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百家讲坛的感悟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59

百家讲坛的感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

舆论批判张悟本,第一个关键就是张悟本的资格,比方说他的学历、他的资质等。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张悟本的确做得不对,没有资格就没有资格,何必用虚假手段为自己贴金?纵观中国历史,从扁鹊到华佗,从张仲景到李时珍,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医,哪个有权威部门给他颁发的资格证书?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有真本事才是实质,资格那都是等级制度的产物。当然,现代社会人心浮躁、鱼目混杂,各种各样极欲赚钱的手段,都以欺骗他人为目的。因此,由权威部门认定资格,也是现代社会的无奈,但未必是时代的进步。对于这一点,张悟本真的应该向“百家讲坛”学学。“百家讲坛”上已经出现了好几位中学老师,讲得也挺受欢迎。人家并没有因为要让听众接受,就把自己的资历改成教授,中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说的内容受欢迎就行。反过来,即便是真的大学教授,在“百家讲坛”说得不好,听众也不买其账。张悟本的错误就在于,明明是一个中学老师,讲得还挺受欢迎,偏要把自己装成是大学教授,何必?被人抓住一个装饰上的把柄,痛打一顿,这也是他自找的。饮食养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这一传统对大众对社会都有利,但是,它会伤害医药等部门的利益。因此,对于张悟本的资格问题,我们也应该警惕,个别人是否是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非我族类”的张悟本痛下杀手――你敢抢我的饭碗!

内容问题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2)

最近几年,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讲坛类节目渐渐红火起来,主持人火起来了,与之相关的图书也火起来了,而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日前,《百家讲坛》开始从“热”慢慢变“冷”了。

一、《百家讲坛》的冷思考

《百家讲坛》还能红火多久,是理论界讨论较为集中的一个话题。在其火热的背后,很多学者报以冷静的思考,认为讲坛类节目有着显而易见的软肋:

1、节目题材的单一

“百家”,只不过是传统文化领域内不同学派和主张的百家,而并非节目刚开播时,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几乎“无所不至”的学科百家。现在讲的多是历史事件、王朝更替、宫廷秘事等。偶尔也讲讲《论语》《红楼梦》等文学,但都还仅限于名篇大作。正如胡智锋教授所说的:“节目选题往往是单一性的,而栏目则常常需要通过批量的选题来保证正常的运行。特别是播出密度较高的日版节目,往往需要采用有主题、成系列的选题方式。”⑴

2、优秀主讲人的缺乏

讲坛类节目中,主讲人对于节目的收视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受观众喜爱的主讲人可能已经让节目成功了一半。2008年,当时《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承认:“在经过了三年的火爆之后,《百家讲坛》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症结是让人过目难忘的主讲人的匮乏。”“我们今年的重点就是发现新的主讲人,寻找的过程将相当艰难,我们目前已经派人到各高校去寻找,但现在还没有令人兴奋的消息。”⑵这充分说明了主讲人对节目的重要性,也是《百家讲坛》目前所遇到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3、观众越来越注重节目所传达的知识

这是《百家讲坛》无法回避的问题。08年的春节期间,于丹再上《百家讲坛》感悟《论语》,讲座的第一讲“孝敬之道”就遭网友挑刺。《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作者马千里在网上发帖指出,于丹的《论语》感悟从开场白起就有错,每讲一分钟就有一处硬伤。⑶观众已不再满足于节目的新奇的形式,而开始关注节目能给他们传达什么样的知识,这是《百家讲坛》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4、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一开始,观众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一家之言”会觉得很新鲜,很独特,节目推出之初,观众的品位还停留在新鲜和猎奇的层次,只是觉得节目讲的那些事,那些野史很吸引人,但久而久之,观众越来越注重节目所传达的知识。节目的内容没有创新,节目的形态没有变化,节目的主讲人缺乏新面孔,势必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正是因为《百家讲坛》有着这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学者对电视“学术论坛”热进行了冷思考,认为“电视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由浅俗向深刻的转变”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电视文化的本质是大众文化,所谓高雅文化也只是大众化的高雅文化,仍然有它的缺陷。从媒介史角度而言,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主要是在印刷媒介阶段发生和完成的。当社会由印刷媒介急剧向功能更为强大的电子媒介转型时,知识的生产、传播必然被强制纳入电子媒介节目生产的程序之中。面对这种转向,学者们首先思考的不是向受众传播什么样的内容,而是如何使自己的表达更适应电子媒介传播的特点。这样一来,学者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电视媒介的一种工具性符号。电视学术文化同样也成为缺乏营养的快餐,它所起的思想启蒙意义也因此大打折扣。⑷

二、《百家讲坛》到底是什么?

自《百家讲坛》开坛以来,对于其到底是学术还是娱乐,是讲学还是说书,学术界的争议就非常激烈。

1、《百家讲坛》是深度娱乐

有学者认为,讲坛类节目是一种娱乐节目,只不过它不像《超级女生》一类的娱乐节目的肤浅和浅薄。浅薄的娱乐满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百家讲坛》正是为有着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了适当的选择,是一种深度娱乐,是为了满足工作和生活高度紧张的人们的精神上的放松、愉悦和满足。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应该理智对待,不可一概而论。新闻和娱乐边界的模糊,不一定就构成对新闻的伤害。”⑸

2、《百家讲坛》是文学性的说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法认为:“知识性的学术是《百家讲坛》的假面,文学性的说书才是《百家讲坛》的真相。”⑹《百家讲坛》是以“学术的名义”和“讲学的方式”,通过电视这一大众电子媒体传播开来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3、《百家讲坛》是学术与电子媒介的结合

这种观点把《百家讲坛》看成是学术与电视媒介结合之后形成的新的传播形式,学术在经过电视媒介中介后就开始由精英文化转变成大众文化,将学术浅显化、故事化,同时受众定位也更加宽泛、模糊。

4、《百家讲坛》是传媒的商业运作

这是很多学者对《百家讲坛》批评的原因之一。首先电视媒体必须要考虑到收视率问题,收视率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指标;《百家讲坛》不可避免的需要追逐收视率。其次,《百家讲坛》的造星运动正在加强。比如被炒得火热的易中天、于丹等一些“学术明星”。

三、《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百家讲坛》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度之高。但它对于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术界对此也是“百家争鸣”!

