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50:03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1)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2)

从国内体育休闲旅游人才培养来看,培养的层次有本科、高职高专类。本科层次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校的旅游学院或系部开设的体育旅游课程。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等。另一种是体育院校,较早的有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旅行社及各类体育休闲旅游企业从业的高素质的中高层次人才。高职高专类,如云南旅游学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等,这类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面较宽,主要从事各级各类健身中心及体育俱乐部教练、社会体育领域各部门管理与技术指导、旅行社或度假型酒店商业体育休闲旅游经营领域等工作;还有的从事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疗养、康复、保健机构的培训和指导。近年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旅游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或举办过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培训,但招生规模均不大。

二、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指导思想

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课要为实习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使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之间有机联系,以整体高效育人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礼仪修养、应变能力及专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培养的人才具有实践能力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其培养目标的制订须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要兼顾培养对象的可塑性和已经具备的文化基础。其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掌握体育休闲旅游的基本规律,能在体育休闲旅游与服务领域从事体育休闲旅游工作的服务与管理、组织策划、经营推广、咨询指导以及运动保健、户外拓展旅游、健身教练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

具备优良的服务理念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熟悉有关休闲体育与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掌握休闲体育、旅游管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休闲运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所需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基本技能、基本原理;了解人体科学的有关知识与运动损伤预防与救治的基本技术;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知识、法规及休闲体育产品营销知识;了解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的系统理论知识。

(2)能力结构

系统掌握专项休闲体育运动技能,为从事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工作做好准备;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经营管理打好基础;掌握企业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具有无纸化办公以及网络营销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四)主要课程

1)公共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职业道德与创业指导。

2)旅游学课程体系

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中国历史常识、饭店服务知识与技能(体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向)、导游服务知识与技能(体育导游方向)等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选择。

3)体育学课程体系

理论课:休闲体育导论、运动人体科学基础、体育社会学、身体机能训练、运动项目概论、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体育经纪人。实践课(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选择):身体素质训练、休闲健身体育项目理论与技术。

三、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进行联合、定单式培养

开设新专业,要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联合、订单式培养。如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喜洋洋集团签订定向委培体育休闲旅游专业学生协议,强化了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双赢效果。利用学校外部资源(社会各行业的休闲健身场所、旅游度假酒店、旅行社、体育旅游主题公园等),联合培养、落实实训基地,作为体育休闲旅游活动项目开展点,不失为提高专业培养水平及社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打造精品课程

体育休闲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服务意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体育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健身指导等)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在课程设置时,形成以体育与旅游科学两大学科的一系列基础课程“宽厚”的学科基础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面。加强体育实践课程、技能训练等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课程兼具理论性、技能性等特征,打造体育休闲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应整合学校、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团队进行开发与建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3)

近年来,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国民的需求。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在此基础上,“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一词也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

一、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概述

(一)休闲度假城市定义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和空间,发达的休闲产业,普遍的休闲活动,适宜的休闲度假环境和氛围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包含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和狭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是指休闲度假是城市的共性,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舒心的休闲环境,满足他们的休闲需要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度假城市。另一方面,狭义上的休闲度假城市基本上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的休闲度假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决定着城市的性质。

综上所述,休闲度假城市可以概述为:在城市中,休闲活动普遍,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休闲产业占重要地位,符合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要求。宜居住,宜人性,具备欢迎游客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在营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理想城市空间时,其环境资源条件必须包括成熟稳定的城市建成区、成长活跃的城市功能拓展与发展区、保存完好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优质宜人的自然景观生态区,这样的城市,则可以称之为“休闲度假城市”。

(二)旅游城市定义

旅游城市,是指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业产值超过城市GDP的7%的一类城市。

此外,有发达的旅游业、丰富的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和支撑,以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资源,借助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形成旅游主导产业和特色显著的城市品牌,成为在世界或洲际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发展旅游城市应具备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情况

因此,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过程。“住、行、游”是休闲度假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房地产市场培育“住”,交通体系和汽车产业培育“行”,而旅游发展的根本定位是“游”,意味着休闲度假游已经逐步成为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到中等发达时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是“文、体、美”的概念,到发达时期,就是“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时代。目前,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当中涉及了如下几个方面。

1.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产品转型。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即度假、商务、观光,适宜发展什么,优势是什么,就发展什么,各种旅游产品综合配置。

2.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市场转型。本地市场与小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周边市场与中型休闲度假旅游闲相对应,远程市场与大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不同的休闲空间与不同年龄的需求相对应,不同的设施与不同层次的需求相对应。

3.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管理转型。在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无论是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还是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不断走向成熟。

4. 城市转型。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条件,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另外一些正在起步阶段的城市,也借鉴了其他的城市发展经验,不断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迈近。

5. 发展转型。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开始按照国务院41号文件的要求,推动产业融合,构造大旅游体系。从旅游服从大局,到旅游服务大局,实际上无论服从还是服务,都意味着旅游是边缘化的。而现今强调的是旅游融入大局,构造大局,这个观念的转换,就逐渐将旅游边缘化转向旅游中心发展,就是主流。一是促进城镇化;二是服务工业化;三是拉动新农村;四是推动国际化。这样的格局,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就是中心工作和发展主流。我国自1998年开始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此后共有339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此外,我国自2007年至2013年,共有48座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如表1。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但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少,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要达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度假名不副实,概念模糊不清

休闲度假旅游应该是以休闲、健身、放松为主要目的,要利用其环境和一些服务项目、基础设施等创造出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其选址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以便度假者可以在此真正享受到休闲度假旅游带来的舒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由于希望做到以度假者为依托,选址多临近城市,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休闲度假项目其实质俨然成为了游乐园一日游的翻版。除此之外,许多建设者和经营者在追逐利益为目的的基础上,假借休闲度假旅游之名,经营房地产销售为实。 (二)基础设施薄弱,设施陈旧,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些度假区接待游客能力遭到制约,导致无法满足大批量的度假者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也相对陈旧,服务水平低下,例如有的度假区海水浴场粗陋,许多体育运动设施破败,游乐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度假区内的住宿设施缺乏个性特色,众多疗养院的硬件体系陈旧老化等。

