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3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篇(1)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篇(2)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篇(3)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篇(4)

在我国,虽然AM、AHC、AHS都是新兴概念,但就其实质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长期以来基本遵循了这几种模式。目前,医学院校加上附属医院就组成了AHC,成为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医疗服务的中心。我国大部分医学资源集中在AHC,但是其服务范围仍局限于医疗服务,特别是高度的专科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提出,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中国老年人口的保健和医护照顾及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数量非常匮乏,质量也亟待提高,这是阻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医改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4种形式,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以及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当前进行的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等教育和培训形式只是针对目前国情采取的过渡期培训形式,长期的能力培养需要靠学习型组织和系统连续性的职业发展空间的构建。

2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应用

卫生系统要根据人群的需要不断调整其模式和功能,教育系统要为卫生系统提供相应的卫生人才、医疗证据与知识创新。AHS的系统观在于垂直统一协调教育、研究和服务,强调系统内的所有机构均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功能,形成紧密体系协同发展,以解决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沟通不畅,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求的问题。AHS涵盖的机构、内容正符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全科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中应引入该体系的观点,现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的角度说明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政策支持在AHS的宏观协调下,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衔接,政府应加快解决全科医学定位问题,切实增加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保证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全科医学流动[10]。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和办学方法:一方面,尽快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训制度,落实全科医生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责,为全科医学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保证全科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2.2人才培养教育是AHS最核心、最基本的目标,在AHS理念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施、基地与师资建设及专业设置上,进行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①在培养目标上,需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的定位,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合理定义全科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改变目前学校培养定位不准确、医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下不去”的现状。②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基础、临床学科的内容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专科知识,形成独特的全科医学专科知识体系。③在基地建设上,全科医学的实践基地应由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等组成,以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机构和单位,包括医疗单位、护理康复机构、疾病预防保健机构等,建立综合广泛的实践网路系统,提供最优质的一线教学资源。④在师资建设上,通过学校和三级医院提供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将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理念等理论基础,并且在基层社区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选择作为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的骨干,专科医生做全科医生的导师,提供医疗技能方面的指导。通过对临床教师的培训,丰富各级临床教师专业和教学知识,促进临床教师的成长,满足临床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1]。⑤在专业设置上,AHS不仅有医学、药学、口腔、公卫、护理人才的培养,还包含了健康相关专长的培养,如检验师、营养师、理疗师,跨本科、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在英国,全科诊所通常以团队的形式运行,由5~6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7~8名接待员、1名健康服务助手、1名管理者组成,负责所在社区9000~10000个患者的初级医疗保健[12]。在我国,相对全科医生而言,其他全科医学人才的缺口更为巨大,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康复理疗师等也是基层卫生机构急需的人才,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应完善这些相关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2.3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AHS除了传统的基础科学研究外,更强调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以及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卫生服务研究等。AHS的建立为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需要得到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循证医学、临床路径等方面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各机构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科研提供研究的课题和来源以及研究的场所,特别是现场工作方面,为各类人员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如在社区中结合健康档案建立、随访制度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干预研究等。

