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49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

台州的职称工作沿着改革、发展、完善的轨道,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畅通申报渠道,平稳推进,健康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市职称工作的覆盖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得到了快速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职称工作的服务环节进一步简化,职称工作的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对建筑行业企业影响较大,随着专业人才总量大幅增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但问题也不少:

1.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由于部分职改部门对建筑私企不够了解,就职称工作对建筑私企发展重要性认识的不充分,工作措施缺位,尤其与建筑私企间的沟通缺少衔接,宣传渠道不畅通,致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了解职称政策的信息渠道较少,直接影响了建筑私企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的积极性。

2.建筑私企对职称评审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城乡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建筑企业忙着招投标、做工程,抢占建筑行业市场份额,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职称评审工作的关系认识不足,有组织申报职称的不多,尤其在“家庭式”的中小建筑私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有的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不知道员工还需要评职称;有的企业倒是想帮助员工申报职称,但是没有能力为员工提供帮助,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还有的企业担心员工评审职称提高薪酬或者跳槽,造成成本提高和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干脆进行限额申报甚至故意不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申报评定。

3.部分建筑私企专业技术人员自身不够积极。有些建筑私企在薪酬分配上主要看业绩,或者说看员工能接到多少业务和做多少个项目,与职称高低没有直接联系,因此,部分人员就没有申报职称的动力和意愿,表现得有点“淡漠”。

4.建筑私企中员工人事关系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建筑私企中项目挂靠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就带来了员工的人事关系的混乱,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比较频繁,队伍的稳定性较差,直接导致不少专业技术人员错过了申报时机和业绩的积累。

5.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现行的《部分系列破格申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条件(试行)》浙职改办[1992]23号和《建设工程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实行)》人职发[1995]93号等相关评价条件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政策,与当今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现状有所脱节,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因素的评价方面过于原则,不易操作,从而使学历、资历和一些非技术因素因其有硬指标而在评审中占了过大的比重,可以说是造成重资历、轻能力、轻实践的论资排辈的现象的“理论根据”,科学的、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标准就更加不用说了。

6.造假情况严重。在建筑行业企业中,有部分人员材料制作粗糙,提供材料造假,对科研成果、工程项目等业绩造假较为普遍。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因造假而受到处罚。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台州私营经济较为发达,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千多亿元,同比增长20.2%,这些与日益庞大的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对于他们来说,职称评审是对其专业技术水平科学认定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目前,在建筑私企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与工资福利相关联,与企业承接某些业务量以及资质晋升密不可分。为了行业的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创新职称工作,为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征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台州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政企联动,加强政策宣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层人事部门和建筑私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政策宣传,提高建筑私企高层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有关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职称评审工作对单位和个人长远发展的潜在作用,积极鼓励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所属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申报。

2.延伸服务,强化业务培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强政策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把服务进行延伸。主动深入企业发放服务联系卡,建立企业联系走访制度,召开职称评审工作实务培训会,及时准确地将职称评审工作安排、评审程序和方法、政策规定、申报条件要求、各类申报表格对外公布,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职称申报的程序和申报过程的具体要求,以便他们保质保量地做好职称申报工作。同时加强对建筑私企人力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以利于职称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2)

1、建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测量员,施工员,造价员、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建造师注册设备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以及特种工上岗证等等,具体的要看你所从事工作类别、专业类别。

2、技术职务可以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一般先从初级申报,初级可以分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就是工程师;而高级可分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之分,专业职称评审时需提供身份证明、毕业证、工作简历、专业论文、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考试合格等证明材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3)

本次资质考核的范围是我县在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所有建筑业企业。我县共有建筑业企业76家,应参加本次考核的企业共有76家,其中房屋建筑总承包企业23家,专业承包企业44家,劳务分包企业9家,包括1家装饰装修企业。本次考核采取网上上传资料和报送书面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照相关原件对网上资料和书面材料进行了认真核查,重点检查企业的人员情况、2013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是否纯在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

我县参加本次资质考核76家企业共有70家合格,6家不合格,其中23家总承包企业有21家考核结论为合格,2家企业因注册人员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暂定不合格;44家专业承包企业有42家考核结论为合格,2家企业因注册人员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暂定不合格;9家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有7家考核结论为合格,2家企业因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暂定不合格(省县万达劳务分包有限公司、省县华隆劳务有限公司);有6家企业未按时在网上提交年检考核资料;有1家企业把资质证书丢失省县金旭钢结构有限公司,通过调查正在补办中。

二、资质年检工作部署

1、根据市局的工作部署,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本年度资质考核工作,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分管经理认真学习建设部关于资质新标准的一系列文件,分析领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为本次的资质资格检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014年5月26日召开县局主管科室、主管资质工作人员、施工企业负责人和分管经理参加的全县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会议。就全县的资质年检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至此,我县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工作正式启动。

3、为保证此次资质年检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企业资质资格检查工作制度、工作承诺、工作程序等相关内容。会后,各施工企业积极行动,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三、资质年检工作的内容

依《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严把资质资格检查工作的“四严”守则,为充分体现“客观、公开、公平”的审查要求,严肃认真地做好资质资格检查工作,坚持“书面报送材料要与原件一致,原件与企业实际一致”的检查原则。紧扣《资质标准》,重点审查企业的2014年资质考核情况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资质证书;企业注册建造师证书,中、高级技术人员职称证(劳务分包企业需提供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并附有缴纳养老保险的花名册及发票;2013年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指标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净资产、建筑业营业税和工程结算收入;企业资质标准对应的机械设备发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净资产;安全许可等。

四、资质年检存在的问题

1、在缴纳养老保险方面,多数的企业参保的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足;

2、在办理安全许可证方面,个别企业未及时办理;

3、资质标准要求的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方面多数企业人员健全,少数企业存在不足现象,个别职称证书还存在重复使用现象;

4、建筑业行业统计报表及2013年月度网络快报表大多数企业都能按规定时间进行上报,少数企业未能按时上报。

5、在设备、厂房等方面,大多数企业提供了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设备购置发票和房屋、厂房产权或房屋租赁合同等相关证明,但部分企业未提供房屋、厂房产权或房屋租赁合同等相关证明。

五、今后工作计划

在今后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地做好资质审查工作。

1、在资质初审工作中认真坚持“网络报的材料和书面报送材料要与原件一致,原件与企业实际一致”的审查原则;

2、紧扣《资质标准》,重点审查企业的注册资金、净资产、注册建造师、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等有关资料;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05-0158-05

