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8:37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集中、储存、传播、应用机制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向社会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一、信息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均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的代名词,它们并无时间先后之分,但共同标示了21世纪的特点。概括起来,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较先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知识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所言,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是生产设备,而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则是知识工作者[1]。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远较其储存更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整理,更多的信息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资料而已。第三,信息工具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众多研究发现,高校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缺点,由于追求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为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缺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现象严重。为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信息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许多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结论。如Trilling & Hood认为信息时代需要七大基本技能(7Cs),即批判性思维与行为(Critical Thing-and-Doing)、创新(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传播(Communication)、计算机素养(Computing)、生涯与学会自立(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等。《21世纪的竞争》(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报告则认为,信息时代的人才需具备十方面的技能,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2]。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根据乔伊斯和韦尔(Joyce B.& Weil M.)给出的定义,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被陆续提出,如模拟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自学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模式等[3],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 Internet网、多媒体技术等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校园局域网、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高校开始陆续出现,这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均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由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媒体的作用由教师的讲解工具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等[4]。以下仅就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

    教育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学生所处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卡兹丹(C.Cazden)曾将课堂对话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按照贝布里斯(N.Burbules)和布鲁斯(B.Bruce)的观点,教学对话应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赋权的知识建构过程。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这便决定了“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二者之间的对话往往并不平等,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师生之间常充满矛盾[5]。另外,传统的课堂对话结构由于其封闭性,使学生的思考和行为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最终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学习环境无疑会对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随着即时信息交互系统(如QQ、 MSN)、电子邮件收发系统、聊天室、网络社区(如博客、BBS)等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宽松的、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这种对话平台的创建,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平等的对话机制起到纠正作用,进而会解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发展。

    (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

    团队与合作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他人的协作和配合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之一。目前,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职员的重要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能学富五车,但在工作中却往往由于无法与他人配合、共处而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国外一些大学在教学模式中有意引入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合作项目,如共同准备案例、学习小组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双赢”理念。如美国高校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有三种形式:小组活动(Group work)、切块拼接式学习(Jigsaw)和团队研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team learning)。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果[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如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允许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习软件进行“市场竞争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活动,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还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网上全国市场竞争模拟大赛,由于类似竞赛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因此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经验背景来建构相关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如布卢姆(Bloom)曾将人类认知领域划分为六个方面,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活动领域依次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并依此建立了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7],不同的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者本身经验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国教育学家凯思尔(Kathie F.Nunley)提出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如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如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开发学习网站,目前国内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就属于此类)等。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参与课件开发等,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已被普遍接受。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性教学模式(施瓦布)及“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和德韦恩)等。

    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网络学习社区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到学习资料,如:讨论区(如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络杂志(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杂志均提供网络电子版);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EBSCO数据库等可提供中、英文期刊文章);网络课件(如MIT网络上已公开了部分课件资源,我国也正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可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整理相关主题文献等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抛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正确把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所谓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抛弃,而是“扬弃”,是信息技术、新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特别指出“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8]。

    (二)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警惕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在教学实践中已发现了网络教学的一些负面效果,如学生在网上浪费掉大量学习时间,网上交流效果较差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不搞“一刀切”

    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也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也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另外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可能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此时黑板板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搞“一刀切”,盲目地上计算机、建网络,不顾教学实际需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李和平,等.论信息时代与教育的变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3]陈金春.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9).

