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9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1)

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侧重于如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大的问题,方法过于说教和灌输,往往忽视人的个性人格差异和情感体验,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结果难以使工作对象产生心理共鸣,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欠佳。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等几个方面。著名的霍桑实验提示了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关怀这些社会性需要的。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抓住职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达到管理效能,这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符合时代的要求。

目前企业一线职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企业一线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学倡导和正确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态,造成个人事业成功的阴影,而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益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企业一线职工面临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改制带来的职工心理问题。在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并抱有良好愿望和乐观情绪去满怀信心地期待,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抵触情绪,表现出“失落感”、“危机感”、“忧虑感”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负担和压力,极易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

2.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自己找米下锅,企业面临的这一市场竞争压力当然会转稼到职工心理上,致使一些职工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优越性”和“稳定性”留连忘返,对市场竞争感到畏惧和害怕,从而影响工作状态和情绪,表现出对企业的发展自信心不足。

3.安全生产责任带来的心理问题。在生产一线,职工存在一方面怕出事故、怕打断企业的安全记录、怕因事故影响企业声誉等心理压力,一方面还存在侥幸型心理、习惯性心理、从众型心理和麻痹型心理等不良安全心理,这种心理矛盾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成为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4.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自职业竞争和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势必影响到组织效率。

5.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

6.职工的一些个人问题。比如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虽然是职工的个人问题,却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还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职工心理问题的调适与缓解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可先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

1.从了解职工需求、满足职工需求入手

首先要认真分析职工的心理需求。一线职工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安全的环境、有趣的工作、企业的认可、提高个人学识能力的培训机会、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等,不同的职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盼,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目的。

其次,要从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需要乃是心理活动的动机系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需要,但会有一种是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对行为起 着决定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职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职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

再次,要积极引导职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从科学运用激励式表扬和批评艺术入手

做好思想工作离不开表扬和批评,而表扬和批评都应重视心理疏导艺术,否则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思想工作无法进行。瑞典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即 “怎样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理论,对于心理疏导中的“表扬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前景理论”,如果职工有几件事情值得表扬,应分开进行;如果一个职工有几件事情需要批评,应该进行一次性批评;如果一个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和一件“小坏事”,应该在同一场合先批评后表扬;如果一个职工既有较大的错误,也有较小的成绩,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进行批评或表扬;对职工要坚持脉冲式表扬与批评。

3.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入手

职工渴望企业集体成员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和谐融洽,这在心理学上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的集体意识从客观上创造了职工得到尊重的环境和条件,促成“心理相容”的有效载体就是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培养优良企风,好的企风会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给职工以团结的凝聚力,奋发向上的推动力,严而求实的控制力;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作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存在,舆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强化它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心凝聚,奋发向上。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产生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满足了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最终影响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

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要保证以上几方面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落到实处,通过前面对企业一线职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企业改制形势的宣传和思想引导,加深职工对企业改制的理解和认识,解决企业改制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对职工进行再就业观念教育,走出国企私企“门户之见”的误区,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就业新观念。

2.加强对职工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解决市场竞争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企业民主管理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尊重职工,努力办好企业和职工的事情,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职工潜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充分依靠职工的力量,推动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解决安全生产责任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熟悉安全法规外,还应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在技术和安全、质量方面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将施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优化企业管理水平,减缓管理心理压力,解决工作紧张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企业应处理好内部改革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关系,应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心理需要,加强研究,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减少畏惧感和心理逆反,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0-01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而五年制高职生作为其中重要又特殊的一部分,不容忽视。如何推进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攻克的课题。

一、五年制高职生现状分析

五年制大专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院占学生总人数近七分之一,其年龄特征、生理发育,有别于处于青年中期的普通大学生。年龄为15到21周岁之间,年龄跨度大,正值青春叛逆期,又恰好为中考失意者,大部分未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薄弱。

二、五年制高职生心理状况研究

笔者以学院681名五年制高职生新生为调研对象,采用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 进行测试,超出常模人数为82人,占总人数的12。(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超过43项,有因子超过2.5分,)。由此可见五年制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由于学生年龄小,具有独立意识但却缺乏是非观念,独立思考分析面对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应对社会复杂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匮乏;而生理上日的益成熟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以至患上网络依赖症。

