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09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1)

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文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就更重要。对于学校管理工作而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学校、学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概述

教师工作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责任重大,家长和学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而现实中教师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待遇又不是很好,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各种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下,教师在工作上面临许多困惑,这样的现状势必会导致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意识较淡薄、缺乏敬业精神,那么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的成长。

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为了扩大影响力,使生源地来自不同的地方,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教学水平,对教师的要求会非常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进行不断改革,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使得教师的工作更加繁重,从而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社会、家长方面

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家长都是望子成龙心切,尤其对于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更高。在小学阶段,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都没有形成自主性,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状态来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教师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三)教师个人方面

作为教师一般来说,教师的自尊心比较强,自己身体上受累,也不愿为学校抹黑。同时教师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就算自己付出很多努力,看到收获却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有时难以适应。教师的个人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有些教师斤斤计较,不能宽以待人,无形中会影响自己与同事、学生、家长的交往,造成人际交往上的心理问题。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从而强化学校管理的对策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校环境是教师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学校要定期组织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并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教师排除心理上的问题,使教师真正能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使教师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学会与同事、学生、家长交往,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中,来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除各种困难。

(三)学校领导人在工作中要细心呵护教师心灵的成长

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灵成长都需要学校领导人的关注与呵护。学校领导人要学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学问、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尊重教师的情感、尊重教师的在学校的权利、义务、地位、价值等。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在细小处关心教师,真正走进教师的心里。对不同性格、不同表现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来对待教师的表现。学校领导人要经常对教师进行表扬,不吝赞扬的话语,同时在批评教师时要巧妙地运用一些技巧,掌握好分寸,使教师在接受批评时能够在心理上坦然接受。

四、结语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家长、学校的帮助,要真正在思想上、生活上、教学上帮助、呵护、关心教师,更需要教师自己在心灵上有更大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01)

[2]刘毓,曹喜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3]黄少云,王建升.和谐校园构建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2)

1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教师心理状况,笔者用一年多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的桂林和柳州两个城市的26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随机检测。总共l出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7份,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中职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比例远远高于我国普通人群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在有心理障碍的教师中,62.37%的教师患有“轻度心理障碍”,36.77%的教师患有“中度心理障碍”,而4.59%的教师心理障碍已经发展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

调查显示,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中,教学热情不高、讨厌学生、很难找到工作目标、职业成就感低;生活中脾气暴躁、对他人要求高、幸福感较低、价值观偏失、不能客观的评价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等等。

2 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超负荷工作的压力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中职教育及其重视,中职教育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中职教师的师资力量却没有显著的增加,导致中职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学校只好把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压到教师身上,以此来来弥补师资力量缺乏的困境。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职教师的课时量严重超标,一天要上四到六节课,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花更多课余的时间去备课,额外增加了工作时间,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而且中职教师除了日常的上课、批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外,还面临着许多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比如既要进行上岗培训、教育培训、英语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等,还要不断充电,来应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还要积极准备各种学术比赛和指导学生比赛,在仅有的闲余时间还要去提升学历,应对学校考核以及班级的日常工作。各种各样的负担都强加在中职教师的肩上,使他们只能生活在工作中,无暇去享受生活,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将精力用到自己的家庭上,自己的亲人上。无疑,这些不但给中职教师的身体上带来种种职业病,还容易使中职教师的心理滋生对家庭对亲人的愧疚感,产生忧郁、繁杂的心理,造成精神问题。

2.2 职业竞争的压力

只看分数,一直是教育界的诟病,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难以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大部分中职学校同样只注重分数,以分数论英雄。教师的工资、晋升机会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实行排名淘汰制,所以教师不得将工作重心放到学生的成绩上。学生厌学情绪越发高涨,中途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很大程度上又给中职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学校监管机制的不健全,教师涨工资、评职称以及考核评优的公平性缺失,使中职教师产生挫败感,增加了烦恼,对工作的积极性丧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3 家长、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目前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将孩子视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期望很高。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绝大是溺爱,使得孩子的各方面品质的发展不够完善,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大,所以将老师作为孩子的救世主,而且家长对成才的理解也只是在分数上,加上中职学生学习自制力较低,导致成绩很难达到学生家长的心理期望,家长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教师,使得教师对教育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的,独木难支的精神压力。