(三)季节差异明显,淡旺季失衡

我国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因此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自然景色比较萧条,大多数休闲度假旅游区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尤其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树木凋零、河湖结冰、自然景观较为荒凉,气候比较寒冷,使许多水上运动无法在冬季进行,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损失惨重。

(四)个性特色不突出,盲目跟风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相当一部分无视地方特色、地域差异及自身环境条件,盲目的跟风模仿,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明确的主题,导致没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也就没有长远的生命力。例如苏州多地打造以园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其他一些省份在以经济收入可观的基础上,开始生搬硬套,完全无视自身是否符合园林休闲度假的条件,照搬照抄,毫无个性特色。

四、对策及建议

(一)慎重选址,重视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意识

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选址应综合分析环境与区位两大方面。因此在休闲度假旅游区选址前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其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景观品质等开发因素,作为选址的一项最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综合考量环境与区位两方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该地的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此外,政府和官方机构可以通过传媒或是自身宣传积极引导休闲度假的意识,使真正的休闲度假旅游不仅是深入民众的心,也要深入一些投资者、建设者的心,这样才可以使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真正良性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服务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改善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交通状况,完善交通网络,充分结合当地的先天条件,将相应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网络完善起来,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长足发展。其次,提高接待能力,改善设施设备,将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一些陈旧设施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充分满足现代度假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使度假者充分感受到放松和休闲,以度假者的满意度来衡量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水平程度。

(三)弥补季节性不平衡,加强营销力度

休闲度假旅游区淡旺季突出,可以体现出该休闲度假区的优势和特色季节。因此在充分考量将淡旺季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应该通过一些管理措施,例如淡季提出一些对度假者优惠的套餐或服务来缩小季节差异。在特色月份则着重推出相应的特色休闲度假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吸引大批的度假者。同时,加强营销力度,例如可以向度假者推荐该区淡季的优惠项目,将旺季与淡季进行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缩小季节差异。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4)

1 关于休闲相关概念的论述

休闲的英译是Leisure。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思是休憩和教育活动,揭示出从事休闲活动和教育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系,也即休闲活动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程度为前提的。

1952年,瑞典哲学家皮鲁耳出版了《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洼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态度,人有了休闲,就会因为心态的平和而感到生命的快乐和意义。经过分析整理,常常见到的有以下三种:

(1)从休闲的最基本意义进行分析,认为休闲是“时间”,主要指“劳动以外的时间”,这类的学者有马惠娣、邓崇清、季国清、美国学者托马斯和杰弗瑞等。

(2)把休闲看作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状态”,持这类观点的学者有许斗斗、季忠、刘啸霆、美国学者约翰・凯利等。

(3)把休闲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对时间的使用”,这类学者主要有楼嘉军、邓志阳、梁颖、宋瑞、法国建筑师科尔比西埃、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埃等。

从这些定义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休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是一致的:一是,认为体现“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而且这样的时间是人们求得必要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二是,具体的休闲呈现物是一种表现人类生活方式的动态状态或过程;三是,认为休闲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体悟人生与领略自我、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自由”三个需要之中。

2 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赵振斌1999年在“人文地理”杂志上发表题为“双休日休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的文章,认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还比较高,我国处于国内旅游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内旅游的特点应是短程、短时、少花费,周末休闲旅游正具有这些特征。因此,双休日休闲旅游应成为我国当前国内旅游的主要形式。刘群红在2000年发表文章认为:旅游目的地正在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向通过旅游是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因此,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和支柱,休闲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认为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呈现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2004年,冉斌对我国休闲旅游研究的结论是:“中国的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中国的休闲旅游产品和旅游装备生产体系亟待加强;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可以缓解旅游产品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供不应求现象,在客观上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扩大了经营范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的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吴克祥等根据发达国家旅游市场观光旅游只占30%,休闲旅游和户外运动占70%以上份额的现实,认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单一模式上,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随着我国居民自由时间的增多,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休闲观念的形成,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正在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多层次的旅游休闲需求要求改变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应该构建以休闲活动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哈什・瓦玛在2001年“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上说,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的第四大消费市场,中国人将钱花费到休闲旅游上,正成为一种趋势。

3 国内外休闲研究发展动态

3.1 国外休闲研究的发展状况

国外的休闲研究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工业的发展后逐步成熟起来的。很多思想家试图通过休闲,重新思考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形式。休闲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消费门类。有关休闲的研究视角也开始多元化。到目前,国外(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已经建立了包括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行为学、休闲心理学、休闲人类学、休闲政治等在内的完善的休闲学科体系。国外的主要研究机构有:

(1)世界休闲组织(World Leisure Org.)

成立于1952年,它是一个具有联合国咨询地位的非官方机构,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有关国家、地区的官方、非官方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举办论坛,提供出版物,开展相关研究、教育、咨询和培训项目。其主要出版物World Leisure Journal和World Leisure 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

(2)美国休闲和娱乐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Leisure and Recreation)

(3)加拿大休闲研究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Leisure Studies)

(4)欧洲旅游和休闲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ATLAS)

(5)美国公园与游憩管理研究会(American Academy for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5)

1.休闲与休闲旅游。休闲指人们通过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来达到恢复体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休闲的一种方式。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界定为: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休闲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和个人事物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暂时性的旅行和居留的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1)休闲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样,休闲包含了旅游的大部分内涵,并且比旅游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2)旅游强调离开惯常的环境之外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特指旅游者,而休闲没有地域环境的限制,其参与主体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非旅游者———居民。因此,休闲旅游在概念上应该为休闲和旅游的交集,并且优于大众旅游中一般的观光休闲,因此,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在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活动如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以休闲的方式满足放松或愉悦,达到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休闲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强调“闲、慢、质”,即休闲旅游突出:悠闲、慢游,追求旅游的品质保证和满意度。

