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果园科技化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48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

大学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探索阶段,创业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对创业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科技园是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可以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我国各高校兴办科技园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1988年武汉东湖“创业者之家”的建立开创国内先河,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部级大学科技园80余个,省、市级和高校自建的科技园几百个,大学科技园成为我国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整体规划缺乏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方面,国外大学科技园更加注重企业的前期孵化和培育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各方因素限制,部分大学科技园成为了大学向地方政府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1],它们大量重复建设,片面追求产值,违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衷,削弱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2、自主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美国成熟的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制保证了美国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但在中国,由于我国大学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对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忽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致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

3、园区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多属于政府主导、大学主办,主要以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运行机制停留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上,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缺乏管理型人才及市场开拓型人才,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园区配套服务方面,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以提供场地及一般支持性服务为主要运营模式,在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融资渠道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从事的工作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科技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由高风险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目前,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仅局限在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园区作为担保的银行贷款上,远没有形成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各方力量构筑的风险投资网络。

5、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目前大学科技园主要以行政化手段运作,局限于将师生兴办的企业集中于大学科技园区内办公这种形式,缺乏对项目的真正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不明显。多数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联接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支撑手段和支撑环境,科研成果难以与社会企业、商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体系产生多层次结合[2]。

二、大学科技园建设策略

目前,许多大学科技园都意识到只有明确方向定位,形成优势领域,在突出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培养从事企业孵化、项目孵化管理及投资、融资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3],才能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范、持续、稳定。

1、强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扶植政策

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政府应加强大学科技园的立法工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借助学校的人才、设备、网络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专业服务平台。

2、建立健全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参与

1∶10∶100是园区科研成果在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从课题立项到实验室成果阶段的研究经费,大都依靠国家科技项目拨款,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资却是空白。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大学科技园应创新科研成果,密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在充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者参与园区创业投资,为入园企业争取全方位资金支持。

3、加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一项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成熟的商品,并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园区的各项服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重视软、硬件服务体系双重建设,在为企业提供场地、交通、设备、网络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投资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孵化企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帮助他们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

4、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路径,科研成果融入地方创新体系

在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区域行业经济环境的特点来考虑,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满足大学学科建设需要的同时,应积极寻找科研方向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从而拓展各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5、突出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某一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

6、规范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在大学科技园管理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摆脱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引入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坚持市场导向、开放经营、资源共享,公开向社会招募优秀的园区管理人才(尤其是以风险投资管理为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精通项目研发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谭江浩.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对策与战略.2008.11.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S6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91

近年来,华亭县按照 “稳定面积、强化管理、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以新幼园管理、挂果园提质增效、丰产园高产高效和低产园提升改造为主的果园标准化管理为重点,不折不扣的落实土水肥管理、高接换优、抹芽拉枝修剪、防病治虫、幼树防寒等关键性措施,优化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使果园早果丰产,为全县小康社会建设提业支撑。但是,与一些核桃产业大县相比,华亭县规模种植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粗放,特别在果园管护技术应用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1 存在问题

1.1 基地管理粗放

因思想认识落后和短期利益驱使,果农意识观念淡薄,对一些栽植技术不懂,加之一些散种区域犁耕耱压人为破坏现象严重,造成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部分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目前,全县核桃累计栽植面积1.75万hm2,但挂果园面积只有0.4万hm2,仅占果园总面积的 1/5,产业效益提升难度较大。

1.2 服务机构不健全

因机构编制紧缺,目前各乡镇林业站建设有名无实。部分乡镇指定1~2名干部兼职负责林业工作,果园管护专业化水平不高,日常管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经济效益。

1.3 经费投入不足

受财力所限,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只落实部分苗木基地建设补贴,而在果园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有限。

2 建议及对策

2.1 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

统一组织领导,明确建设任务,逐级靠实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县上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办、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落实核桃管理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果园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牵头抓总,随时调度,确保管理措施的落实。组建乡镇果树服务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管理方案,实行目标管理,乡镇与林业站,林业站与工作人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按照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常年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示范,指导果农不折不扣的落实核桃幼园管理各项措施。

2.2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全面提供高效服务

围绕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质核桃标准化管理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高效防治技术。县、乡、村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加强设施建设与管理,保证科技服务效果,增强技术水平。具体而言,应做到:及时更新核桃科技信息,并加强传播效果,建立专门的服务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通过强化信息交流,完善科技传播;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重视对科技服务队伍的建立与管理,在核桃基地村设置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并加强乡与村的队伍联系,保证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与充分体现,通过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科技知识推广,完善科技运用效果;进一步建立健全核桃良种繁殖体系,通过良种育苗基地的设立,完善核桃生产环节与生产质量,保证核桃的良好供应;加快普及核桃主要实用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间作套种、适时采收、科学调制等丰产栽培技术;重视核桃低产林改造,并加大力量推进低产林改造步伐。在前几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提高改造成效;强力推进核桃标准化生产,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方法,探索病虫害防治新方法,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2.3 建设核桃管护队伍,实行核桃精细量化管理

通过进一步完善核桃管护体系,成立核桃产业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乡核桃林场,对部分核桃园进行对外承包,对集中栽植和分散栽植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制定管护措施,并进行量化考核,按照考核成绩予以奖励或惩罚,以全面加强核桃管护力度。同时,邀请核桃专家、教授及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对乡域核桃从栽植到挂果到丰产进行全程管护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核桃的生长率、产出率及挂果率。

2.4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成F代精品核桃园区

为全面推进核桃基地建设向精品园区化发展,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为目的,以疏通基地道路路网为目标,加强核桃基园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将全县核桃园区建设打造为现代精品核桃园区。

参考文献

[1]马桂梅.核桃采果后果园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29-130.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3)

虽然世界上的科技园区种类纷繁复杂,但我们看到世界上比较成功的科技园大都为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所依托所创办的大学科技园。有的学者认为[3],大学科技园是以拥有知识、人才和技术优势的大学为依托,通过创办科技企业或高技术公司,实行研究、开发和生产相结合,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和产业的校园及其周边的特定区域。也有学者认为[4],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利用大学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实现一定区域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组织[5]。《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科技园做出以下定义[6]: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利用大学的智力、技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

本文在对大学科技园概念、发展历程、现状及功能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大学科技园人才的分类:创业人才――企业家、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大学科技园管理人才,并分别对上述3类人才机制的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

一、学术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培养机制文献综述

(一)学术科技型企业家的定义及特征

科技型企业家是以知识资本为载体、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知识型或者智力型企业家,即拥有高智力素质、创新能力、风险意识和知识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7]。学术型企业家源自Academic Entrepreneur一词,专指那些在创办自己的企业(或从事与企业相关的业务)之前,任职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学者或研究员[8]。总结国内对于学术型企业家的研究综述,发现科技型企业家有以下四方面明显特征:学历高、文化素质高,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R&D能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9]。蒋子军和王陆庄(2008)提出,学术型企业家既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是企业核心技术的变革者,因此他们多同时具有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双重特质,即卓越的科学家创造力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两位学者还同时认同了陈劲和朱学彦两位学者对学术型企业家特点的具体分析:学术型企业家应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人物”,能够在学术能力与管理能力之间把握持续的平衡,能够在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管理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理解,以及更为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创业期凭借自己优秀的学术背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10,11]。

