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与创新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35

技术与创新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1)

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于今年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个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的巨无霸,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这几乎让全世界感到了震惊。

一、战略管理的失误将柯达公司拖入了深渊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是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扼杀了柯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柯达进入数码摄影行业并不晚,而且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自己于1975年研发成功的,直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数码影像方面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只是,正当全球市场为数码摄像技术而激动的时候,柯达却不愿意过早放弃在胶片领域的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链条,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产业,从而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却用果断的决策抓住了机遇,努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言辞犀利的人们将柯达的破产形容为“亲儿子整死了好爸爸”。

应该说,柯达的破产是一个源于技术创新又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命题,正是在战略、管理上的滞后阻断了柯达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进程。其实,柯达并不是唯一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打败的企业。我国安徽一家企业在1993年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VCD机“万燕”,但却忽视了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因素,导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其他公司。

诚然,富士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敏锐地洞察了数码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这一条,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富士在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等方面也有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但柯达、“万燕”的案例依然让人感叹。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与柯达一样的对市场的错误预见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也有可能会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发展。苹果公司因推出了iTunes和iPod而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就在于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合二为一。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管理体制机制相当于“软实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包括方法、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注重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浅析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技术创新并付诸于产业化,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在为管理创新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也会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机敏的反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对管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如若墨守成规,将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若与时俱进,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企业的成长加速。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互相配合,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二是组织和推动创新活动,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激励,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三是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应该开展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不断丰富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新工作效率,推动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并使这一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倡导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要求,企业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提倡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

2.要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支撑科技工作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一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程序,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一管理。二要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跟踪评价制度,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科技咨询程序,提高创新效率。三是以部门业务信息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与生产、投资、财务、营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调互动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起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保证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五是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

3.要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技术创新要依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创新成果的渴望,而且有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到以情待人,对科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要对科技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

4.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使用、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市场和新技术支持。要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积极为个人的发展铺路,营造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成果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永远保持畅通。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保护创新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要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自有品牌的塑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带动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并选择正确的时机将创新成果送入产业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托尼·达维拉等著,刘勃译.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2)

引言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复杂环境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管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要为员工发挥创造性才能搭设舞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新者。要注重个性文化的培养,创造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在信息化、市场化、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理念、技术、组织及制度上不断创新,运用新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1.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超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2.技术阜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化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此企业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竞争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充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技术优势。在信息时代,企业取胜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而不一定是资金和资源优势。核心技术优势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的认知度以及获得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根本途径和有力锐器。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有规范有序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就企业自身而言,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稳定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自己核心技术项目,同时对该项目有较强地控制能力。

3.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了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3.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用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学习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3.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大需要。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这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

4.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要长期坚韧不拨,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4.1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措施,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4.2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4.3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核心,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4.4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面转变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酱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企业管理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厦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3)

一、引言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们经济发展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统计应运而生,做好科技统计是目前的统计内部很重要的工作之一。科技统计运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指标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一地区的科技活动的机构与规模,运用情况和传播情况,以及对当地将会产生的影响,通过科技统计所得的结果,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科技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就科技统计来说,科技活动的数量以及特征就是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来的数据资料、科技活动的结构和规模是重要内容,科技统计可以评价当前的科技活动展开情况和制定未来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科技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统计起步比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定了科技统计调查措施,但是直到现在,这些措施仍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985年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牵头与统计局和教育部联手,进行了建国以来首次科技普查,这是科技领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决策。[1]1985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统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门分别负责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国防科工领域呈现的统计业务和搞笑实施的科技活动。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呈报国家科技统计年度数据的相关制度,负责科技领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提升,科技方面所支出的费用增加,我国科技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针对科技领域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2009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调查,通过这次资源调查,很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展变化,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面貌与综合科技实力,能够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接轨,对鞭策我国科技实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稳定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够科学高效的实现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推动作用。[2]

三、科技统计是管理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对统计制度与方法进行完善和革新,相关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分别制定了统计报表体系和科技综合统计体系收集整理了很多能够反映企业和社会各个部门科技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和具体指标。近年来,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减,在2006年和2011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最高领导人都表达了要重视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3]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党的十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

