级的执行,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的知识,通过对语言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语言学习,是成功学习的必要手段。

(3)元认知与网络自主学习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学习者可以不拘于课堂教学的限制,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控制学习的节奏,安排时间;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center)里进行专项语言练习。肖武云(2011)指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肖武云.元认知与外语学习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和学习过程的执行者。与课堂环境不同,网络环境下教师没有直接参与组织教学,没有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学生来思考如何开展、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具备了元认知能力,掌握了元认知策略,才能监控自己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确定学习的路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解元认知策略,促使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通过策略的使用使学生逐渐形成元认知意识,使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转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二、研究实践背景

该研究从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出发,在一年级新生进校学习一个月后在学生中随机抽取4个不同专业(文、管、理、工各一个)班级进行元认知策略使用和自主学习能力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式进行,问卷的制定依据了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中对元认知策略的描述,从学习目标与计划、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过程监控和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制定相应的问题,采用5级变量评价。总计发出问卷137份,收回有效问卷126份。从这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在本校大一新生中有过半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目标是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但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内容大部分局限于课本,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完成教材上的自主学习内容,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非常小。观看电影和听英文歌占了一定比例,但在后面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很少注意英文台词或歌词,只是纯粹看电影(字幕)或听音乐。学生只有记单词时会用到少量技巧,听力、口语、写作、阅读等学习技巧掌握程度很低。很少学生能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很少。总之,大一新生在入学一个月学习后表现出元认知意识较差,元认知策略掌握不足,学习自主性差等现象。他们能够基本完成教师规定的考核范围内的自主学习任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

三、英语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建构

要提高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效率,不能仅仅依赖教师,而需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策略培养模式。针对本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参照CALLA培训模式,将策略学习的过程分为宏观培养和具体策略培养两大模块,每模块具体分为传授、示范、训练、评价和运用五个阶段。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学习策略培养大体涉及词汇、听、说、读、写五个方面。我们参照MichaelPaige等的“英语学习策略表”、AndrewD.Cohen&JulieC.Chi的“学习策略应用调查表”,文秋芳的“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顾永琦的“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问卷”[以上问卷\调查表\策略表均来自《走向自主: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施晓伟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和刘向红(2010:56-59)的词汇学习策略表、听力学习策略表、口语学习策略表、阅读学习策略表、写作学习策略表,制定了详细的培训的学习策略五表,结合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与上面提到的自主学习能力宏观培养构成一个全面立体的培养模式。下面以词汇学习策略为例来说明。

环境英语论文篇(5)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应该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此国内诸多外语教育研究者看法颇为一致。如束定芳等(1998)认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语言运用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将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涉及学习者本身的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其他知识和情感因素。文秋芳(2002)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不仅能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同时要做“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夏纪梅(2002)认为这种能力的本质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创造与再创造的活动能力。可见语言习得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载体。文秋芳(2010)提出要相信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的。那么,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呢?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习得理论

维果茨基用社会文化理论辩证地解释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由生物决定的心理系统包括记忆、注意等,一旦遇到文化物品、活动就被重新组织成了一个新的、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这个心理系统是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生物因素提供必要的功能,文化因素则使得人类有能力从外部有意识地协调这些功能。因此,外在社会影响并改变人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反过来影响并改变外在社会环境,二者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对语言学习而言,社会环境不仅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来源。同时,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的语言、认知和社会发展都是社会文化构建的,所以学习与发展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社会过程。与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观念不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来源既不是语言习得装置,又不是其他机制,而是来源于真实社会环境中语言的使用。由于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语言能力应当反映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的特征,所以它没有置于学习者的大脑中,而是置于多维的社会环境及学习者接触到的各种话语实践中。并且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不应被视为抽象的形态、句法规则和结构,而应被看成各种社会环境下的话语(speech)。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他们需要体验、吸收、输出目标语社会文化中的新话语。其中,新话语的输出需要在类似母语环境的真实生活中发生,发生在与他人交往与互动中。维果茨基认为与他人交流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无论是环境或内在语言机制都不能单独提供的语言知识。然而,学习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独立完成交流的,为此他提出了“搭建脚手架”和“最近发展区”这两个概念。交流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他人协助或自我协助作为脚手架促进“最近发展区”的产生。学习者首先在与他人交互中接触并展现新的语言形式与功能,随后将这些形式与功能内化,使自己能独立使用语言完成交互任务。由于语言能力置于学习者接触的话语实践中,因此习得发生在交互过程中,而不是交互的结果。交互中他人协助或自我协助发挥脚手架作用,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所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即实现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前进。就交互形式而言,口头交互是基本手段,以对话式交互最为常见。

