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流通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43

流通管理论文

流通管理论文篇(1)

流通馆员情绪管理模式是指流通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进而恰当地表现出高校图书馆及读者所期望的情绪行为的过程。流通馆员的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1)情绪表现属于过程行为,在流通服务过程中完成;(2)馆员情绪能影响读者的情绪、态度、认知和行为;(3)流通馆员的情绪具有可控性、传染性和塑造性;(4)遵循服务人员的情绪的表现规则。

1.2情绪管理的数学模型

通过上述理解,文中定义个人的情绪为变量,这个变量以及其变化遵守一个高度的非线性系统,但此系统易受到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观念,这个过程定义为外力。情绪和外力之间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绝大多数的状况下,这些非线性系统将会产生混沌现象。最简单的混沌———达芬(duff-ing)振子的轨迹图。处于轨道上的每个点都是情绪在某些时刻的数学表现。x轴上两个中心点(1,0)和(-1,0)则可以形象为两种不同的情绪稳定状态。正常情况下,如果外力没有受到刺激产生新的观念:即系统没有耗散(系统能量未衰减)的话,个人的情绪状态将保持原有的固定环形轨道运行,受到外力作用之后,个人的情绪状态将形成另一个环形轨道,直到轨道接近中间原点;这个点具有非常强的不稳定性,即一点作用力,就可以使得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情绪状态,并且维持轨道运行,直到有另外一个外力促使情绪继续转移,并回到原来状态的周围。事实上,流通馆员的情绪绝对不会只有两种状态,情绪所形成的系统也绝对没有达芬系统这么简单。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借助于非线性动力系统与混沌的一些规律来理解流通馆员的情绪。这样一来很容易理解,如没有外界刺激就不会产生不同观念,情绪就不会产生变化。

2流通馆员情绪的影响因素

Strazdins提出,影响情绪工作的显著因素有6个:社会地位、家务劳动的分配、组织气氛和奖励机制、角色期望的要求和人际交往频率、角色特征显著性、人格和技巧。具体到图书馆流通馆员中,对情绪产生影响的外力(刺激、观念)分为自身因素和外在影响。其中,外在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及读者因素。

2.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影响流通馆员情绪系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个人价值观、职业观等。目前,国内流通馆员队伍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流通馆员存在的先天优越性(例如耐心、社交能力、整理能力、声线等)比男性更合适其岗位。同时,流通馆员普遍临近更年期(如温州大学、丽水学院图书馆、南昌大学等),这个时期情绪易变动,也使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工作经验丰富的流通馆员比工作经验较少的馆员更易调控自己的情绪;工作积极的流通馆员比工作倦怠的馆员更能高效工作;热爱流通服务工作的馆员比不热爱的馆员更能够进入积极的情绪劳动状态;态度端正的流通馆员比消极的馆员更易融入服务工作中。

2.2社会因素

(1)不招待见和不被理解。社会上很多人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图书馆员工作就是清闲的借还,缺乏高知识水平(整体水平及素质不高),不可能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另有些人选择不去图书馆,保持着不需要你们,你们的设立毫无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直接导致流通馆员在社会上感到地位低人一等,自卑、压抑和毫无荣誉感,对流通工作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2)低于教师岗位的不公待遇。在高校内,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馆员和教师若同样的职称,教师的绩效系数毫无理由就是比你高。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公平让高校馆员情绪低落且产生抱怨,进而工作消极。

2.3组织因素

高校图书馆各部门设置岗位有异,工作强度和任务量存在差异,各部门工作性质和氛围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促进或妨碍馆员的情绪表现。例如,在资源建设部与信息咨询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易受到领导的关心与重视。相比较流通部,因为工作单调枯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再加上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的各类资源应用指数倍增,流通借阅量又逐年下降,这些方面特别容易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而流通部的情绪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流通馆员直接服务读者,他们情绪劳动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2.4读者因素

高校流通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除了他们还有本校教师,还有可能会存在一些社会人员。在校学生的生活背景、阅历、情绪以及他们对流通馆员的认知等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人对流通馆员的角色期望相比其它社会角色越来越高。并且,在一般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的服务态度被投诉率相比其他部门要高。这是因为,流通馆员接触读者的频率比较高,情绪劳动工作也越多。

3流通馆员有效管理情绪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Ashforth&Humphrey认为情绪劳动与服务接触中,服务员系代表组织面对顾客、服务过程必须面对面互动,服务接触具有变动性(dynamic)与突发性(emergent)、抽象性质的服务让顾客不易评断其质量的好坏。陈永愉博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研究论证了情绪劳动深受潜意识(观念)的影响,情绪劳动中的深层情绪伪装及基本情绪表达与互动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由此可见,适当的情绪管理对提升高校流通馆员乃至整个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有必要的。

3.1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

流通馆员为学校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最基础的书刊整理、借阅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信道。正因如此,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绪互动是其服务提供的必要内容。读者对流通服务质量的评价中,除了包括享受到的服务“结果”,还包括感受到的服务“过程”。正如前面阐述的流通馆员情绪表现的第一个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所感受到的与流通馆员之间除了语言、肢体、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行为互动外,还包括流通馆员的亲切微笑、愉快语气、耐心热忱等因素。换言之,即使馆员为读者完成了服务,但是在服务进行的过程中,情绪没有表现到位,那么,读者依旧会感到服务的质量不高,可以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服务。可见,流通馆员的情绪劳动决定了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

