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5 14:59:58

高中德育论文

高中德育论文篇(1)

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具备中初级水平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过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这些都要依靠教学和教育的统一,现代的教书育人,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固然以知识传授为主,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淡化甚至放弃学生的德育,单纯的知识教学和单纯的政治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无论从对职业高中学科体系的分析,还是对职业高中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可以看出教育与教学时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教育渗透性原则

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高中的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不高。因此,职业高中的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另一方面,学科课堂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是在教学内容基础上的教育。知识传授式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它来展开,因此,课堂是不可能有单独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堂德育必须要贯彻渗透性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时机实施教育。德育能容可以安排在文化课教学中,也可以穿插在专业理论课、实践操作课教学中。

(三)贯穿始终的原则

德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贯穿于教学、实习、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不只是政教、团委等专门机构的任务,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对学生的德育任务。他们可以从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科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教育思想贯彻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备课时,既要备教学内容,也要备教育内容;上课时,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重视思想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有要教会他们培养品德修养的方法。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时,也要可和教师的教育质量。

二、职业高中全方位德育模式建立方法

(一)建立德育领导组织系统

要想建立职业高中全方位德育模式,首先要建立以校长为核心建立党政最高德育领导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下设德育小组、教导处、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工会,通过这些组织,切实围绕育人这个中心环节,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之目的。

(二)做好德育的保证工作

1、学校要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建立一系列德育基地,如:德育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等;建立校广播站及阅报栏、板报等。学校还应该拨出必要的资金作为的预案活动金飞,大力支持德育建设。

2、将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和教师队伍。

(三)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政治课改革,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德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精心安排,注重实效。

通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教育。因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全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果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论不能进入课堂,不能进入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头脑,我们的民族精神将不能一代代传承此案去,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直接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通过对课堂思想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以科学理论为武器,提高识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他们呢在思想观念、能力、品德、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逐步适应国家和世界最新的经济形势。

通过《职业道德》的教学,把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做人规范渗透打破各个学科,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去,是学生懂得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道德和做人规范,帮助他们逐步实例职业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劳动者。此外,学校还应该要求德育老师与各科老师密切配合,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德育老师,把德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让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德育应该深入到校园的各项文化建设中去,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贯穿带过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爱班的热情,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各种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健康的、格调高雅的、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园地。

(五)加强礼仪训练

学校的德育要从细节做起,礼仪是其中的重点环节。学校通过加强礼仪训练,增强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崇敬之情,把升国旗、唱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贯彻落实《中学生行为规范》,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调动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假设良好的校风校纪。

(六)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格局

在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学校一方面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争取家长参与对子女的德育过程,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对德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帮助他们采取适当的方法配合学校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德育论文篇(2)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简称泸州高中或泸高)作为一所典型的城市普通高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随着普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渐普及,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笔者对泸州高中1992年至2012年间的生源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统计了1992年9月、2002年9月和2012年9月泸州高中的生源情况,班级总数分别为15个、43个和112个,学生总数分别为908人、2752人和6724人,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分别为12%、47%和68%,单亲子女比例分别为9%、17%和31%,留守子女比例分别为11%、34%和41%,市外生比例分别为3%、19%和36%,住校生比例分别为17%、46%和72%,计划外招生比例分别为11%、35%和47%。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的20年里,泸州高中逐步发展壮大,无论是班级总数,还是学生总数均急剧增多,这既是好事,又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给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学生总人数的急剧增加,独生子女的人数也快速增长。独生子女寄托了长辈们太多的期望,他们大多受到长辈们的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独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既有经不起挫折打击的“草莓族”特征,也有凡事依赖长辈解决的“啃老族”痼疾,教育难度特别大。除此之外,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单亲学生的家庭破裂、家庭不健全这无疑会给渐懂人事,自尊心、好强心日渐增强的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对其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带来始料不及的严重的教育后果,增加教育的难度。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打工潮逐渐向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的发展,作为西南内陆一隅的三线城市泸州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子女。留守家庭对子女的关爱教育有时鞭长莫及,故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不容小觑。近二十年来,由于泸州高中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也由于泸高招生范围逐渐扩大,故周边省市前来就读的学生日渐增多,住校生和市外生的比例均大幅提高。这些学生远离父母,初次来到城市就读,对环境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城市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必然对他们有所影响,必将会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羁绊。更让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二十年前,泸高招收的几乎都是正取生,学生品学兼优,管理难度小;二十年后,泸高招收了接近一半的计划外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自觉性较差,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纠正提高。因此,当前的泸高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1.2德育工作的环境日益复杂,信息社会中的大量垃圾信息对学生身心影响巨大

