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写作素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26

写作素养论文

写作素养论文篇(1)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IEEE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写作素养论文篇(2)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写作素养论文篇(3)

关键词:《文心雕龙・体性》;写作主体;素养;能力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体大而虑周”的著作,也是一部理论体系、结构严密、论述全面的文学理论专著。对古典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对于现作依然有指导作用,并且和现作原理中的写作主体素质能力观有很多契合点。本文以《体性》篇为主,并结合书中其他篇目分析写作主体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体性》的札记对“体”与“性”做出了解释,云:“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然性由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①这段话一方面说明该篇是讲风格和作者个性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包含先天和后天培养这两个阶段。篇中把个性的形成分为“才”、“气”、“学”、“习”,这四个方面跟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紧密相关。

一、“才”“气”与写作主体的能力

“才”者,才能也。“气”者,气质也。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是为“情性所砾”,故认为在“才、气、学、习”中这前两者更侧重于先天因素。

才,是写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才力居中,罩自血气”“才由天资”,说明才与先天的资质的关系。由作家的创作我们也不难看出,写作与学识、生活经历虽有密切联系,但也确有天资的因素在内,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分布侧重不同。自古至今,有着和文学大家相似学识和生活经历的人应该不占少数,但并不是都能写出同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见确存在天资不同的影响。但刘勰也说“因性以练才”,说明才能还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这一点在《神思》篇中的“酌理以富才”中可以得到印证。结合现作观点来看,这也是我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观察、感受、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原因。以观察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选择观察的角度,既有空间位置、时间推移的角度,如远近高低、阴晴四季等,也有认识的角度,如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道德的等。其次,涉及观察的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等。通过一定的训练,我们认为观察能力是能够有所提高的。

气,《体性》篇中对“气”的提及并不多,“气有刚柔”,说明个人风格的刚柔和作家气质关系紧密。“才力居中,罩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血气,气质②,说明气质是个人内蕴的才能最初的成因,是写作主体先天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按《左传・绍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杜注:“气和则志充;在心为志,发口为言”。③可以看出气质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密切联系,作家的“气”越足,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表现的越充分,所以也说“气以实志”。这里的“气”跟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文气”是相同的,说明气质跟写作主体的能力和文章的思想都有密切联系。

二、“学”与学识修养

刘勰在天资的基础上也强调学识修养。他所谓的“学”,是学识,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写作主体的引事引言,因而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

他把事义、情、辞作为作品的“三准”(《熔裁》),可见他对于事义的重视,同时又认为“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至于刀笔”(《事类》),也就是说在引用典故时需要有所斟酌,贵在精当。“八体履迁,功以学成”的“学”指的就是学识修养,可以看出刘勰对于学习的看重。在现作理论中,我们同样提到写作主体学识修养,这里的学识,是指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④。两者的内涵是基本等同的。

强调学识修养,是因为学识是文章内容的组成部分,知识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的丰富程度。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是群科,细大不捐地涉猎各方面知识的。司马迁写《史记》阅读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俄国作家果戈里悉心记录各种景物,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俗语及富有哲思的语言,最终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马克思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种以上的书籍,并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文学等几十个学科。所以,写作主体应广泛涉猎综合知识,扩大阅读量,丰富自身学识修养。

三、“习”与生活素养

“习”,习染,体现着外在环境对写作主体的影响和写作主体自身习惯培养。“体式雅正,鲜有反其习”这说明了风格的雅正和作者习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刘勰十分重视后天的培养。如果说“学”侧重于学识素养,那么“习”这种外在环境是指生活素养的一部分,但生活素养的内涵更为广阔。生活素养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产生的感受、体验。老舍曾经说过,写小说最保险的一种方式,就是了解“全海”,然后去写海上的一个“岛”。这个比喻实际上强调的是生活积累的广度。

“学”“习”是“陶染所凝”,风俗习惯的陶冶感染,可以看出这两者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写作主体的创作方面刘勰提出“宜摹体以定习”,从模仿各种体裁风格中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又以“因性以练才”作为补充,经过多次的模仿、实践,再结合自己的性格进行创作,就会有利于写作主体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并以此总结到“习宜凝真,功沿渐靡”,可以充分地看出刘勰对于后天的学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看重,也渗透着我们现代对写作主体的培养观念。

四、其他篇目

在其他很多篇目中,也体现着能力素养观。如《神思》篇中能力观的体现就尤为明显,写作主体的构思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疏风云之色”的“神与物游”就是把眼前的事物和脑海中想象到的事物艺术地融合,是想象能力的具体体现。“骏发之士”“覃思之人”的文思快慢、感觉敏锐程度不同,这些都跟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有关。“积学”“博见”也涉及到作者的学识素养和生活素养。

在《神思》《丽辞》《比兴》《练字》等篇目中,或多或少的提及到写作主体素养能力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表达修养和语言能力。表达修养是指作者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良好修养⑤。这也就是所说的“意和言”的关系,“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我们要尽可能地使语言达到和文思贴切,这就要求有良好的表达修养和语言能力,一方面写作主体能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恰当的语言能使读者最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同时,这种语言能力也可以借助一些训练和技巧,对偶――“辞动有配”、比兴――“拟容取心,断辞必敢”、练字等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归纳整理了以《体性》为主的篇目中体现的写作主体的素养和能力,通过“才、气、学、习”等与现作理论中的写作主体能力素养观相对应,体会《文心雕龙》对于写作主体的意义。

注释:

①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94-98.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9.

