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3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2007]3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25号)、《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苏农办环[2007]3号)、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渔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农环[2007]7号)、省农机局和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通知》(苏农机管[2007]29号)、常州市农林局《关于印发<常州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常农发[2008]6号)等有关要求,为做好我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区农业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实现农业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结合本区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目的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也是农业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特征、类型和产生、排放量及其去向;了解我区农机排气污染源及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情况。通过对设立在我区的种植业污染系数测算基地的持续监测和检测,提供污染物产生、富集和流失系数。以农业污染源总量普查和污染系数测算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区农业污染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段资料为2007年度。

(二)普查对象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农机排气污染源,对象为分散农户、专业户、养殖场和农机拥有者。

(三)普查范围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污染源的普查,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抽样调查,抽样比例为0.6%。

2、畜牧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蛋鸡和肉鸡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普查,生猪≥50头(出栏)、奶牛≥5头(存栏)、蛋鸡≥500羽(存栏)、肉鸡≥2000羽(出栏)的全部养殖户。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饵料、渔药、肥料等污染源的产生情况,养殖面积≥5亩的池塘养殖户和养殖水体体积≥1500立方米的工厂化养殖户。

4、农机排气污染源。主要普查区内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的拥有者,主要为分散农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和农场,开展农机排气污染调查。

(四)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主要普查地膜使用情况,调查内容: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秸秆:调查内容包括秸秆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4、农机排气污染源:主要普查农田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按时间和机型的分类保有量,测算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分类排放系数、分类机具的年加权平均功率值和年平均工作时间等相关参数,根据相关公式来计算农机排气污染物的年排放总量。

(五)污染物系数测算点

地表径流水体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下同);地下淋溶水体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农田地膜残留量。

三、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1、农业污染源普查

采取分类抽样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区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根据我区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分类普查、监测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我区主要类型农业污染源的产、排污系数。

依据各类农业污染源在产排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明确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普点,核算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

2、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

按照实验室检测、现场监测与排放系数测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区级指导、地方配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按照普查分类标准,统计区内农机分类保有量,经审核后逐级上报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办公室。

(二)普查步骤

1、全面培训阶段(2008年元月1日~2月29日)。成立*区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落实普查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明确各类农业污染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开展普查培训,建立普查工作队伍。要求所有指导员和普查员熟悉普查方法、普查表格的指标解释、填报方法等知识。

2、普查试点阶段(2008年3月1日~3月15日)。组织指导员和普查员以现场会形式,在2个镇8个村开展普查试点,分地区和内容开展普查试点工作。

3、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3月16日~4月30日)。组织所有指导员和普查员对全区所有污染源进行普查。

4、检查审核阶段(2008年5月1日~5月15日)。按照一定比例对普查表格进行抽查审核,镇级指导员对辖区内的抽查比例为5%,区级指导员对所负责的镇抽查比例为2%,对不合格的普查数据,该普查员所有普查的数据重新调查录入。

5、普查汇总阶段(2008年5月~6月)。对各镇、街道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审查、录入数据库、验收,上报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6、报告编制阶段(2008年7月~12月)。对汇总数据进行校核、加工、分析,编制总体报告。

7、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建立农业、渔业污染源数据库,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工作方法

(一)种植业污染源

以本区范围内所有乡镇和分散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填报乡镇种植业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1)。分散农户采样以乡镇农户数量的0.6%抽样比例,填报农户典型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表N302-1)、农户典型地块肥料施用情况调查表(表N302-2)、农户典型地块农药施用情况调查表(表N302-3)。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畜禽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三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饲养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养殖小区是指在统一规划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养殖、管理的养殖方式;养殖专业户是指畜禽饲养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养殖户(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符合污染源普查规模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普查,统一填写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表(表N305)。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规模和经营权属的不同,将水产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两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养殖水面在一定的面积以上(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的水产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是指除规模化养殖场以外养殖规模在一定面积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符合污染源普查规模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普查,其中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填写水产养殖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6-1)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普查表(表N306-2);网箱养殖、围栏养殖等养殖方式填写水产养殖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7-1)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普查表(表N307-2)。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四)农机排气污染源

以全区境内主要农田作业机械的拥有者,普查对象包括分散农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普查2007年内所有农田作业机械的保有量,填写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普查表(表S406)。具体调查和填表要求按照《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进行。

(五)农业污染源污染系数测算

按照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测算方案,为测算种植业污染系数,我区需建立一个污染系数测算径流监测小区、一个渗流监测小区和一个农膜监测小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年的持续采样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检测。检测数据汇总后分别测算出我区种植业的排污系数,最终完成全区监测报告。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区农林局将成立污染源普查农业工作组,工作组由张建坤局长任组长,屠伟庆副局长任副组长,区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监督所、水利农机处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的落实、联络、调查、汇总及其他日常工作。

(二)培训指导

从2008年元月起,集中1-2个月时间对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元月中下旬,组织人员对镇级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对所有农业污染源普查内容必须全部熟悉;2月,组织所有指导员分地区对普查员进行培训,分条线掌握普查的操作规程和实际普查方法。

培训内容主要是:《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江苏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常州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农业污染源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普查人员在普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当地普查指导员进行咨询解决,普查指导员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质量保证

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所有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数据录入员、数据录入审核员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要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保证普查质量。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四)宣传动员

各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要认真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和农民、养殖户充分了解农业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消除农民、养殖户对普查的顾虑,为顺利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营造良好的舆论基础。要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农业污染源普查,组织、动员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配合,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强化保障

1、人员保障。区农林局将组建污染源普查指导员队伍和普查员队伍,从各镇(街道)抽调8人组建区级普查指导员,并集中办公;各镇(街道)农业服务站、畜牧兽医站、水利农机站各指定1人为镇级指导员,区、镇两级指导员队伍30人。普查员队伍156人,各行政村指定1人为普查员,原则上要求普查员为村会计、村主任或村农技员担任。

2、资金保障。普查所需经费由区、镇两级财政承担,区级经费主要用于:普查的组织与实施,普查方案和技术文件的制定,宣传与培训,设备购置,组织填报试点与摸底清查,现场核查,普查数据汇总、处理与报告编写,验收、总结等。镇级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普查员入户调查经费和普查员人工工资。

