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2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66-3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InnovationVoucher

创新券是指政府用财政资金设计的一定形式的权益凭证,由创新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出申请,管理部门向其发放,用于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服务完成后科技服务机构凭创新券及相关材料到财政部门兑现。创新券政策是以中小企业创新需求为基础的一项政府创新投入政策,是政府科技公共服务的一项模式创新,是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有机结合。

1 创新券设立的意义

随着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1]。9月23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这是继《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又一重大政策推动创新创业国家工程。总理说:“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2]”。创新券的设立就是为万众创新提供剂,疏通创业者与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管道,同时,创新券本身也是科技机制的创新,创新券是一种科技资金使用模式的创新,改变了现有以项目为主导的科技资金使用模式,凸显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低门槛、普惠式方式向企业发放创新券,由创新主体自主选择科技服务机构进行购买所需的创新产品,有利于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2 创新券设立的原则

2.1 普惠制原则。原有科技研究经费基本以项目的形式资助给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很容易被忽视,许多创新项目因为缺少资金而夭折,而创新券的显著特征就是普惠制,只要创新创业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就可以申领使用创新券,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动力。

2.2 低门槛原则。支持对象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对企业申请要求体现低门槛,对初创企业基础条件薄弱,资金缺乏,通过创新券可以直接获得政府科技创新支持。

2.3 广适性原则。创新券不同于一般的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十分广,既可以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检测检验,也可以用于专利申请、咨询培训、成果购买及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能力。

2.4 配套性原则。创新券设计时一般均要求企业在使用时配套一定比例的创新资金,这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资金起到牵引、撬动作用,以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促使企业合理高效使用创新券,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2.5 整合性原则。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降低创业创新成本,科技部门提供的创新券,支持他们的创业创新。其次,有助于提升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科研机构的部分仪器设备价值很高,没必要每家企业都买,通过资源整合,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人才优势和硬件资源优质。

3 创新券按功能来分的主要种类

3.1 通用普通型。面向所有创新券可使用的技术领域,不指定特定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创新创业主体根据创新活动所需进行独立使用,创新券一定时间内有效。

3.2 技术合作型。企业事先与科技服务提供机构有合作意向,这类创新券属专项经费后补助的改良,可以通过规定渠道来申请,专项使用。

3.3 专项资助型。政府部门根据科技、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特定的技术领域设立。此类型具有定点性,针对性,临时性特征。

3.4 扩展创新型。主要侧重于创新主体软实力建设的创新能力方面,更多侧重于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咨询、经济、法律事务等间接服务用科技创新服务。

4.创新券在使用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创新券工作各地仅仅刚开始试水,实施经验尚不足。创新券确实能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支付能力,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接收科技服务机构不足,创新券使用面比较狭窄,企业往往有钱花不出去,创新券申领预算和兑换结算差距很大,一方面属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能提供的科技服务有限,创新券一般又不支持跨区域使用。二是创新券设计的突破性不够,使用范围较多的还是传统的科技项目资助方式的变异,缺乏新经济条件下企业需求的应用范围突破,同时部门间协调不足,创新券的使用范围和现有科技经费使用有一定政策冲突。三是创新券的运行管理系统和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地区还采用纸质券形式或者仅仅是使用后补助方式,创新券的使用很不方便,财政预算与使用兑现差异很大。

5 对我国推广创新券政策的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创新券实施的效果与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密切相关。创新券的实施国外虽然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国内一些城市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大、行业区域差异明显,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设计,结合各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创新券资金来源、发放对象、支持方式、资助额度、创新券形式、发放与兑换等问题提出科学系统方案,并建立诚信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5.2 注重提升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科技服务机构作为科技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创新券的接收者,是创新券实现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成效的基础。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提升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一方面可以为创新券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使用创新券购买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将有效带动研发、设计、咨询等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创新券设计的主旨就是购买科技服务。创新券可积极引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能提高运营效率,进一步发挥科技服务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创新券依托已建成的科技资源服务体系,积极引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通过服务专业服务机构和企业用户,这些中介机构给不同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创新券使用支持,在申请和使用过程中提供协助,帮助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同科研机构建立联络,改变其一切都要自己动手的现状,并通过不断引导和培育等工作,形成科技创新依托科技资源的良好生态环境。通过创新券政策的持续执行,逐步覆盖更多区域、更多领域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并推进更多的科技组织对外开放,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5.3 重视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创新券设立。

创新券应根据不同使用类别和各地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创新券设计宜为“通用券”和“组合券”。“通用券”指专门提供单个企业或创新创业团队申请的小额度创新券,使用范围广、使用灵活;“组合券”根据企业成长阶段和科技创新的需要,针对不同用途设定的大额度专项券。如天津滨海新区设定创新券的6个用于不同方向创新服务包。小额度创新券最好要求企业少配套或不配套,组合券根据用途进行一定比例的配套。同时创新券与其他科技经费资助项目分工明确并衔接到位。既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需求,又能在企业成长壮大后能有其他科技经费支持企业创新。

5.4 扩大创新券使用范围。

国内创新券使用范围设计上主要侧重于研发设计、检测检验、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较多的属于传统科技服务的范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创新券的使用覆盖面要广、使用范围要创新、有突破,应尽可能涵盖到不同的创新活动上。发达国家的创新券不仅支持设计"产品开发"内部技术转移,还支持创新管理"商业流程塑造和市场研究等。如爱尔兰创新券支持范围包括: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创新管理专门训练、新的商业模式策划、新服务交付和客户界面、新服务开发、新研究或生产过程改善、创新或技术审核、试验测试、测量等[3]。

创新券应用范围应涵盖科技研发设计、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特别是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应该拓展外延,包括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法律经济专项等领域,让创新券能发得出,用得上,真正成为初创型企业科技创新的加油机。解决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先期研发资金不足问题。

