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教学的原则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1 15:03:15

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1)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对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而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因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知识也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对留学生进行文化能力的熏陶和培养,有人把这种文化能力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其实就是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早在1986年,吕必松先生就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交际性原则”,认为:“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以及规定教学法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衡量总体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为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做出科学的宏观安排。”这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要保证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都是为了达到培养这个目的服务的。本文从文化的内涵,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出发,阐述融文化于教学之中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需遵循的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照、借鉴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模式,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要把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只有把课程的总体设计、课堂、教材与汉语教师的能动作用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

1.交际原则

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避免学生使用语言交际时产生障碍,因此遵循交际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导入容易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时会产生交际误解的语言文化知识,重点讲解有别于他的民族文化的语义部分。

2.循序渐进原则

语言的学习与语言的教授一样,都要遵循从简至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古代教育家朱熹曾把循序渐进的原则视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语言水平和领悟掌握语言的能力进行。比如对初级阶段的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一些最为普遍的最为常见的文化现象,主要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交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不同,如:称呼、问候、打电话、购物、娱乐及时间安排、告别等方面内容。文化导入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分层次有选择的。

3.适度原则

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全部教给学生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适当地导入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导入的文化内容,同时要注意所学的文化因素必须和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制定的,有针对地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为日后的汉语学习做好文化的铺垫。掌握适度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对某些关键的词语的文化涵义应有重点地讲那些如果不加说明就会影响正确理解和顺利交际的词语。缺乏针对性,盲目宽泛或是过于深入的文化导入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很可能超出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

4.针对原则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汉语,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在对各国留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如日本和韩国,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上有很多相同点,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相近的文化知识点就可以一语带过。但是对于像我院印巴及伊朗留学生来说,文化差异巨大,因此很多文化细节必须在课堂上交待清楚,不然一定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正确使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和个别需要,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5.准确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教授给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翔实的教学依据,不能因为汉语是本民族语,就在课堂上对一些教学内容信手拈来,对学生的问题想当然地回答。一定要秉持对学问的尊重,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做好备课工作。

四、结语

文化能力的培养是语言交际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培养留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就必须把语义和语用的教学跟交际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着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当然,对外汉语教学也要求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修养,要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有中西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必要学识。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美]萨皮尔.论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2)

案例一:由简到繁的小组任务(以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为例)该单元主题为“神话与传说”,课内精读课文为一则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为什么乌龟的贝壳是不平整的”。曾有学者(郭姗姗,2011)指出,笔者所用教材虽是国内优秀外语教材,但在内容和选材上“都偏重于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而缺少母语文化的输入,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针对这样的缺憾,笔者在进行单元导入时,有意识的加入了一则中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及一则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前者是一个动画短片,在熟悉完相关词汇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配音比赛。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精读课文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将课文故事内容以微型剧的方式表演出来。由配音到角色扮演再到微型剧表演的设置,在任务难度上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故事内容上由熟悉的文化过渡到陌生的文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个任务中,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表达流畅性逐步提升,其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乐在其中。此外,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兼顾。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中国寓言故事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相通的主旨和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即“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乌龟在伊索寓言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古希腊文化和尼日利亚文化)有了侧面的了解。

案例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以第六单元“人和动物”为例)该单元主题为“人和动物”,课内精读课文为“人和动物的好斗性”。有学者(文江华,2010)指出,“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技巧在于善于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境下主动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以求得他们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因到果,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设疑要严密,答疑要适度,留有余疑,不断启思。”针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富有哲学意味的单元主题,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置上也是本着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顺序环环相扣,具体如下:“人和动物有区别么?表现在哪?”这个问题也引出了西方文化、圣经《创世纪》中对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的宗教解释;“人和动物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的地位是低于还是高于动物,还是两者平等?”这个问题引出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人和动物是否有相似性?动物通‘人性’么?人又有‘动物性’么?”这个问题引出了一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以及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最新的影视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启发了学生对人和动物好斗性的深刻思索。通过层层启发,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因素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师生间思想层面的深层互动。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3)

