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海洋安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0:59

海洋安全论文

海洋安全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26-02

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沿海地区占全国13%的土地面积,却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领土、海洋权益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而先进的海洋意识离不开广泛而全面的海洋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一、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国际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海洋越来越多地涉及我国的战略利益,牵动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影响着我国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树立新时期大海洋防卫观的要求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海洋安全一直是以海防形式出现的。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海防所涵盖的范畴大大拓展,目前,我国的海防已经不单是1.8万公里的海岸线,在1.8万公里的海岸线以外,还要维护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理应享有的海洋权益。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国防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通过对大学生海洋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树立“寸海不能相让”的意识及科学的海洋观,为将来保卫祖国海洋安全和投身海洋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二)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在于对国家利益的深刻关注。近百年来,列强入侵,几乎都是从海上来的。近代海军战略家马汉经研究得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然而我国目前海洋疆域局势纷繁复杂,部分岛屿被侵占、海域划界争议不断,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渔民生产安全得不到完全保障,已经威胁到我国和领土完整,我们比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在这种情况下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关注我们的海洋权益,强化保卫祖国海洋领土和权益的责任感。

(三)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快速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措施

当今世界,海洋权益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不过在相当多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提起国土,仅知道960万平方公里,不知道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述问题从一个层面揭示了在大学生中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迫切性。海洋意识源自于对海洋的认识,并通过不断进步的海洋实践得以提高和发展。虽然说海洋实践是人类海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这种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的,仅靠海洋实践来推动海洋意识的快速提高是几乎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在推动大学生海洋意识发展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二、目前我国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中的海洋意识教育还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内容设置、时间安排、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无法得到保证。

(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是,很多情况下,政策还只是文本上的政策,很难落实下去。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在国防教育中有关海洋知识的内容设置、时间安排、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建设等都无法保证。这说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缺乏、教师人数少,学识水平不高

现阶段,还没有一种能够将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彻底地唤醒并凝聚起来的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缺乏理论的指导,教育只能是肤浅的、流于形式的教育。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专门从事海洋意识教育的师资人数非常少,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一般都来自于军队和院校的公共课的师资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三)教育内容不够完整、深入,持续性不强

目前,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分散在军事理论教材中的我国周边形势、国防建设等章节中,内容零碎,缺乏联系,不能构成完整的海洋知识体系。教学基本局限在海洋常识介绍,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内容、海疆领土争议的复杂性、海洋经济的地位以及海洋对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影响则介绍得很少。教育内容的持续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四年的在校学习期间,通常只修一门军事理论课程,或听几次海洋意识教育的讲座,就算完成了教育。

三、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国海洋安全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大学生海洋意识淡薄以及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现状,我们要正视在海洋意识教育中的不足,寻找改进措施。

(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高度重视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是解决海洋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切实把解决海洋意识教育问题当成迫在眉睫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在高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工作中予以政策上和行动上的支持。高校应积极创建和完善海洋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

(二)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师资力量

教育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深入研究海洋意识教育理论是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基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要立足当代海洋意识发展的现状,依托各级科研部门和院校,研究出适应于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理论。可以把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列入国家和各院校的重要课题,鼓励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在师资力量建设上,一方面要扩大和完善已有的师资队伍,做到定岗定编,并定期进行师资力量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依托一些专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填补师资力量不足和理论知识上的空缺。三是鼓励教师开展关于海洋问题的专题调研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国防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拓展国防教育内容,把海洋意识教育列入军事理论课程中

现阶段,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已经普遍展开,特别是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对高校学生迅速提高国防意识,树立现代新型国防观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于军事理论课这个平台,把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军事理论课中去。通过军事理论课内容的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本人认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可以做如下的改革:在国防建设篇中增加现代海防观内容;在军事思想篇中,增加西方的海权论思想内容;在战略环境篇中,增设海洋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内容;在军事高科技篇中,增加海洋科技对现代武器装备发展作用的内容。通过对军事理论课内容的改革,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在校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

(四)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增加培养海洋意识的内容

要提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中增加培养海洋意识的内容。

高校可以围绕时事热点问题 ,组织海洋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海洋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定期开设高水平的海洋意识教育讲座。鼓励军事理论教师立足于自身的科研 ,开设与海洋意识教育有关的专题讲座。

加大海洋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校园媒体,传播海洋知识、海洋信息;举办大学生海洋知识科普展览和竞赛,制作以海洋为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深入宣传和普及海洋知识;利用每年的国防日、海洋日、航海日、海军建军纪念日等特殊纪念日进行宣传。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炜,冯梁.国家海上安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海洋安全论文篇(2)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

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

nbsp;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

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安全论文篇(3)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海洋安全论文篇(4)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海洋安全论文篇(5)

近年来,中国的南海、黄海和东海等区域都出现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在美国的主导下,周边各国纷纷摆出强硬姿态,不断侵犯中国海洋权益,压缩中国海洋生存空间。

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眼光更多集中在陆地安全和陆地权益上,相对而言,海洋意识不强。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虽然他没有否定中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但中国人淡漠的海洋意识使海洋文化难以发挥积极作用。面对今天严峻的海洋安全形势,提升中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尤为重要。作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之一的政治课,在中学生中深入进行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树立“寸海寸金”的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依托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课堂教学,首先要立足课本。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我国海洋疆域局势纷繁复杂,海洋划界争议不断,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渔民生产安全得不到完善保障。联系到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背景,我们比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海洋国土教育,许多中学生对我国现有的海洋权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我国海洋权益所面临的挑战也缺乏了解。很多人甚至认为“南沙群岛距离大陆那么远,产生争议也很正常。”“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有意义吗?”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海洋权益常识。例如,在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一课时,教材明确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权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在发展对外关系时必须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而海洋权益属于国家范畴,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国土安全等多方面,涉及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如领海基线、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海洋权益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社会上出现的任何重大时政新闻都可以出现在政治课堂上,作为政治课堂的素材。在海洋观教育上,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发挥政治课的这一优势,结合当前我国周边形势,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坚定的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

