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20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

文化差异是跨语种(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2007年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也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近年来,各高校顺势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文化教学内容写进教学大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囿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实践中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文化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比较重要,但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则勉为其难。

一、“阶梯式”文化导入的界定

关于阶梯式教学法的含义,学者们已有述及。有学者提出,“面对全班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阶梯式教学法。”还有学者从课堂提问层面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该要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笔者认为,所谓“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法是指在大学英语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属专业要求、英语水平、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参与各教学环节,通过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比较拓展英汉词汇、成语、语句、篇章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信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理解世界文化并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基于此,本文所指“阶梯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的阶梯式”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

综上,“阶梯式”文化导入法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与意义。(1)“阶梯式”文化导入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摈弃传统讲授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以往“说教者”转变为现在的“引导者”,从而也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心帮助“后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2)“阶梯式”文化导入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该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每位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课堂讨论与相互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最终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3)“阶梯式”文化导入法关注“教学对象的阶梯式”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教学对象的阶梯式”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在专业发展要求、学习成绩与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阶梯式”是指在教学中应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导入文化信息内容。由于充分注意到授课对象与授课内容的差异性,“阶梯式”文化导入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能接受课堂接触的文化知识。

二、“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原则与必备条件

(一)“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原则

关于大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者们多有述及。大w上有如下方面。即平等、适度、有效、关联原则等。平等原则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坚持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平等的理念,以同等的关注态度去领悟世界文化现象;适度原则是指“是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不可喧宾夺主。”;有效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中西文化知识要坚持以实用性、有趣性、通俗性为主,使文化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厌学与避学”现象的发生,使课堂文化教学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应。相关原则则可从两个方面予以理解。一是指文化知识和语言内容的关联性,二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性。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中除了应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如下特有原则。(1)差别对待原则。即“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在“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譬如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搜集相关文化资料的任务,增强其存在感,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多发言,多提问,以助于整体提高;(2)循序渐进原则,即“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展开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英语基础、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贯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导入中西文化信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与语言交际能力。

(二)“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必备条件

1、任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笔者认为,作为“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任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学于教,通过钻研教材、中西文化著作以及校外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英语语言与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与讨论以及师生互动等方式组织、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前文已述及,“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领悟授课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整理有关中西文化的素材。由于文化学习的目的离不开语言交际,因此,学生在文化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课堂互动与讨论的需要。

3、课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积极健康、与授课章节密切关联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目前,有关中西文化内容的读物与资料绝大多数符合文化发展与交流的需要,但一些充斥消极腐朽的文化垃圾也客观存在。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积极进步、符合时代要求并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用于教学。至于所选取的文化素材与种类,可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1)国内外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如《红楼梦》、《茶花女》等;(2)反映现代文化进步的一些文化著作。如《平凡的世界》等(3)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素材。如湖南花鼓戏等。此外,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大投入,积极建设能适应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并购置充足的图书资料,以利于英语教学的开展。

三、“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实施步骤

“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实施步骤是“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是指将“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笔者在担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在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点教学成绩。笔者认为,为确保“阶梯式”文化导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效果,任课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与授课章节相关的文化信息内容等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阶梯式”导入中西文化内容,具体可经由如下步骤。

1、分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是“教”和“学”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教学活动最终必须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才能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根据任课班级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各具特色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提前预习,是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笔者在多年大学英语教学中,历来重视“学习兴趣小组”、“学习互助小组”的成立与实践,并要求各组的小组长(通常是该组成绩优秀的学生)具体负责督促本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为即将展开的课堂讨论准备条件,得到学生普遍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有助于学生的整体提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导入文化内容展开讨论。具体应做好如下方面:一是根据授课章节适当导入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二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意见,澄清认识,提高文化感悟能力。如在讲解《视野大学英语》中关于奥运会的文化知识(第一册第五课)时,教师可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导入中国女排、乒乓球、足球的历史与现状,并要求学生围绕“女排精神”、“国球文化”、“足球困惑”深入思考,挖掘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精神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当然,也可以适当介绍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及其课堂导入的文化内容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使课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介绍,而且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与兴趣。

