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ABCP)是一种具有资产证券化性质的商业票据,它是由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或多个中小企业把自身拥有的、将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将这些资产作为支持基础发行商业票据,并向投资者出售以换取所需资金的一种结构安排。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ABCP已经成为私募货币市场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ABCP的产生与发展
ABCP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商业票据市场的波动以及资产证券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根据穆迪公司(2000)的研究报告,在1972年~1987年间,仅有一个商业票据的发行方发生了违约——即曼威尔公司(Manville)发生了1500万美元的违约。然而到了1987~1988年间,法国的斯夫艾公司(SFEC)和西班牙的菲克萨公司(FECSA)均出现了违约,这一违约趋势在1989~1992年间更加明显,其中1989年至少有831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发生违约,1990年间有11个发行方发生违约,金额至少达到5.17亿美元。最大的违约事件出现在1992年加拿大的票据市场上,一家加拿大的房地产巨头——奥林匹亚尤科公司(OlympiaandYouk)发生了6.14亿美元的票据违约。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商业票据市场的波动主要是由以下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较松的信用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商业票据市场的“有序退出”机制,使得市场上的信用风险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由于很多低投资级别、垃圾类的商业票据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规模地出现在当时的牛市上,使得市场准入的信用标准有所放松,而很多投资者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也愿意接受这些信用质量较低的发行方进入票据市场;与此同时,一些券商积极推动,而其他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为了获得服务收入,愿意在压力状况下为票据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也让更多可能发生违约的发行方顺利进入票据市场;此外美国和全球商业票据市场的迅速扩张,让很多新的公司、没有票据发行经验以及风险控制经验的公司进入到票据市场中来,这使得市场参与者的未来预期脱离实际,信用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和管理。
其次,在1989年间信用市场的流动性有所弱化,一些商业银行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完全履行他们传统的角色,即在商业票据发行方处于压力状态下时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根据穆迪公司的研究结果,在1989-1992年间发生的违约案例中,除了曼威尔和哥伦比亚天然气系统公司(ColumbiaGasSystem)是战略性资源破产申请之外,其他的违约起因,基本上都是其他贷款人撤销流动性支持之后,发行方银行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商业票据债务清偿的需求所引起的。
第三,证券化的发展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力量使得商业票据流动性支持的可靠性和预测性弱化。证券化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很多公司都开始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务类工具来筹集资金,由于银行的传统客户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证券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导致了银行非中介化趋势发展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的市场地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弱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很多金融机构开始进行金融创新,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径来寻求新的业务收入。
在商业票据市场违约事件日益增多、证券化市场的日益繁荣的双重推动之下,ABCP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成为资本市场中投资者青睐的新品种。美联储的数据显示,在1992年底ABCP的流通额仅为469亿美元,到了1995年底,发行在外的ABCP价值就达到了1010亿美元,而2005年底这一数据更是增加到了9260亿美元。与此对应的是,ABCP在商业票据发行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一路攀升,例如1995年底ABCP余额占商业票据总额的比重仅为15%,而到了2005年底,该比例已经上升到56%(参见图1)。根据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的估计,ABCP在2006、2007年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年末的流通额将分别达到11550亿美元和12430亿美元,占商业票据发行总额的比例也将上升到68.1%和69.9%。
图1:美国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资料整理。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资本市场,欧洲票据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ABCP的流通额从1995年的50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210亿美元9(参见图2),尤其是2001年以来,在发行总量、占整个票据市场的比例方面都上升明显,以2004年为例,欧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发行在外数量达到1210亿美元的同时,占欧洲商业票据市场的份额也超过了25%。根据美国债券协会的估计,这一比例将在不久的将来上升到30%。
图2:欧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JPMorgan,2004,NorthAmericanCreditResearch,“ABCPMarketDynamicsandTrends”.
日本的商业票据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经过数次监管规则的调整,在90年代后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4。由于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被弱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而使得融资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并且很难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这些企业的信用信息,因此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证券化业务的范围之外。在这种情况下,ABCP项目的推行就为日本的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ABCP项目大部分由信用增级机构或流动性资金授信银行提供100%的全额保证,吸收全额倒帐金额,另外为鼓励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日本央行不仅认定ABCP是无风险资产,而且规定日本的银行可以用ABCP向日本央行融资,因此使得日本的商业银行都很乐于持有和发行ABCP,目前日本的ABCP发行金额甚至已经和一般商业票据发行金额相当。
ABCP市场快速发展的理论解释
对ABCP市场的快速发展,在理论上存在很多的解释,典型的说法主要有监管推动假设、利益推动假设、有效契约假设和监管套利假设等。
一、监管推动假设
很多文章中认为,ABCP市场之所以得到如此快速的增长,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来自1991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进行的对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规则2a-7条款的修订。这是一条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控条例,根据修订后的条例规定,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商业票据中,信用级别在A-1/F-1/P-1以下的商业票据不能超过投资总额的5%。而ABCP项目则能够使得A-3/F-3/P-3、A-2/F-2/P-2级别的发行方能够获得A-1/F-1/P-1的级别,从而能够更多地吸引货币市场基金,增强票据的流通性。事实上,美国货币市场中可投资的资金有接近30%~40%是投资于ABCP之中(参见图3)。
图3:ABCP流通额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比较
资料来源:美林证券(MerrillLynch)
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也对标准法下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商业银行短期级别风险暴露规定了对应的风险权重,也就是说在短期金融工具的投资组合中,信用级别越高,对应的风险资本权重越低,商业银行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资本水平,也倾向于持有级别较高的短期金融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ABCP市场的繁荣1。
二、利益推动假设
这也是证券化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通过证券化,可以给交易参与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对创始机构来说,通过应收账款商业票据的发行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负债比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财务结构。一方面ABCP提供了一个相对于传统的银行贷款或债券融资来说相对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表1列示了ABCP的利差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及不同交易的利差比较,从中可以看出ABCP的筹资成本相对较低3]。而另一方面利用证券化发行商业票据,可以达到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并在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选择的同时,可以保留部分的授信额度以备不时之需。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进行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应收账款本身的信用质量进行谨慎而详尽的分析,这显然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需要指出的是,ABCP项目还为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因为这些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很难建立独立的ABCP项目。在SPV/SPE收购了这些中小企业的资产之后,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资产质量组成多个项目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者需求。
对金融机构来说,通过发行ABCP,一些诸如公司贷款或抵押能够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从而能够提高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或净资产回报率,同时发行票据所得的款项能够成为金融机构的风险资本,继续发放贷款;在金融机构作为发起行的交易结构中,ABCP项目的顺利实施能够为优质客户提供一个有竞争性的资金来源。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通过为SPV/SPE提供流动性支持、信用增级服务,以及管理现金流量的收入和支出分配,甚至是服务、承销服务等,能够获取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改善银行的盈利结构和质量。ABCP项目为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的同时,还有利于维护和增强银行与优质客户的关系。
表1:ABCP与LIBOR&不同交易的利差关系
美国商业票据的筹资成本(发行方)——2006年4月3—2006年4月7日
第一等级的公司
第一等级的美国ABCP
1个月
L-11~L-7
L-5~L-1
2个月
L-11~L-7
L-5~L-1
3个月
L-11~L-7
L-5~L-1
欧洲商业票据利差(再发行)——2006年4月3—2006年4月7日
美元标价
欧元标价
1个月
3个月
1个月
3个月
第一等级的公司
L-7~L-4
L-7~L-4
E-4~E-2
E-4~E-2
ABCP
L-5~L-3
L-5~L-3
E~E+3
E~E+3
资料来源:CreditSuisse,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weeklynewsletter,Apr.7,2006.
