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4 16:51:37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既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运用的过程。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定义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这是因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为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限制条件下的一次性、独特性的工作。因此,可以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改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而对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项目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个阶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动的原则,结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分为计划与启动、选题与开题、研究与写作、评阅与答辩、结束与收尾五个阶段。图1给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与成果。

1.计划与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在工程硕士主要理论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启动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工作包括:①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向学员和导师宣布论文工作工作计划、安排与要求。②安排教师向学员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的方法、时间安排等。③安排学员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并确定导师选择的结果。④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责任;⑤明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论文工作计划表、导师选择结果表、学位论文评价文件、学位论文管理文件等。

2.选题与开题阶段。完成计划与启动阶段的各项工作之后,即可进入选题和开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具体工作包括:①论文选题。学员和导师在互动、沟通的基础上,先确定一个大致研究领域,结合后续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最终确定论文选题。②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研究领域,收集资料,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选题,并为论文的研究寻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撰写开题报告打好基础。③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选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④进行开题评议。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过开题评议后的开题报告。

3.研究与写作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评议后,即可进入写作阶段。写作阶段也可以视为项目的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①学员按开题报告确定的内容、进度、质量等展开论文研究,指导教师指导学员按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工作。②完成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审核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检测和评阅的学位论文。

4.评阅与答辩。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申请参加答辩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复率超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②论文评阅。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审意见,学科综合审理评阅人的评价意见后做出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③论文答辩。学科组织论文答辩,就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辩通过后的论文及答辩决议。

5.收尾与结束。此阶段是学位论文自答辩到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学位的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奖惩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种归档资料。

二、各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和措施

1.计划与启动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选派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向学员系统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使学员在论文开始之初能了解学位论文的要求、写作方法、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少走歪路;②对指导教师尤其是新任指导教师岗前培训,让导师了解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③促进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沟通和双向选择,使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和学员的论文选题方向一致,促进师生优势互补。

2.选题与开题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导师和学员的沟通、互动渠道,确保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②向学员开放实验室和机房,为学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保障。③建立论文选题预审制度,要求学员在开题评议一个月前把论文选题提交学科,由学科组织预审,以保证选题符合工程硕士选题要求,避免开题评议时因选题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选题、开题。④把好开题评议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重新开题。

3.研究与写作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论文日常检查制度。要求导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予以指导。②强化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开题和答辩中间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把好论文审核关。学员自主撰写完成学位论文之后,先将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初审,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4.评阅与答辩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把好关。要求对所有学员论文安排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合率超过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②建立论文形式审核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文的形式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学员进行修改,以保证论文符合论文规范的要求。③把好论文盲评、评阅关。学校应选择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或企业导师对申请答辩学员的论文进行盲评或评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对全部提交答辩的论文进行盲评。对盲评或评阅不通过的学员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④把好论文答辩关。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5.收尾与结束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重点是:①完善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②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多数院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论文总结评价制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学位论文总结和评价,总结本届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学位论文工作知识的积累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阶段工作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联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39-41.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845-02

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需要找出现阶段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素,并从管理上、制度上、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上加以改进。

1 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

1.1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工程硕士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学习的同时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做论文、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即使节假日等有空,部分工程硕士因忙于家庭等原因,很少把精力放在论文和上课学习中。

1.2 学习意识淡薄

部分工程硕士学习目的主要是想拿文凭,用于晋升职称,涨工资,对于是否学到知识学生自己不重视。出现了部分工程硕士找人做论文、不上课等现象。

1.3 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

用人单位是用人的主体,应当对工程硕士的论文、学习素质最重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完善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1)未对工程硕士学习和论文情况进行考核,只认学位证,其它不管;(2)对用人单位企业导师不考核,无激励措施,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有的工程硕士只是在答辩前才临时找。(3)在工程硕士论文和上课期间提供方便较少。

1.4 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学生论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导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2)学生在工作单位,与导师接触少,有的学校导师和学生基本不见面,只在答辩前见面;(3)导师要上课、搞研究,对工学硕士较为重视,对工程硕士不够重视。

1.5 教学学院放松要求

由于工程硕士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往往放松对工程硕士论文、教学的要求,不严格管控。造成论文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不佳。论文内容空洞,有时尚不及本科生论文,缺课现象,考试抄袭现象时有存在。

1.6 办学学校放松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办学自的下放,各办学学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希望扩大招生人数,宽进宽出现象普遍存在。(1)为了多招生,放弃生源质量;(2)对学院教学、论文无评估和管控措施。(3)管理人员不专业,很多未受过研究生教育,对硕士的培养过程不了解,自身能力受限,外行管内行。

