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项基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31

专项基金论文

专项基金论文篇(1)

【正文】

2020年度学院院长述职报告

2020年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不平凡的一年,学院各项工作出现了疫情模式下的新问题、新挑战,经历了线上线下新模式的考验,面对新形势,我作为学院院长,带领全院教师共克时艰,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线上教育教学模式,云端完成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任务,侧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上半年,面临疫情形势,带领全院师生利用spoc、腾讯会议、ZOOM会议等网络平台和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圆满地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线上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教学环节,尽管有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面临网络技术不会使用的困难,但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云端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团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的热情,一年来,学院共有25个项目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其中部级3项,省级4项,校级1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5支队伍参赛,两组团队获校级金奖,一组获校级银奖,两组获校级铜奖。获得国家、省级口译、演讲、阅读、写作等赛事奖项9项。新建外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项目5项,促进了校企合作和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学生未来就业搭建平台。

(二)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建设斯拉夫语专业集群建设,为学校的对外教育合作拓宽基础

近年来,学院一直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小语种人才的新需求,新建了波兰语专业、捷克语专业,利用以俄语为基础的斯拉夫语集群优势,立足于国家紧缺的面向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斯拉夫语族小语种人才需求定位,截至2020年9月,已完成三届波兰语本科专业的招生,积极引进稀缺的波兰语教师和捷克语教师。同时,在国家对外科技合作转向“俄白乌”战略的背景下,学院正在加大斯拉夫语集群建设力度,筹划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专业的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本科专业,形成斯拉夫语框架下的专业集群优势,为学校进一步打造“俄白乌”合作办学特色和实施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战略转向奠定人才培养和语言服务基础。

(三)以项目申报与团队建设为依托,凝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方向,提升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数量与层次,为十四五期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夯实基础

2020年,学院多次开展学科组成员项目申报培训会议,指导骨干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申报。面对外语专业的杂志数量少、核心期刊杂志偏少、小语种教师发表文章困难的现状,教师申报课题和完成课题都面临巨大困难的现状,鼓励教师多申报以教学改革实践和翻译实践成果类的纵向和横向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师共立项科研纵向项目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国际司专项委托研究项目2项,完成结项课题2项,中国高教学会课题1项,省级教研课题6项,横向委托项目1项,出版专著4项,编著3项,主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重要期刊2篇,CSSCI期刊2篇,核心期刊3篇。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项下进一步确定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了每个研究方向的梯队,制定了团队成员周期性学术研讨会制度和按照学科方向整合研究的制度,力争每年度每个研究方向都能发表本研究方向学术前沿成果,申报高水平课题,为十四五期间增设日语笔译、西班牙语笔译、俄语口译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儿和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的授予权做充分准备。

(四)以俄语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学校特色工程建设品牌,全面提升对俄人文合作特色和俄语学科国际影响力

多年来,俄语学科团队为学校的对俄合作办学特色、孔子学院建设以及国家的中俄人文交流和吉林省的对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 年,俄语学科继续围绕学校特色工程建设目标,继续扩大学校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的影响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项,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国家汉办基金项目1 项,完成教育部国际司委托专项研究项目1项,完成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基金项目2项,组织新申报2020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5项。项目结项成果均以著作的形式出版,包括学术专著2 部,文学译著2套,编著1 部。举办教育部国际司专项翻译艺术大师班线上培训15 场,为全国高校200 余名师生进行了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培训,凝练了俄语翻译学科的文学翻译培养特色,进一步扩大了俄语学科在全国和俄罗斯高校的影响。组织俄语教师团队参加俄罗斯和国内线上学术会议30 余次,参加了俄罗斯亚太地区文学节开幕式并代表中国学者发言,参加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俄语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了我校俄语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提高了俄语师资团队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理念的能力和影响力。

(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现有师资的能力建设,鼓励各专业教师参与国内国外的线上线下学术会议,拓宽专业教师团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院骨干力量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能力

2020年,学院通过申报博士招聘计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层次和水平。2020年学院申报英语、日语、俄语博士计划4人,完成引进计划2人。有1人结束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访学项目如期回国,派出1人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人正在西班牙攻读博士学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语专业博士比例偏低的问题。在疫情的条件下,学院共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各类线上线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类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改革的前沿问题和新举措、新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前沿问题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科研骨干力量的学术研究方向,整合力量,与国内外学术前沿接轨,提升科研骨干力量的团队成员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科研产出能力和成果层次。