作为一所城市普通高中,我校有近一半的走读生,不可能像县区农村普通高中一样把所有学生均封闭在校园内,让学生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毋庸赘言,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有越来越多的负面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诸如酗酒、抽烟、进网吧、进营业性歌厅等等,都或多或少对意志力不强、德行不够坚定的学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掌上电脑增多,暴力、色情以及大量垃圾信息正悄无声息地腐蚀学生幼稚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主义以及西方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在侵蚀学生,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负面因素都严重阻碍德育正能量的发挥。

1.3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愈来愈严重,德育弱化不容小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方针对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说得非常清楚明白。21世纪培养的人才,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在我国,从古至今,本无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对立,应试教育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之上的考试而非单纯的应试。但是由于考试标准,选拔人才的机制单一,过分的应试模式,才有了当下这场争论。学生成了教育机器,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高分。为此目的,有的学校,取消了学生应有的活动,比如班会、体育课、劳动课、艺术课、心理课等,学生们被挤占的时间,全部用来做练习、考试,没有时间去感悟和体验学习的快乐,生活中的美感,没有时间去体验劳动和助人为乐,没有时间去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交流,没有时间去体验1小时阳光体育。他们所缺的德育课程,在大学能补得上来吗?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学教师能给他们医治吗?多年以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发现他们的梦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们对辛勤的园丁们会有多少感激之情呢?长期以来,我校作为泸州市两所部级示范高中之一,肩负着沉重的升学任务,因而学校绝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重,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轻对学生的德育教化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着跛脚走路的尴尬问题,亟需矫正。

1.4德育教育形式单一,未形成齐抓共管态势

“传统的德育教育倾向于把学生视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学生单向地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通讯和网络的发展,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学生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说教式和惩戒式的德育教育,已不再适应现代德育教育模式了。德育是如此重要,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只教书不育人,或仅在课堂上育人,课堂外不育人等现象依然存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一岗双责,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精神,还没有完全形成。另外,德育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一旦送到学校,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同样地,社会在评估学校时,往往只看重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品行和表现,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活动。西方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学校课堂对家长是开放的,家长和学校长期保持交流。社会对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场所,学生们在医院、矿山、劳教所、戒毒所、救助机构、社区等参与实习,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得到相应的学分和综合评价。

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社会教育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由于学生自身不正常的人际交往心理,新形势下的学生心理日益复杂化和极端化,有时会让教育者防不胜防。同时,学生课业负担,并没有随着课改的推进而减小,反而比以前有所增加。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身体锻炼,劳动锻炼;没有时间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流,内心的苦闷、彷徨得不到排解,长期积压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较内向,不善交流和沟通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近年来,学生自杀的和患抑郁症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1.6学校的安全问题细节落实不到位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高压线”。没有平安校园,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秩序校园,就无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确保学校安全,是学校管理中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校园安全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全员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应急处理能力还较差;安全课程和安全知识演练不落实;设备设施较陈旧;消防设备未合理配置;防暴、监控、预警设备资金不足;保安队伍素质整体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未能形成一个系统预防机制。

2德育管理对策

(1)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务必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单纯应试思想,让学生综合发展,和谐发展。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劳动实践和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鉴于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工作,建立每位学生的健康心理档案,各年级应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加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有关德育部门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各年级、德育处和安办应有特殊学生的档案,切实加以预防。要教育学生高考不是一生唯一的选择,“一个人可以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具备高深的科学知识,但不可以不具备宽阔的胸怀。”

(3)德育工作,人人有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注重细节,注重落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教育实行阶段德育和主题德育相结合的办法。高一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感恩责任,劳动体育和强化阅读。高二年级主要是挫折教育,励志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和感恩奋进。高三年级主要是理想前途教育,感恩奉献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4)安全问题重于泰山。

全员教职工,都要具有安全意识,重细节,重预防,重落实。全校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意识,每一个路口,每一个楼段,都要有责任人,并明确标注在指示牌上。每个环节都要有预案,全校教职工要有一本非常清楚的安全手册。重点巡查要长期坚持,形成制度。校门的管理应是军事化或准军工化管理。事故发生后,有关应急处理必须有统一清楚的流程。政府加大投入,提升监控系统、预警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等的现代化水平。安全问题,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部门,抓共管,方能有效。校门口的摊贩,网吧,饭店,发廊和公路,都是带来不安全的场所,如果没有政府的公权力度,很难治理。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清洁卫生,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做,并作为劳动课程的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那里全面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由此上升到热爱祖国和人民。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浸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应突出体现以下内涵:以人为本,人是文化的核心;注重文化的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和校园传承的文化和谐统一;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传统,办学目标,校训等主题突出;文化长廊映衬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制度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特点,师生个性化特长;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人际关系建设;学校整体环境色调,视听效果等。

