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技评价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1 17:18:00

科技评价论文

科技评价论文篇(1)

针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多依赖于文献计量学指标或专家的定性评价。总体上,分析方式方面可大致分为定性与定量2种;同时也可按照前后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质量评估。对于科技论文质量的刊前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定性为主的同行评议模式。同行评议法制度始创于1752年的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刊物PhilosophicalTransaction,并主要以单盲、双盲和公开评审3种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法已广泛应用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并具有易于操作、结论直观明确等优势[3]。但由于评价结果以文字表达为主,从而容易带来主观性强、缺少量化指标等缺点,同时也存在着过程历时长、工作量大等问题。近年来,有关评审意见公正性的争议愈演愈烈,评审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的效应更容易通过同行定性为主的评议方法所放大。同时,评价结论模糊、不能做到对论文水平的准确定位,不利于将不同水平论文拉开档次[4]。对于后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热点。其中,基于单一被引指标及多项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的引文分析法均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及使用[5]。尤其是后者通过对各印证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应用程度。有研究人员建议将引用频次、网页点击量、下载量以及引用率等文献利用数据共同引入对论文的评判中,从而形成论文本身利用价值更为客观的评估[6]。引文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即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该方法虽然对科技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均可进行分析,但对于不同时间段发表的文献难以统一衡量,且未将引用质量的因素纳入考虑,因此也难免存在偏倚。虽然已有研究通过对论文-引文矩阵的推导,计算“历时影响因子”以消除对不同发表时间的论文引用报告中影响因子的偏倚[7]。但同时存在的包括学科间差异、引用质量等不同因素仍然影响着该方法对论文的评价质量。此外,h指数与Pagerank指数近年来也被认为是论文质量评价较为可靠的定量指标[8]。但该指标更适用于对个体研究人员绩效的评估。且进一步在对比两者适应范围时,Senanayake等[9]发现对于在大型组织从事研究而发表了影响力较低论文的人员使用h指数评价较好;而对于研究成果较少、针对交叉学科研究或就职于规模较小的研究团队人员评价使用Pagerank指数方法更为有效。利用Altmetric评价系统了解论文关注度的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并已应用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功能中。该法侧重于单篇论文或相关研究者的社会影响分析,通过对论文在不同社会化媒体中引用次数的统计评价其影响力水平,具有高灵活性、高关注度以及高社会认同度等优点。但该法当前只对英文文献具有指示作用,且结论的得出易在关注度和争议性之间混淆。此外,不同专业研究以及原文献在网络中的转移也会对分析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刊后的定性评价主要是按照论文载体的学术层次或间接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判断论文在引证关系图中的位置、被引次数的分布规律等方式定性判断论文质量。该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已成为当前科研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手段[10]。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通过掌握论文载体期刊的影响因子(核心分区)或数据库收录情况,从而间接评价论文自身价值质量。但显然,通过纳入期刊影响因子等级区域以及相应的收录权重赋值,暴露了“以刊代文”评价方法所存在的固有问题[11]。而当前出版行业所热议的“优秀论文不问出处”即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以刊代文”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12]。因此,客观上核心期刊对论文质量评价具有一定作用,但其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核心期刊衡量论文质量具有局限性。

2刊前定量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上述3种方法均以在科研评价管理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与应用,而将定量评价方法引入审稿阶段的论文评价方法则鲜有报道。在宏观评价的方法学运用方面,有研究基于知识库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使用测试语料,分别从格式、一致性、逻辑性以及参考文献的近期率等方面进行智能审核,旨在提高编辑部对于稿件初筛的工作效率[13]。作为编辑工作主要的环节之一,审稿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出版方针和原则对稿件进行评价和选择,以促进优秀作品的出版以及防止低劣作品流入社会。审稿工作的开展主要从内容质量以及形式质量2部分进行。其中对于科技论文的审稿工作,内容审定主要从科学性、创新性、知识性等方面进行,而对于形式质量的辨别则要通过结构架构、行文格式以及表述形式等方面开展。论文刊前质量定量评价方法建立的关键在于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系数的配比,从而搭建起多维度、多层级的系统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上需保证科学性与客观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以及可测性与可操作性的兼顾,同时通过权重系数反映各指标间的内涵关联[14]。为保证指标纳入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对于评价指标的遴选往往基于文献调研或结合专家咨询法进行。有研究较为全面地将论文评估指标分为了内在指标、外部指标以及统计指标3个方面。内在指标指论文本身的质量,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语言的准确性、要素的完整性以及规范性等;外部指标是指论文的外部特征,包括论文类型、基金资助情况、发表期刊、收录的检索机构等;统计指标指后的影响和反应,包括被引情况以及下载浏览数量[14]。作为专家意见信息的主要获取手段,德尔菲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得出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预测结论[15]。在论文质量评价体现的建立过程中,各因子的权重赋值主要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获得,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对德尔菲法中多层迭代法进行数据信息的收敛和归纳。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为了对被评价事物做出一项全面合理的整体性评价,需要把该事物的各方面指标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指标。由于事物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评价目标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指标在综合评价值形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加权处理。目前关于评价指标权系数的确定方法众多,根据计算权系数时原始数据来源以及计算过程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AHP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法主要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和计算组合权重和组合一致性检验[16]。首先建立层次结构图如下。最高层为目标层(O):问题决策的目标或理想结果,只有一个元素;中间层为准则层(C):包括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各因素,每一因素为一准则,当准则多于9个时可分为若干个子层;最低层为方案层(P):方案层是为实现目标而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即为决策方案。比较n个因素C1,C2,…,Cn对上一层(如目标层)O的影响程度,即要确定它在O中所占的比重。对任意两个因素Ci和Cj,用aij表示Ci和Cj对O的影响程度之比,按1~9的比例标度来度量aij(i,j=1,2,…,n)。于是,可得到两两成对比较矩阵A=(aij)n×n,又称为判断矩阵,显然,因此,又称判断矩阵为正互反矩阵。比例标度的确定:aij取1~9的9个等级,aji取aij的倒数,1~9标度确定如下:aij=1,元素i与元素j对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性相同;aij=3,元素i比元素j略重要;aij=5,元素i比元素j重要;aij=7,元素i比元素j重要得多;aij=9,元素i比元素i的极其重要;aij=2n,n=1,2,3,4…元素i与j的重要性介于aij=2n-1与aij=2n+1之间;,n=1,2,…9当且仅当aij=n。由正互反矩阵的性质可知,只要确定A的上(或下)三角的个元素即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判断矩阵A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aikakj=aij(i,j,k=1,2,…,n)。该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消除各项评价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式中:V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各项指标的权重为:采用系统性的指标分析体系,对论文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价,从而有效克服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如何汇总和处理不同性质评价指标统计数据的难题。在形成模型的过程中可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法。多元回归分析旨在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该法虽然是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但大多只用于少因素、线性的定量资料,对于多因素以及非线性的资料则难以处理。因此,考虑到论文质量评价因素间复杂的内在关系以及不确定性,利用简单的多元回归的方法确定评价模型难以建立准确的评估体系。考虑到回归方法的弊端与不足,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评价系统,关联度分析实质上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论文质量定量评价方法的准确性难以把握,因此可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数学模式,并借助计算机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从而将其转化为一项包含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吕志军等[17]在将学术论文以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工作基础、科研水平、创新成果以及重要意义等6个部分设立为准则层,以论文的水平评价作为总目标层,进而构建评价指标集、评语集和指标权重集,得出隶属度评判矩阵,最终获得模糊综合评判的结论。