三、五年制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措施

如何面对并解决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心间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教务处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列入教学计划。其课程开设应该有别于三年制高职生,形式应多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等各种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感悟,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递快乐向上的心理态度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即以学校心理服务为重点,以“三难学生”为难点,以学生社团部门为支点,以年级为线索,以制度建设为支点,以心育活动为平台,通过qq,电话,橱窗,报纸,黑板报,微博,心理广播,525活动月,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政治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深入地开展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落实心理疏导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电子档案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但建档后对学生心理的分析、问题的及时发现、并以此进行的引导、干预、矫治等还很不够,没有达到建档的目的。而我院可尝试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电子动态档案,在此档案里,详尽的记录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五年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及心理状况,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动态的心理状况,可以及时的进行心理沟通,心理排查与心理干预。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教育,构建学院、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要加强五年制学生的教育,学校要紧密联系家长和社会各种资源,产生教育合力。在学院层面,在落实“五个早”(即 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和 “五个一”(即 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工作网络(即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办心理专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基础上,还需要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如密切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微信微博沟通,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研究商讨、商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问题。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如与街道社区合作,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协作,一起出谋划策,一起策划学生成长方案,塑造全员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利用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福利院之行等社会活动磨砺五年制学生的心志,让其身心在行动中得到释放,让爱在活动中得到展现。

总之,五年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如何让教育之花开得更美,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用心的灌溉和辛勤的耕耘。但笔者坚信,“只有心与心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用心用情,每一颗平凡的石头都将不惧风雨,不畏严寒,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一、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相较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极其复杂,不仅仅有通过全国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职高、技校毕业过来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的差异,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障碍

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力军都是“90”后,大多是独身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在进入大学生活后,面对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大学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许多的学习都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完成,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常常不知该如何支配。同时,高职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能很好适应,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再次,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缺少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寝室同学相处,加上对水土、气候、语言等环境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

(二)学习目标的茫然

相比于高中阶段,大学学习的目标非常模糊,对于该怎么学习,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为什么学习……等茫然在很多高职新生身上表现得淋漓精致,部分新生表现出困惑、不知所措,缺乏对大学阶段学习的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造成精神颓废。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大多数高职新生在入学前,都是家中“宝贝”,学习和生活环境非常优越,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往方面缺乏有效的技巧。在进入大学后,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面对陌生的人群很容易产生社交恐惧心理,一旦发生矛盾,又不懂得如何沟通和交流,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等现象。

(四)就业压力导致自我定位模糊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上个世纪有着“天之骄子”之称的大学生开始慢慢大众化,这对高职学生的冲击更大。近日有媒体调查得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13年成为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这让刚刚步入大学的同学也感觉到局势的严峻,同时加上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不明确,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差距、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容易左右他们的情绪,成为高职新生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

二、改善高职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新生入校后适应性教育

高职新生入学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情况,容易进一步产生适应,因此,强化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导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入学一个月后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咨询访问,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心理情况来对症下药,对普查出的确实存在有适应的新生,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了解,联合辅导员多途径加强与新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旦发现情绪变化,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注重新学期开学的疏导教育

通常来说,新学期伊始是青少年心理的高危期,在结束了漫长的假期步入学校,普遍会出现难以适应正常学习生活、情绪焦虑等心理问题,为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生入学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同时利用起家庭与学校互动的平台,通过双方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通过家庭来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来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开学适应期。同时,相关部门应联合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帮助新生调整心态,尽快融入到大学的校园生活状态。

(三)构建立体式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来源于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为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同学提供相关的服务,但是要在全院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靠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理应构建以心理健康辅导为中心、院系、班级及宿舍为辅的立体式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同时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开通心理中心网站,通过邮件、QQ、留言等方式,针对性地为新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良好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帮助新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新生缓解在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宽容、友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力宣传“正能量”的风气在学院盛行,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提供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帮助其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其次,要大力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除去在新生课程上安排的身心健康课程外,还应该定期的召开心理主题班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同时,对于与身心健康有关的学生组织或社团,要充分赋予他们自,努力在内部开展自我教育,帮助新生得到锻炼。在开展相关的活动当中,要大力倡导主旋律,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帮助新生找回自我,增强自信,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

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把握好高职新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才能够找到科学有效帮助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这对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爱素、潘毅、汪涛、杨晓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4)

(1)职校学生生源广。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学校对于招生的投入,职校学生有省内省外、市内市外、农村城市的;有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工作几年之后来学校再学习的,因此学生入学后容易产生地缘性矛盾。