(二)学术科技型企业家的作用

学术科技型企业家对于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在于他们将抽象的高新技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化成果。一方面,学术型企业家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含知识,即知识的隐性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把隐含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即知识的显性化[9]。

(三)学术科技型企业家的孵化机制

学术型企业家的孵化对象国内研究成果暂时分为两类类,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以及在校学生。

对于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第一政府可在各反面予以大力支持,大力发挥政府职能;第二大学也应发挥创新职能,大力扶持学术型企业家创业,革新,鼓励创业,允许创业者享有科技企业的产权[12,13],制定包括人事关系、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在内的学校政策体系,打消创业者的顾虑[12,14],允许技术成果完成人以横向科研课题完成后的科研经费结余作为注册资金到科技园创办企业[15];第三,大学科技园也应发挥自身管理评估职能,对入园进行孵化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家进行评估和遴选[13]。

对于在校学生,我国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措施推动创第一,创建大学科技园是解决目前本科生、研究生就业供需矛盾、进行创业的重要手段之一[16,17],大学应准许学生保留学籍到大学科技园创业[12,14];第二,大学科技园应为在校学生创建在校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形成对创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从而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8,19]。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文献综述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

在大学科技园中创新型人才在大学科技园中扮演的就是中坚力量,园中的各项目的实施,开展,研发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文魁等(2006)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除了具备一般人才的特点外,还具有另外三大特质:首先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创新成果的社会经济效应越大,就越能激发科技人员的成就欲望,其科技创新动力也越强[20]。王青耀和周瑛(2007)提出创新型人才的特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21];王广民和林泽炎(2008)以84名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为研究样本,在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获取的质性数据进行了词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技综合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洞察力与观察力、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富有创造力、独立性强、科学实践能力强等[22]。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孵化机制

王广民和林泽炎(2008)在分析创新型人才的政策环境影响因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激励机制,以及组织环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组织内资源配置方式、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性建议,包括:塑造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体

系的创新导向作用;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以及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创新各类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3]。

三、大学科技园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科技园应建设专业化服务机制:首先,大学科技园应当具备与社会化中介服务接口的功能;其次,利用大学在技术、管理、信息等领域的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辅助;再次,通过了解产业动态,发挥创业辅导,掌握专业化孵化技能,大学科技园就能够真正成为创业者与各类投资者之间的中介结构,通过接受双方的咨询或业务,建立起科技园自身发展的盈利机制。在大学科技园中应通过强强合作,引入风险资金,组建风险投资企业,为被孵化企业提供以基本商务、中介增值、融资咨询等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创业服务,提高企业创业的成功率,不断孵化、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18]。

四、总结

通过对大学科技园以及大学科技园人才培养建设机制的文献梳理,探索,归纳和总结,不难发现,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理论研究已趋于完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科学工作者对大学科技园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有丝毫懈怠,尤其是我国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园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大学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大学科技园学术型企业家、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园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孵化机制框架。

参考文献:

[1]原长弘,贾一伟.国内大学科技园研究文献综述:1995-2005[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3)

[2]庞诗,何晋秋.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7,12(12)

[3]樊晨晨等.大学科技园在中国的崛起[J].科研管理,2002,(6):101-106

[4]顾新等.大学科技园―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孵化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64-67

[5]秦昕.关于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2,(2):51-54

[6]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06-16(8)

[7]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J].2005(6)

[8]Samson K J,Gurdon M A.University Scientists as Entrepreneurs:A Special Cas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High Technology Venturing[J].1993,13(2):63-71

[9]周国红,陆敏,周丽梅.科技型企业家的作用机制与成长环境营造[J].科学学研究,2007,25(增刊):139-143

[10]陈劲,朱学彦.学术型企业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115-117

[11]蒋子军,王陆庄.学术型企业家特质及其创业行为与创业环境分析[J].科研管理,2008,

9(增刊):66-69

[12]陈劲,张平,尹金荣,王绳兮,葛朝阳,胡建雄.中国大学科技园建园与运作模式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6):1-7

[13]勾瑞波,蒋言斌.解读“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完善大学科技园激励体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76-80

[14]李林,曹文华,唐潜宁.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6):

185-187

[15]高文,孙加臣,范德清.起点高起步快势头强劲――访天津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主任诸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24-26

[16]黄亲国.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及功能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113-118

[17]鲁虹,樊一阳.建立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互动――析大学科技园互动[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19-121

[18]王裕民,安宇宏,张尔峰,盛群.东北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实践与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2):77-81

[19]文峰,罗亚泓.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83-85

[20]文魁,吴冬梅.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报告[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19-24

[21]王青耀,周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

184-186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4)

一、 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含义及特性

(一)大学科技园竞争力

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是指大学科技园的一种独特的、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并且与其他孵化器或园区所不同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三种能力:技术创新研发的能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成功孵化企业的能力。科技园的竞争力贯穿于大学科技园的各个方面。

(二)大学科技园特征

(1)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是区别于其它产业园区或企业孵化器的独特的能使园区长期获得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值;

(2)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体现在识别、获取、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孵化服务能力以及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

(3)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决定了其长期存在状态,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

(4)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因为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有因素综合到一起对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发生作用。

(三)企业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能自身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具有效率性、排他性、综合性、动态性、相对性。

大学科技园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就必须能够拥有比其他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或者其他孵化器更好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身获利,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大学科技园竞争力与一般企业的竞争力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侧重点不相同。大学科技园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在大学科技园竞争力中较之一般企业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以上这些区别都是由大学科技园的特点决定的。

二、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大学科技园作为特殊的企业,它的竞争力对于其自身发展来说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另外,由于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具有综合性这一特征,所以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以往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对大学科技园发展要素的分析,设计出了多套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已有评价指标体系里的指标因素,并以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将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要素集聚能力、孵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

(一)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

以往设计的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没有涉及到科技园知识、资源等流动集聚情况,例如 2004 年徐小钦、王永宁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将科技园所依托大学的人才科技资源这一指标加入进来,但是本文认为这一指标并不能将科技园区与大学间的资源流动情况反映出来。例如,分指标中的在校师资情况、研究生情况只能说明大学的水平,并不能反映出大学科技园的科研水平,所以类似这样的指标就不能用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如果大学与科技园之间缺乏人才科技资源的相互交流,那么大学所拥有资源的优势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没有作用和意义。

