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4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现状;问题;建议

1. 前言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风景区的整体规划与运营。在水利工程基础上结合相关风景资源及环境可构建出综合型旅游区域从而供游人进行观光活动,同时也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水管单位着手开发水利风景区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2年,水利景区已发展到518个部级风景区,上千个省级及一般风景区。在相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部级水利风景区于2020年之前应达到1000家上下。当然完成上述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水利风景区资源不断完善开发过程中,对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景区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水利风景区资源及水利风景区的现状

水利资源现正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利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在水利工程规划或新建之时,注重环境保护,把生态景观设计植入其中。将水利风景区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实现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断加强,同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进取服务质量,许多风景区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针对性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3.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

经历数十年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景区的开发规划让水利风景区从思想和良性循环上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相结合,节省投资,各个景区都能高效、有序的规划、建设。然而目前水利风景区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景区雷同现象严重,新开发的水利风景区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使得游客“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二则是水利风景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管理不善,致使一些水库水体遭受污染,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湿地面积缩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目前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发,是严重缺乏可持续性的。

3.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3.2.1水利风景资源的调研及评价

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开发的依托和根本,是其内在品质的基础,在景区开发前,应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风景区开发决策的依据。

相对于其他类型景区水利风景资源构成较为复杂,其核心价值体现与其密度性、整体质量以及多样性方面,因此在对景观评价过程中需对水域风景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工程景观以及周边人文景观进行综合考评。其次要把握风景中的美感、文化底蕴以及景观的功能性从而全面、客观地将其开发价值反映出来。在多元化因素作用下应科学、合理审视开发目标,以规范化方向去进行价值发掘,且不能随意、盲目操作。

3.2.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的作用

景观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景观与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景观得于延续。景观是水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景观可更为直接地将文化这种抽象性艺术表现出来,同时景观的多样化呈现也使得景观区整体结构更富有层次化,其内涵也得到了扩充。水文化需要载体才能彰显,而景观正是良好的载体。为了让载体更具表达张力就需要保持选材与主体以及周围环境相呼应,将特征性元素反应出来。以和谐为导向,以水文化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以此来突出人与环境的亲和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水利风景区。缺乏文化要素的景观就是缺乏生命意义的景观。

3.2.3 科学创新的方法规划水利景区

风景资源不仅仅依赖于自然的景观,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评定,相对于自然资源,景观较难通过客观、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风景资源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孤立性到系统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不断演进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和基础理论不断应用可以选择最佳的区域和类型配置,体现通用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同时完善水利工程形象及局部构造,丰富景观细节的表现力,达到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的高度和谐。

3.2.4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

风景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无法仿制性,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应处理好风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而提出的,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实现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资源的开发应该让环境更加优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吸收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通过人工措施促进森林群落自然演替,采用物种更新、景观抚育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塑造一个多类型的风景线。

4.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初,能较好地实行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同时能较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建设中的个体间关系以及管理中的各层关系把握不够清晰;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不能针对自身特有的情况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管理体系。

4.2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4.2.1 处理好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中多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主体功能和风景化管理的关系,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通过整治环境可进一步促使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同时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性,这有利于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将风景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相互协调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效益,而在这种要求下让上述元素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目标。最终让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群体受益。水利风景区是永恒的公益事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当提倡政府主导,并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对工程建设、相关规划工作把握其脉络、层次,理清相互关系,让水利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2.2 将文化注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在水利风景区中,自然景观可能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干扰,但经过大自然若干年的调整后,再次形成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通过开发利用成为水利风景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能启迪人们与水产生感应的通道,即精神资源,这就是文化,因此,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水利风景区与水文化的关系是: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水文化可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品位。在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名族风俗、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中,始终把握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这一重要的底线。

4.2.3 利用创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建设和管理水利风景区

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结合实际,进行摸索和探讨,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任何模式都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中,要做到: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统筹规划,实现水利工程与风景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拓宽渠道,实行水利风景区建设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

5. 结论

综上,对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的意义,在规划中做好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高度重视文化对水利风景区的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论应贯穿整个规划;我们必须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其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面对问题,积极的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魏传俊. 水利工程[J]. 2011(5):153.

[2]对水库型风景区过渡开发现象的几点思考. 张学俭. 水利发展研究. 2013.09:33-34

[3]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 廉堰萍,傅华,李贵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 2007(01):75-77.

[4]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 刘晓惠,俞锋. 水环境治理[J]. 2009(02):52-53.

[5]开发水利风景资源,促进水库可持续发展. 杨卫坤. 决策探索[J].2010(7):76-77.

[6]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 吴殿廷,周伟,戎鑫等. 水利经济[J]. 2006,24(5):4-6.

[7]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内涵探索. 庄晓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社科版)[J]. 2012, 28(5):28-30.

[8]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河道治理开发新理念研究. 朱涛.. 水利规划与设计[J]. 2013,9:11-13.

[9]水利风景区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骆彬. 湖南水利水电[J].2013,2:83-85.

[10]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钟林生,王婧,詹卫华,向宝惠.中国水利[J],2013,16:55-58

[11]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金文,张阳. 水利经济[J],2009,27(4):51-54.