(2)职校学生家庭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

部分学生家庭家境较为富裕,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从小蒙受家庭宠爱;而部分学生家境贫困,造成家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部分学生为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形成隔代教育环境。但是,家庭教育往往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因此,家庭教育的差异有时也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

(3)职校专业性别差异明显。

比如,汽修系的大部分专业可能学生全部是男生,而会计专业可能全部是女生。学生间戏称“和尚班”“尼姑班”。

2.能力特点

职校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上,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住校生活,缺乏生活习惯和方法的管理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因为情绪管理问题而产生矛盾。在学习上,许多学生因为注意力和时间的管理而烦恼。在职业规划里,许多学生会因为目标管理出现问题而茫然。总的来说,职校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欠缺,形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3.心理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提出了在此阶段的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选定一个生活的正确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二、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1.心理健康课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规定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当然,心理健康课堂不应该是心理理论的讲述,而是应该侧重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可以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兴趣,防患于未然。

2.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主要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针对活动对象的需求,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过程。例如,以“团队合作”为主题,设计“信任背摔”“驿站传书”的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任和沟通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理活动课因为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颇受学生喜欢。

3.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例如以人际沟通为主题组建团队,通过关系建立、主题实施、团体结束的三个阶段,使得学生通过团体动力系统去体验各种沟通方式。由于团体成员的问题类似,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加强内省,也可以使学习到的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更容易得到强化。

4.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主要是心理咨询老师协助来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目前,由于政府、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学生也加大了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学生个体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5)

在中职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从而确保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尽管许多教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明确认识,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难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而导致难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科学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使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学生工作中,切实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广泛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科学习进行渗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高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德育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各种教育活动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应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关注和关心学生,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德育素质。

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切实保证中职生德育工作教学的效率,提高中职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结合知识和情感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生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科技产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科技产品的吸引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完善评价的体系,创新评价方法,保持学生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活动,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借助现代新技术,如QQ群和微信群等平台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充分体现德育工作有效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各个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感染和熏陶,收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作者:王振峰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物资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中职德育工作是重要却又一直被学校忽视的工作,长时间的流于形式,让德育工作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作为德育工作重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思想现状具体表现

为:厌学心理严重,由于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却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学生的消极状态带来的挑战

中职生是敏感的一群,进入中职的他们自认为自己是被淘汰的人,部分中职生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良莠不齐造成听课质量的直线下降,基础差的听不懂,基础好的又容易受周围学生的影响没心情。中职生经常性的旷课“逃学”出入网吧,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时间处于消极氛围中的学生暴躁、易冲动,常常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对于未来更是充满了疑问和困惑,中职学校由于没有系统的思想教育体系,对于这种现象束手无策,中职生越来越严重的消极心理让势在必行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压力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告诉学生一切向前看,不如一切向钱看。

而工作好坏与学历、能力高低挂钩对中职生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已经不再注重成绩单,面试环节后的试用期表明了他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而往往道德品质又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将中职生毕业安置率当成首要任务,一味地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德育工作得不到具体的贯彻实施,德育的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不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学校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3.社会观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职生在家里养成了说一不二、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性格。进入学校,面对来自各地的学生的虚荣心促使他们互相攀比,没有辨别能力的他们对于社会上传播的东西不分好坏全部接收,一些不健康的宣传和价值观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模仿,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增多让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生产生了矛盾,这为德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二、中职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多数中职生是因为成绩差才无奈选择了中职学校,在走进高中的同学面前有自卑感,中职生年纪小、辨别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消极思想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认清现状,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

2.建设健康的校园氛围

传统的德育是说服教育,这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将心理健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校园里展开各种形式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推动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建设,坚决抵制低俗暴力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小社会的学校,应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3.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中职生重感情、讲义气,喜欢为了朋友打抱不平,可是是非观念模糊的他们分不清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全凭感情用事。中职生的可塑性强,在正确是非观尚未建立的时候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必要,他们对新鲜事物好奇,但持久性却不够,学校要认清形势,结合实际,维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展开教育,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鼓励他们的合理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正确是非观,让道德成为他们的准则。

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职学校应该重视起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享受生活和学习,能够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走出更广阔的未来。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一、重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紧迫性