三、“类母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1.对二语教师的要求

如何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构建“类母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呢?与教师而言,首先要对课堂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长期以来教师、教材、知识点一直被认为是课堂的三大要素。授课模式基本是教师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但当我们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看待二语习得时,则需要把课堂看成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目标语言文化里;另外,课堂要尽可能反映外在社会文化的现实,我们不能创造一个与外在真实世界不一致的人造环境;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对话式交互帮助学生实现各种体裁话语的输出。其次,教师对课堂上的交互要有新的认识。在讲座、教师提问等一些形式的交互中,参与者的权力是不对等的,而Vanlier认为保证对话中参与者权利对等很重要,即每个参与者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决定谈什么,谈多久,和谁谈,以及什么时候结束谈话。因此,保证每个学生在对话交互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是教师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二,交互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协作式对话、知识构建型对话等。日常对话通常具有区域性、未计划性和后果不确定性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VanLier(1996)指出课堂上的对话交互不能局限于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型对话,还应包括和实际发展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并且能力相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为有效。其三,教师要避免对交互结果进行刻意的引导,接纳并鼓励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学习。最近发展区不仅指社会支持,还是关于意义的社会协商的场地。因此,最近发展区是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表达相互理解的场所。既然有着不同目标、资源的人互动时,认知会发生变化,那么二语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创造各种互动的可能,理解的不同正好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机会。二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互动活动让学生实践,学生的母语背景和二语能力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差异让学生获得对同一现实的不同理解,而这才是社会的真实状况。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记录,定期分析记录内容,然后再反馈给学生,协助学生寻找个性化的语言能力发展独特性。

2.对学生的要求

对于语言习得主体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对二语社会性使用的主要场所。他们要利用好各种形式的协助实现话语的输出。首先,教师的教学话语属于他人协助中的专家协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不仅是可理解性输入,本质上更是他们进行协助的社会表现,在师生交互中构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语言在课堂之外的使用方式,将语言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教师需要减少独白式话语的使用,利用交互式话语创造丰富多样的、类似真实生活的语用环境。其次,学生之间的协助属于他人协助中的同伴协助,起到互为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培养表达的流利性。另外,还有与他人协助相对应的自我协助,语言学习中自我协助与他人协助同样重要。学生通过心理排练等自我语言协助新的语言形式从心理间向心理内层面转化,从而掌握新的语言形式。除了利用好各种形式的协助外,学生的另一项任务是自我记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详细记录并配以相关音频视频录制材料,然后结合教师记录,探寻自己的语言发展特性。

四、结语

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充分认识文化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造类似母语交流的真实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逐步成为目标语言文化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MarysiaJohnson.APhilosoph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NewHaven&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2004.

环境英语论文篇(6)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开展了基于网络教学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课程模式改革研究。但涉及到英语专业跨文化学习的网络教学研究还比较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在网络条件下,配合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利用网络学习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找出一条新路。

语言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媒介。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以及历史渊源的差异,想和英语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舒畅的沟通就要培养跨文化意识,懂得对方文化中的禁忌,尊重对方的习俗信仰。通常,人们在交流中,对所运用的语言都有一个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基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述的思维模式,因此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识。

一、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现状

英语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除了把这门语言当作一种交流工具之外,更应该了解语言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习俗禁忌,人文情怀。这样才能在实际交流中,比较顺利地解决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英语专业的课堂也开始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及网络文化的渗透,根据自身学习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需要的自主学习模式,了解西方文化最新发展动向,与时俱进地提高跨文化学习意识。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来了解另一种文化,而同时也通过文化来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对语言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扫除障碍和困惑。

就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说,学生多数只把注意力放在单词和句型上,忙于应付专四专八考试,往往忽略了语言本身是沟通的工具。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如果只是用错了语法或词句,外国人可能会认为是对这门语言掌握得不够好,但是如果因为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语言表达失误,就会被认为粗鲁甚至失礼。那么是不是仅仅通过几本跨文化交际的书就能够让学生避免文化差异的冲突呢?现在的课堂能否满足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需求呢?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目前的课本远远解决不了学生在具体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借助更先进的科技,网络此时无疑成为最好的助手。

