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42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42-03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带动了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深度广度均不断拓展。对拟建休闲农业区域景观本底上的风景资源条件进行分类,并进行分析评价是衡量其景观本底是否具有吸引力、判断是否进行建设投资及投资额度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也是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

1.1 风景资源 每个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本底的基础资料可以大致分为文档资料(各类图纸、档案记录、政策法规等)、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其他资源条件与资料(如土地、设施与工程建设基础条件等)。风景资源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对园区建设影响最大的部分。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的总称[1]。

1.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 风景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与一般风景区不同的是,在休闲农业区中,农田和农业景观应归属于哪一类景源,存在一定的争议,在长期规划实践中我们形成一种认识,认为未采用大规模人工设施栽培的自然耕作农田景观如稻田、果园、苗圃等虽然为人工劳作形成,依然应该归属于自然景源,大规模设施农业如温室种植业、无土种植等归入人工景源类别。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区的景观本底为农业或农村景观本底,和自然风景区相比,其人工干扰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应以一定的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在标准之下的农业景观依然认为其属于自然景源,超过标准强度的人工干扰才被认为是人文景源。

在这两大类之下继续细分中类和小类的风景资源,我们罗列常见的休闲农业区风景资源分类如表1:

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景观评价

2.1 景观评价 景观评价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一个拟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景观环境在现状调查描述基础上,对其环境质量和利用加以评估,对未来建设导致的各种变化加以预测,并提出相应保护、开发、利用的评价。

景观评价自上世纪开始发展,最近数十年评价方法和模型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区域评价中。同时,不可避免,所有的评价必然有其价值标准,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带来的景观评价结果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景观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也非常多,总体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描述的方向发展。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技术评估和实验认知方式实现评价数据的采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和三维技术的发展,场景模拟+评价的手法日益增加并成为主流。

2.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评价的价值取向 休闲农业的风景资源应属于自然风景评价的范畴,因其不止取决于资源自身景观特性和内涵,更具有观赏者和体验者的主观喜恶评定的特征,因此是更难于评价的。鉴于休闲农业的受众人群吸引力来源于对城市环境与生活不同的异质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追求,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景观评价的评判价值取向应该着重于对景观的美感度和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的影响因子的评价。

2.3 休e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 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 评价多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景点构成的小范围景区尺度上进行评价;以实地调查后的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照片或者其他视听材料为辅助材料;以景观美感度、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主要判定影响因子对风景资源进行评价。

由于规划时间紧、建设方对规划经费投入有限等诸多客观原因,评价通常由规划设计单位组织少量人员完成,限于条件,多数会采用专家学派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快速的评价,有时也会应用一些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国内通常会根据现有规划文件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对景观本底上各类资源以观赏价值(美景度)为重点,结合其他观赏游玩价值和内外部各项条件,对一个规划项目分项(景源或景区)的各项资源通过对不同赋值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统计,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观赏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赋值程度不同予以体现。

其次,针对观赏价值参照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开发的用于土地景观价值评估的景观评价方法VRM系统对景源(景区)的美感度进行评价。

偶尔还会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潜在客源人群进行市场调查作为评价的补充和游赏项目策划等预期指导。

2.3.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 参照现有规划规范总结的综合评价分为景源观赏价值、景源其他价值、环境质量、开发潜力等4个方面分别以一定的评价因子赋值加以评判。具4 结论与讨论

休闲观光农业的风景资源分类和评价是建设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但是在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们团队尝试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模式组合后对景观本底进行比较全面的风景资源评价以判定今后开发利用的优劣势所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比较欠缺,今后对专门针对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理论、方法、模式及其合理应用,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守山.园林行业标准规范及产业法规政策实用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2)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3)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4)

 

 

 

 

 

姓    名

魏文豪

20124040718

农林经济管理

指导教师

 

 

 

 

2018年5月10日

 

 

摘  要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年来休闲农业在带动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富裕农民的同时,满足了新的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品牌效应弱,土地流转存在困难,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及产品创新尚显不足等。因而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体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对国内外学者研究休闲农业所著作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为后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中牟县及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盘点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底蕴所在;第三部分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分析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旨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第四部分论述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为各界持续关注,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中牟县休闲农业区域竞争力提供可靠依据;第五部分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即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注重宣传、提升品牌效应,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及职业农民的培养,同时也要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步伐,以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牟县;休闲农业;SWOT 分析法;互联网+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brought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ich farmers have also met new market demand,which is a bright sp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brand effect, difficulty in land circulation, lack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personnel ,and product innovation are still insufficient, etc.Therefore,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e topic,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stud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hich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later text stud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Zhongmou County and it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compares thre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look at the detail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ou; the third part uses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link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e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ey face of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ou, which aims to provide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posing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u for the purpose of all walks of life to increase support and enhance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Zhongmou so that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which is to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pay attention to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brand effect,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rely on “Internet+”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u County.

 

Key Words: Zhongmu County, Leisure 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Internet +

 

 

 

 

 

 

 

 

目  录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方法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1.3研究方法    2

1.2相关文献综述    2

1.2.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研究    2

1.2.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4

1.2.3文献评述    5

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5

2.1中牟县概况    5

2.1.1自然地理概况    5

2.1.2历史文化概况    5

2.1.3经济发展概况    6

2.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

2.3中牟县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模式    7

2.3.1农家乐    8

2.3.2休闲农庄    8

2.3.3现代农业产业园    8

3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9

3.1优势(Strengths)    9

3.2劣势(Weakness)    10

3.3机遇(Opportunity)    11

3.4挑战(Threat)    12

4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    13

4.1提高农户综合收益    13

4.2提高农民素质    13

4.3深化农业转型升级    13

4.4促进经济发展    13

5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改进措施    14

5.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    14

5.2注重农业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14

5.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职业农民    14

5.4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步伐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方法1.1.1选题背景2010年3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目前全球一共有961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而这其中就有236个城市就在中国,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7%[①]。现今中国城镇化率更是达到了57.35%,短短8年时间就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但是城市的高速扩张,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焦虑加重等问题。城市市民迫切想要放归自己、愉悦身心、了解自然生态,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包括双休、五一在内的闲暇时间增多,这为城市近郊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明确:“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效用,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2017年4月份,农业部在浙江安吉又牵头组织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发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安机倡议》,用实际行动大力开创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更强调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引和方向上的指导。《河南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积极发展集体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科普教育、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创意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连片示范区。”可以说,未来一段时期,休闲农业正处在利好的政策机遇期。

中牟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上势头很足。闲时去中牟旅游已经成为附近城市居民的首要选择,同时全域休闲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在由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向环保生态、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都市型生态农业过转变程中,规划建设了500余平方公里的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901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得正视劣势,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中牟县的休闲观光农业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资金短缺融资难,宣传力度不强、品牌效应弱,土地流转困难重重,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够 ,缺乏规划、生态环境一定程度遭到破坏等。如何破解当前面临的难题,保持行业稳步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当地休闲观光农业的竞争力,是现今面临的主要任务。