5.5 构建创新券服务平台。

创新券工作流程要基于信息化系统以提供便捷服务为核心要素设计,创新券服务平台是创新券实行电子券形式的基础,创新券使用和管理的信息枢纽。创新券从计划、申请、审核、发放、评估、支付、兑现、统计、信用管理等流程均通过服务平台实现全过程管理,所有数据均做到可见、可用、可追溯。提高了创新券运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4]。所涉及的资金确认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广泛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开展科研活动的成本进行确认,并针对所产生的科研成本进行财政补贴。创新券使用者可以通过服务平台查询、在线预约开放共享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通过服务平台规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服务机构在创新券服务平台公开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联系信息,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的标准化服务。

5.6 完善创新券管理办法。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推行创新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多个主体,资金、人才、创新成果、政策等多种要素相互交叉。因此,需要创新券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重视科技、财政、教育等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不仅做好创新券与原有科技经费支持政策的相互衔接配合,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指导作用,提高创新券的使用率和使用质量。

创新券管理办法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制度明确创新券资金来源、支持对象、适用范围、使用流程等,从设立之初就做好规范,有利于创新券有效实施。通过制度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共享使用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5.7 加强创新券使用指导,保证创新券有效利用。

创新券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机制,优化诚信体系建设。创新券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将记录创新券从申请、使用预约、支付、兑换、评价等运行的各个环节,作为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和各类服务机构的信用记录,并设立组织评价制度,对创新券运营过程中非诚信行为和机构实时进行监督,并及时加以提醒和整改。

建立三级监督机制:其一,资格监督――中小微企业申请时原件审验。创新创业团队由创新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推荐时资格监督.其二,使用监督――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公示服务内容,在使用时指导使用者正确使用创新创业券,一次性使用超过一定额度的大额单在使用时进行备案。其三, 验证监督――管理机构通过用收双方复验、电话抽查,实地调研等方式验证性监督。

创新券基于社会信用体系下一种授信科技服务工程,在支付、服务、兑换等各个方面其价值实现是以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利用信用体系的记忆功能、预警功能、揭示功能,通过透明且有约束效应的管理机制和科技手段,强化诚信机制和监督效果,在提供合作方相互选择机会的同时,对一切非诚信行为产生较好的约束和震慑作用。

参考文献:

[1] 万钢.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N].光明日报,2015-3-26.

[2] 万众创新潮涌荆楚释放万千草根创新活力[OL].新华网,2015-3-8.

[3] 曹爱红,伊彤,李功越.关于北京市实施创新券制度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3(12).

Yang Yong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2)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个创新群体,最具潜力、成长性和活力,代表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创新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同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中国梦”这一文化强国战略,创新必定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概述

技术创新(TechnicalInnovation),按照MBA智库百科的定义来看,指的是包括开发新技术和将已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在内的生产技术的创新。2012年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造就有生命力的大企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在万钢看来,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必须要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经济转型。截止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1100多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16万家,但发展速度快,特别是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比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然而,如何突围“死亡谷”,一直是困扰科技型企业顺利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偏弱,主要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综合实力偏弱,如果拿不到风险投资将导致研发资金短缺,同时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处于单兵作战的境地,在技术创新时风险大,而且由于该类企业多数为技术人员,在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偏弱。另一方面,融资困难则是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很多在依靠政府帮扶,或者是天使投资,甚至依靠民间借贷。而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要从技术创新开始,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上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筹集不到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也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好在当前的政策逐渐放宽,众筹、上市融资、政府帮扶、多方联盟等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二、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一)决定因素

从南赛.施瓦茨以及莫尔顿.卡曼等技术创新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来看,技术创新要受到以下决定因素的影响。首先,竞争。技术创新受竞争的启发,竞争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技术创新能给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和发展自己,最终获取超额利润。其次,企业规模。上文提到技术创新能力偏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突围“死亡谷”的一大影响因素,主要就是受限于企业规模。技术创新需要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并且要能够承担起一定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企业规模越大,能力越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所能够开辟的市场前景就会比较小,要受到市场认可比较困难。第三,垄断力量。这是技术创新能够保持持久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垄断程度越高,那么对市场就有越强的控制力,其他企业就很难进入垄断行业,甚至无法模仿垄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垄断会给市场带来很多不良因素,甚至使企业陷入泥潭。比如苹果的iphone系列智能手机出现一举打跨诺基亚等手机巨头企业,使手机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诺基亚等手机巨头则是在初期尝到垄断利好后,固步自封,最终走向衰败。而苹果iphone系列智能手机现阶段在中国遭遇滑铁卢,销量只能排在第三位,被华为等国产品牌超越。

(二)内部机制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有其本身的优势也有劣势。一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最具活力、潜力和成长性,获得的技术专业也最多。另一方面由于本身规模小,综合实力偏弱,很多时候依靠团队的一腔热情,如果没有投资以及一套完善的内部机制,则可能在初创期便走向末路。首先,组织结构。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一般是技术人员出身,在组织管理方面偏弱,因此在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前必须要提升管理者素质与管理能力。举个例子,西安讯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就直接参与了该公司的产品研发。这表明企业领导者既是技术创新的组织者,也是具体的技术人员。同时科学的组织结构必不可少,当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有一定优势,因为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管理层次少,责任以及任务分配明确,这具有很高的技术创新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壮大,部门增多就可能出现管理僵化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企业逐渐壮大过程中将企业向一个创业平台转变,下辖多个技术创新团队,以team的模式组建平台,每一个team相当于一个创业团队,这样想必能够具备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其次,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时,企业成员和企业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技术创新获得成效必定使各主体获得利益。而企业则需要关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激励成本使收益最大化,这就需要考虑最优的激励成本,使成员实现最大个人价值的同时获得最大利益。所以可以考虑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一般可参考股权激励、情感激励以及工资激励。股权激励一般授予表现良好且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原始股份,直接享受分红,或是可以设立技术优待股等形式,送股或配股奖励员工。情感激励则需要管理者时常与员工沟通,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保持最大的热情。而工资激励,一般可采用年薪制,或是绩效工资制。这需要依靠科学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以及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第四,评价体系,其涉及到管理能力、投入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企业实际作出具体划分。