③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⑤路庆德.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写作素养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40-08

一、导言

在数字化时代。读写素养(Literacy)一直是网络教育、信息技术、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等领域中探讨的热点话题。读写素养作为人类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素质。通常指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是传统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但是,数字化时代改变了承载阅读和书写的外部环境,也带来了多模态读写方式的革命。因此,读写素养呈现出新的含义:(1)文本的新含义。传统的手写、印刷和新的数字化文本并存;传统的书本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并存:传统的写作方式和键盘输入、屏幕手写输入、扫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表现方式并存。(2)在信息社会里,社会文化生活呈现出新的含义。新的交流途径、读写习惯、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影响深远。在这一背景下。新的读写方式要求人们除了基本的“识字和写字”能力之外,还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也给学术界带来了诸多带有“素养”的新术语和研究领域。如,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数字化素养(Digital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电-子化素养(E-literacy)和多元化素养(Multi-literacy)等等。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如何建构一定的理论模型或框架去研究贴有不同标签的“素养”,也成了教育技术界和语言学界的研究课题。

著名学者Lankshear和Knobel(2006,2011)在Buckingham和Gee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新读写素养”(New literacies)的概念。并指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论是计算机素养还是数字化素养。其共同点都落脚在‘新’的概念中”。随后,这一概念在学术界被频繁引用并广泛使用。但是,如何理解新读写素养?新读写素养和其它各种不同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建构并解读不同素养的理论模型?学术界对如何理解“新”仍存在分歧,文献中也鲜有研究能够清晰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读写素养的发展历程。寻找不同读写素养的内在核心要素,并在这些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研究新读写素养的基本理论模型。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本研究有助于在教育、技术和语言教学之间建立起一个深度对话的桥梁,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关于新读写素养的研究现状

回顾近50年来的国外文献,在早期研究中,巴西著名教育家Freire对传统读写素养研究的突破影响最大:其主要贡献在于走出传统读写素养教育中局限于对语言功能的关注,认为读写教育更重要的是“从文字的阅读上升到对世界的了解(Reading theword and the world)”。这种变化在于重视语言在社会文化功能上的延伸,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读写素养,因此,在西方教育界影响深远。以Gee为代表的学者称之为New Literacy Study。

这种“新”是基于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以及Freire的解放教育学,打破了视读写为工具性技能的传统,把读写看作是社会实践中的在场活动,因此,它是一种研究视角的“新”。与技术的发展无关。随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继续探讨。在此基础上,Street(1986)提出两种模式的读写素养:“自主的读写素养”(autonomous model of literacy)和“意识形态的读写素养”(ideological model of literacy)。自主的读写素养指的是靠近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读写素养,是认知心理的提升,是个人得到发展的技能或系列技能,与社会语境是相脱离的。而意识形态的读写素养是读写素养的发展趋势。是对读写素养的批判性认识。是根植于社会能动性的——将个人置身于社会文化语境中。另外。Luke和Freebodv(1997)提出了“心理学模式的读写素养”(psychological models of litera-cv)和“社会学模式的读写素养”(sociological modelsof literacy)。虽表述不同。但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革命给读写活动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Lankshear和Knobel(2002,2011)在阐述“新读写素养”的时候,主要从“范式意义上的新”(paradigmatic sense of new)和“本体论意义上的新”(ontological sense of new)来解读。其中“范式意义上的新”是继承Freire、Gee和Street等人的研究。从语言技能和社会文化角度来理解读写能力:而“本体论意义上的新”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技术、新环境、新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全新社会实践模式,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技术上的新”(new technical stuff)和“社会思潮上的新”(new ethos stuff)。类似的研究还有:Kress(2003)在介绍屏幕如何取代传统纸质展示文本图像时,提出由社会、经济、交流和技术四个层面构成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新媒体素养。

综上,关于读写素养的“新”,在文献中主要有两种解读(见表1):

其次,有关文献中关于读写素养研究总的趋势(见图1)是:由传统的单维度(认知心理视角),到双维度(认知心理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进而发展到多维度(认知心理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以及由于科技革新而带来的新的社会实践对读写素养内涵的全新理解)。

但是,“新读写素养”的这些研究具有模糊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新”可以是一个时间上的历时概念。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现在的“新”意味着将来某个历史阶段就会成为旧。(2)“新”也可以是同一件事物在使用方法、视角、群体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情况下而体现出来的新。这也就意味着有些读写素养的表现形式在同一历史阶段存在着共存共生的现象。(3)“新”也可能是读写素养在新领域、新职业等不同视域下的不同表现方式。

