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23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68-02

正确的爱情观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当人们面对爱情问题时,它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不同的年代,受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对中职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爱情观朦胧的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犯错误。另外,中职生即将踏上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拥有正确的爱情观,对成长中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迎接未来的爱情和生活。

当前,由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影视剧等互联网资源的推陈出新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使中职生的爱情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1)中职生恋爱公开化、自由化、主动性较强。目前,在对我校中职生恋爱情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恋爱阶段,而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具有恋爱史。(2)中职生恋爱逐渐趋向多样化,但缺乏一定的责任感。根据调查发现,我校中职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普遍目的为向同学或朋友证明自己的魅力,以便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多数是感受爱情的美感、证实自身魅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教育既要育人子弟,还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发展。目前,我国中职教学往往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却很少重视中职生的爱情观,这无疑是教育教学上的短板。因此,我们要遵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爱情观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全的爱情观。笔者以中职语文课为例,谈谈有关爱情观的教学心得。

一 情感导入,正确认识

在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中职生恋爱成为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现阶段,许多中职院校在面对爱情观的教育问题时,常常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只有在学生犯下错误时,校方才会进行管理。这种办法不仅难以起到作用,还会激发中职生的叛逆心理。由此可见,爱情观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迫在眉睫。

结合上述,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对爱情观做出了详细的诠释,我们不妨利用这些课文进行导入,从而激发中职生的情感,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爱情观,继而使他们的人格更健全、更完善。以《致橡树》为例,该首诗歌中的句子十分经典: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借此表达爱情是富有内涵的,并且诗人还利用衬托的方法表明了爱情不能做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也不能附庸高枝而沾沾自喜。正确的爱情观可以让中职生健康成长,让他们的人格更具魅力。而错误的爱情观不仅会让中职生的精神世界处处碰壁,同时对他们的人生观也会带来影响。如果将文中经典的句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那么学生就能在一开始就被这些句子所吸引,通过后面的学习逐步感受到,在诗人的爱情观里,在爱情的世界中,应该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不能在爱情中迷失,也不可在爱情中施舍,只有这样才可实现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从而在诗人的影响下激发自己的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让爱情观教育更自然,同时还可以间接实现语文教学,让中职生的精神与能力获得双重发展。

二 主题讨论,心得共享

中职生正处在爱情观构建的黄金阶段,但对照我国实际情况,许多中职生都未能正确认识爱情,认为爱情就是两个人相爱,至于如何相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恋爱,他们很少去考虑。或者说,他们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爱情。此外,现阶段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类以爱情为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层出不穷,许多男生受到作品的影响,充满大男子主义,认为自己想的就一定是对的,很少关注对方的想法和心情。而女生,受到作品的影响,总是梦想得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充满了浪漫情节,继而忽略了现实。

为了纠正中职生对爱情观的认知,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一些与爱情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激发中职生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正确健康的爱情观。比如学习完第五单元课文中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后,为了普及爱情观教育,我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定义爱情”的讨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所阐述的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仔细分析却能发现,学生们所表达的想法与《我愿意是急流》的中心思想很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摆脱思维上的定式,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抛开课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读一下爱情,你们心中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及时摆脱胆怯心理,踊跃参与、畅所欲言。比如有的女学生认为“爱情的本质在于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敬如宾”;有的男学生则认为“爱情的真谛在于守护自己的爱人和亲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展讨论活动是构建中职生正确爱情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教职人员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在遵从课文的同时抛开课文,引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并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 调查总结,点亮情感

中职生受到某些爱情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他们对爱情这一话题充满着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加深认知,继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此外,新课标明确提出:正确的中职教育要以知识传达、实践操作为目的,以便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妨指导中职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调查,总结中职生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想法,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应的文章,从而让中职生得到实践锻炼的平台,点亮他们的情感。

比如在学完第五单元课文中的《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后,我以该篇文章宣扬的主题――没有爱情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指导学生创建一份调查报告,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走访式调查。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继而让正确的爱情观深入他们的内心。

记得某位名人曾说过:“真正的爱情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而是在于一种真理,一种对爱情真谛的挖掘。抛离了真理的爱情,只能是一种动物式的爱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才会完美,发展得才会全面。开展中职语文教学之初,我们首先要从心灵教育着手,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的心灵与能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2)

一、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介绍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力作。卡森是美国上世纪40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南方女作家,她的小说怪诞离奇,颇具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在她的带有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小说中,主人公大部分是生理残缺和心理病态者。在不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下,她已超越了地方主义乃至美国主义,成为世界上所有孤独者和异化者的代言人,在以揭示心灵阴暗面为主体的南方文学作品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1]。她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她的主要作品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瞳仁的印象》、《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2.作品介绍

