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4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防教育不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必要精神支撑,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和体制下,国防教育必须依靠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实施。我国《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体制进行了规定,但从法理的层面看,这些规定还存在着原则性规定过强,可操作性过弱;国家和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在法律上主体地位缺失和不独立;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因而需要结合我国现行体制和行政体制进一步优化改革完善。

一、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关于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体制的规定

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立法依据。《教育法》仅在总则中规定了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国防教育,并没有具体设计到国防教育实施的组织保障问题。作为我国国防领域基本法律的《国防法》对我国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防法第12条规定,国务院“领导国防教育工作”,第1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工作”,此种规定明示了行政机关在国防教育中的领导权和管理权。但《国防法》第14条、第16条、第42条在肯定行政机关在国防教育中法律地位的同时,又提到了军事机关在国防教育中的管理权。第14条规定:“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情况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国防事务的有关问题”;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驻地军事机关根据需要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国防事务的问题”;第42条规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军事机关,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国防教育工作”。以上法律规范的规定,虽然提及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在国防教育领导体制中的地位,但对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在国防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关系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国防教育法弥补了国防法规定的不足,初步厘定了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在我国国防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关系。该法第6条规定:“国务院领导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协同国务院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工作。驻地军事机关协助和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开展国防教育”。从本条规定可以看出,国防教育法确立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是以政府主导、军事机关协同为基本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体制。它既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军事机关在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中的协同地位。即一方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国防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开展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切实履行起领导和组织国防教育工作的职能;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军事机关在国防教育中把协同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协助和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国防教育工作。

在明确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后,还必须明确应由哪一个机构具体承担组织领导全国和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此机构承担着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民国防教育的功能。为了使国防教育法规定的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落到实处,在国防教育法起草过程中,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根据加强国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国家机构设置必须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在反复协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意见: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密切相关,国防教育既是平时做好国防动员准备的思想基础,也是战时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因此,国家国防教育机构可以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承担起领导全国国防教育工作的职能,具体工作由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这个意见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同意。[1]P16-18但在最终通过的法律文本中,却使用了“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构建影响到了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在国防教育法的立法讨论中,关于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国防教育法表述为“县级以上地方负责国防教育工作的机构”, 而没有提及这种机构与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的隶属关系。

根据国防教育法第30条授权,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于2006年12月公布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国防教育大纲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是具体指导全国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文件。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细化了国防教育的原则方针、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针对各级各类国防教育对象实施国防教育的具体措施,但并没有提及国防教育的领导和组织体制问题。

依据学者的统计,国防法实施十年之际,“全民国防教育蓬勃开展。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国防教育条例,县以上党校和行政院校普遍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多数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坚持开展学生军训,130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少年军校活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创办了专门的国防教育报刊。许多单位把掌握和运用国防知识作为干部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2]笔者通过检索,对国防教育法实施后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吉林、湖北、湖南、河北、贵州、山西、江西、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的国防教育地方性法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关于国防教育领导体制普遍的规定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工作”,关于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规定或者是“县级以上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或者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国防委员会(或国防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国防教育的日常工作,”至于国防教育委员会(或国防教育办公室)具体设置在哪个行政机关没有明确规定。

二、我国现行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体制的法理分析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体制对于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国防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法学的视角分析,还有下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非主体性

实践中,我国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承担起领导全国国防教育工作的职能,具体工作由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依照我国国务院的编制,国防动员委员会属于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按照行政法的原理,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只有在经过法律、法规明确授权具有了一定的行政职能之后才具有了行政主体资格,从而享有行政职权,并履行一定的行政职责。[3]立法讨论过程中,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以国防动员委员会为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共识只是国家机关之间的一种内部认识,对外并不产生法律效力,而国防教育法第30条“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含糊不明确概念,也不能为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以行政主体资格进行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为了明确此项规定,2002年4月28日,经国务院和中央编委领导批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关于下发的请示》([2002]国动综办字第7号),根据这一批复,国家设立了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和指导全国国防教育工作;拟定国家国防教育政策、法规、规划,组织编写国防教育大纲和教材;组织协调地方和军队有关部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国防教育的方针政策,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检查督促全国国防教育工作的落实,总结、推广国防教育工作经验;管理全国国防教育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防教育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政策理论研究。这一批复表面使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具有了“三定”的法律依据,标志着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正式成立。但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具体人员构成仍未对外公布,另外,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多头领导中,如果产生分歧,到底哪一方具有最终的决策权法律上仍不够明朗。

2003年9月,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现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承担的国防教育工作职能,调整给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与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于当年10底完成国防教育工作职能的交接。自2003年11月1日开始,由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承担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职能。经国务院和中央编委领导批准,将原加挂在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国防教育办公室(简称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牌子改挂到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办公厅,原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承担的职责随牌子一并移交。新的规定产生以下两个法律问题:其一,总政治部办公厅本身是内设机构,并不具有主体地位;其二,总政治部作为中央军委实施对武装力量领导的工作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其只对武装力量组织内部具有领导权,国防教育涉及到全民、全体社会组织,总政治部要对民间开展工作,缺乏法理依据。