2.4服务社会建立AHS的意义在于强化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等各级医疗相关机构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服务功能方面,AHS提供从出生(甚至出生前的产前护理)到死亡的所有卫生服务,AHS将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基层医院及社区与医疗技术水平高、专科化程度发达的三级医院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加强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鼓励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服务,基层医院的医生到三级医院培训,支持和开展远程会诊等,建成相互依存、各司其责的大卫生系统。并且,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吸引患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实现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良好地分工。全科医学人才真正发挥基础医疗保健的“守门人”作用,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缓解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健身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已将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综合预防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明病”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社会效果和重大意义。全民健身运动以群众为主体,全民参与,以健身为立足点,以社会为依托,充分组织与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地参与到形式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中来,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因此,无论是从活动性质还是从社会规模来讲,全民健身运动无不体现出体育的本质意义以及对其较高层次的回归。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表明,虽然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却是工作的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地、自觉地、自愿地、有效地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同时做到锻炼有理可依,拒绝盲目锻炼,形成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而要做到能指导群众锻炼,充当社会体育的指导员,高校的培养是重点。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价值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渐流行,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力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创办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接轨,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自1993年社会体育专业首次在天津体育学院设立以来,截止到2011年,已在200多所高校被陆续创办起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已取得很大进步,颇具规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指导全民健身,有能力开发、经营和管理与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市场等专业人才,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尽管如此,伴随对健康的追求深入人心,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群众调查显示,在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武术在所有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排名第二,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但是,同时与武术相关的专业性健身指导的匮乏也正作为一项主要因素,制约其在群众体育当中的开展,这充分表明武术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还满足不了全民健身需求,也揭示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全民健身的整合途径有待探索。此外,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以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稀少、转行现象较为普遍等。这充分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完善。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社会体育专业相比于体育学其他四门基本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新,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考虑到他们的性质和来源各不相同,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分别进行剖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培养目标未完全明确,学生毕业后择业受限也暴露出其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课程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影响之下,重视技术而忽视教法的思想严重,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技术水平过硬,但对社会教育相关指导工作却毫无对策。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严重缺乏针对性,因而无法与时下热门项目如武术当中的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健身项目联系起来,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内容仍待深化改革,部分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已经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师资力量整体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最终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独立进行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被淘汰,同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对象包括专业的运动员、体育老师、社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甚至工作人员。以武术项目为例,参与武术培训的民间爱好者占据了很大比例,真正的专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加上社会指导员的培训时间受到限制,均导致培训过后,相当多的人员达不到独立开展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要求。对广场、公园练习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的健身爱好者进行的实际调查显示,在这些人数庞大的健身爱好者当中,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竟然只占少数。他们当中虽然不乏武术门派传承者,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然而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通过国家审批且技术过硬,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少有人承担起我国社会教育指导工作。

2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人才培养的契机

一方面,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提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了组织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健身活动的必要性,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群众广泛参与以及充满活力的一套运行机制,并建立健全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武术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应地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也较高,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施行,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有据可依,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另一方面,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可见武当武术、少林功夫、太极拳等受民众喜爱的武术项目,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伴随全民健身运动体系逐步完善,武术这项民族运动因其练习形式较为灵活、很少受器材和场地的限制等特点而受到群众的广泛喜欢与推崇,是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首选项目,从武术竞技比赛到群众性体育的转变使得在健身养生的同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完美传承。

3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与建议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越强,整个全民健身队伍专业性也越强,相应的服务就会越到位,体系就会更加趋于完善。现阶段如何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整合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迫在眉睫。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至关重要,只有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上去了,其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校应当对社会体育人才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人才的流失,尽力组织和开展全民性健身运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首先,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验齐头并进有待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作为专业体育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的获取与验证,能力培养方面至关重要。而实习实训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开况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务必把握好六个环节一个制度原则,即实验、实训、实习、技能上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这六个环节并重,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运动员技能等级证和裁判证书与毕业证、学位证并重。第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理论教学应当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度,增添形象思维教学工具,鼓励启发式教学,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在直观性教学中确保课堂信息量输出。技术教学应当加大设施投入,改进人体示范落后教法,改用同步摄像先进教法,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及对其进行分辨的能力。课程考试评分体系力求完善,确保专业考试在检测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时,趋于科学、合理、公平。深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于教育部对体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意见对培养方案内容进行修订,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程,同边缘学科交叉融合。此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帮助。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学生对运动情感的体验,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和满足中提升兴趣、乐于学习,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对在职进修等方式鼓励读研考博,促使学校教师的学历得以提高、知识结构获得更新;另一方面注重国内外高学历和高职称专业人才的引进并为之创造条件,争取又快又好地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都趋于合理的师资人才队伍。