3.2提高读者满意度的需要

以读者为导向服务的流通馆员除了建立和谐的馆员读者关系外,还要兼顾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感知价值,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影响着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当流通馆员以良好的情绪为用户服务时,绝大多数读者也会以友好的情绪作为回应;而当流通馆员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者不理睬的情绪时,即使完成了服务过程,绝大多数读者还会感到不满意,对图书馆的感知价值存在偏见。在读者被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流通部的服务氛围及流通馆员的情绪表现等因素都会影响着读者对服务质量的价值感知。因此,对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4流通馆员有效情绪管理的对策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当人的观念正确的时候,人的情绪就稳定在一定的轨道运行。人是观念的高级动物,观念改变,态度就改变,信念也会同步改变,然后情绪就会不一样。事件的发生是不容易控制的,然而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为了有效做好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提升高校图书馆流通部乃至全馆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4.1稳健自我情绪系统

情绪系统并非先天存在,而是个人后天与外力不断交互时自我反省、自我变化的产物。从系统角度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在于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和系统是否具有自我调控能力。作为流通馆员,在不断的情绪劳动中,其情绪波动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情商高手具备超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两方面。图书馆流通馆员稳健的情绪系统应该可以分为:真实表现积极情绪、假装表现积极情绪、压抑消极情绪。围绕以上三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流通馆员会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反省,如果反省后发现情绪不对,应该作出调整,回归正确的情绪轨道。情绪可以管理,就是因为人可以方便地调节、整理、改变、控制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个人能够管理好个人的情绪,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时刻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老怨天尤人,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环境会发生改变,中国文化中的“面壁思过”是最恰当的阐释了。

流通管理论文篇(2)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next]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next]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next]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国务院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政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党中央与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next]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流通管理论文篇(3)

(一)农民收入

因为目前收购价分成定购价和保护价,要回答1998年的粮食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必须分别对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进行计算,即从比较定购价和保护价与市场价的差价以及按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购的数量来推算“三项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为定购价、保护价以及定购数量是一个确定数,如何估计市场价和按保护价实际收购粮食数量是决定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在6月1日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不允许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直接收购农民余粮之后,“市场价格”好象从市场中消失了。其实不然,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还在起作用。根据我们最近对10个省市的抽样调查,市场价格在少数地方略低于或相当于目前保护价水平,而在大多数地方却高于政府决定的保护价。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允许私商自由进入收购农民的余粮,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CAPSiM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将比目前的保护价分别高出7%、5%和2.5%,目前不少决策者和一些学者认为,私商进入粮食收购市场会降低市场收购价格的判断是值得争论的。市场价格的水平是由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它们之间平衡状况决定了市场的价格水平,在这一价格水平下,若市场收购者(或竞争者)增加,或者说买方增多,只会使市场价格提高而不会下降。所以从目前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中农民得不到政策干预的额外收入,即使不计算各地的“压级压价”,根据我们的测算,农民从“保护价”收购中得到的净收入是负数,负收入的幅度取决于按“保护价”收购的数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合计由于保护价政策而减少的收入大约在20.7亿元与24.8亿元之间(表1)。

表1.“三项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略。

在“三项政策”的影响下,实际上,私商粮贩从农民那里购买的粮食所付的收购价格虽然略高于“保护价”,但这些收购价比在没有执行“三项政策”情况下的市场价要略低一些(稻谷3%,小麦2.5%,玉米1.5%),由于“三项政策”,农民在卖给私商粮贩粮食后的收入减少大约在15.6亿元至17.7亿元之间。农民收入的提高实际上主要来自粮食定购任务和定购价大大高于市场价的结果。根据我们的测算,全国农民由上交定购任务所增加的收入大约为126亿元。以上三项收入变化的合计大约为86-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还不到10元,只相当于去年农民收入的0.5%!

(二)国家的财政负担和企业亏损估算

国家的财政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政的直接补贴,二是银行贷款利息补贴。由于很难做到“顺价销售”,许多地方在省内不得不实行对口调拨的强制性财政补贴方法,即销区从产区调进粮食时必须给予财政上的补贴,比如在福建省,闽东从闽北调进粮食每吨稻谷的财政补贴为200元。这种补贴水平在各地有差别,由于我们目前没有全国各地省内的各种对口调拨的详细资料,假设全国平均对口调拨的财政补贴为150元/吨,同时假设对口调拨数量为2000万吨,这意味着地方财政1998年用于省内的对口调拨财政补贴数额将达到300亿元(2000万吨*150元/吨)。

据我们对10个省的摸底调查,今年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由于受到种种压力(仓库、资金和顺价销售等),数量不会大幅度超过去年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数量。假设今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平均库存为1.2亿吨(实际数可能比这个数还大),由于不能实现顺价销售,一年内将要付出的利息105.80亿元(1400元/吨*1.2亿吨*6.31%,按商业利息计算)或96.8亿元(按粮食收购贷款5.76%利息计算)。若这些粮食平均库存期为1.5年,粮食企业所付的总利息将达到144.8亿元左右(96.8亿元×1.5),另加银行贷款的利息补贴13.5亿元。这样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负担总和为313.5亿元(300亿元+13.5亿元)