《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沉闷的南方小镇上两男一女之间的三角畸恋。个性和外表颇为男性化的爱米利亚小姐是小镇上最富有的女人,为人冷漠苛刻。几年前,镇上的恶棍青年马文・马西曾经迷恋上了爱米利亚并决心为她而痛改前非;不料,他在婚后十天内受尽冷落并最终被赶出家门,不久便因谋杀和抢劫罪坐牢。一天傍晚,丑陋的罗锅李蒙来到爱米利亚的杂货铺,自称表兄与之攀亲,却意外地被爱米利亚收留,从此小镇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爱米利亚为了取悦李蒙表兄,将杂货铺改成了咖啡馆,小镇居民们于是有了聚会娱乐的场所。六年以后,李蒙被出狱归来的马文吸引,两个人联手处处与爱米利亚作对,爱米利亚只得同马文约定日期在咖啡馆决斗。就在爱米利亚即将取胜的一刻,李蒙猛扑上来将她打倒在地。随后,马文和李蒙两个人捣毁了咖啡馆,携财物离开小镇。梦想幻灭的爱米利亚从此隐居,小镇又重新恢复了原先的沉闷状态。

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医生,他采用精神分析法来治疗精神病人,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此分析法涉及人的意识、下意识和自由联想的问题,所以不仅医学、心理学、哲学对它感兴趣,而且文学艺术也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精神分析法,绝不只是运用精神病范围内,也可以运用去解决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弗洛伊德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弗洛伊德影响文学,同时文学也影响着弗洛伊德,他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世纪风行的浪漫主义诗歌.严格说来,弗洛伊德并没有出过一部论文学的专著,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的可行性,而他的这些分析文学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2.精神分析学对文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2)创作活动――无意识或自由联想;

(3)人物的塑造――“升华说”;

(4)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俄狄浦斯情节”;

(5)文艺创作与梦;

(6)艺术家与精神病[2]。

本文主要从第一点和第四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创作的动因――力比多理论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渴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按照弗的说法,文学创作的动因就是力比多,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因为要满足他们的“本能的欲望”,而这些欲望中最强烈的就是,即力比多的主要成分[3]。这时就要引进三个概念:伊底(Id),自我和超我。“按照弗的界定,力比多的满足至少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心理结构中的理智力量(自我和超我)的调节来克服这种原欲,这主要发生在禁欲时代或传统文明的国度;二是像艺术家一样,将其转移到其他目标上,或升华为艺术形象和高雅的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三是最原始也是最容易实行的一种办法,就是将这种力比多欲望投射到异性对象上去,当这种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退却,力比多再次被带回到自我中去”[4]。

4.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情节”概念的引入

包括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ex),恋父情节(Electra complex)和自恋情节。

我们着重解释恋父情节。弗是这样进一步阐述的:“女孩最初常以父亲作为自己的对象,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孩子也相应作出反应,女儿就想占据母亲的位置。这些亲子关系和孩子之间产生的性感,不仅带有柔情意味,而且带有敌对的色彩。”[5]

按照弗的原意,女孩子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但是这种欲望产生于孩提时代的无意识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和良知的制约,这种恋父情节便得到克服,男女青年便把爱投射到自己的青年伴侣身上。

三、《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物分析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见爱米利亚小姐身上的恋父因素。爱米利亚小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母亲,她是父亲一手带大的。他们父女相依为命,几乎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因此就会导致在此阶段爱米利亚小姐的恋父因素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在她爱上罗锅之后,谈论自己的父亲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并强调爸爸在她小时候常叫她“小妞”,并且在父亲死后,其房间也保留原样,还经常亲自打扫并且精心布置(自己的房间很简陋),后来又让至爱罗锅住进父亲的房间,并且把纪念父亲的物品送给罗锅。此外,爱米利亚小姐还经常用父亲的烟斗吸烟,而且时不时地还模仿父亲的言行。种种迹象表明,爱米利亚小姐的性格中着实存在恋父的影子,正恰好吻合了弗的恋父情节。

爱米利亚小姐是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感在她父亲逝世后达到顶峰,爱米利亚小姐最终陷入双重焦虑,按照弗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缺失亲人的孤独和没有的抑郁,前者可以慢慢克服并恢复心理的平衡,后者则会导致一个正常的人产生变态心理。而此时,爱米利亚小姐应该要“找一个男人”,以填补丧父后造成的巨大感情空白。因此她接受了马文・马西的求婚,尽管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是爱米利亚小姐的悲剧在于,由于过于刻板的生活,伊底(Id)此时早已消失在精神领域中,自我也深受压抑,难以张扬,人已经失去了七情六欲,成了异化的产物。这样就导致了结婚后爱米利亚不跟新郎同房,结婚三天就把新郎打下床,并且最后导致新郎进牢房,结束了其十天的荒诞婚姻生活。

爱米利亚小姐在经历这次的失败婚姻后,伊底已经退却,在其遇到罗锅后实现本我的回归,实现了伊底的投射,即爱上罗锅。在罗锅背叛了自己后,即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力比多被带回到自我中去,也就是爱米利亚小姐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独状态。此阶段爱米利亚小姐的爱情失败也体现了力比多的压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和退却(regression)的过程。