(六)在教学及科学研究领域做到率先垂范,取得国内领先的教学理论成果和文学翻译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我本人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学院教学改革中率先提出了零起点学生的学案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并率先实践。在听说读写译几大技能训练方法和理论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语教学界率先提出了依托母语和中介语的外语教学法理论,所提出的辅助语言学习理论填补了我国大学外语专业零起点学生学习非英语专业语种的教学理论空白。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的经费支持,在俄罗斯出版了该著作的俄语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该著作的汉语版,为全国大学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2020年完成了国家汉办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项目——《中国唐诗的俄译与鉴赏项目》,在俄罗斯出版了学术专著《和谐之美——唐诗的俄译与鉴赏》。该项目以中国古典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与翻译方法为主线,采用直译与意译并行、文化背景分析与翻译方法讨论的方式引导俄罗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此外,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带领俄语文学翻译团队完成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经费项目《俄罗斯白银时代短篇小说》作品选(三卷本),带领俄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俄罗斯远东文学作品集》项目,完成了教育部国际司委托项目《“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国际司国别区域研究专项经费项目《普京总统讲话习语及其在中俄人文交流中的应用研究》,获批教育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项目《中俄女性作家作品互译项目》、《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品汉译项目》。此外,受邀郑州大学做学术报告《俄语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全球俄语大会(线上)并做大会发言,受邀俄罗斯亚太地区文学节并做大会主题发言,主持俄罗斯当代翻译理论与翻译艺术大师班15场,参加俄罗斯梁赞国立大学、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阿穆尔人文师范大学组织的线上国际会议和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以上学术会议和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俄语学科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整体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不强,金课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还处于空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没有形成较高的覆盖率。

(三)学科建设团队力量整体上不强,学科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专项基金论文篇(2)

2013年,河南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卓著、师德高尚、影响广泛的先进人物。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表彰先进,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这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严格初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后10位同志光荣当选。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号召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这10名同志为榜样,瞄准高目标,迈开新步伐,扎实工作,着力攻坚,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专项基金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1

引言

专项资金的用途就是是具有专门性的,由国家或者相关的部门来进行分配安排的,这是因为一些专项的工作和工程在进行报账和核算时都需要单独的进行。专项的基金、拨款、借款等等都是属于专项资金的表达形式。专项资金的来源都是财政或者上级的单位,用途必须是一定的事项,并且在核算时是需要单独进行的。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那么在管理和使用这些资金时就会有许多的问题出现。本文分析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水平能够有切实的提升。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科学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方法

专项资金管理在部门预算管理施行之后就在后者的架构下进行了,各个部门的专项资金预算在编制时并没有统一标准的方法,几乎是比较散乱的,并且在进行专项资金的申请时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这就使得许多单位的资金有剩余部分;还有些单位的资金缺乏,对于政府职能和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专项资金预算的前期基础薄弱

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论证,仅仅只是大致的估计和测算就使得申报的内容就太过于简单了,专项资金预算前期的工作基础薄弱,后期的工作自然也无法得到稳定。

(三)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的控制薄弱

在控制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时太过薄弱,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和主管部门关注点都是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分配,对于资金的使用过程等等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关注,仅仅只是在问题出现了之后才会想一些办法。项目的执行单位也仅仅做了会计的核算和资金的支付,并不了解项目进度情况、资金的需求、项目管理决策等,项目单位需要依照计划和预算并且在合同和进度等的基础上来对资金的监管力度进行切实的提升。

(四)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自然就是用在特定的项目上的资金,所以专项资金的管理应该是独立的、专门的。不过在实际使用专项资金时,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专款专用,没有进行独立的核算和存储到专门的户头,专项资金一般都是和其他资金混合在一起乱用的。而且经常会出现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专项资金总是被用在了其他的地方,甚至还将其作为员工的福利和补贴来进行发放,这都是非常不可取,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