由于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国有粮食企业亏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陈粮损失和价格逆差。陈粮价格平均每年下降40元/吨,由于陈粮而带来的损失将达72亿(40元/吨×1。2亿吨×1.5年)。价格逆差额估计将达到276亿元(230元/吨×1.2亿吨)。粮食企业总亏损额将达到348亿元(276+72)。加上地方粮食调拨财政补贴300亿元,银行贷款利息补贴13.5亿元,总共661.5亿元。

(三)粮食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市场得到充分的发展,地区差价在逐渐缩小,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实行三项政策以来,粮食的地区差价拉大了,这种差价拉大不但表现在产区和销区、沿海和内地以及省际之间,而且在省内各县的粮食价格差异也在扩大。这意味着由于地方本位利益,粮食贸易的地区封锁在抬头,建立全国一体化粮食市场目标正在受到严重的挑战。

以高价(定购价)收购粮食、高价(顺价销售)销出粮食实际上是与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背道而驰的。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必须依据价格规律办事,对农民的补贴最好通过其它方式而不能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提高收购价格来实现。日本能够使国内的大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5-6倍,也是由国内市场和供需平衡决定的(通过限制进口),而不是通过政府垄断国内收购市场来达到的。

(四)粮食产业化面临严峻挑战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由于政策上、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各种问题很难实现优质优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助长了低效农业、“低质”(相对于优质)农业的发展。早籼稻的积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各地通过摸索、总结并开创了一系列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化路子,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如组建各种形式的股份制粮农联合体,连片生产,形成规模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按产业化要求实行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等。这种粮食产业化发展在许多地方有不断发展和扩散的趋势,然而,自从“三项政策”实行以来,人们开展担忧实行垄断收购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我们所到之处,从农民那里,从国有粮食企业那里,更是从主管粮食生产和推广粮食技术的农业部门那里都得到了一致的回答:粮食产业化难以实现。

(五)就业问题

“三项政策”即使能按原来设计的方案贯彻实行,解决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就业和亏损问题,却使全国更多的非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直接参与粮食收购的私商粮贩的就业问题受到威胁。何况“三项政策”不但很难扭转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亏损问题,而且由于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全国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普遍停发了工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停产的职工也下岗了多半,原来已承包出去的国有粮油商店,不是转向产品经营,就是轮流“上岗”,因为由粮食部门批发出来的粮食根本无法顺价销售。某县的一位营业员对我们说:“去年以前,县城里一半以上粮食是从我们粮食部门设在城内的10多个粮油门市部里销出去的。现在我们一天只能卖几斤,市场全被个体户占有了”。就在这个国有粮油商店的对面,是一个由个体户开的粮食零售店,店内堆满了粮食,见我们来调查,还没等我们开口,一位女老板模样的人就上来搭话:“今年我们家粮食大丰收,这里卖的籼米全是自家生产的”。其实这个县由于水灾早稻减产30%.

(六)消费者的影响

高价收购粮食,若完全能再实行顺价销售,在更高的价格下,消费者的购买力会降低,这又加剧了“卖粮难”的问题以及国家储备粮的增加。更为不幸的是,提高粮食价格会减少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政府正在刺激城市居民消费品的内需。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将对工薪收入者的生活增加压力,尤其是那些领取失业救济金、刚下岗的国营企业的职工。

(七)粮食贸易

“顺价销售”也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进出口贸易。粮食产区、粮食出口企业、中国粮油进出公司及设在各地的分公司纷纷对现行“三项政策”可能对粮食出口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国家已在政策上取消了粮食出口补贴,粮食进口于1997年也实现了关税配额制。在目前国内粮食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尤其是小麦和玉米),如何做到出口无补贴,在进口关税配额内如何保持低关税(0-4%),以及如何确定进口关税配额数量,不但是与粮食进出口相关的国内所有企业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国际社会近年来对中国表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政界、商界及学者已多次提出为什么1997年中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取消粮食出口补贴”政策下,中国还能从东北出口大量的玉米?继而产生了对中国政策的不信任感,使他们更认为,在WTO谈判中中国的国有贸易(StateTrading)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许多东欧国家加入WTO同时能继续保持国有贸易的状态,中国的国有贸易问题却一直是中国加入WTO谈判中有重大争议的问题之一,这同放开国内粮食市场不无相关。

(八)国际社会的影响

最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各国以及许多国际多边组织和其它国际社会对我国目前实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三项政策”

是改革的倒退,是回到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世界银行将在它即将公布的一份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中提出对中国目前“三项政策”改革的质问。一位美国教授呼吁中国政府必须充分相信国内粮食市场已得到相当程度发展,市场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应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粮食已走向市场化,让更多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了解中国市场的发育情况,而不应该重新垄断粮食收购市场,否则必然使人们又感到中国回到过去的老路。

三、政策和建议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刻不容缓,1995年至1997年三年创记录的粮食产量、粮食储备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粮价的下跌是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会,政府今年年初开始制定的“四分开一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及时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把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转向“三项政策”。这种想利用一项改革方案解决多种相互冲突的目标是难以奏效。

由于篇幅关系,本报告不能就新形势下稳定市场的能力何在,中央目前确定的库存水平能否稳定物价,中央政府是否能够期望地方政府(省和县两级)运用缓冲库存来稳定物价以及“四分开一完善”等政策性问题逐一展开讨论。这里只对今后如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提出一些建议,包括长期的政策和当前的一些临时应急措施,供领导和决策者参考。最基本的想法是在日益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一套新的体系来运行粮食经济,在这种新的体系里,政府的重要功能是作为市场公平竞争的公正裁判员,作为市场稳定的调节者、作为市场发育的支持者。