马文・马西是本地最俊美的男子,尽管他本性邪恶,名声坏,但还是有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仰慕他。在爱上爱米利亚小姐之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滥情主义者,他对年轻女孩的求爱来者不拒,以宣泄他那体内过剩的力比多能量。因此,在遇到爱米利亚小姐之前,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他真正爱上了爱米利亚小姐,并且决定改过自新。但在她身上,马文体内的力比多能量得不到正常的投射,因此又回归在本我的性格,成了闻名当地的大恶棍,最后还进了监狱。弗认为,伊底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冲破制约达到理想的彼岸,要么退回去成为自己的囚徒[6]。而马文诚然属于后者,成为了自己的囚徒。

罗锅名叫李蒙,因为其驼背而被称为罗锅。他自称是爱米利亚小姐的亲戚,来投奔她。出人意料的是爱米利亚小姐接受了他,并且还爱上了他,罗锅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她的宠爱,最后却爱上了服刑回来的马文,并且两人设计打败了爱米利亚小姐,之后双双离开了小镇。但是马文最后把罗锅卖给了马戏团。在罗锅身上,伊底的投射也得不到满足,因此也退却成为自己的囚徒,成为了牺牲品。

四、结语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在西方文学史上确实是罕见的。当年弗洛伊德主义异军突起,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心理学,在一片欢呼声和咒骂声中幸存了下来。不管今天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其创始人的学说相差甚远,他们也不愿意抛掉“弗洛伊德主义”这个称号,足见该理论的生命力。本文用这一理论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理解此部小说,并且为该理论的传承献上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90.

[2]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1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旧译本第70、71页;原著英译本第131、132页.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53-02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行为,如、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画面、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一方面,系统的传授网上虚假情缘的综合知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储备丰富的以防感情上当受骗的理论知识的确重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针对身边发生或者网上最新公布的网恋欺骗、诈骗案开展恋爱方面的“时事政策教育”。因为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性。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针对这类时事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恋纯情背后的陷阱。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隐匿性,网络经常以非真我面貌出现,以异性身份、靓女帅哥形象出现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借网恋之名行骗钱、骗色之实。使大学生明白网恋是一个美丽的相遇,相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一旦陷入很可能人财两空,后果难以想象。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过程中,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过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尊重、理解和关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在婚恋观树立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人文情怀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冲击下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肖月华等:《人口与性健康教育》,第7~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64-02

护患关系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的人际关系[1]。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可以说,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随之提高。新型的护患关系不仅仅是以治疗为目的的专业性、工作性、帮短暂的人际关系,还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矛盾关系,当发生护患纠纷时,护患关系还可能是对抗性的[2]。因此,对护理的质量期望更高。同时,整体化护理的宗旨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即“以人为本”的护理[3]。所以,当今的重点是,丰富护理学科的人文内涵,提倡高度的人文关怀,才是促进护患关系和谐的根本。儒家仁学思想是积极的入世哲学,讲的是做人的学问,其中的道德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二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骨子里流着的是儒家的血,行为里有着儒家的精魂。儒家仁学思想所传达的是一种朴素的情怀,表现为对生命纯朴的关爱、自我品格的修炼以及着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供了非常丰富、符合国情的教育素材。

1 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

两万余字的《论语》,“仁”字被提到109次(杨伯峻统计),可见,“仁”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庸》:子曰:“仁者,人也”。许慎说:“仁,人也,从人二”(见《说文解字》)。许慎是从字形上来解字义,这极其形象的说明了仁的本义,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即人学,而人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4]。在儒家的仁学思想中,“仁”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虽然未对其作出一明确的定义,但却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根本,是构成理想人格的基本条件。

1.1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用“爱人”来明确指出仁的内涵,说明了仁是人性中的一种共性,是最根本的。《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恰恰体现了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关爱人的仁爱精神。故郭沫若先生把孔子的仁学称为“人的发现”[5]。 及至后来孟子将其范围和对象推广,不仅主张“仁即爱人”,还从爱人到“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仁爱学说,既有差异性原则,又有极大地普遍性[6]。儒家“仁即爱人”的观点是一般意义上来说,讨论的是人与人关系,而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是关爱人,把他人当自身看待,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性。

从人际交往来说,要实行仁爱精神,体现为“忠”与“恕”两方面。《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对自己要严谨,对别人要宽容[7]。《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处世的基本原则。《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层次的规范,更加充分的体现出主体的关怀和意义。其表达的思想都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将别人当成自己人看待,去理解并尊重别人。

1.2 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纳礼于仁,以礼作为人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道是仁和礼的统一。体现伦理法则的情感就叫仁爱,体现伦理法则的制度就叫“礼制”[9]。《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复礼”以克己自修为前提,“克己”则以礼仪为归宿,内修与外在规范的统一,便为仁,并且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方面内省修身,丰富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勤加学习训练礼仪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诸内,形于外,逐渐成为仁德之人。

礼学是儒家的外在形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换言之,仁是本,是体;礼是末,是用[10]。《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支撑礼,反过来,礼亦需要仁来充实。

