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5 11:41:11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1)

1海洋经济基本概念和范畴

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并提出“海洋GD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中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海洋经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对海洋经济的认识随着海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海洋经济的概念阐述主要有15个,对海洋产业及相关概念的阐述主要有23个。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海洋经济作出定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丰富并完善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制定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并提出了海洋经济的产业构成(见图1)。如图1所示,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部分。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9个和海洋相关产业6个,共分为2个门类、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因此,从统计上看,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行业广泛、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产业集合。具体来说:(1)行业广泛性。海洋经济囊括的行业广泛,横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中类、313小类;(2)关联性高。海洋经济不仅内部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关系,而且通过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等支柱产业牵动着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特别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区、保税区、物流区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综合性强。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海洋”而展开的,是依赖于海洋的经济活动,海洋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着活动场所、资源依托、初级产品原料等功能。因此,海洋经济不仅包括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还包括为海洋开发活动提品和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本文提出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即是以的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为基本依据,其中涉及的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皆参考该标准。

2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编制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新职责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为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依据,实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地监测和评估海洋经济运行状况,更科学地分析和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研究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有利于海洋经济统计和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规范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界定、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渠道,解决海洋经济统计与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标准、方法和范围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海洋统计数据质量,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与设计思路

3.1编制原则

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具有行业广泛性、关联性、综合性等特性,为满足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中对统计指标的需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统计指标应科学、客观地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海洋经济活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2)代表性。统计指标选择旨在全面反映经济情况的同时,力求选取代表性指标突出反映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重要方面和内容。(3)可操作性。统计指标要尽可能依托现有统计制度,突出指标体系的可获性和可操作性。

3.2设计思路

1)按照与产业分类的对应关系,以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参考依据,以海洋经济活动和相关地域经济活动为核心进行构建为进一步突出海洋经济的特性,并便于与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对照使用,指标体系编制中参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海洋产业分类框架,在海洋经济基础指标设置上以产业为主线选取代表性指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同时,为了反映海洋经济所依托的相关地域经济活动(如临海(港)经济区、海岛等),在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专题指标,来反映上述区域与海洋经济密切的经济活动。

2)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面向社会各界对海洋统计的多元化需求,按照不同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其中,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分析评估的业务需要,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三个类别指标体系面向海洋统计的不同对象,解决不同问题,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3)依据海洋经济多行业门类的特性,按照“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划分为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个类别由于海洋经济涉及的行业门类繁多,尽管各产业在从业人员、财务状况、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各产业业务领域差异较大,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反映各海洋产业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采取“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划分为反映各产业共性的通用指标和反映各产业个性的业务指标两类。通用指标是指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可以便捷地从现行的定期报表中取得的指标,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六类指标;业务指标是指各海洋产业的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是根据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特点分列其业务指标。

4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设置

4.1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依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编制原则和设计思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部分,见图2。

4.2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包括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类。其中,通用指标是指针对各类产业的普遍共性提取的各类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指标,包括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6个类别32个指标;业务指标是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上搜救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管理21个类别164个指标。为尽可能满足海洋经济统计的各方需求,在具体指标筛选上力求突出行业代表性、公众公认性、社会关注度、可获可比性的原则,在多方意见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指标(见表1)。

4.3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其中,沿海城市开发区11个指标,海岛经济22个指标(见表2)。

4.4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共22个指标(见表3)。

5统计数据资料来源、缺口及改进建议

5.1统计数据的资料来源

鉴于当前海洋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包括涉海企事业、涉海部门、海洋管理部门、统计部门四个渠道,从数据来源性质来看,具有间接性、多源性、不稳定性、地区差异性四个特性。为保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并为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等用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工作依据,在考虑现有数据来源渠道和相关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梳理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参考数据来源如下:

(1)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指标5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统计局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国民经济核算、工业、能源等统计制度)和普查资料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

(2)来源于海洋管理机构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常规统计和专项统计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等产业以及海洋管理、海岛经济、用海状况等方面内容;

(3)来源于涉海部门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涉海部门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获取的资料或信息,如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统计制度和相关资料。其中:涉及渔业部门11个指标,旅游部门9个指标,交通部门25个指标,科技部门22个指标(与涉海企业交叉的指标有9个),教育部门6个指标,环保部门4个指标,海关部门1个指标。

(4)来源于涉海企业的指标69个,主要是通过各类涉海企业直接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水和能源消费、科技活动等通用指标以及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业务指标。上述的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管理情况提出的参考来源,这其中既包括统计基础良好,具有比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资料,可以直接获取基础信息的指标;也包括需要建立新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才能得到的数据指标,即统计资料的“缺口”。

5.2主要统计数据资料的缺口与原因

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资料缺口,主要是包括:一是面向企业的指标,如财务经营、从业人员及报酬等相关指标;二是新兴产业的指标,如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指标;三是与海洋经济密切联系的区域指标,如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存在资料“缺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束缚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受限于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海洋经济统计很难掌握或共享“第一手”资料,各级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层层设限,数据同源和共享是当前海洋统计工作中面临的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管理层、研究层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数据基础远远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虽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由21个涉海部委组成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但是部分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还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范畴,统计渠道不稳定、不畅通也是当前海洋统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海洋经济尚未作为独立经济领域。现行各类行业统计中,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行业统计,尚未把海洋经济作为单独领域独立出来,因此很难分离出“海洋”与“非海洋”的成分,特别是海洋服务业受中国服务业统计工作整体滞后、新型服务业态统计尚未规范有序等因素制约,海洋服务业统计问题更为突出。

(3)对行业协会统计重视程度不高。行业协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补充,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能有效与涉海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目前,涉海行业协会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畴,一方面缺乏政府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自身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3关于改进现行统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行海洋经济统计状况,建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策略。近期目标是加强和规范海洋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产业统计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调查方法研究。远期目标是积极拓展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渠道,逐步健全完善海洋统计制度。结合统计基础和资料来源缺口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TN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84-01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消耗的递增和陆地原油开采速度的加快,海洋领域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新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原油的勘探由陆地转移到海洋中。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深海石油勘探计划,根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在未来5年内,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或改装10多艘FPSO,同时,采油平台的导管架、采油平台的各种配套设备的需求量也会进一步加大,海洋石油工程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 我国深海石油勘探的现状

国外的海洋石油工程业起步发展比较早,目前国际上海洋石油工程业几乎被欧美日韩企业垄断,相对来说我国在海洋石油工程勘探方面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著名的海洋工程相比,在规模、装备、技术和项目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经笔者总结,现表述如下几点。

(1)设备国产化程度低虽然我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油气工程装备方面己实现国产化,但对工程装备的水平只停留在对基础零散件的制备上,对于机器的配套组装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不用说是对机器件的改造及设计了。机器设备的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严重制约着深海石油规模的开发和勘探。据统计,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仅在30%左右,70%的部分都是依靠国外厂商完成。国内自配套产品范围较窄,性能和质量同国外有较大差距。此外,海洋钻采装备的配套设备制造业严重落后,关键的、主要的设备、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进口所用费用几乎占到设备建造费用的50%以上。

(2)初步具备设计建造常规水深钻采装备的能力。一些关键设计建造技术还未能掌握,在深水、超深水装备设计和建造上仍是空白。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开发主要在200 m水深以下的海域,深海平台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关键的技术仍然不能掌握,还在研究试验阶段,与世界先进的国家相比,在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完成本国海域上深海资源的开发,也不得不依靠国外的力量来合作开发。