从目前声乐教育界的现状来看,重技巧轻理论、重教学轻实践、重经验轻科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声乐人才的培养。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重视声乐理论的讲授和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逐渐养成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全面、透彻地理解理论。声乐理论的意义是指导声乐艺术的实践性活动,声乐艺术实践就应当是对歌唱经验、歌唱技术、歌唱表现的理论总结和不断实践与练习。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就是能够证明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一种判断。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科学的,教师所运用的方式、所做的论证和范唱是科学规范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将歌唱的感性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思考,不断探究和总结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合乎嗓音科学发声规律的演唱、训练方式开展歌唱教学活动。我们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借助科学的方法、途径、手段和规律,合理、系统地开展嗓音歌唱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务必强调科学性,离开科学性就无从谈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的原则

声乐课教学内容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在声乐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声乐教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声乐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人类传承的特殊活动,是学生认识声乐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声乐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演唱技能的重要保证。

(一)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统一原则。

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统一的原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声乐教学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反映。作为声乐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要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声乐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逻辑思维发现问题。

(二)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性与艺术性原则相结合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由音符和文字的有机结合,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训练价值较高的中外声乐作品做教材。通过声乐教材歌曲的演唱,可以使学生体验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健康的思想感情、鲜明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思想性寓于艺术性之中,即“寓教于乐”,从而达到艺术教育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

三、教学目的上要坚持的原则

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声乐人才,满足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教学任务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研究歌唱语言的表达方式,研究歌唱技巧与舞台表演的关系等。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声乐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以及音乐的综合基础知识;能胜任各种表演形式的演出活动。要实现教学目标,在启发性与自主性结合的原则下,还需要坚持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原则。

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基础音乐教育的领域.还是社会各个行业中。都需要全而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声乐技艺和技巧,更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形体动作、声乐审美等,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编导能力,化妆服装设计能力等。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4)

1.引言

文化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能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其社会文化能力。但文化教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化知识讲解和借题随意发挥。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文化比较的基本功能,关系到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必须要具有适度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胡文仲,1997)。文化教学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领悟目的语文化,在文化学习中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做到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两种能力培养齐头并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经过长期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总结反思,认为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激发学生兴趣、把握文化平等、对照文化差异、相关性和实用性兼顾、师生良好互动等基本原则。

2.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束定芳,1996),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要着力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这就对授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从课本知识导入文化知识的过程,并着力创设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语境中,从而产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在语言实践和情景模拟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以歌曲为例,同样是英语文本,对于歌曲,学生在听过几遍后就既能记住曲调,又能记住歌词,但对于老师布置的课文段落背诵,却很少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记住。这充分说明了兴趣驱动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歌曲、网络视频等生动有趣的技术手段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能深刻体会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定文化形态,以及这种文化形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达到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实现文化教学的目的。

3.引导学生把握文化平等的前提

文化教学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基本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譬如不同的人种,虽然肤色体形各有不同,但绝无优劣之分,学习文化时,也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不论孕育这种文化的民族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其文化亦绝无好坏优劣之分(刘润清,1995),不能因为英语是多数发达国家使用的语言,就认为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从而产生崇洋、妄自菲薄的心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了解并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同时,外语学习尤其要重视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学会更准确地用外语介绍和传播灿烂的本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基本观念。在了解和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明白,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完成自身更新的过程。学习英语一定要学习英美文化,但不应唯西方文化是从。要告诉学生,跨文化交际是各种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和交流。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相互摩擦、相互吸收和融合,并在互动中向前发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在进行文化差异性的对比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切忌过分地赞扬某种文化,更不要恣意贬低某种文化,而应该努力使学生形成基于文化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正确文化价值观。

4.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程中遇到的文化点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归纳。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关乎文化差异的交际语境也可以由教师先总结,以便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与英美人士初见时谈话的禁忌语为例,教师可以将其归纳为“I,WARM,Where,Meal”等四个英文单词。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等。学生只要记住这几个单词就可以很随意地和外宾交流而不至于陷入一种文化禁忌遭遇尴尬。因为这四个单词表明了在初遇外宾时不合适提问的收入、体重、年龄、宗教、婚姻、去哪里以及是否吃饭等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张秀英,2007)。这些文化点应该合理分布于日常教学中,并应用大量的情景模拟使学生能进行实际演练,做到熟练掌握这些差异且明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但汉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全部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因此对文化内容的量和度的把握是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灵活处理的一个问题。巧妙而典型的对比和归纳不但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文化知识,而且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注意课本知识的相关性和交际的实用性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应该坚持两个原则,即课本知识的相关性和应用于交际的实用性(陈申,2001)。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但文化教学并不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有文化点都必须和课本紧密相关,切忌恣意发挥,漫无边际。其次,文化知识的讲解应该确保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也就是说,文化导入一方面要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依托,另一方面必须顾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英汉语言的差异性,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动机,提高其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意识到英汉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中有关于西方节日的文章,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课文的文化知识点进行西方节日文化的延伸。如Valentine’s Day,在对其来龙去脉向学生作以简单介绍后,还可以和中国传统的七月七日互相比较,在交际中可以说:Today is Chinese Valentine’s day.这样就既兼顾教材,又兼顾交际,体现了相关性和实用性的文化教学原则。

