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23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保险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我区高校也相应要做出改革创新。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针对保险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当突破陈旧的考核体制。保险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注重对实训教学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保险业正快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人才需求,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突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专业授课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综合水平,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合保险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保险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4-175.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2)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国土资源部陆续制定和执行了数十部技术规程、条例、法规与政策,以持续地增强自身的土地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势,应该持续地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稳步增加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要按照“促进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领域,适应发展形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工程管理、经济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持续地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添加房地产策划与土地整理工程等新的专题内容。要持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就业率,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提供更合理的授课内容,设计选修教学模块。比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涵盖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门选修课;房地产模块重点涵盖了工程概预算、建筑学概论、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选修课。如此以来可以兼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专业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密切结合起来,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容量,可以直观地创新相关讲授内容,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线路图、图片和用于展现相关内容。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与探索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动听课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强化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再次,要打造产学教研相融合的新型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同学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为他们分配明确清晰的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他们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持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要打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厚的学术造诣,可以带动与团结学术梯队进行科研与教学。详细来讲,首先是用好选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其次是为他们教师提供诸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契机,以便他们持续地更新知识,吸收与了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再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相关企业、公司、部门定期挂职锻炼;第四,要聘请理论水平高超、实践能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学者或者教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为教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要强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比如土地生态、不动产估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必须持续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优化教学丰富,提升讲授技能,为同学们安排适当数量的实践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如一些高职院校业的实验课程或者专业实习较为丰富,涵盖了制图学基础、地籍测量、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地质学以及地籍管理等。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该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如地质地貌、地籍测量分别达到了2.8∶1和5∶2;地图学基础与遥感概论都达到了3∶2;不动产估价为4∶1;土地利用规划为4∶1;土地信息系统为4∶2。加大建设实验基地与实验室的力度,之前的大部分实验工具都是模型、挂图、标本与手工实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采购了相当多的电脑、多媒体、扫描仪与大型绘图机等多种实验器材,扩增了实验室面积。比如,本校与XX市城市规划局与国土资源局等,共同建设了针对性的实习实践基地;丰富了实践办学的指导策略,强化了横向联合的办学力度,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实验或者实习中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再学习意识,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内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逐步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实践辅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基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破解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完善和补充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5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就理论+实验+实习课程的情况而言,要重视相应的实习、实验教学环节。比如“地质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等,都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自学、综合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调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论文。通过撰写这些论文,稳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调查能力,丰富他们的课程实践经历。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的意识,应该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形成更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3)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国土资源部陆续制定和执行了数十部技术规程、条例、法规与政策,以持续地增强自身的土地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势,应该持续地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稳步增加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要按照“促进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领域,适应发展形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工程管理、经济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持续地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添加房地产策划与土地整理工程等新的专题内容。要持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就业率,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提供更合理的授课内容,设计选修教学模块。比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涵盖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门选修课;房地产模块重点涵盖了工程概预算、建筑学概论、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选修课。如此以来可以兼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专业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密切结合起来,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容量,可以直观地创新相关讲授内容,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线路图、图片和用于展现相关内容。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与探索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动听课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强化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再次,要打造产学教研相融合的新型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同学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为他们分配明确清晰的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他们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持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要打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厚的学术造诣,可以带动与团结学术梯队进行科研与教学。详细来讲,首先是用好选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其次是为他们教师提供诸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契机,以便他们持续地更新知识,吸收与了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再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相关企业、公司、部门定期挂职锻炼;第四,要聘请理论水平高超、实践能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学者或者教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为教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要强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比如土地生态、不动产估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 职业教师 职业素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5)

机队管理作为一门工科技术管理类课程,课程内容主要针对航空公司的发动机机队执管业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然而,目前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缺少相关的企业实践背景,而去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背景的人员来学校授课,还存在较大的难度。考虑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如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机队管理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外部的培训资源

随着近年来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国外诸如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及相关的发动机制造商都在华设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不仅有航空制造商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同时也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及相关的使用数据。其培训教员一般都有为一些著名的航空公司或维修单位服务的经历,而且还会定期到国外接受统一业务培训,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往往会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开发一些针对性的课程,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参加这类培训机构相关课程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及时地把握制造商在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理念,同时也能了解到制造商对于全球客户反馈的问题的处理思路和方法。当然,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比较,还可为以后教学内容的修订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学生获得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二、积极参加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是专业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源泉。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问题,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视野的拓展和学以致用教育理念的延伸,而这些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参加企业实践,还能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深入体会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全面了解相关业务内容。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还可以发现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能为发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缺失或不足提供启示,为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或调整指引方向,还能为专业教学提供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而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奠定基础。