高中德育论文篇(3)

我校一方面积极积极营造自由民主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如2012学年起,经学生会票选,校团委推荐,学校校长室聘请6名同学担任学校校长助理,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学校还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各个部门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学校以综合素质“催生式”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以“多元发展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助推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品质。“报春花”文学社常开常艳,《报春花》期刊被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一枝春”诗社春香满园,《一枝春》诗刊,也已成为校内外颇有影响的校园文学刊物。学校先后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社,兴建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学校书画协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先后有40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有的还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师生作品先后在海安文化馆、南通群艺馆、江苏省美术馆和中国书画院美术馆成功展出,获得好评。《人民教育》曾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题,专门介绍了学校推进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近年来立发中学艺术教育特色,更是在省、市、县各级媒体上频繁亮相,2011年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做法分别在“长三角美术教育论坛”和“江苏省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省美术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交流。2012年我校学生演出的校园剧《翅膀》参加市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了特等奖。我们加大学生社团建设力度,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愉快学习、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我们开展运动会、军训、歌咏比赛、辩论会、科技节、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众多学子铺就了成人成才的广阔道路。

二“有地”就是学校德育要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到落脚点,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正常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的责任是把学校教育建成既是自然正常的生活,又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课堂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归宿,教育的问题其中包括德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首先引导广大教师澄清了一个认识:教师是教育者,作为一名教育者你不能将“教育”简化成“教学”,又将“教学”简化成“教书”,然后把“德育”和“教书”割裂开来,教师工作的完整流程应该是既“教学”又“育人”。育人是我们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更是高效课堂育人的终极目标。同时我们以班会课为平台,把班会课作为真正的课来上,积极推行主题教育研究。其次,我校创新设计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巩固卡、纠正卡和反思卡”,并将三卡合一,有形见证学生的成长。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对自己正在巩固的良好习惯,正在纠正的不良习惯进行记录,并及时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学校坚持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综评、家长参评的评价制度,使评定工作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相互监管、相互激励的效果。学校还通过定期评选“素质标兵”、“习惯标兵”、“道德标兵”、“学习标兵”、“进步标兵”、“特长标兵”等先进个人,宣传典型,学习榜样,在学生中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局面。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已经孕育出班风正、学风浓、校风纯的良好文化氛围。再次,我们校内校外联手,共奏和谐乐章。学校充分利用角斜红旗民兵团史迹陈列馆、德让博物馆、仲贞子艺术馆、镇敬老院等德育基地,以及青少年犯罪警示室、少年模拟法庭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预防犯罪教育。

三、“有人”就是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达到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回归原点的德育应该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德育关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基点,让德育返璞归真,这是海安县立发中学人用实践谱写的“教育学”。通过“先锋工程”不让一个追求上进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校党支部和团委以青年党校为载体组织优秀团员学党史,知团情,勉励他们积极向上,2011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近几年学校党支部已经发展了10多名学生党员。通过“爱心工程”不让一个贫困生无法完成学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援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在全县率先建立了“爱心亭”,并把“爱心亭”工作常态化。多年来我校的“爱心亭”一直坚持在每周五开放,接受师生的捐款捐物,迄今为止,“爱心亭”已接受师生捐款和捐物,总值10多万元。通过“助困工程”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老师们帮助偏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个别辅导,使其改进学法,提高效率。通过“牵手工程”不让一个问题生走上邪路,全校每一位党员都与一位问题生结对帮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以一颗宽容之心真诚相待,引导他们回归正确的人生航道,走向知识的殿堂。

四、“有心”就是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个人内心的和谐发展。

季羡林教授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设立信箱、热线电话、发泄室等,及时对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基地、南通市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四星级”学校。学校现有心理咨询师5人,其中部级心理咨询师3人,心理咨询工作不仅服务于校内,还延伸向了校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协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11年11月海安县司法局副局长、县心理协会理事长鹏率领海安县心理协会理事单位的代表观摩了学校心理健康协会新一届理事会选举大会暨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县内多家学校也派代表进行了现场观摩,与会代表对立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还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安全、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高中德育论文篇(4)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高中德育论文篇(5)

