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流通经济与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41

流通经济与管理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

关键词:

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经济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物流经济的发展可谓独具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物流行业,人们也赋予了其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推动物流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因此,物流经济在大众需求和政策兼具的大背景下面临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多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随之衍生出来。本文立足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物流经济发展对策,对推动我国物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呈现的主要模式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对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上购物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甚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的缴纳也开始依托电子网络平台。截至2014年,调查数据表明社会零售总额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13万亿元,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淘宝网每日包裹量突破1000万,占中国快递业的业务量60%以上,仅北京市的物流业务收入就已经超过1686.1亿元。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和物流发展中,电子支付方式所带来的贡献十分巨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便利的电子支付前提下愈发显示出发展潜力。在这种新兴购物方式的影响下,极大的市场潜力与市场需开始出现于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十分倚重的环节。与物流经济本身的倾向一致,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倾斜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通过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得物流经济在其促进下迅速增长。对物流经济发展而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同时促使我国物流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业,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方面便有了更多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物流经济,提高了物流业的竞争力,使物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先了先机,生存与发展权利更胜一筹,促使企业加强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且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定额管理模式在产品从生产到完工后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标准的人力、物力、财力,即被认为是定额。某一时间段内,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情况,也可以通过定额反映出来。在刚开始发展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且很多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并不多,对生产组织的要求也并不周密,生产经营能力要求往往一般即可。但随着企业生产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日益发展的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趋向于更加先进的管理观念。在越来越看重定额化的今天,物流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观念,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应用定额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定额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通常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努力才能实现推动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即:需要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只有健全的定额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物流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则会限制和阻碍其发展。在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产品储配、送货的定额进行确定外,其需要明确的内容还有产品的综合管理定额,这一定额指在送货服务中,物流企业将产品无任何问题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时所产生的消耗。另外,对最小工作环节进行明确在定额管理模式中也非常重要。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并对其进行管理,可促进物流效率的极大提高,使企业物流经济中定额管理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使企业在这一推动力作用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经济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促使企业的运输压力得到极大减轻,促使企业内部具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将存储这样的业务分给物流企业管理,企业只对自身的核心业务进行负责,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通过物流公司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企业甚至可实现零存储,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后,商品何时到达自己手中开始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成本来说,物流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将这一业务转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会强化企业综合整合能力,使商品运输过程更加经济和快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现代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提高供应链功能成为传统供应方式的改革焦点。但在整合供应链方面,企业往往经验和设备不足,而通过物流公司则可使供应链整合更加高效与合理。所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公司与企业有着日益加强的交流和合作,为了有效发挥供应链功能,还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共建,促使企业与物流公司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获得双赢。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可与客户取得直接联系,促进供货以及退货速度的提升,同时将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在促进客户管理加强的同时,通过更加优质服务使客源更加稳固,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物流经济管理的敏捷性与合作性及柔。

二、新时期物流经济管理战略发展建议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命脉,现代物流业的流动性与高效性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如何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运营能力和效率,促使我国物流行业在多变的国内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作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物流经济管理正在面临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物流经济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战略管理:

(一)着重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物流行业也需紧随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的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物流信息化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需要以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为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物流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才能更加先进和稳定。物流企业传统MIS信息平台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均可通过Internet进行改造,数据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沟通问题可以通过统一开放且标准的网络平台加以克服,进而促进企业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跨地区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物流企业。物流行业还应加强对大型动态数据库的构建,并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加快应用步伐。以沃尔玛为例,物流网络的高度完善,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尤其其具有大型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卫星系统支持,使沃尔玛总部可对库存信息随时掌握,同时还可对车辆运输路线及车辆自身情况随时掌握。在面向社会与企业流通各环节的信息采集系统方面,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将帮助我国物流企业整理和分析大量收集到的数据,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给所有物流企业,使物流企业可在信息共享中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促进物流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物流跟踪系统、集成系统等新兴物流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其的应用。通过对物流跟踪系统的应用,可全程跟踪物流的各个环节,促进整个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沟通与联系的强化。在物流供应链中,技术与管理是其整合的重要基石,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即依靠它们来实现,通过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可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和竞争理念,才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扩大物流行业对现代物流技术与标准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最大限度提升,我国可加快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通过物流协会推动物流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从而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有效提升物流经济整体实力。另外,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也是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必然要求,尤其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正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虽然我国物流经济发展从规模上看已经初具雏形,但目前发展质量仍然不高,缺乏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处于要求之下。物流行业在很多人的眼中,不过是运输行业,在他们看来物流从业人员作为体力劳动者只需要强健的体格即好,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均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最新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新改进设置,对教育内容加以充实。物流企业管理者尤其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接受培训,并给予员工不定期培训,使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全面掌握,促进从业人员素质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中心城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在运输能力方面,物流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与整合有较强的依赖性,供应链整合中地位的重要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相关,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应着重中心城区建设。在物流行业中,物流网络的形成与运转,对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全国范围内,物流经济正在逐渐兴起,这一态势促使各地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其的重视,但各地物流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规划,相比物流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地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我国可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大培养力度,使地方物流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其带动下得以加强。在物流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管理顺利运用的重要基础,便在于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物流经济的作用。为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得更加科学合理,我国应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进行加强。在全国各地中,当前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促使本地物流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实施非常严格的地方保护,使得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客观上受到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调控,保证地区间合作更加协调,打破重复建设的普遍存在,尽量避免面子工程,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物流经济向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此外,我国还可优化政府职能,通过对社会力量的集中,将物流经济管理拓展向二、三线城市,促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

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大环境刺激下,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物流经济发展和运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基于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从当前物流情况出发,通过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形成、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等各种战略决策,不断推动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与发展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31)

2.王冰.我国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3.赵金中.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3(5)

4.曾金盾.不同经济管理模式对快递物流行业的促进作用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2)

近年来,电子商务技术与模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业者对于电子商务应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提高管理效能,推动电子商务产业与现代经济管理工作共同发展。

一、电子商务概念简析

作为一种现代技术模式,各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界定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电子商务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商务流通与商事交流领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电子化流转,提升商事交流与处理效率。从产业应用来讲,电子商务更被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开展现代贸易,提升现代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将商业流动的全过程纳入科技范畴之中。一般认为,电子商务具有较强的科技特征,重视电子商务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此外,电子商务也具备一定的整体性特征,强调电子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条中的运用。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是一种现代经营思维与理念,是一种传统经济思维的升级版本。

二、电子商务视角下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涉及多种现代经济管理模型,通过电子商务整合原有经济管理要素,可以实现经营目标、组织管理、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优化,推动传统经济管理不断提档升级。

(一)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互动,可以进一步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下,通过电子商务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经济目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提升经济管理效能。在经济管理目标设计过程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考评,明确经济管理目标,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实现经济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基于此,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提升管理层级与水平。

(二)优化经济管理组织设计

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流程体系的电子化配置。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与电子商务思维,可以构建全行业统一的标准与体系,提升管理效能,优化组织流程设计,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运作。经济管理人员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运用电子商务可以理论内部管理关系,明确管理层级与任务,实现可视化、透明化操作,提升管理工作效能。此外,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还可以强化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节点性工作,防范经济运行风险,提升经济管理的稳定性,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三)构建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在现代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是重要的市场资源,也是开展现代经济管理的必备要素。通过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利用信息分析技术,为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决策,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实现线下经济活动与线上数据处理的有机统一,提升现代经济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构建现代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既定的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完善电子信息系统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而言,构建并完善自身电子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传统行业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运作与管理。通过整合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工作重点。

(二)利用电子商务优化管理流程

现代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强化经济管理的过程控制,将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降到最低,实现经济体系的整合与理论,打通不同部门与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联通,构建立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规范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与信息反馈速度的总体提升。

(三)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经济体重构建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已经成为现实。通过统一标准,可以实现规范化运营与操作,也能减小商业对接与交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下,建立统一的信息行业标准,可以整合相应产业链条,提高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统一运行的标准之下,企业管理活动可以更加规范,也能实现经济管理效能的有效提升。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平台,构建统一的标准,也方便更多的经济实体融入电商体系当中,提升现代经济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管理行为,经济管理与电子商务开始出现高度融合,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能,推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郭红彦.现代经济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29):1.