1.1.2研究意义从理论角度来看,此次研究通过实践考察中牟县不同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找出比较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同时充分结合国内国外研究休闲农业的理论文献等,得出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近些年休闲农业的行业发展规律。除此外,本研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态势和中牟县的现状,对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经营形式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就是充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走“互联网+休闲农业”的路子,对后续研究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从现实需要来看,近年来尽管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及依托郑州和周边城市,中牟县休闲农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相比国内一些起步早发展好的休闲农业区还是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说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国家、日本、台湾相比,故而通过此次研究,在找到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从而更好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1.1.3研究方法研究文献法。利用学校图书馆所藏图书、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源等系统收集研究休闲农业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

现场访谈法。主要通过与园区、企业采摘园工作人员现场访谈,了解中牟县休闲农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管理问题。请教部分专家学者,了解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发展问题和发展态势。对消费者进行谈话式访问,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点,及以切身体会,提出对当前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SWOT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发掘发展自身优势与机遇,从而把握好整体的发展方向,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

1.2相关文献综述1.2.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研究在1865的意大利,以“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为开端,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旅游方式开始首次出现,经过百年的发展,农村休闲旅游逐步受到大家的认可,相应地,研究休闲农业的理论也随之发展,从休闲农业的概念释义到功能研究,再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众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自己的研究结果,支撑起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在国际学术研究上,对休闲农业的解释不尽相同,如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Farm tourism(农场旅游)等。而“休闲农业”一词,则是在**年由台湾学界率先提出,因为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由于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及其立足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认识也各有不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旅游活动。一些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汇总见表1-1:

表1-1                      国外学者定义汇总

国外学者

休闲农业定义

年份

Gilbert Tung

农户提供食宿,使城市居民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体验休闲娱乐的一种活动项目

1998

Davies等

属于乡村旅游,游客支付相关费用,可住宿下来,参与和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

1999

Roberts

城市居民为了摆脱生活压力而远离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到农村体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2002

Clarke

属于一种旅游性活动,可以使城市的居民下乡体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2004

Weaver等

在营运的状态下,农场和商业性旅游有效结合的经营活动

2006

Ilbery等

一项不同于其他的农场化企业模式,是7种“农场事业发展途径”当中的一个种类

2008

Arie Reichel

Oded Lowengart

Ady Milman

在农村组织开展的旅游休闲项目,具备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特性

2010

Deborahetal

是一项农业经营生产活动,目的就是休闲娱乐,集农业体验、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形式

2012

Sonnino

农村家庭提供的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接待活动

2014

资料来源:范水生,朱朝枝. 2011.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 (02):72-78.

白有光(2002)认为观光农业是有机地把旅游业和农业联结在一起,利用农村广大空间和农业独特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品味品尝、放松休闲、劳动劳作、消费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余美珠(2004)强调休闲农业的旅游格性,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把旅游与乡村的各种要素相结合基础上, 让观光者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情的乡村旅游活动。王云才等(2005)认为,作为休闲产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生产业,在通过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基础上,满足城市旅游者的休闲需求。赵国如(2009)认为休闲农业可以表述为观光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经营方式,尽管这些表述各不相同,但都能够被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所涵盖。

卿前龙用下图来展示对休闲产业架构的外延划分,可以看出,他把休闲与传统上的一二三产业相结合,从而延伸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休闲第三产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分支,单列在休闲第一产业下,具体休闲产业架构见图1-1:

 

 

 

 

 

 

 

 

 

 

                                                    图1-1  休闲产业架构

而对于休闲农业的功能研究,郭焕成(2007)认为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七个功能,既是经济功能、游览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医疗功能和文化功能。王松良等(2014)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具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功能。范水生(2011)创新性地将休闲农业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食物保障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认知教育功能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需要,参观游览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放松休闲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

1.2.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国内学者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因所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程度不同、研究角度不同等原因,总结出的发展模式也各有不同。舒伯阳等(2006)根据在休闲农业中农民参与度的大小,把休闲农业分为两类,既是直接与间接主体模式。钟平(2016)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为四类,一是运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来发展休闲农业,二是运用特色资源发展来休闲农业,三是运用独特的民风民俗来发展休闲农业,四是运用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来发展休闲农业。张姝然(2014)提出我国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有以田园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科普知识教育、回归自然、乡土民俗风情、村落古建文化等为侧重点的发展模式。张亚玲(2014),认为我国休闲农业有市场拉动型,产业支撑型,景区带动型,企业集群型四种经营形态。

1.2.3文献评述综上所述,虽然有学者已经对休闲农业发展课题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在我国休闲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是滞后于实践的,加之研究各有侧重,所以我国的学者对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的高度统一的认识,因此学者们也没有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的定义,并且在研究中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实地调查研究少而理论分析较多,缺少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来分析休闲农业的运行情况,有闭门造车的嫌疑。二是侧重于微观,热衷于个案,同时具体可操作性较少提及,没有实施系统化的研究,研究成果对现实指导意义不大,所以说,以后我们在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中,还是首先搁置争议,注重调查研究,多看重其实际操作性,多追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2.1中牟县概况2.1.1自然地理概况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发展的程度,也影响着休闲旅游景色的整体质量,进而决定着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能力。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北濒黄河,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达616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农耕期多达 309 天,有高达240天的无霜期,这为多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复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其中大蒜、西瓜、花生、等是中牟特色农产品,优越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这是中牟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最大的优势。

同时中牟县处郑州、开封之间,与二者相距的车程均不过30分钟,交通便利,连霍高速在县城北11公里处穿过,极大便利了郑州北环和西环的市民来中牟参观游玩,加之郑州国际机场也仅仅距离县城28公里,机场高速可以快速高效地带来大批游客,同时京港澳高速从县域西部横穿而过,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陇海快速路和计划建设的地铁4号线,更是极大地节约了郑州和开封市民到中牟的行车时间,便捷的交通使得郑、汴城市居民进入中牟休闲度假异常方便。

2.1.2历史文化概况中牟县位于黄河之滨,黄河在县域北面呼啸流过,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见证地,中牟县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县域内众多的文物遗迹交相辉映。据上世纪文物普查情况得知,全县拥有百余处古文化遗产遗址,主要有仰韶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也涌现出了包括朱固村、官渡桥村等具有鲜明风格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出土的珍贵文物有龙山文化遗址的古磨棒、镂空鼎足、古磨盘,裴李岗文化遗址的灰陶器,仰韶文化遗址的沙质陶鼎、古斧等,这些世所罕见的文物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珍品,是中某县悠久文化传统的见证者。同时,境内著名古迹还有战国时期的梁惠王墓,建于宋代的寿圣寺双塔、贤王赵德芳墓等,多重历史重大事件使得中牟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旅游纪念意义。

