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慢性病健康档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2 16:25:30

慢性病健康档案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对象

评价方式和流程

指标任务

备注

项目执行

健康档案(5分)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2分)

区级和机构

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

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档案,用“有效档案比”来校正区级提供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区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75%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无效档案认定:无效档案指居民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表中空项超过三项及以上的档案。

健康档案合格率(3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档案真实性及是否合格。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区级健康档案合格率≥90%

1.分值比重:现场健康档案合格率核查2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档案数直接判定为不合格档案。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6分)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任务完成情况(2分)

区级和机构

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

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管理档案,用有效管理档案比校正机构和区级提供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数量是否分别完成区级和市级年度分配管理任务。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参照市级和区级下发高血压患者管理任务的红头文件为准进行现场评价。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有效管理档案认定:有效管理档案指年内有一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记录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4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及规范性。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0%

1.分值比重:现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管理档案直接判定为不规范档案。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6分)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任务完成情况(2分)

区级和机构

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

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管理档案,用“有效管理档案比”来校正机构和区级提供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数量是否分别完成区级和市级年度分配管理任务。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参照市级和区级下发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任务的红头文件为准进行现场评价。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有效管理档案认定:有效管理档案指年内有一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记录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4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及规范性。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

1.分值比重:现场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管理档案直接判定为不规范档案。

项目效果

健康档案应用(4分)

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4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重点核查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动态使用情况进行现场评价。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健康档案动态档案使用率≥55%

1.分值比重:现场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档案直接判定为无动态使用。

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4分)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2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其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现场核实其血压控制情况。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血压控制率≥50%

1.分值比重:现场血压控制率核查1.5分,复核误差核查0.5分。

2.不真实管理档案直接判定为血压不达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2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其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现场核实其血糖控制情况。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7月开始对加入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人资料的收集。至2007年12月已有328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其中女146例,男182例,年龄35~70岁。

门诊配备主任医师1名、专科医师2名、护士1名。主任医师及专科医师的职责:承担每日患者的就诊工作,制定治疗方案及计划,并承担健康教育讲座。护士的主要任务是接诊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对就诊患者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记录;于每日门诊结束后,将该日就诊患者的档案整理、输入计算机;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包括[1]登记卡、个人基本卡、各项检验指标卡、治疗卡、自我管理教育卡。

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每例设立1个档案袋,给予编号,专柜管理。每次来就诊时,调出个人资料,就诊医生可结合上次诊疗计划与新的检验结果,提出新的诊疗方案。诊疗结束后,由护士将就诊档案整理归档。初入患者档案的建立:对刚加入的患者,接诊护士按个人基本卡内容详细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并做好记录。将患者初次所做的各项检查及检验报告按时间粘贴,填写检验指标卡。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依次建立患者治疗卡,自我管理教育卡,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宣教,并将患者掌握情况记录入档案。完成患者健康档案的各项内容后,整理放于档案袋内,编写号码,并告知患者个人健康档案编码[2]。让患者熟悉就诊程序,以便下次就诊。再次就诊患者的管理:调出前次就诊资料,填上就诊次数;接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药物及治疗的再次调整;护士将该次就诊所做的各项检查内容再次整理于档案内,并根据新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宣教,如患者新增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护士就要指导患者改变上次的运动方式,不宜晨起运动,运动中应有人陪及备少量食物等,以防止低血糖。最后将新方案和患者掌握情况记录档案内。

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每次教育情况,于每月1次的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课上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测试,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并将记录于个人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教育及发放宣传资料。

讨 论

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确保了治疗与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很多患者刚加入特慢病时,往往延误或不愿进行正规治疗;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渐渐淡忘,个人的各项检查资料或丢失或不齐全,造成无法对患者进行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地治疗和健康教育。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弥补了以上的不足。