(二)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非独立性

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编制的不明晰自然影响到了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在国防教育法的立法讨论中,关于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国防教育法表述为“县级以上地方负责国防教育工作的机构”, 而没有提及这种机构与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的隶属关系。这样表述主要是因为各地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不尽相同。这些机构有的称“国防教育委员会”,有的称“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其负责人通常由当地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宣传、教育、民政、司法、财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部门和军事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这些办事机构有的属于地方党委系统,有的属于政府系统,有的属于省军区系统,分别挂靠在地方党委宣传部、政府办公厅和省军区政治部。鉴于各地设置的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是历史形成的,且适应当前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国防教育法只对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作了原则规定。其实,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具体名称叫“国防教育委员会”还是“国防教育领导小组”无关紧要,最主要的法律问题是:在党政机构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地方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经常出现“机构虚设、人员虚编、教员虚兼”的现象,其工作人员大都兼职担任国防教育的具体职责,在本职工作与国防教育职责发生冲突时,一般优先处理本职工作。即使有些地方有为数很少的独立编制的国防教育工作人员,但由于地方的国防教育受地方党政军多头领导,其在法律上的隶属关系也并不明晰。

(三)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国防教育法律责任的非明确性

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都规定了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在国防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但不管是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关于国防教育召开的协调会议、还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驻地军事机关根据国防教育需要召开的军地联席会议,其议定的事项,均由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其议定达成的事项是否对双方具有强制约束力,如有一方不组织实施,通过何种法律机制促使对方履行承诺,保证国防教育实施尚亟需明确。

三、我国国防教育领导和组织体制在法律层面的应然选择

(一)确立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的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体制

虽然我国的国防教育法在文本上确立了以政府主导、军事机关协同为基本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体制。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国防教育的领导职权和具体工作机构职责要不转移到了军事机关,要不直属于党委的领导,出现了文本与实践的分离现象。笔者之所以提出确立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的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体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在法律依据上,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防法》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行使下列职权:…… (七)领导国防教育工作”。《国防教育法》也明确了行政机关主导的国防教育体制;第二,从国防教育的对象上看,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由政府主导对全民开展国防教育不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第三,从现行体制考虑,由政府主导开展国防教育更有利于对政府各部门进行协调,更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建立自上而下协调统一的工作机构

应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独立的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具有编制的工作人员,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国家国防教育政策,筹划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全民国防教育活动,设立于各级人民政府的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在执行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规定职责的同时,结合各地国防教育设施、地理位置、民族民风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在规定了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具体职责的同时,还要赋予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较强的职权,以便于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国防教育活动中来。上下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既形成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又形成法律上的监督关系。

(三)军事机关国防教育义务的法定化

根据《国防法》的规定,武装力量的主要职责以维护国家安全、防备和抵抗侵略为业。但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军事机关的职责应该进行拓展,参加“国防建设事业”的法定职责理应得到落实。而国防建设的重要方面即为国防教育。军事机关不仅要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开展国防教育,保证军队和武警部队完成其所担负的任务,而且军队应该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起骨干和宣传员作用。在法律规范和实践层面,军队主要通过选派军事教员、提供训练场地和设施支持地方开展国防教育。军事机关的属性和军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在协助进行全民国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通过将来法律规定,明确军事机关有义务免费无偿协同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因为我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所有,军队的所有开支都来自于国库支出,国库收入的来源基本是税收,作为纳税人及其子女有权利获得军事机关的反哺,由军事机关免费为全民开展国防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军事机关在协同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实施国防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有待明晰。军事技能的训练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如果这些意外情况所引发的法律责任单纯的依靠军事机关和地方政府及地方单位依靠民事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这会既增加国防教育的成本,降低国防教育的效率,也有悖于国防教育隶属于国防行政的法律属性。

参考文献:

[1]张春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释义[M].法律出版社,2002.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8-0020-02

军事理论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宣传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应用范围广泛,对其他教育方法的实施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教师要运用宣传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国防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对振兴中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程,着重对宣传教育方法进行相关研究。

一、宣传教育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宣传教育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教育对象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相关的目标、计划、规章制度,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教育对象自觉地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教育的人本原理认为,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第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宣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就涉及与学生的素质完善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更要用精神动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出色地完成各项国防教育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而大学生的素质,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中逐步提高的。宣传教育方法不仅是激发大学生认真学习、热情工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其他教育方法的实施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二、宣传教育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1.宣传教育方法的特点

(1)先行性。宣传教育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把大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任何一种教育规章制度的实施,都要注意事先向大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对此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应事先预测大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并制定相应的宣传教育措施,从而强化其正面效应,抑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2)针对性。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对象若不同,其思想基础、性格类型、价值观念和内心需求也有所不同。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形式主义倾向;要注意教育性,防止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对象的思想脱节;要加强针对性,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灵活的教育艺术。

(3)疏导性。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注重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是不能奏效的,更不能依靠粗暴的训斥和简单的惩罚来处理问题,否则会使矛盾激化。只有注重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表率性。教师运用榜样做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表率、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身教重于言教,高校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做出榜样。因此,在国防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广泛宣传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而且自身也要注重言传身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2.宣传教育方法的作用

