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形式与形势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8:42

形式与形势论文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1)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2)

[作者简介]唐雯(1980- ),女,江西抚州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事务与高教行政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13-28-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54-02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学工作者和学生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效果。展开和推进“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的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高校当前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之一。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它创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公办院校民营运作为主要形式。近年来,高校的发展逐渐开始注重本校的特色教学,办学呈现多元化趋势。独立学院应把“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作为办学定位,因此独立学院要同时注重学生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要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

一、“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依据“形势与政策”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其教学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时代特征,把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生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察、分析社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施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实现理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是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认识社会的平台。“形势与政策”是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因此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实践规律,强调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来正确地组织实施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即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参观考察等活动,了解国际形势,把握和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科学、理性地观察,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大量存在着理论灌输式、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当代高校学生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人生的重要形成时期,欠缺社会实践,因此情绪化和非理智因素较多,处事较为偏激,是非观念与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差,对形势与政策缺乏正确的看待。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容易受到社会上其他思潮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强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要求教育过程把形势政策教育同社会及学生生活相联系,向学生传授切实的理论。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施理论教育,还要逐步探索并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技能。

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面临问题

(一)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独立学院的地位和性质导致其教学处境的尴尬。由于其办学的独立性,经费以自筹为主,相对于国家扶持下的其他院校,经费极其有限。另外,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办学理念,偏重于应用型、专业性的高等教育,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其投入十分有限。再加上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投入的逐渐削减,教学活动形式化严重。

同其他高校一样,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为主,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转向了实践教学。

(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活动经费有限。思想政治教学的经费本来就比较少,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实践教学而需要支付的实践教师经费、交通费和宣传费等就更无以为继。这导致独立学院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越来越少,每学期至多一次,可想而知在教育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其次,师生安全问题。实践外出离校,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人员数量少,而学生较多,多数教师也无力和不愿意承担安全的责任。再次,学生时间问题。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外出参加实践教学势必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很难统筹。

三、独立学院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可行模式

针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来改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可行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由任课教师借助社会实践组织实践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关注国内外的焦点新闻,搜集资料,设计一些调查研究的选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这些题目。教师以选题为依据将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依其选题形成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实践研究,撰写实践方案,经过教师审定后自由实施。小组的实践研究进行之前,教师可对实践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明确实践资料搜集方法、实践方式及报告撰写要求等。这样,教师在学生实施之前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避免学生在实践中出现失误和盲目的行为。

(二)将校内第二课堂、专业实训和志愿活动结合

所谓校内第二课堂是指,以学校作为“形势与政策”的第二课堂,由学校宣传部门及独立学院学工部等组织实施,要分工明确。宣传部门负责每学期第二课堂的主题制定,并设计实践教学的选题;独立学院的学工部要依据宣传部门的选题来实施实践教学活动。要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的选题,同时要能反映社会热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话题“创办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生理想”等,有关和谐社会话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具体组织实施上,学工部要组织教职工就确定的课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个专业都需要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而这些实践教学大多由教务处或学工部组织实施。其他实践教学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同“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实施。例如在化学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实施中,可以适当地渗入一些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等,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志愿活动是“形势与政策”的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独立学院的志愿活动大多由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实施。志愿活动以社会服务为主,要能够体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同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此,既扩展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经过这样的活动,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对社会的作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比如通过残疾人帮扶日的组织,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感恩,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总之,通过校内第二课堂、专业实训和志愿活动结合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地认识国家形势和政策。

(三)通过引入新媒介,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

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可以引入新媒介,创新实践教学的新学习平台。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为了要节约教育经费,离校外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外引入新的媒介,来开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各种媒介进行教学互补,建设媒介学习平台。独立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内论坛、微博、校内广播、电视台、报告会等多种媒介,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例如,独立学院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专题微博,做到普及课程的基本理论,迅速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评论,以达到学以致用,进一步拓宽学生学生思维。也可以通过网站,开辟专题,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呈现,如“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下的房价”“八荣八耻”和“时事快递”等,开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与学生团体合作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

学生团体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的重要载体。他们来自于学生,和学生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学生的兴趣更是一清二楚。同学生社团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实施“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捷径。独立学院具备各级学生会、团委、党支部等官方性的学生组织,还有学术类、文艺类、公益类及体育类等各种学生社团。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共同在校内进行讲座、主题晚会、环保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红歌拉力赛”、建团周年活动、爱心捐赠等。

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应怀有敢为人先、积极创新的态度,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形势与政策”建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曹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孔蓓蓓.浅析多种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3]陆连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矛盾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4]刘咏宝.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5).