2 儒家仁学思想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价值

2.1立志求仁---热爱护理事业,有正确的从业动机 为达到仁的理想,关键是要立志求仁,有谋求事业成功的最大乐趣。《论语・里仁》:“苟志于仁,无恶也”。人际交往中,行仁的机会何其多,然而,必须是内心自发的,主动想去做的。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是说,仁”和“成仁”在一定意义上比生命还重要,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和庄严的伦理义务[11]。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既然患者将生命、健康交付于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理应主动“求仁”,把挽救生命、促进健康视为自己本分的职责。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维护其利益为己任,在工作中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各项操作规程,谨慎、细致、慎独,甚至为了患者的性命及康复,牺牲个人的利益。护理工作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护理人员必须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端正从业动机,尊重、热爱自己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只有这样,才会有热情的工作态度,在护理这门无涯的学科不断吸取知识,钻研技术,探求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赢得病人的信任,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2.2仁者无伤---培养护士敬畏生命的纯朴情怀 儒家仁学思想的主旨是“爱人”。不过儒家之爱,并未至此停止,“亲亲,仁民”之外,儒家还主张“爱物”,倡导“仁者无伤”,这使儒家仁爱思想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敬畏生命”伦理情怀[12]。《荀子・王制》:“水火生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这是生命的敬畏,对人价值的肯定,认为人是最伟大的生灵。护理工作是为健康服务的,对保障人类健康应有高度的责任感;面对的是人的性命,应有爱护生命的纯朴情怀。《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护理人员有了恻隐之心,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去体谅、关心病人,对其遭遇、病痛、不幸产生共鸣,以病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工作和态度,而不是以自己主观、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病人。护士发自内心的爱心,能安抚病人、减轻病人的焦虑以及提高病人的信任度,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巩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2.3泛爱众---提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仁爱从本质上看,是血缘亲情的显发和推广,由爱父母兄弟推而及于社会上其他人。对人的尊重,是实施仁爱的基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护士情感的核心是“爱”,对生命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而铸就的美好的、细腻的情感,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良药”,同时也是实施护理的基础[1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爱敬之心对待病人,不论病人的地位、贫富、病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据患者情况,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其疾病恢复,从而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发展。

2.4 中庸之道,以仁释礼---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中庸的内容与具体含义,孔子在《论语》中并未做说明,按照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则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以中为用”之意[14]。中庸就是调节好各种关系,是实现和谐的方法,所以,儒家认为仁爱的理想境界是“中庸”。新型的护患关系矛盾、对抗且相互依赖,护理人员若能掌握中庸之道的精髓,协调矛盾,终会取得和谐的护理关系。《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儒家的仁和礼是一个相连的整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为了使他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心中的所想和情意,就必须有些有形的东西作为生活实践中的媒介[15],而礼就是表达仁爱这个概念的外在形体。据统计,90%以上护患纠纷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在医疗护理行业服务中,面对广大护理服务对象,良好的护理礼仪及修养无疑是一剂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6]。仅仅进行说话等技巧层面上的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应提高的是护理人员的内在素养。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内在,使自己懂得爱,懂得美,懂得社会道德规范,这时“礼”自然可以洋溢而出,有利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使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焕然一新,大大提高其社会地位。

总之,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业务水平及道德操行会从直观和行为上促进或影响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操作、轻服务和人文关怀是普遍存在的现状,儒家文化的仁学精神,对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应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融入,以构建符合国情的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祁玉凤,鱼丽荣.新型护患关系下护理人员的应对措施 [J]. 当代护士∶综合版 2006(4):24-25.

[2] 祝秋萍.表格式护理记录的创建与应用[J]. 中国护理杂志2007(9):105-107

[3] 胡晓玲.深化“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J].科技信息,2011(2):197

[4] 丛彩娥,杨世谷.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3):6-8.

[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6] 刁生虎.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J]. 兰州学刊,2010(1): 1-6.

[7] 陶肖云.中庸方法论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9.

[8] 李祥俊.明体达用:儒家礼学的当代转换[J].哲学研究,2007(8):40-43

[9] 田莉,樊丽,张蕲等. 试论儒家仁学思想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 护理学杂志,2011,26(8):89-91

[10] 刘颖. 基于儒学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

[11] 刘薇,郑丽霞,陈惠端等.自制悬挂式洗头装置用于卧床病人床上洗头[J]. 护理研究,2011,25(9A):2258.

[12] 胡发贵.论儒家“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J].江海学刊,2007(6):37-41

[13] 刘凤丽等.临床护士的素质对患者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3):122-123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5)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6)

爱情历来都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恰到好处的道出了爱情罗曼蒂克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文明成果都离不开爱情的推动。与古代社会对爱情三缄其口的态度不同,现代社会对爱情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同时人们对爱情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觉醒,特别是富有活力的大学生更是不遗余力的追寻自己的爱情,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恋爱现象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理解大学恋爱现象,就需要首先对恋爱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概述。

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从而让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关恋爱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奥地利医生佛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的影响了西方整个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由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从生物性的人本能出发,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出生到1岁)、期(2-3岁)、性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和两性期(13-18岁)五个阶段。口唇期的婴儿以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期的儿童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或排便过程;性器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这一时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潜伏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热心于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发展同性友谊;青春期青年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青年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指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前期(0-2岁)、婴儿后期(2-4岁)、幼儿期(4-7岁)、童年期(7-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和成年后期(50岁后)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它们分别是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耻,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角色同一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失望。他把成功的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结婚是青年人的人生大事,进入青年期后,随着性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年人开始产生了恋爱情感和结婚愿望,并走向婚姻现实,这对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有促进作用。

