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8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1)

一、电视包装的含义

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的定义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是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应该和商品的发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作为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要观众选择你的重要条件是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的手段。

二、电视包装要素

1.形象标志。无论节目、栏目、频道都有一个CI形象设计,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象标志,这是构成包装的要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形象标志有各种变化,但“包装”构成的要素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频道的形象标志,一般展现在角标和节目结尾落幅上。好的形象标志的设计,能使人过目不忘,深入人心,能使观众快速判断出自己看的是什么节目、什么频道、什么台,便于观众一下子就捕捉到想要看的节目,所以形象标志设计对于电视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2.颜色。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也可能是复合色。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所以,颜色设计是电视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3.声音。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诸元素。声音在电视包装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好的电视包装中,音乐应和形象设计、色彩搭配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无需看到画面,观众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频道和什么栏目。

三、电视整体包装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电视包装的不断成熟,以栏目为产品,以频道为品牌的包装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大家所倡导的整体包装理念。而电视整体包装应该遵循两大基本原则:

1.统一性原则。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应该遵从整体包装的统一性,首先是识别整体包装的元素包括标时、音乐、颜色等都应该相对统一以形成整体效果,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应该在整体的频道包装统一原则内实现自己的包装特色,节目/栏目形象应从属于整体的频道形象之下。

2.规范性原则。电视整体包装的统一性要有科学的规范化操作作为保证,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落实到日常的节目和栏目当中,才能确保整体包装的具体实现。

四、电视包装的形式

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包装有多少种形式,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下面一些形式:

1.以形象标志为主的频道标志的位置设置和出现方式的设计。

2.电视台或电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

五、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关系

1.电视包装是电视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品牌化战略的具体体现。电视作为中国百姓的精神大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满足电视文化市场的需求,频道在不断地增加,节目在不断地扩充,同时也使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更趋白热化。如何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建立自己的独特专业频道,在收视分流严重的情况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里,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视节目作为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也应该同时兼备形成产品的两大体系,第一是生产体系,第二是营销体系,所谓电视节目成为产品的营销或称为宣传,就是电视包装,而品牌化战略应该是我们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规划,我们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总体计划,为电视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反过来说,电视包装的品牌化战略会更加促进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

2.电视包装使电视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电视包装不是节目策划,它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起重要宣传和推介作用。电视包装的基础是包装策划。我们去市场上买东西,总是被外观美观,造型新异的产品所吸引。成功的产品外包装和外部造型会刺激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欲。一个产品经过包装后介绍给市场便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这种注重产品包装行为的营销方式,能在顾客心里树立起一种品牌意识。高水平的产品包装能使产品在市场中从众多同类中凸显出来。近年来,包装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包装这个概念,在商品社会中的各个角落不断蔓延、渗透,形形的包装活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电视领域,品牌作为一个频道的标识,给频道注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使频道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经营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2)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园林景观行业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步加大。一方面,当前园林景观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市场、恰当选择营销策略、完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景观园林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诸多的市场机会蕴藏其中,行业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不过,我国景观园林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存在恶性竞争行为。面对复杂的市场挑战,企业如何准确目标市场、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以获得快速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当前园林景观市场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的市场选择定位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地分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宣传、品牌、价格、渠道、促销及关系七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措施,以期对当前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提供方法借鉴。

二、当前园林景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市场环境

企业扎根于一定的市场环境,无法脱离外部环境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外部市场环境分析能够认清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具体包含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等环境。企业只有正确把握环境变化,才可能发现机会、避免各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1.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策法规、经济基础、经济政策等方面。在市场运行中,政府行为通常是间接的,且主要通过货币及财政政策实行调控,这些都会给园林景观行业带来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一是法律法规标准。园林景观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二是政府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市政绿化发展较快,城市景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且随着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景观园林行业发展日益加快,投入也不断增加。目前,国家正逐步加大景观园林绿化的投资,这些都将推动行业发展。三是政策标准越来越高。目前,各类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城市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总体来看,当前国家政策到资金对行业内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而从经济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固定投资增长、房地产及园林建设等下游行业的发展前景都将拉动行业发展。而从区域看,二、三线城市也将成为园林景观设计新的增长点。2.社会环境分析。一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景观园林行业发展的主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未来将迎来加速发展阶段,面临较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二是公众需求的提升。当前,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景观和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三是国家环保投入逐步加大,四是从区域来看,景观园林行业从东部向西部不断蔓延趋势逐步加大,这也是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行业发展特点。3.技术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景观园林行业技术发展较快,在制图方面大量辅助软件相继涌入被使用,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二)内部行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行业发展较快,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变大,结构和内容不断丰富,不同专业也打破了行业界线,与城市规划、建筑、旅游策划等行业出现了大量交融和交叉。同时,一些新的设计发展理念和经验也被逐步引入,带动了我国行业进步。从整体来看,未来行业发展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尤其是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景观行业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家庭绿化、休闲旅游景观建设、私人庭院花园的发展趋势。不过,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行业内的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资源以及能力不强,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二是行业兼并将逐步出现,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行业整合并购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园林景观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来看,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拓展接单能力,即面向客户的需求开展市场挖掘,二是人才能力,高端项目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跨区域经营能力,二三线城市将面临重要的市场机遇,四是设计施工逐渐融合,企业逐步向上游延伸。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

三、公司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当前行业企业水平不一,未来分化也将日益明显,小企业可能成为大公司供应链的其中一环,而大企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融资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并将持续整合供应链。从业务分类看,主要包括几个细分市场:一是商业景观设计,这类设计更强调体验和享受,即现代商业景观功能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也会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应该更具超前性。二是水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这类细分领域集中于生态的恢复、重建或改建,以建设生态平衡,达到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三是社区景观,这类领域属于复合设计领域,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旅游休闲度假景观,这类领域对于设计、施工水平要求高,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五是道路景观,目前这列景观效果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指导道路景观的设计,未来要将道路景观组织到设计中去。总体来看,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其中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首先,产品策略。是指企业在营销前要明确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园林景观行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客户关系服务。在确定产品策略时,一是要根据巿场变化将目标市场具体化,并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进入的市场。由于地域差异,客户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调整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企业应依据业主的投资规模、风格偏好等因素制订相应的设计备选方案,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特点,以最合理的造价达到最好的效果,,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实现。二是要适时调整产品营销组合策略,不同地区、不同业主的差异,使得其对于同一种产品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设计方案、压缩经营和管理成本,并及时调整产品组合,适应当地市场特点,同时建立竞争优势。三是改造产品以提升顾客忠诚度,这将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客户忠诚度。四是确保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提供。在未来竞争中,景观园林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品牌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其次,产品宣传策略。一是产品展示,这是商品销售的基础形式,也是企业实力和能力的展示。园林景观行业的产品展示能力更是被客户所了解和接纳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展会扩大产品的曝光率,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展示渠道愈加方便快捷,营销得以跨地区快速展示,提高了营销效率,效果也相对较好。二是融入行业协会。这些机构可以联系市场和企业,并利用其组织优势提供准确信息,帮助开拓市场。目前我国缺少统一有力的园林景观行业协会,因此需要加快发展和培养,以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三是拓展互联网销售。可以通过广告,准确定位产品。四是积极运用广告函和宣传册将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向目标客户推荐的主要方法。五是会展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办事处捕捉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营销。再次,品牌策略。品牌形象是企业赢得顾客忠诚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景观园林行业看,品牌促销是最佳途径,能够促进双方及时的沟通。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情况,为品牌选择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得业主能够对企业产生品牌偏好。一是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品牌更加鲜明的风格特点。二是有效预测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走在市场变化前面。三是要积极提高顾客满意度,妥善处理意见反馈,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掌握主动应变方法。第四,价格策略。就园林景观行业来看,其提供的产品以方案方式体现,偏向于服务。企业进行产品定价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顾客情况,更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成本、比较和分析竞争对手产品和价格,最终结合各种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同时,企业规模不同,产品定价策略不同。但是价格制定要考虑成本,,成本导向策略是比较普遍的策略。大型企业因为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一些时候可以采用需求导向法定价策略。第五,渠道策略。渠道战略是企业开拓市场、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园林景观企业来看,渠道结构的建设中心应该是终端市场,可以通过市场炒作开展销售工作,同时可以将渠道成员发展成为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还可以实行扁平化营销渠道,增强企业控制力,有效地促进销售。第六,促销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公共关系、广告等促销方式向客户展示产品信息,达到形象认知、竞争差异、利益展示、信誉维持和说服购买的目的。常用的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和非人员推销两种方式。第七,关系策略。即与供应商、客户、分销商、竞争对手等建立关系,发展好这些良好关系。就该行业而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关系,积极获得大型市政园林项目,最终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五、新时期促进景观园林企业发展的策略