吸引了大批的糖尿病患者,促进了护士的成长:特慢病门诊自设立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以来,吸引了大批的糖尿病患者来院就诊,扩大了特慢病门诊的知名度;特慢病门诊个人健康档案的使用,使来本门诊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教育有序,患者达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与我们门诊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中,随着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内容的不断增加与完善,使得护士能够全面的掌握每位患者的情况及问题。这样护士就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因人施教,并在日常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制定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教育目标。

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身疾病描述不准确、不详细,对于治疗方案和健康教育计划的落实不到位,这给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和个人资料的增补、完善增加了难度。另外,专科护士的培养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小结:在糖尿病慢性病门诊的治疗中,我们重视对门诊患者的管理,建立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并注重患者个人健康档案的增补和完善,及时与社区取得联系,避免了重复教育,提高了患者参与地积极性,减少了社区护士的工作量,也使得我们能够全面的掌握每位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3)

关键词: 慢性病;档案;管理;对策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files;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321-01

0引言

我国70%的死亡为慢病致死,由慢病导致的早卒占全国YPLL的63%,我省慢病的流行也呈现上升趋势,慢病占总死亡的构成已由1989年的61.67%上升到2005年的70.63%。加强慢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病档案管理对慢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社区慢病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 人员及基础设施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慢病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人手不够,二是办公场所和设施不足。以一个常住人口20000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高血压病管理为例:每年要进行高血压病筛查4000人,并做好筛查记录。按高血压病的建档率计算应该900人,按四川省慢病绩效考核指标每人每年随访12次计算,应有10800次随访,并进行档案记录,按考核指标,至少应该对630名慢病病进规范管理。可想而知,按现在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可能出现的则是为了完成随访记录的任务而闭门造“访”,臆想造“档”除了高血压病以外,常见慢病性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二十多种,若因人力物力不足而有上述情况,则很难保证辖区内所管理的慢病病人的真实随访档案的记载,势必造成“活档”变为“死档”,甚至出现大量虚假档案。

1.2 队伍不稳定,具体工作脱节慢病管理政府强调很重,落实到社区很轻,没有把慢病管理列为重要岗位,反应在人员问题上就出现安排人员很随意的情况,年轻人看不到工作的重要性,觉得干这个工作技术含量低,前途不大,故而不安心。这些都造成了慢病管理队伍不稳定,经常更换人员,导致慢病管理医务人员不熟悉慢病管理相关知识,社区配备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1.3 档案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档案是直接形成的真实历史纪录,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对慢病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责任心不强而使档案质量不高或不实。由于责任心不强的原因,常常造成档案记录不实。已建的慢病档案,或无治疗记录,或治疗记载不全,或治疗记载不实。

1.4 健康促进环节薄弱健康促进在社区内居民的入户随访开展不力,有的无法完成入户随访,无法完成随访档案记录。健康促进的物力与财力的支出相当有限,把健康促进工作简单化,以搞点宣传、造点声势、讲点知识来代替健康促进,没有从民生的角度着手健康促进工作。

1.5 慢病人员管理困难社区慢病人员的管理客观上存在几大难点:一是慢病人员流动性很大,经常更换住处;二是管理人员上班的时候,病人经常不在家;三是有部分病人不愿意接受管理。

2慢病档案管理的对策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领导对慢病管理工作的责任。慢病防治管理工作,是国家民生系统工程的内容之一。政府是慢病管理工作的主体,政策、基础设施、人员配备、经济安排、方案制定、目标任务等,都由政府负责。

2.2 慢病档案管理的督导考核:慢病档案管理是纳入了政府公共卫生能力考核指标的,由于种种原因,目标档案管理工作的督导考核常常网开一面。应该根据目标任务,加强督导,严格考核,这样才能规范慢病档案管理工作,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