6.着力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动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而坚持互动性的原则是培养这种文化意识很有效的途径。这种互动与平日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并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指在文化教学环节上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文化的导入也包括观念、认识、情感、成果等个人认知及主观层面的内容(金惠康,2004)。通过探索和讨论可以可以获得新发现,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例如文章中讲到西方的Party,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自己印象里西方的Party的形式,以及受邀参加一个Party时作为客人应该注意的时间、举止、言谈、告别等问题。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实现师生互动后,在时间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即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西方的Party,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文化氛围,以小组表演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一些简单的文化点诸如问路、求助等均可以在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中展开,教师可以利用当地较有特征的建筑物让学生进行问路的情景模拟,也可以很有创意地进行表演。总之,着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对于文化的有效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语言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坚持科学的导入原则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也是文化导入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目的语文化的趣味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来。在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要防止学生形成文化优劣的错误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和崇拜。同时,教师要在平时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归纳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在文化教学中既要紧扣教材设计的文化项目,也要顾及文化意识培养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要设计科学生动的教学过程,着力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互探讨中深化对文化的领悟,达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总之,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事关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成败,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经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在协调有序中共同提高,实现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Stern.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5)

大学英语教育导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

更新观念。首先我们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树立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保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合适的交际地位。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扎实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外语的学习。钱钟书、林语堂、南怀谨等就是学贯中西的典范。

修订大纲。应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清晰地界定“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要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并对各层次的学习者都要提出正确运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相关要求。应该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把出现频率高的相关词汇和表达纳入大纲词汇表,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使学习者在涉及本国文化表达时能够得到更多指导。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可以指引教学方向、反拨教学内容。大学英语各级各类考试应该把考察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母语文化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它可以检验文化教学的成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从而使外语教学管理部门、外语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和体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我国英语教学现有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到系统整体学习的英语课程。可考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加有关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课程,在英语专业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二年级开设现代汉语,三年级可设汉语语言学。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尝试开设双语教学的“中国文化概论课”、“中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引导学生领会中西文化差异,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此外,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人中国文化,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以课外作文的形式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们用英语表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以课外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文化教学素材的收集、话题讨论、问题的设计等工作;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化资料,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去识别和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被误解或忽视的交际失误现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

精心编选教材。教学以教材为蓝本,同时教材也是反映教学模式的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英语教材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将目的语文化与我国文化加以对比。针对学习者的目标,确定教材的文化内容。比如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教材可以增加一些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介绍;在中高级阶段教材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容,同时把成语、俗语、谚语等反映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的词和词汇以英语的表达形式编入教材,避免师生自行传播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编写大学英语阅读类教材时,应该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教材之中。在编写听说类教材时,应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话题,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说涉及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语材料,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输出。

提高教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输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极大。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导入母语文化教学,就一定要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培训学习,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母语文化渗透意识,并能清醒地认识到运用英语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使其自觉成为学生的领路人。通过培训学习,巩固和锤炼教师的汉语语言文化功底,拓展其文化研究领域,确保在多层次高水平上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差异对比原则。着重差异对比原则是可以合理减少学生在学习中文化冲突和障碍的重要方法。其实,人类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其相异之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该将文化差异对比原则运用到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比,因为交际中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体系的重要载体。

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文化内容应该是建立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相联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同教学内容相黏合,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简洁易行、行之有效,切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

循序渐进原则。中国文化渗透和任何教学活动一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与语言教学各个阶段相适应。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导人的重点、方式及分量,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并注意导入时不转移英语语言教学的核心,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框架,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两者中间寻找动态平衡。