(1)导向作用。舆论导向作用,是宣传教育方法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朝着理想目标前进,引导大学生认识国防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让大学生对国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高度的责任感。教师要注重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促进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使国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灌输作用。这里所说的灌输,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措施等进行公开宣传,使大学生充分领会精神实质,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调动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它同“满堂灌”“填鸭式”等生硬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有不少教师回避谈灌输的作用,完全是一种误解。

(3)教育作用。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社会、政治、经济等大环境相协调。国防正逐步走向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防事业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斷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加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激励作用。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而奋斗。

三、宣传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

在国防教育工作中,宣传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宣传教育本身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对其他教育方法的实施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首先,在国防教育工作中,运用宣传教育方法的重要条件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风气,大学生就能坦诚地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这无疑为宣传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大力宣传有关国防法规和政策,调动各方面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贯彻执行有关国防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等的效果,与教师所进行的宣传教育的力度有关。再次,注重提高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些是决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宣传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在很多情况下要与其他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尤其是当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觉性较低时,教师孤立地运用宣传教育方法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运用宣传教育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二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相结合,三是宣传教育与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相结合,四是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五是宣传教育方法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四、改进和完善国防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

宣传教育是国防教育工作者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完成具体的教育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紧抓好国防教育工作,离不开宣传教育这一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防教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国防教育工作者应在掌握原有的宣传教育方法基础上对教育方法进行改进,有所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首先,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经常性与具體化相结合。以往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往往是职能部门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突击性、一阵风式的宣传教育,使得大学生对职能部门进行国防教育有时松时紧的心理印象,因而对国防教育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一般性的理论政策宣传教育必须与深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相结合。要利用现代化媒体,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大学生,多开展送知识、送温暖、送政策、送感情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式,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将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引向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再次,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必须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努力掌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完成国防教育的光荣使命。

五、研究和完善国防宣传教育工作的艺术

首先,要讲究教育时机。讲究教育时机,指的是善于选择和捕捉对特定对象进行特定内容宣传教育的最好时间。一般说来,宣传教育工作贵在及时。时机本身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及时捕捉最好的教育时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往往是事倍功半。其次,要讲究引导艺术。在国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讲究引导艺术,提高教育引导水平。要把握好“度”,研究宣传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需求。

六、提高国防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

首先,要加强学习与培训。除了学习关于国防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外,教师还要认真学习并掌握有关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为宣传教育工作服务。主管部门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的水平和本领。其次,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少唱高调,讲究方法,真正把国防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再次,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国防教育工作不能单纯以投入多少来衡量教育工作的好坏,要重点看大学生接受了多少、懂得了多少。

七、结束语

总之,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为此,国防教育宣传工作也必将不断深化。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研究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与艺术,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进一步抓好国防教育工作,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新形势下大学国防教育之我见[J].教育探索,2012(03). 

[2]常芬,车纯贤.依托高校宣传阵地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6(06). 

[3]白国仁.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深化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吴咏梅.论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08).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3)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使之制度化,是高校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把国防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功能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实践证明:国防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和实践课,具有高校课堂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政治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价值教育,是以增强国防基本观念,锻炼国防基本技能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具有趋同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开展国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系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信念。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养成教育功能。当代中国大学生由于受和平社会环境和比较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的影响,普遍地存在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而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行为自律的良好习惯,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作用。高校国防教育既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训练;同时又靠军事强制手段,促使学生达到训练标准、实现国防教育训练的目标。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炼自己的意志,达到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苦的精神的目的。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学风培育功能。国防教育通过其特有的革命知识教育、军队纪律教育等,对学生纪律观念、学习观念的养成,及校风学风、大学精神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它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搞好训练;又靠强制的力量,达到教育训练的标准,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国防教育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

(四)高校国防教育的健康教育功能。其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国防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军事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矫正不良的行为姿势,强化学生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能和体质。其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防军事训练有其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大学生军训比平时高校的学生日常生活相比具有更加严格的集体性、纪律约束性。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磨练意志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加强与创新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重视。扩大高校对国防生的吸引力,在优质大学扩大国防生招生比例,特别是增加国防生中的农村生源比重。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基础上,加大多媒体宣传力度,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把教育创新放在首位。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用新观念谋求新发展,使高校国防教育的方方面面贯彻先进性要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创新发展国防教育内容。新时期,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国防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党的军事思想、战争史等,还要包括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知识,兵役制度等国防基本常识,以及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国防法律法规。三是抓住教育重点环节,推进国防教育公共课建设。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把开展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在完成军事训练课程基础上可请军事专家、英雄模范开办讲座、报告会、放映军事理论题材电影、录相、纪录片等,多途径上好国防知识教育课。四是创新教育方法。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致性,与高校不同科、不同年级的群体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育功能,整合高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氛围。五是提升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元教育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要发挥好课堂教育教育主渠道作用,紧跟国内国际形势,增强教育时事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要发挥好校园网络“课外辅导员”作用,丰富和完善国防教育专栏和网页,吸引学生主动来学知识、受教育。要开展好经常性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国防知识竞赛、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娱乐活动各个领域。

(三)增强国防教育设施建设和投入,盘活已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国防教育宣传投入。经常举办富有特色的流动展览和巡回展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新时期,充分探索、挖掘和发挥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养成教育功能、学风培育功能和健康教育功能,既是进一步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形式,提升高校国防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国防教育的方法,切实让国防教育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使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曾蓉.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德育价值[J].教育园地,2009,(1).