1、《百家讲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

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让大家重新产生对中国经典的兴趣。对于于丹,李泽厚的评价是“她是做普及化平民化的工作”,“她只是在宣传孔子的思想,有点相当于西方的布道士。”“布道士需要一大批人来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⑺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百家讲坛》,让许许多多的观众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百家讲坛》的工作不过是启蒙这一渐进过程中的一小步,但却是开创性的一小步。就中国目前的基础人文教育程度而言,他们的努力为中小学学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他们有可能呼吸到较为新鲜的空气。”⑻

2、《百家讲坛》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用《百家讲坛》来代替学习经典文化。因此有一批学者认为“《百家讲坛》的做法不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而是有利于文化经典的歪曲”。“不是帮助人们接近经典,而是在导致人们远离经典。”“《百家讲坛》的深度娱乐对你的心理系统产生影响,还要占据你的大脑空间。但它又把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戏剧化、传奇化和简约化了,结果人们获得的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当内容本身出现问题时,娱乐形式越是有助于人们接受,人们接受得越牢固,它对你的危害就越大。”⑼

历史学家朱铮维更是直接表明:“于丹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没有一处心得是于丹自己的”。⑽因此,如果用 《百家讲坛》来代替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歪曲,同时也会“误人子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此类节目不可能造就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完美结盟”,不可能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尽管以历史、经典为主要内容,但它们只是节目的招牌,一个用来吸引眼球的噱头。‘电视讲坛’毕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⑾

对于《百家讲坛》的这些争议,笔者认为,我们无需去评价谁对谁错,至少它反映了大众内心深层对传统文化“真”的渴望。另外学术有了争议才能有发展,在这些争议中,也可以让大众形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去辨别,去思考。而《百家讲坛》也在这些争议中找到自身的问题,不断去改进与创新,才能使节目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⑴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⑵2008年2月18日《新安晚报》

⑶2008年2月21日《合肥晚报》

⑷罗锋,《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新闻记者》2006年10期

⑸陈力丹、闫伊默《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现代传播》2007年3期

⑹《会诊百家讲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⑺2007年3月22日,《南方周末》

⑻刘玉宇,《话题2006》,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⑼《会诊百家讲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⑽《南方人物周刊》

⑾夏忠敏、刘建新,《从被叫停谈起》,《新闻记者》,2007年10期

参考文献

⑴宣炳善,《说史”还是“说书”――兼论易中天的知识分子历史观》,《学术界》,2007年04期

⑵樊艳丽,《现代传媒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与局限――基于央视〈百家讲坛〉的思考》,《沧桑》,2007年05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3)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爱喝百家讲坛的酒,喜爱它的主讲人,主讲人个性鲜明,学识渊博,出口成文成诗,他们都是技艺高超的调酒师,把古代经典、历史调成一杯杯美酒送给无数的观众;他们徐徐走上讲坛,以生动的讲解轻轻地拂去历史的尘埃,让英雄再生,让历史再演,让经典微笑,让灵魂苏醒。喜欢它联接大众与经典的使命;喜欢它那精美的画面、动人的背景音乐。爱上“百家讲坛”,始于2006年10月听于丹讲《论语.心得》,那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忙碌了一天的我,坐在电视机前,不停地选择着电视频道,不知不觉,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于丹那亲切自然的笑容……

于丹的讲解,从开始到结束几乎全是用诗化的语言,旁征博引,故事穿插,感悟不断,优美而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且先听听她是怎么样开篇的:“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在这样形象的比喻面前,谁还不懂真理有多朴素么,谁还感受不到真理那勃勃的生命力么。在讲解了《论语》中所主张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处世之道时,她这样说着感悟: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已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于丹就这样使经典变得质朴而又温暖,让我们隔着几千年的时空,却能感受到圣人的智慧和慈祥,仿佛他就在我们的身旁;于丹就这样代表孔圣人轻抚人们的心灵,教人怎样对待人生的理想、缺憾乃至苦痛,怎样对待亲人、朋友及同事,教人仁爱,教人智慧,教人高尚,指点我们怎样获得快乐的人生。声声唤醒独行人,句句说到心头上,把孔子的“仁爱”思想诠释得温暖无比,在海内外,掀起了学习《论语》、播洒仁爱的热潮。我个人认为,于丹是真正的“超女”,真正是才貌双全,她的心得之语是该栏目中最美、最流畅的语言,听她讲课,你想不激动都困难,她的感悟能说到你心底最脆弱的地方,她的那些充满真性情的语言能唤醒你最美好的回忆,她那些顺手拈来的故事让你一睹特级调酒专家的风范……纵然也有人挑她的刺,在她售书仪式上抗议,但我要说,于丹的才气你不得不佩服,不信,你就在台下试试,看有没有她那样美的语言。就是从听于丹讲论语的那一刻,我深深地爱上了“百家讲坛”……

接着又观看了王立群讲《史记.汉武帝》《史记.项羽》。王立群是河南大学的教授,他的讲授风格显得特别大气,充满激情,讲到动情处,能让人与他同悲同喜,他善于把人物的命运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让现场充满一种荡气回肠的氛围,他在讲英雄项羽时,绘声绘色,激情难抑,让人既为项羽这位绝世英雄的勇猛而激动,为其突围绝杀而喝彩,又深为其缺乏政治头脑而遗憾……他也是特别善于设置悬念,抓住观众注意力的人,讲解中,常把最精彩最紧张的一幕放在前面,记得在讲《史记.秦始皇》时,他特地以“荆轲刺秦王”这一颇富传奇性和戏剧性的情节开篇,再用倒叙的方法追述秦国的兴起;在讲秦孝公变法一节时,他也是先把变法专家商鞅的仓皇出逃放在前面描述,让人有一种月黑风高,杀手四伏,世事无常,风雨骤来的感觉,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令听者欲罢不能……至此,已深深爱上了“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怎么办得这么好啊,一时心中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打听,才知道,这栏目早在2004年就很红火了,而自己因埋头于教学竟然从来不知道!我只有惭愧自己无知的份了……再一注意各路传媒,原来,这之前的阎崇年、易中天、马瑞芳已通过“讲坛”红透了海内外的传媒,那已是70高龄的阎崇年果然是能把学问当评书来说,把历史当故事来讲,正是“书斋雪藏50年,70登坛开新风”,他主讲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把尘封几百年的历史真实、形象地再现于讲解中。据说在某期开讲中,因特殊原因,现场只有一个观众,但阎先生却是从容挥洒,顾盼生情,仿佛是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讲得神采飞扬,这需要有何等的修养与功夫啊。“百家讲坛”也就从此以它独有的方式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而易中天讲《三国》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已融进了每个人的生命中,现在要想在大家面前还原历史,讲一讲与小说不尽相同的故事,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本领,既要尽量客观地再现历史,又不要伤害观众们的老感情,为此,易中天先生采取了以正史《三国志》记录为主,辅以野史传说乃至戏剧、小说等资料的方式进行讲述、比较,让听众心平气和地判断,同时以现代人的时尚语言去描述历史,大胆、幽默、形象,更重要的是他的讲解形成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模式,增强了历史的可听性和文学性。他告诉我们: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而相应地,对待历史也就有了三种读法——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他讲课的语言也为“百家讲坛”栏目注入新的特点,即现代生活气息浓,幽默感强,记得他在比较郭嘉和诸葛亮的政治眼光时是这样讲的:在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绩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在讲到小说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他这样描写刘备第三次去茅庐的情景——到草堂之外,就要拱立阶下,诸葛亮高卧不起,他就要一等再等了。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易中天的讲解,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继阎崇年之后再开新风,再掀读史热潮……而老大姐马瑞芳则一方面以她名作家的本领把《聊斋》中的人鬼情演绎得催人泪下,以此激浊扬清,一方面不遗余力地以她的资历支持坛上推出的新人,更厉害的是她居然把主讲人的故事、经历全搬进了《“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一书中……

