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急诊科优质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7

急诊科优质护理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1)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急诊科;基础护理;医患关系

急诊科作为治疗危急重症,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其肩负的工作职责重大。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变化多端,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所以急诊科也是医院内医患关系最为紧张的科室[1]。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意识的增强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引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医院急诊科护士共有24人,均为女性,年龄为24~45岁,平均年龄为(33.60±5.70)岁;大专7人,本科14人,研究生3人;护师8人,主管护师1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

1.2方法

2015年3月以前,急诊科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自2015年3月开始,医院急诊科对全体护理人员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培训与学习,并制定了一整套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1)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学习:护士长组织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全体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文件精神,充分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精神内核。深度剖析急诊科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相关内容,掌握并内化文件精神,明确优质护理的目标与要求。科室护士可通过集中学习讨论、领导讲解答疑、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集中进行优质护理理论及实践考试,以保证全科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优质护理相关文件精神。(2)强化护理管理工作:派科室护士长到其他医院学习成功的优质护理实施经验,然后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实施方案。优质护理方案在科室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修正,最后提交上级审核。审核通过后,严格按照优质护理服务方案执行,对护理管理工作加以强化。护理管理强化措施包括:①确保急诊绿色通道随时畅通,以实现危重患者转移与抢救的无缝连接。②在“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护理宗旨的指引下,健全急诊科相关服务流程与标准。③培养并强化服务意识,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以利于护患交流。④开展三级岗护理模式,一级岗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向二级或三级岗护理人员汇报,获得帮助。⑤定期组织患者、患者家属、社会监督员举办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与建议,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护理人员考评体系,加强三级知识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能力,为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按照护理人员不同的岗位设置,对各级岗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业务能力培训、考核,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业务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4)加强基础护理:根据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对急诊科的基础护理流程加以细化和完善,随时保持科室内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要求科室护士做到技术操作规范、娴熟,举止大方,值班护士务必检查确保各类抢救设备随时运作良好。三级岗护士负责监督基础护理质量,护士长每周不定时抽查,了解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工作情况。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并将科室的护理服务流程、标准公布给患者,让患者对科室的护理服务流程了然于心,有助于加深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理解,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5)健全激励机制: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业务能力进行考核,三级岗每隔2年进行1次竞聘上岗,这能够有效激励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业务能力,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①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随机抽取250名急诊科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②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对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评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服务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为(χ±s),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

2.2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4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7.20%(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危急重症科室,其中任何一项医疗护理操作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承担的护理服务责任十分重大,同时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将关系到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医院的整体形象[2]。因此,在急诊科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切实提高基础护理及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医院急诊科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在医院护理部的支持与引导下,组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并根据急诊科实际情况,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着手,通过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护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以实现急诊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3]。急诊科除了要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转运,比如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普通病房或检查室等,存在着一定的转运风险。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对急诊科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且这一工作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在医院各科室的配合支持下,保证了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抢救流程的无缝连接[4]。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护理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养、业务水平,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基础护理是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其不仅需要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还应当满足患者其他方面的护理需求,比如心理方面、生活方面、健康教育方面等等,其是护理工作之本[5]。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基础护理服务,同时也强调护理服务质量监督,双管齐下以有效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在急诊科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服务,能够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陈祥莺,陈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72-273.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1):1026-1027.

[3]刘颖.循证护理在急诊科抢救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41-42.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2)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内科;脑梗死

急诊内科主要收治急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快,在诊治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频繁的护理操作,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定,更易产生护患纠纷。脑梗死属于急诊内科临床常见病,该病致残病死率高,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效果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为观察组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取得良好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均符合《脑血管临床检查与诊断手册》中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病患者、病情危及生命者以及意识障碍者。患者均为自愿参加。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44~73(57.8±5.8)岁;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2(58.1±6.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和健康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复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1)心理护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面对突然降临自身的生理功能障碍,患者难免会产生焦虑、悲观、急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注意与患者和家属多交流,及时高效的为患者解决各种护理问题,安抚患者情绪,使患者家属能够更多的陪伴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2)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注意自身穿着,保持急诊室内干净整洁,维持急诊室内空气的干净清新,将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5%,室内张贴温馨提示语,设立便民设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便利,使患者从生理到心理均感觉到舒适,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减少并发症。(3)进行重点护理和细节护理:将整体护理落实到实处,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病情、身体状态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按层级分配工作,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促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全程优质护理。(4)康复护理:通过询问、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疾病进展、个人耐受度、肌力等级以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分期功能康复训练计划,一对一护理,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过程中,逐步提升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使之能够生活自理,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3效果判定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组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康复情况:(1)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肌力等级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2)良: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肌力等级等方面均有所好转;(3)差:护理后,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肌力等级等方面均无明显改善。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然后根据分数进行分级。满意:≥90分;较满意:80~90分;不满意:60~80分;差:<6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2起(4.7%),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9起(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康复情况

