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券商投资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39

券商投资价值

券商投资价值篇(1)

境外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在加大。今年以来QFII净汇入资金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目前QFII和RQFII持股市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6%。此次QFII总投资额度进一步扩大至1500亿美元,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长期投资机构进入,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

去年11月,RQFII投资额度增加到2700亿元人民币;已经有37家机构获得 RQFII资格,其中今年获批的已有11家;累计批准额度1049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批准379亿元。

QFII、RQFII吸引了更多境外机构和长期资金投资中国证券市场,为蓝筹股的上涨做好了资金准备。

相比海外资金,国内可供投资证券市场的资金更充裕。每年上百只基金的发行将给市场带来上千亿的资金,保险公司可投资证券市场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几十万亿的存款资金若有几个百分点流入股市,将彻底改变证券市场的现状。

从银行股的市场表现看,目前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在5倍左右,4倍以下的也有,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情况。在全世界的证券市场中5倍动态市盈率是很低的估值,这是市场长期低迷造成的。市场不可能长期对优秀的企业如此低的估值,因为我国的上市银行大部分是世界500强企业,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且盈利能力稳定。

银行股的市净率也很低,因为很多银行股的价格跌破了净资产,所以市净率小于1,有的银行股的价格只有当前净资产的8折。考虑到银行业的净资产还在逐日增加,如此低的市净率是长期投资者逢低买入的极好机会。

从银行股的盈利能力看,大部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左右,盈利能力强。

除银行股外,尽管证券市场目前仍面临困难,但证券类上市公司已面临较多发展机会。

经纪业务是券商主要的收入来源。经过前几年的成交量持续低迷以后,今年市场成交量已温和反弹,相对放大的证券交易量为经济业务收入的增加创造了较好条件。尽管券商在价格战方面还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但是经过几年的佣金大战,在证券交易量较大的地区,如上海,深圳,佣金下滑的空间已经不大。随着交易量的缓慢增加估计经济业务的收入将确认会逐步增加。

在未来,如果T+0交易推出,整个市场的交易量将翻番,这对券商股来说是潜在的巨大利好。

此前IPO停滞时期,投行业务利润微薄,业务量远远小于IPO时期,只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几十万或几百万财务顾问业务,投行业务利润挖掘不充分,IPO重启后,虽然给二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却十分利于投行业务利润的增加,单个IPO业务规模完全可以达到三四千万的水平,大的IPO业务每单甚至能够带来上亿元的利润。

另一方面,券商在自营业务方面的收益率并没有完全被激发。这无疑是看好券商股的又一重大理由。长期的市场下行,成交量低迷致使券商的自营业务虽然有几十亿或者几百亿的规模,但却利润菲薄,一旦证券市场向好,如此庞大的自营业务投资规模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是券商股潜在的极大利好。

创新业务的开展和深化也将使券商利润增加,例如不断发展的融资融券业务。目前融资业务规模在2000亿水平,未来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带给券商的较高利息收入和佣金收入会成为券商利润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类贷款业务等创新型业务的开展也会给券商带来利润的增加。

未来统一证券账户管理体系的推出,将使券商重新瓜分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券商,会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带来更高的利润,取得更高的市场估值。

券商投资价值篇(2)

近年来,金融业的平均工资均大幅度高于其他行业,而作为金融业一部分的证券业,其平均工资更是高于金融业中的银行业和保险业等行业。2011年全国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8万元,金融业则为8.11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1]。在2009年及以前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证券业的平均工资被单独列出。单独计算证券业的平均工资,更能显示出其他行业平均工资与它的差距。2008年全国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为2.9万元,其中证券业平均工资为17.2万元,约是各行业平均工资的5.9倍[2];2009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8万元,而证券业平均工资为26.7万元,约是各行业平均工资的4.6倍[3]。为什么证券业会拥有如此高的收入水平呢,是因为证券业创造的价值更多吗?本文基于劳动价值论,对证券业的高收入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相关文献综述

证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直接讨论的文献不多,有关它的讨论大多散见于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之中。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要解释的重要问题,我国理论界1949年以来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五次大讨论的后三次[4](即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讨论,以及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均把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作为核心议题。

许多学者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及其中的证券业进行分析。但对于证券业是否创造价值,学者们之间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证券业的劳动是否属于生产性劳动。一些学者认为证券业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如吴易风认为劳动创造价值,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创造使用价值,第三产业既包含物质生产部门又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不创造价值;[5]郭小鲁则认为一切服务活动都从属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单独形成价值生产,它们只具有交换价值,并不创造价值。[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证券业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如宋先钧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无论是生产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以活动形式提供服务的劳动,只要是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就是生产劳动,撇开生产劳动特定的社会形式,经过调整,生产劳动的含义就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均符合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定义,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7]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再用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进行分析。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大都认为证券业创造价值。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和拓宽价值的来源是近年来对劳动价值论的两类重要发展。一些学者致力于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如谷书堂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社会财富,都形成价值;[8]李江帆认为第三产业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也是一种产品——服务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非实物使用价值,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它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因而具有价值;[9]丁堡骏则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部分劳动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生产劳动,但拓宽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不能任意扩大到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10]另一些学者致力于拓宽价值的创造源泉,如钱伯海认为不仅是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生产的诸要素(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共同创造价值,不仅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创造价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是共同劳动。[11]

综上可以看到,对证券业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大都是在对第三产业进行研究时附带着进行的。但证券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其劳动有一定的复杂性,笼统地说其是否创造价值并推论出其收入的源泉,恐怕很难有说服力。本文从证券业的具体劳动出发,进行具体分析,试图对证券业高收入的来源进行解释。

二、对证券业的具体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证券业指对股票、债券、期货及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交易活动,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12]在我国,证券公司同时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其业务范围一般包括证券发行、自营证券买卖、证券买卖、证券还本付息和红利的支付、证券的代保管和签证、接受委托代收证券本息和红利、接受委托办理证券的登记和过户、证券抵押贷款、证券投资咨询等。[13]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四大主营业务。本文为讨论的方便,将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下面依次讨论证券业的这四类业务,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别进行分析。

证券市场管理指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的劳动不生产商品,其劳动成果也不进入商品交换,因为权力不是商品。“虽然政府的劳动非常重要、非常复杂,但也不是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非商品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没有意义,没有贡献,而是不创造商品的价值”[14]。

证券经纪与交易中的劳动类似于商业中的劳动。商业活动是从产业资本活动中演化而来,为商品资本的流通提供便利;证券经纪也是从产业资本活动中演化而来,为企业融资也即是为货币资本的流通提供便利。商业活动赚取商业利润,证券经纪业务从证券交易中赚取佣金。我们可以依照马克思对商业活动的分析,来对证券经纪活动进行类似的分析。“因为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当事人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他雇用的执行同样职能的商业工人,也不可能直接为他创造剩余价值。”[15]证券经纪人及其雇用的员工,也同样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证券经纪活动与商业活动的区别,在于商业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证券经纪活动需要投入的资本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业活动获得的收益是商业资本作为执行实现价值职能的资本,从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取得的份额;证券经纪获得的收入则是凭借从事证券经纪的资格,从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中分割的一部分收入。