后来又有年轻潇洒的康震讲《苏东坡》《李清照》《李白》等,康震是一位典型的才子教授,他潇洒而又庄重,短发微偏,内着白色衬衫,紫花领带,外着黑色西服,眉宇间散发着一名优秀教师特有的睿智,举手投足间都诠释着“师表”的境界,他年少得志,传统而又时尚,讲的又都是古代大文豪,收视率很高。他的讲解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古代的文豪们充满无限的敬仰,并把这种敬仰自然地融进了他的品评中,从而感染听众,在康震教授的眼中,李白的诗是盛唐气象最典型的人格和艺术象征,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最令人动容,苏轼是数百年难遇的奇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女性;以文豪们的身世、经历、才情、业绩、人品及其理想与现实之矛盾来全面展现他们的传奇人生;讲解中体现出对文豪们的深深理解;对文豪们的原著作了精辟的评价,特别难忘他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概括,他说词的上阙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美丽”,下阙抒写的是“潇洒多情的感伤”……

再后来,“百家讲坛”又推出了几位颇有个性的主讲,一位是《说武则天》的蒙曼。要说武则天这个人,我是从心底厌恶她,因为她为了自己成功,为了权位,为了一逞一己之快,不择手段,不惜残杀六亲。但却很喜欢蒙曼教授的讲述,历史的风云在她淡淡的微笑中娓娓道来,她的语言是最通俗易懂的了,真正是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她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也很到位,在讲解《长恨歌》中,她认为,唐玄宗主动与太平公主结盟这一举动是非常高明的,把当时的三大股势力紧密结合起来了。实际上,这次结盟对李隆基来说确实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正是这次结盟决定了韦皇后的惨败。她还以“勇气、运气、人气”精辟地概括出李隆基政变成功的根本原因。对唐玄宗与宰相张九龄之间的关系、广运潭盛会、文士风流等都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看她怎么描写广运潭盛会:从江南来的300多艘小船朝望春楼逶迤而来,每艘船上写有一个江南的地名,船中间装着产自江南的大米,两边是各地的土特产,船夫着装统一,头戴大斗笠,身着宽袖衫,脚踏草鞋,一派江南水乡的装扮,放眼望去,百浆齐飞,动作一致,驶在最前面的一艘船上有100名江南美女,姿态阿娜,弱柳扶风,娇花照月,船头一个帅小伙,身着水绿色露出一只胳膊的短衫,披着一个锦半臂,头上系一根红带子,他立于船头高声领唱《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舟船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更妙的是,帅小伙领唱一句,身后的美女就一齐欠身挥袖应声和之,面对此情此景,唐玄宗是高兴得哈哈大笑,两岸看热闹的百姓的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情景仿佛是今天才可能有的盛会呀,蒙曼就这样绘声绘色地把开元、天宝初年的繁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再看她分析唐玄宗与张九龄的关系:先是张九龄像一个偶像一样走进唐玄宗心中,他的才学,他的风度,他的气质以致与人不同的飞身上马的姿势,都令玄宗赞叹。而张九龄也十分书生气,别人都为玄宗献上金镜作为生日礼物,身为宰相的张九龄却是自编了一本历史小册子(《千秋金镜录》)送给玄宗,且自认为是最好的礼物,他告诉玄宗:“陛下,你照别人送的镜子,只能看得到自己的长相;你照我送的这面镜子,能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而在“文士风流”一节中,她又这样描写玄宗、李白、杨贵妃之间的故事:在一次赏牡丹花的过程中,因为玄宗要听新曲,请李白作词,李白趁着酒兴现场写出《清平调》三首,因歌词写到杨贵妃的心坎上了,于是贵妃亲自领唱,玄宗则以一玉笛和之,且每逢转换处,玄宗故意把笛音延长,传递对贵妃的似水柔情,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歌声中,得意的杨贵妃春色飞扬,风情万种,花面相映,三位主人公,一个是盛世唐朝的形象代言人,一个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旷世才子,一个是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他们在美酒、名花的见证下一起演绎了一段不可复制的文史佳话……这样的描写,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而又酣畅淋漓,我感觉,蒙曼的讲解是越来越精彩……另一位是渐江大学的副教授段怀清,他的讲述风格,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百家讲坛”栏目的导演在物色主讲人上的高明之处,段怀清是一个特别儒雅倜傥的年轻教授,文质彬彬地站在台前,未曾开言先有几分微笑,有很强的亲和力,镜片后面是一双能洞察对方心灵的大眼,他的讲授语言也特有磁性,常让我觉得他就像故事中的那些男主人公,而他讲的内容正是古代四大爱情悲剧:《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他的体态语言是最传神的了,讲解中,他时而挥手,时而皱眉,时而作惊讶状,时而作感慨万千状,时而设问……可以说,用这样一个有着明星相的教授来讲爱情经典是恰当不过了。在众多的讲解者中,钱文忠主讲的《三字经》是特别有意义的,正如他所言“愿以无涯之学,度有涯之生……”他的愿望在解读《三字经》中得到了尽情的抒发,这不仅在于他在讲解历史脉络中向听众介绍了相关的历史故事,阐述了学习的道理和方法,用生动的细节诠释了一系列成语、名著,更因为他在其中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了形象的传播,听他讲《三字经》,倍感传统美德的亲切,通过他的讲解,我贴身地体会到《三字经》是为人处世,读史学文的宝典,是天下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天下老师颁给学生的最棒的奖品,是千万个你我励志明心的精良读本……还有讲《两宋风云》的袁腾飞,据说他的讲课视频曾被他的学生挂在网上,他的语言有幽默感,听他的课感觉特别轻松,而讲《苦命的咸丰皇帝》的喻大华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实在,他那不紧不慢的语速和较浓重的鼻音也让人越听越爱听……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4)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12-01