因此,一方面,这些模糊和不确定性是目前文献中对“新读写素养”研究的局限:另一方面。这些新特征表现为术语的过于多样化,如,教育技术领域常见的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数字化素养、媒体素养、多元化素养,或其它领域中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财务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文化素养(Cuhural literacy),甚至是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literacy)等等。

那么。关于读写素养,不管社会发展如何变化,有没有哪些核心要素是不会变化或是具有共性的?如果能够找到这些核心要素。则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研究读写素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新读写素养研究的5P模型

当代科学研究论主张在本体论层面上思考认识论问题,实现认识的本体论化。“其逻辑内核是情境科学观,弱化科学的知识属性,强化其实践和情境属性”。这一点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也是本文试图理清关于新读写素养的多元表述中最基本、最核心要素的理论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读写素养的众多不同术语和模糊解读,本质上来说表现为语言和世界的二元分割,突出繁杂的抽象概念。而避开读写素养研究的实践和情境属性。也就是说,目前研究中的计算机素养、媒体素养、21世纪素养等多样化的表述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不同的、带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抽象概念来表述读写活动在数字化时代的实践形式。这一点。在无形当中突出了繁杂的抽象概念,使学习者们、甚至是研究者们在不同的理论流派、学术概念中穿梭乃至于迷惑不解。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读写素养的最本质特点,认识到各种多元化的理论解读其实只是这些最本质特点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方式。那么。就可以绕开影响我们认识事实真相的过多抽象概念,直接在认识和基于实践和情境的本体层面建立联系。这样,我们的认识就可以真正深入问题的根基。

因此,本研究认为: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的读写素养,其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可以具体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谁参与”、“干了什么”、“如何实践”、“为什么要这样”的读与写的实践行为。而这些要素,无论是传统的读写实践还是数字时代的读写实践,都是共有的特性。都是我们认识这些活动的根本。既然,本质上都是实践,那么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参与者、事件、原因和过程就是我们在构建新读写素养理论研究模型上需要考虑的六大要素。考虑到“原因”这一要素是我们在考虑其他五大要素时都必须回答和讨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由Platform(平台)、Participant(参与者)、Potential(潜力)、Position(立场)和Praxis(反思实践)构成的5P模型来研究和解构读写素养的基本内涵(见图2)。其中Platform(平台)要回答的是“读写活动进行的场所是在哪里?所依附的平台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所关注的层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Participant(参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参与者是谁?参与者的参与方式、规模数量以及范围是什么?参与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等等:Potential(潜力)需要关注的是“在时间上,既然有了新的实践或关注层面。既然参与者有了很多新的因素或变化。那么在将来。这种全新的实践活动蕴含着哪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潜力?为什么会有这些潜力?这些潜力会带给我们什么?”Position(立场)这一视角所关注和解释的是“各种读写活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Praxis(反思实践)探讨的是“读写活动的过程是什么?是如何进行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5P模型中每个要素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在下文一一详细论述。

(一)Platform(平台)

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场所或一定的领域进行的,这是读写活动在任何历史条件下所共有的。

首先。从心理认知平台和社会文化平台角度看。这一点可以用来解读Gee的“新读写素养研究”,Street的“自主的读写素养”和“意识形态的读写素养”,以及Luke和Freebody的“心理学模式的读写素养”和“社会学模式的读写素养”等等。这些是新读写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传统的读写素养的理解一直将读写能力立足于传统书写文字的掌握,注重文字的语言学功能,忽视了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工具和载体。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而从社会文化平台去研究读写素养和新读写素养,则不可避免地将其语言功能和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将语言和其他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

上面讲的是基本的内涵之一,如果我们将社会实践中的读写活动具体到不同的社会领域,很多实践中的讨论和研究也会变得更加清晰。例如。如果从不同专业领域的角度去理解,由于专业分工不同,社会实践的具体方式也是有差别的,对于读写素养的要求也是有差别的。在健康保健领域。“健康素养”要求具备读写与保健相关的信息,以对健康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能够遵循相关治疗方案的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科学素养”指的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结论,从而理解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改变以及做出相应决策的能力:在语言教学领域,“跨文化交际素养”(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要求具备一定的读写不同语言以及与这些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宗教等综合能力;另外,不同的语境平台(学校、语言、宗教组织、家庭、公司等)也决定着读写素养的内容和实践活动的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在读写素养的研究中有学校里的读写素养研究、家庭里的读写素养研究、宗教相关的读写素养、母语读写素养、二语读写素养、双语乃至多语的读写素养研究。

