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志愿者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55

志愿者管理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1)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1、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主要指区别于政府和私人产品的提供者——企业的组织。而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非营利组织中强调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组织。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人员通过自身回报社会的行动,既实现了自己的精神层面的个人追求,又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社会价值。 2、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瓶颈 2.1 人员选择范围小 在国外,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中,中年人比例较高。35~54岁的人所占比例为55%,24~34岁的为50.8%,18~24岁的年轻人为38.4%,75岁的老年人参与比例为33.7%。然而近几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繁重的工作使得人们闲暇时间减少,工作的负担也让更多人选择和家人在一起。这使得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广大中年人在志愿服务和休息之间左右为难。这也导致了目前志愿者可选择的范围相对有限。 2.2 人员流动性大 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由于志愿者多数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为社会提供这种志愿性服务的。工作的性质以兼职为主。当本职工作变化或工作的时间、地点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同时志愿组织的主力军——大量的退休人员和学生本身也是不稳定的。年长的志愿者很有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而学生群体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以上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志愿组织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 2.3 人员培训的缺乏 志愿组织对人员培训方面的重视还远不及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既能给企业为了带来更多的利润,也符合员工的需要,成为一种员工的福利。而在有些志愿组织中,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弱,对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志愿者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也不利于志愿者对工作产生热情,工作的积极性弱化。 2.4 中国志愿者的独特难题 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传统,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志愿服务氛围。并且西方崇尚的公民社会也促使了良好的社会自我管理习惯和自主管理意识的形成。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志愿组织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政府是促进志愿组织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公民也没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更没有结社的习惯。因此中国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欠缺,志愿者活动发展滞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促进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招纳志愿者。然而随着奥运会相关任务的完成,志愿者的工作也就随之结束,这使得部分志愿者缺少稳定性、持续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由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持久、稳定的志愿者行为。 3、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1 工作分析 在招募志愿者之前,根据不同志愿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结合本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做出设计,制定出详细的工作分析,即对组织中的某个特定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的描述和研究过程。 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志愿者的特点,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志愿服务社会的岗位。大量赋闲在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大量的时间,可以安排他们作一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咨询和管理协调工作。而工作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的中青年人,可以让他们更多的承担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强的工作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2)

③徐逸群.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J].青年探索,2003,01:31-33.

④郗杰英,杨守建.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5-9.

⑤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08.

⑥陈萍,朱莉玲.志愿服务是提升青少年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34-37.

⑦徐逸群.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J].青年探索,2003,01:31-33.

⑧连淑芳.试析内隐认知视角下志愿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86-89.

⑨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5):1-4.

⑩郗杰英,杨守建.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5-9.

参考文献:

[1]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08.

[2]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2,01:52-56.

[3]徐逸群.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J].青年探索,2003,01:31-33.

[4]梁绿琦.志愿服务与当代青年成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4(3):5-8.

[5]陈萍,朱莉玲.志愿服务是提升青少年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34-37.

[6]连淑芳.试析内隐认知视角下志愿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86-89.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3)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引领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激励理论视角研究志愿者行动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对提高志愿者服务行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

激励一词本意是表示某种动机所产生的原因,属于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心理层面上激发、激励对象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行为,目的是对受激励者所从事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保证。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管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管理学中,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作用,使人保持一种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起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满足志愿者精神层面的一些需要,满足志愿者自身对参加志愿服务行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认同感,形成长期有效的动力调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构建起的激励理论是本文进行论述的理论逻辑起点。

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激励理论包括三种类型,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被激励对象的需要为出发点,针对被激励对象的实际需要内容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其代表性理论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将人类需要总结归纳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激励的具体方式应该以此为依据作出调整。面对人们千差万别的现实需要,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应对所有的需要内容。比如,有的人看重名誉,那么就要在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方面采取激励,以社会地位和声望作为主导性的激励内容。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关注人的动机产生以及动机从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具体心理过程。过程型激励理论认为,在满足人们需求与其行动之间,通过有意识地制定一定的目标导向作为关键因素,激发人们对工作的兴奋感,以预估和控制人的行动,达到期望行为。其代表性理论有弗罗姆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和休斯目标设置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期望的重要价值。弗罗姆认为,期待某一工作或者某一行动可以带给个人预期的收益是人们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来源。这里面存在一种所谓“期望概率”,期望概率与行动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乘积就可以看作某人愿意付出的努力的动力值。因此,在实际激励行动中,要通盘考虑到人们对某一行动整体价值的判断是多少;考虑到是否存在付出的努力越多,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收益的机制;考虑到被激励者是否已经形成了对实现某一目标的心理期望。如果这三方面的情况都是理想的,那么过程激励理论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激励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他从环境的视角探讨外部因素对塑造个人行为方式的激励作用。人们的行为是对其以往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学习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某种行为而受到了奖励(正强化),那么他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如果没有人认可这一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便不太可能再发生,当人们因为某种行为而招致负面后果(负强化或惩罚)时,他们通常会立刻停止这种行为。由此得出结论,激励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强化的功能,利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实现对被激励者的引导。长期有效的正强化可以使被激励对象保持优秀的工作素质,摒弃不利于工作的行为方式。同时,团队中彼此间反复的正强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团队文化,这对于整体实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由其所在的志愿者组织、学校和政府完成,定期不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另外,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将事后激励延伸至事中激励和事前激励,所以出现了更多的在志愿者培训阶段的激励措施。根据志愿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认可和赞同,提升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感,激发出更持久的志愿服务动力。除了外在的、实质的奖励之外,也要强调来自于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如更多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参与决策、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多样化的行动等,而其内容则有赖于管理者的精心设计。

二、激励理论对志愿者行动的功能

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巨大的管理收益。志愿者人员最常出现的心理波动主要表现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个人成就感的长期缺失。激励理论可以针对不同志愿者的需要、预期偏好进行激励行为,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增加行动结果的预期价值,满足志愿者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通过给予足够的社会认同感等方式会达到预期概率的最大值,实现志愿者人员兴奋的工作心理和高效的工作状态。