一、《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要成功原因

(一)从受众角度分析

1.加深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电视节目本身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文字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之前很多文化的节目最尴尬的就是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而《百家讲坛》开了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先河。主讲人将严肃难懂的传统文化用有趣味性、故事性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语言幽默、浅显易懂,再巧妙结合了动画、音效、视频制作等现代化元素,把晦涩的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受众的面前。

2.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百家讲坛》利用人好奇的天性,以勾起受众好奇心再满足其好奇心的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百家讲坛》在节目的编排上设置层层的悬念,不再像以往的科教讲坛类栏目一样的平铺直叙,主讲人慢慢地将迷雾层层揭开,将其缘由娓娓道来,节目往往结束的时候还会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电视前。

《百家讲坛》一改以往人们被动接受的过程,让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需求,主动接受。这种风格看似随意,但又往往容易被受众喜爱,相比严肃拘谨的课堂教学,这种电视科教类节目就更受欢迎。

(二)从节目自身分析

1.节目内容选材结合“国学热”,以传统历史题材为主

“国学热”经历了长期的衰落之后,在世纪之交出现了明显的复兴态势,这也就引起了国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普遍关注和追求,不断加入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中。《百家讲坛》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引领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这样的题材选取不仅为我国科教讲坛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榜样”,更为节目自身在受众群中大大地提升了地位。

2.节目主讲人以卓有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为主

《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阎崇年等学术名流,这些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就是最一般的主讲人也都不会低于相当于大学博导一级的学术水准。这些名家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而《百家讲坛》又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让观众都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他们的演讲。主讲人们都能够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情感性和学理性的融合与贯通。同时编导对演讲内容进行设计,借鉴电视剧的流行元素,在节目的结构上注重包装和生动,以规模效应和贴合观众来拉动收视。

3.商业化、大众化在节目中的成功运用

从2004年5月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节目一炮而红开始,《百家讲坛》也领悟到了发展的新出路,那就是走商业化、大众化之路,打造自己的学术明星。节目也一度被誉为电视节目商业化的范例,为业界竞相研究和效仿。《百家讲坛》正是依托着央视强大的商业平台,将节目包装,主讲人也成了《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二、《百家讲坛》对科教类节目的启示

(一)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百家讲坛》形式上不仅以现代电视传媒为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融会贯通,更在内容上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解读经典和传统文化时,不免会对一些古文化产生误解或分歧。而《百家讲坛》不仅能纠正错误观点和分歧,更能帮助人们对经典文化的了解,从而纠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引领受众向正确的方向接受、解读国学。

(二)学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科教类节目的学术性,只有加入娱乐趣味性,才能形成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盛宴”。在传统社会中,受众习惯于仰望精英文化。这本不该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方式,却使人们一时间趋之若鹜,爱不释手。

(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原本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商品属性的存在并不会必然以贬低其精神性作为代价。如今《百家讲坛》中太多商业性因素,必然贬低了精神性。这使文化陷入了“媚俗”的囹圄,误导了受众的价值观。

科教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大众化为导向继续追求精英文化的本质,并借鉴《百家讲坛》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保持节目学术严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否认任何一种文化含有商业性的意义和目的,我们也不去反驳一款科教类节目含有商业性的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百家讲坛》的商业性具有必然性。对于《百家讲坛》这类节目而言,重要的还是“度”的问题,商业性还是文化内涵占了主导,都会影响节目的发展和前景。

【参考文献】

[1]长平.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热.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7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5)

易中天教授最早从央视讲坛成名到超百万版税的《品三国》热销走向全国,出身大学讲坛的他据说目前已经回归学术界了;于丹教授从央视讲坛成名后也频频亮相于各个主流媒体和盛会,俨然成为著名学者甚至文化明星。她从写昆曲的《游园惊梦》销售惨淡到有炒冷饭之嫌的《于丹论语感悟》,她走了个圈,可以看出来她在写作方面正走下坡路,这也是出版方的无奈,热点形成了,明知道成本增高,销售趋缓,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了。

其实,自从百家讲坛图书热销开始,评论界,文化界甚至普通百姓就有声音质疑如此通俗演义似的说古文化现象是否能够真正有益文化发展?可是,强势媒体的宣传炒作轻易就掩盖草根的微小声音,不断推出的各种图书热销,“央视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甚至成为广告语,引以为豪的顺口溜,这也直接引发各家出版社无论是否擅长讲坛内容的出版都竞相参与到相关出版项目的“高价竞标”中去,书店设专区集中展示销售讲坛内容为主的图书和相关光盘,甚至有人(机构)专门销售百家讲坛系列的出版物,由于百家讲坛图书的热销也带动社会上相继出版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讲坛书、论坛书。这里既有各家电视媒体,也有出版社,还有各个行业组织单位组织的,前面提过的曲女士养生书就是从地方电视走向全国甚至跨出国门(版权输出)。

这不啻是一场媒体的盛宴,出版社发财的好景象。读者随着各家媒体的宣传也以买本于丹的书为自豪和兴奋不已,这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文化好现象吧?我不知道,当时的主流媒体有发出异样声音的吗?那时即使有,也一定是被淹没在更多人的喜气洋洋中了吧。

不过,随着最近出现在江苏无锡一个图书签售活动中的一记耳光,各家主流媒体都纷纷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感到可惜的,有感到愤慨的,有质疑双方当事人的,也有反思论坛主办方的,不过还没有看到质疑出版社的,作为出版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6)

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张悟本,张悟本的大起大落让很多人悟出了很多道理,这件事的经典程度完全可以被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解读。

经济学家会说: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张悟本的红火让很多真的专家(如果真有的话)丧失了信任和话语权;

社会学家会说:这是典型的集体无意识,那么大规模的上当受骗甘之若怡,如同整个社会被催眠了一般;

心理学家会去分析人们为什么对于神医如此依赖;

教育学家又要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

更多的人在问,为什么张悟本这么个“三无产品”都能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和偶像,创造数以亿计的“市场价值”,而我们辛辛苦苦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却卖不出去?

排队吃石头

有个故事或许很多人都听过。

一个流浪的人走累了,没有饭吃,他到一个村子里借了一口锅,蹲在村口煮饭,煮的内容是一块大石头。一边认真地煮石头,他一边念念有词。很多村民都很好奇,石头真的能煮出汤来吗?于是,在这个人的引诱下,有人提供盐,有人提供香油,有人甚至给了一把紫菜,最后干脆再来个蛋花,看看这锅石头蛋花汤究竟怎么样。后来煮石头的次数多了,这个流浪的人也都相信自己的石头是能煮汤的。因为总有人提供各种辅料。

张悟本一开始流落在社区的大爷大妈中间,给他们讲一些健康理念和知识,因为敢于大包大揽,说话又比较风趣幽默,就逐渐有了一点拥趸和名气。最早在汤里放调料的就是这批大爷大妈。之后有了大手笔的人物出现,收购了张悟本的“石头”,并且成立了“石头汤大托拉斯”,张悟本更加相信自己的石头是可以煮汤喝的,越讲越自信,还敢写书了。

出版社可不是给送鸡蛋的,出版社投资的是鱼翅,电视台给弄来了漂亮的器皿,老百姓就更加傻呵呵地排队去喝汤。连我们家都买了5本张悟本的大作,就可想而知有多少人争着抢着去弄“石头汤”喝了。

石头好吃?谁吃谁知道!