2.1.3经济发展概况作为郑州都市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叠加的中心区域,中牟县处于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带上,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确立“三大主导产业”(汽车产业、时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都市生态农业三大产业),打造三个产业园区(汽车服务业博览园、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树立三个“一千”目标(汽车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旅游人数达到千万人次,农产品交易额达到千亿元)过程中,深入发掘了发展潜力,凝聚了发展动力。据《中牟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述,中牟县在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亿元,是2011年19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1.5倍,年均增长高达9.3%,在经济的突飞猛击中,文化旅游产业随之生长壮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的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面积达到132平方公里,现已累计引进项目58个,华强、海昌等优质文化企业相继入驻,同时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50余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海宁皮革城、绿博园、方特、杉杉奥特莱斯等项目相继投产运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中牟县因此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和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县。中牟县历年地区生产总值见图2-1:

图2-1  中牟县历年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图

2.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在2010年,为持续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中牟县提出了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突出地位,由此带来了近年来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牟县的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末的12.8:50.3:36.9调整升级为2017年末的8:32:60,现代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为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产业基础。截止2017年底,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余家,建成了晨明、汇艺、天邦、茂源等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园数十家,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倍增长,万亩西瓜、草莓、大孟镇宽海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更加完善。

生态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环境,才能吸引来游客,才能留得住游客。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总计980公里的155条生态廊道。实施了雁鸣湖生态水系、贾鲁河生态水系、三刘寨灌区中央湖引黄调蓄等7大生态水系工程,水域面积新增了1500余公顷。同时以新建的3个森林公园为抓手,带动群众新增绿化面积6500公顷,使得全县林地面积总计高达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在积极开展常态精细化大气污染防范治理工作的基础上,中牟县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荣获省级大气污染防治先进单位的市、县,由此持续优化了乡村人居环境。全县共涌现出一大批生态镇生态村,其中有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的雁鸣湖镇,包括白沙镇、官渡镇在内的省级生态镇4个、包括雁鸣湖镇韩寨村、姚家镇姚家村在内的生态村23个,为休闲农业搭建了优质平台。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中牟县生态农业渐成格局,2016年中牟县农产品交易额达到八百多亿元,旅游人数达一千万人次,闲时就近到中牟休闲旅游的人数持续增多,休闲农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中牟县三产业结构变化见图2-2:

图2-2  2017年中牟县三产业结构变化图

2.3中牟县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模式2.3.1农家乐我们现今所说的“农家乐”旅游模式,最初是借鉴国外的乡村旅游但同时带着及其鲜明的农家印迹,这种产业模式以农业和乡村消费为消费点,以城市市民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吃住游玩为一体的旅游场所总称。农家乐依托的是好看的自然田园景色,突出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能够极大地舒缓都市人所面临的各种精神压力,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中牟县依托草莓种植的优势,并结合域内河湖水塘众多的优势,注重开发以草莓采摘、垂钓烧烤为主农家乐旅游形式。比较有名的是万邦雁鸣湖休闲渔庄、罗宋村草莓合作社、岳氏草莓采摘基地、万滩镇桃园农家乐、郑开垂钓基地、渠首渔村等。

2.3.2休闲农庄作为乡村旅游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休闲农庄多是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但是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资金充裕的大中型公司也开始开展此项业务,万邦雁鸣湖休闲渔庄和志义庄园是中牟休闲庄园的代表。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运作的万邦雁鸣湖休闲渔庄,占地570余亩,投资人民币高达3亿元,园区以三个不同功能的小岛作为主体,一个小岛营造出精美的景观,游客可以登岛进行观光旅游,第二个小岛拔高定位,作为高级会所,主要接待高端客户,最后一个小岛集吃、住、娱为一体,是综合体。园区养殖有特种鱼类、种植了彩色蔬菜,是集观光游览、采摘垂钓为一体的都市型休闲农庄。河南志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400余亩的志义庄园,以养殖生态鱼类、进行农业观光和提供休闲度假为主打业务,打造围绕渔业进行旅游开发的休闲庄园新模式。

2.3.3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现代科技, 通过开发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在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和推广基础上,兼顾农业观光旅游业务。作为河南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牟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先头指导、辐射引路全县农业升级为目标,园区内主要有设施农业区、精品果蔬区、农业文化创意区、高档花卉区等功能分区,现已入驻企业16家,累计投资达30亿元。近年来园区连续多年圆满举行农业嘉年华、中牟西瓜擂台赛等节日、比赛,极大提高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等荣誉称号,创建成果显著。同时,中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当前中牟县水系规划建设、雁鸣湖风景区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在给城市居民带去体验田园生活、旅游观光休闲的基础上,吸引城市大批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注入到农业,更进一步地打造科技领先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园区。三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如表2-1所示:

 

 

表2-1                三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模式

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农家乐

投入少、经营灵活;回报快,盈利能力强

同质化竞争严重;配套设施较少,服务水平整体较低

突出创新特色,开发体验项目;突出服务特色,保持朴实淳厚本色;突出卫生特色,注重餐饮住宿整洁

休闲农庄

企业经营为主,服务水平高;设施较齐全,娱乐项目较丰富

收益较高,但对运营难度较大;景观体验性较差;产业依托不够

引入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改进家族经营模式;明确经营理念,找准依托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园

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具有稳定的产业收入;经营状况较好,提供大量安全丰富的农产品

投入和规模较大,回报周期长;普遍面临用地、资金、人才、规划定位等问题

引入社会资本、分摊本;找准定位,为科技产  业园,紧跟农业科技前沿

 

3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调查,一一列举出与研究对象有紧密关系的各类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把这些不同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把研究对象的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在对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时,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运用SWOT 分析法将会为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1优势(Strengths)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中牟位于河南省中部,作为郑州市的市辖县,东面紧挨着开封,向西紧邻着郑州,集空运、铁路、公路各类运输方式优势于一体,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京九铁路、106国道在县域东部穿过,京广铁路、107国道在县域西部穿过,组成纵向路网。县域内连霍高速、220国道、郑开大道、郑民高速等横贯东西,组成横向路网,县域北面濒临黄河,城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5公里。郑州中心城区将有5条地铁通向中牟,优越的位置,便捷的交通为中牟县带来了大量的游览参观人群。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见图3-1:

 

 

 

 

 

 

 

 

 

 

 

 

 

图2-2                                                                 

 

 

 

 

