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联想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8 21:35:35

联想法论文

联想法论文篇(1)

列宁劳动法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劳动者身心健康保护的观点、做法以及在他领导下的国家所制定的法律上。列宁深知建设国家离不开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要注重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保护。在他起草的《修改党纲的材料》等文稿中,明确地提出了保护工人健康的各种规定,以求“为了保护工人阶级不致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衰退,同时为了增强他们进行解放斗争的能力。”[23]具体表现在:

1.限制劳动时间,实行8小时工作制。列宁认为限制劳动时间对保护工人的身心健康权意义重大,早在1897年6月2日沙俄政府迫于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颁布了缩短工作日的规定节日休假的“新工厂法”。列宁在分析这个新法令的意义时说到:其一,它是政府迫不得已的让步,它是联合起来的觉悟工人从警察政府那里夺取来的。这一法令的颁布表明俄国工人运动的成就。其二,实行新的工厂制度,改变全俄国绝大多数工厂通行的规定的工作时间,将带来极大的益处,因为它能使最落后的工人阶层振奋起来,能在各地引起对于有关工厂生活的问题和条例的最密切的注意;工人将把它当作最好的、方便的、合法的根据来提出自己的要求,坚持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坚持对工人较为有利的旧的惯例,争取在订立有关加班的新协定时得到更有利的条件,争取得到较高的工资,使工作日的缩短对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而无任何损害[24]。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非常关注工人的工作时间。他在《修改党纲的材料》中详细规定了职工的劳动时间。他强调:为了保护工人阶级不致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衰退,同时为了增强他们进行解放斗争的能力,党要求:(1)一切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应限制为一昼夜8小时。在连续工作时,其中至少有1小时为用膳时间。在危险的和有害健康的生产部门,工作日必须减到4-6小时。凡需哺乳的女工至少每隔3小时可以喂奶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并把他们的工资时间缩短到6小时。工人每周连续休息时间不得少于42小时;(2)少年(16-18岁)的工作时间限定为4-6小时;(3)一般禁止工人做夜工(晚9时至翌晨6时),由于技术原因绝对必须做夜工而又取得工人组织同意的部门除外,但夜工不超过4小时;(4)绝对禁止加班加点[25]。这些规定从限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上,保证了劳动者充分的休息和娱乐,从而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在这里,列宁继承并践行了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理论。马克思证明: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列宁认为,每一个商品所表现的只是一定分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或者说,由生产某种商品即某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过去,“一个一班制工人(只指成年生产工人)每昼夜的平均工时数是9.89小时。主要实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十小时工作制,星期六也不例外,加班时间还不计算在内。不用说,这样的劳动时间无疑是过长的,是不能容忍的”[26]。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要求在工作时间,在劳动时间,在这过程中,无条件地执行命令,因为必须使大生产象一部机器那样工作,必须使成千上万的人在工作和劳动时间遵循一个意志,服从一个苏维埃领导人的命令。可见,列宁主张从严格限制劳动时间上去保护工人的利益。在列宁的这一思想指导之下,1917年l0月30日,苏维埃俄国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决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定8小时工作制的国家。1918公布的劳动法典规定:一切工厂企业实行8小时工作制,夜班7小时,末成年工人以及对身体有害的工种为6小时。且规定连续工作半年可休假两周,连续工作1年的休假1月、一般情况下不准加夜班。从保护妇女和末成年人出发,他们不准做夜班,不准加班,不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或对健康有害的工作,还重申了孕妇在产前和产后各享受带薪假期8周。这些规定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确保劳动者享受充分的休息权。

2.确保劳动报酬与福利保障。苏维埃俄国建国之初,由于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俄国许多生产部门中出现了降低及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现象,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热情,给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列宁领导俄国在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将工资制度改革作为首要的任务。他认为,“以现实基础为依据的工资制度是把工人阶级这一生产的基本要素组织起来的主要因素。”[27]所以,“首先应该改变作为发展工业的基本因素的工资制度……使熟练工人自动回到企业。”[28]并且,苏维埃俄国对工人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险,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具体措施有:第一,合理分配劳动报酬,以工资制度为核心。列宁在《修改党纲的材料》中做了一些规定:禁止用商品支付工资;在一切雇工合同上应规定每周用现金发工资,并在工作时间内发给。禁止企业主以任何理由和为了任何目的(罚款、检验等等)克扣工资。列宁还主张以法律作为工资的保障,“法律规定工作开始前应向工人宣布他做这个工作可以得到多少工资……不要让工厂视察员签署的工资表变成一纸空文,而要象法律要求的那样付诸实施。”[29]1918宪法规定了公民应尽劳动的义务,其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不劳者不得食”。1918年劳动法典规定了同工同酬原则,根据不同性质的工种和不同的工作条件支付工资。同年4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核准工资等级条例,并据此通过了工资政策。应当根据劳动得最少得到的工资最少的原则规定工资率。增加工资应当直接同提高生产率、同工人参加生产提高生产的程度挂钩。而在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中还规定:工资应当包括为工人和职员提供的各种设施和物品,例如:货币工资;住房、取暖、照明、自来水、下水道;食品和消费品;工作服、计划外发放的物品等等,这实际上是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工资的概念。在发放工资时要求:其一,只能通过工厂管理委员会向工人和职员发放工资及其他物品,以使工人和职员同企业和机关保持充分的联系;其二,工资的计算方法应当简单明了,使每个工人和职员都易于懂得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应当是灵活的和不受约束的,以便企业和机关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表彰工人和职员表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和独立精神,并用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其三,工资总额应当随着卢布行情的波动而相应变动,使工人和职员有固定的、基本的最低限额工资。其四,在给各种熟练工人、职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规定工资时,应当排除任何平均主义思想。此外,工厂视察员应该进行监视,不许人们在工资标准上玩弄欺骗行为。第二,切实关注福利待遇,主要包括住房、托儿所和社会保险。列宁非常关心职工的劳动收入和福利待遇,在《修改党纲的材料》中规定:凡有女工的工厂和其他企业均应设立婴儿和幼儿托儿所,并设立哺乳室。工人在年老和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得享受国家保险,由国家向资本家征收特别税作为这项支出的专用基金。这些社会保险包括:1.各种雇佣劳动的保险;2.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险(指疾病、伤残、年老、职业病和妇女产期、鳏寡孤独);3.一切保险机关都由被保险者自己管理;4.保险方面的开支由资本家负担等[30]。苏维埃政权通过立法手续对于一切不剥削他人劳动的劳动者实行了充分的社会保障,凡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世界上破天荒第一次———遭到失业的人,都由雇佣者和国家给予生活保障[31]。后来的劳动法典规定,凡连续工作不少于一年者给假1个月,生活费照付;苏维埃政府和工会所属的劳动力的计算和分配部门,负责为失业者安排工作。在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之时,列宁领导的政府能够切实关注职工福利待遇,无形中给职工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3.加强劳动保护。在列宁的劳动法思想中,加强劳动保护是其内容之一。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18年5月18-25日,全俄劳动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劳动保护法规。1919年1月16-25日,全俄第二次工会代表大会非常注意组织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列宁号召俄共应当广泛进行宣传工作,使劳动者自己积极参加有效地实现劳动保护的一切措施。把劳动保护推广于一切种类的劳动(建筑工人、水陆运输工人、仆人和农业工人),且“无条件地要求一切租地者一律遵守劳动保护以及关于合理使用土地和牲畜的法定条例”[32]。第一,照顾特殊群体。列宁对劳动者充满了关爱之情,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列宁最关心人民群众,他常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问寒问暖,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并且在研究普遍性的问题时寻求制订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经济政策的依据。”[33]在论著中,列宁将未成年工和妇女等特殊群体列为重点保护和照顾的对象:1,禁止企业主雇佣学龄(未满16岁)的儿童做工。2,禁止在对妇女身体有害的部门使用女工,女工在产前产后享有产假,产假期间照发工资,免收医药费[34]。3,设立劳动介绍所以合理安排失业者的就业事宜。4,对患病职工提供免费医疗,医疗费由企业主负担,病假期间发给生活费[35]。保证人人都享受免费的、合格的医疗和药物。是列宁关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另一思想。为此,苏维埃国家在成立之初的几个月里,就工人和职员的社会保险进行了根本改革。第二,改善劳动条件。新法令责成企业主给“由于企业生产劳动所引起的或者这种劳动所造成的肉体损伤”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发放抚恤金。不仅应对由于不幸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负责,而且应对由于有害的生产条件而丧失劳动能力负责[36]。并且在防护装置很差的机器中间,在照明很差的车间里,在嘈杂声和轰隆声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造成的伤害当然由资本家负责。列宁主张采取积极的劳动保护措施,例如在检查和擦拭锅炉时,应做套在胳膊肘、膝盖和大腿上的防护垫,并且规定用专门的工具进行各种操作。此外,颁布卫生法规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中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并把卫生工作交由工人组织选出的卫生监督机构管理。列宁还认为,采取以预防疾病蔓延为目的的广泛的保障和卫生措施是自己在人民保健事业方面工作的基地,坚决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广泛的卫生措施,如:改善居住区的卫生状况(保护地面、空气和水);根据科学的卫生的原则建立公共食堂;采取预防传染病发展和蔓延的办法;制定卫生方面的法令,防治结核病、花柳病、酒精中毒等社会疾病。

