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3:34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1)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2)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

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让文学课教学容量有效扩展,还能够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具体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将传统的不能兼顾文学课选和史的局面进行彻底改善。例如文学课教师可将诸如作家背景、重要选段、作家所属年代等在内的文学史制作成课件,这样就可以在学生面前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历史年代背景,压制长篇幅的文学史成生动的录像,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加上直白的讲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二是能够改善文学课当中缺失文学理论的情况。部分高校教师受到文学理论艰涩难懂与乏味枯燥的影响,通常仅仅是浅尝辄止,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只字不提文学理论。这样学生很难评论与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最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写不好某篇作品的评论性文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基于有限课时之内条理性地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比如教师在讲解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作品以及作家的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教师在学生深切感悟作品之后,进行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的讲解,另外还有碎片拼贴、不确定性、重复、荒诞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述等特征。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将整篇小说剪切成片段,根据作品当中主人公比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从军经历,借助主人公的眼光看到德累斯顿遭遇的轰炸,另外还有主人公无奈、荒诞、屈从、悲观的人生经历。通过这样的做法,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学术语,并不是模糊地理解后现代主义这一文学理论。教师并不只是局限于向学生“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这才是文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将英美文学课所拥有的教学密度与容量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还可以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三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将以往教学中心为课堂、教材、教师逐步转变成以课堂、学习、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通常来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采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或者说教式教学方式。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教师指导与组织作用的发挥以及软硬件提供的帮助,教师能够挑选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材。教师借助相应的条件创造出多样性课堂,从而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展现,给予学习者新的内容与多语言输入量。从以往单调古板的文字教材逐步向色、声、图融为一体的教材转变,有效刺激学生全部的器官,学生不是被动听,而是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观看演示课件。或者是英美文学作品重点片段的阅读,或者是电影光盘的观看,或者是教师讲解,学生各个方面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得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索,培养技能,独立思考,获取知识,逐步成为拥有创新精神与分析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新型外语人才。

(二)和谐评定方法

传统的闭卷考试是考核学生记忆力与用功程度。这样的命题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应该采取增加主观题以及结合读书报告与学期论文的方式。实施多种形式的考试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独立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英美文学氛围

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布置作业,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增长文学知识,还会减少课堂时间,减轻教师负担,无形中还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方向。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极大提升,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工合作、动手能力等。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3)