[2]王立.浅谈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5(21):50-51.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69-01

一、论述几种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一)首先是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支付方式,融入了网络技术的支付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上购物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水电煤气等费用的缴纳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操作。与物流经济本身的倾向一致,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倾斜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通过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得物流经济在其促进下迅速增长。对物流经济发展而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同时促使我国物流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业,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方面便有了更多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物流经济,提高了物流业的竞争力,使物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先了先机,生存与发展权利更胜一筹,促使企业加强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且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其次是定额管理模式

所谓的定额就是一个产品从开始生产到完工后的一段时间内,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可以通过其一段时间内的定额体现出来。在刚开始发展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且很多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并不多,对生产组织的要求也并不周密,生产经营能力要求往往一般即可。但随着企业生产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日益发展的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趋向于更加先进的管理观念。在越来越看重定额化的今天,物流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观念,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应用定额管理。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并对其进行管理,可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物流经济中定额管理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使企业在这一推动力作用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最后是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物流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想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就要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运输压力,让企业的内部分工更加清楚明了。企业内部的存储工作可以让物理经济管理部分负责,企业可以只掌控一些核心的工作,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投入。通过物流公司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企业甚至可实现零存储,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后,商品何时到达自己手中开始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成本来说,物流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将这一业务转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会强化企业综合整合能力,使商品运输过程更加经济和快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现代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提高供应链功能成为传统供应方式的改革焦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物流经济管理的敏捷性与合作性及柔。

二、新形势下物流经济管理的战略发展内容

上文中已经提到,物流行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的经济发展局势下,首先需要确保物流行业的流动性及高效性。然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物流经济管理的战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重点创建物流网络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发展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物流行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新时期的物流行业更加倾向于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雏形。这种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做基础。物流信息化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需要以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为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物流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才能更加先进和稳定。物流企业传统 MIS 信息平台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均可通过 Internet 进行改造,数据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沟通问题可以通过统一开放且标准的网络平台加以克服,进而促进企业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跨地区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物流企业。

(二)规范中间物流企业的竞争,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所有的物流经济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规范中间物流企业的竞争,为了进一步拓展物流经济行业的使用范围,提升我国物流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可加快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通过物流协会推动物流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从而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有效提升物流经济整体实力。

除此之外,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才能满足物流经济的管理需求,特别是在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最新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新改进设置,对教育内容加以充实。物流企业管理者尤其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接受培训,并给予员工不定期培训,使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全面掌握,促进从业人员素质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简而言之,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元素,不断创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同时还应该结合我国的物流发展现状,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创建科学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物流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4)

一、论述几种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一)首先是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支付方式,融入了网络技术的支付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上购物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水电煤气等费用的缴纳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操作。与物流经济本身的倾向一致,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倾斜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通过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得物流经济在其促进下迅速增长。对物流经济发展而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同时促使我国物流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业,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方面便有了更多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物流经济,提高了物流业的竞争力,使物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先了先机,生存与发展权利更胜一筹,促使企业加强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且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其次是定额管理模式

 

所谓的定额就是一个产品从开始生产到完工后的一段时间内,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可以通过其一段时间内的定额体现出来。在刚开始发展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且很多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并不多,对生产组织的要求也并不周密,生产经营能力要求往往一般即可。但随着企业生产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日益发展的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趋向于更加先进的管理观念。在越来越看重定额化的今天,物流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观念,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应用定额管理。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并对其进行管理,可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物流经济中定额管理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使企业在这一推动力作用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最后是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物流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想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就要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运输压力,让企业的内部分工更加清楚明了。企业内部的存储工作可以让物理经济管理部分负责,企业可以只掌控一些核心的工作,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投入。通过物流公司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企业甚至可实现零存储,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后,商品何时到达自己手中开始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成本来说,物流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将这一业务转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会强化企业综合整合能力,使商品运输过程更加经济和快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现代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提高供应链功能成为传统供应方式的改革焦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物流经济管理的敏捷性与合作性及柔性服务。

 

二、新形势下物流经济管理的战略发展内容

 

上文中已经提到,物流行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的经济发展局势下,首先需要确保物流行业的流动性及高效性。然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物流经济管理的战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重点创建物流网络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发展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物流行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新时期的物流行业更加倾向于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雏形。这种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做基础。物流信息化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需要以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为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物流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才能更加先进和稳定。物流企业传统 MIS 信息平台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均可通过 Internet 进行改造,数据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沟通问题可以通过统一开放且标准的网络平台加以克服,进而促进企业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跨地区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物流企业。