对于投资者来说,ABCP作为流动性强、违约率低的安全资产,可以成为投资者一项全新的投资工具,从而拓宽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三、有效契约假设
这种观点是将证券化看作是一个金融工程创新工具。通过发行ABCP,商业银行仍然能够在债务融资活动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但却不需要面临一般借贷活动中的财务困境成本。GortonandSouleles(2004)描述了证券化如何使得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机构来发起并筹集风险金融资产,同时将财务困境成本最小化的过程7,研究认为这些金融机构能够使用特殊目的工具来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并将其放入特殊目的工具。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以自身拥有的资产(如抵押、消费者贷款、企业贷款等)出售给SPV,而SPV则据此发行ABCP,同时贷款的偿付则通过ABCP渠道流向投资者。Minton,SandersandStrahan(2004)的实证研究对有效契约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他们发现那些未被监管的金融公司,以及那些通过资本资产比例和债券级别来衡量的具有较高风险的经济实体,更倾向于进行证券化业务。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较大可能面临财务危机的金融机构,更有可能通过证券化来筹集他们的贷款活动所需的资金,而不是通过表内持有资产和债务、权益融资来筹集所需的资金。
四、监管套利假说
这个观点与监管推动假说相类似,认为进行证券化融资的原因是因为银行资本需求的监管扭曲。从各国的金融监管条例来看,资本资产比率是监管者确保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资本来保护存款保险基金免受损失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开始将银行的资产风险所需的最低资本与国际监管者——国际清算银行的资本协议联系在一起。对这种协议的批评指出商业银行有可能通过将低风险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如抵押贷款或贷给AAA级别的借款人的贷款)来减少所需的监管资本资产比率,留在表中的资产则是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风险较高的资产。因此资本监管可能推动了证券化的增长。Ambrose,LacourlittleandSanders(2003)的研究表明1,银行倾向于将他们的相对安全的抵押资产进行证券化,而持有风险程度更高的资产,这种研究结论与监管套利假设相一致。
ABCP交易的参与方及职责
典型的ABCP的发行过程与其他资产证券化过程类似,即发起人成立一家特殊目的工具(SpecialPurposeVehicles,SPV),通过真实销售将应收账款、银行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资产出售给SPV,再由SPV以这些资产作为支持发行票据,并在票据市场上公开出售。
ABCP的证券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主体参与其中,除了票据的投资者之外,还有一些包括创始机构或原始受益人(originator)、特殊目的工具、安排方或发起方(arranger/sponsor)、服务机构(servicer)、流动性支持提供者(liquidityprovider)、信用增级机构(creditenhancer)、承销商(placementagent),以及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等4。
一、创始机构。由于ABCP的顺利发行,需要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如贸易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等作为支持,因此在ABCP的结构安排中创始机构的地位不可或缺。在典型的ABCP项目中,创始机构一般就是资金的需求方,即将那些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用来支持商业票据发行的资产进行真实出售的一方,如应收账款所有人、拥有信用卡应收款的商业银行等等,创始机构将所拥有的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受托机构[如特殊目的实体(SPE)或SPV等],以换取短期的资金。
二、特殊目的工具。这是ABCP中的一种结构安排,因资产证券化而成立,主要目的是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并为所发行的商业票据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应收账款支持商业票据为例,SPV/SPE从一个或多个企业购买应收账款,并以这些应收款组成的资产池为支持,在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来筹集所需的资金。设立SPV/SPE的机构一般是发起人,但其所有权则是由第三方所有,以达到隔离风险的目的。
三、项目管理者。这通常是由安排方或发起方来担任。ABCP的发起人创建了该项目,但一般来说不会拥有ABCP的权益,该权益一般是由非附属的第三方投资者所提供。尽管没有拥有ABCP项目的权益,但安排方或发起方通过提供信用增级、流动性资金支持等服务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因此在项目的管理中扮演着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安排方或发起方通过这些服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收入,例如信用增级费、流动性支持费,以及因提供给ABCP项目的服务而收取的项目管理费等等。
四、信用增级机构。发起银行通常给特定的资产池以及整个项目提供流动性支持和信用增级。这些增级措施对那些向市场公开发行的商业票据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这些票据获得高投资级别是基本的手段。出售方提供的信用增级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且通常依据潜在资产的类型和信用质量,以及出售方/服务商的质量和财务实力来确定,较高信用质量的资产可能只需要部分的支持来获得满意的票据级别,而较低质量的资产则需要全额的支持。
五、流动性资金支持提供者。由于用作票据发行支持的资产与票据的期限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因此在ABCP的结构安排中,流动性支持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发起银行,或者独立的第三方,来为特定的资产池以及整个项目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些备选的流动性支持能够确保商业票据在特定的情况下得到及时偿付,例如金融市场的环境恶化,导致商业票据的循环发行无法进行,或者现金流量的产生期间发生错配或资金不足,就可以通过这些流动性支持来满足商业票据的及时偿付需求,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失。
六、商业票据投资者。从发达市场的成熟经验看,商业票据的投资者通常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银行信托部门、外资银行以及投资公司等等。由于绝大多数的商业票据期限在30天以下,发行方通常能够密切地将商业票据的期限与投资者的需求配合起来,因此票据的二级市场并不是非常活跃。
此外,评级机构的初始评级和跟踪监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及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书,都在ABCP项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商业票据的出售、资金账户的托管、基础资产现金流的回收和分发、日常事务的管理等则需要承销商和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图4列示了一个典型的应收账款ABCP项目结构安排。
ABCP的分类和特点
一、ABCP的分类
ABCP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根据发起人的角色以及融资的目的,可以将其分为单一出售方项目(singlesellerprograms)、多个出售方项目(multisellerprograms)以及证券支持类(securities-backedprograms)三种主要的结构;根据外部提供的信用支持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完全支持(fullysupported)和部分支持(partiallysupported)两类;根据SPV的发起人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银行安排(bankarranger)和公司中介(factoringcompanyintermediation)两类。而随着ABCP市场的日益繁荣,一些新的投资工具也层出不穷,如贷款支持项目(loanbackedprograms)、证券套利项目(securitiesarbitrageprograms)、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investmentvehicles,SIVs)等等。
1.单一出售方融通结构
这种项目中,为发行ABCP而设立的SPV只包括单一的原始受益人,也就是说资产的创始人仅有一个。例如一家公司希望将自身的一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以进行证券化,或者一家银行希望将一部分贷款、一个外汇债券组合或信用卡业务进行证券化。在这些ABCP项目中,显然很清楚谁是资产的原始受益人,资产的服务者、管理者以及资产本身所拥有的特征都很明确。这类项目通常是以出售给特殊目的工具的资产池来进行命名,而不是以出售方的名字来命名,甚至不会与出售方的名字有相关之处,目的在于强调ABCP的破产隔离特征,并将其与出售方所拥有的其他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等)区分开来。然而单一出售方项目的资产分散程度较低,在资产池的组成上相对单一,适用于拥有较大规模的资产池的创始机构,因此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对较小,在欧洲市场上仅占20%左右的份额,在美国的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则不足10%。
2.多出售方融通结构
这是美国和欧洲市场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形式,这种类型的项目通常表现为,用于融资的基础资产属于发起方的多个公司客户,常用的资产包括企业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设备贷款和租赁、银行贷款、消费者贷款、制造厂房贷款等等。项目的发起人通常是一家金融机构,通过建立一个证券化平台——SPV来帮助实现资产的证券化。这种多出售方的ABCP融通结构安排,使得发起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从不同的出售方手中购买大量不同的资产,进而根据资产的信用质量和特征组成不同的资产池来支持票据的发行,而出售方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出售,甚至不同国家或区域的资产也可以融合在一起组成基础资产池。在这种结构中,出售方的名称不需要披露给投资人,因此出售方能够匿名进入资本市场达到筹资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投资者无法知道潜在的资产池状况,因此不能够决定相关的信用保全措施是否恰当,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的作用非常重要,评级人员需要对交易进行初始的评估,并对交易扳机的恰当水平进行评价,进而根据票据需要达到的信用级别来组成每个交易的信用增级要求。此外评级机构还需要对交易扳机的水平进行持续的监控,以确定ABCP项目没有出现违反扳机的情况。由于多出售方融通结构非常依赖项目管理者以确保项目的健康运行,因此对项目管理者的评价(在很多情况下项目管理者也是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的提供者)是分析的关键。此外,项目管理者的角色是与第三方信用增级提供者和流动性资金提供银行进行谈判,并对每个交易的业绩表现进行密切的监控。由于多出售方融通结构中用于融资的资产由不同的出售方提供,因此管理者也对项目组合风险以及现金流量进行管理6。
3.证券支持类项目
这些类型的项目,其发起人通常是金融机构或金融管理者,他们通过发行ABCP来寻求或创建一定的套利机会,或者希望通过表外融资的方式降低资本的需求。发行ABCP所得的资金通常投资于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包括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支持证券(MBS)、公司债务、债务(国债)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等等。
证券支持工具的投资组合会受到一系列参数的制约,包括对投资的类型进行明确,投资的证券到期限制、对某个国家投资的风险敞口、证券的抵押类别以及债务级别分布等等。
4.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
与证券支持工具非常相似,结构性投资工具包括一系列的证券支持工具,并通过高级别的资产分散化组合,来达到分散风险、保证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目的。结构性投资组合的交易非常活跃,抵押品采取每日盯市的方式,组合通常由流动性很高的投资级别的结构性证券、银行次级债、国家债和公司债券组成,其加权平均的级别通常要达到AA级别。结构性投资工具的目标是获得一个信用利差和流动性溢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投资的资产组合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特征,并且在资产和负债之间具有良好的到期匹配性,因此SIVs通常具有10%—15%的外部流动性支持,这与其他的ABCP项目需要100%的流动性支持具有很大的不同。而基于投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特征,SIVs的运作也处于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测试监管之下,所需的资本部分由资产的级别和市值确定,一旦出现资本不足的情况,就会导致组合的清算,以偿付投资者的投资,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SIVs管理者非常强调维持SIVs的资产级别分布和市值变动,并为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对资产组合进行积极的管理。对这类项目来说,稳定地证实潜在组合的信用质量满足既定的评级标准也非常重要,影响组合信用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债务人的集中度、行业集中情况以及组合的相关性水平、组合资产的级别分布情况等等。
5.混合型项目
这些工具融合了多出售方项目以及证券支持项目等多种工具,一般是由金融机构进行发行,并服务于两个基本的目标。首先,与多出售方项目类似,通过这种混合型的ABCP项目能够给银行客户提供一个通过证券化资产池获得营运资本的渠道;其次,金融机构通过这种结构安排能够购买更多的资产,并实现证券融资的循环进行。由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包括了很多中介机构,从而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很多ABCP项目都会对资产池的规模有一定的要求,以达到降低边际成本的目的。而建立一个混合型的ABCP项目,就可以在项目产生一个稳定的、规律的现金流入(来自所投资证券的利息流入)的同时,尽快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资产池,以满足项目对量的需求。混合型项目是目前欧洲市场中建立的、最普遍的一种新工具形式。
二、ABCP的特点
ABCP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具有商业票据和资产证券化的双重特点。
1.信用级别高,违约率低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美国证监会1991年对投资公司法规则2a-7条款的修订,发行方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自身的信用级别,以吸引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根据标准普尔(2004)的研究报告,在2004年8月4日流通在外的ABCP中,A-1+、A-1、A-2、A-3级别的ABCP所占比例分别为78.9%、20.8%、0.0%和0.4%,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都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高级别要求。