2.传统旅游地。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极其界定较多,但总体趋向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较长经营历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具有悠久的旅游发展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历史上,桂林就是历代文人士人的旅游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第一批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于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

3.休闲旅游体系。显然,休闲旅游并不等同于休闲,也不等同于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崛起以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可以说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更是旅游深度发展的一种标志。休闲旅游体系就是研究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更好发展,完善休闲旅游供求,形成休闲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和整体体系。其研究能为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传统旅游地休闲旅游体系构建意义

1.休闲旅游是国际、国内旅游深度发展的趋势。休闲,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概念与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说明了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关专家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将继一些发达国家之后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旅游康体、娱乐、传媒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将主导新一轮的经济大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性产业,[1]显然,满足休闲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旅游来看,旅游活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并且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了消费的基本内容。但从现实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开发的层次浅,旅游活动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从需要出发的放松和精神享受,反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受其累,如我国的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旅游。因此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尤其传统旅游地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势。2.促进传统旅游地产业升级,开拓和提高旅游地市场空间与消费能力。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年,典型代表的7个传统旅游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虽然绝对量呈正增长态势,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降低。[2]究其原因,传统旅游地产品主要为资源依托型,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旅游深度和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缓慢。作为传统旅游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相对较久、知名度较高,但从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旅游地在面临新兴旅游地崛起后,凸现出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弱势。因此很多传统旅游的先后开始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步法。近年来,“休闲”概念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崛起,使休闲旅游的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休闲旅游能造就游客对目的地的持久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休闲的特征,旅游者停留时间长,能促进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休闲旅游综合性更强,对相关产业具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休闲旅游及其体系建立不仅能针对性改善传统旅游地产品及市场现状,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消费能力,增强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1.桂林及旅游发展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接待入境旅游和发展国内旅游方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最早崛起者。自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游客以来,桂林旅游发展被认为经历了初创期(1973-1977)、发展期(1978-1987)、停滞期(1988-1996)、二次发展期(1997-2000)。[3]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桂林旅游的日趋发展和成熟,桂林旅游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制约和约束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现在,桂林旅游包括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区域格局,是一个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传统旅游地区域。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6)

1.休闲与休闲旅游。休闲指人们通过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来达到恢复体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休闲的一种方式。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界定为: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休闲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和个人事物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暂时性的旅行和居留的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1)休闲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样,休闲包含了旅游的大部分内涵,并且比旅游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2)旅游强调离开惯常的环境之外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特指旅游者,而休闲没有地域环境的限制,其参与主体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非旅游者———居民。因此,休闲旅游在概念上应该为休闲和旅游的交集,并且优于大众旅游中一般的观光休闲,因此,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在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活动如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以休闲的方式满足放松或愉悦,达到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休闲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强调“闲、慢、质”,即休闲旅游突出:悠闲、慢游,追求旅游的品质保证和满意度。

2.传统旅游地。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极其界定较多,但总体趋向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较长经营历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具有悠久的旅游发展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历史上,桂林就是历代文人士人的旅游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第一批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于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

3.休闲旅游体系。显然,休闲旅游并不等同于休闲,也不等同于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崛起以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可以说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更是旅游深度发展的一种标志。休闲旅游体系就是研究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更好发展,完善休闲旅游供求,形成休闲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和整体体系。其研究能为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传统旅游地休闲旅游体系构建意义

1.休闲旅游是国际、国内旅游深度发展的趋势。休闲,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概念与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说明了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关专家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将继一些发达国家之后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旅游康体、娱乐、传媒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将主导新一轮的经济大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性产业,[1]显然,满足休闲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旅游来看,旅游活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并且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了消费的基本内容。但从现实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开发的层次浅,旅游活动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从需要出发的放松和精神享受,反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受其累,如我国的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旅游。因此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尤其传统旅游地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势。

2.促进传统旅游地产业升级,开拓和提高旅游地市场空间与消费能力。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年,典型代表的7个传统旅游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虽然绝对量呈正增长态势,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降低。[2]究其原因,传统旅游地产品主要为资源依托型,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旅游深度和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缓慢。作为传统旅游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相对较久、知名度较高,但从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旅游地在面临新兴旅游地崛起后,凸现出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弱势。因此很多传统旅游的先后开始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步法。近年来,“休闲”概念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崛起,使休闲旅游的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休闲旅游能造就游客对目的地的持久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休闲的特征,旅游者停留时间长,能促进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休闲旅游综合性更强,对相关产业具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休闲旅游及其体系建立不仅能针对性改善传统旅游地产品及市场现状,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消费能力,增强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1.桂林及旅游发展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接待入境旅游和发展国内旅游方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最早崛起者。自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游客以来,桂林旅游发展被认为经历了初创期(1973-1977)、发展期(1978-1987)、停滞期(1988-1996)、二次发展期(1997-2000)。[3]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桂林旅游的日趋发展和成熟,桂林旅游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制约和约束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现在,桂林旅游包括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区域格局,是一个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传统旅游地区域。