(一)长期政策

第一、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竞争必须体现在市场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只在批发和零售市场上实现公平竞争,而在收购市场上实行垄断,“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控制和监督成本非常高。只要有漏洞,只要有利可图,不管是合理不合法,还是合法不合理,“寻租”这种经济行为是必然的结果。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我们的观念不能停留在如何培养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中起怎样的主渠道作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以培育高效的粮食运行机制。它的主体可以是国有粮食企业,也可以是非国有粮食企业,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去实现。从事粮食收购的私商粮贩受到农民的欢迎,甚至在目前不合法的情况下还能够生存,说明他们在粮食市场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竞争力,粮食市场是可以盈利的,开放粮食市场不但能减轻政府的粮食财政负担,而且能够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高市场运行效益。

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有政策的原因,更有体制的原因。1996年以前,收购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盈利的不多、亏损的也不小。不管是从粮食的专业人员、仓储、加工、市场网络上看,还是从资金来源和贷款补贴上分析,若能实现“四分开”国家应该说已给国有粮食企业参加市场竞争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国有粮食部门的300多万人不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人员多、工资负担重是经常被引证的论据,但实际上人工费用占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经营的总费用不到四分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级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市场有多少国有企业同个体户一起在那里摆摊位?走向市场需要有坐办公室的决策者,更需要深入市场的经营者。总之,体制、政策、观念、“主渠道”的老大哥架子是问题的所在。另一方面,大量的离退休干部确实给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在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之前,政府也应该按照“新老帐”分开原则,使其“轻装上阵”。

第二、建立新的独立的、垂直运行的中央粮食储备系统

在国内粮食市场开放之后,市场价格能否稳定?这是我们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在这里,首先必须相信我国的粮食市场已经相当发达,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建立独立的、垂直(从上至下的)运行的中央粮食储备系统,开放粮食市场不会引起象1994-1995年那样的大幅度粮价上涨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地方粮食储备系统不可能在稳定物价上起太大的作用,更不能期望靠建立庞大的、耗资巨大的地方粮食储备系统(省和县)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1994-1995年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也是被国外许多国家所证明的。因为地方政府不会主动地用行政手段通过有效的缓冲库存系统,来实现全国市场物价的稳定,他们常常等其他地方(如其他省)先行动,然后伺机而定。

要达到稳定市场物价的目标,只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控制的真正能独立运行,不受地方政策影响的新的粮食储备系统。设立在各地的粮食储备机构必须是中央在地方的分支机构,人员、工资、市场购销等等一切都不受地方政府支配。中国的粮食市场商品率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30%,70%的人口(农村人口)基本解决了他们自己的粮食储备问题。这同其它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区别,它意味着国家需要掌握的粮食储备量若能有效地运行,中央粮食储备率(粮食储备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可以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得多。那么中央粮食储备量到底需要多少,当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肯定要比现在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总储备量要少得多。据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国家粮食储备量占本国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一般在5-10%之间。

为了建立这样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垂直运行的粮食储备系统,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向中央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为稳定市场而支出的财政费用,而不是要地方政府抽出这一部分钱来建立他们自己的地方粮食储备。

这样新建立的中央粮食贮备系统不但能真正做到稳定市场的目的,而且对减少财政负担,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商业化、市场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市场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市场的发育,这包括对交通、市场信息和通讯等公共措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零售市场及其市场制度,为粮食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以及完善各种合同实施的机制等。

(二)、近期应急措施

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稳定的、全国粮食市场完全一体化的粮食流通系统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那么在近期内,政府应该采取那些应急措施来应付目前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呢?这里我们提出五项临时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

第一、在保持定购粮收购的前提下,暂时取消今年秋粮和明年夏粮的计划性非定购粮收购业务,开放粮食收购市场。

取消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非定购粮的收购业务可以减轻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暴满压力,减少粮食库存费用,减轻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大量粮食收购贷款资金继续沉淀的负担,提高整个粮食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节省社会成本(因为私商粮贩的粮食经销费用仅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一半)。否则,按保护价和定购价收购的粮食捆在一起,要实现顺价销售,结果两者都不能实现。

开放粮食收购市场,允许私商粮贩从事粮食收购业务,不但能促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搞活粮食流通体制,提高粮食市场的运行效益,而且不会降低粮食的市场价格。今年各省确定的保护价实际上只是相当于粮食生产成本,在执行“三项政策”之后,真正的市场价好象消失了,私商粮贩只是根据政府的保护价确定他们的收购价。实际上根据我们的预测,目前的“保护价”和私商收购价比真正的市场价要低10%左右。今年下半年,真正的粮食市场价格应该比去年高,因为今年的粮食产量不可能超过去年,而且净进口减少,所以暂时取消非定购粮的收购业务,允许私商粮贩进入收购市场对农民收入会有促进作用。

第二、增加粮食出口

暂时允许国有粮食企业以保护价的价格结算粮食出口业务,同时增加一些出口的“暗补”措施,以缓冲国内临时的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当然这项政策只能是临时的应急措施。

第三、明确今年按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根据我们测算,今年按定购价收购的粮食若不再执行顺价销售的原则,需要20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这比坚持顺价销售所造成的损失要低得多。