观察组病情好转优良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所有科室中,急诊内科接待急危重症患者数量最多,护理难度大、风险高、易发生护患纠纷,对于护理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脑梗死为急诊内科常见病症,急性发作时,可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使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张秋玲等[1]在研究中指出,良好的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我院急诊内科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服务,对优质护理服务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由上述结果可知,优质护理措施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4.7%)明显低于对照组(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杨咏梅[2]在研究中指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后,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专业化的全程优质服务,十分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研究中也发现,观察组护患关系更为融洽,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也大有益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并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与刘汉娥[3]和崔莉[4]的研究结果也相符合。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优良率(97.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改善也大有助益,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全程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处理,心理护理和早期复健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情况,促使患者更快恢复,这与刘伟等[5]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可对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起平莲 单位:云南省永仁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王维花.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4-6,13.

[2]杨咏梅.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209-210.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3)

由于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本院为了验证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了部分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的表格调查统计并对比了两组患者评估的就诊环境、护理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等方面,现将对比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的急诊科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5.2)岁;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6.1)岁。排除两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老年痴呆以及意识障碍等,使得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及指标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护理即可。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培训急诊科护士的护理理念,通过会议方式对全体急诊科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方案的学习,学习期间可以分组讨论护理方案和护理方法,加强护士的理解。同时加强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其急救和应急能力。第二是分配岗位责任制,所有护士应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安全制度,细化护理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第三是排班制度,排班要人性化,医院会最大程度保障急诊科的护士数量,根据岗位、工作量及专业技术进行合理化排班。第四是优化诊疗过程,由专门人员负责将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保证严重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采取一卡式电子服务,方便于患者挂号交费及拿药输液,保障用药安全。第五是确保患者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人员先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所需,保证患者身体舒适的同时平衡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本院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让患者对两种护理服务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大多数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所有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第一重要渠道,集中了病种最复杂、抢救管理任务最繁重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尤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常规护理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新型服务理念。同时不断深化护理人员的内涵和专业技能,满足患者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消除患者由于突发重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具有亲和力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旨在更好的配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通过分组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为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好,护士的仪表让患者感觉舒服,护理水平更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总的来说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38-239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4)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1~ 6月和7~12月各500例。其中1~ 6月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 7~12月就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周岁;②语言表达无障碍, 理解力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者;②昏迷患者;③急诊住院时间0.05), 具有可比性。

1. 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措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患病情况、疾病部位等。护理效果的评价包括患者对接诊的满意度(包括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和给药指导)、投诉率和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1. 3优质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整体服务观念、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实施责任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排班模式等。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 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 1问卷调查的回收情况对照组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94份, 回收率为98.8%, 合格489份, 合格率为98.9%;观察组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95份, 回收率为99.0%, 合格491份, 合格率为99.2%;两组间调查问卷回收率和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 2两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于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和给药指导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n (%)]

组别 n 服务态度 就诊环境 给药指导

对照组 489 442(88.4) 436(87.2) 428(85.6)

观察组 491 489(97.8)a 478(95.6)a 488(97.6)a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

2. 3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分析比较观察组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分析比较[n (%)]

组别 n 投诉率 护理差错

对照组 489 9(1.8) 5(1.0)

观察组 491 2(0.4)a 0(0.0)a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

3讨论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5)