1.激励理论可以激发志愿者人员的工作热情,团队是否具有达到行动目标的激情直接决定了团队成员个人发挥能力的可能限度。激励可以调动起志愿者的情绪,激发出个人身上的工作潜质。激情就是催化剂,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能力发挥的程度。而存在于非营利组织志愿人员中缺乏工作热情、没有生气的情况正是组织中的管理者不善于调动、激发志愿人员的情绪、潜质所致,组织中的有酬员工可以通过增加工资、福利的办法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而对于志愿者最重要的是激励其精神因素。激励可以使志愿者生成由内而外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发挥单调、繁琐工作背后的潜在乐趣。总之,激励可以使工作更具吸引力,使工作的人更具创造力。

2.激励可以满足志愿者的成就感需要,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是志愿者最为注重的方面。志愿者追求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表达和实现,激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对组织、对社会、对他人具有独特的价值。“很重要”的心理感受是所有志愿者最期待的心理回报。提升对志愿者价值的认同,使志愿者从中获得组织层次上的身份认同,社会层面上的成就认同,志愿者这两方面的极大满足将转化为巨大的工作热情,释放出极大的工作潜能。针对“很重要”的需求而进行的激励实际是对志愿者努力的认可,对其付出价值的肯定,这种精神奖励的实际效果远高于任何物质回报。

3.激励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建设。志愿者的工作要求特定群体以某一目标为导向,积极协同配合来完成计划,从绩效评估的总量来看,志愿者成员间协同产生的绩效远大于成员个人绩效的总和。因此,加强激励作用下的团队意识,最大限度将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组织归属感结合在一起,强化志愿者对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的认同和信任。在激励的互动和氛围中,志愿者将自觉提高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互补。激励过程中不仅可以培育组织成员间的团队感情,也可以促使志愿者将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追求,充分感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并分享志愿服务行动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4.激励不仅表达出对志愿者行动的赞赏与肯定,而且也促使志愿者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能力。参与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它能满足归属的需要和受人赞赏的需要,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一种扩大行为空间的手段,增加志愿者的参与机会不仅指参与组织的管理,而且还指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行动,组织可以经常举行各种比赛以及各种休闲行动来鼓励员工参与。激励、参与、鼓励、提升会帮助志愿者确立一种健康的发展理念,就是付出越多的努力丰富自己,就会获得越多的工作机会。伴随工作而来的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志愿者人员期望的心理满足,进而再次成为志愿者学习的动力来源。这正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反复强调的“正强化”在发挥塑造个人行为模式的作用。

三、构建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体系

运用激励理论不断完善志愿者行动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管理,还要注重过程管理,不仅注重事前培训管理,还要注重法规制度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调动志愿者服务行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使志愿者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把“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志愿者行动的实效性。

1.完善政策法规是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的重要前提保障。随着志愿者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在志愿者行动的实践过程中已意识到志愿服务行动立法的紧迫性,并付诸行动。1999年8月5日,广东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0年以来,山东省、福建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和宁波市、成都市等省市志愿服务条例纷纷出台,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了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但他们都是地方性法规,很难对全国志愿者行动产生政策激励,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志愿者行动法规。2006年3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共青团广州市委进行的《志愿服务认知调查》结果表明,61.2%的志愿者认为很有必要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志愿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可可西里志愿者遇难事件”对众多志愿者产生了负面影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甚至有的服务对象认为,志愿者的无偿服务就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廉价劳动力,对志愿者人格和爱心奉献进行精神践踏,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障,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志愿者行动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推进志愿者服务行动立法工作刻不容缓,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结合国情,制定《志愿者服务行动法》,明晰志愿者行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志愿者行动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激励环境。

2.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行动,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构建宣传机制平台,使志愿服务理念普及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凭借网络、报纸、电视、电台、手机等媒介,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为原则,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树立志愿理念,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多的人自愿参加到志愿者的行列,使志愿者成为社会新风尚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形成目标导向激励。二是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志愿者行动提供组织管理保障。在高校应建立校、院、系三级组织,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志愿者服务行动领导小组,把志愿者服务行动纳入团工作的目标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从而形成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组织网络,形成组织引导激励。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志愿者服务行动提供制度保障。在高校应加强志愿者行动电子注册制度、志愿者服务手册制度、服务标准制度、规范有序的培训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用制度引导志愿者自觉提升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育人功能,形成参与、荣誉、竞争、成就激励。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营造志愿者行动精神激励氛围。志愿者行动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机构、各行业、各领域应积极推动志愿者行动发展,采取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精神激励,共同创设志愿者行动的精神激励环境,以增强志愿者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政府机构的支持。各级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必须支持和鼓励志愿者服务行动,特别是政府机构要十分关注志愿者组织对社会所做的公共服务,把志愿者服务行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为志愿者行动提供必要的资助。高校应每年给校团委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保障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二是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越来越成为志愿者行动经费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经营者对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对捐赠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给予减免税收的倾斜政策,从而为志愿者组织成员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树立志愿项目品牌,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志愿者在参加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各级政府、学校都应制定志愿者行动的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志愿者进行总结表彰,可以一年一次表彰,也可以针对一次大型活动而表彰,从而激发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再者,注重发挥共青团的作用,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树立志愿品牌项目,发挥品牌效应,如“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奥运志愿者”等项目已成为广大青年的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为公众所认可。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对志愿者产生正强化。应引进项目管理方法,科学分析服务需求、科学选择服务内容、科学设计服务活动以及科学评估服务效果,保证志愿者能够得到志愿服务对象或同事对其工作的认可即工作绩效的信息。

4.加强志愿者自身建设,发挥团队激励作用。运用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注重培育和发挥志愿者团队作用,产生正激励。志愿组织理应在其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气氛,让志愿者不仅仅是维持志愿活动的被动的“参与者”,更是改进志愿活动的主动的“管理者”。通过志愿者团队活动,能有效地满足志愿者个体提升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志愿者“思维优势、知识优势与实践认知相结合,产生思想的飞跃。志愿者组织管理人员应加强志愿者团队管理,积极创造环境,建立志愿服务阵地,实现合同化管理,赋予志愿者组织责任和权利,引导其发挥志愿服务团队效应。

总之,志愿者激励管理功能及其体系构建作为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重要一环,是调动志愿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志愿者行动稳定、持续发展和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编,孙建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2.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童毅华,《西方管理激励理论评述》,《理论观察》,2004.4

4.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马晓晗,《高情商团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6

6.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7.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中青联发[2008]23号:《关于开展200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4)