流通管理论文篇(4)

二、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管理创新对策

1、提升流通阅览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图书馆的“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以此为检验标准。在实现“以读者为本”的各个环节中。最终要靠馆员这个操作层面的工作来落实,要通过馆员良好的服务来得以实现。在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集散中心,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如何从中挖掘与整理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图书信息,并建成一个高效的图书信息服务平台,是当前高校图书馆肩负的重任。数字信息时代使得高校图书馆不再是简单的图书借还场所,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将数字信息进行整理与开发,以此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由于高校图书馆界对流通阅览工作服务概念存在误解,降低了对流通阅览工作服务素质的要求。长期以来,对流通阅览服务工作最大的要求是文明服务、热情周到。这种简单化的理解,掩盖了流通阅览服务工作还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事实。受这种思维定式影响,高校图书馆在用人制度、培训工作上表现出对流通阅览部门的歧视。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升通常有两条路:职务的提升和职称的提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中处于管理层的有馆长级、中级的部主任,岗位少、名额少,是绝大多数馆员无法跻身于管理层。职称的评定需要馆员具有一定水平与数量的科研著作,这对于长期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流通馆员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再加上流通的种种琐事往往使馆员无暇顾及科研,因而多数情况下,虽付出了不少劳动却依然成果寥寥,在职称评定是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深入学习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图书分编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图书信息服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职业讲座,或者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图书管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拓展其工作视野,为馆员的未来工作发展明确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其他院校图书馆的合作交流,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岗位交流的机会,使其进一步了解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内涵。

2、不断发展与创新流通阅览部的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图书借还的基础上,将图书咨询导读、人员管理培训、图书流通等事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计划、实施和落实相关的工作内容。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标准化管理应包括图书馆环境的标准化管理,图书借还操作的标准化管理以及读者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等内容,从图书馆的环境整洁、图书借阅流程、对读者的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3、建立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与人际关系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对图书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感,进而出现工作散漫、服务态度差等情况。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之后,相关的专业自我效能感会逐渐降低,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的参与工作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需要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打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对图书管理工作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各部门、各岗位的沟通交流,通过组织开展读者交流活动、职工竞赛、工会活动等,丰富图书馆员工的业余生活,使其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工作。

流通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06-02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大部分教师也都要参与到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工作中。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是所有专业教学每年都要面临的一项繁琐工作,从出题、选题,再到写作与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与指导工作采用见面办理、沟通为主及手工操作方式,存在以下主要困难:

1)由于学生离校实习或者学生所住校区与教师办公地址相距较远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与教师见面不易,信息沟通不畅。

2)由于每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个选题多名学生,而且教师工作繁忙,再加上学生离校实习或上课等原因,导致学生和教师很难在工作时段内同时有空闲时间来进行写作指导。

3)毕业论文写作整个工作流程的工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大,业务流程复杂。

4)毕业论文写作各个工作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阶段文档,而且通常需要依赖前面阶段产生的文档,因此,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会产生和使用大量的相关文档,文档管理工作繁杂。

基于上述原因,非常有必要开发一套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处理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大量工作,大大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同时利用Internet打破师生交流上的时空限制,大大方便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上,选用工作流技术及其相应工作流管理系统和工作流开发环境,定义、开发、实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工作流程,并管理每个工作流程产生和使用的相应文档。

1 工作流技术概述与应用现状

根据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定义[1],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过程建模和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可以与其它应用系统有效结合,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业务管理系统。采用工作流技术作为核心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最大的特点,也是这些系统与普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最大差别,是它们具有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明确的任务处理实体;同时,它们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客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工作流技术已走出理论研究阶段,开始应用在ERP、CRM、OA、SCM等各类MIS系统的开发中。主要的应用行业有:消费品行业,制造业,电信服务业,银证险等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物业服务业,物业管理,大中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政府事业机构,研究院所及教育服务业等,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和集团公司。

开发基于工作流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相关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目前最常用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Open Dynamics Inc的Joget Workflow,起步软件Justep X5 Studio,北京慧正工作流系统,上海满智的EMSFlow流程管理平台等。

这些工作流开发平台基本都提供了工作流引擎、可视化流程定义工具流程建模工具、流程管理与监控、角色与权限管理、快速表单开发、丰富的业务工作流规则、支持复杂的业务工作流、强大的代码扩展能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监控和分析工具、强大的表单快速开发工具、强大的组织机构和权限支持等功能。

上述工作流开发平台多数是基于Java/J2EE架构的,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是基于大家熟悉的Microsoft .NET架构。其中,SharePointDesigner 2013的目标用户是业务分析人员,SharePoint开发人员,企业IT人员,信息工作者等,要求开发者熟悉SharePointDesigner 2013,包括核心的工作流概念(如:stages, gates, actions, conditions,loops等),更易使用和掌握。而VS2012主要面向中高级开发人员,要求开发者熟悉 VS2012,包括软件开发概念和WF4.0、部署、安全等。使用VS2012可以开发出高度复杂的、灵活的、定制化的workflow,而且还可以开发custom action,供SharePoint Designer 2013调用。[2]

2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流程有:院系管理员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初始设置(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相关通知公告、工作流程安排及相关表格文档等)、指导教师拟写论文选题、学生选择论文选题、院系管理员调整选题、院系管理员公告选题分组名单、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学生提交论文终稿及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文档打印与入库等工作阶段,各工作阶段相互衔接并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非常适于使用工作流进行定义、建模和开发。