[2]胡勇胜.论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取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4).

[3]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4)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实施原则具有渗透性。《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渗透国防教育。但要注意小学和初中的渗透式国防教育,不是一项软指标,而是一项硬性规定,它要求小学和初中必须把国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到国防教育“进课堂、进课本”。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也决定了该阶段国防教育实施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与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相比,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较低,不要求掌握较深的理论和较强的技能,在时间和形式上无须像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那样明确规定,如高级中学规定学生军训时间为7~14天,集中训练不得少于7天;高等学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按不得少于14天。因此,在《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等文件中,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对教育时间的要求是:应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活动课程时间安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据此,对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只能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坚持内容浅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并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五育”教育中,国防教育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因此要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起来,在方法选取上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把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也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据此,小学和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小学和初中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有不少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而且在教育中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域、物产、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却被侵略者毁灭的惨痛结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好心爱之物被损坏的痛苦、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再如可以结合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宣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宣传人民卫国戍边、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结合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知识教育,以及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选教一些现代爱国歌曲和生活歌曲,欣赏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名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同时,可把兵役法的有关内容渗透到高年级的法律常识课教学中,把“三防知识”渗透到初中生物、化学、物理课教学中,把初级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等等。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74-02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5] 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 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6)

许多国防生主观认为,只要严格遵守部队的相关规定就可以,没有必要学习众多法律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有助于国防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提升。当前,我国国防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由部队的一些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觉的调整,这就使得国防生的法制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过程,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防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比较艰难,目前其法律信仰仍未建立(表3)。表3中当问到了对我国法院公正判决的信心时有52.22%的国防生没有信心或者说不清楚,这一点明显可以看出一大部分国防生对司法机关公正判决持怀疑态度,尽管其未真正涉诉,体现出国防生法律信仰的缺失。而大多数国防生在做出某一行为时主要还是基于自己的道德标准。

高校与驻校选培办共同培养和教育是国防生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法制教育同样不可避免。国防生平时的法制教育主要由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共同负担,但其分工上稍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上。高等院校对国防生的培养教育与普通学生基本一致,将普通学生与国防生纳入统一的教育范畴,统一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民事法律法规以及刑事法律法规。驻校选培办则专门针对国防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部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教育和培养,有些驻校选培办由专门负责法制教育的干事负责组织实施。当前国防生法制教育依然不够完善,驻校选培办对国防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太够,缺乏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相关主管干事和教师对国防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法制教育。驻校选培办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大多数是请外校的法律专业的老师或者军队内部兼职教授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教育内容无法与国防生的学习和训练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无法调动国防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国防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差别不大,无法让国防生明确树立法律信仰和法律信念的价值和意义。法制教育上师资的缺乏无疑是当前国防生法制教育的瓶颈,各个高校与选培办在联合培养和教育上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无法形成联动效应。

我国国防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国防生法制教育与普通生法制教育相比似乎更具有挑战性,其任务更加具有艰巨性。当前我国普通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制教育问题依然很严重,全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触目惊心,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淡薄程度让整个社会为之汗颜。血的教训使得各高校逐渐加强和重视起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国防生作为普通大学生,其同样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法律意识的淡薄同样也会致使他们因为违法犯罪而离开国防生队伍甚至留下终生遗憾。加强和重视作为普通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的国防生法制教育,就必须明确当前国防生法制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为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国防生法制教育关系着我军依法治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程度,国防生素质的高低,特别是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军吸纳怎样的人才补充到基层部队中去。目前,我军大学生士兵越来越多,部队法制化建设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如果国防生法制观念和意识淡薄,如何才能适应部队法制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国防生在校期间,自身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各高校和选培办忽视国防生这一主体的特殊性,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法制教育的核心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仅仅在于要求国防生严格按照军队的规定办事,忽视了对法律精神和理念的养成。

驻校选培办和高校由于合作机制问题,其分工中缺乏专门的法律专业师资力量,没有专门的法律干事对国防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讲解以及法制教育。在平时需要对国防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只能依靠当地的军事法院的军事法官或者军内的相关法律工作者,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各个高校尤其是综合类大学,其师资力量相对较为完善,然而缺乏了解和熟悉军事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法学院的老师只能就民事或者刑事等方面对国防生进行普通生活中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但依然缺失了特殊主体所应该熟悉的军事法律知识。人才队伍的不完善给国防生法制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也同样是驻校选培办不重视或者忽视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国防生法制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或者专门对相关法条进行枯燥的讲解和记忆,各个高校将国防生与普通学生集中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集中体现在对法条的具体规定进行的详细阐述或者播放相关犯罪类型的视频警戒大家。法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单一使得国防生无法充分培养起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驻校选培办或者学校的任务,几乎没有实质效果可言。教育方式单一的另一体现是没有建立长效的交流和咨询机制,法制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以及法律对于某一件事情如何规定,这些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熟知外几乎没有哪一位学生专门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交流和咨询机制的建立则可以为国防生法制教育以及法律信仰的建立提供交流平台,目前我国各驻校选培办还没有建立具体的法律咨询平台。#p#分页标题#e#