科技评价论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在高新科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价值评估方法以使高新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与实际价值(1)趋同。 论文关键词:高新科技;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期权定价法 一、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在高新科技企业产权转让及兼并收购中,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都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对于一家高新科技企业而言,能够公开上市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前景被市场认可而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公开上市前必须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合理的制定股票发行价格。 二、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 由于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高新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伴随着多代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在产品、技术更迭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前期的大量投入往往由于技术发展或创新上的时滞而失败,企业的失败率比较高。在收益方面,由于高新科技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垄断力,产品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将产生很强的扩张能力。因此,“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成为高新科技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高新科技企业发展阶段性明显、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等阶段,每一阶段的风险水平、特征差别都 很大。高新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是一个动态决策的过程,科研成果研究开发成功后,如果市场有利,追加科技成果商品化所需的后续投资;如果市场前景不看好,则暂时不追加后续投资,而是等待投资时机的到来,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锁定在研究开发费用的范围内。投资者可以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对最新市场信息的把握,不断地调整预期现金流,重新对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做出新的决策。 三、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调整 采用期权定价法对初创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独创性,难以找到类似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不适宜运用市场法。同时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不一定具有成型的产品,而往往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的技术,有时甚至只是基于一种理念。创立阶段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数量很小,净现金流为负,以单一的技术或产品为主,用普通的现金流贴现模型无法得出客观的结果。因此,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长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意期的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和具体的产品形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开拓销售渠道等,因此,资金需求便成为创业成长前期最主要的问题。如果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恰当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的需求问题,企业接踵而来面临的就是经营风险,特别是顾客市场的风险。企业已经投入大量无法收回的资金,但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清楚。创业成长期的融资需求和经营风险便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融资需求能否恰当地解决,经营风险能否很好地化解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其未来成长的期权价值。所以,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要从企业现有获利能力和未来投资机会两方面来评估。相对于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已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并迅速提升,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逐步增大,但现金流仍很不稳定,未来的投资机会成长期权价值仍然占据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部分。因此,此阶段仍然要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成长价值,同时适当考虑利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

科技评价论文篇(3)

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八大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 nbsp; 江苏 湖北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 7 2526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nb sp;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 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 3462 17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nbs p;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nbs p; 38 229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 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其他 139 125 100 724

科技评价论文篇(4)

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2.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

4.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内蒙古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

二、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科技评价论文篇(5)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也随其在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在一个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是国家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对科技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体系。它往往以考核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对某一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运用一定的科技术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其包含对“业绩”和“效益”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作为高校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方法、评价分类不准确等。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对促进此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方法现状

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团队评价法、行政申报审批法、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方法、政府机构专门考核法等。专家团队评价法是指通过组建专家科研评价体系团队,由其根据国家评价体系标准进行各项逐级审核和评价,最终给科技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具有权威性,但缺点是不容易发现创新价值的科技项目,因专家们的知识和学识有限,以及在科技领域中运用有限,从而使得评价使用的方法,或个人研究不足,最终使得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行政申报审批法,是指根据大学行政级别通过一所大学规定每一年申报科技项目数量,由行政机构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和管理,最终确定其价值运用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价。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法,是指根据科研评价体系,以社会人群运用为标准,实现价值社会化后,运用公众开放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科技试点和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往往不作为科技项目专项评价,一般是辅助评价的一种手段。

1.2 评价基础与执行运用现状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是科技项目的确立和科技研究创新理论的出现,然后再到实验室研究成功后,通过文献理论和撰写与发表,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监督后,确定有科技价值后,再通过行政申报程序和方法进行申报。因此,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必然是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由大学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申请为基础,最终通过合格审查后层层上报这一种层级的行政申请基础在操作和运用。到目前为此,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论文造假、运用抄袭、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运用价值不大,最终使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难以控制的内容等。