[12]关于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祁正卫,张淑华,黄河. 中国水利[J].0 2012,2:63-64.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2)

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变化。尽管《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都对地方政府管理作出授权,但是授权模糊,地方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没有明确的使命,没有直接负责人,地方政府对具体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立法依据。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主要靠行政命令,往往存在“政绩工程”的影子。风景名胜区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和经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和政绩受地方政府政策目标的影响,缺乏长期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机制。

同时,国家对风景名胜资源合理利用的监督手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到位,管理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用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资金没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有效保障,地方政府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投入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地方管理者可以测量的经济产出和旅游收入是政绩,不可测量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成绩缺乏有形展示,不到一定程度,不会对管理者有负面影响。在有些管理者看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资金投入不够。体制问题加大了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保护资金也很可能起不到保护资源的作用,甚至有限的国家资源保护投入也未必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更多的可能是用于商业性开发。到目前为止,在政府经营的景区,保护资金由谁来投入,还是一个“真空”问题。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法规的不完备、不配套,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景区管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体制不顺、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给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使新景区的开发建设难以按市场经济运作。面对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在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包括黄山、桂林山水等10余处著名风景名胜区部分景点的30%或50%经营权已经由当地政府转移给企业。其出发点很可能是寄希望于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对于这种做法存在相当大的争论。支持景区经营权转移给企业的一方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资金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过程,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反对者认为,风景名胜资源不具有再生性,一旦破坏,无法挽回。如果把风景名胜资源,尤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资源的经营权交给企业,旅游资源成为“公用地”,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加快风景名胜资源的“折旧”速度,从而使风景名胜资源成为少数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要使国家风景名胜区更加深入、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国家和地方的景区管理法规都应适应保护和发展的需要有一个改变。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风景名胜资源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管理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对旅游业来说,客源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游客就是景区的上帝。由于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景区建设和管理跟不上旅游的发展的趋向越来越严重。在旅游旺季,尤其是五·一、国庆等公休大假,全国各地景区都发生过游人拥挤、交通堵塞、进不去出不来的恶性事件,造成游客之间、旅行社之间相互抢房抢餐,宾馆、餐饮提价“宰客”,景区环境、治安、管理和游览活动陷入混乱被动的局面,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导致旅游投诉大幅上升,给旅游经营者和景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难以弥补的损失。

因此要实现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改革现行景区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包括立法、资金来源保证和组织机构的建立。

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景区旅游方面的问题

景区管理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景区发展对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既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牵涉的利益主体多,必须要有全面的考虑。旅游商品如索道座位、宾馆床位、汽车运输、餐饮等均是非库存商品,具有不可转移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质量评定滞后性等特点。而旅游的淡旺季之分又使得这些特点更加突出,淡季时这些非库存商品因无人购买而白白浪费,还得照样花费人力财力来进行营运和维护;旺季时供不应求,需求量再大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商品供应量。因此,建立一个能适应竞争、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监督服务质量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十分必要。应该看到,旅游休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普遍消费行为,这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庞大的市场基础。

景区管理方面的问题

《风景名胜条例》需要完善的问题。现在,全国部级风景名胜区已经达到225个,其中列合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已达40多处。这些景区在国家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对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国家立法的肯定、说明和规范,显然是不协调的,并已经由于立法滞后,影响了其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化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必须面临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规范化、法制化、没有国家立法,就无法国际化。

我国风景名胜区运行30年的情况表明,景区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没有国家立法是解决不了的。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需要法律来界定、说明和规范;景区要求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和统一的组织管理权限,与原有的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矛盾;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主体资格未得到确立,综合执法权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国家立法。

综合执法权问题。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

景区开发建设投资多元化问题。过去30多年,各景区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投资和自身积累来进行景区的开发、建设。现在,国家投资基本上没有了,靠自身积累来进行景区的开发与建设速度很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投资多元化已势在必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我国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景区法制环境不健全,一方面外资、民营资本等投资主体的投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投资环境差;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不恰当引资,造成国家资源利益流失,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来加以规范。

景区开发建设与景区保护问题。景区的开发建设与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矛盾的统一。景区的开发建设如未能考虑到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甚至破坏了旅游资源,那么这样的开发建设对发展旅游来说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景区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服从于景区旅游规划,从而使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景区原住民发展问题。景区保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景区内的世居居民(主要是农民)。建立景区之初,因制度不健全、认识不够、财力有限等原因,没有让这些世居居民迁出景区,而是让他们继续居住在景区内,并从事旅游服务性工作。随着景区旅游的发展,这些居民大部分都因旅游而脱贫致富,并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虽然大多数景区很早就开始限制景区人口增长,采取只准出不准进等户藉管理制度,但是,因世居居民原有住房不适应居住要改造、子女长大成人要分户以及扩大经营等种种原因,造成景区内不按规划滥搭乱建房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景区到了失控的地步,这些都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将景区内居民搬迁到景区外,是各景区管理者所希望的,但是搬迁费用太高,政策难度大,牵涉面太广,使得各景区管理者都不能轻易言搬。然而,如果景区内居民不搬迁,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又难以协调。

对策及建议

尽早颁布《风景名胜区法》。我国风景名胜区按照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对其中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并且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条例》。应在认真贯彻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基础上,尽早颁布《风景名胜区法》。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3)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条例》,切实做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工作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结合《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1985年6月,国务院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指导和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刻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管理责任,规范各项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在总结分析《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二十多来的实践经验,并在研究借鉴国外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修改、论证,在广泛征求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条例,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查通过。《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颁布《条例》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宣传贯彻、实施《条例》作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学习,严格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把《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和要求落到的实处,促进风景名胜区工作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使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仅让它们惠及当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改善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风景名胜资源得以完好地保护和延续,使其不断增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认真组织好《条例》的宣传学习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学习和全面宣传《条例》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内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条例》的宣传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突出宣传重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宣传工作。要鼓励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条例》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地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地和风景名胜区都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统一部署,在今年11月份开展《条例》专题宣传月活动。在宣传月内开展多种宣传方式,并通过媒体,对《条例》及宣传活动进行全面报道;统一宣传提纲,在风景名胜区及有关城镇主要街道张贴标语;发放各类宣传音像制品、小手册等;组织开展有奖问答、法律咨询、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游客集中的景区景点、游客中心、停车场、展览馆等场所,向游客和群众广泛宣传《条例》的基本内容,宣传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月活动,使《条例》深入人心,引起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营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浓厚社会氛围和良好舆论环境,使资源保护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