一是积极开拓新市场。要重视老客户口碑传播,深入开展重点集团客户的营销和区域化营销,有效开拓二、三级城市市场建立。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目标市场满足。要积极考虑市场机会潜在机会,主动选择有利的市场策略。二是组建营销中心,提高营销效率。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价值链的竞争,目前的竞争是渠道为王、品牌制胜,景观设计行业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营销人员,尤其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要积极进行品牌拓展,充分了解客户,增强对市场反应速度。三是合理授权,促进团队协作。景观设计行业的竞争力在于订单获取能力,就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运作两个方面的实力。另外,还要积极培养高端营销经理,提升企业对于高端项目的把控程度。

作者:赖馨 单位:美国纽约大学专业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莉,于金星.当前园林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3.

[2]戴竹秀.浅谈风景园林设计四大创新理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3]弋佳.市场细分的四大步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01.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3)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天津医药产业集群近年来的发展,为其更好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方法 依据高技术产业集群指数评价模

>>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广域石家庄”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承德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 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协作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秦皇岛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下衡水全民健身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实施转型发展打造产业新支撑的研究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天津港物流竞争力分析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旅游发展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自贸区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的对策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会展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工业主导产业评价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智慧社区信息化调研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高校合作机制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承德新型养老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 赵光华.管理定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3-85.

[20] 李海鹏.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数评价模型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5):85-87.

[21] 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66.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4)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是较早介入体验经济的行业,体验经济思想已经自觉地渗入到旅游业中,使得传统旅游逐渐向体验式旅游模式转变。

桂林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桂林现存的文物古迹较多,其中位于市中心的靖江王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藩王遗址,靖江王城是桂林最早开发的景区,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发以独秀峰为中心进行开发,到了明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王城。其城墙、城门基本还是原来的风貌,此外还有王府的承运门、承运殿和寝宫、御苑、南明铁炮等遗址和文物,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桂林王城景区开发现状及体验式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一)桂林王城景区开发现状

桂林王城景区集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气息于一身,同时景区内拥有一批丰富的以龙爪树、夫妻树为代表的奇特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致使源源不断的学者专家对其旅游的发展与开发跃跃欲试。王城景^的旅游发展模式仍需新时代中的优化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王城景区目前与广西师范大学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王城景区已开发并对外开放的大部分为观光型旅游产品,而少部分体验式旅游产品。

(二)桂林王城景区体验式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利用SWOT分析就是通过对桂林王城景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得出其在发展体验式旅游产业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外部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为制定或修改桂林王城景区体验式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服务。

1.优势(strengths)分析

(1)地缘区位的优势

王城景区地处桂林市中心,景区中央是独秀峰,北面有宝积山、叠彩山为屏,东面有伏波山、七星山环列,西面有老人山拱卫,南面与象鼻山相望,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四周交通四通八达,拥有中山路、解放路、滨江路、凤北路经过;四周景区景点密集,具有非常良好的景区组合性;商业也非常发达,超市、休闲会所、餐饮等城市因素全部匹配。可以说,桂林王城景区是中国市级行政区域中区域优势最卓越、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景区。

(2)历史文化丰富且悠久

桂林王城是桂林最早开发的景区,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发以独秀峰为中心进行开发。这里是唐朝的开发及桂林第一学府诞生之处;这里是有名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这里是元朝的藏龙卧虎和桂林的宗教圣地;这里是明代藩王府的风水典范及其王家园林文教圣地;这里是清代贡院;这里是孙中山与广西民国革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脉相承,薪火不息――广西师范大学校区。为体验式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总体资源组合度好,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高

景区内既有以独秀峰、月牙池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又有以王城建筑、城墙、历史遗迹遗址、摩崖石刻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还有以广西师范大学校园为代表的现代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人文有机结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综合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度好,整体旅游观赏和游憩价值很高,是桂林市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

2.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旅游线路单一,开发空间布局功能不够明确

目前王城景区开发的旅游线路单一,王城现有的旅游范围主要是中轴线上的“一门(承运门)一殿(承运殿)一宫(寝宫)一山(独秀峰)一池(月牙池)一馆(博物馆)”和科举陈列馆、孔庙上,而其他景点如城墙、学校花圃园、校园环境区等没有形成旅游线路。除了中轴线外,其余空间闲置较多,并受旅游空间限制,旅游旺季客流过于集中,造成景区拥挤不堪,环境容量受到极大挑战。

(2)王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王城景区目前开发的文化主要是风水文化,而在王城景区中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教育文化、政治文化等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都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3)旅游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动态景观、体验项目少

王城景区目前开发的动态景观主要傩戏表演、模拟状元考试等,在体验项目上有参拜太岁和孔庙,这些项目无论是活动时间还是内容都比较短且少,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层次旅游消费需要。

(4)文化教育旅游尚属空白

王城的一个显著文化之一就是教育文化,但目前开发该方面的旅游项目不多不够明显。

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新经济时代促生体验式旅游新发展

我国良好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休闲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等等,都为体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随着体验经济浪潮的到来,体验式旅游产品必将如约而至。

(2)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旅游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广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现代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娱乐、运动养生等多层次多格局转变。桂林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升级换代与整合提升的外部契机:桂-台直航、广贵高速铁路、桂梧高速公路等外部快速通道的建设一方面将大大改善桂林的外部交通环境,提高桂林旅游的可达性。

(3)文化发展机遇

国内正在掀起一股文化旅游热,各个旅游城市以及旅游景区纷纷加大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国内许多城市正在顷力打造新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项目,如西安曲江大力打造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开发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广西师范大学校园;时隔10年后的2006年桂林王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家4A级景区式校园,现在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申报国家5A级景区当中。

4.威胁(threat)分析

(1)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威胁

王城景区虽然地处市区中心,但由于桂林市景区密度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协同发展。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的趋同性、旅游产品的雷同性等,势必加剧旅游产品的竞争。王城景区始终是旅行社加点的景区。

(2)王城景区文化主题不明确,减弱竞争力的特色性

王城景区集聚各朝代文化于一身,所在地区的历史,上溯南朝,下迄民国,颜延之、郑叔齐、王正功、元顺帝、永历帝、石涛、陈宏谋、孙中山、张太雷、陈嘉庚等的遗踪尤存,可以说王城就是桂林历史的缩影和精华。

(3)对外开放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性

在王城景区这种生活文化景观中,文化差异化体验和互动的后果往往是对旅游本土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破坏等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三、桂林王城景区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策略

新经济时代下,符合未来旅游需求方向,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道路。王城景区的旅游发展必须改变现状,在从“硬开发”中的规模扩张到“软开发”中的资源深化,以“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将最初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

(一)营造和提炼与产品相吻合的文化氛围环境(审美)

可以通过旅游工作者身上传递的文化特色感佑慰停让其在旅程中留下服务文化的深刻印象。王城景区内工作人员均着王府装束,给人以文化特色的视觉冲击。

(二)增加参与性和互动式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娱乐)

一个别致而让游客喜欢的体验型旅游产品必须有活动项目的加入,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据数据统计,国内外游客对王室人物和名人的认可度比较高,都比较乐意体验相关拟开发的旅游项目。因此,以主题文化为背景策划相应的角色体验活动也极具吸引力和产品竞争力。

(三)开发特色文化教育旅游产品,旅游发展空白(教育)

桂林王城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同大学校园相互交融的景区,王城景区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产品可谓是众望所归。以体验的模式开发书香特色生活社区、修学教育区、文化展示区等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区,定期策划国学活动等,使之成为王城景区发展中的亮点之一。