1.3 评价结果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项目多,但通过评价结果后,真正能够转化为技术和企业运用技术的科技项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不理想,很多为低水平科技能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大学的科技研究主要在产品应用的外观设计和普通运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不具备创新型研究与开发,最终使得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中科技项目在评价体系评价后无法转化为成果运用或是全面推广运用,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使用或是缺少相关资金和设备根本不能启动运用等。

2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干预严重

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运用过程中,往往是泛行政化成为正常现象,资源都是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成果评价、研究考核、职称申请、科研报告等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的办法来办。如在职称各应用技术大学就明确规定,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的科技研究者才能申请科技职称和研究考核,并还分省级、市级、部级职称来判断,这也是按行政级别来进行论文档次来发表的。在行政体制下,学术研究和科技论文研究成在不自由、不公平现象,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能在行政体制下被认可,最终由主管部门确定,很容易引起不信任和不公平现象。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资源分配、科学争论、学术分析与讨论、学术评价等都存在对权力判断和认定的现象,其评价活动的行政性往往要大于学术性,官大真理多的现象成为笑谈。行政干预严重是,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及其成果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分配和确定。

2.2 分类不明确,评价缺乏规范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和活动是多方面、多层级、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领域的,但却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不明确,出现一些交叉科技可以选择不同分类,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另外,由于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需要从不同分类来确定一个标准值进行科研评价,而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定分类来进行标准值判断,如果分类不准确,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出现两种不同分值,最终使得评价分类不准造成差异,容易引起被评价人类的通过评价体系漏洞来进行归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分类不准主要表现在,其交叉领域分类出现无法选择,或是选择不当就引起评价分值过低。另外,由于评价分类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使得分类过于自由或是有一些根本没有细化分类,最终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2.3 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于是直接导入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和高效科研评价体系来运用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能细化的内容,或是其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涉及科技内容广泛,单一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本不能含盖其科技项目内容。如像应用技术大学的生产工具科技项目、荒山开发科技项目、泥土提炼生物蛋白项目等这一些应用技术由于采用原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出现考评内容不全面,且价值预测与估计、风险控制预测、科研成功与否的预测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在评价机制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评价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以及可能被权利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应用大学的科技项目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向上逐级上报的,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多项目的科技选择时,行政干预作用过大,最终使得好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被选送上级部门审核和批准。另外,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造假严重,学术造星运动不断产生,最终使得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形式,而评价机制自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缺乏系统性。

3 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建议

3.1 减少行政干预,创建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干预,要给科研评价自由、真实、完整、合理、规范地进行必要的科研评价流程和程序进行审定,而不能完全行政化,所有科研评价成果必须围绕行政评价结果来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笔者认为行政是程序,更是一种完整的监督,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是权位主义的一种过场。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应设立评价宣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进行考核,然后通过对其的评价后由应用技术大学行政管理进行文件传递和国家相关程序办理,而不将行政管理作为一些权利评选代表。其科研评价采取省级专家团队+科技水平评估机构+机构认定+行政管理基本传递流程和文件流程检查等几重事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去行政化,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科研评价其应以理论技术文献10%+科技价值评估50%+社会试用结果20%+专家团队评价20%+其它10%的标准进行评价。

3.2 合理进行科学分类,导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分类,应创建应用类科学技术详细执行规范标准,其以国家科技分类标准为基础,详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进行更详细分类,通过分类成功后,积极将科学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导入评价机制体内。运用双重评价,实现定百分比例值来计算其价值,然后再通过定性对其价值的趋势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最终使得在分类合理的情况下,导入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开、合理、全面、及时地进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建设。

3.3 注重科技产出的导向性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并且以应用技术在局部试点推广成功后来进行综合评价,即以试点产出为突破口来预测,通过一项技术发明后,在一定地区应用和推广后进行认定和评价,这更利用科技项目社会价值预测和评估,因为有其试点来区域为实例来证明。另外,由于科技项目没有申报科技专利权保护,我国还要积极将专利申请改为以申请时间来审核,不管多少年未通过,其只要最先报的,才享受最先评价,其它的都延后,如果后来的先评价,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运用价值分析和理论体系的运用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申报、评价必须以产出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像尖端科技那样采取保护理论和一切绝密为本。而应建立起应用术成果保护评价机制,并且要创设相关应用技术科技研究机制等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

3.4 加强评价开放机制建设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其要建立开放的评价管理机制,即要实现以科技研究竟为目的,要把行政手段的干预减少到不影响科研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内容,同时,还应积极将科研评价标准进行详细分类管理,创建应用技术大学的详细分类标准规范执行手册,同时,建立相应的分类评价分值进行相应对应。通过这一些基础确定后,在科技论文写作和发展中还要建立科技论文学术造假评审核机构,要严厉打击科技论文造假,还科技理论空间一个理性的空间,而不被权利和金钱所左右。而在科技项目综合研究方面,要强调应用技术大学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中师生参与科技发明和创造,并给予奖励,以及通过一定渠道为其募集资金进行社会运用等。只有通过开放的科技研究后,才需要建立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即评价采取高校人人评价,要实现现代技术评价机制,在论文方面要建立社会监督与信息反馈机制,在科技研究方面,要创建大学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引入第三方科研评价机构等进行科技专项评价和估价,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建设后,指导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丽丽,李柯,刘金英,曾金萍.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2]林继志,张向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理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科技评价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155-05

科技评价作为科研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构建科技发展竞争环境的基础,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作用重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承担着国家的重要科研任务,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能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奖励、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使管理决策部门正确地评价科学活动,合理地制定激励系统,以保证科学系统积极有效的运行,对科研事业和学科的长远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评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评价特点是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所产出评价,评价结果表现为研究所排名,不与资源配置挂钩。第二阶段的评价特点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关注重大创新成果、目标完成度和政策引导,评价结果表现为研究所分类排名并与研究所资源配置有所挂钩,同时反馈评价信息到研究所并为研究所提供咨询建议。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以综合质量评估为根本、以政策导向评估为重点、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把战略规划评估纳入评价,尝试了创新能力指数评价[2]。

