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乡规划的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00

城乡规划的前景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2)

一、20__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充实管理法定依据

规划是进行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一年来,我局紧紧抓住城乡规划编制这一龙头,不断强化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1.突出以__中心城区为重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按照以__中心城区为工作重点的思路,今年,我局依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__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修编),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__城市给排水专项规划》、《__市通信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等两个专项规划的报批工作顺利完成;《__市教育用地布局规划》、《__市20__-20__年住宅建设规划》已完成上报工作;《__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拟上报市规委主任会议审定;经我局参与组织协调的《__城市户外广告招牌设置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人民防空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前期协调工作已完成。二是中心城区正和、寨后、福慧3片区控制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荣华、尚义、白华3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完善工作已完成;新团、清溪、八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三是组织开展了《__市荣昌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四是组织开展了__市清溪村、忠义西村、吉祥村3个“城中村”环境提升规划的前期收资、规划初步方案编制工作。五是《世界文化遗产__古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__古城环境整治手册》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

2.坚持城乡统筹,各区县城市规划和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永胜、宁蒗两县组织开展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永胜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进入前期评估阶段;《宁蒗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概念规划成果。二是各区县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等工作积极开展。宁蒗正在做中心城区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古城区已完成束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玉龙县完成了《县城景观水系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各区县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古城区编制完成了《金江乡集镇规划》;玉龙县《拉市乡新农村总体规划》、《黄山镇夏禾、下束河村古村落整治建设规划》、《鸣音乡集贸市场规划》等已编制完成;宁蒗县完成了战河乡、跑马坪乡、红桥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永胜县开展了对三川旅游小镇规划编制的前期搜资工作。三是协调编制完成《云南省金沙江中游鲁地拉水电站工程永胜县涛源移民集镇总体规划》。

3.注重资源保护,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一是完成了《玉龙雪山景区详细规划》、《泸沽湖女儿国镇修建性详细规划》、《裸美乐峡谷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文本的修改完善和报批工作。二是组织召开了《__老君山黎明景区红石街整治安置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印象__剧场外观改造设计方案》、《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派出所和森林武警营房改造设计方案》专家审查会。三是积极开展《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开展了宁蒗县永宁、拉伯城乡统筹试点规划的前期收资工作。五是各区县旅游景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玉龙县已编制完成《石鼓红色旅游景区规划》和《黎明洛支旅游接待中心修建性详规》等规划,正按程序报批。

至20__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预计达25.8%,城市规划区面积达725.9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面积预计达4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预计达42.6平方公里。

(二)围绕法制化、制度化,城乡规划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

为使城乡规划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城乡规划法》、《物权法》和《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一年来,我局结合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研究拟定了《__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_市建设项目规划核实暂行规定》、《__市建设项目规划定点验线复线管理暂行规定》、《__市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管理规定》等和《__市规划局行政问责实施意见》、《__市规划局

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办法》等部门工作制度,并在全市实行了城乡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区、县人民政府均与市人民政府签定了《__市城乡规划(20__--20__)五年目标责任书》)、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和行政处分备案和纠错制度等,为城乡规划管理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三)各区县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

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及各区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20__年,除永胜县在建设局内部设立规划管理股室外,华坪县、古城区、宁蒗县相继成立了规划局,城乡规划组织机构数占各区县总数的80%。同时,各区县都成立了城乡规划(市政)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并严格按审批程序正常开展工作。

(四)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我市的城乡规划工作,在重视规划编制的同时,也依法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三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制度等制度,严把方案审批关、建设验线关和批后管理关,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划管理机制,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执法一支队伍”,保证了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

1.严格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制,城市用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对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城市节点公共空间等进行了规划控制和协调;加强了对城市“五线”(即“红线”、“绿线”、“黄线”、“紫线”、“蓝线”)的管理;对水源地、水系、绿化、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用地等进行了严格预留和控制,严格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了城市利益和公众利益,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落实。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我局共进行项目选址前实地踏勘140余次,上报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的15家单位的项目选址,13家通过审查,按要求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1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份,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要求通知单》50份、《地块规划条件要求通知单》42份,办理用地性质变更3份;全市按要求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__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51份,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要求通知单》116份。