(三)外部机制

万钢表示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政策体系框架,走出了一条死亡率较低,独具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道路。比如天津,十三五期间将每年投入50亿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推动力度,实现能力升级,把重点聚焦在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小升高工程、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培育品牌。实现能力升级,重点落实小壮大工程、并购双百工程、企业上市融资工程。实现服务升级,强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首先,财政帮扶,制定具有区域特点的扶植政策。比如继成都“161”方案实施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再一次升级,2013年出台《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对新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予以100万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两年投入50亿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研发投入比例1:10。同时市级财政科技投入70%补助的形式支持企业牵头的产学研项目,并实施产业牵引升级工程,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其次,联盟组合。得益于政府建立的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是一种不错的联合创新途径。比如成都高新区,在2016年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圆桌会上,美国硅谷、法国、英国等多国一流科技园负责人在此与成都高新区达成多项合作协议,目前已形成多个合作园区。联盟组合的优势在于信息共享,可以多个企业联合,也可以同高等院校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合作模式。

三、结束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死亡谷突围而出,培育成大企业,必须要秉承这类企业一贯的技术创新理念,把自身最具活力、最具潜力以及成长性的特色发挥出来,探索一条可行的技术创新路子,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3)

二中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比

发明专利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和研发活动的主要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将发明专利数量作为创新能力的对比指标。

1.专利申请和拥有量对比。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统计,1963年美国当年的专利授权数为48971件,到1985年年度专利授权量为77245件,而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同期中国的专利授权量仅为138件。2004年时,美国当年专利授权量为181299件,中国为190238件,中国年度专利授权量首次超过美国。根据2012年最新的统计数据,美国当年的专利授权量为276788件,中国的为1255138件,其中有效专利为768655件。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年度专利授权量均在不断增长,但中国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美国,但在专利总数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技术成果转化对比。

技术成果转化主要通过专利技术成果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来衡量,即通过专利密集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测量。所以中美技术成果转化的对比主要是两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贡献的对比。美国商务部的《聚焦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产业》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知识产权密集行业对美国经济贡献了506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4.8%;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将近4千万的就业岗位,占所有岗位的27.7%;商品输出7750亿美元,占美国商品输出的60.7%。而根据中国区域专利密度统计报告的数据,2012年中国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为26%,截至2012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为13.7万亿;创造了3488.66万个就业岗位,占所有岗位的26.11%;商品输出值占中国出口总值的29.85%。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长速度较快,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就业促进率、商品输出率的贡献较大,但与美国相比无论是专利申请和拥有量还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美国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美国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美国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其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以及建立创新服务体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美国政府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并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完善法律体系。该体系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并以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为支撑,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如189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谢尔曼法》,为中小企业对抗大型垄断组织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其后又先后颁布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和《米勒—泰丁法》,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创新营造了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

2.建立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其科技投入的增加,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美国税法将研发机构都定性为“非营利机构”,使其不用纳税。根据美国1986年指定的《国内税收法》的规定,研发经费较上年增加的公司和机构,可以获得增加额20%的退税。美国税法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行特别税收优惠,规定企业为了进行科研而新建的房屋或添置的设备,可以享受税收减免。这些税收扶持政策极大地加强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3.建立创新服务体系。美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创新服务机构。如由政府职能部门、政府服务机构、民间机构和行业协会组成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科技计划,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并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支撑体系。

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当前缺少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要以现有的《中小企业法》为指导,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为基础,以税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公平竞争管理法和信贷担保法等法律为辅,建立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使中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法可依,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2.改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机制。

借鉴美国经验,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国家的研发经费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针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和基金支持。其次,运用政府的财政手段,构建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保障体系。利用政府财政的担保作用,分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4)

1.1.1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笔者于2014年对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贵阳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一,高层次人才依然十分紧缺。27家企业共有员工2375人中,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人,省、市科技创新人才7人,博士23人,高级职称114人。第二,中级专业技术员、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以及懂市场的营销专员严重不足。第三,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仅2013-2014年,27家企业人才外流79人,其中研发人员外流共49人。

1.1.2科技创新资金严重不足。调研结果显示,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少;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面窄、经费少;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来源渠道单一;金融、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心不足。

1.1.3科技创新信息渠道不畅。工信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以及各开发区管委会等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服务部门。中小企业要从众多的部门中了解和掌握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较为困难。调研数据显示,贵阳市中小企业对国家、省市出台科技创新政策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仅7.7%,“比较了解”的占30.8%,“基本了解”的占53.8%,有7.7%的“不了解”。

1.1.4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贵阳市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较少;企业对员工从事科技创新的激励不重视。调查的27家企业中,获得“科技成果奖”的占了50%,获得“收益分红”和“岗位技能工资”的占45%,获得“科技项目承包奖励”的占20%,采用“技术入股奖励”不到10%,没有任何激励措施的企业占11%。

1.1.5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贵阳市中小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难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没有申请商标、专利或版权等;核心人员流动,导致核心技术流失;维权周期长,成本高。

1.1.6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第一,政策受益面相对较小。调研数据显示,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上,27家企业中仅11家享受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上,27家企业仅15家获“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支持,6家获“减免部分税款”支持,2家获“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第二,科技人才后续服务力度小。27家企业仅7家获“技术经纪人培训、咨询服务”,有4家获“引进外地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有1家获“科技人才评估服务”,有11家企业没有得到任何服务;第三,由于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较多,在具体执行时存在职能部门推诿,不落实现象。

