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育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1:23

德育毕业论文

德育毕业论文篇(1)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德育毕业论文篇(2)

高校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长期不变的教育方针。这意味着,高校不应仅仅从学术水平和知识能力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还应从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上予以把关。艺术类毕业生德育答辩、论文答辩、毕业设计(音乐会、艺术表演)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因此,德育答辩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品德、心理、行为和素质方面的综合考核,这对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完成角色转变,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答辩及实施

1、德育答辩形式

(1)毕业总结。毕业生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撰写毕业总结论文,从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到素质提高,记录对大学生活的点滴回忆,对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的感怀,对母校的惜别之情,记录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批评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重新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制定今后的计划和目标,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交流答辩。成立由党委委员、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并以班为单位召开答辩会。毕业生在会上陈述自己四年来的成长经历,坦诚地剖析自己,反省不足,明晰收获,并回答“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中,评审委员对每一位毕业生个人总结及答辩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达到进一步引导教育学生的目的。其他同学也可就思想、道德、心理等诸多问题向答辩人提问或展开集体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综合评定。“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根据每名毕业生个人总结论文内容、形式、现场效果,并结合其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在《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定表》中填写答辩评语。最后将毕业总结论文和《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表》装入本人档案。

(4)整理宣传。“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负责收集整理毕业生个人总结论文,并按照5%的比例向学生工作部推荐,学生工作部将从中选取部分优秀论文汇集成册,发放给非毕业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学习宣传材料。

2.开展德育答辩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价值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传媒的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从目标定位到方式途径、从评价体系到实施效果都存在着滞后于教育主体、对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及表现存在一定的落差。面对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就业的压力等,毕业生在离校前会表现出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经常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语言,直接影响到校园文明建设和学校的安全稳定。所以艺术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2)学生个体需要。首先,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受到的智育教育就不如其他学科的学生多和全面,从智力教育中汲取的道德品质的营养也不比其它学科的学生丰富。所以,在大学四年中,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的任务就显得更为艰巨和重要。

(3)工作性质需要。众所周知,艺术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艺术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艺术中的审美达到道德的建构,通过审美使行为中感性冲动的盲目性得以净化,走向理性和自觉,又使行为中理性冲动的强制性得以弱化,趋向感性自由,使道德行为走向自由而又合于秩序之路,即艺术的道德影响。再从艺术品的风格来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道德境界的体现,是艺术家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种艺术家的道德境界和价值标准在被欣赏时,可以被欣赏者直接感知和体味。由此可知,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艺术作品的转化和传达,不仅会被欣赏者感知,还会对欣赏者的思想道德造成一定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是自己的事,还会间接的影响欣赏者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评价。尤其是在艺术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面对社会这个巨大的受众群体的时候,他们肩负起部分社会思想道德和社会价值宣传的责任。

(4)现实需要。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不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逐渐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对毕业生的专业论文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综合汇报和检验。但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说,仅仅学业有成是不够的,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健康的心理素养,健全的人格和比较高尚的价值标准。开展德育答辩可以使毕业生在毕业前认真的、系统的梳理和审视自己四年来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增强自省、自立意识,明确完善自我的目标、激发人生发展动力,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二、“德育答辩”对艺术类学生的积极作用

1.“德育答辩”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德育答辩”首先通过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四年来的大学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心理成长历程的回顾,以客观的,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过来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四年来的大学生活。毕业生可以以此时此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衡量在校期间的不当言谈举止,权衡利弊得失,弥补不足,找出更成熟的解决方式,并感染教育低年级的在校生;在毕业总结过程中,毕业生可以展示曾经面对压力和痛苦时的苦闷和彷徨,展示其最终在执著中痛苦挣扎而取得胜利的辛酸和喜悦,对这样积极人生态度的回顾更加能坚定毕业生为追求梦想矢志不渝的精神;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对自己走向成熟的每一部的剖析,找出成熟后的每一点收获,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信意识。毕业生对四年来经历的系统梳理和总结过程是对自身心理发展、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自我反省过程,是最便捷,最具效率的成长和自我肯定的途径。艺术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审查、自我教育更能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升华。使学校的管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转化为引导自醒式教育,开辟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新途径。