其次,从技术发展平台的角度去理解。关于读写素养的发展有两个很重要的基础:一是读写活动要从文字的阅读上升到对世界的了解:二是读写活动中的“文本”在不同技术发展史中的呈现方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阅读与书写相关的媒介经历了岩石、甲骨、皮革、陶器、青铜、竹简、锦帛、丝绸、纸张、电子屏幕等信息呈现方式,信息书写或传递方式也借助于石刀、树木、竹、羽毛、毛笔、铅笔、钢笔、印刷术、电脑、打印机、多媒体、网络以及最新的3D打印技术等形式。这些无不改变了人们阅读和书写的习惯,从而也改变和丰富了读写素养的基本内涵。在甲骨上书写、阅读与在互联网上书写和阅读所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与Lankshear和Knobel提到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新”是一致的。“技术的新”使得文本呈现出多模态的表现方式,也由此带来读写意识的全新改变。这也就是“社会思潮的新”。例如,近年来,以Web2.0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不仅仅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不同的平台,同时也给带来了社会文化实践的革命。方便实用的技术环境(无线网络Wifi、3G、4G、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博客、微博、维基百科、多媒体共享服务、社交网络、网络购物、实时通讯等)对读写素养的内涵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新读写素养自然就表现在计算机素养、多媒体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等具体技术呈现方式上。

(二)Participant(参与者)

新读写素养的实践活动和传统的读写实践都是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人的活动,因而。参与者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样的道理。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方式、规模数量、参与者的范围、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等,都是我们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因素。

由于读写素养的研究涉及到的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民族志或人种志的研究形式进行的实地考察。Street(2003)在研究中阐述,在传统的读写素养中。识字写字不管是针对文盲、穷人、村民还是城镇的孩子们,其实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字词的认知和学习。还应该看到参与者是谁?他们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如何?经济状况如何?在中国,社会底层穷人读书识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穷人身份、农民身份。因此,对参与者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很多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等方面的思考。这和Freire在拉美、非洲等地方的扫盲教育的研究相一致。参与者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等等始终和读写素养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的。这也是Gee和Freire等研究中“新”的含义所在。

在与技术相关的新读写素养中,对参与者的研究也很重要。例如,“社交网络”这种新的交流媒介带给我们很多新的认识:人们参与这种新读写活动的方式和以前完全不同,参与者的规模、范围、交互方式、交流涵盖的内容等等也都是史无前例的。新的交流方式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参与者的身份带有隐秘性和欺骗性——性别和物理位置等都难以真实确定。实践共同体理论(Wenger,2002)告诉我们:不同实践中的人通常因为相互的共同兴趣领域而组成共同的事业。并且共享惯例、用语、工具、手势、符号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行业不同对读写素养的需求也不同,因为行业不同,参与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也会发生改变。

在信息时代,读写活动的参与者由于年龄、背景等差异,在身份认同、权力关系、能动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如,传统的语言学习中,局限于课堂时空的读写素养训练会带来内向型性格的参与者被边缘化现象,他们发言的客观机会和主管意愿相对较少。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新教育技术环境得以改进。通过课外的网络平台激发他们的参与。然而,信息技术也会带来新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边缘化现象。Goode(2010)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表明: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性别差异的不同而导致的人与人交流时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以及信息时代“人的边缘化”(marginalizedparticipants)现象等等[埘。信息素养高低不同的人在交往时的鸿沟是存在的。那些不具备这种素养的人往往会被边缘化。同样,Lankshear和Knobel(2011)的研究也指出:在理解新读写素养的时候需要区分“场中人”和“场外人”所带来的新问题。因为,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属于“场中人”,对新的信息技术为媒体的读写活动非常熟练,而有时候当他们面对控制并主导教育环境的那些年长的“场外人”(老师或管理人员)时,就会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

(三)Potential(潜力)

从时间概念上来讲,Potential(潜力)是某种事物在将来的存在与发展中具备的某种潜在的可能性。读写素养的“新”正是由于从事这种实践活动的社会情境、专业领域、技术环境乃至人们认识层面的深入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因素。因此,无论在实践探索还是理论思考上都具有极大潜力,让实践者和研究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新现象。

这种潜力,有的是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新现象和新角度出发,有助于通过这种“新”将单一的语言技能学习和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结合起来,去了解隐藏在读写活动中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在寻求读写技能的同时,思考更多人性的解放和升华。有的是新技术带来的全新交流方式。打破传统的识字书写习惯。让0和1、比特、超文本或网络化的大数据(Big Da-ta)成为读写交流的新动力以及人类交往的新契机。QQ、微信、Facebook、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技术平台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时空的局限,使得交流方式、交流者之间的联系、影响、思维模式、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也改变了读写素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让更新的技术和交流产生了可能。在人类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因此充满了新的契机。

然而,在文献和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潜力也意味着挑战和危险。很多研究表明。Web 2.0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打破了影响交流和沟通的物理时空。但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在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中真实存在。如。年轻人比老人更容易适应和学会使用新技术,男性相对女性来说也更容易,这种鸿沟甚至还会继续扩大。另外。信息时代的书写方式也是一把双刃剑,能够让信息的读者群更加广泛,也能够让每一个微小声音通过“多模态书写”富有创造性地发出来,但这些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合法性、知识产权等还有很多的问题,“一方面,这是一种带有民主氛围的创造性过程,但是另一面也有违反版权法的风险”。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身份识别的困难,也让人们有机会以不同的身份尝试新的实践方式,从而激发更多的新体验和创造力。但对批判性思维、思辨判断的要求更高。也就意味着新的读写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参考的另一个因素——Position(立场)。