2.严格工程规划许可,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审查趋于规范,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营造,特色城市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为严格规划许可,我局继续建立完善和全面推行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和规划项目选址、方案批前、批后公示“三联审两公开”的规划审批机制,注重现场踏勘,兼顾工作效率。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我局共实施建设项目规划现场验线49起,进行规划项目设计方案行政初审50次,组织召开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审定通过47个规划设计方案,提交局务会议讨论建设方案49个,完成84个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召开市规划委主任会议6次,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4份,总建筑面积达448728.47平方米,总投资187624.61万元;全市按权限要求,共进行规划项目设计方案行政初审187次,组织召开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审定通过98个规划设计方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86份,办理村镇建设许可证191份。城乡规划行政审批无违法、无违规、无越权行为,城乡规划实施率达100%。同时,按照遵循“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的城乡规划工作理念,加强了对本土和驻__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商的管理和引导,强化对城乡规划项目建筑形态、风格、色彩等设计的审查,突出__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3.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管理进一步强化。按照庭院空间与城市空间、庭院绿化与城市绿化、庭院公共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共享的原则,强化城市公用市政基础规划管理,对城市道路、公共绿化、供排水专项规划实施审查把关,道路节点空间环境营造有了新进展,基本杜绝了城市建设侵占道路红线、绿地缩水、污水有管不能排等问题的发生。通过规划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年来,我局共办理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一书两证”17份,总投资达41333.62万元。

4.城乡规划执法监察工作依法深化,违章建筑得到纠正和查处。按“事前防范、事后检查”的原则,加强了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预防和查处力度,把稽查工作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深入项目实施现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的遏制了“两违”行为的发生。一年来,我局共组织规划核实项目36个,核发规划核实意见书36份,到工地巡查、检查、放验线、复线146次,处理件25件,违法建筑行政处罚1件,召开协调会5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查处违法建筑行政行为67起,其中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15起,的3起,拆除面积220平方米。违法违规城乡规划建设项目查处率达100%。

5.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按《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一是全面理清了风景名胜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查审批依据、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二是加强景区规划的执行和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对所有符合景区规划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景区的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核发了《风景名胜区选址意见书》、《风景名胜区建设许可证》,并按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依法对建设项目履行了监督管理。全年共办理风景名胜区选址意见书14份,办理风景名胜区建设许可证8份,总建筑面积达21911平方米,市政道路建设45公里、总投资26566万元,出具规

划设计条件通知单4份、工程规划许可证1份。三是加强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报核准工作。积极配合项目业主对泸沽湖景区出省通道、丽香铁路穿越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和金沙江梨园水电站等3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选址上报核准工作。四是继续加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__老君山片区的资源保护工作。五是加强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进行影视拍摄活动的监督管理,向省建设厅请求核准在景区内进行拍摄活动7次。六是规范准营证核发工作,共核发风景名胜区准营证57份。6.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开展。20__年,是__市规划档案馆成立的第一年。为使全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规划开展,我局在借鉴先进城建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拟定出台了《__市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办法》、《__市城市规划档案馆规章制度汇编》等相关规定和《__城市规划档案归档流程图》、《__城市规划档案馆归档内容》、《档案借阅(借出)登记表》、《文书档案接收登记表》等相关档案文书、表格,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接收包括《__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_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_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修编)、《__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泸沽湖景区综合规划》等规划文本、图册以及20__ -20__年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档案和工程竣工验收档案等共计159卷。

7.积极开展__城市规划三维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建设,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手段参与城乡规划管理。为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所期待的“编制要提速、审批要减时、服务要优质”的客观要求,《__城市数字规划辅助决策系统》软件开发工作,为__城市规划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这一工作的成功开展将从根本上实现__城市建设信息管理的一体化需要,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详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满足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五)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城乡规划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1.重视学习教育,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我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工作,一年来,一是严格坚持了“每周一次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二届四、五次全会等会议精神和《物权法》、《行政许可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全年共学习30余次。同时,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230余人参加的《城乡规划法》专题培训考核和执政上岗。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二是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和以“讲党性、重品行、抓落实、促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三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严格实施,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不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实施率达100%。