3、物资保障。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要及早落实普查设备和物资,包括办公场所、汽车、电脑、服务器和网络、数据库软件、普查资料表格等。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02-02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秦巴汉水之畔,居安康市之腹,全区国土面积3 675 km2,辖区47个乡镇(办事处)876个行政村,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83万人。汉滨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8 ℃,年均降雨量799.3 mm,日照时数1 811.4 h,无霜期257 d,适宜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薯类等农作物生长。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84.43亿元,较2009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亿元,增长1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亿元,增长1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5%;人均GDP达到9 54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 951元,增长29%。全年粮食产量达21.29万t,较2009年增加1.76万t,增长9.0%;油料产量达2.76万t,较2009年增加0.4万t,增长17%。 畜牧产业取得新突破,全区牛肉10年出栏量达93 600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达2 308个,年生猪饲养量达78.3万头,较2009年增加12.26万头,增长18.6%;肉类总产量达3.55万t,增长10.2%;蚕茧产量达8 173 t,增长11.1%。

依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2010年7月10日至2011年8月10日调查汉滨区8个乡镇16个村的农作物秸秆总量、分布、利用途径等情况,以提高汉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1 调查过程

1.1 文献调查

收集安康市汉滨区统计、气象部门定期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发展规划、气象台帐等文献资料,统计全区基本情况。

1.2 表格上门调查

8个镇分别派16名调查员去选择2个村各15户农户,共调查240户,按照农户秸秆利用状况调查表要求填写各种作物秸秆状况调查[1-2]。

1.3 座谈

分县、镇2级进行。县级座谈:参与的部门包括土壤肥料、农技农村能源、畜牧兽医等站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全区的作物面积、产量及分布现状,选择小麦、油菜、玉米、水稻、薯类5种作物,各镇选择2个有针对性的村调查[3]。镇级座谈:与乡镇农技站、村委会负责人以及农民代表等进行座谈,了解全镇的秸秆资源现状,并在全镇中挑选2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进行调查。

2 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2.1 草谷比

为了精确评估全区的秸秆资源量,土肥站与作物栽培站的技术人员在全区选择具有代表性、栽培面积大、普遍推广、播种期和栽培期对当地最适宜的小麦、油菜等品种,并选择具有代表性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大田,分别称取秸秆和籽粒的重量和含水量。经计算,全区小麦秸秆、水稻草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80、0.83(表1)。

2.2 收集系数

安康市汉滨区98%农作物由人工收割完成,仅有2%农作物实现机械化收割。经测试,机械收割、人工收割的留茬高度分别为8~10、4~6 cm,平均值分别为9、5 cm。经计算,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收集系数分别为0.900、0.868、0.835、0.884。

2.3 可利用系数

除能源利用外,秸秆还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发电厂燃料、编织、建材等工副业生产原料。调研发现,安康市汉滨区作物秸秆主要用于直接还田、燃料、饲料和废弃焚烧等(表2)。

3 秸秆资源量和经济性评价

3.1 理论资源量与可收集资源量

稻谷、小麦、玉米、油料、薯类的产量分别为61 940、74 260、60 279、24 341、20 713 t,其草谷比分别为0.830、0.800、1.250、0.884、0.900,其理论产量分别为51 411、59 408、75 349、24 584、18 642 t,其收集系数分别为0.900、0.868、0.835、0.884、0.968,其秸秆可收集量分别为46 270、51 566、62 916、21 732、18 045 t。

3.2 可利用资源量

安康市汉滨区作物秸秆资源竞争性用途主要为直接还田、农户自留作燃料、部分养畜饲料。扣除上述用途外,其余秸秆资源基本为焚烧和废弃[4-5]。经测算,汉滨区水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39 792.2 t,小麦为44 346 t,玉米为49 074.5 t,油料为18 689.5 t。

计算结果表明,安康市汉滨区几种作物平均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秸秆资源量为3.63 t/hm2,人均秸秆资源量为23.35 kg。

3.3 经济性评价

经调查,汉滨区大部分农户居住在山区,农田间没有可供运输的车道,农户运输基本靠肩挑背扛,小麦、水稻秸秆收购成本为120~150元/t,运输成本仅为从农田到家里这段距离,因此无法详细计算,只能按每公顷地所用工时来计算。

4 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汉滨区按照“稳粮、扩油、壮特、兴沼”的农业产业思路,不断扩大粮油生产规模,预计未来5~1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地基础上,每年增加100 t秸秆产量。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汉滨区农作物秸秆,根据2010年种植面积及产量,各种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为229 394、200 529、151 902 t。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另有部分麦秆用于农户自留和用作养畜饲料,其余均为焚烧和废弃[6-7]。

5.2 建议

目前,汉滨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建议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加强青贮饲料贮藏和加工技术指导和相关设备的扶持,使更多的秸秆能作为牲畜饲料,促进循环利用。为避免大量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必须采取一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加强管理,建议合理布点收集秸秆,降低收集、运输成本。建议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较好、秸秆资源丰富的川道地区,建设秸秆汽化工程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使农户能够主动收集秸秆、利用秸秆,变废为宝。

6 参考文献

[1] 蒋斌.楚州区小麦秸秆资源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201-202.

[2] 崔国朝,王跃伟.林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查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6):82-84.

[3] 李志刚,樊平,王世仙,等.滨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8):4-5,57.

[4] 郭海霞,李忠华.孝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与评价[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64-66.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3)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抓好源头防范,注重风险管控,全面排查调查,有序治理修复,加强跟踪评估,强化监管执法,严格考核问责,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年度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全县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全县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全县土壤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主要目标:到2020年底,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全国人大《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准备。根据市上工作安排,做好执法检查相关工作准备。对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分解各条款部门职责,组织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情况自查,梳理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中的薄弱环节。(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参与)

2.对标冲刺《土十条》各项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土十条》和“十三五”终期考核自查评估,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全面梳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各项目标指标和工作任务,重点推进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工作,全力冲刺“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目标任务完成。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按季度调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9〕751号)和市级安排,市生态环境局分局配合市上做好“土十条”实施进展季调度和报表报送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参与)

(二)努力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

3.继续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持续做好调查对象核实增补与基础信息调查质量提升工作,配合市上选取的代表性地块开展试点工作。2020年9月底前,配合市上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上报、审核与入库。(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等参与,各乡镇、县西城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乡镇、县西城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4.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结合市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继续做好国控点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完成省控点位布设工作,建立覆盖县域内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共享,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参与)

(三)加快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

5.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贯彻落实《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甘农科发〔2019〕3号),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在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2020年底前将划定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审定,数据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绘制耕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分结果图件,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参与)

6.积极推进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以农艺措施为主,重点推广“低积累品种+水肥科学管理+酸碱调节”、“低积累品种+原位钝化(固化)”、“秸秆离田+深耕深翻+土壤调理剂施用”、“超积累植物与低积累作物轮作(间作)”等安全利用模式;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以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为主,重点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退耕还林还草、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参与)

7.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建设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项目不得占用。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严格控制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铅蓄电池等行业企业,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参与)