2.3 社区要将积极争取到的专项经费做到专项专用,人员、设备、场所等要有保障,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使慢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做到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直接责任人的档案意识和责任心。社区是是慢病档案的责任者,社区医生既是档案的记录者,也是档案管理员。档案就是历史,是他人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是为治疗病人提供科学依据,要提高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2.5 慢病档案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十分必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和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2.6 加强健康促进工作。健康促进的主要目是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让慢病病人自己主动参与“书写”慢病档案,从而使慢病管理做到服务对象与管理者的互动。通过对慢病病患者进行病症管理和日常干预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慢病档案管理的目的。

2.7 稳定慢病管理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待遇。要有激励机制鼓励全科医生在社区搞全科医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指明业务和学术发展的方向。全科医生的管理要到位,在社区开展合乎医学业务要有一个逐级抬头的业务管理,为医生的业务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2.8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慢病管理医务人员团队的专业培训,完成知识更新。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

2.9 加强慢病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社区内部考核机制。2011年,四川省统一启用“四川省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这对慢病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统一了书写内容,减少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力物力。

总之,搞好社区慢病档案工作,对居民的慢病预防及身体健康状况的掌握是一个很好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对全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4)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3-02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开展,健康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在社区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健康档案是记录与居民健康有关的系统性资料,记录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及接受服务的总和[1],社区档案的建立为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方便患者就医。本文截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2009年7月~2010年12月200名建立健康档案居民作为研究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180名未建立健康档案居民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47.5±6.7岁;对照组男性115例,女性65例,年龄在13~75岁之间,平均48.2±6.8岁,两组居民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组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的知晓率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居民对慢性疾病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社区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社区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删选高危人群,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2],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打下基础。健康档案可以为对居民进行慢性疾病的筛查、管理,开展肿瘤早期发现筛查提供最详尽的资料。健康档案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信息采集量大,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家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反应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情况、病史的采集及健康体检记录,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重点疾病登记情况与管理材料,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材料等[3]。通过健康档案可以使社区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指导,让患者能再社区内接受健康指导,避免了去大医院就诊的繁琐程序[4]。同时居民在就诊时,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做到一目了然,能准确、全面的提出治疗方案,避免了重复用药、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患者减轻看病负担作出了努力。在制定健康档案的同时为义务人员配备绩效卡,记录每天的工作量,这种分配制度,强化量化指标[5],促使医生的观念发生很大改变,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其建立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达到提高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座,让患者能参与到自我保健的意识中来。有研究治疗表明,建立健康档案后居民从饮食控制、用药指导、自我监护、定期检查等方面较前均有较大的提高.

3.2 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为了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及合理性,要加强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建立居民档案必须遵循逐步完善的原则,在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过程中要以健康问题为向导,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建立健康档案室,资料收集应据别前瞻性和目的性,及时发现勤在的健康因素,并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层次进行分析总结。真实性是健康档案的基本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利用价值,居民档案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脱离这一点,居民档案毫无价值,同时在应用档案时要注意保密原则,尊重患者的隐私,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建立档案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根据居民家庭及个人的情况,为健康居民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准备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和文字材料。

对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使居民增加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为医生的诊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潘雪凤,刘定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9,8(15):1293―1294.

[2]刘小平,刘华,秦天刚,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8,8(23):1993―1994.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5)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在内容上分为3个部分,即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在全科医疗中应用十分频繁,使用价值也最高。家庭健康档案则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使用的形式不一。目前社区健康档案在全科医疗服务中没有被给予更多的统一要求,主要用以考核医师对其所在社区的居民健康状况与社区资源状况的了解程度,考查全科医生在病人照顾中的群体观点。

个人健康档案内容:主要包括病人个人的基本资料,健康问题目录,病情流程表,问题描述及进展记录,周期性健康检查是运用格式化的健康检查表,转会诊和住院记录,预防性记录,慢性病病人随防记录,化验及辅助检查记录。

家庭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资料、家系图、家庭评估资料、家庭主要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和家庭各成员的个人健康档案(其形式与内容同个人健康档案)。

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卫生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社区的健康状况。