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掌握丰富而正是有效的大量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数据中得到能够展现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的资料,这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管理流程和规划。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技的创新管理,要按照科技统计得相关指标和数据,采集相关信息,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我国科技指标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行管单位也应该同时完善和健全现阶段的科技创新管理活动。科技统计可以很好地反映科技活动展开的情况。在保证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吻合我国统计工作全方位需求时,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科技统计的真实水平对我国创新管理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统计数据越真实,越全面,就越能够对创新技术管理提供真的依据,推动创新科技管理的更好的发展。

从科技统计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所获得的诸多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正_的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整理的内容做成数据突出、内容充足、观点鲜明同时分析合理的统计分析报告。科技统计的信息水平重点就是在提取、加工和分析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调查中的真实原始数据,继而合理的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合理真实的统计数据资料,最大程度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四、科技统计中科技创新管理的应用

为了更加高效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实施规范以及流程制度,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掌握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测在技术创新中应用这种或那种技术的可行性,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4]科技统计活动是检验当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追踪调查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反复的对比,由此得出合理的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改进和调整。并且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数据统计之后,应该做出具体的统计表,供日后对比使用。[5]

五、科技统计是技术创新管理的手段

科技统计指标对于技术管理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统计指标但已不充足,则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管理的诸多功能。因此若想全方位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功能,需要列出明确的科技统计指标,运用尽可能多的统计指标来衡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情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准确、不真实,则不能科学的制定技术管理创新的发展规划,不能在科技创新管理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不用提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

目前应该及时完善科技统计的指标标准,了解当前科技活动的具体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应该继续努力,创造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只有拥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更深层次更直白的表示出国内国外某国某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随着国家的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在科技统计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 许建礼,王强,杨忠民,田水承.《技术与创新管理》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72-276.

[2] 王斐.浅析科技统计以及技术创新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26(01):190.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4)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

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

-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

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5)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6)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知识管理目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则引发出知识管理的不同内涵。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自身获得吸收与创造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的行为进行管理的动态过程。目前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具体又包括:①确保有效知识的可靠性。②促进员工对新知识的有效研究和学习。③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提高消化整合知识的水

平。④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及时扩散,通过企业知识库、互连网、局域网和内控管理系统的平台整合和公开知识。为了加强知识管理,现代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经理或主管制度,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宏观要求。知识管理以提高知识活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是提高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有效方式。因此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还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管理的对象还应当包括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和物的管理。②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促使员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以致用,经过一定的转化产生企业的新知识。③知识管理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好信息基础设施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2.1 知识管理能够整合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企业可以获得的知识数量和种类增多,知识传播和更新周期加快,要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就要做好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简化技术创新的过程,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企业技术创新具备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企业职工与内部外部的交流变得便捷和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希望能便捷的获取知识,而且也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和机制,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2.2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必然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和管理运作模式,必然包含了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受到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技术开发的难易度和职工能力大小影响。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2]。企业就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企业可以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的不足,并且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创新方案,而不必一定通过企业自身的失败经验中获得知识。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吸收、共享、传承的知识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者可以迅速有效的获得可靠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准确的形成新的思维和理念,最终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2.3 知识管理有利于保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因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最终会从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新技术是能够扩散的,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获取客户的知识,反之亦然。尽管企业可以对自身创造的技术采取足够多的保密手段,但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形成效益,竞争对手就会扩大资源的投入模仿新技术,从而削减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好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

WDC10)在旧金山Moscone West会展中心正式开幕。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会场上了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机,型号为iPhone4,随即iphone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模仿的对象。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3 知识的统一管理与技术创新

3.1 人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美国《快公司》创始人艾伦·韦伯认为:“说到底,新经济并不存在于技术之中,无论这技术代表的是微芯片,还是全球电讯网络——新经济存在于人的头脑里。”[3]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组织团体都是有人组成的,只有人在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积累和发展,增强了知识和能力,组织这个整体才有发展的可能。未来商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创新活动来源于创新型的人才的发展,这对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企业家不需要唯命是从的下属,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出问题并能独当一面的伙伴,管理者更多的工作是沟通和协调,引导员工去思考,促使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也要求了企业员工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信息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3.2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1991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两个概念用于表达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构建“知识螺旋”模型对组织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行了描述。[5]在人的知识构成中,隐性知识是绝对的大于显性知识的。而且显性知识便于沟通和共享,也容易被竞争对手获得并加以吸收利用;而隐性知识则蕴藏于人的大脑中,体现为人的信念、价值观和经验,体现在人行为和能力上,不便转化和表述为语言文字,从而不支持信息技术共享。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的这些特性,使其不易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核心能力只能建立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上。