(四)Position(立场)

读写素养在最初的传统观念中就很明显地将人分为文盲和非文盲。这是最明显不过了的立场区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在读写素养的解读中就很容易理解了。Freire的解放教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身份的定位和区分。以及他们在“读写素养实践”、“解放教育”和“人性化”过程中的共同发展问题。尽管后现论批判其教育理论中的简单二元化。但是。将读写素养和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等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立场定位的结合,是我们研究读写素养的一个重要依据。

读写素养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原来单一“读写能力”的概念问题化。强调读写素养的历史性、多样性。在这种复杂的历史文化条件下解读读写素养,就要求我们学会对立场的思考:自我的位置?不同角色身份的位置?你所代表的社会身份是什么?其他人又代表着什么身份和立场?这和经济、文化、语言、政治、技术环境等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新读写素养也就需要考虑权力关系、身份意识、主观能动和话语等因素。下面我们可以从立场和权力关系、身份以及批判性读写素养这几个方面简单论述。

首先。读写素养中的立场和权力关系。读写活动实际上体现了一系列的建构于社会文化和历史时空的权力关系,体现在参与者及其交互过程中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人类活动。在传统的读写素养培养过程中,掌握着文字读写能力的社会阶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深刻地反映出这种社会权力关系在读写素养的实践中的表现。Freire在第三世界长期扫盲教育中也发现。在权力关系上,读写素养不是让被压迫者在拥有读写能力后转换成压迫者的角色,他更强调一种共同的解放——“被压迫者不应当反过来以压迫者的手段去压迫压迫者,而应该使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双方都得以人性化发展。”而在新技术环境中的读写素养实践中,权力往往体现在那些掌握了各种“新文本”呈现方式的群体。如在现代传播研究中,拥有多模态的信息平台往往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在信息传递中占有主导地位。反之则处于弱势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读写素养中的立场和身份关系。读写能力和读写活动通常和社会身份紧密相关。Street(1984)在伊朗的研究表明,读写素养在不同的教学机构(学校场所、宗教机构、商业机构)表现出不同的要求。而且,这些不同的读写实践活动将参与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进行分类。

具备在复杂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和他人的立场定位对于交往和沟通非常重要。具备新读写素养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或者涉及不同的技术环境。他(她)能够迅速地定位自己当时“在场”的立场或位置。并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可以从一种语境迅速转换到另一种语境,从一种媒介或技术平台迅速转换到适合当时情况的另一种媒介或平台: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呈现方式、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信息之间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有效。具备这种素养的人,在回答“如何购买火车票?”时,可以针对提问对象的身份(不具备信息素养的老人或农民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迅速做出判断,回复为售票厅购票、电话购票、网络购票以及由成年人代购等方式。

Goode(2010)在讨论信息时代的读写素养时。提到了“技术身份”(technology identity)这一概念。他用这一概念来表述我们如何在自我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中定位,它包含四种信念:关于自我技术能力的信念、对使用技术带来的机遇和局限性的信念、对技术的重要性的信念以及个人更多学习了解技术的动机的信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如何在这四种信念中去定位自己和技术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新读写素养的程度。这种自我定位的分析,可以让你知道自己是处于新读写素养的主导者地位还是被边缘化者的地位。

最后,立场和批判性读写素养的关系。从立场的角度去解读新读写素养,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批判性读写素养的重要性。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不同的“新”让读写相关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大潜力的同时,也预示着相应的风险和挑战。海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任何可能的个体在微博、论坛、即时通讯平台(QQ、微信、MSN等)、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地方、阅读和迅速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甚至是故意编造误导的信息。如果说,人类从来就重视批判。那么为什么我们当今尤其要重视批判?有学者的回答是:“因为当今人类社会处于一个高度自觉的时代。面临着极度复杂的情况。人类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定向,需要使人性获得升华”。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适当的立场、角度去书写和解读信息、如何养成多渠道获取信息、如何学会以不同的立场和身份去解读信息、如何对不同信息渠道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就越显得重要。批判性读写素养要求学习者能够正确地自我定位,挑战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息和解读。因此,具备良好的新读写素养的人会经常反思:网络媒体上的信息代表着谁的声音?这些信息体现了什么立场?有谁的声音被忽略了?有没有别的其它的观点?如何才能还原事实的真相?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传统的教育技术研究、语言教育研究者跳出技术和语言技能的狭小空间,在更广阔的语境中研究与读写相关的内容。

(五)Praxis(反思实践)