4.严格劳动纪律。苏联建国之初,由于从战争转向经济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且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很多生产行业劳动纪律松懈,生产率极度低下,严重阻碍经济增长。特别是平均分配带来严重的劳动纪律问题,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极为不利。面对这种局面,列宁认为必须加强管理,“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37]在《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六点提纲》中,列宁提到:“加强劳动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特别重要地提到日程上来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的任务,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38]虽然早在苏维埃政权及其各级苏维埃建立之前,劳动纪律就在各工会会议上提出来了,并且着手制定劳动纪律条例[39]。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开始以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要求俄国的工人阶级继续保持战争中的英勇精神。于是,他曾多次强调各组织要严格劳动纪律,且写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宣传劳动纪律的重要性。加强劳动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特别重要[40]。“只有钢铁般的坚韧精神和劳动纪律,才能帮助在自己宏伟的革命工作中暂时还孤立无援的俄国革命无产阶级等待解救时刻的到来,等待国际无产阶级来援救我们。”[41]无疑,严格劳动纪律至为重要。1917年11月20日,列宁在接见前来请求帮助的普梯洛夫工厂委员会A.斯米尔诺夫和H.施洛巴科夫时说,“苏维埃俄国工人阶级现在面临的任务是整顿生产组织,实行严格的劳动纪律。”[42]为了适应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社会生产的需要,1918年3月27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通过决议,委托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制定总的劳动纪律条例草案。4月1日,在列宁参加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审查了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起草的关于劳动纪律的决议,并建议把决议改写成法令,4月3日,全俄中央理事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劳动纪律条例》。该《条例》要求一切国营企业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生产定额和计算劳动生产率,实行计件工资和超额奖励制,对破坏劳动纪律的人严加惩处。1919和1921年制定同志审判会条例,规定同志审判会受理违反劳动纪律等案件,可以给过失者以训诫、警告、记过、罚款等处分[43]。列宁反复强调要加强劳动纪律,他认为“苏维埃法院还应当担负起教育居民遵守劳动纪律的巨大任务,我们应当最广泛地建立这种法院,并且使它们的活动扩展到国内的整个劳动生活中去。只有这样的法院,在最广大的被剥削劳动群众的参加下,才能通过与苏维埃政权的原则相适应的民主形式,使遵守纪律和自觉纪律的愿望不致成为空洞的愿望。只有这样的法院,才能使我们有革命的政权。”[44]他提出,新的法院之所以必要,除了反对和镇压那些妄图恢复反动统治的剥削者以外,它还应当担负起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劳动者最严格地执行纪律和自我纪律[45]。在列宁的思想中,法律是严格劳动纪律的最好手段。而恢复自己劳动纪律的规则应当委托实际工作人员制定,由工会负责贯彻执行。工会本身恐怕难以制定好规则。对不遵守劳动纪律的惩罚应该从严,直到监禁[46]。总之,列宁从严格劳动纪律的角度强调了维护经济秩序,确保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自然也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需要。列宁的这一思想被1918年劳动法典所吸收,该法典强调了企业内部规章是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并提出了加强劳动纪律的办法。

5.强化劳动执法监察。列宁主张设立劳动监察员制度,在使用女工的企业设女视察员,并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各种企业;成立由工人选出的劳动监察机关,一切企业,包括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都要接受劳动监察机关和监察员的监督,以监督工厂法的执行。监察员的薪金由国家支付。监察员主要监督工人工资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以及劳动条件、卫生状况、医疗条件的监督。对于那些漠视劳动保护法的雇主,如果破坏劳动保护法,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47]。列宁认为,必须使我们自己夺得的东西,使我们自己颁布过的,确定为法令的、讨论过的、拟订了的东西巩固下来,这是一项最困难而又能收效的任务,因为只有解决这项任务,我们才能有社会主义的秩序[48]。

列宁劳动法思想的时代意义

列宁劳动法律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散见于他的大量著作之中,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列宁的法律思想,鲜明地贯穿了时代本质和民族特点的有机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19世纪俄国具体法律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49]在人类法律思想上,列宁劳动法律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今天的劳动法建设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联想法论文篇(2)