[5]潘菊莲.浅议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6]宋静.“期待视域”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5).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4)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但在在课程建设上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和误区。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好形势与政策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大学生关注度高、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亟待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调研课程开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改革对策、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课程实效。

一、当前存在问题

自2005年至今,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政治理论课列入必修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更新频率高的时事政治事件无法衔接成为矛盾关键。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传统板书式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新兴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但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时事政治敏锐度不高、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解决学生自身实际问题需要。

二、改革对策

(一)明确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今国内外局势变化多端,时刻都在多渠道、多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西方势力瞄准我国大学生群体,不断进行西化和分化。现今的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快、求知欲强、爱国热情高,但在认知过程中缺乏成熟的处事行为、看问题容易偏激、是非观念的理性鉴别能力差,而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好“精准”的教学内容,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及要努力奋斗的目标,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作重点课程加以建设,作为高等学校考核评估德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长效机制,全面加强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一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从制定教学计划、建立教研小组、建立德育档案、定期教学督导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二是要拓展形势与政策考核方式。针对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实行灵活的考核方法,可采用开卷考试、撰写论文、小组比赛等形式。三是要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系部负责,组宣、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效地化解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四是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确保专项经费、专用场所、教学设备落到实处。

(三)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育资源

一是利用新型媒介。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媒介,把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设立学习形势与政策网络学习基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党中央政策方针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时间节点集合起来,开拓教育资源,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通过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进教育效果。三是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对一些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四是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要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修学习,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四)开辟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二课堂,不断发挥社会载体功能

一是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打破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在理论学习后开展专题及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参与。二是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教育相结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对课堂的教学给予强化和补充。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政治风采大赛、征文演讲比赛、传统文化学习等活动,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贯穿融合。四是利用学生社团力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红色理论社团的建设力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理论学习。五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以师生共同开展专项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贯通。将课堂当作实践教学的理论舞台,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舞台,搭建课堂与社会、国家需要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15-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包含党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宣讲,更要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广大学生开展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教育;教育方式方面,要注意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情感育人的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的丰富内涵

体验式教学始创于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促使学生亲历其中,并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触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它具有几个特点,分别是个体经历、互动活动和情感体验。

二、《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1.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形势与政策》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具有直观、感性的特点,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能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前国内与国际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势观、政策观的教育。除了通过理论讲学,更要注重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发挥。

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的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它所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它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准确把握国内国外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而体验式教学正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感知当前国内外的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提高对国内外政策措施等的认识。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课程时效性的发挥。

4.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存在问题

1.重视不足,流于形式。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不深、重视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领导、教师、学生都对体验式教学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高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学时不保证、备课不认真、学生学习不主动。高校教师需要从上至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多数体验式教学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不少体验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与学生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没有实质性教学效果。

2.保障缺乏,难以为继。体验式教学需要学校在制度、经费、人员和基地等方面提供保障,这是体验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目前高校中,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缺乏相关保障,包括体验式教学机制不健全、教学经费支持不到位、体验式教学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等多方面。体验式教学在落实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保障,教学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推广,

3.形式单一,成效不足。当前,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有些高校只是通过几场讲座、时事报告会来开展教育,单一的开讲形式使得教学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缺乏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的尝试,教育效果不明显。

4.考评不明,深化不够。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缺乏该课程的健全的考评机制。多数体验式教学的考核常常无章可循,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都不利于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深化。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衡量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考核教师、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成绩没有一定的考评标准,这对于教师和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教学的效果的提高[7]。

四、《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1.提高认识,促使教学落实到位。《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开展需要提高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重视程度,需要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首先,要确立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院统一指导教学工作,由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来执行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加强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今国内外的形势,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课程的目的。

2.加强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相关的保障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形式与政策》课时间教学保障体系,从制度、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加以落实,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制度建设是根本。要把体验式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落实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执行制度、考评制度等相关制度。另一方面,经费保障是前提。要对体验式教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证教育财力的到位。同时,人员保障是关键。体验式教学需要好的教育队伍做后盾,要充分发挥讲师团的作用,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来。

3.创新形式,提高教学教育成效。(1)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觉认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台上角色扮演的形式,来体验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不但理解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由来,而且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抱着一种积极接受的姿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育内容方式与教育对象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学要做到针对性开展。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开展简历制作与展示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针对不同行业与岗位的特色简历,并且在讨论会上针对自己简历的优缺点进行演讲。总之,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又比如,对于党员与普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于党员则要求较高,要求他们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要更加透彻;普通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学习。分层次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强烈的时代嗅觉。(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形势与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要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可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讨论、分析,发表自身看法。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形象性,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蔡建红.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5):27-29.