3.3 对显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知识重叠的部分实质上是以企业语言文字信息的形式存在,通常表现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这部分知识在企业内部间无障碍的交流,是企业知识的主体。显性知识中独立的部分知识主要以外化的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但可能不被认同而不被重视或不实行。隐性知识中的独立部分就是没有形成公开语言文字的一些惯例和潜规则、员工的个人经验和技能等等。即一个为企业形式化的规定,一个存在于员工的习惯行为中。如果对企业形式化的规定这部分的显性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企业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激励机制和规范化,让其以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形式文字化、共享化,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持续发展。

3.4 知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创新 在企业内部对知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有利于创建透明的环境,有利于企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的调整资源配置。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要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使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品种得到市场认可,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活动。企业可以要求职工在一定时间段提交自己的工作记录,对记录内容给予评审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鼓励职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企业操作规章和流程。或者通过统一培训的方式,将企业内外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信息、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提供给企业职员。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智能系统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市场操作等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升华。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知识,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转变为企业共同的知识内容,缩小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隔阂,避免企业职工在认知、技能、资源上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

4 结语

技术创新是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源泉,而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从技术创新本质出发,创新过程中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大量难以控制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就是动态的“共享和管理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相应的知识管理作为支撑,正确的技术创新体系又可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化。当今经济形势下,新知识、新信息、新资源不断出现,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而知识的动态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之中,以动态的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创新保障的引导,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巧玲.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2.

[2]张俊英.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生意经.中国画报.

[3]李文慧.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9(2):231-235.

[4]刘蕾.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75-80.

[5]古志文,肖仙桃,陈利涛.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关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第6期.

[6]战伟萍.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协同作用分析:基于组织知识分布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6):31-35.

[7]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3):66-69.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7)

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对通信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更好地运用现代通信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完善企业的管理活动。

1 良好的通信技术管理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企业文化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将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树立全面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通信技术管理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通信技术管理的观念较滞后

即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只重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活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同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合理的企业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通信技术管理部门,没有吸收和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也就无法推动企业的通信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导致的。

1.2 通信技术管理创新人才短缺

现代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相关的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知识,而是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现有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水平来实现对现代管理方式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顺应现代市场的发生趋势和企业的管理需要。但是,这种创新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通信技术管理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通信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在企业的通信管理活动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现有企业的其他管理方式同通信技术的创新不适应的地方,即企业的一些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的协调和组织,也不利于企业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这种状况:

(1)树立正确的企业全局管理观念,将现有的通信技术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其同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

(2)通信技术的创新要同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即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通信需要。

(3) 在通信技术的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和部门,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其他通信方式。

(4)在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实现技术创新,还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同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根据企业需要不断做出自身管理行为的调整。

(5)组织具有专门通信技术知识的创新队伍,即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吸收和引进专门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机制的确立,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整体的企业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

2 结合通信技术管理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管理中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企业在进行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复的发挥民族优势。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管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的技术管理活动,但是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的整体管理同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2]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9).

[3]张金聚.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班组创新能力之探讨[J].山东通信技术,2011(2).

[4]陈春明,郭静.移动通信企业开放式外部创新源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作者简介

宋连进(1968-),男,1992年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通信电信系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通信工程师。现任中国电信吉林公司网优中心主管。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8)

第1章 环山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环山公司技术管理发展史

环山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发展历史预示着企业成长。环山电子计算机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中心集中了一批兼备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成员。

从基本责任来看,技术中心包括研发与销售。研发部分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依靠公司资金力量自主研发可行的电子类产品;销售部分的主要职责包括收集市场资料,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部门市场方向。

现阶段技术中心内部并没有给人员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方面由于部门正处于发展时期,人员数目方面还有待补充,人力略显不足,因此并没有限定部门人员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技术中心本着宽松的发展机制,给予员工最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了严格的责任划分,员工可以接触到更多工作,学习更多技术与知识。同时去除人员约束后的工作能够集思广益,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整体的积极性,去除惰性,这样不但利于部门员工的成长,也更利于部门实力的提高。