在北京,以各区政府以及下属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区级行政单位数目众多,承担了北京各区的行政管理工作,与市民联系紧密。与之相对应,当代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十分多元,类型多样,呈现出十分丰富的面貌。与部级或市级行政办公建筑相比,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与公众关系更为紧密,空间也更为开放。它们承上启下,在保持与上层机构联系的同时,又要与辖区内居民保持紧密联系,为他们提供各种行政服务。因此,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组成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各区政府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基层、服务市民,均向基层派出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为了加强与基层普通居民的联系,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近年来北京各区还纷纷设立了由多个职能部门集中办公、专门提供行政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些职能单位还专门将行政服务功能剥离出来成立行政服务大厅。这些新类型建筑的出现也正说明了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组成的独特之处,它们包含着从行政机构、建筑规模、空间特征都相差甚多的多种类型。

本文首先从空间分布以及建筑形式这两个方面对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进行整体论述,其后本文从各区政府和下属职能部门这二大类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展开论述,深入考察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类型,揭示它们的特征和规律,最后本文对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空间分布

与其他级别行政办公建筑相比,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分布明显要集中的多,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一般比较集中在各区的适中地点,并且一般会以区政府为中心,下属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区政府周边,少数较分散,个别职能部门、专业局离的较远。

区政府是整个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核心,这一点在区级行政的空间分布方面体现的也十分明显。在各区的区划范围内,区政府往往位于较为中心的地段,交通情况也十分良好,方便到达。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级行政办公建筑,除了位于区域中心影响下属职能部门分布以外,区政府的分布也明显的受到了城市中心的辐射影响。以城八区政府分布为例,内城四区(西城、东城、宣武,崇文)的区政府均位于二环内,它们已经处于整个城市的中心,因此交通情况是否良好成为区政府选址的最重要因素,西城区与宣武区政府就位于西二环边。而外部四区(海淀,石景山、丰台、朝阳)的区政府选址在考虑交通情况的同时纷纷向内城一侧偏移,这四区区政府并未完全选址在各区的区划中心。其中,石景山区政府区位最远,但仍位于长安街边,海淀区政府位于三、四环间,丰台区政府位于四环边,朝阳区政府则位于二、三环间,很明显它们的分布均向城中心发生了偏移。

除了各区政府外,各区下属职能部门的建筑规模并不大,一些新建的职能部门已经实现了集中规划建设。这些区在新建行政办公建筑时设置了集中办公区并设计了规模较大的建筑单体,以实现多部门集中办公。因此,与其他级别政府机构不同,各区下属的很多职能部门的分布是相对集中的。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区下属职能部门实现了集中办公,但由于自身建筑形象不明显、建筑风格不突出,因此辨识度比较低。再加上这些职能部门往往位于城市次干道边或胡同中,可达性和辨识度更低。与这些地处偏僻、形象并不明显的职能部门不同,当前新出现的各区行政服务中心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行政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行政机构,是“政府有效整合其职能,在一个集中的办公地点为公民提供全程式、快捷、公开、透明服务的一种公共服务形式”,主要以集中的开敞大厅为办公地点,空间开放而透明,向市民及企业提供各种行政服务。由于它们要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各种服务,因此交通便利、方便寻找成为了区县行政服务中心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服务中心还承担着一定的招商引资功能,因此行政服务中心选址除了考虑交通便利之外,还要尽量选择优越的地段。作为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成为决定行政服务中心选址的又一因素。

建筑形式

一提及行政办公建筑,人们总是把它们的形象同“威严、庄重、封闭”等词联系起来。这说明行政办公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征。但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却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行政办公建筑有所不同,它们类型十分多样,除少数建筑如各区政府仍然具有“威严、庄重、封闭”等传统行政办公建筑特征之外,大量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形式非常多元,本文试图从借用古典形式、布局中轴对称以及形式活泼多样这三个方面介绍它们的建筑形式特征。

1 借用古典形式

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形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古典形式的借用。在传统的行政办公建筑中,建筑形式大量借用了民族传统的形式,体现了建筑对于我国传统形式的探索。对于民族传统形式的追求,既能体现传统建筑创作手法中的轴线、序列、对称等造型方式,形成建筑空间的庄严气氛,符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民族形式从文化认同的高度强化了政府对于国家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因此,当代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也大量借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形式,如大屋顶、斗拱柱式等。

另一方面,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在借用我国民族传统形式之外,大量新建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还借用了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体量很大,通过三段式立面以及拱券等古典形式处理手法来加强建筑的庄严感:而建筑细部更是大量借用线脚、柱式等西方古典建筑手法。这些建筑试图借用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来表现政府的权威。

2 布局中轴对称

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尤其是办公主楼一般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可以说,造型的中轴对称也一直是传统行政办公建筑的一大特征。大量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便借用对称的形式强化庄严的气氛,给人稳定、安全的感觉,强化国家政府的权威。通过对称轴线组织起来的建筑群体更为庄重严肃,也更符合行政办公建筑的建筑性质。在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中,大门、入口广场和主楼形成的中轴对称的主入口空间序列最为典型,对城市空间影响也最大。它一般位于空间的正前方,面向城市的主要街道,在空间组织上往往运用对称、轴线等手法。为了强化对称的空间布局,这些建筑还往往通过轴线序列来组织绿化,雕塑、大片铺装等空间元素,起到衬托主体建筑对称布

局的作用。总的来说,这种中轴对称的形式既符合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庄重性质,又使建筑形式带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特色。

3 形式活泼多样

虽然大量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形式并没有摆脱传统行政办公建筑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独特性,它们与普通市民距离更近,它们的建筑规模也并不大,因此很多新建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也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活泼多样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与以往敦实、厚重的行政办公建筑形象不同,建筑形象更为多元,风格也十分活泼。这种形象风格上的多元使得空间更为亲民,摆脱了传统行政办公建筑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的空间形态。可以说,这些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已经初步形成了与政府建筑性质相呼应的、既能表达行政建筑的庄严、又较为亲民的建筑形式特征。

建筑类型

本文从区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这二大类展开论述,进一步深入考察区级行政办公建筑。

1 区政府

在整个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体系中,区政府建筑无疑是规模最大、形象最为气派的,它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也最大。一定程度上,它们对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某些部级、市级的行政办公建筑。