[3]沈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环节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6-48.

[4]杨智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状况及改进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4):73-74.

[5]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97-99.

[6]孙安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1,(11):42-43.

[7]赵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师,2010,(19):64.

[8]陈月霄.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优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85-87.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2-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创新形势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1]长时间以来,单一的讲授法是许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互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变成填鸭式教学。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使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真正听进去,一直是本课程教师关心的问题。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本人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性质、特点,综合利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课程趣味性、科学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被称作讲授法,是课堂讲授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但弊端也很明显,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的方式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寻找真实客观、种类多样的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使学生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比如“中东、北非乱局”这一专题当中,我先以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为例提出案例,对学生给予启发,要求学生对突尼斯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阐述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对其结论进行评述。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由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的现状自然而然地得出中东北非乱局的主要原因。学生头脑形成了思考,而不是从前被动的做笔记记知识点,很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相同点和相异点。该方法有利于认识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3]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内容相对枯燥,单纯的讲授法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这们课程上采用比较教学法,目的在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比较方法,常用的为同一时期不懂国家间的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比较或者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相似事件的比较。比如,在讲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一专题当中,把之前我国的以高积累、高消耗、高速度、高污染、低消费、低效率、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现在的国内外环境作比较,将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资源枯竭、能源高耗费、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而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与我国现在的环境压力相比较,引导学生们得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降低碳排放,才有助于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和完善中国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结论。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投影机和屏幕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以声音。教师操作计算机,完成教学过程的活动。[4]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就是把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达到最优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将一些冗长的沉闷的表述用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其中一个专题“国际恐怖主义”。如果单纯地只讲述恐怖主义的概念、影响、分类,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借助文本、声音、动画、图形、图像的综合处理手段多样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视觉,激发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荆轲刺秦王、美国3K党、黑手党的电影片段和“9.11”发生时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客观真实的资料也使同学们认识到恐怖主义的极大危害,方便引出下一节内容:如何应对恐怖主义,较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五、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变动,课堂上的讲授只是基本的内容,而真正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在大学校园中,需要把长期、定期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和不定期开展的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结合起来。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国际形势问题等作深入调查分析,客观、辩证地认识剖析。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依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所说:“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5]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和基层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覆盖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政策性、知识性强。形势政策课教师只有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时事信息为基础,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才能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自身价值观,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玉红.高校思政课教改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3).

[2]莫丽琴.案例教学法与《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4).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7)

形势与政策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下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公共必修课,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它是一门现实感很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任务的有效形式和重大举措,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分析政策,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是极为重要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创新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形势政策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包含的信息很大,而要把这些信息在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必须采用灌输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具有宣传相关国家政策的功能,并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将形势政策课堂变成了单纯宣讲政策的舞台。这些都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理论方面。形势政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给部分学生以理论性不强的印象。一些学生听课后反映,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信息,并不知道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道、不能够、不善于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研究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从表面上看,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好像确实不如其他“两课”课程的基本理论那么明显。二是形势政策课程教师不太善于挖掘、总结、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形势政策课程的任务绝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缺乏理论深度的教学也是难以使人信服的。如何构建形势政策课堂的基本理论是摆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形势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方法

(1)改革教学模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形势政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教学法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问题应该成为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的。形势政策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就落入理论的空谈和道德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备课,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载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必须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帮助、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千,受到启迪。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选择的组织学生收看纪录片、VCD光盘等电教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看到了大量详实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油然而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的自豪感和真诚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等,其效果要比单纯地课堂讲授好,事半功倍。