当今社会将中职学生视为坏学生的代名词,对中职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偏见,这也影响到中职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看法,一旦出现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也视之为坏学生,漠视学生,放弃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引发师生间的矛盾冲突。而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冲动,报复心理较较强,对老师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使得教师产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巨大心理压力。加之中职教师收入不够,物价的飞涨给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子女的成才教育,父母的赡养,这样的现实问题也层出不穷,对中职教师来说犹如多座大山压在身上。

2.4 多重角色的压力

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角色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但要承担起传播知识的义务,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既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又是完成科研任务的中坚,还要充当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导致教师要在多种角色中互换,这些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有义务,往往给教师工作者增加了新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疾病的隐患。

2.5 表率作用的压力

古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要为学生做榜样。现代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同古大贤者一般,凡事都要有德,容不得半点马虎,时刻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导致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处处留心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教学中也会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屡教不改还不能发脾气的窝心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事,教师还得时时约束自己,不良情绪不能及时的疏导、发泄,强压在心底,教师过度紧张以及内心充斥着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往往会诱发中职教师心理疾病。

3 干预对策

3.1 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教师心理问题的治愈,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增进社会和家庭对中职教师的理解,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承担起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可运用现代媒体,在报纸上开辟专栏,在电视上做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诊疗机构,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并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师提供免费治疗。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记录,保证及时准确的判断教师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还要加强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教师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期望要切实可行,不可盲目要求教师,并且要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减少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心理压力。

3.2 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学校要加强对一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一线教师的关心力度。要进一步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通过多方面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进一步消除不公平待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师挫败感降低。要根据学校规模进行种职教师的任凭,进一步减少中职教师的课时量,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学校要加强职称评选、岗位晋升的公开性以及公平性,保障中职教师能够身心舒畅的去工作。学校要积极组织教职工联谊活动,可举报酒会、舞会、聚餐、趣味体育比赛以及郊游等等活动,不但可以增加教师间的同事友谊,又可以对教师的心理和身体上放松,降低教师诱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3.3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可不必过分在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尝试着主动去与同学交朋友,对于他人的评价不必刻意改变自己,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甚至厌恶的事;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充实自己;学会倾诉,在心情不好,工作不顺心就勇敢的发泄出来。积极的去帮助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要气馁更不要去歧视,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以教为主。要真诚的去对待同事,尊重同事的个性差异;多关心家人和家庭,家庭才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能够安度晚年,丈夫或妻子能够安心工作。并且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排压,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去适应工作环境,随遇而安,积极进取,保持身心健康。

3.4 调整情绪、平衡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教师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工资福利就相比较少,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心态,而如果这种心态不及时纠正,往往会带到课堂,带到家庭,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以及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教师要去积极调整情绪、平衡心态,回想自己踏入教师行业的初衷以及采用心理暗示、自我安慰的方法去排出负能量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3.5 转变机制、科学评价

教师扮演着众多角色,最重要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转变机制、科学评价。中职学校要转变机制,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以及课程的编创者,要使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具创造性,让教师找到自己的价值,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建立科W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创新能力,术业有专攻,将自己所擅长的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从而将工作压力转变为不断发挥自己优势的动力。

4 结语

现阶段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已经发展为心理疾病。所以,不但要去治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还要从根源上去解决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这就需要社会和教师去共同关注,一方面社会要引导大众去理解中职教师,有关部门积极重视,降低中职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则要让中职教师能够正确的排压,重视心理健康。从而保障我国的中职教育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3)

两位专家从班主任工作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从具体实例展开阐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变化,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作为学校的辅导员,我深深地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是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转向。”