(3)海洋石油装备配套基础差、配套能力不足在石油钻采装备的配套基础方面,我国无论从动力上、控制上及设备综合配套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在海洋钻井控制系统方面,海洋钻井平台上使用的钻杆、隔水管、海洋水下设备自动输送、安装、起吊装置等,国外使用历史均在10年以上,而在我国至今仍处于分析研究阶段,对一些装置的原理及结构仍不是很清楚。

以上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深海石油开发的进度和能力,在开采中应用国外的设备也使得大量的利益流向国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

2 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发展展望

(1)海洋平台装备发展展望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石油的开采由陆地转移到海洋中,在深海中为保证开采的安全性,需要加大对科技力量的投入,预计海洋钻井平台将会朝着可靠性、自动化方向发展。海洋开采与陆地相比,环境恶劣复杂,随时有风、浪等因素的影响,故海洋油气能否顺利开发是以石油装备的可靠性为前提的。同时,为了适应平台作业效率高效化的趋势,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及增加精确度,海洋装备已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仅具有钻井功能,同时还具备修井、采油、生活和动力定位等多种功能。

(2)海洋钻修井模块发展展望钻修机模块化设计已成为海洋钻修机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当然也已经被各国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目前海洋钻修井模块朝着高适应性、大功率及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发展。我国海上油气田日益活跃的开发为海洋钻修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海上油气田应根据实际装备条件、技术水平、作业费用等因素,灵活选用合适的海洋钻修井机设备。我国海洋钻修井机产业应进一步提高海洋钻修井机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缩小与国外海洋钻修井机装备的差距。

(3)海洋水下钻采装备技术发展展望海洋水下钻采装备主要包括海洋立管、水下井口、井控装置及海洋集输系统等。我国对于海洋水下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可实用的经验,都要靠科研人员一步步的探索。虽然如此,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海洋水下装备的开发研制能力。在今后的5~10年内我国必将在海洋立管、钻井隔水管、水下防喷器等多个单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会在今后的10~20年全面实现海洋水下装置的国产化。

3 结语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石油科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国家也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力度。当前我国虽然在海洋平台建造及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海洋装备技术和开采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为早日让我国发展成世界海洋勘探石油装备的强国,我们必须加快技术科研的步伐,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我们坚信经过几年的发展时间,我国一定能够实现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谟圣,杨本灵.世界石油设备发展的新特点及机遇与挑战[J].石油矿场机械,2007,36(9):126.

[2] 黄悦华,任克忍.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现状与技术发展分析[J].石油机械,2007,35(9):157-160.

[3] 王定亚,王进全.浅谈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石油机械,2009,37(9):136-139.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3)

引言

海洋石油工程主要是油气开采以及运输加工作业,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海洋工程中的装备主体主要就是生产平台以及钻井平台等。工程投入比较大,有着高风险。在海洋石油平台的工业设计领域,这是对海洋石油开采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科学化的设计,才能保障平台的正常使用,为开采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对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的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化,从而为实际平台的应用打下基础。

一、海洋石油平台类型和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一)海洋石油平台类型分析

海洋工程是庞大科技系统工程,在对海洋石油的开采来说就含盖着诸多的设备,其中的油气存储设备以及海上工程船舶,以及石油开采平台等,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石油平台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在造价方面也比较高,面对着恶劣的海洋环境,就必须要保障平台设计的安全性。海洋石油平台的类型比较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就能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从运动的方式来说就能分成移动式平台和固定式平台。移动式平台则有着座底式和浮式以及顺应式,而固定式则含盖着桩式和重力式。固定式重力式平台主要就是靠着自身的重量来维持稳定的平台,主要是通过上部结构以及立柱结构和基础结构所构成的。根据使用的功能就能分成生活平台以及生产平台和钻井平台等。

(二)海洋石油平台市场需求现状

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设计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并在实际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在30%左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从全球性海洋石油平台的需求现状来看,2014年年中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大幅萎缩,各类海洋平台成交量急剧下滑。在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方面,英国Clarksons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金额约为142亿美元,仅仅是2014年426亿美元成交额的1/3,其中尤以钻井平台订单萎缩最为严重;2015年末,全球海工企业手持订单数量及金额同比下降26%和19%,其中钻井平台手持订单降幅最大。在海上作业平台数量及利用率方面,Wind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球海上作业的油气钻井平台数量直线下降。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的开发研究在不断的深化,在未来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现状

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工业技术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较坎坷的道路,但是在发展的速度上还是比较迅速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就比较迅速,并开始向着自主研发的方向迈进。在之后的发展中,海洋石油平台建设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在海洋石油平台的装备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些先进的深水钻井以及辅管装备等研究方面也有着新的进展,这些对我国的海洋石油开采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的工业设计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具体的不足上,主要就是海洋石油平台装备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加强,在集团化以及国家化的程序方面比较薄弱。一些企业没有注重从技术上加大投资的力量,在我国创新的意识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没有注重和时展的需求相契合,这就必然会影响海洋石油的后续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常规陆地钻采以及特殊地域钻采和海洋水上下的全方位钻采设备的研发力度还有待加强,需要从技术以及经验方面进一步丰富。从我国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装备机构的设置数量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以及在实际的投入方面还有待增加。海洋石油平台的开发设计,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以及领域比较广泛,所以在机构的设置上也要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得到加强,比较缺乏分布广和系统研究全面以及综合能力强的海洋石油装备研究机构,这就必然会影响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的水平提高。海洋石油平台装备的配套能力也有待加强。在海洋石油开采工作的实施中,要有完善的配套设备来加以辅助。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这一层面还没有满足实际的要求,在动力以及控制设备的配套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不足。大部分的配套设备多是从国外进口,这就必然会影响我国的海洋石油的开采工作,以及在平台工业设计的发展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三)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发展趋势

为能有效保障海洋石油开采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平台工业设计方面就要加强重视,在技术水平上要不断革新。我国的海洋平台工业设计发展,要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基础,在对海洋石油的开采力度进一步加强背景下,就要充分注重开采的安全性,对技术的投入要不断加强。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钻井平台的安全稳定性就能得到有效保证,向着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同时,要重视对人工劳动的强度要降低,对海洋石油开采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尽快实现,这样就能构建多功能的海洋石油平台,对海洋石油的开采工作顺利开展就提供了保障。加强对关键平台设备的研发能力。在海上石油装备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就要按照实际的需求,对关键设备研发能力能不断提升。在相关的配套设备的性能方面不断提升,如对电控系统以及自升式平台太升降系统齿轮和深井钻机等设备质量要加强。对深海钻井装备的研发力度也要能进一步加强,根据当前对深海钻井的应用需求,进一步加大钻深技术的研究,从而更好的适应实际发展要求。自升式平台产生于1950年,它具有能垂直升降的桩腿,钻井时桩腿着底,平台则沿桩腿升离海面一定高度;移位时平台降至水面,桩腿升起,平台就像驳船,可由拖轮把它拖移到新的井位。自升式平台的优点主要是所需钢材少,造价低,在各种海况下都能平稳地进行钻井作业;缺点是桩腿长度有限,使它的工作水深受到限制,最大的工作水深约在120m左右。超过此水深,桩腿重量增加很快,同时拖航时桩腿升得很高,对平台稳性和桩腿强度都不利。对于海洋水下钻采装备技术的发展,就要能从多方面进行着手。从海洋立管以及水下井口和井控装置等系统进行加强研究,在科学技术人员的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要加强。为能对深水钻井装备系统国产化的步伐加快,以及对相应的配套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就要在研发的力度上进一步加强,对于多单元技术的应用发展要加强重视。海洋钻井模块发展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结合实际的应用装备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等,对海洋钻井设备能灵活选择,保障设备的适应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将会向着自动化以及可靠性的方向迈进。在海洋石油开采方面,面对的比较恶劣的海洋环境,为能促进海洋石油的开采,就必须要在开采的自动化程度上以及可靠性程度上加强。要最大化的降低劳动强度,以及减少人为操作误差等,这就使得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将会向着自动化以及可靠性的方向目标实现。要充分重视构建长远的发展规划,要能在国际大环境当中积极发展,在技术水平上占据优势。通过加大投资,对海洋石油工程可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以及对海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相关的产业引入进行积极的指导,积极参加国际海洋石油的开发等,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海洋石油平台建设水平提高。要能从这些细节方面加强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在进一步增加,这就需要对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方面加强重视,保障相关设备的性能提高,为海上石油开采打下基础。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海洋石油平台工业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海洋石油平台建造过程中的安全管理[J].化工管理.2017(07).