    [4]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

    [5]赵明仁,黄显华.近20年来西方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生产领域、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调整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作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1 现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国外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通过企业资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导技术方面处于控制地位,为在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先期进入的企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只经营该产品中核心或主导的部分,而通过改造、分拆等办法与其他上游及下游的产业进行分工。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的周围就存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

(2)基于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式。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等组建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并通过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网络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担风险,使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3)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各地政府为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2 局限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倾销来吸引高新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但是这种发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区长期持续发展。只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新区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这种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也使我国高新区的自身发展存在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创新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够;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⑧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竞争力不足;④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⑤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向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宏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学习,扩大国际间的合作;纵观上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以及具备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微观上要求高科技企业要树立创新思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这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

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

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 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 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 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 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3)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98-04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Solving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as well as propos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deas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difficulties and main issu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Technical innovation model;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

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4]。

以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1 科技服务业现状-以云南省为例

1.1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云南省有科技服务业1 600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532.1万人,累计实现增加值3 679.78亿元,占全省GDP的42.1%,上缴税金445.4亿元,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1.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3.1 人才队伍壮大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技术服务人才,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9.6万人,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人数1.87万人,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技术服务人员数、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图2所示)

1.3.2 投入持续增加

经费投入是科技服务活动的核心,企业是科技服务活动的主体。科技服务业投入的各项强度指标是衡量企业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表1)

1.3.3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从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成果产出统计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累计申请专利2 68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 084件;获授权专利1 770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500;拥有软件著作权1 070件,制定企业标准4 960个,注册商标2 300个,获得新药证书87个。

2 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分析,挖掘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科技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模型,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如图4所示)

2.1 内部因素

2.1.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影响和决定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性因素之一,Kaoru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5]。由于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服务业的动力核心,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2.1.2 人才团队

人才团队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在人才团队方面主要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相对薄弱,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困难,企业后备力量与开发潜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人才引进来了,但留不住,在“成材”后流失严重。另外,部分科技服务人员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在职称评定工作方面滞后,使技术服务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影响了人才的激励。

2.1.3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优质服务、高效管理等是主要的规模经济。Breandan 和Timothy(2007)认为:为探寻规模经济,大的科技型服务企业会提供复杂的定制服务,小的科技服务企业会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现状的分析,规模经济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显得重要。

2.1.4 资金投入

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是科技服务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技术服务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导致科技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部分资金靠企业自筹,导致企业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处于技术研究开发、还没有新产品上市的公司来说,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

2.2 外部因素

2.2.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需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服务的需求会相应提高。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2.2.2 政府行为

(1)政策制定。

政策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科技服务业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因数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财政政策上,有关科技服务业相关服务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使科技服务业难以利用这些金融政策。

(2)融资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资服务,支持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但同科技服务业急剧扩大的需求相比,融资体系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由于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很大,投资者望而却步;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予科技服务业贷款支持;科技服务业产权关系复杂,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投资缺乏动力。

(3)平台建设。

科技服务业创业初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7]。科技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此外,加之对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创新,导致科技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困难重重。

整体来看,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强烈,但创新能力却很薄弱,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仅仅依靠自身难以完成创新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3 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集聚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6]。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始于Schumpeter[7]将创新视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企业生产运营之中,Chesbrough[8]、David[9]先后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

3.1 创新模型的建立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创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发明原理、进化趋势和科学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科技创新思维的系统途径[10-12]。运用物场分析方法,首先确定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中的具物质、作用对象物质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场,然后针对问题搭建物场模型,通过物质、场的引入、改变和彼此搭配来寻求模型相对应的解,最后与实际结合,找出解决方案,具体如图5所示。

科技服务业的管理、技术和团队在技术创新模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其创新模式的作用或影响是相互的。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外部的资源,包括资金、政策和发展环境。因此,创新模型中的作用对象物质,即创新模式的实现,需及时有效的资金、政策、技术和人才等。

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等,通过彼此搭配来优化企业对创新模式的作用,解决现有创新问题。协同创新可认为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来主导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突破陈旧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环境和市场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其在孕育技术进步与发展希望的同时,也包含着失败风险;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而对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进行调整。

3.2 创新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型,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具体模式,如图6所示。

(1)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其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3个方面。

管理制度创新,能强化企业管理、服务和团队决策力与向心力,保障技术服务创新中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和正确性,提升技术服务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组织机构创新可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行动,调动部门项目组成员积极性,是技术服务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服务方式创新是企业对技术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服务方式的创新或改造不只是意味着改变企业技术与标准,提供创新技术服务,还需转变包括组织生产资源、调配客户服务等在内的整个服务体系,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服务创新效率。