 

(二)规范中间物流企业的竞争,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所有的物流经济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规范中间物流企业的竞争,为了进一步拓展物流经济行业的使用范围,提升我国物流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可加快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通过物流协会推动物流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从而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有效提升物流经济整体实力。

 

除此之外,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才能满足物流经济的管理需求,特别是在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最新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新改进设置,对教育内容加以充实。物流企业管理者尤其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接受培训,并给予员工不定期培训,使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全面掌握,促进从业人员素质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5)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6)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 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7)

[DOI]10.13939/ki.zgsc.2015.34.234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在新时期的社会要求下,我国资本市场相应提出了企业资金流通模式的若干创新举措,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资金流通模式,是我国企业在未来实现经济高速运转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企业在资金运转过程中有效地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

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会关注自身资金的核算问题,这是企业对已经发生的实际运营活动所进行的监督与客观反映[1]。部分企业中仍旧存在管理者对下属单位各资金流转环节监督不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总体经济发展,部分企业更存在私自挪用公司公款的情况,对企业总体资金运转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尽管国内大部分企业都逐步开始完善各自的内部机制,逐步建立职能岗位监督兼职,但往往都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并未按照约束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资金流向管理上与控制脱节,致使企业在财务资金变动的情况下难以及时掌握企业资金,对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国内企业中部分领导人员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自身对企业经营情况不甚了解,在工作中只能按照上级指示进行财务问题处理,致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起到有效作用。

1.2 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资金散乱且使用效率低下,主要原因往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资金管理意识,在资金筹集、运用与分配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科学管理意识,致使企业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了与实际时间价值和资金成本不相符的项目当中,严重影响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益。当下,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分散的矛盾,这一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继续改善的重点[3]。一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不顾自身的实际运营能力,错误地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盲目投资与建设,在决策过程中失误较多,致使企业亏损严重,对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造成严重的打击。同时,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都热衷于以债权的形式,将资金进行沉淀,致使库存占用率持续增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企业运转过程中的信用与盈利能力,导致企业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较为低下,加剧了企业资金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严重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营状况。

1.3 企业信息管理不到位

信息管理是企业资金流通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在当代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时刻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将这些信息数据实际应用于企业物流与资金流动的控制环节,实现准确无误的决策与资金管理。国内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旧缺乏对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在资金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仍旧流于形式,对下属企业的资金实际情况也缺乏相应的信息数据,从而使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与流通控制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4]。虽然,国内部分企业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但仅限于财务核算与物资供应等简单的模块,一些企业在金融服务模块与产业资金管理模块等方面没有足够重视,致使企业无法整合集团的金融资源,企业管理者也难以获得准确的金融资源及资金流通信息,致使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往往会招致财务风险,极大地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

1.4 不良债权与债券资金占比过多

债权资金具体指的是企业通过赊销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企业的产品或者项目款项,其中包括应收票据、应收款账及其他应收款等项目,以债券的形式将这些项目赊销给消费者,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幅[5]。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债权资金的投入上都明显存在“三超”现象,债权资金超额、超损、超期等情况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额度,致使企业在发送债权的过程中占用资金比例过大,严重影响企业资金流通环节的稳定运行,使企业在项目开发与企业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与信用危机情况,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营。

2 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流通模式的措施

2.1 加强企业资金运行的监管

第一,监测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针对国内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资金管理与流通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需要建立防范意识,确保企业内部的安全保障机制能够有效运行。在实际运营中,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岗位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各岗位在运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安全稳定的信息流通与控制的网络,对企业资金流通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及时的监督与控制,避免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实际生产状况及资金运转情况进行安全抽查,对各个运行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为核心,切实有效地确保机制的运行情况,以实时监控为准,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行与管理环境。

第二,建立完善化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企业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应建立完善化的安全防范机制,以此保障资金流通的安全性,切实保证了企业在运营环节的经济效益。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循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对资金的调动、进出与周转情况进行严格的监察与管理,制定合理化的资金审批与项目授权制度,对制度进行复核、结算与账务核对工作,以完善化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为核心,开展项目开发与资金运转工作。