2.以贯彻落实“四项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阳光规划”。一年来,我局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政务公开和“阳光规划”工作力度。一是继续加大了对建设项目在__规划网、__日报和项目施工现场对规划许可的依据、拟许可内容、意见反映途径和期限等内容进行批前和批后公示,充分征求公众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对收集的各种意见归纳整理,作为规划许可的依据之一,充分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城乡规划及规划建设项目公开公示率达100%。二是在__规划网、政务公开栏、办公室等场所全方位公开部门职能职责、服务内容、办事制度、工作程序、审批时限、投诉渠道、举报电话和机关人员的身份、职务、联系电话、邮箱等,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三是为确保行政许可高效优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同时,成立政务室,坚持一个窗口对外,实施一条龙服务,积极简化服务流程,城乡规划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全面完成党员互助、对口扶贫等其它工作。一是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对宁蒗永宁坪村委会窝子村扶贫点的扶贫工作。二是开展了玉龙县九河乡小阿昌村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三是按市委组织部开展党内互助的要求,认真组织党员按全覆盖、全方位、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我局全体党员分批多次深入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委会与基层支部和困难党员代表交心谈心,访贫问苦,共商脱贫之计。三是认真务实地完成了人大代表的2件批评建议案和3件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工作,对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积极落实,并于5月8日进行了面复,满意率达100%。四是做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到目前局机关和所属单位没有发生黄、赌、毒行为,没有偷、盗、抢事件,没有参与“__功”、“门徒会”等人员和事件。五是认真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年来,我局为各扶贫点送去棉被20余床、图书20__余册、解决村道建设水泥80吨、协调解决畜牧项目资金10万元、协调解决16个困难

学生的助学金近20__0万元、全体干部职工为四川汶川灾区共捐款8500元、缴纳特殊党费__66元,职工慈善捐款1120元。20__年,我局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二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__年,我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基本实现了规划编制提速、审批减时、服务提质的既定目标,但仍存在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集镇规划严重滞后,已不适应或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城市规划管理依然存在盲区,乱占乱建行为还存在。三是城乡规划管理手段简单,亟待深化和提高。四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难以全面深化。

三、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农村改革,依法深化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在抓好__中心城区、各县城规划编制的同时,按照3一5年内完成所有集镇规划的目标要求,千方百计推动集镇规划的编制,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城中村规划和整治工作。

(二)运用科学手段,依法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是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进度,加快网络建设,争取在5月31日前完成一期工程;适时推进数字规划成果的运用,推动队伍能力建设。二是依法严格城市用地管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城市功能。三是继续深化特色城市建设,严格城乡规划许可。四是继续强化绿色城市理念,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4

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富饶的的物产资源、优秀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多了一丝灵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则显得非常冰冷与高傲,充满了贵族气息。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1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1.1 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的概念,而说到乡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田野,数不尽的油菜花,这种纯粹、质朴的情感正是乡村景观所要表达的。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能够消除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奢靡气息,同时增添了一些可爱、俏皮的元素,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当人们看到带着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首先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毕竟看多了城市的莺莺燕燕,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又不能将二者进行融合,那样只会影响城市与乡村双方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进行表达,也算是满足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心愿[1]。

1.2 乡村景观使风景园林规划更加的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风景园林已经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所同化了,已经失去了风景园林景观原本的艺术气息,而乡村景观就像是与城市景观站在了一个对立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参考乡村景观的设计形式,在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乡村元素,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实现使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加合理的目标[2]。

1.3 乡村景观的使用能够充分表达农业的特征

乡村景观是从农业景观中衍生而来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情况,因此,乡村景观也是传统的农业耕作现象的另一种表达。农业耕作是我国乡村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色彩与特征,将乡村景观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不仅是为了改善其设计风格,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了解到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对历史文化的r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3]。

1.4 乡村景观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阻碍着人类融入自然当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景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合理利用来塑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城市布局与乡村布局的整体规划与调整。另外,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促进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外,还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自然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乡村景观在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2 结论

乡村景观中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建设飞快的时代,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相比更具优势,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可以说是风景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设计师要不断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发掘能够代表乡村景观的元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呼苗.分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北京农业,2015(23):75-76.