3.2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

鉴于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武术爱好者,加上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受欢迎,因此,有必要创编武术项目专业性权威社会指导教材。一套系统规范的武术专业指导教材不仅有利于社会指导员的学习和考核有理可依,增强指导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大量武术爱好者在参照蓝本下进行技能与教法的学习,避免锻炼的盲目性,而且作为范本与指导方向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3.3社会指导员的技术培养与专业知识并重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性良莠不齐,看似队伍日益壮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担任在第一线的屈指可数。因此,在指导员培训上要对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加强,侧重对教学教法的培养和训练。以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为例,对基础动作要点能够及时归纳总结与改正,比如身体要中正、动作应连绵不绝,对广场上、公园中低头猫腰、忽快忽慢等动作极其不规范的常见错误能够予以纠正。这也就体现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业余锻炼者错误的动作要点进行指导和改正使其尽量趋于规范是开展传播工作重要的一环,能从根本上带领他们及时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J].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梁宝君,刘红.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019.

[3]蒋波.潍坊市大众体育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6)

随着健美操运动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健美操、滑雪、游泳等项目被正式列为体育行业特有工种,并开设了北京、沈阳等职业鉴定站,这标志着健美操人才培养纳入了标准化教育轨道。由于各大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等行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提高健美操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必须针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健美操专项课程,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健美操教学、训练及课程内容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专业教师和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掌握与本研究的相关资料。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对资料进行缜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专项人才社会需求现状

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0-2015)》纲要,纲要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全民健身骨干等内容,本纲要对培养健美操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 1. 1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人才社会需求趋势

通过调查、走访专家和就业单位,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主要有4个方向。

(1)从事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2007年国家颁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意见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人民体质的重任放到从娃娃抓起。健美操以其特有的功能被各级院校列为体育课程内容之一,随着课程的发展,学校需要大量健美操专业人才,以保证顺利运行。

(2)从事教育、体育等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工作。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体育等企事业单位需要大批健美操专业人才,以保障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健康的发展。

(3)从事各类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的训练工作。随着健美操项目的发展壮大,国家每年要举办许多健美操比赛,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需要大量专业能力突出的健美操专项人才,为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保障。

(4)从事社区和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指导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社区体育场所与健身俱乐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首选去处,这需要社区和俱乐部除了提供专业的健身场所、健身器械之外,还能够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人员,以满足科学健身的需求。

2.2 契合社会需求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优化研究

随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健美操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之一也要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发展要契合社会需求,遵循时代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原则,优化健美操专项课程体系。

2.2.1遵循原则

2.2.1.1时代性原则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时代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健美操与舞蹈一样,种类多、变化快。契合社会需求,优化健美操专项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够及时更新与调整,让学生学到健美操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2.2.1.2系统性原则

优化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考虑学生情况,重视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科发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健美操知识和技能。

2.2.1.3实践性原则

不断完善健美操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相教学环节,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优化教学实践体系,优选教学实践内容,改进教学实践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让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掌握社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

2.2.2优化健美操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课程本着遵循原则,充分结合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人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着手,,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培养过程具有弹性、个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2.3优化健美操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本,建立“契合需求,分层实施,加强实践,突显能力”为框架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 “打牢基础,拓展专业、加强实践、突显能力、契合应用、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2.2.4优化健美操课程内容设置

健美操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就业方向起到关键性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健美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较全面,但缺乏社会需求。因此,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前提。

2.3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优化内容

2.3.1契合社会需求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各类学校和健身俱乐部需要大批健美操教师、教练员和健身指导人员,因此,健美操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2.3.2分级实施

在社会需求指引下,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综合技能的运用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采取“分级实施”的方法,培养出不同社会需求健美操专业人才。

2.3.3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专项技术指导他人从事训练,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2.3.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包括意识、创新与观察能力等,学习的目的就是实践与创新。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创编能力。

篇(7)

1.培训体系不健全。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训管理,但是由于大多数煤田地质单位的领导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并且由于缺乏完善健全的培训体系,导致目前煤田地质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依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且培训体系需要充分的资金投入和单位内部优惠的政策保护,才能实现培训、管理、实践、上岗一步到位的培训价值。所以要想提高煤田地质单位的整体实力水平,建立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是重要前提。