证券投资本质上是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活动,其获得的收入是资本的收益,资本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正如程恩富所说,“纯粹的货币资本家,包括各类证券、期货、外汇市场上的单纯投资和炒作的人,在不参与生产性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当然不属于创造商品新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而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表现”。[1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劳动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企图扩大劳动的外延,把同劳动对立的资本和土地纳入劳动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劳动概念。取消了劳动概念,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劳动价值论。”[17]

证券分析与咨询是从证券投资中分化出来的业务,同样是不创造价值的。证券分析有利于资本流向能创造更多收益的领域,从而使资本为资本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入,但仍然是从属于资本的活动,并不创造价值。

综合对这四类业务的分析可知,证券业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证券业不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证券业不创造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的生产来看,仅仅有劳动是不够的,使用价值需要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来共同创造,也就是说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均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均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证券业主要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表现,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因为我们通常说的财富指的是使用价值,所以说,证券业是可以创造财富的,但不创造价值。

三、证券业高收入的来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司规模逐渐壮大,资本家的自有资本逐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候便产生了对融资的需求。当信用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股票、股票公司、证券业便出现了。自从产生以来,证券业就发展迅速,到今天,证券业的业务遍及全球,已发展成为金融业甚至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从证券业的产生、发展过程,还是从其在当今社会的表现来看,证券业的功能始终是为企业融资,证券业的业务始终是资本的活动,证券业的收益也始终是资本收益的一部分。

从证券业的主营业务来说,证券投资和证券分析咨询获得的收益直接就是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所获得的收益,证券经纪获得的收益则是凭借其可以从事证券经纪的权力所分割的资本收益。证券业的高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凭借其所有权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证券业从业者或者直接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分割资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在证券市场上,短线投资较多,证券买卖频繁,给证券公司带来大量的佣金收入。

证券业的活动属于资本的活动,如果把资本的活动细分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管理劳动和纯粹的资本活动,并把资本管理活动看作管理劳动的一部分,看作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那么证券业的部分劳动将创造价值。但即使如此,证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不是劳动收入,而仍然是资本收益的一部分。这时候,证券业的收入就类似于企业家收入,正如资本家即使不从事监督和指挥劳动依然可以获得企业家收入一样,证券业即使不从事创造价值的那部分劳动,依然可以获得高的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0. 北京统计信息网.

[4][14]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5][17]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 1995(4).

[6]郭小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J].江汉论坛, 2001(1).

[7]宋则行.服务部门劳动也创造价值[N].人民日报,1997-06-14.

[8]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10-112页.

[9]李江帆.第三产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N].人民日报,1996-05-25.

[10]丁堡骏.论拓宽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J].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4).

[11]钱伯海.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J].经济学家,1994(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券商投资价值篇(3)

Wind资讯显示,截至2月6日,一共有58家券商公布了2009年年报。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的统计,尽管券商自营投资整体实现盈利,但反映券商投资能力的指标之一――投资净收益却出现了下降,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22%。

银河证券亏损最多;国泰君安投资收益最厚。

同比降22%

2009年股票市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行情,年涨幅达到80%。在这样的背景下,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平均超过70%,私募基金的收益率平均也超过50%,均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投资净收益出现下降的,恰恰是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券商自营部门。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显示,58家券商在2008年的投资净收益为189.9亿元,而在2009年却仅有148.6亿元,同比下降了22%。

上述券商中,投资净收益降幅最大的是银河证券,减少了7.83%;新时代证券次之,减少了4.69%;中信万通、红塔证券、方正证券、国信证券、国盛证券、建银投资等其他20家券商的净收益减少的幅度紧随其后,大都在0.2%~0.9%之间。

为何市场上涨中券商的投资能力反而比大熊市中差?平安证券分析师田良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2008年券商不看好市场,纷纷将手中的股票卖掉,况且,有些股票如果在前几年的低价位买进,即使2008年股价腰斩,也可能有很大的收益。2009年情况就不同了,有些券商看好2010年市场,会重仓一些股票,而这些收益都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的财务指标了。”

由于券商投资净收益率逐年下降,其对券商收入的贡献度也随之下降。2007年,上述58家券商总共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仅投资净收益一项业务就贡献了24%的收入。而2009年,这些券商投资净收益对营业收入的贡献仅有9.6%。可见经历了2008年市场暴跌后,券商对自营业务日益谨慎,这也符合一些大中型券商稳健、保守的投资策略。

“在海外市场,券商用自有资金做自营盘的情况很少见。为了防止风险,国内券商自营的风格也会越来越保守谨慎。” 田良对记者说。

银河垫底

去年A股呈现阶段性牛市,但并不是所有券商都分享到了这顿“大餐”。在大盘上涨80%的背景下,还是有三家券商的投资净收益发生了亏损。

其中,银河证券亏损最多。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的投资净收益为-1.5亿元;其次,是中原证券(-4688万元);第三是新时代证券公司(-2502万元)。

针对投资净收益亏损的原因,《投资者报》记者先后采访了上述的三家券商。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的解释是:“2009年的投资收益是正数,之所以净收益出现了负数,可能由于历史股权股票投资买卖造成的。”而其他两家证券公司,在记者多次联系后,直到发稿时,仍没有得到回复。

在整体投资净收益表现不尽人意的背景下,也有成绩相对突出的券商。

国泰君安,其2009年的投资净收益最为丰厚(34.88亿元),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广发证券(16亿元)。后面依次是东方证券(7.5亿元)、申银万国(6.5亿元)和刚上市的华泰证券(6.2亿元)。

长城账面浮亏最多

投资净收益指标固然重要,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考察券商自营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通俗一点说,投资净收益就是券商实实在在揣在腰包的钱,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是账面上的收益变动。

数据显示,东方证券的账面价值最高,为5.2亿元。即令如此,仍不能弥补其2008年过高仓位导致的31亿元账面亏损。

一个现象颇有趣:账面价值浮盈排名第2~4位的券商,恰好是投资净收益发生亏损的3家。其中,银河证券账面价值浮盈4.7亿元、新时代为3.1亿元、中原证券为3.1亿元。

排在5~8位的依次是是兴业证券、申银万国、首创证券、华泰证券,其账面浮盈都在1亿元以上。

和投资净收益一样,账面收益也有发生亏损的券商,共有16家。其中账面浮亏最多的是长城证券(1.7亿元);浮亏最少的是广发华福证券(50.8万元)。

发生浮亏的还包括两家大型券商――国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去年国信证券浮亏1706万元,中信建投浮亏1792万元。

国泰君安自营尚好

券商投资价值篇(4)

自11月份以来,我们对券商板块的看法逐渐趋于乐观,我们乐观的主要理由在于两点:首先是市场情绪逐步乐观后投资者聚焦于2010年盈利预测上,而从目前市场活跃情况看,至少2010年一季度业绩同环比都将出现可观增长;其次,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预期在逐渐明朗,营造了良好的主题投资氛围。