(1)建筑规模巨大

在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中,区政府建筑规模最大。以城八区的区政府为例,八栋建筑的平均建筑面积达到近4万m2,其中海淀区政府面积达到5.8万m2,而居于内城的西城区与宣武区政府面积也均达到了4万多m2。通过对区政府建筑分布情况的介绍,我们知道,这八栋建筑均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其中内城四区区政府均位于二环内,它们已经处于整个城市的中心,而外部四区区政府也纷纷向内城一侧偏移。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规模巨大的政府建筑无疑会对北京内城城市空间产生压迫,建筑的巨大尺度必然对周边城市空间产生巨大影响。

(2)建筑形象庄严

通过调研发现,区政府建筑不同于其他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不仅建筑规模巨大,而且建筑形象更为庄严气派。建筑物多呈对称状布置,整体气氛偏向于稳重和庄严;政府主楼居中,两侧是辅助用房,之间是围合而成的广场或庭院;建筑群四周通过围墙与城市空间相隔,形成一个独立、较为封闭的院落空间。由于具有独立的轴线、封闭的院落,因此能够营造出政府办公建筑特有的庄严肃穆气氛。区政府建筑主楼往往高大,壮观,采用大的建筑尺度,并均为中轴对称的布局,以此成为局部城市空间的中心:主楼前一般布置广场,广场除了作为停车、疏散之用,同时可以对主楼起到烘托的作用,可以为展示主楼建筑立面提供一定的视距。

(3)建筑空间封闭

区政府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建筑空间较为封闭。区政府建筑规模较大,具有自己的独立用地,用地周边均以围墙相围。虽然当代建筑周边实体性围墙并不多,围墙往往是视线可通过的栏杆等隔离物,但区政府与公众的隔离依然存在,政府建筑前的广场仍然被政府所占据内部使用。即使通过各种手段处理,如围墙透空、加入大片草坪绿化等,空间视觉上对公众开放了,但内外也只能隔墙相望。另外由于建筑的轴线布局、中轴对称,以及区政府前保安人员的巡视等等原因,当代区政府建筑依然十分封闭。

2 下属职能部门

(1)实现集中办公

各区下属职能部门的建筑规模并不大,面积从数百到数千不等。与其他级别政府机构不同,一些区的下属职能部门实现了集中规划建设,这也是各区县下属职能部门建设中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便民众办事,同时也能形成相对辨识度较高的行政办公建筑。如崇文区政府在建设下属职能部门时,将所属多个部门集中在一栋大楼内办公,同时将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在大楼底层,方便了各部门的联系协调。总的来说,对于规模较小的部门而言,单独建楼并不经济。为了节省政府投资、使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可以在区下属职能部门建设中安排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在同一栋办公楼内办公,既方便了各部门业务联系交流,同时也方便了民众办事。

(2)建筑空间开放

各区下属职能部门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形式往往十分多元,较为活泼。同时,这一类建筑空间更为开放,与公众联系也更为紧密。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之下,当前越来越多的各区下属职能部门出于服务公众的需要,纷纷将自身承担的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专门成立了下属的行政服务厅,此类空间以服务大厅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并直接对外,因此空间更为开放。

(3)利用现有空间

由于条件所限,大量的区县下属职能部门是借用旧有房屋来办公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老旧房屋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办公需求,因此北京一些区县下属职能部门对办公用房进行了改建,采取加建或局部改建的方式,依托于现有空间来建设新办公空间。虽然改建的办公空间一般没有完全新建的宽敞,但同样整洁、舒适,也具有较好的办事环境。此类空间对于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作用。当前城市空间中仍然存在大量一般的、并不引人注目的、不甚美观的城市空间,一些区职能部门正是利用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进行改建,建设新办公空间如行政服务大厅,这样既能节省城市用地,又能变消极为积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因陋就简、不追求豪华的精神一改以往衙门形象,真正实现了亲民的、透明的、开放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因此,这种利用现有空间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并加以推广。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5)

 

1研究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够分析出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为该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采用的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摸清我国大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访谈法,通过与榆中县十几位校长与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榆中县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③问卷调查法,随机走访调查了8个乡镇的15所学校,填写调查问卷15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研究内容

3.1 榆中县教育现状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中心小学和国民小学122所,并将中心小学改名为完全小学,国民小学改名为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270所,在校学生增加到2.47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3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榆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论文大全。县内从1990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小学,至1999年9月,通过甘肃省政府“两基”验收。“两基”达标期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8479万元,新建校舍16.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84。所,改建、翻新学校152所,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先后被省、市评为全省“‘义教工程’实施先进县”和“‘两基’工作先进县”。“两基”达标后,又多渠道筹资4200万元,使38所标准化小学实现了晋级升类,有10所学校建成市级标准化初中,有5所学校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

2003年底,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5所,独立初中22所,九年制学校8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31所,非完全小学112所,幼儿园12所。共有在校学生77325人。其中小学生44001人,初中生25779人,高中生7545人。共有教职工4347人,其中专任教师4138人。在专任教师中,初级职称2152人,占52.1%;中级职称1629人,占39.37%;高级职称145人,占3.5%。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45.86万平方米(含高中和各类私立学校),其中,小学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生均4.76平方米;中学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生均7.55平方米。全县各类小学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或保健箱)、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器材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的要求。各类学校附属设施都达到了校门、围墙、旗杆、厕所、活动场地、绿化场地六配套。现已有130多所学校建成远程教育项目校,57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通过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全民的大力支持,在实现“两基”达标的同时,全面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200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辍学率降到0,013%;初中少年入学率达到98.1%,辍学率降到1.31%;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5%,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99%。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先后建成了近10所高中教育学校。其中一中、恩玲中学已成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在2003年,高中入学率达到43.3%。高考上线人数(大专、本科)达到2279人,上线率80.3%,仅本科上线人数就达到1382人,上线率48.7%,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榆中造就了一个个可用之才。

3.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其本质是研究什么样的素材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1]这一基本观点,将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初步分为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环境资源和素材资源4大类共计19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3.2.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中最主要的资源。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状况见表1。论文大全。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6)

 

1研究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够分析出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为该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采用的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摸清我国大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访谈法,通过与榆中县十几位校长与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榆中县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③问卷调查法,随机走访调查了8个乡镇的15所学校,填写调查问卷15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研究内容