根据上述佛洛伊德性心理发展中的两性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埃里克森人格社会心理发展中成年早期的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恋爱对于青年大学来说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大学生中间存在的一些恋爱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爱情是一种特别的密切关系,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情是一个美妙神奇的字眼,代表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想象。因此我们要认识爱情对大学生的神圣性,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莎伦q布雷姆等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7)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开放的国际关系格局中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总和。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也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生动实际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形势、国防教育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首先,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形势的紧张而高涨。纵观古今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高涨的爱国激情,都是在国际形势紧张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不甘做亡国奴的抗战热忱,及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最好的注释与例证。其次,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军事理论》教学,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重要载体与途径。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通过《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强盛的祖国怀抱之中,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显著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诚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地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通过《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通过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据调查,西方国家早已把刺激人的成就动机作为调动国民进取心的杠杆,强化和提高民众企求成功的社会心理抗衡能力。通过《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作用,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引导大学生把这一动机内化为“实干兴邦”的具体行为,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巨大动力。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中国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丰富、最感人的素材和宝贵资源。只有通过中国国防历史文化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这些资源去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实践证明,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在教学中,通过详细讲授,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尤其是新军事变革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我国军事高科技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紧迫感。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教学中,通过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使大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及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使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第三,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前卫、鲜活,让军事理论课充满生机活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军事理论的教育价值。

实践证明,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就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卫国、强国之心。其次,中国国防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内容,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全面、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再次,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及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已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也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进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伟大理想。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开阔军事眼界,理清学习思路,消化学习内容,增强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年第9期。

【2】列宁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10月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年第11期。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微软用户1]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8)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散步昂望胸脯一定肯定惹人喜爱

或者坚定面包渣白桦树自言自语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9)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有很多经典作品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从《诗经・氓》到屈原《山鬼》再到“梁祝”,从王实甫《西厢记》到汤显祖《牡丹亭》再到曹雪芹《红楼梦》,从蒲松林《聊斋志异》到钱钟书《围城》再到路遥《平凡的世界》,作家们不断地叙述、演绎、探讨爱情故事,留下了一幕幕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然而,纵观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作家们为我们构建了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爱情的同时,又不得不亲手将他们毁灭掉。

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式的爱情叙事,他们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爱情,正当我们契而不舍、苦苦追寻梦想中的爱情时,他们又制造了一幕幕爱情悲剧,让我们气断肝肠,唏嘘不已。文章拟以路遥小说为例,试论述经典作品中悖论式的爱情。

一、理想的爱情

爱情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每一部经典作品中免不了会有关于爱情的叙述。那么,什么是理想的爱情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是人类最复杂的感情之一,因为爱情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1]是的,爱情是以互爱为基础的,单恋和暗恋不是爱情,那种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的结合,更不是爱情。对于爱情,“以文化趣味、精神默契和独立人格所构建起来的爱情模式,是作家路遥最心仪最钟情的”[2]。

在路遥的小说中,爱情在他创作中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他一直努力地探求爱情的本真意义和超越世俗的理想之爱,为此,他为我们呈现出众多摇弋多姿的爱情。

(一)超越时代的爱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可称得上超越时代的爱情。刘巧珍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不注重家庭、地位和金钱,只注重人品和才能的择偶标准,在今天看来都是新潮的、不过时的。“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3]以致于连路遥本人都认为“只有《人生》中的巧珍才是我最好的‘媳妇’。”[4]

刘巧珍是“全村光景最好的”“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有着“像白杨树一般可爱”的身材和“扑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用高加林的话说刘巧珍是“盖满川”。刘巧珍不仅有着一张可爱美丽的脸庞,还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肠,她的品性也为全村人称道。“就她的漂亮来说,要找个公社的一般干部,或者农村出去的国家正式工人,都是很容易的;而且给她介绍这方面对象的媒人把她家的门槛都快踩断了。但她统统拒绝了”[5],爱上一个“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爱他“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哩……”[6]刘巧珍爱得如痴如醉,甚至“在心里无数次梦想她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情景:她把她的手放在他的手里,让他拉着,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花丛中,在秋天的果林里,在冬天的雪地上,走呀,跑呀,并且像人家电影里一样,让他把她抱住,亲她……”[7]刘巧珍爱得谨慎自卑,“在现实生活里,她的自卑感使她连走近他的勇气都没有。她时时刻刻在想念他,又处处在躲避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8]

刘巧珍的爱最终得到回报,在高加林被挤掉了民办教师的工作伤心绝望之时,善良的刘巧珍勇敢地向高加林袒露出自己的情怀,她用她真诚的平了高加林内心的伤痛,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虽然高加林曾经犹豫过彷徨过,他还是接受了巧珍,与她一起进行了一场“卫生革命”。