(4)通过社会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使课堂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因此,要大胆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笔者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到课率在95%以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3-03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大局观及知识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2014年5月,我们在两所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8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1%。通过调查,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甄选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口径,增添内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内容的动态性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二是灵活性。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变动性。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地推出和调整,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紧紧抓住学生集中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力求达到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四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领域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连贯性;五是实践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认知只有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多,对国家政策关注较少。比如,在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度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问题”,达到94.2%,其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事件”,分别占86.9%和81.9%,而对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关注相对较少;二是对基本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在两岸关系方面,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只有56.5%,知道实现和平统一需要确保的重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只有50.6%;三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模糊。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考察上,选择正确选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只有49.8%。对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观念内容选择的主观随意性特点,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精神世界和观念体系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首先,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近期教学要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重点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国情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关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振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和广延性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构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式与互动式、实践式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接受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必然以一定的需要和选择相联系,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1]需要意愿越强烈,爱憎好恶越正面,主体的接受行为就越积极、越主动。反之,就会出现敷衍或表面接受。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基本上处于单向传输,没有现场反馈,讲授过程总体上侧重于事实讲解和政策宣读,相对忽视了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学生感到教学过于沉闷,缺少变化。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滞后、知识含量不高、吸引力不大,认为这门课“离自己太远”,是“被要求来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高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十分必要。

在问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什么建议时,选择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389人,占78.4%;其次是358人选择“增加实践环节”,占72.2%;排在第三的是354人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占71.4%。这表明大学生十分看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高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尺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2]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应采取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容易将知识讲活、讲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新形势大政策,认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根源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将传统的“满堂灌”说理教学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准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联结点,把教师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2],多用参与的方式、疏导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而且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不仅能反映他们正确分析、理解事物能力的水平,还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为教师更为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培养他们形成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正确处理各层面利益关系的大局观和认知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最后,要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生命力和原动力。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受,不断探寻、思索,实现提高和升华。而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开展教学的经费又有限,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有指导、见成效,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变革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时,排在首位的是“讲授与视频相结合”,有427人,占86.1%。这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交往带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和计算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应冷静思考和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切实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对接。

在如今尖端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之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阐述、实践素材和权威时政视频都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学习和探讨中遇到任何问题,也能在网上讯捷地查找到丰厚的资料。这种信息技术优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提供了动力,创设了条件。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传播快速、交流便捷等特点,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构起主体间性双向自觉自愿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柔性化”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接受、理解、认同教师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有很多特有的优势,但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仅从网络上获得零散信息,不利于形成对问题客观、深刻的价值认识。二是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不大。互联网信息良莠难辨,如何去伪存真、探查本质、形成知识的累积储备,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困惑。三是文化熏陶不足。单凭互联网学习,缺少师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传统课堂的阵地,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能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有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提高思考问题、鉴别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和富于情趣的讲解来实现师生间的共情,创设出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积极交流合作,师生间相互感染、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高校改革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应谋求传统课堂教师主导与现代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功能对接,使两种教学手段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中发挥系统合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维课堂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课堂”。高校应在加强主课堂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扩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其他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是要开发和搞活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校园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素质才能的生动平台,也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一,实现多维立体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党员活动确定与重大时事和理论政策密切关联的活动主题,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畅通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及时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二是要倡导和推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课堂”。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来确定实践课题,举办大型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实习实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的调研中,真切地感知国情民意,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状况,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报国信念和世界眼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代化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堂讲授电教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电子课件、影音影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主题网站,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块,开设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引导学生在线互动,开展网上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要闻开展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以面授课堂为主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课堂教学建设,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6):20.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48.

[3]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51.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9)

“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十分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纳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在课程规范化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为受到关注,但对于课程教学方面的讨论稍显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一些研究者开展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目前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教学效果甚微。[2]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及对理论的运用能力是符合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要求的重要议题。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

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广,时效性强,课程时间跨度大,但每个学期安排的课时却很有限。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成人学习法则中的联想法则和有备法则,大学生学习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现实生活贴近,特别是与他们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引导到当前社会、国家发展形势,从分析形势具体到解读政策,最后教育落脚点仍然要落回到大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的实际生活中。授课教师要善于选取现实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政策解读不接地气,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抵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选定主题开始,即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以此作为内容主线,筛选各类翔实的支撑论证素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学习金字塔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排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尤其是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因此,教学素材的数量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图表、视频、翔实的数据和完整的案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教学方法对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政性,教学素材必须来源于正规的官方媒体和渠道,是国家和社会对外正式公布的数据和事件,能够正确代表国家和社会主流的观点,切不可随意在网络中搜索、下载未经证实的素材内容。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实质上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学习金字塔中更为高效的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需要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现有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延伸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微话题讨论、优秀视频和读物推荐、学习成果分享、教学答疑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应着重发挥主导教学的作用,以教学主题引导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层次丰富,内容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链。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分析与评述,倡导、鼓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教学成果。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具备成人学习特点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