而根据穆迪公司(2000)的研究报告,自1995年起共有113个ABCP项目从市场中退出,其中103个级别为P-1、9个P-2、1个为N.P.,也就是说91.15%的ABCP达到最高等级标准。与信用级别高对应的则是违约率低,根据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研究报告,在已发行的ABCP中,基本上没有出现违约的现象,仅有的部分票据级别下调,也是由于交易结构中的流动性支持者或信用增级者的级别下调所引起的,这就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非常安全的投资渠道。
2.发行期限短,流动性强
作为一种商业票据,ABCP与其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发行的期限较短。以美国的ABCP为例,很多发行方为了达到免于SEC注册的目的,都将票据的期限定在270天以下,而根据美联储公布的资料,2005年末发行在外的AA级别的ABCP中期限在80天以内的比例达到95%(参见图5)。
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美林证券以及JP摩根公司等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ABCP项目中典型的用来作为支持资产的对象包括贸易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等,由于这些款项的未来现金流量和违约率都可以准确地加以预测,因此投资者很乐意持有这些资产。与此同时,作为发行基础的应收款能够连续不断的产生,从而让出售方能够滚动发行票据,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由于ABCP的到期日从1~4天到270天不等,投资者可以根据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自由地选择所需的投资对象。
图5:美国2005年末AA级别的ABCP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相关资料整理
3.风险控制全面,安全性高
根据ABCP的结构安排,发行者设立了多个风险控制措施,包括证券化前对原始受益人的信用质量要求、进入资产组合中的基础资产的信用分析以及组合的分散化要求;证券化过程中则需要在法律结构安排方面减少信用风险,如基础资产与原始受益人违约的法律隔离、与服务商违约的风险隔离等等;而信用增级措施以及流动性支持安排则可以将原始的票据级别提高到预期的水平;证券化之后,评级机构、项目管理人对票据的市场表现和信用质量(包括流动性支持者和信用增级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并对交易各方的资格进行判断分析,必要的时候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保证项目的安全。
一般情况下,商业票据的投资者通常能够通过新票据的发行或者潜在的支持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得到偿付。为了确保在新票据无法发行或者预期的现金流量不能够出现的情况下,投资者能够得到及时、足额的偿付,ABCP项目会使用流动性支持资金;而特定资产池以及整个项目的信用增级,同样也能够在潜在资产池财务表现恶化的情况下保护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免受损失。典型的ABCP项目通常会设置四个层次分明的法律保护层来保护投资者免受损失,分别是特定资产池的信用增级、整个项目的信用增级、特定资产池的流动性支持以及整个项目的流动性支持。表2列示了四个法律保护层的特征。
表2:ABCP项目的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
序号
名称
基本形式
提供方
1
特定资产池信用增级
过度担保、现金储备、出售方/服务商担保、次级结构安排
通常由出售方/服务商提供
2
整个项目的信用增级
不可撤销贷款工具、独立的信用证、保险公司的担保债券,现金抵押账户、金融担保或者次级债
发起人或独立第三方提供
3
特定资产池流动性支持
资产购买协议、流动性贷款协议
一般由提供信用增级的发起方提供
4
整个项目的流动性支持
扩展的流动性贷款协议
由于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直接影响到票据的最终级别,如果信用增级的提供者或者流动性支持的提供者发生级别下调,可能最终导致ABCP项目的终止,因此评级机构对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提供者的信用质量非常关注5,表3列示了标准普尔公司对一个典型的、具有20个借款人的资产池,在A-1+和A-1两个级别层次上的信用增级最低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借款人的信用级别与贷款/商业票据的期限、以及所需的信用增级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表3:一个典型的拥有20个借款人的资产池最低信用增级要求
A-1+项目
借款人级别
最大贷款/商业票据期限
所需的信用增级
AA-~AAA/A-1+
120天
无需增级
A-1
120天
覆盖1个金额最大的A-1项目
A-2
100天
覆盖2个金额最大的A-2项目
A-3
70天
覆盖3个金额最大的A-3项目
A-1项目
AA-~AAA/A-1+
120天
无需增级
A-1
90天
无需增级
A-2
100天
覆盖2个金额最大的A-2项目
A-3
70天
覆盖3个金额最大的A-3项目
备注:有些增级方案中的设计是以相对数来表示的,例如在45天的借款期内,A-1级别的借款人要达到A-1+的项目级别,需要提供1%的信用增级;A-2级别的借款人需要提供2%的信用增级,A-3级别的借款人则需要提供3%的信用增级。
资料来源:Standard&Poor’s,StructuredFinanceSpecialReport,June1999.
4.支持资产丰富,选择权多
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类似,ABCP项目的支持资产有很多选择,传统的贸易应收款、银行短期贷款、长期贷款、融资租赁、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以及住宅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等都可以作为商业票据发行的潜在资产池,全球以美元计价的ABCP资产形态分布情况15,其中证券、贸易应收款、汽车贷款、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资产是最常见的基础资产,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21%、11%、11%、11%和9%,而穆迪公司(2004)的一份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ABCP项目中,资产支持证券和贸易应收款是最大的基础资产,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0%和25%(参见LanGiddy,2005,Asset-BackedSecurities: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workingpaper)。
由于基础资产池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资产卖方都可以参与到ABCP项目中来,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可以在传统的银行贷款之外开辟一个新的融资渠道;而受托机构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和信用质量,组成分散化的投资组合,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需要。此外,由于资产池的灵活多样,既可以按照传统的单一模式发行,也可以将不同公司的不同资产纳入其中,从而使得投资者的选择权更广泛。
我国ABCP的实践及未来发展
一、我国ABCP的实践和发展前景
我国的金融市场实践中,也出现过类似ABCP的交易,例如2000年国内上市公司中集集团(000039)就与荷兰银行合作,将公司的8000万美元应收账款以ABCP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在资信评级公司对这部分应收账款所组成的资产池进行信用质量评级的基础上,中集集团将其出售给中介机构——TAPCO,由TAPCO公司将资产池作为支持资产发行商业票据,并将票据的出售所得返还给中集集团。这项交易的顺利完成,使得中集集团仅用两周的时间就获得了本来需要138天才能收回的资金,而荷兰银行也据此获得了200多万元的服务收入。
2005年12月18日,我国首批资产支持证券——开元证券(41.77亿元)和建元证券(30.17亿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新批准的两笔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国联通CDMA租赁费收益计划(100亿元)以及莞深高速公路收益计划(5.8亿元)则标志着我国企业资产信贷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5月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在金融市场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截至2005年底,发行的金额就超过了1000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成功推出、短期融资券的迅速扩张,为ABCP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借鉴国际票据市场的先进经验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也成为监管者、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热点。显然ABCP的适时推出将指日可待。
二、我国ABCP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法律环境与海外发达市场存在很多的不同,在产品的特征和结构的安排方面也存在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推出我国的ABCP产品时还需持谨慎的态度。
首先,根据我国现有的短期融资券产品期限设置来看,绝大多数的发行企业都将票据的到期日定为一年,这与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ABCP期限有很大的差别(如前文所述,美国的票据到期日大都在270天以下,其中95%的票据到期日小于80天)。而根据标准普尔、穆迪等全球性评级机构的观点,期限越长,所需要的流动性支持和信用增级要求越高,如果我国的ABCP到期日较长,就会对相关的信用保护机制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显然会让缺乏经验的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提供方以及投资者面临很大的挑战。
其次,根据我国现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来看,基础资产池除了银行的住房贷款(如开元证券和建元证券)以外,更多地集中在能够在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基础资产上(如莞深高速公路收益计划和联通CDMA租赁收益计划),这与国外的资产池范围相比明显狭窄的多(如企业应收款、证券、抵押、设备租赁、汽车贷款、消费者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都是证券化的对象)。这就会导致我国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基础资产池结构单一,信用风险的分散化程度不足,需要更多的资产保全措施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三,由于我国的公司法中不支持空壳公司,所以不能设立公司型的SPV,这就导致我国将推出的ABCP项目可能不需要构造SPV的后果。也就是说推出的产品会存在法律上的缺陷,用于证券化的资产没有与出售方的风险完全隔离开来,一旦企业发生违约、破产、延期支付等事项,基础资产如何能够避免被清算将缺乏配套的法规支持。因此在真正推出ABCP项目时,就需要通过严密的制度安排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除了现有的一些规定如公司定期将回收的资金划入指定账户、引入银行作为资金保管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交易进行监督之外,还需要对流动性资金支持、信用增级安排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用于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设置优先权益、保险公司进行保险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1.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客户是律师事务在市场上直接接触的对象,客户是律师事务盈利的重要途径之一。律师事务所要提高绩效,就要了解客户的各种需求特征。律师事务业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对客户价值主张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一般来说,客户价值主张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构成元素:目标客户、提供物和客户利益。因此,对律师事务所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目标客户、提供物和客户利益这三个方面。2.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律师事务所对关键资源进行整合,能促进律师事务所对目标客户的价值承诺。对关键资源的考察侧重于律师事务所持有资源的独占性、资源的组织形式以及律师事务所对关键资源的维护活动。律师事务所实现关键资源的整合是有可能的,律师事务所需认识到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因此,对律师事务所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资源形势、获取方式和维护投入这三方面。3.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之间在服务成本和价格上的差异,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盈利模式造成的。盈利模式背后是一组相互嵌套的经济模型,经济模型为企业赚取利润提供不竭的动力。具体来说,盈利模式包括三个子元素:成本结构、收入模式和盈利边际。故,对律师事务所盈利模式创新能力的评价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综合上述对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律师事务所行业的独特性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和实用性等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律师事务所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三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适合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因素集和评价集的确定
1.本文假设因素集合U={U1,U2,U3}={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关键资源整合能力,盈利模式创新能力};U1={U11,U12,U13}={目标客户的确立,提供服务的组合,客户利益的重视度};U2={U21,U22,U23}={资源的形式,资源的获取方式,资源的维护投入};U3={U31,U32,U33}={成本控制力度,收入来源的可变性,利润增长水平}。2.评价集的确定。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语言描述,它是评审人队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模型的评语共分五个评价集为: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
权重的确定