二、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来看,流行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对英美文学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文本材料中“陌生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意识。很多情况下,文学学习的技巧在于学生自身的感悟,并不是教师的讲授,而且教师如果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英美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写作背景、不同流派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等内容,这其实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并没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英美文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学材料的感悟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启发智慧,更好地感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或观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领会到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下的本质。形式主义文论主要强调读者应该格外关注能够深化阅读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突破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的限制,这是真正能够体现艺术效果的内容,能够产生“陌生化”的独特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材料中“陌生化”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敏感度。举例来说,当学习拜伦的“SheWalksinBeau-ty”时,诗中所出现的“meet”就应该引起学生格外的关注,因为这个词不仅没有沿袭一成不变的抑扬格,使之出现了新的形式,而且将诗作所体现的女性的内在美与外表美的自然统一再一次点明;再比如学习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时,作品中有“Thesoundwascuriousflawedbythewind”的描写,教师这时候要提醒学生认真体会“flaw”这一词,因为前文已经提到了在深夜十一点的时候,所有教堂的钟声都敲响了,这些钟声有的提前,有的落后,还有的紧紧跟随。就在所有读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钟声的时候,“flaw“的出现使读者开始关注风的声音,可是就在读者打算用心去倾听风声的时候,楼下却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很明显,”flaw”一词虽然简短,却足以为读者设置悬念。再比如学习康拉德《黑暗之心》这一作品时,文中有一段的内容是马洛停下来不讲了,而“我”却在火柴微光的照射下细细观察马洛神态。接下来是“Absurd!Hecried”,教师在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仔细思考这句话中的哪一个词的“陌生化”效果更强,可是学生经常会不注意“he”的使用,尽管“he”这个词语属于十分普通的词语,可是在这里却担负着引导读者转移关注点的重任。只要教师经常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文学敏感性一定会大幅提升。新批评文论要求学生一定要在仔细阅读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论,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认识和错误感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文本讨论的热情,可是个别时候会出现学生不认真阅读文本材料或者没有深入了解相关内容就发表个人观点的情况,因此会出现对文本材料错误认识的现象。高等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目标只要是提高学生理解原著的能力以及欣赏原著的能力,所以英美文学课一定要坚持分析文学作品为教学的重点。必须承认,在英美文学课中坚持分析作品为重点,指的并不是把所有教材中出现的文学作品都当做精读课,而是在认真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关注语言的灵活使用,比如象征、悖论、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通过分析第一句话就能够体会到悖论所带来的出色讽刺效果:小说的结局是美好的,证明了被人们所认同的真理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了地位低下的女子梦想能够与身份高贵的男子结婚的真理;再比如多恩的《圣十四行诗之10》中,通过分析得出的悖论是:与睡眠给予的快乐相比,死亡所给予人类的快乐更多,从另一方面来看,死亡对人们的睡眠产生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结构主义文论更加突出了文学作品在文学教学的重点地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向学生介绍文本材料的基本结构。举例来说,《忽必烈汗》这首诗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将全诗分为建乐园、失乐园和复乐园三个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对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的39章内容来说,教师可以将小说中的原文作为作品的基本结构:“youhadfoundmeout”、“Ihadfoundyouout”、“youhadfoundmeout”。首先是麦格维奇冒着生命危险与远在伦敦的匹普相见,接着是匹普知道麦格维奇是自己曾经给予帮助的犯人,最后是麦格维奇揭示匹普前程远大的秘密。有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互文结构,教师要认真总结这一特殊结构。很多作者将自己对艺术的观点和认识隐藏于文学作品中,如《忽必烈汗》中表达了作者重新建立艺术乐园的想法;《西风颂》中表达了作者希望用艺术将沉睡中的人民大众唤醒的愿望;再比如中国明代李贽所作的《童心论》中,“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里的真心指的是真情实感,这也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所以作家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思想认识,更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多作家都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他们的作品或人物形象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如布莱克在自己所作的《天真之歌》中《羔羊篇》借助于孩子的眼睛深入挖掘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统一;狄更斯也擅长进行童心描写,在《远大前程》的开篇,逃亡的犯人麦格维奇遇见匹普时,不光将匹普脑袋朝下拎起来,还要求匹普为他准备食物和锉,并威胁说假如他将这件事告诉别人就会被挖掉心肝。再比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通过真诚的交谈,改正了自己对另外一方的偏见,而且两人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伊丽莎白在听达西叙述宾利但凡遇到事情都需要他的帮助时,她几乎又要讽刺他,可是她最终没有说出口,因为达西改变的时间还不长,还需要时间的巩固,现在对他开玩笑的时机还不成熟。读者大脑中能够清晰地建立起伊丽莎白的可爱形象。在文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不仅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的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比较的文学和文学的比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合理使用。比较的文学指的是在不同的背景文化下进行不同学科的文学比较;文学的比较指的是一种比较方法,经常用于文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比较中西方文化以及文学,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文学的比较来提高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比如学生通过比较《远大前程》和《阿拉比》这两部作品了解到,二者都是主人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出的行动或旅行,并且结局都以失败告终,区别在于,前者属于真实的现实中的旅行,而后者的旅行却停留在精神层面。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4)

(一)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通过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更是为作品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使得枯燥、乏味、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校的先进设备日趋增多,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接触外国文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不再仅仅是借助书本上的内容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作品认知的需求,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就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英文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有时文学中的这种深层含义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的,此时就需要辅助原版电影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演示,寻找未知的答案。此外,许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典范,具有代表性,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英美原版电影,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更标准的外国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大大得到提升。而且在观看原版影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相关策略

首先,了解原版电影的背景。在观看原版电影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交待影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然后提出一些和影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观看影片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看个热闹;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观看原版电影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形式。因此,学生在观看完影片,对相应英美文学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应多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悟、体会等,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报告会、心得分享会等,让学生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享和讨论,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分析能力。这才是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利用英美原版电影辅助