医院里,急诊科是一个重要的对外窗口,其主要承担抢救急危病重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极易发生医疗纠纷。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医学地不断发展,患者生活水平等逐渐得到提高,然对护理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患者需求,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我院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70例急诊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为(52.5±1.5)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0例、呼吸衰竭20例、肝硬化腹水10例、脑出血12例、重症胰腺炎8例。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要进行气管切开,并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此外,还需常规抗感染处理[1]。要认真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做好早晨和晚间的护理工作,早期阶段,做好禁食、禁水工作[2]。要保持输液通畅,保障早期治疗顺利进行。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将其头部抬高30°,促进静脉回流,以避免患者发生脑水肿等现象[3]。

实施优质护理,如下:

呼吸道护理:对于急诊科患者来说,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及易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等情况。因此,要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能有效地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和继发性损伤[4]。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呼吸道护理,比如可进行雾化吸入和拍背等[5]。当患者出现呼吸道阻塞时,可进行气管切开术,防止发生并发症。

护理:当患者出现耳鼻出血时,需让其处于头高脚低,避免出现血液倒流情况而使得其颅内积血。当其呕吐时,则可处于头侧位,以便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异物,避免发生误吸而导致窒息情况[6]。存在脑积液患者,则需将其床头抬高15~30°,并将头偏向脑积液漏侧,防止出现堵塞。鼻饲营养者则需处于半卧位,在插入胃管后,需先吸少许的胃内容物,在确定插入到胃内后再灌注鼻饲液。要定时地协助其翻身,保持其身体干燥以及床铺的平整,此外,还可以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等,避免发生压疮。

康复护理:此类患者一般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并且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和关心,树立其治疗自信心。要对其进行早期功能训练,促进其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及基础护理评分情况。护理质量评分由护理部组织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按照急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护理质量评定打分,内容包括科室管理、科室工作量、护患关系等,满分100分。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完成,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98.75±1.02)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9.06±0.41)分与护理前(92.19±1.25)分、(95.38±0.75)分比较(P

表1 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评分、满意度( ±s,分)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给患者带来最为专业且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其主要是以患者为服务中心,以患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急患者之所急。做到耐心、细致、体贴的服务患者,进而让患者感受到亲切和关怀,增强患者的治疗自信心。

急诊科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减轻后可适当增加运动[1]。严密观察患者血糖和血压等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有效地评估患者所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酗酒等因素,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要积极与患者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心中所需,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实际要求。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为昏迷等状态,无法自主运动,同时受到医疗器械等束缚,极易导致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等。所以,护理人员可采用针灸或按摩穴位等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减轻或避免发生肌肉萎缩等情况。经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98.75±1.02)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9.06±0.41)分与护理前(92.19±1.25)分、(95.38±0.75)分比较(P

参考文献:

[1]刘贵霞,关晓辉.急诊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18):1685+1691.

[2]闫文润,王晶晶,岳仙红.急诊外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01):68-70.

[3]芦锁丽,白凤枝,张庆华.重症医学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15):1422-1423.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6)

1.1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选自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急诊内科2012年5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患者,男67例,女43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2.7±2.3)岁;急诊科护士40名,年龄20~40岁,平均(28.5±3.4)岁;按照患者护理方式分为优质组60例及常规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优质组60例患者采取优质无缝隙护理。

(1)建立护理无缝隙小组。对护士年龄、护龄、专科知识、学历、技能、职称、工作经验、沟通服务能力等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按照护士实际情况,成立3个责任小组,每组分别设2名责任人。根据分层次使用原则,量化护士职责范畴,将其安排不同级别护士实施护理,加强护患治疗沟通交流。对护士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医护人员合理有序急诊抢救。

(2)创建无缝隙排班模式。按照床位比,对护理人员实施合理调配,护士长应相对固定责任班,大小夜斑双班制,保证8h在岗,24h责任制。护士长提前排好班次,根据护士实际能力合理安排班次,新老搭配,连续动态观察患者,实施整体合理。建立排班留言卡,置于排班本首页,若需调班,应将调班写在卡上,同时安排1名机动护理人员根据留言卡,及时调整班次,必要时段增加护理人员,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护理。

(3)优质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接诊后,应按照“先诊疗后付费”原则,实施抢救,并开放绿色通道。若患者无陪护人员,护士需要代替陪护人员办理各种手续,分诊护士接诊后用平车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抢救。第1组应全程守在患者身旁,掌握病情动态,抢救期间观察患者循环系统,第2组负责人注意患者呼吸系统,第3组负责外勤,若出现异常情况做好记录。抢救期间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4)护理质量监督。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对整个护理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定期开展护理质量考核,做好各种制度的细节性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确保护理方案的个性化、全方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计算患者护理纠纷和遵医行为,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纠纷例数/总例数;遵医率=遵医例数/总例数。