三、加强与工程师的沟通交流

短期的外部培训或企业实践能在一定时间内让教师获取大量的实践知识或经验,但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专业教师可能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问题出现的背景和所涉及的环境往往缺少系统的认识,很难从理论上找到恰当的解释或解决方法。此时就非常需要一座理论与实际沟通的桥梁,优秀工程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还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教师可与企业的工程师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的沟通请教,充分利用工程师的经验和工作环境,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找出理论和实际之间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将解决后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还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深化的作用,为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提供难得的案例。

四、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融入教学情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便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也不一定保证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同,在对实践的认知程度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眼中的理论融入实践的案例,学生并不一定能真正体会到其实践背景和意义。这就需要创设实践的情境,将相关的教材知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然而情境的创设,不仅需要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及其实际的应用环境的掌握,还需保持对学生的生活环境的敏锐洞察和持续关注。只有情境正在融入学生生活中,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思考,进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6)

1.2学校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专科层次的教学与传统本科层次教学相比,更加地注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因而出现了专科层次教学偏向高职教学的现象,学校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旨在培养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所开展的会计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其学习氛围远不如传统本科院校。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不利于会计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实验设备陈旧。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如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通过让学生手工进行建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来增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或是建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使用相关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让学生掌握电子账套的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用户及权限的管理,总账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等基本内容。但是,会计传统实验室的基础设备陈旧,功能不够健全,难以满足新升本科院校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其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带来重重不便。

2机会分析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的技能型人才。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传统本科层次人才所没有的专业实践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这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给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带来很大的机遇。

3威胁分析

社会对有经验人才的偏好。会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它是一项经验堆积起来的工作,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税法、计算机等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社会偏爱具有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的会计人员。而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往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社会对有财务工作经验的人员的偏好往往会高于高等院校通过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这对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外在威胁。

4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4.1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要提高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执教的师资队伍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4.1.1提高自有教师的业务技能。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要具备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观念,要有不断获取专业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学习意识。学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技能。鼓励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鼓励现有教师到企业、银行、税务、审计等信息化知识应用较广的部门和领域实践,同时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水平。

4.1.2外聘校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门人员。外聘的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有丰富企事业财务工作经验的人员,有些甚至是有丰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这些外聘教师具有丰富的财务工作,或是审计工作经验,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在会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4.2提高学生的应用型人才意识

由于受升本之前学校整体氛围的影响,新升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偏于注重传统的会计实践操作,而轻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的技能型人才,这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专门院校,并通过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其首要的前提就是使学生具备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3建立会计综合实验室

建立会计综合实验室是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会计综合实验室与传统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不同,它必须要具备开展会计实验教学所必需的设备与设施,将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场地建成集会计、审计、金融、税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实验室,为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

4.4加强校企合作

校内开展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模拟的只是企业的局部环境(如企业的财务部门),所模拟的业务也只是特定行业企业的一部分典型业务,学生不能通过校内实践掌握企业全面的业务活动,而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解决。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学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财务工作经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7)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二十一世纪全球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也凸显激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积蓄竞争能力。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创新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尤其作为领导者必须增强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意识。要实现观念创新,首要的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要敢于批判。创新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如果把传统和权威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对不可违返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无数事实说明,创新是从批判与怀疑开始的。达尔文敢于向权威挑战,才有了进化论;马克思具有批判精神,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中国民主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邓小平敢于怀疑“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干部要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以利益驱动来促进体制创新,以价值取向来引导体制创新。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观。我们倡导的观念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

二、不断学习,丰富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于知识之中,知识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之中,而且知识本身也要创新。目前,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惊人。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只是复制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创新是建立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才能厚积薄发,见微知著,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市区领导和企业法人,都曾是改革开放“吃螃蟹”的勇者,如今他们又敏锐地成为攀登高科技知识的先锋,许多人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向博士进发。积极的创新者,必定是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一个领导者,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头脑中储存了大量信息,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才可以把大量有用信息调出来,充分利用广阔的思维空间,得出高超的谋略。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增智慧,长才干。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别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持丰富的创造力。

三、实事求是、尊重首创,提高总结和决策能力

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切切不可走入这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我是领导,我的见解就比群众高明,久而久之,就会高高在上,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误区之二:一切听群众,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领导者的责任是集中群众智慧,使之升华,而不是将群众意见简单地收集归纳。领导者在实施创新活动中,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升华。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这一理论从提出到建立,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的一个过程。它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提升的一个过程。邓小平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但邓小平历来不主张盲目抛弃,也从不主张盲目求新。在继承中求发展,推陈出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的状况下,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思路决定出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进行实践。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辨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创新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永恒动力。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期下都要把创新作为头等大事,这事关民族和国家兴衰。