3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角色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院系管理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系统功能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指导教师在线拟写论文选题、学生在线选题、在线论文写作与指导、指导教师与评审专家在线评阅、答辩管理、文档输入打印等。主要的系统功能模块包括:选题管理、文档管理、在线写作与指导、用户与权限管理、评审管理、答辩管理、公告管理等。

4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为实现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在线指导、在线编辑、在线文档等,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三层组成。开发架构采用Microsoft 4.0,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开发工具采用业内广泛使用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的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为web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开发。

在工作流开发平台选择上,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进行工作流开发,这样可以和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无缝集成。工作流系统可以使用两种方式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一种是直接调用流程管理中心的可视化模块,将这些可视化模块的url链接挂接到应用系统的菜单上,使得点击应用系统的菜单,就执行这些流程的管理模块。另一种就是在应用系统代码中直接调用工作流引擎的api来集成。

5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工作流详细分析、定义、优化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并采用工作流系统与B/S架构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使得系统既能很好地适应毕业论文写作管理实际工作,又实现了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在线化、科学化、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流通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96-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由于毕业设计过程周期长、细节繁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多在校外实习、工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沟通不便,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教师的指导也流于形式,最后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而构思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融入集成专业适合度、学生兴趣度和教师意愿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块,以期提高选题效率和师生满意度;同时加入互动交流模块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1 系统需求分析

首先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入手,对学生、教师以及相关教务主管部门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对于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有何需求。经过整理如下。

(1)教务管理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此系统对学生、教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进行便捷的通知信息,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协调控制。

(2)教师:希望通过此系统对指导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具有选择学生的权利,能够选择单独模式或集体模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指导过程交流可在平台中完成,可以利用平台分发资料和收集阶段资料,进行论文稿件的审核,答辩结束后进行评分管理。

(3)学生:公平的选择教师,可以自主申报课题或使用教师提供课题,接收主管部门及教师的相关通知,利用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其它学生进行交流,利用平台接收教师提供的资料、提交论文文稿及其他资料。

2 系统功能模块描述

通过如上需求分析,本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双向选择功能:学生选择教师、教师确定是否愿意被选、主管部门协调。

(2)选题申报功能:学生自主申报课题、教师指定课题、教师审核课题。

(3)论文开题功能:学生上传开题报告,教师审核开题报告。

(4)交流讨论功能: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

(5)论文稿件及相关文档提交审核功能:学生上传文档、教师审核回复文档。

(6)论文定稿功能:学生上传论文终稿,教师审核论文终稿。

(7)答辩评分功能:教师评阅论文,教师汇总论文终稿、论文答辩成绩及总成绩录入、相关表格填写。

(8)系统管理功能:平台成员管理、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管理、交流区管理。

本系统共涉及3类用户: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因此将上述功能根据用户进行详细划分后形成如图1所示的功能模块图。

3 系统详细设计

下面以双向选择及交流区两大功能为例,进行详细设计思路描述。

(1) 双向选择功能:首先学生根据教师信息描述,按照优先顺序选择三位教师A,B,C;学生选择教师全部完成后由教师进入系统确认学生,对于同一位学生S,教师A优先级别最高,只有当A确认不选择该同学S后才能由第二顺序教师B对S进行选择确认,同样只有当B确认不选择S后才能由第三顺序教师C进行确认。若最终三位教师都没有选择S,则由主管部门最终汇总后进行统一调配。

(2)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功能:可以使用论坛来实现。教师登录系统后,就显示状态为在线,教师可以进入论坛查看最新公共讨论内容,同时在论坛中个人消息区域还可以查看学生针对本教师所提出的咨询并回复;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进入论坛查看最新公共讨论内容,也可以进入个人消息区查看教师所给出的回复。教务管理员可以对交流区论坛中的公共内容进行查看、删除、回复。

设计完成后的教师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论

所设计的毕业设计互动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无纸化。同时为师生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网上研究环境,在此虚拟环境中,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此平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本项目的实现也为我校今后的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长期有效的管理工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流通管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流通管理论文篇(8)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流通管理论文篇(9)

一、现有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分析

1.工作流程

按照四年制普通高校教学计划,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基本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历时十五周左右。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分为选题、开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五个阶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是,一般由承担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指导教师拟制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在题目确定以后,学生一般要经过开题、研究收集资料、题目设计、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直至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升学压力很大,从第七学期开始,毕业生就将重心放在寻找工作和考研上,基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数量远比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导致高校师生比过高,很多高校的不少专业,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超过8人,甚至达到十几人;[2]部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有限。

由此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存在已下问题:

(1)师生比过高导致论文的题目假、大、空现象严重;课题的类型趋于理论研究、模拟仿真的比例越来越高,硬件或软硬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比例在减少。[2]

(2)部分学生轻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所选的题目采取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手段,没有真正结合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去研究、去解决、去综合应用。

(3)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过多依赖于电子邮件、电话等,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时间越来越少,对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2]

(4)学校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还不能做到有效、实时进行监控,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上缺乏强有力的考核监控机制。[1]

二、我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的研究

过程管理基于目标管理,是对目标的无限分解和细化,它将管理的中心前移,通过实现科学的流程而最终趋向目标,具有落实性、可控性、创新性、闭环性、发展性等特点。[1]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方法