[2]张晶,张松.海洋石油平台中控系统接地保护故障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7(02).

[3]刘百臣.海洋石油平台设备风险维修策略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4(01).

[4]黄海龙,沈健,高军伟,张振友,胡双,胡志良.新建海洋石油平台设备到货验收问题探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S1).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19-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是江苏科技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运行多年的基础上,根据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通过充分论证和准备于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相关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主要的因素包括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平台等内容,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训平台建设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质量。尽管工程师在20世纪初之前就已经从事海洋工程应用的工作,但海洋工程学科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教育相对来说是很新的领域。海洋平台与陆地结构相比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它要承受更为苛刻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多种随时间与空间随机变化的环境载荷,因此培养优秀的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并为易事。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师通常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学历较高。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但限于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过,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可见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落后的现状对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不利的。

2.建设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企业参与建设了国外运营的海洋平台,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和专业地位,拥有部级的技术研究中心,具有非常良好的工程实践条件和实践经验。结合海洋工程企业特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大面积的调整教师队伍非可行之路,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1)组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实习企业的师资配备主要包括3门理论课程(海洋平台总体设计、海洋平台结构设计和海洋平台生产设计)、2门讲座(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海洋工程法规)的企业授课教师。目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具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因此该部分的授课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或者企业派资深工程师到我校来进行授课。此外,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过程中我校专门组织4名教师分别与实习的两个企业的专门人员进行协助完成实践,在综合设计及毕业设计阶段为每3名同学专门配备1名校内导师、1名企业导师进行联合指导。

(2)鼓励教师队伍去企业。托“江苏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及海洋工程企业,建设一支“多元型”适合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的优秀教师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本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紧密依托海洋工程企业,不断加大学术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以及与海工企业共同聘用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校内学科导师加校外工程导师的“本科双导师”制来完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具体建设举措如下:①鼓励教师去国外名校进行访问和进修,使教师开拓学术视野;②派送教师去海工企业进行实训;③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专业水平;④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学类会议;⑤教师去海工基地所属地区进行挂职。

二、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而且有些较为先进的海工技术由相关企业掌握,企业由于体制限制,最新的海工技术暂时不能形成书籍和教材,所以目前国内海工教材缺乏,这给新专业的教学,特别是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本专业教师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相对接,共同编撰《海洋工程英语》、《海洋平台设备与系统》、《海洋平台设计原理》、《海洋工程项目管理》、《海洋工程结构可靠性》、《海洋平台结构》、《海洋工程制造技术》等海洋工程类系列教材,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三、实训平台建设

1.现状。目前高等学校实训主要是结合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等实践环节进行的,虽然学校和各种单位签订过实践基地、培养基地等有关共建的协议,但由于企业生产性质、经营方式的原因,担心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每年到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时均存在困难,即使安排至企业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技术指导、监督不够,实习效果不理想。

2.建设措施。

(1)组建海洋工程实验室建设。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由于海洋工程的复杂性和工程实践性的特点,实验教学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关键手段,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面向“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现代海洋工程开放实验室的新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在海洋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海洋工程领域上形成了我校的实验教学特色。

(2)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工程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与研发。海洋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现有的坚实基础上根据特色教学和开展特色科研方向的需求,增添了专用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和结构力学方向的设备,满足了海洋工程方向的特色教学需求。重点在典型海洋平台水动力学实验教学系统、典型海洋平台结构力学实验教学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使实验室建设成为海洋工程专业方向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具备能够系统性开设海洋工程专业的实验条件,涵盖了海洋工程结构性能实验系统、海洋工程结构水动力性能实验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海洋工程方向本科教学的实验条件,并在典型海洋平台结构水动力实验教学、典型海洋平台结构力学实验教学方面形成了在国内同行中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3.建设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与海工企业共同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实训系统。结合当前海工企业掌握当今海洋工程前沿的现状,致力于紧密结合海工企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系统。本科阶段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训和毕业设计。创设校内学科导师外加工程导师的“本科双导师”制来配合完成人才的培养。学生与企业的选择过程采用双选制,充分发挥学生和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实施“双导师”制专业的所有学生,均按照专业、兴趣、个人工作签约情况填报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业成绩、学生所签企业等综合考察学生。企业和校内导师为学生建立学生实训档案和能力培养计划。采用上述培养模式,江苏科技大学与南通中远船务、南通招商局重工等国内的海工企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实训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罗伯特.E.兰德尔.海洋工程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海良,任权昌,杨新磊,董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J].价值工程,2012,(33).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5)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海洋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部门对海洋环保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对海洋的相关产业进行研究,逐渐研制成功海洋监测仪器,环保设备以及化学原料等等。从开发海洋的时期开始,就提高了对其进行监测的力度,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系统和体制,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朝着全自动,智能化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海洋监测队伍和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海洋监测设备的利用率。

1 海洋环保产业的现在

从现如今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发展程度不是非常乐观,主要是由于海洋的污染程度不断加强。但是,近年来,国家的海洋管理人员对海洋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陆源污染的数量进行了抵制,减少了污染物的入海量,同时也能够为海洋环保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在实际的海洋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科学和技术等等。海洋环保产业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以及区划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外,在海洋污染物控制,赤潮环境监测以及养殖技术等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渐进入了转化阶段。在新兴的科技研发中,海洋产品的研发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重点研发的内容,在开拓市场的进程中需要将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海洋产品研发中,选择相关的生产工艺,逐步提升环保能,为以后的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

在技术方面,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投入小和资金薄弱的状态,在最初的海洋开发中,需要以控制技术和生产技术为重点,同时还应该不断提升海洋污染物监测的力度,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海洋环保生产技术在国际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我国现如今的环保产业中可以可以看出,环保技术还处于一种以常规技术为主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机制。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居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同时对污染的监督和治理的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海洋环保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 加快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全民海洋环保意识

由于海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的生态环保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法发展。但是从我国现如今面临的海洋工作上来看,加强环保意识是促进我国现如今海洋环保工程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海洋环保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各级领导人应该做到表率的作用,发挥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能,在实际的海洋环保工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提升决策机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加快海洋综合开发的力度,调整海洋环保产业的布局形式,将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等同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

第二,要尽量提升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介来进行舆论监督,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人们对于海洋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来说,可以有效的转变海洋附近企业的生产方式,在观念上提升企业的环保观念,促进海洋环保产业朝着高效性和无害性的方向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海洋环保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