(2)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面对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通过科技金融工具或手段,采用政府支持、以技引资等方式解决创新初期的资金缺口,充分考虑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面对技术缺口时,应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跟进了解国内外领域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合作开发方式消化、吸收和再开发新技术,从而及时弥补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缺位。

创新人才缺口是科技服务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瓶颈之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填补该缺口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缺口的填补方式主要有: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是在企业中选择有潜力的人员,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使之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专业人才;外部引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引进所需的全部人才,在短时间内产生人力资源优势。

4 结语

科技服务业随社会对科技创新依赖度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科技服务业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场所和落脚点,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极大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现阶段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科技日报,2014-10-28.

[2] 李建标,汪敏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51-56.

[3] 段利民.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 2014)年会论文集.2014:438―447.

[4] 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45.

[5]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J].Time, Aug 13 and Sept 1,2010.

[6] 张清正.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8):45.

[7]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y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9] VIKAS A AGGARWAL, DAVID H HSU.Research artiele modes of cooperative R&D commercialization by startup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8):835-864.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4)

关键词 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模式 创新

一、目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确切的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和计划

虽然高职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前的中学时代已经接受了相关体育教育,有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正规的体育教学还是有所陌生,中学时期自由练习的体育教学方式应经在他们的意识里固定化,不容易再次接受职业院校专业体育老师的正规体育课堂教学。在这种形势下,体育教学正规大纲很难推广到学生中去,这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策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专业体育学习,转换观念,接受新的正规的体育教学理念。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设施不齐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现存的职业院校中,已经按照国家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起相应体育管理机构的院校并不多见,职业院校内部缺乏必要的体育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人员,这一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学校的一些体育教育问题上无人负责。制度的过渡自由也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方面更高层次的发展,如科学研究、学术问题的提出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各教职工态度消极,只是为了应付课堂的课程,而不进行教学大纲方面的创新和改进。

(三)体育课时大量缩减

近年来,职业院校因过于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忙于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就是在实习岗位上,几乎没有时间分配给体育学习。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体育课的设置时间大大缩减,三年制的职业学习,只有一学期设有体育课,对学生体育课上的管理也毫无制度可言,体育课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种缩减体育课课时的现象与我国相关文件精神不符,也不利于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的提高。

(四)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有效提起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模式,大多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不够灵活,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以前的落后的形式之中。教师教授的内容也是以前教习惯了熟悉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内容及时更新的意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无法发挥体育教学的应用效益。另外,体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之间虽有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被重视到,一视同仁得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不感兴趣。没有把体育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离现象明显。

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一)创新首先应该以“人”为先

要做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必须培养相关人员在这方面的创新意识,以各种方提供相关人员的创新意识尤其是教师的创新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确立在该领域创新的奖励机制,以提高教师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提高相关人员该领域的创新水平,相关教师应该自觉关注职业院校体育教育领域创新的成功案例,注重相关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不断与同行、同时进行交流,学习他人之长避自身之短。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信息、知识跟得上时代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认真对待体育这门课程。最后,相关教师的创新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整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体育教学为了学生、体育教学益于学生。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就要做到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注重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方式应从旧的方式中跳出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应注重不同学生体质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层次和水平,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为其制定体育锻炼的相应方案。否则,在一个准则下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教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降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还需要有先进体育设备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设备的更新换代,一些先进的体育设备可以有效增强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安全性,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更新体育设备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是一个大的课题,不能急于求成,要求稳步前进,只要相关人员足够重视,采取正确措施,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迈上一个新台阶,更好的落实国家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政策规定,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及青少年的体质锻炼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5)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38-02

新课程改革中除了教材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既为信息技术老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以演示操作为主的传统教学,以学生“学”为核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学习,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一 教师方面