(五)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

依据财政部相关的规定,在项目完成后资金有结余的情况下需要上交到财务部或者向财务部申报批准后留用。不过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许多的项目单位都在项目即将完成的时候抓紧花钱和采购,或者将资金转到其他的账户在其他的地方使用,还有些单位将剩余的项目资金用在其他的生产和运营费用等等,就是希望可以不将结余的资金上缴。财政部门在发放专项资金之后并没有对项目单位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造成了财务的监督仅仅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将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立项、选取、论证都属于前期的工作。其次,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标准来对项目的申报流程进行规定,申报不仅仅需要按层级进行,还有组织相关的专家团体对项目的可研性进行论证和评判,并且给出具体的可研、概算和评审的报告。

(二)提高预算的安排和审核力度

首先,需要起流动的预算管理制,尤其是结合三年的流动预算编制改革的要求,促进项目的管理层次和全面的周期性,对于预算的安排有所促进。其次,需要先建立起项目再进行预算安排,先完成项目的评审再确认预算的管理制度。一定不能先分配资金在确认项目,并且对于比较重大和复杂的项目需要建立起专门的项目预算的评审机制。

(三)建立起专项资金的跟踪和评价制度

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要进行全程的跟踪、分析和评价等。依据财政部对于资金使用的具体安排,对于专项资金项目的进行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经济效益等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能够在以后进行年度专项资金的分配和安排时提供参考。

(四)对专项资金进行审核和清算

所以的专项资金项目都需要以国家的相关制度为基础来进行资金的具体安排。财务部门需要考虑许多的条件之后再在项目的资金安排进行审核、清算和决算,例如项目的工作量和市场价格,再项目的决算形成之后,然后对于项目上缴的剩余资金进行清算。对于预算和决算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之后找出项目在具体的管理和使用资金时存在的问题,使得财政部门能够对这些问题及情况有着具体详细的认识,也是以后的年度流动预算和项目管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五)加强专项资金的安排管理和监督力度

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的透明化以及社会对其的监督。专项资金的安排管理需要进行完全的公开,当然不包括的项目,在公开的环境下接受来自社会和媒体的监控。其次,需要提供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的的监督力度,对于来自财政、审计等的监督要主动的接受,只有在有力的监督下才能更好的提升预算的水平和约束力,资金的使用能够更加的合理有效,更少的发生资金浪费的情况。最后,如果有违法违规的情况出现,要针对这些不良的情况进行严厉的惩罚和查处,在预算的安排上也需要将管理的方式提高,包括直接的减少预算、设立黑名单等等,如果有的行为甚至触犯了法律,那么就必须要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公正严厉的处置。

参考文献:

专项基金论文篇(4)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专项基金论文篇(5)

教学活动:主要承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法经济学、经济史等专业博士生的《经济理论前沿》、《金融理论研究》《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等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硕士生的《世界经济统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实务》、《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教学。

专项基金论文篇(6)

一、引言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许多国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述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我国评价标准的现状、不足。本文将引入“五E”审计理论,构建以“五E”为评价内容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与特征

(一)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指在真实性的规定,合法性的条件下,根据专项资金的分配,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全面对其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提出建议的经济监督活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决定审计的方向,在引导过程中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特征

合理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客观性。即其本身不受任何主观意见的影响。第二,相关性。即能够反应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第三,可比性。即审计评价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在不同的期间,在绩效审计标准的使用上是一致的。第四,代表性。即能够涵盖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特征和目标等各个方面。第五,可理解性。即应明了清晰,能够被各界认同和理解。

三、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一)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概述

中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审计界才真正开始绩效审计方面的探索和试点,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为止,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二)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我国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对于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还缺少法律体系的保证。例如,我国没有法律规定相关单位和个人不接受调查将受到何等法律责任,审计机关在调查取证时通常得不到相关单位的支持,从而也无法进行评价工作。

第二,“三E”标准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不突出。中国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仍然是在专项资金的传统反应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经济的专项资金,评价效率和效果不突出,在绩效审计的实际过程往往不被作为审计的重点。

第三,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来源过分单一、不够灵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大多来源于上级政府部门的计划、指导,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兼顾效率和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价不足。

四、完善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对策建议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不能仅考虑量化,而应多元考虑。本文将把 “五E”理论引入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完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五E”――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 “五E”是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础五个方面,是扩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范围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一,经济性评价标准。经济性指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在预算的范围内或超过本身带来的效益。经济性评价标准下,其目标和内容是无法简单的用数据来衡量,需要综合考虑其各项指标得出定性的综合标准。