了解了“平台”、“参与者”、“潜力”和“立场”这几个维度。那么,作为社会活动的读写能力培养过程实际上是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其本身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从反思实践(Praxis)这一角度去研究新读写素养,有助于了解实践活动中读写的具体过程。人类活动和读写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活动在反思实践中不断地对读写能力提供新的内容和实践方式,而新的读写能力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实践不是简单线性的“实践一实践”过程,而是一个“实践一反思一实践”的循环发展过程。

作为实践活动的读写素养对传统的心理认知角度来说,虽然侧重于语言能力和技巧。忽略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但也可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只不过这种实践活动局限于一种单纯的语言功能层面的实践,是一种“技术性实践”。而新读写素养更加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反思与实践。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理性地认识读写活动的“平台”、“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具备的发展“潜力”以及“立场”的思考等,然后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质疑、探究以做出理性的判断。

四、5P模型的内在联系和意义

在教育领域中,无论是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语言教育,其核心主体是人,必然会涉及到人的能力或素养,是人参与的实践活动。而文献中对于读写素养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各种新的内涵,是其在特定领域中表现出的多样化表述方式。随着学科之间的频繁交流与对话。对现象之间共有的内在本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研究之间进行深层沟通的必要之举。这是科学研究本体论的实际需求。

与新读写素养相关的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等等是源于具体情境(学科、专业等)的生产过程,这种情境性在出现的初期有助于从形式上标记具体的实践特征,但随着各种“素养”的实践和研究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和频繁的交流,必然会产生情境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文献中“新读写素养”的提出实际上是研究者们试图用科学的普遍性来解读情境性中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但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讲,“新读写素养”并没有能够找出不同“素养”的共同的、本质的要素,因此。其局限性导致这一概念不能够清晰、彻底地剖析各种不同的“素养”研究。这也是本研究所寻求突破的地方。

本研究(见表2)将读写素养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以实践为核心纽带,以实践活动中的最基本要素:地点、人物、时间、原因以及情境中的实践表现与未来发展为主要维度,最大限度地关联不同“新读写素养”的内在联系,力求科学研究与实践层面的统一。并在科学的认识论层面和实践经验的本体论层面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技术、语言教学等相关领域建构起共同对话的模型平台。

五、结语

本研究所构建的由Platform(平台)、Participant(参与者)、Potential(潜力)、Position(立场)和Praxis(反思实践)构成的框架模型,是在系统深入分析前人关于读写素养和新读写素养研究基础之上做出的尝试。5P模型的优势体现在其推进和发展了文献中关于数字时代新读写素养的各种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将一切形式的读写活动简化为能通过与实践息息相关的五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五个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不同的角度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读写素养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及其深层含义。本研究的5P模型主要目的是促进数字化时代各种新读写素养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模型。

本研究虽然是在广泛吸收文献中读写素养的各种研究,并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框架,还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本模型的五个不同视角可以用来分析解读与读写素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数字化素养、媒体素养、电子化素养、批判性读写素养等),将不同的与读写素养的研究和讨论通过5P模型找出各自在不同视角下的异同,从而能够有助于我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对话;其次,本模型也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读写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在不同心理认知、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情况下的深层内涵;再次,本模型不仅仅对于认识、解读新读写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新读写素养的具体实践和教育教学中这些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读和写实践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这种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是技术发展、文化信息、社会关系等在不同时代的反映和体现。

写作素养论文篇(5)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282

医学写作教学对于我国医学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而言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医学文章不仅仅是医学生文学素养的体现,同时从写作中也能够体现出学术研究内容与科学研究水平等,这同样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具体体现。下文将通过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医学写作教学是提高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此实现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医学写作内涵分析

对于医学写作而言,主要就是医学人员对于信息的交流,在搜集医学信息的情况下,合理地对医学信息进行处理,提升医学写作工作质量。在实际写作中,医学论文与写作之间产生直接联系,医学写作者可以通过写作方式反映出医学的客观事物。

医学写作,主要就是对医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利用文章格式、文章写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医学写作能力,促进医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提升医学科研服务工作质量。同时,在医学写作中,主要就是针对各类医院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与调查,逐渐提升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医学写作教学质量。

2医学写作教学对于提升医学生素质的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目前人才教育培养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为了促进医学院能够加强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医学生的医学素养,促进学术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而医学写作作为学生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医学院加强对于医学生的医学写作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为学生综合发挥科学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奠定相应的基础。[1]

事实上,现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上是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很多临床医学以及医学研究和医学方面的假设的提出都是以医学写作为载体,并且医学的很多突破以及进步都是医学理论先行,所以医学写作是能够较好呈现理论与实践结果,促进医学发展的良好体现,医学领域离不开医学写作。

从实际就业角度上来看,医学生一旦实际在医院就职,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文学素养与写作功底,比如病例的填写、手术报告的填写上交、医学论文的撰写等,都无法脱离医学写作。所以提前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写作教学,能够促进医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医学生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中,以流畅明确的文笔,给予自身更多的工作学习机会。

3加强医学写作教学的具体措施

因为医学教育中离不开医学写作教学,所以要将医学写作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首先在进行医学写作教学之前,需要帮助学生们树立医学写作思想,正确认识加强医学写作教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医学写作教学,才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参与程度与深化程度。