判断论据是否恰当,要以其是否具有说服力为标准。因此,筛选论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可靠。不论是叙述事实,还是引经据典,都不能有半点儿出入,否则,就会降低可信度,说服力也会大打折扣。

2.典型唯一。所选的论据应在能证明论点的同类论据中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在说明论点的功能上,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以一当十”的说服力。

3.新鲜亲切。新鲜是指论据是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到的;亲切是指论据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鲜亲切的论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能起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4.丰富充实。没有充实的论据很难将道理说清楚。论据的充实与否不仅在于论据的数量,还要看论据的说服

力。丰富充实的论据应形式多样,能从多个角度全面证明论点。

二、 筛选论据的方法

筛选合适的论据,方法有二:一是定向,二是联想。

1.定向,就是明确论据的指向性。筛选论据必须围绕作文的话题或中心论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材”尽其用,是论据筛选的策略。

如,2007 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为“记忆永远不会风化”。若要写议论文, 就要理解一个关键词语――“风化”。“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根据文题的要求,论据的定向应是那些在人生路上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者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这样的记忆当然不会风化。

2.联想,就是增强论据的延伸性。要想论据丰富而深刻,就需要展开联想,包括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科学的做法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可以证明论点的相关材料有哪些;哪些是正面材料,哪些是反面材料;哪些可以全面证明论点,哪些只能证明一个分论点……

三、筛选论据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联想法论文篇(3)

党的报告作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断。一方面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推动“部门哲学”和“应用哲学”研究蓬勃发展。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建宽窄哲学研究院,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需要对宽窄哲学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为深入研究创设条件、开辟发展道路。

一、宽窄哲学的兴起与前期成果

成都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①,有着深厚的“宽窄文化”底蕴;老城中的宽窄巷子②,武侯祠中的宽严对联③,为世人所称颂。

进入21世纪,“宽窄哲学”受到重视。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揭牌宽窄哲学研究院,拉开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帷幕。2018年9月,中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与李明泉、汤柱国共同主编的《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李后强的“宽窄相对论与模糊论(代序)”一章,李明泉、李昊原撰写的“前言”——“宽窄:衡量和把握万物的尺度”,以及正文九章共同组成。书中还有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传新的“跋”——“宽窄哲学的应用”。

“宽窄相对论与模糊论(代序)”,阐述了七个问题:宽窄的几何流变;宽窄的复杂几何;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

前言“宽窄:衡量和把握万物的尺度”,内容包括八部分:宽窄与感知尺度;宽窄与空间转换;宽窄与量质互变;宽窄与场域生成;宽窄与巴蜀智慧;宽窄与中庸之道;宽窄与价值尺度;宽窄与生命智慧。

正文九章,依次讲述了“西方哲学中的宽窄”①,“中华文化中的宽窄”②,“巴蜀文化中的宽窄”③,“宽窄与生命智慧”④,“宽窄与生存智慧”⑤,“宽窄与生活智慧”⑥,“宽窄与生态智慧”⑦,“宽窄与商业智慧”⑧,“宽窄启示录”⑨。

2018年10月,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在成都京川宾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在蓉高校、社科研究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董振华作了题为“宽窄辩证法与生活哲学”的主题演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原总编辑薛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崔唯航,分别以“宽窄思维和中庸宽容的价值”“宽窄哲学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意义”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1]⑩。

在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上,笔者认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书名大气,用语机巧,虚实得当;“序”和“前言”气势恢宏,哲思深刻,文笔清新,相得益彰,堪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晶。正文九章,从古往今来、东方西方、知识与实践等方面诠释宽窄哲学现象,探讨宽窄哲学体系,言说宽窄哲学在应用和实践层面的意义;每一章的“一级标题”下都设有“宽窄说”,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显得十分精当,既令人感受到书的内容都紧扣“宽窄”,又令“宽窄”引人入胜(圣)。

二、宽窄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宽窄哲学的提法,最初源于成都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不是来自哲学的殿堂,因此遭到一些人的轻谩和诟病。宽窄文化与成都相关联,是一种地域文化;而宽窄哲学又源于宽窄文化,因此也就是一种地方性哲学。然而,凡哲学都强调普遍性,因而具有普适性,这就形成一种矛盾。

下面论及的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及其“概念创造方法论”,折射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合规律性,有存在的根据和合理性,以及方法论根据;从狭义上讲,指有权威的科学方法论支撑。而在明确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后,也就不应该有“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样的轻谩和诟病。

第一,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这里的“他者”,是沿用西方后殖民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视为“他者”,按其语义,“自我”与“他者”相互对立。

近代自然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希腊时期乃至古罗马时期的科学,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到了近代,科学认识活动发展得比较系统、比较成熟,具有了下列特点:(1)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2)组成一定的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采用一套专门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工具;(4)采用一套专门术语、专门符号,并以此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5)不仅能成功地解释已出现的自然现象,对尚未出现的自然现象作出预言,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试验[2]。随着科学对于世界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学科领域,于是学科领域内部是“同行”,学科领域之外就是“他者”。随着科学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即科学研究的经验材料来源于科学实验而不是生产实践,于是生产实践部门成为科学研究部门的“他者”。知识的创造主要来自于专事研究的科研单位,本学科的知识创新主要来自于本学科的知识生产者,这已成为学术界的“无意识”的观念。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观念,实际上潜含着“知识的创造,以专门的(专业的)科学研究部门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史上却存在着数不胜数的“他者占先”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作为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的发现,因为对其进行开创性研究与论述的两个人,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啤酒生产商,前者是德国人迈尔,后者是英国人焦耳。又如,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作为气象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当时的地质学家或地球物理学家提出的①。

第二,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与宽窄哲学的“合法性”。爱因斯坦的概念创造方法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有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讲道:“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对构造全部结构的概念和规则的选择是自由的。只有结果才是选择的根据。那就是说,选择应当造成感性经验材料之间的正确关系。”[3]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经验基础,要与经验相呼应,但科学认识不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从经验到理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通道。1952年,他还为这种方法论作出了图1[4]。

pagenumber_ebook=30,pagenumber_book=24

图1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示意图

图1中,∑表示的是“已知的直接经验”,A表示的是“公理或一般性的假设”,由它们推出一定的结论来。这样,公理的演绎推导使我们由A通过逻辑道路得出个别结论S。然后S可以同∑相联,这也就是所谓的用实验来验证。爱因斯坦强调,A和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但他认为概念与直接经验之间最终必须要有可靠无误的现实“对应”[5]。