2.2 完善企业资金资源管理

第一,实现对企业源头资金的有效监管。企业的源头资金来自于项目销售收入,充足的源头资金能够极大地减少债权风险,帮助企业实现更加完善化的资金流通管理,因此,贷款能够及时回收对于企业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收益,关乎企业的信用与实际发展情况。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制定完善化的资金信用评级机制,对客户赊销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完善企业内的结算制度,帮助企业及时结算并且回收贷款,及时补充企业的源头资金。通过加强对客户发放债权的管理措施,降低企业内部资金投放债权的额度,以此实现降低债权风险,缩短债券占用时间,有效提高企业资金运转的效益。

第二,优化企业资金的占用管理机制。通过优化资金资源的配置,加强企业内资金的占用管理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企业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实现最优化,对占用在企业设备、原料、房产、成品、账款等方面的资金进行相应的管理与回收,通过合理化的占用管理机制,帮助企业管好企业资金,及时查明哪些资金被用于哪些项目,完善企业财务信息的建设,使企业在对自身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促进企业内部机制与管理水平的进步,有效改善了企业传统资金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加强企业资金流通效率管理

第一,实现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在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以此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经济环境。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应通过资金集中的管理模式,有效发挥我国资本市场的先进性作用,使企业内部各个机构在相互合作与相互监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最大的运营潜力,实现各个单位资金余缺的互补,极大地优化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企业在今后的对外融资过程中拥有更多选择,为企业降低了资金的投入成本,使企业在资金流通环节获得更大的资金效益。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实现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与企业对下属成员的统一管理,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与完善,帮助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实现有效监管与控制。同时,企业又可以根据各个单位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需求,及时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运转情况,在统一的调度模式下,避免了资金流失到不必要的项目环节中去,充分发挥了企业资金的价值,使企业在存款、财务消费以及贷款过程中极大地缩小所需耗费的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资金流通效率。在我国科学信息化技术实现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流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善传统资金流通环节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从根源入手,改变传统的资金管理工具,通过企业资金实时动态监控,使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资金流通的各个环节。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实现合理化与高效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账户管理、结算管理与取代建设等多种模式为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使企业在资金管理与流通的过程中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结 论

综上所述,完善的企业资金流通模式是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抓住市场机遇,完善企业资金流通模式,通过优化资金配置与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资金流通模式[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9):23-24.

[2]杨剑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发展[J].西北科技大学学报,2012,23(7):23-25.

[3]何伟.信息化技术实际应用于企业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12(7):33-25.

[4]徐芳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建设[J].当代企业经济建设,2013,12(9):23-24.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8)

2现金流的重要性

2.1现金流与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长远稳定性生存的关联系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资金的支付形式主要是以现金流入流出的形式进行操作的。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有部分企业经管过程中的投资利润收益交稿,但依旧存在现金短缺的现状,这种情况是阻碍企业生存发展的直接性原因。

2.2现金流对于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价值具有直接性的影响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现金流的作用要远高于利润收入,现金流是直接决定企业能否长远稳定发展的直接性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企业有一定的利润收入,但是缺少现金,若要继续生存发展,需要向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借钱来缴纳所得税。

3现金流在企业经济活动实施中的作用性分析

3.1通过现金流决策的支撑,进一步拖动企业制定

出合理可行的财务方案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其基本的经济活动内容最终是以现金流转的方式进行展现与实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中资金控制体系,需要获取相关的资金流转信息,全面有效的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财务活动的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3.2现金流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其财务活动的进行提供有价值性的信息

现金流通常是以现金的形式,有效的对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资金可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体现,进而有效的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提供具有一定价值性的信息。除此以外,现金流主要是以现金支付情况,有效的展现出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其现金流转的情况,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精准的现金流信息。

4全面推动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现金流的调控与管理

4.1保持现金流血液通畅

现金流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表示形式与运作理念,是直接会影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选取资金投入较少、利益收入较快、收入高的财务项目,进而促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投资的资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笼,为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现金流量。可见,筹资活动具有“输血”功能。

4.2通过现金流的预测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经管规程中的财务预算的高效性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制度,通过对产品销售、采购以及人工预算等方面的合理操作,进一步保障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能够获取理想化的资金收入。