1.4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制定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操作、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分值100,分数越高患者护理质量越高。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均20个条目,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比

2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纠纷及遵医性对比

优质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3%(2/60),遵医率为96.7%(58/60);常规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9/50),遵医率为76%(38/50);2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及遵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7)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为宗旨,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2],我科室自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患者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现将实践与体会介绍如下:

1采取的措施

1.1 统一思想 提高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基础护理工作不仅反映了护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反映了管理质量的优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生活服务,完成常规治疗,均属于基础护理范畴,它既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病人诊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积极响应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首先在科室内由护士长带领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切实落实基础护理工作,使护士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贴近病人,进而通过提高有效的专科护理,保证病人安全,使病人舒适、满意。

1.2组织科室学习,提高认识:科室对优质护理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先后组织学习了卫生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省卫生厅“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护士条例”以及我院制定的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目的、意义、工作实质的思想认识,充分理解落实基础护理是护士的基本职责,是回归护理工作的本质,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双翼,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夯实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1.3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

在医院,护士不仅仅是病人的照顾者,还是管理者、咨询者、代言者,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不是从属于医疗、被动机械执行医嘱的技能,而应当从心理、生理全方位地去落实护理规范和职责。因此医院护理人员要不断增强护理服务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提升护理专业水平,通过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以提高病员的康复率和满意率[3]。笔者认为护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增加与病人的沟通:其一,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病人的感受 。 病人在生病过程中,身体承受着极大的痛苦,更希望得到家人朋友以及身边人的关注和安抚,他们希望护士能从体会到自己内心的焦虑,能对于他们的病情给予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当一些病人病情比较严重时,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各方面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他们焦虑、恐慌、敏感、易怒,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毫无把握,又不断的胡乱猜测,他们常会从护士的语言、行为及面部表情等方面来猜测自己的病情及预后。因此,护士良好的、支持性的、明确的沟通技巧常可以帮助病人度过这段痛苦的时期,减少病人的焦虑与恐惧。此外,护理人员要通过各种机会向病人提供康复的信息,及时向病人提供必要的指导,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其二,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护士在护理病人过程中要以细心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患,要一视同仁,不能因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当病人有问题时,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要及时满足病人的需要,对待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不耐烦地打断病人谈话及粗暴地训斥病人,要使病人感受到温馨的人性化服务,感觉被护士关心和重视,要维护病人的自尊及人格,创造和谐的气氛。

1.4规范服务要求,促进有效沟通。

根据急诊病人的需求,进行服务方面的规范化培训,促进护患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具体包括:①使用礼貌语言。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运用得当方能体现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与爱护。在工作中要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要热情有礼接待病人,以温和的语调询问病人,态度亲切。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巡视病房要有咨询声。②主动服务。要求护理工作要有预见性,将患者的各种需求提前考虑到。例如主动将输液病人带到输液室;主动为患者倒上一杯开水;主动为留观病人做好灭蚊措施等。从细节之处彰显优质护理的品质,加强自我的主动服务意识,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最终让自己满意。

1.5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护士长负责对各项护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了解病人的满意度,每日进病房,征求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意见及建议,了解病人的需求是否及时处理或解决,了解各班的治疗、护理、健康宣教(包括出院指导)是否到位,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护士长、责任护士、夜班护士以及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知晓率[4]。病房内悬挂的小白板记录的治疗,护理等服务内涵是否每日及时更改等检查。护理部每月一次对所在院患者及科室每天对出院患者发放调查表,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听取病人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护士负责患者的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患者危重程度、护理工作难易度、患者满意度等作为考核指标,绩效分配拉开了差距,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 小结

2.1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使患者感受到我科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我科护士以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2.2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广大护士的积极性,拉动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通过开展“责任包干制”护理,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病人、家属的感谢话多了,护士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护士的职业感增强了,护士长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协作增强了,各部门的服务流程更加紧密了。