图3-1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二是资源丰富,创建成果丰硕,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7年,全县共建成有1.5万亩都市型生态农业带,超过5000亩的湿地农业带和1.5万亩的生态林。中牟县大力实施县域内水系治理工程,贾鲁河全面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后续的二期工程正在快速推行,小清河和丈八沟两条河流疏浚、连通工程稳步推进,结合鸟类保护课题,大范围修复黄河湿地,为鸟类提供了超过3000亩的新增栖息地,在持续不断大规模的水系治理工作基础上,全县水域面积新增稳增。同时作为承接大量观光休闲游客的载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三星级以上的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达到10余家,各类小而精的农家乐庭院遍地开花。在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基础上,中牟县连续16年圆满举办“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农业部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通过资金拨付,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引导广大休闲农业从业者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2015年郑州市下发的文件《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配足郑州市各县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用扶持资金,以完善配套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加大招商引资为举措,支持以中牟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都市型现代农业也被中牟县政府确定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用各类用心有趣的节日活动,打造田园特色旅游线路,把县域各个景点纳入一个互联互动的分享体系中,让游客玩得好、留得住。

3.2劣势(Weakness)一是宣传力度弱,品牌辐射能力不够强。休闲农业目前在全国已经是一个热点产业,但是中牟县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休闲农业业主对观光农业的宣传重视不够到位,即便是做了宣传工作,也是笼统宣传,持续时间短,覆盖面窄,宣传平台、宣传方法单一,产生不了有效的带动吸引效果,并且只对一些名气较大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进行宣传,而对那些规模较小的休闲农业项目,要么不了解,要么不愿意花费成本宣传,而小规模休闲农业业主,也没有资金去进行有效长期宣传,各方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二是土地流转有体制机制障碍。在2010年国土资源部的115号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和农业园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②]。这条规定加大了休闲农业用地约束,因为在休闲农业开发中,成一定规模的园区为了一定会建设上述基础设施,这就设置了一定的制度障碍。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本农田只能种植大宗粮油作物,而休闲农业大多是凭借此类经济作物赖以取得收益,这就使的休闲农业缺乏景观和产品基础。可以说,所涉及的土地违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中牟县大型农业项目中。

三是季节性强,冬季经营惨淡。因为农业总是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所以休闲农业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令性、季节性,春、夏、秋三季是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旺盛季节,而在冬季,除了个别园区有温室大棚能够提供采摘服务,因为农作物凋零,加之中牟县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独特冰雪景观,所以休闲农业无法实现常年的持续性营收。

3.3机遇(Opportunity)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大量客源。随着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和地方战略“郑汴一体化”的提出,“大郑州”格局逐步确立,未来随着郑州市及周边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圈将会持续扩大,城市人口也必将大幅增长,这些都代表着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旅游观光人群数量增加,给中牟县休闲农业带来了预期持续向好的市场潜力。

二是面临良好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生态环保,中央层面更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相比较传统旅游以取得经济利益为重的目标,农业生态旅游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收益。所以说自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极其重视休闲农业旅游,纷纷出台了鼓励扶持政策。同时,生态旅游的兴起,也表明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持续看重,可以说,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蓬勃发展。

三是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引导消费结构调整升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逐步得到满足的,只有收入提高,满足于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后,才会转为追求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在2013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9700元,城镇居民达到20000元,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大量有旅游观光需求的消费者为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长期的客源。中牟县四年来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见图3-2:

   图3-2 中牟县四年来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

3.4挑战(Threat)一是休闲农业旅游模式面临省域内其他旅游模式的挑战。河南省孕育着丰厚且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栾川老君山、巩义康百万庄园等均在河南这篇土地上巧妙融汇,天然孕育的景观和创造出的人文资源相互争辉,再加上这些景观、建筑发展的时间早,也比较成熟,并且风格多样,宣传力度强,有较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所以在游客中的知名度也较高,这样消费者就能够有更多其他的景区可选择,从而造成分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游客。

二是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中牟县多数休闲农业管理运作人员多是由原来农村人口直接转化而来,并且休闲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直接转变,这就使得原来受教育水平低,相对服务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大量涌入休闲农业产业,使得服务质量跟不上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产品创新尚显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中牟县休闲农业项目尤其是以农家乐采摘园为主的小规模服务方式提供者,在看到此种方式能够取得经济效益时,纷纷效仿,有很多在前期并没有进行项目开发设计规划、致使特色不足,在开发经营模式、打造服务体系方面高度趋同,无非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再辅以采摘、垂钓、烧烤等活动。这就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以至于特色不足价格来凑的局面,由于缺少核心竞争力,阻碍了中牟县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4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4.1提高农户综合收益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交叉的产业,服务要求很高,与之相匹配的度假村、酒店、超市、种植园等需要大量包括厨师、服务员、种植员等在内的服务人员,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休闲农业产业经营者大多是选择在当地招聘大量农民,并加以专业化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极大增加农民收入基础上,使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5)

一、引言

休闲农业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新型产业,它是在农业的基础之上把旅游和农业进行结合,以此吸引城市游客。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追求更高的精神方面的消费成为现如今居民更迫切希望享受的。休闲农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产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承受了各种比较大的压力,更需要间歇性的心态调整去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休闲农业的类型主要有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科技观光园和民俗文化村,休闲农业的农业与旅游结合方式缓解了资源约束并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绿色产业。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长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的发展一直处于互不干涉的状态,但是发展问题单单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彼此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现如今京津冀人口趋势依然大量聚拢在北京,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来自河北的逾五分之一,人口的过度增速已经大大超出了京津两地的承载能力。河北省虽然临近北京但因相对落后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依靠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使地区资源环境不断恶化,严重污染的空气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就河北来讲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加大休闲产业的投入和研发,推动其发展速度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基于生态需求、市场需求和绿色产品需求三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满足了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保障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可以大大增加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

(1)自身资源优势为协同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构想自提出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差异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天津和河北具有自身的特色资源,北京作为首都,无论在科技发展还是文化发展方面都是最发达的,郊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也比较快速。天津作为一个滨海城市,资源是相当丰富,近几年天津的休闲产业园区数量也不断增加,休闲农业的发展在逐步加快。历史悠久的河北地区文化资源较多,比较适合作为休闲旅游的去处。因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并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促进多方位和宽领域休闲农业体系的形成。

(2)立体交通网络的发展为协同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外部条件

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交通的跨区域发展状况,伴随京津冀三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日常商务往来和旅游等迫切需要高密度的交通网络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观点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外部条件,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机会。

三、相关文献概述

随着近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很多学者倡导地方农业应该跟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休闲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赵洪波;刘宝会;马礼等人[2012]指出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完美进行结合,是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刘秀艳;高国忠[2014]阐述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自身特色、重视经济效益上,并完善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等的保障措施;杨骁[2016]提出加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创新、保护农村文化是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扩散辐射效应的重要措施。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1.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市内各地区较为突出的果业和林业等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些年,北京休闲农业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下图是北京2005年以来的年度休闲农业经营收入水平。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到2015年休闲农业的年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39.2亿元,但从2012年至今的数据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速在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在前几年由于资源环境以及市场比较大的需求,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但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本地的文化资源和环境是有限的,此外人们的消费模式也是在不断追求新鲜感,一成不变的休闲农业模式会降低居民的消费积极性。