各地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在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制定实施方案。要通过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坚持边学边改,加强分类指导,深入领会和把握《条例》的内涵。各地要结合《条例》的学习贯彻,推进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规划管理、资源保护和利用等各项制度,依据《条例》,加快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保护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努力推进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等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督促和引导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扎扎实实也做好《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强化资源保护意识,尽快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景区健康发展。

三、认真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

新颁布的《条例》内容十分丰富,对风景名胜区从设立到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包括了风景名胜区机构设置、规划和制度编制与审批、合法权益保护、项目经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监督检查评估机制、门票和资源有偿使用费管理、行政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各地要把贯彻落实《条例》作为当前风景名胜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条例》明确提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这十六字基本原则高度概括了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各重要环节,阐明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时也是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遵循的行为准则。各地在工作中要始终做到资源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要求,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克服只顾短期和局部利益、忽视长远和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防止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度开发的错误行为,认真解决景区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严重倾向,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二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实行风景名胜区的统一管理。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监督和检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是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活动管理的行政主体。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设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各地在明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执法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个人行使。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旅游服务等项目,应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通过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企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与经营企业签订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是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科学编制、严格执行规划是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前提,规划是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各地要按照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编制规划,认真依法实施,使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程序,确立规划的主导地位,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的各项内容。风景名胜区内的各项建设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没有规划依据,或者规划未经批准的,应当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要满足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环境容量的要求,并要注意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严禁各类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建设行为。

四是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利用、开发经营活动的管理。在严格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应当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使风景名胜区在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提高公众的资源与环境意识,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资源利用和开发经营要注意严格保护和兼顾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有效保护风景名胜区内资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促使风景名胜区内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发经营活动的开展,使地方经济受益,使当地的群众受益。各地要创造条件,广开保护建设资金的渠道,鼓励多种投资参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服务经营设施的建设,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经营服务设施的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招投标等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同时也要适当采取政策扶持,兼顾景区原住民的资源利用权利,对其经营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和监管。

五是要加大对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违法行为的处罚。各级有关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负有重要责任。占全国土地面积1%的风景名胜资源极其脆弱,一旦由于管理不当、保护不力、或发生人为的破坏,都将对资源和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怀着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严格履行《条例》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遗产、景观和自然环境,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实施保护。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确保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的完好无损,保障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4)

愿景,即是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通过团队讨论并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而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愿景管理,就是结合个人价论文联盟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建立团队,促使组织成功及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愿景形成后,组织负责人应对内部成员做简单、扼要且明确的陈述,以激发内部士气,并应落实为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以具体推动。愿景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均是围绕着愿景本身展开的,而希望管理的目的是要员工心存希望,因此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手段。

一般而言,企业愿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引方针。在西方的管理论著中,许多杰出的企业大多具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企业愿景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愿景,才能有效地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的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参与制订愿景,只有这样才能使愿景更有价值,企业更有竞争力。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其创新体现之一就是他们建立愿景、管理愿景的能力。愿景标志着企业未来发展的理想图景,它是企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过去十多年中,领导愿景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实践领域的关注,成功的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一定要拥有对未来发展的清晰图形或图像,正是这种基于未来发展的图景才能促进组织发展。

二、跨国贸易企业的发展和对愿景管理的呼唤

跨国企业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它营业机构的经济实体,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积极奉行睦邻友善型、双赢互利型的和平崛起治国方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型的社会。在当代世界各国,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内地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持续迅猛发展,显示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企业跨国贸易有多种发展模式,资源配制互补型、品牌战略开放型和市场开拓互利型等。不管是任何一种模式的跨国贸易企业,想要得到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以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依托。“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能力,它包括管理竞争力、企业文化力、市场开拓力、创新发展力、环境创造力、规模发展力等,它是衡量一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在诸多因素中,管理竞争力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需要创新,愿景管理为跨国贸易企业在管理上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于管理上的相对封闭,国内企业运营对愿景意识和战略管理的要求相对低。但跨国贸易企业想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则越来越需要领导者的见识和胆略,形成清晰、明确的愿景,制订可执行的战略将是跨国贸易企业成功关键所在。

三、跨国贸易企业愿景发展的阶段性

愿景管理的价值已经显现,愿景管理进入了企业家的视野,不仅包括的国内企业,也包括很多跨国贸易企业。目前多数跨国贸易企业的愿景管理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

1.基于产品的机会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企业管理者想法相当简单,就是开拓市场,寻找的产品需求者,谋取的利润。管理的手段相对单一,就是凭着最基本的方式运作企业。先发展再整合的逻辑几乎成了掘得市场第一桶金的胜出者的共同行为。在未来方向上表现为目光短浅,缺乏长期战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只能在时间的横断面上展开。

2.基于策略规划的战略趋同阶段

这个阶段的企业的一个最大共性特征就是策略趋同,典型的表现是企业与产品同在。不同的企业只是产品上的不同。企业管理就是“销售管理”。运作形式上表现为一阵风、一窝风。企业感兴趣的是能否“找到”好的项目。如果把各企业的名字去掉,各企业的战略或口号几乎是可以彼此互换的,以战略趋同为基本

转贴于论文联盟

特色,这一阶段稍高级一些的表现就是在技术研发、营销渠道、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所侧重。中国企业不论是国内民营企业还是跨过贸易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的业绩是明显的。但大都进入了一个集体性的发展瓶颈。进入了准战略管理阶段的企业,其遭遇的困难不是没有战略,他们建立的不是真正系统的战略,而只是没有愿景(或没有在愿景指导下)的准战略。