我们都知道,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其心理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其实是不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和引导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学生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杆秤,他们已经能够正确地评价学习的作用和自己继续发展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正是释放压力的一个方式,排解压力之后再带着满满的斗志继续奋斗。学校就可以针对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德育教育方式。

二、丰富学校德育建设

校园几乎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都强调整洁的原因。德育教育也一样,要想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的建设必不可少。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校园文化德育方面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个人方面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比方说上课不可以迟到、不可以讲脏话等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简单的要求既能增大学生的完成率,更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毕竟,学校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塑造人、完善人的地方。

高中德育论文篇(6)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道德认知因素对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轻视情感因素对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是重视道德认知对于道德情感的影响、轻视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德育的失衡、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其实,情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因为人不是漫无目的地去认识事物,而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定需要:当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态度;反之,当事物不符合自己需要时,则表现出否定态度。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态度体验,在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如下功能:(1)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感的强化功能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2)调节功能。这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3)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前者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号传递的效能;后者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4)迁移功能和疏导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情感的疏导功能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5)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情感的保健功能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感的协调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A.H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中去。”[1](P21)情感教育即是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本文所论及的正是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

一、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德育学科,毫无疑问地应当关注人的情感。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重视人的情感、并把情感发展纳入德育的目标;二是利用人的情绪情感的特殊机制,改善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情感健康。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健康教育就是要预防或消除学生的不良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健康习惯的过程。情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消除不健康的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合理地表达情感、适当调控情感、适度宣泄情感以及增强情感的免疫力或适应能力等等。情感教育可以广泛渗透于一切学科的教育之中,本文探讨的是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人的情感种类繁多。德育中所关注、研究的是人的社会性情感的产生、发展和活动规律。那么,什么是社会性情感呢?从个人情感体验中所反映的内容看,社会性情感指的是超越个人需要、欲望、爱好等因素而对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社会生活等因素产生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范畴,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需要,表现出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责任和理解,因而被视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按其性质和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个方面。

所谓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它同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识一道德情感一道德信念一道德行为一道德习惯一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道德认识的逐步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与道德情感反复结合,才能逐步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效果不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对道德情感的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道德感教育以人对他人、人对社会的态度为其内容,包括热爱感教育、责任义务感教育、荣誉感教育、自尊感教育、幸福感教育等。热爱感是认识主体把某一客体从其他客体中区分出来、并把它置于主体稳固的生活需要与兴趣中心的一种情绪体验。责任义务感是个人对国家、集体、他人承担道德责任,及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等持认真、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责任感达到较为自觉的程度时,责任感就成为义务感。荣誉感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主观或客观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指的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对自己生存意义、获得成功并求得幸福权力的肯定态度。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教育即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实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消除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消极情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情感,促进人的认识活动顺利开展。理智感教育的内容包括:认知感教育、惊奇感教育、怀疑感教育、自信感教育、成功感教育、真理感教育等。认知感是人们对于新奇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内驱力”和“催化剂”的作用。惊奇感一般出现在人们不太熟悉而强度较大的新异刺激情境下,它对人构成强大的吸引、由此可能引导人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貌似的、类似的、伪装的、欺诈的、畸变的、仿佛的等等不一而足的现象,使人捉摸不定,这就是怀疑感的产生;怀疑感是很多科学创造的起点,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感是人们对自我能力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价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人成功的起点。真理感表现为人们对于真理的热爱、追求和维护,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审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客观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情感教育离不开审美活动,它是教育者通过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的教育,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各种审美活动无不表现为情感活动,审美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审美感化活动,他强调感性直观、自我体验、形象思维和情感作用,通过审美情感的陶冶而作用于人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灵的塑造。审美感教育包括社会美感教育、自然美感教育、艺术美感教育、科学美感教育等。高校德育中应当关注社会美感和科学美感教育。社会美感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激发人们对进步的、健康的、美好的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科学美感教育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同时促进学生理智情感的发展。二、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因而具有丰富而现实的价值。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素质。任何人的需要中,都是既包含着物质需要,又包含着精神需要。正如美国作家诺尔曼·丹森在其著作《情感论》中写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仅有知识或智能而没有情感的人,这是不完全的人;一个没有情感的智者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更不用说成就事业。”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社会上所有的人……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假如(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满足了,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2](P42)因此,“我们必须懂得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否则,整个世界就会陷于敌意和猜忌之中”[3](P11)。从青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他们正处于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的塑造和形成时期。他们的各种情感需要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性越来越强,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自尊的需要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对于理解、友谊、信赖和肯定的渴望也十分强烈。作为在和平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知识丰富的年轻一代,其情感需求中所包含的追求真理、相信科学等等社会成分比重很大。而及时有效的情感教育不仅能给青年大学生以正确引导,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对于信赖、尊重、理解等方面的情感需要。