1.7 教育部门监控不到位

教育部门将工程硕士办学自下放,但工硕管控措施缺乏,无法真正把握各高校的论文、招生、教学的真实情况。

2 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工程硕士的论文和培养质量是教育部门、办学高校、教学学院、校内导师、单位导师、工程硕士等工程硕士培养教育链条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协同工作,每个要素各尽其职,才能真正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2.1 企事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比如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学习给予管理。对单位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培养制定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参加学习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和过程管理。(1)为工程硕士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减小工作量;(2)为工程硕士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减小工作量,不扣工资和福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报销来回路费和食宿;(3)对工程硕士加强管控措施,保证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 如要求学习人员每月提交学习报告,对学习人员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学习成绩及时向培养单位了解情况,定期与培养单位交流每个学习人员的信息,并建立学习人员培养档案, 对学习整个培养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4)为每个学习人员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安排优秀高职称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对企事业单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实施过程管理,企事业单位导师要向企业每月提交指导报告;(5)为学习人员提供奖惩措施。对学习过程成绩优异,为企事单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工艺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习人员给予奖励, 并为优秀学员交付学费,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学员,不提供优惠条件并提出具体惩罚措施;(6)为企事业单位导师制定奖惩条例。对认真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导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优先晋升的机会激励导师悉心指导。对不认真负责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取消其资格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7)协助学习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选题,最好研究能推进单位技术革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为学习人员提供做论文所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支持,为学习人员做学位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2.2学生个人

学生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放弃只拿文凭、涨工资、评职称的功利主义思想, 明确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和需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把工程硕士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学习,虚心向任课老师,企事业导师,校内导师请教,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加强学习交流。

2.3教学学院

教学学院作为工程硕士论文和教学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强管理。(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情况开设,不能所有工硕,所有用人单位一个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课程任课教师。高校中的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可能存在差距,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法缓解这个问题。(3)对任课老师实行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对任课老师考评,能者上、劣者下,对教课优秀者增加讲课酬金,对讲课差者取消资格;(4)聘任选拔优秀老师担任工硕导师。将工程硕士导师和工学硕士导师分别遴选,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遴选条件,对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条件要注重实际项目经验。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每月要向学院提交指导报告;(5)对聘任的硕导实施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映、问卷调查和指导学生论文情况进行导师考评,对成绩优异者增加指导工硕名额,增加酬金,对考核差者取消其资格。(6)学院成立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工程硕士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措施,并让每个相关人员了解规定。指导委员会应有本院主要领导,吸收学术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员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实的工作条例;(7)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对学生从入学、课程教学到论文全程跟踪记录学员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供查阅;(8)学院严格教学管理。要求学生认真上课,缺课过多者不准予参加考试。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批卷,考试成绩差者,不能通过考试。不要让学生认为只要拿钱就能拿到学分;(9)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盲审、答辩。要求学生每月向学院提交论文进展报告,

2.4办学学校

学校应对工程硕士培养严格要求。(1)学校需要对工程硕士招生严格管理,成绩偏低者不准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不能为扩大招生而不顾学生质量。(2)学校要对各二级学院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情况、导师情况、论文情况坚持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学院提高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树立良好形象。(3)选派对工程硕士培养熟悉的工作人员担任相关管理工作,不要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4)对二级学院根据评估实施奖惩, 对评估优者提供奖励,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对评估较差的学院给予惩罚,限期整改,减少其办学规模或终止其招生。(5)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工程硕士提供账户,方便他们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

2.5教育部门

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应定期对每个学校的工硕招生情况、培养情况、论文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对各学校进行奖惩,对评估期间培养质量优异的学校给予于肯定、表彰和奖励。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给予警告,限制整改或终止办学资格。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工程硕士培养链条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家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2):129-135.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33-02

控制工程主要研究运动系统的行为和受控后的运动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领域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为此,东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重庆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先后就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各高校的性质和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其人才培养模式虽有借鉴,但差异较大,尤其对于地方高校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还未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控制工程学科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1980年本学科便开始与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国家第三批学位授权点评审中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始终瞄准控制科学的发展前沿,突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探索并实践了控制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凝练研究方向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并针对每个研究方向重新组建研究团队,更新专业课程设置。

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了“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大系统理论基础”、“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与LMI方法”、“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机器人学”、“多Agent理论及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计算机视觉”、“彩色图像分析”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计算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原理”、“图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理论及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方向主要开设“PLD与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DSP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网络”、“小波分析及其应用”等专业课程。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企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各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是以研究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更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在充分考虑我校生源特点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掌握现代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优化培养方案

针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修订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三)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协作式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方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校企结合式教学方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课程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将所授内容分解为“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五部分,每一部分又提出8~10个问题,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识别原理课程”则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安排一个仿真实验,并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方案设计、仿真、验证,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如何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针对课程实验、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实际项目为基础,丰富实验内容。重新优化和整合课程实验内容,增加课外实验比例,丰富实验内容,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使得所设计的实验最终成为一个实际产品或实际项目的一部分。

2.“仿真+实物”的校内实验教学模式,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潜能。在校内实验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仿真研究,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信息与控制”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冶金生产线虚拟仿真平台”的资源,在充分理解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实验室”、“电路仿真实验室”、“DSP实验室”、“EDA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以及“PLC实训基地”等进行实物设计,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又可以使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项目+竞赛”的校内实践模式,学生创新精神显著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各种科技竞赛,并将项目成果、竞赛结果、科技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作为评定学生奖学金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校外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解决学生工程训练的需要,不断地增加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我校先后与“辽宁科大聚龙集团”、“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吉兆电子有限公司”、“鞍山市海汇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教学体系的有效执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对我院师资队伍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要有精湛的实践能力。为此,我院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下厂实践,积极参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近三年来引进学术带头人3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后的教学效果