1.1.7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目前贵阳市仅有《贵阳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绩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1.2主要原因

1.2.1政府层面的原因。①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依然存在。由于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依然存在,如存在定指标,下任务的现象,在人才引进政策上“重引进、轻服务”、“重外地人才、轻本地人才”,在技术创新项目资助上的不平等性,均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②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协调功能弱。政府的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部门间各自为政、政府的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③政府制定政策的缺位。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上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比较注重高端人才引进,而中小企业不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大量中、初级人才。企业急需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熟练工却得不到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

1.2.2企业层面的原因。①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对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达不到其期望的待遇,同时,企业给员工个人的发展空间不足,福利待遇没有跟上,员工稳定性较差,使企业科技研发缺乏核心领军人物,团队研发能力较弱。加上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以及激励机制对调动员工工作效率的作用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手段单一。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相对较少;政府、高校、研究所的研发机构相互独立,资源共享少;产学研合作不到位,即使实施了产学研项目,很多企业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时舍近求远,缺乏与本地高校的合作,产学研的成本较高,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限。③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第一,现行政策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具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第二,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远不及对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第三,银行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信心以及长期以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歧视,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比贷款给大型企业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第四,政府虽有科技创新基金,但是,有限的创新基金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④中小企业维权意识弱。中小企业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较弱。企业的科技创新往往依赖某几个核心技术人员,一旦核心人员离开企业,技术就会流失,企业的研发就没有保障;多数中小企业因对专利、商标的申报时间、费用和申报流程不熟悉而选择放弃;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不少企业也因为高额的维权成本放弃维权。

2推进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2.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2.1.1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①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市(区)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院士、长江学者、入选者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制定贵阳市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贵阳市中小企业人才库,档案由贵阳市人才市场免费保管,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贵阳市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考生须重新择业。

2.1.2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或自主创业。②制定贵阳市人才绿卡服务计划。在保障贵阳市人才绿卡持有人获得相应待遇的同时,制定贵阳市人才绿卡持有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要求取得贵阳市人才绿卡的高级人才必须到中小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或管理指导工作,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其评职和晋级的主要指标,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③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配合贵州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2.1.3借助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借助市属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申报贵阳市SIYB创业培训基地,既可将市属高校学生纳入GYB、SYB培训范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SYB培训。

2.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2.2.1强化政策支持。制定贵阳市中小企业地方债券发行及管理条例,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地方债券。设立贵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贵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贵阳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2.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2.2.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在贵阳市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2.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3.1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2.3.2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部级综合孵化器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部级行业孵化器贵阳火炬软件园、省级综合孵化器贵阳科技大厦、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2.3.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011、061、083三大民基地优势,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2.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2.4.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2.4.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军人才和团队。

2.5优化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5)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逐渐凸显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何谓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服务、咨询为主要营业内容的企业 。

一、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现状

湖南是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在整体经济环境上,科技发展的氛围上都尚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今年来政府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视,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相比,其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不完全有效的市场,以及尚待改进的政策环境,这都使得中小企业在其创新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

(1)企业的自筹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困难重重

企业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湖南的金融业发展虽然并不落后于我国其他同类城市,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难以满足。据统计:我省8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方式都是:自有。24%的企业能够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数额不多的贷款。其余的企业则以如小额贷款等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超过80%的企业主承认企业有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从2010年省内某金融机构对961家科技型企业的调查结果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其中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

(2)科技进步对企业创新发展的贡献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然而最近五年这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其中通过相关的成果交流会、中介机构的方式实现转化的只有总转化率的15%.,这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例如在美国,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7.5%。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也是我省经济强省的重要方面。

(3)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已经创立数年,但是对于如何创新,建立怎样的创新机制,既不重视也不了解。而另一些新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尚未觉察创新机制建立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能够渡过企业初创“危险期”的企业而言,缺乏市场经营和创新机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利用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资源,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发明创造性,才能给企业以活力。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

SWOT是企业战略的分析方法,但是也能为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机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1) S: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两型”社会的示范区在湖南挂牌后,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前来就业和创业,这给我省的科技技术力量带来了一股新的源泉。同时,长沙地区的河西“高校城”的建设和扩大在扩充本省自有的科研力量,如果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数位教授就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型企业。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好借着政策的利好方向,在这一形势下,努力吸收高校已有的科研成果,并发挥企业灵活的机制,将其转化至市场,从而实现使科研成果到企业产品的转化。

(2) W: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劣势

由于中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企业的经营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而且企业主大多本人是科研工作者,本身来自研究机构或者高校,对于市场的运营规则还不熟悉,却期待市场能非常理想化地接纳企业生产的新产品。这也是导致创新难以推进,难以持续,难以走向市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上、投融资方面也缺乏先进理念的导向,引进风投、创投的比率仍然比较低。

(3)O: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潜在机会

虽然金融创新在湖南全省范围内的普遍开展,部分省市花费重金聘请了金融人才,并下到基层,这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处于资金缺乏的困境得到改善。并且,湖南本土在机械制造等方面已经有规模较大的公司占领了行业领先地位,如、三一重工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能够依托这类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此产业链上能够创新并提供与之配套的相关产品,体现产业集群的效力,这也能为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同时随着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视,提供创新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获得政策的支持,也是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遇所在。

(4)T: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外部威胁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无论是在新能源开发,信息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已经有许多的同类竞争者,这些都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另外,世界各国对专利的保护,也使得研发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也设置了屏障:对国外高科技的“模仿”、“山寨”已经不能成为企业维系其创新的来源。因此,与本土的科研院所联合,让一些只生活在实验室的产品,走向市场。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也融入创新的元素,这才是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之路、生存之道。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创新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改革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制约问题,为企业的创新人才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技术参股。第二、充分利用湖南省乃至全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接收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聂荣喜、马贱阳、谭丽霞、常小佑. 对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一点思考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7): 81-82.