2.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休闲农业是一个综合产业系统,其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大量文献,本文在指标的选取方面筛选出3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北京市的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和交通条件,对于以上的影响因素,本文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农业基础(Agriculture);用旅游总收入表示旅游发展状况(Tour);用公路网密度表示交通条件(Traffic),在此说明公路网密度的含义是公路里程与当地土地面积之比。被解释变量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LA),用休闲农业的经营收入来表示。

本次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05年至15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旅游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站。

(2)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三者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地的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会影响本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得知,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变量自身的变动对休闲农业l展所带来的影响,即当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每增长1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0.048681亿元;当年旅游总收入每增长1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0.006279亿元;当公路网密度上涨一个百分点,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6.475336亿元。因此,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会受到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农业基础良好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改变市场的需求水平,交通的便利显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支撑,三者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实证检验可以得知,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会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但由于休闲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在现实社会产业的发展中,还有诸多因素会对其发展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如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但由于休闲农业的重点在于农业的旅游业的结合,因此在把重点放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上。

1.加强政策支持,消除区域划分障碍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相关政策的支持为不同地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撑。目前京津地区面临严重的“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加大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难度。从政府角度考虑,有利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缩小发展水平差异,克服因区域划分而导致的行政障碍。例如现在京津冀地区实行的优惠补贴政策,北京和天津的优惠补贴政策相较于河北更好一些,优惠的力度更大,使得京津周围城市更加贫困。因此,制定统一的优惠补贴政策,此外应加大贫困地区的补贴力度和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休闲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同质性较高,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不断增强,大大增加了产业之间的竞争力。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创意产品带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市场范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正确路径。

休闲农业的创新基于文化、自然环境和旅游产业等多种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底蕴较深,资源丰富,把文化创新作为核心,同时兼顾生态系统保护,并结合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有效性,不断激发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农业技术人员是休闲农业进行创新的源泉,高新技术人才是现如今市场比较缺乏的,下图中呈现了京津冀三地近些年的农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变化趋势,河北省包含多个城市,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数值较大。因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研发,吸引创新引导和经营能力强的人才,增加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产品和创意产品,给消费者增加多方面的刺激和体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辐射效应,引导其他产业进行快速发展。

3.建立统一休闲农业旅游战略规划

京津冀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统一的战略规划作为前提,旅游发展状况作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地之间统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不仅有利于地区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京津冀地区的广泛合作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机会,实现区域内的共赢发展。

上图是2005年至2015年京津冀三地的年度旅游总收入,北京的旅游业发展一直三地中处于较高水平的,在2011年之后,河北旅游收入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并超过天津的发展水平。目前到2015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旅游业年度总收入分别为4607.1亿元、1914.2亿元和3434.0亿元,但折线图表明北京远远高于津冀两地,所以京津冀地区应该建立统一的发展规划,设定共同的休闲农业旅游目标,进行战略合作来实现协同发展。

4.统筹资源环境,打造统一休闲农业品牌形象

京津冀地区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周围旅游市场,游客主要是近距离城市的居民,表明休闲农业缺乏市场推广,广告力度较小,影响力较弱。因此,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举措,要把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的打造作为重点,在统筹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产品推广提高休闲产业知名度,从而不断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钟庭,马彦丽,高展翔.京津冀协同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16,02:23-27.

[2]侯艳艳,阎斌.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6,08:27-28.

[3]姬悦,李建平.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休闲农业园区定位与思考[J].世界农业,2016,09:232-236.

[4]戴苗.京津冀农业观光园协同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5.

[5]冯浩,周彦忠,沈铭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休闲农业研究[J].北京农业,2015,09:7-8.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6)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一项中心任务,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效的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将田园景观和农业经营活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促进农村产业格局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就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对如何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讨论和研究,实现阶段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互相促进。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传统农业经济的功能是单一的,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将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形式与第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农村经济向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例如,生产、生态、文化、旅游等经济功能的结合,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了渠道,对当地经济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能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单一的加工生产限制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拓展农业生产的广度,最大程度的开发农产品的观赏价值,不仅能够获取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经营利润,还能获取旅游方面的收益,增加了农产品经营的途径。

3.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完善农村配套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例如,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住宿、交通等基本条件的完善,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导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可以促进本地农民接收更多的知识、新文化,给村民提供向城市居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能促进农业知识的广泛传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二、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场所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在发展休闲农业之前要解决好交通、通讯、住宿等一系列的问题。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为城市游客到农村旅游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所以发展休闲农业的当地应该积极寻求交通、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开辟农村旅游专线,提高农村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2.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

休闲农业的发展切忌单一性,否则发展会受到较大的资源性限制,并不能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每个地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习俗,农村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得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休闲农业和文化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赋予休闲农业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突出本地特色,提高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

3.休闲农业要始终突出“农”的特性

外来游客对休闲农业的追求,主要是注重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体验。所以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将休闲农业的形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精密的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果园采摘,在农家生活做饭等,将农村生活始终贯穿在休闲农业活动当中。其次,要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例如促进种植、养殖等一体化,创建高效农业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其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休闲农业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而旅游开发的核心是要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应该制定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措施,建立明确的制度保障体系,结合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素质教育培训,不断的提高农村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休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口碑,是实现休闲农业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5.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始终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尤其游客π菹信┮档淖非笠幌钅谌菥褪桥迓躺、天然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农村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农村在休闲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证原生态和原风貌,切忌过度追求商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效的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将田园景观和农业经营活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促进农村产业格局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应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场所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始终突出“农”的特性;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吕金宝,熊涛,李陆等.建立村级休闲农业职业农民精确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5(29).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7)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长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的发展一直处于互不干涉的状态,但是发展问题单单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彼此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现如今京津冀人口趋势依然大量聚拢在北京,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来自河北的逾五分之一,人口的过度增速已经大大超出了京津两地的承载能力。河北省虽然临近北京但因相对落后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依靠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使地区资源环境不断恶化,严重污染的空气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就河北来讲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加大休闲产业的投入和研发,推动其发展速度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基于生态需求、市场需求和绿色产品需求三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满足了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保障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可以大大增加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

(1)自身资源优势为协同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构想自提出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差异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天津和河北具有自身的特色资源,北京作为首都,无论在科技发展还是文化发展方面都是最发达的,郊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也比较快速。天津作为一个滨海城市,资源是相当丰富,近几年天津的休闲产业园区数量也不断增加,休闲农业的发展在逐步加快。历史悠久的河北地区文化资源较多,比较适合作为休闲旅游的去处。因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并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促进多方位和宽领域休闲农业体系的形成。