国防生作为特殊主体必然要特殊对待,国防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普通大学生所熟悉的法制教育内容,而且更应该拓展一些今后任职所需要的军事法律法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国防生的法制教育内容与普通学生基本无异,各个驻校选培办主要围绕“三大条令”、《现役军官法》、《国防法》进行学习,但仍然不能涵盖一些重要的军事法律法规。法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授的内容大多数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国防生法制教育内容的不完善、不系统最终影响的是国防生法律信仰的建立,无法实现国防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凸显法制教育的功能。国防生法制教育体系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各驻校选培办没有建立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因而其教育的时间并不固定。国防生法制教育基本是按照上级的安排或者是每学期组织国防生听取军内的法制教育报告或者讲座,以此来完善国防生法制教育。然而教育时间的不固定无法达到法制教育本应由的效果,时间的不确定和不固定成为国防生法制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国防生培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即军地联合培养模式。然而,由于国防生培养仅仅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驻校选培办和高校联合培养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导致双方无法一起用力。高校认为国防生以后是为部队服务,应当由驻校选培办担负主要的培养责任;而驻校选培办则认为国防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高校,因而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在培养问题上尚没有较为明晰的界限,这也是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国防生法制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则主要有两点,即国防生培养模式的不健全和国防生法制教育理论的不完善。这两点因素直接决定了国防生法制教育上的诸多问题。我国国防生培养虽然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但比起西方国家依托普通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制度几十年的发展依然较为年轻,许多地方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尽管各驻校选培办尽力完善国防生的培养和教育,为部队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国防生培养的目标多样化,无法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国防生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教育。国防生的培养只有大学四年时间,而国防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仅限于法制教育,如何能健全国防生培养模式,使得国防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法制信仰和信念亟待探究。

国防生法制教育被作为国防生培养的边缘学科(实际上应该处于主要学科),其理论研究和创新相对较慢。当前我国研究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专家和学者较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著作和论文。然而针对国防生这一特殊主体,其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并没有充分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因而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国防生法制教育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处于空白状态。缺失法制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样是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之所在。国防生法制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相结合是法制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需要,因而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依然需要国防生法制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加强我国高校国防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究

面对我国高等学校国防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探究,笔者从五个方面来研究国防生法制教育的对策。国防生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法制教育有别于普通学生,对他们的法制教育关系重大,直接关系着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对国防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制教育最终需要驻校选培办和高等学校的联合培养和努力。国防生的培养教育关系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驻校选培办和高校各院系作为国防生培养的主阵地,应该不断更新培养观念,顺应部队的实际发展状况和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为部队培养一流的人才。在法制教育方面,驻校选培办和各个院系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敢想、敢干、敢于创新,改变以往顺其自由发展的培养模式,紧紧跟着新军事变革对军队人才的总体要求走。此外,还必须充分认清国防生法制教育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本质上厘清两者的差异,防止将两者混为一谈。对于国防生法制教育问题,院系和驻校选培办宣传法制教育从自己做起,努力改革工作思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国防生法制观念,适应新时期部队发展的实际需要。驻校选培办应该下放自己在培养中的角色地位,多与院系沟通交流,让各培养院系认识和领悟到当前军队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54-02

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必须拓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紧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坚持“以军事训练为主、军事理论为辅,为培养训练有素的产业劳动者”为目标,积极创新和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国防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国防教育与其他院校国防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高职高专院校国防教育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宗旨。为了更好的满足各种企事业单位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以国防教育为载体,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开发学生适应社会的潜能。把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大学生国防教育过程中,既是理论上的极大创新,更是在实践上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方法创新。把国防观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游戏中、活动中、实践中应用它们并加深了理解,从而成为培养合格的公民的重要方式。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和实践

1.加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国防观念是指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国家忧患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国防观念体现在大学生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统一、反对恐怖活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自觉关注。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国防观念,既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

2.以全民国防教育日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3.以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核心,开展贴近学生的国防教育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能力,开发智能和增强体魄,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国防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树立“振兴国防,教育为本”的国防建设理念,以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期以来,国防教育仅限于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不能把国防教育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必然导致学校仅仅把国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或者军事训练活动,不能和整个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仅仅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手段,而不是把高等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把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目的。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处理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就必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国防教育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高校把国防教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5.高职高专院校国防教育是事关国家兴衰和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使他们树立强烈的国防观念、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改善人才素质,满足国防建设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国防教育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这一教育理念和实践在我国取得的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和人们对国防建设认识的深入,尤其是国防建设和教育的实践表明仅仅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观念出发已经不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国防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批具备爱国主义理念和国防观念的大学生,更需要具备外语、数学、信息技术和科学文化技术的现代化人才。显然,爱国主义理念和国防观念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但仅仅满足于此是无法满足现代化国防需要的。

二、加强国防教育经费投入,从建立“国防第一道防线”的大国防理念的高度发展国防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常被誉为‘第一道防线’或‘无形边界’,美国的成功与强大无不与其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关”。