8.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要求,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减少农药使用量。优先将污染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全面开展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县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参与)

(四)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9.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监管。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县政府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河道、山区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县公安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参与)

(五)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0.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实施《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继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

1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制定《县2020年度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工作方案》,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继续实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新肥料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推进秸秆养分还田,减少化肥用量。开展新型农药引进、筛选、试验、示范、推广,推荐适宜高效低风险农药新品种及配套使用技术,优化农药品种结构,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风险。2020年,实现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利用率达到40%。(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林业和草原局参与)

12.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继续贯彻《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严格农膜市场准入,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地膜质量新标准(GB13735-2017),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加强农膜市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创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积极开展废旧农膜捡拾回收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易回收地膜的示范推广,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2020年,全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力争实现废旧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13.严控畜禽养殖污染。推动实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草畜资源条件、土地对畜禽粪便消纳能力等,优化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协调畜禽规模养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促进科学使用。加强禁养区监督管理,禁止在禁养区内审批新建养殖场(小区)。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合作社)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2020年,力争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等参与)

14.减少生活垃圾污染。坚持“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配套设施共享、城乡统筹治理”原则,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试点,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继续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县住建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水务局等参与)

(六)切实加强源头预防和监管

15.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管理。更新2020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督促重点监管企业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落实“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设施防渗漏管理、有毒有害物质地下储罐备案、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工矿企业自行监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控、企业退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8项制度。同时,将重点监管企业相关土壤污染防治义务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建立在产企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预防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工信局参与)

16.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推动落实《省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污染防控工作方案》,落实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措施。进一步规范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完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制度。推进涉重行业企业隐患排查和污染治理,严厉打击涉重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涉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推行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和工艺,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发改局参与)

17.做好涉镉污染源排查整治。按照“边查边治、以治为主”的原则,持续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努力切断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产品的途径。(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粮食局参与)

18.规范工业废物处置过程。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继续落实国家清废行动有关要求,结合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等指出问题整改,进一步摸排工业固废堆存场所存在的问题,消化问题存量场所,巩固整治成效,建立长效机制,2020年底前完成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工作总结。(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参与)

19.严格土壤环境监管执法。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监管执法的重要内容,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参与)

20.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监测,重点对黄灌区灌区水进行抽查监测。对农田、蔬菜基地、果园灌溉水水质超过《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的,增加监督监测。(县水务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参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统筹推进落实省、市和我县土壤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研究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大事项。贯彻落实《省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办法》,完成2020年度实施情况自查评估。(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参与)

(二)定期开展工作调度。各牵头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推进工作任务开展;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计划,制订本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完善保障措施,并分别于6月25日、12月25日前将辖区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证明资料反馈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要抓好统筹协调,对资料汇总整理,将年度工作完成情况报县政府和市上有关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参与)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应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年度目标任务按期完成,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调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县财政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参与)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4)

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别是对农户生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导致研究的作物种类相对狭小。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农户问卷调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状调查的方法,后两种调查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较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是国家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对象,农业生产中保留的种质资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不用过多追求传统种质资源种植的面积和均匀度。国内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多集中在农业物种多样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类型上,遗产地的农业物种多样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植被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按照作物的种类也可以分为瓜菜种植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林下作物种植系统等等,因此增加了农业物种多样性调查的难度。另外,农业景观的斑块性特征使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性造成了迄今还没有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对农业物种进行调查,常见的有按照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按照用途进行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单元进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用途划分为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类、畜牧业养殖类、水产养殖类、药用类、观赏类和用材类,在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还有森林子系统、村落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区分了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地了解到系统存在的物种类型,但是由于农业物种多样性是由农业物种种类的数量以及均匀度决定的,物种数不能反映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另外,这种调查方法不能评价特有种、濒危种等农业生物类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相关的农业生物资源也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导致了农户管理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较大。农户管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就地保护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较大,人为影响很大,采用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效果更好[1]。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中,进行的多是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调查技术包括农户选择,样地选择,实地调查。对于物种多样性核心资料的搜集有直接关系的用词包括:土地利用阶段、土地田野类型、样区、样方、镶嵌样地、单一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己取样频率。资料分析上最有关联的用词包括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度指数。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物种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样性分析[1]。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过程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考虑自然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10多种评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Margalef指数、Gleason指数、Pielou指数、PIE指数、Audair和Gof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也有一些以指标赋权的方式把这些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2]。农业景观中,农田及周边的沟渠林路、灌丛、荒草地、果园、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构成的复合景观维系了全球约50%的野生濒危物种[3]。但是,国内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农业文化遗产筛选标准中,农业景观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农业景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农业景观被认为是农业美学景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农业景观多样性具有多种功能,景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促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传统农业景观,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积高,并与农田构成复合的农业景观,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类型,使生境专一种和生境泛化种都能占有合适的生态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同的生境类型维系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并且生境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对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将农业景观分为点要素、线要素与面状要素。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农业生态系统中点状要素包括池塘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现状要素包括道路、树篱、墙壁等;面状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辉军等[1]把农田复杂景观的调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阶段内进行,样地面积的确定可以综合采用最小面积法、权属边界法和标准样地面积法等。郭辉军[1]认为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景观水平和社区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评价结果。实际上,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简单集合,尤其是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景观多样性调查具有明显的区别。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农业部于2009年3月5~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启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农业部科教司李少华处长主持会议,按照农业部制订的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明确了调查与评价工作目标,调查对象和内容,调查方法和实施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县为单位,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调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摸清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已有和正在执行的秸秆资源调查结果,完成全国秸秆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国秸秆资源调查成果集成和信息共享。

3月6日,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常王村气化站和前仓村秸秆生物沼气站。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白金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白金明对德州市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德州市特别是德城区把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作为惠农之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生物沼气技术,将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相结合,建成了一大批秸秆沼气工程,在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希望德州市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白金明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推广一批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要按照“三废变三料”的要求,不断拓宽工作领域,推动产业转化升级,促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李占祥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能源建设,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东省将以这次会议召开为契机,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再上新水平。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28-03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水环境则是根本[1]。为深入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2017年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配合《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中关于水污染调查、溯源、建立台账等工作内容,此次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监测等多维度对北京某镇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目的如下:

(1)摸清当地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乡镇沿河排污口及乡镇内沟渠分布,绘制水环境污染地图及重点水环境风险点分布图,摸清“水污染家底”,建立污染源台账。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

(2)通过调查监测,计算出污染物贡献当量,进而核算出对河湖水系断面的影响。

(3)针对镇的生产、生活特点、污染源的类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污染源综合规划与综合整治措施建议。