31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要先让学生们锻炼应用文的写作,在常意义上的应用文能够熟练写作的同时再引入医学写作的意义。因为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循序渐进,[2]不断进行培养的。可以从几个方面上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培养:写作内容、格式规范和写作技巧等。

首先,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考验学生能否将自己所有想表达的内容都能够通过文字清楚地进行相应的表达。并且在教学上还会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学生还需要能够结合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知识内容的联系与综合。而且任何的写作都离不开对于素材的理解以及积累,想要提升医学科研能力,加强医学写作教学,就需要学生在平时业余时间,能够阅读并且学量的医学科研材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够为学生进行医学成果以及医学理论的熟练运用奠定基础。所以对于医学生进行医学写作的学习而言,无论是医学写作内容的理解还是积累都能够较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其次,从医学作文中的基本格式来讲,常规的医学论文都是有自己的相应格式的,基本结构大致分为标题、署名、单位以及摘要、关键词和引言材料方法等,[3]这些基本结构需要学生们进行了解与掌握。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们能够掌握参考文献的查询与引用方法,如何去搜索文献并且进行文献的检索等。掌握医学写作的技巧,可以学习一些经常套用的经典的句子以及词汇等,进行医学术语的学习,也要正确使用医学术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需要向学生们渗透医学写作的严肃性,保证文章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章是否是真实有效的,并且满足重复率的标准。

最后,从实践训练角度上看,学生对于医学写作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训练与联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医学写作的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评与修改,以此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学术,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潜能,增强对于医学写作的学习积极性。以医学论文撰写的方式来带动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32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

在医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引导学生明确医学题目,使其掌握更多的前沿性知识,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医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搜集各类医学专业写作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准备效率,在学生做好写作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国外文章进行翻译。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医学术语的掌握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医学术语的掌握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写作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结论

因为医学写作中不仅仅包含着文字撰写内容,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于医疗科研内容进行阅读、收集医疗资料,进行科研内容决定与选择等,所以加强医学写作能够实现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整理能力、社会能力与科研学习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晓云广州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写作素养论文篇(6)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便将来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非常重要,为此,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佳策。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只有让小学生将我国汉文字认广、认全,才能让他们充分了解我国的汉字文化,才能在组词时更加灵活,其实汉文字中有很多能体现良好道德素养的实例,语文教师只要细心观察教材即可发现。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其中有几个生字(忘、挖、井、席、念)需要学生认识,在教会学生认识生字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将其组成一句本课的中心思想“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为学生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培养学生知恩图报,不忘恩人的良好道德情操,如此,可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阅读教学可分为课堂朗读发声教学和默读解题教学,课堂朗读教学注重的是体会作者在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作者在文中创造的意境,而默读解题教学,则注重的是在阅读中的有效方法,如何快速阅读,找出题目中与文章相切合的字或句子,联系上下文得到题目中要求的答案。但无论是哪种阅读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王二小》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知道王二小是一名为了将日本侵略军引入八路军埋伏圈而舍弃生命的少年儿童团团员,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铭记国耻的道德素养,唯有如此,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国家。

三、在激烈辩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板块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少不了开展辩论会或辩论赛,这也是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针对一个能体现道德情操的辩论主题开展辩论,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搜集材料、撰写辩论提纲、探讨辩论技巧等,从而在详细的辩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开展名为“塑料袋子究竟是否应当禁止使用”的辩论会,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搜索相关素材,在课堂的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形成观点相互对立的双方,详细论述塑料袋使用的优势和弊端,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写作教学又叫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其重要性可从历次考试卷面分值的设定上看出,除此之外,作文能力的应用范围涉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小到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或者撰写工作报告,大到国家重要新闻的等,都需要良好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亦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如此实验,在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从课外带一杯醋和一杯糖水到语文课堂上,然后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分别用食指蘸醋品尝和中指蘸糖水品尝,然后做出喜悦的表情,教师做完后,要求学生也来品尝,结果却是小学生尝到了醋的酸味,表现出一脸的苦涩。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弄清事物的本质,教师之所以告诉学生留意实验现象,是因为教师在品尝醋的时候,虽然食指蘸进了醋中,但品尝的却是中指。因此,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要告诉学生在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之前不要妄下结论,有可能人的一个结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应当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有必要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辩论比赛以及写作教学中恰当地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为国家培养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写作素养论文篇(7)

目前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担主要由写作课程承担,而其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基本脱节。如文学史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艺理论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这些课程的教学大都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些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其教学大纲中对于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使得这些课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明显。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和普遍存在性。按照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各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标行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便可以视为一个系统,通过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使各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共同完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

首先,对构成写作能力的知识、能力进行分解,构建写作能力构成系统,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写作是一种对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过程,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可视为能力。写作需要必要的知识支撑,写作所需的知识和各项子能力又可以相互促进、转化。根据在写作中的作用的大小不同,其子能力构成又可分为两级,上一级子能力直接关系到写作能否顺利进行,下一级子能力影响作品的质量。