3、S机提问做好评析总结。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随机提问。当然,具体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叉提问。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评析学生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出课堂总结。如在在讲解“lover”一词时,教师除了对该词汇进行必要的字面解释外,还要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其可能的文化内涵。因为很多国内学生往往将其直译为“爱人”,并进而理解为“妻子或丈夫”,显然,如此理解与英文的实际含义“情人”相去甚远。因此,词汇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内涵需要教师在评析总结阶段予以适当补充。

4、布置课外作业巩固学习。为检验“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效,进一步促使学生巩固并运用已学文化知识。教师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1)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教学情况作出小结;(2)选择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中西文化信息内容并附上所需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后交流并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或英语文化沙龙等活动。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 Civil Rights Heroes 时,就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反映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和民权运动等内容。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2)

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1 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3 讲课设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本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4 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①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②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5 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度。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3)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1 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 分阶梯授课

2.1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 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4 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4)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5)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新近提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反,秉承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创新持续发展为主的理念,通过启发互动式的沟通教学方式,让教师的授课过程变为辅助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想法,再在课堂上通过建立讨论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们共同讨论课本内容与相关话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且和学生保持互动交流的平等关系,并不过度教导学生。

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变为主动式学习,不仅改进了学生习惯的听说接受模式,更能够使学生对自己优势与价值形成新的认识,进而从心理层次及生活层面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

二、阶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教学对象学习能力的阶梯式分布

由于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理解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也存在阶梯式分布的差别。于是,这种学习能力的划分与阶梯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谋而合。阶梯式一词也隐含了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不断成长学习,拾阶而上取得进步的涵义。这时,教师的引导的作用往往多于直白教育的作用,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发现学生可进步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在将学生进行阶梯式分类时,愉快、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不同阶梯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带一的方式进行鼓励;对于在相似阶梯的学生,通过友好公平竞争的方式来取得共同进步。

2.教师的教学过程要阶梯式开展

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共同考虑,阶梯式教学模式都是生动的展现了教育的内涵与深意。学生和教师都应注意到学习阶梯式增长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在遇到每一个瓶颈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充满耐心与毅力的对待,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此外,阶梯式教学模式应该是贯穿整个授课阶段的。

3.《管理学》课程的阶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开展

阶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不仅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需要学生真实、乐观的配合态度,具体可按以下步骤逐次展开教学:

(1)学期开始前,进行摸底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或上一学期的成绩及平时表现情况,制定出学生情况表格,可以为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及测验成绩设置不同的权重,汇总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成绩,并进行汇总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学生划入不同阶梯。

根据学生人数与所需阶梯级的数目,为每一阶梯级划分得分区间。例如,X级学生是课堂表现良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Y级学生通常是整体情况略逊色于X级的一部分学生,可能某一方面很突出,但另一方面造成了劣势;Z级学生是学习积极性与成绩相对较落后的一部分学生。

教师在参与阶梯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对待不同阶梯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沟通与引导,让每一阶梯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教师的教案设计方面,需要将不同理解程度与难度的知识进行划分,着重突出重点,既不因为课程设置较简单而影响高阶梯的学生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其他阶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进步空间,增强其信心。小组讨论可以根据座位分组,也可以根据不同阶梯的学生状况进行合理搭配。

(3)课堂提问环节或是课后的作业布置方面,教师不应因为方便批改审阅而布置相同的任务。

课堂提问时首先遵照学生的自愿原则,例如提问有难度的问题时,如果X级或Y级的学生同时有回答意愿,可选择Y级学生进行回答,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其自信程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开放式的提问,可以常选择让Z级学生进行回答,并进行正面的言语鼓励,当然,对X级学生也要进行鼓励引导,不能让其失去学习劲头。总之,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学习状态。

课后布置练习时,应规定最少完成的任务限度,并在同一联系中涵盖基础题、提升题与加试题等不同层次,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能力限度内的任务,并对更高水平的题目产生一定兴趣与斗志。