(4)为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为强化属地管理,为各级“河长”落实“三查、三清、三治”提供支持与保障,做到有据可查,心中有数。

(6)通过水环境调查,初步形成“十图十六表一报告一台账”的成果体系,真正让主管部门做到“心中有图表、数据,手中有报告、台账。”

2 调查范围及方法

此次调查范围包括北京某镇生活污染源(以下称:“生活源”)、农业污染源(“农业源”)、工业污染源(“工业源”)。

生活源调查内容包括各村户籍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和污水理设施等信息;农业源调查范围包括耕地面积、耕种作物、养殖业种类、清粪方式等;工业源调查内容包括排水量、生产材料、生产工艺、末端污水处理工艺等信息。

此次调查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排污手册”)和《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设计调查表及方案,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和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

3 核算方法

3.2 农业源

3.2.1 种植业

种植业污染源核算需要施肥量、农药量、降雨量及降雨次数等信息,调查期间未降雨,不符合核算条件,因此此次暂未对种植业污染源进行核算。

3.2.2 畜禽养殖业

首先,需要确定畜禽的饲养方式(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然后,确定需要查找的区域,在相应区域内查到相应畜种(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相应畜种下再查到相对应的饲养阶段;最后,根据粪便收集处理利用方式,并仔细阅读相应注意事项,确定排污系数。

3.2.3 水产养殖业

根据水产养殖业负责人提供的养殖增产量信息进行污染物核算。

3.3 工业源

此次调查的北京某镇工业源仅做原材料加工,不排放生产废水,仅排放生活污水,因此此次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按照生活源(第三方产业)污染物排放核算。

4 监测方法

水文情况调查及历史数据分析等都只是提出了污染原因可能的猜想,而最终确定污染原因还是需要开展现状的加密监测证实污染原因、再现污染过程[2]。

4.1 布点和采样

监测布点和采样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4.2 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4.2.1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磷、总氮及流量[3]。

4.2.2 监测频率和周期

监测频率及周期:每6 h1次,连续监测1 d,每个点位每日监测4次。其中污水处理站水量现场不具备监测条件,当日水量数据由处理设施运行单位工作人员提供。

5 水环境调查监测方案

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通过相关部门配合,收集相关资料,资料包含镇行政区划基本资料、水文资料和已知的各类污染源台账等。

第二阶段:制定调查监测方案。根据收集的已有资料,制定调查表和调查方案。调查对象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第三阶段:开展监测工作,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第四阶段:调查监测结果汇总。核算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编制水环境调查监测报告;建立污染源台账;绘制排水沟渠分布图及污染源风险点分布。

6 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北京某镇是一个平原区典型村镇,行政总面积33万公顷,行政管辖18个行政村等。

(2)污染源调查。

此次已调查18个行政村,调查对象共142个,涵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3)流域调查及黑臭水体溯源。

根据排水沟流经范围分为5个流域并确定了污水来源,同时,对镇内的黑臭水体进行了溯源。

7 核算结果

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源。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对生活源污染物进行核算。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动植物油进行了污染贡献比例计算。

(2)农业源。

结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和《农业技术经济手册》对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进行核算。种植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施肥期降雨后,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换水期间,此次主要核算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3)潜在风险污染源。

①种植业。

现有耕地经施肥后,通过大雨冲刷耕地,产生面源污染,污染物径流进入村内排水沟,最终汇入洳河。

②水产养殖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残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池塘底泥等也造成了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换水期对周边排水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同时也核算了各流域年污染物核算排放量及贡献比例以及不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贡献比例。

③无人机航拍。

无人机用于环境监测主要是以遥感(UAVRS)技术作为航空遥感手段,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高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点,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利用高分辨CCD相机系统获取遥感影像,利用空中和地面控制系统实现影像的自动拍摄和获取,同时实现航迹的规划和监控、信息数据的压缩和自动传输、影像预处理等功能,可为环境监测部门及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可满足环境应急响应的需求。在此次水环境调查中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洳河流域周村段的排污口状况以及周村内的排水沟渠分布,图像和视频清晰,定位准确,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不具备现场调查、监测条件的地域做了有力的补充。

8 成果提交

此次水环境调查分析结束后提交的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行政区划图;(2)污染源调查表;(3)污染源分析统计图;(4)污染源台账;(5)污染物排放系数汇总表;(6)污染源核算结果与贡献比例表;(7)集中污水治理设施基本信息表;(8)集中污水治理设施、排水沟渠、监测点位分布图;(9)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表;(10)黑臭水体溯源调查报告。

9 评价建议

(1)生活源污染物排放管理。

“十三五”期g,北京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并逐渐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生活源为重要污染源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将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产生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收集、运输及处理。

(2)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管理。

①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建议镇内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2010年农业部颁发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禽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禽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合理布局,源头控制。

建议优化畜禽养殖户布局,加快散养户向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模式转移,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定期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培训,对提高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科学合理发展水平,指导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③农牧结合,循环利用。

建议从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农牧结合制度创新入手,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有机肥、沼气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区内畜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步伐。

④明确职责,强化监管。

建议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水务、环保、农业等部分的联动联合执法。环保部门作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检查、处罚力度,确保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规定养殖场污水要达标排放,取缔超标排放污水的养殖场。

(3)与“河长制”的紧密结合。

多年的河湖环境治理的经验是: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河道,根源在岸上。如果污染源不得到有效治理,水务部门即使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水环境质量也很难有质的飞跃。“源头治理”是实现水环境质量大幅提高的唯一途径。水务部门能管河里,管不了岸上,改革创新现有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治理。依据2016年6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河长制”破除了原有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了水环境属地化管理制度,实现了河道里和河岸上责任统一,最终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①落实“三查”责任:一是严查污水直排;二是严查垃圾乱堆乱倒,责任到人;三是严查违法建设,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治方案,逐步予以拆除。

②落实“三清”责任:一是清河岸。加强河岸湖岸用途管控,全面清理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以内的低端业态,有序退出农业种植、养殖;二是清河面;三是清河底。做好河湖水质水量监测工作。

③落实“三治”责任:一是治理黑臭水体;二是治理河湖面源污染;三是治理河岸湖岸生态环境。

此次通过调查、监测和系统分析等手段,摸清家底,识别北京某镇主要的水环境问题,提供检测、分析和建议,实现水环境的数据化、精细化管理,对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7)

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为合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资源评价、建设用地审批等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直观地服务。

1.农村土地调查的的概念及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以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2 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的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更加准确、真实。

2.农村土地调查程序与步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主要分为准备阶段、权属调查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等阶段。

2.1准备阶段

调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准备,资料准备和仪器设备准备等。采用综合调绘法进行调查的地区,依据调查底图,参照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影像进行解译。调查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周到、越充分,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未准备充分就开展调查,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返工和重复工作。