第二,效率性评价标准。效率性是指专项基金的投资成本考核实现利益最大化,保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对于选择效率性的评价标准,有如下建议:1、专项资金在投入使用的3年之内,该项目的经济产出应高于投入量;2、对于该项专项资金项目,投入资金后应比投入资金前的产出高20%左右。

第三,效果性评价标准。效果性是指专项资金是否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对此有如下建议:1、每个专项资金项目的投入在5年之内应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对社会经济有重大贡献;2、专项资金的投入应对专项资金项目,如社会福利、社会问题等,进行改善,改善程度在投入的5年内提高25%左右。

第四,公平性评价标准。公平性是指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和需要,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我国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地区政府在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困难的过程中面临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巨大差距。对此,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

第五,环保性评价标准。环保性是指专项资金的使用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对此,有如下建议:1、专项资金投入的项目不得破坏环境;2、在设置专项资金项目时,应尽量远离原始生态环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五E”对完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相对完整的评价出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水平。

五、结束语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在评价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的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步骤,选择完善、合理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本文以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特征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构建以“五E”为评价内容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传德.《浅谈专项资金绩效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5,(12):233-233

[2] 林良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理论研究》[J].《中国经贸》, 2013,(20):280-281

[3] 王健新.《谈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J].《财经界》, 2015,(17):308-308

[4] 汤海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 2014,(12):9-9

专项基金论文篇(7)

一、指南的特点

(一)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针对性

申报指南强调,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重点资助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这是与我国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艺术基金从我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繁荣艺术创作,推动艺术事业创新发展。

(二)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广泛性

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艺术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基本覆盖当前艺术活动的主要领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市场经营和评价推介环节都有所涉及。与2014年相比,艺术基金还设立了“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对选派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给予支持,为艺术从业人员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三)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公益性

艺术基金对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经评审立项的项目实施主体应将资助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开支,不得向学员另外收取学费等其他费用,不得与自行举办的其他培训项目拼班、交叉。

二、申报的要求

(一)申报主体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延续了2014年度的规定,只受理单位或机构申报。申报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单位或机构应是 2012年1月1日前在我国内地同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册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是独立的单位或机构法人。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单位或机构,以改革前事业单位的登记、注册时间为准。为体现政府转变职能、管办分离的要求,党政机关不宜作为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的项目。由多家单位或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由其中一家单位或机构作为申报主体进行申报,但应出具主要合作方的同意意见。获得立项资助后,申报主体应及时将获得立项资助的信息告知各合作方,负责在实施过程中与各合作方的协调,并作为责任方接受审计和监督。对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争议,应由各合作方自行协商或依法解决。每家单位或机构可申报 1―2个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4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资助的申报主体,在立项资助项目未结项验收前,不得再次申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但是可以申报艺术基金其他类别的资助项目,如“舞台艺术创作”或“传播交流推广”。

(二)培训内容要求

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个性化、实践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更加突出。艺术基金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带着具体项目、具体作品或具体创作任务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出人才、出作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重在培养熟悉艺术创作生产规律,了解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做好艺术作品宣传推广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重在培养能够围绕当下艺术实践开展艺术批评活动的理论评论人才;“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重在选派、支持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项目,要认真准确地填写相应的项目申报表,提供相关附件材料。证明申报主体资格、资质情况的材料,应是由同级行政机关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其中能够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查询认证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为必须提供的材料。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应特别注明,没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名单上的企业,还需提供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同时,要提供详实、可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活动工作方案。申报项目涉及境外培训活动的,还应提供与境外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此外,还可提交能够反映申报主体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和以往培训经验的相关佐证材料。申报主体应在 2015年3月1日至 5月1日之间登录国家艺术基金网站( http:// ),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表》,并按要求上传申报材料。申报表和申报材料还要在网络提交后,下载、打印、装订并在指定位置加盖公章,邮寄 1份到基金管理中心。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申报材料应单独装订,不要和申报表装订在一起,申报材料中的照片夹在文字材料内即可,不要装订在一起。提供的音频、视频文件应存放在 U盘中一并邮寄。