3.基于洞察力的愿景建设阶段

当规模、速度、市场达到一定的状态后,跨国贸易企业想要继续的在国际寻找市场,力求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没有系统愿景思想的指导,没有明确发展蓝图的指引,企业就会进入发展瓶颈。实现新的突破的思路就是引入真正的愿景管理。愿景是大智慧做底蕴的韬略,它是领导者在具有一定时间穿透力的眼光和大跨度的思想体系中形成的,是领导者或企业家在不断地思索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需要领导者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愿景,然后找到合适的“战略和执行”承载体,才能充分体现愿景是企业战略的灵魂的价值。愿景是企业家远见的表现,但很多企业把愿景和战略混为一谈。愿景是一种理想化的、聚焦的、清晰生动的未来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企业采用多种配套策略以不断达成愿景。以阶段性、工具性的手段替代激励人心的发展愿景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目前很多跨国贸易企业虽提出了发展愿景,但多数在愿景、战略、执行三者的整合方面有都所欠缺。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5)

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来逐渐开始提出并得到各个行业认可的一种经济理念,其能够很好的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两者的共赢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中,这种经济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的时候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给旅游活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探究循环经济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相关理论概论

1.1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循环性利用和再生的经济,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模式。综合来说,这种理念主要是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并遵从自然环境对于物质能量的运转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以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使得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环境污染。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理念在以后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好的应用。

1.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种开发性保护,保障生态系统尽可能的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主要就是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这里也着重说明旅游生态保护的内容。旅游行业跟其他行业有一定的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这在那些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此,如果旅游景区管理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就会对景区本身的旅游活动产生波及,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而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则是指在景区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影响景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并不断的优化景区管理,保障景区管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双方的共赢发展。

1.3循环经济背景下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①目前很多游客都有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平时的时候也开始使用那些绿色产品[2]。体现在旅游景区中就是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那些环境良好并且没有太多污染的景区。而景区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就能够迎合游客的这种意识,最终促进景区的发展。②旅游景区的发展本身就立足于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那么景区也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开展旅游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生态保护没有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景区的旅游生态保护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并没有充分的融入到景区管理和开发的组织规划中。这种情况使得一些景区在进行扩张建设的时候,很有可能使得自身的行为跟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最终难以真正提升景区生态环境的层次,使得景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生态保护的人才

循环经济下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拥有景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我国很多景区都很难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在景区管理中很难推进。事实上,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素养过低,使得景区管理无法找到最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策略,不仅不能充分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使得景区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改善内部管理体系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旅游景区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开发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对于区域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仅仅从利益的角度来开发景区周边环境,难以达到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优化规划和组织体系

在规划管理方面,旅游景区一方面应该依照行管的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各类建设和开发工作;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于建设中的项目进行密切的监控和管理,如需变更也要经过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调整[3]。在组织管理方面,旅游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在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的综合带领下,结合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制约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

3.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旅游专业,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游客等多个主体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旅游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我国很多景区在这些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失。这也使得生态旅游开展的进程和效益都比较缓慢。在此基础上,我国景区应该加强对于该类人才的培训,积极使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建设机制,综合提升现有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景区还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管理人眼,从而加强对于旅游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促进整个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6)

2 提升旅游景区档案工作效能的策略分析

2.1 加强认识

要提升旅游景区档案工作效能,首先需要加强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对促进景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做好景区档案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景区其他管理工作的共同落实和共同部署,并纳入到景区管理规划当中,制定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目标,由专人负责,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岗位责任考核制挂钩,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目标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旅游景区实际,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积极转变陈旧的思想理念及工作方式,拓展档案管理工作思路,不断优化景区档案资源结构,丰富景区档案资源结构,积极探索提升旅游景区档案工作效能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发挥出档案在提升旅游景区竞争力,启动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 明确规范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60-02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旅游景区拍卖活动。建设部一再重申风景名胜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不能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但各地拍卖之风却是屡禁不止,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

一、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现状

1.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状况

在我国,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私人所有;二是集体所有;三是国家所有。上述三者中,国家所有的旅游景区占绝对多数,它们的经营和管理也成为各地争论的焦点。国有景区主要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权,政府又委托各地的行政机构对旅游景区代为管理。本文主要以国有旅游景区作为讨论的对象。

2.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

目前,代表国家对旅游景区行使管理权的部门有:(1)旅游部门,负责对全国的旅游景区宣传、管理、质量评定等,如A-5A级旅游区的评定。另外,还管理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的评定、审批等业务;(2)林业部门,负责对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进行统一管理;(3)文化部门,负责对各种遗址、遗迹、古建筑、石窟、石刻等文物的保护和管理;(4)宗教部门,负责对各种宗教道观、庙宇、道姑、和尚等的管理;(5)水利部门,负责对水域类的自然保护区、水库等的管理;(6)建设部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7)各地政府部门,负责旅游景区的审定、公布、上报等工作。

3.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弊端

旅游景区在管理中存在政出多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现象。首先,一个景区被多部门同时管理,导致管理混乱。如山西的广胜寺,文物、宗教、旅游等三个部门均参与其业务管理,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混乱,景区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其次,我国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资金十分有限,多头管理下,使得有限的资金更加分散。景区无资金开展统一的、高水平的规划,资源的保护也只能是分头进行,结果是景区因缺乏整体规划很难有旅游吸引力,景区资源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得到保护,而各部门的单打独斗又使整个景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风格,且质量不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游客日少,景区走向衰退。这种情况在我国旅游景区中并不少见。再次,国有国营的经营体制,使所有权的行使者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同时,国有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体制,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激励,从而影响了旅游景区发展的活力和景区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现实