具备估值吸引力

市场情绪在突破3000点后开始更加乐观,具备切换盈利预测准的基础:9、10月份我们担心券商股的一个核心原因在于预期的青黄不接,在防御性行业主导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是很难将视角转移到2010年盈利预测上的。

随着四季度市场的持续好转和投资者情绪的乐观化,2009年盈利预测高于预期和2010年一季度业绩同环比大幅好转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按照我们对2010年一季度交易量的预测,2811亿元交易额较今年的2235亿元增长26%。

而如果投资者将2010年一季度盈利数据(以2811亿元成交额为基数)乘以4,则当前券商股中大部分公司的动态PE在20倍附近或以下,已经具备较大估值吸引力。

创新业务提升业绩

我们认为,证券行业面临管制放松预期:近期我们看到证监会放开了营业部新设门槛,直投业务资格门槛也有望降低,这直接导致券商冗余资本利用效率提升。我们在2010年会报告《小金融有大舞台》中也提到,小金融行业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面临放松管制的机会,这将大大打开行业的成长空间,并提升估值上限。

包括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国际版在内,资本市场创新层出不穷,不仅提升券商业绩预期,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估值水平:(1)券商估值往往在创新业务拟定或出台相关规则时就提前反映,在利好兑现后,估值溢价趋于阶段性下降;(2)大市值券商股本身作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套利标的可能性使得其对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

此外,投资者需要意识到,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是个可持续的投资主题,即便在未来正式推出相关业务后,也还有很大想象空间:投资者参与主体的扩大、证券金融公司的推出、股指期货迷你型期货合约的推出等等事件可能都将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问题,并不断为券商股带来阶段性投资机会。

大券商关注新业务弹性

我们认为,大券商尚需要等待负面事件影响预期明确及招商、光大等高价IPO公司的估值回归。当前背景下,大券商最值得关注的主线是创新业务弹性。

以融资融券为例,美林的经验显示:信用客户的单客户盈利是非信用客户的5倍左右。因此,一旦创新业务推出,刚刚完成融资、手中有大量资金的大券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选股的交叉逻辑在于:(1)能够首批获得融资融券资格;(2)对创新业务的业绩弹性大;(3)估值较低、没有负面事件冲击。

小券商看融资和业绩弹性

2009年5月份开始我们阶段性推荐了长江证券、国元证券等小券商组合,主要基于融资对股价的催化作用。2010年我们关注中的中小券商应符合几个特征:(1)市场份额外延扩张空间打;(2)业务体制变革带来内生增长可能;(3)经纪业务弹性大、自营四季度加仓的公司。

此外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在证券营业部新设放开后,区域型小券商的基地市场是否在营业部饱和名单中。如果券商的区城市场处于无饱和或低饱和的情况,且该券商在区域内业务量占比较高,则未来该区域营业部新设的压力较大,相关本地券商的市场份额和佣金率也将面临较大压力。我们认为,东北、国元、西南、国海、太平洋、宏源等公司都面临此类压力,未来需持续关注。

从长期的视角看,小券商的超额收益主要将源于特色的盈利模式、并购,美国嘉信在90年代中期曾经超越美林市值,就是一个极好例证,这方面的标的我们尚在寻找之中。

参股券商寻找三类机会

对参股券商的投资要有新思路,除紧密跟踪券商IPO后,还应重点关注证券行业并购机会。一参一控、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等政策或制度主题下,引发的券商合并或换股上市等相关投资机会,另一类是在券商自身利益驱动(支持排名行业前20的公司IPO,排名靠后的公司通过相互并购达到条件)或大股东利益驱动下,产生的券商合并或大股东将手持券商股权注入上市公司,实现证券化衍生的投资机会。

券商IPO或借壳:IPO预期明确,参股公司每股含量高,券商股权贡献估值占比高。券商综合排名在行业前20名,满足连续三年盈利、2008年业绩降幅较小,不涉及一参一控问题、主业趋势向好没有拖累因素。主要标的:宏图高科、北京城建、辽宁成大、吉林敖东、哈投股份。

一参一控整合:上市公司持有券商股权无法达到上市条件,因一参一控、规避同业竞争等原因换股成为一家上市券商或拟上市券商的股权,快速实现增值。汇金、建银旗下券商,通过并购或股权置换,被整合到一个更大的体系中,之后上市,参股相关券商的上市公司从中获益,如皖能电力。

大股东可能注入金融资产/地方金融整合:1、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关联方持有券商20%以上、持有上市公司超过20%;2、股权注入后上市公司业绩弹性较大、大股东股权价值增加大于流通股东对金融股权的分享;3、主业稳定、缺乏亮点;4、具备市值管理、业绩承诺、融资、行权、股权激励等诉求,锦龙股份、浙江东方、大连控股、民生投资值得关注。

具体投资标的

基于上述逻辑,我们推荐以下股票:

海通证券:主要原因是其对创新业务的弹性较大,收购大福证券及百瑞信托,ROE预期好转,有望首批获得融资融券资格,同时受益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目标价23―25元。

券商投资价值篇(5)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分析。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但债券投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通过购买债券,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二)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需要,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这些债券和票据具有流动性好、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点,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

同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如政策性商业银行成立后,为解决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发行了大量债券,商业银行成为这些债券的购买主体;1998年,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财政部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资本金;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接受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定向发行了约14000亿元资产管理公司债券;2004年,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央行发行了专项票据,用以购买两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发行了长期次级债,商业银行也是这些债券的购买主体。

(三)国内商业银行的第二大资产

随着债券投资的不断增长,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仅次于贷款的第二大金融资产,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2004年年报中可以看出,债券投资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0%以上。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2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9,338  47,768  19.55% 农行 4,202 29,766 14.12% 中行 6,927 28,541 24.27% 建行 6,765 30,832  21.94% 合计 27,232  136,906  19.89%

续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3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10,918   52,791  20.68% 农行 5,763 34,940 16.49% 中行 6,999 31,402 22.29% 建行 7,744 35,543  21.79% 合计 31,424 154,676 20.32%

续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4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12,354   56,705  21.8% 农行 7,731 40,138 19.3% 中行 9,776 39,799 24.6% 建行 10,912 39,048 27.9% 合计 40,773 175,690 23.2%

注:数字来源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一2004年年报,中国农业银行的数字中包含了股权投资。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1.无论相对额还是绝对额,债券投资都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如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余额为4.08万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3.2%。

2.总体来看,债券投资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02年~2004年分别为19.89%、20.32%和23.2%。

3.债券投资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2003年和2004年债券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5%和29.7%,分别比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高出2%和13.5%。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的交易和管理日渐重视,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部门,并在境内外设立资金交易中心。专门从事以债券投资为主体的资金交易。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投资收益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的有效控制,要求对债券投资核算中存在的分类不科学、计量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接轨等问题尽快加以解决。

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却明显滞后于债券投资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债券投资的管理要求。

债券投资的核算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关于债券投资的核算主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2001年11月27日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合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二者在债券投资核算方面的规定基本相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规定主要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合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有关规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核算规定的主要差异如下:

(一)债券投资的分类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将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各种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短期债券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债券;长期债券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的债券。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债券投资作为整个金融资产的一部分,按持有意图被划分为以下四类: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a financial asset at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是指为了从价格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金融资产,以及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就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hold—to—maturity investments)。是指具有固定的或可确定金额和固定期限,且企业明确打算并能够持有至到期日的金融资产。不包括:①在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③贷款和应收款项。

(3)贷款和应收款项(loans and receivables)。是指有固定或可确定的回收金额。且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投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包括:①打算立即或于近期出售,以及在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 financial assets)。是指不归属以上三类的金融资产。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分析来看,二者在债券投资分类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按照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列示习惯,将债券投资分为两类,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按照持有意图和债券的自身特点。将债券划分为四类(以下简称“债券四分类”)。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看,更加强调债券的持有意图,以便向报告使用者披露各类债券的风险和收益。

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对债券的分类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避免管理层改变分类操纵利润。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在本会计年度或过去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出售,或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比例较大(通常指超过该类债券出售和重分类前本金总额的5%),则需对整个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组合进行重新分类。

债券四分类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债券投资有关规定的核心概念,其关于债券投资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定都是围绕债券四分类为基础进行的,这种分类的差别,也就导致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债券投资核算规定上的根本区别。

(二)债券投资的确认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

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总额中。

在确认环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取得”和“处置”作为债券投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债券投资确认的规定较为详细,强调的是对合同权利的控制或丧失。通常是以交易日或结算日作为确认的时间。这种确认标准。较为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风险和报酬的转移”这一概念。但总体来看,二者在债券投资确认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确认的规定较为详细,更多的是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

(三)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

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金额的过程。

计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计量单位通常包括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从目前来看,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地位仍很难动摇,因此。会计计量的主要问题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计量属性通常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等。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券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中:(1)以现金购入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构成初始投资成本。长期债券投资如果所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投资收益,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债券投资应以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应在初始计量时计入债券投资的成本。公允价值一般参照交易价格或其他市场价格确定。如果这些市场价格不能可靠地确定,则公允价值应按所有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的当时市场利率来折现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构成初始投资成本。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初始计量来看。国内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二者在计量属性上存在根本的差别。具体差别在于:

(1)成本的外延不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交易费用必须作为债券的投资成本,而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长期债券投资的交易费用可以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不作为成本。

(2)成本的内涵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实际上是历史成本,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成本则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进行明确规定。

在以市场原则进行交易的情况下,二者并无差别。如银行直接从债券市场上购买的国债,其买入价(市场价)即公允价值,即成本等于公允价值。但在非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二者则存在显著差异。如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购入的债券,如果其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可比债券的市场利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笔债券需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折现率为同期可比债券的市场利率),因此,该笔债券在入帐时就会产生折价(金额为债券面值与折现值之间的差额),而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以取得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导致两套准则下当期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不同。

(四)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帐面余额,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科目的利息除外。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票面价值与票面利率按期计算、确认利息收入。长期债券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减去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未到期债券利息和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的相关税费,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券溢价或折价;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摊销。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关于减值准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期末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长期债券投资应当在期末时按照其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规定,与债券四分类紧密相关,不同债券的后续计量方法不完全相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反映在当期净损益中;(2)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中。当该债券收回和对外转出时,应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3)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

关于减值准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有客观证据显示金融资产出现了减值,且减值数额可以可靠地估计,则应确认减值损失。(1)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直接加以确认;(2)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发生减值损失时。应将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相应转出,并在损益表中加以确认。

3.二者的差异比较

(1)关于摊余成本的确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摊余成本(即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可以选择实际利率法或直线法确定。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能采用实际利率法。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做法与其按公允价值计量(在无法取得公允价值时,以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利率折现确定)的思路是完全吻合的。

(2)关于期末计价。《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分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同债券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上。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因此,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该投资只能确认损失,不能确认收益。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则即可能产生损失(市价低于成本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收益(市价高于成本情况下)。

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可能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也可能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如果是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其在两种制度下的差别同上;如果是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下,按历史成本计价,对债券溢价或折价进行摊销。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即会随着市价或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改变。

(五)不同债券分类之间的转换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债券投资划转为长期债券投资,应按短期债券投资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调整至短期债券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债券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债券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后,不能再转为其他类别的债券投资;其他类别的债券投资也不能再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

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在符合规定条件时可以转换。其转换条件及相关会计处理原则如下:

(1)因持有意图和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使某债券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其转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结转,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2)因部分出售或转换的金额比例较大,使某债券的剩余部分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该债券剩余部分转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剩余部分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结转,该债券剩余部分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因持有意图和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地计量,或持有期限超过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某债券仍作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该债券转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在转换日的帐面价值结转,成为所转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入帐价值。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应在该债券的剩余持有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损益;该债券于转换日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时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在该债券的剩余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损益。如该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在转换后发生减值,则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的余额应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二者的差异比较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允许长期债券投资转为短期债券投资,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确定结转后的债券投资成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仅允许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相互转换,并按公允价值作为结转后的债券投资成本,且明确了结转前后债券价值差额的处理方法。由于债券的分类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在债券转换方面的规定存在本质差异。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来看,其强调的是债券投资分类的连续性,因此,对债券的转换作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其意图在于限制管理层对债券分类的随意改变,以扭曲债券初始持有意图。同时,在转换后的债券投资价值确认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更多的是从谨慎原则的角度出发,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强调的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与各类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方法保持一致。也体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在思想的统一性。

(六)债券投资的披露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债券投资披露的规定较少,仅要求商业银行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债券投资披露的规定较为详细一些,如应披露投资损益、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投资的计价方法等。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债券投资的披露相当广泛,主要包括:(1)各类债券投资的分类;(2)风险管理政策;(3)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4)各类债券的期末计量基础及价值变动的处理方法;(5)对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应说明其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6)对须计提减值准备的债券,应说明表明其发生减值的依据。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披露的有关规定来看,强调对债券投资的完整披露,以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债券投资分类、风险管理政策、风险暴露及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等全方位的信息。

(七)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债券投资核算上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中国会计环境是制约债券投资核算改革的重要原因。从会计环境角度来看,一方面是要减少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空间。

实行债券四分类,既要考虑到分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又要避免管理层随意改变分类操纵利润,二者之间有一个权衡的过程;另一方面,采用债券四分类,需要可靠的公允价值作基础,在债券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可能成为障碍,而采用估算技术又会成为管理层粉饰报表的手段。从国内上市企业的表现来看,会计质量不高的现象一直较为突出,因此,防止管理层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考虑的重要因素。

2.国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债券投资核算的研究相对滞后。1993年以来,国内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研究制定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依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会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而对金融企业会计方面的规定,长期以来侧重于贷款,而忽略了债券投资。当然。这种现状与中国会计改革的整体规划密不可分。但客观上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改革的相对滞后。

3.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必然会带来对目前准则理论体系的冲击。如在计量属性上采用公允价值、改变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分类的做法等,这些改变都构成对现有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的冲击,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步伐。