4.3加强现金流的控制

企业进行现金流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确保企业现有的资金能够有效的支撑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运作,不会出现任何的金融风险。现金流管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主要是由资金流转、内部控制、专业化资金管理制度等具体的方面构成的。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9)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90年批准设立第一个海关特殊经济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相继在大连、天津、深圳等沿海地区设立了14个保税区。2000年,为了便利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工业,实现工业生产与对外贸易的紧密结合,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出口加工区,目前共设立了39个出口加工区。2003年底,国家又陆续批准上海、天津等8个地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以实现“区港联动”,2004年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区内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重点发展国际物流产业。

特殊经济区域十几年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外汇政策不统一,各特殊经济区域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存在交叉,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三是目前特殊经济区域以海关作为监管主体,但由于海关不是国家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职能主要是监管和征收关税,海关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因职能原因受到限制。

未来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港模式,集航运、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并陆续批准建立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三个保税港区以及苏州内陆型保税港区。从国家对保税港区的定位看,它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区域。由于是集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于一身,并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因此保税港区将成为我国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全国性的保税港区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保税港区的建设规划主要集中于物流服务规划,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与监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策略。

特殊经济区域间及与区域外外汇政策的异同分析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特点制定的,由《出口加工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保税物流园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构成法规框架。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大,区外外汇管理重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交叉、趋同,而不同区域间外汇政策存在差别,与区外也有很多不同,特殊经济区域跨境收支监测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特殊经济区域的更快发展,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与区外存在差异目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经常项目账户不设账户限额,但外汇账户开立需外汇局审批;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实行统一账户管理,不区分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而区外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不需外汇局审批,企业可直接到银行办理,但有限额管理要求。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在经常项目账户开立的管理上较区外更为严格,但在限额管理上则较区外宽松。

出口加工区经常项目下结汇受限,保税物流园区外汇收支具有优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经常项目账户收入结汇直接在银行办理。出口加工区内机构非贸易项下仅发放职工工资、员工生活消费、水电费等费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要求物流与资金流一一对应,而保税物流园区内,则允许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的收付汇。区外经常项目账户收入实行限额管理,贸易项下收结汇按照分类管理、主体监管的原则,对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充分便利,对“关注企业”则严格审核其办理收汇和结汇等业务。

特殊经济区域内经常项下购汇较区外限制多特殊经济区域内企业的经常项下对外支付必须首先使用自有外汇,中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中方自有外汇不足时允许以人民币注册资本金购汇支付,货物分拨企业允许用境内销售所得的人民币货款购汇。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允许外方投资企业在自有外汇不足时以人民币利润、股息、红利购汇出境,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从其他特殊经济区域货物项下取得的人民币收入可以购汇。保税物流园区取得外贸经营权企业以报关单为核心实行“二线凭证购汇”,而在区外各类企业只需凭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即可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支付。

区内进出口基本不需核销,区外实行多种形式逐笔核销区内向境外出口货物或者从境外进口,区内机构不需办理核销手续,但特殊经济区域内非保税业务仍需办理进出口核销手续。区外则实行网上、自动、批次等多种形式的逐笔核销。

区内资本项目管理与区外基本相同,但部分区域购汇还债和对外投资受限区内企业的外债管理基本上与区外一致,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不允许购汇偿还外债。出口加工区内机构不得向境外或区外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其他特殊经济区域则需由外汇局或经授权的外汇指定银行审批。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资本项目收入结汇同区外政策一致。

各外汇系统缺少对特殊经济区域的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反洗钱系统等能一定程度地提供特殊经济区域企业外汇收支信息,但存在局限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反洗钱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等,虽有企业的逐步信息,但却未对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进行分类标识,不能分类汇总和分类监测;二是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虽对不同区域的企业进行了分类,但无分类查询功能,且系统数据简单,只有账户存量数据,账户资金的流量及交易性质难区分、难监测。