英美文学教学的策略英美原版电影只是学生提升自身文学作品鉴赏以及理解能力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地用原版电影将文学作品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是通过原版电影去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原著。首先,要选取最能代表原著精神的影片,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出原著的精神,而且无论是影片中的语言还是人物情节都对原著进行了最佳的诠释。学生可以在对影片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原著有更深的体会。其次,要鼓励学生观看完整的原版电影。一部完整的原版电影能够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将原版影片进行完整播放,这种片段式的影片不利于学生领悟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完整影片,并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以检测学生的观看和理解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强影片的理解力。最后,对影片进行剪辑,实现对比式教学。无论是何种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最有效的就是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式,即结合授课的内容,播放与其相关的部分影片。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影片进行合理的剪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与授课内容有关,应该包含作品中内容比较丰富、有着较深的文学意义,以及教师难以向学生讲述或者作品中情感难以表述的内容。以此实现文字与影片的结合。在许多情况下,一部相同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影片来诠释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剪辑影片实现对比式教学,考察学生对不同影片之间表达情感、思想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5)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但是以往的英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反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致使学生对欧美文化的理解较差,经常将语法和语意混淆,实践水平也始终无法得到提高。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思想能够显著改善这类问题,使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英语,主动配合英语教学工作,英语学习也会更加的事半功倍。

一、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教育部门积极提倡在英语学科中开设英美文学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纵观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授英语知识上,却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学生对英语的认识较为浅薄,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理解英语文化知识。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辨别和区分中西文化差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如果英美文化教学仍然一味的遵循传统,将思想教育排除在外,那么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英语教学也会失去意义。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很多教师将英美文学课当作是普通的英语课,用传统落后的方法实施教学,教师依然位于教学主体地位,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很少向学生提问,也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听课,并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即可,不需要对教师作出任何回应。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溜号,也无法认同教师的所有观点,心中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从而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人文思想的形成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3.英美文学教学存在功利性。英语不仅是学生用来交流的语言,也是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只有学会英语,了解英语的内涵,学生才能独立阅读英语书籍,对英美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英美文学课的开设为学生学习英语找到了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感同身受,从西方国家的历史中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进而由衷的产生自豪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更加的客观、全面,英语学习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然而当今的英美文学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淡薄,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颇,会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对策

1.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人文思想。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挑选富有代表性的、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人文思想与英美文学的教学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教师应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堂英美文学课,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所有课堂活动都要严格遵循课堂方案来展开,使英美文学课更加系统、有序。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质量如何,以此为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修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领悟人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英美文学课上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

2.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英美文学课上与学生讨论家喻户晓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形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和谐有爱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应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培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

3.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教育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教师应将英美文学课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下加大英语阅读量,逐渐积累和拓展英语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中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使学生由已知推导未知,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结:人文思想的渗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将人文思想全面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和创新,将英美文学课转变成为集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和语言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课程,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6)

(一)学生基础薄弱。2012年,笔者对凯里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以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为例,该班共有48名学生,其中外省籍学生3人,贵州省非黔东南籍学生8人,黔东南籍学生37人,全班平均高考英语成绩为88分,最高分为132分,最低分为36分,可见,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总体相当薄弱。

(二)教学时数不足。根据规定,文科专业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65学分以内,计划学时控制在3140学时以内,扣除通时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课程实践实验等,专业课的计划学时只有1536学时,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课程设计和安排方面不得不最大化考虑基础课程的利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最大化弥补学生英语基础的“先天不足”,每周学时为2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而英美文学信息量和阅读量较大,72学时不能很好顾及作品的研读,更多的是涵盖了其中的基本知识、流派、著名作家等,颇有文学史的教学形式。