针对当前的紧张局势,可以在政治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给学生介绍一点有关问题的最新动态。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在美国的默认和怂恿之下,加紧控制的步伐,不断地挑战我国的海洋安全底线,严重侵犯我国的和领土完整。而美国一方面声称在中日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一方面又坚持所谓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这种矛盾表态使的局势和矛盾愈发紧张激烈,也为我国维护海洋合法权益增添了更多的困扰。通过这些时事热点的介绍,学生自然产生出要努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认识。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海洋安全论文篇(6)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新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稀少,向海洋找资源、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变得日益紧迫。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同时,维护海洋权益也关系到我国国防和国家安全稳定。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明确要求,2014年的全民国防教育要突出维护海洋权益。适应形势任务要求,加强海洋教育,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已日益成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对高校而言,在大学生中开展海洋权益教育,使他们从国际法等方面了解海洋知识,提升他们的海权意识和国防意识,对于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一、海洋权益与海洋权益教育

国际法中的海洋权益是指根据国际法,沿海国在自己领海之外的一定海域内享有对海洋水域、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科学研究、航行自由、空间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和利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权益所涉及的区域主要包括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三部分。根据国际海洋法的相关内容,毗连区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和领海不同,毗连区的所属国在这一区域只享有特定的或有限的权利,并不能对其进行管制,但是在经济开发、查禁走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权利。专属经济区指的是从领海基线起,200海里宽度的海域。当然,在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海域,不适应这种原则。专属经济区主要具有从事经济开发和海洋研究的意义。与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不同,大陆架则是指从领海基线起,陆地向海洋自由延伸的坡度平缓的区域。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主要是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等。

海洋权益对于沿海国家的意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价值,二是地理位置带来的安全战略意义。

随着人类科技的日益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从过去的渔业捕捞与养殖、矿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到利用海洋开发新能源,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海洋带来的地理因素的意义也非常巨大,它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两个大洋阻隔使其避免了战争威胁,可以左右国际格局。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洋仍然是很多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那些资源全靠进口的国家,比如南海就是日本的生命线。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体系融入的加深,海洋在资源开发和对外交流以及维护国土安全上起到的作用也日益增加。因此,了解海洋知识、维护海洋权益对我们来说是必需的。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海洋权益教育,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海洋权益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这需要有国际法的基础知识,让广大大学生通过法律的视角更好地了解海洋权益的知识,以便将来更好地从法律的视角来维护我国的权益。同时,我们还应从国防教育的视角出发,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案例进行教育。

在大学的教学中,海洋权益的教育因此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二是国防意识的培养。在对大学生的海洋权益教育中,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因此,国防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的意义

将海洋权益教育融入到国防教育之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培养、海洋知识的训练,应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新的视角,培养大学生关注我国海洋、关注我国海防和海洋权益,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海洋对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为他们将来投入到海洋建设与开发,投身到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实践中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洋权益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海权意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重陆轻海的政策对中国人的文化甚至是民族意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农耕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特别是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近代历史上海权的衰落,海洋国土保护的缺失,使我们将更多的关注都投入到大陆上,这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几代人,甚至是大量的知识分子、高校学生。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缺失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闻名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与时展的潮流格格不入,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是未来建设中国的主力军,对国家未来至关重要,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使他们了解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了解中国海权发展与衰落的历史,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投身到海洋建设的事业中去。这样,不仅为我国的海洋建设事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在今后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整个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核心。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对知识的吸收快,正处在适合学习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大量加强海洋权益知识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合适的。

第二,海洋权益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国防教育。海上安全是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史上,中国海军的衰落、海权的衰落导致了的日益沦丧,外国侵略者凭借坚船利炮一次次地敲开中国的国门,国家安全、国防自然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海洋权益教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一部分。海洋是我国的重要国土,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大学生们了解海洋国土的重要性,了解海上安全的重要性,对他们进一步投身国防建设、认清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更好地理解国家为安全战略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和外交政策,具有积极意义。2014年5月以来,中国―缅甸油气管道建设和云南的中石油千万吨级项目的实施,中间所遇到的阻力说明,让广大公民接受国防教育,认清我国的国情,对他们理解和执行国家方针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海洋权益教育开拓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视野,增长了大学生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起到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应该说,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海洋权益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有增长知识的作用。不仅能让他们对海洋权益、海上安全等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各种相关国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海洋权益对中国国家利益影响越来越大,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国际视野,还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海洋权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同时,作为整个国际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因此,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学习国际法及相关知识,并以此为补充,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海洋权益的教育还能拓展大学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总体而言,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尤其是在涉及中外领土和争端的时候,要学会通过运用法律的途径和手段去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虽然,目前有关海洋权利的立法,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都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作为目前已形成的一些国际共识,如平等协商、和平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已基本上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作为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显然需要我们更好地钻研国际法及相关法律,从而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服务。同时,海洋权益教育还应更多地从国防教育的角度来进行,提升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更多的大学生能投身到国防建设中去。因此,海洋权益的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个新方向和重点。

三、国防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海洋权益、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这些词语显然是国防教育和国际海洋法等学科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可能对这些概念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知道这些词语大概所指代的范围。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他们无从准确、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也就无法准确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权益,认清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所以,我们应提高认识,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海洋权益教育,让他们学习海洋知识、理解海洋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将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主动地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来,成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努力的主要方向。

1.海洋权益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国防教育视野下的海洋权益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海洋权益、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等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他们对牵涉到海洋权益的有关知识,如国际海洋法、联合国和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大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理解我国的海洋战略,深刻理解我国的战略决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国防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海洋法的有关知识,如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有关的概念;二是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三是海洋安全对我国安全战略的意义、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等。