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以来,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相关教师近三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1项;承担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发表教改和科研学术论文150余篇。

五、结语

本文构建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在辽宁科技大学近五年的实践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国内其他地方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3]李萍,马乐,柴毅.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81-85.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5)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对此,不少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构想,但具体实施和落实方面提及不多。2-5]本文结合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际,谈谈我们的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3.工程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学校一般没有专门的工程实践平台供学生使用,同时,由于受外部因素限制,缺乏系统的操作指导,造成实践效果不佳。

4.工程实践(实习)单位缺位,达不到实践效果。在原有培养模式中,培养方案中没有工程实践这一环节,较少能涉及到企业做工程实习或实践。另一方面,即使联系到相关企业,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研究生实习,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二、我们的改革举措

1.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据教育部学位办的要求,注重大类招生与培养。我校于2011年按一级学科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对专业型硕士强调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了4个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南昌航空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内容主要包括: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按照所在专业领域的培养方案完成规定的专业实践,否则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②各学院应成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③专业实践应该是面向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内容可以是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④实践环节的考核采取学分制。为使专业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各学院要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组织答辩。根据学生实践环节完成程度、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合格者可获得4学分,不合格者不计学分。⑤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工作量的计算参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计算方法,具体算法如下:1~3人,实践教学工作量=学分数×人数×1.3;4~8人,实践教学工作量=学分数×人数×1.2;8人以上,超出8人部分在此基础上×0.8。⑥专业实践期间,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应加强专业实践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和监控,加强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⑦各学院应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模式。

3.拨专款组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2010年学校拨专款130万组建控制工程领域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分别命名为“计算机技术硕士生实践教学实验室”和“控制工程硕士生实践教学实验室”。在“计算机技术硕士生实践教学实验室”设立以下实验模块:①视频与图像处理技术实验模块;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模块;③分布式计算机与系统集成模块;④现代通信技术试验模块。“控制工程硕士生实践教学实验室”拟建设以下实验模块:①嵌入式技术实验模块;②DSP技术实验模块;③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模块;④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模块。并且,学校计划2013年组建“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生实践教学实验室”。为了有效利用好实践创新平台,除了建设好相应硬件实践环境外,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在《南昌航空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指导老师的职责、实践报告的格式、答辩的组织与实施、校外工程实践申请等操作性强的内容。指导教师职责主要有:根据工程实践学分要求,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工程实践课题;编写工程实践课题的实践指导书;制定工程实践任务书(主要包括:课题名称、适用专业、目的要求、设计内容、组织实施、主要参考资料、评分标准等);答辩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有:①分专业成立工程实践答辩委员会。按专业成立工程实践答辩指导委员会,原则上带有实践项目的指导老师一定要参加。②答辩。在答辩开始前一周,由答辩指导委员会公布答辩时间、地点和参加答辩学生姓名;答辩时,学生本人叙述不超过15分钟,提问答辩控制在20分钟以内。③成绩评定。对校内实践学生,成绩评定前,实践项目指导老师对所带学生实践过程与实践成果进行简单评价。专业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实践环节完成程度、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并在参考指导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进行无记名打分,按平均分评定答辩成绩。④评分原则。实践环节的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评分时应综合考虑选题的前沿性、难易程度;完成项目的质量:包括论述是否正确,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有否创见或实用价值等。⑤成绩归档。

4.成立校外实践基地。信息工程学院目前与洪都航空公司、海军航空学院青岛分院、上海高等技术研究所、中航集团602所等单位签订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协议,从2010年起先后有37人到上述不同基地实习半年到一年。

5.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是高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保证。我们鼓励各并引导积极教师积极参与开展和指导学生的的校外实习和课程实践工作,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水平。

三、工作进展及展望

采用“校内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实践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和运行,在我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户欢迎,95%以上的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程实践方案,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航空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研[2009]1号,2009-03-19.

[2]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6)

一、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的历程和现状

为改善我国学位体制中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于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和组织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的组织机构,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学校与工矿企业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P82自1997年设置以来,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招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迅速,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共招收4万8千多名工程硕士生,[2]目前工程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

工程硕士是具有与工学硕士学位同等效力的专业学位,是对工学硕士学位的补充和扩展,与偏重于理论研究相配合的偏重于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的在职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而工程硕士学位的培养要求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掌握所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因此,工程硕士的办学思想是“服务于工程企业,培养高级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弹性的、宽松的,能体现个性培养的全新的模式。

二、我国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

美国等国部队在海湾等局部战争中的胜利说明传统的机械性的武器已经被具有高科技的巡航导弹、远程空地导弹和各种隐形、夜视、激光制导等先进武器所替代,现代高技术战争已经是科技战、知识战、信息战,并进一步扩展了武器研究及生产领域,如控制、制导、光学、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同时知识的交叉性要求现代军工企业的武器研究和生产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等壁垒,而战争的高对抗性也要求我们必须跨越式地加快知识更新和管理思想的转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武器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性较强,保密性较高,在培养上,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提高军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研究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而从历史上来看,造成我国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处于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强烈的“备战”色彩使我国军工产业从建立起就被赋予特殊地位,即保密性,这种特殊性造成我国军工产业具有垄断性和特权性,使得企业经营观念僵化、落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缺少市场风雨的严酷洗礼,制度上的僵化直接造成人才难以系统培养和交流。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国防开支占整个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我国军工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步伐放慢,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最后,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军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企业改制与创新方面严重滞后,曾一度连续多年成为亏损行业,直接造成大批军工企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向“三资”“合资”等企业流动,军工产业一度出现大范围的技术人员流失和断层。