志愿服务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文明进度等都具有密切关联性,志愿者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为了发挥出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注重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并且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本质,探究其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展开讨论,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且将其作为社会管理理论。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实践主要从枢纽型组织、档案登记以及注册平台等方面讨论,分析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与社会管理理论

(一)基于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在文化角度上看,当前所开展的志愿服务不具备创新性,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是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关注到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对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款的善举行为来说,属于我国公益历史在新发展时期的表现。相比于慈善家来说,志愿服务具备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可以显现出承诺和坚守,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追求社会公益理念。所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以及企业所认可的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的主体往往为基层群众,人员组成主要包括青少年群体和社会人士。当前,多数人已经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队伍中,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二)社会管理学理论分析。从社会发展时间能够看出,我国利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覆盖率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持续增长,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相应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在金钱利益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也相应地导致志愿服务当中的奉献无私理念受到挑战。社会管理的本质在于人的管理,技术与艺术化管理又属于科学性管理,需要按照社会规律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约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共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当代志愿者服务不仅发挥出志愿者的热情与激情,还需要深入认识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力量。(三)社会管理理论创新视角。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点,且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同步,由此所导致的现实问题比较多。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当前,多数志愿服务项目都开始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从上述服务项目能够看出,城乡二元发展存在碎片化结构问题。以上问题都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所致,尽管部分问题能够高效解决和处理,但是面对集中出现的问题,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属于综合创新举措,包含维护措施、民生保障措施以及法律建设措施等,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又被称为公共管理创新。在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下,应当不断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和主体意识。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规范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且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则能够深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及时处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二、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意识

(一)基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志愿服务能够发现,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期间,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建国初期,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体系下,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具备社会的道德意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高尚的社会道德从来都不缺失,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普及率,当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展现出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属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体现。(二)基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就包含仁爱与善良之传统,公益历史达到数千年之久。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文明具备时代特点,例如雷锋精神、服务春运、抗震救灾以及奥运会志愿服务等,都属于我国志愿服务价值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深入检修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且开展城乡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与政府、市场所连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开始不断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所以,志愿者及其服务组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道德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之上,需要将社会管理职能分化到不同组织层面当中,使社会各界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以此降低管理成本。针对生产运用良好的企业来说,应当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公益性企业,从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必须依靠强大的信念和号召力,有效结合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开发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组织以及活动实践,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我国所颁布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能够看出,各级政府都应当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并且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组织,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对于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则应当优先录用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按照志愿服务工作的改进意见可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不断规范志愿者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等。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估制度,对不同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考评办法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评价、服务记录以及服务对象评价等,作为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价依据。

三、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措施分析

(一)注重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应当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验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多数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百万级,说明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设计具备准确性的特点,在日后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制度建设与设计方面,共同建设志愿者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志愿服务项目,优化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子项目,组织志愿团队参加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对于制约服务工作者的星级评定机制。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时,应当充分发挥出社会管理资源平台的作用,以此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在个人档案中添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情况。现阶段关于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以及星级评定都需要在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完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只存在系统登录计时,从而导致志愿者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后,能给予志愿人员的心理激励、社会宣传告知以及管理组织考察等信息比较少。所以应当在个人履历档案当中,增添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详细记录个人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并且做好志愿服务登记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制度设计与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在个人各项档案当中详细记录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采用表格记录方式,及时奖励和表彰,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个人,使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当中能够优先录用。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当关注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且肯定志愿者的热情与投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激励工作中。基于志愿服务制度的设计角度,则应当体现在管理方法在公益活动上的应用,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能够全面认同志愿服务工作,以此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三)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功能。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比如雷锋精神流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组织专门推行雷锋精神活动,志愿服务促进发展初始化阶段,就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管理组织,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实现常态化发展,所以需要组织多方面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各项功能。

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整合资源服务资源。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制度化建设目标,发展成果显著。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且多数人员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以必须要对志愿服务成果进行固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现阶段,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距离还比较远,能通过这样社会公益推动到深层发展结构中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维护社会公平。(三)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社会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不断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就业,到处可见社会环境的重建过程,若社会公众比较注重金钱利益时,将会影响公益道德的形成,所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记录在个人档案当中,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关系,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有助于社会文明建设志愿服务资源管理制度既能够检查程序的落实情况,还有助于监督和管理。通过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精神的感召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设计和建设志愿服务制度。针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则通过立项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在个人档案上详细记录志愿服务工作经历,通过专项调研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建设文明型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蓓蓓.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创新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践[J].大学教育,2018,30(9):248-250.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5)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在谋划思想意识形态、网络安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工作时,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团中央《关于广泛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2016年1月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网民中青年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网络已经融入每个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正在逐渐改变着该群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上舆论引导,进一步完善共青团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明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将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开展共青团工作提供参考。

一、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工作机制

1、协同创新机制

在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团学工作组织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以“加强组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工作”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对全校各部门、单位所属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功能准确、成果丰富的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体系。高校团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牵头引导,依托新闻与传播学科优势、信息化管理处的技术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优势,多方联动,共同发力,将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落到实处。

2、项目运行机制

从项目化管理的方法中探寻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的有效机制是工作高效开展的有效方式。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将“互联网+”思维嵌入到日常专项工作中去,分项目进行推进落实,比如网络舆情项目、网评文章项目、文化产品创作项目、微刊生产项目、网络活动策划项目和新媒体与青少年研究学术项目等。从宣传、教育、实践三个角度切入,进行项目化管理,嵌入式运行,专业化设计,阶段性推进。

3、量化考核机制

完善的志愿者考核与激励机制是推动青年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和利益出发,在科学手段的引导下,辅以有力的规章政策的支持,建立一个以生为本、和谐有序的网络文明志愿服务考核激励机制,将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纳入到学校共青团工作考核体系、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和部门精神文明创建中去。例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并出台《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文明志愿者量化考评机制》和《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工作规范》,切实增强网络文明传播的实效,推动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二、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路径选择

1、组建一支“学校-学院-团支部”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办学特色,围绕学生干部、专业教师和专职团干部三个层次,参照学校组织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学生组织指导和管理,构建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领导、共青团组织指导、二级学院负责的分级管理的网络文明志愿行动队伍。制定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管理办法和工作手册。在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过程中,要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志愿服务热情高、网络宣传技能强的青年学生,在队伍中要配备专职教师团干部和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配合网络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他们将党团的声音传递到青年学生中去,增强党团参与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声势和成效。