以上评价的3个阶段伴随着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第三阶段的评估体系全面总结和评估了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知识创新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科学院特色的评价模式尚待建立,科技评价尚不能有效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需求,科技评价方法有待完善和进一步创新[2]。目前,中国科学院应总书记“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的要求,开始实施“创新2020”,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此,研究所的评价导向应有所调整,应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尤其注重对人才的评价。

本文在讨论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思路。

1 常用指标分析与优化思路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共包括24个基础指标元素(见表1)[2],其中的很多指标是科研机构常用基础评价指标,也是科技评价必不可少的指标,如论文等出版物以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等等[3]。下面就在讨论这几项常用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思路,使之更适合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评价需求,达到评价导向和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需求。

1.1 论文数和影响因子

科技评价论文篇(7)

0引言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1]。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扩大,引进吸收和科技创新成为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所谓科技创新就是对新知识、新技术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动态过程,它是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直接源动力,也是衡量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2]。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科研单位、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超前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一直是人事工作者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且国内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一般都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3],虽覆盖面广,但评价体系繁琐复杂,评价时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且评价周期长,不利于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评价工作的开展[4]。专利和论文作为科技产出中的重要指标,其拥有量可以反映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也是科研院所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拟运用统计计量法对专利和论文的刊表量、引用量以及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概括,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投入力度低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设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区域分布设立。而且,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低水平重复,各科研单位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活动,多学科交叉项目较少,造成有限科技资源极大的浪费,也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低。

 

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但国家财政一直以来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仅占农业GDP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极大延缓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5]。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难以集中使用,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以及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1.2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一般型农业科技人才相对过剩,外向型、复合型以及高尖端人才缺乏,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的人才高度缺乏。人才结构分布不均,高中级农业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省部级农业科研单位,而县,乡(镇)的高级农业科技人员则极其缺乏[6]。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进展。

 

由于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致使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领域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在成果结构上,单项技术较多,综合性、集成性研究成果较少;在提高产量方面的技术较多,农业功能拓展性成果少;低水平重复技术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成果少[7]。

 

2 论文、专利产出在创新能力分析中地位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论文的数量可以直接反应出该科研单位、科学家、机构或地区科学产出的能力。论文影响力,即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可以间接的反应该科研单位在科技交流中的作用,也反映了科研成果对该地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8]。所以,科技论文产出是评价科研主体创新能力真正价值和质量的重要体现。

 

专利也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区域科技核心和经济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出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映射出科技成果的转化潜能。而专利的质量和专利转化能力,是城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专利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的科技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科技论文及专利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同时,对论文和专利统计,可以有效降低科技创新评价的投入、评价周期较短。若能客观、全面地对科研单位论文和专利进行评价,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间的差异,才能有效地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及经济的发展。

 

3 论文、专利计量统计评价体系的分析

 

3.1论文、专利计量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推动国家/地区,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目前农业科研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力、研发成本、知识产权、绩效及文献计量等方面,共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组成[9]。虽覆盖面大,但统计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指标中对论文和专利的统计,只注重数量的分析,而在、专利的学科分布、基金资助情况以及论文、专利的引用情况等方面的统计研究较少。在评价方法方面,农业科技统计方法较为单一,且未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出公益性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间的总体差异以及科技产出发展趋势。

 

3.2论文、专利计量统计及主成分分析

 

3.2.1科研单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反映农业科研院所主要科技产出指标,包括论文、专利产出的5个一级指标,并一级指标之上,对进行分析构建二级统计指标(见表1),从而构建适合农业体系科研活动客观实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在二级指标方面,主要是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中,科技产出中论文、专利数量、质量以及学科分布、发展趋势进行设计。

 

表1 论文、专利视角下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论文 论文产出数量情况X1 论文数量总体评价X11

 

趋势X12

 

论文质量情况X2 SCI/ EI /ISTP期刊收录数量及比例X21

 

SCI/ EI /ISTP期刊收录逐年趋势X22

 

CSCD期刊收录数量及比例X23

 

CSCD期刊收录逐年趋势X24

 

论文分布情况X3 论文学科分布情况X31

 

论文体裁分布情况X32

 

专利 专利申请授权情况X4 专利申请情况X41

 

专利授权情况X42

 

专利分布情况X5 专利类型分布情况X51

 

专利学科分布情况X52

 

3.2.2 主成分分析

 

为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一般都会设定多个指标,这也导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为把原始指标组合成较少的综合指标,仍能较好的反映样本各指标的变化,所以引入主成分分析,以减少信息的损失。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下:

 

用F1的方差表示第一主成分,若F1不足以表达原指标的信息,则构建第二主成分F2,并依此类推分别构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3.2.2.1 主成分模型

 

其中a11.....,apm为X的协差阵R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X1,....,Xp是原始指标的特征向量值。

 

3.2.2.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先对样本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计算原始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R表示各测评指标间的相似状况,发现各原始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程度。计算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Q和因子载荷矩阵A。

 

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主成分个数,并用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A计算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则:(i,j=1,2,....p),最终求得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最后由主成分方差值及其方差贡献率构建综合评价函数方程,并得到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值F,确定不同地区、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小结

 

科技评价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人才评价是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构建与完善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是新时期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年来,在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随着人才引进与用人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持续发展,人才评价工作与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相关学术成果不断产生。鉴于此,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国内人才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考察研究热点和提供相关对策,旨在为今后国内人才评价领域科研管理与学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式