目前,全球化已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面对国外先进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军工企业急需引进、消化和创新,而现有的我国军工企业难以与外国军工企业通过合资等渠道来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此外,一国之中,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隔绝对彼此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国防经济只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加速发展,军民兼容,开发技术资源,才能将大量尖端技术相互转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

国防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中最宝贵的资源。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保留和培养关键技术人才。多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军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怎样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军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实地摆在我国军工企业面前。

三、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工程硕士培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主要是指根据行业和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甚至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和科研需要增加或调整相关课程,从而使高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直接服务现实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学位论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于在校的双证生的学术论文,工程硕士论文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当前工作实践,尤其在军工科研企业,即论文大多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正在进行的科研和实验,而且论文的成果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既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即生产和科研大多,这就限制了科研交流与合作单位的范围,以及科研应用的范围。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即目标管理可以把客观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成就,并达到相关目标,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关键是两点,一是目标的确定,根据所在组织的最终目标和组织外部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小目标和组织目标;二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此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和“异地办班”的办学模式比较吻合目标管理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在企业的联合培养,既不脱离工作岗位,又通过办班学习而形成一个组织,组织的目标就是全体毕业,而这又需要每个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取得学位;同时学习既是组织行为,又是自己行为,因而过程是自身可控的。目标的确立需要学校和企业作为管理者通过协商和沟通来共同确定,而学员则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进行选拔。许多企业通过是否给予“公费”学习指标而来进一步实现“有责任心的人”的人性假设,从而有效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工程硕士目标培养机制。

军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生产和科研的保密性,直接限制了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和培养专业的范围,也要求其在培养目标和选择培养单位上要求较严,范围较窄,尤其对以提高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创新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合作单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作为原兵器工业部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现归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源于哈军工,以兵器研究和教学起家的南京理工大学,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在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都与我国的军工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和培养兵器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且具有国家一级保密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的南理工,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这一合作关系,自1997年以来,通过与我国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办班培养工程硕士这一人才培养途径,已经为各地的军工企业培养了数百名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军工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机制。

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之初,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顺利地拿到学位,更为重要的是以解决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为最终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而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来说,则主要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因此,整个过程是通过调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具体体现,对于课程学习则不拘于原有的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对口的课程学习,尤其是那些企业急需的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与此同时确定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两个地方的科研情况,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培养人才,进一步实现企业和学校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合作,实现多赢的目标。

四、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

课程学习是基础,论文写作是关键和目标,而中期考核则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估。通过阶段性的中期考核来实现对目标实现进程的管理,这个进程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的开题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又是论文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工程硕士通过与导师的直接交流,共同研究和深化学习目标,明确已经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科研和论文的内在关系,细化论文开题内容,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论文工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要求直接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职业上的局限性。首先,《方案》要求明确界定论文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统计,工程硕士的选题有超过40%来源于学生所在工矿企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其中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论文,如兵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近65%来源于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并且都是自己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其次,进一步明确选题范围,即“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这些技术性的划定直接决定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研究类型,即某一工程、工艺、产品或品种,以及生产技术和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以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方案》要求和实际的培养情况,许多涉及自身生产和科研项目的论文,仅仅需要对“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满足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即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相关的技术水平。

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论文写作阶段,企业和学校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有效检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这就涉及军工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人才培养的价值,付出几十万的培养费,是否人有所值?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检验培养的质量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就一般而言,人才培养的成果短期是很难评估的,但在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却可以通过科研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完成相关的论文写作,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完成学业,顺利拿到学位,又通过完成科研项目,通过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来评估和检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期的成效和价值。以南京理工大学与军工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校方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或是校友、或是科研合作,通过这种联系而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其中将近70%的对口培养与科研有关,而论文的写作则有近64%是直接来源于科研,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军工企业通过评估和反馈更为广泛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五、结语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不仅克服了军工企业国有的专一性、保密性等自身的人才培养的难题,更较好地增加了军工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延伸了科研合作范围,尤其是解决了处在较为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人才难招、难留的困境。同时,目标管理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其他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提供了思路,也为更为广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7)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的是生源素质和入学动机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却相对减少,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急迫的课题。传统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主要致力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当前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和知识转化等更广泛领域。因此,“二元模式”、“双轨制”、“校企协作培养”等模式悄然兴起,并成为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总趋势。

1.什么是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

二元培养模式实际上探究的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功能并行的教育模式,是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平衡处理的结果。所谓二元培养模式,即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就业倾向,设置两种培养模式:应用型和研究型。

研究型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学习,对学生主要进行科研训练,培养的目标不是为某一特定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美国授予这类毕业生的是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s)。

应用型培养模式强调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与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理论、技术和开发能力,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在美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授予的是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

虽然高校己经对二元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只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培养模式,对研究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于学术研究,又不擅长于应用研究。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硕士研究生的二元培养体系,促进硕士研究生培质量的提升。