2、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管理培训体系

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是提升网络文明志愿者网络舆论应对技能的重要载体,通过专题培训和考核,引导各基层支部网络宣传员力争扮演好“正面声音的放大器,负面声音的消减器,网络舆情的采集器”三个角色。在管理和培训中,要求各级网络宣传员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文明上网习惯,不信谣、不传谣,不随意发表不正确的信息,在面对网络不和谐声音和不文明现象时,要勇于担当,敢于发声。对于正能量信息,鼓励各网络宣传员积极转发,通过自身的担当和力量为和谐网络空间添砖加瓦。同时,除理论培训外,高校应注重实战演练与理论培训相结合,开展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实战演练。

3、建立一个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工作平台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6)

随着我国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快速发展,图书馆中的志愿者相继引入无疑成了补充图书馆基础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读者服务和公共文化推广新领域服务的一支图书馆服务有力补充生力军,2013年1月30日,文化部印发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积极探索志愿者队伍建设,吸引社会人力资源以志愿者形式参与图书馆服务,成为专业队伍的有益补充。因此,图书馆引入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与制作建设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究。

1 现阶段首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一座9.4万平方米的百年老馆。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自2001年开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2006年,注册成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正式会员,2012年9月,正式成立北京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首都图书馆分中心(以下简称首图分中心)。到如今首图已有15年的志愿服务历练。

首图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以首都图书馆党委为领导,以组织人事部为组织依托,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促进整个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首图职工队伍的有益补充,打造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新渠道。2012年首图分中心成立文化志愿之家,建章立制、规范有序组织管理志愿者注册申请、培训预约、项目服务、总结表彰等工作。组建专家、普通、青少年志愿者三类队伍,服务团队累计40余支,注册志愿者累计4000余人,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图书馆各个岗位,为读者提供多种服务。首图分中心现设有 “心阅书香”助盲有声阅读志愿服务、“语你相通”手语志愿服务、“图书交换”志愿服务、“播撒幸福的种子”讲故事志愿服务、法律咨询志愿服务、成人自助借还设备使用与引导志愿服务、少儿自助借还设备使用与导读志愿服务、会展志愿服务、咨询导航志愿服务等9个特色项目,项目运行良好,各有特色,满足不同群体读者需求。

2 文化志愿服务在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

以首都图书馆为例,我们通过媒体、网络、QQ、微信、现场报名等多种途径招募文化志愿者,志愿者人数累计已达4000多人,其中80%是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群体涵盖层面还没达到多样化,今后我们会通过更多有效途径深入到社区、机关、工厂、企业,让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志愿者加入进来,丰富和覆盖更广泛的志愿者人群;因为志愿群体学生占主体,专家志愿者的参与就显不足,在服务层面上大多还停留在基础的、简单的服务内容上,今后,我们会争取与专业领域合作,把更多专家志愿者纳入到项目中来,打造精湛的专家志愿者团队、精品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团队较为分散,人数众多,多头管理,流动性较强,对志愿者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今后我们会对精品团队和骨干志愿者加强管理,留住成熟的发展新生的,既保障队伍的稳定又保障队伍的活力。

3 文化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方面的情况

我们根据首图资源和读者需求量身打造九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心阅书香”、图书交换、法律咨询、手语服务、“播撒幸福的种子”讲故事等五个项目已发展为精品项目,其余四个项目在内容吸引力设计上稍有欠缺,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因此还需在服务内容上精心打磨;九个项目发展不一,有的项目已向纵深和外延上开拓,形成良性健康发展态势,有的项目还在原地踏步,因此服务内容的活力亟待激活;文化志愿服务不仅服务馆内读者,还要带动区县馆、营造人人参与志愿的氛围,因此服务内容不断向外延伸,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用多种形式带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会是今后首图文化志愿服务不懈的努力方向;服务内容的品牌效应不容忽视,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会让更多民众了解志愿服务,产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用品牌带动全馆志愿服务项目。今后首图文化志愿服务会在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点带面上狠下功夫。

4 文化志愿服务在管理机制方面

首图文化志愿服务已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理顺了招募、培训、预约、上岗、评价、表彰、激励一套流程,使志愿者管理工作得以顺畅运行。由于志愿者人数众多、分布分散,需要多头管理,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志愿者自治管理,重点培养团队领队组织协调作用、骨干志愿者培育带动新生志愿者的作用,管理职责实行分级管理,最终实现志愿者自治管理格局。

5 文化志愿服务在理论研究方面

当前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方面可借鉴的知识很多,专门针对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研究相对较少。首图每年都发表有关文化志愿服务的论文文章,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研习全局、提纲挈领、有指导性实用性价值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还需静心学习、不断取经,让首图的文化志愿服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齐头并进,争取走在文化志愿服务的前沿。

6 文化志愿者工作模式的几点设想

1、设立志愿者管理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之家。

以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部为依托,强化志愿者自治机制,配备肯奉献、善管理、能服务、有专长的人员参与志愿之家的管理工作,从招募、培训等环节入手。

2、加强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途径,打造优质高效宣传平台。

通过公共图书馆外网增设宣传途径、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志愿者服务资讯,不断发挥新媒体资源宣传功能,更好地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3、强化志愿者团队建设,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水平。

公共图书馆要把发展志愿者团队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把团队领队和骨干推荐到志愿者管理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4、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流程。

认真落实全国志联和各地志愿者联合会等相关志愿者管理机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志愿岗位的需求、邀约服务、考核与评价系统流程。逐步推行志愿者意外保险制度,加强志愿者安全保障工作。

5、科学设置岗位和服务内容,制定岗位细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馆实际情况编制各类岗位管理办法,内容涉及志愿培训、安全管理、志愿者保障等与志愿者自身相关的管理制度。

7 结语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动人的时代精神, 在公共图书馆孕育而生的文化志愿者标志着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志愿者在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同时, 他们本身崇高的形象、文明的举止、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周边的人, 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在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改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韩芸. 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 ): 38- 41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自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在对青年大学生的各种讲话中都提出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大规模群众道德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一、义乌工商学院志愿服务活动情况