2.国家利益观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和户外拓展训练等形式来进行。

(1)课堂教学。在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中的《国际战略与周边安全》的部分,可以专门增加一个课时的海洋权益的有关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讲述和理论知识讲述相结合,采取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对海洋权益、我国海洋利益、国际海洋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在高校海洋权益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基础,因为它涉及全体大学生,受众广,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2)专题讲座。“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的基础。不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仅能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再辅以网络互动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足够了。不过,对于那些关注时事、钻研国际问题的大学生而言,显然不够。因此,可围绕国际海洋争端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有关中外海洋权益与领土争端,如中日东海问题,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这样的讲座可以通过诸如公共选修课以及聘请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讲学相结合,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来参与。这样,不仅能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我们的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重大。

(3)户外拓展训练。无论是“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关海洋知识、海洋权益的专题讲座,均属于室内学习的范畴,其本质在于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海洋,了解我国的海防,还需要走出校门,去外面参观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相关的革命纪念博物馆、组织去海边旅行。特别是在2012年三沙市成立以来,我们赴南海旅行将比过去更为方便、快捷,因此,可组织相关的爱好者,以集体学习考察的形式,一起赴南海参观。还可以通过户外拓展训练的形式,磨砺大学生的意志、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

在21世纪的今天,海洋越来越成为人类财富的来源地而非畏途,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海洋权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越来越重大。各国之间围绕海洋权益的争端也会日益增加。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国家,海洋的意义尤其重大,更好地认识海洋、从海洋中开采财富,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学会了解海洋,提升他们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将海洋权益教育纳入到国防教育之中,应当成为当前的国防教育的新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海洋安全论文篇(7)

21世纪海洋强国的时代内涵

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注定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对浩瀚无垠、蕴含丰富资源的海洋,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海洋的战略价值,海洋成为21世纪竞争的焦点。尽管人们都在谈论海洋强国,世界上的多个国家都提出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其国家战略,但是怎样的国家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强国,什么样的标准可以算得上是海洋强国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与系统描述。国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比如张海文认为,海洋强国是指拥有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综合性海上力量,能够通过运用其海上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并为本国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源的国家。殷克东认为,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军事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濒海国家。还有的学者认为,海洋强国是指拥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环境、先进的海洋科技、发达的海洋经济、强大的海洋事务综合管理调控能力、强大的海洋军事实力的濒海国家。综合学术界的定义,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海洋强国是指有能力利用海洋获得比较多的国家利益,从而成为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家。

分析海洋强国定义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获得海洋利益是世界各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海洋强国的特点不尽相同。古代海洋强国,以先进的航海能力和技术作为基本特征。某个国家可以依靠先进的航海能力走遍世界,是以探险和发现新地区作为主要目的的。近代海洋强国则是以海上军事能力作为主要特征,以大炮和军舰作为强国的标志。它是以征服、掠夺和侵略作为目的的。当代海洋强国则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以海洋科技为支撑,以海上军事力量为保障,以追求国际法框架下国家战略利益为目标的。

21世纪海洋强国的构成要素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写到:“无论其他因素在历史的过程中如何改变它的重要性,两千年前重要的东西今天仍然重要。”世界海洋史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但构成海洋强国的基本要素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变化的只是这些基本要素的时代外延。

正确的海洋意识是构成海洋强国的起点。海洋意识是“一种观念资源,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一个民族对海洋利益的依赖和对海上威胁的防范,是其对海洋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海洋与国家发展、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关系的考察”。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海洋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思想基础。海洋意识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对海洋战略价值和海洋权益的认识和投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古往今来,无论是超级帝国罗马的雄起,海上殖民掠夺第一代霸主葡萄牙、西班牙的盛极一时,“日不落”帝国的崛起,还是现在纵横全球充当“世界警察”的美国;无论是历史上中国秦汉的强大、唐宋的繁荣,还是鸦片战争及此后的百年耻辱,无不与重视海洋与否及重视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重海则兴、背海则衰,这几乎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海洋意识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构成海洋强国的动力。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能源、矿物、食物和淡水的战略资源基地。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88%的生物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量远远大于陆地。渔业的产出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两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0%和25%。而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和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1/5的人口供水问题。在一些国家,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和滨海旅游业。国际上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海洋经济占到GDP的5%即是海洋经济大国,超过10%-15%就是海洋经济强国。

完善的海洋法制是构成海洋强国的前提。海洋法律、制度及政策表明了一个国家在海洋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规定和发展方向,其调整的对象包括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这些海洋法律、制度及政策体现了一个国家治理海洋和与海洋共处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要以完善的海洋法律、制度及政策,实现依法“管海”和依法“用海”,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完善国内海洋立法、公正有效地开展海洋执法、解决国内海洋问题是构成海洋强国的前提。

高效的海洋管理是构成海洋强国的基础。依据海洋法律法规进行的海洋执法管理在新世纪海洋强国建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把“科学、技术和管理”看作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围绕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针对国际海洋事务发展的热点问题和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关键领域,开展海域划界、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空间规划、海岛开发与保护等行动,是海洋强国的重要关注点。

综观世界各海洋强国,其海洋管理模式主要存在集中管理模式、协调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三种海洋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有专职、高效的国家海洋管理机构,海洋管理职能覆盖海洋管理各个方面;有健全、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有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国家海洋法律法规及海洋政策;有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协调管理模式,又称半集中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全国建立了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但没有统一的海洋管理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设有海洋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解决涉海部门间的各种矛盾。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是这种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澳大利亚等。分散管理模式,是指其海洋主管部门与其他海洋有关部门并行,有一定协调,但没有统一的海洋职能管理机构或协调机构,没有综合性的海洋管理法律,没有统一的海洋管理规划和政策,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由于海洋管理工作分散在国家各个部门之中,管理力度不大,又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使管理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这类国家有英国、俄罗斯等。其中,集中管理模式是海洋事业迅猛发展和新的国际海洋法制度的产物,是海洋管理体制的主导形式,代表着海洋管理体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先进的海洋科技是构成海洋强国的支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已成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各国将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予以优先发展和部署。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凭借其科技优势,为迅速抢占21世纪科技制高点开展了激烈的研究与开发竞争,开拓新市场,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要靠科技支撑。海洋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于海洋高新技术。没有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对海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海洋认识手段的发展。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内涵。目前,公认的海洋高科技领域有信息技术、生物科学、环境保护、深潜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与进步对海洋强国发展起着支撑性的作用。