(1)依据过程管理理论,学校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细分为七个环节:

教学大纲、选题指南、选题和任务书、阶段报告和检查、成绩评审和答辩、成绩评定和评优、材料存档。

(2)学校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分为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

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和方向规划、教学人员组织和任务协调、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信息管理。

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选题、任务书、阶段报告和检查评价、成果评审和答辩、成绩评定和评优、材料存档。

(3)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关键点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目的、教学大纲和选题指南的意义、任务书的作用、阶段报告和检查的性质;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过程的专业性、教学文件的指导性、教学文档格式的规范性如何体现;

(3)领导的价值观、学术带头人的专业水平、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改进的突破点

(1)教学计划:推行选题指南、强化任务书工作;

(2)教学组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3)教学过程:采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

(4)教学考核:评分区别学习表现(态度)、成果质量、答辩效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成果评阅人、答辩小组独立评分;

(5)教学文档:分类管理、重点监控、简化流转。

三、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在校生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新思想,不断完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可操作运行机制,才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流通管理论文篇(10)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流通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U615.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海上废弃设施已经或将要达到服役期要被拆除时,无论采用内切割方式还是外切割方式,都需要进行排泥作业。例如,平台导管架钢桩的切除、海管海缆修复、沉船打捞等项目均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排泥作业。随着海洋工程水下排泥作业的日益增多,研制一个操作简单、效率高的外排泥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导管架桩腿外部排泥的特点,采用文丘里原理形式的外排泥系统。该系统利用文丘里效应,将工作流体通过注水管注入,在喷嘴处形成高速射流,流体经扩压室将高速度变成负压力,利用压力差将海底固液混合物吸入设备,在喉管进行动量交换,从而实现吸排作用。工作流体一般采用海水。

国外的类似设备已投入使用,例如Diving Equipment Specialties Inc. 公司的外排泥设备,体积较小轻便,可装套于潜水员臂膀,在水底进行吸排泥活动。国内基于文丘里原理的设备主要用于化学剂混合,用于水下清淤排泥的较少。本文根据海洋拆卸排泥需要,针对海洋环境设计用于50米水深,排泥量大于200m3/hr的外排泥装备。并通过比例模型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对关键设计参数的研究得到设计规律,优化设计方案。

2 文丘里模型

外排泥设备主要由上部水泵、吸泥口喷冲系统、文丘里管、吸排泥管路、管道架等组成。在进行作业时,可设计吊机与文丘里管相连接,控制文丘里管沉降深度与位置,也可将文丘里管设置把手,方便潜水员直接在水下进行操作。吸泥口喷冲系统通过喷射高压海水,将桩腿附近的泥沙打散,与海水形成两相流,以便文丘里管能够更好的完成排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文丘里管为外排泥设备的核心部件,文丘里管由注入管、喷嘴、吸入管、喉管、扩散管、排泥管几个部分构成,本文根据功能要求、流体力学计算与设计要求设计文丘里装置初步模型如图1所示。注入管连接处内径为100mm,喷头出口37mm,喉管内径80mm,扩散管锥角8°,吸泥管连接处内径100mm,排泥管连接处内径200mm。整体结构采用316L号不锈钢。

图1文丘里初步设计模型

文丘里管能够在水下正常排泥的要点为:

喷嘴处压强必须小于吸泥管入口处压强,只有产生足够的压强差,才能将淤泥通过吸泥管吸入喉管内;

排泥管出口处压强必须大于所处环境处外界压强,例如排泥口在水下时,排泥管出口处压强必须大于该点所在水深压强,否则会造成回流,无法将淤泥排出;

设计排泥量需要达到实际工程需求,通过排泥口流速计算排泥颗粒大小,需要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这些要点既是保证外排泥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也是设计要点。

3 文丘里流体计算与结构设计

文丘里管内注入流体(或者气体)、吸出泥浆、混合物喷出过程均可通过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进行计算,以注水管为例,如图2所示,计算方法如下:

图2 注水管分析图

在高压水泵出口P-P截面与喷头入口处1-1截面(见图2)做流体力学分析,流体力学连续性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为:

(1)

(2)

其中,Ap为水泵出口面积;为水泵出口流速;Qp为水泵出口流量;A1为喷头入口横截面积;v1为喷头入口流速;h为水泵出口与喷头入口高差(水泵较高时为正);Pp为水泵出口压强;P1为喷头入口压强;hf和hj分别为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如下:

(3)

(4)

其中,为高压水泵出口直径;为局部阻力系数,参考文献[1]4章节取值;为沿程阻力系数,由雷诺数确定,其中为动力液运动粘度。

本项计算牵扯到两种不同介质的混合,因此喉管内流体的计算是流体力学计算的关键点,可采用动量方程处理喉管流体计算:

(5)

其中,为注水流量;为排泥量;为混合物密度;为喉管横截面积;为混合物总流量;为混合物流速;为喉管出口压强;为喉管摩擦损失系数,取Sanger实验值0.098。

根据雷廷格尔公式,排泥管出口流速减小,排泥颗粒减小,颗粒沉降公式为:

(6)

其中,k为颗粒的形状系数,圆形颗粒为4~4.5,不规则形状的为2.5~4,本项目中取值4.5;ρs为颗粒密度,本项目中取值2.5kg/m3;ρ为泥浆密度,本项目中取值1.05kg/m3;δ为球形颗粒的直径。