自1999年独立办学以来,志愿者工作就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以走进展会为核心,以走进市场、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为辅的“六进”志愿者校园文化品牌,其中展会志愿服务更充分体现了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与市场共舞、与义乌发展共生共荣的特色。2001年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以来,展会志愿者人数从原来每年的几十人,上百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每年,学校都组织近1500余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文博会、旅博会、电商会、进口商品展、义博会、森博会等六大展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

(一)在活动组织方面,实施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建设和规范管理,学院逐步形成志愿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学院设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下设各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实行总站统一管理,各小分队在一定限度范围内进行二级管理的体制。制订了严格规范的《义乌工商学院青年志愿者管理条例》,包括严格的注册登记、选拔等进入制度,也建立了“黑名单”、辞退、申退等退出制度。通过优秀志愿者评比、十佳志愿者评比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志愿者评优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学院的志愿者工作。

(二)在活动内容上,强化特色全面兼顾

学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在活动内容上,侧重点有所不同。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主要以组织各大展会志愿服务为主,每年的文博会、旅博会、义博会、森博会等展会志愿者均由总站负责选拔、培训、组织、考核等。各二级学院小分队则在配合展会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同时开展走进市场、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的志愿活动,拓展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影响,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好评。

(三)在活动保障上,发挥专业带动优势

志愿服务离不开专业的扶持和推动,学校开设的应用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为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进口商品展会志愿服务中,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展会志愿服务,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二、学校志愿服务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一)志愿服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和政治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层面上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困难点就在于以往的教育方式重在说教,学生自我体验不足。而志愿服务是一个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志愿者在社会救助、赛会服务、环境保护、扶危济困等活动中直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传承道德、实现价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和政治认同感。

(二)志愿服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社会层面上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志愿服务充分引领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大学生在展会服务、关爱弱小、基层调研、环保宣传等具体的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与社会上群体的相处,对社会的调研和政策的宣传等,建立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志愿服务体现在个人行为层面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志愿服务有效导引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以大学生志愿者躬身亲行的实践方式,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向善为善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奉献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志愿服务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

(一)完善志愿服务定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志愿服务应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德育实践内容,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衔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效印证、深化和吸收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民主法治、诚信友善等理念以生动的实践体验来逐渐吸收,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认同。

(二)加强志愿服务精准管理,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基础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8)

无论科技、社会、时代如何更迭,“让社会充满爱”这一永恒的主题不会褪色,它能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觉到温暖;让更多善良的人们加入到志愿者的大家庭中来,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让社会发展得更加稳定和谐。因此,这也成为了我们志愿组织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身在护理职业学校,南丁格尔精神必将通过志愿者们无私的双手焕发新的活力。然而,在中职学校内,志愿者组织作为相对新生的事物,其运行和管理并无统一的标准和现成的管理软件,基本还处在传统的纸质报表和人工记录的落后状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请专门的软件公司设计研发相关管理软件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学校内部组织力量研发相关软件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资金、研发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不可能做以上选择。下面笔者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利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希望能够给处于同样境遇的志愿者同仁以帮助。

一、中职医疗卫生类学校志愿者管理现状分析

当今中职医疗卫生类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呈现出“学生年龄偏小、活动范围广、时间零散、种类多样、人员波动大”等特点。虽然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达,但由于经费等现实条件的束缚,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未被充分合理地应用到医疗卫生类学校志愿者管理工作中来,编写志愿者管理程序、管理软件及网络平台的维护牵扯到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基于现实情况,中职类学校往往存在资金不足,没有专职负责志愿者管理的教师,大多数学校仍处于用传统的纸质报表的管理模式。人工记录志愿者服务信息,这种管理机制常常暴露出“志愿者活动信息不能及时记录与保存、人员调配不合理、统计工作繁杂凌乱、缺乏有力手段调动新生代志愿者积极性”等问题,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下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

医疗卫生类学校志愿者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不应只停留在口号阶段,而应该尽快落到实处,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真正管理好志愿者,使我们的爱传递得更远,使我们的热温暖更多的心灵。

二、我校志愿者管理模式探索

(一)志愿者管理体制

我校于2008年底成立了“海淀卫生学校志愿者协会”,该组织负责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等一系列志愿者管理工作,在组织结构上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制。如图1:

(二)志愿者活动流程

海淀卫生学校志愿者活动流程分为八个阶段:

1.寻找志愿需求阶段

负责人:志愿中心招募统筹组,志愿需求采集专员;需求来源:上级指派(市团委指派);定点单位:附近社区、养老院,合同医院。

2.志愿者活动评估

志愿中心招募统筹组和志愿活动规划专员评估:工作量、工作难度、工作时间、影响、风险等级等信息。

3.确定需求阶段

志愿中心认证审批组根据活动时间、工作量、难度、影响风险等方面,做一个决策。

4.志愿者活动规划

志愿中心招募统筹组和志愿活动规划专员确定活动具体流程,分配工作,安排具体工作时间。

5.志愿活动通知阶段

志愿中心招募统筹组和志愿活动协调专员利用飞信群功能,直接将志愿信息发给各级负责人;再由小队负责人,发给普通志愿者;之后,逐级统计人数,上报;志愿中心认证审批组根据响应情况,做一个最终决策;志愿中心招募统筹组和志愿活动规划专员根据上报人数,修改具体活动安排;再由志愿活动协调专员根据任务需求,确定最终人数;逐级下发具体活动通知。

6.志愿者活动

志愿活动负责人组织志愿者根据最终活动规划,组织志愿者按章完成各环节的志愿活动;志愿中心统计组统计员跟踪各组,按照要求详细记录志愿活动情况,并登记志愿反馈信息。

7.志愿活动统计阶段

志愿中心统计组负责人活动后收集各统计员的反馈信息,评价此次志愿者活动,并统计各志愿者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做出评价。

8.志愿活动公示阶段

志愿中心统计组在校园网上公示此次志愿者活动情况,做出评价,表彰其中的工作优秀者。

图2是志愿者活动流程图。

三、我校基于常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志愿者管理的探索

在几年的志愿者管理中,我校着力探索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常用计算机软件对志愿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运用网络平台、即时通讯软件等技术进行志愿者管理。学校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将志愿者管理智能化、网络化。