这就是悟本式营销的基本原理,我们不去评价这套石头汤原理是否道德,或者是否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因为他只是一种模式和工具,是否有正面的价值完全要看谁来用,用在了哪里。

这套模式是这样完成的:

第一步,寻找到一项人类的需求。

比如说:健康,不用花钱的健康,不用花钱还不受罪的健康;丰满,不用手术的丰满,不用手术还不太贵的丰满;长高,不用花太多钱,也不用做手术,而且看不出来的长高;赚钱,不用太累,也不能太费脑子的赚钱……我想你能够想象,他们对应的都是哪些产品了。

既然人民群众有这样的需求,悟本派的高手们当然就要满足他们。于是一批又一批神奇的产品就诞生了。

有一位业内人士当年曾经跟我解释过其中理由: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我们这样做,就是给他们一个圆梦的机会,无论是否真的可以解决问题,起码让他们拥有希望,这不就是生活?

如此高尚,实在佩服!

第二步,多快好省地找到满足这项需求的方法或产品。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最好还不违法。不违法是这一类产品和服务的底线,也是那些为石头汤添加作料的股东们的底线。很多电视台为了保留给丰胸产品做广告的权利,使尽了浑身解数就是证明。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商家不要信誉,你和他谈什么信誉?很多这里面的高手都是同时操作多个项目,拥有多家公司,拥有更多的新品牌……不对,简直是品牌机器。而且人家简直就是风险投资,五个项目在手中,四个都赔钱也不要紧,只要一个成功了,万事大吉!

有个这么个实例。在南方的某省某县,全县的人几乎都在做连锁加盟,每个项目都设计得非常漂亮,不用花太多钱,也不会承担风险,就可以月入数万。当然,这些连锁加盟项目几乎都是扯淡,但不妨碍总有人愿意去“圆梦”。

第三步,增加权威感和可信度。

比如上电视、上广播、上报纸,和名人合影,找明星代言,冒充中医世家什么的。有人会下一点功夫,比如本派宗师张悟本的团队,就是奔着百年基业去的,要让全社会都接受大师及其理论。

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是比较大的,因为他已经足够引起爱管闲事的人们的热情了。有更多的团队是非常实用主义的,根本就不需要社会的承认或者追捧,人家就锁定了爱贪小便宜或者喜欢幻想的人群,这些人吃的亏会让大侠们认为活该和可笑。所以也就无人追讨。

在政府严重庞大却又功能缺位的中国,这个选择真叫聪明。要说张悟本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玩得太大,做了大师还不够,还想做国师,让全国人们都吃生茄子,要成为更多人崇拜的图腾,太夸张了!

第四步,发展产品线和销售渠道,收割市场。

在这个阶段,能有多黑就有多黑,能有多狠就要多狠。

比如一块镶满了钻石的劳斯丹顿手表,一部可以用电钻钻面板的手机,一副价值连城的玉镯,或者和一次张悟本先生面对面修炼养生的机会……他们的成本都低到不可思议!不要以为这样的产品都只出现在电视购物里面,大商场里一样比比皆是。甚至有时候很多人是以学习、慈善、文化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出现的。

第五步,换个梦想继续混。

一个人加入悟本派就很难退出了,就要像无间道一样,这种梦幻般的赚钱方法是一种魔咒。形成习惯之后会有一个理论叫做路径依赖,就会这个,也就喜欢这个。

张悟本之后有很多人想学习他,说营销有多么厉害。营销只是一个工具,差别并不大。定位、包装、传播、销售等等,不同的是他们敢于承诺梦想、贩卖虚幻,怪力乱神总是不愁卖的。

张悟本所用的营销工具我们一样可以用,只有一条要注意,不能把实现梦想的过程忽略了,这条近道走不得。发现人们的需求,的确是一件聪明的事,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伟大的事。

观点导读:央视的《百家讲坛》是块试金石,真正的学问大家难以立足,反而是被专家们“不屑”的于丹之流有市场。《百家讲坛》甚至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当过中学老师的人更受欢迎。 他触摸了集体人格

文/刘春雄

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一定要受到大众认同。要受到大众认同,就要求品牌能够触摸集体人格。

红火一时的大师们,之所以红火,也是因为他们能够触摸集体人格,进而受到大众的集体认同。张悟本如此,稍早前的于丹、易中天如此,甚至更早前的余秋雨也是如此。

尽管把这几个人并列,有人可能会强烈抗议。但是,从营销本质上看,他们确实是相似的。

不管是真大师还是伪大师,只要他们曾经受到追捧,无不因为他们触摸到了集体人格。

近十年涌现的各类大师,共同特点就是真正专家的“不屑”和大众的狂热。

专家们认为他们“太浅”、“太俗”,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功底。恰恰因为“俗”和“浅”,所以他们能够被大众理解,进而触摸集体人格,从而受到集体追捧。

央视的《百家讲坛》是块试金石,真正的学问大家难以立足,反而是被专家们“不屑”的于丹之流有市场。《百家讲坛》甚至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当过中学老师的人更受欢迎。

把观众当作中学生来讲学问,这是相当多的学问家们做不到的。向中学生水平的观众们普及学问,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触摸集体人格,就是这门新学问的关键点。

于丹受欢迎,不是因为她专业,而是她以非常浅显的方式让大众享受了高深的《论语》,而且她的语言是那么感性,她的气场是那么吸引人,所以听她的演讲比看书舒服。

从学问的角度看于丹,我并不认同。但从营销和传播的角度看于丹,我很推崇。张悟本,以及更早前的马悦凌、中里巴人,按照专家们的观点,他们其实并不专业,甚至是在误导公众,但他们从营销上触摸到了集体人格。

大众品牌的定位都有这样的共性,即能让消费者形成心灵共鸣,拨动了消费者心灵的琴弦。

消费者是感性的,消费者不是专家,只要能够拨动消费者心灵的琴弦,就能够打动消费者,也就具备红火的基础。

当然,媒体的聚焦,达到了张悟本多少场讲座也达到的效果。于丹等人也是如此。但是,不要责怪媒体,因为媒体如果没有触摸集体人格,是没有收视率的。

说实话,如果不是张悟本的养生理论有点剑走偏锋,以至危害部分人的健康,如果不是自身资历存在硬伤,如果从事的是无关健康的文化领域,谁又能说他不是于丹第二呢?