参考文献:

[1]邱霈恩.领导创新论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06).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8)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所有临床医学的基础所在,与医学各科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内科不同于外科,两者的工作性质和医生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内科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学科,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内科医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实践。

1 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1 高校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 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注重教导学生掌握内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内科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优秀的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偏差的想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使掌握丰富的内科知识,没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徒劳的。

1.2 学生实践操作意识不强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使得学生注重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对内科进行探讨,使得自身的内科学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虽然特别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但是时间操作意识加强,并不能讲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运用,使得实践操作能力一直得不到较大地提高。

1.3 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 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较为严格的招聘制度,使得招聘到教师并没有拥有较强的教学水平。有些内科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拥有较扎实的内科专业知识,对学生起不到很好地指导作用。另外有的教师并没有非常丰富的治疗实践经验,知识面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也使得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受到一定的阻碍。

2 加强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2.1 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 很多高校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得不到有效的施展,其主要症结在于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忽视。临床时间是检验学生对内科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的必经之路。很多高校管理者片面地任务,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牢固的内科理论知识,以为临床实践是工作之后才需要做的事。这种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偏差,是阻碍教学实践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该进行反思,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向教师和学生讲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去医院进行实习,在实践工作中巩固自身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

2.2 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 除了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之外,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意识较差也是阻碍教学实践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对实践操作的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意识较强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才能注重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实现自身对知识的空缺,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经验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应该不断强化自身对实践操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应该不断地巩固内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暑假或寒假期间,可以申请到医院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老师的相关指导,学到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

2.3 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 很多学校会在大二、大三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原本是一项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由于学校安排的医院本身能力较差,导致实习并没有发挥其本质作用。针对此种现象,学校管理者应该作出改进,加强学校与实力较强的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安排较好的实习单位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合作,让实习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让学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2.4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很多学校引进的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不当,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并不能得到实用性较高的知识。学校应不断的健全招聘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招聘内科专业教师时,不应该片面的注重教师的学历,更重要的是教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合格程度的标准,除此之外,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用人管理制度,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3 总结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疾病的定义、历史、症状、病因、各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等。内科医生通过对病人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找出适合病人病情的治疗方法。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内科专业人才,虽然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临床实践能力却较差,这种现象主要归结于高校对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重视较低、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不强等等。为了能够改进这一弊端,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2.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3.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4.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5.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相信做到以上5点,便能有效地提高内科临床的教学质量。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9)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39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Equipment

According to the Troops and Actual Combat

LOU Shuli, HAN Yanli, LV Junwei

(Department of Control Engineering,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1)

Abstract Teaching is implemented by the teacher, and teacher's ability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equipment with the need of troops and actual combat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aculty are described, and ide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quipment teaching; faculty; knowledge structure

0 引言

为贯彻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军委总部首长关于院校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院校教育需要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出适应部队各个实战岗位要求的人才。近些年随着海军迅速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大量列装,装备的使用操作、维修保障有了全新的变化,对部队官兵的装备应用和保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部队急需懂装备、懂指挥的人才队伍,而这种人才队伍的培养要求院校必须加强装备教学,对教员队伍提出了更高、更全、更严格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员装备教学能力以适应面向部队、面向实战教学的需求,是目前院校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针对装备教学对教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提高教员装备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岗位合格的军事人才。

1 装备教学对教员队伍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要求

装备教学是一种面向实际工作岗位、实际装备的专业性教育,必须面向任职岗位需要,培养学员在素质、知识、能力上能够满足部队任职的需要,因此不仅要求教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还要有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1.1 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

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础。①每一个新装备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新技术,因此装备教学要求教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②要求教员具有扎实、宽厚广博的知识功底,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新兴科技知识;要求教员既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应具有娴熟的装备维修保障实践知识,既要有深厚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训练、指挥管理能力;要求教员随着装备不断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补充、知识,不断改造和更新知识结构。教员只有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优化自身素质,才能优化育人功能。

1.2 丰富的实践经验

装备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内容要针对部队装备保障和训练,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具备岗位任职能力,因此装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岗位的工程实践。承担装备教学的教员,首要条件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与规律,达到“上台能讲授,下台能操作”,③能够胜任相应装备的教学实验、维修保障、综合演练和装备科研等方面工作,并能及时跟踪部队新装备、新技术。

1.3 较强的教学研究及创新能力

装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④并且装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遵循以往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装备教员必须研究装备教学规律和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不同装备和教学对象,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 院校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现状