因此,从影响大学科技园竞争力这一角度分析,本文认为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主要体现为高效技术和知识的高效流动。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有利于大学与科技园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如果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强的话,就会促进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学科技园主导产业与大学优势学科的关联程度;专业人员对在孵企业培训人次;大学科技园与所依托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学科技园及依托大学合作的科研课题项目数;大学科技园吸纳大学学生数与园区总人数的比重;进入高新区的毕业企业数与高新区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间的关联程度等等。

(二)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特殊的孵化器,所以谈到大学科技园竞争力时,就不能不说它的孵化能力问题。它是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科技园,以期达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成果孵化的目的。如果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强,那么其竞争力也会相应的增强。

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科技园孵化的运营能力以及科技园孵化的发展能力。

运营能力主要指孵化器通过孵化手段和孵化机制培育在孵企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硬环境和软服务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提供,如办公空间、研发实验室等;软服务主要就是涉及到一些常规性的服务,包括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组织的各类培训、公司注册登记等一些服务。这两方面能够反映出科技园自身素质与管理团队对孵化活动的管理水平。往往大多数孵化企业认为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方面非常重要,这可能会导致有的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大学科技园基本功能的培育。其实,科技园区创新活动水平的高低与厂房基本建设面积没有必然的关系,显然过度重视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和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同时也是不符合科技园区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另外,孵化器提供的一般性商业服务对于在孵企业来说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搜寻成本,这种服务的齐全性、及时性、有效性以及服务的收费标准都是影响科技园运营能力的重要因素。发展能力主要指大学科技园在企业孵化培育方面的发展潜力,即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所必备的一些要素。影响因素包括硬件设施、管理团队、孵化资金、物业与孵化服务满意率、孵化增值服务、企业成长、对地区贡献等。

综上所述,参考一般孵化器孵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的总孵化面积;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企业孵化的成功率;项目孵化的成功率;毕业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园区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情况;风险投资额;孵化种子资金额;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园区基础设施情况。

(三)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

考虑到大学科技园自身的特征,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是科技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与一般企业相比,创新研发能力对于科技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一般指的是其内部的创新能力,它直接决定和显示着大学科技园是否关注研发设计创新、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研发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等。

对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能力的衡量可以从硬性影响因素和软性影响因素两方面来考虑,硬性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科技园对研发活动的支持能力,也就是大学科技园对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另外就是基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软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能力、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能力。

首先,对于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方面: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保障大学科技园研发创新等活动的顺利进行,持续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为研发设计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运行保障,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研发活动的前进,这两个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能力方面:在整个创新研发过程中,关于园区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研发环境对于研发活动的成败也有很大联系,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能够不断地引导和促进研发活动的实施。

最后,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能力方面:大学科技园本身就是一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经过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之后,得到了一些创新研发成果,此时大学科技园就必须具备将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学科技园的能力和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创新研发能力的强弱:R&D 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事 R&D 活动人数的比例;在孵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园区内各类研发机构数;园区内研发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情况;园区内研发设计创新激励措施实施情况等等。

三、提高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建议

(一)增强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

第一,大学科技园和大学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大学作为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的源泉,为其提供了各种技术和人才保障;作为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故就 A 大学的大学科技园而言,其应该努力打造具有创造性的全区氛围,积极倡导大学科研人员进入科技园创业,以此来提升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

第二,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关系。我国的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高新区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在大学科技园提高要素集聚能力时,必须要考虑好与高新区的协调关系,力图形成一种“科技创新--企业孵化--规模化生产--占领市场”的发展模式。

(二)保持并巩固园区孵化能力

首先,要处理好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一是园区的发展要处理好在孵企业之间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既要重视其数量也要重视其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各项优势,并与当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紧密结合,适应其发展及经济增长的需求,在探索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要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其能够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三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加强孵化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一是要加强对孵化服务这一观念的理解。二是规范对入孵企业以及毕业企业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三是科技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孵化队伍的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更好的为入孵企业服务。四是对企业的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五是创立高效率的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平台。

(三)提高协同创新的综合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园取得了高速发展,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重要部分。

大学科技园是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为了实现自我功能,大学科技园需要整合协同“政、产、学、研、资、介”等各方。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理顺与依托学校的关系;需要加强与投资、金融机构的协作,建立或者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种子基金;需要改善园区服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引进与培训、产权交易、企业诊断、对外合作、提供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为园区在孵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需要紧密高等学校的科技互动,开放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需要建立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合作;需要充当好园区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

过去的大学科技园构建的服务体系大多是以大学科技园为中心,辐射状与政、产、学、研、资、介单向互动。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需要提高协同创新组织者的职能,使得原来单向互动变为交叉网状的互动,使得所有科技活动参与者建立直接互动联系。

(四)加大力度提升园区的创新研发能力

第一,科技园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以园区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多元化投资。

第二,加强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意识,大学科技园必须要培养创新人才。二是最大努力发现各类优秀的创造型研发人才。三是大力挖掘人员的创新潜力。

我国大学科技园从总体上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且各个地方的大学科技园也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从某些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随着多个科技园区的不断建立和发展,竞争机制也逐步形成。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就成了各个大学科技园现在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充分考虑大学科技园的特征、竞争力影响因素、并参考其他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大学科技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够为提高科技园的竞争力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月瑞,崔毅,杨丽萍等.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科技园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5)

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健全施工管理体制,创新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观念,优化园林施工管理方式,做好园林植物养护工作。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风景园林绿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工作体系不健全、工作方式有待优化、管理缺乏科学性等,因此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

1存在的问题

1.1工作体系不健全

部分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绿化施工管理体系并不健全,施工方案缺乏良好的适用性,使具体的工作计划在实施时缺乏科学指导,影响树种的成活率,难以满足科学养护要求,间接降低了园林绿化水平。同时受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多样化管理工作方式等要素的影响,使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体系缺乏适用性,与之相关的工作开展也不够科学,影响园林绿化植被的生长效果,加大育苗问题发生的概率,不符合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1.2工作方式有待优化

园林施工管理工作方式决定着最终的施工质量,优化园林施工管理方式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少园林工程施工实践中因对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高效利用考虑较少,使施工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技术含量不足,具体工作计划制定与实施实施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加大了园林绿化施工与后期养护管理问题发生的概率,难以满足风景园林建设要求[1]。

1.3管理缺乏科学性

园林施工管理科学性水平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部分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不过关,责任意识有待强化,对风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园林绿化效果缺乏专业保障,严重影响风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2)部分园林工程项目绿化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中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具体的工作落实不到位,给植物生态景观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部分园林施工管理人员在绿化施工中缺乏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或乡土树种育苗管理状况等综合考虑的分析,使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园林绿化工作的持续性发展[2]。

