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39:43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1)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无疑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有助于检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增强专业教学效果,同时,对风景园林专业内涵的提炼与发展均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目前,针对风景园林毕业论文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毕业论文问题与对策[1-2]、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指导方法[3-4]、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5-6]。笔者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近5届(2016-2020)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重点对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及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探索,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参考与帮助。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现存问题

1.1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热情不高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还存在被动学习的习惯,求知欲不高,对风景园林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在少部分学生中还存在“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一份作业”这样的概念,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部分学生抱着一种能通过即可的心态,“东拼西凑”“敷衍塞责”“糊弄过关”的情况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数量偏少的现状也导致了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够,不能做到对所指导学生及时有效地深入指导和管理,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2毕业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笔者对安徽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016-2020共5届(416人)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集中,选择城市公园、广场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最多,能够占到70%~80%。很多题目都是真题假做或假题假做,真题真做的少之又少。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比较随便,没有从实际项目中出发,所以导致设计内容流于形式,而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过大的问题占比也比较高,有的规划面积达到十几公顷至几十公顷,在毕业论文有限的时间内,规划如此大尺度的场地是不可能做到详细规划的程度的,只能达到概念性规划层级。综合以上内容能够发现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毕业论文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欠缺,最终的结果会是毕业论文将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1.3毕业论文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针对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标准要求较低,且研究深度要求不够。以规划设计类毕业论文为例,文字部分要求不少于5000字的设计说明,图纸部分则要求包括区域位置图、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鸟瞰图、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植物配置图、节点平面详图、节点效果图、竖向设计、意向图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但应不少于八幅A3图。论文标准不高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图纸数量过少和深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学生以“总平面图+意向图”的方式来应付。

1.4毕业论文存在重图纸、轻实际的现象

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很少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重图纸效果,轻实用功能的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图纸表现艺术效果上,过于重视规划图纸的表现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场地设计对象的详细设计与分析,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致使设计方案中存在较多不够合理的地方。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中虽在文字上提到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等规划原则,但在其图纸表现中却看不出这方面的考虑,重视表现及整体效果,忽略细节设计与表现,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设计行业的大环境相关,但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来讲必须要考虑实际问题,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风景园林学科的特点是科学与艺术并存,但在规划中不能过分强调艺术效果而忽略实际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只考虑实际功能而舍弃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5毕业论文专题化研究比例过少

从近五年毕业论文统计情况看,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进行专题化研究的比例过少,某某公园、某某居住区、某某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题目比例最多,而针对于如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公园景观小品详细设计、风景区植物种植详细设计、住区水景详细设计等相关的题目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往往停留在概念性规划的层面。此外,图纸数量偏少、表现内容过于简单、规划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也能够反映出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不够,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改革的途径

2.1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了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需求,其中有文献研究、规划设计与图纸绘制、相关绘图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能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的能力,从而有效解决场地所存在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效果与学习状态,加强过程管理,关注学生按规范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在毕业论文选题指导上,要求学生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题目,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如果难度过大,则不能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毕业后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岗位角色。

2.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2)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强,园林相关行业、领域对既懂园林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尽管许多高校园林院、系开设了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以期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我国复合型园林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方法不合适,不能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复合型园林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园林人才。由武涛、杨滨章主编,徐锋主审,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景园林专业英语》(副主编是王霞、朱晓霞、陈宇、王洁,2012年9月版)一书,运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介绍了风景园林的概念、园林演变史、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建造技术与工程以及近十几年来风景园林研究进程,旨在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帮助学生能够无障碍阅读相关国际文献,用英语撰写论文、综述、报告等,其中关于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讲解,对探讨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读全书,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且客观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二、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加强,从事风景园林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都对英语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不仅需要学会运用英语去了解国际风景园林的最新发展,获取最新信息,还需要运用英语与国际相关专业的友人进行知识交流,增长见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一书是以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掌握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用法以及提高其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在此目的基础上,该书在讲解与风景园林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时,会尽量选择难易适中、覆盖面广的论文作为讲解模板,以期学习者能够通过此书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该书在翻译国外风景园林相关文章时,尽可能达到“信、雅趣、达”的要求,旨在告诉学习者不管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需要做到用词准确、语法无误,都需要做到文字流畅通顺、辞藻优美且忠于原文,只有这样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该书为帮助学者提高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撰写英文摘要的方式方法,较为客观地讲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查阅风景园林相关的英文资料的技巧。由此不难看出,该书不仅目的明确,可让学习者能够正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同时围绕“目的”而展开的讲解对相关学习者来说也极具实用性。总而言之,该书不仅结构科学、内容丰富,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实用性,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师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该书关于风景园林英语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等内容的讲解,对探析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