2.二元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二元模式确立的基础,高校首先应该为两种培养模式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两种培养模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规格类型的研究生。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并且应该向攻读博士学位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应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一个过渡性学位来看待;这一类人才对知识系统性要求强,要必须建立广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水平。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用型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对应于具体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生走向社会。这一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应用理论知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提倡向二元模式转变,但同时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在研究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有所侧重,一些学术水平、师资素质、办学条件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于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并且通过硕博连读,免试保送等方式把硕士培养与博士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而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则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文、史、哲类的专业,应该坚持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3.二元培养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质量的提升除了受学生自身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还直接取决于导师的指导。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始终处在一个关键位置,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作保证。因此对应于二元培养模式,导师队伍也必须二元化。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担任研究型导师的必要条件。研究型导师必须突出科学研究导向,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型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这一类导师不仅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造诣,而且还必须承担重量级的科研项目以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具有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型导师需要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成本,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提高项目研究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虽然每个导师学术专长各有特色,但个人的知识面还是有所局限的。因此,对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可以逐步推广“导师组”的团队联合指导方式,即以一名导师为主、其他导师为辅,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一模式既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又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吸取各家之所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导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更好的提高培养质量。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学校走向学校”,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历,因此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的缺乏是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高校应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尽快提升硕士生导师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即从企事业单位筛选一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参与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家给学生开设实践性课程,从而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第三,对应用型硕士生导师的指导资格进行审核把关,对其科研能力和理论造诣的要求应该低于研究型导师,但必须要求应用型导师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课题和项目以提供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通过企业课题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4.二元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规格上实施二元或多元化,但实际培养过程中两者的课程设置确没有体现各自的特色,导致学术型硕士理论性不足、应用型硕士动手能力不强。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重视职业素养的专门训练,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尤其需要增加实践性环节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毕业时不必公开,学位论文也不能用学术性论文标准来衡量,应强调论文的应用性、实践性标准,可以是综合性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方案或工程项目设计、技术专利等多种形式。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则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为研究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次增加选修课比重,使得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研究领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同时适当开设一些跨学科和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第三,强调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和正规的科研训练,因此这类学生毕业时必须发表科研论文。在对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中尤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动态性,随时把握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动向,高校可以设置一些讲座类的课程,通过聘请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讲授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前沿,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5.二元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一直以来“以科研为重”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大部分研究生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本科教学无明显差别,更不用说对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建立二元培养模式的基础。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是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可以设置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等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是从传授为主变成活动为主,由教师提出讨论和活动主题,由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再次是课堂由教师控制模式转变为教师参与模式,教师的身份需要从“导师”变成“导游”,使学生成为主体,学生与教师关系从受教关系变成一种从游关系(王洪才,2010)。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采用弹性学制“1+n”的模式:第一年采用集中授课模式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选择1-3年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撰写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而且能通过论文的写作真正培养自身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除了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导师指导的效能外,一方面应该加强学术活动交流,建立学术交流例会制度,依托于网络平台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之类的学术平台,并将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激励研究生研究和学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研究生研究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校内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自己组织研究团队申报校内研究课题,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将科研贯穿教学全过程,研究生入学后即可安排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所,参与研究所的各项研究活动,及早熟悉和了解导师组和高年级同学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与此同时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学习任务、进行科研技能的训练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对于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独立主持一个子课题或者申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科研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沟通和组织能力。

对于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后通过考核对学生进行中期分流,对于有科研潜质的学生采用“1+4”提前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攻博,使得这一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更系统、更深入。对于无法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学生允许其自由选择培养模式,可以继续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培养,也可以调整为应用型模式培养。

6.二元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元培养模式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质量监控是基本保障。由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评价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质量监控的主体不能是导师本人,应该由学校或学院成立专门的质量督导小组承担监控责任,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要重视过程监控,也要重视结果监控。但是对两类研究生的监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应该侧重于过程监控,每一阶段对教师的指导责任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检查是否按照应用型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采用双导师制,还需要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控,核实校外导师是否真正承担相应的指导任务。对于研究型研究生则应该侧重于结果监控,综合运用考试成绩、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硬指标进行鉴定性评价,如果采用导师组方式进行指导的,还需要对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进行监控到诊断性评价。

本文从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质量监控体系五个方面分析探讨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既有培养环节上的共性,也有培养方式上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探索二元培养模式时,必须兼顾共性与特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对二元模式的科学性、完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原.硕士研究生教育“双轨制”研究[D].北京邮件大学,2008.

[2] 王洪才. 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4):47-57.

[3] 付晶姣. 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钱增瑾,张建宇.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43-44.