技术中心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一点决定了对人员素质的相对要求较高。由于部门尚处在发展建设阶段,人员流动性较大。此期间,技术中心曾多次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吸引各领域人才加入;每位员工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熟悉了其他领域的知识。

技术中心现有人员10名,所有人员学历均为大学毕业,头脑分析能力及学习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思维。其中90%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部分人员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编程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实力。在人员结构方面,技术中心人员偏于年轻化,新进的大学毕业生占了多数,虽然实际经验方面会有欠缺,但是技术中心是个有活力的部门,人员极具热情工作,在热爱工作的基础上将全身心精力都投在工作上。

由于资金投入及人员方面原因,技术中心在建立促进自主创新、提高市场、销售能力的有效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2环山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状况及问题分析

1.2.1环山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随着企业的扩大,技术创新不断增多,但在以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往往出现一些现象,在项目实施过程或实施后,发现与当初的设想有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项目的实施没有意义,如果纠正投入资金数额又比较大,难以收回投入。

1.2.2环山公司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我通过对最近几年实施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汇总、统计,并对项目实施失败或实施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分析结论。

1、不愿意采用最新的元器件改进产品。

2、人才缺乏,使技术创新成为无水之源。

3、重价格、忽略技术支持服务。、

4、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肆虐横行。虽然环山公司已制订了相应的政策,但保密程度仍需加强。

第2章 环山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应用方案与策略

2.1 环山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企业为了生存与成长,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尤为重要。同时,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1)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战略。自主创新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

(2)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是企业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

(3)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企业的合作创新能够产生共生经济。

(4)全球化创新战略

全球化创新指企业在国外设立研究升发机构,利用所在国的科学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实现创新,以此达到科技成果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2、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1)企业新生期及成长初期创新战略的选择  企业在新生期和成长的初期,企业创新能力一般都较弱,表现为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试生产能力欠缺,承受创新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所以一般应当先选择模仿创新。

(2)企业成长后期及成熟期创新战略的选择

在成长后期及成熟期,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实力,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开展自主创新。

3、综上所述,对于环山电子计算机公司而言,正属于成长阶段,但成立四年的技术中心却是新生期,所以现阶段应采用投入少、风险小的模仿创新战略;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企业的成长后期及成熟期,应采用投入多、风险大而收益丰厚的自主创新战略。这时的企业要长得更大更强、使自己能经得起国际市场的风吹浪打,还必须重视全球化创新。同时合作创新是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应积极谋求的,以使自己享受到共生经济。此外,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企业可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第3章 总结

经过对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看到公司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的差距,对公司的定位、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已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不断发展这是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以下几点是我针对环山计算机公司的发展就技术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几点看法:

1、技术中心应拓宽资金来源,形成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2、大力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强度。

3、加强与企业周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4、将技术队伍推向市场,增加企业营销活力。

5、技术中心可介入采购部门,增强企业应变能力,降低产品成本。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9)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当中占据着非常高的位置。通信网络工程技术除了能够使得传递信息得到有效实现之外,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取得到市场信息。所以,在当前时代之下,要是可以科学有效的运用通信技术,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非常大。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对通信技术进一步进行创新。

1通信网络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首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用户才能够满意,当然对通信网络工程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让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而且还要让他们定期培训,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有所提升。最后就是以防为主原则。说的简单点儿严格把关质量检查,对工作质量与工作程序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缺乏创新型人才

当前时代之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是要求相关人员对于通信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当前所具有的技术来使得管理创新得到实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适应市场趋势和当前的管理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方面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往往都是因为缺乏创新型人才。

2.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由于企业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是非常高,往往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却把对通信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忽略掉了。因此,在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安排专业管理人士与专门的部门,所以没有办法让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3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创新和现行管理之间不是非常适应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因为企业个别员工对通信技术还没有真正的进行了解,因此在落实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现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俩者之间相互不能够进行适应的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进行协调与组织整体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给技术推广带来了影响。如果想要改变当前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把以下这四点做好:第一,应当在企业管理当中进行纳入技术管理,让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进行对接,打造企业管理整体观。第二,把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规划与要求这俩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使得企业与各个部门的发展需求真正的得到落实。第三,在进行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除了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之外,而且还需要创新自身管理活动,从而才可以进一步去适应现代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的相关要求。第四,成立专门的队伍,让人才积极踊跃的加入进来,这样不仅提高了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创新能力。