2.2权属调查阶段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宗地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将权属界线调绘或标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较长上,筛理和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签订或继续使用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结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3外业地类调查阶段

在确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范围内,经实地核实确认,将地类、界线、权属以及必要的注记等调绘、标绘、标注在调查底图上或《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

2.4内业阶段

内业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外业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形成原始调查成果;二是依据原始调查成果建设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形成土地调查的各种图件、数据成果;三是编写土地调查报告,全面记录、反映调查的组织实施全过程,分析土地利用程度,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议等。

2.5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阶段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的主要手段之一。

3.对农村土地调查几个重要环节的探讨

3.1确认地类首要原则应以土地所发挥的功能为依据

根据土地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和用途来确认地类,这是地类确认的首要原则,是与土地覆盖分类的本质区别。近二十余年来,基于RS的土地覆盖分类与信息提取已为广大从业人员所熟知。土地覆盖是指自然和人工营造的地表覆盖状况和不同类型的覆盖特征,突出反映地表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遥感图像最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盖。基于RS的土地利用调查绝不能直接按照土地覆盖特征来确认地类。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可能表现为多种覆盖类型,同一种土地覆盖类型也可能表现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举例而言,同样是沙棘林,若为采摘果实之用,该片地应确认为园地;若该片地沿河分布,作为护岸林,则地类应确认为林地。无独有偶,主要用于采集果、叶、根、茎、汁等的各种乔木、灌木林,则应确认为园地而非林地;而山坡上,粗放经营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则确认为林地。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土地,如晾晒场、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亦应确认为园地;林地中,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应确认为林地。种植农作物的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地、田坎等不能确认为耕地,须按照地块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确定相应的地类。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墓地,据其功能,显然不能确认为林地。

3.2实地调绘是使土地调查最接近真实的有效方法

实地调绘法就是携带打印的底图到实地进行调绘。到实地调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打印底图时不要用相纸打印,因为相纸不便携带,最好用普通打印纸打印,但普通打印纸打印的底图不能湿水,淋雨、溅水后影像就会模糊,所以要做好防雨等工作。同时要设计好调绘路线。现场将实地的线状地物、图斑、零星地物和补测地物与影像图加以对照,按照土地调查所规定的线划、符号及数字标绘方法在影像图上标绘出来,将补测地物的形状及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为内业地籍数据库建库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3.3权属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权属调查就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确定土地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包括土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界标、权属性质、权利主体等的认定。在土地调过程中,应将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清楚地标绘在调绘底图上。

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是①沿用性原则。已有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时,原资料可继续沿用,不需重新调查。②完善性原则。已有的确权资料手续不完善时,应补办相关手续,不需重新确权。③重新确权。已有确权资料发生变化的应重新确权,一方无明确使用者的单方指界,填写《土地权属界线确认书》;有明确使用者的双方指界,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地权属界线有争议的,协商或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暂时划定一条工作界线并签定《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权属调查的最小单元为宗地,宗地划分原则:①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划为一宗地;②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应予以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③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

结语:土地资源调查涉及大量的时间、空间、属性信息以及其他各种数据,是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清查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质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Q949.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8804

1引言

杀菌植物是指利用植物含有的某些杀菌物质或诱导产生的植物防卫素,杀死或有效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合物,主要有生物碱类、类黄酮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毛蒿素(Capillin)、皂角苷类(Saponin)等。1989年Wilkings和Board报道,大约有1389种植物有可能作为杀菌剂,占植物种类的0.28%[1]。从杀菌植物中筛选、开发研制的植物源杀菌剂具有生物活性多样性,与环境相容,易降解,作用机理独特及开发费用低廉,对人畜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明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植物杀菌剂主要有乙蒜素、稻瘟灵、恶霉灵、肉桂酸衍生物、吡咯类化合物、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等[2]。植物源农药对环境生态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植物杀菌剂研究的文献报道甚少,与世界上已知的植物种类相比,已调查过的野生杀菌植物只占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有关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有待调查、发掘,有许多相关研究的工作要做[1],所以,积极开展地区性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调查,对开发植物源杀菌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乐县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未见报道,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变当地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也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实地调查、访问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于2005~2006年,分数次对该区具有杀菌、抑菌和抗菌作用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2将乐县自然地理概况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地处东径117°05′~117°40′,北纬26°25′~27°04′。土地总面积22442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95585hm2,占87.2%;非林业用地面积28835 hm2,占12.8%。地形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金溪由西南向东斜贯全境,地形复杂多样,区域性差异较大,海拔高差显著,最高海拔西南部龙栖山主峰1620m,最低海拔黄坑口仅为138m,相差1482m。属于中西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雨季明显,潮湿多云雾,风小多静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8℃ ,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8.4℃,极端高温达40.2℃;极端最低温达-10.9℃;大于等于0℃的活动积温为5500~6800℃。年平均日照数为1593.9t。全年无霜期为299d。年降水量1363.6mm,最高年份达2481mm。年平均蒸发量1348.2mm。常年相对湿度82%,7月最小为79%,6月最大为85%。由于受中西带季风的影响,高温与多雨同时出现,这种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种类型野生植物生长,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场所和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71科548属1113种,分别占福建省野生维管束植物231科1255属3721种的74.0%、43.7%、29.9%。

境内山地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和石灰性土壤等4种土类、11个亚类、31个土属,属侵蚀中低山地貌。

3调查方法与结果

调查采用全县各乡镇踏查与重点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区域主要调查九仙山、雪峰山、云瞿山、七姑山、宝台山、莲花山、天阶山及龙栖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将乐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漠源曹溪、安仁元洋等植被生长较好的地区。为使调查结果更加全面,采用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植保专家与专营农药的店铺负责人访谈核实相结合的方法,借以补充外业调查或原有文献记载有可能遗漏的种类。对野生杀菌植物的分类主要根据植物对病害作用大小、方式以及强弱把野生杀菌植物分为杀菌、抑菌、抗菌三大类[6]。

4野生杀菌植物组成分析

4.1种类组成

据统计,将乐县野生杀菌植物共计36科54属67种,主要集中于菊科、蓼科、唇形科、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禾本科、桑科、毛茛科、忍冬科等,具体见表1和表2。