2.3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护士有更多的时间陪在病人身边,巡视及时、观察及时,及时给医生提供患者病情变化信息,处理及时,医护之间协作增强,病人安全了,让医生也放心了。

参考文献:

[1] 陆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 护理杂志 2010,(16)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8)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外科病房编制床位增加至50张,护士16名,年龄25岁~39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普通护士9名;工作年限在3~5年的护士6名,5~10年的6名,10以上的4名。

1.2方法

1.2.1加强急诊外科病房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优质服务的活动首先是要求护理人员、护理管理人员和医院领导更新观念,充分了解优质服务的内涵[2]。所以在实施优质护理前,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到优质护理的内容及意义,加强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体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更好的进行优质服务;

1.2.2优化工作流程。医院要制定完善的急诊外科病房的护理流程,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制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流程,并定期进行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

1.2.3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急诊室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要求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掌握各项急救技巧,具备良好的突发事件的应对与解决能力。因此院方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保证护理人员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新地急诊护理知识技巧。加强训练提升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及有效解决的能力。

1.2.4灵活排班。急诊室的工作环境要求了急诊室护理人员的排班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急诊室的工作高峰通常在中午和午夜,因此两个时段要加派护士值班;采取APN排班制度,每个班次至少有两名以上的护士值班,在高峰时段要加派护士人数,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派;节假日设置机动小组,随传随到,保证能有效处理急诊外科病房的各类情况;

1.2.4实行病房包干模式。根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优势合理的进行包干分配,将责任落实至个人。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自己包干病房患者的情况,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和帮助;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心理,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正确的治疗观念;经常想患者介绍相关的健康知识、护理方式及注意事项;实行无缝隙护理服务,保证患者需要帮助时能随时联系到当班的护理人员;如有重大危急的患者,要安排一名机动人员,以便随时处理突发事件,时刻关注重大危急患者体征变化,如发生异常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进行治疗,注意重大危急患者的情绪变化,多鼓励、安抚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绪。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并对比优质护理实施前(2013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急诊外科病房患者239例,与优质护理实施后(201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急诊外科病房患者243例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实施优质护理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41.42%,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4.36%。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实施优质护理前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优质护理实施后的护理质量,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21—02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为全面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履行护士职责,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急诊科于2011年11月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现将我院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护理人员共有42人,其中主管护理师3人,护理师12人,护士23人,护理员4人;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 18人。工作年限1-16年。每月急诊量平均为6000人次,每月抢救病人量平均为140人次,每月留观病人数平均为 45人次,每月急诊病房住院病人数平均为 30人次。

2 实施方法

2.1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护士行为 实施前护长召开护士工作会议,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相关知识及做好思想动员,让大家明白要从仪表仪容、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规范护理行为,让患者了解就诊流程,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等,评估患者的需求做好疾病康复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护士仪表端庄,态度热情接待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给患者增加信任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2岗位与护士设置 护士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按需要设有分诊台,抢救室,清创室,急诊手术室,院间转诊,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ICU。由资历较深、能力强的护士担任分诊台工作,并担任组长职务,其他岗位均由资深的护士带领年轻的护士,在技术上、理论上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分诊台护士实行首问、首接负责制,接诊患者后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情,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安排就诊。病情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就诊,由抢救室护士提供抢救治疗、陪同检查、护送住院的全程、全方位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急危重多发伤不宜搬动的患者可以直接在急诊手术室开展多学科联合急诊手术。

2.3改变排班模式 按层级分小组制排班,由高年资的护士带年轻的护士,增强了老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下一代年轻护士。实行APN排班,减少了交接班次数,同时达到护士满意。

2.4优化服务流程,畅通绿色通道 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三先三后”的急救绿色通道,即先诊疗后挂号,先抢救后交费,先住院后办手续。并且全程由一个护士负责,这样既保证了医疗护理的连续性,整体性,又为患者节约了时间。配置了3辆急救绿色通道专用平车,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接诊,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生命。

2.5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护士长根据护士不同职称制定不同的在职培训计划,分层次对科室护士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科内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晨间提问让护士掌握更过的理论知识,并鼓励护士参加在职教育学习、培训、外出进修等。