其次,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理论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德育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等内容。良好的情感态度不仅是德育理论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且情感教育所激发的责任心、使命感,还可以更好地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视野吸引、转移到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上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含有认识过程,也含有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即个性的动力体系。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教育作为调动和启发大学生政治觉悟、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情感活动频繁而突出、且富有正义感使命感的大学生心中,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转化为理论学习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4]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会使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成果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再次,情感教育能够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和道德形成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俗语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突出一个“情”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情感上的认识和作用来协调、处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力求使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第二,情感教育中包含的内容,既包含着国情和制度因素的要求,也包容了社会道德、社会公德中的一般规范和原则。它所要求的人际交往的真挚情谊、相互信赖、彼此尊重、关心理解等,一旦为大学生接受和内化,便会促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而携手奋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三,情感教育主张通过说服引导的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因而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

最后,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业缘关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情感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把大学生吸引在德育工作周围。与理论教育相比,情感教育的条件限制如知识水平、教学条件、时间的连续性、体系的复杂性等相对较少,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也不高,因而情感教育显得更灵活、更主动、更随意,形式也更多样,因而能更容易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对大学生而言,纯粹的理论教育由于其难免的枯燥性、理论性或许会引起大学生的畏难心理、逆反心理,而情感教育则容易接受得多。第二,做好情感教育的前提,便是需要把握大学生现时的情感活动状态和水平。因此,德育工作者便需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而苦恼。这无疑也会增进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相互之间情感上的接近和了解,使德育工作机制序列间信息的沟通量达到最大限度。第三,理论教育强调以理服人,情感教育则强调以情动人。前者依靠真理的力量,后者则依靠情感的力量。因此,情感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以诚待人,满腔热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德育工作变得合情合理,平易近人,给人一种真诚帮助、互相进步的感受。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威信,建立起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形成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A.H鲁克.情绪与个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3]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高中德育论文篇(7)

学校德育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虽然学生是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十里挑一(甚至是二十里挑一),但智力水平不能等同德育水平。事实上在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重点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培养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农村重点高中德育教育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现状

1.德育教育这一手“软”高中教育正处在学生由少年走向成人阶段,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德育教育较小学、初中阶段都要“软”,所开设的政治课程事实上离学生如何做人相去甚远。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没有部颁的课程标准,没有适合高点的鲜活教学内容,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没有必要的德育教育资源,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是此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过制定各种纪律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即不准做的要求多,但做好了的关注却很少(校内的三好学生也只有10%),学生德育水平高低更没有与升哪类大学直接挂钩,事实上德育教育这一手比智育教育,甚至体育教育都要“软”。

2.教育环境不够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社会和学校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诚信危机问题。特别是干部队伍中揪出的那些贪官,昨天还在大会小会上信誓旦旦大讲要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结果在背后大肆贪污、索贿受贿,参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极少数领导干部“两面人生”对高中生诚信不能说没有影响。商业上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学生更深有感受。学校里的不诚信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为了应对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包装;学校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而老师却在办公室里上班时间玩游戏,有时一个老师玩,几个老师围着看。学生耳闻目睹了身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能有力量吗?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关于如何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的学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们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到城里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机制缺陷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接触社会的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生活经验越多。高中学生一般在16—18岁,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规范的难度越大。此时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积累的反面生活经验占了优势,就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有效,就会使其自觉剔除积累的反面经验,弘扬积累的正面经验和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国家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来主要放在各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这固然不错,但现实中各科渗透教育的伸缩性非常大,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德育渗透教育都难以到位,实质上是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

说德育教育这手“软”,还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水平纳入高考升学之列。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社会活动有客观详实的记载,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成绩再好的学生,德育社会活动内容不佳就不能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对他人、集体、祖国冷漠的人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机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软”变“硬”。