3.1 榆中县教育现状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中心小学和国民小学122所,并将中心小学改名为完全小学,国民小学改名为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270所,在校学生增加到2.47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3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榆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论文大全。县内从1990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小学,至1999年9月,通过甘肃省政府“两基”验收。“两基”达标期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8479万元,新建校舍16.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84。所,改建、翻新学校152所,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先后被省、市评为全省“‘义教工程’实施先进县”和“‘两基’工作先进县”。“两基”达标后,又多渠道筹资4200万元,使38所标准化小学实现了晋级升类,有10所学校建成市级标准化初中,有5所学校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

2003年底,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5所,独立初中22所,九年制学校8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31所,非完全小学112所,幼儿园12所。共有在校学生77325人。其中小学生44001人,初中生25779人,高中生7545人。共有教职工4347人,其中专任教师4138人。在专任教师中,初级职称2152人,占52.1%;中级职称1629人,占39.37%;高级职称145人,占3.5%。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45.86万平方米(含高中和各类私立学校),其中,小学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生均4.76平方米;中学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生均7.55平方米。全县各类小学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或保健箱)、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器材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的要求。各类学校附属设施都达到了校门、围墙、旗杆、厕所、活动场地、绿化场地六配套。现已有130多所学校建成远程教育项目校,57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通过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全民的大力支持,在实现“两基”达标的同时,全面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200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辍学率降到0,013%;初中少年入学率达到98.1%,辍学率降到1.31%;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5%,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99%。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先后建成了近10所高中教育学校。其中一中、恩玲中学已成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在2003年,高中入学率达到43.3%。高考上线人数(大专、本科)达到2279人,上线率80.3%,仅本科上线人数就达到1382人,上线率48.7%,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榆中造就了一个个可用之才。

3.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其本质是研究什么样的素材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1]这一基本观点,将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初步分为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环境资源和素材资源4大类共计19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3.2.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中最主要的资源。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状况见表1。论文大全。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7)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凡上述九个系列的企事业单位(含民营、私营、外资企业)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含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人和离退休人员),符合晋升相应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的(教育机构须在当地职改部门下达的结构比例限额内)均可申报。尚未组建初评委的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区(市、县),其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可委托市相应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材料报送及收费标准与中级相同。

二、申报程序

*市直属各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后向市职改办申报;各区(市、县)属企、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向当地职改办申报,由当地职改办初审合格后统一送市职改办;在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条件的由其档案托管单位(如人才交流中心等)并向当地职改部门申报。

三、评审材料及要求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三份。所有申报材料字迹要工整、业绩要真实、内容要详尽,表格填写不留空白,无内容的项目应填写“无”;“最高学历”填写毕业时间及取得的具体有效学历(中专、大专、本科等),学历须是国家承认并与所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无学历或未达到规定学历的建筑施工人员参加专业理论考试合格的,在此栏填明);“学习培训经历”栏,若是在职参加学习的,其学习形式是脱产、自考或函授,必须注明;“工作经历”栏,从参加工作至今要连续填写,起止时间连贯,不得间断;“考试成绩及答辩情况”栏由所在单位将其参加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基础、专业考试等情况逐一填写清楚,区(市、县)职改办审查后须加盖公章;“年度及任职期满考核结果”栏只须写明任现职以来的每年度及届满考核结果(优秀、称职、不称职)即可。《评审表》经本单位和当地职改办认真对照原件且审核无误后,方可签字盖章,推荐单位和当地职改部门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取消其评审资格。

2、本人担任现职以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总结(合写)一份。

3、单位综合推荐材料一份(破格推荐的须有单位破格推荐综合材料,并在《评审表》的“单位推荐意见”栏明确填写“同意破格推荐”)。

4、职称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约(均须原件)。

5、有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含替代外语的古汉语)的,须提供外语(古汉语)和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原件);属免试范围的,须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或翻译材料等有关证明,并填写免试登记表(附二);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建筑施工系列职称,外语、计算机可不作要求,但必须提供建筑施工理论考试合格证(原件)。

6、与所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最高学历证书(原件)。

7、有关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成果鉴定证书、已发表的代表作及本人专业实践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其它主要业绩证明材料(均为原件)各一份。

8、近四年的年度考核表及届满考核表(原件)各一份。

9、《继续教育登记手册》。

10、各区(市、县)职改办和市级主管部门报送材料时,统一使用我办印制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报花名册》,分评委会、分专业(教师须按学科分类,专业分类见附三),分别造册(一式二份)。

11、属委托评审的,应报送具有管理权限机关出具的委托书。

12、申报材料统一使用A4、50克以上厚度的纸张,统一用标准牛皮纸档案袋包装,一人一袋,档案袋须粘贴《材料目录》(见附件1),并注明专业组和档案袋编号。

13、所报材料中,凡复印件均须由主管部门和当地职改办对照原件审查无误后,签署“复印属实”字样,并加盖公章。

四、破格申报晋升职称人员的有关要求

破格申报晋升职称的人员,除符合《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条件(试行)》(川职改[1992]9号)和《关于转发四川省教委<四川省中小学破格评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破格推荐条件的试行意见>的通知》(川职改办[1996]6号)文件规定的破格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是自2004年以来任现职期内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和其余年度考核为称职,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结果必须是经当地人事部门审批的。

2、发表的论文论著必须与所从事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属合著者,作者排位须是前二位。

3、所发表的论文必须是省级及以上有统一刊号CN的学术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论文数量在两篇以上。

4、注重工作业绩和实际专业技术水平,在学术技术实践中取得较大成绩,是本单位的技术骨干。

5、坚持实事求是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对在本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课题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可重点推荐。

各区(市、县)职改办、各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申报人员工作单位性质,不得弄虚作假。

五、评审材料报送

评审材料请于二00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一月十六日报送至*市职改办,逾期不予受理。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8)

\[作者简介\]

金久仁(1981),男,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

\[摘要\]

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时代性。自199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从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两方面分析近二十年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近二十年;教育公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0107

公平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具有典型的时代性。自古以来,促进教育公平都是社会对教育的突出价值诉求,当前也不例外。正如2015年4月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讲话中所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当前教育不公平状况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改善,而是因为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任何时代,衡量教育是否公平本质上需要考察教育中稀缺资源的分配情况,当普通受教育机会不再是稀缺的教育资源时,考察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获取或者说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教育质量成为研究教育公平的必然。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教育领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据此来考察教育的公平改善情况以及当下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二十年首尾年份、样本年份之间跨度要求以及与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的统一性,特别是对当下中国教育有着强烈政策指导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始于2010年,故此笔者在本研究中选取了1993年、2000年、2010年和2013年等4个样本年份,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转向,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当下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1不同先赋性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对父亲阶层对子女受教育与职业的影响就作了研究。他们指出,社会阶层现象包括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内涵,个人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一方面也要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越依靠于自致性因素,其社会的公平程度就越高,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平等地靠自己的真本领实现自己的价值。长期以来,性别、民族、区域等先赋性因素在教育不公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致《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性别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女生在小学阶段受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见表1),在此时间段之前,女生在接受普通中学、特别是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比较明显,目前这种差距已经得到完全改善。如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1993年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33.6%,2013年女生在接受普通本专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女生在博士阶段的比重明显低于男生,但导致这一状况更可能是因为博士阶段的学习相比其他阶段的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家庭观念存在惯习性要求,一些女生自愿式放弃博士阶段的学习。