专家告诉我们不要用原来传统教育的眼光看学生,我们应该跟着时代的步伐、教育的发展,换一种眼观看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优生优育的情况下出生长大,优越的生活条件,来自各种亲人的爱,让一孩化的教育现状发生了改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智力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他们的心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心理的角度走进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年代过去了,我们应该转变理念从尊重和赏识教育入手,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接纳你,相信你,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教,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融洽,教育效果才会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曾说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剩过许多教育手段”。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的自身修养,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教师丰厚的学科知识、健康乐观的心态、品顺温和的语言、文中坚定的行为、善解人意的性格等无一不对学生有影响力。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都是形成学生眼中教师亲和力的必不可少的构件。所以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或者是少先队工作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管理班级如同我管理班主任一样,我要想办法如何营造一种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和动力的团队,让老师们感到在这个团队中发挥心理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发展是当下主要任务。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我们从事这一学科教育的同志也往往轻视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但通过老师的讲授使我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4)

总体说来,我国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关于教师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师德失范等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报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职业。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其家庭幸福,更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以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培养和成就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使命直接承载者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势必对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展开,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现实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状况依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人本属性的相对忽略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意义的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春蚕”“蜡烛”等关于教师的各种隐喻及角色暗示,在颂扬教师崇高职业角色的同时,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属性”,而弱化了其作为自然人的“人本属性”,强调“超我”而忽略“本我”和“自我”。大众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于对教师的社会需求而非教师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师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社会各界将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关注则主要体现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意识状态的影响及学校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限制下,学校往往也忽略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2.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组织力量的显著缺乏和相应体制机制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各种呼声,最终主要落脚到倡导教师自我维护,没有明确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组织力量,也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实际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内外诸方面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其维护也应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和系统、深入、持久的外在力量维护共同结合,才能更具实效。单纯强调教师的自我维护和缺乏实施组织载体的呼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3.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不够充分和维护方法策略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识,开展心理健康维护系列讲座,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读书、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在学校内营造关爱教师心理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活动仅是停留于表面,难以触及教师心灵深处,未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未从本质上满足教师的深层心理需要;二是教师是对个人尊严和形象相当看重的职业群体,并不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或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三是在教育教学压力和身心疲劳度已经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反而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新的压力来源和额外负担。

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结合学校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优势,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肩负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1.学校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校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群体氛围、环境设施、工作的稳定性等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源于工作事件,如与学生沟通不畅、教育教学成效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评优晋升未果等,这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情境性,事情本身没有解决,心理困扰就难以消除。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认为学校的组织因素如工作要求过高、教室氛围、角色冲突、自主与做决策、孤立、公平、冲突的价值观、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学校领导与管理因素,如校长的支持不够、学校管理混乱、压抑的学校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还有的研究认为角色冲突、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自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学校本身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减少校源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2.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最有效的组织力量

虽然教师身处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更具有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优势。首先,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组织优势。学校是一个正式组织,能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诸如理念引领、整体规划、文化熏陶及各种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时空优势。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不少教师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只有学校才能真正有时间和空间借助组织优势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空头关注。

3.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就“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讨论是基于其职业基础的,也即我们撇开纯粹个体心理健康的讨论而提出教师心理健康,这在很大意义上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于其个人,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育使命承担者的学校,自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首先,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班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成绩结果;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能够优化学校组织承诺,增强教师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能够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改善学校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士气;能够降低各项关联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所导致的损失等;能够通过对心理变量的干预改善学校组织绩效;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心理资本。

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益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三、管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主要路径

在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有的学校也重视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如:有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针对教师开设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对此教师往往是“有感动而无行动”,即感激学校有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但或因戒于同事关系不敢敞开心扉诉说衷肠,或因心理咨询师年轻而难以信任,或因怕人猜忌有“心理问题”而充满顾虑,最终导致教师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有的学校对教师开展一些专门减压调适讲座、心理拓展训练,这虽然教给了教师一些心理调适的普遍原理,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概念,很多教师出现“懂道理而不懂处理”的现象。虽然教师在现场的调适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当回到工作情境的时候,原来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惯有的解决方式依旧冒出来,个人状态也自然恢复原状,对种种心理困扰并不能真正有效调适和解决。有的学校与校外心理辅导机构联系,由校外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辅导,但很多教师又感叹无时间去消化吸收。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 R 179 G4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0-03