从目前军队院校教员队伍现状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部队经历和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军校教员主要是来自院校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普遍缺乏部队经历,不熟悉装备情况。虽然各军事院校有意识地加强教员的部队任职、代职经历,但是由于多数教员部队任职、代职的时间短、两次代职间隔时间长,代职专业面小,装备实战训练保障的复杂性、多样性,部队装备更新速度快等问题,教员短期代职、任职学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不能满足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全面要求,也不能满足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需要。能够熟悉部队装备,掌握部队建设情况,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数量较少。

2.2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大部分院校教员常年置身于学历教育的模式体系中,虽然学科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际部队装备训练保障了解不足,缺少对部队训练保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理论、新方法的应对能力,创新不够,对于新装备的科研、学术研究不活跃,从而导致院校新装备教员的知识面不够广博,实践知识缺乏,新装备知识更新不够,直接影响了装备教学的效果。

2.3 由学历教育向任职转型不够

目前从事装备教学的院校大多从学历教育转型或者是任职与学历教育并存,一方面院校的新装备保障不够,另一方面教员教学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向任职方面转变不够。教学理念上,不能充分考虑部队岗位任职需要,教学的重点仍然是侧重于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新装备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方法上,仍然习惯采用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与部队装备及岗位结合不紧,教学内容随装备发展变化更新不够及时,教学内容不能跟踪装备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不能反映部队装备训练保障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适应部队装备岗位的新变化新要求。院校教学中,教员是主体,教员队伍的这些不足严重影响着新装备教学的效果。

3 教员装备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装备教学对教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员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使知识得到更新,调整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使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3.1 深入实际部队,丰富实践经验

装备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员具备装备应用的能力,因此从事装备教学的教员,必须贴近部队装备及岗位实际,把部队装备的训练保障知识及实践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而部队装备的训练保障知识及实践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员不断深入实际部队,了解部队新装备的发展动态,理解部队装备训练及保障模式、理念,丰富自身实践经验。要进一步完善部队与院校之间的联教联训制度,充分发挥部队在装备保障和训练考核方面的优势,弥补院校装备方面资源匮乏的缺陷。要充分发挥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之间双向交流作用,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队一线干部、士官骨干到院校交流,拓展教员到部队代职、任职的专业层次、范围,提高教员到部队任职、代职的质量,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员参加部队装备保障、训练、演习等重大任务,拓展院校教员理论研究实践视野,了解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动态,丰富院校教员的装备实践经验,从而提高院校教员的装备保障实践能力。

3.2 加大岗位培养力度,提高教员装备教学业务水平

目前军事院校从事装备教学的教员较少,装备型号教学任务繁重,同时院校教学及科研对教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院校应该加以倾向性的指导,加大岗位培养力度,提高教员装备教学业务水平。一是院校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条件、技术资料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教员队伍装备岗位培养的指导与监督,建立和完善装备岗位教学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二是鼓励教员自学,适当组织集训。要在教员自学的基础上,利用新装备交装工厂培训、联教联训、部队服务等时机,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业务学习培训,提高装备教员的教学业务水平。三是教员之间广泛开展互助互学,发挥教授、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借助教研室和教学组的集体备课,不断完善装备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和授课技巧。

3.3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员队伍的知识水平

有计划地安排教员到相应的部队院校、地方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或者参加总部、海军以及部队训练结构组织的新装备培训、技能培训,到新装备研制试验单位参加装备的跟产跟试,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了解和掌握当前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知识,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通过学习培训,充实知识内容,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4 积极扶持和引导,提高教员科研学术水平,调整知识结构

学术、科研是教学的必要支撑和逻辑延伸,是教员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与学术、科研,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⑤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与海军新装备的建设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装备教员要充分认识学术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研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院校应该通过政策、经费等方面积极扶持和引导学术科研,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向新装备的应用、保障和技术发展方面转变,营造良好科研环境,调动教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大对中青年装备教学骨干的学术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观见学、进修学习、出国深造,跟踪装备技术发展前沿趋势,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内容。同时,鼓励教员要善于总结学术科研成果,并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真正使学术科研成为提高装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4 结束语

随着海军高新装备的加速发展,装备训练和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对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院校教员需要不断提高装备教学能力。因此,院校教员一定要面对部队、面向实战,以对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教学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研究装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装备教学能力,培养出岗位合格的军事人才。

注释

① 贾云.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之管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② 柳鹏,郑思龙,魏保华.提高新装备教学能力生成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13(2).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10)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篇(11)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转贴于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