1、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1.2、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 企业文化的有效执能带来以下作用:
(1) 导向作用:对于企业的整体和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2) 约束作用:对于组织内的员工的思想, 行为, 心理产生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及影响。
(3) 凝聚作用:组织文化被员工认可接纳, 形成为自己的信念, 具有相同信念、思想价值的员工产生一定的凝聚作用。
(4) 激励作用:通过熏陶, 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自己内心的信念, 对自己的有引领激励的作用。
(5) 品牌功能:企业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及形象, 在公众心目中的形成品牌形象, 构成公司的软实力。
2、XX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
2.1、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况
组织文化建设从外到内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精神层:精神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层, 如同一颗种子, 包含企业的愿景, 使命, 价值观, 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 精神作风等, 它也决定着组织的文化建设。
制度层:制度层主要是企业根据精神层的要求, 在企业规章制度层面加以约束和体现, 保障内外的和谐统一, 企业的制度层能反映精神核心层, 同时也为其实现提供制度的保证。
行为层:企业的精神层、制度层搭建之后, 通过长久的熏陶, 潜移默化, 转变员工的信念, 最终通过转变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企业的行为, 以及企业内部的环境, 风俗, 故事等方面。
物质层:包括企业客观物质环境, 办公场所、文化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对外宣传的价值观及形象、企业logo等客观物质来体现。
2.2、企业文化理念
愿景:
锐意创新, 优质服务, 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使命:
尽最大可能满足行业内的客户需求。
经营理念:
专注于某领域, 不断超越, 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服务于市场。
发展理念:
以质量求生存, 跟随市场变化, 结合自身发展让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2.3、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 诚实守信:言必行, 行必果。
(2) 执行力:不拖延、不懈怠, 当日事, 当日毕。
(3) 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体验, 提高市场效益。
(4) 服务:客户至上, 向客户尽可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5) 成长:不断学习, 超越自我,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4、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员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规范及准则。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从员工必须具备的个人修养、价值观, 对员工提出了10项行为准则要求:
(1) 承诺的事情, 全力以赴做到, 不能言而无信。
(2) 当日事, 当日毕, 勤勤恳恳, 脚踏实地完成好每个任务。
(3) 锐意创新, 提升工作质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市场规模和效益。
(5) 主动服务,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6) 对待客户及伙伴, 互相尊重, 态度谦和, 微笑服务。
(7) 客户至上, 努力提供最优值的服务, 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
(8) 不断学习, 成长,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9) 与时俱进, 学习新知识, 新理念, 不被时代淘汰。
(10) 顾全大局, 服从领导, 坚持公司利益高于部门和个人利益。
2.5、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
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承担着企业文化传播和监督的职责, 组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管理人员的言传身教。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影响者, 其每一具体的管理行为都向员工传达着企业文化的要求和信息, 影响着员工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根据企业文化精神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16项行为准则要求。
(1) 以自己作为团队的表率, 用良好的素养影响他人。
(2) 践行企业文化, 通过传播和日常管理让企业文化一点一滴传递学习。
(3) 对公司未来和目标承担个人风险, 达到并力争超越公司要求的业绩。
(4) 承诺客户或合作伙伴的事情, 全力以赴做到, 不能言而无信。
(5) 当日事, 当日毕, 勤勤恳恳, 脚踏实地。
(6) 锐意创新, 提升工作质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7) 提高客户满意度, 尽可能提高市场规模和效益。
(8) 主动服务,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9) 对待客户及伙伴, 互相尊重, 态度谦和, 微笑服务。
(10) 客户至上, 努力提供最优值的服务, 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
(11) 不断学习, 成长,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12) 与时俱进, 学习新知识, 新理念, 不断更新升级自己。
(13) 尊重关爱员工、给与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营造开放、分享, 共同进步的环境。
(14) 给与员工充分的指导、培训, 有效评估绩效, 设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 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发展。
(15) 奖罚分明, 让奋斗者、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
(16) 从公司大局着眼, 坚持公司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6、企业文化的LOGO (略)
3、企业文化的落地实施
3.1、企业文化的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如想有效的事实落定, 一般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知信行
3.2、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
(1) 知:通过内部传播渠道将企业的理念为全体员工所熟知, 常见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传播渠道:
(1) 员工新入职培训的传播, 新入职员工培训有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行为准则要求等, 让员工清晰透彻的理解企业文化, 在内部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识。
(2) 公司举办重大活动或事迹的传播, 在企业重大事纪或活动,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传播,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耳濡目染, 最终被员工熟知和接纳。
(3) 企业公文及内部资料的传播:公司开展的各类会议、下发的通知、文书、或者企业内部的公文、制度、文件等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运用好公司会议、公文系统在日常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企业的媒体信息渠道:如企业的官网、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信息等渠道或者企业内部的期刊、杂志等是很好的企业文化宣传载体和传播渠道。
(5) 非正式渠道的传播:通过言传身教、人际网络、小故事等各种方式渠道传播。
(2) 信:将企业的理念转变为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信念, 让全体员工相信企业文化, 成为员工内心认同的信念, 而不仅仅是知道了企业文化而已。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领导的不断宣传、示范和关注:公司的上层领导、老板在公开场合对企业文化的不断宣讲、传播, 在实际的工作中关注和重视, 也在行为中体现, 会在员工内部形成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氛围。
(2) 规章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公司的规章管理制度, 应该对倡导的企业文化有所指引和体现, 制度推崇、激励什么便引导员工遵守并向该方向去奋斗。规章制度相对于企业文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并且与员工的实际利益相关, 很容易使员工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信念。
(3) 氛围的强化和营造:公司内部的环境、实物logo、企业的文件、通知、会议纪要、等文书, 企业重要的文化庆典活动等, 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中逐步熏陶成为员工的信念。
(3) 行:行就是要让全体员工将自身信服的信念、文化、精神、作风等转变为日常的行为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中渗透、体现, 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习惯, 并长久的保持, 不断地互相影响传承, 最终形成公司的企业文化。主要的方法有:
(1) 榜样模范的力量:通过内部评选奖励的榜样, 公司内部评选优秀员工等方式, 让员工见贤思齐, 向着榜样的方向去学习努力。
(2) 通过经验的推广来鼓励员工的行为。
商场如战场,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商业秘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秘密侵权逐渐增多,出现了“人才跳槽”带走企业商业秘密,致使企业破产倒闭现象,也有不法商人搞“经济间谍”窃取企业技术秘密的典型案例,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必须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意识。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与构成条件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问题》规定指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第39条规定了对“未披露信息”的保护。“未披露信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秘密”,指无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就其各部分的确切排列和组合而言,该信息尚不为通常处理该信息的人所普遍知晓,或不易被他们获得;因为保密而具有商业价值;并且由该信息的合法控制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了合理的步骤以保持其秘密性。
从以上商业秘密的概念界定,可得知,构成商业秘密需满足以下条件:
1、秘密性。指该信息是非公开的、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问题》进一步指出:本规定所称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
2、价值实用性。即该信息能够在生产经营中被实际利用,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或者能增加权利人的竞争能力。《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问题》关于实用性的规定是“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3、保密性。即权利人主观上将其所持有的某种信息视为商业秘密,并采取客观的保密措施。《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问题》对此表述为:“本规定所称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用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当然,商业秘密的保密性是相对的,可以被告知涉及使用该商业秘密的员工,亦可被告知保证保守秘密的其他人员。
二、商业秘密的种类
商业秘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技术秘密。技术秘密是指应用于工业的没有得到专利和商标保护的、仅为未公开过,未采取工业产权法保护的,以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制造某种产品或应用某种产品或者应用某项工艺以及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知识。
2、经营秘密。经营秘密是指具有秘密性质的与经营者的采购、金融、销售、投资、财务、人事、组织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情报。具体包括市场预测情报、广告计划、货源情报、进货渠道、客户名单、竞争的秘密计划、原材料价格、财务资信状况、推销手段、投资计划、对外业务合同等。
3、管理秘密。管理秘密指有关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秘密。特别是指能给拥有者带来竞争优势的管理诀窍,如管理经验、管理公关、管理模式。
三、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途径
目前,我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侵权行为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二是合同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是《合同法》和《劳动法》。