我国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海洋环保技术成果,但是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要充分利用国内的科技力量、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应用单位的已有条件,加强科技界、应用单位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加快成果转化。特别要在成果的中试、产业化上下工夫。可在重点污染行业中选择一些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技术,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加以推广。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环保科技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科研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2.3 加强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社会条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促进海洋环保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通过完善和履行海洋环境法规强化其对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实施有利于海洋环保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体系(如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建立海洋环保技术转移信息网络,以此作为培育和扩大海洋环保技术市场需求的有力手段;逐步建立起“污染者治理、利用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破坏者补偿、政府增加投入”的筹资机制,开辟稳定有效的海洋环保投资渠道。把重点海域和跨地区污染综合治理及环保示范工程的投资,列入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设置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专项基金和造纸、酿造、海洋石油开采、海上运输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加强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增加银行环保贷款规模;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

2.4 建立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示范试验区

海洋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带动性,但目前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在整个环境保护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许多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长期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和待开发状态,成果的转化率低,实际应用少。因此,有必要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示范试验区,作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中试基地和示范样板。

产业化基地要重点考虑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技术产品、海洋污染处置生物与化学制剂产品和污染物入海处理设备开发方面的产业化基地建设。示范试验区则重点考虑生物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工程技术示范区、赤潮灾害应急处置试验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

2.5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和各种污染物处置技术以及生态恢复技术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根据国家的经济支撑能力,瞄准海洋监测技术和环保技术的世界发展前沿,选择覆盖面较广、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具备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确定目标,重点突破。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利用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从高起点上起步,开展创新研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注意通过技术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技进步。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为核心,形成海洋环保高技术产业,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逐渐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的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技术和规定,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逐渐应用到实际的海洋环保产业开发中,并且根据现如今我国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海洋产业市场的规模和范围。相信经过研发人员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一定能够成为社会产业的核心,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晓梅.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6)

1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不同时期的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有传统的海洋渔业、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30年来形成的一些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医药和食品工业、滨海旅游娱乐业等,同时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深海采矿业、海洋能利用、海洋信息产业等。据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65534亿元,同比增长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6.8%;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之比为5.1:42.2:52.7,第三产业发展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一个梯形状结构。图12015年全国生产总值构成图注:数据源于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大量入海排污口设置不合理,违反相关法律和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设置于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渔业水域等生态敏感区域。90%以上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较差,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要求。(2)新兴海洋产业虽有增长,但所占比重较低。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发展不足。(3)海洋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现有的专利数量不多,海洋专业人才占比较低,且地区分布不平衡。

2我国目前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口号的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为了发展海洋经济,国家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产生巨大需求。只有借助于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对海洋进行有效的经济开发,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价值所在。

2.1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据《2010年全国海洋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海洋人才资源总量达2,010,708人,约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20%,占全国人才总量的2%。其中,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为1,373,039人,海洋管理人才为51,164人,海洋技能人才和工勤人才为586,505人,分别占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的68.3%、2.5%、29.2%。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江苏、辽宁、浙江等海洋经济强省,分别占全国海洋人才总量的16.5%、16.3%、12.9%、11.5%、10.6%,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广西、海南的海洋人才数量仅占全国海洋人才总量的3.2%和1.7%。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人才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分布比例依次为:2.3∶31∶66.7,主要分布在海洋第三产业。具体到单个涉海行业来看,海洋教育业吸引最多海洋人才,约占海洋人才总量的21%。从事海洋管理行业的海洋人才总量为180,614人,占现有海洋人才从业总量的9%。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海洋管理人才在海洋人才当中的比重较大,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显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2.2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1)海洋人才结构失衡。近年来由于新兴海洋产业崛起,国家对海洋技术的扶持,国内很多大学新增了与海洋技术有关的专业,专注培养海洋技术人才。相比之下,国家对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关注度不够,使得这类海洋人才紧缺,海洋人才结构失衡。(2)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均。我国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沿海海洋经济强省,例如辽宁、浙江、广东等,这些地区离海洋较近,海洋产业发达,吸引、培养了很多相关领域的海洋人才,中西部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涉海类产业不发达,本身也缺乏相关的资源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海洋人才高等教育落后。(3)人才的领域分布不均。海洋人才大都从事海洋教育业,多数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毕业后都选择留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一线地区亟需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这也使得大多数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更擅长理论方面的知识,实践能力需要提升。(4)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不完善。基础海洋教育以及海洋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强人意。在基础海洋教育方面,目前只有少数沿海城市在中小学开展相关海洋教育课程,这导致我国很多青少年对我国海域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海洋丰富的资源、相关的情况一无所知。在海洋职业教育方面,为了提升就业率,很多职业技术学校专注培养会计、计算机等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人才,却没有开设类似海洋经济管理这类的职业教育。

2.3培养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面临困境的解决措施

(1)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各高校内部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除了重视培养海洋技术人才之外,设立相关专业,加强对海洋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关注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人才支撑。(2)促进海洋管理人才的区域流动。海洋经济强省地区培养出来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可以去往其他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为该地区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与此同时,鼓励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前往一线地区从业。(3)健全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重视基础海洋教育,将基础海洋教育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当中,普及海洋知识,使青少年对此有一定了解;重视海洋职业教育,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以培养出合适的、高素质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4)建立完备的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可以参考目前我国其他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等级、范围,从事海洋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员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形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5)实施相关的“人才引进战略”。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供需缺口较大,可以尝试从海内外引进高端海洋经济管理人才,这些海内外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带来一些新思想、新方法,为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优质的资源。政府同时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使引进来的高端人才在薪酬待遇、安家补贴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6)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加快培养专业型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在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科研院校能够提供专业课程的学习,企业则为培养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在对海洋经济管理就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时,校企合作能够扶持发展相关类别的职业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海洋产业互动模式

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协作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对海洋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滨砂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业、教育等。

3.1广东省海洋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

本文以广东省海洋产业互动模式为例,探寻国家应该如何发展海洋产业互动模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2015年广东省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约占全省GDP的20.9%,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1.6:43.5:5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海洋渔业产量每年几乎都保持增长态势,只是增长幅度较小,远不及海洋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幅度。由于广东人人口稠密,用水量大。因此,海水利用业将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随着海洋物种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挖掘,海洋生物医药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广东海岸线占全国的1/5以上,海域广阔,毗邻港澳、东南亚,腹地广阔,交通便利,因此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也比较发达,在海洋第三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广东产业集聚度呈弱分散趋势,即广东省海洋三产业的群集态势已经形成。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其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出现分散态势。从整体上来看,若能统筹、加强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将会使海洋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1)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如果能够通过海洋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在海洋渔业这一方面,能够采取更加先进的养殖方式;通过选育,也能帮助养殖更加优良的品种;与此同时,在采用先进养殖方式之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渔业产量上升、品种优良,又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若能提高灾害的观测技术,也能够有效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对渔业带来的损失。(2)对于第二产业来说,若技术足够先进,因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油气泄露导致的海洋污染事件也将有所减少,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先进的技术使该地区在海洋生物医药等其他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也能有更多的创新、申请更多的专利,取得更大的进展;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等技术的成熟,能够有效缓解该地区因人口稠密导致的水资源紧缺、电力超负荷现象;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能够拉动GDP的增长,因而又能够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3)对于第三产业来说,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发展好社会服务业,也能够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如果海域生态环境良好,也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度假参观,增加滨海旅游业带来的收入。