三、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若干建议

从以上差异分析,不难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规定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更为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决定了会计职能的发挥程度。如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在贷款方面,需要披露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贷款的产品、行业、五级分类、抵押状况等多维度信息。而对于债券投资,仅披露长、短期等少量信息,有悖于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第二大金融资产的客观实际情况,不利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对充分的会计信息。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规定来看,其主要优点如下:(1)更好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债券投资交易的对象虽然都是债券,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管理意图却截然不同。如交易类的债券主要是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合理的价差,而持有到期日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一系列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债券四分类,而债券四分类恰恰是按照债券的持有意图进行分类的,因此,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管理意图和风险管理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经济业务的实质。此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不同种类的债券转换进行了限制,既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又很好地体现了管理层投资策略的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以长短期划分债券投资。无法完整地反映这种经济业务的实质。(2)更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并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化,调整债券投资的价筐和损益,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市场变化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更好地披露经营业绩。这种计量方法,能够及时地反映债券投资风险,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无法及时、动态地反映市场情况的变化。不能充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3)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完整、充分的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债券四分类和相应的确认、计量的基础上,完整地披露了各类债券的信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更加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要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核算规定。是以债券市场的成熟为重要前提的。而国内债券市场的日渐成熟以及商业银行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债券投资的增加,为改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提供了可靠动因和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改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外部环境基本成熟。

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需要从准则及制度制定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即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上,要加快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上,要抓紧做好按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准备工作。

(一)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合理成分,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规定

从准则和制度制定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抓紧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国际化水平。

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键是要引入其债券四分类的概念以及相应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系列规定,以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化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有关具体规定,在前述中已做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在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规定时。需要对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进行明确限制,包括提前出售或重分类等情形,以避免管理层随意改变分类,调节利润。同时,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在过渡期安排上,对于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因政策性原因购入的债券,可以不进行追溯调整,以减轻商业银行执行新制度所带来的财务压力。

(二)改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方式

在引入债券四分类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相应改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方式。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与一般工商企业相同,采取长、短期分别列示的方法。而债券投资的四分类并不区分长、短期,因此,必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列示习惯的全面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客户存款、客户贷款及垫款、债券投资等资产负债的性质进行列示,不应按流动性的顺序进行排列。

实际上,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按流动性方式列示资产负债表,不仅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也与国际惯例不符。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0号一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中明确提出, “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不分开列报,因为银行大多数的资产和负债都能够在近期内变现或结算”。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可以通过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负债的偿还期加以解决,对报告使用者来说,并不影响信息的完整性。

(三)提前做好按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准备工作

会计最终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果经济业务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会计改革就缺乏内在的意义。债券投资的核算亦然。采用债券四分类,首先一点商业银行必须切实按照债券四分类要求,对债券帐户进行细分和管理;其次才是从核算上对债券进行如实反映和披露。

按照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债券帐户细分的原则。即根据债券四分类的定义,结合债券的持有意图和自身特点,明确每一类债券的划分标准;(2)对债券投资组合进行细分。即根据债券帐户细分原则。确定每一个债券帐户的归属;(3)建立四类帐户的管理原则。即针对不同债券的性质。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授权管理、交易管理、风险监控手段等,其中在风险监控方面,市值重估应及时进行,并分别确定每类帐户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及其限额;(4)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对交易和核算的自动处理和监控,包括通过系统对摊余成本的自动计算和公允值与成本的自动匹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及时、完整。

目前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因此,从债券细分角度来看,各类债券帐户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细分: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主要是银行以短期交易为目的债券,包括:(1)流动性高、买卖价差小、易于交易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 (2)交易员自营帐户中根据市场判断建仓的债券;(3)满足日常柜台做市报价需要的柜台报价券种等。

2.持有至到期的债券。主要银行以持有到期为目的并具备相应融资能力的债券。包括:(1)以前年度行政摊派的部分低收益、流动性差的柜台交易国债(少量为满足日常柜台交易需要的国债则需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或可供出售的债券);(2)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行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债券;(3)商业银行发行的收益较高、资信较好的次级债券或普通金融债;(4)通过承担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以提高收益的企业债(主要是外币企业债);(5)流动性好、有市场报价的可赎回、可回售债券等。

券商投资价值篇(6)

1.1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

接着按发行主体和国别的分类来分析各家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按发行主体来分类的话,工商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3.5%,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57.6%,在其他债券上的是18.9%;中信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1.7%,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47%,在其他债券上的是31.3%;中国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47.9%,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8.3%,其他债券的是23.8%;兴业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4.6%,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7.2%,在其他债券上的是48.2%。按国别分类的的话,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国内与国外的比例分别是是37:1,3.5:1,28:1.由上述可以看出各家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债券品种的结构各不相同,其中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投资最多的为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占比分别为57.6%和47%),中国银行投资最多的为政府债券,兴业银行投资最多的为其他债券;而对于国外债券的投资方面,只有中国银行的占比较大,达到了22.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比较热衷于风险较小的债券,而股份制银行却更多的愿意投资于收益较大的债券。综上所述,各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大体一致,但是在品种结构上却不尽相同,它们会受到银行规模、管理及经营风格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总结为:第一,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国有的与股份制的银行之间在投资量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说明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债券投资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地位的优势,在投资中更具活力。第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占比在近几年内有所下降,说明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投向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投资的债券主要集中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信用风险,但是由利率市场化波动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和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还是难以避免的。1.债券投资风险的评估方法。在本文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将采用久期并结合收益率曲线变动的方法来研究。

1.1久期

久期是指债券价格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如一只债券的久期是3,那么利率每上升1%,则该债券的价格将下降3%,反之亦然。因此,久期的意义在于当利率发生变动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使用其对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

1.2收益率曲线变动

收益率曲线是指收益率随着债券期限的不同,其形状将发生变化的曲线。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意味着债券利率整体上升,商业银行在此之前购买的债券就要蒙受价值下跌的损失;而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则意味着长期债券价值变化幅度超过短期债券,持有中长期债券为主的商业银行资产市值就将会面临大幅缩水。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利率风险的评估及分析

由于我国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且银行的债券资产又是以中期固定利息券为主,因而债券资产价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较高;加之我国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这就更加重了债券投资的风险。在这里将选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及兴业银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它们的市场组合久期分别为3.43,2.48,4.52,4.16,而当市场收益率变化20BP时,它们债券的总价值分别下降0.69%,0.50%,0.90%,0.83%,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2.06%,1.49%,2.71%,2.50%,当市场收益率变化10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3.43%,2.48%,4.52%,4.16%,当市场利率变化15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5.15%,3.72%,6.78%,6.24%。我们还知道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主要集中在风险较小债券上,所以在这里也列出了2012年国债和金融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情况。3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23BP和36BP,5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7BP和58BP,9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0BP和45BP,15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5BP和37BP,2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6BP和39BP,3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1BP和32BP。可见,债券收益率的变化都在60BP以下,则这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潜在暴露的风险损失至少(即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应当如下:工商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81976百万,中国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32363百万,中信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9208百万,兴业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6319百万。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业务时还应当综合考虑该业务的风险性质、大小并结合银行投资业务的战略定位、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工具,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

券商投资价值篇(7)

板块机会

在IPO新政的冲击下可以看到,它在一定时间内将对A股市场的运行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在新一轮IPO重启在即下,哪些板块将有望受到市场资金关注而持续活跃将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券商股