(一)EXCEL软件在志愿者管理中的应用

EXCEL电子表格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不仅可以输入各种数据,排版形成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管理,而且能生成图表,形象表达数据。其作为一个常用软件在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志愿者管理工作中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1.利用EXCEL工作簿设计表格进行志愿者档案管理

运用简单易操作的EXCEL软件建立了“志愿者档案”,记录志愿者姓名、班级、年龄、参加的志愿项目、服务时长等基本信息,使志愿活动的记录简洁明了,便于保存。如图3:

具体操作如下:

(1)新建EXCEL工作簿文件。

(2)在A1单元格输入“海淀卫生学校志愿者管理档案”,作为标题。

(3)在A2―I2单元格分别输入“志愿者号”“姓名”“性别”“班级”“出生年月”“联系方式”“电子邮箱”“曾参加项目”“时长总计”和“星级”。

■图3

2.志愿者档案按年级或班级分页管理

利用EXCEL中工作表的分页功能,将志愿者按年级或班级分为多个工作表。如按三个年级的分页,具体操作如下:

(1)EXCEL工作簿文件打开后,默认分为三个工作表,分别为sheet1、sheet2、sheet3。

(2)将工作表进行重命名,如在sheet1上单击鼠标右键,选中重命名。

(3)如需增加工作表,在任意工作表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工作表即可。

3.利用EXCEL检索功能进行活动信息记录

根据活动时记录的志愿者特征信息(志愿者编号、手机、姓名等),利用EXCEL检索功能,能够迅速找到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从而能够实现:

(1)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活动信息录入活动记录档案。

(2)将活动信息按活动类型和时间进行编码并将编码记录入志愿者档案。

具体操作如下:打开志愿者档案文件,单击菜单栏“编辑”,选择“查找”,在查找内容栏中输入需要查找的志愿者姓名,单击“查找全部”,快速检索到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如图4:

图4 查找与替换

4.利用EXCEL设定“条件格式”的功能,实现志愿者服务时长统计与星级评定、志愿者条件筛选等管理

EXCEL中的条件格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进电子表格的设计和可读性,允许指定多个条件来确定单元格的行为,根据单元格的内容自动地应用单元格的格式。如果该单元格满足某条件,则应用相应的格式规则。在使用条件格式时,首先选择要应用条件格式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然后单击菜单“格式――条件格式”。此时,若在第一个组合框中选择“单元格数值”,则右侧的组合框中将提供“介于”“未介于”“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等选项,并且在其右侧的输入框中可以输入相应的数值,也可以选择工作表中的单元格。然后,单击“格式”按钮,设置满足设置条件时所应用的格式,使满足条件的内容在选定区域内突出显示。其中,选择“介于”时,包括设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根据我校志愿者管理规定,每位志愿者申请人的初始状态为无星级,服务时间累计达到20小时的,可授予一星级志愿者,累计达到60小时可授予二星级志愿者,累计达到100小时可授予三星级志愿者,等等。操作步骤:选中“时长总计”所在的单元格,在条件格式中设置中,设置为介于20与59之间的用红色字显示,点击条件格式对话窗左下角的“增加”,设置第二个条件,介于60与99之间的用绿色字显示等,通过条件格式的设置,志愿者等级人员可以清楚、及时地进行志愿者星级评定,避免出现更新不及时及遗漏更新现象。如图5:

■ 图5 条件格式

(二)利用移动通信平台的飞信业务建立志愿者通讯群

利用移动通信平台建立飞信服务群,每次活动前,志愿者管理人员会将此次活动的内容、时间、风险等级以飞信的形式发给全体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收到短信的志愿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是否能够参加活动反馈给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将能够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名单利用飞信平台传输给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以提前确定参加活动成员。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情况及效果向全体志愿者公示,用以宣传和鼓励。

根据目前学生手机大量普及的情况以及志愿活动的非建制式(区别于按年级、按班级通知,因为志愿者分散在于各个年级和班级,并且以个人自愿为前提)通知的特点,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利用中国移动这样大公司的3G平台,建立起校园内志愿者组织的信息交互平台,非常实用。飞信平台的建立不仅大大节约了志愿活动的通知和反馈时间,提高了志愿者管理的工作效率,也给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健全了志愿者管理的网络化和日常化,同时推动了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志愿者协会出资购买手机号,选择最便宜的套餐(认真聆听学生的建议),建立飞信账号,开通VIP服务(扩充好友数量)。

第二,志愿者加飞信好友(联通号不能使用飞信,以短信群发形式解决)。

第三,将飞信好友(志愿者)编组管理,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实现与各志愿者手机的信息交互。

(三)建立“志愿者论坛”

学校建立了“海淀卫校志愿者论坛”,教师作为论坛管理者,每次活动后将本次活动的基本信息和志愿者活动的突出事迹上传到活动论坛。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也可以将本次志愿活动体会上传的论坛中,使志愿者可以及时对志愿服务工作中遇到的疑问及困难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四、中职卫生类学校志愿者管理发展前景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9)

一、志愿失灵理论

(一)志愿失灵理论概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莱斯特教授首次提出“志愿失灵”这一概念,莱斯特通过对美国各非营利部门组织进行规模和结构的测量得出,每个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在做非营利性和自愿性决策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起伏,这些心理波动会严重影响志愿组织的运行情况,从而使组织出现“志愿失灵”现象。

(二)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志愿组织中的每一个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时,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些负面因素是导致志愿组织出现志愿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志愿组织活动基金、慈善资源的不充足。志愿组织在进行非营利活动时,必须有一个坚实的资金保障,这个资金资源是志愿组织活动的前提;(2)志愿组织的非专业性;(3)志愿服务、活动分布的不均衡性;(4)慈善的家长式作风。综上所述,能够引发志愿组织志愿失灵心理的诱因有很多,本文将针对高校志愿组织志愿失灵问题,对其应对决策进行深入研究。

二、高校志愿者组织失灵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志愿者组织,其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社会公益责任心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所以各大高校对学校的志愿者组织运行活动情况非常重视。本文对秦皇岛的燕山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三所学校的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来源、活动内容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的原因。