张悟本是成功的营销者,可惜他选错了行当。

张悟本曾经的成功,我们营销人应该汗颜。

观点导读:张悟本品牌,不仅能满足目标人群从低到高的各种养生需求,还能让人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体验,从体验到深度体验循序渐进。 张悟本品牌的膨胀术

文/快刀洪七

与消费者沟通

张悟本所说食疗,原也并非是其本人首创,只是经过吸收,通俗化,再用大白话说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与目标市场沟通的过程。我们常说,要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但我们的企业往往还是在宣传产品,宣传技术,宣传功能,殊不知你的价值并非不突出,最主要的是不够简单,不能让消费者听懂。

美的曾打过一招铜铝管大PK,直接展示美的用的是铜管,其他品牌用的是铝管,简单直接,一下子就让消费者记住了。而TCL推广互联网电视mitv和升级,不是一句两句能向消费者讲明白的,虽然比其他品牌先行,但是最终未能在网络电视领域赢得最大的蛋糕。

鲜明的品牌识别

张悟本有两个经典造型:电视上,他身着浅灰色中山装,大偏分,露出宽额头,天生的大耳垂和白胖的脸型,一副养生高手的长相。另一经典造型是在媒体见面会上,他身着一件火红色的西装,乌黑的头发留着大中分,盖过额头,偶尔笑露出两颗歪歪且有点漏风的门牙,滔滔不绝。

这种浅灰色中山装以及面对媒体的火红色西装,以及大中分的乌黑头发盖过额头,偶尔笑露出两颗歪歪且有点漏风的门牙,都是鲜明的品牌识别。

至于绿豆治百病,吃生茄子条和生萝卜片等,可以视为某种品牌故事和传播的记忆点。因为消费者最需要的是简单、直接、可操作的食疗办法。

丰富产品线

产品线设计丰富,既有坐诊,也有畅销书,还有康复营,从免费的电视节目,到养生书,再到视频DVD,再到高价的坐诊和高端的康复营,能满足目标人群从低到高的各种养生需求,而且进阶式的设计,能让目标人群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体验,从体验到深度体验循序渐进,也符合消费发展的过程。

媒体放大品牌效应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7)

说实话,我是一位老“课改”了,十年前课改开始,专家们在台上讲,我会后不知所云。

为什么十年课改理念不能深入我心呢?剖其原因,有这么几点:1、专家们只告诉我们课改如何好,但没有深入到教学一线中来,不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改,或应该如何改,才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一线老师嘴上“喏、喏”,但心里却打上个问号:专家们,你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什么样吗?这样下来何谈成绩呢? 2、多媒体当道。课件真的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悟吗?在最早的多媒体进课堂也是从听优质课上学来的。刚开始是如获至宝,教师省力省事,学生爱看。但普及开后学生的热情就凉了下来。试想当今铺天盖地的媒体早已让学生心生厌倦,家中上百个频道都频频换台,课堂上的课件又能吸引学生几分钟呢? 3、课程改革的确势在必行。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否则就会被淘汰。但是,应试教育改革了吗?学校是重视你的改革还是你的成绩?分、分、分不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命根吗?4、常年的重复教学造成知识的陈旧老化,没有更新,固步自封。5、教师自身不思进取的惰性……

种种原因,使我在教改这些年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在探索中学习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的无语,不知从何说起。开始时我对待国培学习的态度就不端正,好奇之余,又揣测无非是和往常一样,听专家的长篇论述,听几节“表演”课而已……认真听完专家的一节课后,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真没想到 “国培计划”竟然给我课堂注入生机;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惊喜”!

专家们请来了一线教师,在讲座中有许多知识正是困绕我多年的疑难,鲜活的教学案例,简短精辟的教学理论,解决了我教学中的大量疑难困惑,一时令我醍醐灌顶。在专家讲座和名师示范课的引领下,我开始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找准自身的不足之处及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争取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

通过国培我明白了许多:课堂中教师只是引领者,不要急于“告诉”,要教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探索……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工于教学设计;精于课堂讲解;妙于师生互动;勤于辅导批改;善于总结提升!正逢期中考试,在八、九年级的复习中我遵循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检测了学生在学生在复习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这,都要感谢国培!

二、在学习中感悟

通过2个月的紧张学习,收获颇多,现将国培计划学习感悟和国培的优势总结有以下几点:

1、远程培训方式灵活,时间和空间自由,交互性强,适合在职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为工作繁忙的老师提供了便利。 2、培训有监督机制,有进度、有计划、有辅导员解决疑难。

3、教授和学者走下“圣坛”与一线老师共同教研。对边远一线的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4、论坛交流方式独具匠心。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和心得,即可通过论坛交流,也可以以日志形式记录。更能够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向同行们求助!

5、国培计划是我们农村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一次绝好机会,也是教育教学探究的一个展示平台。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8)

前言

当《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综艺选秀类节目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文化类栏目却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迅速成为了社会、媒体竞相议论和报道的焦点。它就是目前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教频道的名牌栏目――《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栏目的走红确实是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它“先天不足”。不具备成为一个名牌栏目的主客观条件。其节目内容学术性与文化味较浓;节目形式相对单一;而播出的时间更是无人问津的“睡眠时间”。

因此,2004年下半年。栏目开始实施新的定位策略。由原来的“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转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由原来的大学讲堂转入演播室录制。《百家讲坛》的“翻身仗”是以阎崇年主讲的系列节目《清朝十二帝疑案》为标志的。从那以后,节目找准了自己的内容定位――传统历史和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在电视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和知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邀请能说的名家,选择好话题,把话题说透。就这样,《百家讲坛》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结下了不了之缘。至此,全新的栏目形式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并延续至今。

一、受众定位准确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观众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接受的知识面比较窄。当然,这是受到客观地域、文化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渴望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更希望能够获得这些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能够“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以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的社会化需求,并能为我们当代所用。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俨然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的宝藏。

就在这一背景之下,《百家讲坛》(2004年改版后)准确的把握了其栏目的市场定位和目标观众。栏目定位以传授优秀中国历史文化、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大众化,不搞权威化:坚持民俗化,不搞学术化。”栏目将目标受众专门指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锁定了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以及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观众、众多老年知识份子、爱学习的中年妇女、大中学生等。

根据《百家讲坛》栏目组调查,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他们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都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百家讲坛》中所讲的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有些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渴望知识,但他们已有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的梳理。他们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并不很清楚。而《百家讲坛》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可见,《百家讲坛》栏目找准了受众,摸清了他们的心理,因而能够广受关注、收视率节节攀升。