我国政府历来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自1990年至今,先后下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笔者对杭州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中小学及公办、民办等性质分层抽取杭州市区中小学校9所,选取9所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教师调查表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应答率为96.6%,教师平均任教时间为(10.6±8.2)a;发放管理人员调查表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4.3%,管理人员平均在教育系统工作时间为(16.9±9.3)a;发放学生调查表1 610份,收回有效问卷1 580份,应答率为98.1%,其中小学生460份,中学生1 120份。

1.2 方法 查询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调查表”进行无记名调查。内容包括:(1)学校机构、规章制度建立情况;(2)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情况、有关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3)学生健康保健知识主要来源。

1.3 资料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对极大值和极小值进行核对,对明显不合逻辑的异常点和缺失值及时纠正并补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 调查显示,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管理。98.2%的教师与92.4%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经费来管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比较明确。

2.2 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知晓情况 所有学校均能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卫生、定期体检等制度)、制定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卡、定期给学生体检,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做好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

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有关学生健康管理制度;34.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学生身心健康卡片;23.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4.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2.3 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学生健康管理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 93.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消防知识讲座,82.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77.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预防交通事故知识讲座,6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急救包扎知识讲座,55.3%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溺水预防及急救知识讲座,51.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知识讲座。

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知识60%以上来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40%左右来源于学校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理中,39.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困难的问题是判断事件所需的专业知识,48.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见表1,2。

2.4 教师和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 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日常巡视、同班同学报告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见表3。一旦发现学生身心状况异常,55%左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马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身心治疗并通知家长。

平时,当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74.3%的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93.5%的教师遇到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其沟通。当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时,56.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立刻阻止。

2.5 对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 57.4%的教师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41.7%的教师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主要通过班队活动、宣传栏、健康教育课、卫生小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86.4%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在校门口买食品吃;81.7%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与校外不良分子来往;66.9%的教师能经常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姿势;58.9%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下课后要运动和休息。

2.6 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反应 69.6%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健康保健知识来自于学校教育(表4);6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常能从学校学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表5)。

3 讨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变化最大的时段[1],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2-3]。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管理有着不断加强的趋势,但调查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重要性虽然认识充分,但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身心管理的重要性,所有的学校都设立了有关机构、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和预案。但由于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还不了解。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2)学校对学生健康保健和突发卫生事件预防处理知识培训虽然有所重视和加强,但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感到健康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学习机会。建议在师范类学生培养中增加“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防制策略”等知识的课程;对非师范类毕业生,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增加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知识。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身心危机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较多,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健康教育方法,运用比较形象或模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4 参考文献

[1] 傅新光.关于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思考[EB/OL].[2005-12-29]省略.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6)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教育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而摒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特点。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

人的素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人的发展倾向,是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人的素质结构复杂且多层次。心理素质是基础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制约和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制约和促进其他素质的作用发挥。可以说心理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

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自身的本质和功能所需要;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所需要;是我国教育方针所需要;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综上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微观系统。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既受到国家教育事业和教育理念的掌控,也受地方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社会各种思想和潮流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学校如何发展;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达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如何使教师有事业成就感,甘愿献身于教育事业等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学校一切工作成功的保证。

从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初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没有必要的体制保障,致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所做工作既不科学规范,也没有什么效果,没有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往往半途而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尤为偏激。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用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些学者的理想化的行为,还要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挤用了文化课的课时,实为有害无益,因而抵制。健全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可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可以保证教育效果,做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三、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

1.高考制度及其评价体制

“应试教育”屡禁不止,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大的市场。影响着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考制度。高考指挥棒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重视高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高考成绩关乎学生的人生前程,决定着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校内外的人们对高考成绩的重视程度超乎寻常。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凡是高考不考的科目都可以忽略或放弃。由于社会这种思想理念,导致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很多时候对危害学生健康的行为和做法置若罔闻。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被一些学校列为放弃的内容。