4.2生态类型

野生杀菌植物中,草本植物35种,占总数的52.2%,木本植物32种,占总数的47.8%,具体见表3。

4.3野生杀菌植物活性部位分布情况

野生杀菌植物的活性部位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具体情况见表4。

5.1该区的野生杀菌作物类型多样化

在生态习性方面有1、2年生和多年生草本、灌木和小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和本质藤本各种类型,生境栖息地有原始森林、人工林、灌丛、森林、农田和荒地等。在杀菌作用方式方面,有杀菌、抑菌与抗菌3种方式,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与抗菌作用,有些种类还具有杀虫作用。野生杀菌植物的活性部位有全株、树皮、枝叶、茎、果、花、种子、根与汁液,类型非常多样化。其中全株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37.5%,种子及果实、叶、茎木及皮类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53.8%,根与根茎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8.7%。

5.2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具有多种用途

除了可用于杀菌防治植物病害外,还能生产其他形形的化工产品或作他用,很多种类还可供治疗疾病、园林绿化、食用、工农业原材料等其他方面用,因此,在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展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如可作为药用的有:乌药、山苍子、冬青、盐肤木、叶下珠、白茅、紫苏、薄荷、益母草、金银花、苍耳、射干、商陆、凹叶厚朴、艾蒿等,其中紫苏、薄荷、益母草、金银花、苍耳、射干、商陆、凹叶厚朴、艾蒿还是地道和大宗药材。可作为食用的有:油茶、紫苏、铁苋菜、虎杖、苍耳、龙芽草、水蓼、牡蒿、商陆、艾蒿、杨梅等。可作为观赏用的有:虎耳草、乌桕、樟树、香桂、苦楝、海金沙等。可作为优良用材使用的有:马尾松、毛竹、柳杉、油桐、樟树等。在化工上有广泛用途的有:油桐、樟树、香桂、山苍子等。有些种类同时具有观赏、药用与食用等多种价值,如马齿苋既可食用,又可作药用、观赏与饲料等用。

调查发现,该区的有些野生杀菌植物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如金银花、凹叶厚朴、香桂、柳杉、樟树等资源日渐减少,所以,对该区应加强管理,使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6开发与利用建议

6.1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植物性杀菌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真正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很少,在崇尚绿色植保的今天,要大力发展植物性农药。但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采取限制采挖或间采、轮采的方法,严禁杜绝掠夺式的采挖行径,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要综合考虑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和资源优势度等情况,在选用植物杀菌剂时,应重点选择数量多、繁殖快和药效好的种类,尽量选用叶片和种子含有杀菌活性成分的植物,以利资源再生。

6.2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要制定针对野生杀菌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意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平衡发展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提高当地群众保护野生杀菌植物资源的意识,杜绝乱挖、滥采及清林破坏野生杀菌植物资源的不良行为,保护好野生杀菌植物遗传资源,使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6.3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扩大资源数量

对野生资源数量少和自然繁衍能力较差的种类,进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对利用价值大和有开发潜力的种类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扩大数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6.4加强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

很多野生杀菌植物具有多种用途。有的植物杀菌剂既含有杀菌成分又含有杀虫成分或同一成分兼有杀虫、杀菌作用,在杀虫的同时可防病,在防病的同时可杀虫,如马尾松、龙芽草、乌桕、野艾蒿、樟树、猪毛蒿、艾蒿、水蓼、苦楝、盐肤木、杨梅、葎草等既能杀菌又能杀虫。有的野生杀菌植物可作药用、食用、绿化与化工原料用等,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从环境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齐抓共管,综合开发,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6.5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研究以天然产物为先导

的天然产物替代品植物性杀菌剂具有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无残留,容易获得等多种优点,所以,在整治环境,提倡绿色环保食品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植物杀菌剂无疑是人们所期望的农药制品。因此,应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植物源杀菌剂农药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资源普查,有效成分分析,多效关系,作用机理和抗性预测等方面加强立项研究,加强植物源杀菌剂农药的成果评价、鉴定、质量监测等工作,建立统一的化学和生物测定标准方法,统一用标准方法进行筛选、测试和分析,确保试验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可比性。同时,积极探索研究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天然产物替代品,研究开发活性更高、稳定性更优的新产品——天然产物替代品、复方剂型植物杀菌剂,或研发既能治病杀虫,又有利于刺激植物生长,有利于植物增产的植物源农药。这样不仅可节省资源,而且能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6.6建立植物性农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使资

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植物性杀菌剂是一类重要的生态保护型农药,应用植物源农药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价格高,所以,应把植物杀菌剂首先应用于蔬菜、果品、茶叶、中药材、花卉生产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污染,大量的农副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因此,如能把植物性农药首先应用于以上领域,就能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应烙,尹彩萍,冯俊涛,等.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3):402~409.

[2]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1-6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95.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9)

Abstract:Open burning of straw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are affected by this kind of air pollution. Open burning of straw becomes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for surveying rural open burning straw in July 2015. We found the mainly types of open burning straw are wheat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main reas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that villagers can get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only soluti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finding new profitable way in straw utilization.

Keywords:open burning straws;atmospheric pollution;straw utilization

1. 引言

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1],其中水稻的秸秆常被称为稻草、稻藁,小麦的秸秆则称为麦秆。秸秆曾经是重要的资源,通过调查了解,农民曾经对秸秆进行过充分的利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① 烧柴。在煤、电、天然气没有普及之前,秸秆是农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也是秸秆以前消耗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也是焚烧,但长期小剂量的燃烧并没有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② 动物饲料,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耗途径;③ 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编织坐垫、床垫、扫帚等家用品,甚至用于制作简易房屋的屋顶等。

中国近二十年来由于煤、电、天然气的普及,以及人民对生活卫生条件要求的提高,秸秆不再被作为燃料。同时,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秸秆回收利用从经济上变得不划算。为了及时播种和避免秸秆影响种子发芽率,多地农民直接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引发了一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持久战,成为中国近年来最受关注,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3]。近些年来,在秸秆集中焚烧的6月和10月经常安徽省全省大范围的出现雾霾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从原来简单的环境问题变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了解安徽省这些秸秆焚烧的现状,作者团队秸秆集中焚烧后的七月对安徽省东部主要的农产区进行了走访调查。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村民的访谈了解其真实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秸秆焚烧后残留物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预防空气污染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1 调查区选择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土地面积超过400万公顷,实际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0万公顷以上(两季作物),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其中,玉米、小麦和水稻这些产生秸秆的作物种植面积大约总面积的90%[1]。安徽北部地区是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产区,也是秸秆焚烧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本次调查全面覆盖了安徽东部的地级市(如图1所示),所调查的地区较广,调查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安徽省东部地区秸秆焚烧现状和焚烧的原因。