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6)

1.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 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 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4.2 合理选题,加强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必然很重要,但是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应用,也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应用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建筑专业风景园林中教育要加强学生实践的锻炼。设计的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要反复斟酌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合理的实践项目既要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又要切合实际。首先,项目要具有前瞻性,总结当前建筑的经验,避免现有建筑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实践项目的覆盖范围要广泛,提倡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实践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对于优点和不足要分别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琦,杨西阁,王昊,袁飞,王秀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303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为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风景园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要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联系的同时,倡导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风景园林价值。

一、风景园林学内涵与外延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风景园林学要应对城市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所以风景园林专业随时展其内涵与外延需不断被重新定位。

张启祥[1]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朱建宁[2]认为风景园林的含义就是领土的安排与整治,风景园林学本质特征是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整治行为。成玉宁[3]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必然着眼于系统建立 “人、场所、生态、功能、空间、材料、技术、文化”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型,强调设计与建造过程的科学化,突出环境空间、场所、功能、文化及技术支撑的一体化整合设计。由此可见,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高度整合与高度专业化并存的特点。二、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院校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包括农林院校、建筑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等。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和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如工科院校缺乏自然学科知识体系交融,农林院校的学生园林建筑及空间构建能力薄弱等。因此,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基于多学科的专业背景。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

吴良镛先生[4]一贯倡导建筑、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专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三者在技术进步、环境意识增强以及关注地域性的背景下逐步融合。

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现状,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文化素养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而且风景园林专业日趋重视本土文化内涵、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由此,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个途径。

三、风景园林多学科综合教学途径

(一)构建多学科共融的学科基础,形成特色领域

新时期,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必然要有共同的基础。吴良镛先生[4]提出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科构建共同的学科基础。科技基础:结构、设备、植物、交通、场地工程等;人文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和修养;艺术基础:绘画的技巧以及审美文化的修养;生态基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侧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研究,设立独立的理论核心以及支持该理论的核心课程,形成特色领域。

(二)将建筑空间感教育植入景观空间

空间感是建筑的特征,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空间建构以及细部等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点、线、面空间建构进行训练,由若干专题单元组建成园林空间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虽然国外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将建筑融入景观设计[5],但是国内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与建筑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两个学科间的融汇。

(三)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

现代风景园林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由此将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引入风景园林教学中,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路。在具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学生应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各项复杂问题,使园林规划设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四)新技术内容引入风景园林教学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先进技术,奠定专业知识基础,使其迅速适应社会需求。风景园林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园林施工技术、生态技术以及数字技术。

1.园林工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园林工程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园林工程中对水质净化技术、立体绿化的新材料新技术、园林透气透水铺装新材料、大树移植技术、水景技术、照明技术等均有其特殊要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材料相关的课程。

2.生态技术

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形势下,风景园林生态技术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生态技术包含以下内容。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为风景园林规划中因不合理开发建设或其他因素干扰造成的生态破坏提供解决之道。风景园林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多样、广阔的实践载体,由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层面[6]。

节能技术:生态节能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风景园林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等生态节能技术提供了途径,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及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人为虚拟环境,这种环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使园林设计突破“平面、立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不同角度直观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五)管理学知识汇入风景园林教学

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围绕设计师培养进行,但是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及社会需求总体情况表明: 设计实际上只是行业的一小部分,政府机构、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都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同时还应关注理论认知、政策水平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提供几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如政策法规、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风景园林师都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人才培养是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重任。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学科综合教学要求风景园林教学立足专业特色,兼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汇集技术及管理内容,强化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启祥.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2] 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1):38-42.

[3] 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25.

[4]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5] 何昉.站在新起点,遥望风景园林大师辈出的时代[J].风景园林,2011(2):25-26.