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社区医生了解服务对象,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更高价值;帮助社区居民建立新的健康观念,使社区医生真正成为社区健康知识的传播人,实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最终目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为一个“健康乐园”,使卫生服务更具有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

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信息采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编制的健康档案格式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对本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在辖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奠定基础。

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建档居民发放全科医疗就诊卡,上面注明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编号。居民在每次就诊时必须携带全科医疗就诊卡,医生利用就诊卡提取对应的健康档案,获得关于病人及家庭的健康信息,并详细记录居民本次就诊过程时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处理情况等。每次使用结束后放回原处。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在管理上与临床住院病历不同,它可以满足病人对医疗记录知情的期望。通常情况下,病人都希望他们的健康档案由医生或相关健康照顾者管理,并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健康信念模式宜对病人个体开放,并且字迹清楚可读。

健康档案的建立参考住院病历的建立模式。准备一个独立的档案柜,并按照健康档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格,每个格子对应放入一种内容的健康档案纸。当居民建档时,根据需要抽取格中的档案纸,建立健康档案;当居民有更多方面的健康需要或开展其他健康服务项目时,将增加的健康内容设计成页,记录后放入居民的健康档案中;由于居民的迁出和死亡,健康档案设计时要考虑到档案的存档,在档案纸的边缘预留装订孔。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慢性病管理规范,将慢性病管理与个人健康档案相结合。将参与慢性病管理的居民健康档案标识出来,放入慢性病管理所需的年检表和随访表,并按照慢性病管理规范要求完成年检表和随访表。为保证健康档案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在健康档案中增加检查结果粘贴页,将日常各种检查结果粘贴在上面。

根据封装健康档案的档案袋(夹)的颜色进行标识。例如绿色代表一般健康档案、红色代表糖尿病病例、黄色代表高血压病例等。既能让全科医生从健康档案的表面就能对居民健康状况有个直观的了解,又方便了健康档案的分类、查找等管理工作。

由于健康档案中还有一些预约项目和慢性病管理中要求定期随访,因此全科医生除在健康档案中详细记录下次服务时间外,还要单独制定一份预约服务登记表(簿),记录为居民预约服务的时间和项目,以免遗忘,保证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卫生服务。

对采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信息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机录入、专人维护,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定期对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和分析,作出社区诊断,及时发现居民的卫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涉及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信息使用审核登记制度,做好信息的保密工作。健康档案原则不准其照顾者以外的人员阅览或拿取,以保证病人的隐私权利。在病人转诊时通常只书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健康档案工作职责分工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6)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02-02

21世纪的中国慢性病是一个不断增长中的问题。以高血压为代表的一组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水平的重要问题。2006年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7.2%,而控制率不足10%。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其引起的死亡约占心脑血管死亡的30%~40%,导致的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可高达人民币100亿元。由此可见,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强调,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是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的措施之一。现将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管理作用,分析研讨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象为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的高血压患者,自愿参加高血压健康档案管理,承诺配合医生工作。随机抽取160名患者作为调研对象,16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中男80例,女80例,年龄35~74岁。其中35~45岁10例,46~55岁47例,56~65岁63例,66~74岁40例。1级高血压75例,男40例,女35例;2级高血压60例,男30例,女30例;3级高血压25例,男15例,女10例。同时选取院医务人员(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团队人员)160人一起进行调查问卷,从不同层面来分析电子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1.2 方法

1.2.1 健康档案内容采用上海市统一的健康档案格式,由首诊医生推荐,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下,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一般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病史部分按照S、0、A、P格式书写,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及目前相关症状、伴发的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嗜好、饮食习惯、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高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分层等。确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患者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制定相应个性化的治疗目标。建档后每月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1次,指导患者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每次随访情况均记录于电子健康档案。