本文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根据本文研究主题,选取“人才评价”为检索词,同时选择“篇名”和“关键词”两个检索项以及全部学科主题进行模糊检索。经过人工清洗处理数据,共得到2000 2015年间在中国大陆发表的CNKI论文数据1532条。数据检索与统计处理日期为2016年5月8-10日。本文主要利用词频统计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Excel和Ucinet软件统计处理数据和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式,考察国内人才评价研究发展态势与热点领域。

二、研究态势分析

CNKI论文数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发文量总体上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态势:最初缓慢递增,自2009年开始激增,同时达到年均水平(年均发文量约为96篇),自2010年开始基本持续稳步增长,直至2014年达到峰值水平。上述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人才评价工作与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并且稳步发展。尤其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人才观念与人本理念在各行各业逐渐增强,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各类用人制度与考评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促使人才评价研究与实践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尚未达到完全成熟与深化转型阶段,有待于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成果转化。

三、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词频统计排序的高频关键词(词频≥17)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选取词频排在前100位的关键词构建100*100的共词矩阵,利用Ucinet软件绘制共词聚类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通过共词聚类和论文主题分析,总结出以下国内人才评价研究热点。

1.人才评价基本理论研究

国内多数学者主要探讨人才评价的概念、目的、作用、特征等;人才评价的对象、内容、标准、原则等;人才评价的观念、要求、模式、机制等。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全社会功能分化、生态学生命周期等相关理论,或者基于知识管理、市场经济、模糊思维等不同视角,探讨人才评价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作用意义、机制创新、观念转变等。此外,不少学者针对具体行业领域或各类人才特点,从微观角度探讨高校、企业、科技、高管等不同领域或类型人才评价相关理论问题,具体涉及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创新能力、人才开发管理、人才聚集效应等方面。相关研究如康海燕\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价值哲学理论,在评价本质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目标确立与机制构建等问题。

2.人才评价指标与体系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方法层面出发,探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原则、方法、内容、维度、模式等;从应用操作角度出发,探讨人才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权重分配、统计处理,以及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设计思路、具体应用、实施保障、主要问题、改进对策等;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探讨相关指标的功能与特点及其在人才评价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此外,不少学者运用专家调查、加权平均、功能评分、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等不同方法,探讨人才评价指标的选取、赋值、权重分配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或改进等。相关研究如彭珍等以科技人才发展过程中的科研大数据挖掘为基础,构建了以质量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为实现科技人才评价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3.人才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运用一些经典理论与量化指标,或者基于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视角,探讨信息计量、科学评价、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在人才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一些学者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或评价中心技术,探索人才评价量化方法改进与实际应用。近年来,不少学者结合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系统协调等先进理论,探讨人才评价方法改进、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以及评价体系或模型构建与改进,如模糊综合评价、灰色优势评价等模型;有的针对特定评价对象或目标,提出一些人才评价新方法技术,如能力绩效矩阵法、复合DEA评价法等。相关研究如罗兴鹏等提出了一种知识型人才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了不确定性等级和相应管理策略,并且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具体领域人才评价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人才评价对象比较广泛,具体涉及教育、科技、医学、财会、管理、党政、金融等众多行业领域,广泛来自公司企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等多个类型机构,基本涵盖创新型、专技型、领导型、学术型、应用型等多种人才类型。其中以高教、企业、科技、高职、创新等领域人才评价为主,注重结合具体行业发展状况与不同类型人才特点,有针对性地探讨人才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开展人才评价实证研究。针对不同评价目标与内容,人才评价实证研究涉及人才能力或素养、人才绩效或价值、人才培养模式或质量、人才发展或成长环境、人才资源开发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绩效、人才流动或流失,以及区域人才集聚度、竞争力、吸引力和人才胜任力、创新力、利用率等层面。

(1)高校人才评价。主要针对高校教师或教职人员,少数针对大学生等群体,具体涉及创新型、学术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有的从基础理论层面分析高校人才评价的目的、意义、功能、特点、原则、内容等;有的从方法技术角度探讨高校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指标遴选、体系构建、模式开发、系统构建等;有的从高校工作实际出发,探讨人才评价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机制建设、思路对策等;有的从具体评价内容或目标出发,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或质量、人才引进或遴选、人才综合素质或能力、人才教学或科研绩效、人才培育或发展环境,以及人才胜任力、影响力、发展性等评价机制、原则、方法、体系等。相关研究如李远明等运用文献计量与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学科型人才模型与学科团队可视化网络,通过实证方式对高校领军人才进行了揭示与遴选,为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企业人才评价。主要针对生产制造或社会服务等各类企业,具体涉及建筑、电气、石化、金融、旅游、物流、医药等行业领域,以及高技能、创新型、管理型、应用型等类型人才。有的从基本理论角度分析企业人才评价的原则、标准、方式、流程、机制等;有的从方法技术层面探讨企业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构建、模式创新、具体应用等;有的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或工作实际,分析人才评价的进展现状、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或者有针对性地探讨人才培训模式或绩效、人才创新绩效或环境、人才竞争力或吸引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孵化效率、人才流失风险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机制等。相关研究如包兴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校企合作视域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调查意见进行模糊层次分析以及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最后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3)科技人才评价。具体涉及来自众多行业领域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机构的应用型、创新型、研发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有的从科技人才评价的概念、意义、原则、标准、方式、体制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有的通过考察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或选用等领域研究进展状况,探索国内科技人才评价模式或体系等现存问题及其成因以及改进思路或建议等;有的从方法与操作层面分析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设计原则、指标选取、数模构建以及评价实施方法、维度、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研究如冯涛等运用粗糙集理论中的属性约简与重要度原理,结合实地调查与访谈对原始指标进行了筛选与赋权,进而构建了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科技人才选拔与培养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研究建议对策