2.“德育答辩”对艺术类学生素养的提高。首先,“德育答辩”能够丰富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艺术类学生的“德育答辩”就是以他们自己的校园生活作为反映对象,包含着生活、学习、实践和心理成长的各方面知识和经验。通过“德育答辩”每名毕业生不但可以在回顾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还可以通过聆听和参与其他毕业生的答辩而直接获得他人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德育答辩”的过程也是对人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其次,“德育答辩”能够有效的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艺术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融注在艺术中的伦理道德内容使艺术教育深刻而富于思想性、社会性;贯穿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的艺术形式又使其效果倍增。这是因为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和艺术的品格是“同构”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真实的情感流露,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必须符合人类整体情感,也就是符合社会整体公认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标准,才有可能使这种情感由个体自身的直接存在转化为他人可以感觉到的形式。艺术类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大众,把高尚的道德情感形式化、正确无害的释放出来,这种道德情感以普遍性的人类感情的沟通来融合道德中最高的善和人类的同情美,把别人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只有具有伟大道德境界的人,才能感发出伟大的符合人类共同情感的情感,其作品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德育毕业论文篇(3)

二、研究基本情况

为了分析党建育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我们以金华地区高职毕业生党员作为调查范围,组织了一次《党员毕业生现状调查(学生)》和《党员毕业生现状调查(企业)》。本次调查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党员发放问卷2200份,截止2013年2月共回收2000份。回收的企业问卷中,学生所从事单位性质:民营企业占了86.5%,集体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了9.8%、中外合资或外资独资企业占了0.1%,自主创业或其他类3.6%。从问卷分布的情况来看,与目前该区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基本相符,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本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用人标准,为高职党建育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对毕业生党员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党员就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本研究设计的问题从学校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对学生党员在企业作用入手,在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毕业后党员个人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党员职业素质满意程度作为研究点,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和定位,认为高职学生职业就业能力应包括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这是个人工作能力基本,也是就业能力的基础。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党员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质,特别是民营或股份合作企业有75%对毕业生党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持有满意态度,并在招聘时,将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工作态度同样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在调查中,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党员在工作中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企业也愿意对他们进行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企业中能安心工作,并得到更好的晋升机会。毕业生党员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满意率和较满意率也达到80%以上。

从调查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党员相比其他非党员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表示有明显突出和比较突出的比例占到了90%,这与学生党员在发展过程中的严格要求和专业知识能力、工作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用人单位还表示毕业生党员在政治觉悟方面相比其他毕业生要高,且在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拥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机制,方式、方法和科学途径不无关系,这样既确保吸收了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也能让他们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其他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并在就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但调查结果中,同样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职类院校毕业生党员的整体水平表示满意,也是由于在部分企业中出现高职毕业生就业低移现象,部分高职毕业生在从事高中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岗位,甚至于与没有教育背景的打工者处在同一个职业群体有很一定关系。所以在企业的调查中,企业提出对毕业生党员在业务能力水平、职业道德与言行表现、实践性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上需要进一步学习。

四、在党建工作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党建工作可以凭借已经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的凝聚力、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党组织纪律的约束规范性、组织生活的教育引导、促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道德素质、优良的学习成绩、健康的身心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型人才发展。党建育人的途径包括文化环境育人、实践平台育人、修身明志育人、组织阵地育人、机制保障育人等方面[1]。但是,目前,对学生党建工作推动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学生党建工作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质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角度,首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从毕业生党员调查中可以知道,毕业生党员在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上较非毕业生党员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是由于在校期间个人思想觉悟得到了提升,通过加强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成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

其次要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当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养的重视,而对学生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忽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学生本人对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对今后职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够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的教育,是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的道德基础。

(二)深化专业理论教育,树立党员模范榜样

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发挥其应有的模范作用,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调查结果普遍反映中,毕业生党员在实践性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好的反馈,但相较于党员,非党员同学在实践性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就有所欠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论在校期间是否是党员,都要求掌握扎实的实践性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党建工作中,树立党员模范带头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大同学有着激励作用。并且由学生党员带头,深入到社会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党员的职业素质满意;并且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投入到实践性技能的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性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实现更好的人职匹配。

(三)加强党建工作和学生成长的联系

尽管党建工作客观上具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不能主动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没有多大作用,而且影响学习,更有大部分人认为党组织生活有必要,但形式单一,仅集中于“讨论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和文件学习等内容”,需要丰富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是党建工作今后党建工作需要改善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德育毕业论文篇(4)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wwW.133229.cOM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德育毕业论文篇(5)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德育毕业论文篇(6)

大学生毕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关口,关系到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廉耻教育旨在促使大学毕业生守廉洁、知荣辱、明善恶、分美丑,构筑毕业生牢固的道德底线。