既然“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也就很容易理解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了。因为概念不能从直接经验通过逻辑过程(“归纳”“推理”等)产生,而只有通过非逻辑过程(“直觉”“假说”“猜测”“想像”等)创造出来,那么在科学的发展中被证明为有用的、正确的概念,最初就不一定是本学科的资深专家提出来的,而可能就是“他者”所为。明确这些,在宽窄哲学的发展问题上,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过分看重“宽窄哲学”概念的来源,即是说,“宽窄哲学”概念是谁提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宽窄哲学”能否引起专业的哲学家的重视,并对其继续进行论证而推进其发展。换言之,历史上“大陆漂移”的概念是由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还是由地球物理学界的资深专家提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能否得到科学界的认同与发展。并且,正如大陆漂移学说最后的理解与魏格纳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②,宽窄哲学最后的理解,也可能会与初创者的意蕴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与宽窄哲学的“合理性”。这里的“合理性”,狭义上讲,是有某个理论在进行支撑;广义上讲,也就是具有合规律性与合法性等。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建立在揭示某种规律基础上的,而揭示规律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将其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系列演讲集结命名为《地方性知识:从比较的观点看事实和法律》,出版了一部阐释人类学的论文集。从其标题中可以看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是指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民俗等文化。地方性知识概念一经提出,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成为各种后现代主义对抗“全球化”“科学化”“统一化”“西方化”的有力工具[6]。

劳斯(JosephRorse)是美国新生代科学哲学家,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科学实践哲学”。通常认为,科学实践哲学就是要确立以下基本观点:一切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在本性上是地方性的,因为“一切科学家的实践活动都是局部的、情境化的,是在特定的实验室内或者特定的探究场合的,从任何特定场合和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地方性的,走向所谓的普遍性是科学家转译的结果”[7]①。

论及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对认识与理解宽窄哲学研究有以下启示:第一,正如我们在明确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及其“概念创造方法论”之后,就不应该对“宽窄哲学的提法最初源于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不是出自于哲学的殿堂”有所轻谩和诟病;在明确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后,也就不应该再对“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有所轻谩和诟病。第二,按照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的传播并不是靠着知识的标准化就能够实现,必须要与社会的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理论,获取真理是一回事;把理论扩散开来,使之在更广宽的社会中成为有效的知识,进而使理论揭示的真理确立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换言之,真理的确立与传播,不是简单地靠真理自身与掌握真理的人就可以确立与传播开来,尽管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成为好酒还要会吆喝。理论传播与扩散,与社会的需要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当代科学技术源自西方,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一个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当代的科学技术是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这种“地方性知识”扩散的结果②。

三、宽窄诗意与类比联想

宽窄是人对事物空间现象的直接描述,也是人对具体空间的一种直接感受,它与平面空间的“尺度”相联系。当我们提及“尺度”,立即就会想到数字,并且将尺度和数字相统一;借助于已知的东西(即标尺和尺码),一个被检测物体的“宽窄”(尺度)就被量化,成为可知的。而当我们说“不论世上的路有多窄,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8],这里的“宽窄”就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看到和触摸的物体的外部形状和范围的物理空间,而是精神意识中的空间,即认知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空间和文化空间。但是,宽窄真实的“空间性的再现”只能是物质的广延本身,即建筑、设施、道路本身作为表象、符号(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他的表象都不具有这种空间性的再现能力。宽窄缘何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闪耀起辩证哲学的光辉,这是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2019年7月13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西南大学曹廷华教授的文章《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笔者认为,这篇文章道出了宽窄哲学前期研究使“宽窄”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的奥秘。“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一语,可以成为对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的最好概括。所谓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①。一如曹廷华所言,宽窄形式美感要能生发诗意,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那就是宽窄的空间中必须有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由此,宽窄会激发人们对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并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体验性人生感悟[9]——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正是这样的“诗意联想”“类比联想”的产物。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等“宽窄诸论”,是把宽窄概念与现代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相联系,运用的是“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而《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前言与正文,除了“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的运用外,更多的是“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体验性人生感悟”,这从前言与各章的标题就清楚可见。在这些章节的字里行间,“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的体验性人生感悟,极大地丰富了宽窄及其关联性状态所可能展现的诗意,让诗意的宽窄远远地超越了宽窄的诗意。因为在这样的层面上,宽窄的诗意已经转化为人生的诗意,诗意的宽窄也升华为诗意的人生”[10]。

类比联想,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形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是以思维中的形象及其活动为依托的,涉及对表象的分解、选择、组合等加工制作活动,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有广泛运用。类比联想是从一类特殊对象的知识过渡到另一类特殊对象的知识的形象思维方法。例如,人们用暴风雨比喻革命,用毒蛇比喻恶人,就是运用了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联想反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相似有质似与形似。所以,有些类比联想在事物之间性质关系上展开的,有些在事物之间形态关系上展开的。所谓质似,指的事物在性质上的相似。例如,由恶人而想到毒蛇,这种类比联想就是取其质同。尽管形态极不相似,但其恶毒的本质是相似的。从恶人到毒蛇的联想,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恶人的凶残、歹毒的本质,在思维中形成了一幅非常深刻的关于恶人的形象。所谓形似,指的是事物在形态上的相似。例如,由万山红遍的杜鹃花而联想到燎原的烈火,由绚丽的朝阳联想到殷红的鲜血,都是形态上的类比联想。

类比联想不是逻辑推理的方法,而是一种猜测的方法。宽窄哲学的论述不能停留于类比联想阶段,因为哲学论证首先要遵从充足理由原则,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②。充足理由原则包含两个基本逻辑要求:一是理由必须真实,论证者必须断定所提出的理由即论据是真实的;二是理由与推断之间有必然联系。哲学论证的结论必须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从它的前提中必然地引伸出来的,因而“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类比联想的产物,而不是哲学论证的产物。

四、宽窄哲学与辩证法

宽窄哲学研究的前期成果明确了“宽窄”是关系范畴,“宽窄说”是辩证矛盾学说。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辩证矛盾是关系范畴的黑格尔曾写道:“上与下、左与右、父与子等等以至无穷最琐屑的例子,全都在一个事物里包含着对立。上是那个不是下的东西;上之被规定为只是这个而不是下,并且只是在有了一个下的情况下才有的,反过来也是如此;在每一个规定中就包含着它的对立面。”[11]他还说:“在对比规定中……矛盾就会直接暴露出来。”[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这种思想,认为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具有的那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然而,波普尔在《辩证法是什么》(1938年)一文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激烈的批判③。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非辩证法运动在现代哲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写道:“我们应该克服一种简单化的态度,即认为分析哲学对辩证法的诘难和批判纯属无中生有,甚至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哲学家对辩证法毫无根据的诬蔑和谩骂……分析哲学对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理论背景的,它是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状态内在相关的……那就是:由于在历史上,辩证法长期处于‘无根’状态,人们长期以知性化和实体化的方式理解辩证法,致使辩证法呈现出一幅扭曲的形象。”[13]孙正聿教授也曾写道:“当我们毫无例外地把一些问题简化为‘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时候,当我们论证一些问题空洞地强调‘作用’与‘反作用’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联想到恩格斯所批评的‘官方的黑格尔派’?我们是否警惕自己把‘辩证法’变成了‘变戏法’?”[14]①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不少学者致力于辩证法的重建工作,力图构筑辩证法的坚实根基。在此背景下,我们述说宽窄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时,也就必须说明宽窄哲学属于什么性质的辩证法。