系统性原则。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国文化也不例外。零零碎碎地了解无法达到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就无法接触文化的本质问题。教师在文化导人过程中必须树立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的观念,并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各个方面,把握教学的重心,避免在文化导人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让学生形成相对立体的完整的汉语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用性原则。文化导入要注意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知识为交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悉心体会。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语言的感性化与理性化相对。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是根据教材内容讲道理,崇尚概念、判断、推理,以逻辑性见长,以诉诸学生的理性认识为目的。感性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语文教材从形式到内容的形象性、感情性因素,而且使之通过充满形象色彩和感彩的十足的言语传达出来,成为学生可感的审美对象,从而有力地作用学生语文方面的审美感觉和感情,唤起他们的审美想象和体验。它所重视的是对语文美育教材的感觉和感受,以情感性取胜。所以,感性化的教学语言有下述两个显著特点:

(一)有声有色,即教师的语言表达通过声、韵、调及其节奏的变化生动地叙事、状物、绘景、论理和抒情。它包括绘声绘色和以声色传情这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

绘声绘色就是用话语描摹对象,使教材中的人事景物等在话语中生动地呈现出他的形貌情态,而成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审美对象。如节选自《老残游记》中的一段: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无论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对这段描写文字都应该突出其中描写黑妞的肖像、行动和歌声的部分,尤其要突出那些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的关键词语,并带着教师自己的感性经验,在描摹黑妞形象的同时传达出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生动感觉和感受。而所有这些必须通过话语的声韵调及其节奏来实现,包括吐字的轻重、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以及音质的变化等。只有如此绘声绘色,才能唤起学生真切鲜活的形象想象。

以声色传情指在绘声绘色地描摹对象的感性面貌时传达出作者或人物的特定感情,使形象更显光彩,更具感染力。上面所引那段描述,始而好奇、继而迷醉、终而惊叹的感情贯穿其中。教师在用话语描摹时当传递出这一感情过程。

(二)角色化,即教师扮演多种角色,使他的教学语言成为各种角色的语言表达。其目的是更加贴近教材中的叙事、状物、绘景、论理和抒情,增强对学生审美的引导作用。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2-0070-03

随着语文教学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而信息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等作用。

但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十分完美,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一味注重课件,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注重了视听,而疏远了思考”等问题。

因此,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化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误区

1. 注重了课件,忽视了规律

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力求精美。对于课件中需要使用的图片、音频、动画等要做到精挑细选,对于页面设置、课件整体规划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这样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推动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为了课件而“课件”,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试图以此达到美化课件的效果,那么势必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则会使语言变得过于“直白”,失去了含蓄的韵味,让想象失去空间,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懒惰”。

例如,在《过万重山漫想》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试图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三峡奇景的目的。这样一来,美景便在瞬间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十分“单调”,那种“千人千景”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了。

此外,很多教师都力求课件“新颖”点,“好玩”点,“花哨”点。表面看,这样的课件似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却违背了心理学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愉悦了视听,疏远了思考

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语文教学课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费力颇多,力求愉悦学生的视听,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不过,这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减少了语文课堂的语言性和想象力。目前,很多课件扮演的角色无非有几种:化抽象为具体,将本需要教师细致讲解和学生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事物和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移黑板于屏幕,将很多需要板书的内容移植到屏幕上,省去了备课和书写的麻烦。

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在对“亭亭的的裙”“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优美的比喻句进行讲解时,教师本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和比喻本身的妙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但很多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亭亭的的裙”“明珠”“星星”等意象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却没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脑海中重构完整的荷塘美景图,从而破坏了荷塘月色整体的意境美,将景物切割得七零八落。

3. 增加了容量,降低了效率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吸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将原来无法板书,或教师口头表述有难度的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正是信息化教学的这一优势,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毫无节制”地扩充课堂,将许多原本无关紧要的内容“生拉硬扯”地添加到课件中来,以求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到“全知全解”。这一做法确实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却也让上课变成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知识旅游”。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随着教师的步调边走边看,浮光掠影。一节课下来,“观景”颇多,收获甚少。

例如,在《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将鲁迅一生的经历、写作此文时的详细背景、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解读等无一遗漏地搬到课堂上来。试问,将这些材料全部展示完成需要多久?学生对其有最基本的了解需要多久?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赏析文章本身的深刻思想呢?学生又有多少时间去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呢?