[2]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wn planning,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superior area town planning idea and method,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town plann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landscape.

Key word: ecological superior; Town planning; Idea and method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更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后发优势,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1城镇规划的特点

当前,中国普遍全而推开了城镇总体规划工作,但存在着设计水平较低,加上缺乏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难以适应指导城镇建设要求。(1)城镇规模小、空间尺度小、但开发强度不宜过小。城镇自身功能应齐全,但它不是大中城市的微缩,有些功能可以没有(如文教区等)、有些功能必须强化(如农贸活动);(2)城镇规模小,发展存在许多偶然因素,充满变数,要求规划加强发展研究,设计既要有刚性又要有弹性;(3)城镇总体规划直接做到大中城市分区规划的深度、其中建制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做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4)城镇有它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些规划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它接近自然的田园特色与山水特色。

2城镇规划的意义

(1)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新时期赋予城镇总体规划的任务,是要通过规划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如何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的途径,探索城镇的发展机制,使之成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城镇建设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探寻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有效地实现城镇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衔接,服务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有利于实现与区域规划、详细规划的合理衔接

城镇由于其规模小,发展的不稳定性,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或重大问题。城镇总体规划必须做到、也能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以便很好地指导详细规划和建设。所以,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在加强区域规划的指导作用、城镇总体规划设计深度后有利于实现与区域规划。

(3)有利于接受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

城镇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和指导建设,且分属两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自所依据的规范、编制及审批程序均不尽相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时,一方面接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另外一方面从城镇客观发展需求科学预测其用地规模,并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反馈意见,两者互相协调,这样有利于接受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

(4)有利于指导各项建设,逐步形成城镇特色规划是各项建设的龙头,通过城镇的总体规划,可避免项目建设各自为政,使城镇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城镇总体规划不是大中城市总体规划的简单地缩小,城镇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人文环境积淀,通过合理的总体规划设计能促使城镇特色的形成。

(5)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使城镇有效地克服“三废”的乱排放;防止滥垦滥伐,有计划地保护植被与自然山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提高人口素质。最终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3规划思路与方法

3.1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强调区域划分与规划控制

根据现状建设情况及城乡发展对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次区域进一步细分,建、’,:包括规划管制、区域与通道管制、项日选址管制的网络化空间管制分区体系,构筑安全友好的生态网络系统。

3.2以生态承载能力为条件,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

通过生态容量法、生态足迹等方法科学测定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保护的前提出合理确定县域人口、城乡发展的规模容量,由单纯满足建设规模需求转变为生态容量和规模需求的双向协调,保障城市稳定、持续发展。

3.3与山区地形相结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山地城镇分散,区域高差大,为提高给水系统可靠性,规划采用分区分压给水。污水的收集、处理和排放根据饮用水源保护日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行分区分流制排水体制。规划结合山区地形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三个层次的“一高三纵三横多连”的等级公路网框架体系。

3.4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护乡土景观

依据山地城市的自然特征,避免“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破坏山城特色,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选择山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各城镇结合地形条件在空间布局上采取分片式、带状式或组团式的分散布局形态。规划和城镇风貌、街道空间、建筑高度、传统材料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引导控制,形成城镇、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特色城镇形态。

在城镇规划发展的同时确保护乡土景观,城镇规划中乡土景观的保护方法有:

(1)增加乡土景观保护方面的规划内容。从目前颁布的相关城镇规划法规条例来看.只是针对文化遗产与历史保护区有明确的保护要求。而没有专门针对乡土景观内容的保护措施。2005年12月22日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用“文化遗产”替代了“文物”一词,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8年7月l日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是对具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范,也没有提出对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景观的保护。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指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从上述法规提出的内容来看,已经对涵盖于乡土景观内容巾的比如民俗活动、民间知识手工艺等地方特色有法定保护的要求。