《百家讲坛》栏目能够在广大中原地区流行,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很多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和事件,很可能就发生在你我所处的地方。让观众备感亲切,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能一下子拉近观众与栏目、与历史、与文化的距离。

二、题材选择得当

1.适应认知结构

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提高大家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专业深度。但是,电视不同于报纸,信息转瞬即逝,无法保存下来让观众慢慢思考和细细品味:另一方面。过于高深的内容也会大大限制节目收视群体的范围,使一般文化水平的百姓无法接受。这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注意选题的可讲性,要选择受众易于接受并且专家也可以深入浅出讲解的知识。这个问题则涉及到了人们的认知结构了。

心理学家认为:受众对于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和信息,会很容易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过程,并与原来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与分析:而相反的,对于那些不具有相应知识经验,也就是不熟悉的信息。在接受过程中则会发生认知障碍,即难以理解或不愿意接受。为适应受众的认知结构,《百家讲坛》栏目选择了适合电视化手段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文化类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适合讲解。它并不需要观众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积累,就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感性思维。再配上电视这种比较丰富的传播媒介,更易于为一般的受众所接受。并能迅速产生共鸣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类选题逻辑严密,需要接受者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它适合用数学和公式来表示,而不适合用电视图像来解释。同时,它调动的是观众的理性思维,感性的画面加上理性的思考会使受众容易疲劳,产生接受的障碍。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百家讲坛》开播初始无人问津,而改版之后迅速走红的疑问。

2.注重经典。体现时代性

《百家讲坛》栏目在选题时,兼顾经典重温和与时代相结合。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其策划了很多有关历史题材以及中国古典名著的经典选题,如《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红楼梦》、《聊斋》、《西厢记》等。同时,在讲解这些历史选题时也非常注意与时代性的结合。如:在《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的讲座中,将老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和现代人的离婚现状相结合,把老子的话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作为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在《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中,将金庸小说的爱情故事做了现代化的、模式化的归纳,分为几种:英雄美人式(如郭靖和黄蓉)、感动天地式(如杨过和小龙女)等。另外,《百家讲坛》还策划了诸如“身边的礼仪”、“购房的陷阱”、“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等与时下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话题节目。

其选题大多都是些观众有所了解但又不太深入的话题。其中既包含了经典。又注重与时代热点、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相联系。能就近说远、借古论今,自然形成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提高了观看对节目的兴趣和期待。

3.注意延续。体现系列化

《百家讲坛》栏目的选题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就是其系列化。其非常注重节目的前后关联。呈现一种“集中火力,精耕细作”的态势。同一系列的选题由同一个主讲人或几个主讲人同时完成,内容上则是向纵向延伸。如:刘心武将《红楼梦》的讲座分为“揭秘秦可卿”、“贾府婚配之谜”等二十多讲。其中,针对秦可卿一个人物的分析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题,探寻其“抱养之谜”、“生存之谜”、“被告发之谜”等。《清十二帝疑 案》则从努尔哈赤一直讲到宣统,将大清王朝的历代皇帝细细数来。

选题的系列化扩容了节目的信息量,增加了同一题材节目的总时长,给更多信息量的输出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演讲人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且。系列化的选题增强了节目的“厚重感”和份量。分散的主题容易使节目陷入单薄的陷阱,很难像系列化的节目那样集中火力就某个专题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和震撼力。因而,《百家讲坛》栏目选题系列化的运作增强了节目的纵深感。使其作为学术、文学类栏目的厚重感和历史性得到体现。

三、表现手法新颖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性栏目,其在形式安排上。为了使讲述更生动、更能吸引人,在某些方面创造性的借鉴了电视剧制作的手法。简单地说,就是将讲述变得故事化和戏剧化。爱听故事是人的本性,电视有着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因为电视是一种叙事性的媒介,能满足人类对故事的渴望。这点在电视剧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百家讲坛》讲述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叙事性的过程。故事化和戏剧化的运用使《百家讲坛》创造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神话”:使那些原来只有专业人士和少数观众关注的学术问题、文化问题、历史疑问。通过栏目的表现方式,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1.把学术研究变成戏剧剧本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实际上我们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我们要和主讲人一起培养编剧的能力,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变成剧本,让口播类节目故事化、戏剧性。”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和说教。更类似于讲故事、说评书。在学术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脚本中的主角、配角。有情节、有冲突。《百家讲坛》真正的把学术成果变成了“剧本”。

2.寺巴系列讲座变成电视剧

通过戏剧剧本所演绎出来的,则必定将是一部生动的电视剧。并且。在学术的指引下,其必然是具有相当份量、具有学术和文化性的史实剧。《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讲座节目和论文不同的地方。作为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他同时分析《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找到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悬疑永远都是电视剧的基本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未卜,悬疑丛生。

为讲好故事,节目打出了“悬念牌”。把每期节目内容编成一个故事,把人物命运和矛盾冲突设置成各种悬念。在每期节目开头时设置一个总悬念,紧接着专家在讲述中又设置层层分悬念,成为每段内容的衔接点和转折点。吊足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使得观众不愿离开电视荧幕。在节目进行中。专家用自己的学术见解解释、分析一个个疑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目还把这些历史故事像电视剧一样系列化,一个接着一个讲。在每期节目结束之前提出下一个故事的悬念,将悬念贯穿始终。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新颖的讲述手法。满足了人们听故事的愿望,让观众在享受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故事化、戏剧化的讲述,也赋予了《百家讲坛》栏目独特的审美特征,其恰到好处地处理了电视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关系,是其栏目取得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四、结语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9)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四篇序言开展争鸣,对近期杂文创作进行评说,或者对阅读杂文提出您的见解……总之,欢迎一切关于杂文的文字。文字可长可短,思想可深可浅,话题可大可小,只要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即可。您可以通过邮件、平信、短信等方式将您的观点反馈给我们,优秀者在近期“感悟”栏目刊发。

常听说,人生三件大事:事业、爱情、健康。或问:如何实现事业成功、爱情美满、身体健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说,不妨读点杂文。

杂文是什么?