一、廉耻观的文化内涵与廉耻教育的基本内容

廉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价值观,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所谓廉,指思想清正,引申为检点、自守之意。所谓耻,指因自己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而引起的羞愧之情、羞恶之心。从先秦诸子到孔孟以来的儒学,中国传统文化无一不强调廉耻观与个人道德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密切联系。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2]宋学家朱熹说:“耻者,吾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3]清末思想家康有为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心,则无事不可为矣。”[4]不仅古人管子将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同志也将礼义廉耻同样视为国之四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廉耻观可谓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价值观念,构建了传统文化关于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廉耻观教育。这种教育的实质是提升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使人民有羞耻之心,自我约束。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民道德素质下滑。“特别是在文化与道德面临困境时,廉耻观念往往承担了道德底线的修复与人性复归的重任。中国文化精神之生生不息,道德礼义之薪火相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着廉耻观念的再生功能作支撑”[5]。加强道德文化建设,重在加强整个社会的廉耻教育。廉耻教育,包含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廉耻的道德认知教育,使受教育者明荣辱、知廉耻。“羞耻之心,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毒剂,是善心的忠实保护神;真正学会做人,要从知耻开始”[6]。知耻,才能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二,廉耻的道德情意教育,使受教育者遵循廉耻的道德规范,完善品格,自尊自重。其三,廉耻的道德行为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以廉耻为行为标准,追求真善美,杜绝假恶丑。

二、高校大学生毕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是追求自身利益与价值的独立个体。目前针对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毕业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多数教育者认为毕业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已经思想成熟、价值观道德观基本定型,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德育已经不是毕业教育的主题了。毕业教育更多是强化毕业生的智育,提升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及适应社会的技能,忽视了针对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关口的道德教育。

2.毕业教育重形式轻内容

每所高校都非常强调毕业教育,旨在进一步促使毕业大学生完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各种形式的毕业教育轰轰烈烈,如:毕业典礼、毕业酒会、毕业晚会、毕业合影等。但这些形式普遍都缺乏深入人心的精神内涵。

3.毕业教育重就业轻教育

高校毕业教育更重视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服务,不断突出毕业生的求职指导、职业规划指导等内容,但不够重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

毕业教育的局限使大学毕业生中存在诸多普遍的问题。第一,不少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如:求职目标功利化,重短期效益轻长远规划,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和集体利益,重发达城市轻基层边远地区;求职过程失信行为屡见不鲜,轻易撕毁协议合同,频繁跳槽追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求职时甚至有男生穿着拖鞋招摇过市,女生穿着奇装异服以丑为美;求职语言表达言之无物,苍白无力;部分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第二,少数毕业生严重缺乏廉耻心,如:自身不努力学习导致科目挂科,埋怨老师刁难他,临近毕业不是自强不息努力复习通过重修考试,而是低声下气哀求老师放他一马;不去积极主动求职找工作而是宅在宿舍沉迷网络游戏,不顾念家中父母生活之艰辛,以求职就业为借口大肆跟父母亲要钱。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人才市场需求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毕业生自身道德人格不完善等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必须使毕业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加强毕业生廉耻教育抓起,使毕业生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知廉耻,明荣辱。

三、加强大学毕业生廉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增强大学毕业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新时期送给青年人的八字箴言。对大学生而言尤其需要增强明辨力。明辨是非利害、明辨个人与集体的荣辱与共、明辨个人与国家的兴衰共存,这些都是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思想基础。加强廉耻教育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加强大学毕业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廉耻教育重在引导毕业生廉洁知耻。加强廉耻教育利于毕业生强化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八荣八耻指: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毕业生明明白白地做到“八荣八耻”,自然能克服求职就业的困难,脚踏实地沿着规划的人生道路前进,艰苦奋斗,最终心想事成。

3.巩固大学毕业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毕业期间加强廉耻教育有利于巩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候,牢牢谨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时刻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4.完善大学毕业生的行为举止

通过加强廉耻教育,可以促使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着装整齐得体,语言文明优雅,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待人接物诚心正意,做事谨言慎行诚信为本,孝顺父母友悌兄弟姐妹,尊重师长心存感恩。

四、构筑毕业生廉耻教育的创新模式

1.诵读经典

如在毕业生中倡导诵读《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传统文化读物,使毕业生补上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这一课利于毕业生提升思想高度,领悟人生中廉洁自守、知耻明理的根本道理。

2.学唱良善歌曲

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听的音乐多是靡靡之音。《礼记・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大学生听了不善的音乐,往往是欲望膨胀,情绪躁动,自私自利。多听良善的音乐,能启发人的孝心、爱心、感恩心、恭敬心、责任心、事业心等。学唱良善歌曲,利于毕业生在音乐陶冶中,改变心性,懂得廉耻与感恩,责任与奉献,爱国与守法、孝顺与友善。

3.观看传统文化视频

播放优秀的传统文化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与洗礼,明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这个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正能量,自觉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举办廉耻教育的专题讲座

邀请优秀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前来为毕业生讲解廉耻等传统文化的精要精髓,使毕业生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通过加强毕业生廉耻教育,最终目的旨在使毕业生成为知廉耻的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每名毕业生做到“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说:“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知廉耻、明荣辱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我们这个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孟子・尽心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德育毕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4-02