(四)将王城的后花园,打造成为游客心灵的后花园(审美+逃避)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忙碌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的主题。偶尔,看看美景,喝喝清茶的场景是许多人向往的瞬间。王城景区的月牙池是王府的后花园,山水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利用这一宝地,完善包装成游客休憩打盹儿的心灵洗涤世界,无疑将会增加王城景区的吸引力。

(五)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文化的旅游商品(娱乐)

旅游商品在设计时一般应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当地经济因素、历史因素、艺术文化和当地景观特色等方面进行挖掘。旅游商品在销售包装中应增加“文化体验”和“情感需求”设计,尽可能以DIY的模式进行开发,让顾客在旅游中既品赏历史文化韵味又传达自己的情感。

(六)积极开发体验式旅游,科学做好保护工作

在旅游产品体验化中,文化差异化体验和互动的后果往往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和替代,破坏了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所以,任何创新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中,我们要通过合理的体验化设计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并且要避免在某些旅游地体验化开发泛滥和低级化。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X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14-02

我国铜冶炼主要以火法炼铜工艺为主,虽然这种工艺能够保证铜冶炼的数量以及质量,但却会在冶炼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污染物。为了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业内人士开始对火法炼铜工艺进行调整与完善,运用情景分析的方式,对该工艺污染排放量进行了分析,以求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生产方案,从而为该行业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情景分析

所谓“情景分析”是一种在建立在技术、经济以及产业等演变假设基础之上的,利用对未来进行科学描述与推理的方式,设计出未来的多种可能策略[1]。这是一种制定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有效途径,在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火法铜冶炼在冶炼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能源,同时还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染,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影响,因此铜冶炼生产减排已经成为了现代各界人士极为关注的问题。而运用情景分析的方式,可以根据对该产业生产污染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行业环境管理决策,从而为该行业的绿色化发展以及健康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 火法铜冶炼

2.1 概述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火法炼铜的记载。而且通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按照矿石冶炼能力以及矿石品味等因素的差异,古代各地在具体使用火法炼铜方式时,都会使用相应的冶炼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分为3类:一类,对氧化矿石进行处理,将其还原熔炼为铜;一类,对硫化矿石进行焙烧处理,将其还原成铜;另一类,对硫化矿石进行焙烧脱硫处理,并根据铜纯度标准,熔炼出多重标准纯度的“冰铜”,进而通过进一步加工,将其还原为铜[2]。

随着火法炼铜工艺的不断精炼,该项技术一直处于精进之中,并在我国冶金史上始终保持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古代工匠先辈的伟大结晶,为现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2 污染物产生

火法炼铜工艺发展至今,仍然是铜冶炼的主要技术,国内超过90%的铜都是通过这种手法冶炼而成的。目前,主要的冶炼铜产品主要为电解铜与粗铜,也有一些企业会生产铜锍与阳极铜等产品[3]。

由于在有色冶炼工艺中,火法炼铜的手段相对较为丰富,且这些工艺会因为技术特点以及技术能力等因素产生不同的污染物质,同时这些污染物质的产生强度也有所不同。目前火法铜冶炼最为突出的环境污染主要有重金属污染以及SO2污染两种。其中重金属多分布于废渣、废水以及烟气之中,而SO2多集中在烟气之内。

2.3 污染物排放强度

通^对火法铜冶炼工艺技术研究发现,该工艺产生污染物的工序主要有火法精炼熔炼以及吹炼3种,且其中以熔炼工序的污染问题最为严重[4]。按照现代工艺技术,熔炼技术中的熔池炉、鼓风炉以及闪速炉山东工艺的污染物产生强度并不相同。相关人员会根据SO2、废水以及冶炼渣等污染标准,以单位产品“平均产排污强度”为参考,计算该工艺污染物产生强度值。

3 情景分析

完成产排污强度计算之后,笔者将以2009年作为情景基准,以2017作为情景年,做出该年度国内电解铜总产量将达到500万吨的假设,设定火法铜冶炼工资技术比例会不断加大,对多种情景污染物排放量与产生量进行全面分析。

3.1 情景设定

3.1.1 情景一

这一方案的目标相对较低,假设为到2020年,熔炼技术结构还是无法达到相应标准,且没有存在有利的客观条件。这时的工艺不仅没有贯彻新的政策,而且部分落后工艺仍然有所保留。同时一些小型冶炼工厂仍然存在,这些工厂不仅工艺水平相对较低,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3.1.2 情景二

在这一情景中,设定新出政策以及将要出台的政策都能够顺利实施,且落实质量相对较高,铜冶炼产业发展方向较为理想,该产业的结构工艺以及规模都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1.3 情景三

这一情景与情景二基本相同,在这一情境中各项政策也被认定为是顺利落实的,不仅客观条件以及其与较为理想,而且该工艺也处于较高水平,行业发展已经远超预期值。

3.2 情景分析

3.2.1 分析一

按照目前我国铜冶炼行业的管理与发展而言,情景一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情景二和情景上更加符合我国国情。而这两个情景最重要的差别,便是2020年时两种熔炼技术结构之间的比例值。

在情景二之中,熔池熔炼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与闪速熔炼相比,其推广范围相对较大;而在情景三内,闪速熔炼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支持,发展速度与推广速度相对较快,熔池熔炼发展速度无法与其相比。

3.2.2 分析二

铜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正在制定与完善之中,而且在各项标准的督促之下,各冶炼企业都会不断对自身的生产清洁度进行提升。在这种趋势之下,工艺技术结构会再次得到优化,污染物排放强度也会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总体的污染排放量会进一步降低。

3.2.3 分析三

通过对多种熔炼工艺的分析发现,如果对传统熔炼工艺进行调整,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冶炼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可以有效降低全球变暖潜值数值。根据情景二与现实发展情况的对比来看,只要对鼓风炉比例数值进行降低,铜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量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相应的全球变暖潜值数值也会随之降低,差异值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分析出,使用鼓风熔炼的火法铜冶炼技术产生的环境影响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是环境管理的关键所在,应通过淘汰这一环节的方式,切实提高整体工艺流程的清洁度,降低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情景二与情景三都属于低能耗、低排放,与未来铜产业发展趋势完全相符,因两种方案的可行性都相对较高。但因为两种方案的差异,各界对两者的评价也有所不同,鉴于闪速熔炼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低,因此情景三的开展效果会更加理想。但因为各种熔炼技术都有些自身的独特性与不可取代性,所以闪速熔炼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所有的技术,需要按照冶炼实情对技术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与设计。

4 结语

通过该文对火法铜冶炼以及情景分析法等相关内容的论述,利用情景分析手段对该工艺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准确的分析。为了保证该工艺的节能性与绿色性,相关人员必须要对该工艺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对冶炼渣以及相应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从而使清洁生产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森.火法炼铜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5(19):284-285.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6)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土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简介:时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讯作者:陈东田,男,1970 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农业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分异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部分农业园区规划无法完全兼顾全园的生态功能,不能营造多层次的景观,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农作物种植不妥,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1-3]。山地农业园的规划涉及农村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目前学者主要对与农业园规划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4-6]、物质循环[7-8]和农业园分类[9]等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景观[10-11]、生态农业[12]和景观生态应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论之间缺少联系,实践项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适应性分析,并且针对于山地这一特殊地形的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较少。如何在保证基本经济产业生产的同时,基于生态景观的构成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探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园景观景点和生态系统格局成为当前山地农业园区规划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农业园项目概况分析

1.1 现状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以东3 km,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土地为富硒土壤,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位于山东省四号旅游区齐文化旅游线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聚相山农业园区东西跨1810 m,南北长2210 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用地面积200 hm2。三面环山,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为537.8 m。园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设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类型较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图1 所示。

1.2 生态景观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聚相山农业园而言,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受项目类型的控制和影响[14]。从不同项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人文建设景观三大类。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也是其必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各类广域景观构成和镶嵌景观类型,在表中并没有重复说明。