(2)特色乡土景观的认定与保护。保护小城镇乡土景观的前提是首先要认定哪些属于特色的乡土景观。笔者拟采用对应世界文化线路判别标准:空间特征、时问特征、文化特征、角色和目的㈣,并加入稀缺性特征作为特色乡土景观的总体衡量标准:①空间特征:是否具有与地方地理、气候等结合的多样性空间上的特点,并考虑其是否具有代表性;②时间特征:是否具有一定时间的影响力;③文化特征:是否包含当地文化因素或是否产生了跨文化影响;④角色和目的:是否具有对当地文化宗教、商业贸易、生产生活等的功能方面的积极性一面的事实;⑤稀缺性特征:是否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减少或消逝,并且不可替代。这五种特征可以以单项成立也可以组合起来作为评判特色乡土景观,如果符合的特征越多,相对而言其特色越突出,保护价值越大。

(3)乡土生境的保护在目前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阶段下,小城镇不仅要保护其特色的乡土景观,关键还要维护其所处的乡土生境――培育其生长、繁衍的可持续的乡土生态环境。最平常也最容易遭受忽略、近来又频受干扰的是乡土物种与河流廊道。乡土物种是适应了千万年,经历了比人类历史更久远的自然考验与淘汰而幸运生存下来的物种群落.处于生物链的底层.是乡土生境的景观基质,对乡土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产业、生态及文化在空间上的协调布局,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尹稚.救灾规划须注重田野调查遵循科学规律【J】.城市规划,2008.

【2】高路.城市“形象工程”遭遇8大“盲目症”【N】.中国文化报,2005―10-11:第3版.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5)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6)

    乡村有景观吗? 乡村有园林吗? 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 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 , 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 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 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如今在农村,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 因此, 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 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对于“景观”,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 笔者曾有阐述: 扼要地讲, 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 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 , 1996 , 1999) 。对于“园林”, 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 园林” 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 , 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 下了定义: “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 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因此, 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 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 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 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 集镇29118 个, 村庄3557700 个, 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 集镇减少1206 个, 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 、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 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 , 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肖国清1988 , 殷永达1993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 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 , 1997) ,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 毛巧丽1998) 。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刘滨谊1999) ,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 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 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 因此, 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 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 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刘滨谊, 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② 刘滨谊等译, 图解人类景观—— 环境塑造史论1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

    ③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 地理学报, 1998 , [ 6 ] : 365~ 370

    ⑤ 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⑥ 刘天华,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画镜文心. 生活1 读书1 新知三联书店, 1994

    ⑦ 农村与景观. 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8

    ⑧ 舒楠, 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 建筑师, 1997 [ 78 ]

    ⑨ 程极悦, 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 建筑学报1 1987 [ 10 ]

    ⑩ 肖国清, 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 中国园林, 1988 [ 2 ] .  张浪等, 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 中国园林, 1996 [ 6 ]

    ω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7)

一是全方位开展规划反思,对全市城市规划集中攻坚行动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和各项技术规定,认真梳理、反思和审视,进一步修改完善。结合近期所编控规、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旅游用地等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反思,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二是结合城市实际,谋划大旅游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域交通专项规划,深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海域交通间的网络交通联系;三是围绕优化生态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研究市域七河大水系整治规划;四是在三个区、市开发区各规划建设3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四个县县城、南戴河、黄金海岸各规划建设1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五是开展景观设计和色彩设计专题研究,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推进城市精品景观建设;六是组织研究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城市休憩带和城市休闲空间建设规划本文来源:文秘站 ,对东起山海关、西至滦河口景观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地标;七是抓好对城市交通出入口、道路连接线、南戴河一小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八是配合康乐里、金三角一带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中央商务区。配合金梦海湾、范家店、西四村、归提寨和开滦路等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大厦等亮点工程规划方案;九是加强海岸线规划巡查工作,开展海滩恢复治理,清理拆除沙滩上各类违规违法建筑;十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城镇规划管理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全盘谋划,积极服务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合完成新机场、津秦客专××*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工作;二是完成城市快速路、秦抚快速路、龙港路、新区道路等城市重点道路规划工作;三是按共建、共享一体化要求整体规划北戴河新区管线综合建设,认真开展集中供热、天然气辐射北戴河相应的管线、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四是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交通节点研究规划辟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停车场;五是做好城市第二垃圾发电、重要电力设施、水厂、城市公交等项目的规划工作;六是谋划启动××*博物馆项目。