(一)高校志愿者组织缺乏坚实的活动基础。具体调查数据如下:燕山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志愿者组织活动资金以学校拨款、社会组织资助为主,政府对其组织的资金正常很少,同时志愿者组织筹集资金的渠道很有限,其他活动筹集到的资金数额很难支撑组织的日常开销。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可知,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经费绝大多数由学校支付,政府对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支持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结构很不稳定,这种资金的短缺会使高校志愿者组织失去坚实的活动基础,这也成为了制约志愿者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志愿者组织服务对象、活动内容单一。具体调查数据如下:三所学校志愿者组织对其组织活动内容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东北大学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志愿者组织对开展本专业的志愿活动较为感兴趣,燕山大学志愿者组织主要将活动内容锁定在社会服务上,三所大学志愿者组织对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志愿服务涉及领域单一的问题,并且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活动计划和活动目的,使高校志愿者组织在选择参与活动时更具盲目性,这样不仅严重制约了志愿服务领域的开发,还降低了志愿者组织的服务效率。

(三)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虽然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人数不是很多,但是要保证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必须要制定完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组织运行效率低、组织工作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选拔制度混乱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良性发展,很多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无法明确自己参与活动的目标,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志愿者人才的流失。

三、避免高校志愿者组织失灵的几点合理性建议

(一)提供资金支持和组织帮助。政府和学校应对高校的志愿者组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每年对优秀的志愿者组织给予资金鼓励和荣誉鼓励,高校内可以尝试建立志愿者组织专项基金,由学校、社会、政府、志愿者四方面协调管理这笔专项基金。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维护高校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和规律性,为高校志愿者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坚实的法制基础,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志愿者组织出现志愿失灵现象。

(二)优化高校志愿者组织内部结构。一个非营利组织要想实现合理的运行机制,就必须优化其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结构非常混乱,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公益服务观念,所以要想提升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影响力,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让学生能够在志愿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志愿失灵”和高校志愿组织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各高校志愿者组织普遍存在志愿失灵现象,其主要形成问题在于其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规范性,所以为了使高校志愿者组织得到长远的发展、发挥其社会公益作用,各高校应对高校志愿者组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高超.抚顺市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10).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10)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原意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义勇军、志愿军。《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志愿者的定义则是: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目前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5日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止,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更是达到2946万名。②

随着志愿者规模的扩大,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激励更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因为志愿者的特点之一即自愿性,他们选择参加志愿活动的自由度,相对来说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就需要依靠各种激励措施。本文从有关的激励过程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经验,对完善志愿者激励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

1 激励的过程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意思。③激励的作用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主动、自觉地完成工作,取得理想的绩效。关于激励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以下的行为周期模型是一种从激励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的激励模式。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形成动机,动机进一步激发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当目标实现后,人会产生满足的感受,并产生新的需要;若目标没有实现,则产生不满足的感受,在外界刺激下,这种需要可能再次形成动机。为了能够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了解他们需要和动机,其次将志愿者的需要和志愿服务的目标结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使他们做出导向目标的行为,再通过适当的奖惩,使志愿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活动的总体目标也得到实现。

2 国外志愿者激励的成功经验

志愿者的激励是志愿者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志愿者激励管理,可以参考一下志愿服务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成功做法。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执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励措施。

2.1 美国:从小开始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1831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民主》一书中所说的:“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④在美国,当志愿者已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从小培养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如1993年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鼓励青年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法案规定,服务满1400个小时的青年,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另外,许多学校规定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当义工,为社会服务满一定时间,才能获得义工学分,这也是得到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报考大学时,义工活动情况也成为大学考察申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人从小就了解和重视志愿服务,也使年轻人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2.2 新加坡:完善的激励配套措施

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在志愿者激励上也是如此。每年新加坡的国庆日,得到最高的等级奖励的志愿者将由总统亲自颁发公共服务勋章(pbm)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bbm, bbml)。这是一荣誉是全体新加坡公民都十分想往的。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新加坡还为这些杰出的志愿者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奖励。如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力,其子女可获得进入最好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其在政府部门或机构中的职务还可得到提升。这些措施覆盖面广、方式丰富,对志愿者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2.3 英国:引导全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英国的志愿服务开展十分活跃,据统计,英国约半数国民参与过志愿服务,尤以50岁以上人士和16至24岁青少年为最大志愿者服务群体。⑤英国的志愿者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在志愿者的激励上,英国为确立志愿服务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公司的利益等方面挂起钩来,如规定企业的公益捐款部分可免税等等。这些措施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全面响应。甚至许多企业也鼓励员工定期当志愿者,因为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其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

3 完善我国志愿者激励的措施

依照激励的过程理论可知,要有效进行志愿者激励应找到志愿者的动机和需要,再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满足志愿者的需要,促使其行为符合志愿服务的目标。因此完善志愿者激励,在吸收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了解志愿者多样化的动机

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必须了解志愿者们的动机。志愿者是不计报酬、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在无报酬的前提下参加公益活动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参与志愿活动的是否都只是为了“学雷锋”呢?可以参考以下这份调查的数据。

根据四川大学所做的《“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基于对2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对志愿的动机调查中发现,64.4%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有59.4%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自我发展和实现;47.5%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38.6%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丰富阅历;有23.8%的志愿者认为选择西部计划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志愿者是为了以后能享受到公务员加到分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而参加西部计划。⑥

这组调查数据表明,志愿者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志愿者们不在意物质上的回报,但他们也不仅只是为了“学雷锋”。每个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环境,其个体所受教育、所具有的经历不同,他们的需求不可能是单一的。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就要正视志愿者们的多样化的需要和动机。否则志愿者在组织中不能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可能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终止进行志愿活动。

3.2 建立规范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了解志愿者的需要和动机后,在正式施行激励措施之前,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制度上来规范激励过程的运作。包括对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内容、不同激励方式的搭配、执行的时间等等进行详细的安排与规定。

3.3 丰富激励的方式

按照激励的媒介物的不同,可以将激励的方式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在志愿者激励中较常使用。如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给予志愿者的各种荣誉和表扬。这些荣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除了对受表彰的志愿者是一种鼓舞外,也起到宣传志愿精神、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作用。