此外,在外汇登记、外币计价结算、服务贸易等方面,特殊经济区域之间、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域外之间也存在差异。随着区外政策限制的大幅放宽,特殊经济区域内原有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在经常账户的开立、经常账户收付汇、对外投资、外债管理等政策上还劣于区外。因此,为充分利用特殊经济区域的政策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思路及主要内容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的路径选择目前,我国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以海关对物流的监管为基础。但是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形式不断变化,物流与资金流不再严格对应,而且外汇管理不但涉及货物贸易资金,还有投资、外债等资本项目资金,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应摆脱以海关物流监管为主的制约,根据特殊经济区域发展要求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需要,统一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我们认为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线部分放开,二线部分管住”(一线,指国境线;二线,指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外界限):在现有“货物贸易监管二线,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监管一线”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简化操作、拉平放宽(指将现有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同区外政策拉平,以及拉平区间政策差异,并适当放宽区内政策以体现特殊经济区域内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强化监测,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这种整合实际上是在不改变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的原则下,通过对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法规的梳理,并借鉴区外近年来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形成统一的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在此种模式下,政策调整不需其他部门的政策配合,涉汇主体同监管部门间在新政策实施后的磨合可以平稳、快速地完成,其最大优点是综合改革的成本较小,但特殊经济区域内外汇管理监管难点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区内拥有外贸权企业的保税和非保税业务难以区分,部分核销模式贸易真实性难以核查,存在监管盲区,操作问题难以解决。二是区域间、区内与区外、区内与境外等贸易方向、贸易方式层次多,操作复杂,资金流动难以监管。三是贸易结算中货物价格的运保费部分,作为服务贸易一线难以管住。四是特殊经济区域先行先试作用难以发挥。

“一线管住,二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前移至国境线,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一线管理”。在此原则下拉平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并通过“一线”货物贸易审核“真实性”,“二线”交易必须以人民币计价,并全面放开区内企业同区外企业交易,解决由于物流同资金流不匹配造成的监管困境;同时渐次推进放宽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探索和试验,使资本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特殊经济区域优势。

上述整合思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与区外总体管理架构一致,区外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基本解决了贸易经营权企业外汇管理问题、区内企业购汇和区间贸易管理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的先行先试作用。此种思路需要与海关、国税等部门协调,原因在于一是海关进口备案清单数据尚未实现与外汇管理部门共享,贸易真实性核查缺少相关数据。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区外出口区内的出口退税问题需要协调。此外,跨境交易的适当放宽因监管边界位于“一线”而增加了有效监管的难度。

“二线管住,一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后移至特殊经济区域边界,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二线管理”,将特殊经济区域视同自由贸易港,区间和区内与境外的外汇资金流动不再进行严格的外汇管理,而是通过反洗钱等手段进行监控,区内所有金融业务按离岸金融开展和管理。对区内与区外的外汇资金往来进行外汇监管。此种整合思路是对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原则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中资银行通过离岸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银行,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积累人民币可兑换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保税港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该整合思路的不足之处是,政策变动较大使过渡阶段的风险较难把握;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备的制度框架;涉及到海关等部门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外汇管理部门协调其他管理部门的难度较大。

从上述方案的实施条件和优缺点综合分析,第一种操作性强但遗留问题较多,对政策探索试验的作用有限,第二种较具操作性,且对政策探索有借鉴作用,第三种实施条件不充分,但对未来管理有借鉴。结合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建议对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经济区域从第一方案入手,向第二方案过渡;对于保税港区直接向第三方案过渡,形成层次推进的格局。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原则区内整合一致、补齐短板原则。目前,我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步趋同,三者的界限渐趋模糊。特殊经济区域间业务上的趋同必然要求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区内优于区外原则。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外外汇管理政策尤其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逐步放开,而区内政策多年没作调整,形成目前部分区外政策优于区内的局面。因此,整合现有政策,有利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与转型,有利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对外开放示范与带动作用。

在部分地区适当先行先试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可在外汇管理政策上进行先行先试。

间接管理、强化预警原则。为适应外汇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需要,将多数由外汇局直接审核的业务直接下放到外汇指定银行,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外汇监管成本。同时,通过强化预警,能实现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具体政策实施一个统一、三个拉平。一是统一区内中外资企业外汇登记制度,规范企业信息登记。二是与区外账户管理政策拉平。即区分账户性质,取消账户限额和个数限制,经常账户由银行直接开户。三是与区外结售汇管理政策拉平。通过简化手续和凭证要求,逐步放开经常项目结售汇限制。允许有真实支付需要的外汇资金结汇;自有外汇不足时,经真实性审核可购汇支付;由银行对核心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核,并留存备查。四是与区外资本项目管理政策拉平。即允许购汇归还外债、允许对外投资等。