2.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力度是相对培训质量而言的,由于大多数地质单位的整体培训力度较为松懈从而对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并且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培训的目的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但是大多数煤田地质单位的培训管理徒有外表,并无实质性内容。并且强有力的培训力度需要和完善的监督管理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价值。

3.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如果培训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那么考核就是检验培训的重要利器。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和考核管理,导致培训效果没有得到检验。所以必须要把考核机制作为检验培训成果的重要标准,并根据煤田地质单位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策略,才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1.更新人才观,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促进地质单位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并积极汲取其他单位先进的人才培养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便于在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上进行创新。只有切实把体能型劳动人才观念转变到智能型人才观念上,才能优化地质单位内部的人才结构。因此,更新人才观必须首先要打破依靠学历、依靠职称的高门槛协定,并以实践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取而代之。同时,还要加强领导阶层的重视,才能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并为营造良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铺设道路。

篇(8)

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种规格、适应市场导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受制于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十二五”时期广东体育事业发展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在体育强省的指引下,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体育的基础上,向现代化社会体育迈进,打造小康社会体育的示范区以及探索现代化社会体育的试验区。这一时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始建于2003年,面向全省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以来,同样遇到像全国大部分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相似的问题,如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改行易业成为普遍现象,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致使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说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原有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珠三角社会体育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规格不相适应,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于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也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产销脱节。在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困惑之中,我们迎来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其中《规划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第一条是优先发展教育――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符合人类文明成果传承规律的教育方式”。这无疑对珠三角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由此给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在《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广东省体育局于2011年6月28日印发了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和体育彩票等本体产业;加快发展健身服务市场,加强对体育健身业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经营服务项目,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全民健身服务业,鼓励优势体育健身企业实施连锁、加盟、并购和重组等多种途径打造品牌”,这必将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地区健身业的迅猛发展。目前,珠三角人均GDP早已超过10000美元大关,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提前进入小康经济社会,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巨大。按照佛山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战略部署与措施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于是,社会体育专业于2008年9月增设了“健身保健”方向,并于2009年9月全面实施针对体育健身产业“健身私教”人才培养的目标计划。为了更好地适应体育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力度,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培养人才专业角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地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专业技能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体育复合型应用人才。二是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体育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调整社会体育专业结构和教学体系。三是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四是教学内容,以体育学、社会学和健身类课程为专业教学基础,增设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五是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能力训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六是培养效果,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团队创业、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创业技能明显提高,更受社会欢迎。

1.明确培养目标

坚定地方院校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着重研究珠三角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规格定位,深入了解应用型本科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调查分析国内外院校,尤其是广东省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不同人才规格的关系,博取众长,为我服务,坚定地走以市场为导向的路子,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专业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探索培养模式

以制定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突破口,进行社会体育专业全面改造和升级,提高专业综合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整合优化,重新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外专业训练,制定创新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广佛同城下的体育产业视野,将主导产业确定为健身服务业提供人才需求的角度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体系。加强院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深入体育产业部门调研,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动态,尤其是健身服务业不同岗位的技术职责和任务,按市场化的人才规格,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对客服务的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而进行设计的立体专业教学体系。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开放、多元、动态,真正体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实践应用依托人才规格,使教学内容完成了由学科教育型向创业创新型的转变。

3.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广东省现代体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将社会体育专业全部课程分为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统体育、竞技体育、健身健美、社会体育学、保健养生、经营管理等七大课程群;同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分为现代安保、社会体育、健身保健、传统养生和龙舟龙狮五个方向,分别按各自的社会体育人才规格,依据市场定位,在珠三角体育产业现代化引领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动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产业化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覆盖了理念更新、方法转变、管理高效、服务规范、标准统一等领域。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普遍提高。