1.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我们深知,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只有教师观念、教法、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教学稳步推进并取得预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研讨交流、课题带动、自学反思、集体备课等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验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进备课方式,钻研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第一,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提供有效的探究任务,在课前准备中要考虑到上课过程的具体实施,这就要求老师研究新的、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如资源整合。在探究过程中为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体验探究的成功感,教师要采用较好的方式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自学网站资源将学生的自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融合在一起,是信息技术教师实施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除教科书外,工具书、其他图书、报纸网络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怎样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扫清障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自学网站资源,即“导学案”。

第二,要避免课堂随意性。适当调整课本的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的关注和评价,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每个环节,改变过去信息技术课的随意性。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要求执教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并用于教学。教师不但要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促进学习、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要作为拓宽生存空间、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要超越课堂。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回顾课堂,授课之初精彩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让每个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参与……这些做法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能有效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那么,“自主学习”就是成功的。积极探索,教师和学生均有所得。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喜人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质疑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

二 学生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促成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促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探究中的积极参与、求异求新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对老师情感的提升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随心理距离的逐步缩短,一般经历下列几个发展阶段:(1)接近——去除生疏感、惧怕感,与教师相处有一种安全感;(2)亲近——感到与教师的关系和睦,自己已经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承认,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3)共鸣——产生与教师感情上的共鸣,为教师的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4)信赖——能与教师倾心相交,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户,在困难矛盾中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也能与教师共欢乐。

“教贵情深”,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是探究学习的桥梁和剂。所以,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我说了算”的做法,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从讲台上走下来,自觉成为课堂上的一员。要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解惑”的局面,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念,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敢于发言的良好学习心理。

新的学习方式“初来乍到”时,教师们都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传统的“一言堂”与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旧教学模式的交流与碰撞,让教师们着实有几分困惑与不知所措。短暂的茫然后,大家积极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指导实践,主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在探索中前行。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25-03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7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投入更大的力度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作为开发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要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要在顶层设计,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下功夫。要看的长远些,统筹规划。

②突破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使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更具竞争力。

③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对那些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要加大开发力度,以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如汽车电子、机床电子、传感器等为开发重点,不断发展物联网应用。

④放开市场,鼓励公平竞争,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使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适度,增强技术创新动力,进而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占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以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服务器、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能不能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长足发展,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突破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这些关键共性技术是否突破,对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否发现 苹果公司的运作模式,为不少新兴企业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提供了借鉴。得到的认同和模仿不断增加,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出的许多新兴应用兴起的速度非常快,是否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并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其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否正确 将技术发明与工商业联系起来,是创新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础,对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意义更大。

领先创新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壮大,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关键就是新技术发明与工商业的有效结合,并且不断创新。因此,培育技术领先创新企业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之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应沿着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进行机制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内扩散和技术产业外扩散的路径发展。

2.4 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发展的制度、机制是否合理 加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并提出具体明确的有关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让更多的企业、资本和人才流向这一行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与人才培养战略。

我们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就是信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长期以来,IT领域的摩尔定律、吉尔定律、麦特卡尔夫定律和贝尔定律主导了全球信息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换代,使得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增长速度快、变化周期短、更新频率高的特点。在四大定律的作用下,如今微处理器的速度每 18个月就翻一番,晶体管越做越小,芯片性能越来越高,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未来25年内,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将增长一倍;而网络的价值则以网络用户数量平方的比例增长。信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得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依赖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人才依赖型的产业。

3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

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7)

我国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地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经济却得以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实行了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也比较少。本文为更好的说明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先从法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历程说起。

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又可以称作企业的集群,是指多家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群集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它的产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与企业以及机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其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通常定义为产业区,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性、专业化、网络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属地区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集群、横向集群以及区位集群。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空间布局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带给当地经济动力和能量,平衡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我国从国外经济借鉴发展比较好的如江苏纺织业集群。