[6]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ZHU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8)

2012年11月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2013年3月27日,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并发表讲话时再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对“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正因如此,风景园林专业也开始正式迈上新时代中国生态建设的舞台。而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力求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更加美好的居住生活环境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且与其他相关非生物学科、气象学、历史学、心理学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学科。如今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并且已经荣升为国家一级学科。在过去的20年间,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的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个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 并且这种转变正在加速。【1】如今,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教学体系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在亲身的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够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下面我将就教学中的发现和感受,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方法。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几点现状问题

在风景园林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经过整体课程的讲授,我在教学中逐渐发现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课程的衔接不到位,课程与课程之间脱轨,理论与实践脱轨。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所学的课程相对比较复杂,导致有些课程内容出现叠加的情况,学生会学习两次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知识。并且存在有些课程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例如关于美术基础方面的课程,常常更侧重于美术的专业方向的训练,例如,水粉,水彩的表达,而不是园林表现中常用的表现技法例如马克笔的表现方法,导致学生在具体应用中学过相关的课程却在实际应用中不懂相关的画法。同时,风景园林专业自身就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需要了解和接触实际方案的实施,要求学生有准确的尺度感与空间感,在课程设置中,校内教授的内容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接触不到相关的设计方案的实际实施,学过的理论不能真正用于实际项目中。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轨。

2.课程设置混乱,专业课程时间被压缩。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非专业类基础课程课时量过大,而风景园林本来就是涵盖多专业领域知识,需要获得的知识量很大的学科,因此导致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间被压缩,学生过累却不能更好的获得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3.课外实践不受重视,但实践环节却与专业关系密切。课外实践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往往由于一些外在因素,学生的课外实践不受重视,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而又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在实景中感受设计作品带给游人的心里感受。否则在设计过程中会造成设计作品与实际尺寸所呈现出的景观效果表现不相符的情况。尤其,我国苏州杭州和北京存在大量中国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设计作品的精粹,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积淀。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领略到其中对于空间与植物的运用,人性化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处理的奥妙和玄机。有些身在景观之中的视觉冲击力是无法从和图片中体会和获得的。不仅如此,身为一名专业素养较高的风景园林设计师,更应该去国外领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以法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其中有很多作品中,对于景观的处理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的产生了深厚影响。正所谓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所以,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如果眼光短浅、思维狭隘,那么对其未来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不利的。

4.学生对于新理念的设计作品接触不多,自主学习不到位。首先,学生翻阅的资料有限,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及时的接触到世界前沿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生态理念的侧重的案例,然而资料室中包含的内容比较有限,并且有些前沿理念甚至还没有出版成册,导致学生们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也包含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侧重点和学习态度不到位。有些作业中就可以看出,过于重视图面的表达,而不注重设计理念内涵。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导致设计方案空洞乏味。

二、教学模式现状出现的原因

以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我国当今各大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而正因为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关学科才能得到完善与长远稳固的发展,综合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

1.风景园林学科尚属新兴学科,学科体制建设不完善

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地位,按原本的学科划分方式,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以及学科中仅仅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二级学科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所以学科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又由于风景园林学科涵盖知识较为广泛,分属不同学科,分化严重,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而新目录在2011年已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认可。但是风景园林学不可否认的仍然是较为新兴的一门学科,成立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悬殊,因此风景园林这一学科的教学体制,教育教学方法都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风景园林学科的特殊性

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性,与其他绝大数专业不同,风景园林专业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的风景园林发展史,区分各种类型的设计风格,于此同时,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设计所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大至大型的部级湿地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再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设计,小至小型的别墅庭院的设计,无论场地面积大小,都与相关的实践离不开,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尺度感空间感,在实践中培养如何才能使我们所强调的审美艺术与使用功能更好的结合。

3. 教学条件有限

正如我们一直在强调风景园林学科实践性的重要性,想要培养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就急需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而实践不仅仅包括项目的参与,还包眼界的扩充,追根溯源的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这就涉及在我国被视为我国的园林瑰宝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优秀作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代表。身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经典的享誉国内外的作品自然要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图从照片中感知的初步认识,要身临其境,仔细揣摩优秀的设计作品怎样去进行景观空间感的推敲,而学校身处北方城市,教学条件有限,想要去亲身感受这些优秀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很多繁琐的校内外各方的审批程序,尤其当今强调学生安全的情势之下,实习实践活动更加难以进行,学生相关的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自然,专业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适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

针对一些校内公共选修课和校内公共基础课,适当予以减少,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配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讲,主要的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要掌握的核心知识。要扎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尽可能的传授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环节。同时,课程大纲教研室共享,并且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研究讨论,精减相关的重复课程,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加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习知识正如盖楼,所以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努力的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本科生是风景园林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2. 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综合实习课程比重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中, 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教学。例如,在方案场地确定时可以适当考虑学校内部的地块,让学生能实际感受现场的尺寸和比例关系。同时,多设置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实习。例如在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中, 当讲到有关建筑立面设计的章节时, 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 以校园内的特色建筑为例进行实地的讲解。同时,不仅要设置校内的课程实习,还应克服种种不便和困难,带领学生去国内甚至国外园林设计最精华的一些地方去亲身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尺度与空间之间的变化和关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设置学生和教师的国内外的交流,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的束缚,将更多的专业学者、专业资源融合到一起,是对我国专风景园林业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促进学生积极性