4.丰富教学内容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开设大量思想性、方法类课程,以解决目前重知识、轻方法的问题;需要开设一些产业经营管理类、行业职业技术标准、现代服务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更注重企业案例型教学。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增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5.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佛山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好形势下,充分利用佛山市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武术之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为契机,拓展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佛山市各健身企业、西樵“国家龙狮运动示范基地”和丹灶“国家龙舟运动示范基地”等高规格、高起点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基地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规范,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大众体育健身的对客服务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能力、体育文化产业的广告策划宣传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更贴近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更有利于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创业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邓晞翎(1964- ),女,广西邕宁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运动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李翔(1975- ),男,贵州都匀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技术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课课程模式;郭杰华(1966- ),男,广西扶绥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艺术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广西 南宁 53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高专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2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47-02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此模式的发展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突破,它的落脚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学科体系知识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重构的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多年以来,由于我们对健美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太明确,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要求过高,过于系统化,而对实践工作过程中操作技能的要求却不够重视,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运用无法对接,造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要实现健美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是当下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健美操专业(2007级、2008级),以及相关高职高专开设健美操专业的院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与健美操改革、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等有关的信息资料及科学论文数篇,并收集和分析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我校近年来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变化,咨询和采纳有关专家建议;通过实验研究法,在我校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前后,以实验组(2008级)和对照组(2007级)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面访或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信函调研健美操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信度检验结果,问卷具有较高可靠性;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及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成果及分析

1.高职高专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推行工学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我们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放到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上来。本课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出发点,对高职高专健美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定位,在原有的培养学校健美操教育师资的基础上,实施体育职业标准化教育,培养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员、健身企业教练等,把健美操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向“工作过程”的模式设计,通过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适应我区当今学校、社会、企业急需的健美操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第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保证健美操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我们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与健美操专业从业者交谈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对高职健美操人才就业方向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同时,对高职健美操人才从事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进行分析,构建了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健美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步骤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核心思想。课程设置以专业支持课程“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等为支撑,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健身健美操”“民族健身舞”“啦啦操”等为龙头,构建了专业能力类课程模块。同时注重不同模块课程的有机结合,以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了职业素质基础课模块和实践技能课模块,制定了健美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并从工作岗位任务能力要求出发构建了岗位任务项目化课程体系。

第二,深化和扩展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着力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1)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的的课程认知见习过程设计。(2)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拓展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校内实训,以及校外社会实践设计。(3)以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的专业实习实训设计。(4)以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与岗位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设计。

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健美操教练员和健身企业健美操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的需求,以职业为本位和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将培养目标分解到课程的各个部分,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情境化,便于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递进与提高。以基于行动导向设计课程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来完成组织教学过程,即按照健美操各项目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工作需要的新型教学任务与训练项目,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强调以模仿体验—自主体验—展现体验的方法组织教学,同时贯穿“ 学、训、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学习中共同实施体育项目指导工作中各具体环节任务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中“训”,在“训”中“做”,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所有课程结束后,专门设置了为期1个月的集中技能实训课程,每学期2周的假期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以及6个月的顶岗实习。同时,充分利用体育系统内各优秀运动队项目资源,找好结合点,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观摩、见习、交流、带训,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实践次数,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实践训练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第四,健美操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改革传统的以卷面笔试和技术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建立了与全面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整体性评价方案,通过笔试与口试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程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实现教师、学生、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学习成果、职业资格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等结果性考核成绩和职业态度、遵规守纪、出勤情况、工作日记、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与协作等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行评定,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健美操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验成效。在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考核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动作编排能力、领操指导能力、健身拓展能力、咨询沟通技巧、健身常识运用能力、探究能力、职业素养、服务管理与科研能力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综合职业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实习(顶岗)工作满意度为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1%。实验组的健美操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高等级通过率47.8%和集体通过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高等级通过率10.5%和集体通过73.7%。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91.3%、学习的主动性86.96%、积极性82.6%比较对照组学习目的明确42.11%、学习的主动性26.32%、积极性57.9%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实验证明,经过基于工作过程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后的实践运用,健美操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见成效。学生的专业综合职业技能、学习态度、健美操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高等级和通过率以及实习(顶岗)工作单位满意度等均有显著的提高,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同样,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已形成了多项改革成果,“健身健美操”课程获得广西精品课程,“健身健美操”网络课件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和广西教育技术课件大赛、教育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民族健身舞”网络课件获广西教育技术课件大赛一等奖。健美操主讲教师主编和参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课程系列教材3部,校本教材和参考书及科普读物8本,其中已有三本教材被全国多家体育专业院校选用。我校运动训练(健美操)专业获得广西特色(优势)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项目支持,从而奠定了广西高职高专健美操专业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结语