2.桂林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的条件与必要性(1)宏观上GDP经济增长与带薪假期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参与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条件,21世纪休闲旅游的来临和需求转向,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性支出所占有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休闲时间的增加也是休闲经济得以兴起的前提,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步调整假日,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15天,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些客观条件的转变和宏观环境及制度为桂林旅游转型和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环境和土壤。(2)中观上成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休闲旅游体系构建。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桂林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但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转型、升级时刻,休闲旅游的市场趋势逐渐显现。从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旅游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旅游发展。桂林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2000年以后,桂林实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地市合并和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客源市场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城郊乡村旅游,大桂林旅游圈的阳朔旅游等,促使桂林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以来,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4]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应积极顺应旅游市场转变,发展并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在这样一个具备成熟稳定旅游产业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构建休闲旅游体系具有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已经成熟。(3)微观上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促进了休闲旅游体系的建立。休闲被认为“是关注和关怀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它是现代社会物质高速发展后的一种精神需要,即休闲是一种获得物质享受和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消费。[5]休闲旅游,属于休闲活动中以旅游进行休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闲性,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始关注旅游质量和休闲实现的基础上,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的旅游现象,将逐渐被休闲旅游所取代,注重旅游活动中的“闲、慢和质”。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已经开始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随之日益庞大,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成为我国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7)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和丰富的生活资料,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传统休闲观念的缺失,本文在对中西方传统休闲思想回顾的基础上对休闲本质进行重新解读,提出现代社会要把握休闲本质,倡导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同时对当前休闲与旅游关系作了简单梳理,提出在辨析与争论中共同发展才是休闲与旅游发展的自由之路、和谐之路。

【关键词】休闲;本质;旅游

休闲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是人类最古老的理想,也是最美好的愿景。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和丰富的生活资料,但这只是理想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传统休闲观念的缺失,人们对于休闲本质的存在某些误读,认为休闲就是吃、喝、玩、乐,休闲就是丧志。因此只有真正认识休闲、理解休闲才能善用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真正实现“休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成长,在休闲中领略人生的真谛,寻求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一、休闲本质

从人类存在开始,休闲命题就已出现,但对于休闲,国内外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但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却毋庸置疑。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重新回味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休闲价值观,认真解读休闲之本质,对倡导科学的休闲方式、社会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休闲观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对闲暇时间的哲学思考被认为休闲研究源于古希腊时期,他提出了“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以及“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的思想[2],其休闲思想对后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可从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文文化传统中折射出来。如卢梭、梭罗、伏尔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理性, 倡导回归自然、回归人的生活、回归沉思;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追问“在”的意义等[3]。

西方最早致力于休闲概念研究的是19世纪末期凡勃伦(Vablen,1899),他在其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中的论述了宗教、美学、学术讨论与休闲的关系,指出关于休闲(或闲暇),是指那种非生产性的时间耗费[4]。

1952年瑞典哲学家皮鲁尔出版了《休闲: 文化的基础》一书,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所决定的,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人有了休闲,就会由于心态的平和而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5]。

古德贝( Godbey, 1999) 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 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6]。

由此可见,在西方学者休闲思想中, 休闲不仅是一个概念、活动, 与家庭、教育、科学、宗教、游憩、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更是精神层面的活动, 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理想、和谐、美好的愿景。

(二)中国传统休闲观

中国文化传统中休闲的含义源远流长,这在儒家、老庄、佛家思想中都有体现。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人格的养成即重视人伦之道。提倡“德者事业之基”、“德不孤,必有邻”,注重内心的体验和修养,并且化为自己的言行,才是真正的休闲;并且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的,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道家休闲观以回归自然、任性逍遥为其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对闲适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是体现道家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庄子·刻意》中有“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人士,避世之人,此闲暇者所好也”,道家认为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追求天地合一,“返璞归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佛家思想中休闲观集中体现于一首著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讲究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一种超越的境界,称为“顿悟成佛”。佛家要人做无心人、无求人、无事人,过一种闲而又闲的舒适生活,追逐超越的同时更向往自由,所以用解脱来形容那种感觉。所谓“解脱”就是为了摆脱尘累,为了超越自然,寻找解脱,获得感官和心灵的愉悦,佛家选择过而不流,通而不滞,随缘自在的休闲方式[7]。

对此,喻学才(2006)作了精辟总结:孔子的学说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道理;老子的学说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道理;释迦牟尼的学说则主要讲如何使人的身心矛盾和谐的道理。当然,这样区别只是从大的方面区分三位先贤的侧重点,详细地说, 他们三位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人的身与心如何和谐相处、有限的人生和无穷的宇宙应该如何共存等重大问题的论述[9]。

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休闲活动的核心的思想理念基本一致,即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其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合理、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而不是尔虞我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不是犯罪、流血与战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对地球资源的无情掠夺。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意义和快乐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人文现象, 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 是使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 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也是发展文明社会最有效的途径[10]。

二、休闲与旅游

关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诸多学者已经做过深入研究,但这二种活动形式到底是同一种活动还是二种不同的活动,亦或是二种相互交叉的活动,现在说法莫衷一是,争论颇多。争论最为激烈的则是休闲是否包含旅游的问题。

(一)“休闲包含旅游”观点

持“休闲包含旅游”观点的如我国休闲活动研究的“扛鼎者”马惠娣,她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 而旅游则不是,旅游是“人的休闲智慧的产物之一, 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之一, 是一种文化精神生活”,所以,“旅游的确是人的休闲生活和休闲行为的一个内容”[11]。

一部分旅游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如岳培宇、楼嘉军(2005)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 旅游是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休闲旅游则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新型产品形式”[12]。

王国新(2006)则从产业的角度论述了两者的隶属关系,他认为“旅游和休闲的区别主要是看活动参与者是否出行……休闲产业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 物质的与精神的) 密切相关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包括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等”[13]。

王静(2007)通过比较旅游和休闲的定义,认为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第一,不管是休闲还是旅游都是发生在闲暇时间里的;第二,两者所从事的活动主观上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旅游和休闲相比限制更多:第一,旅游必须要离开常住地或是惯常环境,而休闲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第二,旅游必须在一年以内,而休闲则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所以说,休闲在某种程度上的涵盖范围比旅游的范围要广,旅游即“异地休闲”,可以说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或是说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活动方式[14]。