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况

本文所讲的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索菲亚科技园,园区包括1400多个研究机构,计算机、通讯领域占园区的71%,生物学和健康领域占10%,新能源占4%,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社区配套完备,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园区也能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园区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发展模式是从依靠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创新驱动,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科技园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科学电信等电子产品、生命健康科学产业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科技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便是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与电信运行商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与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联系。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80年代,这个阶段是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阶段,从当地资源角度来看,所在地区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大学和科研资源,并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因此科技园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点便是经过多种渠道引进外部科技资源,首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吸引扩过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园地处风景旅游区,有尼斯国际机场,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对跨国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开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其次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园的创始者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tte教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学和智慧落实到了实验项目之中,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初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参与使得科技园迅速汇聚了大量科技资源,政府逐渐参与创新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使得科技园快速的成为了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并筛选出创新性强、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来进驻科技园,建立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从此开始科技园在科技资源累积方面走向了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科技园本土化创新性资源的过程,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始,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逐渐变成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科技园也陷入了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很多大型企业大幅度缩减,科技园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变得日益衰退,科技园的发展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Nice大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园的建设中,使得当地劳动力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科技园对高科技人员的需求,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有许多小型企业进驻科技园,很大程度避免了外来资源的流失,使得技术被很大程度上的扩散。

3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3.1 珠三角专业镇概况

广东现有专业镇的数量达到两百多个,如南海西樵的纺织、石湾张槎的针织、东莞厚街的鞋业、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顺德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最早专业镇是自然形成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让邻近的珠三角许多小镇获得机会,发展成“一镇一品”专业镇。20多年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承载度已近饱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扩张,走科技创新道路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目前广东全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达到50多个,已逐渐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体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也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总的方向很明确,实践性也比较强,借鉴法国产业群发展模式特点,结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讲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初期发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园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在我国也很适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法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协调能力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二是使得各级技术创新机构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给予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中小型企业家把眼光放到国外,加强与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进大学与科技园的交流;三是我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及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国际化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及时的提供国际市场上的信息咨询服务等。

最后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为专业镇营造新的增长点。珠三角地理环境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专线,利用地理优势来宣传专业产品取得企业以及产品,旅游路线也能促进专业镇区域及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专业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法国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三角技术创新带来的启示,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期待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以安徽、浙江为例[D].安徽大学,2008,06.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8)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9)

学校坚持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突破口,自2007年与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升级校企合作内涵,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磊达模式,开启校企合作之门

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磊达”)位于东台市南郊,总资产约65亿元,在东台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据公司张增贵总经理介绍,公司不仅是中国建材百强企业之一,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建材水泥、钢帘线、宾馆酒店、造船物流四大产业。2007年,磊达公司在东台经济开发区投资42.5亿的钢帘线项目技术含量高,需要人才的及时输送。东台分院抓住机遇与磊达进行校企合作,就学生实习的福利待遇、实习生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学校与磊达进行了订单培养,校企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并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八年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磊达模式。

每年招生季,学校与磊达共同商定开设专业、招生人数、就业岗位及待遇等,如2013年磊达钢帘线厂预计招收员工120人,学校确定招生计划为200人左右。“自2013年起,学校每年与磊达合作开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钢帘线班2个、旅游服务与管理班1个、中餐烹饪班1个,实现了多种产业的订单培养。”东台分院校长虞静东告诉记者。

这些订单班实行三年学制,学生入学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企业还为班级确定一名企业班主任。前两年半,学生以工学交替为主,最后半年顶岗实习。日常的教学课程按照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生在校就读的日常考核与管理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等部门负责。企业班主任依据综合成绩,每学期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为了切实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业的管理工作,在每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一周,校企双方首先要进行人员的对接。校企共同召集各方面的管理人员,具体为分管校长与企业经理进行对接,招就处与企业人事负责人对接,系部主任对接分厂负责人,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对接企业线长、大班长及指导师傅。他们对接后互换联系方式,这样一来方便双方及时解决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第一步人员对接之后,学生开始进入企业实习;第二步,校企需要在学生培训方面进行对接,一方面学生经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职业培训合格后上岗,另一方面学校也负责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双方利用学生和教师在企业实习这段时间,共同开发培训教材、企业员工手册、岗位知识培训资料;第三步,校企相关人员在问题处理上的对接,针对学生实习、就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前期以学校班主任教育为主、企业管理人员协助,后期处理则需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第四步,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对接,在这个阶段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进入企业后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争取发展机会。