1.2.2 问卷调查对在我院建立高血压健康档案的患者160人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涉及高血压的基础知识,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高血压的自我管理以及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建档1年后再次回答问卷内容,评估、比较两次调查结果。同时对古美社区卫生中心我院医务人员(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团队人员)160人进行问卷。内容涉及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后对医务人员是否有益,是否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用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别(P<0.01),见表l。

2.2 血压控制效果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有显著的差异。 160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优良48例(30.0%),尚可66例(41.3%),不良46例(28.8%),160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71.3%。

2.3 治疗费用

建立健康档案前后治疗高血压的年均费用间的差异。建档前.社区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为1428+289元。而建档后,社区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降为812+120元。建档前后,治疗费用间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2.4 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111例医务人员表示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其对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及时了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3例医务人员表示对他们工作有帮助,易于管理。只有16例医务人员表示对工作无任何影响。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我国社区人群疾病逐渐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而慢性病又是导致我国城市居民身心虚弱、残疾、死亡和医药费用大量支出的主要疾病[2]。国家对于慢性病的策略也由后端治疗前移,进行融合预防与治疗的系统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3]。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是决定高血压并发症的最基本因素,高血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降低血压[4]。因此,提高血压的控制率一级预防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负担的关键措施。电子健康档案能使一级预防有效、规范地进行。其优点在于连续性、系统性、及时性、主动性,医生能全面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互动性良好,治疗依从性高[5,6]。

本研究充分表明,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体检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进行综合干预,能有效地进行一级预防,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缓解其病情。这也要求社区医生必须定期开展家访,为患者测血压,详细询问、记录病情,及时为病人调整好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医务人员而言,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可以使医生全面掌握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的全过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

由于这项研究,我们也充分了解到目前高血压电子健康档案的不足之处:(1)未能做到全民建档;(2)社区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影响了建档速度;(3)信息软件上仍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未做成动态档案;(4)使用率不高。

高血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慢性高发病,只有从多方面人手,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降低血压、保持血压平稳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对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进一步完善系统化管理,才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从而从实质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雷松蕙,朱秀娥,李娉.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的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 8 (5):12~13.

[3] 鲍勇.健康管理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2.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7)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34-02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及肾脏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一亿多人,其中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达22.4%~71.0%,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有研究资料指出治疗高血压的最有效措施是“以社区健康促进并以控制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防治”[2]。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在高血压防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探讨一种有效的模式来防治高血压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调查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笔者对本社区内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辖区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57~72岁,平均(62.3±5.1)岁;平均病程(46.4±10.4)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例,大专19例,中专及以下学历7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58~73岁,平均(63.1±5.4)岁;平均病程(48.1±11.2)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例,大专14例,中专及以下学历80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对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对照组执行一般的社区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内容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老年情况、宗教情况、慢病情况、病程等。

1.2.2 血压的监测 要求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1次,至少隔天1次,将血压数值记录进档案,制成一个连续的动态图。

1.2.3 随访记录 每月随访1次,对老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将随访的结果记录进档案。

1.2.4 体检记录 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将所有体检结果记录进档案。

1.2.5 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 包括开展电化教育,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宣传栏、高血压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等。

1.2.6 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和管理 对于高血压严重患者,或者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高危人群登记,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档案。

1.2.7 高血压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对于高血压患者必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对患者、社区和医院均有利,严重时转诊至医院,稳定时转入社区,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及减轻患者的负担。

1.2.8 逐步推行“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中心。制定“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定期开展研讨会,解答患者的疑问,教会患者怎么样进行自我管理。

1.3 一般的社区干预内容

包括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科学生活方式指导、规范化用药、实验室指标全方位的监测。

1.4 疗效评价

按卫生部制订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 Hg或≥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下降≤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终身疾病,决定了社区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3]。健康档案是一个连续、综合、个体化健康信息记录的资料库。自设立健康档案以来,社区干预的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由以往单一、被动变为综合、主动性的社区干预[4]。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形势严峻,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掌握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和疾病信息变化情况,并以此提供相应个体化的慢性病目标管理干预服务措施,从患者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问题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所以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要实行个体化。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行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以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比一般的社区干预效果更加明显,有效率也明显地增高。