本轮IPO改革,除IPO重启的利好外,券商行业最近可谓顺风顺水,新三板扩容、资产证券化扩张、“触网”打造互联网金融、优先股试点,都构成券商股被市场看好的理由。

从本次IPO重启已过会的83家公司的近40家保荐券商来看,国信证券保荐了7家公司,招商证券6家,平安证券和民生证券各5家,中信证券4家,光大证券3家。

其中,平安证券、国信证券等,曾因保荐项目违规等而受到处罚,目前处罚意见还没有出来或仍处于处罚期的话,其保荐的公司上市的可能性便不大。综合来看,招商证券无疑是本轮IPO首批上市企业中的大赢家。

对于利好频频的券商股,银河证券表示,目前大型券商平均PB维持在1.5到2倍水平,中型券商PB维持在2到3倍,券商基本面保持良好,受益于“新业务、新政策”,行业盈利模式改善值得期待。东兴证券则认为,长期来看,大型券商和项目储备丰厚的券商具有长期竞争力,包括招商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等。

同时,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后续金融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券商经营杠杆的逐步放大以及创新业务向纵深发展,券商估值将获全面提升,预计2013年上市券商盈利整体增40%-50%,今年还将继续增长三成左右。

创投概念股

除券商外,创投概念股为IPO重启的另一大受益者。由于新股已停发一年有余,对于手握大批拟上公司项目的创司,IPO重启犹如久旱逢甘霖。

二级市场上,相关创投概念股近期均一度大涨,龙头股大众公用和鲁信创投分别录得18.27%和14.48%的不菲涨幅,电广传媒、龙头股份、复旦复华等老牌创投概念股,也均录得正收益。

不过,对于此次IPO的重启是否促使PE行业重回IPO狂欢时代仍有分歧。例如,未来IPO注册制改革,必将造成一、二级市场价值中枢下移,预计未来IPO和并购都是重要退出方式。

绩优蓝筹股

除了券商股将从IPO重启中直接受益外,绩优蓝筹股未来也将有望中长期受益。一方面,IPO未来将推行注册制改革,有望将大量企图浑水摸鱼的绩差股排除在A股大门之外,这无形中提高了A股上市公司中绩优蓝筹股的估值。另一方面,在借壳标准等同IPO的硬性规定下以及新版退市制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下,市场对垃圾股的炒作,将逐步降温,市场资金的投资重心,将有望逐步聚焦到绩优蓝筹股上面来。

实际上,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绩优股已经受到了密切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持续调整一年多的白酒板块,估值优势也再度显现,成为市场上名副其实的绩优股。

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等,近日均录得正收益。而古井贡酒、青青稞酒、金种子酒、老白干酒等业绩弹性大的个股则均跑赢大盘。再考虑到临近春节这一传统白酒旺季,在市场对绩优蓝筹股再度给予关注的大背景下,部分业绩弹性较大的白酒股,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值得关注。

资金比例

回顾A股历史上几次新股重启,此次新股发行一旦开闸,投资者的热情必然会在短期内爆发,打新惯性会继续维持,估计冻结资会在5000亿左右,有效申购账户数将达300到400万户。

鉴于此,再加上新股发行价和上市首日开盘价的“双低”,则会大幅压低首日新股收益率。不过,由于监管措施的加强和发行价格的压低,本轮IPO重启后的新股收益率估计会比较平稳,不会出现过去那样大幅涨跌的情况。

同时,新股网下配售取消了新股的上市锁定期,与存量发行一起大大增加了新股上市首日的供应量,使新股不再稀缺,而供应量的增加自然会对股价构成抑制。监管细则里还有随时补充、随机应变的弹性,对炒新者形成了威慑。新股上市首日20%开盘价的涨幅限制,也给二级市场投资者提供了介入质优新股的机会。当然,这要在精研公司质地的基础上,切不可盲目追高炒新。

另外,由于新股改革提出的网上配售方式与之前实行的市值配售有所不同,因此,在市值配售新规之下,专门打新的资金参加网上申购风险偏高,如果持有的股票波动太大,可能新股赚的钱还不及市值波动带来的风险。所以,按照风险收益比最小化的原则,投资者的持股市值与申购资金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比如,按照平均首发2500万股,网上发行以回拨前40%比例计算,平均网上单只新股申购上限为10000股,10000元市值可申购1000股新股,一月每轮次发行5只以上新股,由于市值可多只新股重复计算,则对应的资金市值比为7.5:1,考虑到申购高价股和大盘股的需要,资金比可适当降低,可考虑6:1。新股申购单账户股票市值10万元,现金60万元,合计资产总值70万元。

配置策略

由于本次IPO新政的网上配售按股票市值进行,规定申购上限为网上发行量的千分之一,申购新股必须持有相应的可流通股份,因此,投资者可选择三类股票择时择价分批谨慎介入,一是现金分红型的低估值蓝筹股,二是有稳定收入的业绩平稳股,三是激进投资者可选择业绩高成长和业绩拐点的未明显高估的创业板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配置市值时有两大禁忌:一是避免价格虚高的题材垃圾股,二是避免为单纯申购新股而频繁交易。

初始股票市值配置完成后,投资者在新股申购开始后应该优先选择细分行业龙头中行业前景好、业绩稳定增长、报价估值合理的新股参与询价和投资。对质地优良的公司,也可在上市首日按涨幅20%价格参与集合竟价。一旦这类新股中签或买到后,就可采用一种另类的谨慎策略来配置市值。

券商投资价值篇(8)

证券公司具有独特的盈利和估值模式。

盈利特征一:业绩波动中实现增长。证券业的盈利特征具有业绩波动剧烈、长期回报率高、成长速度快的特征,中国证券业类似于美国和日本1980年代前期的情形,波动特征更为明显。

盈利特征二:成长初期诱人的高盈利和长期投资价值。中国证券业不乏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优质公司。中信证券在过去10年中一直保持着盈利的记录,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5.97%,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4.27%,这项纪录不仅远远超出其他券商,也超越了多数上市公司。

盈利特征三:业绩分化日趋激烈。证券公司的业绩分化趋势并不因为牛市和熊市而逆转。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熊市和综合治理阶段之后,中国证券业“第一集团”的席位已重新排列。

盈利特征四:成交量与证券公司业绩密切相关。美国大型券商经纪业务对收入贡献率不足10%,但其业绩与股票交易额的变化仍密切相关,与指数的走势关联度则相对较低。原因在于股票交易额的增长表明市场活跃,促进了证券公司其他业务收入的增长,因此“靠天吃饭”是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的特性,把握成交量变化所产生的经营拐点是投资证券股的关键。

2009年市场成交量不可小觑。小非解禁对成交量和券商业绩其实是利好,储蓄分流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将为证券市场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众多小非的解禁,对市场规模的扩容和成交金额的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保守预计2009年日均股票、基金成交金额在850亿元以上,全年成交金额在21万亿元以上,如果市场活跃程度更高,则成交金额和全年业绩有望超过2008年。