二、网络及网络文化在跨文化学习中的作用

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学习手段,网络文化更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掌握世界时事,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开拓视野,结识朋友,总之网络为当今的大学校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方法灵活的新型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完全依赖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开辟了一条新路。

要了解一门语言最新的发展动态,文化的学习与之息息相关。为了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在跨文化学习中时刻把握最新的文化动向。而网络此时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当前西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有效规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与此同时,网络多媒体教学也开始逐步融入到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当中,通过丰富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场景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同时,对于一些跨文化交流中所涉及到的宗教和传统禁忌,也可以及时从网络当中了解,从而有效规避可能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解。

三、利用网络辅助跨文化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的目标和兴趣各不相同,但利用网络学习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传授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行为,教师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以及自己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观看网络视频,增强互动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跨文化学习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够做好的。因此,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如今网上随处可见的视频就是丰富而现实的学习素材,在跨文化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先观看视频资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探讨材料中所暗示的文化特征以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同一情形下,中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不同,进行互动模仿、改编,从而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的参与性,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总结素材背后更深层次的跨文化意义。

(二)分析网络文化,寻找跨文化差异

网络文化如今成为青年人最推崇的文化之一。这些文化当中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及时更新所学的知识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出既有跨文化意义,又能体现出文化差异的部分,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首先,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新兴词汇或俚语都能体现出跨文化的差异。这需要结合西方传统文化以及宗教典故才能够理解掌握,从中更能分析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而俚语习语也往往带有一个时代的特色,网络文化恰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紧跟时代的学习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才能更恰当地选择语境,得体地使用这些习语。其次,网络文化会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政治关系,一些针对党政派别,国家关系的敏感话题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迁,并且反映在网络文化当中,同时也会反映出一些文化认知的差异。最后,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网络文化加强对文学、历史、宗教的了解,才能够抽丝剥茧,真正体会出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跨文化沟通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的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早已进入了高校课堂,课件的内容往往较为丰富,直观生动。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学习也引入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成功的网络多媒体课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有效的学习激励体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合理的教学互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训练;基于这样的网络教学条件,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各高校也需要加大网络资源的投入力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督促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想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学会学习方法,具备自学能力是必要的。大学应该给学生尽量创造有利条件和学习环境,而教师则应该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从学习中找到兴趣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将来发展的必要阶段。

利用网络这类高科技手段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早已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谈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动机就显得必不可少。对一门外语的跨文化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离不开外部学习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的网络资源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内容新颖,多元化的外部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充满兴趣,从而辅助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系统,对外部刺激进行感受、输入、加工、整理、存储和提取外来知识。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学生对较为杂乱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自身已经学到的专业知识,主动提取网络提供的多元化内容,从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带着兴趣和求知欲的主动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近几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都开展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这种具有突破性的教学改革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在网络条件下,配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效避免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中所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探索出全新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 [德]茨克.跨文化交流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环境英语论文篇(7)

很多初中英语教师觉得单词基础教学只占据英语学习的一小部分,甚至忽略单词的词性以及相关音标的学习,进而将单词孤立出来,使其教学流于形式。另外,部分教师忽略语境及语篇对单词学习的作用,导致与英语教学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缺乏有效的单词学习方式

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词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通过单词默写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习惯又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仍然没有记住,另一种是虽然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如何灵活运用。

二、提高初中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大多数的初中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往往都充满了好奇心,但是长时间的单词记忆、语法学习以及考试测验渐渐地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丧失了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英语单词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新奇感,首先应坚守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教学方法,以在提高学生学习词汇兴趣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单词教学的难题。如在学习Colour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进行教室的装扮,同时也可以通过举行时装表演秀的环节,介绍服装以及其颜色,加深学生的视觉效果,形象生动地进行新词汇的学习。当然,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可以采用实物、歌曲等方式辅助教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单词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原动力。