以上观点均是从旅游方式、休闲方式的角度或者说从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的角度来对二者进行比较,从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的角度不难得出“休闲包含旅游”的结论。但是这种比较恰恰忽视了二者在“目的性”及“地域性”方面的差别,而“目的性”及“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正好是休闲和旅游最根本的区别。

简单的认为休闲包含旅游的观点是不严谨的,容易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造成“以偏概全”的结果。刘德谦等从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的角度出发对“休闲包含旅游”观点予以反驳。

(二)对“休闲包含旅游”观点的反驳

刘德谦(2006)认为,在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中,休闲与旅游首先是有着共同的内容的( 即旅游活动中的休闲旅游就是休闲中的异地休闲) , 因此休闲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在旅游活动中的“事务”( Business) 类旅游和“其他”( Other ) 类旅游是“非闲暇”( Nonleisure)类旅游,它有着不同于“闲暇”( Leisure) 类旅游的规律与特征;因为旅游是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活动, 因此它的非本地性质是与闲暇所不同的。

他认为,休闲和旅游的本质差异在于:虽然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活动,虽然常常需要相同相似的基础, 或者也还需要相同相似的心境, 但是休闲主要是从时间的范畴来认识的, 而“旅游”考虑的却是地理范畴的位移” [15]。休闲和旅游二者关系既有共通的部分, 又有不可能互相包容的部分,可以以两个相交圆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如图2)[16]。

薛莹(2007)从旅游者的定义出发,认为根据旅游者的通俗定义,business tourists往往不包括在休闲之列。同时她还指出“WTO 把国际游客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tourists,一类是excursionists。后者是指那些在一国停留时间不超过24 小时的短途一日游游客。将这种划分原则应用于国内背景时,就可以实现对Tourism和recreation的划分。两者的区别在于:旅游者必须在空间发生一个旅行的特征,在时间上发生一个至少停留一个晚上的特征时,才会产生旅游,而休闲,则无须这些[17]。

另外谢彦君(1999)对旅游所进行的界定也说明了旅游活动中包含有休闲内容,但有些内容却超出休闲的范畴: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这一定义中,出于商务目的的旅游活动显然是不在休闲活动之列[18]。

王惠(2009)在其研究中也指出,以商务为主的事务型旅游活动类型虽然少有游,但因其无可置疑的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和高消费,被列入了旅游活动的范畴。这种旅游活动不是受人自身内在休闲需求的驱动,不应属于休闲活动之列[19]。

当然,对于旅游与休闲概念及其归属的辨析,根本目的是为了厘清研究思路。从行业发展实践、学术研究的现状水平和近期发展趋势看,总体上,旅游渐渐休闲化,休闲渐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重视旅游与休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研究。因此严格、明晰区分休闲与旅游的概念,明确休闲与旅游的产业边界,并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让休闲与旅游结合发展, 做大做强休闲业和旅游业才是当务之急[20]。

同时,对基本概念关系的认定, 也许是学术讨论中永远都要进行的问题[21]。“休闲”和“旅游”的关系辨析可能还要持续进行下去,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学术界对于“旅游”、“旅游者”定义的辨析和探讨一样。因为, 任何一个概念本身以及与他者之间, 都会不断出现新的背景、新的内涵及新的联系, 所以,也许永远都要关注它们在源与流上所发生的变化。

三、结语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其《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22]古人对休闲本质的把握如此真实、准确,而今人却在消费主义引导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在无度的消费中耗费所谓的“幸福”,确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呼唤传统休闲价值观的回归

中西方传统休闲价值观和休闲文化传统,均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所包含的审美的理念、道德的观点、价值观等都将对现代休闲的发展产生校正、平衡、弥补的作用。因此我们呼唤传统休闲价值观念的回归,从基础教育开始至大学学堂,加强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哲学思想和经典的休闲理念,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等优秀休闲思想贯穿于休闲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现代休闲与传统理念的完美融合。

(二)倡导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

政府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和提升人们的休闲生活观念和态度,引导和鼓励人们去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方式。同时,加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探索古老、传统地域文化复兴的多种方式,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剧院、公园绿地、游憩空间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等。

(三)加强现代休闲教育

现代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休闲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对社会公共进行诸如“何为休闲”、“怎样休闲”的相关教育和指导,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在更多的大学中设置“休闲专业”,培养休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探索在合适的教育层次中开设“休闲教育”课程,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选择和判断适合自己的休闲行为,从而为现代休闲市场培养忠诚的参与者,促进休闲市场的发展和完善[23]。

(四)促进休闲与旅游和谐发展

休闲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是二者关系之要义。所以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休闲与旅游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融合发展的实践进程,分析其规律、研究其趋势进而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而非“空谈”式的讨论。相信随着休闲业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二者关系我们也将会有新的认识。

总之,树立科学、文明的休闲观,在“成为人”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促进休闲、旅游的和谐发展,才是休闲本质真正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我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3:46.

[2]张建.国际休闲研究动向与我国休闲研究主要命题刍议[J],旅游学刊,2008-5:68.

[3]于光远,马惠娣.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2卷第9期:90.

[4]郭鲁芳.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历史与进展[J],经济学家,2004-4:67.

[5]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 [J]社会科学家,第16卷第5期:18.

[6] Geoffrey Godbey .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 plor at ion[ M]. State Colleg e, PA: Venture Publishing , 1999.

[7]姚建云.传统文化映射下现代休闲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3.

[8]姚建云.传统文化映射下现代休闲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6.

[9]喻学才.休闲的最高境界[J],旅游学刊,2006-11:P7.

[10]于光远,马惠娣.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2卷第9期:91.

[11]马惠娣.关于我们时代休闲与旅游的三点看法[J],旅游学刊,2006-10:P6.

[12]岳培宇,楼嘉军.国内休闲理论研究阶段、重点及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18.