1997年,北京通大公司买断了湖南张家界黄龙洞50年的经营权。此后,四川碧峰峡、山东三孔、四川海螺沟、山西绵山、湖南碧峰湖、宝峰湖等景区也不约而同地出让了经营权。2001年后,山西壶关县、浙江杭州市、陕西长安县、四川省等地区分别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转让区内旅游景区。四川、福建等省明确规定旅游资源的经营权可以出让,但应通过拍卖、招标或协议方式进行。国内旅游景区出让经营权的行动已越演越烈,大有如火如荼之势。而建设部多次发文禁止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规定在现实面前显得有点苍白。

从两权分离后的景区经营状况看,分离后的许多景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黄龙洞出让给北京通大公司后,不仅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北京通大公司还投资1亿元用于对定海神针的开发和保护。四川碧峰峡景区在经营中将环保与开发并举,以深生态的理念开发资源,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开业3年,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创收6亿元,而且使景区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96%,保持了碧峰峡的原始生态。其他景区如绵山、海螺沟、宝峰湖、碧峰湖等也都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当然,由于转让或拍卖规定并不严格,又缺乏相关法律条款的限制,在景区转让时也存在隐忧。有的景区在转让时并未引入市场机制,往往是当地主管部门和企业直接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不参与协议的商定,同时缺乏竞争企业的参与,这样容易造成企业的寻租行为。有的景区虽然采取了公开拍卖的形式,但由于将景区拆分进行,使转让经营权后景区的统一开发和经营很难进行,存在很大的弊端,如2001年山西省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经营权拍卖,将大峡谷内的景点单个拍卖,十多个景点分属于不同的个人或企业,这种独立开发、分散经营的状况势必为景区的发展和保护埋下隐患。另外,拍卖价格过低让人怀疑景点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开发和保护,如羊肠板拍卖了3 800元,女妖洞拍卖了6 700元。

三、我国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的构想

景区经营权的转让符合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不能把旅游景区完全当作公益事业来经营的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我国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产权不明晰,虽然国家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但具体行使所有权的却是各级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又同时行使管理权和经营权,这种体制下,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从而导致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旅游景区的市场化经营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

1.实行政企分开,组建专门的景区管理公司。对于那些世界性的或全国性的、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的旅游景区可暂时采取这种措施。在不改变景区国有性质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通过资产划拨的方式,组建旅游景区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通过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构建了直属省政府的国有独资公司,将陕西省内的一些重要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实行政企分开,实现了景区的市场化经营。促进了景区的良性发展和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陕西省的文物保护费用从旅游集团组建前的700万增加到了集团组建后的3 000万,改善了文物保护状况。

2.组建国家控股公司。组建国家控股公司,在不改变景区国有性质的前提下,使企业按照市场法则运营,充分发挥股份制公司在资金筹集、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保证景区发展所必需的保护、开发资金,促进景区的良性运营。同时,由于国家控股,又使企业在经营目标选择上不仅要考虑经济目标,而且要考虑社会目标和政府政策意图,体现景区经营的公益性。组建国家控股公司,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景区股份化的活动有法可依,避免假公济私行为。当地主管部门应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严格景区项目审批程序,加强对景区发展方向和资源保护费用的监管。

3.健全旅游法律体系,以公开招标方式,有偿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经营权转让的尝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和规范化的程序使许多景区在转让活动中过于草率,有可能会因约束不当而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从我国景区经营的现实情况和转让经营权后景区的发展情况看,两权分离是可行的,关键在于从法律、政府的监督职责以及转让的具体规定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使景区经营能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顺利实现。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8)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现状,以昭山旅游景区为例提出在景区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如何加强再开发景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及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型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对策;昭山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59-03

1 序言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旅游业、娱乐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达到一定程度的大中城市,为旅游业而进行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服务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而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旅游业的重心工作,即便拥有丰富的旅游风景资源如果不能实施规范的管理和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再开发,那么该旅游景区的旅游业将会面临重创。

旅游景区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很多。如按景观的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如按旅游景区等级可分国际级旅游景区、部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景区;如按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规模又可分为大型旅游景区、中型旅游景区、小型旅游景区。本文主要探讨小型旅游景区。

小型旅游景区一般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占地规模较小;其二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精品景源缺乏同时现有景源等级较低;其三景区的景观环境水平、利用水平和规模范围等建设不够,开发潜力较大;其四旅游景区基本形成一定范围的旅游客源市场,但因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五旅游景区的整体管理存在较多的空白与矛盾,如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的矛盾,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等。

随着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带来比较明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旅游景区的热度越来越高。近些年,国内出现不少新型的小型旅游机关那曲,有的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有的是未开发完全开发有待深开发型的旅游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就属于后者。

2 昭山旅游景区的简介

作为湘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昭山旅游经贸区是一个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为基础的综合发展的开发区,而昭山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昭山旅游经贸区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长株潭三市的生态“绿化”和交通枢纽,也是湘潭市区九个功能区之一,即长株潭郊野休闲度假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育竞技等以及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区。

昭山旅游景区由山、江、湖泊、动植物、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景区内有昭山、玉屏峰、龙骨岭、凤形山等山体,海波高度为150-300m,其森林覆盖率为92%左右,拥有金桂树、银杏树、杉树、兰花等主要的花草树木品种,其中的千年银杏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同时景区内还有野鸡、野兔和山蛇等20多种动物。

昭山是昭山旅游景区的中心景区,它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名山,因昭王南巡至此而得此名。因昭山的秀丽景色和传奇历史,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玩,特别是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登山观景后所画的《山市晴岚图》,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阳古寺位于昭山顶处,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其内有关圣殿、玉皇阁、玄帝殿和观音堂,另外还建有千手观音寺。同时景区内有北宋抗金名将太尉刘铸的故居,有曾驻留过的伟人亭,司令逃难经过的将军渡,以及大弟弟彭金华等八烈士蒙难的烈士坡等革命民族和名人的胜迹。