三、申报项目的策划

(一)把握好培养目标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时要把握好培养目标。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的是满足国家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人才,和一般的学历教育、社会艺术培训以及单位内部的岗位培训有本质区别。从 2014年项目申报和评审情况看,我们国家艺术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经典保留剧目的表演人才,戏剧编剧人才,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曲、指挥人才等;二是新兴艺术门类的创意设计人才,如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意设计人才,动漫、游戏、新媒体艺术的创意设计人才等 ;三是满足艺术事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艺术经营管理人才、艺术理论评论人才等。申报主体在设计项目时,要结合本单位的资源优势、经验能力和特点特色,立足艺术本体、行业发展、社会需求来设计项目。名师出高徒,这个“师”主要应该是艺术实践经验丰厚、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技能高超的一线艺术家,“徒”也绝非是新入门、刚上手的艺术爱好者或艺术专业学生,而是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已经在职的青年艺术才俊。

(二)设计好培养方式

专项基金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专项基金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647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为了加强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等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以河北省某高校结构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为对象,对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分析,以期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有效开展有所裨益。

一、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综合评价的特点,选取的评价指标要力求全面,不遗漏与评价目标相关的任何重要方面。

2.相关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原则。为了客观公正地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进行评价,选取的评价指应与评价目标存在直接联系,同时基于评价活动本身成本效益的考虑,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根据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那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冗余。

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的绩效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的可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则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对于能够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则选择适当的定量指标;对于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则选择适当的定性指标,按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相结合原则。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水平的高低,既受投入条件制约,又受日常管理过程影响,最终体现在资金的产出数量、产出质量和产出效益上。根据这一逻辑,本研究选择按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为整体架构构建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符合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评价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可操作性,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立足我国高校资金运行管理的基本状况,确保能够方便地获取评价需要的基础资料和数据,确保评价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二)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1.指标体系的确定。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综合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和德尔菲法等三种方法,根据指标遴选的基本原则,分别从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具体操作上,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访谈掌握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德尔菲法的基本原理,选择了八位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了三轮调查征询。在征询过程中,对于已列入征询而多数专家认为不重要的指标,在下一轮征询中直接删减对于前一轮征询过程中多数专家补充的指标,则和其他指标一起进入再一轮征询,经过三轮征询,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形成最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2.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专家会议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多数专家的意见,借助层次分析软件yaahpv6.0构造了判断矩阵,通过该软件计算出了各指标权重,并对判断矩阵的逻辑性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及指标权重详见表1(评价标准略)。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专项资金使用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而且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对应关系不明显。基于这一特点,本文遵循模糊综合评判的思路,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一)确定因素集

根据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将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根据其内在联系划分为三个层级的因素集,分别用Bi、Cij、Dijk表示,其中i、j、k分别表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序数。

(三)确定模糊关系矩阵,进行综合评判

由于影响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的因素较多,因此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采用三级综合评判模型。

1.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需要构造一级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首先需要设计《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表》;其次将被评价专项资金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基础数据资料提交评价专家,评价专家在了解专项资金基本情况及进行必要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第三层级因素集中的每一个主要观测点在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中进行判定;第三是分别汇总评价专家就某一主要观测点评定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次数,用这些次数分别除以评价专家的人数,计算出隶属度;最后根据不同主要观测点的隶属度构建出一级模糊关系矩阵。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案例研究

本案例研究以河北省某高校结构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为对象进行,运用又建立的评价体系对该专项资金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

(一)专项资金概况

河北省某高校结构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总计80万元,其中40万元用于设备采购,1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15万元用于对各类科研及相关工作的支持(包括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专著出版、科研等),15万元用于学术交流。项目建设期,共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篇;完成科研项目14项;利用专项资金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同时配合使用中央财政和学校自筹资金购置科研仪器和设备,新增实验室面积约4000平方米,达到投入使用条件引进正高级工程师2名,在读博士2名,新增副教授3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3名。

(二)评价过程和结果

专项基金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35-02

1 高校修购专项资金设置的背景

高校修购专项资金就是用以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基础性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在年度教育事业费预算中安排的专项用于高校的房屋修缮、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资金,包括中央高校修购专项资金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高校修购专项资金资金来源有两部分: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其中,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匹配比例为8:2。

2 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修购专项资金的预算意识,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可以使得高校的修购资金摆脱长久以来使用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其次,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找到了高校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专门开辟资金渠道,用于解决共建高校发展的困难,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最后,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既保证了高校基础设施的更新需要,又保证了高校重点支出需要,为高校的长期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后劲力量,从而促进了高校事业发展。