4. 注重了“拿来”,忽视了实用

当前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敲击键盘,晃动鼠标,各种信息便应有尽有,其中自然也不乏各类语文教学课件。于是,很多教师充分发扬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神,但凡需要课件,首要工作就是从网上搜索、下载,然后拼凑,最后“化为”自己上课用的课件。

这一做法自然有其好处――既可以节约课件制作时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是教学活动综合了多种因素,包括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对学情做到了如指掌。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课件都应该有针对性,具有不可完全复制的特点。但大部分教师在选择课件时,只要看到形式花哨、内容丰富的,便认为是好的,适合自己的,并未顾及学生的特点。

随便“拿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语文信息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文本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原则,从文本的实际需要出发,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1. 信息技术使用不可贪多,而应精益求精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扩充课堂容量,把知识点更详尽、更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深入而全面地把握文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语文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学科。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能让学生说的,绝不用多媒体展示;能让学生“思其意”的,绝不用多媒体“绘其形”。只有在学生确实无法理解的情况下,才可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以达到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效果,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向学生展示太多的有关“荷”的图片,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诗化的语言将自己感受到的荷塘美景表述出来。只是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时候,由于对四一二反革命、朱自清的人生际遇等不甚了解,因此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朱自清当时的思想,对于作者在欣赏美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心境感到一头雾水。这时,我便因势利导,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在知史、知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涟漪。当然,资料展示不宜过多,而应精挑细选,否则学生的兴趣将会发生转移,偏离教学中心,最终得不偿失。

2. 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生独立思考相辅相成的原则

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只是将问题的答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那么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信息技术,无论是课件、动画,还是音频,都只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考,辅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挤压学生思考的空间,简单地出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讲授《将进酒》一文时,当讲到“陈王昔时宴平乐”一句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李白为什么会联想到陈王曹植呢。由于对曹植的经历不是十分了解,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我先是顺势利用幻灯片展示了曹植的经历,并与李白做了对比,接着让同学们继续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大家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二者都才华横溢,但都怀才不遇,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样,信息技术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信息传递量小的不足,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大的思考空间。

3. 使用信息技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每一种信息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辅助教学,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思考等不同作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驾护航。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不同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有所取舍地使用,使其用得其所,真正帮助我们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克服的困难。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而是结合教学的需要使用了音频和动画技术。为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朗诵水平,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名家朗诵,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诵读声中不由自主地走入词中,被其中所散发出的豪放和洒脱所吸引。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看见惊涛拍岸和乱石穿空的景象,我便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动画,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作者的豪迈气概,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4. 坚持适宜和实用原则

所谓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实用就是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整节课就是展示幻灯片、动画和图片的过程;有些教师则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排斥信息技术。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8)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习方法欠妥,致使很多学生反映英语学习挫折感强;同时学生因为英语不是本专业知识,感觉学无所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出现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境地。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就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如鱼得水,中西文化的差异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在高职院校里,教师通常遵照英语专业教育的思维和标准教授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交际法,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文、理科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标准等一刀切然而学生的基础和现有英语运用能力无法与之匹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厂地进行文化渗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适当导人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输入文化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就可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级阶段可能较多地涉及由词汇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文化中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2)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大学英语中所选文章体裁广泛,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作品作出评价。

(3)创设对话的文化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介绍到,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68-03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高度重视“仁”文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教育引导,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仁”文化体系,努力让校园文化成为孕育“仁”文化的摇篮。建设“仁”文化园,谱写“仁”赞歌,塑造雷锋像,开设雷锋精神宣传栏,大力弘扬雷锋仁爱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以“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新)为目标的育人文化体系,浓郁文化氛围。

仪式文化感染。仁爱仪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心理内化力,可使仁爱理念具体化,融入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以感染、启迪和塑造学生。[1]扬州商务高职校经常举办一些仁爱活动仪式,如爱心志愿者宣誓仪式、“5.12”慈善一日捐捐赠仪式、“三困生”结对帮扶结对仪式等“仁”文化教育。

行为文化示范。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师德师风的垂范作用,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身实践。通过“师德标兵”、“感动学校教师”等评选活动,号召广大教师做学生仁爱的导师,成为展现仁爱精神的典范。

仁爱行为示范。学校仁爱行为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扬州商务高职校从仁爱精神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帮扶计划,与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贫困地区合作办学,给予师资、技术、资金方面的扶持;长期接收海南儋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和新疆地区教师来校参加师资培训;实施“春蕾”计划,免费招收失学女童来校就读,千方百计帮其就业创业;利用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退伍士兵、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这些仁爱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舆论导向。