(三)图书资料缺乏。近年来,由于办学需要,凯里学院大量购入图书,社会各界也大量捐赠图书,学校的图书总量上了新台阶。但是,在外文图书方面,仍然显得数量不足,特别是原版图书较少,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阅读原著的需求。(四)学生兴趣不浓。从教师反映的情况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个人爱好等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不浓,导致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文学现象探索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平时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文学作品阅读量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方面花时间,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急功近利的心理非常明显。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主要强调对文字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和网络资源的引入,文字、图片、电影、歌曲、音频等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应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舍等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改变观念,创新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导致外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面对新技术和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原来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调整,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教育发展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学教学内涵要求。

(二)拓展资源,提高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课本和教师的教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一模式受到了彻底的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文本以及相关的分析材料等。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在英美文学领域中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文学课程,无论涉及文学概论、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史等,信息量都非常大,在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长篇大论地解读文本,或者没完没了地书写板书,教学内容取舍较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自如地加以利用,节约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立体生动,艺术性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具艺术性和可欣赏性,能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特殊文学文本结构展示等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

(五)易于理解,增强感知。鉴于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中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大大得到加强,具象形式一改传统教学中的抽象形式,对文学作品本身和背景知识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有人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语言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无疑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如果应用不当,势必引起不利的影响,值得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注意。

(一)丧失阅读,流于形式。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英美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被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也就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导致学生不在热衷于原著文本的阅读和研究,容易造成学生按图索骥,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直接在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流于形式,囫囵吞枣,对文学作品和背景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形成理解误区。

(二)艺术再造,作品失真。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资源中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是当下得到普遍认可和接收的事实,例如,小说被拍成电影,诗歌变成歌曲,散文变成音频作品,形成了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快餐文化”,但是,当传统文学作品被打上现代技术的烙印后,往往发生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再创造,从标题到故事情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文学作品内涵抑或思想性失真。

(三)注重情节,文学性弱。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处理等手段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但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在艺术性的增加的同时,文学课程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大打折扣,因为“视频/音频快餐”能促进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情节和片段,忽视了通过利用优秀作家作品分析进行人性教化和道德教育,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文学性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缺乏文学性的文学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四)思维肤浅,理性误差。谷启楠认为,“影视作品注重视觉效果,一般比较肤浅,过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信息而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满足于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不愿认真研读原著”[3]。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促进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愿意在文字之间寻找意义,更愿意在“视频/音频快餐”中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导致对于作家和作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五)缺少互动,兴趣渐失。人们经常提到“粉笔+本书”是传统教学的代名词,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课件+鼠标”却成为了有些课堂教学的代名词。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看见教师的面部表情,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90%。反之,信息的接收率甚至小于20%,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多媒体设备后面“埋头苦干”,部分学生要么做自己的事,要么表情木讷地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发现教学索然无味,学习兴趣下降在所难免。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7)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让各个小组去完成。任务的设定一定要明确清晰,但环节不能过于简单,需要组内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如,在讲授一出戏剧的时候,可以让阅读能力好的学生查找背景资料,让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写人物性格分析,让口语表达好的学生做presentation,让表演能力好的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总之,组员之间要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的努力为集体带来的荣誉,也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要督促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任务,防止个别学生消极怠工和不着边际的聊天,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评价原则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应采取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在小组内的表现,也要考虑小组总体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包括对其参与度、小组角色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评价。“在进行小组评估时,可以根据参与程度把合作学习分为三个水平:全部参与的为合格,达到学习目的为良好,有创新精神的为优异。合作学习小组的最终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书面报告、课堂演示以及演示后的提问答疑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

合作学习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阶段的合作

英美文学课的课前合作主要体现在资料搜集时的分工协作。在下节课的主题确定之后,先进行分组,并细化小组成员各自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海明威小说”这一主题时,每组负责介绍一部海明威的小说,小组中有的学生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查找相关图片及影视片段,有的学生收集该部小说的相关评论。总之,在学生收到任务之后,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搜集到足够的材料之后,每组学生还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做出PPT,并总结出该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特色及写作风格。通过这样的分工协作,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学习前就对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和总结语言特点、写作风格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和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和解决。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学效果的改善有所帮助。