2控制措施

2.1健全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体系

1)重视健全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机制。园林管理人员应注重对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运用,深入思考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利用,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机制和植物养护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依据,给予园林绿化效果增强更多保障,避免园林绿化建设及应用效果受到不利影响。同时要将完善的园林绿化施工养护管理工作机制实施到位,满足其工作计划高效执行要求,全面提高不同树种的成活率,促使风景园林施工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更好地体现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的重要性。2)及时更新管理工作理念。在加快生态文明步伐、保持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状况的过程中,应给予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理念及时更新足够的重视,确保工作计划实施状况良好性,注重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运用,合理设置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流程,并在创新理念的配合作用下,为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养护水平提升提供专业支持,逐渐形成内涵丰富、观赏价值高的生态景观,为园林绿化事业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重视创新园林绿化建设理念,不断加大乡土树种开发力度,全面提高风景园林内不同树木的生长质量。在园林植物种植过程中,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主体作用,将灌木、乔木与地被植物结合栽培,构建多样化立体式植物景观。需注意的是,所选用的绿化植物应耐寒耐旱、耐修剪、耐尾气、生命力旺盛、适应能力强、无污染、无毒害、病虫害抵御能力强、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及绿期较长,这样才能发挥绿植应有的安全作用和美化环保功能,并节约成本[3]。园林设计师应注重合理控制不同植物的栽培比例,控制慢生植物和速生植物的比例,合理搭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科学分配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的种植比例,构建良好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提高园林审美艺术效果,而且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更多的氧气,使空气得到净化。同时绿化植物可以调节气候、降低噪音。在绿化植物布局中,还可每隔一定的距离变换植物的种类与种植形式[4]。

2.2优化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工作方式

为实现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应全面优化施工管理工作方式,重视精细化管理方式的高效利用,细化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及时处理影响园林中不同植物生长效果的因素,在技术层面上为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应加强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使用,将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丰富相应工作高效完成中的技术内涵,给予园林绿化目标实现及水平提升必要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养护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并有效提高风景园林建设水平[5]。为加强园林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应全面优化园林施工工艺。如在园林边坡区域,充分发挥草皮铺设技术、三维植被网技术、喷混植生技术和连续拱骨架施工技术功能,改善园林边坡绿化环境。1)在铺设草皮时,园林施工技术人员应兼顾草皮之间的距离及草皮对当地土壤的适应能力。通常在正式铺设前,适当清理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有助于促进草皮和土壤的有机贴合,确保草皮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2)三维植被网技术是园林坡面绿化施工常用技术之一,该技术是运用网格来包围各种植物,并连同网格一起植入土中。三维植被网必须兼具标准的延展性,确保草籽能被固定于土壤内部,避免植物因为恶劣的天气而受到负面影响,同时适当调整雨水的流速,进一步加固边坡的表面土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问题。3)喷混植生技术是现代园林绿化施工的新技术,从本质来看,喷混植生技术措施是将植物种子和含有营养物质的土壤相混合,然后将混合种子与土壤对绿化地区进行喷射,以此实现种子和土壤的紧密结合。在园林边坡地位,原生土壤大多不具备绿化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运用喷混植生技术可以改善植物生存环境。需注意的是,在运用喷混植生技术开展园林边坡绿化工作时,应科学调配植物种子、营养物质与黏性土壤,确保植物后期能健康生长。4)在当代风景园林坡面绿化施工过程中,连续拱骨架施工技术是一种常用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在坡面安装良好的钢筋模板,并用混凝土材料浇筑该模板,对坡面进行有效加固,改善坡面的稳定性和土壤内部结构的紧致性,为后期的植物种植与生长做好准备工作,并缓解雨水对坡面植物的冲刷问题。连续拱骨架施工技术可为护角部位镶嵌良好的面石,提升剖面结构的整体美观性,促进各石块之间的紧密结合,维护坡面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固性[6]。

2.3提高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水平

在风景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为提升园林施工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整合利用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多样化管理工作方式等要素,为养护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健全提供参考信息,增强其适用性,确保养护管理活动开展有效性。2)重视健全绿化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工作体系的高效执行,为具体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专业指导,从而达到森林公园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实现对养护管理工作体系的科学应用。3)对管理工作体系支持下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效果是否明显进行科学评估,强化细节问题高效处理意识,促使风景园林绿化建设及发展中能够形成符合实际要求的生态景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增强更多的保障,满足风景园林科学管理要求,为园林绿化状况的改善及水平提升等提供参考依据。为保持园林绿化事业良好的发展状况,加强质量控制力度,按期完成好施工管理工作计划,理应做好3项基本工作。1)积极开展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实现对园林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科学培养,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专业化水平,避免影响园林绿化效果。2)加大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将符合实际要求的养护管理工作计划执行到位,从而不断提升园林绿化水平。3)重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科学运用,满足相应管理活动高效开展要求,全面提升不同树木的生长水平,满足园林绿化质量可靠性要求。同时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园林绿化方面的丰富信息资源并进行整合利用,为养护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信息,避免引发与之相关的管理问题,确保风景园林工程建设质量[7]。为落实好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养护管理工作,拓宽风景园林建设思路,则需要准确把握3项控制要点。1)对养护管理机制是否执行到位、管理体系构建是否有效等进行充分考虑,及时处理养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效果更加显著,避免影响园林建设及应用质量,满足养护成本经济性要求。2)了解园林绿化要求及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对多样化养护管理方式利用是否高效、人员整体表现是否良好等进行更多的考虑,及时消除养护管理效果影响因素,满足园林绿化水平提升方面的实际要求,避免引发不同植被的生长问题。3)通过对生态文明科学建设要求的了解,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积累与运用是否充分、管理活动开展效果评估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计划制定与实施更具合理性,满足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要求,全面提升园林管理水平,营造优美的园林风景[8]。

3结语

加强风景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力度,必须重视健全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体系,量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和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园林工程绿化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艾,周向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拓展背景下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展望[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C].2019:68-71.

[2]许红燕.风景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3):74-75.

[3]姜佳怡,戴菲,章俊华.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绿地空间评价[J].中国园林,2019,35(10):113-118.

[4]马建坚.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砖瓦,2020(11):94-95.

[5]江高翼.浅析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9):208-209.

[6]薛超.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冶金与材料,2020,40(6):191-192.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6)

浙大科技园成立于20*年,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国家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创建八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浙大科技园在学校及控股集团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园区基本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基本完成企业关停改制和冠用校名管理工作,推进校办企业规范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按照教育部和学校对校办企业工作的部署,经过科技园管委会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由科技园负责的35家学科性公司关停改制和200多家企业冠用校名管理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其中改制企业11家,关停注销企业24家;已取消了34家企业冠用“浙江大学”字号,96家企业取消了“浙大”字号。继续使用“浙江大学”、“浙大”字号的企业也都签定了上缴学校冠名费协议。

(二)搭建“三大支撑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园为创新创业企业服务能力。

1、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浙江省科技厅、杭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努力,目前已基本建成光与电技术开放实验室和生物医药分析测试中心并开始投入运行。

2、积极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

浙大科技园在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于20*年8月成立了投资管理部,专门负责浙大科技园投融资平台建设。目前,浙大科技园分别与香港君信投资公司、浙大创投、浙大网新创投、杭州市高科技投资公司、天堂硅谷投资公司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书,建立了“风险投资联盟”。与杭州高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杭州商业银行合作,推出“联合无抵押担保贷款”。投融资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