深厚的海洋软实力是构成海洋强国的内核。海洋软实力概念,首先是从对海权的探讨中引申来的。马汉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海权论”中认为,海权就是“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学者在探讨海权时,对当代海权有了深入的认识,海洋软实力的概念逐渐显现。中国学者叶自成认为,中国在明朝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没有成为海洋强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制度的支持,二是缺乏经济的支持,三是缺乏海洋文明的支持。可见制度、文明对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不容忽视。孙璐在《中国海权内涵探讨》中粗略地谈到海洋软实力的内涵,诸如“国家是否有系统灵活的海洋战略,国家政策制定者是否重视海洋开发和利用,学界是否重视对海洋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是否有高技术高素质的新型海军指挥人才,甚至包括全民的海洋意识(海洋领土意识、海洋危机意识等)的广度和深度等”。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冯梁指出:“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因此,海洋软实力,指的是一国在国际国内海洋事务中通过非强制的方式运用各种资源,争取他国理解、支持,吸引他国认同、效仿、合作,最终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由海洋文化及海洋价值观等所产生的吸引力;由海洋发展的相关制度以及海洋发展模式所形成的同化力;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对国际规则和政治议题的影响力等。海洋软实力不只是一种竞争力,它的提出最重要的不是维护各国的海洋权益,而是为全人类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海洋提供共享的价值观念与治理工具。

就海洋软实力的来源及表征而言,世界海洋强国一般都实行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发展先进的海洋文化。开明和民主的政治制度是孕育优秀海洋文化,培育先进海洋意识的前提与环境,是提升海洋软实力的丰厚土壤。“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存在于与海洋有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语言、思维习惯、文本符号、实体存在等诸要素。在海洋文化中批判性反思、构建和合文化的海洋哲学,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海洋软实力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同化力主要是通过海洋文化来展现的。

强大的海上力量是构成海洋强国的保证。运用海上军事实力是海洋强国获取海洋利益的基本手段。正如马汉所说的:“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法律的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海洋上的角逐,亦主要是海上综合实力的比拼。海洋国家若想持续实现海洋经济贸易的繁荣,按照自己的海洋法律法规进行执法管理,及增强自身的海洋软实力,都要以提升自身的海上军事实力作为保证和后盾。

海军是海上力量的主体,海洋强国大都拥有强大的海军。这些海洋强国的海军不但拥有强大的核心军事能力,还拥有强大的非战争军事能力。不但能够在必要时大规模直接运用军事力量,以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还能以和平的方式运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或承担大国责任。

21世纪海洋强国的战略视野

控制海上战略通道是海洋强国的核心视野。马克思曾说:“谁想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谁就必须控制海洋通道。”自世界新航路开辟之后,海上强国都把控制海上通道作为其一贯的追求目标。美国经过两百多年的陆地和海洋扩张,目前已经控制了地球上的主要海上通道。“海权论”的鼻祖马汉早在1890年,就从理论上阐述了掌握重要的出海口和海上交通航线对美国角逐世界霸权的重要性。他主张美国要成为世界强权国家,就必须取得“海上航行自由”,要取得海上航行自由,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并掌握制海权。在马汉的摇旗呐喊下,美国在完成大陆扩张以后,便开始向海洋进发,先后发动美西战争侵占了古巴和菲律宾,策动巴拿马独立,获得巴拿马运河的修筑权和控制权,使美国得以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并吞并了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屿。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控制了众多的战略岛屿、海峡和交通要道,并建立了星罗棋布的军事基地。

在21世纪的头几十年里,这些具有重大地缘战略价值的关键地点的作用不会改变,海上战略通道依然是海洋强国战略利益聚集与碰撞的地点。海上战略通道能否保持安全畅通,直接关系到海洋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事关海洋强国的持续发展。因此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是世界海上强国的共同选择。

海洋安全论文篇(8)

重要的地位――海洋国防观念影响大局

发展依靠海上。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指出:“海权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依靠海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的崛起正是从总统老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从而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领受了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的屈辱后,树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近现代海洋强国都成了发达国家,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增强全民和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意识。

利益取之海上。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具有的一切矿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在海洋,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在海洋,海水中铀的储量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4500倍,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海水聚变技术有望满足人类500万到1000亿年的能源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将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预言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

危险来自海上。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航海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近代中国的苦难就是从海上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的大的军事行动就达84次之多,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域被两条岛链所围困。在第一岛链,美国部署有军事力量,依托海空基地群对我构成了军事威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大,加强对我遏制的力度,还抛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来对付我国。

安全系于海上。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和重要海域都投放有兵力,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近年来更加强调“以海制陆”。加强海防、掌控海权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各国争夺岛屿和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尖锐,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威胁。面对岛屿被蚕食、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再创历史新高。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对外贸易也有赖于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障远洋生命线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可见,海洋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深厚的积淀――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古代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传世古籍《尚书》中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尔雅》有“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认识,韩非子强调“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管子指出“利在海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由于紧紧抓住了“渔盐之利”,从而发展为“海之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早在秦朝,徐福就已经开始东渡,横跨大海。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远的海上航线。明代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顶峰,郑和率2.7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使得当时的永乐年间成为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猛然惊醒的近代海防思想。1430年左右,昏聩的明朝统治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闭关锁国,厉行海禁,严令“片帆寸板不得入海”,使中华民族错过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盛行。成书于倭患严重时期的《筹海图编》认为,明朝通商屡禁不止、倭寇屡剿不灭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海禁政策,根除倭患的方法在于通贡开市,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且“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定时巡视海面,“直欲邀击于海上”,提出了“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整体防御策略。其作者郑若曾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经略海上”的先进思想。从明朝延续到清末长达4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彻底击碎。惨痛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猛然惊醒,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加强海防的良策。林则徐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左宗棠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末年还展开了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当政者由传统的重视塞防向塞防、海防并重转变,开始筹建海军。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再次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