3.2针对我国建立海洋产业互动模式的对策建议

海洋三大产业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海洋产业互动模式,是完全有助于发展高效的海洋经济,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编制好海洋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积极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搞好规划,通过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促进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他们的模式,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指导各省市合理规划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从而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2)重视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人才的连续培养。教育、人才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它不仅将三次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能够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我国沿海东部省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它们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瓶颈,制约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见,技术人才是建立海洋产业互动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引起重视。(3)协调省际海洋三次产业发展。我国各省市的海洋三次产业发展重点虽存在差异,但是部分省市间的海洋三次产业规划存在着严重趋同的现象。海洋产业空间组织、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协调与重组,有助于实现沿海地带的互补共赢以及各省市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4)推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产业,使其发挥新的活力。目前传统海洋产业在我国海洋产业体系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如何延缓其“衰老”过程,对我国海洋产业互动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由于陆地土地资源有限,我国人口总量却不断上升,海洋渔业的发展或许能够解决粮食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渔业由于效率低、对环境的破坏较大,逐渐丧失活力,如果能够为海洋渔业注入新鲜血液,从管理理念、养殖技术等方面对其加以改进,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该产业也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产业互动发展。(5)适当延长海洋产业链,提高与陆地产业的关联度。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口流入量日益增多,陆地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达。海洋相关产业可以借助金融业通过政府引导相关投资进入海洋产业,解决海洋互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借助交通运输业等陆地产业,延长产业链,可以促进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发展。(6)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三次产业,除了培育人才、发展技术是关键以外,还应该注意海洋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对近海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警告、督促整改,严惩其他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鼓励各涉海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合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对三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的发展、海水利用业、社会服务业等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8.

[2]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8.

[3]吕建华,索艳云,李月鹏等.海洋强国建设下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培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06):12-17.

[4]张娟娟.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商,2015:26-27.

[5]王诗成,大力构筑蓝色经济高端人才建设工程[J].理论学习,2010,(02):21-24.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7)

引言

当前,在我国计算机及信息化水平不断增长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广泛。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工程信息化系统作为海洋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工程之一,结合目前情况,工程信息化系统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海洋油田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从而给海洋石油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海洋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信息建设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企业在于中国海洋油田总公司,该企业凭借资金实力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等优势,把国外现代化信息开采技术等引入其中,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有效提高石油开采水平,并要求下属部门通过采用统一数据化标准,实现海洋石油工程信息化管理。在进行数字化平台过程中,应结合海上油田信息化建设试点要求,实现石油勘探和开采,形成“全海式”的生产模式。通过把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行当作系统建设标准,把工程数字化建设和现代化设备管理充分结合,实现生产、环保、运营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2.1实现数据信息快速采集

当前,大部分海洋海石油开采企业均把现代化技术引入其中,如数控技术、检测技术等,通过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据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传递和共享,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实现海洋石油开采管理系统建设,保证石油勘探开采安全。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技术作用下,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将检测数据传递到信息共享平台中,便于各个部门及时获取所需数据,给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2便利制定信息化管理系统

海洋石油开采产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在专业人才配合下实现,还要得到电气、机械、设计等人员的协助,信息化建设给各个专业人员联合提供了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人员之间交流,集思广益,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给后续石油开采及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2.3利于生产一体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海洋石油开采企业都组建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之间石油信息的传递,同时也能把企业内网和外部网络充分结合,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开采数据库,给钻井等工作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引进信息化技术,能够让信息化建设和设备完整性管理充分结合,实现生产、环保、运营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3海洋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3.1远程通信

现阶段,全球海洋石油外部通信一般需要在卫星系统支持下实现通信。随着海洋石油业务规模的扩充,海洋油田勘探开发管理对通信技术的依赖性随之升高,需要建设海上和陆地之间通信系统,实现海上和陆地之间信息快速传递。以某石油企业为例,该企业结合时展情况,建设了远程海陆微波通信系统,并在南海领域试运行。海陆微波通信系统试点石油之间的距离为200km,经过30d的试验调查,数据之间传递效率为3MB/s,宽度为30M,有效处理了卫星通信效率低的问题,给海上石油信息传递提供了条件。

3.2数字海油

数字海油也就是在虚拟化技术作用下,通过建立海上油田模拟系统,将石油信息传递到模型中,实现熟悉化管理,直接展现出海上石油开采情况和数据,保证海上石油开采质量,提升石油开采效率,减少石油开采成本。为了实现海上通信,需要建设信息传递通道,对于海洋石油开采情况,组织我国内部具有现代化通信技术的企业一同研发了小型化的TD-SCDMA专网系统。在该系统的配合下,有效提升海上平台之间数据传递效率,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海上信息传递,提高信息传递水平。

3.3无线网络

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在海上作业过程中,如果出现海浪较大、台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会给整个作业成果带来直接影响。为了减少该问题出现,需要在GPRS/GSM传输系统的配合下实现。通常情况下,GPRS传输系统由3部分组成。首先,油井信息采集终端。针对油井信息采集终端而言,通过现场检测,将井泵荷载信息、进口温度信息等数据利用RS485串口将其传递到GPRS数据系统中,在通信技术的配合下,实现专用油田通信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方信息传递。其次,GPRS数据传输单元。在GPRS数据传输协议的作用下,把终端收集的相关信息传递到数据库中。最后,数据监控中心。对收集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监管,如果存在异常现象,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便于人员及时处理,保证信息质量安全。

3.4数字化平台

从海上石油开采角度来说,建设熟悉化平台成为了各个国家及企业重点关注的项目,其功能需要迎合当前海上油田开采要求,以数据采集、数据保存、数据传递及数据管理等内容组成,真正实现海上油田工程信息化。首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利用传感器把海上油田收集的各个信息传递到各子站中,通过数据整合系统,把各子站数据信息汇集到数据保存库中。与此同时,对采集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确保数据质量。其次,在数据保存中,通过利用MicrosoftSQLServer软件,建设数据保存系统,通常涉及诸多子数据库,如测井数据库、压缩机群数据库等,在各个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形成可以充分调度的数据层。再次,在数据传递中,通过分析温度、压力等信息,真实展现出油田设备运行情况,给集输调度数据提供参考,把采集的数据传递到传感器中,实现数据控制和管理。最后,数据管理。该层作为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集合形成,展现出油田运行状况,并对油田勘探、开采情况进行追踪管理,便于管理人员科学制定决策,实现资源合理应用,让石油开采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

4海洋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建议

4.1明确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

统一标准作为海上油田工程管理的重要因素,包含海上石油开采各个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要想将信息技术顺利应用其中,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机制。海洋石油工程造价指标机制作为各个工程造价信息根据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整体。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素。在各个层级积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统一规范标准,让各个部门及层级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传递和共享。所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机制,是实现造价指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次,做好造价信息分类工作。在进行造价信息分类及编码过程中,需要从海洋石油工程纵向及横向两个方面入手,统一归类标准,对部分常见的数据进行分类,结合分类状况形成树状结构图,保证数据分类及编码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通过统一造价数据分类及编码标准,可以保证信息化技术顺利运行,直接影响数据处理水平。标准体系设定应该满足系统化管理要求,通过建立一个满足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要求的管理标准,并自身具拓展性能,将该体系落实到实处,提升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最后,实现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作为对各个造价数据信息化应用以后,在造价管理系统和财务等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充分结合上,建立信息导入和导入标准化机制。从海洋石油工程自身角度来说,重点在于对造价管理人员资格的考察和认证,实现海上作业标准化处理,让各个数据都满足标准化要求,各个单位及部门在造价管理数据传递上应做到标准化。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往往和接口数据传递标准之间有着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接口标准化是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关键。