社区慢性病管理通过一些途径加以预防和控制,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性[5]。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减少慢性病所带来的并发症,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可以说,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是目前可被认同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手段之一。实施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是对现行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和补充[6]。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与此相类似,它是综合了目前的慢性病管理措施,在实行慢性病管理的同时加入个体化模式,使得患者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效果更明显。从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治情况来看,上门访视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7],所以“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8]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一旦成熟建立以后更能节省医疗资源,将医疗资源分配得更加合理。所以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可以很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曾学赛,曾环字,等.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0):729-730.

[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等.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60-74.

[3] 曾念彬.深圳市福田区社区慢病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54-755.

[4] 杨静,金翠香,张成秋.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11):673-674.

[5] 李晓红.当前社区慢病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中外医疗,2009, 30(6):120.

[6] 李惠娟.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6):332-335.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8)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区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院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20__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20__年11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20__年11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20__年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04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

截止20__年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1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苏木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1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

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街道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四)、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9)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4-02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其本环节,也是整体社会医疗水平的体现。社区居民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社区服务的先决条件。本文从社区居民档案的意义和社区居民档案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阐述笔者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一些体会。

1 建立社区居民档案的意义

1.1 有利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也是整体社会医疗水平的体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社区服务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系统而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为全科医生提供病人全面的基础资料,使全科医生能够全面了解病人个体及家庭,从而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1.2 有利于慢性病的筛查和防治。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慢性病起始于生命早期;可以预防;一旦患病,需要长期系统治疗。同时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得知,2005年死亡人数大约为5800万,其中3500万死于慢性病,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便于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发现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筛查慢性病患者,并使之接受系统的长期治疗,从而减少慢性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3 有利于居民的自我保健。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导致老年人的长期照顾只能以社区照顾和自我保健为主。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每个人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总结,可发现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疾病趋向和治疗效果,有利于全科医生或患者本身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

2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2.1 真实性。真实性是一切资料必须具备的属性,只有真实性才有可用性,居民健康档案不仅具有医学效应,更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居民社区档案必须由居民的原始资料组成,能够真实的反映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这就要求在建立健康档案时,必须亲历亲为的实地采集居民的健康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争取采集的信息越全面越好,对于患者叙述能力偏差而导致的信息失误,要加以分析并向患者的家属求证,争取取得全面、详细、真实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居民健康档案的进一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科学性。社区居民档案作为具有医学效应的直观病例资料,具有可交流性,因此在档案书写时要规范准确的使用医学术语,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意思要清晰,能够系统、客观、准确的反映社区群体和个体的健康问题。因为健康档案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所以不仅要自己看的懂,更要让别人看起来一目了然,系统、客观、准确的健康档案为患者的转诊、会诊提供了有效的参与资料,同时也为社区卫生保健规划及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2.3 完整性。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以问题为导向,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这与以疾病为中心生物医学模式的病例有显著区别,一般的门诊或住院病例着眼于描述疾病自然史、患者主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以解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则记载着与个体及其家庭健康问题有关的所有资料,以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为重点,着重记录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治疗和转归过程,也就是包括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卫生服务的全部过程。这就要求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居民个体,还要关注与个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家庭因素和社区群体,从而能够从个体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因素,及时筛查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2.4 连续性。居民健康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不断变化的活资料,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健康问题为导向,而居民的健康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连续性问题。居民健康档案伴随社区居民的始终,而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变化着的连续性问题,只有连续的健康关注才能产生有效的医学效应。所以在平时的健康档案管理中应善于观察,勤于记录,使之成为连续的具有生命力的医学信息,这样才能通过比较一段时间内的资料和数据,发现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疾病发展的趋势等情况。

3 对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顺应当前卫生形式的基本医疗服务活动,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对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避免资源的浪费。