侵权行为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指他人不法侵犯商业秘密时,权利人可以就其侵犯自己的民事权利的事实,依照《民法通则》第117条和第118条的有关民事侵权的规定,向法院提讼,请求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权利人也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有关经营者不法侵权的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请求处理,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讼。如果侵权人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权利人也可依据《刑法》第219条向人民法院,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合同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指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以订立合同的方式,明确各方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若对方违反了保密义务,则权利人可依合同对其追究违约责任,包括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继续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保密义务等。《合同法》主要针对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在流转过程中给予保护。无论是权利人或以权利人为交易对象的相对人,都必须严格履行规定的保密义务,否则承担违约责任。而《劳动法》主要针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有关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如果劳动者违反这些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可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
四、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
对商业秘密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不但可以事前预防商业秘密的泄露,而且在发生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时,是司法机关认定企业商业秘密是否可以得到法律救济的关键性证据,只有企业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商业信息才能成为商业秘密法律的保护对象。有鉴于此,企业应当认识到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对商业秘密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1、对商业秘密采取物理性保密措施,诸如对厂区或生产区域进行监控;将含有商业秘密的生产进程置于保密区域内进行;对秘密的原材料、模具确定专人管理;建立保密文件的管理责任制度、文件借阅制度和文件复制的制度,并对文件采取可靠的销毁方法;加强对计算机的保密措施,建立全面具体的计算机使用记录,对数据和软件加密,使用防毒软件和硬件,对计算机的外部通讯线路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等。
2、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措施,诸如对外来人员驻留、参观、来访等活动严格管理,防范商业间谍行为;对内部加强职工加密教育,限制知情范围,以减少职工疏忽泄露和恶意出卖商业秘密的可能性。此外,有些相当一部分泄密是由新闻传媒造成的,这就要求企业要严格审查对外散发的宣传资料内容,特别是审查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的报道、录像、录音,同时应掌握好宣传报道的程度,防止不必要的泄露。
3、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商业秘密。
企业在进行商业谈判时应当认识到商业秘密的经济价值,因此,企业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应当将自己符合商业秘密保护条件的经济技术信息进行有偿投入,诸如技术秘密、客户名单以及其他经营信息,都可以算作一方的无形资产投入。同时,应注意通过签订保密合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即使想要建立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谈判中提供的有关信息,也可以根据保密合同的约定要求对方保密。当然,也要尊重他人权益,对双方认可的保密信息,不能以没有明示合同为由而随意泄露,避免陷入商业秘密纠纷。
针对当前有些知密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的“跳槽”、辞职等人才流动所引发的企业技术、商业秘密严重泄露问题,企业可以通过签订保密合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与员工签订保守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明确商业秘密的名称、范围及其他条款,并以合同为依据,约束企业职工和流动走的职工。
参考文献: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当前,商行理财产品形式大同小异,某个银行没有独特的优势能吸引某一类顾客专门去购买其理财产品。比如说对于五万起投的普通客户来说,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投资时间以及风险基本相同,客户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去某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但在国外,比如说瑞士银行的独特优势就是为顾客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再比如美国,从低端到高端的理财产品,每一种类型都加大纵深,迎合各类客户的需要,因此,每一类商业银行都有其吸引人的一点。
2.自身定位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同质化产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自身市场定位不足,无法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战略着力点来营销其理财产品。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非常明确。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其依靠自身的人才、资金以及设备等优势将自己的战略锁定在富有的大客户身上,而中小商业银行打价格战,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一般客户。
3.不注一般客户关系维系
商业银行一般只注重对高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关系的维系,一般来说,通过为这些客户提供各项增值服务,忽略了对一般客户的关系维护,通常只是销售完理财产品就算作交易的完成。而在美国,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利用“生命周期理论”,为客户各个人生阶段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并且还为客户派出专门的客户经理与客户联系,维系客户关系。
二、营销理论的几点建议
1.建立品牌营销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包装,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注入企业的文化和形象,形成其他银行难以复制和模仿,并且有可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内地,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在香港,比如渣打、汇丰等,都有专属自己的理财品牌。
2.差异化营销
理财产品粗犷式的发展只能带来市场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银行的盈利都受限。商业银行只有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主打某一个层次的客户群,兼顾其他层次客户,实现与其他行分层次营销,把一方面做精,才可长期吸引顾客。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就可以利用自身人才、财力、软硬件等设施主要为富有客户打造管家式的理财产品,为这些客户提供私人银行业务;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将针对一般客户的理财产品进行再度细分,再度深化,一方面以多样化的产品吸引一般客户,另一方面以价格优势吸引客户。
近年,世界风力发电如雨后春笋,逐年以二位数速度迅猛增长,截至1998年,全球装机9689MW。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是:德国2874MW、美国1890MW、丹麦1400MW、印度968MW、西班牙834MW、荷兰364MW、英国331MW、中国223MW、意大利180MW和瑞典174MW。
我国风力发电起步于80年代末,集中在沿海和新疆、内蒙风能带。1986~1994年试点,1994年新疆达坂城2号风场首次突破装机10MW(当年全国装机25MW),4年后,全国装机223MW,增长9倍,占全球风力发电装机的2.3%。
2各国政府的激励政策
2.1美国
a)1978年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收购独立发电系统电力,以“可避免成本”作为上网电价的基础,对包括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实行抵税政策,即风力发电投资总额15%可以从当年联邦所得税中抵扣(通常投资抵税为10%,由此风力发电投资抵税率为25%),同时,其形成的固定资产免交财产税。在此基础上,加利福尼亚州能源委出台“第4号特殊条款”,要求电力公司以当时天然气发电电价趋势作为“可避免成本”计入上网电价,签订10年不变购电合同(每千瓦时11~13美分)。这段时间加利福尼亚州风力发电发展迅猛,出现该州风力发电占全国风力发电的80%,1986年取消优惠政策,发展速度立即下降。
b)1992年颁布“能源法”,政府从鼓励装机转到鼓励多发电,由投资抵税变为发电量抵税,每千瓦时风力发电量抵税1.5美分,从投产之日起享受10年。
c)1996年美国能源部“888号指令”,发电、输电和供电分离,鼓励竞争。
d)美国能源部围绕2002年风电电价降到2.5美分/kWh、2005年风力发电设备世界市场占有率25%、2010年装机10GW等目标,拔专款支持科研和制造单位进行科学研究。
e)推行“绿色电价”,即居民自愿以高出正常电价10%的费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电量。
2.2德国
1990年议会批准“电力供应法案”,规定电力公司必须让可再生能源上网,全部收购,以当地售电价90%作上网价,与常规发电成本的差价由当地电网承担。政府对风力发电投资进行直接补贴,450~2000kW的机组,每千瓦补贴120美元;对风力发电开发商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扶持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规定制造商在发展中开发风力发电,最多可获得装备出口价格70%的出口信贷补贴。
在政府激励政策推动下,1995年德国投产风力发电495MW,1996年364MW,跃居世界之首。但是,实施风力发电差价完全由当地电网承担的政策,引发一些电力公司上诉到联邦议会。
2.3印度
a)设立非常规能源部,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和项目融资。
b)政府提供10%~15%装备投资补贴,将风力发电的投资计入其它经营产业的成本,用抵扣所得税补贴开发商。5年免税。整机进口关税税率25%,散件进口为零税率。有些邦还减免销售税。
c)电力电量转移和电量贮存政策:开发商可以在任何电网使用自己风机发出的电力电量。电力公司只收2%手续费。风机发出电量贮存使用长达8个月。开发商也可以通过电网卖给第三方。
d)为风力发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提供联网方便。
e)设最低保护价,一般为每千瓦时5.8~7.4美分。
印度扶持政策是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形成的。1995年印度风力发电投产430MW,1996年投产251MW,是发展中国家风力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2.4中国
起步晚,发展快,但扶持风力发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政策。
a)政府积极组织国外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贷款,在一定条件下给予2%贴息;风力发电项目在还款期内,实行“还本付息+合理利润”电价,高出电网平均电价的部分由电网分摊;还本付息期结束后,按电网平均电价确定。
b)1998年实行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免进口关税,发电环节增值税暂为6%。
c)地方对征地及电力部门在联网上给予优惠。
世界各国扶持力度各异,进程不一,
3影响中国风电商业化的因素
当前,风力发电商业化的突出问题是:单位造价偏高(国内“双加”工程9800~10500元/kW),风资源特点决定设备年利用小时仅2500~3400h,再加上其它原因,使上网电价偏高。影响上网电价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3.1工程费用
以某一实施中的工程为例,各项工程的费用所占百分比为:机组61.1%,塔架6.4%,土地3.0%,勘测设计1.8%,风场配套24.0%,输电工程3.2%。其中机组占极大的比例,如果降低其成本,能大幅度减少工程造价。
3.2资金渠道
风力发电成本中85%取决于建设工程费用。工程投资中除了法定资本金外,大部分由各种信贷解决,贷款条件(利率、还款期和手续费等)对项目财务评价影响很大。外国政府优惠贷款,还款期长,利率较优惠;国际金融贷款,中长期,利率较优惠;国家政策性贷款,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贴息2%;商业银行贷款,还款期短,利率高。
目前,政府对风力发电没有投资补贴,优惠资金渠道不多,如果政府不采取扶待政策,恐怕风力发电建设资金渠道会较长时间影响风力发电的规模发展。
3.3税收
1998年起免征大型风机进口关税,这对风力发电建设是很大的扶持。(在未免征之前,关税率24.02%,提高整个工程造价15%)。
发电环节增值税:风力发电成本电价本来就高,又没有进项税扣减,不论征收6%或17%,都会使上网电价按比例上升。
对于所得税,可再生能源项目目前没有任何优惠,不论对经营者收益或上网电价核算都有很大的影响。
3.4投资合理收益率
以审议中的一个项目为例:总装机15MW,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占66%,资本金20%,国内配套贷款14%,计算如表1。收益率越高,上网电价越高。
3.5业主(开发商)的经营管理水平
开发经营者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项目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竞争。
4商业化势在必然
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出台,为风力发电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特别是风力发电技术经过30年实践日趋成熟,设备的工业化可以提供性能可靠、价格逐步下降的大型风电设备,显示出风力发电参与电力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以美国为例,80年代初风电上网电价40美分,90年代中降到5美分,见图2。1996年美国各州平均售电价水平4~12美分。其中,4美分2个州,4~5美分4个州,5~6美分12个州,风力发电装机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平均售电价为9.8美分。
美国风电场建设可以做到每千瓦造价1000美元,上网电价5美分。荷兰、丹麦每千瓦造价1000~1200美元,上网电价5.5美分。我国目前每千瓦造价大体是1200美元,可上网电价高达12美分。
综上所述,我国风力发电进入商业化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妥善解决与商业化相关的因素。
5结论
风力发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蕴存量巨大,具有实际开发利用价值。中国水电资源370GW,风能资源有250GW。广东省水电资源6.6GW,沿海风能可开发量(H=40m)8.41GW。也就是说,风能与水能总量旗鼓相当。大量风能开发不可能靠某个部门或行业的财政补贴就能解决,商业化不仅是市场的要求,也是风力发电发展的自身需要。所以,风力发电商业化是必由之路,可行之路。
商业化关系到市场各方面,需要政府、业主(开发商)、电力部门和用户一起支持和配合,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6建议
政府、业主(开发商)、电力部门和用户各施其责,或称之为“四合一”方案。
6.1政府
制定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扶持法规、政策性银行优惠条款等激励政策、税收减免或抵税规定,政策上支持风力发电技术开发和设备国产化。
6.2业主(开发商)