其次,明确培养方案中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确定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支撑哪些知识、能力的培养,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知识、子能力培养对接,构建写作能力培养系统,如表1所示。表1中课程和实践环节与知识、能力的对接,明确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指向和教学要求。写作所需的知识与子能力具有无序获得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必考虑让学生先拥有哪种知识、能力,教师只需根据课程、实践环节的知识、能力对应关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即可。

最后,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需发挥专业课程体系中多数课程、教学环节的功能,使写作能力系统中的要素与培养写作能力系统中的要素对接;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内容对接,即各课程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选择哪些教学内容来实现对写作能力的辅助培养。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学史发生、发展的土壤、脉络,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还要找到课程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对应点,如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语言表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讲授欧阳修的《朋党论》时,教师要侧重讲授文章的结构,让学生知晓文章的严谨的行文逻辑和严密的语言表达,有意识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制订有利于写作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写作素养论文篇(8)

作文是将生活素材艺术化加工的过程,但往往又要求生活素材要真实。而核心素养最终是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服务的,因此,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把生活素材真实与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目标结合起来,立足于生活来指导学生。一方面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健康生活,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就应当把健康生活的理念渗透进去。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学又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最有效的切入口。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味作文的趣味,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核心素养要求。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作文生活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要把作文教学要求与学生生活统一协调起来,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写有艺术人生的雅致。二是注重学以致用,要把作文教学体会到的健康生活带入到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而,生活化教学与作文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以议论文的条理性教学为例,笔者以学生在辩论赛中的条理性与逻辑性作为生活化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分析、梳理、体会并理解辩论赛立论稿的条理逻辑性,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条理性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素材进行分析后,很快就理解了议论文的条理性作用,然后通过生活化教学把立论的条理性迁移到议论文中来,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议论文条理性内容。而通过议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果,更是把议论文条理性引申到学生生活条理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

思维发展能力是实践创新的前提与基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实现让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发展思维,就要在教学中重视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思维发展能力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维活跃的高中生而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其实质是通过语文作文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走向自主发展之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对于这一点,高考语文作文有更明显的表现,如2016 年语文全国卷I漫画中的教育案例,既是源于生活但更是对教育本质、社会发展的反思。要写出新意就必须要求学生要求创新性发展思维,而这恰恰就是核心素养自主发展下思维发展能力的体现。山西有位学生从生活的标准尺子出发,谈出人生百味尽在尺度不一而已,这一创新性思维不仅突破了材料的拘囿,更体现出自主发展的独创性,因而获满分评价。但实际上受限于材料的思维定势,更多的学生无法看到材料背后的寓意,一味地只从反思教育的口诛笔伐快感中进行写作,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视野,自然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了无新意。由此可见,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更应当体现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把学生自主发展的思维细化为每次作文教学的实践创新,一步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从更广更宽的视野下来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形成独特又富有新意的创新性思维发展能力,推动高中生向“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前进。

三、重视阅读视野下的精细化训练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突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更要通过作文教学中的精细化训练来实现。一方面精细化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与作文水平,没有一朝一日就可以解决的灵丹妙药,只有通过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作文教学要与核心素养擦出火花,就要在精细化训练的过程与指导,通过精细化训练计划的每一步渗透,把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内容转移到写作过程中,从而使写作活动与核心素养培养同步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写作素养论文篇(9)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对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写作素养论文篇(10)

从写前、写作、写后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写作责任心也是促进写作能力培养的一种“远虑”。写作责任心表现为作者在写前构思阶段对作文体裁、主题、写作框架的思考,对相关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写作阶段对作文思想内容、篇章布局、修辞句法细致入微的处理;以及后写作阶段对作文的主动修改和完善。学生写作责任心的养成,是实现写作教学高效性的保障。写作责任心的培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通过有计划的写作前任务设计,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写作素材的自主性学生看到一个话题无从下手,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素材积累。有写作责任感的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会仅靠大脑里的有限知识储备去匆忙完成写作任务,他们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开阔视野,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充实写作素材。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责任心,英语教学就要有计划地设计针对不同话题的写作前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积累语言知识和写作素材的习惯。例如,在给出作文命题后,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课本、新闻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了解话题相关内容,搜集写作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合,确定写作主题和写作框架。写作话题的设计要考虑写作内容的时效性以及学生的兴趣、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或身边事的深入思索。学生通过完成写作前任务,可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养成关注和思考社会现象的习惯,培养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和写作素材的自主性,从而有效避免写作时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言贫乏等现象。

写作素养论文篇(11)

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采用探究式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初中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课题为主题,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遴选对语文学习有用的信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语文问题的帮助,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将语文课堂变的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3.在学生中组建合作小组

从生活、活动中获得语文课外资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初中生具有喜欢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的心理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把学生分为各个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去生活中寻找语文课外资源,然后带到语文课堂上,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互相的学习,共同的进步。通过收集语文课外资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