3、建立并不断完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浙大科技园通过努力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开放的科技园网站,建立入园企业与科技园管委会、大学、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为入园企业提供快速、有效、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建立了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了科技园管理工作科学性与效率。

(三)继续发挥转化浙大科学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践行国家赋予大学科技园的历史使命。

目前,浙大科技园已累计入园注册企业420多家,注册总资本超过18亿元。其中80%属高科技企业,以转化浙江大学的高新技术成果为主,入园企业70%的科技项目来源于浙江大学,先后培育出了国芯科技、科特光电、宇恒科技、三色仪器、易纺数码、辰光科技等一批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浙大科技园入园企业现有员工总数8000多人,孵化场地面积从刚开始的5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7.2万平方米。入园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多项,获得支持经费4000多万元;累计申请专利400多项,获得批准授权专利300多项。20*年入园企业共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2亿元。

(四)积极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浙大科技园一直积极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两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创业教育方面,浙大科技园早在2002年就与学校研究院共同创办了“浙江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20*年又联合创办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在创业实践方面,浙大科技园专门开辟场地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房租优惠、工商代办、人事、融资担保、引进投资、项目申报等各种优质服务。目前,已经有二十多位浙大学生到浙大科技园内自主创业,大部分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自浙大科技园创建以来,浙大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成效得到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一致肯定,先后被认定为“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创新基金首批“小额资助试点依托单位”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试点服务机构”之一,是浙江省青年创业基地和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拓展区块。浙大科技园正在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共识

1、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抓住发展这个关键

科技园管委会领导班子通过学习讨论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科技园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杭州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发展。同时,浙大科技园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自身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为学校、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坚持依托大学,创造一流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

科技园的发展必须坚持依托浙江大学,要按照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思考和规划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浙大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资源为浙大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强大的支撑。浙大科技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政策优势,创建各种支撑服务平台,为孵化企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同时,浙大科技园通过孵化企业的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推动学校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促进学校学科的创新发展。

3、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科技园的定位主要是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显得十分重要。科技园要充分利用平台优势,通过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科技园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满足入园企业发展的各类需要,为创业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4、坚持创新理念,不断为浙大科技园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浙大科技园管委会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创新对科技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没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科技园的发展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发展理念和思想文化的创新,科技园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创新为科技园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成为推动科技园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5、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要推进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其中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廉洁自律教育和惩防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以创新的思维、求实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各项任务才会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三、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浙大科技园管委会领导班子按照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分析检查阶段“四联系,四检查”的要求,从五月上旬开始开展了一系列征求意见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征求意见和建议,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梳理归纳如下:1、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科技园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与科技园企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浙大科技园作为部级大学科技园,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等功能,其中大部分是政府要求下的社会公益职能。浙大科技园管委会目前按政府有关部门对孵化器工作的各种要求,全力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各类服务支撑平台,努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功能,而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投入。而浙大科技园作为企业化运作的机构,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回报的同时又面临着经济指标考核的压力。

2、科技园与学校层面以及学校其它部门的互动还需进一步深化。

浙大科技园是学校产学研结合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平台,同时浙大科技园又以学校为依托,离不开学校及其它有关部门的支持。目前,科技园与学校层面及学校其它部门之间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比如:如何出台一些鼓励性倾向政策,支持学校教师到科技园进行创新创业;如何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推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何规定知识产权所有权转移限制尺度,权衡好国有资产的流失与保值增值之间的价值;如何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学校的科研资源如何真正意义对科技园开放等等。

3、科技园发展思路和管理措施还需进一步理清。

受分管工作范围和外地分园工作影响,科技园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在整体工作思路、重要发展问题方面集中研究讨论偏少。领导班子虽能准确把握发展方向,但是对于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及实施路线图还不够具体明确。科技园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监督机制尚未完善,领导班子的统筹决策执行力度减弱。在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制度)的制定尚有不足之处,贯彻执行中力度还不够大。

造成上述问题原因分析,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主观上努力不足,从领导班子自身来讲,主要是:

1、平时学习抓得不够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

班子成员平时都忙于园区的具体工作,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局限于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学习较为被动。表现在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得还不够深;对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科技园的工作还需作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建设一流科技园的探索还需继续努力,学习自觉性需进一步提高,视野需进一步开阔,工作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拓宽。2、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科学发展能力还不够强。

科技园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功能,现有累计入驻企业420多家,入园企业员工8000多人,参股企业达100多家,管理服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面对这样的情况,领导班子平时还是忙于日常工作较多,思考如何开拓创新并加以具体落实不够;在管理、金融、法律、财务等业务知识和综合决策能力方面仍有欠缺;在科技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仍需增强。

3、深入调研工作不够,联系实际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

领导班子在进行有些决策的时候,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调研和分析地还不够细致深入,对基层群众意见了解还不够多。因此,对于如何更多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对科技园的评价与感受,倾听科技园基层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隐藏的深层次矛盾,切实为入园企业做好服务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路与整改措施

针对“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浙大科技园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紧密结合科技园工作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浙大科技园发展思路,修订发展计划,落实改革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技园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1、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科技园管委会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科技园管委会领导班子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继续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学习,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增强领导班子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积极学习国内外科技园建设发展经验,使领导班子业务水平适应形式发展,同时注意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科技园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把学习成果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工作中,提高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服务工作水平。

2、科学规划和部署浙大科技园总体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目标。

浙大科技园积极统筹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未来两年的建设发展目标以及未来5-10年发展规划。近两年,浙大科技园重点是扩充功能、扩大空间,加快园区基本建设,努力推进城西“和谐杭州示范区”的“大孵化器建设”;再经过5-10年的努力,浙大科技园通过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以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科技园为支撑,营造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这一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实现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改革,为实现浙大科技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园入园企业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

浙大科技园遵循“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孵新扶强”的建设思路,建立了由科技园管委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三方组成的综合创业服务体系。在原来基础上,浙大科技园要挖掘自身潜力,整合政府、社会、企业、中介机构等多方优势资源,除为入园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创业辅导、法律咨询、专业培训、项目申报等各项常规服务外,还要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种超越资金和空间的增值服务。同时,科技园特别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筹建“浙江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培养一批专业管理队伍,为园区内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提供投融资支持,在做强做大上花功夫,取得显著成效。

4、加强科技园与学校的互动与共同努力,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

浙大科技园要继续依托浙大科技成果优势,整合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为以学校为源头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支持。正在筹建的浙大科技园创业投资公司将选择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先期进行小额投资,对已投资企业的股权加强监控管理,引进民间资本或风险资本跟进投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内外有关部门配合,整合各类资源,积极筹划启动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形成特色,做出成效。对于科技园入园企业,浙大科技园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聘请创业导师,帮助企业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