(4)课堂表现的评估及成绩的评审方面,教师要规定清晰的平分办法,可以定期进行简单的测验,根据若干次结果的综合来重新划分学生所处阶梯。

四、结语

阶梯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能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参与讨论、小组集体完成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思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勿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做出变通,不断接纳与吸收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加良好全面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林.高职专业课教学案例编写的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2]方正松.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104-108.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6)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四、激励跨梯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7)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08-03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并日臻完善。“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也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一、“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适用问题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以心理体验为目标,通过阶段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认识,深化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体验和感悟的目的。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有三个要点:一是一堂课一个主题活动;二是三段阶梯式,也就是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有层次的、阶梯式的递进;三是体验,三段活动旨在使学生获得体验,得到心理感悟。 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用一个活动来贯穿,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素材,有利于深入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做到充分的分享和交流。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活动的设计符合情感发展规律,有利于心理课中体验目标的达成。活动难度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过程,理解起来简单,容易设计、操作和把握,前后环节联系紧密,容易对比效果和影响程度。一节课一个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教师的备课压力,缓解专业枯竭感,并降低在心理课中重复开展同一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魅力,有利于心理辅导课的长远发展。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活动太多,体验活动不能深入开展,主题活动不清晰,教师们备课负担太重等问题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钟志农在专著《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提出,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以按三个维度来设计:一是了解和理解;二是尝试与学会;三是体验与感悟。这样的目标定位一方面体现了心理辅导课的课程性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也是落脚点,是区别于其他课的最本质特征。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和感悟,或者只有浅表的体验和感悟,心理辅导课就可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把体验和感悟目标放在首位,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学生有深入的体会,完成了认知、行为方面的目标。

通过体验目标的达成来带动完成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在这样的思路下,心理辅导课必须把各种主题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因此就涉及到了可行性的问题。教师们在心理辅导课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的内容很容易设计成活动类型,但有些内容的确很难转化为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高年级阶段的主题。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考前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课程,教师们往往更加得心应手地选择以讲授、讨论、辩论等为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类课中“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是否适用?这个方面我们作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结论是“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与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确定有直接关系。如果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以体验为主,那么“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果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以认知为主,那么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就难以适用。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也是落脚点,大部分的心理辅导课基本上是以体验目标为主,因此“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适用于大部分的心理辅导课。

中小学最常使用的心理辅导活动形式有游戏、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绘画、讨论等。我们课题组的心理教师们对不同类型的辅导课作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可操作的课堂辅导策略和方法。下面详细介绍“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在游戏活动课、角色扮演活动课、绘本活动课中的运用。

二、“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运用

(一)游戏活动辅导课

心理游戏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心理游戏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令人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并使学生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体验活动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辅导思路来源正是来自这一类型的课,因此实践中很容易把握和理解。根据“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的理论,这类课设计为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目标为初步体会游戏过程。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对游戏的兴趣,初步掌握游戏的规则,初步了解游戏过程。这一阶段还可以协商课堂契约,为后面的游戏活动提供秩序方面的保障。引导学生的过程包括:1.分组;2.初步领会游戏规则;3.初步尝试简单的游戏; 4.解决游戏过程中的困惑。

第二阶段:游戏活动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体验目标是,理解游戏过程,能在游戏中得到感想。这一阶段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通过讨论小组成员之间活动的计划,在明确的规则之下展开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洞察游戏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这个过程包括:1.小组讨论游戏规则;2.解答游戏规则上的疑惑;3.展开游戏时,教师指导和提醒;4.简单、中性地宣布结果。

第三阶段:整合与延伸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体验的整合与感悟。这个阶段主要解决通过讨论和分享体验,延伸到自己的问题,并作自主的选择。问题设计包括:1.有什么感悟?2.还想到了什么?3.你遇到了什么问题?4.打算怎么做?

(二)角色扮演活动辅导课

角色扮演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情景扮演、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班级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又可称为“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以表演的方法,展现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起到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方面问题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把“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运用到角色扮演活动辅导课中,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体验情景阶段。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体验目标是,对情景有初步的认识。这个阶段主要包括:用现实问题激发参与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情景;指导角色扮演的简单方法,要求扮演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角色之中;指导学生观众观察扮演者的言语和行为,并体验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处理方式。问题设计包括:1.情景中有哪些角色;2.是什么故事;3.联想将会发生什么。

第二阶段:角色扮演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体验目标是,体会和感受角色扮演带来的体验和情感。由学生实施角色扮演。教师在角色扮演进行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给予帮助和指导,包括:1.完成角色分配;2.故事的完成;3.角色扮演过程。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目的,要运用各种技术,使全体成员能投入地参加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来。问题设计包括:1.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概括)2.刚开始某某是怎么表现的(具体化)?3.后来又有什么变化?4.遇到这种情况,某某是怎么应对的?5.帮某某出主意,应该怎么办好?