4.2科学构建相关工作体系

要想将信息化技术顺利的应用到海洋石油工程管理活动中,需要科学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从西方国家来说,CIO体系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我国CIO体系及CEO参与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需要结合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管理要求,在我国内部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指导委员部门,由各个部门领导作为小组成员,明确管理职责,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从安全管理、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建设由管理体系和技术规范标准组成的信息化系统。

4.3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人才机制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未来发展的支点,我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压力,海洋成为污染输出的空间载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加大,加之薄弱的海洋环境保护观与低效的污染治理力度,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海洋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研究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有1996年吴越明等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做了相关研究;2000年阳洁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曲线, 建立了环境经济的协调度函数,并给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判据;2003年,张晓东等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并对2005年与2010年的区域协调度进行了预测;2007年李鹤等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2010年王辉等通过建立协调度模型对辽宁14市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评;2012年盖美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来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关系;2013年许冬兰,王超运用熵变方程法对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11个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综合评价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定量评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一)协同论与协调度

 

协同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教授1971年提出。他认为:系统发生相变与否由系统控制参量决定,系统相变过程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来实现,系统走向何种序和结构取决于系统在临界区域时内部变量的协同作用。相变点处系统内部变量可分为快、慢驰豫变量。慢驰豫变量是决定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也称为系统的序参量,快驰豫变量服从于慢驰豫变量,因而可以不加考虑。

 

系统的相变结果不一定都走向新的有序,也可能走向无序。在临界点处,如果系统内部变量不能区分成慢驰豫变量和快驰豫变量时,则系统将进入无序状态。临界点处,系统内部变量的不可划分性说明了子系统的耦合能量不占主要地位。

 

协调度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由协同论可知系统走向有序的机理不在于系统现状的平衡或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统距平衡态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协调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量度。

 

(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因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会存在由协调到不协调或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种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协调度的概念,本文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介定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程度的定量评估,它能表征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最终追求的是两系统之间相互促进、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研究方法

 

(1)数据标准化方法。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指标分别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但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量纲、正负向、数量级均有差异,为消除各指标数据的量纲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标准差变换和极差变换,本文中采用极差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子系统有积极影响的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正向标准化方法;对于子系统有消极影响的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负向标准化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Zij=■

 

负向指标标准化:Zij=■

 

其中,i是指标序列,j是年份,xij为指标数据,min(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小值,max(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的核心是将专家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据此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主观定权法的一种。在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专家的实际经验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主观方面确定指标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利用德尔菲法,邀请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分别对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行打分,根据评分结果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可用A=(αij)m×n表示,αij为因素i和因素j对目标因素的影响之比。二是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λ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指标对相应上一层次指标或目标重要性的排序权值。三是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进一步修正。

 

(3)熵值法。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 C. E.Shannon引入信息论,称之为信息熵。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熵是系统的无序度量,可以用于度量已知数据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熵权法就是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判断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从而确定权重。当指标值数据变异程度大时,说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大,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大,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大;反之,指标数据变异程度较小时,说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少,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小,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小;当某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完全相同时,意味着此项指标提供的是无用信息,可以从指标体系中将其剔除。熵权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本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二是计算指标信息熵ei,ei=-k■(yij×lnyij),其中,yij=Zij/■Zij,k=1/lnn,Zij是第i项指标第j年的数据xij标准化之后的值;三是计算信息冗余度di,di=1-ei,其归一化后的数值即为指标权重。

 

(4)相关性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是数学统计中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负相关程度以及两者之间无太大相关性的无序程度。相关系数基础的计算公式是:

 

r=■

 

其中,r是相关系数,r∈[-1,1],r<0时为负相关,r>0时x,y为正相关,且│r│越接近于1,两者的关联程度越大。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两者具有相同的发展程度,还表现在两者的同向发展以及同向发展的相关程度。简单来说,若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两者应具有相似的发展水平,同时,发展水平应同步正向提高,此时两者之间相关性是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其同步发展的程度越大,两者的协调度也就越大;当然,正相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者同步衰退,此情况属于极不协调状态,因而在分析相关性的基础上,应结合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状态对两者的协调度做出判断。若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相互之间呈负向发展,则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此时两者之间负相关。在测算并分析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的目的。

 

(二)模型建立

 

(1)发展度模型。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作为两个子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二者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协调度的评价正是基于对二者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发展度模型分别评价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不同时段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的评价模型如下:

 

海洋环境:FAT=∑(wAi*zij) (1)

 

海洋经济:FBT=∑(wBi*zij) (2)

 

式中,FAT、FBT分别是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第t年的综合发展水平,wAi、wBi分别是各指标体系第i项指标的权重,zij是各指标对应实际数据经标准化后的数据值 。

 

(2)协调度模型。根据前文可知,相关性分析方法属于统计学中的一种方法,可综合反映两者之间的密切程度和发展方向。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都呈良态正向发展的情况下,海洋环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相关度越大,两者的协调度越高。本文基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相关性基础计算公式,建立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模型如下:

 

C=■ (3)

 

式中,C表示系统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1≤C≤1;

 

FAt、FBt分别表示两系统在t时期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

 

■A和■B分别表示两系统在不同研究时段发展水平综合评分的均值;

 

相关性原理中,要求K≥3,根据这一要求,同时考虑海洋环境变化的渐进性与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滞后性,选取5年为一个观察周期考察2003—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性。

 

三、协调度类型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相关系数检验的临界值作为协调度类型的划分标准。一般而言,当│R│0.805时,属同向相关,代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改善,两者协调共同发展;二是海洋经济衰退的同属海洋环境恶化,二者共同衰退;具体的情况应结合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定。样本数为5,R0.1、R0.05、R0.01分别为0.805、0.878和0.959,以此为划分标准(见表1)。

 

四、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筛选原则。指标体系的筛选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两系统之间协调度评价的有效性,因此确定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指标的筛选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筛选指标体系时,应该首先考虑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这关系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客观实际而非主观臆断筛选指标体系;另外,选取的指标应能通过观察、测算等方式客观真实的对系统特征做出明确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系统性原则。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各作为一个子系统,指标体系应正确合理的描述海洋环境子系统和海洋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影响系统发展的各个因素,同时所选指标之间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系统的总体特征。

 

(3)有效而实用原则。指标的选取尽可能的简练、有效,数量上要少而精,避免过于庞杂;且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海洋环境现状和海洋经济实力,其分析结果能准确的说明问题。

 

(4)数据可获性原则。在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应只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还应遵循数据可获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必须有正确合理的途径;其次,所选指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保证定量计算,这是进行计算的关键。

 

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系统性、有效而实用和数据可获性等原则,综合考虑海洋水质、入海污染和海洋环境灾害情况,分别选取全国劣于四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径流入海CPDCr总量、径流入海重金属总量、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沿海工业固体废弃物丢弃量与赤潮灾害面积为反映海洋环境质量的指标;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选取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涉海就业人员与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为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2004—2014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统计年鉴》2003—2013年的《中国海洋报环境质量公报》确定表2中指标数据。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指标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难免会有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指标权重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别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通过德尔菲法建立判断矩阵,并据此计算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于主观定权法;由于此方法的主观性比较大,本文中权重的确定结合了熵值法。熵值法是基于数据的有效信息量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属客观定权法。综合主客观因素,最终的指标权重取两种定权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由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科研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本文不再赘述具体计算步骤,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下表:

 

五、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一)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价

 