5、浙大科技园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扩充功能、扩大空间,积极推进扩园强园建设进程。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7)

1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单探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大学科技园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这有待进一步明确。有些人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就是在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只需做调整和拼凑的工作。这种“走捷径”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这便造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高新区等其他类型的科技园雷同,失去了大学科技园存在的真正价值。

(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高校在理论成果产出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商品化的程度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障碍。

(3)大学科技园资金运作和投融资问题。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多数仍以贷款方式或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资金的方式争取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从整体而言,由于园区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入较为谨慎,多数大学科技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从而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加上建设模式的多样性,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多头管理既制约发展,又在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校府共建各方在建园时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但常常被束之高阁,没有付诸实施。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校方和当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另外。“多校一园”的大学科技园多数是“帽合神散”,共同戴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帽子,各干各的事,没有充分整合和发挥各依托大学的优势。

(5)大学科技园的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我国的人才机制不完善。诸如学校人员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评价缺乏科学的标准等,导致我国大学科技园缺乏一批懂科技、懂经济、善管理、善经营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科技园初创时期,这支带头人队伍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败的关键。

(6)大学科技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问题,创新网络是大学科技园行使功能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建成以大学为依托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大学科技园有相当的规模,园内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数量,没有达到一定阀值。其集聚效应很难形成,创新网络也就很难形成。从调研所见,大多数科技园过分强调科技园为师生创业服务,为校办企业服务。较少或忽视吸引国内外企业入园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致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多为校内企业的局面,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2 政府和大学科技园内应该采取的对策

(1)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为大学科技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金融、税收、建设用地、激励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二是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要给予大学科技园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专项支持。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交通、通讯、网络等,以及引进银行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金投融资机制。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8)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和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鼓励发展高新科技、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倡导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将科技资源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992年原国家教委、原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设立了79个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决定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小组,着力扭转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同年科技部、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大学科技园建设要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由此可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始终是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职能。据统计,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研发机构数量已达1123家,科技成果转化数量4947件,其中依托高校成果转化数量2985个;入驻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4584件,比上年增加1371件,年增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71件,比上年增加960件;已授权专利2339件,其中发明专利1002件,比上年增加242件;购买国外技术专利38件。这些数字表明,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参与自主创新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参与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和科技园区的角度来分析其中主要包括:

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已达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研发机构5090个,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2万余项。但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主导下,许多科研项目从立项时就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实际需求,也没有明确设定成果转化评价指标,而且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导致科技人员普遍存在重立项轻质量、重基础轻应用、重纵向轻横向、重论述轻研发的现象,因此我们的许多科研成果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实验室阶段,转化应用的可行性非常小,市场利用价值很低。

产学研各主体没有完全形成有机互动的有效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各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通畅、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国有资产处置、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岗位考核、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分配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管部门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受到限制,科技园促进成果转化的努力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其中由于某些高校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成果转化的周期过长,无法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能力和诚信度受到质疑。

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法律法规是国有资产处置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产生的科研成果为学校所有,属于国有资产,即便是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产生的科研技术成果,也有部分权益属于国有资产性质,这部分国有无形资产如何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进行真实评估、合理融资甚至公平交易,国家尚没有法律条文给予明确规定。因此许多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一旦涉及此类问题,多半会因疑惑而止步,或采取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导致错失良机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同样备受关注,由于我国在社会法律意识、法律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参与成果转化的各方都或多或少地对技术成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合作方的诚信度存在疑虑,真正的技术持有人无法在市场环境下有效保护自身权益,虚假的技术成果给投资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都将破坏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诚信环境,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将大学和社会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局部环境,推动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但不同的大学科

技园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依托的大学实际情况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其发展模式和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些园区过多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收益,过多依赖政策优惠和地方支持,淡化了自身能力建设和园区核心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国外科技园区相比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阶段依靠土地资源和政策支持赢得先机无可厚非,但在稳步发展阶段应更加注重自身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人才,成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倾注心力,使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大学科技园的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运营需要一支敬业心强、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市场运营能力的管理团队。从目前科技园自身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科技园还没有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园区缺乏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评价、市场策划、完善中试、整体包装、企业管理、产品推广的参与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很低;有些大学科技园战略合作资源匮乏,缺少一批能力强、信誉好、善于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导致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差,专业化服务不规范、项目少、程度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上世纪末,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确保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将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详细的科技发展规划、产业化计划以及全面务实的优惠配套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包括:政府负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引导,以国家宏观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指南对本国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积极倡导和推动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并且提出除基础理论研究以外,高校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化为前提和最终目标;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承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突出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并帮助企业自主研发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确保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鼓励非政府资金参与科技园区的基本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市场资本进入科研领域,倡导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等。

从这些措施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在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贡献率、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自由竞争、制度保障的社会机制,这种机制产生的经济效力和社会效力非常明显,主要包括:

实现创新主体多元化,发挥众多主体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实践;强化资本的纽带作用,使优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源头;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忧患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法律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为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向多样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等。

此外,西方经济学界也从理论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创新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关系:产业链理论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纵向流程上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进行了划允产业集群理论针对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内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特征,从横向对参与产学研的主体进行了集聚和整合;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从推动新技术新知识产生、流动、更新、转化的组织网络和制度框架的角度,对构建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探讨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等。这些理论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开展产学研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抓住机遇,完善大学和科技园自身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使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大幅度提高”。近期,科技部主管部门就如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问题再一次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距“十一五”结束还有两年的时间,大学科技园应抓住机遇,结合《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要求,从优化创新环境、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入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在以下重要环节上有实质性突破,推动全国大学科技园向前发展:

1,加强理论研究,根据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需求寻找规律,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易于产业化为目标,打破科研、中试、转化等环节相互独立、互不交叉的传统做法,探索建立“项目―中试―转化”三位一体的“大科研”管理体制和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的技术评估、成果交易、风险投入、贷款融资、商业策划、管理决策、合法退出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为维护成果持有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保障。

3,探索多样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包括采用科技成果“有偿试用”或“期限租赁”等做法,降低前期投入和技术、市场风险,吸引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有效盘活学校的无形资产。

4,调整教师岗位聘任考核指标和人事管理制度,靠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参与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5,拓宽工作思路,利用自身掌握企业、市场信息的优势,更多地参与高校横向科研的组织实施,积极为企业与高校的相互合作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提前进行跟踪,适时参与市场引导、商业策划、中试投入和企业融资,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6,吸引更多的校企研发机构进驻科技园区,利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则的作用化解以往难以化解的矛盾,激活优势资源,使各创新要素能够发挥更好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作用。

7,积极寻求业内合作,特别是加强科技园与科技园、科技园与高新区、开发区的强强联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支持和持续发展空间。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大部分大学科技园还主要是以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情况相对较少。不过,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的热情不断高涨。江苏省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建设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鼓楼区合作共建了省级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徐工院大学科技园)。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一名管理人员,通过长期调研和了解,总结了江苏高职院校创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经验。