本专业课程体系在设计上突出基于工作过程健美操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围绕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创建了全新的健美操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有效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的系统性,使学生的健美操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保证了学生毕业时具有从事体育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健身企业健美操教练职业工作的上岗资格,提高了健美操专业的教学质量及实用人才培养水平。但课程体系改革不是自我封闭的,我们仍需不断地与其他学科和相关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的设置仍必须根据客观需求(新技术、新知识等要求及职业岗位的变化需要),予以适时调整和修正,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将结合广西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和国家财政支持的专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化健美操专业改革,为我国健美操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庆,沈发治,秦建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汉升,梅雪雄,陈俊钦,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6).

[4]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5]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6]谭小勇,胡荣娇.高师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篇(10)

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5.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0%,占外贸总额的比例为21%。为了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实施方案》,明确2017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增至500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需求也将随之持续增长,预计2017年将达到151万人。但目前,浙江省内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受到招人、用人、育人方面的困扰,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目前浙江省市场对于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状况,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跨境电商企业,以及访谈外贸企业负责人等方式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3份,有效调查问卷202份。

在关于“企业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求哪些人才类型?”方面,从图1看,企业认为缺乏技术人才有130家,占比64.36%;缺乏推广人才有110家,占比54.46%;缺乏物流人才有84家,占比41.58%;缺乏运营人才有86家,占比42.57%;缺乏管理人才有78家,占比38.61%;其他有4家,占比0.99%。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企业主要缺乏跨境电子商务技术人才、推广人才、运营人才和物流人才。

在关于“企业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哪些专业技能?”调查中,从图2看,企业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美工技术的有94家,占比53%;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运营的有118家,占比58.42%;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客服的有74家,占比36.63%;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推广的有92家,占比45.54%;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客户关系管理的有70家,占比34.65%;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有52家,占比25.74%;其他有2家,占比0.99%。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企业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运营专业技能,其次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推广技能。

在有关“企业缓解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要方法”调查中,从图3看,企业在平时工作中培养有82家,占比40.59%;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有120家,占比59.41%;招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有102家,占比50.5%;依托社会专业人才市场招聘有46家,占比22.77%。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要方法为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招聘相关专业毕业生和公司在平时工作中培养三种方式。

在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开展培训方面,从图4看,经常培训的有72家,占比35.64%;偶尔培训的有116家,占比57.43%;不培训的有8家,占比3.96%;没填的有6家,占比2.97%。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主要为偶尔培训。

在有关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激励方面调查中,从图5看,企业进行利益激励机制有106家,占比52.48%;感情激励机制有82家,占比40.59%;成就激励机制有112家,占比55.45%;民主参与激励机制有54家,占比26.73%;其他的有4家,占比1.98%。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跨境电商人才机制主要是利益激励机制和成就激励机制。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数量不足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三年整个电商行业人才缺口将超400万;全国70%的跨境电子交易,依托浙江电商平成。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属于新兴产业,本身人才存量不足,加上近年来浙江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浙江省提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累计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重点企业800家,设立省级公共海外仓60家,培训跨境电子商务企业1000家,这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更加紧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企业需求旺盛,但不少企业面临着人才数量不足,招聘难的现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已成为阻碍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层次不高