3 我国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来看,高校修购专项资金从项目立项论证、立项论证参数的选择到经费申请程序及申报文本格式等都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

具体的过程为:财政部要求教育部每年月将编制项目预算的任务下达到各高校,高校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编报项目文本,经教育部初审,由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财政部根据评估报告和教育部的申请,核定并编入下一年的年初预算。(见下图)

各高校在向教育部和财政部申请修购专项资金之前,首先还必须通过校内财经会议商讨决定。以“211工程”某部属高校为例,校内修购专项资金申报的流程图如下:

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修购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从申请立项、工程设计、招标实施、现场施工和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落实责任人,严格管理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由后勤处,设备处或基建处申请修购项目,上报财经委员会经过讨论其申报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校务会上作出决策,最后由财务处执行决策,按规定程序于每年的八月上报教育部。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中央级普通高校对教育部批准的修购专项都能按照要求执行,确保了一定程度上的专款专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

(1)从项目的经费审批来看,教育部批准的用于修购专项资金的经费到位的时间较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修购专项项目的进度,此外,还往往与学校申报的数目不相符,一部分原因可能跟高校编制预算时没有考虑财政资金投入额度有关,由于预算支出过大,超出了财政承受的范围。另一部分原因跟教育部对预算的审批制度以及财政能力有关。由于经费跟初始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从预算的编制方法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是零基预算,对预算编制过粗,有的项目编制文字说明过于简单,对于项目的立项、实施说明没有具体化,对该项目实施所达到的预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效益持续力、主要受益者等,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有的甚至忽略了项目的效益性,使得项目实施意义不明,在实际操作方面不好实现。预算编制粗放,不利于立项评估,不利于获得财政部门的支持,不利于项目的实施和追踪问效。

(3)从经费的使用情况来看,个别项目学校在可行性报告中为了争取更多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而夸大配套资金规模,在实际建设中没有能力按计划落实,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就包括教育部资金审批与原始要求的不一致这一原因),在使用修购专项资金时,没有按批准的项目及预算执行。有的是擅自变更了项目,有的是中途调整了项目,有的是项目未能按实施进度进行。

(4)从项目单位管理权限来看,有些高校由于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明晰,修购专项资金往往被分管基建、设备、后勤的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分块管理,“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由于政出多门,主管负责人的多头领导,多个主管部门的交叉管理,往往造成项目建设或者是顾此失彼,有始无终;或者是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能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不能使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最为需要的地方。不仅如此,项目建成后由于管理权限不明确,也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很多漏洞。

(5)从项目完工审计这一最后的环节来看,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校内评估体系尚未健全,高校每年对修购专项的竣工决算报告采取的是不定期报送,这不利于高校在项目完工以后对执行情况的了解,及时总结。

4 改善我国高校修购基金管理的建议

(1)事前准备阶段的项目管理:详细论证、细化规定。

预算编制细化是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各高校在申报项目时,项目单位预算准备期要充足,严格按照项目的申报程序进行论证和申报、申报资料必须齐全,真实,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据此编制详细的预算,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严格遵守修购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对项目申请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核。

由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尤其是固定资产大修和中型仪器设备购置所需资金数额均较大,对高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安排修购基金支出计划和进行修购基金支出具体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以保证固定资产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满足高校工作基本需要,有计划的安排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项目;二是在购置大中型仪器之前,要加强可行性论证工作,要分析更新、添置设备所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属于为教职工提供服务的设备,还要考虑高校相关设备布点情况和社会需求总量,以免重复购置,造成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确需购买的,也要在多种类型设备中选择性能较佳、费用较低的设备,以先选的设备替代落后的设备,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2)事中实施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按章使用、明晰责权。

首先,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遵守规定的使用范围,保证专款专用;2、讲究使用效益,对维修旧固定资产,购置新固定资产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后,对确定了维修或者购置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制定多套方案加以比较、以便选择最佳方案,对于大型的维修或购置

项目,应采用内外招标的方式;3、修购资金的使用应该据实列报、单独核算、专项结报。在最后这一阶段,搞好修购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的意义非常重大,为修购基金管理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是管好用好修购基金的重要保证。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尤其固定资产大修和大中型仪器的购置要按项目进行管理和核算。