利用经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结合已确定的指标权重,根据公式(1)、(2)综合评价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分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3—2006年间,海洋经济增长势头较猛,海洋经济发展在2006年出现了一次高峰;在2006以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04年间环境质量下降最明显,2004年以后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在2012年环境质量出现研究时间段内的最底峰,2012年以后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对比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质量发展状况,海洋经济增速最猛的时候也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速度最大的时候,说明在此研究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此时人们只看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短期利益,忽视了环境恶化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2006年以后,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放缓的同时,海洋环境恶化的速度也放缓,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二是政府和民众已经意识到海洋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问题。

 

(二)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

 

根据海洋环境会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协调度评价公式(3),分别以5年为周期滑动进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异向发展状态,说明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海洋环境反向恶化;根据协调度类型的划分,判断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属中度失调。该时期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沿海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海,加上工业废弃物的倾倒,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致使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2004—2009年间两个研究时间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都处于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无序发展的状态,同属轻度失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协调度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有所改善。在此期间,不论是是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速度都有所放缓,说明恶化的海洋环境已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海洋环境问题已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会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

 

2005年之后的4个研究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仍然呈相关性不明显的无序发展状态,同属轻度失调;协调度呈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发展,说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2003—2013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并没有得到同程度的改善,且海洋环境的恶化会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

 

本文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的概念出发,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原理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与变化方向,定量评价了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环境的改善落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但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良的海洋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海洋环境问题已受到了重视。为促进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的是高速发展态势,但是经济发展质量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海洋经济质量的提高。因此,应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注意提高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在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2)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科学有效的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85-04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部署了未来5-1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将海洋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海洋产业中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有五大海洋经济区域,即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为18078亿元,占当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的36.1%,在五大海洋经济区中位居第一。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对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指在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下,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全局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結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关联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仅能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效应来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国家及地区的海陆统筹规划带动陆地产业的发展。三是环保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能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环保产业。四是技术密集性。海洋经济对科技的依赖度往往高于陆地经济。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海洋资源,或者拓展了海洋资源利用范围而不断成长的产业。所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五是高成长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由新技术开辟的海洋经济领域,因此具有发展潜力大、增长快的特点,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海洋主导产业。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应关注并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二、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生物医药业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长,这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化学結构的活性物质,在药品开发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较早,2005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7.8%。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岛、烟台及辽宁省部分地区。如,山东省在我国最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海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果,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产值8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山东省有百余家企业从事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化制品生产,其中有20多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有3家过亿元,总资本近300亿元。山东省的烟台东诚生化、青岛明月海藻、海尔药业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从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开发。

(二)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人均用水量只有26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环渤海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地下水,造成了地面下沉日益严重,而且出现大面积的海水倒灌现象。此外,随着我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对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海水利用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渤海地区在海水利用方面进行了各类探索。目前,大连、青岛、天津、烟台、秦皇岛、威海等沿海城市都已大量利用海水。如,大连市是全国海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示范市,大连市已建水源热泵项目13项,涉及供热供冷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2.72万平方米。在海水淡化技术和规模方面,天津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天津市拥有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和膜天膜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已建和即将建成的工程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每日60万吨,其中天津约为每日2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在环渤海其他地区,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的淡化技术日渐成熟。山东长岛和大连长海先后建成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海上风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仅潮汐能和波浪能的能量就是现阶段全世界发电量的4倍。我国能源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发展迅速,2010年比上年增长96.7%。但在产业规模上,环渤海地区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2009年山东省海洋电力产值为19.7亿元,辽宁省海洋电力产值为0.21亿元,而早在2005年广东、浙江等省海洋电力产值就分别达到650亿元和347亿元。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海上风能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省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重点建设的两大基地之一,河北省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发展的重点区域。2007年,中国首座离岸型海上风力发电站在渤海辽东湾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2009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为191.9万千瓦,占当年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40.8%,其中山东省的风能发电能力为121.83万千瓦,占当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63.5%。环渤海地区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仍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2年,中海油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斋堂岛。该项目以建设部级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开展多能互补智能化独立能源系统、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装置和低成本海洋能输变电设备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四)海洋工程装备业

海洋工程装备业指为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的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水下运载和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随着深海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以海洋开发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市场容量巨大。环渤海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业主要集中在大连、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区。2010年,环渤海地区造船完工量为1385.96万综合吨,占当年全国海洋造船量的21.66%。其中,辽宁省在当年环渤海地区比重为68.0%,山东省占比为29.2%。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企业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青岛与大连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基地和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青岛海西湾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提品研发、设计、建造、维修、改装、拆解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船舶企业集团。此外,东营市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发展迅速,产值已占全国石油装备产值的1/3左右。在产业技术方面,天津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压力舱可以下沉至4300米的深海,对石油构件进行试验测试,这使得中国深海石油构件屈伸实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中国深海石油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交付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已开始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垄断。

三、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目前转化率约为20%,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成果主要是由海洋科研院所完成,而成果研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三个环节所需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中试、商品化所需资金远远超过研发资金。海洋科研院所资金有限,往往无力进行中试和商品化,从而使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状态,难以实现转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市场风险

目前,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工程装备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和海水利用业则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低,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将难以充分发展,将长期停滞在产业形成期。

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利用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如,天津北疆电厂已经安装的四台先进海水淡化装置中,只有一台在运行,其余三台都处在停机备用状态。天津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已经停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约为5元/吨,高于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且由于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效用,再将资本折旧等因素考虑在内,平均每吨淡化海水的成本较高。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虽然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发展前景看好,但海洋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面临海水防腐等问题,建设成本较高。在形成一定规模前,其发电成本将高于其他能源的发电成本,因此也将面临市场风险。

(三)产业发展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自净能力弱,由于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使渤海海水质量较差。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海域夏季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2730平方公里,约有42.55%的海域没有达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虽然比传统产业环保,但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污染物排放会增加海上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排放的废水温度较高,大量排放能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这会导致浮游生物急剧繁殖,从而产生“赤潮”或“绿潮”等海洋灾害。此外,海水淡化会排出大量的浓盐水,其含盐量高于海水1倍左右。渤海近海海滩地势平缓,且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不具备向深海排放条件,如果直接排放将提高海水盐度,产生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四、对策

(一)实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产业形成期尚未形成规模,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高风险、高投入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部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在产业形成期需要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积极的调节。政府可以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对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面对海水淡化设备闲置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水淡化企业的扶持。政府以各种补贴的形式对海洋开发企业予以支持,并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当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发展期后,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计划调控为辅。

(二)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对于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间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内部通过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对生产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目标。如,在海水利用方面,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将冷却用海水重复利用,降低成本。企业间的循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理统筹,将上游企业的生产废物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多余的能源为居民提供制冷或供热服务。

(三)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10)

一、我国海洋产业概述

(一)海洋产业分类

我国的海洋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区别如下:在我国海洋第一产业中,主要是海洋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包括海洋渔业、海涂种植业等。目前我国部分村落以海洋渔业为生,这是海洋最基础最原始的产业功能。海洋第二产业是指对海洋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盐业、海盐化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业、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主要存在于沿海发达城市,第二产业对科学技术及设备的要求相比较第一产业要高出很多,这就对技术和人才的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海洋第三产业是通过对海洋的开发,发掘海洋的流通和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交流成为必然趋势,各国货物交易频繁,当货物交换发生时,就需提供物流服务,物流需求的满足有三种方式,航空、陆地和海洋运输,对于跨国区域物流,如果都是通过航空运输手段,运输成本会大幅上升,企业保持利润就必须增加商品价格,降低自身的竞争力,并航空运输能力有限,大量的货物会有局限,这就必要依托海洋运输,所以海洋物流成为了最主要的货物流通渠道。

(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先后建立了多个海洋产业带,主要涉及到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一大批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数据显示我国海洋运输能力随着港口建设的完善在不断提高,去年我国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