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仁”文化系列宣传讨论活动,营造舆论氛围,使学生了解“仁”文化的内容、意义和要求。扬州商务高职校利用升旗仪式、周末素质大讲堂开展系列讲座,利用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组织开展学习和讨论。

编写文化读本。阅读对培育青少年的人文精神、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扬州商务高职校自编诗词读本,组织学生开展的经典文化晨读活动已成为一大特色,学生受益匪浅。

借力信息平台。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仁”文化教育,借助手机和网络信息平台传播“仁”文化,收效明显,如群发手机信息、开通微信公众帐号、组建QQ交流群、建设专题网站等。扬州商务高职校利用与移动、电信、联通等多家通信运营商校园厅的合作关系,定期向全校学生手机发送“仁”文化教育信息。作为江苏省“人人通”网络学习平台首批试点学校,该校积极尝试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分享互动平台,推进“仁”文化教育。

3.课程渗透。

课程内容与“仁”文化融合。课程教学是“仁”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扬州商务高职校教师在德育课、语文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中,将“仁”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对仁爱的认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取向,让学生自省,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自我。

4.活动领悟。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组织“仁”文化社团、文化沙龙等;开展“仁”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等。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仁”文化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领悟“仁”文化的内涵。

开展专业展示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烹饪专业学生开发“仁”文化主题菜肴,旅游专业学生策划“仁”文化主题旅游路线,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网页制作,动漫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漫画创作,美术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剪纸创作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仁”文化教育融入专业展示中,一举两得。

5.实践体验。

扬州商务高职校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仁爱实践中体验爱的情感,内化仁爱意识,体会助人的快乐、爱助的温暖,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学校“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下,长期开展“学习雷锋,德润商校”的实践活动,已成学校活雷锋品牌。志愿者依托专业技能,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聋哑学校,各展神通:“小红帽”时常活跃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协管交通,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定期为社区清洁卫生,绿化家园;在街道进行普法宣传、营养咨询活动;烹饪专业的“小红帽”经常为社区、福利院老人们送去自己制作的点心和烹制的可口佳肴;美容美发专业的“小红帽”长期为老人们修理发鬓、修剪指甲;工艺美术专业的“小红帽”不间断为孤儿院、特殊学校孩子们带去亲手制作的剪纸和泥塑,带着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一个又一个的“小红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积小善成大爱,融化为心灵深处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一份深沉的爱。

(二)家校联合,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家长形成共识,共同参与“仁”文化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举行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发放资料等多种途径,让家长认识到“仁”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仁”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修养,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子女的心灵上烙下深刻的印记,父母对待人和事的评价标准也往往被子女作为自己判断是非的依据。因此,家长必须自觉加强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倡导教师率先垂范、家长也积极参与,给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3]

(三)挖掘资源,发挥社会正能量的教育作用

1.开展“社会讲堂”活动。学校应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以及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都是“仁”文化教育的重要社会资源。扬州商务高职校特别注重当地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把“扬州好人”“红马甲义工”“广电爱心车队”等学生身边的鲜活榜样请进学校,开展“社会讲堂”活动。他们的事迹洗礼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田播下了解仁爱的种子。

2.开展“社校联建”活动。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联合共建,共同开展仁爱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与社区、企业联建,与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聋哑特殊学校结对,弘扬仁爱精神,常年开展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菜品加工、家电维修、清扫清洁等服务,为人们带去精湛的技艺、良好的服务、诚挚的微笑、贴心的关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四)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外化的仁爱教育要完全为青少年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内化为自我的仁爱行动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仁”文化教育也必须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真正理解“仁”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自觉升华思想,从而主动践履。[4]

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各种“仁”文化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学生既是活动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感动商校学生”评选、“仁爱之星”评选,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的行动。

二、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主体多元化原则

“仁”文化教育是一项复合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一同行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仁”文化教育体系。“仁”文化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二)教育形式多样化原则

职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仁”文化教育活动,如理论宣讲、文化熏陶、课程渗透、活动领悟、实践体验等;应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专业,依托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

(三)教育方式隐性化原则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而是隐藏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教育传媒平台构筑等。[5]

职业学校学生年龄较小,进行正面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有限,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将“仁”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渗透到教学过程及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仁”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内化。

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体谋划,系统构建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仁”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提高“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纺平.中小学生仁爱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8.

[2]廖宇,胡激.浅析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8).

[3]姚轶琳.90后青少年仁爱教育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9.