3 小型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目前许多小型旅游景区因一时“旅游热”过急过快的开发或再开发,没有以精致的景观资源、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景区内涵来提升景区的品位,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也没有从长远目标思考,而是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甚至是靠主观意识来开发或再开发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位于景区内的一部分即长株潭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没有从整体考虑到与其周边的景观特色和内涵,侧重追求短期的市场经济利润和市场开发而忽视景区的景观建设及旅游服务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和开发昭山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无针对性开发,定位不够清晰,导致目前景区经济效益不高,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偏小。

3.2旅游景区缺乏规划依据,建设开发的力度偏小

建设规划管理对风景名胜区来说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发展均起到指导、推进和实现计划与发展目标。因此组织和实施建设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与保护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手段,也是确保景区合理开发利用与协调发展的统一。然而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营运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手段,例如目前昭山旅游景区就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景区内的环境品位不高,如何统一协调景区环境与经济效益值得深思;其二是长期以来景区的核心风景点一直局限于昭阳古寺和山市晴岚,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名胜古迹,其三是缺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虽然昭山旅游景区已经编制了《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但目前在该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及其他必备的设施如给、排水、供电设施等较为简陋,同时在景区内外还暂时无法给广大的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休息等场所以及丰富的娱乐项目,尤其给计划短期旅行的游客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在《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前该景区的道路网布局不清,游线和路线随意,景区的出入口较为隐蔽,难以吸引旅客注意,甚至有的游客未经指引难以找到人口。

同时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内增设项目不多,缺乏基础的设施和旅游管理,所以旅游景区应在规划依据上加快编制,在经营管理上注重从深层次的开发和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3.3管理机制有待建全,行政管理尚需统一

由于小型景区内因缺乏精品景观资源而其他增设休闲、娱乐项目不多,配套设施严重缺乏,使得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而景区周遍的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随意占用景区边缘土地修建筑或是砍伐树木,例如。在近些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共发生了挖山毁林、毁绿案件20多起,毁坏山林面积达到了2.25万m2,并造成山体滑坡1500m2。尤其是该景区内天马山整个山头不到134hm2,而山上的坟墓却不少于3000座,再如昭山旅游景区的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乡、村、组多层管理,加上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以及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有相应效能的管理体制和

相应权威的政策法规配套尤为迫切。

3.4景区内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对于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阶段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由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其经济效益相应不高,出现人才流失或是人才引进困难等尴尬局面,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内设有管理处,属于事业单位,没有人、财、物的管理支配权。下设办公室、财务、护林防火、治安、售票、宗教事务管理等科室,现有职工2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四分之一。显而易见,昭山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人才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了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型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5旅游景区缺乏宣传,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许多小型旅游景区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从景区内的景观资源到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比起临近空间区域的几个风景名胜区较为逊色。例如昭山旅游景区(湖南湘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湖南长沙)和南岳风景名胜区(湖南衡阳)来说差得较远。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市场开拓力度小,几乎没有宣传手段和途径及策划活动或新闻报道来增强景区的影响力,加之缺乏优秀的导游等旅游组织者,未能对景区内有优势的景观资源给予介绍和宣传,对游客和市民的吸引不够,直接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反过来使得宣传经费陷入瓶颈的尴尬局面。

4 小型旅游景区再开发建设管理对策

因此为做好小型旅游景区的事业,增强良好形象,创建特色品牌,解决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本人就关于加强建设发展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明确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为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景区是开发景区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建设开发一个有影响力的景区不仅要提升其经济效益更要兼顾好环境保护,只有环境与效益达到协调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景区。因此,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基于“资源保护高于一切”的观点,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综合效益的创造、强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旅游景区的特性、重视市场需求和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协调旅游景区与城镇的发展等六大主题思路对旅游景区进行有度、有序、有节律地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4.2按照规划依据加快规划的编制,促进小型旅游景区的环境与效益的统一协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正确的规划依据和编制,势必在深层次影响到景区的建设开发和可持续行发展。小型旅游景区必须依照诸多规划依据进行实施建设,如《旅游景区暂行条例》、《旅游景区规划规范》、及《××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基于众多规范的规划依据,利用已有的资料数据和特定的营销手段制定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案,从而在此基础上加快景区的规划编制,科学、规范地建设开发小型旅游景区,突出景区的重点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项目,按规划的标准和要求合理建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为吸引众多游客提供保障。

4.3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实施规范的行政管理

针对景区内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以及没有明确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具体管理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按照要求划定景区的范围与界限,实行规范的行政管理,分清所属各处的行政机构,做到责任明确,落到实处,避免管理随意、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并加大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景区内各项管理工作,按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以及《××××旅游景区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了规范的行政管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要达到效果,本人认为必须狠抓内部主要管理,一抓安全管理,二抓经营管理,三抓建设开发管理,四抓资源与环保管理。

4.4积极改善条件拓宽引进人才渠道,不断合理地完善人才结构

人才是21世纪重要的资源,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力的发挥。高效率的人才无疑会给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无穷的力量源泉。积极改善条件加快引进人才的步伐,将需要多专业的人才发挥专长,改善景区的人才梯队建设,从人才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景区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困难的矛盾,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景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景区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4.5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黄河;风景区;改革;发展