杂文不是政治学,但人不能超世绝尘,你虽然远离政坛,也不想步入仕途,但你只有读懂政治,方能不迷失政治选择,只有了解政坛,方能把握生命的密码,只有领悟仕途,方能解释身边的所有变数。概言之,人,离不开政治。本书中的《创新拒绝“官本位”》,批评“专业职称都与某个行政级别严格对应,官位高低一定程度上竟成了衡量科技人才的标尺”,如此科研环境与体制,岂不是与科研目的南辕北辙?《“半瓶酒”读报法》披露近二十年来“大约有四千名腐败官员逃往国外,带走大约五百亿美元的资金”。作家无不痛心地感叹“五百亿美元即大约两个三峡水库的投资被贪官‘带走’以后,官府不裁员,官员常加薪,预算不降,工程不停,该吃还吃,该庆必庆。真‘汉唐以来所没有的一个盛世’也”。《不应浪费》、《从大红大紫到灰飞烟灭》、《权力变现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等篇什从不同角度臧否政治的云诡波谲,政坛的绮靡不经以及仕途的锱铢必较。这些杂文所云,殷鉴不远,微言大义存焉。

杂文不是社会学,然而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万花筒里,纷纭繁杂的社会现象,瞬息万变的时代脉搏,如果您习焉不察,即使夙兴夜寐也难以适应丛林法则。请读一读《一百种理由也抵不上一颗良心》、《从笑话看德国》、《领略大话文化》、《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羞愧》等篇什,人在社会上存在,就必须通晓社会的潜规则,就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因为杂文是社会医生,读点杂文就如同在这位社会医生那里注射了疫苗,不至于被社会甩到后面去。

杂文不是历史学,但杂文能拨开历史的雾障,看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不略知历史长河的走向,就无法预示明天与后天。政治家需要通古博今,军事家要借鉴昨天战事经验,一介平民百姓的事业成功,也离不开先贤们的妙谛与文本。本书中的《范蠡非官商》、《乾隆搞调查》、《张昭为什么当不了丞相》及《笔》等作品,向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镜头,今天的人们既可以从史上学到丰富的处事经验,又可获得思想认识的启迪,无数实践表明,历史的智慧是掌控今天和明天的钥匙。

杂文不是生理学也不是心理学,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读人生,能理顺人际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每个人都要处理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等,每个人其实都应该为自己设计一条人生之路,事业成功之路,爱情幸福之路,健康长寿之路,为此,不妨读点杂文。你看,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运动和民权主义者卢梭在自己撰写的《忏悔录》中,披露了自己当仆人时偷了主人的一条小丝带,他却厚颜地嫁祸于女仆。然而他却“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赞叹和尊敬”(《谁敢像卢梭那样忏悔》),“时时刻刻对自己和‘今日’保持一份分析,海纳百家,共生万物,就可能有一份少走弯路不陷‘迷魂阵’的清醒”。这是杂文作家的人生经验之谈(《五十而知“当初”》),类似这样感悟人生的杂文,比那些标谤“人生指南”的闲侃不知要深刻多少倍。杂文不是方法论,但它无处不闪烁着思想方法的光芒;杂文不是文艺学,但它评价文艺现象既深刻又形象;杂文也不是美学,但几乎每篇杂文都抨击假恶丑,无一不是向往美、赞颂美;杂文不是……

杂文是什么?

杂文(我指的主要是经典杂文)是大百科全书。一部书大多是一位著者所撰,而一部合著的杂文集却是众多人智慧的汇总,每位作家都是在他最有激情的时刻创作出他观察得最充分、思考得最全面、感悟得最清晰、分析得最深刻、升华得最崇高的智慧火花。众多火花汇聚到―起,就成为火把、火炬、通天的火焰,既能烧毁一切丑恶,又照亮了人间的通天大道。

读点杂文,便可从善如流。事业的成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闯关夺隘,也非探囊取物那般轻而易举。人之熙熙,所为何来?人之攘攘,所为何往?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抑或是健康,既不可简单从事又不可望而生畏,知识对每个人来讲应是如影随形,理想是动力,视野是胸怀,天道酬勤,诚哉斯言。

如今,杂文的读者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的公共资源,因此惟愿朋友们――

一生中,不妨读点杂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0)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1.活说历史的直观鲜活美。历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灌输。平淡无味、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闻史欲睡。纪连海、易中天先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把事件讲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从语言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入其境。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2.趣说历史的幽默机智美。信手拈来,妙语成趣。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幽默风趣,处处彰显机敏和智慧。我们再来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 “我甚至忽发奇想,荀如果是今人,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是啊,荀今生注定要独行,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惟一,现在,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假如我们的教学语言能时常幽上一默,给孩子们带来一些高雅、优美而又“深入浅出”的趣说,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3.演说历史的情感节奏美。演说,就是带有情感、节奏、技巧地发表意见,说明事理。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为什么纪连海的历史课那么受欢迎?还在于其语言富于节奏美。听其讲述历史,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满激情或荡气回肠,或快速或停顿,无不摄人心魄,拍案叫绝。在历史课堂上,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语气激昂、雄厚;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不妨韵律低沉、凝重;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至于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时,就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感叹道:原来听历史也可以听得这样过瘾!历史教学中象“说评书”、“讲故事”那样讲课,经常“卖关子”、“留悬念”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悟说历史的深刻隽永美。对一个教师来说,单追求“趣说”,一如只重外表花哨,只有花架子,难免华而不实,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领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1)

喝茶,对于我,已有几年时间了。最近更是迷恋上了饮茶,工作之隙,下班之余,喝茶更是必不可少。论茶道,我自知还不够格,但突发感悟,纯属纸上谈兵,与君共享,望不吝赐教,多加指正。 感悟之——种茶:多选与多阳光多雨水的山坡之地,昼夜应较平地温差大些,应该是有利茶多酚的凝聚,使茶更有韵味,喝起来更香,更久。

感悟之——制茶:茶应属大自然的产物。从种,摘,选,到炮制,应该都是有学问和讲究的。听闻,茶园首摘第一遍上等好茶时,均要未出嫁的少女,且不需穿戴贴身的内衣等,并要放于胸前捂过,使茶的天然之香韵与少女的自然之韵味融于一体,达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过,此种应属茶中极品,应非常人能品也。在摘茶后,应有选茶工序吧!将一些老叶,残叶应进行挑拣,或许选茶在摘茶是已同时完成。最后应就是炮制了,也就是炒茶吧!这个应该是比较难的,当然应该很多人都会,但每人炒的茶,色、形、问、香韵应是不同的。应该是有经验的,需要把握炒的手法,力度,火候(温度),时间,及炒后处理。实情非我所知,望君知之,告之。

感悟之——泡茶:我想大家应该都能泡茶来喝,但我想泡茶应该也有学问的。在中国古代亦有茶师(茶匠),专职泡茶。听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中有一段,就讲到茶师的故事。泡茶,应不愠不怒,性情平和,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我想,应注意的是:选水,水温,茶量,及冲泡时间的掌握。这个也需要因茶而异,而非等同。

感悟之——品茶:我想应从三点来注意,望,观茶色;闻,感茶香;品,融茶韵。三点均留意,感受定有所不同,亦能品出茶之韵味,放松心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另,品茶也要注意选相应的茶具,喝时也讲究一种心情,心静时品,品时思人生。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