(2)立体交通网络的发展为协同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外部条件

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交通的跨区域发展状况,伴随京津冀三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日常商务往来和旅游等迫切需要高密度的交通网络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观点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外部条件,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机会。

三、相关文献概述

随着近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很多学者倡导地方农业应该跟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休闲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赵洪波;刘宝会;马礼等人[2012]指出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完美进行结合,是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刘秀艳;高国忠[2014]阐述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自身特色、重视经济效益上,并完善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等的保障措施;杨骁[2016]提出加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创新、保护农村文化是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扩散辐射效应的重要措施。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1.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市内各地区较为突出的果业和林业等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些年,北京休闲农业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下图是北京2005年以来的年度休闲农业经营收入水平。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到2015年休闲农业的年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39.2亿元,但从2012年至今的数据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速在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在前几年由于资源环境以及市场比较大的需求,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但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本地的文化资源和环境是有限的,此外人们的消费模式也是在不断追求新鲜感,一成不变的休闲农业模式会降低居民的消费积极性。

2.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休闲农业是一个综合产业系统,其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大量文献,本文在指标的选取方面筛选出3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北京市的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和交通条件,对于以上的影响因素,本文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农业基础(Agriculture);用旅游总收入表示旅游发展状况(Tour);用公路网密度表示交通条件(Traffic),在此说明公路网密度的含义是公路里程与当地土地面积之比。被解释变量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LA),用休闲农业的经营收入来表示。

本次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05年至15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旅游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站。

(2)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三者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地的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会影响本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得知,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变量自身的变动对休闲农业?l展所带来的影响,即当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每增长1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0.048681亿元;当年旅游总收入每增长1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0.006279亿元;当公路网密度上涨一个百分点,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6.475336亿元。因此,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会受到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农业基础良好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改变市场的需求水平,交通的便利显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支撑,三者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实证检验可以得知,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会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但由于休闲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在现实社会产业的发展中,还有诸多因素会对其发展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如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但由于休闲农业的重点在于农业的旅游业的结合,因此在把重点放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上。

1.加强政策支持,消除区域划分障碍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相关政策的支持为不同地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撑。目前京津地区面临严重的“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加大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难度。从政府角度考虑,有利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缩小发展水平差异,克服因区域划分而导致的行政障碍。例如现在京津冀地区实行的优惠补贴政策,北京和天津的优惠补贴政策相较于河北更好一些,优惠的力度更大,使得京津周围城市更加贫困。因此,制定统一的优惠补贴政策,此外应加大贫困地区的补贴力度和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休闲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同质性较高,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不断增强,大大增加了产业之间的竞争力。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创意产品带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市场范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正确路径。

休闲农业的创新基于文化、自然环境和旅游产业等多种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底蕴较深,资源丰富,把文化创新作为核心,同时兼顾生态系统保护,并结合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有效性,不断激发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农业技术人员是休闲农业进行创新的源泉,高新技术人才是现如今市场比较缺乏的,下图中呈现了京津冀三地近些年的农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变化趋势,河北省包含多个城市,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数值较大。因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研发,吸引创新引导和经营能力强的人才,增加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产品和创意产品,给消费者增加多方面的刺激和体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辐射效应,引导其他产业进行快速发展。

3.建立统一休闲农业旅游战略规划

京津冀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统一的战略规划作为前提,旅游发展状况作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地之间统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不仅有利于地区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京津冀地区的广泛合作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机会,实现区域内的共赢发展。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8)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乡村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地主要位于成都、北京、云南等地,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多从地域的角度来分析,甚至以地名为模式命名,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北京通过不断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现将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早,云南旅游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

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特点

成都郫县农科村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农家乐的故乡,以农家乐、三圣花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三个旅游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转变,逐渐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乡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前行。

参考文献:

[1]金冰心.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14:1-44.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9)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人力、物力投资不够,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卫生较差,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手续繁杂,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3.1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指的是,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于小琴 单位:北京生态园林集团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0)

1设计理念

为了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我国由过去的传统型农业生产向适应未来发展的多功能复合型现代农业综合体转变。注重保护生态与园区建设的综合模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即“与绿地共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融合[1]。

2设计构思

依据土地自身的价值,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创造多功能复合型综合体、整体化的大景观系统。

3园区结构布局

以中国传统的扇形作为道路的骨架形式,连接几大区域,使其成为放射状辐射全区。

4园区用地布局

园区在用地布局上分为六大区域。4.1居家养老区当下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资源日益紧张,老有所养问题突出。园区在西南角专门开辟出一块安静的区域作为老年人的养生养老之所。该功能区主要由老年人居住、生活、娱乐及医疗服务中心构成,打造“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值”的养老新概念、新模式[2]。开启快乐的老年后现代生活:天天有人陪,天天有事忙,天天有快乐!4.2科普体验区该功能区由园区博物馆和探索科普广场组成。本博物馆的特色是体验式博物馆,参观者在观看的同时还能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栽培、养殖及管护等过程,使现在都市里缺乏农作物基本知识的人们能够更直接的学习及体验。探索科普广场由农业科普为题材的展示版、浮雕、雕塑及长廊、座椅组成,是人们学习、交流农业知识的室外基地。4.3休闲观光区该功能区为滨湖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区,定位国内高端,围绕湿地构建具有湿地特色的休闲、观光、餐饮、烧烤等主题休闲观光区[3]。4.4农事作业区该功能区以农事活动、作业为基础经营特色农业,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农业业态。利用农业景观和乡村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和度假。4.5中央服务区该功能区为全区的中央核心服务区,定位于国内高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和观光产业。打造集湿地主题休闲、高端特色餐饮、国际风情美食、旅游精品购物等为一体的主题服务区。以中央苇鸟观光酒店及会议会展中心为主力项目,拥有超一流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全区提供完善的全方位服务。4.6别墅度假区该功能区以高端别墅度假区为主力项目,紧紧围绕湿地生态文化主题,打造新型休闲旅游地产,构建颠覆性休闲度假概念。购房者可自住,也可以平时交给园区服务中心进行出租游客服务,宜商宜住,扩大增值空间。度假者可购买房产,也可以临时租住,依据个人经济情况,灵活享受湿地休闲娱乐。