1.3 土地适应性分析

土地适应性是山地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对环境敏感度的综合评价[15-16]。规划中结合景观构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聚相山农业园不同海拔相应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地形、风速、温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聚相山农业园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进而根据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如图2、表2 所示。

2 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布局

聚相山农业园规划形成“二线连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二线”分别是指特色种养景观线和人文旅游景观线。“六区”是指六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宗教文化区、民俗休闲区、生产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养生度假区、杂粮种植区。六大功能分区的布局,以民俗休闲区为核心,向宗教文化区和养生度假区辐射,形成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观线;由杂粮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形成贯穿园区东西的特色种养景观线,为游客游览的辅助地带,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达到生态、景观和生产的统一,如图3 所示。

2.2 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景点格局

聚相山农业园意在打造以特色种养为主体,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内涵,以观光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力图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走廊。根据生态景观构成类型的不同拟规划打造六大景点,分别是佛缘生辉、农家风情、烟林五色、菜园撷趣、聚相烟雨和浮岚暖翠,如图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观选择山体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和空间形式多样的区域营造自然景观,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乡土树种,建立全区基本的背景基调和天际线轮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选择园区远眺可见的山峰,规划打造浮岚暖翠景点。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加强树种规划。在最高点建设聚相阁,营造乡土文化气息,通过道路、树木和景观的结合,强化山体斑块和廊道,美化山体。

2.2.2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17-18]。规划中结合山地生态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开垦梯田,以“种植业出特色”为目标,突出农田景观,同时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域,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景观化。主要包括菜园撷趣和烟林五色两大景点。

(1)菜园撷趣。由梯田种植打造的生产景观,利用层层大棚,种植层层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节,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营造休闲摄影的好题材。同时,在部分梯田坡上种植晓裳黄菊、桔梗、金针菜等经济作物,间隔不同斑块,丰富景观组合形式。

(2)烟林五色。丰富沟峪生产景观建设,主要种植杂粮,以谷物、花生为主,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力求经济最大化,兼顾景观生态化,在收获季节体现五谷丰登的场景。

2.2.3 人文建设景观 人文建设景观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而塑造的,它拥有着经济、环境、美学及文化层面的绩效,能够体现持续的发展动力[19-20]。开发人文景观,要从景观本身的可利用性出发,既不忽略其历史发展过程,也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潜能。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格与之相对应,采用古朴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历史民居,同时,在传承文化中升华,加入部分现代元素,增强景观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缘生辉、农家风情和聚相烟雨三大景点。

(1)佛缘生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佛缘堂的建设能够提升景观人文化,是景点的主体性建筑,场地适合大型宗教活动的举办。同时,珍味斋提供配套的餐饮服务保障。

(2)农家风情。规划建设一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乡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习俗等的文化展示馆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挖掘宣传淄川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另规划拓展训练基地、动物运动会等体验观赏类项目,增强园区的娱乐性。

(3)聚相烟雨。位于园区东南部,以养生度假为主题,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梯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草药园,融入“五感”养生活动,体现经济和旅游价值。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聚相人家,以农业服务、农业示范和科技推广为主,兼顾餐饮、居住和会议等服务,与山体自然生态结构融为一体。

2.3 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加强景观斑块互补 景观斑块是各类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内的生态流场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观生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互补,如耕地和园地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以及立体农业种养技术,都是重组斑块类型,对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2.3.2 注重产业生态循环 全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该模式下园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旅游区人粪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产生的沼气供给旅游业,沼液和沼渣提供给种植业[22-23]。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间相互循环,加强系统内部物质的有效利用,构建立体循环网络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 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淄博聚相山农业园实践现状,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最后得出一套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类型的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内容的借鉴。

4 讨论

(1)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涉及到生态、经济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物质循环、景点构建等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意义。但是,还需考虑城镇化进程、社会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是规划强有力的后盾。规划方案考虑生态林、经济林、杂粮、蔬菜、养殖、休闲设施等对用地环境的不同需求条件,对生态景观景点进行有序分类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尽量减少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环境。

(3)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规划存在局限性,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24-25]并没有系统研究。如果规划范围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前后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马立辉.基于生态流与适宜性分析的重庆山地农业景观的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14.

[2] 徐欣.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0-14.

[3] 毛华松,张兴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612-617.

[4]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5] 王晓燕.基于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J].城市问题,2012,11:22-27.

[6] 文友华,范俊芳.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以长沙县金井水库休闲农庄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8] 刘嘉龙.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J].浙江学刊,2010,5:178-182.

[9]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67-175.

[10] 侯锦雄.应用生态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杨金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及其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08,6(2):37-40.

[12] 郑雅元.农业生态产业化中的绿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态经济,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6-10.

[14] 李阳菊,王海洋,冯辉.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1,33(12):145-149.

[15] 钟学斌,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16] 张勇荣,马士彬,谌洪星.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170-2173.

[17]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1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19] 谢奇,潘晓棠.宜居的人文景观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乡村地带景观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1:10-18.

[20]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晓颖著.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0-71.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传统粗放型、以高投入及高消耗为标志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示。随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省级、市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低碳城市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城市发展模式[1],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的绝对脱钩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正增长,但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模式。规划环评中如何界定规划方案可以促进低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低碳对策方面[2]。郑少露等学者[3-5]也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评价规划的环境合理性。以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为分析对象、以分析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程度[1]为评价终点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量化碳排放量等低碳指标,多角度分析规划发展路径低碳建设效果的方法。

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以经济基础和现状节能技术水平为依据,通过仔细分析相关规划中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建设方案,明确低碳建设的潜力和空间,设定不同发展情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确定各级能耗效率指标计算能源消耗量(标煤量),结合能源现状消耗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方案,计算各情景的各种能源实际消耗量。以发改委公布的CO2与能源转换系数预测CO2排放量,计算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弹性系数等指标,判断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

图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2、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2.1 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年鉴、能源统计数据等资料,确定现能源统计单元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各行业)、第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的能耗效率,配合实地调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及趋势分析,识别能耗高的原因及节能潜力,确定规划期末的节能目标。

情景分析:解析各规划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及政策,采用主成因分析法识别可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低碳建设单一路径发展情景(节能减排情景、产业结构调整情景、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以及低碳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各项分析指标。

2.2 计算方法

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其中和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一产和三产的能源消耗强度;为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为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为行业数;为人口数;为人均民用耗能值。

能源转化方法:;其中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系数为不同类型能源碳排放强度,为能源种类数。

碳排放弹性系数法:运用弹性系数作为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基于脱钩理论基础上的现实应用[1]。碳排放弹性系数=1时为当前惯性发展,低碳建设效果为0;碳排放弹性系数=0时为绝对脱钩情景;碳排放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为相对脱钩情景,数值越小脱钩程度越大,说明低碳建设效果越好。

2.3 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评价方法,使用如下指标进行预测(见表1)。各能源CO2排放强度见表2。

表1 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列表

表2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3、应用案例

本研究对象为某地级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该市目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正从工业化初期逐步进入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伴随加工装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该阶段对资源、环境更大量的消耗可能会使得环境制约趋于明显。

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全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快构建低碳交通网络,并设定了2015年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低碳指标的预期目标值。本文以解析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划拟建方案为基础,运用所建技术路线评价“十二五”期末各情景下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程度,判定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及规划合理性。

3.1 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该市2010年万元GDP能耗1.017吨标煤,比2009年全国能耗平均水平高0.111吨标煤,是同期北京市能耗水平的2倍。解析能源消费结构可知化石能源消费仍据主导地位,占总能耗的73%。工业能耗强度为0.795吨标煤/万元工业总产值,是全国的2倍。高能耗行业集中在采选、石油化工、冶金、建材以及电力行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耗的95%左右。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应关注以上五个行业。

采用能源转化方法计算各部门及各行业的CO2排放量(见图2和图3)可知,该市80%的二氧化碳来源于第二产业,其中主要排放大户为建材、化工、冶金、采选及农副食品加工行业。

图2 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图3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万吨)