2.6完善急诊无缝隙交接 我科通过加强交接过程与交接记录的管理,制定《急诊科与院前急救、转诊医院交接记录单》、《住院病人交接记录单》、《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与海门输液室患者交接记录单》、《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强化了护士的责任心,缩短了交接时间,争取了抢救时机,降低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2.7保持良好的就医环境 为患者提供温馨、安静、整洁的就诊和住院环境,提供免费开水以满足患者随时的需求,让患者及家属感到如同在家一样的方便。做好各个区域的标识,让患者及家属一目了然;保持诊室内一医一患,避免干扰医生诊疗;候诊大厅播放科普知识、轻音乐或就诊流程等等良好的环境设施。

2.8加强沟通,给予患者心理干预 护士经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以耐心解答,满足患者的各个方面的需求,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信任,减轻或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让患者充满信心地面对疾病,很好的配合诊疗护理工作。

2.9制定《急诊科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的紧急调配原则》 急诊科是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群体伤最多的医疗场所,往往在短时间内需要大批的护理人力资源,我科每天各组都有“备班”,以满足患者救治的需求,每位护士做到呼之则来,来之能战。

2.10做好护士的绩效考核 每位护士按岗位风险强度、工作质量、工作量、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要素严格考核,分配绩效奖励。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效果

3.1转变了护理模式 从原来的功能制护理转型为责任制整体护理,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尊重生命。

3.2合理利用护理资源 根据岗位设置护士,做到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

3.3护士找准了护理工作发展方向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以热情、真诚、耐心、细心、爱心为工作理念,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用正确的专业知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资深的老护士在合适的岗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其增强了使命感和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其主动性。

3.4减少护患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前护士遭殴打、投诉事件常有发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规范了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了沟通能力,以及绿色通道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突发事故、突发疾病、群体伤的救治,突出了“急”的特点,达到了“救”的目的。自建立绿色通道以来,急诊科从未发生因无经费而延误治疗的情况,真正使患者得到了实惠,使患者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近一年来无病人、家属投诉,无护患纠纷,构建了和谐的医疗环境。

3.5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通过强化业务培训,扎实了护士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护士的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

3.6规范了急诊患者的交接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我科对所有患者均同时使用面对面、口头及交接记录单三种形式进行患者的交接。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了医院与医院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纠纷。

3.7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做好“以患者为中心” 责任护士深入病房,走进患者,落实床旁护理,全程全面负责患者的治疗、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重视与患者之间的双向性互动,使患者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护士,知晓了治疗、用药、检查、饮食、康复等注意事项,了解复诊时间及办理出院手续流程,护士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3.8 我科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患者满意度均较前升高,以今年1-6月份调查结果和去年1-6月份调查结果进行对比[2]。

4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4.1随着医院的发展患者的不断增多,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使护士工作负荷不断增大,护士在生理心理上深感疲倦,情绪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护士的工作质量及工作热情。

4.2护士自身素质、能力、护理服务效率参差不齐及少数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4.3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差距 优秀的管理者能带出优秀的团队,所以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4.4需要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护理队伍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岗位的风险和执业的不稳定,因此,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护理薪酬激励制度,提高护士的工作价值,提高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护理队伍的稳步发展。

5小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护、患关系,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是护士或护理部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医院各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除了有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还要有职能科室的支持,医疗工作的配合以及全体护士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开展[3]。

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近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优质护理服务是一个实践与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优质护理服务,深化“坚持以病人中心,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的服务宗旨,最终定能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例急诊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1.2±3.7)岁。患者文化程度,小学13例,中学42例,高中以上45例。排除有严重外伤患者、语言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将本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行优质护理措施。接诊:护理人员实施微笑服务,为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让患者提高满意率,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效果。在显眼处设立分诊台,可让患者避免出现扎堆现象[2]。尽快带领患者进入诊室,提高就诊效率。

就诊:急诊科为特殊性科室,在急诊科得患者有病情危急、且病情变化较快的特点,因此,应当较少就诊程序,可将部分检查、挂号等时间省略[3]。面对危重患者,可开通抢救通道,在进行患者抢救的同时,家属可办理相关手续,以治病救人为第一原则。在对病人做抢救时,可根据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患者就诊规律进行处理。若是患者有疑惑,可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疑难解答,缘由说明后,让患者、家属能对医院做法进行理解。