近几年高职生自卑、抑郁、狂躁、封闭等心理问题突出,每年都有高职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现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很难建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健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迫在眉睫。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重要工作目标。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重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变革,全社会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更复杂,更艰巨,更繁重。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多层面全方面展开,日常思想教育中,需要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讲座、辅导和咨询,并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

(三)高职生全面成长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职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较高的特殊群体,是人才成熟的关键时期,成长的欲望和自我定位都高于自身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心理总体呈现一个不成熟、不断变化的状况。高职生在成长中渴望成熟,但对成熟又有恐惧,恐惧复杂的社会,恐惧突然直面社会的压力。这一阶段产生心理不良反应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早发现问题,早做出决策,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和多角度观念,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辅导、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而且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应该有其独立的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构工作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贴近社会、贴近高职、贴近学生,以育人为中心,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

(二)工作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1.进行心理学知识普及,这是基础性内容。当前高职生心理学知识依然缺乏,更不要说常规的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学知识对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促进高职生心理素质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选择地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识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课程,让高职生正确定位自己,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心理调剂能力,改进心理适应能力,打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基。

2.进行心理调节能力的教育,这是重点内容。这里可分为三步进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工作。首先是学习心理教育,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及方法,以“帮导”的形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适应、学习能力、考试心理等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科学方法的掌握学习,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其次,进行生活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心理的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教会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善于生存,乐于关心,勇于负责,敢于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最后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兴趣与就业选择、前景与就业分析、适应与就业测试等方面提供服务,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创业现状,根据自己特长兴趣进行正确择业创业的能力。

3.进行健全的心理品质教育,这是关键内容。首先,进行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高职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了解人格类型及自身个性特点,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诚恳、宽容、开朗、正直、勇敢、独立、平等、谦虚、爱心且富有责任感的良好人格。其次,进行高职生调节调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娱纳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能够优化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够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承受力,能够适应自我,适应社会各种变化。还要进行高职生良好心态的培养,在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在激烈竞争的生活中,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始终坚持“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态,保持自信、乐观、奋进和向上的蓬勃之气、浩然之气。

(三)工作途径

1.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除了常规的开设心理学课,把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外,还要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普遍性,又要注意全体的专题性,还要注意个别的特殊性。

2.优化高职生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利用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多样性、特色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熏陶、引导和教育,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道德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基建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仪器设备的良好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体制、机制等;活动文化则是多种实践活动和社团、文体活动中表现出的特色文化,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文化节、科普节、书画展、辩论赛、座谈会、报告会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道德文化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正确的言行;宣传文化是指利用校刊、板报、广播和橱窗和网络等媒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文化是师生思想深层次的体现,是构筑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总和,在潜移默化学生心理品质中起优化作用。这些文化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为高职生成长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宽松理解的环境。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要负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则、部署、实施和督查,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咨询、答疑,通过心理搜集、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主动搜寻、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分门别类地提出可行的教育与预防措施,运用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成因和正面引导,使学生得到心理调节。对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依法请专业医疗机构诊断治疗。尤其是新生要结合始业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档案,实行追踪观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做到测评在前,咨询在前,答疑在前,将学生在成长发展不同阶段产生的或将面临的各种疑惑、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除了学校之

外,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于社会和家庭因素诱发的,因此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从社会方面来说,高职院校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给予高职生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和疏导,帮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以弹性的心态对待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加宽容地对待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从家庭来看,高职生是从家庭出来又要回归家庭,家人的教育有时更让学生信赖,为人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形成是有重要意义和负主要责任的。家长要配合学校,从根本上教育和引导高职生过正常有益积极的生活,帮助他们选择校园活动,走入社会生活,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也要主动与家长和社会进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去,突破校园界限,提高全社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其关键要素。可以通过专、兼、聘等各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常识普及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开设心理互助热线等;二是学生工作人员,包括学工部(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老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三是优秀学生骨干,让他们协助老师承担心理信息员、心理保健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协会。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汇报学生工作部门寻求帮助,调动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等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三、健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机制

(一)组织上加强领导。高职院校党政要把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学生、教学等主管、分管校领导和相关部、处、系负责人为成员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工作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措施,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导和检查评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给。

(二)对象上面向全体。重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知识和素质为出发点的,而不仅仅局限少数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要侧重帮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对有心理问题、障碍和可能发生危机的学生进行测试、干预和治疗。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49-02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力资源优化的助推器,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讲,有其特殊性。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相对多元化,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会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招录,有些高职院校还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青年进行单独考试招生;二是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录取都是在本科院校之后,这些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有待提升,他们往往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遵规守纪意识较差。高职院校生源的多元化、学生文化素养和行为养成的现实情况都给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破解高职院校学生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和提升的有益尝试。