逐渐萌芽的现代海权意识。清末以来来自海洋的严重危机,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现代海权意识。民国的海权思想以国父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从进化论出发,认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了海权国家才可能强盛,并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国家独立、恢复是争取海权的前提。他强调:“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的考虑有四点:一是提高海军地位,二是兴船政,三是建东方、北方、南方港口,四是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则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他提出了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设想。但长期忙于内战,根本顾不上海军和海防建设。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几乎没有与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

普遍的选择――国外海洋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资助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向国会提交了长达610页的《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和具体明确的行动措施,提出要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在每年一度的海军节,美军包括航母在内的军舰都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公众前往参观,起到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2007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此法成为日本的海洋,明确指出了地方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家海洋权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28条则详述了国民应具备海洋意识,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各个属岛如数家珍。日本小学教科书这样宣传:“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这样的观念: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法定的海洋日。届时,沿海都市都举办蓝海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还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

韩国对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向幼儿园提供各种海洋玩具,到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教学内容,再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

英国于2009年11月由王室批准了《英国海洋管理、保护与使用法》,简称为《英国海洋法》。该法强调海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国民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也有义务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与管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海洋国防教育

以领导为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重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海洋国防教育在内的活动。进入21世纪,海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对海洋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把各级领导特别是海监、海事、海警、海关、渔政等涉海部门的领导作为海洋国防教育的重点,突出海洋安全形势、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确立“陆海统筹”的理念,树立海洋安全观、海洋价值观、海洋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洋安全论文篇(9)

3.对跨代共同体学说的几点质疑——以否定"后代人权利"为视角刘卫先

4.英国文化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胡文涛,招春袖

5.国家间信任研究的路径比较:从博弈论到社会网络分析曹德军

6.中国参与APEC合作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分析路宇立

7.基于"理性人"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研究吴凯,谭春兰

8.人证——我国警察出庭制度的构想陈晋

9.海洋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以海洋石油资源为例于谨凯,林逢珠,单春红

10.当前全球恐怖主义的现状与发展态势邵峰

11.《太平洋学报》征稿启事

12.首届海岛经济论坛成果卓著——国家海洋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

13.从周口店到太平洋——记中国太平洋学会前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兰坡先生战海霞

1.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熊光清,XIONGGuangqing

2.生命保护的比较法研究——以存活引产婴儿生命权为中心许斌龙,XUBinlong

3.略论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王力军,丁肇卫,WANGLijun,DINGZhaowei

4.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权力结构变迁周鑫宇,ZHOUXinyu

5.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能源外交战略构建闫世刚,YANShigang

6.日本东京都城市外交的特点——以友好城市交流为例周萍萍,ZHOUPingping

7.关于整合海域为新板块纳入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问题探讨李靖宇,王文凭,LIJingyu,WANGWenping

8.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选择姜荣春,JIANGRongchun

9.生态学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以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为例曹惠民,CAOHuimin

10.美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付玉,FUYu

11.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简史欧阳军喜,OUYANGJunxi

12.罗老与海洋·太平洋薛迎春

1.最充分地适应我们的时代于光远,YUGuangyuan

2.论中国内地与香港区际法律冲突解决的观念重构李健男,LIJiannan

3.香港基本法司法适用中的争议——从基本法与普通法关系的角度张淑钿,ZHANGShudian

4.丝绸之路的复活:中国高铁外交解析甘钧先,毛艳,GANJunxian,MAOYan

5.论国际多边对非合作框架下的中国对非战略周玉渊,刘鸿武,ZHOUYuyuan,LIUHongwu

6.美国外交中的援助制裁行为娄亚萍,LOUYaping

7.国际公众认知中国时媒介接触行为比较研究——以英、美、新加坡三国为例詹骞,ZHANQian

8.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稳定问题探析窦祥胜,DOUXiangsheng

9.弘扬法律的公平、公信精神:陪审制度之审视——兼论中外陪审制度的建构与实践施玮,SHIWei

10.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分析程群,CHENGQun

11.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高志明,张德淼,GAOZhiming,ZHANGDemiao

12.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巩建华,GONGJianhua

13.中国太平洋学会学术研究进入新阶段——中国太平洋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东、南中国海海岛与海洋权益问题"研讨会纪实

1.发展的百年流变及其趋势——以30年为研究单位的整体分析石文龙,SHIWenlong

2.寻求民主发展与公民参与的统一——一种参与式民主的进路董石桃,DONGShitao

3.转型社会视域下的多元解纷方式论析——以西安地区建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例李其瑞,宋海彬,LIQirui,SONGHaibin

4.试论霸权支点结构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胡欣,HUXin

5.宗教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谢志海,XIEZhihai

6.中澳关系为何由"冷"转"热"——从澳大利亚方面的考察汪诗明,王艳芬,WANGShiming,WANGYanfen

7.基金国际规则的主导权斗争翟东升,DIDongsheng

8.东亚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例沈铭辉,SHENMinghui

9.论中国传播"和谐世界"理念的新思路梁凯音,LIANGKaiyin

10.试析印度的海洋战略马孆,MAYing

11.后"9·11"时代美国边界安全空间的外扩性趋势分析——以集装箱安全计划(CSI)为例王吉美,WANGJimei

12.海洋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兼论海洋生态安全的涵义及其特征杨振姣,姜自福,YANGZhenjiao,JIANGZifu

13.于老印象——记《太平洋学报》名誉主编于光远先生陈泽卿

1.转型国家的宪法审查制度之管窥韩姗姗

2.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之兴起与走势——基于环境正义与环境诉讼价值进路的分析廖焕国