第三阶段:整合角色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体验目标是,整合以后的选择与自主的选择。角色扮演结束后让扮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一起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能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角色扮演的情况,让学生按活动要求重演,强化行为的塑造,进一步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与功能。问题设计包括:1.刚才的短剧给了我们什么启发?2.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带来了什么影响?3.结合故事说说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4.处理类似的情况有什么秘诀?

(三)绘本活动心理辅导课

绘本活动辅导课如今在小学阶段很受师生们的欢迎。优秀的绘本通常具有以下特质: 1.图画叙事性,绘本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2.绘本的故事性,学生可以以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具体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参照。通过挖掘绘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涵,在引导学生阅读、领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观念,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是绘本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根据“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的理论,这类课设计为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熟悉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初步感知故事,初步感受故事的情感;初步建立绘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思考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参与感,同时用最简洁和清楚的方式讲解绘本,并提出有助于理解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1.故事中有几个角色?2.绘本讲了什么故事?3.比较喜欢哪个角色,理由是什么?

第二阶段: 消化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理解和把握故事内涵,深入感受故事的情感,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理清故事的前后关系与人物关系,并通过联想与假设把学生带入故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故事。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有:1.刚开始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是什么结果?2.某某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变化?3.后来问题得到了解决,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4.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5.如果你又是某某,你会怎么看待?

第三阶段:延伸故事阶段。建立故事与生活的关联性,分享生活经验,开展更深的思考,构建更向善、更加平衡的生命价值观。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有: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2.当你想到那件事或那个人时,心里有什么感受?3.这个事情带给你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故事,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误会?你的秘密是什么?5.你准备如何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三、“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问题

“三阶段阶梯式体验” 不是对以往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往心理辅导课课堂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探索总结的教学模式。如果说钟志农老师的四阶段模式更多地关注了团体动力变化过程的话,那么“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更多地关注了辅导目标中的体验目标,关注学生的体验变化过程。

(一)学生的参与度有显著提高

由于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因此在40分钟内学生活动的时间确实多了,分享和交流的时间比以前充分。例如在以前的课上,角色扮演环节的全班分享最多只能四个小组,现在可以分享八个小组,基本上全部小组都可以表演。活动以后的分享时间,只要有学生分享都有机会发言,而且有充分的时间对话与交流。

(二)教师们操作起来简单

教师们把辅导目标确定好,根据目标选择一种形式的活动就基本上有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因此上课和备课相对来说简单很多,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费尽心思地拼凑几个活动来填满一节课。

(三)心理教师的专业枯竭感有所缓解

一个题材的活动能贯穿一节课,而且不同类型的辅导活动可以变换使用,经过实践的心理教师都普遍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专业储备还算充分,没有像以前一样有被掏空或将要被掏空的感觉。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热身活动要不要?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中的“一个活动”是指一个主题活动,与热身活动并不矛盾。热身活动为下面的活动营造了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如果需要完全可以使用。

二是教学设计中如何划出三个阶段的认识目标?其实,这个问题是体验三个阶段的另一个角度。在设计体验三阶段中,其实已经有三个阶段目标的确定,只是表述的不同而已。关键是,把体验三个阶梯式目标设计好,认识目标就基本上确定好了。

三是整合与感悟部分是游戏体验活动,还是讨论和交流分享,或者是体验活动加上讨论与交流分享活动?这个主要看活动完成的功能来决定,可以是游戏体验活动,也可以是讨论和交流分享,也可以是两种形式的综合。主要是要考虑是否完成了体验的整合与感悟过程。

当然,想上好一节让学生有深刻体验的心理辅导课并不那么简单。“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层层递进的体验为目标,用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因而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对教师们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因为一个核心活动贯穿始终,需要用不同方法和辅导手段开展团体辅导,不然很容易导致课堂索然寡淡,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影响课堂的辅导效果。

注:本研究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强师工程项目“目标取向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2YQJK086。

参考文献:

[1][2]崔昌淑.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9):7-9.

[3]钟志农.探索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8-49.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9)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0)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1)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一“同类项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项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合并同类项,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并举几组最简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项定义中发现指数是字母的同类项的定义.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