突出区内政策优于区外的三个优势。一是资金管理优势,对经常项目账户实行无限额管理;二是结算币种优势,跨境交易以外币计价结算,区内企业间及区外企业间贸易项下交易本外币计价结算可自由选择;三是外汇收支优势,统一放开和规范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外汇收付汇行为。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0)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1)

图1 流域管理的经济和财政评价过程

从广义上讲,流域管理的经济影响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经济效率影响,也包括与项目相关的宏观布局和可持续性影响。传统流域管理的主要经济影响与经济效率密切相关,侧重于流域内管理项目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开展流域管理项目所增加的效益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一些被认可的方式加以表达,例如净现值、返还率及产出投入比等。

一、流域管理经济评价过程的步骤

流域管理的经济影响评价应至少包括以下基本步骤,在规划过程中应采取这些方法,以达到评价的目的。(1) 确定和量化有关的物质投入和产出,制作能反映投入和产出的表格。(2) 决定投入和产出单位值(实际金融市场价格和经济价值),估计这些值的可能变化,例如工资增长或燃料费用。(3)通过计算工程价值和其它指标的相关量值,以及度量需要回答的由决策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例如,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涵义,通过敏感度分析,指出度量工程价值变化随着关于投入和产出价值而变化。

上述步骤的关系如图1所示,它总结涉及流域管理评价的财政和经济内容,目的是获得图中最底一行的信息。图中所指的工程包含自身工程和纳入其它项目的流域措施,评价过程通常是互动的,经过细致而复杂的评价阶段。这个过程突出经济和财政评价,作为规划过程的重要阶段,满足决策者的需要。除了效率方法,流域管理的经济评价通常试图提供另外两方面的时效信息。(1)分配方面,判定谁赢利,谁损失。(2)可持续性或生活安全方面,这与正向效益或福利变化是否可持续的问题相关。

二、判定和量化物质输入和输出

开发物质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信息是流域管理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将这些信息纳入一些特定项目中,可为估算和量化项目的投入产出提供基础。这正是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进行主要的相互影响的基础。

在判定多项方案过程中,流域管理的技术专家必须判别和量化大多数输入和输出形式,并对输入来源进行度量。这些信息通常出现在所谓物流表中,反映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流程。如果技术专家在规划过程早期意识到这些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他们通常能满足这些信息的需要。例如,在流域管理项目中利用一定输入产生不同关于坡地生产力的输出类型,如图2所示。

三、流域管理项目的区域影响

与决策者相关的问题之一涉及到流域管理对区域经济稳定性的影响。这个问题通常不能直接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解决。最佳方法是单独解决,并采用经济效率分析方法。

决策者经常涉及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它是与收入分配效应相关的。由于项目的设立,无论何时均存在变化,分析人员必须清楚什么是项目净增效益,而并非总体效益。例如,山坡保护项目可能引发新工作,那么经济影响的适宜度量,并不是整个付给劳工的工资,而是整个工资减去如果没有新工作,他们赢利的那部分。类似情况必须考虑土地或资本资源的利用。

与流域管理项目相关的区域影响类型包括:(1)创造流域管理结构和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的就业机会;(2)通过新的或扩大生产的农业、林业、渔业和交通业创造就业机会;(3)提高现有耕地、林地和渔业资源的生产力;(4)开辟以前未曾利用土地或水资源;(5)创造与林业和薪材相关的就业机会,以此实现增产目标;(6)以往所列类型变化的再次影响。

尽管区域影响分析中的实际因素将因案例不同而有所变化,当流域管理项目被决策者考虑时,这项分析是非常有用的。从研究的大尺度来讲,区域分析应解决经济稳定性问题以及因项目而带来的变化。人们期望成功的流域管理将有利于实现农林渔业稳产,因而实现区域收入的稳定,这些影响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Brooks, Kenneth N. and Ffolliott, Peter F., etc.(1997), Hydr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sheds(second edi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Iowa, USA.

2.Buckland, J., Zabel, T. 1998.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Water Management Policies. In: EN. Correia, EN.(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Europe. Volume II: Selected Issues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Europe. Balkema,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3.Dinar, A., Loehman, E.T. (eds), 1995. Water Quantity/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stitutions, Processes and Economic Analysis. Praeger: Westport, Connecticut/Londo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