其次,项目高校的多层次项目管理体系要落实。争取做到权责明晰。各高校应根据校内管理权限和管理层次划分,分别建立起校长、分管财务副校长、计财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并落实到人,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使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在项目管理上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分管财务校长和项目负责人分别对项目的合理性、效益性和风险性负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3)事后完工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及时总结、严格审计。

专项基金论文篇(11)

国家出版基金是为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形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事业而成立的第三个部级文化基金。自2007年设立以来,国家出版基金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公开公正遴选了一批学术价值高、视野开阔、针对性强的精品项目,启动了一批颇具紧迫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4年年底,基金累计资助出版具有文化传承与积淀价值的图书1784项(含专项主题出版),结项验收成果836项,在打造精品、引领方向、繁荣文化、推动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其公信力越来越强、美誉度越来越高,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历年来已通过结项验收的成果为例,从成果的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产出成效。

一、基金规模逐步扩大,项目成果不断推出

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开始立项资助出版项目,并陆续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项目成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行结项验收制度,现选取2009年至2014年期间问世的国家出版基金成果进行分析。

2009~2014年间,国家出版基金已结项验收836个项目,占同期全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成果总量的47%。同时基金资助规模初期是每年2亿元,2013年增加到3.5亿元,2014年规模达4.5亿元,累计投入达19亿元。基金资助规模的逐步加大,一方面显示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中央对“文化强国”的认知更加明确,对“文化强国”的推进更加重视。而基金资助规模的持续增加和扩大,让更多学术品质纯、思想性强、原创性高的成果得到及时出版和推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学术热情,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保障了学术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

将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量的增长与资助经费的增长相比较(见图1),可以看出,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增长趋势呈正相关关系。从投入来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金额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3.5倍,经费增长整体曲线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开始,经费投入呈现出连续增长。从成果产出来看,每年产出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量从2009年的28项成果,增加到2013年的341项和2014年的227项。

据统计,自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经费投入逐渐提高之后,成果产出量明显增加。以经费增幅较大的2012年为例,该年经费投入比上一年增长50%,一年后~2013年,成果增长量为130%。从增长幅度来看,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量增长高于同期年度资助额增长。这―方面说明,立项项目一年后进入产出高峰期;另一方面说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加大对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文化繁荣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精品项目不断累积,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截至2014年12月,在基金办组织的年度(2009~2014)综合绩效考评中,836项已结项目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其中得分在90分(含)及以上,评为“优秀”的项目有246个,占29.43%;得分在80-89分之间,评为“良好”的项目有532个,占63.64%;得分在70~79分之间,评为“合格”的项目58个,占6.93%。优良率占比较高。此外,《星火燎原全集》《费孝通全集》等近50个项目获得了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和提名奖。《傣族英雄史诗》获素有印刷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第63届印刷最高荣誉奖项――班尼奖。基金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促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发展,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丰富了精神资源,夯实了思想大厦,奠定了理论基础。

1.促进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发展

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服务公共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出版基金等出版专项资金的设立,尤其是基金项目成果的不断推出,有效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和公共文化的发展。

唱响主旋律,丰富服务内容。国家出版基金的各项成果政治性强、涵盖广泛、特色鲜明,尤其是近年启动的专项主题出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服务内容。2012年至2014年,基金共资助围绕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精神、宣传阐释“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专项主题出版项目共383项,截至2014年年底,结项验收184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现实和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研究》等成果对于唱响主旋律,壮大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形式。历年来立项并推出成果的专项主题项目,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既有理论研究著作,也有深入浅出的通俗读物;既有适合成年人阅读的读物,又有面向青少年的普及读物;既有适合少数民族读者阅读的民文版读物,也有面向海外读者的读物。《我们家这十年》除了借助书市、校园等进行正常图书推介外,还运用线上“页面+微博+push”三线整合的推广思路,做了充分宣传。以出版社联合手机阅读官方微博、短信群发等方式做活动,手机阅读上的点击量达几十万人次。《丰碑》等一批优秀的音像电子出版物以鲜活影像记录真实,构成宣传党史国史、阐释“中国梦”的亮丽风景。

注重效果,拓宽服务渠道。国家出版基金的多项成果不仅注重社会效果,而且在拓宽服务渠道方面也作了有益探索。例如,为使《中共党史少数民族人物传》项目社会效益最大化,开拓除传统纸质图书以外的传播渠道,项目承担策划并实施了3项公益性数字解决方案。在消费主义时代人文精神缺失和信仰迷茫的现实背景下,学习和发扬“红岩精神”尤为重要,基于此,《红岩风骨》成果出来后,该书主编、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1,000多场相关主题演讲,听众反响热烈。与此同时,出版社趁热打铁,举行了系列赠送活动,使“红岩精神”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杨心价值观输入了新的思想血液。