[5] 甄良,康君,英爽. 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 程斯辉,王传毅.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7] 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8)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计算机硕士论文优秀与良好的区别分析》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硕士毕业生分配办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硕士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26-02

一、背景

作为一种重要的在职学历培养制度及优秀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在职工程硕士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为增强科技实力、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欧美各国普遍加大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科技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就我国而言,从培养高质量工程领域人才出发,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要肩负的艰巨任务。

1.文献综述

一是关于外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Patricia D. Galloway(2007)对比研究了日、法、新、美等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认为工程硕士培养要重视技术,兼顾全球化、伦理、公共政策教育等[2]。翁勇南等(2009)研究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史沿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并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3]。章丽萍等(2012)研究了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态势,认为工程硕士教育应朝着解决全球问题快速响应、对传统边界大胆挑战、对创新创业全力推动等方面推进[1]。

二是关于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廖文婕(2010)认为我国现有专业学位培养存在优秀教材与案例缺乏、师资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反馈回路分析法,建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吴盾等(2014)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在职工程硕士产学研联合基地的构想[5]。魏剑锋(2014)指出当前多数学校在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和培养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培养特色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6]。

2.研究思路

一是通过文献整理法搜索国内外权威的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下一步访谈调研提纲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通过实地访谈D高校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家以获取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与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为制定改进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提供支撑。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1.文献整理

通过查阅Elsevier、CNKI等国际、国内权威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的问题主要涉及学习方式、课程设置等5方面,列入表1第1-5行。

表1 文献梳理出的问题

序号 (1)问题 (2)问题细节

(1) 学习方式 进校不离岗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教材质量

(3) 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导师关系

(4) 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5) 宏观管理 质量控制、服务管理

2.访谈调研

(1)访谈对象的选取。本研究选择D大学研究生院、学院2个层面的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5名专家作为访谈对象。这些专家不仅长期负责学校、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一线工作,且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其他院校的培养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实践经验丰富、可靠。

由此可见,上述专家选取既涵盖学校层面、又涵盖学院层面,且长期从事一线工作,具有显著的权威性。

(2)访谈提纲的制定。根据表1所列的通过查询文献整理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共6条,列入表2第1列。

为深入收集信息、避免信息遗漏,本研究制定了开放式的访谈提纲6,如表2第6行所示。

三、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

在职工程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能满足人们在不离职、不断绝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学历的要求,但造成了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的问题。访谈发现,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生活等因素,很多在职硕士进校学习和校外学习的投入时间、精力难以保证。类似部分学生因工作地点较远而不得不住宿宾馆、出差而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课时计划而重修等现象极为常见。特别对于学位论文,其选题、资料查阅、导师指导等环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由于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而不得不将毕业期限一拖再拖。

此外,工学矛盾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例如,在职工程硕士授课时间一般在周末和节假日,教务员在培养计划设计、课程编排必须全盘考虑学生、教师的时间,难度较大,而一旦有变则必须重新制定并逐人通知。

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

专家普遍认为,在职工程硕士的课程应该区别于全日制硕士,应针对企业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能够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要尽量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并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访谈发现当前在职工程硕士的专业课程普遍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较差。专业课程主要沿袭全日制硕士培养计划,照搬照抄现有的教学课程,学术性较强而实用性不足。

此外,当前培养计划还缺乏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课程,例如生态科技类、管理类、经济类等课程,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无法全面提升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能力。

3.教师专业性不强,师生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在职硕士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工程领域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且能够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课程教学。但由于国内各高校侧重教师的科研学术考核,偏重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使任职教师对在职工程硕士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对在职硕士的关注较少。例如,访谈发现许多工程硕士点没有安排专职教师,计划课程的任课老师经常更换,而老师也往往使用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同的课件。

师生关系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缺乏实质性的沟通与指导。一方面,很多在职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职硕士进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在周末,与指导教师休息时间冲突,而日常指导教师需要在科研和全日制学生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在职硕士一般无法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只好选择性地“被忽视”。当学生培养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这种问题往往会造成师生矛盾,老师和学生彼此有意见,对学校管理部门也有意见。

4.学位论文选题难、缺乏有效指导

在职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要紧密地结合企业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既有一定创新性,又要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访谈发现选题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一大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选题,对国内外研究及工程实践的了解较少,无法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效结合,也缺少相应的经费和时间保证。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还往往无法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多数校外导师流于形式,学生只好寄希望予校内导师。而如上文所言,校内导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对其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要求指导不够细致,使得学生无所是从、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这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之一。

5.质量把控不严,服务管理难度大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的关键在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在于招生、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而就目前国内整体情况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简单地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视为创收项目,存在盲目扩大招生、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设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日常管理也松懈。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松散,缺乏认同感。访谈中有专家反映,很多学生希望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希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更贴合其在职学习实际、更人性化一些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专家意见,建议按以下几点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加以改进:

1.多举措并用缓解工学矛盾

“进校不离岗”导致的工学矛盾无法从根本克服,但可通过建立校外教学点、人性化课程及重修编排等方法加以缓解。例如,对校企联合培养或学员分布密度大的地区,可以建立校外教学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计划制定、课程编排考虑不同专业的交叉补充,可设置替代课程等;有条件的可建立课程视频资料库,为因事致使课堂缺勤的学生提供补习渠道。

2.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交叉性

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必修课要注重实用性和学校特色,增加生产实践和工程案例,选修课则可考虑增设部分学科交叉以及经管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与完善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料库,为加大案例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认识提供支撑;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通过研讨、案例教学、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等。

3.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改善师生关系

师资方面,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对科研与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应进行培训并保证稳定性,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尽量安排授课,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完善双导师培养制度,加强企业导师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导师的作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一是要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实现师生的双向选择,二是要多渠道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双方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了解,也尽量让在职硕士融入导师的日常工作。

4.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选题难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结合学生工作共同发掘选题方向,并通过开题报告会,进一步论证选题的实践性、研究深度及可行性;要强化论文事中环节管理,重点检查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进度是否达到要求,以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建议建立学位论文指导记录手册,分阶段地记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强化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情况的监督,保证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落入实处。

5.提升质量控制与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招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关键环节,通过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工程硕士培养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认可度的“双赢”;通过人员培训与制度建设加强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联谊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等等。

参考文献:

[1]章丽萍,孔寒冰,陈子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21-28.