问题的提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场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可,是否能够符合当前幼教市场的需求,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不全面,理论素质不强,教育科研能力不足,资格证书制度不规范等弊端。笔者试图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旨在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

研究过程

编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 利用大型招聘会的契机,对各大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幼儿园选聘教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职前培训的重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毕业生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展开。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站,以“毕业生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归纳法对查阅的文献和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同时依照《教师法》、《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对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的几个维度,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六个方面的内容。

测试 笔者在沈阳市从乡村、企事业单位、街道、教委等不同层次的幼教机构中随机抽取了17个样本,涉及132名幼儿园长、早教机构负责人及幼儿园教师,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55人,民办幼儿园教师55人,早教中心教师22人。实际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130份,全部有效。

研究结果

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幼儿教师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中应具备的特定品质,包括正确处理与幼儿、工作、集体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有78.9%的被试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素质,59%的用人单位在选聘幼儿教师时将“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但在职业道德评价的几个维度里,有49.2%的人认为对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是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认识尚不清晰,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对幼儿教育的热爱,明显缺乏职业理想,同时,也不可否认独生子女――这一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影响。

职业技能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弹、唱、跳、画、讲、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查中,有49%的用人单位将“职业技能”放在用人标准的第二位。55%的用人单位建议: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重点应放在“幼教专项技能”上面。从问卷调查结果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通话、边弹边唱、美术与手工、儿童舞蹈创编和电教技术运用这五项技能分列前五项。同时,90.8%的受访者均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应能用普通话给幼儿讲故事,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事实上,笔者在与一些园长和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通话能力偏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这一项设置了学历、成绩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问题。由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相对较为娴熟,能够很快融入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中去,因而71.5%的用人单位将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作为幼儿教师的首选。但是从幼教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53%的幼教机构在用人标准上将毕业生的“理论素质”排在第四位,对毕业生学习成绩的考虑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因此,建议专科学历层次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应该加强专业理论与知识(占55.1%)、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占26%)和终身学习能力(占29.9%)的培训,说明高职教育不能一味地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看齐,还要兼顾专业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身心健康 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62.5%的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位居第二。然而,在此方面得到的评价不容乐观,有24.6%的用人单位提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能力即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不能适应新环境”、“受到批评就‘跳槽’”、“不能正确对待新挑战与新任务”等方面。其原因有二,一是时代造就了这些“80后”过强的自我意识;二是平日的生活中没有经受过多的挫折,经不起打击,自然也就不能正确地面对困难。

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思想和保教能力上。教育思想包括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即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3.7%的用人单位评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其原因很为复杂,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外,平日教学工作的墨守成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幼教市场的需求变化速度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对学生在保教能力上的评价是“基本上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受到幼儿的欢迎”,“能够辅助主班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在访谈中,许多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建议:在职前培训中要加强学生带班能力的培养。带班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学生在上岗前能够下到幼教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分别有46.5%和45.8%的受访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很重要”和“重要”的。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专科层次学生的科研能力较本科层次的学生弱,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密切相连。

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15.6%的用人单位认为“必要的资格证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但在幼教实际工作中,有无资格证书与幼儿教师的表现却并不成正比。29.1%的人认为二者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3.9%的人认为二者“毫无关联”。但无论如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规范行业、保障质量的有效做法,也是促进全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许多国家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持有绿色证书才能上岗从业。除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之外,外语等级证书、蒙台梭利证书、育婴师证书和TPR英语证书的需求分别排在前四位。

对策建议

强化对幼教事业的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按照传统一味地灌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中,扩展到各项活动当中,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是训练学前专业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模拟课堂教学比赛及参观访问等社会方面的。

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实用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在钢琴课上要做好基本功训练,掌握和弦、调式等基本技法和规律,做到能够为一首儿歌进行多个调式的即兴伴奏和演唱,满足幼儿园一线需要;舞蹈课应力求在原有舞蹈功底的基础上,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能够对儿童舞蹈进行创编和教学;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应继续保持,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园一线需要的一些技能技巧训练,如废旧材料制作、POP字体设计、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等;课堂上应继续加强幼儿教师普通话训练,强化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意识,定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加强专业理论对幼儿园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高职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无论幼教专业毕业生,还是幼儿,发展都应该是指向幼儿的一生,应是可持续性的。过多的技能型课程会将学生的发展空间限制起来,使学生不可能有太大的职业突破。因此,在讲授专业理论的时候,应更加注重其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对待同事要学会包容;对待领导要多学会理解;对待幼儿要有耐心;对待幼教工作要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多接受挫折教育,可使学生正确掌握面对挑战和失败时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强化课程学习的实践实训分量,拓宽实习实训渠道 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幼教实践机会,了解一线实际需求情况。要改革实习实训的形式,除教学计划中正常的实习、实训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幼儿园,聘请幼儿园园长、教师执教部分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寒暑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磨炼意志的另一课堂。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向,努力培养幼教机构直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坚持与幼儿园等幼教机构联合培养的途径,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园长和教师到学校指导实训。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到幼儿园一线亲自学习实践,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杨贺元,程培英.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5,(4).