(二)跨越世俗之爱

田润叶对孙少安的爱跨越世俗,体现了路遥理想的情爱观。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完小学,是一个班的同学,“还是同桌。他学习好,常给润叶帮助。如果考试的时候,润叶不会,他还偷偷给她看自己的答卷。要是哪个男同学敢欺负润叶,他就不怕别人瞎说他和润叶的长长短短,站出来护着润叶。”[9]田润叶和孙少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当他们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大人,也开过他们的玩笑,说她是他的‘媳妇’。”[10]天真浪漫的孩童时代,无疑在彼此的心中埋下爱情的种子,但横跨在两人之间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悬殊,让孙少安望而却步,只能将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而田润叶却没有任何世俗的偏见,虽然她是大队书记的女儿,县革委会副主任侄女,她本人高中毕业留在县城成了一名公办教师,但她不能忘记少安。她不顾身份的差异、地位的悬殊,顶住家庭、世俗、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拒绝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儿子李向前的追求,主动向孙少安示爱。润叶对少安的爱是超越世俗的,哪怕少安因为家庭和观念等原因主动离她而去,而润叶仍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被迫答应与李向前结婚,仍为爱不与向前同床。润叶的爱虽然夹杂着传统道德观念,但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那些腐朽的思想,“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寄寓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

(三)绝响之恋

田晓霞与孙少平之爱是超越时代之爱、跨越世俗之爱、激情之爱、纯真之爱、浪漫的唯美之爱,我们不妨称之为世纪绝响之恋。他们真挚纯洁的爱情,是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是排除了功利性干扰和社会条件约束的爱,是忘我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真正的爱。他们的爱令所有人羡慕,是丹麦童话中公主爱上了穷小子的中国版,是七仙女爱上董永的现代版,这也是《平凡的世界》成为畅销书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也为正苦苦追寻爱情、备受爱情煎熬的单身男女提供了一方心灵抚慰剂。

田晓霞与孙少平虽然家世、社会地位、职业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是省委副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一个是农民的儿子、挖煤的工人,但几年的学校生活培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爱好、追求和性格特征,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人生有着深刻理解,使他们超越了世俗的观念,跨越了社会地位的差异,摆脱了功利的羁绊,达到了心心相映的境界。

孙少平与田晓霞在心理上奉为知己,在精神上达到默契,他们陶醉在超越尘世的纯粹精神爱恋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唯情至上的理想之爱,展现了青春期青年男女对爱的向往和追求,充满了浓郁的诗的情调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四)柏拉图之爱

路遥小说中最让人唏嘘的当属《平凡的世界》中金波和藏族牧马姑娘的爱。他们一个是现役军人,一个是牧羊姑娘,虽然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甚至连相互的姓名都无从知晓,但却通过一首歌的交流,做到了心灵契合,彼此爱上了对方。金波的爱富有传奇色彩,也是苦涩的,他一次次对着城阙山峦,一遍遍地反复吟唱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一次又一次用冰凉的态度拒绝了那些热心爱他的黄原姑娘。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那个习惯:用藏族姑娘留给他的白色搪瓷缸每天泡着喝一杯茶水。对他来说,这几乎成了宗教仪式。”[11]

金波和牧羊女的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犹如神话般令人回味无穷。“这是永远的爱,永远的痛!”[12]这是作家路遥对爱设想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凡俗的干扰,脱离了沉重肉身的束缚,上升到灵魂层面的柏拉图之爱。

在路遥小说中,还有像田润生与郝红梅的两地相盼之爱,孙兰香与吴促平的校园婉约之爱,孙少安与贺秀莲相依相守的现实之爱,孙兰花对王满银固执之爱……类似理想的爱情叙述在很多经典作品中均有涉及,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哀婉凄美之爱,焦仲卿与刘兰芝忠贞之爱,柳梦梅与杜丽娘生死之恋,贾宝玉与林黛玉纯真、深挚、坚贞的旷世之爱,楚雁潮与韩新月可歌可泣的师生之恋……这一幕幕纯美的爱情,写得情真意切,情意绵绵,让人回味无穷、向往至极。同时,也寄予了人们“乌托邦”式的理想,对真爱的渴望。

二、悖论式的结局

爱情是美奂绝伦的,从古至今,人们无不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有了爱情,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绚丽多姿,人生才会有附丽,才会有奋斗的动力。然而生活是残酷的,爱情如精美的瓷器,无法经历太多的风云。当爱情遭遇沉重的现实时,当爱情落入传统文化、世俗观念包围时,当爱情陷入琐碎平淡的婚姻时,当激情退潮面临理智选择时,悲情开始了。高加林为了进入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抛弃了善解人意的刘巧珍;孙少安为了不拖累田润叶,毅然到山西相亲娶了贺秀莲;而当少安的事业刚刚有所起色,秀莲又得了绝症;田晓霞为了救落水儿童,在洪水中丧生,孙少平只好走进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金波因恋爱风波而被开除军籍,八年后再次寻找爱情,已是物事人非……路遥“亲手营造起一份份纯美的爱情,末了总要在现实的苦难中一一让它们化为泡影。”[13]为此,路遥不得不去扼杀那些鲜活的生命,“田晓霞的死是作者的理想主义爱情观和现实世俗生活冲突的结果,展现了作者面对世俗生活的冲击而坚守理想的悲壮情怀。”[14]细数路遥所有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姐姐》《风雪腊梅》《痛苦》《你怎么也想不到》等,其作品的结局都是不怎么完美的,所涉及的爱情无不以悲剧做结。