2.2 问卷设计及内容

2.2.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安徽省东部地区为调查目标而进行的,调查问卷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受访农户的基本信息,农户焚烧秸秆的现状,及农户对秸秆焚烧问题的认识、感受和解决办法。问卷针对这三个方面,共设计了20个问题,其中第一部分共4个问题,是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第2部分为11道选择题,主要是调查农户焚烧秸秆的种类,焚烧带来的影响及对政策法规的了解;第3部分由5道问答题组成,主要针对农户秸秆焚烧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2.2 调查结果整理

本次调查随机走访了110户农民,少部分人中途因各种原因中断,其中有101户协助完成了调查,并且这些问卷全部可辨,问卷回收率和可辨率达到92%,能够有效反应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性。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在统计和分析时,仅统计回收的问卷,未完成的问卷数据作废。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受访农户中男女比例为53∶47,年龄分布区间为25岁~60岁。受访者90%为农民,8%为个体,2%为其他职业。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75%),另外有11%是小学文化,7%以上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余是文盲。所调查的农户情况基本上可以代表安徽东北部地区农户的整体情况。

3.2 调查结果的情况与分析

调查表明,101户农户的问答情况如下,11个选择题的统计结果见表1。5个问答题总结如下:

(1)为什么非要焚烧秸秆,焚烧秸秆给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问卷给出的答案都是方便,残留的秸秆对下一季庄稼的种植有较大影响,机械粉碎的秸秆影响发芽率,焚烧可以彻底的消除秸秆的影响,同时操作又极其简单,省时省力。同时,有32份问卷讲到焚烧秸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1.6%)。

(2)给多少钱,你愿意将秸秆收集起来出售?现在的售价是多少?

给出的价格区间在50~200之间,也有少部分人表示给钱就卖(7份,6.9%)。现在一亩地的秸秆售价在100元左右,然而多数情况下是有价无市,即没有人愿意收购秸秆。

(3)秸秆焚烧是一直都有的吗?在此之前秸秆被做什么用。

秸秆焚烧是近些年才有的,调查问卷给出的年代区间为1998~2007。焚烧之前,总体上是进行利用。多数用作烧柴,少部分当作饲料等进行利用。

(4)现在的种植面积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除了种植秸秆植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其他还种植什么?

89%(90份)的被调查者表示种植面积没有变化,另外的11%(11份)认为种植面积有减少。除了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以为,还种植油菜、大豆、芝麻等。

(5)有没有想过种植其他作物?

有33份(32.6%)问卷的结果显示有想种植其他作物,作物种类包括草药,青菜,果树,烟草等。

4. 讨论

4.1 探讨秸秆焚烧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焚烧秸秆的种类主要为小麦和水稻,如图2所示,这两种秸秆占焚烧秸秆的88%,原因是这两种秸秆难于利用,玉米等作物的秸秆相对来说比较好利用,一般可以利用。对于焚烧秸秆的态度,有半数以上的人觉得不是好办法(如图3所示),并且有82%以上的人认为秸秆有一定的价值(表1)。然而,仍然有11%的人认为焚烧秸秆是好办法,有66%的人烧过或者曾经烧过秸秆(表1),并且多数人(77%)都认为焚烧秸秆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响(表1,图3)。同时,国家的大力宣传[3]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三分之二的调查者表示知道禁止焚烧,同时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图3),因此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完全解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事实。

然而为什么,秸秆焚烧屡禁不绝,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秸秆在漫长的利用过程中被作为燃料也是被焚烧,也就是说焚烧本身并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产生问题的原因是集中焚烧。为什么会集中焚烧,有些人认为秸秆之所以被焚烧有以下几个原因[1,2,5~7]:① 机械收割导致留茬较高,不得不焚烧;② 劳动力不足,由于大量人员进城务工,导致的劳动力流失;③ 缺乏合理的利用技术;④ 缺乏宣传和正确引导等等。我们研究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这主要是个经济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秸秆低廉的价格(有些地方甚至有价无市)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经济上高效的利用秸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4.2 秸秆焚烧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

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1,2,5~9],并且总结了国外常用的办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些办法同农民进行交流,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秸秆还田,做生物肥。秸秆还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打碎还田,另一种是发酵后还田。第一种方法经济方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块秸秆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子的萌发;第二种方法是秸秆利用的好方法,但是费时费力,成效不明显。日本的先进做法是直接将植物秸秆粉碎深埋,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2)作为能源,燃烧利用。利用植物秸秆发电或者利用作物秸秆生产乙醇作为汽车动力,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生物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既能解决秸秆难处理问题,也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然而现阶段能源利用在经济上还不可行,特别是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如果实现秸秆的生物能利用,需要政府进行高额补贴。

(3)作为饲料,发展养殖业。植物秸秆直接作为饲料难以消化,特别是小麦和水稻的秸秆,做饲料效果很差。现在一直流行的方法是青储,但是作为青储将影响粮食产量,虽然是优良的饲料,但是代价也很高(粮食收成减产甚至没有收成),很难推广。同时,利用植物秸秆培养食用菌是一个研究方向,然而这个方向不可能完全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培植食用菌需求的秸秆量与秸秆的产出量相差太多。

现有的问题是秸秆这种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再利用的问题。找到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可行的办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高压禁烧的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秸秆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终只能是浪费,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会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焚烧。科技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找到合理的途径,让农民得到实惠,让生态更加文明。

5. 主要结论

(1)秸秆焚烧的种类主要是小麦和水稻,原因是这两种秸秆难于利用。

(2)秸秆焚烧最主要的动力是经济原因,并不是法律意识淡薄。

(3)秸秆焚烧最终的解决办法是科技的进步或者政府提高补贴。

参考文献:

[1] 王晓斌.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及农业利用方式的调查[D].2013,安徽农业大学.

[2] 徐秀娟,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02):39-43.

[3] 徐尚勇,张鹏,朱玉宽.秸秆禁烧困局[N].绿色视野,2012,08:6-17

[4] 王书肖,张楚莹.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3(5):329-333.

[5] 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52-1859.

[6] 刘丽香,吴承祯,洪伟,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75-80.