对于文丘里管的尺寸设计有如下要点:

喷头一般锥角多采用8°~13°用于30倍大气压以上,在30大气压以下,采用15°~45°,本项目设备采用30°锥角;

根据文献[4],喉管长度为6~7倍的喉管内径;

扩散段锥角多采用5°~8°,超过14°后将产生旋涡回流,本项目采用8°。

4 理论计算验证

实验在浙江大学结构实验室进行,将设计的文丘里管采用1:5比例缩小,制作实验模型,模拟仿真文丘里排泥系统,通过对吸泥量、吸泥时间的测量,计算吸排泥效率,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对比,验证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实验时将文丘里管高于地面1米,其他设备放置于地面。文丘里管连接如图3所示,文丘里管入口与水泵供水出口连接,吸水口与浑水水桶连接,排水管与水池连接。通过水泵将水注入文丘里管,在喷嘴处形成低压,将浑水从水桶中吸出,通过排水管排入水池。为减少实验误差,在开始实验之前确认设备与管道中充满水。启动水泵时开始计时,将3桶浑水抽干时停止计时,所记时间为排泥时间。排泥量为3桶浑水,共计63升。本项实验基本可以如实的反应文丘里排泥管的吸排泥工作原理。

图3文丘里实验模型

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水泵的供水能力进行测试。将水泵出水管放入空水桶中,从放水开始时计时,三个空桶装满水结束计时,记录下时间,通过计算可得到水泵供水量。在水泵出水管处设置压力表测试出水压力。

通过实验可得,吸干三桶水(63升)平均用时1分2秒,因此吸泥量为3.66m3/h。水泵出水管放满三桶水(63升)平均用时1分12秒,因此水泵供水量为3.15m3/h。吸泥量与供水量比为1:1.16。

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实验设备应有吸泥量3.31 m3/h,与实验测试误差为9.6%。通过实验可知,本文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所得结果较为符合。本文设计的文丘里管实验模型排泥量与供水量比为1:1.16,优于文献[3]中所提设备排泥效率。

5 结果与讨论

通过流体力学理论计算,根据图1所示模型尺寸,计算出文丘里结构各项参数如下:

表1外排泥设备各参数计算结果

5.1 排泥管径对排泥效率的影响

通常排泥管径可选用6英寸、8英寸、10英寸、12英寸。外排泥设备基本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排泥管内径对排泥量没有影响,但是对排泥口流体流速以及排泥口压强影响较大。

当排泥管内径过小时,排泥扬程过小(例如本项目排泥管内径为152mm时,排泥管出口压强为负值),容易造成回流;当排泥管内径过大时,排泥颗粒相对较小。本项目所设计设备,6英寸内径排泥管会造成回流,无法使用;8英寸~12英寸内径排泥管均可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使用。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采用过大内径的排泥管,以防止排泥颗粒过小,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应避免采用过小内径的排泥管,容易造成回流,无法完成功能需要。

5.2 水泵压力与流量对排泥效果的影响

图4水泵压力(左)、流量(右)对排泥效果的影响

针对8in排泥管径,对水泵压力、流量对排泥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随着高压水泵压力增加或者水泵流量的减小,排泥管出口压强逐渐减小,当水泵流量为90m3/hr时,排泥管出口处压强为-0.345MPa,因此无法将污泥排出,容易形成回流,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随着高压水泵压力增加或者水泵流量的减小,喷头处压强反而增大,排泥效率减小,当喷头处压强大于吸泥管底部压强时,污泥则无法通过吸泥管吸到喉管内。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外排泥设备对水泵压强与流量均有一定要求,水泵压强越小、流量越大越有利于排泥效率的提高。

5.3 喷头出口内径对排泥效果的影响

通过计算及试验可知,随着喷头出口内径的减小排泥量逐渐增加;随着喷头出口内径的减小排泥管出口压强逐渐增加;随着喷头出口内径的减小喷头出口压强逐渐减小。这些趋势均有利于实现排泥效率的提高。当喷头出口内径超过39mm时,排泥管出口压强为负值,因此无法将污泥排出,容易造成回流,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外排泥设备对喷头出口内径有很高的要求,且喷头出口内径越小排泥效率越好。

6 结论

本文根据海洋拆卸排泥需要,基于文丘里原理,针对海洋环境设计用于50米水深,排泥量大于200m3/hr的外排泥装备。并通过比例模型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对关键设计参数的研究得到设计规律,优化设计方案,得到设计参数(表1)。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排泥管尺寸大小对排泥量没有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采用过大内径的排泥管,以防止排泥颗粒过小,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本文设计文丘里管中排泥管采用8英寸,不会造成回流,且排泥颗粒较大,整体排泥效果好。

水泵的压力与流量选择较为关键。若水泵压力过高或流量过小,不利于在喷头处产生较大压差,减小吸排泥效率;同时会造成排泥扬程过小,容易造成回流,不利于排泥功能的实现。

外排泥设备对喷头出口内径有很高的要求,喷头出口内径越小排泥效率越好。针对本项目设计设备,当喷头出口内径超过39mm时,排泥管出口压强为负值,因此无法将污泥排出,容易造成回流,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也影, 王悦民, 施祖荫. 水力学及水里机械.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2] 张广泰, 韩成才. 水力学与水利机械. 陕西科学科技出版社, 1996.

[3] 唐天雄. 射流泵设计计算和制造的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