其次,对志愿者的激励还可包括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不要因为志愿活动的公益性,对志愿者的激励就仅限于精神奖励。志愿者是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但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同样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包括志愿活动中的组织宣传费用、志愿者的路费、餐费等基本生活费用、志愿者放弃工作和休息的机会成本等等,甚至志愿者在活动中可能遭受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若能为志愿者提供这些方面的保障,使志愿者承担的成本和风险能够降低,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将会更好地促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另外,志愿者激励还可从志愿服务本身入手。1959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首次提出了著名的 “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的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而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⑦由此可见,要有效地激励一个人应该注重激励因素,也就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对志愿者来说,让他们感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个人的自我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够满足他们参加活动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3.4 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激励

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也是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只有部分省市出台了地区性法规。为了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通过相关立法来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

另外,在相关立法未颁布的情况下,若有条件,活动组织者可考虑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发生意外,导致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时,可获一定的赔偿。

3.5 注意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严格来说,激励是包括奖励与惩罚的,但对于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进行惩罚、批评,似乎在情理上不易被接受。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求管理者需注意结合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激励措施,如果有惩罚性的措施也应从帮助志愿者自我改进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3.6 引导志愿者进行自我激励

除了外在的激励,也要重视引导志愿者自我激励。活动管理者可通过引导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会个体自我成长、获取经验、提高能力、认识新朋友、获得成就感等方面的收获,以取得满足感。并使这些在活动中取得的收获成为志愿者内在的自愿参加各种活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78-379.

[4]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 李顺碧.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服务性学习[j].教育探,2005,(3).

[6] 宋晓玲.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d].厦门大学,2002-10.

注解

①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eb/ol]..cn.2006-11-28

②李亚杰.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946万[eb/ol]..,2008-12-05

③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志愿者管理论文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01401821),课题组成员:张燕、杨靖、刘蕾、常燕燕、关朝明、董磊、冯佳洁;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Q141140);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1913)研究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图书馆志愿者

志愿者又称“义工”,其英文“volunte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志愿者这一名称正式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志愿者服务却由来已久。其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二战后得到普及和规范化。我国志愿者组织起步于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由此开始了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的活动与研究。

图书馆志愿者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志愿为了知识信息的自由、平等、广泛有序传播而参与图书馆服务或活动并进而奉献社会的个人或团体。图书馆志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行为和志愿服务行为的有机融合,其在无偿、公益、利他这个基本原则上,与图书馆服务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这些契合表明图书馆之所以吸引志愿者,是因为图书馆有使志愿精神发扬光大的优势和环境。同时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开放自己、拓展其社会职能的标志,更为重要的是向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一种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图书馆事业,提高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社会氛围。

二、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志愿者统一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每次有活动时由各部门分别招募志愿者,重复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久而久之,有的志愿者就不愿意来了。有的志愿者因为没有老师或组织监管,工作马虎不认真、迟到早退,甚至招来投诉或与读者起冲突。

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国家法律或部门法规,省一级的地方性法规仅有广东、山东等省份通过的有关青年志愿服务的条例。因此,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强,最终导致图书馆难以吸引和留住志愿者,特别是高素质的志愿者,志愿者服务也就难以深入开展下去。

(二)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果差强人意。由于公共图书馆招募来的志愿者是来自各行各业,专业水平、知识技能等参差不齐,即使他们所服务的岗位任务简单,也经过了简单的培训,但是由于他们对图书馆这个领域比较陌生,这就造成了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的局面,导致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志愿者培训工作不到位,岗位设置单调。对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许多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主要是针对某一岗位的培训,很少有综合系统的培训。这样,无法让志愿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图书馆具体的服务范围与技能,更无法提高志愿者的素质以及其工作能力。

公共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往往是从图书馆浅层次需求出发,志愿者们被安排的大多数工作仅限于读者服务方面。主要是阅览室的图书整理、书库排架、上架、打扫卫生、外借服务、读者办证咨询、文明巡视等相对简单、机械的工作内容,忽略了志愿者的个人能力锻炼和发展需要,导致志愿者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这会造成人才浪费,也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从而影响其服务效果。

三、完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以及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是指,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必须有专门人员负责,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协调,同时纳入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和组织机制;经费保障是指,图书馆应确保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费用,包括培训及其他经费;制度保障是指,要专门制定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及服务守则,规范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管理和运作,建立起管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志愿者也可以自发成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其职能是协调志愿者活动。

(二)建立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机制。“志愿者招募”是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起点。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站、志愿者网站、QQ群、微信、直接联系志愿者管理部门、论坛、报纸、广告等多种途径招募信息。图书馆对于志愿者应采取开放而从简的管理方式,即只要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并具备基本的活动条件,都接纳为志愿者。在具体招募中坚持规范化,采取登记管理制度,志愿者可通过团体或个人自愿报名参加。在招募过程中,要求志愿者填报详细信息或网上注册管理系统。图书馆要建立志愿者档案,分别按年龄、专长、学历、职业等信息存储到信息库中,以待图书馆留档备查。有效的招募可以为后续培训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培训工作是志愿者做好服务的重要环节。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图书馆基本知识: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员工构成、图书馆参观路线等,也包括对志愿者个人安全意识、紧急情况处置等方面的培训。首先要培训志愿者图书分类、图书排架、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加强礼仪、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对于深层次的服务,如信息服务、参考咨询等,图书馆还必须设计精细培训课程。对于志愿者来说,必须参加所有相关培训课程,并按时出席每月例会,以确保志愿者培训与发展有序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使志愿者尽快适应环境、熟悉工作,能够较为独立地开展服务活动。

(三)拓宽志愿者服务范围。公共图书馆招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社会工作经验,图书馆应根据需要因人而异,可结合馆情、志愿者人员情况,创造性地开辟新的服务项目,形成特色,既充分利用了志愿者本身资源,又使志愿者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增长了知识和能力;既吸引读者,又为志愿者提供一种寓学习于服务的模式,达到双赢结果。

(四)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监督、激励机制。适当的监督可以确保高质量的工作,同时也要给志愿者一些引导和激励。不同的图书馆,对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应有所不同。志愿者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动机的多元性等特点,因此采取的激励措施必须是多样的、综合的、立体的。可以通过倡导志愿者文化,用社会的认同感使其感到自身价值;还可以通过颁发证书,通报表彰等方式来让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得到理解、受到尊重,产生长期服务,奉献社会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应该提供充分的个人锻炼和发展的机会,让志愿者在“爱心奉献、助人自助”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海波,胡昌平.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2.2.

[2]徐恩元,黄黄.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