居民健康档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有专门专业的人对其进行管理,这是因为健康档案的管理涉及的范围广,保密性高,建档以及档案后续检索等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另外有限的资金资源和人员配备也是健康档案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建立专业的管理退伍对于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建立节约型的健康档案系统至关重要。

其次,对于健康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对健康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管理是对人民负责任的体现。

对社区居民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广大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努力和支持,也是本着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身实地地对提高居民生活健康质量的作出的实际措施之一,也是对人民负责人的体现。

由于其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的挑战空间,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任重而道远,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摸索和研究,以虚怀若谷的姿态虚心学习同行业成功者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 崔树起.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10)

慢性病是不具有传染性,病程时间长,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一类疾病总称,包括糖尿病、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肺气肿、恶性肿瘤、精神病等,具有病程时间长、病因复杂、社会危害性高等特点[1,2]。慢性病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患者心脑肾等各种重要脏器出现损害,影响其正常的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且病程长,患者需长期就医、服药,医疗费用高,在增加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3,4]。依据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于2000年已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5],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激增,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均逐年升高,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将探讨某干休所退休人员慢性病管理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干休所45位干休所退休人员,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在61~74岁,平均(68.1±5.1)岁;其中老干部5例,其他退休人员40例。

1.2 方法 采取问答式调查问卷,调查和统计老干部的慢性病分布状况、健康档案建档状况、接受规范化管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

2结果

2.1慢性病分布状况 45例退休人员中,糖尿病15例(33.3%),高血压26例(57.8%),冠心病10例(22.2%),脑血管疾病11例(24.4%),慢性支气管炎25例(55.6%)。

2.2慢性病管理状况 45例退休人员中,28例已健康建档(62.2%),其余17例尚未建档退休人员中,10例有建档意识(22.2%),7例认为建档可有可无(15.6%)。

28例健康建档退休人员中,17例接受规范化管理(37.8%,28/45)。

3讨论

慢性病为现代文明病或者生活方式疾病,该病的发生与人类长期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周围环境息息相关[6~8]。慢性病患者往往会终身带病,需要终身治疗,患者需主动地适应环境、症状以及生活的变化情况,所以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获得相应的治疗,还需要得到连续性的支持、帮助、咨询、教育等各种服务。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旨在正确地指导患者进行疾病康复。由本干休所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健康建档数量仍然未达100%,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偏少,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

3.1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意识差 由于这一代的退休人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下,往往认为只需要自我管理,平时自我监测疾病的发展即可,认为不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导致部分老年人认为健康建档可有可无。

3.1.2慢性病管理宣传力度不足 因为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向退休人员灌输足够的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意义等,导致其对慢性病管理的认识不深,部分退休人员不愿意配合管理工作。

3.1.3缺乏专业性管理团队 目前慢性病管理团队主要由慢性病医师兼职完成,大部分医师日常工作中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导致慢性病管理不够细致、不够专业。且部分管理人员对慢性病管理的服务内容不甚了解,没能正确地宣传慢性病管理的实际意义。

3.1.4政策未完善 目前我国仍处于慢性病管理的发展阶段,具体的法律法规尚且没有完善,政策扶持不足,导致慢性病管理相关机构执行不到位,退休人员对慢性病危害性、危险因素等的知晓率偏低。一些扶持政策只是从宏观角度指导,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管理薄弱。

3.2慢性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3.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意识 应定期举办慢性病防御知识、治疗知识、健康建档、慢性病管理重要性等相关讲座,且可通过派发传单、粘贴海报、微信平台等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退休人员主动地参与健康建档和接受规范化管理工作,使慢性病管理落到实处,有效地监测、控制疾病的发展。

3.2.2加强慢性病自我管理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退休人员获取正确的慢性病基本知识、保健技能,使其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达到医师监控管理、退休人员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效果。

3.2.3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 应一个专业性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临床执业医师、经验丰富护士、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由专业的公共卫生管理成员主要负责病情调查、追踪,使管理团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完成管理工作,不断地细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3.2.4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应不断地完善慢性病管理体系,建立监督机制,使管理人员落实慢性病健康宣传和教育,完善健康建档、高危人群筛查等政策,并提供足够的预算,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管理能力。

综上,本干休所退休人员慢性病较为常见,但健康建档、规范化管理偏差,存在多种慢性病管理问题,应针对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有效地延缓慢性病继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建平,冯占春.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5):59-60,63.