(二)学习构词规律,科学记忆

学生由于长时间采用不当的记忆方式,导致遗忘词汇的速度较快。很多学生反映单词学得越多,忘得也就越快,学习效率低下,对单词记忆感到力不从心。英语单词虽然词汇量较大,但是单词的构成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日常英语的单词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向学生灌输相关词根、前缀、后缀等构词的规律,以及单词间的转换,进行大量的归纳,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轻轻松松记忆单词。如在学习否定前缀时,教师可以将否定词汇进行归纳讲授,常见的有un(unhappy)、dis(dislike)、im(impossible)等;后缀er有表示“人、者”的含义,如teacher教师、reader读者、worker工人等。在分析词根的基础上,可以无形中扩大词汇量,在学习词根mand(命令)时,可以系统的学习command、demand等,这样能够科学地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记忆,提高单词学习的效率。根据单词词性间的转换规律,掌握与之相关的词汇,构建发散思维也是学习单词的重要方法,如动词interest(兴趣,爱好)可以转变为形容词interesting(有趣的,引人关注的),接着可以变为副词interestingly(有趣地),这样的联想记忆方法能帮助学生对一系列相关单词进行同步记忆。

(三)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良好的语音基础知识是学习语言的前提,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音标、发音及词性的学习。音标是拼读认识单词的基础,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音标和单词的结合,做到形与音的高度统一,如学习长元音[i:],学生可以将sees、sea、she等词联系起来。词性是单词的重要标志,学生只有在区分清楚单词词性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构建自身的词汇系统。因此,初中教学在进行英语单词教学前应先让学生了解音标和词性知识,为词汇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英语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03-02

一、二语习得的概念

二语习得是一种掌握语言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自然情况下或者有指导的情况下,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习惯,就是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克服旧语言习惯的干扰,培养新语言习惯的过程。构成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和心理变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二语习得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习者能够掌握更全面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语言学习中具有良好的心态,能将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入到语言学习中,此外,二语习得还跟语言学习者的目标语言接触、适应和接受程度有关。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二语习得环境论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环境论得到广泛应用,二语习得环境论虽然不能用来直接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指导和探讨,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1.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在生活中获得学习英语的机会,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只能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掌握信息量较少的英语知识,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堂上对英语知识进行讲授,难以意识到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二语习得环境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渠道,从而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知识的掌握能力。

2.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们只注重对大学英语知识的讲授,将大学英语学习当作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对一种技能的掌握。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知识是十分不利的。二语习得环境论注重的是对外界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将二语习得环境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运用英语知识。

3.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二语习得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从二语习得的规律来看,大学英语教学还涉及到复杂的心理教学过程,二语习得环境论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课堂作为英语教学的主环境,但也不能忽略了大学英语的实际应用,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和行为进行掌握,引导学生对大学英语进行自主探索和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能力,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二语习得环境论能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二语习得环境论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国内的许多大学中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环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坚持说英语,为学生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多在课下自主学习并应用英语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2.二语习得环境论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二语习得环境论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得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并对学生的语言感官进行适当的刺激,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二语习得环境论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二语习得环境论能培养并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二语习得环境论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并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对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法进行不断地优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大学英语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学英语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将二语习得环境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语言教学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有语言天赋和才能,这种天赋是在长期与外界语言环境接触得来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二语习得环境论能使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创造出适合英语学习的课堂环境及课外环境,培养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的刺激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学英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容慧华;兴趣、需要一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李晓霞;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J];学理论;2012年08期

[3]周慧芳,李育林;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2期

环境英语论文篇(9)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环境因素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i+1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要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所吸收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大量的可以被理解的真实材料。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在以教材和课堂为主,英语学习长期以来停留在有限的课堂环境中,然而课堂英语教学与日常语言环境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语言知识和实践的脱离。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的教学现状长期面临着“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尴尬境况,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语言环境的缺失。

良好的英语环境对于学习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材料和尽可能真实的语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项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从英语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环境入手,对大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校园软硬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成为有利于英语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并最终激发学习者自觉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二、英语教学与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校园硬件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及课堂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硬件设施的英语环境建设,最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校园的各处建筑、景点、教学和办公等场所,我们可以布置双语的标识牌,外语教学单位的宣传板或通知栏中都可以使用英文作为工具语言,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语言认知。在图书馆、电教室等学生学习场所,我们可以提供英文杂志和原版书籍阅览、英文原声影视音像等英语资源,让他们在寓学于乐中增加对英语的感性认知。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我们还可以建立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咖啡屋等交流空间,吸引和鼓励中外学生互动交流,让英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真实环境,提高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英语语言习得水平。同时,在校园硬件环境的各处细节中,我们也要有融入英语的意识,校园广播安排形式多样的英语节目,电视频道里增加英语新闻频道,校园网设有英文网站等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英语语言习得和使用习惯。