国内外都已经创办了很多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型景观设计竞赛,教室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这类比赛。这些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竞赛有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思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比赛也能了解同等院校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并针对相关的情况加以改革和优化。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提倡国际性的景观设计大赛并且屡屡获奖,在学生短期内提升了专业素质并且的到自我价值实现和提升的同时,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声誉也因此而得到了提升和加强。并且北京林业大学的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2】

4. 优化课堂形式,促进多元化教学

在许多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知名学府,为了提升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设计手法和景观发展形势,常常会举办邀请知名设计者或者知名专家讲座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从中能够获得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应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请一些国际,国内的知名设计师来校以讲座的形式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说,讲座形式的授课是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重要手段。

在大量境外景观公司和事务所挤占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领域的市场,同时中国国内却缺乏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时候, 加强和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和设计水平,培养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在不断扩展,教育的思想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改革,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顺应当今的多元的变化才能满足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的同时,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努力完成社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近年来,我们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也在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确实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仍需要不断努力改革创新以适应新世纪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治理污染,尊重自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风景园林这一行业的重大意义,便是通过对空间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来创造优良的生存空间。如今,风景园林行业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这与当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每个设计师和社会实际之间有极其重要的纽带,那就是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它完成了普通学生和专业设计员2个角色之间的过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整个生涯的研究方向的选择,也对未来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众多设计理念一样,值得人们成系统地探讨。

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概况

1.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中,有一些是有传统学科基础和较强师资力量的专业院校;还有一些硬件软件都未完全配备的院校。因此,不论是在技术设施方面还是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1.1 学科教育水平低于学科实际发展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广泛推动“园林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区域建设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导向。然而,相对快速的风景园林发展而言,学科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在社会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的同时,风景园林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顶尖级人才的缺失和高级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众多分支性学科各自为政,内部难以协调等因素,对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大幅减弱。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学科现实的发展水平。

1.1.2 教学课程体系仍有待完善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种多类知识复合运用的专业,对技术和理论的要求都很高。实践工程技术是为了将纸上的设计很好地付诸实际,落成实体。而理论创新是为了抽象研究空间等要素,从而得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体验效果。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并未能很好的兼顾2者,多有顾此失彼。不同性质的学校,也缺少一定的整合。艺术类院校多重绘画表现,对于实际可行性和理论逻辑方面涉及较少;而建筑类院校过分看重规划管理和建筑,较少涉及植物造景,而农林院校正好相反。

1.2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人口急剧膨胀,户外休闲空间非常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环境绿化方面的后期维护;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民族特色在环境建设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有了新的态势。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交流,为园林建设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风景园林专业将为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提供了专业人才,也确定了未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

2 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2.1 针对城市现状,开创专业新的领域

结合目前中国城市设计的分工情况,风景园林专业弥补了建筑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空缺,能良好地协调2者的关系。对于实际问题,不能对西方案例照搬照抄,而既定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也并不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环境的实际状况。针对我国环境现状的特殊性,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专心新领域进行研究,对症下药,能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成为这一方向研究的带头人。

2.2 挖掘民族特色,保留传统文化

面对洋文化入侵和千城一面的现状,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不仅因为民族特色是我们独有的标志,也因为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智慧来支持我们现代的建设。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让莘莘学子在最初接触景观行业时就有这样的意识,代代传承,便能逐渐找回当初缺失的文化特色,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象征。这一点,除了在专业本身得到长足的运用和发展,还能对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规划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从细节处解决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的运用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除了要培养规划设计类的人才,还要鼓励以专业技术来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生物科学技术能扩大植物季相搭配的选择范围,材料与工程技术能解决水池渗漏等问题,激光技术能丰富夜晚景观。不同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参与,能极大地丰富景观内容,能从一些细节提升观赏价值。在学校中,不同专业的沟通交流,某一个技术方向的景观研究,都对景观本身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在过去多年的摸索中颇有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该专业自我完善的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看待中国园林专业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1998(1).