目前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忽视全面素质要求的高考弊端。但是这些局部的做法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高考成绩决定学生的一切和学校的优劣的做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仍然以高考成绩的好坏、上线率和录取率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内部、学生家长及社会也以高考成绩为指标衡量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惟分数的评价体制下,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虽说有之,实则无之。个别教育主管部门也是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听之任之。这样严重地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人员的培训及管理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各类学校条件不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同,人员配置和业务水平差距很大。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很好,人员配备和业务水平较强。中小城市的学校很多只能依附于德育之中,并以德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辅导,效果很差。许多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只是由班主任兼任心理辅导员。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学校就很少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也难受重视。全国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管理体制未健全,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铺开,快速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缺失。目前还没有一套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导致教师水平相差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悬殊。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这些人员有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会全力以赴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辅导水平;也有些是出于无奈或迫不得已的,他们不能自觉自主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辅导水平,不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应该从心理教师队伍中剔除出去。没有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制度缺失。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督导制度没有建立。督导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进行督促指导的制度。包括心理辅导员上岗前和上岗后的培养培训。通过专家的督导,可大大提高心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辅导水平,保证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可以帮助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全面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略。发现成绩和特色则予以肯定,激励学校发扬提高。同时还可以沟通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工作还没有开展。这样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督促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茫然无措,难以长足进步。

3.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岗位职称设置

到目前为止,新的高中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安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只能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然而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样影响着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质量。

现今社会,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教师的工资待遇。现在大多数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没有设立职称评定专门系列。这些教师在职称上处于尴尬的地位,只好依附于其他专业系列。由于教学和研究方向不一致,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存在许多人为的障碍,严重地打击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种不完善的岗位、职称评定体制,严重干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精神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安排。有时也作为检查的一项内容,但是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经常相互推诿,敷衍应付。既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要求,也没有有效的检查和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很不明朗,开展落实好的不予肯定推广,没有开展的也不予以批评指正,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人员编制,也没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员的职务职责。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职责和归属不明确,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人问津或是人浮于事,敷衍塞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教研工作,需要办公用品、图书资料、培训交流、器材器械等,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团体辅导室等场所。这些建设都需要经费,以一般学校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满足要求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现在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这项专门经费。学校由于认识和经费紧张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

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合理的机构、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策略可以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这样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校长直接领导,担任心理教研室主任。这样建立起了以校长为首的多方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形成了一个由心理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教研室负责研究、指导和统筹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工作包括:(1)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2)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4)进行心理调查,掌握师生心理动态。(5)开拓心理理论的研究和课题的实验研究。(6)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心理素质。(7)建设学校心理环境。(8)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教育方法。指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培训师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10)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心理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和心理培训等工作。心理教研室通过心理测量以及心理调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教研室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年度教育目标,选择实施策略,安排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工作。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有的放矢,及时准确地进行指导。心理教研室还负责安排教师的进修,指导教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心理教研室由专业、专职教师担任相应的教育教研工作。心理教研室担负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担当了多个部级、省级的教育科研课题。同时指导教师参与实施教育科研工作。

我校在初中和高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专职教师担任,课时进入课表,按时按课表上课,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初二年级由政治教师兼授,初三、初四年级采取团体辅导。初中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教材。高中一年级每两周一课时,高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辅导。高三年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高中选用开明出版社心育中心所编教材。心理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辅导,情绪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教学方法采取知识讲座,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心理训练等多种形式。心理课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我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1)团体辅导:有各类讲座、报告、板报、展览等形式。还有小组辅导等活动。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颇受欢迎。(2)个别辅导: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调适学生心理矛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几年来没有学生的重大心理疾病和恶性事件发生。学校还设立心理热线、心理信箱等,迅速快捷有效地排解了师生的心理障碍。