现有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多为客服人员和基本业务操作人员,缺少能胜任跨境电子商务营销、商业大数据分析、用户体验分析、国际金融结算和供应链管理的中高端人才、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缺少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前沿理论、洞察跨境电商发展规律、引领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和领军人物。虽然在浙江省出现了以马云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企业领袖,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在国内乃至全球业界有号召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家群体。这与浙江省作为国内乃至全球电子商务服务业领先地,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之都的地位不甚相符。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经验不够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存量不多,有经验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校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经验不够,应届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要求。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对行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要求相脱节,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浙江跨境电商企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动手技能,熟悉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够推广营销,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了解涉外法律法规的复合人才,已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错位

长期以来,由于形成的学历教育为导向,高等教育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往往是按照学校或教育界的评价体系来开展,从而形成了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脱节,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错位。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的现有知识技能主要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还在不断形成和发展中。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岗位锻炼,导致工作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足,难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企业管理需要。在招聘跨境电子商务毕业生时,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做岗位培训工作,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五)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流失较高

和传统产业相比较,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较大,流失率较高。第一,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多处于创业时期,企业文化尚未形成或巩固,企业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不全,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较大。第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主流人员主要是“80、90后”员工,他们推进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鲜明的个性和自我的价值观给中小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第三,部分城市的住房、生活、交通等成本较高,这些压力转移到企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影响了企业人才招聘。此外,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涉及面广,当前从业者多为电商、外贸、外语等专业,企业需求复合型的人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更重视自身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的系统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实战性、操作性。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实际业务流程与操作环节,开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跨境电子商务美工、跨境电子商务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核心课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主要侧重于跨境电商的售前准备、跨境贸易C2C、B2C平台操作训练维护等。跨境电子商务美工主要介绍外贸网店LOGO设计、外贸网店商品拍摄实操、外贸图片处理技巧等。跨境电子商务营销以海外市场为前提,侧重跨境电商营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侧重于跨境中邮大小包、国际EMS、商业快递、海外专线、海外仓跨境物流操作流程等知识与技能。跨境电子商务客服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跨境电商客服的工作范畴与目标、学会纠纷的预防和处理、掌握客户关系管理技巧等。

(二)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目前,浙江省内每年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数量还不能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社会化培训体系十分紧迫。一是要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养体系,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培训的情况,给予场租费、资料费、讲课费等费用相应比例的补助。二是要加大企业对其员工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养的政府扶持力度,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企业主流技术和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保证最高效率地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借助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商业化方式开展公共服务,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依托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平台等各类资源,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实践操作系列课程,并联合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所需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满足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师资体系

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库,聘请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主管、业务能手以及各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项目负责人和资深培训讲师等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或骨干教师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最新技术、最新理念。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师资体系,具有研究理论前沿的专家智库,又有实战派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也是高超操作技能的职业导师等,着力构建一支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优秀专业师资团队,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破解面临的相关问题,能够咨询、指导或解决方案等。

(四)建立健全合作体系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个性化、订单化培养,有效解决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错位、不衔接问题。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方向,改革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科与产业、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鼓励企业根据其人才需求,与有关院校签订定制培养协议,由学校根据用人单位或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同时在教学、师资、培训、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体系,有力推进技能型、技术型、实用型与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学校通过聘请“企业导师”,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融合。

(五)建立健全认证体系

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职业认证体系。根据浙江省跨境企业对人才层次不同的需求,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初、中、高三种层次人才职业认证、引导浙江省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按梯队层次及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培养不同层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创设人才按需培养,按需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创业”、“就业”双轨并进。组织多方资源,联合教育、人力社保及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积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工作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形成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层级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有效推动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向着科学、健康、高效发展。

(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体系。由浙江省人力社保局、浙江省高职院校等单位合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中心,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数据库和人才标准,开展智力对接、技能训练、见习实训和就业创业等人才服务。依托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亚马逊、亿贝等跨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培训平台和各县市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的平台优势,打造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体系。