第3期

金久仁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

教学研究

2015

表1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普通专本科硕士博士

1993年46.843.733.6

2000年47.6046.1740.98

2010年46.2347.6650.8650.3635.48

2013年46.2748.3851.7451.3836.90

1.2民族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2000年、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8.4%、8.5%。对照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情况,从学历层次的横向比较来看,小学阶段民族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较小,但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相比汉族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人口占比情况。从时间的纵向比较来看,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情况明显改善(见表2)。

表2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普通

小学普通

专科普通

本科硕士博士

1993年9.26.4

2000年9.085.71

2010年10.545.997.355.044.68

2013年11.126.957.816.025.81

注: 在选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样本年份中,1993年、2000年对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情况未做学历区分,故在本表中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和博士采用合计占比数据,但并不意味着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自占比情况为表格中所列比例。

1.3城乡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2000年、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63.78%、50.32%。从表3、表4中可得出,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农村与城市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和2010年,农村小学生占比情况的变化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比例基本吻合,从1993年到2013年,农村小学生、中学生占比情况发生较大变化,这一变化一方面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学校的空间布局有关。

表3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城乡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学龄儿童入学率

全国农村县镇城区

1993年98.3197.9499.0799.57

2000年99.1198.9499.3299.54

2010年99.70/

2013年99.71/

注: 1993年的净入学率是按7~11周岁统一计算,2000年及以后净入学率是按不同入学学龄和学制分别计算。

表4小学、初中阶段城乡教育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小学在校生人数占比初中在校生人数占比

农村城区(包括县镇)农村城区(包括县镇)

1993年72.2127.7959.7040.30

2000年65.3534.6555.5944.41

2010年53.8246.1833.8266.18

2013年34.3765.63(其中

镇区占36.01)18.3481.66(其中

镇区占49.45)

2不同资源因素对受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般而言,教育公平分为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是机会的平等,更重要的要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公平,并最终通过教育结果的公映出来。因为教育机会公平仅仅是起点性和程序性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实质性公平,对教育结果公平以及个人接受教育后的发展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质量是教育过程公平最主要考察因素。学校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和学校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师资水平作为“软”条件是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经费投入和物质投入作为“硬”条件是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撑。

2.1各级教育的人力资源差距

1) 各级教育的师资数量差距。从表5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呈不断缩小趋势,高中阶段基本维持稳定状态,高等教育呈不断扩大趋势。相比1993年,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位教师人均少带近6名小学生、近3名初中生;与此相反,高等学校每位老师人均所带学生数由1993年的8人增加到2013年的近18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适龄儿童总人数持续减少,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数量的不断壮大;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反的是,高等教育阶段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数、研究生数分别由1993年的2 535 517人、106 771人增加到2013年的24 680 726人、1 793 953人,师资队伍的壮大跟不上扩招的幅度。从表6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相比城市在教师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近十年来这种劣势已经发生变化,2013年农村学校在教师数量上相比城市处于优势状态。

表5各级普通学校师生比情况统计表(教师数=1)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

1993年22.3715.6514.968.00

2000年22.2119.0315.8716.30

2010年17.7014.9815.9917.33

2013年16.7612.7614.9517.53

表6小学、初中阶段师生比的城乡情况统计表(教师数=1)

年份

普通小学普通初中

农村城区农村城区

1993年23.1419.8316.5613.04

2000年23.1219.5920.3815.98

2010年16.7719.2214.0315.00

2013年15.6121.4411.1413.67

2) 各级学校师资质量的差距。从表7、表8、表9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如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018%提高到2013年的37.24%,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11.88%(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004%)提高到2013年的54.34%(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2.06%);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8.38%提高到2013年的74.87%,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1.13%提高到2013年的16.00%;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23.39%提高到2013年的54.79%,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30.88%提高到2013年的41.0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96.25%(含中专60.72%)下降到2013年的12.67%,小学三级及未定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22.07%下降到2013年的9.12%;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40.46%(含中专29.08%)下降到2013年的0.72%,中学三级及未定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40.10%下降到2013年的10.85%;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7.94%下降到2013年的1.41%,助教及无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27.21%下降到2013年的19.11%。

从学校层次来看,不同层次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有着明显差距,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明显优于普通初中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普通初中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明显优于普通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如199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92.06%、30.88%,而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8.38%、1.13%,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0.18%、11.88%;201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98.86%、41.01%,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74.87%、16.00%,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37.24%、54.34%(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2.06%)。需要说明的是,在初中与小学专任教师的职称统计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似乎比初中还要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2011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而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小学高级纳入到高级职称的统计范围内。

从城乡差异来看,城市初中、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相比农村初中、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具有绝对优势。因样本年份中1993年和200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未对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和职称进行区分,同时,从地域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全部集中在城市,故此笔者对师资的城乡差距分析主要为近五年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阶段来看,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达到58.06%,而农村为24.97%,比例差距一倍以上;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为2.76%,农村为1.34%,比例同样差距一倍以上。从初中阶段来看,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达到86.18%,而农村为66.06%,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市为3.15%,而农村仅为0.41%;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为21.77%,农村为11.40%,差距同样明显。

表7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城乡学历职称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高中及以下

中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小学二级

小学三级

未定职级

1993年

全国

0.18

3.57

96.25

(含中专60.72)

0.04

11.84

41.64

24.40

5.34

16.732000年

全国

1.00

19.04

79.96

(含中专71.26)