[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 “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最用,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本研究基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建设“入耳入脑入心”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1“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现况分析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关于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意见》,规定课程成绩主要以课堂教学成绩与社会实践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评分计入学生成绩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实施意见》落实过程中,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经历了“2+3”教学模式到“2+1+1”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对2012级学生①抽样调查的结果,我们对学校的两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1.1改变单一授课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参加抽样调查的2012级学生中,97%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由2次讲座和3次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更改为2次讲座、1次课堂授课和1次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2+3”教学模式,学生反映突出的是课程均为“满堂灌”的理论类课程,虽然每个学期的教学或讲座内容会根据国际国内热点进行调整,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上充斥的枯燥理论知识,使多数学生选择成为课堂“低头族”。

“2+1+1”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学课堂的规范还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上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填鸭式”的纯理论授课,增添了时政热点讲座、红色景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等教学内容。

1.2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成效

学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与管理,2013年将形势与政策课正式列入学生课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主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深化。在“2+1+1”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又增设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92%的学生表示对形势与政策课增设实践环节满意,但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任课教师需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在课堂上提供学生交流实践报告的平台,分享彼此的学习体验,在学生间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1.3细化课程讲座分类,深化价值观教育

“2+1+1”教学模式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讲座以形势与政策类讲座为主,人文讲座为辅,学校要求学生2次讲座中至少1次为形势与政策类讲座。

形势与政策类讲座每学期根据理论学习计划,安排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时事政治、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从独特视角,为学生深入剖析时政热点,提升学生对理论热点的认识和理解。

人文讲座以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的讲座或活动都可以纳入到人文讲座的体系中,以多样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

2012级抽样学生对“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达到90%以上,同时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意见。

2.1按学期形成形势与政策课讲座“菜单”

学生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呈现出周期不稳定以及供不应求的现象。

应对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存在的不足,学校需借鉴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上海市委讲师团等成功经验,组建专家讲师团,讲师团由校内经验丰富的思政教授以及校外思政领域的专家组成,由教授专家提供宣讲主题和宣讲时间,形成一份可供学生选择的讲座“菜单”,既保证形势与政策类讲座的质量,又能满足学生对讲座数量的基本需求。同时,学校需坚持人文讲坛预申报制度,每学期末要求各二级学院进行下学期人文讲座的预申报工作,校党委学工部根据申报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平衡人文讲座的开设场次和时间。

2.2按专业形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

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近年来主要由学生辅导员担任,少数思政课专业教师参与其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政治、经济、历史问题,因此在教学上理工科背景的辅导员负担较重,常常出现备课很辛苦,学生不爱听的无奈感。

应对任课教师的疲惫、学生听课的不专心,应探索尽快形成一支思想过硬、教学过硬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可以筛选出具有文史哲或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组建成该课程的专业教学队伍,并按专业背景实行教学专题和教学对象的分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由思政专业的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教学队伍进行专题指导培训。

2.3按需求形成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基地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环节,多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前往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随后撰写报告完成实践教学学分。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探索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队伍形成的基础上,任课教师需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爱国荣校、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3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评估体系,设立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进一步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

3.1建立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已形成了以校、院(系)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形势与政策课尚未纳入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内。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因此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评估体系。为全面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评估体系应设置学生课堂教学评估、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以及督导课堂教学评估。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估时,重点从学习效果、学习结果角度出发;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侧重于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考察;督导教学评估侧重于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考察。

3.2设置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指标,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如设置:课堂教学是否能帮助“我”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实践教学是否帮助“我”拓宽了知识面,激励“我”产生更多兴趣等。这些从“我”出发的指标设置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同行评估的教学评估指标,主要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如设置:观点正确,概念正确;授课内容符合专题要求等。同行评估可以由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业导师担任,他们对专题内容有很深的了解。

督导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如设置: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等。督导评估可以由学校督导组担任,他们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有一定的研究。

4结论

本文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为基础,提出“2+1+1”教学模式的创新点和优点,研究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资源拓展、教学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瓶颈问题提出实际解决方法,希望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 选取抽样调查对象为2012级学生,他们为唯一一批既接受过“2+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又接受过“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学生。样本的调查对象涉及学校8个学院的22个专业的2012级学生共105名,通过座谈和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及评价。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11)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无论是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角度,都显示出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