班主任确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成员。由于他们与学生紧密接触,全面了解,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握学生的心态,使教育及时准确。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普及和培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班主任负责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指导学生家长的心育工作,了解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学校心理教研室。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防止发生违背教育规律,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这样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更趋人性化,科学化,从而达成随教育之风,润学生心灵,潜移默化,无形达心的教育效果。

我校建立起了以校长直接领导,学校各处室协调管理,心理教研室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实施,每一位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制定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并且规范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考量,我们认为这种体制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科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应机构的建立,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7)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8)

由于各种思潮的碰撞,多元媒体及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导致诸如药家鑫杀人案、高三学生雇凶杀亲案、硕士生投毒案等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关注最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并不能一蹴而就,常常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人力。同时必须营造特定的环境等等,也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空间的学校,尤其是班级必须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对此,作为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班主任、辅导员,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危害降低到相应的程度。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大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专职辅导师;由于对心理疾病治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疾病往往被误认等同为精神疾病,从而导致患病人数额巨大而求诊者稀少,而且针对性心理干预执行力极为薄弱;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的俞国良教授等人的研究和多项调查表明[1]: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高中生中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6%-19%。这些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北京、天津、上海、陕西、河北、辽宁、四川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研究与实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书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各学校也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了各项措施,有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配备了1-3名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有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的学校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共青团干部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等等。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不尽相同。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必不可少。换句话说,如果与中学生关系密切的班主任能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有其一定的优势,可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要把班级管成一个死气沉沉、班主任权威独大、学生唯唯诺诺的集体,而是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热爱学习、乐于互助、乐观积极的具有民主、公正、友好氛围的团队。要达到这样的班级管理目标,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一个班集体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较多,不但不能说那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且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对此,班主任责无旁贷。

2、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是“制器”;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学会学习,能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人,而不是培养成没有情感、是非不分、乃至变态的考试机器或知识存储器。这也是教改和课改的目的。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重视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采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管理不是统治,不是压制,而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不是班级控制,而是以学生为本。因此要贯彻“管理育人”的方针。班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常常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状况。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了解学生的这些状况,加以引导和解决,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3、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必要途径之一

班级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健康的心理,根本就不可能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德育方面,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人格方面有缺陷的人,很难对道德规律有良好的认同,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智育方面,健康的心态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意志薄弱、厌学、自卑、粗心、神经衰弱等心理行为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体育方面,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心理状态,常常会使人产生身体疾病。此外,没有身心健康,也就谈不上美,因为健康是美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班级管理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

4、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得天独厚

当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宣传栏、墙报、广播等。学校里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员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和各任课教师等等。实践表明,在以上各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人员中,班主任由于与学生接触最多,最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的各类心理困扰首选的倾诉对象和寻求解决的途径是班主任。而在以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中,有的心理健康课程太专业化,或者太泛而不具有针对性;对于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许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自己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能主动进行咨询或寻求解决与帮助。相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恰当地引导或解决,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既切实可行,又得天独厚。

三、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干预。研究表明[2],我国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工作者所持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很不一致的,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则更加模糊不清。例如,对于学生的厌学问题,有的老师将这类学生视为差生,有的老师则认为是思想问题。对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退缩行为,有的老师认为不算什么,有的老师认为是私心,有的老师认为是性格内向而不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的攻击性问题,有的老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有不少教师将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问题混为一谈,常将一些道德标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把遵守纪律、不损人利己、热心学校班集体的活动、学习用功等道德标准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纳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有许多老师也存在错误认识。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或课程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课下则要求学生背书、作业甚至考试。总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看成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片面关心心理测试,片面依赖心理测试所得的分数,片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的标准方面,要认识到:第一,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是连续的而不是二分的。很少有人是完全不健康,很少有人是完全健康,从而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不健康不是暂时的心理状态,而是问题的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暂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性进行及时干预,避免它转化成其人格特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第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来划分异常问题。有些看似异常的问题,是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现象。第四,不要将个性等同于异常。