3.2 低碳控制情景分析

情景一为惯性发展情景,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拟定的经济人口发展指标为依据,假设能源消耗强度保持不变。情景二通过统计分析近10年各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对比分析周边地区、国内各部门能耗水平,结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确定规划期末可达到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情景三以经济基础现状以及能耗强度分析为依据,结合“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适当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能耗强度不变。情景四以“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方案为依据,明确规划期末清洁能源使用及替代方案。情景五综合以上变化因素,全方位采取低碳措施,确定低碳建设的综合发展情景指标。

表3各情景能源消耗情况及CO2排放量

根据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各情景的能耗强度值,通过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以及各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估算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乘以表2排放系数预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详见表3。规划按各拟发展情景实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若按照情景一的惯性模式发展能耗量增长43%,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近一倍。若按照情景五的低碳建设综合发展模式,则能耗量增加18%,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幅度也减少至19%。

3.3 低碳建设战略目标可达性分析

3.3.1规划指标分析

“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设定了规划期末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量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指标的目标值(表4)。情景五各项指标均可达到规划目标值,说明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实现,但需同时开展包括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低碳建设措施。按照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的模式发展,均不能满足指标要求。

3.3.2碳排放弹性系数分析

情景一碳排放弹性系数约为1,这与基准情景就是按照现状惯性发展的结论吻合。情景二、情景三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1且大于0.5,说明分别采取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速率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轻度脱钩模式。这符合当地经济从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的发展特点。经济基础薄弱且依靠原材料设定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本身调整力度不大,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情景四和情景五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0.5,说明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规划方案在低碳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弹性系数法来判断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效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

表4各情景下低碳建设指标值

3.4评价结果

通过规划指标值法和碳排放弹性系数法分析可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打造低碳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行,但以较慢的能源增长和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一大严峻挑战,仅注重单一低碳路径的建设较难实现规划目标。构建完整的低碳发展体系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其中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推进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太阳能产业发展,将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4、结论

目前规划环评中的低碳评价工作处于新兴领域,尚无成熟的方法体系,多数规划环评也未开展评价。本文以某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运用所建方法分析低碳建设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层次清晰且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该技术路线和方法可行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飞. 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奇勇. 战略环评中的福建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 能源与环境.2010.3:9-10.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8)

浙东名胜永康方岩是植根于丹霞地貌的一枝山水奇葩,早在1985年,方岩风景区以其惊心动魄的险峰绝壁、鬼斧神工的天然石雕像、星罗棋布的岩洞室、异彩纷呈的飞瀑平湖,素有“人间仙境”之美称,被批准为浙江省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方岩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触目皆是。久远的历史积淀了方岩深厚的人文底蕴,围绕方岩独特的地貌和胡公、陈亮、刘英等人物形成了佛山文化、灵山文化、名山文化和英雄山文化 ,其间所蕴含的风景美、人格美和民俗美互为表里,给予了游客丰富的审美体验。

景区SWOT分析法是通过对景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的准确分析,确定景区发展中的威胁,寻求发展机遇。其意义在于对景区的旅游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和预测,为景区的开发规划及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对永康市方岩风景区作一个定性的分析, 以求更好的发展和管理决策。

一、优势分析

1.胡公文化的垄断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方岩在浙江可谓是妇孺皆知,能够名扬四方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是江南最大的地方神胡公大帝庙的所在地,胡公的善男信女数以千万记,香火长盛不衰。1958年8月21日,对永康县委书记说:“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语录壁,高4米,宽6米,建于1996年,是方岩山上一个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的内涵的新景点。如今这八个大字就镌刻在胡公祠前照壁上,与进山的入口处的宋高宗御书“赫灵”照壁遥相呼应,辉跃久远。对正史上一笔带过的胡公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因之而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胡公文化,成为方岩旅游文化中最闪耀的亮色。随着胡公逐渐被神化,祭祀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日益扩大,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庙会,其内容也逐渐杂糅着越来越多的敬神祈佑的因素,形成了方岩地区特有的胡公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胡公,也就没有方岩。

2.地理交通便利,城市知名度高

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典型的江南之乡,距省会杭州200公里,距国际大都市上海350公里,距宁波北仑港200 公里,距温州200公里,到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和横店影视城也仅需要一个小时,金温铁路330 国道、金丽温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永康更是以其五金产业久负盛名,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2009年的9月11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永康市为“中国门都”,更是把永康推向了全世界!每年的9月26号――28号召开的中国五金博览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商家的眼光,由此所带来的商务旅行者更是不计其数。

3.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的背后是文化。方岩景区的发展,胡公文化是一个方面,方岩景观是另一个方面。自然景观为“形”,胡公文化为“神”。“形”在天然,而“神”在于开发过程中有意引导。现在方岩的胡公祠,胡公殿,胡公塑像,胡公会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语录壁,赫灵璧等等,无一不是胡公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外延的拓展。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能领略当地的文化风情。

二、劣势分析

1.信息化的程度较低

方岩景区网站内容更新滞后,缺乏互动,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信息、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进行交流;缺乏电子商务功能,随着旅游大众化,出行散客化的趋势,旅游者在出游前进行网络媒体的信息收集已经成为持续增长的行为特点。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了景区知名度的下降,远远没有体现其旅游资源应有的价值。

2.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1)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包括提供食、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 。方岩风景区现有为数不少的家庭旅馆,旅游接待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景区其他设施没跟上,过夜游客不多,即使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些住宿设施的入住率都不高,在旅游淡季更是无人问津,大多处于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的状态。而且有些宾馆、旅馆周围的环境破坏较严重,附近有许多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当地农民擅自修建的低矮民房,杂乱无章,极大地影响了景区的美观。方岩风景区内的娱乐设施较少,缺乏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没有创造适应当代游客要求的娱乐条件以及购物条件。

(2)旅游服务水平不足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对游客的旅游服务竞争。旅游服务包括促销过程中的服务,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服务以及旅游产品售后服务等 。良好的旅游服务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促销手段,健全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更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方岩风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不利于该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景区管理不完善

方岩风景区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接待能力。但该区管理措施的实施及人员的安排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比较混乱,缺乏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方岩风景区位于方岩镇的若干村子之中,景区的一切活动都与当地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其中不少的村民也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与素质相对低下,这样的管理状况难让游客放心。

三、机遇分析

1.综合整治和政府支持

2009年省政府把方岩核心景区搬迁建设工程列为省重点工程,当前方岩核心景区村落搬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中开展,方岩景区核心村落搬迁建设完成后,除了观光,还会增加一些休闲旅游服务内容。根据规划,搬迁后,方岩核心村落历史遗存,将形成老街区,街区内保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街区内可以以服务招标的形式搞旅游经营活动,来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益,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另外,旅游项目新增劳动用工将通过劳务公司派遣,主要吸收方岩当地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保证村民收入。省政府对方岩旅游的高度重视为方岩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的背景条件。

2.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永康方岩是以丹霞地貌为基础形成别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和空间格局――“丹霞翠谷”,并在此基础上积淀悠久丰厚的历史遗存:有着极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和岩洞寺庙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乳相融、相映生辉的部级风景名胜区。尽管2009年“中国丹霞――浙江方岩”的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没有通过,但是方岩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对于增强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提升旅游经济,做强做大全县旅游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让永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待搬迁建设工程完成以后,相信方岩定能通过世界自然遗产的申请,从而打响自己的品牌,大大有利于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挑战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永康所处的这一地区山水遍布,森林覆盖率高,以原生态山水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金华、武义、兰溪等周边地区都在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水旅游,区域竞争十分激烈。根据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行为的理论,当多个类似的旅游地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目前,永康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也是不在少数,比如兰溪的诸葛八卦村、金华的双龙洞、东阳的横店影视城、武义的寿仙谷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客流。

2.游客需求的差异化

随着竞技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旅游者更为注重有实质性内容的旅游。表现出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 要求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多样化。而方岩景区的旅游产品目前来说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观光游,因此面对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方岩面临着丰富旅游产品的巨大挑战。

3. 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

五金产业集群为永康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当前,永康的每个镇都竞相开发自身的工业区,这势必会对方岩景区的山体、水体等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损害景区的旅游形象,如何合理的解决好此问题也是政府的重中之重。