[5]张伟强.隐性教育争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ths and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 Case Study

WANG Tao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10)

一、引言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的关系,学界早已有所讨论。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第一位的,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是第二位的。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交际教学重要性的前提。

(二)交际教学的特殊地位

交际教学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任务型教学法(又称交际法)中得以阐释。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交际教学的双重身份,即既具有以语言教学为载体的特点,又具有文化因素教学的若干特点。

张占一(1990)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交际教学是广义上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相关内容。它与传统意义上对外汉语教学法中的交际法有一定区别。

二、课堂教学的交际特点

(一)模拟性

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多是从语言功能出发,设置一定交际情境,学生模拟真实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真实体会交际双方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言语表达,注重交际原则的把握。由于交际的模拟性,可能会出现与自身交际特点不符的情况,这就加大了学生对所模拟的情境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与中国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中国人的交际行为。例如,中国人在得到别人称赞时的委婉表达,欧美学生就会很不理解。

(二)生活性

由于交际教学应服务于语言教学,起到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作用,加之对外汉语教材(以口语教材尤为明显)的主题设置多以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进行编排的,因此实践中的交际教学也多以生活性场景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还是基于学生、外国人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可能在与当地中国人的接触中会得到与课本不一样的交际回应。生活交际的复杂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定的难题。因为生活情境是复杂多变的,交际对象也是不确定的,而课本只能给出普通的交际示范。

(三)零散性

由于对外汉语的课型设置,交际训练多出现在口语课堂中,当然其他课型也必不可少地有所训练。综观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由于缺乏统一的大纲作指导,很难编排系统的口语教材。就目前的口语课教材而言,大都设置日常问候、购物、商量、建议等语言功能为主线的话题式口语教材。这就决定了口语课堂教学也很难像语法教学那样分类明确。

(四)单一性

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训练多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这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交际内容具有话题单一性的特点。一方面,给学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口语训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给学生融入现实生活的情境设置了障碍,学生在复杂的交际情境中可能会处理不当。因此,锻炼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是交际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课堂教学的交际教学原则

语用学领域关于会话规则研究较多。格赖斯(Grice)提出,出于礼貌,会话中的双方都应该遵守合作原则。这包括以下4个准则:1.质量准则;2.数量准则;3.方式准则;4.合作准则。利奇(Leech)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礼貌原则。这一原则由得体、宽宏、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等6个准则构成。

针对上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特点,提出以下8项交际教学原则:

(一)语境优先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际局限在特定的角色范围之中。从这一方面说,师生双方的交际行为都是受交际环境严格限制的,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交际模式。然而,课堂教学自身的特点又会使师生、生生的交际情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由此,师生、生生之间是在不断变换的交际情境中转变各自角色,进而决定采取何种交际策略来完成模拟情境的交际任务,最终达到加强交际能力的目的。据此,我们倡导的语境优先原则,是指先撇开课堂情境这一大环境,优先考虑所模拟的交际情境这一小环境。

(二)角色适用原则

角色适用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模拟情境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在角色的选择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当然也要做到公平原则,教师适当协调。例如,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训练,可以进行交际双方角色互换。这样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两种不同的言语交际角色,达到多练的目的,也避免了学生由于角色选择失误而造成的交际压力。

(三)双向协同原则

课堂交际教学的顺畅进行,不仅需要师生、生生进行双向合作,还需要交际双方协同合作。表现在生生交际练习时,教师作为旁观者和交际过程的监督者,对生生交际训练进行实时、适时的检测,而学生也会观察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以反省自我交际行为。而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学生极有可能发生交际迁移,在课后潜移默化地遵循目的语交际文化的若干规则。

(四)交际仿真原则

交际仿真原则要求学生在进行模拟交际练习时,要按照真实性、逼真性的要求,尽量保证交际过程的连续性。此外,学生进行模拟交际训练时尽量不要看课本,不要做提示纸条。学生可参看教师书写的板书设计,从中提取关键词,以帮助回忆交际内容。回忆际操练,有助于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锻炼自主的交际能力。实际情境的复杂性,也要求学生灵活应变,处理得当,不可能有现成书本可供参考。

同时,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不打断模拟交际,适当做些偏误笔记,待交际训练结束后再做相应点评。当交际训练无法继续时,教师尽量不给提示,以避免学生的依赖心理。