2、加强自我调适,保持健康心态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需要面对各种琐事和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产生烦躁、沮丧等情绪。教师的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有失公正,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良影响,甚至在学生内心造成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调适,在面对学生时,始终保持健康心态。

3、多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

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堆积起来,以致于让学生暂时的心理不良状态转化成永久的不健康的人格特质。尤其是那些根据成绩而言的所谓差等生和所谓优等生,有时比成绩中等的学生有更多的困扰。总之,班主任要尽量耐心了解每个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4、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解决一些带共性的问题

对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或某一特定时期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例如厌学、考前焦虑、性困扰等问题,要以组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平等讨论,不要讳疾忌医,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教师加以适当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5、与各科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联系,协调解决学生中突出的心理问题

当前的共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是强调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强调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此各任课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个科任老师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反映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也要及时和各个任课老师联系,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这个学生,对其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班主任老师还有经常与家长联系,一来便于更详细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二来便于解决由于家庭背景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三来如果学生确实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及时联系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总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教育界有识之士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收效并不理想。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7.

[2]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9)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有个成语叫做因材施教,现在的意思就是根据科学的道理,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去教育,示范,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激励,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此言不虚。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和习惯良好的人,用积极享受的情绪带动和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出现的特征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恰当和有效的引导。

2.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2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2.3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现状的学生情感丰富,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教师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外在的表现往往反应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任何外在表现进行随时关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应的心理健康辅导。

2.4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教师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体质每况愈下。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因而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4.1正视自我,悦纳自我

职业理想与信念是维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爱护和宽容学生。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并非立笮见影、光辉耀眼。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社会现实,公正地评价自我,设置合理的目标,确立适中的期望值,平静躁动不安的心灵,用自身力量达到与外在环境的动态平衡。

4.2调整心态,正视压力

教师要正确认知压力,要认识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压力及其反应不是自己的弱点和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要学会正视现实、自我调适,提高综合素质,养成乐观宽容、淡泊豁达的性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更加沉重,在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J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性,实现自身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10)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3-02

【关键词】 性教育;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生保健服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师资队伍。199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2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见》和《纲要》都强调指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

1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和专业水平较低是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笔者曾对4所学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4所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一人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一人获得过国家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之类的上岗证书,只有3人参加过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有3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设在政教处,由政教处的干事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1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设在医务室,由1名校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和学校都没有真正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业务机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预、决算;在职称评聘上也没有相应的学科,只能挂靠其他学科;学校用房紧张,有的心理咨询室只能与其他部门在一起办公。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不容乐观,且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培训理念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密,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培训选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单一,与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不适应;培训形式脱离实际、效果较差;培训考核不严格,奖惩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等[1]。这些问题亟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注意和重视。

2 建立科学培训体系

2.1 加强政策导向,进行宏观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或修订针对性强、易操作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划,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制度建设,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评估制度,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建立省一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全省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负责审定和选用质量好、水平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材[2]。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普教处(科、股)要进行宏观管理,不断总结和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积极组织和开展本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要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必要条件。制定有关政策,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有关高校,严格加强、科学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队伍建设,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要认真遴选和培养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

2.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形式一是要建立和健全省、市、县3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网络,完善培训运行机制;二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短期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三是有条件的高校,教育硕士招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四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五是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开发和创新任务合作式、自我驱动式、案例交流讨论式、课题研究式等培训模式[3]。六是要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校长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全体教师培训等。不同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4]。七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出勤考核制度、成绩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和淘汰制度[5]。

2.3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开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经费和相关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预、决算和支出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拨款外,还要提留一些中小学校的学杂费,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培训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分担。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形成领导到位、机构到位、投入到位、师资到位和措施到位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还要从实际出发,在舆论导向、资源配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整体推进、综合改革,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折射出的师资培训问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9):123-125.

[2] 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4(11):4-8.

[3] 李玉华.互动式教师培训效果好.中小学管理,2003(9):24-24.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篇(11)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那么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则会无从寻求帮助,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应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等,更加有效的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健全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给农村学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农村学校也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比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等,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体现者和从事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挑选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