三、勇于机制创新,强化效能监察,努力提升城乡规划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委会、联审会、专家会等城乡规划决策和审批工作制度,完善滨海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二是结合城乡统筹,进一步理顺市局、分局职责划分,加强对县、镇规划工作指导;三是实行局领导分包县区制度,加大对县区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在领办制、备案制、代办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现代服务产业、重大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超前介入、超前服务的审批机制,实现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目标;四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进规划管理手段,开展全市数字规划建设;五是针对批后跟踪管理过程中违规项目执行难、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拿出可操作性办法;六是以“严格规划执法、增强规划执行力”为主题,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扼制违法建设,推进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8)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9)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10)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实际,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自治研究 解析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模式研究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整合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三化”协调发展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策略 浅析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发展乡镇社区教育服务新型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法治保障 新型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策略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区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郑会霞.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管理工程师,2013(5):5-9.

[3]邵光平,王昶,丁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4]郑会霞.统筹城乡发展背景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决策探索月刊,2013(18):39-41.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11)

为适应__城市发展的新环境和新趋势,2011年,我县编制了《__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把__县城定位为“西南水电名都,生态旅游名城”。以“魅力独具的活力旅游之城,蓝绿交织的山水宜居之城和特色凸显的生态工业之城”为建设发展思路。将__县建设成充满活力和美丽特色之县。

(二)县城规划情况。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我县认真贯彻《广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转变。通过城乡规划,协调六排镇生态移民示范新城和重点组团、重点城镇、农村组屯的相互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体系布局和村庄布局,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把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完善规划机制,健全规划体系,提高规划效率和水平,强化引领建设发展的龙头作用。目前,完成7个乡镇规划和220个50户以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2.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注重树立和推行科学规划理念,着眼于服务全县发展大局,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到2014年,县城总体规划报县人大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待县人大审批后,立即组织实施)、专项规划8个。截止日前,大部分规划编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经准备报批。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次分明、覆盖全县的城乡规划体系,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规划保障。

3.规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围绕提升规划公共服务水平,贯彻以人为本发展观念,大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和完善了由规划委员会、政府常务会、专家评审会组成的一整套规划评审机制,基本形成了“政府决策、规委审查、部门把关、专家咨询、社会监督”的管理机制。

4.规划监管进一步加强。建立了规划编制和项目规划评审动态管理机制,健全了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评审机制,对规划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今年年初截至到目前为止,共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项,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4项,“一书二证”发放率达到__0%。

5.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规划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结合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广泛开展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普及城乡规划知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实施“阳光规划”,积极推行规划审批公示、公告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式,扩大群众参与,增加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透明度。

6.县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承载力不断提高,城镇体系格局初步形成。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__至__二级公路,__至__、__至更新、县城至__、__至______乡三级油路,__大桥、__大桥、__大桥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到2015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56km,比20__年新增195km,改建二级公路新增__2km,改建油路新增165km,四级油路27km,其中,21%村通沥青路,公路密度达到0.3km/km2,比20__年增加0.064km/km2;__河__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__河航道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管网建设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改水改厕等工程成效显著;城乡能源基础设施继续完善,一批送变电站竣工投入使用,农网改造顺利完成并继续巩固。

7.县城服务职能不断充实,城镇化步伐加快,库区移民安置如期完成,城市空间格局日趋完善

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推进县城新农贸市场、__河__大桥、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批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一批重要街巷改造工程、城镇安居工程、环保工程以及__河两岸景观绿化美化、__大道示范街、__公园、__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入园景观等景观美化亮化工程,城镇接受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以__河

沿岸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为重点的房地产开发顺利推进,新建商品房2.3万m2,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分别达1.3万m2、1.1万m2。“十一五”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6km2,比20__年扩大1.85km2,人口达到6.0万人,比20__年增加1.2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由20__年的31.3%提高到38.6%。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政策,进一步完善移民工作“六包”责任制,着力抓好库区基础设施后续完善、移民生产开发、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和移民后期扶持等工作。完成移民点一层以上建房的占任务的97.7%;完成生产开发基本口粮田地配置的占任务的90.3%。