[2] 周三多、 陈传明、鲁明弘.管理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 黄志民, 蔡淑琴.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N] .经济日报.2005年11月 24日.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6)

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区作为武进发展的核心战略,现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多家。到2009年,该区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值达110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7%。在国际国内形势全面趋紧的情况下,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明显的抗跌、抗压性,但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的要求,迫使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快速发展。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匮乏、融资渠道的不畅。

(1)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一是高风险性。企业规模小,运行的不确定性较多,创新成败与否,很难预料,而且往往死亡率较高;二是高成长性。一旦创业成功,收益将以几何级数增加,一年十倍、二十倍也有可能;三是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包括理解创新成果所需知识的不对称和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信息的不对称,内部人较外部人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决定了融资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投入。企业无论是前期研发,还是中试;无论是投产还是市场开拓,均需要有资金支持,且融资灵活性较高。二是外部融资困难。企业往往仅仅拥有技术,甚至只有创新或创意的概念、模型,绝大多数都没有抵押资产,银行几乎不可能给它们放款,担保公司也很难提供担保融资。

(2)科技型中小企业现行融资体系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当前的证券市场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缺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小企业板虽然已经启动,但其上市门槛仍然很高,仅仅是对主板市场的游戏规则稍做修改,以主板市场副产品的面目出现,其容量有限,对于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仍属僧多粥少,不能解决问题。

二是商业银行的“惜贷”、“惧贷”。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商业银行从防范风险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一般不发放信用贷款,只发放抵押担保贷款,然而,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也很难找到担保。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银行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强化,银行不会过分冒险,不愿为其提供贷款。

三是风险投资规模偏小、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期与成长期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在国外,吸收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在我国,由于风险投资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偏小,加上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需求。武进区比较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在技术经费上比较计较,技术风险大的项目涉及较少,与院士等高层合作的大项目相对不多,如与院士合作的项目,新北区有13个,武进区仅有5个。

四是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我国融资市场可谓是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有大量资金没有投向;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却又无法获得资金。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只能依赖担保性贷款,这就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中介机构来“平衡”双方的供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

二、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推进现状及作用

(一)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推进现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整体优化我国产业和产品结构,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自199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创新基金以来,创新基金帮助武进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渡过创新发展的“死亡谷”,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截止2009年上半年底,武进区已累计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51项,获资助资金3500多万元,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了全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武进液压启闭机有限公司、智思机械集团、牛塘化工厂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曾获资助的中小企业,近年来均取得超常规发展。

以创新基金监理项目为例,近三年武进区创新基金项目数在常州市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已经超过一半;该区创新基金项目数的增长率也快速提高,充分体现了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基金的全面了解和相关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

(二)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意识;89%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84%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64%的企业认为创新基金对增加就业有明显作用。

(1)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培育和转化。通过创新基金,使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企业能够得到支持,提高技术源头的创新能力,促使更多的创新思想转变成创新产品。创新基金的建立,也为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氛围。这是建立创新基金最重要的示范作用,政府的举措往往会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央政府建立创新基金,对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甚至包括调动地方政府的参与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氛围的形成,是其他角色所替代不了的。

(3)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创新基金引导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机制,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创新基金对企业的扶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其他的投资者投资,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筹融资能力。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明确创新基金的目标与定位为了与其他科技计划相配合,创新基金应突出自己的特点,定位于支持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走向市场,特别是促进政府科技计划形成的技术成果走向市场。创新基金要以培育可商业化技术为目标,在支持孵化技术项目的同时,培育企业。因此,要重点资助试验开发和中试阶段的项目,减少生产性项目;突出共性技术和通用性强的技术转化。

(二)构建多层次创新基金体系目前,我国政府对创新基金的投入数量有限,投入的主体相对单一,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财政,基金规模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基金模式。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创新基金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同促进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扩大基金来源。其次,增加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或出资组建专业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担保公司等方式,把基金资助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风险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增强创新基金支持和引导功能。此外,应倡导创新基金受惠企业在步入成熟期后,反哺基金,在基金与受惠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环境创新基金优先支持的是技术产权比较明晰,市场潜力比较大的项目。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首先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好技术产权的申报工作,在取得自主技术产权的同时进行基金的申报工作,更能提高中标的可能性。为了推动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技术创新有直接相关的《合同法》、《专利法》等一系列国家法律及各种技术市场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并能够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产学研联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些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平台为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高创新基金的利用效率,创新基金的项目管理不仅是监督检查,还要加强对资助项目的咨询服务,实行项目监理与服务相结合。创新基金项目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别较大,创新基金项目的监理和服务应实行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在基金管理中心的统一规划、决策、指导和监督下,发挥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提供优质服务。有些地区项目比较集中,可以借鉴孵化器管理的经验,设立专门的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而有些地区项目较少,不需要专设机构,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的办法,委托当地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代行监理和推荐职能。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创新基金的管理办法中应增加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内容,在保护创新者利益的同时,促进技术利用和扩散。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但要赋予企业扩散技术的责任。如武进区牛塘化工厂在英国泰莱公司诉其知识产权侵权案中,积极应用国际惯例和法律手段,成为常州市首例在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中胜诉的企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终裁胜诉的利好消息下,厂方预计全年三氯蔗糖销售将突破100吨,新增销售9000万元。2008年全区专利申请3601件,授权934件,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3.12%和13.21%,与区全年目标2000件相比,超出80.05%,与市全年目标3300件相比,超出9.12%。