(1)以政府为推动力量,多种方式支持园区的启动建设。高职院校科技园是地方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重要平台。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园的启动建设和后续发展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采用土地出让、税收减免、政策优惠、项目支持等方式的大力扶持。

(2)以产业为纽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科技园,实际上是学校智力资源优势与政府、企业、行业资源相结合的一个平台,它可以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创造更好的资源环境优势,因此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大学科技园,是高职院校创办科技园的立基之本。

(3)以创新为核心,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平台。高职院校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破解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的深层性制度难题,将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等各类创新要素与优势资源紧密融合,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自身成为技术成果孵化的智慧园区。

在对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部分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硬件条件建设,轻管理制度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创建过程中,过分注重园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注册资本、交通商业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投入,急于在短期内上项目,却忽视了政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体制建设,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大学科技园发展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人事调整、企业短期利益追求、银行融资政策等不稳定因素的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科技园持续发展能力受挫。

(2)重企业入驻数量,轻技术孵化能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般会支持高职院校采用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区。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大学科技园的创收和纳税能力,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岗位,常常减低大学科技园的入园资质和门槛,导致出现入园企业轻视技术孵化能力的不良发展倾向。

(3)重行政体制主导,轻市场运行规律。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大多由学校和政府共同创建,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高校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了双重叠加效应,加重了高职院校科技园的行政化色彩。事实上,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管理部门不是学校自身的下属职能部门,就是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导致科技园缺乏独立的人事、预算等权力,无法对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技术成果和高科技企业孵化需要一整套专利、法律、融资、信息等市场服务的配套机制缺失,影响了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日前尚处于深化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够、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0)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全国烟草总局的正确战略措施推进下,烟草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稳步提升态势,显示出较好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烟草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冲击,以及健康持续发展挑战的同时,其功能单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烟草产业取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实践经验,科技园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载体。“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烟草产业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而创立的,科技园所实施的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该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值得国内其他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借鉴。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烟草行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论成果。

1.1 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目前,国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发展为四大理论流派,其主要观点为:产业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促进产业、地区的改革创新。国内针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2];②企业需要采取改进生产工艺等创新措施以提高利润水平[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现代农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戴维斯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农业综合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紧跟戴维斯,开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道路,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4]。中国学者从技术、人才、生产方式、信息等角度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销售;第三,功能实现多元化;第四,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第五,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较高;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条件完善;第七,成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5]。

1.3 农业科技园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各地园区建设实践角度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现代农业,后者强调园区规

要从总体出发[6-8]。同时,学者指出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生产与加工、研发孵化、示范推广、科普培训、集聚扩散、旅游观光六种功能[9]。

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对于将烟草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示范载体[10],其辐射效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相对国外科技园起步较晚,在园区建设方面缺乏全方位综合创新和持续发展效应,譬如,有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有的较注重旅游,科技研发后劲不足;还有的科技园管理不完善,园区结构有待调整等,真正达到农业科技园标准的不多,创新性强的园区更是屈指可数,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以“清江源”烟草农业科技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园区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循环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力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遵循“创新、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三种形式,力图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一个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循环经济、革新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社区。

2.1 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现代农业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场化、集约化、多元化等特征,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主要围绕这几个特征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首先,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过程,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获取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应用。其次,科技园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来调节园区的资源配置,建设有机作物种植园、有机畜禽养殖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加大资本、科技、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开发模式,走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之路[11,12]。最后,科技园除了进行传统的产品生产外,还开发一系列绿色养殖、种植项目,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为园区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领域渗透创造条件[12,13]。

2.2 发展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循环经济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必须走可持续环保节能路线,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和环境两个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费、减少消耗,追求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另外,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减少烟草农业废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降低废水、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科技园作物品质,保护园区环境、资源,尤其注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促进水资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按照国家烟草总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行业实际和本地实际,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适用技术,上接市场、中接科技、下接烟农,由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点开展高新尖项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发。然后以科技园中试基地为载体,扩大科研产品试验规模,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支柱[10],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科技园采用了以下组织形式进行创新: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业科技园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所以为了获得当地农民的真诚合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合作

社的规范要求,建立产权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专业分工完备,管理公开透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便企业、农民双方齐心协力建设科技园。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业科技园受制于农业生产特点,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行业。为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范收益分配制度,创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机会。

2.5 现代农业社区创新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是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和样板。科技园响应党的号召,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提高效益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丰富园区烟草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完美结合,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农业社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等[14]。同时,科技园注重新型农民培养,以当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参照方向,引进国内外高新的技术、资金和设施,加强农民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坝槽等村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村。在科技园建园之前,当地农产品产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农户中有70%的住处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坝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为1 900元左右,茅坝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烟草局按现代农业理念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形成了现在六位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的七个特征要求进行布局建设,被划分为三大主要区域和五个功能分区。园区的循环经济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农民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特征,为当地烟业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园区区位设置

按照技术扩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主要区域。

3.1.1 核心区 望城坡是科技园的主体,是整个园区的中心区,集技术及其推广、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融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发挥技术研发与传播功能,培育新的产业门类(如有机养殖、有机种植、旅游观光、苗圃、餐饮住宿等),设计新的循环体系(如废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地理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园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起着带动作用。 3.1.2 示范区 茅坝槽和蒲家垭是科技园的技术成果实践基地,也是科技园的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地。两村吸收了科技园研究的新技术(如有机肥修复土壤技术、阿维菌素防治害虫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紫光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农户+科研”的运行方式,开发新产品(如秸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等)并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着示范作用。

3.1.3 辐射区 该区是农业科技园示范推广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的场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烟草产业涉及和影响的区域,是科技园进行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阵地。望城坡、茅坝槽和蒲家垭与恩施全州进行技术对接,以点带面,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方式推广至全州各家农户,达到增加全州经济效益、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园区功能分区

园区把三大主要区域划分为五个具体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虽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标如下:

3.2.1 现代农业创新区 主要分布在林场至见天坝一线。该功能区紧紧依照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在抓好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栽培、种植、养殖技术,深入开展有机养殖、有机种植和机械化循环农业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新品种。目前,园区已建立了有机养殖基地,修建了专业养殖圈舍,建设了温室大棚和烤房,种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发、观光旅游等功能。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成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2 科技研发区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楼为中心的见天坝一带。科技是园区建设、农业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源动力,形成烟农、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教学培训、市场开拓,为全州烟叶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平台。现在,该区设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三个部分。