[2]文静.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7下).

[3]刘阳美,杨丽珠.大连市幼儿教师素质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0,(1).

[4]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

[5]魏燕.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机构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杨世诚.高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7]张德才.科学建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

德育毕业论文篇(8)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49

据教育部2013年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1]尽管中职生就业率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而引起社会群体对中职生的整体劳动素质认可度不高的现象。相反,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因劳动素质相对较高而备受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欢迎。追根溯源,可以归因于:首先,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其次,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不仅是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而且还是减少德国青少年失业率的有效保障。因此,引入和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历史文化透视、社会背景分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之中。基于此,探究“双元制”培养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子,应分别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入手。

11历史文化透视

纵观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在探索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德国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族”传统的“重实用、崇平等、尚合作”的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并将传统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开拓和创新为“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随之,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

12社会背景分析

从社会背景看,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存在着内隐的社会分层现象,即德国的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四类社会阶层:“上层、中层、劳动阶层、下层。”[2]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国各社会阶层间的内隐差距正实现从逐步缩小到最终消失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德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层级意识被逐步淡化,并最终被遗忘。另一方面,各阶层成员间的交流不断扩大,彼此的心理隔阂也被慢慢融化。

据研究资料表明,“就阶层属性而言,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德国人倾向于把自己归类为劳动阶层”。[3]据此,可知:德国各社会群体,表现出认可职业技能、支持职业培训的社会心理。无论是15岁的中学毕业生,还是企业的在职雇员,他们都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劳工市场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职业学校或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学习或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在此背景下,德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仅获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也为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2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雏形、兴起、发展

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德国“双元制”[4]培养模式,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最早萌芽于中世纪的德国行会学徒制。中世纪时期,德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急需大批具有简单操作技能的手工工人。在此背景下,获得官方认可的手工业行会,采取“学徒制”的职业培训形式来大批量定制式地培养手工行业急需的手工工人。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指手工作坊中的具有丰富技能经验的手工师傅,对新手手工工人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地说,手工业行会不仅严格地限制手工业学徒名额,还将手工业者分为师傅、帮工和学徒三个阶第,也对“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作了明确规定。通常,手工业行会规定:“‘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一般为三至七年”。[5]期满后,学徒向手工业行会申请,升格为帮工,而帮工两年后则可申请升为师傅。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兴起于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随着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工场手工工业,德国的职业培训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学徒制”职业等级培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慢慢地实现了向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的转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新兴的工厂雇主,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对企业雇员进行职业培训,从而提升其雇员的劳动素质。一般而言,影响企业效益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训雇员的任务能力、一般能力、整合能力和关键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新兴企业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受到了手工业行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手工业行会的反对和抵制行为,主要体现为其采取方式多样的措施破坏新兴企业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例如,手工业行会,通过缩减“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和改善学徒的生活环境和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活动。尽管手工业行会百般地阻挠“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但最终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逐步承担了职业培训的使命,并获得了学徒结业考试的权力。20世纪30年代,德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6],这既促使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承担职业培训的任务,也标志着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正式形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鼎盛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并延续至今。较以往相比,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其职业培训的对象与过程均有所改变。现阶段,其职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15~16岁的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后,初中毕业生面临着分流的现象。其中,部分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普通教育,其他部分中学毕业生则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从其职业培训过程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首先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向相应的企业提出要求培训的申请,经过企业考核后择优录取,最终企业与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生签订合同。根据企业和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生之间签订的契约,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为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联系相应的职业学校,支付其相应的职业培训费用,并给予其适量的生活补贴。而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他们的职业培训安排通常是“每周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五天到企业由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期满后,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既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离开另找工作。