[13]王国新.浅谈我国休闲旅游与休闲产业、休闲社会的发展关系.旅游学刊 2006-11:P8.

[14]王静.从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看现代休闲,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4.

[15]刘德谦.也论休闲与旅游旅游学刊[J],2006-10:12.

[16] Sue Warn. Recreation & Tourism[ M]. UK: Nelson Thores Ltd, 2002.

[17薛莹, 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27卷第5期:829.

[1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49.

[19]王惠.休闲与旅游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171.

[20]许春晓.结合发展: 休闲与旅游的近期趋势[J],旅游学刊,2006-11:P8.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8)

 

一、休闲渔业旅游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1、休闲渔业旅游的概念

中国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市进程化的加快,人们对于休闲渔业旅游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海洋型休闲旅游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湖泊型和水库型休闲渔业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定义目前尚属空白。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休闲渔业旅游(包括海洋型、湖泊型、水库型)的概念:

休闲渔业旅游是以海洋、湖泊、水库等自身资源为依托,结合市场需求把旅游资源和渔业进行配置优化,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行业与渔业结合起来, 把垂钓、潜水、赛艇、攀岩、休闲观光、水族观赏等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完全涵盖吃、住、行、娱各块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2、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兴起了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休闲渔业旅游在某些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如:浙江、广东、福建等。

经过多年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以千岛湖、象山为代表的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当地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浙江省分别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发文确定了杭州白马湖休闲渔业基地、象山县北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基地、三门蛇蟠度假村等多家单位为省级休闲渔业旅游示范基地,带动了浙江省各地市开展休闲渔业旅游的热情。

3、休闲渔业旅游研究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国外休闲渔业旅游注重市场研究,对游客进行细分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描述性的定性分析越来越少,较多地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邮件调查等方法获得资料,运用大量的定量方法,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而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恰好相反,国内研究对某些问题(如休闲渔业的发展机制、经营管理等)涉及较少旅游论文,深度不够,习惯于描述性的单一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上的论证和阐述,实际案例研究较少。针对上述不足,休闲渔业旅游研究要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针对浙江省广泛的湖泊型、水库型、海洋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旅游需求-供给分析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通过旅游需求-供给研究,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与供给能力,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最大可能地提高游客对休闲渔业旅游的满意度。我们对来浙江进行湖泊型、水库型、海洋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居民进行人口特征、旅游偏好、出游方式、满意度等相关性因素统计分析,提出对休闲渔业度假旅游项目新建或改造的相关建议。此外,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近一年休闲渔业旅游参与情况作为因变量,得到了重要的回归方程,这对政府根据休闲渔业旅游目标市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和降低营销成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

本次研究于2009年5月一10月,以湖州太湖、杭州西湖、淳安千岛湖、象山黄金海岸、舟山、新安江水库、赋石水库的游客为调查对象。七处市场需求调查问卷各发放150份,共回收问卷965份,有效问卷859份。以渔业旅游从业人员为对象发放140份市场供给问卷,共回收95份,有效卷91份。

(一)若干描述性实证研究结果

(1)消费者人口特征描述性实证结果

从年龄阶段来看, 24%的游客是未婚的单身男女,有37.2%的游客是夫妻两人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来进行休闲渔业旅游,应该说大龄的未婚男女和年轻的父母更有机会相携出游。

从职业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32.5%,企业职工25.7%,教师13.5%,个体工商户9.6%,学生占7.9%。通常“蓝领”需要安静的休息休闲;而 “白领”则更需要运动,象潜水、赛艇、攀岩等极限运动。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休闲渔业旅游的游客大部分的学历都在高中以上,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98.2%。高学历的人一般收入也较高,会产生主动希望对外部世界多了解,多看看的旅游需求,目的性较强。

从月收入来看,其中52.8%的游客月收入在501-2000元之间,28.6的游客月收入在2001-5000元之间,4.9%的游客月收入少于500元,这部分游客主要是学生,通常节假日、黄金周或寒暑假,他们会和家长一起出游。

(2) 休闲渔业旅游消费特征总结

表1 休闲渔业旅游消费特征一览表

 

基本情况

类别

人数(人)

百分比(%)

选择合适时间进行休闲渔业旅游

周末

161

18.8

节假日

206

24

寒暑假

217

25.2

带薪假期

180

21

其他

95

11

休闲渔业旅游时间总计

1天

275

31.9

2天

211

24.6

3天

196

22.7

4-6天

119

13.7

一周

34

4.0

一周至二周

17

2.0

二周至半个月

27

3.1

休闲渔业旅游支出

 

 

1000元以下

275

32

1001-3000元

357

41.6

3001-5000元

172

20

5001-10000元

44

5.1

10000以上

11

1.3

支出最多的项目是

 

 

185

21.5

153

17.8

107

12.4

152

17.7

88

10.2

景点门票

163

19

其他

11

1.3

旅游同伴是

亲朋好友

540

84.5

旅行社团友

79

9.2

商务业务伙伴

123

14.3

其他

17

2

休闲渔业旅游方式

散客旅游团

96

11.2

单位组织

173

20.1

自驾出游

201

35.2

公共交通出游

210

24.4

公务旅游

43

5

其他

35

4.1

旅游频率

一年1次

210

24.5

一年2-3次

465

54.1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9)

关键词:度假;旅游;休闲

1度假、旅游、休闲的概念界定

1.1休闲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将休闲界定为时间,即“Timefreefromemployment”,一般指人们除去工作和必要的生理时间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另一种将休闲定义为“theantithesistowork”,意思是“人们除工作之外所拥有的时间或做的事情”。人们在闲暇时间所做的事情不仅是做家务活、上街购物、参加各种辅导班,也可以是在社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或外出旅游。可见,旅游仅是人们进行休闲的一种形式,休闲概念的外延远大于旅游。

1.2旅游的概念

目前,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多种看法,作者在这里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所示:

(1)法国的让·梅特森定义为: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丰富经历和文化教育。

(2)李天元的《旅游学概论》定义为:旅游是非定居者处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3)奥地利的HermanVonSchullard定义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4)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上面的这几个观点可以说是从旅游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几方面来阐述的,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以分析得出:人们追求休闲愉悦的旅游是发生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之中,但人们由于工作等原因而进行的商务会议旅游等等却是人们在工作时间进行的,这样旅游的概念就同休闲的概念产生了交融,但旅游并不完全包括在休闲活动之中。

1.3度假的概念

在目前关于“度假”的概念中,所有的定义都是倾向于将度假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来谈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现在国家的旅游统计就是将度假作为旅游的一种目的来统计的;②度假必然引起时间空间的转移,这种特点恰恰符合判断是否属于旅游的几个条件(空间转移、和平目的、非经济)。以前对“度假”的种种解释如下:

(1)度假旅游是以休闲、健身、疗养及短期居住度假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多而出现,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是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更强调宁静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增进身心健康的休息和高质量的服务,以达到消闲健身的目的,使身心得到愉快的享受。

(2)度假旅游则是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度假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的,由于人们需要的不同,文章作者将求体验的休闲活动称为观光旅游,而将求健康的休闲活动称为度假旅游。

(3)度假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处于休息放松的目的到某一固定的目的地进行的较长时间逗留的旅游活动。

通过以上这些对度假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对度假旅游的认识有这样一些共性:度假旅游目的是求健康、求放松,求享受,对环境有更高要求,访问地相对固定,是一种旅游活动。

在分析以上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对度假旅游的概念界定:度假旅游是人们处于追求健康的心理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另外的一处进行的较长时间(至少一天以上或过夜)逗留的旅游活动。

1.4休闲、旅游、度假之间的联系

通过以上对“度假、旅游、休闲”三者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休闲的含义最广,包括人们工作之外的一切活动;旅游只是人们休闲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度假是人们追求健康的旅游活动。但由于目前对旅游的定义多将商务旅行包含其中,旅游和休闲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既为其所包容,又跳出其之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追求放松、逃避、解脱,即精神健康和情绪健康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度假和旅游将会在人们休闲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明证。

2度假酒店、度假村、度假区的概念界定

2.1度假区的定义

“度假区”这个词应用广泛且用法多样。对于不同的人它有着不同的含义。对有些人度假区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度假区;对于其他人度假区则可能是第二寓所、高尔夫社区、海边旅馆或滑雪场。总之度假区包含了许多这万面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通常由私营企业经营的经过规划和开发的房地产开发项目。⑵能提供接近或容易接近大自然、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或者具有参观吸引力的场所。⑶包括旅馆、分时制寓所和主寓所、第二寓所等。主要为旅游者、度假者、周末旅行者、季节性居民和寓所业主服务。另外,就度假地和度假区而言,度假地和旅游度假区其实意思是一致的。

在西方,由于国家是承认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度假区的开发主体有政府、私营企业主等,政府仅是其中的一种,有时甚至联合私人、外资等共同开发。然而在中国,土地是国家财产,任何个人都无法自己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土地、对景点、景区、度假区进行开发。旅游度假区是国家划定一定的范围进行度假区开发。并且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度假只对一小部分的人来说是现实的,度假区的开发只能由政府引导而构不成一种市场行为。所以,按照我国目前旅游度假业发展的特点,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旅游度假区是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完善的自给自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项目,能满足度假者多方面需求的旅游区。

2.2度假村及与度假酒店的区别

(1)度假村是三种因素的结合:①能提供把客人吸引来的娱乐设施;②能为外出客人提供住宿、食品、饮料等服务;③能提供充实客人停留时间的活动。按照住宿设施和酒店组合分类,度假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表1-1),度假酒店是度假村最常见的形式。

(2)所谓旅游度假村是人们为接待以各种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游客的旅游开发形式。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向旅游者提供成龙配套的全部旅游产品,并获得经济效益。

(3)世界旅游组织(WTO)将度假村定义为:度假村是为旅游者的较长时间的驻留而设计的住宅群。在它的全价中,除了住宿费外,还有公共设备、体育及娱乐设施的使用费。

在上述对旅游度假村的三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旅游度假村有这几个共同点:①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其次坐落位置有所选择,必须满足度假需求;②提供全套的娱乐和服务设施。但这几点只能是反映了旅游度假村同旅游度假区的共性,但旅游度假村究竟是什么?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还是住宅群?作者在本文中倾向于将旅游度假村看作是为度假服务的住宿设施的集合。因为度假是度假者较长时间的行为,必然涉及到住宿。表1.1中清楚地表明旅游度假村包含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度假住宿设施,定义3中也说明了度假村是为度假服务的提供配套设施的住宅群,从这个意义上应该把住宿设施看作旅游度假村的关键特征。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度假村的概念定义:旅游度假村是为度假和会议服务,坐落于自然景观优美并拥有完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住宿设施(住宅群)。

2.3度假酒店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1)度假酒店是长期以度假市场为目标市场,现也强调招徕会议团体、公司团体和奖励旅游团体,一般坐落在受欢迎的选址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热带岛屿及其他风景地,这些选址通常都远离尘嚣、空间开阔,可以提供诸如滑雪、划船、网球、高尔夫球等娱乐设施。因为客人在度假酒店的平均逗留时间通常比在商务酒店长,这就对客房设计等方面提出较高特殊要求,度假酒店还必须提供消遣、娱乐、有地方特色的吸引物、购物、矿泉疗养、保健和健身中心以及其他使人生活舒适的特殊设施。