[2]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69,673.

[3]杨惠兰,毕丽青.社区健康教育对城乡接合部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8(24):3066-3073.

[4]贾纯花,李春玲,赵佳,等.社区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知己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30):2865-2866.

[5]王俐虹,肖成汉.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z1):369-370.

慢性病健康档案篇(11)

二、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一)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还能减轻档案管理者的劳动量,并且能使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与合理管理。第二,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就能查阅相关档案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纸质档案的损坏、遗失问题。第三,档案信息化能够为档案配上声音、图像等,使档案的展示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能够为档案调阅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

管理者在做决策前需要综合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信息,只有保证信息的完整、可靠,才能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政策。档案管理信息化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电子档案可以在计算机上随时查阅,而且信息齐全,一般不会出现信息错误和丢失的情况,从而能够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第二,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

三、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进展

(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了个人健康档案、家庭档案、个人健康信息、就诊记录和健康管理等信息,记录了疾病发现、诊疗、康复全过程,实现了对居民个性化的连续、动态、全程健康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改变了以往居民健康信息的纸质、静态的状况,实现了居民所有健康相关信息一点(源)采集,多点共享,综合利用。只要简单地刷一次卡就可以完成档案记录,既往的就诊记录和随访记录都能方便、快捷地得到利用,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管理,使治疗针对性更加明显,时效性更加突出。居民使用网上健康查询、网上预约和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从过去医生主导向与病人互动的模式转变,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提高了自我管理的依从性。公共卫生业务贯穿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防结合的慢性病管理

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了医防结合“三位一体”的慢性病全程健康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慢性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常规治疗、随访等工作,综合医院开展慢性病患者的诊断和救治,专业机构制定计划、实施、质控、督导和评估,三方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和综合医院建立了疾病复查、疑难重症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慢性病病人的随访、就诊记录、检验报告和用药溯源自动同步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真实可靠,医生能够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和预警。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类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危险因素监测、定期随访、并发症防控等工作,显著提高了患者管理数量和管理效率。

(三)医教结合的学生管理

基于?W生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了医教结合的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实行“一校一医”的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学校发放机构卡,全科医生发放医生绩效卡。全科医生负责学生基本信息建档、维护、疾病监测、健康处方管理的全程跟踪,及时掌握校园内学生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疾病的干预与处置。建立一人一档的学生健康档案,为辖区内所有中小学生发放健康卡,健康卡与学生医保卡、学籍卡信息绑定。利用每年的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记录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健康素养情况,同时做好学生的健康档案与早年的儿童保健和后期的成人健康档案衔接。

四、推进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当前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卫生系统就必须对当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发展。在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档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系统管理,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与保存,以此来促进卫生系统档案管理更有逻辑性与专业性,促进卫生系统档案资料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二)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卫生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由于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卫生系统要引进一批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且他们必须要熟悉掌握各部门的档案管理条例、职能分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基础,以此来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管理团队,更好地为群众进行服务。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各单位档案室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普及应用,从而不断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第一,我国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医疗档案信息网络,并利用政务网对其进行辅助,来建立市与县级档案网络之间的联系。第二,对档案管理软件进行规范与统一,从而可以有效保障档案数字信息数据的规范、标准、统一与长期使用性。第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积极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在当前实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卫生系统必须引进先进的办公设施和网络技术,实现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最大化地发挥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来实现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