针对今后国内人才评价领域科研规划与学术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策,以供相关机构参考借鉴。

第一,时刻关注国外人才评价研究进展与动态,广泛吸纳利用相关领域成熟理论与成果,紧密结合当前各项人才政策与人才工作现状,继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突破,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建构;注重运用多元化和综合化视角,探索多领域与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与领域。

第二,充分吸收相关领域新近方法技术,注重综合运用多种现有方法技术,不断改进优化评价方法与指标,逐渐重构完善评价体系与模式,促使人才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有效;实时跟踪新技术与新工具研发动态,加强人才评价技术与系统开发研究,积极探索功能完善且适用性强的人才评价模型或系统。

第三,积极借鉴国内外实践典范与成功经验,不断加强国内外工作交流与学术合作,及时把握当前各类人才特点与人才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具体行业发展情况与自身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工作;加强人才评价实证研究,重视评价绩效及时反馈与测评,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与改进绩效。

科技评价论文篇(9)

对科学研究的评估是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研究者、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客观的评价,才能更科学地看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支持的方向、领域和管理模式;而用什么指标、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机构进行评价,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笔者分析了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SCI指标,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

一、SCI及其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简称ISI)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其扩展库的来源期刊有5300种,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O多种文字。SCI的数据库具有学科全面、学术影响大、覆盖的国家广泛等特点,国际上的科学计量机构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在对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评估工作中,常用SCI的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科技论文的发表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在科技论文后面往往列有多篇参考文献。SCI对公开发表又被他人引用过的文献建立起的一种独特索引,通过论文间的相互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它追溯某一观点或某一发现的发展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率与持续时间,估计这些成果的影响与老化情况。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因此,SCI本质上讲是一种检索工具,并不是一个评价指标。但是,由于SCI收录并统计了期刊和论文的被引证资料,因此其在具备其它专业性检索系统所具有的文献检索功能以外,还具备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评估、科研绩效评价等功能,使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科研评价方法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同行评议。因为同行对本专业的研究进展理解准确,能够客观分析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不过,这一评价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评价者因为知识无法覆盖相关整个领域,可能会把知名度作为评价依据;还有一些评价者在评价中常有感情因素介入等。科学计量法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性和定量化,它可以弥补同行评议方法的某些不足。尽管不能说在SCI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就一定比其它期刊上的文章水平高,但由于SCI的国际性和覆盖所有专业领域的特点,它所提供的信息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作为传统同行评议和其它评议方式的重要补充。

在我国,对研究机构和人员的评价更多的是采用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客观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用SCI作为参考数据,作为了解一个国家或部门的整体研究水平也是可行的。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于衡量基础研究的水平,SCI及其影响因子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客观指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专家评审会,对于这种方式不能笼统地一概否定,但是在现实我国科学所处的阶段,小同行太少,而大同行则不可能对某一具体分支的进展了如指掌,当然就难以判断某项成果是否如申请者所声称的“首次发现”,也难以恰当地运用我国常用的诸如“国际领先”等标准对成果加以衡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是封闭发展的。改革开发以后,国外的资源逐渐增多,我国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科学全球化观念的影响,使国人非常认同SCI指标。强调SCI,促使学术研究必须读国外的文献,理解国外的文章,才能写作文章,这样就使中国研究更加国际化了。

在政府层面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专家顾问组要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估。有量化指标,如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等,但不强调发表SCI论文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总结项目研究工作时要统计研究成果和完成论文数量,但是没有强调发表SCI论文数量。因此,用SCI来评价科学研究,主要是民间机构推动的结果,而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

二、应当构件多元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

不过,SCI的检索系统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选刊总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检索系统只是显示了某篇论文或期刊被他人关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论文或期刊的实际学术水平。此外,不同学科的性质不一,SCI的产出数量差距也很大。强调数量,会使那些不用实验,靠模型的学科得到更好的评价。比如,高能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大学科,工程性很强,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加速器和探测器是一项复杂的科研工程,规模庞大,要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队参加,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篇数却不多,而每篇文章署名只有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将作为个人科研成果评估的标准,就显得不公平。而另外一些学科,像理论物理,它的个体劳动性比较强,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就比较多。还有一些实验性科学,比如凝聚态物理等,科研物质条件不苛刻,实验设备较少,研究项目的面也较广,研究时间较短,每一课题的规模小,也容易出成果,SCI的引文也较多。过分重视SCI,导致许多教授走上为SCI而做研究的现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简单的定量考核方式虽然有其客观、容易操作的一面,如重视SCI论文数量,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但不能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作为对一切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估的惟一指标。

科技评价论文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价;起源;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The origination,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including positioning was not clear enough,the evaluating ability needed increasing and there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etc..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committing the standard rat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normalized process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duc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reinforc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the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Key words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igination;conception;problem;suggestion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产出量巨大,农业科研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重要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农产品开发包含市场潜力,农业、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农业科技评价是现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还对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树立健康的科研学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提高农业科技评价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科技评价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针对国会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价便是科技评价的雏形。40~60年代,科技评价传入欧洲,80~9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随后亚洲国家也开始重视科技评议领域的发展。我国的科技评价起步于90年代初,1993年,原国家科委开始将科技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在原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2001年4月,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公开出版,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价活动开始正式步入专业化阶段。多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提高中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了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03年5月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决定》针对当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意见和决定,给科技评价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导向。《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针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评、依据什么评等重要问题。

2农业科技评价概念与特点

农业科技评价是指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评价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发展领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进行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农业科技评价是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从科技评价的原则、程序、标准及目的来判断,农业科技评价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回避性的原则[1-3]。