(五)语用纠偏原则

语用纠偏是指教师在把握交际练体方向不偏的前提下,待学生交际练习结束后,着重指出其语用偏误,而非只指出其语言知识的偏误。由于交际练习通常是在学习课文之后才进行的交际训练,旨在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功能意念的交际要求,因此,学生通常已经基本掌握语法内容,很少会出现语法偏误,反而会出现更多的语音偏误和语用偏误。尤其是在交际练习要求学生脱稿进行时,语用偏误尤其明显,表现为交际双方只考虑自己的会话内容而忽略灵活应变的原则。

(六)礼貌会话原则

礼貌会话原则与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一致性。课堂教学的交际训练,也是模拟真实情境的仿真交际,因此,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教学也不可避免地遵循这些普遍原则。

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是以西方价值取向为出发点,而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对文化差异因素考虑不够,我们所提出的礼貌会话原则是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中国交际文化为主要内涵,相对于西方的礼貌原则,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委婉语的使用更加频繁、社会角色的高低有序上。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师生礼仪、遵循模拟情境的特定礼仪。

(七)求同存异原则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因此更多地涉及跨文化交际内容。刘珣指出,交际能力中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均与文化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操练交际练习时,不可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禁忌。尤其是来自穆斯林文化国家的学生,对待多样文化的接受性上有所封闭,不像欧美文化国家开放性较强。

(八)非言语交际原则

周小兵(2009)将非言语交际归纳为8种:(1)手势;(2)姿态;(3)服饰;(4)眼神;(5)表情;(6)体距;(7)触摸;(8)音量。庄继禹(1988)将非言语行为分为4种类型:(1)体态行为,表现为说话时身姿、手势、表情等;(2)时空行为,包括体距行为和时间行为;(3)外表行为,包括容貌、仪表、服饰等;(4)类语言行为,包括声音的音量、音调、重音、语调等因素。

我们综合两家说法,着重讨论与课堂交际教学最为密切相关的手势、姿态、眼神、表情、音量、重音、体距等因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很难深刻体会中国人交际时的眼神、表情、重音等诸因素。课堂教学时,教师则更难讲解清楚。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差异较小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可以自己表演,让学生来猜测其含义。例如,教师和学生模拟交际时,教师不断地看手表,这一动作就暗含了交际对象的想快点结束谈话。而,对于差异较大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可以做动作,直接释义该动作所表达的特殊含义。

四、结语

本文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教学原则,主要区分了交际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又称交际法)。在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突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口语课上的交际特点,即交际的模拟性、生活性、零散性、单一性等特点,并由此提出了8项交际教学的原则,即语境优先原则、角色适用原则、双向协同原则、交际仿真原则、语用纠偏原则、礼貌会话原则、求同存异原则、非言语交际原则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综合运用多种原则,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灵活多变地加以引导和阐释,锻炼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英]利奇(Leech),李瑞华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汤英莎.跨文化交际的言语得体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庄继禹.动作语言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8]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9]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文化教学的原则篇(11)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文化教学的意义

文化导入是学生参加高考的需要。传统考试主要考查语法知识及词汇的用法,这是造成“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随着英语高考的发展,它强调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真正地道的英语应当在表述内容的同时体现英语的文化色彩,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考生在作答此类题时,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意思,还要联系到意思所渗透的文化背景。文化导入是语言交际本身的需要。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交际是运用语言的主要手段,包括书面和口头交际两个方面。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而离开文化背景的交际英语是行不通的。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两个方面:词汇中的文化和语篇中的文化。

三、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需要注意的原则方面有:

1.认知原则。认知原则本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通过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来进行。

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知识拓展,应基于语言教材中的基础来进行。

3.对比性原则。对比性原则则是基于文化的相对性质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4.宽容性原则。宽容性原则,即是要摆脱文化歧视这种思想。

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文化教学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正确面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加强对英语词汇的理解,从而正确地应用英语词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要想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的方式,勇于创新,不断尝试,适时地持续地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英语与汉语中的有些词汇看起来在概念、意义方面似乎相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进行解释,并与相应的汉语词汇对比,有时还可适当扩展到其他相关知识,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这种见缝插针的渗透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与习俗。

2.文化教学与口语教学相结合。地道的英语口语本身就是英美文化集中和典型的体现,多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

3.文化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外研版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除了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外,阅读主课文也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深入挖掘,注重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

4.文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科目,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对英美文化进行探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和英语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一些比较复杂、需要学生系统了解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非常适合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获取。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指定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加以探究。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主动去探究和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