3如何对通信网络工程技术进行创新

3.1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从根本上使得市场的需要与要求得到满足

当前形势之下,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在不断地缩小,可是技术壁垒却没有下降,反而在进行持续上升。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这俩种战略对于通信技术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在发展的这些年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能够进行探讨发展的能力。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开发创新,尤其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在此基础上应当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到那些风险高且回报高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这样就能够对于通信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进行完善与健全。

3.3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依靠科学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10)

要进一步提升电力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本质安全,企业必须以提升设备健康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技术监督支撑安全生产的作用。加强对主设备的设计选型、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和退役环节的全过程进行技术监督,加强设备运行分析。健全电网设备技术监督异常预警、告警制度。而这些措施的顺利实践需要企业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视,才能从本质上对其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一、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概述

技术监督是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所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管理的电力企业,其技术监督管理更是面临着相对更严的要求。电力企业在不断重视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电力企业作为生产电能的重要产业,所以在电力企业不断重视技术监督管理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且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适应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创新实践的举措

(一)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提高保障与支撑能力

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即地市级公司专责与基层单位专责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各专业主导本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细化、分解、下达本专业技术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全过程指导、督促、检查、评价本专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市公司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负责组建该专业团队,完善三级技术监督工作网络,充实专业团队技术监督力量。通过月度协商制度,加强工作网络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动态。

(二)深化管控,提升设备安全监督能力

一要继续升华周计划对生产作业的管控,将设备带电检测、专业化巡检要求纳入周计划管控,并及时跟踪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督好设备。二是要求各专业上报年度、月度工作计划,具体到责任人、完成时间。市公司将利用月度会议实时跟踪各单位完成情况,同时开展不定期PMS中数据抽查,对发现上报数据不真实的将给予通报。三是强调对关键指标的上报,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变跳闸、断路器运行损坏、线路跳闸等重要指标,要求发生故障应第一时间上报市公司,对发现主设备故障未及时上报的单位给予严厉考核。

(三)坚持全过程技术监督,确保监督不留死角

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要参与规划设计,变电工程重点审查设计图纸,设备选型等工作,落实“十八项”反措和家族缺陷治理等要求。线路工程重点审查防雷、防污、防冰等技术措施落实,加强对线路路径选择、地线保护角选取、外绝缘配置、防雷辅助措施选择等环节审查。要加强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技术监督,隐蔽工程必须提前进行跟班验收。运维检修阶段,对新投运设备一个月内应开展、三个月内应完成带电检测和首次状态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设备试运行期间。

(四)细化指标,提升技术监督管理

各专业加强监督基础管理,细化日常工作开展,对PMS帐数据准确性、缺陷消除率、设备反措执行情况等应给予日常督察整改,市公司将结合技术监督检查、月度协商会、不定期下现场督查等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评比考核参考。要求班组建立健全的基础管理制度,按要求落实人员至具体设备,档案管理、原始记录要建立规范的记录本和归档流程。对各单位设备试验报告录入及时性、报告准确性、报告审核率、异常报告分析正确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试验缺项、漏项的要加大考核力度。

(五)深化状态检修,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

深入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设备状态检修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定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全面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管理。结合状态检修工作,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加大状态检修复查提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做到有计划、有整改、有落实、能闭环。全面清理绝缘、化学、保护试验计划,与检修计划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确保年度试验计划完成。全面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的健康水平。

(六)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实现人员设备可控

一是加强检修现场监管力度,各检修单位加强管理人员管控现场力度,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加强下现场督查、督导,提升设备检修、试验质量,确保人员设备可控。二是加强现场作业总结和分析,对现场出现各种设备、人员异常现象组织相关人员专题分析和交流,提高班组人员现场处理和故障分析能力。严格执行设备异常分析和跟踪制度,坚持故障设备7个工作日完成设备分析,异常设备跳闸等做好每月分析,严格执行技术监督异常设备跟踪制度,确保异常设备跟踪不超周期。