3农业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定位不明确

农业科技评价的定位是由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决定的。农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有它自身的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研究,并有其共同的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学科交叉现象普遍,研究条件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研究或开发的周期较长,从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到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具有非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社会效益显著,而自身经济效益偏低;科技成果的地域性强,成果应用转化的地区适应性差。上述特点使农业科技评价更为复杂,并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考虑评价对象本身,还应考虑评价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4-5]。

农业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但不同研究的直接价值体现不同,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上各有侧重。这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了评价农业科技活动的科学价值,还应重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评价规范或细则,在操作上还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要的评价规范和指标。现行农业科技评价的某些方面多参照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把科学价值作为评价的重点,未能准确反映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有失偏颇,不利于农业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进步。

3.2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科技评价的对象广泛,其评价指向往往是多维的,即使是单一指向,其评价指标也需要包括环境特征、价值特征等多种指标;科技评价涉及到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在一种评价目的的前提下,评价方法的选择有赖于评价者的能力和所能采集到的信息。评价者自身的评价能力及素质直接影响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现在农业科技评价多是由各级农业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经验性操作进行的,还缺乏专门的独立的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人员队伍。

专家是农业科技评价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同行评议的结果是科技评价定性的主要依据。但农业研究领域广泛,学科专业间差别大;加之现阶段我国科技评价的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反评价机制,使得符合要求的某一学科或领域的评议专家十分有限,现有评议专家的评价甄别能力和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都有碍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3.3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

指标选择:现行农业科技评价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其评价标准主要依据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引用数量及专著数量。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给科技定量评价带来了方便,但量化评价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带来科技研究中的以质代量问题,还倾向于重刊物级别、轻论文档次,重表面文章、轻深度思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功效。并且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只适合农业科技研究的某些领域,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如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其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推广报告主要阐述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有技术指导和科学普及的特点,有别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就不适合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价。

指标赋值: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彼此间存在不可公度性,且赋值大小无充分科学依据。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等都容易受到主观化影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际评价中,还存在过分倚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做法。评价标准的过度量化将导致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制造农业科研短视浮躁的氛围,为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进行制造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4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对策

4.1加大科技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完善和细化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对《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2项法规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建立健全与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决策者和评价组织者的监督;健全专家评价制度,加强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建设。建立科技评价有关信息的公开制度;建立科技评价经费预算制度;建立与科技评价相关的申诉制度,建立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和被评对象的信用档案制度。二是明确政府在科技评价活动中的责任。尽量减少政府对科技评价的微观干预,减少从政府层面上开展的各种各级评价活动,减少政府对市场竞争性产品和技术的科技评价,引入市场评价机制。三是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对科技评价要适当,减少频繁评价和各类奖项的评审。防止反复报奖现象蔓延;对科研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规范的晋升和分配制度。四是在《决定》和《办法》2项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

4.2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和专家评价系统的建设,提高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专家支持系统和信息系统即农业科技评价专家库和信息库。专家评价系统即在评价过程中针对每一项具体的评价任务,筛选和评价参加该项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家,评价任务完成后,对参加评价的专家的评估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并存档,由此可通过专家评价系统实现动态的专家支持系统[6-7]。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才的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员,提高科技评价人员的素质。对科技评价人员进行培训,对其评价资质进行认证,对科技评价报告质量、科技评价人员实施监督,要求科技评价人员除了熟悉农业科技领域外,还要非常熟悉我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成为掌握农业科技评价规范和方法的专业人士。藉此来提升行业评价水平,使科技评价成为农业科技活动健康、顺利进行的有效管理手段,满足迅速发展的农业科技评价工作的需要。

4.3加强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实际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科技评价中单纯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都会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一般使用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即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等方法,避免同行评议产生的主观臆断,减少数据统计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提高评价的量化程度,可将定性指标按等级赋值转化为定量指标,但是因为划分等级和赋值也是人为的,含有定性成分,所以必须加强研究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和赋值方法,尽量剔除评价中的不客观因素,加上公正严格的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8-9]。

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价。在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之前,应将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相区别,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相区别。对理论研究的评价可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主要对研究的科学价值、学术影响进行评价。对技术研究而言,专利、发明和实用技术应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技术推广研究的评价,应把科技推广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考虑,实践是评价的最终标准,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发展。

5参考文献

[1] 张薇,程骏.科技评估专家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规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31-33,37.

[2] 吴其叶.科技评估的功能、特点及方法[J].今日科技,2004(12):8-10.

[3] 佟屏亚.泛议农业科研评价体系[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2):16-19.

[4] 蒋景楠,邦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8(3):284-286.

[5] 刘敏.论科技评估的内涵、问题及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1(2):50-53.

[6] 连燕华,马晓光.试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1):63-68.

科技评价论文篇(11)

[分类号]G31

科研评价是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实施鉴别、判断、排序,是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学理论与科技管理实践的难题。引文分析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科学计量学方法之一,逐渐进入到科研评价的视阈中。SCI、引文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术语成为学术界耳熟能详的“硬通货”。但由此衍生的困惑乃至置疑之声也越发使引文分析方法处于风口浪尖之中。著名科学计量学家,1999年度科学计量学最高奖――普赖斯奖获得者,原荷兰莱顿大学EWTS教授,现受聘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高级学术顾问的亨克・莫德(Henk F.Moed)撰写的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一书,2005年由出版界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公司出版,201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入版权,并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对于国内学术界全面了解引文分析的本质、引文指标的构建,以及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中的优缺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对于厘清当前我国学术界和科技管理实践中的某些误区,指导科学理性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2大部分27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全书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结论,第二部分是关于引文分析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一些理论分析、案例举要和实证研究。全书的研究对象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既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评价问题,还讨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引文特征;既涉及了单篇论文、期刊的评价,又探索了学科、团队等中观评价,还剖析了国家层面的科研产出及其科研合作等宏观问题。此外,秉持确定性和商讨性的态度也是本书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写作风格。