2.促进了各学科协调发展

国家出版基金每年都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出版项目纳入资助重点,一直积极鼓励和扶持具有较高水平的原创学术精品出版,从2010年至2014年,推出的多项相关基金成果促进了各学科领域的发展。

促进学科建设。历年出版的各学科领域成果涵盖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总论等26个大类,促进了各学科建设。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中有多个深度发掘和系统整理学术研究成果的项目。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00卷)系统、全面地呈现了中国近代思想大家百年学术成果,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则全面梳理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名家、名作和精神历程,重新审视了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根基,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评价为“足以体现出20世纪以来我们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

反映最新成果。各项成果中,有不少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学者们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积极回应。《物联网在中国》系统反映了中国在物联网方面的特色、水平和现状,包括中国物联网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新技术、标准和体系等最新技术和成果。《中华手术彩图全解》丛书由7位医学界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200余位外科专家历时7年编撰完成,以全媒体形式展示了我国外科手术学的最新成果。

展望学术前沿。有不少基金项目成果聚焦学术前沿、关注社会重大命题,努力打造理论服务实践的桥头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介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大飞机研制的进展阶段和信息诉求,推出了结构总论系列、适航系列、发机系列等成果,对大飞机研制、国内适航领域学术研究和专业拓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科技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典范。

3.促进了公益出版事业发展

基金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基金成果的推出对于特殊人群、少数民族地区的公益出版事业起到了良好作用。

扶持了民族地区出版事业。中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充分发掘、整理和总结各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优秀元素,扶持民族地区出版事业,体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历年来,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五个自治区共立98个项目,尤其是2014年,这五个自治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有27个项目获得资助,总资助额达3047万元,突出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支持。截至2014年年底,五个自治区已有结项项目成果41个,

扶持公益事业。国家出版基金设立的宗旨之一就是繁荣发展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基金规模的逐步稳定增长标志着国家对公益性出版事业的长效投入机制已初步形成。“中国无障碍电影”和《新世纪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快乐成长阶梯丛书(蒙、藏、维、哈、朝)》等多项项目成果,面向特殊人群、民族地区、基层农村等,具有鲜明的公益性质。

积极服务“三农”。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积极服务“三农”既是政策的需要,更是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既接地气又具针对性。已结项目中还有不少成果积极服务“三农”。例如,《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修订增补了该书第二版出版以来植物保护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防控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水平、普及植保新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而《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立足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对现代农业理论研究、科技发展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三、引领行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与传播

随着基金成果不断推出,项目后续运行在提升出版基金社会及国际影响力方面作用较显著。这主要体现在项目成果对保存、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提升出版基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保护文化多样性。多项成果致力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岭南民族源流史》介绍了岭南民族源流研究的缘起,回顾了岭南民族源流研究的文献,并且从史学与基因结合的角度对岭南民族源流史进行了详细论述,既使人们从文献的层面对岭南民族的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又引入分子人类学的成果,使人们从基因的层面对岭南民族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综合运用民族志深描、历史文献、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各民族特定文化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展示西部多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独特魅力。

填补研究空白。有多项成果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城市记忆――北京四合院普查成果与保护》对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四合院资料进行了首次集中编录,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证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填补了我国南海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在南海不安宁的严峻形势下,该成果的出版从历史渊源和法理上对中国在南海维权的“国家意志”进行了强有力的现实呼应和理论支撑。

推动可持续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对保存、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作用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第一、二辑)从我国上千种世界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该项目成果对于抢救和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从文化史的视角阐述中国古代地图史,打破了以往中国地图学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络、以地图测绘技术发展史为主线的叙述方式,采用专题图分类模式,以地图的绘制、运用、流传、谱系为主线,实现了学术、科学、观赏价值的统一。

2.提升出版基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获得广泛认可。多项项目成果获得国内外的各种奖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出版基金连续资助了四辑《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成果推出后,受到出版界和学术界一致好评,被誉为“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并受到国际出版界的关注,其中部分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输出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