综观诸多经典作品,我们发现这些作品与路遥小说有一个相同悖论式的爱情模式,完美的爱情故事到头来都走向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作祟,双双殉情;焦仲卿与刘兰芝因封建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干涉,酿成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黛玉泪尽人亡,只留着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楚雁潮与韩新月由于新月的意外离去,独自留下一份苦痛让楚雁潮一个人承担……“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磕磕绊绊。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中的悲剧宿命的磨难,最后幸存的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苦难相比,显得那么奢侈,正如沈从文所说的,美丽的总留下忧伤。”[15]

三、结语

为何所有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悖论式的爱情模式呢?杨绛有过经典的表述:“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16]“‘理想的爱情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在世俗眼光的侵蚀里、在日常生活的磨擦里显出它全部脆弱的本色来。’要冲破现存社会观念种种外在的、内在的、有形的、无形的束缚已属不易,两个地位悬殊的青年还要在超凡脱俗的美好爱情基础上建立婚姻,更是前途未卜。似乎浪漫美丽的爱情从一开始就隐伏着悲剧性的因子。路遥的理想主义情结使得他不忍心看到人类生活的现实吞噬掉一切浪漫和美好,所以路遥让这份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刻戛然而止。他让田晓霞在抗洪救人中壮丽牺牲,实则为了让理想的爱情停格在最美丽最浪漫的一刻,成为一种永恒。”[17]由此可见,作家笔下之所以存在这种悖论式的爱情模式,完全是因为社会现实造成的,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作家们一厢情愿的虚幻,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什么理想的爱情。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路遥婚姻爱情生活中窥见一斑。路遥的初恋因为女友成为一名工人而告吹,路遥的婚姻因为双方性格、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她离世前几天,躺在病床上的路遥,与妻子签署了离婚协议。现实生活无疑会对作家艺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未能拥有的爱情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作家为读者虚构了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弥补生活的无奈和失落,安慰作家和读者受伤的心灵。

当然,并不是所有经典作品中的爱情都存在这种悖论式的模式,像《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等作品中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不过,我们发现《西厢记》取材于元稹的《莺莺传》,一般认为这个故事是元稹的亲身经历,他假借张生替自己的“始乱终弃”的薄幸行为做辩护。这也说明了《西厢记》中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剧作者王实甫不满故事的结局,为了抚慰还对爱情抱有奢望的人,人为地编造的爱情骗局罢了。而《牡丹亭》和《聊斋志异》呢,完全存在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浪漫主义故事,确切地说是传奇或者是神话。

总之,不存在所谓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作家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而虚幻的理想,真正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传奇或是神话。

注释:

[1]余良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

[2][17]王正:《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术――论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路遥:《路遥文集》(第二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4]罗笑芳:《传统女性的 当代女性的呼唤――从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6][7][8]路遥:《人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5页,第35页,第35-36页。

[9][10][11][12]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第81页,第355-356页,第356页。

[13][15]徐志:《美丽的总留下忧伤――论里的悲剧爱情》,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10)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淫秽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淫秽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淫秽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色色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快感,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一夜情”“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淫秽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挑逗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自慰行为,如手淫、性幻想或产生网上做爱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淫秽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淫秽画面、色情图片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一夜情”乱伦、乱交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11)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五常”之首,“爱人”是“仁”的最高原则,而“忠恕之道”又是“仁”的精神的体现形式之一。“仁爱之心”是当代大学生最应该有的精神品质。在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代,如果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话,那么“仁”的思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抛弃的。

1.传统仁爱思想

在中国古代,仁被列为“四德”、“五常”之首,被称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关于仁的字义,《说文》载:“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就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发展起来的范畴。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仁的观念由来已久。《国语・周语下》载:“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国语・晋语一》载:“爱亲之谓仁”;《国语・齐语》载:“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 《左传・成公九年》载:“不背本,仁也”。

仁的概念虽然在孔子之前已经出现过,但是从孔子开始才以“仁”名其学,并以此来统属其整个的思想体系。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①“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对“仁”作了阐释,这就为现代人了解仁爱观的历史内涵提供了很大帮助。作者从《论语》中摘出七处孔子对于什么是“仁”所作的回答。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⑤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⑥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⑦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⑧

以上是孔子在《论语》中针对仁的概念所做的解释,在他看来,所谓“仁”要满足以下条件:先利他后利己;按规章制度办事并且要合乎礼仪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话做事要谨慎;爱护他人;对家人恭敬庄重,对别人忠心诚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五德,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受孔子仁者爱人及泛爱众思想的影响,墨子形成了兼爱理论,兼爱理论其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立论基础方面。墨子倡导建立一种“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平等的爱,即爱无差等理论。第二,在本质内容方面。墨子的“兼相爱”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交相利”的思想,《鲁问》中载:“交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