3.2.3 烟叶生产示范区 园区的烟叶种植分布在五个地区,共533 hm2:屯堡乡蒲家垭村200 hm2,茅坝槽村163 hm2,龙潭坝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烟)以及方家坝沿铁路桥两端至何功伟村办公楼3.3 hm2。烟草产业是科技园的主导产业,根据科技园的土壤条件,实现土地的有效轮作,合理规划烟叶和农产品种植规模;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减少“白色污染”,体现了一流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3.2.4 农产品加工区 科技园修建了菌种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生物肥料厂等加工厂。在工厂内,开展烟秆生物质秸秆压块烘烤烟叶、烟秆生物质循环利用、烟秆粉碎后作为菌棒等多种低碳环保生产,有效清理和利用废弃秸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5 生态观光区 主要集中在望城长廊等公路沿线。该区重点打造高山湿地、望城长廊、花卉盆景园、生态鸟语林等景点,通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园区循环体系

传统烟业开发只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忽视了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打破这一格局,围绕“烟草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富园、生态美园”的指导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在大力培植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烟草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等产业,全面推进“清江源”循环经济建设[15]。

“清江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环——资源循环、加工循环、产业循环、农户循环,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有机产品。

生态农业:园区以烟草种植为重点,经济林种植为辅,同时进行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建设。用烟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将动物的废弃物生物处理后用作沼气,微生物还原后用来净化湖塘,同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源的多级利用。

有机产品:科技园主要进行有机烟叶和有机卷烟生产,同时与外界市场的粮、菜、肉、蛋、奶相联系,形成有机产品发展产业链。园区的有机食品实现加工深度化、品种系列化、应用广泛化格局,是科技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4 园区科技研发

科技园开展了科技项目30余项、部级项目3项以上,取得了烟草技术研究成果10项,获得了科技进步奖9项,得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制定了管理技术服务标准5项。

园区实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办、相关科技研究院所及企业参与配合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司+专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技术对接机制,被划分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和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是全州烟草新产品研发、实验和示范基地。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先后开展了80多项科研项目,为全州烟叶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全州烟草技术的进步和烟叶质量的提高。

烟叶技术的推广以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到全州、县、站和组。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是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园区还在泉州各县市成立技术推广站,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

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与管理中心是技术中心,下设7个研究室,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体系,设置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烟草专家为烟叶生产提高咨询服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市烟科所、青州市烟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5 园区农业专业合作机制  合理

运行机制是农业专业合作方式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构健全、统分结合、管理联合、运行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惠农民”的形式将恩施州、科技园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恩施州的综合开发、科技园的经济发展、农户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发展。

科技园主要形成了三种农业专业合作模式。①“一社三体”经营模式。“一社”指烟草专业合作社,“三体”指专业户承包、专业农场、公司化集中种植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烟草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高效管理、独立经营、专业服务的有机整体。②“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开发公司、合作社和农户间搭建桥梁,构建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③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运转模式。科技园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有偿为农户提供烟叶生产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分别承担相应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服务原则和赢利原则。

科技园还将土地流转与承包机制进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园区主要吸收行业自助投入和政府对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对土地进行整体租赁的方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科技园凭借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农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会+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该体系集中各方力量,通过专业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组织系统,成为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除了烟草行业的发展“瓶颈”,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156-157.

[3] 吴 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逢锦彩.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谈现代农业六大特征[j].中国农垦经济,2001(11):7.

[6] 吴沛良.现代农业新“板块”—农业科技园区[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7] 申忠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 黄修杰,何淑群.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9] 安晓宁,魏 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6-47.

[10] 蒋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6.

[1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8.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25-02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发展的有机整合,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继校办企业、后勤集团之后的又一高校产业,许多高校人员、甚至高校领导,都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对科技园发展方向和模式把握的偏差。

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事关大学科技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在研究上也有不同的成果与提法出现,主要集中在创新、孵化、人才、辐射、聚集、反馈等几个方面。但是,一般而言,我们通常归结为四个方面[1]:

(1)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摇篮;

(4)政产学研金结合的重要基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在技术研发方面依托于大学,但它并不是大学的一部分;它在技术创新、项目孵化方面进行企业化运作,但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它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信息与技术上的支持与服务,但不属于政府机构,更不能行使政府职能;它行使人才聚集与培养的职能,类似于公益团体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与优惠,但它又不是社会公益团体,需要通过市场运作取得盈利,以维护其高效运行。

2 实际操作中对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的误区

2.1 视为大学附属机构

从组织体制上看,国内大部分的大学科技园已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规定,建立了独立的法人实体,一般是成立高校资产公司,再以资产公司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大学科技园公司来运作大学科技园项目,符合政策规定。但从科技园的运行现状来看,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的特征非常明显,也就是说,成立的法人实体只是解决了科技园的市场准入的身份问题,但在科技园的运行管理上仍然沿用事业单位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2.1.1 思想转型不到位

大学校园科技、智力资源密集,拥有众多高学历、高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长期受制于校内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局限,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相对缺乏,实干精神、办事魄力有所不足,谨小慎微有余,拼搏进取不足。在决策程序上瞻前顾后;在战略执行上热衷于理论研讨、汇报,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在对外合作上过分注重眼前利益,斤斤计较,忽视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在分配机制上平均主义严重,害怕拉开差距,创新争先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以上种种,限制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束缚了技术研发、转化及市场推广的步伐,导致大学科技园发展缓慢。

2.1.2 人才结构单一

大学科技园的立项、报批、规划、开发、招商、运营,涉及到政府各级主管部门、高校多个内部机构、企业、市场等各方主体,需要既懂政策、又懂理论,既具市场经验,又有实干精神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或者管理团队作为领军人物。而当前大学科技园人才选择上一是选择范围狭窄,主要限于大学校园范围内选择,不能面向社会招聘;二是选择标准失位,简单套用校内中层管理干部的选择标准,强调学历职称而忽视了市场运作经验和实干精神。

2.1.3 决策程序错位

往往把大学科技园当做学校的附属机构,重要事务通过学校班子会议决定,而不是按照企业管理的规则实行董事会制度,决策评判标准往往是是否符合学校管理规定,是否与现有体制相冲突,而很难上升到是否有利于科技资源的生产力转化,是否有必要对学校现行教研体制进行创新的高度。

2.1.4 管理激励机制失位

沿用事业单位的出勤考核、按资排辈、级别工资、按部就班的人事管理模式,没有实施企业的目标管理、例会讨论、绩效考核、团队竞争协作制度,事业发展过分求稳,不敢大踏步,不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2.1.5 资产财务越权支配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人事权的完全控制,大学科技园名义上虽然是一个独立法人实体,但在实际运营中往往被看作一个内设机构,高校对已经被划转的资产或企业资产进行“内部”调配,对企业资金进行调度,对企业利润进行“抽血式”的强行分配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科技园的积累和发展。

2.2 视为普通企业

大学科技园具有企业的一般特性,但又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具有现代企业的职能,同时又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它具有追求利润的天性,又承担着科技服务的社会责任,它对于社会的技术贡献作用要远远大于商业作为。大学科技园虽然与大学相对独立,却又与大学有着特殊和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大学与社会之间技术和商业交流的窗口与流动站,简单地将大学科技园当作一般性企业看待,其主要表现是:

2.2.1 将大学与科技园的资源相割裂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