精心选点,规模开发,优化设计,降低造价;争取优惠信贷,减轻还本付息成本;加强管理,保证设备可靠运行率高,降低运行成本;自我约束,获取合理的投资收益率。
6.3电力部门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发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大作用,应用各种管理会计办法,做好银行的成本核算工作,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科学性。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商业银行则一定要寻求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系统,在考核银行系统的经营业绩时要兼顾关键的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同时应用严格的奖惩机制。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发挥银行不同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而管理会计系统中当前应用绩效考核机制较为完善和客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绩考核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经验可以得到,管理会计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管理层做出与自身发展核心业务相符的正确决策,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银行日常管理中不同环节的业务绩效状况,而且可以依据银行的总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银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营目标。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给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可以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依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能够把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分为各种形式的责任中心。应用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有利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而且便于考核不同责任中心的经营效益,有利于调动银行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工作,有利于银行系统内部形成有序竞争。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健全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
成本核算管理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管理会计应用的重点内容。因此,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求科学管理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在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才有利于实现经营管理层与基层部门的最低成本目标,才能保证银行的稳定运行。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全部产品和业务并不能应用一种相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不同特点,科学确定不同的成本管理办法,才能使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不断得以完善。
(三)应用量本利分析法。
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量本利分析法,依据盈亏平衡点可以准确确定银行盈利情况。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在分析银行业务量、成本和利润关系、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确定盈亏平衡点的银行内部管理做法。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在进行预测自身的贷款、资金和利润、成本时全面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明确相关因素的变动情况,对实现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各个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情况不同周定成本与盈亏平衡点成正向变动,如果固定成本越高,则营业部门需要达到的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也会越高;也就是单位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化是正向的。综合收益率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动是反向的,如果拥有越高的综合收益率,那么营业部门要求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就会越低。量本利分析法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出科学决策,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做法,有利于银行正确处理资金存量和成本费用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在设置储蓄网点、开发新产品、做出经营规划、进行决策和成本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依据传统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有效改革传统管理会计的一种做法。以长期性规划为重点,要求做好事前预测分析,依据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重视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主要为了给银行确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银行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定位作为工作重点,利用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在考虑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从而将更加有效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确定不同压力。商业银行要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要求打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以达到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在研究价值链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客户群体的种类,明确战略定位,应用成本最小化办法。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每一个客户都是银行的价值链环节,准确确定价值链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的情况,利用分析价值链,通过上下游价值链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大存款范围,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上游客户存款,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得到更多下游客户的贷款,战略成本管理依据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成本的不同环节,从而确定成本降低的做法,利用事前预测、分析、控制职能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目标,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管理会计基础信息建设。
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充足的数据信息,但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信息基础不能满足要求,很多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只与财务会计信息有关,而没有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再有,银行不同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因此业务信息不集中,口径不相同,不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商业银行要致力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大力发展建设财务管理基础能力,使管理会计发展有效进行。
(六)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最大作用,商业银行的领导部门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工作,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实行管理会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与商业银行建设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调整管理模式、改革组织架构等多种过程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只有重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进行严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培训。选择培训方式时,可以利用院校进修、以岗代训、岗位交流等做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办法》的颁布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必须重视网上银行系统的建设,重视网上业务的拓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网上银行系统,尽快实现与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对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服务,增加自身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一个稳定、安全、可靠、便捷的网上银行系统,可以提高银行在业界的竞争力。在建设网上银行系统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新的技术,保证与企业的资源计划系统完美结合,提高管理手段和水平,加快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共享。在建设完善网上银行系统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销手段运用[1]。《办法》颁布必然会促进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的繁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大,闷头搞建设容易丧失战略发展机遇,所以,银行在扩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时应注重营销手段的运用,加快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推广,吸引在交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这是因为交易核心企业的选择将会促使周边企业选择同一家银行办理电子汇票业务,继而减少接收、转发、存储电子商业汇票的流程。
2.促使银行对汇票业务进行调整
相对于纸质商业汇票,电子商业汇票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电子商业汇票可以节省大量的的印刷、登记保管、远距离交付等成本,并且唯一的票据号码和严格认证的电子签名使得电子汇票更加的安全,减轻了管理负担,缩小了业务成本,从这一方面来看,银行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电子汇票业务,引导企业减少对纸质商业汇票的使用。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业汇票更容易申请,申请材料和成本少,能有效地避免损毁、遗失、被盗、被抢等意外状况的发生,电子商业汇票的手续费更低,尤其是《办法》把电子商业汇票延长至1年后,电子商业汇票更加实用,从这一方面来看,企业对电子商业汇票持开放态度,能有意识、主动地减少纸质商业汇票的使用,增加电子商业汇票的使用。综合这两方面,商业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所以银行应对自身的汇票业务构成进行调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及时规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3.对银行的经营收益提出了挑战
《办法》把财务公司承兑的电子汇票调整为银行承兑汇票,这一调整很大程度地释放了财务公司的功能和作用,对整个金融市场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利用电子商业汇票,财务公司可以克服没有分支机构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财务公司系统能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为电子票据市场的直接参与者,签开银行承兑汇票,使得财务公司有能力取代商业银行向其所属集团下的各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开票、承兑、贴现和集中结算等服务。在这之前,这些集团企业都是银行优质客户,大量电子票据流动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且,财务公司所属的集团公司为了降低内部融资成本和财务管理成本确定会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贴现和贷款、结算等业务的依赖,建立自身内部金融系统。所以说,银行的承兑、贴现、贷款、结算等业务将会有所减低,银行相关的经营收益会有所下降。
4.引导银行强化风向管理
随着电子票据市场的发展,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的业务将会逐步增加,尽管电子商业汇票本身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从整体业务上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相对于企业金融业务,电子商业汇票业务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说,企业应强化风险管理的理念。首先,应培养银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除了严格执行现有的电子票据的规整和流程外,还应有计划有目标地把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建立对应的风险及评价体系,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其次,构建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各个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提升银行资金的流动能力,拓展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调控的能力[2]。再次,创新中间业务,提高待用资产负债的流通程度,加强与理财、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进行合作,扩展中间业务。最后,积极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随着电子票据的市场细化和分工,该领域的风险管理人才将非常紧缺,除了积极从外部引进风险管理人才外,还应注重对银行内部人才的培养,因为原有员工更熟悉银行现有的业务,对内部的风险认识的也更加深刻。