以上“四个对接”模式横向覆盖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每一个方面。在纵向时间的管理上,校企还制定了“三定期”管理制度:一是每月底校企双方召开学生管理人员例会,协商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定期集中通报制,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在工学交替时间内每周安排半小时左右集中向学生通报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的要求;三是定期考核奖惩制,每月底对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校企双方及时通报表扬或物质奖励,学校还在校园网站及校报上进行宣传,并按月对相关管理人员、实习班主任、实习带队教师进行考核、发放补贴。校企双方共同做好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情况的鉴定,并进行考核奖励。

磊达模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为校企合作树立了典范,从而带动了其他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江苏领胜城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捷士通科技有限公司、东台市永宁汽车城等10多家企业也相继与学校开展了紧密型校企合作。

传承发绣文化,校企合办特色专业

发绣艺术是东台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记载,唐代海陵西溪镇(即东台市东台镇)佛教兴盛,信女们为表示对佛的虔诚,用青丝在丝绢上绣成观音、如来等佛像,朝夕焚香,民间女子受其影响,也以发丝绣成鸳鸯蝴蝶等赠送情人。宋徽宗年间,这一民间艺术被引入宫廷,兴于元明,衰于民国,几近失传。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发绣艺术,东台县工艺品总厂成立,使发绣这一民间绝艺重现生机。

为做大做强发绣产业,培养高水平的发绣人才,2012年由东台市人民政府牵头,东台市文广新局和东台分院联合开设了发绣艺术专业班。该班实行三年学制,每年招生50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依托东台地方发绣企业、发绣协会、东台发绣艺术馆等资源,与东台市天艺发绣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了集发绣生产与学生实习为一体的专用车间,实现了学生在校内实习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由于发绣技艺的民间传承多以手口相传、师徒面授为主,没有相关的专业教材。因此,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与东台市发绣行业协会、企业专家联合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发绣专业建设、发绣人才培训方案的修订及发绣专业教材的开发,编写出版了《刺绣基础》《刺绣针法》《刺绣艺术设计》等专业教材,后期相关教材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

围绕培养发绣艺术基础型人才和发绣艺术大师两大目标,学校为发绣班配备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企业也配备了2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实习。发绣艺术班采用半天理论课、半天实训课的教学模式,管理上参照磊达模式实行校企共同管理。

发绣艺术班的学生除了免学费和住宿费之外,每学期还享有助学金。当学生能单独完成产品并达到企业生产质量要求时,企业按照标准计件支付学生报酬,在顶岗实习时,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技能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价值,如学生盛星晨的作品《春晓》被天艺发绣有限公司收购,部分学生参与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也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发绣专业学生林娜获2013年光华创业精神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校企共同开发的发绣作品获2014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发绣艺术班的开办为东台市发绣企业提供了新鲜血液,东台发绣企业众多,学生就业形势非常好,发绣专业成了学校的特色专业,发绣艺术班学生供不应求。”虞静东说到。

对接新型产业,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在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有一片由海水冲击而成的滩涂,每年以一万亩的速度增加。当地政府对滩涂进行围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新能源开发等。在虞静东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滩涂上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上面风力发电、中间太阳能发电、下边养鱼。一座座风塔上徐徐转动着的宽大叶片,一排排光伏矩阵,连绵不绝;广阔的电池板下方,清澈的水面上,鱼儿欢跃。参观过程中,一辆大巴上下来一支旅游团,带队的导游和记者打了一声招呼,虞静东说:“这是我们学校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东台富有鲜明的生态特色,除了黄海森林公园、永丰林生态园、佛教文化园等,就是这片利用滩涂形成的‘风光渔’观光基地。我们利用沿海新校区的地理优势,与周边旅游产业基地也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