[2]Patricia D. Galloway. Proposal for a Master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The 21st-Century Engineer- 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New York:ASCE Press,2008,99-120.

[3]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增长模式的转变,知识经济成分的增加,社会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而且对高层次人才的质量、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加多样化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及需要,使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陈至立认为:“作为高层次人才,一要永远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五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一 在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中应遵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高校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进行质量监控活动过程中,要以国家法令、法规为依据,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系,依法实施管理,克服主观随意性,使教育质量各项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贯彻标准化原则,首先要加强教学质量工作的计划性,克服随意性,避免出现慌乱现象;其次是做到质量标准化,建立科学、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使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人才质量、保障工作都有评估和衡量的尺度,以便公平、有效地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另外,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突出区域、地区和民族特色,高校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

2.目标性原则

各高校在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时,需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重要目标,合理地选择体系中的各项要素,组织协调各方监控力量,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贯彻目标性原则,不仅要按照目标控制原理来建立高效、灵敏的目标定位机制,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而且要制定相应的预防、纠偏、整顿措施,以便实现有效的目标控制。另外,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实施中,落实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中心的主要思想,加强教育质量意识,使高校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展开。

3.全面性原则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着眼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和服从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教育质量监控需要全员参与,包括高校内部(分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和硕士研究生本人)和高校外部(国家、社会、家庭)的参与,建立、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另外,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需要全过程的参与,质量监控必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及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实行全过程监控,严格控制和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4.系统性原则

高校建立和完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应当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协调和监督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质量监控体系能对培养过程各环节、影响教育质量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并确保这些成分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5.持续改进原则

“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永恒主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坚持续性原则,就是要从提高质量出发,把握质量不断改进、提高的本质。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不断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6.以人为本原则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重视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在教育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质量监控工作中。还要注重发挥分管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领导、研究生院(处)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另外,要重视研究生会的作用,利用座谈、个别谈话、公共信箱、网络论坛等形式,多方面收集研究生对学习、生活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

二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展开

1.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推崇人性化管理。管理必须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坚定的信条。其次,倡导信息化管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量扩招,在校生规模急剧增长,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是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重视基层化管理。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的监控者。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导师的管理地位,加大导师的管理权限,让导师有足够的自。最后,加强程序化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应加强制度化、程序化,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管理程序,各管理层面分工协作,共同配合,更好地发挥管理的实际作用,从源头上保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实行淘汰制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是零淘汰。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零淘汰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以实行淘汰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长久发展的必然需要。国外对此已有较多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国内也有一些高校正在尝试和实施着。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已有做法和国内高校的实施经验,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建立淘汰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实行分流、推迟毕业、坚决淘汰等措施,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安排课程不仅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注意知识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和拓展。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出发,紧密结合其专业实践活动,多设置一些专业性强并且对今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活动,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拓宽其知识面;组织安排士研究生观摩优秀教授的教学,并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等,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公共英语和公共思想课的课时应适当减少,把更多时间留给专业课教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变化、学科的最新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等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着重突出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专业性、选择性和实践性,建立科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调质量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使学生达到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另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接受外部需求信息的能力,必须考虑现有规模和办学模式、招生报考录取率、师资、科研项目及研究经费等条件,以自身敏锐的判断和健全的制度应对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增强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起既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国内高校要转变陈旧的质量观念,解放思想,确立发展性、多元化、特色化的质量观。

对于高等院校,要使学校拥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数量扩张不应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应该在数量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重点考虑数量与质量、短期与长远、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一致,一般学科与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的协调一致。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从研究生自身的需求和动机入手,尊重并尽量满足研究生动态的求学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全面成长,反对当前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5.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成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更要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研究生教育最直接的指导者。从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的确定、论文撰写及答辩都需要导师的带领和指导,导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以,在导师的培养与选择过程中,不仅可以实施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还可以在导师队伍中引入淘汰机制,提高导师质量,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教育质量。

另外,导师的教学要随时关注国内外学科研究的前沿情况,把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导师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可以丰富化,开课与讲授力求少而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另外,授课可运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研究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修,导师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资源实行远程指导。

再者,应从学校的现状出发,科学规划师资队伍,既注重外部引进,同时又着力加紧自主培养。外部引进要渐渐改变之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注重引进“货真价实”的学术带头人,以此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整个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聘请优秀的、知名度高的社会人才作为学校兼职硕士生导师,以弥补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充分发挥老教授在学科建设、指导青年教师方面的作用,缓解眼前的矛盾。

6.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

各高校只有建立相对独立高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机构,才能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控。评估办应当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信息的采集及反馈系统、特色化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及时向学校领导和各学院(系)反馈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对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构建高效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N].光明日报,1999(5)