5结语

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必须考虑其重要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呈现的绝对是不同的自然景观。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人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风光及美不胜收的地域环境(如哈尼梯田、皖南的村落、原阳的梯田等),这些人世间的奇景均不是设计师的创造,而是当地的人们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自然形成有机论”认为纯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受周围所有条件综合限制、制约形成的,看似无序但受到强大的各种力量的牵制,在无序中完美地形成一种体系。如湿地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将场地中人为活动与自然条件相互交融,使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形成完美的融合。每一个景观的塑造都是在创造一个美丽的画面,在该地块中如何创造富有特性的湿地沿岸画面?基地整体呈扇形展开,如同中国传统折扇在微风中轻轻舞动,在雅致的扇骨下呈现出立体的水墨丹青。将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将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将整体湿地的景观构成为意境悠远的中国山水水墨画。总之,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非是园区简单的形式所能够呈现的,设计想要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将形的东西抽象,将神的内涵提炼,将传统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邓辅唐.湿地植物及其工程应用[M].云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1)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于是人们开始关注闲暇生活。早在18世纪工业社会形成之初,西方一些社会思想家就开始关注闲暇生活,研究闲暇生活。在国外,关于闲暇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并趋于成熟,形成了闲暇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主流文化。而在国内,对闲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侧重于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和小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研究,或者是对人们整体闲暇生活的研究,而对农村地区农民的闲暇生活研究还不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农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闲暇生活正朝着多层次、新领域转变,在这方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空间广阔。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先生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解决。今天中国农村依然存在这四大弊病。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和建设,旨在消除农村的“愚、穷、弱、私”。农民闲暇作为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民的闲暇方式作为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农民闲暇又与农村的“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的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本文选题的一个缘由。

二、概念界定

研究农民闲暇,首先要界定其核心概念——“闲暇”。对于“闲暇”或“闲暇生活”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闲暇”的定义,即把闲暇看作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后所剩余的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谈到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时,许多学者就会想到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定义,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恩格斯则把人们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部分,为生存所需的时间为劳动时间,而用于享乐和发展的时间为闲暇。法国思想家法拉格在被视为闲暇社会学诞生标志的《闲暇的权利》书中指出,闲暇既是劳动所得,也是一种人生条件或人权。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创造休闲的概念,也都不断地对这一概念做出新的界定。”“最初,休闲仅被视作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后得到恢复的一个方法;后来,休闲成了人们寻求快乐与地位的一种手段;当然,也许休闲最终会成为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一种活动”。[1]10戈比认为,把有关闲暇的种种定义归类就会发现它们出现在四种语境之中,分别是时间(time)、活动(activity)、存在方式(stateofexistence)和心态(stateofmind)。我国学者刘福成将闲暇定义为社会成员在非社会劳动时间中那份由个人自由支配、使个人充分发展的时间。王雅林认为闲暇时间是人们从事各种闲暇活动的载体,闲暇是一种时间结构、活动结构和心理结构相统一的特殊社会现象。谷中原、余成普认为“闲暇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活动概念”。[2]田翠琴和齐心在总结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后,对闲暇给出了如下的定义:闲暇是融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者为一体的多层面的复杂现象。[1]14

农民闲暇的核心概念是闲暇,但是同样不能忽略“农民”这一定语。纵观国内学者们对农民闲暇的研究不难发现他们所指的农民不仅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而且还包括从事非农生产但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即户籍在农村的人,或泛指一切农村人口。

三、农民闲暇的意义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一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需要时间恢复体力,农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体力的恢复,这可以说是农民闲暇最基本的意义。张敏、包佳道根据戈比的所说的“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农民闲暇有助于促进农民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生理和心理需求,给农民更多的满足和愉悦,而且农民通过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以及读书充电,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激发农民个体发展完善的热情与活力。[7]

农民闲暇是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的分配上与农民的生产是相矛盾的。但是,农民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同样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卢锦珍指出,“开展农村闲暇教育,可以引导农民把部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钻研先进的种养技术,这有益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或引导农民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从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提高自己的市场适应能力;或者引导农民学习上网、经营管理等新的知识技术,使农民以现代的经营手段、经营策略迎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挑战。”[10]由此可见,通过教育进行适当的引导,农民闲暇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休闲促进新农村人际和谐,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亲朋好友、邻里间的聊天漫谈、玩笑逗乐等闲聊型休闲,或是农民在自由的时空下进行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农民释放心理压力,保障自身身心健康,实现农民自我的和谐,而且有利于彼此加强沟通,缓解人际矛盾,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农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提高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休闲推动新农村全面进步。适当的休闲能缓解压力,使农民获得身心愉悦,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并且闲暇时间的学习能提升农民的素质。休闲本身作为一个产业,能够促进消费、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盘活经济,繁荣市场。与休闲相关的各类生产活动如旅游、购物、娱乐业等等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休闲经济发展得好,能够带动整个社会良性运行。我国农村人口多,要是农民休闲参与经济创造,休闲经济发展空间将会更大,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从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四、农民闲暇状态的研究

(一)农民闲暇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正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二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量剩余。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闲暇时间的总量处于稳定地小幅上升的趋势,“农民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长达305分钟,生产劳作时间却只有380分钟,劳作时间仅比休闲时间长一个多小时。”[3]当然,很多学者并未对农民闲暇时间做深入调查,仅仅很笼统地指出农民闲暇时间是在不断地增多。刘福成指出不同地区农民的闲暇时间分配差异较大。一般经济水平较高如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郊区的农民闲暇时间较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农民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农闲时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因此,他认为“我国农民闲暇时间的长短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却恰恰相反,愈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闲暇时间愈长,愈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闲暇时间则愈少。”[4]田翠琴和齐心认为农民闲暇时间的变化则呈U字型的曲折变化,即经历“大量的空余时间”至“空余时间减少”再至“现代意义的空闲时间增多”的变化过程。

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往往表现在闲暇活动上。研究表明农民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比较单一,主要消耗在消遣娱乐活动上(如看电视、打牌、搓麻将、聊天等),而那些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学习性、发展性的活动(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活动等)的时间则很少。不同的学者对农民闲暇活动类型的划分有所不同。谷中原、余成普则根据马克思曾经对闲暇时间做的一个最基本的分类相应地把闲暇活动分为消遣娱乐型活动和提高素质型活动,前者包括看电视、走亲戚、聊天、打牌下棋等,后者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活动、从事艺术和科学创造活动等。这两种活动在人们的闲暇生活中相辅相成,前者具有补偿、恢复体力和精力等功能,后者对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田翠琴、齐心将农民闲暇活动划分为消遣娱乐型、社交型、学习型和闲呆型四种。在农民闲暇活动中看电视是最普遍的选择,“看电视的节目主要集中在电视剧、电影片类(占70.1%),观看科普和新闻类节目较少(占18%)”[4];其次是打牌或者打麻将;再其次就是聊天、无事可做、走亲访友;很少有农民在闲暇时间读书看报,外出旅游的就更少了。

虽然农民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但农民对闲暇的满意度并不高,“农民缺乏闲暇的幸福感觉。”[5]农民对闲暇生活丰富度的主观感受是“不太丰富”,认为工作重于闲暇,“挣钱第一,闲暇第二”。在农民的日常消费中,物质消费处于重要地位,闲暇消费处于次要地位,而且支出性闲暇消费少、非支出性闲暇活动多,农民的闲暇消费意识比较淡漠。[1]199