五、方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

1.合理定位突出核心

根据方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点,该区应该是集自然、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于一身的,那么在这些要素之中,就要确定哪些是核心要素哪些是辅助要素。笔者认为,在当前景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惟有增强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即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整个方岩风景区应强调“奇岩绝壁、苍劲雄伟”的山体意境,主打“胡公文化”品牌。以独特的丹霞地貌、孤峰绝壁来弥补山水资源遍在性较大的缺点,以历史底蕴深厚的“胡公文化”为景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内涵。围绕胡公文化而形成的民俗集民间歌舞、游戏、竞技和杂艺于一体,富有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增加了旅游者的情趣,开阔了旅游者的视野,其间自然流露出的纯真质朴之美展现了方岩旅游文化的迷人风韵。

2.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

经过上面对方岩风景区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该区要以品牌塑造为主要的营销策略, 创造景区特色, 增加旅游竞争力, 提高市场份额。待现今这一阶段的方岩搬迁建设工程完成以后,争取成功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从而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让“中国丹霞――浙江方岩”闻名于世。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对景区的综合整治和搬迁工作,改善方岩景区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使景区的面貌恍然一新。加大整改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宣传促销投入,提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尽量培训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服务行业,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

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保护旅游环境

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景区周围产生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将景区附近的工业设施迁出或废除,使之服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效保护方岩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另外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提高当地农民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发展旅游景区,不仅只是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美爱:方岩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美学内涵[J].社会科学家,2007,(2)

[2] 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康县志[Z].1991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9)

浙东名胜永康方岩是植根于丹霞地貌的一枝山水奇葩,早在1985年,方岩风景区以其惊心动魄的险峰绝壁、鬼斧神工的天然石雕像、星罗棋布的岩洞室、异彩纷呈的飞瀑平湖,素有“人间仙境”之美称,被批准为浙江省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方岩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触目皆是。久远的历史积淀了方岩深厚的人文底蕴,围绕方岩独特的地貌和胡公、陈亮、刘英等人物形成了佛山文化、灵山文化、名山文化和英雄山文化 ,其间所蕴含的风景美、人格美和民俗美互为表里,给予了游客丰富的审美体验。

景区SWOT分析法是通过对景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的准确分析,确定景区发展中的威胁,寻求发展机遇。其意义在于对景区的旅游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和预测,为景区的开发规划及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对永康市方岩风景区作一个定性的分析, 以求更好的发展和管理决策。

一、优势分析

1.胡公文化的垄断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方岩在浙江可谓是妇孺皆知,能够名扬四方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是江南最大的地方神胡公大帝庙的所在地,胡公的善男信女数以千万记,香火长盛不衰。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对永康县委书记说:“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毛泽东语录壁,高4米,宽6米,建于1996年,是方岩山上一个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的内涵的新景点。如今这八个大字就镌刻在胡公祠前照壁上,与进山的入口处的宋高宗御书“赫灵”照壁遥相呼应,辉跃久远。毛主席对正史上一笔带过的胡公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因之而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胡公文化,成为方岩旅游文化中最闪耀的亮色。随着胡公逐渐被神化,祭祀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日益扩大,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庙会,其内容也逐渐杂糅着越来越多的敬神祈佑的因素,形成了方岩地区特有的胡公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胡公,也就没有方岩。

2.地理交通便利,城市知名度高

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典型的江南之乡,距省会杭州200公里,距国际大都市上海350公里,距宁波北仑港200 公里,距温州200公里,到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和横店影视城也仅需要一个小时,金温铁路330 国道、金丽温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永康更是以其五金产业久负盛名,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2009年的9月11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永康市为“中国门都”,更是把永康推向了全世界!每年的9月26号——28号召开的中国五金博览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商家的眼光,由此所带来的商务旅行者更是不计其数。

3.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的背后是文化。方岩景区的发展,胡公文化是一个方面,方岩景观是另一个方面。自然景观为“形”,胡公文化为“神”。“形”在天然,而“神”在于开发过程中有意引导。现在方岩的胡公祠,胡公殿,胡公塑像,胡公会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语录壁,赫灵璧等等,无一不是胡公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外延的拓展。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能领略当地的文化风情。

二、劣势分析

1.信息化的程度较低

方岩景区网站内容更新滞后,缺乏互动,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信息、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进行交流;缺乏电子商务功能,随着旅游大众化,出行散客化的趋势,旅游者在出游前进行网络媒体的信息收集已经成为持续增长的行为特点。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了景区知名度的下降,远远没有体现其旅游资源应有的价值。

2.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1)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包括提供食、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 。方岩风景区现有为数不少的家庭旅馆,旅游接待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景区其他设施没跟上,过夜游客不多,即使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些住宿设施的入住率都不高,在旅游淡季更是无人问津,大多处于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的状态。而且有些宾馆、旅馆周围的环境破坏较严重,附近有许多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当地农民擅自修建的低矮民房,杂乱无章,极大地影响了景区的美观。方岩风景区内的娱乐设施较少,缺乏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没有创造适应当代游客要求的娱乐条件以及购物条件。

(2)旅游服务水平不足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对游客的旅游服务竞争。旅游服务包括促销过程中的服务,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服务以及旅游产品售后服务等 。良好的旅游服务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促销手段,健全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更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方岩风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不利于该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景区管理不完善

方岩风景区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接待能力。但该区管理措施的实施及人员的安排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比较混乱,缺乏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方岩风景区位于方岩镇的若干村子之中,景区的一切活动都与当地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其中不少的村民也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与素质相对低下,这样的管理状况难让游客放心。

三、机遇分析

1.综合整治和政府支持

2009年省政府把方岩核心景区搬迁建设工程列为省重点工程,当前方岩核心景区村落搬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中开展,方岩景区核心村落搬迁建设完成后,除了观光,还会增加一些休闲旅游服务内容。根据规划,搬迁后,方岩核心村落历史遗存,将形成老街区,街区内保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街区内可以以服务招标的形式搞旅游经营活动,来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益,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另外,旅游项目新增劳动用工将通过劳务公司派遣,主要吸收方岩当地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保证村民收入。省政府对方岩旅游的高度重视为方岩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的背景条件。

2.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永康方岩是以丹霞地貌为基础形成别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和空间格局——“丹霞翠谷”,并在此基础上积淀悠久丰厚的历史遗存:有着极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和岩洞寺庙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乳相融、相映生辉的部级风景名胜区。尽管2009年“中国丹霞——浙江方岩”的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没有通过,但是方岩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对于增强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提升旅游经济,做强做大全县旅游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让永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待搬迁建设工程完成以后,相信方岩定能通过世界自然遗产的申请,从而打响自己的品牌,大大有利于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挑战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永康所处的这一地区山水遍布,森林覆盖率高,以原生态山水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金华、武义、兰溪等周边地区都在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水旅游,区域竞争十分激烈。根据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行为的理论,当多个类似的旅游地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目前,永康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也是不在少数,比如兰溪的诸葛八卦村、金华的双龙洞、东阳的横店影视城、武义的寿仙谷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客流。2.游客需求的差异化

随着竞技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旅游者更为注重有实质性内容的旅游。表现出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 要求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多样化。而方岩景区的旅游产品目前来说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观光游,因此面对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方岩面临着丰富旅游产品的巨大挑战。

3. 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

五金产业集群为永康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当前,永康的每个镇都竞相开发自身的工业区,这势必会对方岩景区的山体、水体等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损害景区的旅游形象,如何合理的解决好此问题也是政府的重中之重。

五、方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

1.合理定位突出核心

根据方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点,该区应该是集自然、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于一身的,那么在这些要素之中,就要确定哪些是核心要素哪些是辅助要素。笔者认为,在当前景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惟有增强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即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整个方岩风景区应强调“奇岩绝壁、苍劲雄伟”的山体意境,主打“胡公文化”品牌。以独特的丹霞地貌、孤峰绝壁来弥补山水资源遍在性较大的缺点,以历史底蕴深厚的“胡公文化”为景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内涵。围绕胡公文化而形成的民俗集民间歌舞、游戏、竞技和杂艺于一体,富有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增加了旅游者的情趣,开阔了旅游者的视野,其间自然流露出的纯真质朴之美展现了方岩旅游文化的迷人风韵。