(二)课中阶段的合作

英美文学课的课中合作主要体现在课堂展示、讨论和模拟表演等方面。首先,各小组派代表通过PPT和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课前阶段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分别对该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针对整个准备和展示过程中的问题和学生反映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提出几个课前未让学生准备的问题进行课中的讨论,以此锻炼和考察学生现场的应变、合作和分析能力。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现场分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快速形成本组的观点。教师在每组学生中随意提问一名同学作答,避免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的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点的多元化,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8)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科技已经走上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而科技的进步又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手段的变革与进步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革新直接影响和促进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学法的进步。目前,在外语界,各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讨论的重点也是围绕着如何借助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更高效率更加切合与实际的外语教学改革思路。而处于专业外语教学重中之重的英美文学教学,更应该借助科技发展这股东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打开一个更加宽广的教学平台。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9)

自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文学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势,不同形式的理论文学也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对文学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些流派的文学理论不仅为理论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文学创作、人们对于世界文学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英美文学属于重要的部分,占据的教学时间也较长。该课程在设置之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文原著阅读能力以及英文文学名著的欣赏水平,通过这门课程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存在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重要任务。在英文教学当中引用文学理论主要是为了发挥它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具有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原因一,英美文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以及知识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由此可见文学理论自身就属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原因二,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需要文学理论对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回应,这也是各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原因三,现今,国内的一些学者联合研究者共同开展了关于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尝试,例如文学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一些读者反映、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来作为教学指导。在国外的经典实验中,瑞恰兹曾经选择了一些不同的、隐去作者姓名的诗,将这些诗交给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好诗学生却弃之敝屣,毫不在意。针对此次试验,瑞恰兹写了一本叫做《实用主义批评》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细读法”理论,这一理论在学生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可以与文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有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中,之所以提出英美文学中引入人文理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文学理论在存在上具有抽象性,在运用上多用于文本分析以及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理论还存在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作用。在文学理论中,跨学科性、思辨性以及多元性是文学理论的主要三大特征,所以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身的总体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是许多专家担忧的焦点,所以对于英语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众多专家关于加强文学类课程比重的呼吁较高。所以应该着重加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比重,提升课程的学分数与学习课时。

文学理论课程在众多的文学类课程当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所以英美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与文学理论课程相应的学识与学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偏侧重于介绍文学知识与文学作品阅读,对英美文学课程缺少相应的重视,尤其在文学理论引入这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近期才有的,而是长时间的忽视导致的,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教师认为文学理论一般都是晦涩、艰深难懂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逐渐将文学理论淡化处理。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引入文学理论正是揭开文学理论神秘面纱的最好办法,揭开文学理论的面纱,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文学理论的亲和面貌,也逐渐走出只有精英人士才敢接触文学理论的认识误区,置身于文学理论的神秘之中,臣服于文学理论的魅力之下。

三、文学理论教学应注重结合理论讲授与文本分析

英美教学当中想要实现预期的文学理论引入效果,文学史或文学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只简单地涉及文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文学理论导论”或“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这门课程可以简明系统的为学生展示西方的文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讲授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在文本阐释中应用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褪去抽象化的外衣,去除神秘化的色彩,变得更加亲和化、具体化,让学生摒弃对文学理论神秘艰深的传统观念。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文学理论,觉得文学理论课程枯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文本分析作为教学实例,教师只能为学生解读抽象的理论,文学理论不能够摆脱抽象化,学生自然也更加难以理解,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文学理论虽然属于理论知识,但是其初始来源始终是文学实践,当然,最终也要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在文学解读、文学现象分析等方面中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这样理论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文学理论课程的讲解形式必须采用文学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方式。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或者文学批评文章时,一定要选择比较经典的文章进行讲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参考相关文学评论文章的要求,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解读,锻炼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

如果教师仅仅将文学理论课程当成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只知道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文学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受到束缚,思维能力与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文学理论讲解,在实际中联合理论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阐释文学理论中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激发学生的文学理论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理论知识的殿堂。学生在文学理论学习期间,自身理论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文本分析训练。在文学课程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文本分析进行着重讲解,简单明了的介绍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不同流派理论分析的运用依据,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文学理论知识,学会文本分析。