3.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则要点与制度衔接唐忠辉

4.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梁亚滨

5.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宋均营

6.解读美国反托拉斯法适用中的合理规则——兼论英美法上"贸易限制合同"案件的处理模式陈兵

7.中国融资租赁登记制度建设的探讨夏善晨

8.论与投资有关的市场准入贸易措施黄振中,杨瑶

9.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银行业合作模式的研究韩笑

10.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王勇

1.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和平发展"战略条款周刚志,ZHOUGangzhi

2.官僚制批判性研究的逻辑:基于历史的审视陈家浩,CHENJiahao

3.抗争、民主与治理:全球治理下的抗争政治研究孙培军,SUNPeijun

4.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钟摆交替——剧变20年来美国对外思想脉络杨鸿玺,YANGHongxi

5.试论新形势下在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王伟男,WANGWeinan

6.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熊李力,XIONGLili

7.浅析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孙永勇,张书杰,SUNYongyong,ZHANGShujie

8.日、韩公共住宅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黄修民,HUANGXiumin

9.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王志国,邓晓艳,WANGZhiguo,DENGXiaoyan

10.国际实践中海域划界与共同开发的替代和共存模式石莉,SHILi

11.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徐志良,XUZhiliang

1.中国法制现代化诸问题研究王立民

2.中国的民主模式与党内民主的实现——民主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3.社会正义与政府责任龚蔚红,周光辉

4.试论现代国家与公民权的内涵及两者之关系易承志

5.论多元文化主义对政治文化认同的强化——以美国社会为例黄璇,任剑涛

6.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兼论印度与中国安全合作的战略互补意义张文木

7.巧实力理念与美国"阿富巴战略"评析王冲

8.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治理之道童星,严新明

9.城市"二元政治"的异化与克服——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视角吴新叶

10.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龙翠红

海洋安全论文篇(10)

总书记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妥善处理好领土岛屿争端问题。”

当前,包括海洋安全环境在内的中国国家安全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中国总体海洋安全形势趋于恶化。中国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拥有6500多个岛屿。依据《联合国海洋公约法》,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洋国土共计3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总面积的1/3,其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与邻国存在争议。要维护这样一个庞大的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本身就是一个极大挑战,況且在过去中国经济与军事力量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就更加力不从心。特别是由于历史与国内政治及政策等多种原因,中国海洋权益长期以来不断遭受侵犯,原本属于中国的东海、南海诸多岛屿为他国窃占。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与形势更趋恶化。

二、南海问题的复杂化与域外势力的纷纷介入,对中国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美国强势主导与介入下,日本、印度、英国、澳大利亚等域外势力纷纷介入南海问题,加上美日等与南海问题相关国家的双向合作,对中国南海岛屿主权、海洋权益、海洋安全造成新的挑战与威胁,中国维权的代价与成本大幅上升。

三、日本推行“钓鱼岛国有化”政策严重恶化了东海安全环境。在中日东海划界争议持续存在的同时,属于中国的钓鱼岛长期为日本占有,并完成了所谓的“国有化”进程,对中国岛屿主权形成实际侵占。尽管中国实现了钓鱼岛周边海域常态化巡航,但仍无法实际控制钓鱼岛。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日本采取“亲善”态度与立场,公开扬言对日本坚持的“冲之鸟礁是岛不是礁”“不持异议”,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在东海的有效权益维护。

四、中国在全球主要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重要性上升,维护海外利益安全压力增大。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世界主要海洋通道(如马六甲海峡等)的安全问题(如是否被封锁)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与海洋通道安全的影响愈益增加,维护海外利益安全压力增大。洞朗事件的发生以及印度在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优势,更加凸显我国面对的海洋通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央明确提出,“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保护力度。”

五、朝鲜半岛问题对中国北部海洋安全形成另类威胁。中韩黄海苏岩礁争议尚未解决,而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美韩在我周边海域持续军演、朝鲜“核危机”又进一步对中国北部国土与沿海形成新的安全隐患和威胁。

六、中国海洋政策与海洋战略推进面临更大的困难。受中国传统文化与陆权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奉行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海洋战略,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依据国家发展与海外利益延伸的需要,中国开始推进“远洋海洋战略”,但起步晚,阻碍大。当前,世界海洋权益早已被列强占领与瓜分。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与俄罗斯是全球拥有专属经济区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其拥有的专属经济区总面积达540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3/4与母国领土分开的。因此,中国海洋战略的推进将面临非常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干扰。

台湾问题成为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重大障碍

中国台湾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国家海洋安全极为重要。《海洋中国》一书中指出,“台湾是海洋中国的生命穴位。中国海自然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形成一个巨大的‘哑铃’,台湾就是‘哑铃’之柄”,“解决台湾问题,须用海洋谋略”。这一论述充分阐明了台湾在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但事实上,台湾问题已成为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重大障碍。

一、新中国建立至今60余年,海峡两岸未实现统一,台湾实质上为美国所掌控,未能成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及维护海洋安全的屏障,反而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二、民进党当局提出的“海洋立国”战略或“海洋国家”主张,就是企图分裂国家,建立以台湾岛与周边海域为主体的“独立国家”,是对中国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最大挑战。

三、岛内政治的复杂性与分离主义势力的发展,阻碍了海峡两岸在东海、南海等海洋领域的合作,不利于两岸共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如果两岸有足够的政治互信且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即使现在没有统一,也可以在海洋领域展开广泛合作,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然而,不论是国民党当局还是民进党当局,均对两岸海洋合作持消极和反对态度,尤其是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这给国家海洋安全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