(六)强化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为了提高政府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具体化的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和加强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创新基金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就业、技术扩散(包括申请专利、产学研相结合)、对相关产业和消费的带动作用,以及提高企业信誉度等方面。社会效益指标可以采取价值量指标和实物指标相结合。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7)

青海是除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6%;人口181.85万,占青海全省总人口的32.8%。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但是,青海藏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又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科技创新意识缺乏。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而来,属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创新压力较小,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据调查: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其科技创新动力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在对有助于企业创新成功的因素调查中,“厂级领导的作用”在重要性排序中排在第二,说明厂级领导的作用是决定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惧怕科技创新风险,害怕失败,求稳怕乱,图个安稳日子;部分中小企业小富即安,不谋做大做强,不注重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较差。

科技创新水平不均衡。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分布在青海省6个藏族自治州。由于各州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生产总值最高的海西州为273.11亿元,占全省的28.4%,最低的玉树州只有12.66亿元,占全省的1.3%,相差20余倍;人均GDP最高的海西州为62583元,与最低果洛州7391元相差8倍有余。同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条件不同,使得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也不相同,科技创新水平差异较大。

科技创新模式多样化。科技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样式。根据科技创新方法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①。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性质及企业所处的发展时期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模式,降低风险,获取收益。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中52.80%的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29.85%的企业选择模仿创新,17.35%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困难较大。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其中有40个集中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青海藏区只有9个(其中海北州2个,黄南州2个,海南州1个,果洛州1个,海西州3个),占22.5%②。青海省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均在省府西宁市。这对地处偏远的藏区中小企业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程度。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据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2006~2008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查:38.7%的企业只是进行了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13.7%的企业申请了专利,31.8%的企业注册了商标。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创新企业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保护,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搭便车”,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类型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风险较大。科技创新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科技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③。理论上讲,科技创新是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有风险存在。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力量弱等特点,使得技术风险在所难免。一方面由于技术基础薄弱,技术积累不足,缺乏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创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有用性和先进性不能正确评价,无法产生预期收益;对引进技术不能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创新、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引进④。同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相应的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措施,致使科技创新成果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流向企业外部。所有这些都可能引起技术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青海藏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当地国民素质较低,因此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更为缺乏。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20%;企业科研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7.46%,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科研人员的47.70%,甚至有许多企业就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缺乏势必给科技创新带来不确定性,并可能成为风险。

资金风险。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中小企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大,青海藏区科技资金投入更是严重不足。青海藏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0.39%(最高海南州0.50%,最低黄南州0.22%)增加到2008年的0.44%(最高果洛州0.74%,最低黄南州0.18%),但远低于青海省的1.09%。总体来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少、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低,且不稳定。由于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规模小,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又比较困难,因此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很难保证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进行,形成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是企业科技创新的起点和终点。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可以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加强管理,取得创新成果,最终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科技创新收益。但由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地处偏僻,非常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企业很难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创新成果也很难推向市场获取收益,风险较大。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防范对策

技术风险的防范对策。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积累;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同时回避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由它们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同时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研发风险。实施科技创新多元化策略,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组合,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风险预警系统,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同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增强风险承受能力,减少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对策。积极加强人才引进,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招聘高校毕业生及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到企业工作。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加强“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培养。改革用人机制,“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引进“候鸟型”高素质科技人才;同时,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资金风险的防范对策。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确定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寻求和利用外部资金。转移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风险,如向保险公司投保或吸收风险投资。

市场风险的防范对策。加强市场调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通过了解、分析,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科技创新活动“有的放矢”。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联系,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市场营销,组建“营销团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快速推向市场并迅速转化为企业利益。(作者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9008)

注释

①林迎星:《自主创新与区域建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8)

在当今以倡导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创新成为一个企业安身立命并且最K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整体较强的增长势头,有力的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企业这一大群体中,更是出现了联想,深圳华为等一大批优秀创新企业,并且对于各自所属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小型科技企业更是不断加快"走出去"进程,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专业人士对企业科技创新做了研究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在企业不断创新研究方面,周B(2016)提出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创新型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李政 任妍(2015)认为随着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生态环境,企业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与优势。托合塔尔古丽・玛那提别克(2017)提出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在企业创新面临相关问题方面,李秉强(2016)指出我国正加快向科技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迈进,但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是制约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余天怡(2016)认为市场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但是中小企业怎样把握住市场经济机遇,设计出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现代化产品,这是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刘永生(2017)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企业在迅速发展、壮大力量的同时,企业中存在的一些日常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尹建超(2016)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晚,规模不大,在资金、科技、人才与品牌效应方面都不占优势,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目前,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以下是用SWOT方法进一步阐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状况,将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势分析

1.经营优势。首先,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强,灵活性大,尤其目前在买方市场形成,结构性过剩出现的情况下,更多的消费者不再追求"有",而是追求"新",生产者就必须以销定产,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和档次,而这正是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的优势所在。其次,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快,和大企业的低效率高投入相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更低下,创新成果转化更迅速。在此,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也越来越追求多样化,个性化。而这种需求,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更为适合,这就为中小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人力资本优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指出:当机械设备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时,企业规模大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当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才是决定效益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时,小企业往往较比之大企业更具有优越性。中小企业与每个人的利益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这些更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本就更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劣势分析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不畅通。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直接融资比较困难。中小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受到体制的制约,很难满足上市条件。同时也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和政策的制约。此外,在间接融资中,贷款难,担保难。虽然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性贷款担保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担保公司,银行在受益与风险承担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的矛盾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2.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备。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在法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够完善,存在着多头管理,侵权打击不力,侵权成本低,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水平低下,并且维权成本高这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

3.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的中介和协作网络。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分布不均匀,且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创新服务体系应具备的可行性论证,融资担保,专利,纠纷调解等功能还远得不到完善和发挥,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三.机会分析