[7] 李正东,李懋潘,根兴,等.作物秸秆还田的新问题――对河南商丘地区农民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04-208.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0)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tifically and fast development,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land, land quality depends on the soil beneficial harmful element abundance, while the soil is composed of clastic rocks formed by geology, regional soil formation and composition determined by rely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rock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Therefore, development ge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pplied geology theory and a new round of land resources survey results for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learning and agronomy combination will vigor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geology; modern agri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promot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农业自古以来就与地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现代农业抑或传统农业,基础都是土地资源,而正是地质作用造就了农业的基础——土壤,区域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所依托的背景岩石地质环境体系,不同岩石背景形成的土壤中富含有益有害元素的丰度不同,它决定了其上赖以生存的植物类别及其所能吸取的营养成分。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应用地质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促进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农业地质学这门交叉学科得以蓬勃发展。

1.地学与农学的联姻——农业地质学

地质科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衍生出边缘学科——农业地质学。其早期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农业地质一词最早由法鲁和李希霍芬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深化,其发展路径大致如下:20世纪前40年里,认为土壤由岩石碎屑演化而来,主要研究农业经营和农学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地质逐渐列入环境地质或生态地质范畴。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服务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农药农肥矿产勘查等传统地质领域;20世纪80年展为以地层、岩石和地貌等农业背景条件为对象的农业地质研究,探讨特产农作物的不同地质背景及其与某些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增产途径[2];20世纪90年代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生态农业地质学。

2.地质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地质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地质学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领域

地质学为农业服务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在80年代已经开始了小范围的农业地质调查,1999年开始,浙江、四川、湖北和广州等5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加入了土地基因普查的试验,对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200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全面规划和部署了农业地质调查工作,我省开展的辽河流域农业地质调查不仅对辽河流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做了总体综合评价。

2.1.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为农业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以岩石学、地球化学、土壤学和农业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地层、岩石、矿物、水文、地貌等环境地质背景因素,以及土壤类型和土壤地球化学条件、元素的背景与丰缺、土壤环境状况与环境容量,从而揭示地质体的风化、元素迁移、水分供需等与农业生产、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间的关系,弄清名优土特产的优势和劣势地质背景特征,以及不良地质背景的控制性因素,从根本上掌握作物生长的适宜性。

2.1.2利用水文地质适当开采地下水资源,为我省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根据历年来水文地质的研究观测结果,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分布规律,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矿山开采和大规模地下水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抬升或迅速下降给农业带来的影响。研究松散沉积物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其规律,弄清农业给、排水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北方干旱地区和盐碱地利用地下水灌溉提供技术支撑[3]。因而应尽快开展矿区周边的土壤重金属普查分析并与背景区进行对比研究。

2.1.3普查和评价矿山开采、尾矿堆积带来的土地破坏、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达到有效避让和防治

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大规模生产活动,常对周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因而研究地质灾害的自然成因和发展分布规律,研究因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和不良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诱发或导致的各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升降、土壤沙漠化、海侵与土地盐碱化等)[4],以达到预防、治理、减灾防灾的目的,有效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2.2综合研究运用大调查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如何更好的应用这些公益性的地质和土地调查成果,打破行业、学科界限,更好的为现代农业和其他行业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2.2.1将国土资源调查和农用地分等调查成果相结合

通过已经接近尾声的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矿产资源大调查以及农业地质调查,结合已经完成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成果,查明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地质量等级与矿产资源赋存种类、范围、开发等的相关关系。

2.2.2将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及监测成果与农作物品种长势契合分析

多年的地质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遥感、化探等先进手段取得的成果,完全可以应用在农业研究方面。2003~2010年开展的全国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首次获取了一批陆域全覆盖的大型、整装、多期次、无缝遥感监测数据, 完成三期卫星遥感地质数据为一体的全国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为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长期、动态、快速调查与监测,以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3.结束语

地质学与农业科学都是以地球岩石圈为研究对象,有着天然的共通点,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伴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国内逐渐开展的农作物适宜种植的调查研究、大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工作,为地质与农业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治顺、朱大岗、江思鑫 、张瑞丰;广义农业地质学初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93年 第15号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1)

1.全面掌握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2.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管理奠定基础。

3.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

4.提高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

5.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意义

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了解污染源数据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搞好污染源普查,详细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年度。

(二)普查对象、范围及内容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我市范围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为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成本,本次普查充分利用现行环境统计基础,将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两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的范围是: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3)16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1个重污染行业及16个重点行业名单详见下表。

11个重污染行业及16个重点行业名单详表(详见打印版)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具体普查内容: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普查对象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污染源普查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糖料以及棉、麻、茶、烟草、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污染源普查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展开调查。

渔业污染源普查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场)化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鱼、虾、贝、蟹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调查。

具体普查内容: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状况。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它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市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用水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具体普查内容: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具体普查内容: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三)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侧重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等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

3.工业固体废弃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含使用放射源的医疗机构)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调查与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工业源:占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按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2.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两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6-20*.12):

(1)成立机构,制定普查方案,落实经费,开展宣传动员。

(2)开展单位清查。根据市工商、统计、环保等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划分普查小区,实地进行调查核对,查清普查对象的名称、地址、联系人、所属行业等基本信息,形成污染源普查名录。清查工作将在20*年11月底前基本完成。

(3)开展普查培训。根据上级部署,市普查办将从11月份开始组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开展普查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普查内容,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普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随时开展专题培训。

2.全面普查阶段(20*.1-20*.6):

(1)以普查小区为单位,普查员在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深入到排污企业和单位,按规定组织填写普查表。

(2)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

(3)普查结果经领导小组初核报市政府审定后,上报衢州市审核验收。

3.总结阶段(20*.7-20*.9):建立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根据对普查组织机构设置的要求,成立*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由各成员单位派出一名骨干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具体普查工作的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拟订*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导和培训;

4.对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

5.向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

根据上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要求,同时成立第一次*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具体负责农业源的普查。各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要成立污染源普查工作小组,负责本区域污染源普查工作。

(三)普查人员队伍

根据《浙江省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普查员、调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和我市的普查工作量,拟选聘市普查办临时工作人员5名,调查指导员50名,普查员200名。普查指导员主要由环保、农业(畜牧、渔业)、统计系统工作人员担任,普查员大部分由乡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不足部分从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社会招聘。

(四)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普查办的日常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普查员培训,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上报。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等媒体,开展污染源普查的社会宣传和动员;

市统计局参与全市污染源普查总体方案及有关具体政策的制定,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资料开发工作;

市发改局和市经贸局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督促企业积极配合普查工作;

市农业局负责牵头农业源的普查,具体负责农业和畜牧业污染源的普查;

市水利局具体负责渔业污染源的普查;

市工商局负责提供普查所需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基本登记信息;

市卫生局负责做好医疗卫生系统污染源的普查;

市公安局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普查资金,做好专项资金的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五)宣传动员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做好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54号)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到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六)质量保证

1.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普查办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对普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并与考核奖励挂钩。

2.编印工作简报,加强与兄弟市和各乡镇(街道)普查经验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等。

(七)总结表彰

普查结束后,市普查领导小组将对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奖励在普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普查经费用于普查办事机构日常运行费用、普查宣传、普查人员技术培训、普查材料印刷、入户调查交通费用、普查人员的工资补贴、污染源监测、总结表彰等。

市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20*年财政预算。根据工作进度按时拨付。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