四、蔡英文推进的“两岸关系区域化”战略,使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面临更为复杂的区域与国际形势。在去年的5.20讲话中,蔡英文大谈台湾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与角色,强调台湾参与区域发展的使命与扮演“和平的积极沟通者”的重要作用,认为两岸问题不再是单纯的两岸之间的问题,而是区域、特别是亚太区域问题的一部分。蔡英文还特别提出“集体安全”概念,就是企图将台湾纳入美日主导的亚太安全体系。这不仅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改善,而且增大了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复杂性。

五、蔡英文当局的南海政策与对太平岛的新主张,有明显与外部势力合作以牵制大陆、达到“以中国领土主权换台湾安全”的政治目的。蔡英文针对南海仲裁案提出的“四原则五作为”,可视为台湾当局未来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方针与政策。四原则是:依国际法和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应纳入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相关国家或地区有义务维护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处理南海争端,在平等协商基础上,保护并共同开发南海资源。五项作为包括:捍卫渔权,保护渔民作业安全;多边协商,请“外交部”和相关国家或地区加强对话;科学合作,请“科技部”开放科研名额,由相关部门邀请国际学者到太平岛进行地质、地震、气象、气候变迁等科学研究;人道救援,请“外交部”和相关国际组织合作,让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及运补基地;鼓励海洋法研究人才,强化台湾因应国际法律议题时的能量。

民进党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政策思维是建立在其“台独”总路线与“亲美投日脱中”战略之上的。在这一大战略下思考与观察其南海政策才会更准确、更可靠。民进党在处理南海问题上的核心是:配合美国的南海政策与论述,反对两岸合作共同维护国家南海主权。其维护南海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是虚(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与意愿),确保掌握太平岛及引入美日势力进入太平岛是实。未来,蔡英文当局在太平岛问题上有多种操作的可能。

一是会不会让美日或其他国家到太平岛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将太平岛“国际化”?蔡英文提出的南海政策的“五作为”之一是进行科学合作,由相关部门邀请国际学者到太平岛进行科学研究。未来这一政策的落实完全是有可能的,在适当时机邀请美日等在太平岛进行合作研究,或允许他们在太平岛设立南海生態或海洋研究中心。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太平岛会不会因此“国际化”?

二是会不会策划美日等外国势力在太平岛进行人道救援活动?蔡英文提出处理南海争端“五作为”中包括人道救援,让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签署的“2017国防授权法案”中纳入了“国防部长执行美台间高级军官与资深官员交流计划”,其中对交流的定义中包括了人道救助与救灾,这与蔡英文提出的太平岛人道救援计划一致。如果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未来美日会不会以人道救援的名义从事准军事活动?2008年台湾发生水灾时美国就曾派军用飞机以救援名义进入台湾。日前美国国会通过的“2018国防授权法案”更明确提出台美军舰互相停靠港口的建议,值得关注。

三是会不会宣布将太平岛作为美日军舰的运补基地?美国媒体曾报道,蔡英文在2015年访美时与美国有政治交易或幕后承诺,在美国需要时(如南海发生战争),可租借太平岛给美国使用,以提供补给。南海仲裁案公布前夕,岛内不断报道蔡英文避谈U型线是为美国“租岛”铺路。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一周之后,蔡英文就提出了针对南海仲裁案“四原则五作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让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及运补基地”,这似乎正在印证外界对蔡英文将太平岛“租借”美国的猜测。

四是未来会不会在太平岛设立幕后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大陆的卫星监测系统?太平岛会不会作为美国南海情报收集站?这些均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将大大缓解国家海洋安全环境压力

我们无法期待一个分离主义高涨的台湾会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只有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才能真正有效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也才能大大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改善国家的海洋安全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海洋安全论文篇(11)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海洋开发热潮中,围绕着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斗争呈现出群雄逐鹿态势。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提升海洋安全力量,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一、开发海洋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以至于国别和地区经济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经济关系。

(一)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必然打破地区和国别封锁,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全球流动及合理配置。而海洋的开发利用正是实现这一沟通的桥梁,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

(二)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依海洋而发达,依海洋而富有

世界上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使他们率先成为发达地区。我国发展较快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城市和地区集中体现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共识。很多沿海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力争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三)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海洋开发。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要节能挖潜减少消耗,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资源。而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资源,加大海洋开发力度,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海洋领域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开发海洋,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途径。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加快沿海地区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有助于改善沿海地区居民生存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从海洋中受益。

3.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成逐年提高的趋势。198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80亿元;199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438亿元;1995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460亿元;1997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3104亿元;2002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4300亿元;2006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09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

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四)实施海洋开发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海洋开发,不仅仅只是一种开发能力,它也是提升、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上综合能力的体现。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和海洋国土安全。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条件。

二、坚持海洋开发与维护海洋安全相统一

开发海洋已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尽快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坚持发展海洋经济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原则。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海洋安全与权益的斗争,把保护我国领海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一)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海洋安全,把海洋安全看作国家安全的关键。首先,与中世纪不同,全球化时代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体的“血脉”,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其次,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是“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安全边界是利益边界,利益边界的载体是海洋。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海洋国家特别注重海洋权益的安全,只有获得制海权才能保障利益边界即海洋权益的安全,国家安全才有保障。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不容乐观

我国在海域划界和利用方面与邻国存在着许多分歧。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

1.岛屿被侵占,资源遭掠夺。南海是中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左右。目前大部分南海岛屿被侵占。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一些周边国家对此垂涎三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南沙共有44个岛礁被它国所侵占。一些周边国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气资源。他们还多次强行扣押我国渔船和鱼民。2000年以来,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四省区共有530多艘渔船被南海相关国家扣留,涉及渔民近6000名,经济损失惨重。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奉行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但中国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承认和积极响应,周边国家仍在大肆侵犯中国的主权和权益,使南海问题成为一个国际争端的焦点。

在东海方向钓鱼岛被侵占。日本违背中日两国关于将钓鱼岛主权暂时搁置的承诺,一些右翼团体和少数地方议员频频登岛,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并试图以该岛为起点,与我国争夺东海部分海域资源。钓鱼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并行使主权的。但日本强行占据该岛,并在岛上修建大型灯塔,树旗立牌,使钓鱼岛争端不断尖锐化。