0.12

27.16

46.43

16.16

1.09

9.03

2010年全国

0.11

23.59

54.58

21.71

1.15

51.94

36.15

3.88

0.32

6.56

城区

0.46

48.19

43.78

7.56

2.05

55.96

31.54

2.64

0.39

7.41

乡村

0.03

15.19

55.93

28.85

0.75

49.40

38.21

4.73

0.31

6.59

2013年全国

0.36

36.88

50.09

12.67

2.06

52.28

33.67

3.17

0.22

8.60

城区

1.02

57.04

37.38

4.56

2.76

55.06

30.16

2.22

0.27

9.53

乡村

0.10

24.87

55.23

19.80

1.34

49.41

36.01

4.11

0.21

8.91

表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城乡学历职称

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中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未定职级

1993年全国8.3851.1640.46(含中专29.08)1.1317.5841.1921.5318.57

2000年全国14.1872.9112.92(含中专8.91)3.2727.3143.9012.5213.00

2010年全国0.6463.4134.601.3512.4842.3235.41

3.16

6.63

城区

2.11

80.57

16.87

0.46

21.96

42.66

28.27

1.35

5.76

乡村

0.20

54.62

43.23

1.95

8.92

40.02

38.92

4.46

7.69

2013年全国

1.30

73.57

24.41

0.72

16.00

43.17

32.37

1.65

6.81

城区

3.15

83.03

13.55

0.27

21.77

43.59

26.96

0.87

6.82

乡村

0.41

65.65

32.76

1.18

11.40

40.52

37.22

2.57

8.28

注: 表7、表8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换算得出,其中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区、城乡结合、镇区、镇乡结合、农村;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市、县镇、农村。本统计只涉及农村和城区,故可能出现全国相关指标比例不在城区和乡村之间。

表9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学历职称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及其他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无职称

1993年

23.39(其士1.70,

硕士19.00)

68.67

7.94

6.29

24.59

41.91

27.21

2000年

31.32(其士6.10,

硕士23.38)

64.14

4.54

9.44

30.00

36.00

24.56

2010年

14.92

34.50

48.92

1.67

11.06

28.06

38.49

22.37

2013年

19.06

35.79

43.74

1.41

12.13

28.88

39.88

19.11注: 1993年、2000年统计数据中,博士、硕士合计数据统计包括未授博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本科数据统计包括研究生肄业和未授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专科及其他数据统计中包括本专科肄业。

2.2各级学校物力资源的差距

近二十年来,从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来看,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且幅度较大(见表10、表11)。如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都有明显改善,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3.6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6.63平方米,小学阶段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从1993年的2.52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4.38平方米,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6.2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3.62平方米。从城乡差距来看,小学阶段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前十年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差距较为明显,农村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明显高于城市,这种差距有利于农村。如1993年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3.69平方米,城市为3.6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2.55平方米,城市为2.51平方米;到了2013年,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8.22平方米,城市为5.7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5.46平方米,城市为3.82平方米。中学阶段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前十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这种差距有利于城市,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步减小并在2013年出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高于城市。如199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5.36平方米,城市为8.08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2.48平方米,城市为4.28平方米;到了201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15.01平方米,城市为14.1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7.08平方米,城市为7.55平方米。从学校层次来看,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在不同年代都明显高于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如199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分别为6.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而小学阶段为3.66平方米和2.52平方米;201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分别为13.62平方米和6.74平方米,而小学阶段仅为6.63平方米和4.38平方米。

表10小学阶段办学物力资源比较(单位:m2)

年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危险房屋面积

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

1993年

3.66

3.69

3.64

2.52

2.55

2.51

8 661 835

536 838

7 135 948

2000年

4.55

4.49

4.74

3.54

3.52

3.71

5 994 763

4 585 617

1 046 324

2010年

5.90

6.39

5.54

4.00

4.43

3.67

82 886 954

64 023 689

4 069 859

2013年

6.63

8.22

5.70

4.38

5.46

3.82

620 648 517

264 478 442

158 066 383

表11普通中学阶段办学物力资源比较(单位:m2)

年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危险房屋面积

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

1993年

6.26

5.36

8.08

2.97

2.48

4.28

6 029 650

3 435 613

1 019 135

2000年

6.55

5.36

8.64

3.73

3.03

5.30

4 758 003

2 526 267

852 542

2010年

10.79

10.01

12.68

5.37

4.97

6.79

66 279 060

25 524 220

7 964 299

2013年

13.62

15.01

14.10

6.74

7.08

7.55

25 724 436

7 267 296

4 670 980注: 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区、城乡结合、镇区、镇乡结合、农村,所以出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的情况;普通中学统计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

2.3各级学校财力资源的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规模扩大以及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近二十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都有了大幅提高(见表12),特别是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目标,比1993年的867亿元增加了25倍多,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199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5.57%,2013年这一比例为16.13%。

表12教育经费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全国教育

经费总投入其中: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其中:公共财政

教育支出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

财政支出比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993年

1 059.94

867.76

676.61

15.57

2.46

2000年

3 849.08

2 562.61

2 191.77

13.80

2.58

2010年

19 561.85

14 670.07

14 163.90

15.76

3.65

2013年

27 695.97

22 236.23

20 314.17

16.13

4.28

1999年以来,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有了大幅增加(见表13),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9年的568.70元增加到2013年的6 901.77元,增加了12倍多,普通初中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9年的720.96元增加到2013年的6 258.37元,增加了8倍多。从学历层次来看,学历层次越高,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越多。如1999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568.70元、720.96元、825.15元、10 146.27元;2013年这一状况有了一点变化,小学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高于初中,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6 901.77元、6 258.37元、8 448.14元、15 591.72元。

表13各级教育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情况(单位:元)

年份普通

小学普通

初中普通

高中普通高

等学校

1999年

568.70

720.96

825.15

10146.27

2007年

2 383.14

2 799.63

2 735.13

8 246.58

2010年

4 415.41

5 567.34

4 844.22

11 396.57

2013年

6 901.77

6 258.37

8 448.14

15 591.72注: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在年份选择上,因200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关于教育经费统计年份为1999年,故在此表格中选取1999年数据,另199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中未公开相关数据。

3结论

根据本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先赋性因素来看,近二十年来,性别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下研究促进教育公平问题时,改善女生在接受各级教育中的公平状况不应该成为立脚点和主要的关注点;民族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机会方面没有显著差距,改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成为主要关注点;在免费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之后,义务教育受教育机会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教育资源,城乡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机会没有明显差距,但考察哪些人上好学,哪些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关注点。