时机优势。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体制转换和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关头,中小科技企业是收纳失业人员,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促使一些产品的构造使得一些产品的构造变得极其精密复杂,大企业为了减少开发性投资和保持自身经营的灵活性,越来越需要中小企业参与其配套产品的制作,可以说,大企业的繁荣离不开中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支持。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都给予了中小企业极大地关注和支持,人们传统观念上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已经不复存在,中小企业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宏观经济背景下的艰难生存,缺乏竞争优势。近些年我国内外部经济大体上保持平稳增速,然而在中小企业直接面对的经济环境下仍是有诸多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难势,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生存压力过大致使停产停业,而且由于其自身属性来看,本身具备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大型创新企业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具备过硬的竞争实力和品牌能力,难以与大中型企业抗衡。无独有偶,近些年来我国为了完善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限制,国际环境的不时变化,更是使得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目标更加遥遥无期。 如此种种,造成了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日趋艰难。

2.人力资源要素瓶颈难以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渐渐消失,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升,加之熟练工人流动性的增加,企业工人的薪资、五险一金、培训新人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更造成企业难以开工,难以维持下去。

3.缺少核心科学技术。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集中于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服务低层次型、产品初加工型为主的传统和低端行业,该类行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要求低,人才标准低,竞争力充分,市场几乎趋于饱和甚至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成本高,利润微薄,从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该类企业并不具备扩张的优势和条件,部分企业迫于经营压力,自身也有转型升级的意愿,但由于其在管理、融资渠道、核心技术资本、人才和品牌等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方面积累不够,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上很困难,甚至看不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解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极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基金投资为补充,充足的银行贷款为保证的技术创新投资保障体系。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基金可以通过如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募捐和企业入股等多种渠道筹资。同时建立信用担保制度,设置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基金,成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引导其规划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和经营决策行为。

2.加强人才培养,采取有效的激励制度

企业应该自主进行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懂得管理和经营且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领导人才队伍。政府应有计划地设立一些公共技术培训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中小型企业培训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中小型企业经营者的技术素质,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发展国家都设有专门的中小型企业培训机构乃至中小企业大学。

3.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要从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认识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积极意义,充分认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用系统,网络的观念看清中小企业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有组织地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区性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契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4.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信息网络化的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信息提供方便,为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创造条件。第二,组织协调中小企业和高校,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创新,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积极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牵线搭桥,支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鼓励走合作创新之路。第三,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技术交流公司,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叉骨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问题[J]. 张书莲,冉丽. 开放导报. 2017(01)

[2]\谈海南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J]. 景长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7(01)

[3]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治理能力动态评价与提升路径[J]. 陈套,冯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研究[J]. 王晓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24)

[5]江苏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经验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 吴凤菊.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7)

[6]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J]. 杨秋明,姜海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3)

[7]促进自主创新的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优化[J]. 吕丹华. 科技创业月刊. 2016(05)

[8]也谈"万众创新"与模仿创新[J]. 娄亮华. 时代金融. 2016(36)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9)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6%;人口181.85万,占青海全省总人口的32.8%。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但是,青海藏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又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科技创新意识缺乏。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而来,属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创新压力较小,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据调查: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其科技创新动力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在对有助于企业创新成功的因素调查中,“厂级领导的作用”在重要性排序中排在第二,说明厂级领导的作用是决定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惧怕科技创新风险,害怕失败,求稳怕乱,图个安稳日子;部分中小企业小富即安,不谋做大做强,不注重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较差。

科技创新水平不均衡。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分布在青海省6个藏族自治州。由于各州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生产总值最高的海西州为273.11亿元,占全省的28.4%,最低的玉树州只有12.66亿元,占全省的1.3%,相差20余倍;人均gdp最高的海西州为62583元,与最低果洛州7391元相差8倍有余。同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条件不同,使得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也不相同,科技创新水平差异较大。

科技创新模式多样化。科技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样式。根据科技创新方法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①。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性质及企业所处的发展时期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模式,降低风险,获取收益。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中52.80%的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29.85%的企业选择模仿创新,17.35%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困难较大。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其中有40个集中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青海藏区只有9个(其中海北州2个,黄南州2个,海南州1个,果洛州1个,海西州3个),占22.5%②。青海省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均在省府西宁市。这对地处偏远的藏区中小企业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程度。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据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2006~2008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查:38.7%的企业只是进行了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13.7%的企业申请了专利,31.8%的企业注册了商标。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创新企业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保护,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搭便车”,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类型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风险较大。科技创新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科技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③。理论上讲,科技创新是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有风险存在。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力量弱等特点,使得技术风险在所难免。一方面由于技术基础薄弱,技术积累不足,缺乏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创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有用性和先进性不能正确评价,无法产生预期收益;对引进技术不能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创新、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引进④。同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相应的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措施,致使科技创新成果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流向企业外部。所有这些都可能引起技术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青海藏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当地国民素质较低,因此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更为缺乏。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20%;企业科研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7.46%,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科研人员的47.70%,甚至有许多企业就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缺乏势必给科技创新带来不确定性,并可能成为风险。

资金风险。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中小企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大,青海藏区科技资金投入更是严重不足。青海藏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0.39%(最高海南州0.50%,最低黄南州0.22%)增加到2008年的0.44%(最高果洛州0.74%,最低黄南州0.18%),但远低于青海省的1.09%。总体来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少、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低,且不稳定。由于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规模小,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又比较困难,因此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很难保证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进行,形成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是企业科技创新的起点和终点。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可以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加强管理,取得创新成果,最终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科技创新收益。但由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地处偏僻,非常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企业很难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创新成果也很难推向市场获取收益,风险较大。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防范对策