新业务提升证券公司权益乘数。扩大权益乘数有助于提高券商应对熊市的能力,A股上市券商面临着权益乘数过低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资产管理、交易投资等非经纪类负债业务发展缓慢,总资产规模增长有限。融资融券、交易投资等业务的发展,不仅优化了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更能有效提升证券公司的权益乘数。

资产管理业务是券商财务稳定器。资产管理业务与二级市场的关联度较低,对于证券公司收入结构而言,具有“财务稳定器”的作用。

券商投资价值篇(9)

10月份以来,以中信、广发为代表的券商股全面走强、行业指数一度大涨超过40%,从而一举扭转了此前“跌跌不休”的弱者形态,并显著提升了参股券商股的投资价值。沿着大券商-中小券商-参股券商行情纵深化的逻辑,参股券商将受到更多关注;而市场趋势的进一步确立,将引爆参股券商股的价值重估。

参股券商具备较高弹性,将随着市场走牛而愈加精彩纷呈。历史经验表明,在市场上升周期,参股券商股不仅远远跑赢指数,甚至能够战胜纯券商股。我们认为,市场趋势向好使得市场对券商股预期高涨,参股券商股所持券商股的市场价值将被市场重估、其相对于正股的折价也将收窄甚至可能消逝,这应是参股券商股随着市场走牛而愈加精彩纷呈的主要原因。

当前,以辽宁成大为代表的广发系参股券商概念已经开始得到市场的发掘,但整体涨幅仍然远逊于纯券商股,且板块中仍存在较多未被市场充分认识到的蒙尘珍珠,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六大种类与三大主线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两市的参股券商概念股超过200多家。个股如此众多,投资者淘金券商概念股该从何人手?

根据梳理,我们可以将参股券商股分为六大种类:(1)参股未上市券商且以权益法核算:(2)参股未上市券商且以成本法核算,(3)参股即将上市券商且以权益法核算;(4)参股即将上市券商且以成本法核算;(5)参股已上市券商且以权益法核算;(6)参股已上市券商且股份已解禁。实际上,被参股的券商类型众多,从对参股上市公司受益来看,受益最大的是已上市券商(特别是股份已解禁的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抛售获益),其次是即将上市券商(所持股份将有增值空间,受益参股券商上市后业务增长和解禁期逐步明朗),最后是未上市券商(受益相对较大的是以权益法进行核算的)。

我们对参股券商投资策略的判断是“一体两翼”三条主线,“一体”即业绩弹性,“两翼”即因IPO、借壳上市及券商股上涨而带来的参股公司财务状况优化和股价安全边际提升。一体两翼的说法,表明我们对参股券商的关注重点依然在于市场好转后,能切实地为上市公司带来多少当期利润贡献。

投资建议

在自身主业价值既定的背景下,参股券商股的重估价值取决于所参股券商的质地及其持股比例。大比例持有优质即将上市券商的参股公司重估价值较高。

券商投资价值篇(10)

股票融券交易,又称保证金卖空交易,指投资者出于对股票价格下跌的预期,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同时向融券方借入一定数量股票,按一定的价格卖出的信用交易方式。相对应的股票融券交易制度涉及融券额度、期限、融资比率、保证金制度、融券回补、客户保证券运用、股份分红派息、表决权等制度性安排。股票融券交易须以现货交易为原则。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禁止股票的融券卖空行为,股票交易方式较为单一。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大,参与主体素质的提高,政府监管能力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适时推出股票融券交易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对推动完善中国证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

股票融券交易机制为股票市场基本的交易机制,没有做空交易的市场就好像一条腿的人一样残缺不全,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卖空交易是市场完善所必需要引入的机制。同时也只有股票融券交易的卖空机制的存在,各种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应运而生。

在证券交易市场,融券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相互配合可以增加证券的供求弹性。当股价过度上涨偏离价值时,看空者预期股价会下跌,便提前融券卖出,增加证券的有效供应,从而抑制股价过度上涨;与此相反,当股价过度下跌偏离其价值时,看多者预期股价不久会上涨,提前融资买入,增加证券的有效需求,遏制股价的进一步下跌。因此融券的信用交易有助于稳定股票价格,使价格更接近其内在的价值,提高股票市场价值发现能力,有利于完善股价形成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股票市场为典型的单边市场,只能做多,不能做空。一方面中国的投资者多数为短期投机者,投资的目的多数为博取价差收益,为了获利只有先低价买进股票然后再高价卖出。对于市场中的投资者而言,股价的一路上涨为多赢的局面,这样容易导致股市泡沫的产生;然而一旦泡沫破灭,市场中的所有投资主体却又面对同样的下跌风险,市场中的投资主体集体的抛售行为又容易导致股票过度下跌。因此缺少做空机制的股票市场导致股市过度的波动和频繁的波动。而在完善的股票融券制度下,市场本身具备了价格稳定器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泡沫的形成和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

我国的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比较严重,市场操纵者惯用的操纵手法为,主力机构(也称庄家)在相对低位大量买进股票,控制股票的大量筹码,然后利用资金的优势推高股票,最后利用各种机会派发筹码,也即通过控制单只股票较大比例的股份达到操控股价的目的,对于这类股票,庄家的意愿超越市场机制成为决定股价的首要因素。如果有了股票融券交易制度,通过融券卖空机制就可以大幅增加股票的供应,达到削弱庄家控制股票交易的目的,使价值在股价形成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股票融券交易制度有利于打击股价的盲目炒作、倡导价值型的投资理念,促进股价的合理形成,优化资源配置。

另外,股票融券交易有利于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是一个市场的公共属性,是变现能力的体现,良好的流动性是证券市场实现价格发现功能的前提。所谓流动性是指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即时完成交易指令,同时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小的交易能力。股票融券交易可以增加证券市场的总供给,扩大证券交易的深度,而且,证券卖空交易本身就存在一种使股价连续的内在机制,如各国证券市场的卖空交易均要求卖空价必须高于或不低于最近一次成交价,从而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有利于金融创新和证券经营、盈利模式转变

金融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创新,创新反过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载体为金融产品的推出,然而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借助于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工具,利用金融工具的手段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然而如果没有卖空机制,就像我们的代数计算中没有了减法这个运算符,金融创新的努力将会很大程度受到遏制,大量的金融产品没有办法推出,严重的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影响价格机制的形成、金融创新进程以及金融业的发展。事实上大部分金融创新都需要卖空机制的存在,例如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期货期权等的条件之一就是存在卖空套利机制,股票融券交易机制为股指期货和期权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如果没有做空机制,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将很大。一方面,在实际开展业务时证券公司对客户都有私下的保底收益率的承诺。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避险机制,大量的多头股票组合在股票市场下跌过程中,将遭受巨大的亏损。证券公司在股票市场低迷时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所导致的亏损,往往是导致券商亏损、被接管或破产的最主要的原因。例如自2001年6月以来的股市的长时期的下跌,使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遭受巨大打击,许多券商因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巨大亏损,导致被政府接管或者宣布破产;由于没有做空机制,一方面券商很难推出保底收益率承诺的金融产品,而客户一般要求管理方提高保底收益率,这样将导致资产管理业务很难开展。而证监会明令禁止向客户承诺保底收益率,因为机制的缺失,资产管理方不能够靠金融产品本身实现保底的收益率,如果保底将会给券商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又可能会传导到金融系统的其他部门。但是一旦做空机制存在,资产管理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一定的保底收益率,例如可以通过股票+做空的保险策略实现客户保本的安全性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期待的、资产管理方常常在地下开展的保底的投资金融产品可以合法推出,有利于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同时券商也可以增加盈利水平。