(2)度假酒店往往位于具有独特的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地域,这要求度假酒店的投资者必须通过合适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性来满足并引导消费者的要求;度假酒店的住客大多以休闲为主,它在景观设计上经常要求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酒店设计的外向性与其环境的一体化;第二,自然环境与地域特色在酒店内部环境的巧妙运用;第三,当地文化要在酒店的地域特色中得以反映;还有就是度假酒店的度假产品的户外化及品牌化。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度假酒店的坐落地址十分重要,一般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热带岛屿和其他风景地。它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完善的娱乐设施和服务项目的酒店住宿设施。并且我们可以这样对度假酒店下定义:度假酒店是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坐落在受欢迎的景区,提供全套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酒店。按照这个定义,度假村是一个远比度假酒店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度假酒店、分时度假所有权和“家外之家”开发,度假酒店是度假村的一种形式。

2.4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

(1)度假区和度假村、度假酒店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指出度假区和度假酒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两者相互关联但又不能混为一谈。著名的度假区未必能导致度假酒店的成功开发,但成功的度假酒店的建设却可能加速一个受人欢迎的度假区的形成。

本文尝试对旅游度假区做这样的定义:度假区是一种地理区域划分,多是政府操作、扶持或引导,是政府施力而不是市场自然发育完善的结果。现在在我国只有那些经政府审批设立的度假区被认为是旅游度假区。而那些不在旅游度假区内建设的度假设施(如度假酒店、产权式酒店等等),只是单独的度假住宿设施性质,构不成一般意义上的度假区。简而言之,度假村和度假酒店可以坐落在旅游度假区之内,也可以坐落在旅游度假区之外。

(2)度假酒店和度假村之间的关系。

表1-1中告诉我们:度假酒店是度假村最常见的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度假村除包括度假酒店外,还包括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第二公寓(家外之家)等。度假酒店仅是其中一种以出卖度假服务换取收入的赢利性企业而已。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10)

闲与度假的关系问题,旅游业界长时间以来并没有对两者进行明确的细分,导致在旅游规划时,“休闲”与“度假”两词经常会被混淆在一起,“休闲度假游”、“休闲度假时代”、“休闲度假区”以及“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这一类词语会经常为我们所见。将“休闲”与“度假”混在一起并不科学,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休闲与度假的相关概念,引领旅游消费者对休闲与度假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休闲与度假的基础概念分析

(一)两者的涵义。

1.休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第一位对休闲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所提出的“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等观点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文明的演化与发展,而后众多旅游学者继续对休闲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大家比较认同的休闲的涵义,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间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活动虽然与人们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毫无关系,但与劳动并不冲突;休闲活动是人们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载体。

2.度假。在目前关于“度假”的概念中,所有的定义都趋向于将度假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来谈的,因此我们将“度假旅游”的概念提出。“度假旅游”是以健身、疗养及短期居住度假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多而出现,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是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从休闲与度假的涵义可以看出,休闲是人们合理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旅游行为是否发生与休闲方式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度假则是站在旅游的角度去分析人们在闲暇时间时产生的高层次旅游行为。

(二)两者的范围。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休闲,作为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们从来都有闲。休闲分为两类,积极休闲与消极休闲,消极休闲主要是睡懒觉、喝大酒、打麻将等。积极休闲包括外出旅游、多样化的文化项目、体育项目,甚至逛街、吃顿饭、喝茶都是休闲方式,在此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积极休闲,尽量去弱化消极的休闲方式。

其次再分析一下度假,在前面的概念分析中其实已经对度假的内容以及范围作了一定的解释,我们着重分析休闲与度假在范围上的区别。

通过对休闲的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休闲的内容涵盖范围远比度假大的多,虽然休闲方式中也包含旅游,但其仅仅是X光片中很小的一道,而涉及更多的是娱乐方式。度假则是旅游方式中一种主体表现形式,两者的范围存在明显不同。

(三)两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时间、休闲花费、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休闲兴趣和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核心”。而我国正式引入休闲指数来衡量生活质量,即“休闲指数”越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也就越高。过去,人们说“休息是为了工作”,现在的观点是:“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休闲已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度假则要求国民拥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但是根据当前中国国情,我们还不具备条件在国内普及度假,更无法去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两者在地位上存差异性。

二、以旅游为切入点分析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涵义及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

在休闲与度假的大框架下,我们将旅游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特点及潜在联系。

(一)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涵义。

1.旅游。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的休闲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丰富经历和文化教育。

2.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多元化旅游形式的总称,其注重的是旅游者在视觉上、精神上的享受,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环境,从而使自己的身体、精神各方面得到提升。

3.度假旅游。度假旅游是在休闲旅游背景下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媒体、商业机构、广告、时尚杂志等的推波助澜下,正在以舒适、优雅、品位与个性等特征呈现在大众面前。度假旅游包含两大理念。一是追求健康。现代健康的标准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情绪、精神、思想和社会健康各因素间的微妙平衡。例如度假旅游中的森林度假旅游、海滨度假旅游以及温泉度假旅游无不是通过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得到恢复。另一个是度假旅游使人们将有机会放慢生活节奏。“慢慢的旅游,慢慢的聊天,慢慢的喝茶,慢慢的吃饭……”是人们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二)以旅游为切入点分析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

旅游,在本质上是人类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进行的一种休闲活动。旅游需要实质就是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休闲需要之后,产生的高层次的需要,所以说,休闲旅游涵盖了旅游的全部内容,我们平常所发生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称为休闲旅游。

度假旅游是不同旅游形式中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相应的也属于休闲旅游的一个分支。休闲旅游包含不同类型的旅游形式,从最早的观光旅游到现在的生态旅游,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种旅游方式在休闲旅游框架中占据主导地位,21世纪是度假旅游的时代,度假旅游将成为休闲旅游中的主要旅游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必将再一次引领休闲旅游的腾飞之路。

参考文献: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篇(11)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学、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旅游安全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态旅游、旅游客源、地区概况、旅游财务管理、旅游项目管理、旅游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等学科。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