国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规模拨款予以保障,而且必须使拨款有明确的规定。此外,为保证各项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最好设立开展国防教育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的一部分用来奖励为国防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一部分资金用来奖励那些来自于贫困家庭并能完成规定学业的优秀学生。对于那些具备较强军事理论素养和军事技能并且专业技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国防奖学金,引导大学生重视国防理论的学习和投身科学文化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也引导各类学校重视国防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对于毕业后能够应征入伍或参与国家指定科研院所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全额免除国家当前发放的贫困生助学贷款并给与适当奖励。

三、运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开展国防教育

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健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满足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方式方法的改变,国防教育方法的改变显得更为迫切。

1.认识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情境体验性。它强调了回归实践去探索和积累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建筑在自身的体验和学习过程中。

其次,学习主动性。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开发学生的悟性。改变了“灌输式”理论学习的被动性。实现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再次,现实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升华,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应对各种复杂挑战的能力。

总之,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立足于体验式学习,更融合了认知学习的方法,实现了左右脑的全面学习。集中式从自身体验中感悟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也重视把理论知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直觉把握。

2.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的应用

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首先,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包含以下几种方法:

2.1模拟现场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模拟不同的现场,主要有模拟火灾救助现场、模拟战争救援现场,担任不同的角色,表演或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或行为,从而增进自我认识,形成情感体验。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表演场景,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自我反思。这种效果,往往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内化为某种行为规范。

2.2户外拓展训练法。根据国防教育教学的需要,引入户外拓展训练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有趣、刺激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信任,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男、女同学之间的真诚沟通和理解。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培养国防观念。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别人的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体验自尊、自信的力量,体验信任和责任,实现情感沟通。

2.3体验交流法。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和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感受情景和参与教学活动后,交流自己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增加正向的体验,克服紧张心理和片面认识,增强对国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2.4社会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日的,设置调研提纲或调研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去实地调研、亲身感受,在调研中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然后撰写调研报告,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

3.户外拓展训练方法的实施

户外拓展训练方法包括四个阶段:课前教学材料准备、现场体验活动实施、体验交流和理论认同、教学检查评估。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在于现场体验活动的实施。

课前教学材料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国防教育教学的目标制定大量的活动实施方案,并且注重可操作性。确定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日标以及教学活动需要的相关器材。

现场体验活动实施:根据实施方案进行现场体验活动,使同学们进入到现场体验活动中进行现场体验。体验交流和理论认同:学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进行反思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认同国防理念。

教学检查评估:检查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引导学生把正确的爱国主义行为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洛克所说:“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和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是形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参考文献

[1]杨继环,朱荣杰:外国国防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国防,2003(9).

[2]奚纪荣.中国国防教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8)

我们通常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称为教育的外部规律,把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称为教育的内部规律。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规律(即“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国防教育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与社会政治环境相适应。从国防的角度来看,政治环境指的是国家的安全环境。国家的安全环境影响着国防教育的战略目标,决定着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因此,国防教育不能脱离国家的防务需要。战争环境与和平环境的国防教育明显不同。[1]一是思想认识不同。在战争时期,大敌当前,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此时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国防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在和平时期,无外敌大规模入侵,危机感慢慢松弛,尤其在长期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国防意识逐渐淡漠,很容易忽视国防教育。二是主要任务不同。战争时期,打赢战争取得胜利是主要任务,此时国防教育被摆到重要地位;和平年代,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事务都应围绕这个大局开展,此时,国防教育作为“软任务”被搁置起来。三是组织实施方式不同。战争时期,必然狠抓国防教育;和平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往往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素质教育等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人类阶级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和平时期相对较短。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的存在决定战争难以绝对避免。当今世界,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大战不会在近期内爆发,我国所处的环境相对安全稳定。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局部纷争和战事不断,我国周边也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我们不可盲目乐观,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和平时期的国防教育比战争时期艰巨得多,除了国防知识教育,“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必不可少。国防教育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另一方面,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国防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发展服务。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能使为国家生存发展服务的国防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国防教育是国民国防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实现“中国梦”需要的国防基础工程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规定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二)国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国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切实的综合促进作用。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次,军事科学是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而军事科学既是社会科学,又广泛涉及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及人文科学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掌握军事理论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最后,国防教育中军事技能训练能培养学生坚毅刚健的作风,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能真正得到操练,增强体质;通过对学生进行军事知识和国防思想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军人作风。相对于普通教育,国防及军事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在军事教育过程中,大强度、高效率的准军事教育教学,能增强学生体质,还在学生思想作风方面加固了堡垒,更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国防观,培养战略意识和坚忍的意志和毅力、迎难而上的吃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意志、毅力和精神,正是新世纪高质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对每一位接受国防教育与教学训练的学生来说都将成为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国防教育一举多得,有着非凡的“综合育人”效应,因此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和欢迎。为此,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是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