第一章:电子商务网站概述
1.1电子商务与商务网站
1.1.1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简单地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常见的定义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看:广义的电子商务称为EB,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包括利用因特网,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局域网,广域网等不同形式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称为EC,尽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交易与交易有关的活动。
1.1.2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概念
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公司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界面,是电子商务系统运转的承担着和表现着。
2.1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之猛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而中小企业如何迅速,健康的发展,才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就需要中小企业面对社会现状,如外需不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高涨,劳动力成本上升,银根收紧.....要更早,更快,更深地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迅速采取战略来迎接挑战,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如果中小企业不及时开展电子商务,不为自己的企业构建完善健全的电子商务网站,这将预示着中小企业陷入危险的困境之中。
阿里巴巴在本届网商大会了〈抱团行天下--2008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小企业面临宏观环境的诸多挑战之时,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成本化,风险规避,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使得网商们具备了传统中小企业所欠缺的诸多能力。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程度高的中小企业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主要原因是网商在信息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对市场发展嗅觉敏锐,同时凭借网络架构以及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资源,依靠广阔的市场和灵活的生产方式快速转型,从而保持了高利润与核心竞争力。
研究报告显示,21.7%企业认为应用电子商务后取地了显著的竞争优势,60.2%的企业认为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也就是说80%的中小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提升了其竞争力。报告结论认为,电子商务帮助了中小企业打破在地域上的界限,加速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小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形成虚拟集群,通过基于网络的分工与协作,构建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或者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从区域层面上来看,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不同区域的企业开展贸易与合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动区域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电子商务网站的特色生存取胜
企业通过在网站上进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经济商业主体,正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注入全新的内涵:以互联网为手段,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中小企业和个人等草根经济力量,以个性化,大规模协作,互动,自由选择的全新、商业性质与创新性的商业实践,变革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步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生动,鲜活的生态世界,将会带动企业巨大的发展,是企业特色生存取胜的最重要平台。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要搭建一个做好品牌的销售之路,企业网站要趋向于“向专业化要利润”的运营思路,通过提供专业化产品或服务形成相对优势,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利润,提升效率,确立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有的甚至在市场上成为“隐形冠军”。因次,企业网站要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因为企业网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一个窗口,只有企业把这个窗口建立好,才会极大的起到为企业宣传的目的,进而获取效益,成为企业特色生存取胜的亮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只要将电子商务网站平台构建完善,才能迅速提升网站竞争实力,推动企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的策略
3.1巧用时机,瞄准商机,打响电子商务战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跨入新世纪之初的一件大事,是世界赋予北京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它必将推动北京大踏步走向现代化,尤其会给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来又一次腾飞的机遇。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来进行宣传和策划,即可获得奥运经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要时常关注国内国际电了商务发展势头,巧妙运用时机,如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其实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是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网站来提升品牌及企业形象的最大曝光率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的奥运电子商务。为了充分利用奥运独家资源,这些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们纷纷推出与运主题相关的活动,并在网上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宣传:如海尔推出"买海尔整套家电,看北京运会"等市场推广活动并建立的奥运网站;北京燕京啤酒的各种奥运主题宣传活动均在网站上显尽;华帝推出"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策划活动主推奥运概念,借助活动网站,网络推广等网络渠道宣传造势;联想直接把联想品牌与奥运紧密相联系,极大的宣传了联想网站,提高了联想世界知名度;移动公司奥运信息互动活动;伊利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以"奥运健康大使"选拔活动和刘翔代言等组合为自已赢得了消费者充分的关注度和品牌好感度,因此企业网站进行市场推广巧妙抓住时机才能赢得更高的关注度和信任度。面对百年梦想的奥运契机,在传统企业及相关的各行业当中,无论是奥运合作伙伴还是赞助商以及奥运供应商都在全面利用奥运资源,各显看家本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这个平台进行市场推广等宣传活动,在互联网上大量投放与奥运主题相联系的网络广告,增强企业及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在消费者中品牌位置。奥运电子商务商机无限,公德无量,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意味着重要而难得的机遇,因此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审时度势的宣传十分有效,并且极大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点机效率,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3.2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市场推广营销
电子商务网站的推广营销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搜索引擎。从近年的数据来看,搜索引擎营销占整个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及互联网营销的比重一直提升。比特流的无限特性使得信息大爆炸,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除了不经意间被动地接受,还增加了进行主动查询的趋势。电子商务网站推广依靠搜索营销的策略可以注入创意的元素,符合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使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取得更好的效果。
汇丰银行网站的宣传是以“三倍”这两个字为主轴,所做的传播都是跟“三倍”有关,所以在设计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时,无论是在文字的叙述上还时在表现上,都是以“三倍”为处发点,这就很容易强化消费者对于“三倍”的印象,进而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品牌印象,汇丰银行网站的个性化推广在消费者心目中印象非常深刻。
3.3在电子商务网站平台上构建网络社区营销推广。
网络社区是最具备互动特征的营销方式之一,社区中网友们有充足的权利来选择自己浏览的信息,并且能够发出自己真正声音。企业网站必须将网络社区营销利用好。让用户自愿成为“核裂变式传播”的一个节点。企业网站将品牌或者产品与热点时间嫁接,进而来触动网友的关注与传播的“事件营销”方法也是网站社区营销制胜的法宝。整形美容机构伊美尔的网络公关公司为其策划传播了“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事件,成为该公司网站上的一大看点,引发了许多媒体的免费报道和网友的热情关注,以极低的成本传播了伊美尔品牌,使该公司获得潜在的利润。
3.4电子商务网站IM营销推广
IM(InstantMessage即时通讯)软件QQ是现在网络一族必备的交流工具,媒体的本质含义在于能够承载,传递信息,而人气的聚集使得IM通讯工具具备了极高的营销价值。蒙牛“中国牛奶爱心活动”中巧妙借力网友的签名,传播爱心行动的标语和网站,IM上好友之间存在较强的信任关系,因此网站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大大优于传统广告宣传方式。同样头像和皮肤也可以成为一块绝佳的广告位,今天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火炬在线传递活动。如果你争取到了火炬在线传递的资格,将获得“火炬大使”称号,头像处将初相一枚来点亮的图标,如果10分钟内可以成功邀请其他用户参加活动,你的图标将被成功点亮,同时将获取可口可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QQ皮肤的使用权。这个活动一发不可收拾,“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40天内就“拉拢”了4000万人参与因此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时必须充分利用即时通工具来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赢取客户的支持,进而获取更高的效益,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人气。
3.5利用无线营销的市场推广策略宣传电子商务网站
根据emarking调研数据显示,现在国外新媒体广告营业收入排在前两位的是无线和视频。随着3G的开通和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无线营销宣传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将大有作为。但是真正的无线营销并非大家人为地短信群发,而是在消费者许可的基础上利用手机平台进行深度营销沟通,进而极大的宣传成电子商务网站。2007年4月6日,在全国14个城市的北京华联门店中,消费者购买宝洁产品后就可以得到附送的刮刮卡,消费者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对应的编码到指定短息端口,即可参加活动并获得积分,从而有机会获得积分礼品。同时,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推荐购买产品获得累积加分。这个巧妙的激励机制,提升了用户参与热情,并有效的增大了活动的覆盖范围。宝洁公司进行的无线营销活动通过“奖品”和“消费者之间相互短信推荐”激励消费者自发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发挥了手机营销互动特性,促使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长生良好的品牌沟通,这潜意识的宣传宝洁企业网站,促使电子商务网站的知名度,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以及宣传了电子商务网站的品牌特色。
3.6电子商务网站推广要善用病毒营销,放大传播效应
企业网站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平台,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让网民告诉网民”,由此产生的电子口碑更是可以将病毒营销的传播效应发挥到最大。Goole在业内率先推出1G容量的Gmail服务,引起行业界的震动。但当时测试中的Gmail不接受公开申请,而是通过Goole员工等首批成功注册的用户对外发出测试邀请来扩大用户规模。这样,不仅节省了营销费用,Goole网站点击率更加频繁,还通过了全球范围的电子口碑传播实现了Gmail在短时间的品牌营销。病毒式营销可以极大地宣传企业垫在商务网站,并且该策略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独特的手段,其核心正是互联网催生下的电子口碑在其中的传播效应。
此外,电子商务网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M,新闻资讯,社区BBS,博客等其他网络载体开展病毒营销。只要企业能够经由各种各样的网络载体,抓住目标消费群体的兴趣和关注点所在,就能够利用病毒营销实现电子口碑的产生和传播,进而企业网站的点击率也就更频繁,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给客户也就带来更大的方便。