组建跨境电子商务讲师团,确立讲师选拔、培养、评定和管理机制,在高等院校、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讲堂”活动。邀请各位名师专家对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就业创业趋势、政策法规、操作技巧、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讲授与培训,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等提供咨询、解答和指导等服务。

浙江省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从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师资体系、合作体系、认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六个方面来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促进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锦.产业升级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5(9)

[2]曲英姿,刘阳.跨境电子商务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4(11)

[3]孟亚娟.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高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0)

[4]陈国雄.温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5]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3)

[6]王纳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11)

[7]庄小兰.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 [J].管理观察,2015(6)

[8]陈竹韵.基于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学周刊,2016(5)

[9]杨华.跨境电商发展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J].商场现代化,2015(8)

[10]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2014(3):22―23

[11]梅蒋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 管理观察,2014(31):119―120

[12]华国振.义乌多层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本土化培养策略[J].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4):164―166

篇(11)

体育运动是凭着练习者坚强毅力在练习、竞争、协作过程中磨练人格,达到健体强身、完善人格的目标。武术散打的主要内容是搏击和对抗,通过学生不断练习,加强自身体能、品质、人格等方面的训练。本文以武术散打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有效培养,以期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综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

大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后阶段,随着学生的成长,自身的人格、能力等方面会走向成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求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协调自身与社会关系、拥有健康积极发展方向。而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优良的观察、认识、应用能力;和谐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有为社会奉献自己意识;有效控制情绪能力;坚定意志;坦诚面对生活的勇气。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最后的校园生活中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为迈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武术散打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能够更好的促使学生体能、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其中的武术散打课更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推动大学生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一)武术散打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培养

前人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武术散打作为一项进攻、防守相统一的体育运动,将这一箴言落到实处。学生通过加强训练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协调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使运动者产生舒畅感觉,武术散打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后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优化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更好的投身到学习中。我国武术发展映射了我国民族文化、社会发展状况,武术散打更集中体现民族特色文化,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健康。因此,武术散打课的推进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心理、精神、体能方面健康发展。

(二)武术散打可以和谐大学生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会影响事业的发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之一。武术散打以独特的方式打破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局限,忽略交往时存在的差异,拓宽了大学生交往的渠道。加上武术散打是在群众中展开,以双方心理、技术为依托,灵活运用武术散打的特点,由于相互间频繁动作,增加交流机会,以武会友。因为武术散打在动作技术方面进行交流,有相同的形式,却没有文化、宗教等差异阻碍,所以武术散打课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武术散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相关部门对于人才方面要求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练习武术散打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促使自身在学习、工作中拥有充沛精力,锻炼了自身坚韧的品质,拥有合理的运用知识能力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事业的成功率。大学中的武术散打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武术散打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体质,增强活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使学生向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三、对武术散打课堂建议

武术散打作为以搏击为主的体育运动,能够一定程度的刺激学习者的心理,促使训练者在搏击过程中深切体验情绪变化,例如,“腾空飞脚”训练中,学生完成这种腾空动作时的恐惧、激动、满足等情绪变化体验。在武术散打训练中学生受到武术文化熏陶,致使学生树立正确道德、法制观念,陶冶自身情操,提高鉴赏能力。所以在武术散打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武术散打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多加练习,在武术散打课堂之外也可组织学生与广大爱好者切磋、交流。加强武术散打的练习力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

在武术散打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该始终贯穿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结合体能训练与素质教育,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同时注意男、女学生在体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别训练。教师要注意学生心理、体力、精神等方面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始终不忘引导学生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爱好者的交流,拓宽学生人际关系渠道,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

将人格教育贯穿于武术散打课中,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适应自己即将进入工作的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可以采用相关措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课堂为平台,提倡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武术散打课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形式载体,对提高大学生各项能力、素质有独特意义,特别是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教学形式对大学生品格、体质、人格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熏陶,武术散打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韧意志,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综合人才。总的来说,武术散打课的推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