阅读实践是作品分析的基础部分,尤其要求教师熟悉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首先,教师要大量的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并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的阅读,养成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握好阅读环节,学生当今存在一个不读文本的普遍现象,学生没有阅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受,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就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高职英语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结合文本分析进行文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带领学生逐渐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还要注意为学生展示文学理论课程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文学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10)

在我国,英美文学课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专业知识课程。而近些年,围绕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的话题更是热议不断。其实,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就明确地作了如下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授课内容可包括: 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导论,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概况都是我们传统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文学批评理论这一大纲所明确规定的内容却在大多数高校中处于缺席地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而本文,将主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着重探讨这一西方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性。

一、女权主义理论概述

所谓女权主义理论是一种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而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是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论。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一直处于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形态中,女人游离于社会边缘,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与自。而为了颠覆这一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在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妇女获得选举权;第二次,则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妇女为争取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而进行的声势浩大的运动。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女权主义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比迪・马丁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受到文学理论的教育,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清晰地去思考问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课中的重要性。可是,此时大家可能会说,英美文学这门课给学生的感觉本来就已经是高深而枯燥了,如果再涉入理论的讲解,岂不是老师给自己找麻烦?其实不然。因为,在各个西方批评理论中,女性主义理论就是我们最好的切入点。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主义统治上千年的国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仍有残留,例如,很多家庭的重男轻女现象。而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也可以得知所谓的女权主义理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宣扬男女地位的平等。所以,以女权主义理论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没有陌生感,还能提高她们的兴趣,引起她们的共鸣,从而为其他文学理论的相继学习而铺路。这里,笔者将以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为案例,进一步阐释说明。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时之内女主人公在得知自己丈夫不在了的消息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最后丈夫完好回来时的瞬间反应。在引入女权主义理论之前,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非常不解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心理改变。为什么丈夫不在了她还能如此兴奋?是悲伤过度还是她本身就是一个“不善良的”女人?而在课堂上,对女权主义进行介绍之后,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主人公的行为,因为那是一种对自由的长久渴望,对长期处于夫权社会下的一种解放,而最后女主人公的死亡更不是医生所谓的见到丈夫安然回来的兴奋所致,而是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所以,通过此理论的导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层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更能以批判性的思维来剖析问题。

三、女权主义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现实性

在我国,英语专业一向都是处于一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即男女生比例通常可以达到1:4或1:5甚至相差更远。而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中国是受封建主义制度影响极深的国家,“相夫教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各种思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广泛流行。因此,引入女权主义理论的教学,对于帮助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女权主义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得知,作为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性。例如,在我们最熟知的一部作品《飘》中,女主角斯嘉丽在当时的年代经营生意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家人以及庄园的精神就可以使得大家受益匪浅。一位女性,尤其是新时代的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来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另外,通过女权主义理论与相应作品的学习,学生们会逐渐意识到,作为女性应该保持意志上的坚强,人格上的独立,做自己身体与精神上的主人。而且,要让自己跟男孩子一样学会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并能在重要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女权主义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燃起对文学的兴趣,学会对作品的批判性剖析,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篇(11)

1

前言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都是学生在单一的接受教师的说教,最多可以在课堂上接触极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感到课堂比较单调,对老师讲过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以后,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器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目前来看,把多媒体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其必要性和优势,当然,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2

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就目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68%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堂气氛不好,所学到的东西不系统,对英美文学没有兴趣,因此不想参与课堂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感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比较呆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62%的老师还在沿用比较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某一作品而言,先是介绍这个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再介绍作者的生平,最后对整个做平的文学价值、故事梗概进行简要的点拨。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然学生感觉非常老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以后,期待学生课后能够自觉阅读整个做平,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够,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们几乎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英美文学作品,即便是阅读,也不是阅读全英文版本,都是阅读翻译成汉语的版本,失去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意义,不能感受到原创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三是英美文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教师一言堂,内容满堂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无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是通过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的相关讲座光盘,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探究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是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部门能够顺利完成。目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但是,课时显得非常欠缺,基本上都是每周两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也是一再地压缩时间,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如果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