三、英语教学与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校园英语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介入,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英语语言习得具有示范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常取得比传统英语教学更为显著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保证在英语课堂中全程使用英语授课,鼓励和督促学生使用能力范围内的英语进行课堂互动,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英语教学课件和辅助设备,创造一个用英语思考和研究的教学氛围。其次,在课堂以外教学及教辅人员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英语教师在校园中可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给学生课下答疑或课外辅导尽量使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表达,只有教师起到时时用英语的表率作用,学生才会达到处处练英语的学习效果。另外,校园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更多的安排与英语有关的学习和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影视配音、翻译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英语学习的进取心;组织各类与英语和西方文化有关的戏剧表演、文化节、创新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增强英语兴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应用水平。当然,校园英语软环境的建设还远远不止这些,学校、院系和教师必须注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环境因素,处处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和实践机会,只要想到并做到这点,大学的英语教学水平便一定会从一点一滴的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

四、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真实语言环境、实践机会缺失等诸多问题,而创设良好的校园英语软硬件环境具有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多样、理论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获得语言知识并了解所学语言的运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环境英语论文篇(10)

一、引言

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它是人们生活于其中,并且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社会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综合和自然条件的综合。这些从广义上讲都属于教学环境(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学习环境等),因为所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局限于学校教学活动中的狭义教学环境概念。教学环境能够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包括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主要以环境论为切入点,试析如何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关于教学环境论

关于教学环境,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克诺克(F.G.Knirk)指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

2.[澳]弗雷泽(B.F.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社会氛围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3.[美]霍利(Hawley)认为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

4.国际教育评价学会(IEA)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5.[美]辛克莱尔(R.L.Sinclair)认为教学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

我们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和,具体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美好的、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其积极思考的动力,为学生愿学、爱学、会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一流的英语能力是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及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爱。其次,教师应有效运用必要的交往技巧: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用心主动倾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有选择地注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面,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投身英语教学过程中来,以此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2.英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化

大学英语教学与母语教学不一样,学生接受的是另一种文化,所以英语教师必须讲究自己语言的艺术化,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为此,英语教师要注意这么几点:教学语言贵在精约,应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口头禅或喋喋不休;教学语言重在导向,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发挥引导作用,以助学生思考问题、深入探究、解决疑惑;教学语言要新而善变,力求避免陈旧而呆板,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大学英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在课堂上播放英语原声电影或原声歌曲,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足够的认知,学会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教学环境论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让其愿意学、主动学,并促使他们积极运用,学会与别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得的英语知识才能长久,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5.

环境英语论文篇(11)

现代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改变了英语教师的传统授课理念,在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基于生态学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研究》(张甜,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版)以英语教学和生态翻译研究为主要内容,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英语教学理论基础到教学实践,系统性的阐述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全面审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根据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践,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寻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之路。

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是利用生态学理论将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生态环境的主体,教师在遵守教学生态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模式,并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中第一章对当代英语教学改革背景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面对新时期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绝对生态理论”的一种体现,构建以学生为生态主体的现代英语教学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回归。例如,学习小组模式的应用,就是遵循生态学理论中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原则,使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技巧等相关内容在学生之间进行“流动”。作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严格遵守生态学理论中的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在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英语教育教学实践;其次,学生应当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并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能力实践,促进个人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探究》中第三章所提到的英语社会文化教学新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将社会生态环境作为英语教学生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社会化生态环境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这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生态化理论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主、客体角色定位是相对与教学目的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并非生态主体,但却掌握教学生态环境建设与实践的重要任务。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在内容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基础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其中还包括基于生态主体的文化意识培养。在生态学理论视角下,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后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增强,其中具体表现在英语写作与交流过程中对异国文化的把握与使用,具备多元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渐形成跨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使英语作为不同语言生态环境沟通的“桥梁”。《当代英语教学变革与生态翻译理论研究》中第六章对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生态有着显著差异,在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过程中,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生态实践同样重要。例如,“Hewasinthesev-enthheavenlastnight”多被直译为“他去往了天国”,但是,在英文语言生态中却被译为“他欣喜若狂”,所以,基于文化的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化实践是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基础词汇、语法的掌握为主要内容,同时,英语翻译、对话等也被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考核评价效果并不理想。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化实践在考核评价方面更加客观,英语教师需要将考核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上,以考试分数为代表的传统考核评价所占比重约为20%,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带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相关内容则占到当前考核评价的80%,因该考核评价模式倾向于学生自我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对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形成生态理论背景下的个人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