五、构建宽窄哲学的“三步走”

在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提出,构建“宽窄哲学”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收集材料,表达思想,抒发理论愿景;第二步是整理材料,论述思想,批判理论愿景;第三步才是脚踏实地地构建理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出版,标志着第一步已经完成。在以收集材料为主体的第一阶段,通过普遍联系的辩证眼光,认识和阐述“宽窄无所不包”,“宽窄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是其目标和任务;思辨性构想与发散性思维、“畅想—联系”的文化研究是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及其特点,可以与古希腊阶段的朴素辩证法相比拟。

联想法论文篇(4)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 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 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联想法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65-01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认知,即反省认知。美国教育家加罗费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数学的主动学习者,而不是对数学事实和步骤的了解者,那么,我们必须进行解题中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元认知。”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原理,优化解题训练,谈一点意见。

一、运用元认知体验,规范解题程序

元认知体验揭示了自我认知过程伴随着对储备知识的再认识和就近发现新知识的体验。解题就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转化,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规律的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实现这种转化。

(一)强化审题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题目是由条件和结论构成的,审题就是弄清题意,审清题目的已知事项与解题的目标,审清题目的结构特征和判明题型。

1、审清题目条件的具体要求是:罗列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把条件直观化,弄清已知条件的等价说法,对条件作适合解题需要的技术转换。

2、审清题目结论的具体要求是:罗列解题目标,分析多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抓手,弄清解题目标的等价说法,把解题目标具体化。

3、审清题目结构的具体要求是:判明题型,推敲题目的叙述可否作不同的理解,分析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方式,明确在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观察图、数、式的结构特征。如果是文字表示的题目结构,设法改用图、式、符号表示,使之逻辑化。

(二)激活知识储备,寻找最近发现区

1、检索大脑中的已有信息。根据题目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想它的定义是怎样的,根据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结构,回想与它们有关的公式、定理、法则是什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知识仓库里,有否储存过这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能否直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题等。回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演绎推理,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把一般的原理、法则、结论套在具体的情况上,也就是直接套用现成的定义,公式、定理或法则。

2、激活思维脉络。如果直接套用现成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就必须进行联想。按心理学有关理论,根据人们所反映的事物间的不同关系,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接近联想 ― 就是对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客观事物形成的联系而引起的联想;相似联想―就是对那些在性质上接近相似的客观事物形成的联系而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就是对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引起的联想;关系联想―就是由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3、探索新的空间。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不能马上找到,可以去选择一些接近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这就要提出猜想,猜想的过程也就是探寻最近发现区的过程。然后设法论证这个猜想是否真实。猜想是创造发明的心理因素,它具有新奇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力求摆脱常态模式的束缚,进行发散思维。

二、运用元认知监控,扩大解题成果

元认知监控是指积极控制、调节自己的认识过程,优化信息处理程序,达到收益的最大化。解题之后要对题目作开拓思考,引伸出新题和新解法,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触类旁通。

(一)变换条件,举一翻三

题目的条件在题目里居于主导地位,题目的结论是条件决定的。如果题目的条件改变了,题目的结论可能随之变化。改变条件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把特殊条件一般化;(2)把一般条件特殊化;(3)特殊条件与一般条件交替变化。条件的变化、引伸要注意由浅入深,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变换题型,推陈出新

同一个题目,给予不同提法,可以一题多变,变化成不同题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解法类似,可谓殊途同归,一法多用。

联想法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2-0092-09

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多准则决策问题已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981年,Hwang和Yoon针对准则值和权重均为精确数值的决策问题,提出了TOPSIS决策方法。该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备选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距离来排序,其中备选方案与正理想方案越近、负理想方案越远,则方案越优。

然而,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决策判断和偏好往往足模糊的,所做出的决策值也很难用精确的数值来表示。因此,在1992年,Chen和Hwang将Zacleh模糊集理论引入TOPSIS方法中,成功的解决了这类具有模糊性的多准则决策问题。随后,南于Atanassov提出的区间直觉模糊集比模糊集在表达不确定性上更具有适用性。因此,在2006年,Tan和7hang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直觉模糊的多准则TOPSIS决策方法。在2011年,Tan在已定义区间直觉模糊集合算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Choquet积分的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TOPSIS决策方法。随后,学者们发现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集比区间数在刻画准则值的不确定性上更具有优越性和灵活性。因此,基于隶属度和非隶属度均为区间灰数直觉模糊集的TOPSIS决策方法渐渐引起了关注。

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方案往往有主观上的风险偏好,故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考虑到多准则决策模型中是尤为重要的。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前景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在风险型决策巾存在“高估小概率事件,低估大概率事件”的系统性感知偏差,并给出了对这种偏差进行刻画的概率权重函数。该理论贴合人类决策的实际情况,能够解释很多期望效用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因此,基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方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利用前景理沦解决区问灰数直觉模糊数多准则决策问题的。

因此,本文将前景理论融入到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的TOPSIS决策方法中,这充分考虑了决策者主观风险态度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准则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并从两个方面对传统的TOPSIS决策方法进行了改进。第一,通过定义方案之间的综合差异、增加决策者主观权重约束,以总平均综合差异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一种兼顾主客观权重信息的优化模型来确定各准则权重。第二,用灰关联系数替换备选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距离,据此刻画了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贴近度。进而,利用改进TOPSIS决策方法中的综合贴近度对方案进行了排序、择优。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

1 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及前景理论

1.1 区间灰数直觉模数

区间灰数直觉模糊集是保留了区间灰数在刻画不确定现象的灵活性和直觉模糊集在描述客观世界非此非彼特性方面的精确性,它进一步增强了对不确定信息的表达能力,其定义如下。

1.2前景理论

当人们面对风险型决策时,决策结果往往是偏离“理性”的。Kahneman教授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决策者有限理性的决策结果往往与完全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相悖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模型框架――前景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前景价值,它是由“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共同来决定的,即

其中,π(p)为权重函数,它代表考虑了风险的概率权重;v(x)是价值函数,它代表决策者通过主观感受形成的价值,其具体形式分别为:

其中,为相应参考点,xi代表决策准则值相对于参考点的差值;pi为决策评价值xi发生的概率,参数γ、δ为风险态度系数,主要控制权重函数曲线的曲率;参数a、β为风险态度系数,它表示价值函数收益和损失区域的凹凸程度,系数A为损失厌恶系数,它表示损失区域比收益区域更陡的特征。