2.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

经过上面对方岩风景区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该区要以品牌塑造为主要的营销策略, 创造景区特色, 增加旅游竞争力, 提高市场份额。待现今这一阶段的方岩搬迁建设工程完成以后,争取成功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从而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让“中国丹霞——浙江方岩”闻名于世。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对景区的综合整治和搬迁工作,改善方岩景区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使景区的面貌恍然一新。加大整改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宣传促销投入,提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尽量培训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服务行业,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

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保护旅游环境

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景区周围产生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将景区附近的工业设施迁出或废除,使之服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效保护方岩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另外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提高当地农民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发展旅游景区,不仅只是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美爱:方岩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美学内涵[J].社会科学家,2007,(2)

[2] 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康县志[Z].1991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 文化遗产;旅游推介;策略研究;感知分析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promotion;strategic research;perceptu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004-03

0 引言

西安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其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如何合理科学的利用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文化遗产为基础,把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业的突破口,把旅游培养成陕西省的支柱产业[2]。目前,我国对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对重点旅游景点的推介、开发策略还缺少相关方面的研究。康俊香,等选取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和承受能力角度分析了遗产旅游的发展趋势[3]。张朝枝,等通过对比的方法,深入的探讨了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与我国遗产旅游的差异,提出了改进我国遗产旅游的策略[4]。陈伟凤,等将游客的旅游体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遗产地旅游商业化和当地旅游文化对遗产旅游的影响[5]。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西安,将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对全世界进行统一的推介和科学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调查法,以游客角度作为切入点,对西安世界文化遗产的感知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西安的世界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研究方法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上,着重考虑到游客对于西安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满意度、期望与需求,以及这些游客的构成特征。作者在2011年4月13日至20日在西安兵马俑、汉长安城、法门寺、大雁塔等主要游客聚集游览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现场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在发出的500份问卷中,涉及游客的问卷回收3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56份,有效率为71.2%。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男性占54.1%,女性占45.9%。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为35-55岁,所占比例为72%。

从被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情况看,长三角地区被调查对象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7%,港澳台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外籍占15%,本地游客占10%,大陆其他地区游客占17%。从被调查对象的构成来看,基本上与西安旅游客源构成相符。

从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来看,由于调查时间段的原因,调查对象以公司职员居多,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5%,国家工作人员较少,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其余如企业主、专家学者、学生、退休人员分布数量基本相当。

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对于游客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和行为,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是无法获得的。那么,观察法是收集这类信息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区域以及线路进行了观察研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西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布局,作者选取了化觉巷清真寺、钟楼、兵马俑以及华清池一线对旅游者进行了观察研究。总共观察了40名游客,其中5人次为国外游客,其余为国内游客。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的观察,作者发现部分旅游景点引导系统人性化、景点信息化以及接待服务的友善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缺乏对景点文化的基本了解,景点缺乏对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本宣传。

2 研究结果

本文应用统计学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体现出如下特点:

2.1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知名度较高,但景点差异性较大,对游客的感知差异性也有不同 通过交叉表格分析法可以看出,港澳台游客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系列景点的认知度较高,而中国大陆欠发达地区的游客相对认知度较低。例如化觉巷清真寺,虽然是西安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但是有8.5%的大陆游客没有听说过此处景点;大多数游客来西安旅游主要是前往兵马俑、华清池,对其他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导致游览兴趣不大。

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港澳台游客相对大陆游客更注重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且大多数港澳台游客进入游览景点前,对游览目的地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大约有75%的港澳台游客在游览西安历史文化前,对游览地的相关文化做过一定的了解。

在观光方面,大陆游客87%以观光和体验西安独特的饮食为主,海外游客65%以观光为主,港澳台游客则56%以观光为主。之所以产生如此分布状态,笔者分析主要是港澳台游客在观光的同时,具有祭祖和寻根的愿望。而大陆游客多以观光为主要目的。

在认知度的职业差异方面,认知度最高的是科技工作者,基本上所有的科技工作旅游者都听说过或者非常了解西安历史文化遗产。对游览的目的以及游览的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划。而认知度最低的是私企老板,有24%的私企老板从未听说过,在游览过程中也缺乏对游览目的地的基本了解,基本没有游览规划。

从游客受教育的程度方面来看,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认知度越强,如表1所示。

2.2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差异度高,遗产旅游缺乏层次性 西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不同地区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缺乏层次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的导游方面,大陆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游客,由于游览前深入了解过游览地的相关文化背景,对导赏的需求相对较低,仅有约15%的需求,而大陆其他地区的游客则有38%的表示需要详尽的导赏服务。港澳台游客需要导赏服务的比例则达到了48.7%。表明为了更好的参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提供必要地导赏服务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对西安历史文化了解较少的大陆以外的游客。

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学历层次越高,对于导赏服务的要求就越高。硕士以上学历的游客中有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提供导赏服务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作者发现西安历史文化旅游中,对导赏服务的服务质量差异较大。例如,兵马俑、华清池这些旅游景点,导赏服务较为规范,从事导赏服务的人员大多具有一定的资质,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赏服务,但是,唐大明宫、草堂寺、张骞墓、汉长安城等地的导赏服务不尽如人意,文化遗产景点的现场多媒体以及平面的导赏系统相对缺乏,导赏服务人员的规范程度也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游览热情。

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的交通分布上看,绝大多数游客对于景点的交通便捷程度十分在意,而对于文化遗产的相关旅游商品开发的关注程度较小。从整体来看,有约57.8%的游客表示良好的交通条件是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因素。另外,港澳台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景点中的民俗表演具有一定的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陆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动态展示不是特别的重视,相反,港澳台游客则对此有迫切的要求,如有45.6%的香港游客表示文化遗产景点中的民俗表演十分重要。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文化遗产旅游属于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旅游形式,专业化的导赏服务十分必要。特别对于来源于异质文化区的游客,更应该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完善的导赏服务来有效增强其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深入体验。交通方面,由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分布较广,在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创新性构建景点间交通联系系统成为提升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

2.3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满意度不高,配套服务及设施丞待完善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受调查者的整体旅游体验满意度不高,仅有25.6%的游客表示满意。在专程前来观光的游客中仅有34.6%的游客表示满意。通过观察,笔者认为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系列配套接待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着不足。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观光的美好体验,反而产生了一定的挫折感。这主要是由信息服务和接待服务不完善所产生的。另外,空间信息的不足,以及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缺乏更新也是导致游客体验满意度不高的重要方面。例如,尽管西安专门为步行游览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的游客设立了指引标志,但是标志设计不合理,如颜色不够醒目、空间设置上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缺乏距离指示等细节信息。

配套服务缺乏不完善,以及旅游信息的不足会增加游客的挫折感,由此产生口碑效应会影响到更多游客的观光意愿。利用SPSS中的成对样本T检验分析游客是否愿意向朋友推荐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以及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在置信度96%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游客是否推荐西安历史文化旅游与游客本身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关联度不高。

3 西安文化遗产旅游创新开发对策

从上面3节的分析可以得知,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整体知名度相对较高,但是部分景点的规范性以及旅游产品的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根据调查所得数据,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实施以下创新对策。

3.1 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思路 需要进一步明确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方向。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品牌的构建至少还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构建品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品牌的形象提升。调查数据显示,有84%的游客在来西安前就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初步构建品牌方面是相对成功的。在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品牌的形象提升这两方面,作者认为应该秉承“区域发展,点面结合,突出精品”的发展思路。利用分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色对旅游产品进行个性化的包装和开发。考虑到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空间格局,以及未来发展在空间层面上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建议集中资源打造优势景点,以核心遗产景点带动周边景点的开发,从而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景点空间布局模式。

3.2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的运营模式 西安目前应该在文化遗产景点的运营模式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对参与运营的主体以及保护机制进行一定的改革,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也应该同时进行。在充分开发的同时,应该积极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文化遗产周边的环境,营造或者改善文化遗产周围人文和自然环境,使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加大保护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入企业投资,以改善周边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遗产保护新模式。

3.3 创新文化遗产的配套服务及设施 配套服务和设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两个方面。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是旅游者满意的重要前提条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在不断更新旅游游览图、宣传资料的同时,还应该依托优势平台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包装,帮助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游客提供更为方便和友好的观光环境。

在服务人性化方面,遗产景点的空间指示系统应该进一步完善,在遗产景点周围设置明显的提示标志,对已经设置的标志在高度、样式、中外文对照等方面加以优化。也可以通过较为明显的提示语句为游客的游览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路线安排。

3.4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的产品开发体系 由于游客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差异性较大,在景点的后续开发时应针对不同的游客打造多功能、立体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一般游客开发和推荐标志性景点,针对希望深入了解西安历史文化的游客,则通过开发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多元的旅游需求。此外,西安旅游景点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艺术、民俗及建造方面的元素,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元素,并对其加以整合,完全可以满足专业型游客的需求。通过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一定能够满足世界各地游客的需求,进一步将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健.重视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西安又好又快发展[J]. 新西部,2009,(14):47.