(三)遵循教育内部规律,实现国防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不断发展创新

首先,实现国防教育观念创新。一方面,积极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国防教育教学活动,将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灌输为平等的双向交流。其次,实现国防教育内容更新。要从战略前瞻性上向学生阐明矛盾的结合体———国家,阐明以国家为中心的内外部矛盾对国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来自国内外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生存发展、学生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变化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全球战略发展的新要求,结合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新面貌,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将新事物、新知识纳入国防教育内容体系中,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引导他们树立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国防意识,更加关注和平年代国防安全因素的变化。最后,实现国防教育方法的新超越,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国防教育。一方面,在继承过去好传统、好办法的同时,着手于新方法和新手段的探索,特别要运用好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制作国防教育主课《军事理论》和辅修课《孙子兵法鉴赏》的MOOC/SPOC课程。另一方面,借助各类教育资源,丰富“社会课堂”中国防教育的内容,如走进军营,参观与国防相关的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国防教育。

二、国防教学过程的动力系统分析

我们把由教学过程内在矛盾产生的教学动力称为内部运行动力。分析国防教学中的内部矛盾及教师和学生的动机系统,将揭示国防教学动力的生成、结构及其作用,揭示国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一)国防教学的内部运行动力

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如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教与学之间的情感关系都直接制约着教学动力的大小。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国防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主席“富国强军”方略的正确性,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给国防理论教学带来动力。此外,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也都能影响教学动力。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运动和发展的主导动力。教学训练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理想的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在国防理论和军事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起始水平及其“最近发展区”,恰到好处地提出要求,刺激、改进需求。如,学生对军事科学的“最近发展区”大部分是武器装备发展,军事课教师在介绍武器装备的同时,应阐明恩格斯对武器装备发展对战斗力提升的客观规律的揭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3]如,线膛枪创生了“散兵线”;坦克的问世,造就了“闪击战”;航空与航天新技术的空前发展,则催生了“空天一体战”理论;如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使得实施精确打击成为现实,并使战斗力生成模式产生了质的跃变。国防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根据变化提出新的教学任务,给教学过程补充新的能源。教学动力源于教学过程自身内在矛盾,依存于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一方面要揭示国防教学动力与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复杂关系,把握国防教学动力生成的多种因素,另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动力与教学过程的整体关系,把握教学动力生成的主要因素。正如军事运动的基本矛盾———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军事矛盾运动的本质,军事(国防)理论教学过程的运动全赖于这种动力的推动。

(二)国防教、学双方的行为动力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达、接受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诸要素构成的众多矛盾的解决,要依靠教师、学生的主观努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发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国防斗争与以战争为中心的军事活动方法,不仅能解决国家之间的生存发展利益矛盾,而且能解决个人之间生存发展利益矛盾;《孙子兵法》制胜就是围绕“仁”和“道”展开的。其次,学习动机取决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如果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专业与军队建设、远大理想相结合,学习目的明确,那么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习的内部动力。最后,动机与学习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军事理论学习效果也影响着军事理论学习动机的形成和持续。增强行为方式能促进军事理论学习效果的提升,而所学到的军事理论知识反过来又能够增强军事理论的学习动机。学习本身对动机的强化作用通过学习效果的反馈实现,学习成功率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化。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同样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国防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和成就动机是其工作的主要力量。其次,教师不仅要对国防理论和军事科学知识感兴趣,而且要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探究感兴趣。最后,取决于教师的期待。教师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成为国家生存发展的有用之才,这种期待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激发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由动机引起的动力是个体的行为动力,而非教学动力,教学动力与教师、学生的行为动力不可分割。只有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动力相结合,才能形成推动教学运动发展的动力。教师工作动力和学生学习动力的结合是在解决教学目的与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完成的,更是在具体国防理论和军事科学教学过程中,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9)

1、完善国防教育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运行机制。每年乡党委、政府召开一次议军会议或国防教育专题会议,确定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工作、重要措施。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乡党委要确定一名领导、一个科室、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国防教育。积极参加联席会议,明确各自任务,提出落实计划,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把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村、一位领导、一名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每年或大项活动完成后,都要以实绩评比好的村、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的奖励,以促进工作的落实。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乡党委的统揽作用,切实把国防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统筹规划,加强指导,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村、各站所要把国防教育纳入职责范围,与其他各项建设一起抓,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主要领导要当好第一责任人,认真组织,带头参加教育活动,确保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3、加强对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检查监督。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是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防教育法制化的实现需要。要不断加大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强化全社会的国防法制观念。要通过严格的党组织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机关部门的监督,把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情况纳入依法治县的范围。搞好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各职能部门旅行职责情况、国防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使用、组织开展活动及社会效果等情况,搞好定性和量化分析,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以增强法律的严肃性,不断推进我乡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实际,确定内容,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解决、奋发有为的主流中;也有一些人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切实搞好国防教育宣传,提高国防观念;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深化教育效果,增强广大群众旅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针对人们在长期和平环境中产生的和平麻痹思想,及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国家统一产生的盲目乐观情绪,要把世界战略格局、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国防形势、国防历史、新疆的区情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是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现问题,重点对乡机关领导、各村、站所负责人及机关、站所工作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针对性国防教育,并组织进行一次国防教育知识测试,使大家清楚所处的生存环境,唤起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要引导干部、群众站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搞好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发挥党员、干部在搞好国防教育上的影响和带头作用,使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