一、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央对基础产业的投入不断重视和加大,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为使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品位有所改善和提高,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当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郑州惠金河务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现,水利建设只注重水资源的利用和水利工程的防护,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现代治黄人要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黄河水利建设中,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和理论,要对每一处工程都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在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的同时,合理运用水资源,并开发水利风景区建设,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实现黄河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黄河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更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首要前提,水生态环境建设是每个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对改善水资源环境的要求不断明确和高涨,郑州惠金河务局作为水管部门与当地各建设部门相互协调,每一次工程的实施都要结合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保护水生态环境,不但能使黄河花园口风景区和整个郑州的水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更能创造一片景美,水更美的风景区,进一步美化郑州市的城市环境,为惠金河务局和郑州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风景区建设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

3.水资源的合理运用

自2004年全河会议上原黄委主任李国英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后,全河上下都对治理黄河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把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个新课题提到了重要位置。郑州惠金河务局根据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运用的要求制订了多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配合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并在所辖堤段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努力做到水资源开发使用量不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二、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前景

1.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现状

从九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河流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旅游开发,花园口水利风景区也就是在那时开始列入建设规划中。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在规划指导下的有计划建设,是从水利工程的安全、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和社区群众的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景区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水利风景区的投资力度,花园口水利风景区依照自身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工程建设现状、服务对象等来挖掘景区的内在潜力,以它独有的资源优势,在原有环境基础上开发多种项目,吸引了很多本地和外地游客。目前,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黄河公路大桥、将军坝、镇河铁犀、扒口处遗址、决口界碑,另外还开发了黄河渔家乐、黄河漂流、沙滩泳场、以及骑马、快艇、射击等娱乐项目,花园口风景区已经成为郑州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之一。

2.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的管理

花园口水利风景区主要按照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开发建设与管理。花园口旅游管理处非常重视管理人员素质,不仅要求广大管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制定出关于水资源、旅游、景观、建筑、设施等健全的景区管理与保护制度,作好水、土、生物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工作,保证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利工程的有利结合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是黄河水利工程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以“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为目标,在保证黄河防汛抗洪的前提下,促进黄河防洪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郑州惠金河务局与花园口旅游管理处抓住标准化堤防建设有利时机,依托标准化堤防工程,大力开展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对风景区的建设做出了统一规划的设计,制定了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的远景规划目标,按照堤防维修养护合同项目标准,改善工程的整体面貌,从而达到水利工程与水利风景区配套设施同步发展的新局面。黄河堤防实施的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措施,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标准化堤防体系。

4.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花园口旅游管理处把风景区的建设、规划纳入水利工程综合规划范围内,在确保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正常发挥的同时,有序地开展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把花园口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依照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路线,郑州惠金河务局与黄河花园口旅游管理处依照新的治水路线抓住有利时机,让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建设推动旅游发展,将其培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促进了水利旅游健康发展,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花园口旅游管理处与水管单位(惠金河务局)的相互结合

通过“管养分离”体制改革在黄河下游的全面推行,黄河花园口旅游管理处与水管单位相互结合,在人员安排、工程管理、水利风景区开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花园口风景区处于险工堤段,花园口旅游管理处做好风景区的建设必须立足于防洪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花园口旅游管理处与水管单位的相互配合尤为重要。随着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现“管养分离”的同时,郑州惠金河务局与花园口旅游管理处联合对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制订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5.有利于防洪工程的安全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10)

1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其主要可归结为人为因素与施工技术影响的问题,以下主要结合3点展开相关分析。

1.1风景园林管理中的人为因素问题

在风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体系中,人为因素是核心关键,要发挥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确保项目施工流程顺利开展。不过就目前来看,某些地区的风景园林管理是存在施工管理人为因素问题的,例如施工人员的施工管理与技术管理能力不达标,这常常出现在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更新换代过渡段,由于企业针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跟进不到位,容易导致技术意识更新不到位,由人为因素问题所导致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度问题与技术应用问题也就相继产生。

1.2风景园林管理中的进度因素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建设对城市美化绿化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施工进度管理极为重要,它体现在风景园林的施工速度上,也体现在施工企业对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水平整体调度上。良好稳定推进的施工进度管理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利润,可保证对城市整体风景容貌的展现到位。所以施工进度管理应该为企业所重视,并在进度管理中抓住每一个细节,保证施工中原材料的供应充足、过程管控的有效到位以及施工人员流动率的合理把握,再者就是建立施工设备动态维护体系,保证施工进度良性推进才能促使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稳定盈利,也为城市打造完美绿化空间。

1.3风景园林管理中的技术因素问题

风景园林管理中是存在诸多技术因素问题的,它们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风景园林施工项目整体质量提升。目前比较常见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主要出现在植被和园艺等等方面。实际上,城市风景园林管理工作经常会忽略了对土壤的各项属性检测,这导致植被的整体成活率偏低,容易造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下降。再一点就是苗木质量管理问题,风景园林施工早期苗木质量管理不到位,不但影响苗木成活率,也会增加苗木的后期绿植养护难度,严重影响风景园林的整体景观效益与经济成本。目前存在于风景园林工程中的苗木成活率偏低、绿植品种不合要求、苗木质量等等问题都非常长江,对风景园林工施工管理的实际效果与生态效益影响极大[1]。

2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处理措施

2.1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人为因素的优化措施

要实现提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整体水平,选择具有良好造景技术能力的施工人员。实际上,造景艺术是需要提前思考与沟通的,特别是在人造植被与其它植被相互协调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园林景观风格的整体一致性。当然,我国各个城市的自然气候条件不相一致,所以结合不同城市不同特点,其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整体来讲,要结合城市文化设计园林景观,将本地的文化符号与内涵全部融合进来,综合考量园林施工管理与绿色植被的生长特性。要避免水土不服或气候不符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不利状况。基于上述内容,风景园林在施工管理中就要不断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建设管理技术意识,确保施工设计人员都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与造景意识能力,为后续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打好前期基础。