2) 从不同教育资源分配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来看,教育不公平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主要是师资水平的差距,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师资质量是关键;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有利于农村,这说明在物质资源基本保障的情况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物质资源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当下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这些经费如何使用才能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经费的增加应该倾向于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改变既定教育经费分配方式,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通过这些经费做到保基本、补短板,才能实现促公平的效果。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主要出现两个转向:一是由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平等向追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转变。因为无论是性别、城乡还是民族,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已经做到《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事实上高等教育入学率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由追求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接受高质量的过程公平转变。当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学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等方面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改善,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但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师资水平等软条件的差距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2.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ducation e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ina Education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analysis

JIN Jiuren

(Part Commit of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Abstract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9)

目前住地: 广州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地: 广东省 身高体重: 168 cm 65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

龄: 43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建筑施工管理:初级工程师、建筑施工管理、基础地下工程/岩土工程:

工作年限: 19 职

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8000--1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广州 深圳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9-09 ~ 2010-02恒域建筑工程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兰乔圣菲花园四期——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该项工程建筑面积为107580㎡地下一层直通地上三十层,也属于超宽超长工程而且抗震、抗收缩与防水要求都较为严格。特别是万科地产现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化做法,都有一套超越规范标准。作为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与现场技术操作管理与后浇带的安排、设置操作以及现时代的建筑规范规定都是能否和万科地产要求接轨及符合万科地产质量。如何保证在现时建筑市场进行科学施工管理与交付使用的直接因素。

离职原因: 在选择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6-09 ~ 2009-08广州市金辉建筑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金碧海岸花园1—15栋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该项工程建筑面积为217580㎡地下一层直通地上三十二层,也属于超宽超长工程而且抗震、抗收缩与防水要求都较为严格。作为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与现场技术操作管理与后浇带的安排、设置操作以及现时代的建筑规范规定都是最后能否进行科学施工管理与交付使用的直接因素。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4-09 ~ 2006-08广州市协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任电白县第一中学学生宿舍楼土建、装饰技术骨干,对质量、工期、投资三大目标进行控制,达到预期目标,受到建设单位和本单位领导的高度好评。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1-09 ~ 2004-08广州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河南省开封市电信发射大楼项目(技术负责人)本工程才16层、全高达77.2m其中一层高达16m也属于超高工程。其高支模与外排栅的安全要求也是现建筑行业规范最大要求。本人作为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与现场技术、安全操作管理都是最后能否进行正常施工与交付使用的关键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0-01 ~ 2001-08茂名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年珠海市中山大学教学楼项目(技术负责人)

长1080米,宽38.6米。面积约41688㎡,该工程最大特点是工期仅为300天,施工难度大,最后提前顺利验收,并得到珠海市建筑质量监督站及省建委高度好评。被评为“省级样板工程”。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4-02 ~ 1999-12电白县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1994-1995年广州市芳村区人民法院职工商住楼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

1995-1996年广州市同德村桥德花园商住楼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1997—10广州市越秀北路越良大厦项目商住楼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该项工程建筑面积为48800㎡地下二层地上二十八层,长135.46m、宽68.35m。也属于超宽工程而且抗震、抗收缩与防水要求都较为高。作为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与现场技术操作管理与后浇带的安排、设置操作都是最后能否进行正常施工与交付使用的关键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3-01 ~ 1994-01茂名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主管施工员

工作描述: 广东省工业大学学生宿舍住宅楼项目现场(施工员)该工程首层内设学生舞台与会议厅,跨度分别为18m、25m,属于大跨度砼结构综合楼。其结构性能达到7级以上地震与安全使用要求;该项目完工调试使用达到设计要求。房间设备均能在正常范围。该项工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工程”。 作为施工单位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主管施工员,全面负责本专业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1-07 ~ 1992-12茂名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施工员

工作描述: 广州市火车南站工人宿舍住宅楼项目现场(助理施工员)建筑面积约12000㎡,层数七层,该项目作为优良工程要求来进行施工管理。经过精心施工,效果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并被评为“优良工程”。本人 协助本单位现场工程师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与资料整理现场签证等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自修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YC200114213131 毕业日期: 2005-07-01

所学专业: 土木工程 第二专业: 土木工程

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88-09 1991-07 华南理工大学 工业与民用建筑 毕业证书 9123198

2001-09 2005-07 北京自修大学 土木工程 毕业证书 YC100085132005214131

语言能力

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在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施工工作和实践经验,直接利用现代建筑科学基本知识。在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方面都有较强能力。对施工规范规定及安排施工人员工作方面都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最是特殊施工作业(深基坑的支撑支护,描杆描索;后浇带,大体积砼浇筑超高大支模,外排脚手架,出料平台,塔吊、人货梯等)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篇写才是本项。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0-02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据此,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15个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60条职业基本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这说明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步明确和规范。本文以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四点策略。

一、专业素质内涵

本文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中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剖析中职建筑类教师的专业素质内涵特征。

1.专业理念

一是职业认识上,教师要重视和清楚建筑类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二是熟悉建筑业行业标准、遵循职业道德;三是个人修为方面,要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专业知识

一是中职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懂得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二是建筑行业背景知识,教师要了解所在区域建筑行业现状趋势与建筑人才需求等基本情况,掌握建筑类相关职业资格及其标准等情况;三是建筑专业技术知识,教师要具有较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知识。

3.专业能力

一是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如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资料、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的实施能力等;二是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即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三是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指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四是沟通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与同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工程单位等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师资现状分析

在对苏北一家部级改革发展示范校――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的相关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

1.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数量不足。

该校建筑类教师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及以下的比例分别是50%、17%、33%。一般来说比较合理的职称结构应当是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依次递增。高级过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会加大;中级不足,衔接力量便不足;年轻教师数量过少,则缺少后备力量。

2.教师专业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对专业素质内涵的调查中,该校建筑类所有教师首选的强项是专业理论知识,少有选择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实践知识为强项的,且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后者有待提升。结果显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教师往往忙于教学,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动力与能力。

3.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诉求受学校制度影响较大。

在对专业素质提升方式的调查中,教师们认为下企业锻炼、观摩教学和进修培训等方式更能有效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但现实中他们比较青睐选择高级别的培训,如出国培训或国培,但这类培训覆盖面较窄,每位教师的培训频率也较低。

调查也发现,多数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力是获得同行与学生认可,其次是获得奖金福利。另外,高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倾向于选择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职称较高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获得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但是,83%的教师认为学校制度是制约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最大因素。

4.教师专业培训不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需求。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近五年参加过与专业相关联的培训,其中省级和校级居多,但也有部分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培训,或是因为年龄偏大,认为培训形式与内容对个人发展起不到作用,或是因为职业倦怠,不能将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而未被选送出去。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几乎都认为培训内容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涉及的较少或者一般,而这些恰恰是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