上述公式中均是针对实数进行的运算操作,而本文中由于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直接做减法运算会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给出如下操作定义。其中,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A和B大小的比较可由定义3、4求得;D(A,B)由公式(1)求得。

2 改进的TOPSIS决策方法

传统TOPSIS方法是Chen和Hwang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求解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距离,并通过距离加权求和开放的运算定义为贴近度,通过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该方法已在经济管理、能源等领域得到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但也存在两方面的不足:第一,准则权系数需要事先确定,主观性较强。这不仅限制了方法的应用范围,也存在合理确定权重的难题;第二,使用距离来汁算贴近度的过程中,决策者仅能得出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之间的差距,无法直观的看出其相关性,且当某个方案的准则值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相应准则值差距过大时,就会导致其它准则对方案排序失效的现象。

针对卜述两方面缺陷,本文对传统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基于综合差异最大化的定权方法和基于灰关联度的方案排序方法。

2.1 基于综合差异最大化的定权方法

王应明提出了离差最大化客观赋权法,但该方法在构造目标函数时,要求准则权系数满足:=l,这与通常权重所满足的归一化不符。因此,徐泽水在王应明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求解准则权系数的方差最大化模型。然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方案准则值不一定为精确的数字,如本文中方案的准则值为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则准则值之间无法直接做减法运算,因此本文根据方差最大化的思想定义一个新的概念――平均综合差异。

定义6 没γi为方案zi的评价向量,则方案zi与其它方案的平均综合差异为:

其中,m为方案的个数,n为准则个数,代表方案zi和Zk在准则j下评价值的距离。

因各方案在决策中处于平等的地位,根据方差最大化思想和平均综合差异的概念,结合决策者主观权重偏好,构建出一种总平均综合差异之和最大化优化模型为:

其中,G为决策者主观偏好对权重约束的信息。

2.2 基于灰关联度的方案排序方法

常见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模型有邓氏灰关联度,灰色T型关联度和C型关联度等。本文采用邓氏灰关联度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求出各方案在各准则下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系数,进而通过求解灰关联度得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其中灰关联系数相比距离可更直观的刻画出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在各准则下的相关性,且分辨系数p可有效削弱部分准则差距过大引起方案排序失效的影响,其各方案与正理想方案的灰关联系数ξ*和灰关联度γ*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为第个方案在第j个准则下的决策评价值,为正理想方案第j个准则值;ωi为准则权系数;p(0

3 基于前景理论和改进TOPSIS的灰色直觉模糊随机多准则决策方法

3.1 问题描述

设某灰色随机多准则决策问题中,方案集为,准则集为,且各准则相互独立,准则权重向量为,并满足约束条件:并由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该决策问题会面临s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其状态集为且第k种状态qk发生的概率为区间灰数。方案zi在准则cj下面临状态qk时的准则值为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由此即可得决策矩阵为方便起见,记M={1,2,L,n}、N={1,2,L,n}和S={1,2,L,s}。在此基础上,从尽量不丢失信息的前提下确定出方案集Z的排序和最佳方案。

3.2 决策方法

针对上述决策问题,本文给出具体的决策步骤如下:

步骤1 确定方案前景决策矩阵。

本文选择以其他的备选方案为参考点,根据公式(5)计算各方案在各准则下的前景值为:其中,由定义5中式(6),可得前景价值函数和概率权重函数分别为从而可得前景决策矩阵:

步骤2 根据前景决策矩阵确定正负理想方案。根据TOPSIS方法对正负理想方案的定义和文献中区间灰数比较大小的规则,求得正负理想方案分别为:

步骤3 确定准则权系数。

根据定义6中总平均综合差异最大化的思想构建优化模型如下:

其中,G为决策者主观偏好对权重约束的信息。

对于上述模型(14),可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在Matlab数学软件上进行求解,得出最优准则权系数向量为w=(wl,W2,……,wn)。

步骤4 确定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系数和灰关联度。

根据式(9)和式(10),计算出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系数矩阵,进而计算出各方案与正理想方案v*()的灰关联度'γ*和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度γ-,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方案zi在准则cj下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系数和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方案zi与正负理想方案的关联度和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步骤5 汁算各方案与正理想方案的贴近度C*。

基于“与正理想方案贴近度越大,方案越优”的原则,即可对整个方案集排序,得出最优方案,

4 算例分析

某新能源公司准备从4个新能源项目方案S={S1,S2,S3,S4}中选择出一个合适的方案进行投资。该公司选择从项目经济利益(G1)、减少环境污染(G2)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G3)3项评价指标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由于受到社会政治、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方案的准则值存在3种不同的可能状态:好、中等、差。决策者已主观给出部分准则权系数的取值范围G={ω1∈[0.2,0.6],ω2∈[0.1,0.3]},且评估专家组对各方案给出的评估数据如表l所示,试确定新能源服务公司项目投资的最佳方案。

(1)根据式(6)和式(11)以其他备选方案作为参考点,可求得前景决策矩阵v()如表2,其中各参数取值采用Kahneman在文献中给出的参考值:a=β=0.88,λ=2,25,γ=0.61,δ=0.69,

(2)根据式(12)、(13)和区间灰数比较大小的规则,可得正负理想方案为:

v*()={[0.5347 ,0. 6389],[-0.0834,-0.1727],[0.1436,0.5424]}

v-()={[-3.7131,-0.3394],[-1.1496,-0.2237],[-1.7732,-0.5380]}

(3)根据总平均综合差异最大化,由式(14)构建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求解,得最优准则权系数为:ω=[0.5012 ,0.1269 ,0.3719].

(4)根据式(15)、(16)和分辨系数p=0.5,求得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系数,进而利用最优准则权系数和式(17)、(18),求得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灰关联度,据此可得各方案与正理想方案的综合贴近度为:Cl=0.6179,C2=0.4023,C3=0.6391,C4=0.5012,贴近度的排序为:C3>Cl>C4>C2,依据“与正理想方案贴近度越大,方案越优”的原则,可得方案集排序为:S3>S1>S4>S2,故S3方案为最优方案,其详细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

在此基础上,为说明采用灰关联系数替换距离改进TOPSIS方法的合理性,本文在得到表2前景决策矩阵的基础上,采用传统TOPSIS方法通过距离重新计算了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其中方案Si与正理想方案v*()的贴近度计算公式为:权重值ω=[0.5012 ,0.1269,0.3719],其详细计算过程及结果如表3所示。将表3中通过灰关联和距离计算贴近度的过程及结果对比分析,我们发现:

(1)在计算贴近度的过程中,利用灰关联系数比距离可更直观的看出各方案在各准则下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相关性;(2)灰关联系数通过将差距转化为[0,1]之间的数来刻画其相关性,这有效的消除了出现部分准则值差距过大的现象。而距离直接通过差距来描述其关联性,若某个准则下的差距相对于其他准则过大时,如表3中的G1准则,则会削弱其他准则对方案排序的作用,产生不同的排序结果。

此外,目前针对准则值为区间灰数直觉模糊数和概率为灰数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尚未报道,本文采用文献中提出的基于TOPSIS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思路和文献中基于前景理论随机直觉模糊决策方法的思路对本例进行求解,以对比说明本文方法结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为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准则权系数均取ω=[0.5801,0.1069,0.3130]。其中针对文献中的方法,分别计算好、中等、差三种可能状态下各方案与正理想方案的贴近度;针对文献中的方法,在已构建前景决策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方案的准则加权集结得出最终排序结果,详细计算过程如表4所示。

与文献和文献中方法所得结果相比,我们发现:

(l)本文所给决策方法能够综合考虑三种状态(即好、中等、差),得出方案S3为最优,而文献方法只能针对不同状态得出相应结论,且三种状态下得出的决策结果各不相同,难以得出一个确切结论;(2)基于前景理论中决策者对损失更敏感的原则,所得前景决策矩阵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准则值相对于其他准则过大的现象,如表2中的G1准则,这就会削弱其他准则对方案排序的作用。本文中决策方法的结合可有效地削弱其影响,而文献中的方法直接将前景决策值加权集结,这忽略了其上述影响,因此所得排序结果也不同。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方法有以下几点优势:

(1)本文将前景理论融入到决策方法中,综合的考虑到了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和决策者面临收益和损失时不同的风险态度对方案决策值的影响,这样使得该方法决策过程更符合人类本身的实际决策模式。

(2)在得到前景决策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改进的TOPSIS方法,有效的削弱了由于决策者对损失更敏感原则所引起部分准则值过大、其他准则对排序失效的影响,这样使得该方法排序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联想法论文篇(7)

一、什么是联想:

这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联想力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他们只是不善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运用学生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伸,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学生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

二、联想的方式和类型:

由于事物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联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相类联想。指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和”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这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忱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这都是惜时如金黄色的同类同质的联想。这种联想一般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二)相似联想。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谈,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相似联想。高考作文考题,不少年的都用得上这种联想去构思立章。如《毁相通容易种树难》要联想类比到“毁掉人才容易创业难”。《树木.森林.气候》要联想类比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量变的过程;而大片森林又导致气候的改变,这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对待这样的考题,没有由表及里的、上此及彼的联想类比,全面而又细致地进行哲学的思考,就不容易使议论深化,而且把比较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说的浅显明晰,具体生动,使文章富有趣味性和说服力的。有时从一个信息源出发,我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一一展开联想,从而获得众多的信息,各多条思维路线,这就拓展了发散思维,使思路呈辐射状而伸向四面八方。如1990年全国高考

作文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里不是好地方”展开议论。由“花”与“刺”关系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可以也应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主流与支流、成功与困难、乐与苦等方面,这就是选取最佳角度提供了条件。

(三)反向联想。由事物间具须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这种相关的两性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从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如1987年广东高考作文《(借书规则)实施以后》,在构思时一定会从“实施后”的新气象联想到未制订借书规则前的混乱;或从眼前的混乱,想象到借书规则实施后出现的前景象。同样,论证“安定团结乃强国之本”这个论题时,若反思了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处于内乱外患的动荡之中,1958年的大跃进失误、十年浩劫的折腾,共造成损失6200亿元,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全部基建的总投资,这又造成新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如能反向联想到瑞典170年的安定,有了今天的富足;美国避开了两次大战的战火,有了今天的强盛;当今日本跃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西德也强盛起来,统一了全德,都是因为它们战后40年一直致力于经济建设。这一正一反的中外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使论点阐明得更为透彻。

(四)连锁联想。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是连锁联想。再如1900年高考作文,从“玫瑰园”、“刺手”、“坏地方”这些语言因

素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不会发现小姑娘因刺痛了手,而片面地认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从小姑娘对事物的认识的片面性联想到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从而使题旨升华到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

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如果再联想到当今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要发展地、一分为二的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客观地、善意地看待我国国情和改革政策,进而充分肯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连锁联想,形成了一条由“寻找要素”,揣摩题意挖掘含义,提炼论点联系现实,选定角度“的思维路线,使文章”合为时而著“,具有浓烈的时代感。

(五)变形联想。从原信息点出发,合想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又一种心理过程。如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习惯》,乍看起来很泛,但是如果运用变形联想思维法,将题目变形为《关于习惯的形成》,可写说明文;“一个新习惯与旧习惯斗争的故事”,可写记叙文;《培养良好的习惯,造就坚强的性格》,可以写议论文。如引这般的变形,信息材料加多了,题目的内涵狭小了、集中了、明确了,审题构意也就容易吃准了。这有如几何学的证题,在适当的位置上添画一定的辅助线,里面图形间的关系就明确起来一样,目的是启发思维,拓展思维,吃准题旨。但要注意,思维中的变形,不能认为是“换题”。

以上是常见的五种联想,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相似联想。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可分三步:

联想法论文篇(8)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力促网络文明的建设,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当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1)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互联网普及初期,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所以忽视了对互联网的管理,直到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网吧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提醒了人们网络也需要加强管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效率、进程都远远落后。西方国家无论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1]。

(2)互联网自身的一些特点增加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困难。互联网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空间中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又不能很好地抵制网络垃圾从而出现了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现象。互联网自身的这些特点被一些网民随便利用,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阻碍了文明网络氛围的形成。

(3)我国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文明建设缺少坚强的后盾。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文件虽然不少,但多以规章、办法、通知等工作性文件形式体现,不具法律效力,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互联网在起步之时,政府部门就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但大都比较模糊,不够详细,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二是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条例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在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娱乐之时,我们却规定自己的孩子18岁以后才能接触互联网,这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断送他们?