8.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城市风貌快速提升

坚持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环境污染监控力度,关停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企业,五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72.9吨,减排二氧化硫41吨,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年降低,控制在__县下达的范围以内,顺利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县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运行,2014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五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__万亩;加大金花茶、红豆杉等珍稀植物树种的保护、培植力度,金花茶保护面积达12.3万亩,人工种植红豆杉5000亩,__万亩红豆杉基地初步建成。

9.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民生质量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48元和3806元,比20__年增长2.35倍和2.12倍。教育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实施__中学、县实验小学等校舍改造工程,五年累计建设教育工程项目81个,完成投资7194万元,全县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两基”教育继续得到巩固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和门诊综合楼、9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等医疗卫生设施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各种重大疾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6%。完成29个“农家书屋”和24个村级篮球场建设,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10.以水电为龙头的资源型工业及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稳步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申报广西b类工业园区获得顺利通过,__水电站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初步形成水电、木材加工、矿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主导地位逐步增强。

旅游产业坚持以打造“西南水电名都”,“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为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业呈现发展快、后劲强的良好势头。编制完成__、双龙瀑布金花茶园、仙人桥、__原始森林等4个景区景点建设规划;__大峡谷景区、__湖度假村、__乡村生态休闲观光、纳乐生态园、双龙瀑布金花茶园、__公园、__景区、__电站、__天湖、纳福岛、万亩红豆杉基地、__原始森林等一批景区景点设施进一步完善;__水电站景区和__大峡谷景区获得国家aaa级景区评定。

11.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加大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力度。

以04版总规为指导,相继编制《__县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__县城消防专项规划》、《__县成绿地系统专项规划》、《__县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有利推动规划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县城乡规划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不够。一是修编频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但在规划编制时,由于对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不足,导致规划频繁修编,甚至有些规划刚经审批,却由于政策的变化,又不得不进行修编,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障。二是滞后现象仍然存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设计相对滞后,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尚未编制,规划县的整体功能不够完善,城乡建设缺乏规划依据,造成了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三是地域特色不明显。尤其是乡镇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与本地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结合不够,未能体现我县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容易造成“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

(二)城乡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不紧。全县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由于部门规划发展方向和重点不同,又缺乏相应的衔接协调机制,这些规划往往存在很多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地方,相互之间不协调、不衔接,最终给实施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

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04版总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依据的,重点放在县城的空间布局、物质形态规划上,在突出公共利益和规划的公共政策性方面存在不足。未能适应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更使城乡统筹发展面临一定困境。

(三)规划执法有待于加强。违法违章建设和随意改变土地功能性质、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乡镇规划执行不够以及部分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不少地方未经任何审批手续,违法用地、乱搭违章建筑的情况仍比较严重。而且执法人员相对较少,规划管理工作无法向乡镇延伸,导致了规划执行的不彻底。

(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发展需求,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

对城市交通预测不够,城市交通体系不能满足增长需求。港口和公路等对外交通处理超前性不足,道路成网性不够,部分道路与地形竖向结合较弱,组团之间交通联系不便。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地方发展不相适应,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力度不够,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综合服务系统。

(五)旅游发展前瞻性不足

总规对旅游产业建设缺少系统的引导,仅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对旅游规划提出框架性的要求,对城市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和风景名胜区缺乏统筹规划,整体环境景观系统性考虑不够,特色不突出。

2014年,__县旅游总人数达58万人次,比20__年增长5.34倍,其中海外游客0.19万人次,增长6.33倍;旅游总收入3.41亿元,增长26.21倍。因此,有必要在总规修编中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论证。

规划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也是各级政府指导城乡建设和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按照城乡统筹、县域统筹、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抓好全县城乡规划工作。

(一)依法规划,完善规划体系。要按照城乡统筹,县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理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关系,明确各项规划编制的内容和重点,合理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