[2]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9-76.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篇(11)

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其本质是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升级版,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链接一切,“基于云计算、移动新媒介、大数据等新兴时期的交互媒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等生产部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1]7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众筹商业模式是:“为创意者或小微企业项目的筹资人在通过众筹平台身份审核后,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并向公众筹集小额资金或寻求其他物质支持。”[2]众筹商业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意义深远。

1SWOT分析的维度内涵

优劣势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强调Strengths、Threats、Weakness、Opportunity,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路,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制定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策略,依据是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安德鲁斯提出的竞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是企业从内部分析的管理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或长处),W代表weakness(弱势或缺点),O代表opportunity(外部环境的机会),T代表threat(外部环境的威胁),而S、W是内因,是主观因素,O、T是外因,是客观因素。SWOT分析法利用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被学者广泛应用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分析是以SWOT分析方法为基础的。

2“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态势分析

2.1Strength:“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优势

2.1.1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特性“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的少林武术依托独特的少林寺文化,以“佛家禅宗”思想为内涵,以技击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具备内外兼修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少林武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形成阴阳平衡的技击方法以及多种多样的功法功理。隋唐时期的少林棍僧救唐王塑造了少林寺的爱国情怀,明朝时期抗倭僧兵的视死如归、伸张正义的精神,以及少林寺“十不传”的戒律门规,是少林寺禅武合一,武中有禅,禅中有武的民族文化体现。2.1.2著名的少林武僧团和优质的少林品牌少林武僧团是传播、发展少林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成员主要是少林寺出家弟子,其主要任务是出访和巡演,目的在于彰显少林武术的观赏性、娱乐性、表演性,达到弘扬并传播少林武术文化和少林禅宗佛法的目的,以深邃、玄奥的超群功夫名扬海内外,传承《少林精神》中的:“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此外,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建立是促进少林武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少林武术已逐步形成一个以少林武术为核心的产业链群,中国文化世界认可度最高的文化品牌之一。”[3]对于少林武术的中国形象的建构具有战略性意义。2.1.3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众多的武术馆校政府制度的强力支持是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诸如24部委联合印发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通知,明确指出十大消费行动,其中就包括体育健身,“《方案》的第八条体育健身消费突出建设和盘活体育活动资源,丰富多元化的体育活动赛事,将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新引进来,满足当下大众对体育文化的多层次需求,”[4]以少林寺为依托的塔沟教育集团、鹅坡武术专修院、武僧培训基地、少林寺小龙武术学院等教育集团,以传承与弘扬少林武术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少林武术的当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2.2Weakness:“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劣势

2.2.1匮乏的人力资源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促进少林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商业化、市场化的少林武术产业主要集中于教育、旅游领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亟需在“互联网+”新态势下升级,以跟上当代的产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在武术核心产业与武术外延产业之间存在一个桥接,即实现二者完美对接的武术中介产业”[5],诸如武术经纪人、民间的武术家、武术拳师、武术科学研究人员等武术人力资源,由于“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新型武术产业结构的替代对武术人才不仅需求量大,而且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与管理模式创新,迎合产业发展需求。2.2.2不完备的法规条例与紊乱的表演市场武术表演是少林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少林武术在官方和民间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武术表演存在以下问题:失去武术的本真技击性,盲目追求套路表演的审美性、观赏性,“武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太过单一和老套,武术表演由“武”向“舞”的方向发展。”[6]少林武术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创立是少林武术扎根立足于大众的重要举措,当前,在利益的驱动下海内外企业与个人大量抢注以“少林”为内容的商标,其中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等,使少林武术文化在输出过程中陷入困境,而保护性法规条例的修订滞后于文化市场的发展,是造成表演市场紊乱无序的原因所在。2.2.3过度的商业化和脆弱的市场化2006年,少林武术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未能如愿,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商业化发展过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弱化禅武合一的理念,摒弃禅宗思想的“出世与入世”,导致少林武术文化满身的铜臭味。与商业化的过度发展对应的是脆弱的市场化,“武术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快速轨道后,免不了带有体育市场化的特性,”[7]市场化是少林武术文化生产、消费的晴雨表,但受市场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又具有不稳定性。正确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不仅对少林武术资源整合具有战略意义,而且能够优化升级少林武术产业结构,促使其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为其打造新生态的生存空间。

2.3Opportunity:“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机遇

2.3.1强势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互联网新媒介的高歌猛进,“对文化交流方式和远程教育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运而生出互动式的沟通方式和网络化教育,”互联网具备信息量繁杂、传播速度飞快、覆盖范围广泛、交互功能强势等特点,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是有效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在促进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的结合,促使武术文化快速传播并取消空间的限制,形成线上和线下双渠道的传播模式,从而推动武术传播的国际化、便捷化、大众化发展。2.3.2“互联网+”新型众筹平台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产业化相结合,催生网络众筹平台的出现,方便微小企业投资建设新型武术项目。众筹平台可以有效节省人力、物力,仅通过简单的P2P网络模式,就能实现投资人和募资人的双方共赢,实现少林武术市场化的快速发展。2.3.3创意产业作用日渐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武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意产业是武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在营销和消费中都扮演着完美的角色,当前我国武术创意产业增长态势迅猛、产品类型多样,地域易于集中,有利于扩大少林武术产业规模,形成强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实现少林武术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武术创意产业链条是由武术创意产业的各个增值环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9]

2.4Threat:“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挑战

2.4.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传统思想观念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与前卫的矛盾,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大数据的时代下,需要重新树立价值观、道德观;其次,如何突破当下少林武术发展的瓶颈,保持少林武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重大抉择,“互联网+”态势下武术产业众筹的发展,是催生少林武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再者,少林武术文化的创新驱动力是其发展的核心,打破原有传统型发展思维模式,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趋势所需。2.4.2西方文化强势的冲击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侵蚀着我国文化市场,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也饱受冲击。这些外来文化以各种形式攫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资源生存的空间,挤压、占领国内武术文化市场,排挤少林等武术文化的发展等。

3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战略

3.1扩大优势和把握机遇

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适时扩大优势把握机遇:借鉴市场化的成功操作模式,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推动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成功升级和转型;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链,增强核心驱动力和创新力,以少林武术品牌战略化为依托,打造少林武术文化精品产业;加强少林武术在学校、社会的传播,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传播为辅,二者相结合,为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利用全球化数字媒体的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少林武术在海外商标的合理注册与使用;借鉴跆拳道入奥成功经验,为武术进奥运打下基础。

3.2缩小劣势和避开威胁

继续深化少林武术产业的体制改革,坚持少林武术文化的原有生态,秉持“禅武合一,禅武不分,禅中有武,武中有禅”的思想,在武术表演市场中强化武术技击思想和禅武合一思想;发展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合理挖掘少林武术文化资源,避开少林武术文化唯商业化的谬论,实现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摒弃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众筹的发展模式,建立“阳光”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推动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繁荣发展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是我国武术产业发展好坏的晴雨表,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运用SWOT理论的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规避自身劣势,消除不利威胁,抓住当前机遇,是推动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