作者指出,引文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前提是,必须做到正式、公开、学术性。正式就是在进行引文分析之前,使被评价者和决策者明确引文分析所运用的各种指标的内涵;公开是指评价者使用的各类数据务必准确,并接收被评价者的核检;学术性是指任何评价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研究路线以及对结果意义和局限性的讨论。学术质量是科研评价的中心话题之一。作者认为,“引文主义”所确立的研究质量和同行专家们所认定的学术质量都具有片面性。在引文分析与科技政策领域的关系上,引文分析毕竟属于纯学术领域,需要在理论框架下寻求适合的研究方法,而政策领域更关注的是可行性和政策相关性。作者认为,评价性的引文分析利用方式最好排除在政策领域之外。因为数据采集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简单的统计指标容易受到较强偏态分布数据的影响。对于广为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衡量期刊绩效的完美的单一指标。某个特殊指标的有效性随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变化。学科差异、引用时间窗口、期刊类型、标准化处理等都是利用影响因子必须考虑的因素。他强调,尽管影响因子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ISI收录文献的充分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来源期刊的统计发现,分子生物学、与人类相关的生物科学、化学等学科收录的期刊十分全面,数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等相对全面,而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的期刊覆盖面较欠缺。对于前者,使用引文分析方法通常是恰当的,对于次者,作者建议应将非ISI来源期刊的引文补充进来,对于后者,应扩展引用文献范围,增加书籍和国际会议论文集的引文。尤其对于被分割为不同学派思想的学科领域,或者受民族和语言所阻碍的领域,不以引文分析数据为分析和评价依据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绩效评价中,尤其是在定性研究主导的子学科中,尤其应慎用ISI引文索引。关于引文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如作者姓名、机构名称和子领域划分的模糊性,都会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作者认为,有必要运用更高级的引文数据处理。

以往在科研评价中我们有一个预设,即引文数量等同于质量。但果真如此吗?莫德大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文数量究竟测度了什么?这是一个与“科研绩效”、“学术质量”、“影响力”相关联的重要理论问题。作者在全面梳理了加菲尔德(Garfield)、斯莫尔(small)、朱克曼(Zuckerman)等人的观点基础上,认为尽管对引文的测度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说引文分析就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当然,“引文主义者”的观点对探寻引文分析的学术理论基础将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科研评价中运用引文分析,其目的不是要捕捉个人动机,而是要研究个体引用者共同表达其对学术活动结构和绩效的社会观点。当引文分析用于微观和中观层面评价时,可能会歪曲真实结果。即使扩大样本也不一定排除所有偏差。原则上,用学术影响来解释引用情况是行得通的,但是引用影响和学术影响的概念有时并不一致。笔者同意作者的谨慎态度,认为科研绩效是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的概念,学术质量反映学术研究成果内在的创新性,而影响力则反应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使用程度。引文数量对上述三个概念均有一定的测度功能,但更倾向于影响力测度。

尽管同行评议作为传统的被认为是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而广为使用,但是仍然受到学术权威、政治压力、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同行间达成一致意见的程度偏低。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指出,文献计量指标应该被用作监测和研究同行评议过程的工具,并且在大多场合,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统计相关性。笔者认为,在同行专家道德水准值得信赖的前提下,发挥专家主导作用并将引文分析作为辅助工具是值得尝试的。而在学术规范尚未成熟之前,将文献计量指标引入评价过程,发挥“镜子”的映射职能非常必要。

此外,在引文分析的宏观研究方面,作者也得出了一些相当有趣的结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科技论文数量由于科学合作(共同署名)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受到科研评价中的“毛”数指标激励使然,当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也可能由于受到强调在高影响因子顶级期刊发文导向发文数有所下降。通过国际科学合作,使得合作国都提高了本国的引用影响。但在双边国际合作中,强国与弱国合作从短期看可能会削弱强国的被引率。关于国家自引,作者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国家都过度引用本国论文,因此,所谓美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论文的结论缺乏实证依据。至于其他国家更多引用美国论文,可能是一种引用偏见的影响,但不必强制取缔。笔者认为,在

我国,通过与强国科研合作,可以提升我国的科研国际影响力,亦可以形成创新力强的科研团队。但是在科研评价的成果数量导向下,可能会催生大量“伪合作”,这必然会曲解科研合作的初衷。

再者,作者对发展新的引文指标提出一些设想。如探索处理合作问题、测度知识库的广度、一致性及深度指标,有意与新生科学家锻炼成长的指标,“定性的”引文分析指标等。此外,新的电子出版形式、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引文分析中作为来源文献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尽管如此,仍应注意,来源文献的多样化并不支持学者对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越大这一结论。

最后,本书再次强调,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学术质量信息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叙述学术质量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绩效那样可以直接测度,单靠文献和引文排名,并不足以反映各评价对象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对象的绩效。

总结本书得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学术研究质量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引文测度的并不完全是实际的质量;引文评价和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引文分析应用于科研评价时,数据的透明性和文献计量学者的中立性是必要的;引文分析方法更适合宏观层次评价,与同行评议方法各有利弊。

总之,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科研评价中引文分析方法使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将给予极为有益的指导。

通过本书对引文分析与科研评价诸多复杂关系的系统阐述,笔者认为,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已有的引文分析手段仍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它毕竟拓展了科研评价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行评议方法固有的封闭性和主观性带来的评价偏差,使科研评价建立在客观、公开、定量、可操作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学者必须承认,SCI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SCI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理解SCI及其引文分析的内涵和功能,并智慧地而不是绝对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尤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反对SSCI、A&HCl的不在少数。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理应承载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和争取对国际问题研究的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特定阶段,从科研管理角度适当给予激励,至少是不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