另外,券商研究股票投资价值不仅可以通过价值低估的股票获利,而且还可以通过发现价值高估的股票获利。这样不管是证券公司本身还是其客户对于价值研究会有很大的需求,推出股票的融券交易将促使证券公司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将在股票价值研究上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从而提高券商研究股票投资价值的积极性,增强券商的研究开发能力,进一步发挥股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股票融券交易可以增加投资机会和加快股市国际化

股票的融券交易机制将使投资者将面对更多的投机金融工具,面对更大的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也就是使投资者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首先,做空机制的引入使得投资者即使是在“熊市”市场中也有机会盈利,为投资者创造新的投资途径和盈利模式。例如投资者可以通过做空获利,改变以往靠天吃饭,只有股票市场上涨才可能获利的单一的获利模式。

其次,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自己选择投资杠杆,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做空机制推出后,证券机构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将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市场中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可以更大程度上得到所需要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进一步促进了风险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可以增强投资者抗风险的能力。投资者通过向证券公司融券,扩大交易筹码,而可以利用较少资本来获取较大的利润,这就是信用交易的财务杠杆效应。然而在现货现款交易中,投资者只能通过证券投资组合来规避投资风险,其抗风险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充分的投资组合对资金规模有限的投资者来说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了信用交易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券卖空策略,使用相对较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与证券投资组合同样的效果。另外,含卖空的投资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锁定投资收益,消除证券市场或个股意外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用来对冲系统性风险。

在遭遇熊市或者投资者判断市场将要下跌时,投资者可以做空以回避控制风险。对于大型的机构投资者,例如基金管理公司、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大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卖空股指期货或者股票来为自己的大量长期投资股票多头对冲风险。例如可以通过构建(股票持仓+卖空)的投资组合规避股价下跌风险、锁定投资收益。对于想中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战略性投资者,尤其需要这种避险对冲工具。例如战略性机构可能通过二级市场购买了大量股权以获得表决权以及中长期的投资收益,以实现该公司的战略目的,如果该公司想回避该公司股票下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构建(股票+卖空)的投资组合规避股价下跌风险。这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同时,有了融券交易制度,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构建(股票多头+融出券)的组合增加收入,因为投资机构可以获得额外的“放券”收入。在国际证券市场中,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是整个证券信用交易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借券方,因为这类投资者一般来说是长期投资者,他们的收入来于分红、资本利得、放券收入。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分红很少的情况下,开展融券交易,可以增加长期投资对这类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形成市场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稳定证券市场。

总的来说,股票融券交易机制,一方面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放券增加收入,增强机构投资者坚持价值型投资理念的信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做空对冲组合的风险。可大大提高基金抵抗股市波动风险的能力,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健康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15年,我国试点开展股票卖空交易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有西方成熟市场和亚洲新兴市场的相关经验可参考借鉴。而且债券方面,开放式回购机制的引入,实质上是允许在债券市场中引入了做空机制,因此在股票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其相关的经验。事实上从参与主体的素质、技术系统以及监管能力看,我国开展股票融券交易都具备可行性,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有利于我国股市走向国际化,接轨于国际惯例,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吸引更多的QFII投资者长期投资中国A股,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成熟的证券市场,融券交易是基本的交易制度,国际性的投资机构习惯于现货交易和信用交易并存的市场交易制度,他们对这种交易制度也有迫切的需求。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从此国外的投资者可以通过QFII投资中国A股。为了更好的吸引国外的投资者,完善中国的QFII制度,我国应该适时推出股票融券交易。该交易制度的推出,将是我国证券市场完善发展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

参考文献:

1. 戴国强,吴林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逖.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约翰.Y.坎贝尔等.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陈晓舜.证券信用交易制度与风险控制.证券市场导报,2000

5. 胡继之,于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制度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1999

券商投资价值篇(11)

世界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曾经一度被我国众多的投资者所推崇,尤其是在2007年股市一路高歌的时候。那些频繁进行市场操作、视股票如白菜的做法,经常被主流媒体斥为“投机”行为。然而,当市场从最高点掉头向下,持续几年跌跌不休、提振无力的时候,人们发现当初那些价值投资者往往输得最惨,而为人所不齿的投机者却还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前不久,新上任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到了价值投资的问题,并且把矛头指向了券商,认为中国券商存在规模小、能力差等弊端,研究水平低首当其冲,起不到引导价值投资的作用。在中国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究竟还有没有价值?到底是投资者自己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还是市场分析人士没有引导好?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深刻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的根源所在。

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优质的、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产品竞争力强、盈利模式清晰的企业有不少。我国有两千多家上市公司,对应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市公司的数量并不算多,而且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过关审查留下的“种子选手”,是众多企业的优秀代表。相比于上市标准宽松、公司数量数倍于中国的其他资本市场而言,A股市场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并不难。事实上,券商是我国经济与金融人才聚集的高地。每年从各大名校毕业的经济或金融专业的高材生,大多数都是首选去券商的投行部或者研究部,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海归进入券商。很多像高盛、摩根这样的国外大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时,主要是从国内券商挖人,自己培养的人才并不多。另外,券商每年动辄几十万的奖金也给足了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分析报告的激励。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拥有“人才高地”之称的券商研究水平普遍低下,研究人员提供的投资分析报告经常是内容重复、雷同,投资者根据研究报告推荐的股票投资总是赚不到钱。

券商不缺钱也不缺人,但研究水平低下,其实跟投资者和企业的短期行为和扭曲的市场激励密切相关。当市场投机气氛浓重,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造假欺瞒的行为盛行的时候,市场波动往往很大,投资者越来越难通过价值发现来获得收益,研究人员也很难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而企业也在这样的低水平均衡中逐渐失去了通过创造公司价值而获得投资者青睐的动力,最后长期不分红、不关心投资者利益的公司越来越多,资本市场沦为一个巨大的圈钱市场,无法起到激励价值创造、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选择或引导价值投资,其实不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跟券商研究水平的高低也没有多大关系,它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在一个有制度缺陷、规范性差、监管不严、信息不透明的市场,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券商最终发现只有投机才不会吃亏。因此,价值投资理念在实践上能否成功或占据主流,实际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巴菲特依靠价值投资,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超额回报,不仅是因为他本人及其团队拥有的超凡投资智慧,更是因为他所投资的主要市场是一些有良好秩序的市场。他不用担心自己的投资被大股东偷偷挪作他用,或者在政府行政命令干预下公司治理目标混乱,也无需经常警惕机构之间联手操纵股市,造成股票价格频繁异常波动,他只需要找到并把握住公司的核心价值,持有公司股票并等待出售时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