一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吴远、郝文清所编著的《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从学科性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教育科学范畴,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普遍原理来实现自身任务。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别于人类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并通过个体健康而达到人类全体的健康境界”。普遍意义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任务的教育。

2.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界定

根据教育部2005年制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这样界定:“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一般来讲,高职教育就是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职业教育特色,遵循实际性原则、制度化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整个社会。

3.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发挥的作用

第一,能够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体发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能力,重视高职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基本事实,能对高职学生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和求职择业问题秉持接纳与包容的态度,无形中促进了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并折射了始终把学生的利益和诉求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工作原则。

第二,能够丰富和拓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多地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层面和思想意识层面,表现为学生是否能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行为习惯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更多的时候依靠说教的方式来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促使问题学生了解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帮助他们正视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并积极尝试沟通和问题解决的各种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让高职学生立足自身优点,合理选择人生发展方向。

第三,能够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包括学校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学工干事以及一线辅导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只关注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与引导,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和提升,而心理健康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促使他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做出正确的教育管理决策,从而形成平等、友爱、尊重、和谐的校园氛围。这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工作业绩和成果,更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于自身工作、自身价值的肯定。

二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办公厅曾在2011年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选择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设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要包含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高职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贴近高职学生生活的必要方面。

同时,通过课程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做到能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大学阶段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在技能层面学习并掌握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情绪管理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做到对自身的生理特征、心理发展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积极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对心理咨询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狭义的心理咨询体现在咨询者通过面谈、书信、网络和电话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主要以狭义的心理咨询为主。

心理咨询根据划分依据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咨询内容为标准可分为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以咨询规模为标准可分为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以咨询形式为依据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式。不同咨询类型中,团体心理咨询以其自身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来访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来访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体验、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个体咨询而言,团体心理咨询不仅更加经济、省时、省力,而且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了团体目标的实现,感染力更强。同时,团体心理咨询创设了一个类似于真实社会的生活情境,咨询效果和教育效果更容易巩固,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社会适应和探索。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要求,各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应按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和行为养成较差的现状,使得高职院校更应配备充足数量的专职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要将学校党政干部、两课教师、学工干事、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根基、有实力,能够深入高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保障力量充足的基础上,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开展全面的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定期培训,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座谈和专题研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切实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朋辈心理辅导,大家坐到一起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难题,探讨解决办法,分享教育管理经验,促使教师自身得以成长,最终惠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远、郝文清主编.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9)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我国约有1 700百万专任教师,加上教辅、管理、后勤人员将远远超过两千万,但相关研究发现教职工中处于亚健康状态、前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者比例过高。相关研究还表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生活压力大;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解不够。例如,有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或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或因为各种原因不锻炼。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则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专人管理,教职工人群中的锻炼氛围不够浓厚。相关研究同时发现,教职工中体育参与人群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参与人群。关于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表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职工体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北京、浙江等省市和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非常重视教职工体育,并组织开展了很多参与面广、持续性强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但大部分省市和学校对教职工体育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指导。

笔者以“教工体育”和“教职工体育”为关键词在百度和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发现教职工体育多是由学校工会负责,仅有部分省市的钟声体育运动协会是负责组织开展教职工体育的专门机构。然而在以“钟声体育运动协会”和“钟声体协”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时却既没有发现钟声体育运动协会的官方网站,也没有找到相关的组织机构、联系方式等信息,这表明我国教职工体育管理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此外,虽然我国学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很多学者也就学校教职工的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单方面地停留在身体健康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上,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关于学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条例法规。

二、加强教职工体育组织与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体育社会学和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全体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以下重大现实意义.