2.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与油气资源争端。日本目前对所谓“本国大陆架”勘测的范围为日本东部、东南部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南鸟岛、冲之鸟礁及中国的钓鱼岛,日本与韩国有争议的竹岛(韩国称独岛)周围的九个海域,总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7倍。依据日本的“中间线”划分法,与依据中国主张的“大陆架自由延伸”的原则划定的日本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差了约3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面积。日本欲借“中间线”扩大其专属经济区,与中国强分大陆架,这种做法缺乏国际法理依据。

3.某些大国插手南海问题。从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后,美国舰船频繁在我南海出现。美各类海洋调查船,对我南海资源、海况进行调查,甚至与我渔船发生冲突。近期美国海军麦凯恩号驱逐舰进入我南海,其拖曳的声纳探测仪与我潜艇相撞。美国不仅亲自出马干涉我海洋权益,而且还鼓动周边一些与我海洋权益有争议的国家来挑衅。

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通过立法强行占有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宣誓主权”;印度为了实现地区霸权战略目标,提出了“东进政策”,加强了同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联盟,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此外澳大利亚也表示,对南海问题“不能视而不见”。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我国周边海洋主权和安全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加以重视。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能不能确立正确的海洋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一)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下,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向海洋。我们也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和全局发展考虑,建立中国的海洋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海洋政策、规划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海法律法规。尤其是在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海洋第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2003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指导原则: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兴海;坚持有退有进,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坚持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保证国防安全,坚持发展海洋经济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规划纲要》还确定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逐步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

我们要按《规划纲要》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把海洋事业的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出科学的战略部署。

(二)要树立全球海洋战略意识

把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战略环境。我国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构成的近海经济带是环太平洋油气带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而公海是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广阔海域,是潜力巨大而尚待开发的区域,依照国际原则与全球人类共同享有,也是未来各国争夺最激烈的区域。要尽力加大中远海域的开发力度和技术资金储备,使我国在全面开发海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把建成海洋强国作为民族奋斗的战略目标

在新世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由内陆向海洋的转移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我国在海洋安全和权益斗争中的主动权,我们必须确立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海洋大国必须同时是一个海洋强国。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海洋强国。纵观大国崛起的历史,无一不是采取了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

在近代历史中率先崛起的西班牙正是从欧洲无休止的陆地征战中脱身而出,踏上海洋探险和征服之路,起步虽晚但力度巨大。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被西班牙掌握。西班牙以暴增的财富大幅度加强海军建设,西班牙也因此成为欧洲第一个世界级殖民帝国。

当代海洋强国美国,长时期实行“大洋战略”,即依靠海上力量加强美国的战略地位的方针。美国海军学院前院长艾塞马汉说:“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美国人最早发明海权一词,也是最早悟得海权奥妙的国家。正是掌握了这样一个奥妙,美国通过一系列手段,一步一步走向超级大国和世界霸权。

2.拥有强大的海权是我国必然选择。我国有2万多公里海岸线,7千多个岛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于这样一个地理形态的大国,拥有强大的海权本应是必然的选择。由于近代中国对世界发展大趋势反应迟钝,与国家政治变革同步的军事转型迟迟不能完成。所以“重陆轻海”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和各种因素,始终没有把发展海洋经济,建成海洋强国放到战略地位上来。

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们许多启示。海洋利益关系着国家的荣辱。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衰未来的民族。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因此顺着国家战略的指向,拥有强大的海权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海上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国家海上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最重要的工具。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延伸。但是,海洋权益永远需要有力量来捍卫,这个力量就是国家的海上力量。

(一)加快完善海洋立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对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管理等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仅限于对内的使用管理方面,而缺少针对维护我海洋权益的法律法规。而我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却先行于我。今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将我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海洋维权机构,甚至直接动用军队控制周边海域。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有力回应。应加快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立法昭示天下,宣布我国的海岛数量、分布、名称,规制开发利用权益等,维护我国领海权益。前不久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海岛保护法》要突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内容,经修改完善后应尽快出台。

(二)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

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顺,海上执法队伍分散,难以对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综合管理。

目前,国务院涉海部门虽多,但职能交叉,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尽管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局”三定”方案规定国家海洋局的职责中包括”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但目前仍未实现对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实施全面有效的综合管理。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国家的海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层次和手段来维护领海权益。如多批次派出渔政船、海监船、甚至军舰来加强对南海、东海的护鱼、护油、护岛的活动。

(三)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上力量保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海洋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汉说:“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性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必须要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保障。

中国的海上力量同我们这个濒海大国的地位相比,有很大差距。爱因斯坦的话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现在我们的世界最缺乏的是善意和力量的结合”。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大国,素有“善意”,一直缺乏“力量”。总结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康乾盛世以前和新中国以后,是两个最明显的和平时期,中间则是漫长的战争时期。这漫长的战争不是由于中国特别强大侵略世界,而是因为中国过于弱小,被世界列强宰割所导致。今天,无论是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是选择海洋强国战略,正是痛定思痛,不愿重蹈覆辙的结果。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外向型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使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因此无论是海上通道、对外贸易,海外市场,还是海洋产业,中国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海上安全力量来保障。

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洋实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强国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环顾当今世界,美、俄、英、法等强国无不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也从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加强海军建设。近几年我国海军建设有所加强,但由于以往受近海防卫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其作战能力仅限于近海。中国对远海海域的国家安全关注不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和海洋领土安全、收复被占岛屿、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海军的神圣使命。不论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哪一个地区受到威胁,我国的海军都应有能力加以捍卫并能够有效地对来自任何强权大国的挑衅和威胁,予以强有力的遏制和反击;我国海军应有能力维护和保障我国海洋安全,有能力以较小的代价打赢事关中国安全和统一的局部战争。

参考文献

[1]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陆忠伟.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M].时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