1.要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建设。一是要按照功能分区着手科学编制__县国土空间规划,二是要发挥好城市总规纲领性作用,树立城市总规的基础地位。以引领南阳科学发展为己任,明确时限,加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评审步伐,加快城市总规报批、工区总规的审批及县、镇总规的编制或修编工作。乡村规划要体现一乡(村)一规一特色,因地制宜,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进。

2.要坚持控制性详规编制全覆盖。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做好全面的控制性详规,确保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不能少,规划控制线不能变,居住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不能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要加快《中心城区控制性单元规划》的评审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同时在条件成熟区域打造集金融、商贸、会展等于一体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规划建设特色街,解决无街不商、店面布点无序状况。

3.要坚持专项规划编制全配套。建议县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中心城区各类规划编制情况进行梳理,摸清已编规划底子,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建立规划目录工作台账,实现规划编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用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一是加快编制综合交通体系和配套专项规划。改进、提升和优化老城区交通路网;超前谋划构筑循环畅通的新建区城市道路网络;合理利用立体空间资源,规划建设交通枢纽,切实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群众出行难和停车难问题。二是加快编制地下管网规划。在新建区或条件成熟的区域尽快启动“综合管沟”系统规划工作,将各种管网集于一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三是加快编制和实施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加快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实施,尽快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在城中村改造和新建区,要把就学、就医、购物、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与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空间。

4.要搞好城市设计。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雕塑,代表着城市的内涵。要做好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和大型建筑的空间、形态、功能、天际线和色彩设计,提升城市的景观特色和视觉品位。要深入细致地研究__县城色彩,挖掘传承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融合;要注重城市天际线和外缘景观设计,让人们无论站在城市的哪个方位环顾,都能清楚地感知我县颇具特色的轮廓线。要突出“八腊瑶族文化”、“六排蚂拐文化”、“三堡桐花文化”“__嗦呐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符号,坚定地拒绝和淘汰外来的非地方文化特色的“欧式”、“地中海式”、“罗马式”及“徽派”建筑。

(二)科学规划,严格决策程序。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这一原则组织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委员会以及相应的专家咨询组织在规划决策审批中的前期审查和咨询议事作用。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在规划决策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要建立规划联席会议会议审议制度,规划编制完成后,应根据规划管理层次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审议。县、镇两级总体规划在报上级政府审批前,应分别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和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城乡规划一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1.要确保规划执行刚性。城乡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决不能因领导更替而改变,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议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开发建设规划审批和批后管理,对于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开发建设及未按规划审批要求开发建设项目,要依法查处,维护规划严肃性。

2.要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以统一规划为前提,严格监督为保障,分级管理为依托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规委会的协调和决策作用,健全规委会决策机制,严格管理程序,排除来自各层面的压力,建立规划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防止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通过规划公开公示的常态机制,逐步使规划监管体系延伸到乡镇(街道)和村庄。

3.要建立规划协调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各类规划实施的协调推进机制。应当成立由县分管领导牵头的规划实施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城乡规划与建设互动机制、动态管理机制。要召集相关部门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图纸进行集中会审,实施规划“一张图”管理,确保各相关部门规划实施一步到位,防止反复施工,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三)面向未来,把握规划前瞻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立足点。规划编制部门和单位对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要吃透,要深入调研,把城乡经济发展普遍规律与城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突出城乡的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规模、方向,建立能够适应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发展需要的布局框架。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之间要统一协调,使规划真正成为城乡建设管理的龙头

和基本依据,真正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管理的综合调控作用。(四)以人为本,促进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尤其是乡镇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生态城县理念贯穿规划全过程。一是要树立人文理念。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乡镇规划都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群众意愿,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把为能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衡量规划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摆在优先位置。二是要树立生态理念。合理布局生产建设、生活居住、公共设施县域,统筹生产县、商业县、生活县、绿地等空间布局,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县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要树立特色理念。要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体现我县城乡在自然、历史、建筑、地域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形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特色镇和村。四是要树立集约理念。将节地、节能、节水、节财和资源综合利用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加强监管,促进规划实施。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健全城乡规划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城乡监督管理水平,实现规划管理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法治化管理转变。同时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坚决查处和纠正城乡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