救治:医护配合流程需再次强化,对不同的急救措施应当做细化分析,如创伤救治配合、心脏骤停救治配合等[4]。在平时可开展培训、演练课程,医务人员行不同抢救措施的模拟训练配合,从而增加医护间的配合程度。对于仪器的使用,也需要护士熟练进行,从而缩短抢救准备时间。可采取层次、排班方法,新老搭配形式,将有经验护士的作用发挥出来,无经验护士也可避免在实际操作中手足无措。在抢救过程中,需设置护理组长,对护理工作负责。训练护理人员责任心,在救治过程中,应当临危不乱,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熟练药物放置、抢救设备、仪器使用熟练等都是直接关系到抢救结果的关键。

文书环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表格的方式记录,根据患者情况,行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缓解,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对心理护理、护士态度、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做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急诊内科为医院护理纠纷易发区,急诊内科护士在做护理操作时,应当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做及时了解,与患者之间交谈,做心理疏导[5]。患者入院后的每个缓解都给予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率达98%,对照组为76%,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由此可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人许多人更加自我,导致在医院的就诊、治疗过程中,出现许多护理纠纷。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做评估,根据其心理情况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以热情的护理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也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满意率。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进行解答,以求获得患者认可,在护理过程中,减少安全隐患发生率,也能有效减少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急诊科优质护理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5年4月份至2016年4月份期间接受治疗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名患者。治疗组中患者年龄25岁至58岁,平均年龄(30.21±5.6)岁。患者中妇科患者30例,产科25例。对照组患者中患者年龄23岁至49岁,平均年龄(29.21±6.5)岁[1]。患者中妇科31例,产科19例。所有患者排除具有凝血功能障碍、传染病、精神障碍以及合并内科性疾病。对两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当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包括患者的入院迎接、病房巡视、心理护理以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具体护理措施如下: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2]。为了加强与患者的亲密度,可以在沟通过程中与患者取消职业上的称呼,而采用更加亲近的称呼方式。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保持病房的整洁与舒适。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对患者的病房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清新度,让患者感到舒适、舒心。④ 实施绩效考核,为了提升对产科患者的优质护理质量,应该制定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方案,督促患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落实好护理工组。对于优秀的护理员工,可以进行公开的表扬,并进行适当的奖励[3]。

1.3评定标准 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忧郁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定标准如下:非常满意: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非常好,与患者沟通比较充分,患者认可度高;满意: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基本满意,但护理人员工作中有不熟练或者态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满意: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非常不友好,护理工作也熟练,与患者沟通无效。患者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患者总数*100%[3]。同时对受到公开表扬的护理人员与发生护患纠纷的人员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探究中所有数据采用专业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和受表扬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统计后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P

对两组患者优质护理各项评分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并对得分优异的护理人员进行公开表扬与奖励,对护理表现较差的护理人员进行公开批评。统计后发现治疗组护士的受表扬率为48.7%、护患纠纷发生率为5.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8%,28.4%(P

3、讨论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现在临床上大多都采用优质护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相比较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能够对患者提供更加细致、更加周到的护理服务。妇产科患者具有高风险性,护理工作量大,通过优质护理能够充分调动起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而且通过在护理过程中将护理工作细致化,具体分为入院迎接、响铃应答、病房巡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环节,可以让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对患者展开护理工作。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开展专业性的护理知识学习,加强了护理人员对护理服务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

在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过程中,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护理知识技能培训,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提高。这样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便能对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对工作内容以及模式进行优化并最终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督促相关护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这样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服务,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心理护理,与患者以及家属积极进行心理沟通,更能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从而与家属一起帮助患者面对疾病促进患者的治疗。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由于女性患者比较敏感,对于一些个人隐私方面的事情应尽量不要涉及。

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是优质护理服务中比较受患者及家属欢迎的一种护理服务方式,通过口头宣讲、发放小知识资料等方式帮组患者以及家属对于妇产科常见疾病以及在围产期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了一些基本的用药常识和围产期的营养饮食选择。这有效的减少了护患之间纠纷情况的发生。这对于患者病情治疗以及恢复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在本次医学探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治疗组患者的中有97%的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P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发生的变化,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有效的改善妇产科的护理质量,本文通过对我院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所以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