3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探讨

由于德国和中国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探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时,必须斟酌、考量一个核心问题: “怎么借鉴。”要对 “怎么借鉴”的问题做出解答,须从理论层面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理论再解读。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指“私人办的企业与国家办的学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4],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分别是“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培养模式的“双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在技能培训地点层面,中学毕业生或在职雇员每周“3~4”[4]天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培训,每周“1~2”[4]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第二,在经费投入层面,企业承担职业技能学习和提升训练费用的“2/3”[4],职业学校则承担相应费用的“1/3”。[4]第三,在身份类属层面,申请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中学毕业生和企业在职雇员,具有双重身份:职业学校学生和相关培训企业的学徒。第四,在培训内容层面,一方面,职业学校,侧重受训者职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另一方面,企业,则强调受训者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训练。第五,在受训教师层面,实训教师,主要指导受训者在企业教学车间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提升操作技能。其中,大多数实训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娴熟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元制”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是“教育部门主导,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协同,地方和行会实施,科研机构支撑”。具体来说,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通过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宏观调控“双元制”培养模式运行的相关问题。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分别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各自的管理和组织职能。其中,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主要负责制定和颁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教育条例》;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则主要通过设计和实施多种举措促进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德国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对职业教育的咨询、职业教育运行的监督、职业教育资格的审核、职业教育考试的组织和实施等。德国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大学研究所、地方研究所、其他研究机构、德国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等机构和组织。这些研究机构和组织,是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力源泉。

总之,在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探讨”的认知中,“怎么借鉴”始终是研究者绕不开的且亟须解答的核心研究问题。“怎么借鉴”,指探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践的理论创新和改造问题。解决“怎么借鉴”问题的最好途径,是重新认知当前关于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本身的理论,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造。

参考文献:

[1]中职生就业率超大学生[EB/OL].[2013-02-28].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3-02/28/content_1971277htm

[2]马长市德国“双元制”为何在我国难“生根”[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德育毕业论文篇(9)

在“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熏陶下,经过二年多系统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大三的学生已经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生源问题,造成学生入学成绩相差较大,在其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重点反映在自控、自律能力不同,学习成绩以及生活、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流传“一年级玩玩,二年级看看,三年级干干”这么一种说法,反映出学生思想不成熟和没有责任感。大三毕业班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比较复杂,一方面感到不能再混了,想老老实实“干干”,要抓紧完成学业,取得毕业文凭;另一方面对自己走上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很多学生感到“郁闷、迷茫”,处在一种焦虑、犹豫、自卑、不满、无法决断的矛盾状态,内心十分痛苦。“郁闷”情绪在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中反映强烈。主要问题是功课没有完成,“还有这么多学分需要重修,毕业证书可能拿不到”,有压力。“迷茫”情绪主要反映在成绩较好的同学中。“转眼就要结束大学生活,是工作,还是升学继续深造”?犹豫不决。大多数同学,看到他人陆续出去找工作,自己也随大流参加招聘会。招聘现场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不知所措,怀疑自己“将来能够做什么,能胜任什么,能不能做好”?这些思想和实际状态给我们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课题。毕业班辅导员绝不能满足一、二年级积累的管理工作经验,而是要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同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尽快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扎扎实实抓好几个重点环节,为毕业生顺利毕业铺平道路

针对毕业班学生情绪变化大,思想波动大,容易产生许多焦虑和矛盾的特点,从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的要求出发,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四个重点环节来做好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四者环环相扣,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一旦一个环节出问题,必然影响全局。

1.明确毕业班基本工作内容

毕业班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安全、校风学风建设和其他工作。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及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学习方法及优良学风。第二,《辅导员工作指南》规定的毕业班工作流程,如:开学报到;学生证注册;欠费催缴及办理学费缓交手续;指导学生填写《学年思想道德评定表》,并归入学生档案;办理年度助学贷款申请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启动年度评优评奖和省政府奖学金评定工作;结合期终考试进行“诚信考试”教育;放假前后的安全教育;办理毕业生实习手续;“专转本”考试准备工作;指导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做好毕业前评优评奖工作;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档案整理、移交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工作,必须扎扎实实认真做好。

2.督促部分毕业班学生及时完成课程重修

毕业前重修是毕业班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是仍然有30%左右的学生因为“玩玩、看看”而影响学业,造成部分课程需要重修。学院《学籍管理细则》第二十九条第八款规定:“在校学习期间经补考或重修(重做)后不及格的必修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累计达36学分以上(含36学分)者”作退学处理。重修课程较多的同学思想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他们想努力赶上,办理重修(重做)手续,与同学们一起顺利地完成学业。因此,在这个重要时候,很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这里主要有如下一些工作必须做好:

(1)做有心人,统计每一位学生需要重修的科目和重修方式,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统计,做到心里有数。同时及时提醒学生,督促完成重修。

(2)及时向学生、学生家长、系领导汇报学生学习状况,引起各方面重视。

(3)与学生一起制定重修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分段把握重点,循序渐进,顺利完成重修。

落实以上各项工作,讲起来容易,其实是漫长、细致、艰辛的过程,可能从大三开学前就要分析这类学生的情况,分类帮教、分层指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满腔热忱、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

3.加强毕业实践过程的管理

毕业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人才基本训练的最后学习阶段。它既是学生学习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检验,同时还是对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年春节过后,毕业生全部转入毕业实践,80%的学生要到校外实习,提前进行职业热身,操练求职技巧,熟悉社会,确定预期的(初次)就业。这里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台帐,清楚每位同学实习单位,并办理好相关离校手续。