随着地方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产业成了东台市的一大支柱产业。学校沿海新校区位于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借此机遇成立了新能源职教集团,集团主要是利用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中职、机电一体化高职等专业与风光电等新能源生产、相关的设备制造和维护企业的合作。上海电气东台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东台市新能源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致力于兆瓦级陆上、海上和潮间带大型风机的整机装配生产线及安装调试、维护,江苏捷士通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思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涉及新能源通信产品的生产和以太阳能产品生产为主。学校与这几家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培养,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据了解,上海电气东台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后,2010年9月第一台风机下线,当年纳税超千万元,2014年8月该公司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公司发展之所以如此快,得益于与学校的合作。该公司一方面通过订单培养预定人才,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开办高级工技能提高班,目前已有36人参加培训,24人获得高级工证书,11人获得技师证书,1人获得高级技师证书。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0)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不再起主要作用,智力资源、区域环境和生产经营系统管理能力等区域创新能力已构成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1]。实施区域创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崛起的必由之路,然而,不同地区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其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弄清不同类型创新体系发展模式及其特征,对有效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

在技术经济学领域,国际、国内学者已经就技术创新模式达成共识,即存在自主技术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经过研究发现,微观层次的技术创新与宏观层次的区域创新在创新行为上具有可类比性,因此,可以初步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模式,即:区域自主创新模式、区域模仿创新模式和区域合作创新模式。

1.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并使其产生具有相对领先的区域创新功能的发展模式[2]。美国的硅谷就是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下的典型范例,虽然在70年代曾经由于日本通过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模仿式发展后来居上,使得硅谷地区一度陷入发展的困境,但80年代后期至今,硅谷通过坚持自己的分散灵活的创新机制,逐步恢复并巩固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树立了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典范。

2.区域模仿创新发展模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模仿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通过向已有的具有成功经验的创新区域学习,模仿其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成分,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具有能够进行赶超和竞争的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2]。模仿创新并不是完全原样仿制,而是要有所改进和超越。日本正是通过模仿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在汽车、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行业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毫无例外地都是走模仿创新的道路。我国的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空调等同样依靠这一途径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3.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它是指区域与其它区域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和配置科技资源,壮大整体竞争实力,实现自己创新发展的模式[2]。该模式以欧洲联盟的区域创新合作为典范。欧洲联盟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启动了旨在进行合作创新发展的进程,其整体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各个国家自己的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创新合作;欧洲联盟共同制定的整体合作计划与行动纲领[3]。

二、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的选择

1.欠发达地区进行采取模仿创新模式的优势分析。欠发达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所存在的众多制约因素,使其在创新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模仿创新。欠发达地区在模仿创新方面具有比自主创新更强的比较优势,这体现在:

模仿创新的主要优点决定了欠发达地区采取模仿创新模式更适合于其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的运行现状。模仿创新的最大优势在于后发制人。模仿创新在技术方面低投入、低风险和高效益的优势、在生产成本方面更节约的优势和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后发优势,对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缺乏而创新要求又十分迫切的欠发达地区来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它能使欠发达地区有效避免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充分发挥现有创新资源的作用,通过对自主创新者的技术移植、产品改良、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等模仿跟随行为,能方便而低成本地获得技术创新的效益。