(七)健全工作考评机制,提升技术监督工作质量

结合公司精益生产年活动要求,完善技术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各专业工作情况直接与各专责考评挂钩,每季度就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考核;定期开展指标考评,以“小指标”管理,促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将技术监督与专业工作紧密结合,以各专业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评价结果纳入电网运行管理考核。

三、总结

对于电力技术管理日后的创新和实践工作中,实践和创新应该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而对于管理模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找出并采取措施解决,积极吸收国内外典型的优秀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公司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现状,合理地进行创新和实践,才能从根本出发让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得到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技术与创新管理篇(11)

1. 前言

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所有的企业都在试图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里企业管理也渐渐的形成了一门学科。如何在企业管理上进行创新,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学家争相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亦是如此,可以说,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做好企业创新,而其中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尤为重要。而作为企业管理创新上的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上的效率和企业的影响力。因此,也可以说信息技术顶用对于现代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2. 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小述

基于现代企业竞争对于各个企业压力日趋增加,使得企业管理上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紧抓发展机遇,认清并接受企业管理创新。

2.1 企业管理创新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支撑下,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提出管理模式的新想法或者管理层的调动,而是包含了多个方面,不仅仅包括员工岗位调动和工作流程,还包含了决策人对于企业的经营观念和战略部署;组织结构和行为;管理规范和方法以及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调节和应用。因此,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1 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保守的管理必将以失败告终。所以,为了使企业随时都具有强烈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然要不断的积极参与良性竞争。其中,企业的高层次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信誉,因此,企业的决策人必须树立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抓住创新的核心点。

2.1.2 企业管理的战略创新

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管理上的战略部署,既要反对冒进,同时也要杜绝保守,并要在传统的战略模式中,寻求和发展新型的能够适应发展环境的战略决策。

2.1.3 企业管理的体制创新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灵活的体制,不仅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还要做到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能够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以确保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2.1.4 企业管理的业务创新

无论对于企业的决策人,还是对于一般员工来说,业务创新至关重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人才的充分利用和培养,已成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对此,对于人才方面的管理规范化和人才的业务培养专业化占据重要的位置。

2.1.5 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

除了人才之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推动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国外交流引进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很多企业甚至成为了主要的技术支撑。

2.2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面对着日趋显著的“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等现象的出现,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之中。可以说,现在我国的企业之中,工业化、信息化齐头并进,复杂交替,面临的问题也是瞬息万变。对此,在众多的适应这种变化的企业之中,管理上的创新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此,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基本摆脱了消极的被管理式,转而代之的是自主管理和参与。许多企业在应对国际上强大的竞争时,在管理上做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可以说,我国的企业中,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技术手段也不断地升级,管理模式也不断的得到了创新。

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中一些500强知名企业,我们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是相对粗糙。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有待增强,同时,生产手段和技术也有待提高,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上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2.3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仍然有诸多的挑战,也就是说,仍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在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后,才能充分的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2.3.1 认清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

很多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上投入并不多,原因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并未清楚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成长的作用。所以,首先必须认清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例如: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员工队伍创新能够提高业务效率等等。

2.3.2 认清并正视创新阶段的阻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必须要有观念支持,就是说,在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创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会包含很多困难和阻力。对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需要不断的面对挑战。

2.3.3 企业创新要从实际出发

企业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在结合了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认清外部的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综合一切的发展和创新信息,从而走循序渐进的创新路子。

2.3.4 积极引进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

如今,科学技术已对很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技术投入的作用完全超过了资本投入的作用。只有在控制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才可能将企业带入一个正确和快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 核心创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可以说,在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3.1 信息技术对在企业理念创新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理念创新所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例如,“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员工从“生产手段”过渡为“组织人”、“社会人”等,这要靠信息技术来进行宣传和总结;再比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鼓励创新,而创新的灵感和手段要靠信息技术来进行情报和消息搜集。

3.2 信息技在企业战略创新的应用

在知识成为如此宝贵的财富之后,企业就将知识和信息的分析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到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汇总等都要靠信息技术来实现。让这些情报信息直接是决策者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相应制定了合理的战略。

3.3 信息技术在企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改革、生产作业管理、企业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应用。而这些合理应用又直接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4. 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扩大等一系列过程的,只要有企业,就必然会出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改革或者变化,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综合了一切外部联系所指定的计划。可以说,管理创新是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