(2)落实毕业论文课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协助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论文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3)跟踪学生动向,提醒他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并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提前收齐毕业论文,通知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辅导员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处理好毕业论文、就业、实习(实践)三者关系。趁着实习(实践)刚刚开始事情不多的时候,应该尽早完成毕业论文的全部准备工作,否则等到实践后期就业完全展开,多半没有精力更没有心思去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业是一件不仅劳力而且更加劳心的工作,有的同学忙于联系就业,无暇顾及论文写作,敷衍了事或网上下载应付毕业论文,造成答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就业和毕业,因此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保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4.指导毕业前择业准备

择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有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期望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然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心理素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迷茫”是最典型的心理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说:离毕业越近,越迷失方向。这时候是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同样需要老师指导。帮助他们准确定位、摆正心态、提前热身、掌握就业准备的方法和技巧等等,由就业指导课专业老师来详细讲授。但是辅导员也应当多了解一些择业前该准备的内容,为同学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引导。

这里主要有:

(1)了解本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告诫学生改变观念,合理定位,尽快落实工作单位。

(2)了解收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师长和校友、家长和亲友、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单位、各类职业双向选择和招聘活动、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鼓励学生就业。利用老师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对收集的就业信息进行科学鉴别,避免落入“求职陷阱”。

德育毕业论文篇(10)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初中毕业15岁,获得2个通知书:一个是企业学徒通知书,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录取通知书,二者缺一不可。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固定学徒,每月发给学生学徒工资500~600欧元,三年后,学生已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熟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文化,快速转为正式工人,月工资上涨为1500欧元;另一半时间则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所学技术的动态与发展,了解国内外最新最先进设备。学生必须获得企业学徒毕业证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方可被认定职业技术从业资格,方可合法地正式就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在二战的废墟上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与技术强国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比萨考试与教育反思

比萨考试缩写PISA,是2000年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一项对各国中学生基础能力的测试,目的是测试各国教育系统的效率与质量。德国于2003年加入比萨考试,结果是德国中学生的成绩列各国倒数行列,这次考试结果,在全德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引发了对德国教育的讨论与反思,得出的原因认为有三:(1)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非物质关注程度不够;(2)对学科价值重视程度严重偏颇,如重数学,对其它自然科学不重视;(3)教学实施中缺乏质量的区别,德国从来就没有教学质量的评比。为此,德国开始实行一些教育改革,主要的措施有:①增加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职能,开设语言类教学;②幼儿入小学进行语言类测试,达到标准方可入学,未达到标准的孩子入小学预科班;③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与合作,超常能力的孩子提前入小学;④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对图书馆的兴趣;⑤实行公益性广告宣传,鼓励保持读书的好习惯;⑥扩展中小学教育时间,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教育;⑦学校的教育时间扩展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⑧2006年引入全国学标准,第一次出现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规范;⑨教育质量研究机构议定质量标准,开发了一系列题目,对学校质量进行抽样调查;⑩对数学教学进行实践性改进,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应用题;⑾进行一系列教育理论研究,研究教师、学生、设施、环境与教学质量的关系;⑿建立选修模块,学生的兴趣模块可以加深;⒀进行精英教育试验。

四、中学教师培养模式

德国中学教师培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综合大学培养文理中学师资;一是师范大学培养小学、实用中学、主科中学师资。综合大学的教育专业学生,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主修2门专业,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掌握一套传授给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常的大学教育专业要学五年,毕业参加国家第一次教师资格考试,然后进入为期一年半的实习,完成实习后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获得文理中学终身教师资格,获得国家公务员身份,成为文理中学正式教师。小学、实用中学、主科中学的师资由师范大学培养,以传授知识的技巧与方法为主修课程,同时严格研究现行教科书的内容,期间定期到中小学实习,毕业后自主谋业,无国家公务员身份。

五、学历与就业

德国只有中学毕业才有文凭与学历的概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起算,主科中学9年级毕业,实用中学10年级毕业,文理中学12或13年级毕业。中学毕业后,学生面临选择与被选择,如奥迪汽车厂,今年招聘机电一体化学徒工13名,报名者1630名。随着着汽车业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学徒工的要求与传统机电维修工已完全不一样了,招聘的筛选非常严格。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新要求,一些高等院校废除了本硕连读,实行本硕分开。德国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学士读3年,硕士1~2年,之后可在任何时间进入博士学习,3年获博士学位。海得堡大学学生学位必须是双学位,学士专业180个学分,硕士专业120个学分,一个学分的价值相当于30个课时工作量。在德国,大部分中学生都愿意去大学学习,为了体验大学的生活方式与大学文化。现在实行本、硕分开后,教育专业毕业生产就有本科生和硕士生,学历不同,工资薪酬也不一样。德国以往的本硕连读硕士工程师,在欧洲是很有名的。本硕分开后,很多企业不吸收本、硕分开后的毕业生。