[2] 欧百钢,郑国生,贾黎明.对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2).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前西方最热门的城市设计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景观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倡导的“以景观作为核心介入手段”多学科合作的思想来解决复杂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的风景园林教育仍以单一的“人居环境空间、场所”设计主,面对综合复杂的诸多城市问题,当前的教育思想缺乏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协同的合作研究,已较难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笔者提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育改革,鼓励风景园林专业跨界融合,重新定位当代风景园林教育,通过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协作来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简介

1997年,美国城市学者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概念,并指出“景观将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这标志着一种以景观作为主要介入手段,并结合多学科理论交叉的城市设计思潮的诞生。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多学科融合,考虑将人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因素融入规划实践,并充分运用新的图形分析、图像模型生成技术,形成崭新的城市设计理论。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四个主题:生态与城市过程、水平表面的分阶、操作或工作方法、想象力 。景观都市主义观点主要包括“系统、跨界、动态、基础设施、数据”等方面。

系统观念认为,应该将“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纳入都市景观设计与再造的过程,力求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操作模型的建立,来描述复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跨界融合发展,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和城市规划、建筑学、市政工程、生态学、社会学等交叉合作,形成良好的学科协作平台。城市景观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的创造应该打破对传统视觉领域构图美学的教条,创造出不确定的,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景观都市主义还认为,城市景观化、绿色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有效整合传统基础设施和城市户外空间人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化图像处理、分析,是景观都市主义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开启了数字化的崭新的景观生成过程。

2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

2.1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回顾

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1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组建的造园组。后来由于国家院系调整,北京林业大学于1956年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是我国早期园林教育的开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林大的园林专业一度停办,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林专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并取得较大成绩。

据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统计,我国现有220所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50000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农林、环境艺术”三大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各个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2我国风景园林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待完善,所以各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建筑类院校中,风景园林教育强调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以人居环境的“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农林类院校则强调以“植物学、生态学、传统造园学”来指导教学。

这就造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义、内涵、外延存在争议。

(2)专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各个学校办学实力差异,专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导致很多院校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效果不理想。

(3)专业教育理论及思想发展缓慢。由于学科理论研究不足,在风景园林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教学缺乏 “多学科协作、应用新的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致使专业教育缺乏思想及理论的革新。

(4)课程内容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当前围绕“建筑、规划、绿地、生态、人文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以单门课程教学展开,缺乏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

(5)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由于不同院校师资、场所硬件条件的制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育,多以校内课程设计方式展开,缺乏校外实践以及围绕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型教学。

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3.1教育理念的革新

针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借鉴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观点,将城市的设计纳入以景观主导下的多学科协同合作,创新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大胆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树立基于“自然、生态、人文、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规划教学理念。

未来的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而相关教育就更要转变仅仅在城市绿地类型的空间界域思考问题的思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向城市区域尺度、城市生态系统层次,从系统观综合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首先要突破单一绿地空间界域和传统园林设计的视野限制,力图将人居环境学科与生态、人文、自然、市政工程技术等紧密结合,从学科的交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要突破单一传统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进一步加强建筑学、城市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城市水文、城市生态学、市政设计、人文地理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GIS技术、参数化设计”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借鉴医学教育方式,以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主体,保证学生能有较多时间在校学习多门交叉学科的理论,真正做到跨界融合,夯实和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树立利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3.3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以“基础课―专业课”为最基本组织模式展开,综合类的课程设计安排较少。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容易形成以单一某门课知识为主体的的思维,缺乏多种课程融合、多学科、多角度思考探索的精神。

要打破现状过于分割的课程培养体系,建立以综合设计studio模式为主导的设计教育方法,保证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综合设计studio课程。这些课程的训练主题应紧密围绕复杂的城市问题,如“旧工业遗址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等,从而逐渐让学生认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研修的学习习惯。

3.4教学质量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体系需要科学而缜密的教学大纲设计,为突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要增加风景园林专业涉及城市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态、人文学科、市政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如:鼓励跨学科专家及社区公众组成评审团,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成果评价。对于学生设计成果,要坚持开放性评价原则,在坚持科学与艺术原则基础上鼓励方案多解的思路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多种思维。

4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关注复杂背景下城市问题,力求通过打破单一传统园林设计界域,建立以景观设计作为主要介入手段,跨界整合相关学科,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参与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景观作为核心媒介重新定义城市的秩序,力求真正整合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解决人类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所以,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应该树立新型的以“风景园林学科主导并多学科协作”的教学理念,同时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东云.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谱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9):133.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树人成境――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成果集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8-02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部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华 颖,程泊淞,边亚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