(4)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互联网上的作用有限。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结合而起作用的[2]。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缺少了约束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阴暗的一面在互联网中寻求到了生存的空间,网上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同时,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腐朽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之网民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极易受其影响。

(5)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紧文化渗透,给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一半以上都设在美国,西方文化在网络上正处于一个霸权地位。互联网作为一个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不断向我国传播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预谋。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安定团结,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建立一个文明的互联网世界,是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当前的重要目标。

(1)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网络活动。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还要准确地分析互联网以及人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将思想与特点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网民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确保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治网,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于网络犯罪,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必须综合治理。法律相对于技术和道德具有更大的威摄力,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同时,针对互联网的一系列问题,都要及时合理地立法、执法。

(3)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伦理资源,建设网上文化基地。互联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网络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凝练,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有步骤、有计划地把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伦理道德资源推上网络,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从整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入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网民自动担负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伦理资源的神圣使命[3],建设网络文化阵地。

(4)提高互联网科技水平,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网络垃圾产品,不但需要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对其约束,更要技术做保障。要积极开发和研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推出新的网络安全产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对互联网中的不良垃圾产品予以过滤和查封,或从源头上予以堵截,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破坏作用。

(5)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首先,政府机构及相关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网络行为;不断完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网、合理管网,坚决清除不良网络现象。

其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要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尤其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网站经营要起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优秀文化及伦理道德、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作用。

第三,互联网用户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熟知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要严于律己,争做文明网民,积极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联想法论文篇(9)

G641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不被重视已久矣!在人们的心目中,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才是主科,而其他都是不起眼的豆芽科。老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压力,于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笔者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多年,出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出于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出于对学生的爱心,一直努力探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所认课班级思想品德课成绩一直不错,赢得学生尊敬,同事好评,领导肯定。

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出困境,提高效率。

一、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思想品德课,最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走近思想品德课,走进思想品德课,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学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实现由老师要我学习到我要向老师学习的转变。把思想品德课讲堂变为学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珍惜新起点”。笔者联系实际,让同学们主动伸出双手,积极热情和同学交往。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介绍自己,让同学接纳自己,也让自己接纳同学。大部分同学都主动踊跃,少数同学胆小羞怯。在热情大方的同学的带动下,也完成了自我介绍。笔者还告诉大家,要记住要学的名字,主动招呼同学,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还搞了一个小小的比赛,即开学一周后,看谁记住同学的名字多。同学们觉得很有趣,比赛激烈有序,结果有不少同学一周就记住了全班同学的名字。通过这一比赛,不仅让同学们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的活泼有趣,而是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让同学们彼此尊重,团结友爱,迈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坚实的第一步。

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就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爱饮酒说起,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家中的人饮酒的事,引出酒驾,醉驾的有关法律,让孩子们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近,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青少年权益保护有关法律,让孩子们对法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法律意识。笔者还向学校申请,请司法所干部到学校进行了一次普法教育,让全校学生受到一次深刻而有益的普法教育。

实际证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笔者所任课班级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成绩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

有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个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动探索教改教研,转变教法理念,在“导”字上下功夫。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字上发力。当“导”与“学”形成合力,教学得春天也就来临了。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调控情绪,对我们任何人,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更何况对于尚未成年的初中生。如果只是空洞的说教,必定会课堂呆板沉闷。笔者设计了“导入新课”方案,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中情绪高涨,让学生在老师的无端指责中情绪低落,又让学生在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中如梦初醒。因势利导,笔者引出情绪与情绪控制的话题。学生明白了情绪、情绪变化、情绪控制与自己息息相关。一下子就有了激动,有了兴趣,有了信心,有了决心。一下子就实现了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华丽转身,本章节内容的教学效率实现了大幅度大面积的提高。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和情绪控制有了深刻的切身体验。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很生动,生活有乐趣,精神很饱满。如教授《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内容时,笔者先让每位同学说一说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其中不少的同学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有小部分同学能自己做作业,复习功课,不用督促、陪伴。能自己骑车,坐公交或走路上学,能管好自己。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甚至做饭吃,饭后洗碗。周末去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父母下班,主动问候,陪伴父母。父母病了,陪他们去医院,还能照顾他们。做得好的同学受到了表扬,做到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慢慢的变得勤快起来,自立起来。事实证明,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仅仅不影响学习,反而促进全面成长,素质提高,人格完善,终生受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常教常新,学生学习积极性被不断激发,不断培养,不断增强。有了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有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效率显著提高。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想品德课走出困境走进春天

思想品德课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容易走向空洞抽象的困境,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初中生在人生最叛逆的青春期,如教师引导失法,就更难突破困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走进思想品德课。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别开生面,耳目一新;感受思想品德的形象、具体、生动;感受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命的独特、生命的珍贵,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明的美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动的绚烂。文明的美丽,感受到谢谢的快乐;总而言之,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出困境,走进春天,让师生如沐春天,如谈春雨。

理论联系实际,为思想品德课打开了另一扇窗门户,让教学领略到窗外世界的无限风光,领略到教科书的精彩,领略到课堂内外融合的无限魅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理论联系实际,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效率打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想品德课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走出困境,走进春天。事实证明,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联想法论文篇(10)

(一)传播媒体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地域全球化。互联网络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它使得“地球村”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因此,互联网络的运用使宣传思想工作宣传的地域全球化。

(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形式多样化。在互联网上,个人或组织可以完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出版”自己的言论,被称为的网上作品。互联网络的综合宣传形式将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传播功能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功能多样化。由于网络的版面不受限制,数据库可保存已经刊发的所有新闻信息,供网民浏览,通过互联网络,网民不必出门就可查阅、浏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难以数计的电子报刊。

(四)传播效果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效果经济化。在互联网络上建立宣传网站,各宣传单位可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不搞重复建设,并且宣传面更广、速度更快、容量更大。

二、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一)坚守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一是坚守唯物主义阵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二是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网上宣传必须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走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素质。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网民的网络行为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

联想法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互联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采用移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弥补甚至是改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如今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常用传播媒介,更是一种涵盖了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介质。其催生的网络文化既包括互联网活动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也隐涵着互联网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应用的实用性和立场的正确性。

1国内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近期提出的新概念,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起。高校就开始了互联网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尽管学者们在高校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时间较短。但已经取得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策略的研究。主要有张再兴在其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中提出了构建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应对策略、网络舆情管理对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吴满意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

(2)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我国对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早在2002年就有了专著。即曾令辉等人合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在理论上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徐绍华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一书中论述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胡树祥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进行了论述。

(3)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吴倬在《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文中论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五大原则,即主体性、实践性、疏导性、前瞻性、渗透性原则。徐建军在其专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的方法原则。

(4)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互联网+公开课的研究;互联网+慕课的探索;互联网+易班应用建设;互联网APP客户终端的应用研究等。凌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探究》论述中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建设源于互联网发展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以及课程受众思想、心理特点的变化。并提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应特别注重授课选题、师生互动、技术运用和教师素质这四个环节。雷山漫在《从传递知识到引领价值观构建――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中谈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认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重心就在于课程的设计上。乔乐林则以独到的视角分析网络游戏对受教育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他在《网络游戏的功能价值及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一文中阐明了网络游戏的功能价值及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并提出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等。杨文博的《校园APP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APP的优势,将校园APP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提出了建设校园APP的具体措施。卢挚飞在《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变单一化为多样化,明确指出,易班真是能够实现这一变革的利器。

2国外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