六、文理中学教师工资保障

德国文理中学教师待遇比较好,教师有一定的职业优越感。第一,他们获得了公务员身份,工资统一由州政府负担;第二,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比较高。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文理中学担任教师,税后起步工资为2300欧元/月,不需要交保险,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只有随工作年限增加而增资,而无工作地域之分。文理中学教师职业稳定,收入稳定,退休金高,假期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相比之下,小学校长因为非公务员身份,月资也就是2300欧元,还要交税交保险。小学教师起步工资就更低,随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月工资2300欧元。通过这次研修与考察,我们感受到了德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性与发达程度。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教育管理系统的完备与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造性,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等,都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同时,也有以下的思考,需要引起我们重视,避免盲目照搬。

思考一:学生在小学4年级后第一次分流,分别进入主科中学、实用中学、文理中学就读,年龄小,一分定终身,是一种明显的等级教育,与当今世界提倡的公平教育相背。很多教育专家质疑德国的这种分流教育。

德育毕业论文篇(11)

德育论文是毕业生对自己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做人处事品质等方面表现的全面回顾和总结,也是学生四年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成功的喜悦及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反思。德育答辩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阶段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和评价形式,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此项工作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的与背景 

完成专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必需完成的学业任务,而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品德行为和做人处事能力的综合考量,是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大学是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通过德育答辩让最后一站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加油站。 

1、基于对学生的认知 

由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升学率成为最重要的指标,加上学生是非辨别力差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败,致使有些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但思想素质、品德行为却不及格;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只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较少顾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承担自己应尽而且能够尽到的经济责任,以种种借口拖欠学费;也有不少学生在重大政治事件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辨别真伪,甚至被愚昧迷信的东西所迷惑、侵蚀、毒害。 

2、基于对学校定位的思考 

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陕西高校林立,既有老大学,又有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的学生凭什么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录用,获得同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呢?靠的就是我们“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品质。 

3、基于2007年与华商报共同举办“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总结的经验 

2007年,与华商报策划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率先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曾被《中国青年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华商报》在头版头条以1/2版面进行报道,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活动开展后,学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活动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德育答辩的做法与效果 

1、大学四年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我们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教育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分阶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新生进校初期,院上就积极组织开展优良院风展示、学习经验交流、诚信道德教育等系列活动,并通过环境卫生、接人待物等各方面的细致要求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二年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能力,发掘综合才干,认识自身差距,从而不断进步。三年级,在提升技能、鼓励其参加高规格专业竞赛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考研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日后考研、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年级要求学生在做好专业论文的同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总结,撰写《德育论文》,随后进行德育答辩。从学生的德育论文中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得与失,也反映出学生的需求,为我们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首先,召开全体毕业生大会,进行德育论文工作的部署和动员,要求学生自立题目,把四年来自己认为最成功、最有意义或自己的失败和遗憾以及成败得失的原因、教训记录下来。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再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给学生一个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正确地评价自己,明确今后的奋斗方向。其次,在各班进行毕业德育答辩,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全院的德育论文答辩工作。第三,选择优秀论文作者为全院低年级学生作报告。会后组织讨论,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教育效果明显。2008年至今坚持每年编辑《优秀德育论文集》,作为院内的德育教育读物,为解决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3、将德育答辩工作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德育答辩,学院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纳入到德育答辩工作的统一思想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成长;也使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时有内容、有血肉。我们的具体做法有:(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2)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3)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重视加强学工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5)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活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给全体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舞台,使学生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更为自己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学院学生在校、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多次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奖,学生工作综合评价连年位于全校前列。 

三、德育答辩的经验与启示 

1、主要经验 

一是检验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掌握了学生成长轨迹,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可以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醒和行为的自律;三是增强了对毕业生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密切了师生和同学关系,疏道了毕业生离校前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总结自身成功得失的基础上,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走上社会少走弯路;四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在校生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引导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2、工作启示 

一是德育答辩是进一步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素质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核,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和痛苦的思考与抉择,展示自己的走向成熟的每一点收获。二是德育答辩工作对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顺利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自我认知开创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以学生德育论文中反映出的成败得失和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生德育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设计活动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德育答辩未来工作构想 

在今后工作中,学院还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第一,建立长效的德育教育、品质塑造奖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德育论文及答辩工作的制度要求,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工作中不断搜集、整理,建立一个可行的学生品德评价考核体系,让学生以评价体系为范,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