2.学校教育的功利行为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看一所重点高中的办学水平,就是看它的升学率,看它考取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过一类线的比例有多大。通过纵横向的比较,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出来了。因此,升学率成为学校发展的硬道理。要提高升学率,必须以加班加点的强化训练为途径,是此,学校不得不顺着升学率这根棒子转。关于德育教育只能把要求编成清规戒律让学生走向“文本”了,对学生中失范的行为只能以“堵”代教。若真正让学生把大块时间用来搞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学校花不起。若一任校长在升学率上扎了牌子,他将成为学校的“罪人”。这种功利行为是从小处和短处着眼的,说到底是一种私利行为。再之,搞好了德育教育未必就没有了升学率。

高中德育论文篇(8)

一、隐形课程的涵义

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张华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认为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陈伯璋教授则认为,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及其在隐性课程上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有“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构成的计划性显性课程。“两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确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党委书记、团委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实施的各项校内外德育工作或活动以及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

第三,由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指向性明显的灌输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陈旧、生硬,忽视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仅靠传统的灌输法是不够的。德育的任务是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要求看,除了继续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还需充分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因为隐性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

三、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及在隐性课程上的特点

1.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

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好公民”。

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通过以上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自主、自重、积极探索、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这些实践活动也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美国大学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

心理咨询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中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咨询)的道德教育功能较为显著。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如哈佛大学设有学习咨询处,有24名专职人员,其中7人有心理咨询博士学位,4人有硕士学位。美国高校对心理咨询人员还有十分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转

4.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

美国高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进行道德教育,倡导美国精神和价值观。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在美国具有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等这样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场所,大都免费向学生开放,宣扬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这些社会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美国高校隐性课程教育形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渗透性德育的实践

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成熟的德育理论,很多高校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形式单一,所以可以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2.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活动性德育的作用

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应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3.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

学校要在社会各届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高中德育论文篇(9)

二、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及其在隐性课程上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有“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构成的计划性显性课程。“两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确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党委书记、团委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实施的各项校内外德育工作或活动以及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

第三,由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指向性明显的灌输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陈旧、生硬,忽视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仅靠传统的灌输法是不够的。德育的任务是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要求看,除了继续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还需充分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因为隐性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

三、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及在隐性课程上的特点

1.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

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好公民”。

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通过以上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自主、自重、积极探索、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这些实践活动也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美国大学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

心理咨询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中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咨询)的道德教育功能较为显著。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如哈佛大学设有学习咨询处,有24名专职人员,其中7人有心理咨询博士学位,4人有硕士学位。美国高校对心理咨询人员还有十分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

4.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

美国高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进行道德教育,倡导美国精神和价值观。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在美国具有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等这样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场所,大都免费向学生开放,宣扬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这些社会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美国高校隐性课程教育形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渗透性德育的实践

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成熟的德育理论,很多高校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形式单一,所以可以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2.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活动性德育的作用

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应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3.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

学校要在社会各届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高中德育论文篇(10)

二、从学习目的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德育教育

其实在职高英语的教学中,不要只为教英语而教英语,我们一定要担负教育和培养的双重责任。平时教职人员要多收集信息、材料等,通过课堂教学把新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在英语课堂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的目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学好英语,消除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进而引导不论在学习和生活,只要采取这种方法,最后会达到目的。

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进行德育养成教育

据调查,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最为严重的还是我们的中职学校,生源来源于在中考中被刷下来的那批,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一味强调提高他们的书面知识,是看不到效果的,我们只有把个人素质,日常行为,交际往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并把爱国情操,社会责任等德育教学内容渗透进去,这样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作为一个中职教师,我们肩挑着社会的使命,怎么才能不辱使命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其次,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自我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互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行程一个良好的习惯,拥有人生的正能量。

四、结合职高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任何语言都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英语也不例外,就跟汉语一样,很多经典的对话,段落,文章中都有丰富的道德修养知识。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因材施教,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多组织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能充分的发现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另外,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准确的找到符合实际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这样可以防止教育内容的空乏,学生的精力集中不到课堂中来。我们也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教育他们自己要热爱劳动,不能什么事都是由父母帮着做。自己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如果我们只会生硬的讲语法,背单词,读课文,安排课后作业等,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同学们失去上课英语课的积极性,他们要不就听不进去,要不就打瞌睡,更谈不上要把德育教育贯通到课堂中去了。所以我们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利用现在的科技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搞笑英语视频,经典的英语歌曲,缓解学生的情绪,让整个课堂表现出一种轻松何跃的气氛。做到课堂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个人思想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学丰富化,知识化,可行化,让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进来。

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直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直接进行德育教学,也可以旁击侧敲,从文章中引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进行教学,还可以在对话中谈论思想,谈论生活等等。我们要再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总结不断的发现新方法。要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高中德育论文篇(11)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