也有学者从不同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农民闲暇生活的差异性。田翠琴指出农村性别差异所带来的闲暇差异,并深入分析了此现象的原因。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普遍少于男性,因为她们还承担几乎所有的家务劳动。在闲暇时间的利用上也比男性单一,聊天是最普遍的选择。另外,随着农村的分化,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职业群体的闲暇生活也有区别。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闲暇生活的质量越高。在职业方面有着复杂性,但“农民闲暇时间的安排、闲暇活动内容和心态都带有一定‘职业痕迹’。”[1]246-247

(二)农民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上文描述中可以发现,农民闲暇生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郭景萍撰文指出我国农民闲暇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农民闲暇时间少,主要用于补偿和恢复体力;二是利用闲暇时间的一些现代方式(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的普及程度大大落后于城市;三是一些早已为城市居民进行的文化消遣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听音乐会等,城市居民还很少问津;四是农村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闲暇社会问题,如封建迷信活动、现象的存在。[8]范大平、刘红燃也认为农民闲暇生活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并指出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建设严重滞后。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农民闲暇生活方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休闲生活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6]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探寻农民闲暇生活落后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没有必要的设施和娱乐场所是制约农民闲暇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休闲设施匮乏,没有像样的公共休闲场所,甚至连原有的剧场、影院、文化站也成了“空壳”。[7]“在我国53000多个小城镇和农村集镇上,拥有影院、文化馆(站)、电影放映队、演出团体的为数极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8]从主观上来说,农民闲暇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闲暇生活。只有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休息、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才会凸现出来,而且农民的收入不如城市职工稳定,这一切迫使农民不太重视闲暇生活,甚至视闲暇为懒惰。“农民休闲意识封闭落后:很多农民将休闲理解为吃喝玩乐、认为闲生是非、丧志。”[7]农民闲暇的价值并未在农民的身上体现出来。

许晓芸、王力平进一步指出,我国农民闲暇生活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我国目前对农民闲暇生活尚无有效的控制机制,农村的闲暇生活更是管理的‘空白区’,再加上闲暇娱乐设施等硬件的缺少,农民的闲暇生活相对贫乏,由闲暇而滋生的越轨和违法行为突出,许多农民的闲暇时间是以、酗酒等形式度过的,一些娱乐场所甚至成为的专用场所。”[9]

五、改善农民闲暇生活的建议

针对农民闲暇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张敏、包佳道认为,要提高农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必须做到:(1)培养农民文明休闲观念,提升农民休闲品位加强对农民的休闲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休闲观,养成“工作时间好好地工作,玩的时间好好地玩”的习惯;(2)开发农村休闲资源,建设农村系统休闲工程开发农村所固有的休闲资源,利用农村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使农民将自己生活的乡村,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场所;将农村中很多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味的民间艺术,改革创新,发扬推广,丰富农民的休闲生活。建设农村系统休闲工程,加大对农民休闲设施和场所建设的投入,如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等运动场和博弈活动室;改善文化馆的条件和设施,使原有的农村图书馆、小剧场剧院、文化广播站真正为农民提供休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虚拟互动型网络、互动电视等现代信息传输手段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3)倡导农民休闲方式多元化,拓展农民休闲范围利用可能的休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休闲,不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乏味的休闲方式。还要拓展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突破农村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等的影响,走出个人自娱自乐的狭小天地,参加农村公共娱乐活动和出外旅游,特别是网络等突破时空界限的现代化休闲。[7]刘福成认为应该把农民闲暇消费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首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集中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通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的创评活动,抓好乡风、村风、明风建设,刹住风、迷信风、宗教风、人情风等歪风邪气。再次,农闲时间应多组织图书、报刊、电视、剧团、科技等部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使这一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另外,文化部门、社会文化工作者应多创造一些能真实反映农民自己生活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等好作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

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是提高农民闲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李明义首次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加快小城镇和农村集镇的建设。集镇离农民较近,农民骑车或步行在很短时间内就可到达,即可享受城市文明,又不耽误生产劳动。”郭景萍认为应该将农民闲暇发展为乡村——乡镇企业——集镇三个层次的网络闲暇。以乡村为基地,组织安排好农民日常的闲暇生活;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带动农村闲暇生活的蓬勃开展;以集镇为中心,推动农村闲暇生活向高层次发展。总之,乡村——企业——集镇的闲暇活动结构,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并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闲暇生活方式合理化调控的巨大网络。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滞后,只能通过教育来解决。卢锦珍认为农村成人闲暇教育要围绕组织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基本原则展开,可以利用当地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开设各种学习班、讲座等,可以依托农村各种业余文化团体和农村文化示范户的开展,通过群众性的体育、文艺竞赛、表演活动开展闲暇教育,可以利用家庭成员互帮互学及个人自学展开闲暇教育。[10]

六、结论

综上所述,对农民闲暇现状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闲暇时间、闲暇活动、闲暇心态三个变量来测量,认为农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但利用方式单一,娱乐消遣性活动为主,缺乏闲暇的“幸福感”。不仅如此,农民闲暇还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如闲暇生活方式严重滞后、现象的存在等等,之所以如此,主观上在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没有正确的闲暇观;客观上在于文化设施不完善。针对这个情况,学者们认为应该培养农民的闲暇观念,开发农村闲暇资源,修建必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有条件的建立一个乡村——企业——集镇的闲暇活动结构等。

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农民闲暇生活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者们针对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滞后所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也没有体现社会学独特的视角。二是学术界对农民闲暇的关注和研究不够。笔者在搜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时,发现研究农民闲暇的学者不多,资料也不是特别丰富。目前学者对农民闲暇的研究仅限于个别地区的农村,而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不同区域的农民的闲暇方式有差异。只有更多的学者在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实地了解中国农民闲暇的全貌。

参考文献:

[1]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谷中原,余成普.山区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以大别山区一行政村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35.

[3]石秀印.农民闲暇:对我国以人为本程度的一个衡量[J].河北学刊,2006(2):238-239.

[4]刘福成.农民闲暇消费问题刍议[J].消费经济,1996(6):8-10.

[5]郭景萍.我国农民闲暇福利现状与合理化构建[J].求实,2005(5):89-92.

[6]范大平,刘红燃.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建设[J].零陵学院学报,2004(2):93-96.

[7]张敏,包佳道.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民休闲[J].宜宾学院学报,2006(10):66-68.

[8]李明义.提高精神消费水平[J].消费经济,1993(5-6):5-6.

[9]许晓芸,王力平.试析农民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8-21.

[10]卢锦珍.试论农村成人教育中的闲暇教育[J].成人教育,2004(3):11-13.

[11]郭景萍.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J].重庆社会科学,2000(1):27-32.

[12]游俊,龙先琼.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2000(1):52-56.

[13]田翠琴.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5):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