1.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当今国际国内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更要应对诸多的挑战。而我们国内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大学生靠自己去辨别真伪和把握本质,是很有难度的[1]。所以,我们要通过覆盖全员、多方位渗透、不间断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增强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机遇,努力练就自身过硬的本领,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好,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可或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多种形式的国际竞争中对我国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在世界政治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演变。目前,我们国内改革进入深入和攻坚阶段,许多深层次矛盾凸显,破解的难度非常大。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仍就是压倒一切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利用多种形式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理论素质。另外,通过系统授课进一步激发培养广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思考,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性地看待国际、国内所发生的事件,把握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明确其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激发他们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2]。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重要的思想保证。

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使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首先在思想最为活跃、最充满热情和智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学习领会和认同践行,使大学生时刻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既对当前形势与政策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性、针对性、实践性。通过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以及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同时,通过紧跟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还可以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自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来,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看出,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教育保障机制是前提和基础,多渠道并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有力保证,系统化、科学化的内容体系是核心,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真正实现育人的功能才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

1.要有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保障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基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部门多、教育内容涉及面广且更新变化快、师资队伍结构多元等特点,必须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在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学本科四年《形势与政策》课课时确定为32学时,学分为2学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来评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学籍管理之中。同时,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以“精品课程”建设劳动《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

最后,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开展优秀教案评比、教学课件评比、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教学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行青年教师的助课制度、新教师的试讲制度、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度等。

2.要多渠道并进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分析形势、把握政策、提高素质。同时,在大学四年中可以开设通识课程,包括《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以及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内容都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有益补充。

指导学生理论社团和党团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渠道。以我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学校不断加大对理论社团的指导力度,一方面为社团骨干提供学习资料,指导社团定期出工作简报,另一方面亲自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参加他们的研讨学习活动。对大学生理论社团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每年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开展一次大学生发展的调查活动、每名会员读一本理论书籍、开展一次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理论社团成员已成为了学生理论学习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和辐射效用。而高校中的党团组织通过组织生活和主题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和行动。

利用网络与多媒体信息系统,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渠道。高校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题网站,以及学院的学生工作网站及时、广泛、深入地开展理论宣传、政策引导、交流讨论等,满足学生了解和学习的需要。

3.要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内容体系。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校情,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和最新话题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辅助教育与之互补,科学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由相对稳定的内容和不断变化的内容组成,其课程体系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无论是针对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还是面对时效性非常强的热点问题,教师都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的“三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时效性与连续性相统一、思想性与需求性相统一。

第二,课外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服务性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移情功效,抓住课外的每一个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走、看、讲、想、干”来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在实践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实践中感知、内化、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实践和与他人交往,提高自觉选择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的能力,促进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

4.要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表明,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和教育方法及途径的先进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过去,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和渠道单一,教师多以课堂上的说教和板书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在第一课堂主渠道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活力。同时,还要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学校百年校庆等诸如此类的重要节日、庆祝活动、重大事件的发生时机为载体,积极引导时事热点,把握政策导向,从而不断为全校师生参与国家与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是高校必须要重视的环节。

第一,要重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增强这支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以我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学校首先从教师队伍组建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首先,立足于现实,确立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以专业化的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包括各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部分专职辅导员,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他们为主体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又能使他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其次,通过自愿报名,严格选拔,成立了学校层面相对固定的主讲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助课教师队伍,形成了教师梯队。最后,学校根据个人的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研究方向等把整个师资队伍划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台海、国际六个专题教学与研究小组,并明确了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和秘书,增强了教师队伍的组织化程度,教师教学与研究目标明确,团队归宿感有了很大的增强,也大大促进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第二,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育建设。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班学习、进修。其次,学校要通过开展教学示范活动,包括经验丰富的教师作课堂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等,通过举办新教师试讲活动等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最后,学校要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及不同专题教学内容的交流研讨活动,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的专题研究,为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对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提出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时代所需,是大学生成长所需。

目前,教育的渠道遍布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学院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和掌握的媒体,为实现全员受教育、不间断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特别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统筹和规划工作,以及指导引导工作,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学生最欢迎、从中受益最大的一种教育内容。

2.积极探索网上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上授课将成为一种学习的趋势,网上授课新颖,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少,也能满足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还可以开展互动教学,今后可以进行一些探索。

3.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要通过围绕当前国家和学校的工作重点,把握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兴奋点,精心设计,科学构建教学内容框架,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二是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完善内容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教材,并结合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需要,灵活地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指导性读物,引导学生分析形势、理解政策、强化使命。

4.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雪.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41-42.

[2]高明章.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