3.7网络广告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推广
网络广告进行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具有很大的优势。网络广告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广泛性,可控性,针对性优势,网站推广可以借助网络广告的优势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也许企业网站很单板,但是企业只要将网络广告充分利用好,利用网络广告的多种形式。如:旗帜广告,按钮式广告,邮件列表广告,墙纸式广告,赞助广告,插页式广告,链接广告,互动游戏时广告等,对企业网站广告要把握住锁定目标受众,做好广告文案,实施效果监控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广告效应,为企业网站打造声势和影响力,吸引客户眼球,提高网站的浏览次数和访问量,进而为企业创造收益。
3.8电子商务网站利用传统媒体推广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并不发达,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较低,中小企业网站在发展之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传统媒体的受众远比网络媒体的受众多。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也是目前使用传统方式宣传网站和网址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户外广告的宣传,各大网络公司都采用这种传统的户外广告的宣传方式。公司印刷品这是掌握企业网站推广一种不需要额外增加广告费的宣传方式。传统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在现阶段的中国,传统媒体宣传的影响力仍然远大于网络,特别是对于面向国内的站点,电视、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的效应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网站喜欢炒作的原因———通过吸引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注意力达到宣传的作用。企业网站的推广,应该融入在整个企业的宣传工作中,在所有的广告、展览、各种活动中都要在显著处加入公司的网址,并做适当介绍。
第四章: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推广步骤
当然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还要企业把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建立好,因此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推广不可不知的五个关键步骤有:
一、定位分析
网站剖析:对网站的自身进行解剖分析,目的是寻找到网站的基础问题所在;
电子商务定位:对企业网站进行电子商务定位,明确网站的位置;
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分析网站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网站相匹配的电子商务模式;
行业竞争分析:行业竞争的情况,行业网站的综合分析;
网站发展计划分析:电子商务网站短期规划与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反馈分析等。
二、网站诊断
网站结构诊断:网站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高效,是否方便,是否符合用户访问的习惯;
网站页面诊断:页面代码是否精简,页面是否清晰,页面容量是否合适,页面色彩是否恰当;
文件与文件名诊断:文件格式,文件名等;
访问系统分析:统计系统安装,来路分析,地区分析,访问者分析、关键词分析等;
推广策略诊断:网站推广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落后,是否采用复合式推广策略等。
三、营销分析之网站优化推广
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否恰当,关键词密度是否合理等;
搜索引擎登录分析:采用何种登录方式,登录的信息是否有效;
链接相关性分析:链接的人气是否高,是否属于相关性较大的链接;
目标市场分析:对目标市场进行分析,研究目标市场与营销的关系;
产品分析:分析产品的特性,产品的卖点等;
营销页面分析:营销页面设置的位置,营销页面的内容,营销页面的第一感觉等;
营销渠道分析:所采用的营销之渠道如何,新的营销渠道如何开拓;
后续产品和服务分析:后续产品的开发,服务的情况反馈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如何,合理性等。
四、综合优化用户体验
网站的架构优化:结构优化,电子商务运行环境优化等;
网站页面优化:页面布局,页面设计优化;
导航设计:导航的方便性,导航的文字优化等;
链接整理:对网站的内外链接进行处理;
标签优化设计:对相关标签进行优化设计。
五、整合推广[整合营销传播和网络整合营销]
网站流量推广策略:关键还是流量问题,这个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网络营销方法;
外部链接推广:友情链接策略的使用;
病毒式营销策略:具体的策略需要灵活运用;
其它推广:关注网络变化,开发新的推广手段。
通过以上电子商务网站的市场推广策略,可知企业网站的推广,应该融入在整个企业的宣传种,在所有的广告,展览各种活动中都要在显著出加入公司的网址,并适当作介绍,电子商务网站既可以针对服务供应商进行上游推广,也可以针对网民下游推广。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策略应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推广。
小结
通过本论文所述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策略可知道:
第一: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要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避免重要的遗漏。
第二:电子商务网站推广是在网站正式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的。
第三:电子商务网站市场推广的基本方法及策略对于大部分企业网站都是适用的。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eAnalysis,DEA)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以Farrell前沿生产函数为基础,基于“相对效率”概念,运用数学规划,评价具有多输入,特别是有多输出的“部门”(即决策单元,DMU)间的相对有效性。1.基本DEA分析模型第一个DEA分析模型由Charnes、Coopor和Rhodes提出,故称CCR模型。CCR模型的假设为规模报酬不变,其得到的效率为综合效率(TE)。放松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即扩展为BCC模型,该模型将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其中TE=PTE*SE。BCC模型可表述为:minθ-ε(eTms-+eTSs+)ni=1ΣXiλi+s-=θX0ni=1ΣYiλi-s+=Y0ni=1Σλi=1s+≥0,s-≥0,λi≥0,i=1,2,……,≥n(1)(1)式中,θ即为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标,λ表示权重,ε为大于零的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eTm=(1,1,…,1)T缀Em,eTS=(1,1,…,1)T缀Es,s-和s+为输入和输出松弛变量,分别表示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当θ0=1,s-0=s+0=0时,决策单元i0是DEA有效的;当θ0﹤1,s-0或s+0至少有一个不为0时,决策单元i0是DEA无效的。决策单元足够多时,会有很多决策单元处于前沿生产面上,即会有很多单元的效率值为1。基于CCR或BCC的DEA分析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不能对这些处于前沿面的DEA有效的单元进行排名。现实中很多企业再投入和产出上迥异,但当他们都达到DEA有效时,传统的DEA分析模型就不能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了。2.超效率DEA分析为解决传统DEA分析模型无法比较DEA有效单元的技术效率,Andersen和Petersen[15]提出了超效率DEA(SE-DEA)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可用图1表示:图1中,X1为一种投入要素,X2为除X1以外的其他的投入要素。决策单元D1、D2、D3、D4表示处于前沿生产面的四个不同的投入产出组合,为DEA有效单元,其效率均值为1,决策单元D5表在前沿面之外,其效率值为θ5=OD'5/OD5,是小于1的。SE-DEA模型的基本原理为:以有效决策单元D3为例,传统DEA分析模型(CCR或BCC)下,前沿面为D1D2D3D4,当计算决策单元D3在SE-DEA模型下的效率值时,将D3排除在外,此时的前沿面为D1D2D4,D3的参考点变为D'3,决策单元D3到新前沿面的的距离表示其可扩张的大小,其效率值为θ3=OD'3/OD3,显然是大于1的。这里SE-DEA模型所表示的经济含义为: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决策单元D3的各投入要素等比例扩大θ3倍,依然是DEA有效的。而对于无效决策单元D5,在SE-DEA模型下,其前沿面没有发生变化,故其效率值也是不变的。规模报酬不变下的SE-DEA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minθ-ε(eTms-+eTSs+)ni=1,i≠i0Σn(2)(2)式中各符号与(1)式相同,所不同的在于评价决策单元i0时,将其与其他决策单元的线性组合进行比较。当θ0≥1,s-0或s+0=0时,决策单元i0是DEA有效的;当θ0﹤1时,决策单元i0是DEA无效的。
(二)数据来源
对于电商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当满足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大多数学者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的研究,构建电商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中,员工人数、应付职工薪酬、资产规模是电商企业进行经营的实物投入,而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周转天数分别反映电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是电商企业的管理投入,实物投入和管理投入共同构成电商企业的投入体系;主营业务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从量的角度和质的角度反映电商企业的产出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2家电商企业作为评价对象,决策单元个数大于投入产出指标个数之和的两倍,因此可以运用DEA方法进行分析。各投入产出指标均为所选企业2012年的数据,所有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
(一)分析结果
实证分析通过软件DEAP2.1和DEA-Solve-LV实现。首先通过DEAP2.1在传统的DEA分析模型(BCC)下对所选28家电商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然后通过DEA-Solve-LV运用规模报酬不变的SE-DEA模型对所选电商企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初步可以看出,传统DEA分析模型在综合效率为1的10家企业在SE-DEA模型中都有了明确的排名,是可以进行比较分析的。
(二)电商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首先,从传统的BCC模型来看,22家电商企业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的企业有10家,占45.5%,因此综合来看,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处于有效状态的企业并不是很多。从纯技术效率来看,纯技术效率达到DEA有效的电商企业有16家,占比72.3%,显然纯技术有效的企业是比较多的,并且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也比较接近前沿面。从规模收益来看,处于非DEA有效的企业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对于个别电商企业,像辉煌科技、海虹控股、三五互联等企业综合效率都很低,而其纯技术效率都是DEA有效的,其经营的低效率几乎完全是规模无效造成的。其次,从SE-DEA模型的分析来看,对于BCC模型下DEA有效的10家电商企业,SE-DEA模型给出了其综合效率值的大小,且均是大于1的,说明这些企业扩张相应倍数后依然是DEA有效的。另外,表2中,上海钢联在SE-DEA模型下的综合效率值高达33.4以上,究其原因,从该企业披露的2012年年报中可以看出,其应付职工薪酬仅32.07万元(而其他21家电商企业相应投入的平均值为10368.1万元,最小的也有379.75万),较低的投入产出比使其成为行业内综合效率最高的企业。再次,比较BCC模型和SE-DEA模型来看,SE-DEA模型最大优势就是其能够对BCC模型下DEA有效的电商企业进行排名,这些DEA有效的电商企业的“超效率”值不同正是说明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而不是无差异的;而对于BCC模型下DEA无效的企业而言,两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是一致的(由于计算过程的四舍五入等原因,使得个别企业计算结果有差异,不代表真正不同)。
(三)电商企业投入产出改进分析
首先讨论BCC模型下非DEA有效的电商企业的改进情况。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对于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无效的6家电商企业,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以使这些企业达到DEA有效;对于纯技术效率无效规模收益也无效的6家电商企业,可以先调整这些企业的投入要素组合,使其达到DEA有效。DEAP2.1软件了纯技术效率无效的电商企业产出不足和投入冗余的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有两家企业在营业收入方面存在产出不足,所有企业在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存在产出不足;所有的纯技术效率无效的电商企业在投入要素方面存在冗余。其次讨论BCC模型下DEA有效的电商企业的改进情况。BCC模型下这些企业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达到DEA有效,但在SE-DEA模型下,大于1的“超效率”值正说明这些企业不同的扩张程度,因而这些分企业依然是可以改进的。DEA-Solve-LV软件给出了SE-DEA模型下电商企业的改进情况,限于篇幅,表4给出了排名前三位的上海钢联、苏宁云商和高鸿股份的投入产出的改进情况。表4中,Xi(i=1,2,…,5)和Yi(i=1,2)的含义见表1,可以看出即就是“超效率”大于1的电商企业,依然存在可改进的空间。例如,上海钢联综合效率值高达33.4以上,但依然未处于最优的生产前沿面,将其员工人数增加43%,应付职工薪酬增加999.90%,资产规模增加100.7%,资产负债率减少22.7%,总资产周转天数增加577.7%,就可以在产出不变条件下达到更优的生产前沿面。而对于排名第三的高鸿股份来说,将其员工人数增加131%,应付职工薪酬增加131.19%,资产规模减少4.6%,资产负债率增加33.43%,总资产周转天数增加55.1%,就可以在保证主营业务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其将资产收益率增加999.90%。当然,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DEA非有效的电商企业,还是DEA有效的电商企业的改进,仅在本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下有意义,而且也只具有数据包络分析层面的理论意义。例如,对于表4中,苏宁云商的资产负债率的目标值为239.8%,这个显然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