模仿创新可以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国际经验表明,落后国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在3-5年的时间内达到对方的水平,能够消除10-20年的技术差距,然后再经过第二次技术引进,用3-5年时间接近或达到对方的最新水平,即经过两三个技术引进周期,用10年左右的时间,复杂技术用更长一些时间,可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发展的规律[4]。这条规律对于区域来讲,同样适用。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等模仿创新行为,跨越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漫长过程和强劲投入阶段,直接步入新技术的应用与扩散阶段,尽快地完成技术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的时间与成本的节约性、创新行为的高起点性和跳跃性,使模仿创新常常导致技术跨越,并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欠发达地区往往首先通过技术跨越为区域的超常规发展奠定基础,然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模仿创新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做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如果是自主创新,由于难度较大,方向性不确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兴趣和能力坚持下去。通过模仿学习,可以增长创新人员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样,由于模仿创新是有针对性的,要对率先者技术进行完善或进一步开发,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可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资源投入所具有的中间聚积性特征,可使创新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可使欠发达地区将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到最能产生效率和新颖性的地方上去。因此,模仿创新可以使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反应能力、学习吸收能力、技术改进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自主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的选择。欠发达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众多不适应性,以及在模仿创新方面存在的较强比较优势,使欠发达地区可以以模仿创新作为创新运行的主要模式更为适宜。一般情况下,欠发达地区除了选择某些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影响较大而引进受限制的重大技术领域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突破性开发,加强自主创新外,对于发达地区大量的高新技术,主要应采用模仿创新的模式。通过模仿创新,可加速掌握现代化高新技术和知识,加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加速技术进步,还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的对策

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模仿创新是一项艰巨的重任,需要有科学的对策和措施:

注意消化吸收,促进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只是促进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权宜之计。如果欠发达地区只一味强调技术引进和被动模仿,而不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在创新,那么欠发地区就会步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在区域分工中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因而,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过程中,不仅仅应注重引进和模仿,更重要的是要落实于创新。在模仿创新中应有前瞻意识,一方面,应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创新,完成欠发达地区资本、人才与技术的原始积淀;另一方面,应对模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消化与吸收别人的先进成果,争取实现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待人才、资本及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应积极组织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由于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或很难存在永恒有效的发展模式。虽然,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条件、创新环境条件以及创新系统的发育状况,我们强调欠发达地区应以模仿创新为主要发展模式,但这并不排除欠发达地区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事实上,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不断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合作创新过渡[5]。因而,欠发达地区在技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在技术创新的特定阶段,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不足,因此,加强合作创新,善于借助外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往往是欠发达地区的明智选择。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挑选那些关系区域全局、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通过招标、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对区外技术创新力量的引入,通过协同创新,满足重大技术项目的创新需求。

建立模仿创新的支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首先,要创造有利模仿创新的制度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同时,政府还要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创新能力,如利用税收优惠支持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活动;给子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来降低模仿创新的投入成本和创新的“门槛”等。其次,要使企业成为模仿创新投资、研究开发和利益分配的主体。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国有经济成份的比重较大,企业产权不明晰,缺乏人格化的主体,而且企业的机制僵化,自不高。因此企业在模仿创新的投资方而的积极性是不高的,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尽快在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企业在创新投资方而的积极性,加大在模仿创新方而的投资力度,使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第三,要制定合适的创新战略,创新战略要与制定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符合,要充分认识当地的经济资源和人才优势;要建立模仿创新的专家咨询系统和决策系统,定期请他们把脉问诊,对模仿创新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对不合适的创新战略进行修正。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晋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安徽科技,2004(1).35-36.

[2]刘曙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99-106.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生产领域、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调整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作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1现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国外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通过企业资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导技术方面处于控制地位,为在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先期进入的企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只经营该产品中核心或主导的部分,而通过改造、分拆等办法与其他上游及下游的产业进行分工。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的周围就存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

(2)基于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式。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等组建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并通过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网络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担风险,使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3)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各地政府为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2局限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策倾销来吸引高新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住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但是这种发展思路不利于高新区长期持续发展。只依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新区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这种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也使我国高新区的自身发展存在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创新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够;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⑧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竞争力不足;④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⑤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向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

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宏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学习,扩大国际间的合作;纵观上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以及具备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微观上要求高科技企业要树立创新思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这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

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

3.1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