海洋产业中主要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捕鱼业。这三大产业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规模最大,也最为稳定,其对GDP的贡献比较可观。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海洋总产值近四万亿,增速达到百分之12,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二、我国海洋产业关联

(一)海洋产业关联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角度上看国外学者herrera针对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捕鲸业与第三产业中的生态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kwaka在海洋产业关联中,针对投入和产出就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我国内部的研究状况看,许长新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通过产业关联参数对海洋产业关联进行表示的研究,并以江苏省的海洋产业为实例,进行了科学论证,实践证明,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现为其研究主体为江苏省,未充分考虑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实际情况,因未能被推广,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海英针对我国的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指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应参照的原则,并且有针对性的对海洋产业关联性进行了专门分析。催木花等学者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进行了布局规划,并提出了我国在发展海洋产业时,不可孤立发展,要与陆域产业协调,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经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对于海洋产业关联的各项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针对海洋产业关联的模型的探索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海洋产业关联

在现阶段研究中,我国的海洋产业可通过以上两种模型进行表示,笔者经查阅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我国的海洋产业关联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不一而足。例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海洋捕鱼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态业的关联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海洋捕鱼业必要考虑到海洋生态因素,为保证生态平衡,设立休渔期,在休渔期内禁止捕鱼,以保证鱼群数量和种类的完整及平衡性。在第二产业内部中,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物业,海水化工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这几类产业之间需要相互的工业产物及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生产,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海洋船舶制造业和海洋运输及海洋旅游业关联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海洋运输业对船舶的载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海洋旅游业则对船舶的舒适程度、装饰水平等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紧密结合船舶制造业。

三、总结

经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海洋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不同行业领域是有异的,业务范围相关,交集或是业务上呈现出需求关系其关联度高,业务联系较少且无业务产品供求关系的,其关联度就低甚至无关联,总之,探索海洋产业关联度,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海洋工程行业现状篇(11)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基础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范围。产业竞争力比较内容指的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范围指的是国家或地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原理和竞争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是比较优势,而直接作用因素是竞争优势。

1. 钻石理论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如图1)。

(2)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类。

2. 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两个指标。显示性指标可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方法包括四种:一是“贸易专业化系数”(TSC);二是“出口绩效相对系数”;三是“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CMS);四是“显示性比较优指标”(RCA)。

3. 分析性指标,用以解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可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其中,直接原因指标又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第二类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原因指标主要是指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模型。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分析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结合广州市海洋发展情况,利用海洋资源、环境和人口为约束条件,选择四个量化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评价的基准指标: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

1. 产业结构基准

衡量产业结构基准选取的是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经济弹性系数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产业集聚水映的是产业生产的集中程度。

(1)经济弹性系数

产业经济弹性系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对变化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η为产业经济弹性系数,θi,t为i在t年的产值∑θ,为所有产业在t年的产值。

(2)产业集聚水平

hi=(xj/x)2,(j=1,2,3,4,...,n)

其中:xj表示j行业i的经济活动水平,x为全国范围内该行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2. 市场竞争力基准

市场竞争力基准通常采用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环比增长速度来衡量,产业相对规模说明了目前产业的增长实力,产业增长速度则能说明产业的成长性。

产业相对规模m=Δy/y,其中:Δy表示该产业的增加值

产业增长速度v=yt/yt-1,其中:yt表示报告期产业增加值,yt-1为上一期产业的增加值

3. 效率基准

效率基准可以由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反映产业生产的效率,就业弹性系数反映该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的拉动。

劳动生产率e=xi/li,其中:xi和li分别为i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系数d=r/g,其中:r和g分别为广州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海洋生产总值

4. 产业关联基准

对产业关联基准的测度,选取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都能反映出海洋各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与贡献作用。关于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系数,采用了灰色关联模型测度。

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V=C*R,其中:C是产业贡献率,R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产业贡献度C=M.D,其中:M表示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量,D表示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量。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1. 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

在指标测算中,主要使用2010~2013年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各主要产业产值、就业人数。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公式分别对广州市2011、2012年的四个基准进行测算,然后分别对2012年的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这2年的发展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测算结果(如表1):

2. 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基准

从经济弹性系数上看,2012年广州市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的经济弹性均大于1,说明这些海洋产业发展处于增长阶段,增长速度高于广州市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变动趋势上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船舶业处于增长状态,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处于稳定阶段,而海洋交通运输业处于负增长状态。

广州市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海洋化工业为低寡占型产业,其他均为竞争型产业。从发展趋势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呈聚集趋势,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呈分散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

(2)市场竞争力基准

广州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相对产业规模不大,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低于1%;从发展趋势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呈上升趋势,其余业均成下降趋势。

从产业增长速度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增速比较大,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增长比较平稳,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3)效率基准

从劳动生产率看,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其余产业均呈上升趋势,正是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发展的作用体现。

从就业弹性系数上看,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大,说明这些产业对劳动吸纳的能力比较强,其他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比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滨海旅游业有所增长,其余产业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些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海洋各产业中。

(4)产业关联度基准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对广州市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呈现增长趋势,海洋工程建筑业呈稳定状态,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呈下降趋势。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贡献度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广州市海洋产业的贡献度逐渐分散化,说明广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化,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基于TOPSIS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分别用A、B、C、D表示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力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用A1、A2表示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B1、B2表示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增长速度;C1、C2代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D1、D2代表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采用调查、咨询专家等指标赋权方法得到如下权重(如表2):

将数据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

其中:xi表示标准化值;Xi表示原始值;Xmax、Xmin分别表示原序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表1中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TOPSIS进行测算,得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评价得分(如表3、4):

(四)广州市各主要海洋产业竞争力现状

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显示,2012年广州市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位居海洋产业发展总得分前三位。说明,这些产业在现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符合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适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的得分和排名一直在变化。2011年排名前三的海洋产业有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得分差距比较大,其他产业发展比较平稳。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质量呈现大幅度的提升、其余产业发展质量正在稳步增长。

(五)关于广州2013年滨海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与计划单列市的比较

1. 滨海旅游业

以表5中可以看出,在计划单列市中国外入境旅游这项中广州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国内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并无明显差距,而在国内外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次于大连、青岛和宁波。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广州的滨海旅游业与计划单列市是旗鼓相当的。

2 .港口运输业

从表6中可以看出,广州的港口货物运输量仅次与大连,但是与领先于其他计划单列市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排在深圳和大连之后与青岛齐平。从一定的层面上看,广州的港口运输业略占优势,但是优势并不突出。

三、提升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引导

海洋开发涉及众多产业部门,包括港口、水产、运输、石化及旅游等,各种产业活动之间有较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冲突,因此,要优化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需充分考虑海洋开发活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指引作用,引导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围绕广州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海工装备和产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规模。突出发展涉海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涉海金融、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海上观光旅游,同时,实现由夏季观光向四季休闲度假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滨海旅游产品层次,拓展产品内涵,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稳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树立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发展理念,搞好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创新海洋产业投融资机制

拓宽海洋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扩大海洋产业直接融资规模,依托政府财政资金探索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外商投资等进入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涉海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创新海洋保险种类与产品,提升海洋产业保险补偿能力。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涉海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涉海抵押融资方式,推进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建设。对海洋第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性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措施,完善涉海政策性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保险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洋,丰爱平,刘大海,马琳娜.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1).

[2]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3]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02).

[4]李晓光,崔占峰,王少瑾.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2).

[5]王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 (07).

[6]扈丹平.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孙林林,李同N,吴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