1.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教育工作者中体育人口的比例,使其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具备旺盛的体力,从而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例如,在美国达拉斯独立学区开展过一个为期10周的关注教职工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计划。结果表明,惯于久坐的人开始了有规律的运动。对于学区来说,这个计划的有利之处还包括旷工率的减少,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职工比没有进行锻炼的教职工旷课时间平均少1.25天,这就为地区花在代课教师上的开销节省了149 578美元。

2.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生活化、社会化有助于为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提供更多机会,有利于通过增进他们的互动和相互了解,加深其友谊,和谐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增强教职工的团队凝聚力,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3.发展教职工体育还能有力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开展。一是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使其充分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二是有助于使其提高自身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进而更支持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训练。例如,程红兵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发现其学校是全员体育,周三下午,全校教师除校长外都要参加体育指导,或带运动队,或当裁判,人人有事做,无一例外。这个时间到学校去看,所有的师生都是满头大汗的样子。三是教师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其体育人文素养,使其掌握更多的运动科学知识,进而丰富其德育手段和学科教学素材。

4.学校拥有专业体育人才和齐全的硬件,教职工拥有的体育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体育理应成为教职工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切实加强教职工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使绝大多数教职工都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教育系统不但能为其他行业做出表率,还有望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行业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强人员配备。综上所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负责组织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其中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职负责教职工体育的人员,地市级教育局和教育厅应有固定的负责教职工体育的人员和机构,积极筹划多种形式的培训、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教职工业余体育活动,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职工的实际需求。

2.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加快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会和体育部(系、学院)加强教职工体育工作,让体育成为教职工的生活方式;把教职工的体育参与态度和参与学生体育活动及指导的情况作为师德评价、绩效评估或评优奖励的重要指标。

3.加强调研与经验总结,科学引导。教育、体育科研部门要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和国际比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组织教育系统的群体干部到广东省、清华大学等全民健身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或单位考察学习,提高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84

心理健康既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综合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人的心理机制、因素以及特征做了全面的研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个体的心理状况问题频出。将视角投放于中职学校,其学生的心理问题亦是十分突出。中职教育,即在于培养、发展学生一技之长,为其今后谋求满意的工作做准备,同时也关注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以期确保中职生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中职生而言,在学习中养成积极乐观心态、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学会调适自己的身心机能,是相当重要的。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个人性格等方面不同,容易导致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发生摩擦、冲突,故而教师需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策略引导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以便更好地帮助其学习与发展。

一、实现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由来已久,但由于对中职生心理情况的研究不足,所以其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将体验式教学运用于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来,增强教学的体验性,拉近中职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使其从中找寻到与自身情况相关类似的经历、情感体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体验式教学,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感悟、思考,针对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结合教学所授的知识而得出解决之道。传统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感受,仅就书本知识做讲解分析。即便是课本中所出现的有关案例,学生也感觉与自身无关、从中不能够发现触动点或有效的经验方法。体验式教学在情境模拟下对中职生的日常心理状态、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审视与研究,从中职生心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组织教学,以期在其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中职生心理对外界的感受极为敏感和强烈,因此需要通过对外界环境进行塑造,以此推波助澜来影响内化其心理状态。体验式教学,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场地尽量宽大,能够让学生活动。一般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活动空间有限,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开展各类活动,由外而内,实现学生心理的活跃,正所谓身心健康,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体动起来,才能影响学生的心理。从学生参与体验出发,开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鼓励学生敞开心怀、握手言谈。教师可以利用教育教学设备,借助音乐、视频等形式,为学生的体验营造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发主动地敞开心扉、放飞自我。

二、定期举办多样的主题活动

除增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之外,中职学校还应该为学生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职生因其个体的差异性,往往会出现不合群、不喜欢团体活动的学生。个体具有社会性,人是群居性动物。所以学校要开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宣传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开展学生寝室文化节。寝室是中职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群体生活的小天地。室友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寝室的生活学习风气、氛围,会影响每一位寝室成员的关系与习惯。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节,让中职生既能够有展示特长、才艺的机会,又能够深化寝室内部成员的关系。寝室文化节可以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打造独具特色的寝室文化。鼓励每一个寝室设计划寝室,将每间寝室打造得各具特色。这就需要寝室成员齐心协力设计打造方案、共同实施与营造。二是优良学风与卫生评比。从学习与卫生两方面督促学生努力上进、共同进步。当下,不少中职生的学习能力、生活技能较弱,所以以寝室为单位相互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让寝室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与约束。让生活习惯较差的学生在寝室同学的带领下改掉坏习惯。这样,在寝室中就会形成积极、向上、阳光、正能量的风气,以此激励学生大步向前。此外,还能够结合每年度的心理健康节,开设一系列的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游园会、游戏竞技活动等。开设各种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中职生回归于现实生活,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从而给其心理注入温暖、快乐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