承接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继承发展了关于仁的思想。《孟子・尽心下》载:“仁也者,人也。”即仁就要把人当成人看待,要爱人;《孟子・离娄下》载:“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上》载:“人之实,事亲是也”。关于孟子的仁爱思想,学者张永桃认为“他反对墨子的兼爱,认为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⑨孟子提出了“不忍人之心”及以“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四端说。其中,“仁、义”是根本,并首创以“人伦”概念作为仁义之道的思想前提。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应遵循“五伦”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良的,建立了他的性善论学说,性善论是孟子仁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到了战国晚期,另一位思想家荀子,他批判的总结了孔孟仁学学说的优劣短长并形成了自己的仁学理论。他的理论以礼为核心,强调隆礼重法、以礼释仁。《荀子・儒效》载:“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但与孟子截然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在他看来,人的礼仪是靠后天的训练、教化而习得的。

以上只是先秦时期的仁爱思想,到了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释仁,认为天就是仁的化身,人的“仁”是因天人感应而形成的。董仲舒的仁爱思想以爱别人为根本,否定了只爱自己的思想。隋唐时期的思想家将仁学道统化,比如,韩愈的著作《原道》以仁义释道德,对仁的阐释也是围绕着一整套“先王之教”的礼教思想。

总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赋予了“仁爱”太多的历史内涵,这些值得我们深深挖掘、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2.当代大学生“仁爱意识”之现状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即为“人之初,性本善”,虽然历史上不乏性善与性恶的争论,但多数人坚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当代大学生善良的本性被弱化,其最突出的表现为“仁爱之心”的缺失。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主要包括爱人、同情、忠恕等思想”⑩,而这些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品质。所谓爱人包括爱亲人、爱众人。“爱是一种愉悦的激情,恨是一种郁闷的激情。” 爱人,不仅有利于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每个人都想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尤其是“80后”的一代,多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个人为中心的意识极其强烈,往往过多的爱自己而忽略了对他人的爱,何以顾及亲人与众人?那种传统的“爱人”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显得极其匮乏,更达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仁爱”还要求我们能够同情他人,美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的一种天性。可是在当今的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过多的同情他人、过多的慈悲为怀被看作是一种软弱,于是乎人与人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势。即使有同情之心,但在行为上也很难付诸实践,无法完成从道德之知向道德之行的转变,往往造成知行不统一的局面。“仁爱”还要求我们做到忠恕,所谓“忠恕”即要求人们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要真心诚意,处处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要某样东西时要想到他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施予他人。要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的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很难找得到。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甚至是亲友之间往往因为利益问题而反目成仇。人与人之间比的不是谁奉献的多,而是谁得到的多。

3.取传统仁爱思想之精华,强化当代大学生仁爱观

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对仁爱思想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对其内涵也作出了充分的解释。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思想在当代仍意蕴丰富。面对新时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我们有必要去重新审视仁爱思想的普世价值,让其在当代大学生仁爱观的形成中熠熠发光。

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的仁爱思想要求人们要“爱人”,这对当代大学生就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如今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常常被一些世俗的东西所羁绊,人与人之间不仅仅需要相爱,还需要相互理解,通过相互理解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以此达到相融相通、和谐相处的目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还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切勿硬推给他人,这样很容易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心胸宽阔、宽恕待人。除此之外,要抛弃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思想。

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人,并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而是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的一员,更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论语・颜渊》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告诫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亲友仁爱,更要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仁爱。《孟子・梁惠王上》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要对自家的老人、小孩施以仁爱,更应该对社会中的每一位老人、小孩都施以仁爱。

再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提倡爱人,同时也包含着爱物、爱自然的思想。《春秋繁露・仁义法》载:“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这就是说,要做到仁爱,光爱人是不够的,还要爱鸟兽昆虫等,要爱大自然。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儒家关于爱物、爱大自然等仁爱思想的新的诠释。

崇尚仁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即是仁爱精神的化身。春秋战国时期,仁爱思想更是发扬光大,孔子、孟子等一代贤人赋予了“仁”丰富的内涵。到了现代,仁爱思想仍意蕴丰富、意义深刻,它是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一剂良方。现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侵蚀等诸多原因,当代大学生道德出现了危机,尤其是“仁爱之心”的缺失,导致一些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败德行为有增无减,大学生仁爱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就使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育人功能。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38页.

②刘宗志:论语・雍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15页.

③刘宗志:论语・颜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6页.

④刘宗志:论语・颜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7页.

⑤刘宗志:论语・颜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10页.

⑥刘宗志:论语・颜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15页.

⑦刘宗志:论语・子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页.

⑧刘宗志:论语・阳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55页.

⑨张永桃:儒学源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25页.

⑩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39页.

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2011,第10页.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8.

[2]刘宗志,论语・颜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6-15.

[3]刘宗志,论语・子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6.

[4]刘宗志,论语・阳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