5.教师缺少职业发展意识与规划能力。

调查发现,67%的教师了解一些学校的教师培养规划内容,但认为落实不到位,起不到全员发展的效果;剩下的教师不清楚也不关心学校规划的具体内容;没有一个人非常清楚学校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并认为落实较好。而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状态,一半处于有阶段性的或短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另一半没有或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少有人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素质提高策略

针对教师专业素质标准要求和师资现状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策略一: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将《专业标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内容和指标,科学安排考核形式。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素质提升动力和价值归宿感。

策略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做到因才因教施培。

依据《专业标准》调整教师培养方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和培训层次,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例如与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交流,或以一个完整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单元作为实践周期,青年教师与高工、总监、造价师结对师徒等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建议企业实践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下企业锻炼的企业最好是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践后的考核可以是校企评价相结合。

策略三:完善专业发展平台,发挥教学团队作用。

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每位专业教师可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加入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及时跟踪建筑行业与企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教师通过依托团队平台,不断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团队也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考评员的培训与考试,保证团队成员“双师”素质的提高。学校对团队建设要提供发展环境并进行跟踪考核。

策略四:完善相关人事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提出要鼓励职业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要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但目前由于学校自身特点和建筑行业特点,建筑类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作用体现不大。学校要打破事业单位用人上的一些藩篱,利用校企合作载体,重点引进高技能、精通工程实践的人才。

当前,随着建筑业增长形势趋缓,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素质。因此,要培养高技能的建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建筑类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1)

0引言

我国注册建筑师于1997年1月正式实行了执业签字制度,目前我国有一支8500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多名二级注册建筑师的执业队伍(至1999年6月统计数字)。这项制度从试点起步至今已有6年的时问了,初步建立了一套较高水准的教育、实践、考试和继续教育的标准,逐步规范了考试、注册、管理程序和手段。这项制度的建立,明确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使注册建筑师的名称和执业行为置于法律监督和保护之下;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做法相似,建立了教育评估、职业训练、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一套人才评估体系,明确了注册建筑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工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实施了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实行了市场准入控制,只有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的人员才能执业,同时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支持下,建立了建筑学学士学位这~本科专业学位。制定了教育评估的标准和程序,英、美等国派观察员参加,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院校建筑系专业通过了认定评估,为我国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提供了有效的建筑教育保证。但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的建立要有一个较长的完善过程,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入w1D对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必要。

1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透视

1.1注册与职称的矛盾

上下五千年,我国无“建筑师”这一称号,直到本世纪20—30年代,留学生回国后才真正有了我国的开业建筑师。1949年,全国仅有200名中国籍建筑师,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到99年约有12000多个设计单位,职工达80万人,直接从事建筑设计专业人员达60万人以上。建筑院校从60年代的8所增至现在的近80所,每年约有建筑学专业毕业生3000多人,但是,建筑师数量的增加还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基本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师数量不足,建筑设计收费低,量大面广的建筑得不到精心设计,无统一的建筑师法,对建筑师无资格、权利、义务的认定,资格的认定,常常是职称评定,“以评为主“,参差不齐。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必须与国际接轨,注册建筑师考试,职业建筑师注册条例等应运而生。应该说,注册建筑师执业有了保障,建筑市场更为完善、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注册制度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还存在着矛盾,注册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都是对建筑师专业技术的评定,何为重要难于定论。注册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产物,职称评定制度却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二者难于“兼容”。在设计院里,一个高级工程师,如果考不上注册建筑师,就无法签字,反过来,一个建筑师注册了,能签字盖章,那高级职称就不很重要了.而在高等院校,考注册建筑师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建筑教育又如何承担起培养职业建筑师的重任,又如何跟建筑实践相结合。

1.2注册与管理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注册建筑师执行业务,应当加人建筑设计单位,由建筑设计单位统一接受委托并统一收费,囡设汁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建筑设计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第38条中规定注册证书和注册章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但责任既然在院里,注册章理所当然由院里使用。那么院里一些工程盖章不通过注册人员,责任不由注册人员承担,那注册又有什么作用呢。《实施细则》规定等级以上的工程图低,应注明设计单位资格和加盖公章,还须由主持该设汁的注册建筑师签字并加盖执业专用注册章,方为有效。否则规划部门设计审查不予通过,建设单位不得报建,施工单位不得施工,可事实上,该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

注册章由单位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注册人员的行为,好的方面限制了一些人在外干私活,限制了想跳槽的人,坏的方面剥夺了注册人员对单位项目管理和对工程负责的权利,这难与国际贯例接轨。

1.3责任和权利的矛盾

注册过的与未注册的人员应该在责任、权利、义务上等有本质的区别,注册人员在图纸上盖章,就意味着责任,出r事故要负责,这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注册建筑师管理条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而目前在设计单位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甚至有的在注册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盖章发图,这样,注册章被无偿使用,也成了一种义务,毕竟一个单位只有几个注册人员,图纸都要盖章。

注册人员在注册的同时还要评职称,因为职称才是真正有效的,工资资金与职称挂钩,那么,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注册又有何实际意义。反之,对有些新成立的事务所,注册证书难得而又昂贵,为了达到审批人员要求,不惜高价买进注册资格证书.人可不来工作。一边是尽义务,一边是明码标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晨

2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成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地域,世界各国建筑师对中国的建筑市场虎视眈眈,我国许多开发商和业主也倾心于“老外”,承担很多合作项目的我国设计单位“配角”的地位也越来越表面化,这里我们既要承认实际存在的差距,更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攘外则先安内”。

1)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允许设计单位的多样化,大小均可,由注册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师当家,至于组织规模、形式、人员配备、专业设备置等,主管部门没有必要做很具体的规定,让设计单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节,政府部门把好进入市场的“准人关”和设计义务责任关。

2)对设计单位的改革,依具体情况而定,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单位人员、技术力量等探索多种改革的路子,建立一些“名牌”设计院和事务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创作才能的人才作用,应允许设计单位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可允许成为“个体”职业者,以他们的专长,承担或参加设计项目或提供咨询,而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研究,不必为“养活”事务所而操心。

3)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主要包括市场准人条件(进一步强化注册资格的管理和明确注册师的权利义务),按国际贯例明确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设计后期的质量监督和管理责任虚当在法规上进一步明确,否则我国的工程质量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