技术风险的防范对策。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积累;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同时回避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由它们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同时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研发风险。实施科技创新多元化策略,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组合,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风险预警系统,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同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增强风险承受能力,减少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对策。积极加强人才引进,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招聘高校毕业生及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到企业工作。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加强“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培养。改革用人机制,“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引进“候鸟型”高素质科技人才;同时,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资金风险的防范对策。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确定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寻求和利用外部资金。转移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风险,如向保险公司投保或吸收风险投资。

市场风险的防范对策。加强市场调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通过了解、分析,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科技创新活动“有的放矢”。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联系,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市场营销,组建“营销团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快速推向市场并迅速转化为企业利益。(编辑

注释

①林迎星:《自主创新与区域建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0)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倾向模仿式的再次创新,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持续疲软的状态,也让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这样的怪圈,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而且在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进一步造成创新效率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企业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只依靠自身较为薄弱的创新资源开展高成本的技术创新,如今很难

做到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亟需改变

创新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的逐渐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的。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有利的资源而只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是很难做到创新投入的持久。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想要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个好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的创新模式亟需转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只关注内部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持续创新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若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及不断得到有用知识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外部寻找创新资源必不可少。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接触机会,而且能增加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可以更好地让其把握正确创新机会,提高它的外部竞争力。比如与技术标准机构合作,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储备知识资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想更好的成长必须要进行开放式创新。

(二)优化企业创新成本结构的必然选择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能够让企业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来取得外部有用资源,从而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将相关技术外包研发或出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成本。比如通过与技术中介机构合作,能够减少科技交易费用与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只通过内部有限资源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创新行为来顺应飞速变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难,只有将其部分地交还给市场才能够为创新成本结构带来新的下调动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合作能将技术失败或淘汰的风险降低。

(三)破解“创新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和消费者密切沟通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从而改进或设计合适的产品;通过和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通过和界内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寻求战略联盟伙伴,实现在研发、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等等。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成功破解它的“创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部研发,技术许可,网络合作,外部利用知识等方面较其他类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特点更突出,偏向更明显,许多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李文元,梅强和顾桂芳,2011;陈艳和范炳全,2013)。匮乏的资源和自身孱弱的实力,迫使企业去外部寻找能够进行补充的资源,促使它们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 al.,2012)形成了促进开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与开放式创新范式相匹配的群体(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也牵引着其朝着开放式创新方向前行。

(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越来越宽泛,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从“封闭式――半开放式(即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开放式创新将成为主导模式。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为之付诸行动。虽然开放式创新这种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外界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可能会被淘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并且要面临稀缺的知识、资金储备以及更多知识外泄带来的风险,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积极的开展联合研发,进行技术许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突破以往传统的创新思维是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当今,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内生,善于发现、将外部有用资源逐步内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强的重要核心能力;创新活动受行业边界以及时空的界限等影响越来越小,以何种形式与选择何种创新源达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将是决策的重心。在内部,从经营管理的众多方面仔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及时有效的关注与之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来寻找创新机会以及可利用的各类创新源。

(二)开放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中小企业创新篇(11)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南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建立,也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发挥了其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企业数量多,但科技创新成果少。据统计,截至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户数为16.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半数以上,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企业有限的投入使得创新缺乏动力。我们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的实体性投入展开分析。

一、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财力投入

对创新的财力投入主要用于:技术创新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R&D经费支出;对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从企业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并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支出。这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给予的资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其他资金。这些指标为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1年我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0.05%,相对于2010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地区划分标准,中部六省中,除湖北属第二类地区(50%-60.05%) 外,其他各省均属于第三类地区(40%-50%)。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南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上年水平,由2010 年的48.66%下降至2011 年的46.94%,下降了1.72 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16 位,较上年下降了1位。由于R&D 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省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06 年的0.72%增加到2010 年的1.17%,提高了0.45 个百分点,但总体上各年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的前两年,我省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2008 年上升了2 个位次,排名第3。2009年和2010 年位次保持在第3,在指标数值上,与排名前两位的湖北和安徽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湖南对R&D 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从长远来看,R&D 经费投入情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2011 年湖南地区一级监测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排名上升的指标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部排名第2,较上年上升了一位,说明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排名下降的指标有:科技进步环境排名第5,较上年下降2 位;科技活动投入排名第4,较上年下降1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第3,较上年下降1 位。可以看到,五个一级指标中,我省有三个指标排名下降,说明中部六省的竞争日益加剧,湖南省应加快科技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排名持平的指标为科技活动产出,中部排名第2。虽然湖南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中部仍能保持原有优势,然而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较上年大幅下降,下降了八位,反映我省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效率下降较明显,不容乐观。该指标是制约我省科技进步的软肋。

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人力投入

人才是进行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据统计从湖南省科技人员分布结构来看,2010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数分别占全部人数的比重为56.2%、30.3%、9.97%(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可见,分布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是比较充足。并且2010年比2009年的企业科技活动从业人数有所提高。这说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但是真正分布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非常有限。通过调查发现,创新人员缺乏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人才本身是企业所有者,缺乏精力用于研发,在实验室的时间很少;另一部分技术人员担忧企业的发展,宁肯在大企业、高校、研究生从事技术性不强的稳定工作;企业难以支付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所以很多科研技术力量大多集中在学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据调查统计,湖南省平均每2.5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拥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个中小企业只有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我们的实地走访调研中,50%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高是技术创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出湖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对人才的引进,企业的规模偏小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自从2006 年湖南省明确“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对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 年增加到2.41 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与中部六省相比,除2006 年排名第2 外,之后逐年被邻省赶超,2010 年落后到第5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等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帮助其引进创新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引进民间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注资,为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股权激励。第二,政府加大税收减免和其他管理制度的支持,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三,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本,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秦作栋.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因和有效组织[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