针对一些村和个人国防法制观念不强,国防法规意识薄弱,对国防法规知之不多、了解不深,不愿承担《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把现行的兵役防、军事权益保障法规作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张贴标语、举办培训班、下村入户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国防法规内容深入人心,被群众所掌握,变为自觉行动,并化为国防建设的力量,使全面的国防法制观念日益增强,自觉旅行国防义务,从而保证国防法规的实施,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所淡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抬头的倾向,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爱军尚武等国防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国防教育重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心系国家和集体,关心国防,勇于奉献,组决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使他们自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旅行国防义务,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

三、突出重点,改进创新,增强国防教育的时代性

坚持与说具进,改革相信,是国防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保持生机与火力的关键所在。要以创新思路谋出路,以创新方法求发展,在落实上下功夫。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10)

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在高校中以军事课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方法和渠道,进而起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

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中的青年学生,教育目标是围绕大学生的培养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根本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而在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军事课教学等国防教育形式,以爱国主义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目的也在于培养能够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果和作用不仅在于国防建设本身,而且体现在通过国防教育的各种形式,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逐步确定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教育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辩证统一

首先,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中包含有思想政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有国防教育的内容,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等教育内容。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而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点,国防教育从根本上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则拓展了国防教育的中心,从而实现了两者教育内容的辩证统一。

其次,高校国防教育丰富和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必须与教育目标、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相适应,要有一定科学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因此,与国际国内形势、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等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不断更新丰富,领域要不断扩充拓宽。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确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有着一定的共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要坚持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青年学生为重点,贴近时代要求,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全民普及,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建设和巩固国防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意见》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无疑也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最后,高校国防教育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有机结合。军事理论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思想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向大学生传授最新的国防和军事有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高技术,分析明辨国内国外形势,增强民族危机感和个人的责任意识。军训是重要的实践课,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大学生能锻炼体魄,增强体质,培养团结互助、勇敢顽强、令行禁止、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

三、高校国防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教育方法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

首先,高校中的国防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本校的专门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外,还有军事院校的教员及承担军训任务的部队的官兵。特别是作为大学生入学第一课的军事技能训练,有其训练的特殊性,体现了一定的军事性,主要由部队的官兵承担。作为现役军人,他们信念坚定、理想崇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在学校的国防教育过程中,必然会把部队优良的作风、先进的管理方式、独特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带到校园中,这有助于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有益借鉴和补充。

其次,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起到了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国防教育主要通过军事课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借鉴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理论课教学的经验,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国防教育是实践性教育与理论性教育的统一。大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教学。高校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征兵、重要的节日、重大的政治事件等进行宣传发动和开展。实践性教学在大学生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利用同一社会实践进行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分别开展各自的社会实践,在国防教育社会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中渗透国防教育,做到殊途同归,共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

四、高校国防教育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

在高校中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高校的国防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借助国防教育这个催化剂,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效率的提升。

首先,以国防教育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国防教育还以特有方式,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国防教育以军事课为主体,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正确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了解中国与国外武器装备的差距,激发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军训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通过军训,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学习条令条例、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及光荣传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以国防教育为中心,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提升。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本目的是强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教育。国防教育所要培养的国防意识正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国防教育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提升,而且促进了大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

再次,以国防教育为媒介,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国防教育为媒介,国防教育特殊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以国防教育为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防教育是集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军事理论课,了解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知识,可以拓展思维,扩大知识面,促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学习条令条例、军事技术和战术,可以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总之,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军事技术的大课堂,是铸造人生、完善自我的大熔炉,更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永刚,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2]罗一娴,党玮莹.试论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理论观察,2008,(1).

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篇(11)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着神圣的使命和义务。“以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爱国意识,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1]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国防教育,把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充分调动起来,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努力为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全面发展。国防中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项强度很大的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中军训期间,每天长时间的户外“摸、爬、滚、打、练”,对大学生增强体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的军事教育是以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以铁的纪律规范行为,开展一系列军事项目活动。其目的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战胜困难,锻造出一批批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建设强者。”[3]军事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传授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形体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最后,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未来战争中保卫祖国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军训中普遍开展军队的优良传统教育,集中体现在服从命令,对党忠诚,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的奉献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主要途径

国防教育除了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外,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为新生教育的首要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其本身就具有民族精神塑造的功能。在爱国主义的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铸“魂”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民族塑造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最基础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应该贯穿于国防教育的始终。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国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精髓,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巩固的精神根基。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爱国热情。比如说,学校可以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在学生触目可及的学校主要场所。可以利用学校食堂、宿舍等的宣传栏介绍国防知识;在学校的校园广播及校园报纸上开辟有关国防教育的专栏,定期播放并出版有关国防教育的内容。

(二)改革和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学,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工作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仅仅依靠军事训练和简单的理论课很难达到要求,需要在国防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拓宽国防知识输出的渠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国防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以让学生接受为主,长期的接受学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必须肯定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不应该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该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国防德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德育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时代精神为支撑的国防德育文化体系。为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吸取中华传统国防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核,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国防相适应。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进而对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帮助。由于国防教育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操作。因此,它能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提高技能,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莹(1981.8-),女,四川泸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