[2]王春玲.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

[3]刘邦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70

[4]杨阳.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观及培养模式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1]。为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同时,各高校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综合分析学术型硕士培养缺乏实践性、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理论基础薄弱的基础上,各高校纷纷设立了集实践应用与理论学习于一体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在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丰富培养内容的同时,更需要以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为基础,结合目前各高校的培养实际以及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可度,及时地评价出哪些影响因素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更为重要,为高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借鉴,从而为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顺应时展需要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理论基础

(一)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及全日制工程硕士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类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则是现在市场紧缺的,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二者的相同点是,都是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技术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不同点是,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是对取得本科学士学位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以半脱产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培养[2],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是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行学历教育,即以全日制教学方式进行培养。

(二)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全日制工程硕士想要被社会接纳和认可,实现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输送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培养质量。只有在充分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让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正确地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知道其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地发展[3]。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确定

目前,我国处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迫切地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充实到企业的自主创新化进程当中[4],这就要求高校要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现有文献以及目前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识别。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级量表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教师、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和从事培养质量研究的有关学者。此次,共向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收回调查问卷152份,其中有效问卷143份,有效问卷率94.1%。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整理,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得分,平均得分小于3分的影响因素被剔除,共得到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三、ANP的结构及计算方法

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即:网络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T. L. 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决策方法。ANP是在AHP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进,相比AHP而言,ANP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指标体系中,各个分项指标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和关联性,从而使整体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相对孤立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性,进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这些影响因素通常具有无形性、依托性、隐性难量化等特征[5],故应用ANP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其重要程度。

(一) ANP结构。ANP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控制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在控制层当中,决策准则被假定为彼此独立,且只受目标支配,决策准则的重要性可通过传统的AHP方法进行确定。控制层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要有一个问题目标。第二部分为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构成的,网络层中的各元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二) ANP计算方法

ANP计算方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各因素的重要性。对于控制层中各因素的重要性可采用传统的AHP方法来确定,而对于网络层中各因素重要性确定则应采用构造判断矩阵的方式。

2、构造判断矩阵。为分析网络层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必须在总目标下对网络层中的各元素集进行比较,列出两两判断矩阵,矩阵中的数据通过对决策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并采用学者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进行量化[6]。

设ANP中控制层的元素为C1,…,Cn,网络层中元素组为E1,…,EN。其中,Ei有元素Mi1,…,Min,以控制层元素Cs为准则,以Ej中元素Mjl为次准则,按元素组Ei中元素对Mjl的影响力大小进行间接优势度比较,构造归一化特征向量矩阵

3、建立超矩阵并归一化处理[7]

(1)计算未加权超矩阵

ANP模型通过超级矩阵来处理决策网络层次下各决策层次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构造判断矩阵后,可由特征根法得到排序向量,并记为

其中,Vij列向量是Ei中元素对Ej中元素的影响程度排序向量。若Ej中元素不受Ei中元素影响,则Vij=0。可得准则下的超矩阵

(2)计算加权超矩阵

超矩阵中每一子块Vij都是归一化的,但是该矩阵并不是归一化的。因此,以Cs为准则,对各组元素对准则Ej(j=1,…,N)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到一个归一化的排序向量。

由此得矩阵 。

把矩阵D与V相乘得加权超矩阵。其中, (i=1,…,N; j=1,…,N)。

4、计算极限相对排序向量

对加权超矩阵进行2k+1次演化,即计算极限相对排序向

量。

当时,计算结果达到一致,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矩阵,而此时超级矩阵各行的非零值均相同。对得到的加权超矩阵进行排序,即可计算得出各级元素的重要性程度。

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

(—)ANP模型构建

依据ANP结构原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控制层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网络层为:国家与社会因素、高校因素、企业因素、自身因素。

(二)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

本文采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聘请30位专家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并运用Super Decisions 2.0软件对分值进行分析计算。根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网络层次关系和专家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打分情况计算各二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如表2所示。

(三)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所得各指标重要性程度为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表2权重值可以看出,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应重点从企业因素(0.2786)、自身因素(0.2634)、高校因素(0.2602)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提出相应的策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应该对国家与社会因素(0.1978)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方面、多层次的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从二级指标权重值来看,社会风气及价值观(0.0652)、课程设置(0.0682)、创新平台搭建(0.0533)、互动程度(0.0724)、支持力度(0.0678)、身心素质(0.0746)、实践能力(0.0626)、沟通能力(0.0782)都显得极其重要,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身心素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综合性的高级人才;其次,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为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并在搭建创新平台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再次,企业要不断加强与高校及学生本人的互动程度,与其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企业发展当中;最后,要在高校内部首先形成一种重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风气,在教师与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深入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性,认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进而以内部的认可和推崇去带动外部的认知与接受。

参考文献:

[1] Veira A, Stanek M, Cachon L. Determinants of Ethnic Concentration in The Spanish Labour Market[J].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Sociologia,2011,(69):219-242.

[2] Nahal A. Moving to Improve Graduate Education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J]. 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7,24(20):52.

[3] Gothard K A. Faculty ment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ow can the institution benefit[D]. Capella University,2009.

[4] 王钰,康妮,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