2.2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进度因素的优化措施

要合理把握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度,例如做好对绿色植被的养护工作。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与其它施工项目不同,它其中的绿色植被在施工中必须要做好相关养护工作,俗话说“三分靠种、七分靠养”,要保证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达到景观生态效益最大化,必须做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前期规划、中期管理与实时养护。具体来说,就是要定期做好园林松土与除草,保证绿植本身始终处于良好的空间环境中,再思考结合不同的植被生活习性及特点制定出一系列不同的绿植景观养护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结合风景园林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等因素展开有效检测,做到对绿植管理的动态指标调整和对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顺利推进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进度,做好针对植被的优化工作[2]。

2.3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技术因素的优化措施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篇(11)

一、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简称综合网管系统)是一个以实现网络复杂业务及电力通信苛刻管理为目的的网络管理系统,其具有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两大功能。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大屏幕投影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光缆检测系统,其中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完成远程电力网络通信机房的视频监控与照明设备的遥控;监控系统主要完成辖区内变电站各部分(调度系统、运动系统等)的监控与实时汇报;大屏幕投影系统主要完成各管理系统状况的投影显示;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种资源状况(如备品备件、电路资源等)的监管;运维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工程流程(如值班日志、通信运行报表等)的管理;光缆检测系统主要完成光缆资源、光缆情况及备纤情况的实时监控。

二、我国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现状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水平存在地区性差异,尽管不同地区的综合网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地区间依然存有诸多共同的难题,其中包括设备管理问题、专业通信网关联问题、标准不一问题等。

(一)设备管理问题。建网初期对综合网管技术较低的要求致使诸多通信设备(如配线架、光缆等)未设置标准的资源管理接口或未设置接口,进而影响到电力的正常调度、通信及管理。

(二)专业通信网关联问题。电力通信网络内包含有若干专业通信网,其中网间存有复杂的关联问题,若某专业通信网突发故障,其势必对相关专业通信网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建成综合分析能力更强的分析平台,以确保网络利用率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标准不一问题。智能电网的深入发展致使诸多新技术被引入电力网络(如SDH/PDH传输网、光缆网、ATM宽带业务网等),进而实现电力通信网规模的扩大及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加。不同的开发商往往采用不同的研发标准及网管系统,因此管理信息互通及兼容等问题必然不可避免。

三、我国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业务量随之增加,因此建立起功能齐全的管理调度平台已成为提高电力通信网络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与其他系统相比较,综合网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更广。基于此,本章节主要从下列方面对我国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前景展开论述。

(一)网络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发展

网络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目前已成为众多学术组织与标准机构普遍关注的焦点。现阶段,基于TMN的开放分布式管理技术已成为众多管理体系的典型代表,其甚至引领着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TNM旨在通过建立组织性较强的网络结构来解决不同操作系统间及通信设备与操作系统间的连接问题。现阶段,我国多数设备开发商制订网管项目的技术规范时开始逐步引入TMN原则的5层与5大功能,其中5层主要包括网元管理层(EML)、网元层(NEL)、事务管理层(BML)、业务管理层(SML)、网络管理层(NML);5大功能主要包括故障管理功能、计费管理功能、安全管理功能、性能管理功能、配置管理功能。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管理已逐步朝向开放式及分布式方向发展,但TMN未涉及网络管理的分布问题,受此影响基于TMN的系统必然无法有效应对电力通信业务及网络分布式的情况。

CORBA、J2EE、MicrosoftCOM/DCOM技术皆为应用效果较好的分布式管理技术,其中CORBA技术可支持若干种编程语言,由此提升同一分布式系统内多种语言的互通性,若把TMN管理思想与CORBA的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合为一体,其便可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由此可见,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必然是以适应多种通信设备及多种通信协议的客观情况为前提,基于TMN网络思想及CORBA技术而监理的平台。

(二)综合网络管理需求空间的增大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体制的改革、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及各专业管理系统的实施,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需求空间也随之增大,其具体包括下列三大方面的内容:

1.以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各专业网络管理系统已经建立,由此电力网络初步形成集监视、控制、调度、管理及分析功能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2.结合电力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需要,电力系统体制先后经历过多次改革,以期实现电网运行成本的降低、全网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实现电力网的快速发展。

3.近年来,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受此影响网络已日渐朝着网络交换技术的IP化、分组化、网络功能结构扁平化及三网融合一体化等方向发展,此外各种专业网络业务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各种网管技术逐步朝着一体化、集中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快速发展。

(三)软件技术的成熟对综合网管发展的促进作用

目前软件技术已逐步发展成熟,其对综合网管发展的促进作用越累越明显,具体包括下列方面:

1. 分布计算技术与软件粘合剂技术的发展是实现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高度集成的基础,其中网络空间内SERCICES、XML、Web技术对各系统的有效集成发挥着有效的粘合作用,此外NET、J2EE技术对应对分布式跨平台意义重大。总体而言,上述技术对专业网络管理及线性异构网络等问题的处理可有效引导综合网络系统的健康发展。

2.基于规则判断的专家系统技术能够有效应对故障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此实现全网警告的端到端与多层次性。由此可见,基于规则判断的专家系统技术为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3. 工作流技术是实现综合网系统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工作流是指同一工作群的人以平行工作或循序工作的形式共同实现某一目的。国内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且相关产品已研发成功。总体而言,工作流技术对综合网络管理的交换数据核对流程、作业计划管理流程及设备警告处理流程的自动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网管系统对电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即综合网管系统已成为全网不同专业资源集中运行的重要途径。随着综合网管系统业务需求量的增加及软件技术的发展,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日趋成熟。由此可见,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伊洲.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前景[J].机电信息,2011,(36)

[2]谢雪婷.浅析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J].广东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