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3 05:36:57

教师

教师篇(1)

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的了。

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的了。

我出身于教育世家,现在是一名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

一片清纯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篇(2)

感动 四部电影中的乡村教师

1993年的那部《凤凰琴》,讲述的是一位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张英子在偏远山区小学代课的故事。当代课教师的第一天,她就被山区艰苦的办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而他们的工资一次次被拖欠。

看完此片,每个人心里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伴随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时隔六年,名导张艺谋的教育题材电影《一个也不能少》获得了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故事发生在偏远的水泉小学。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只有十三四岁的魏敏芝代一个月的课。临走时高老师叮嘱魏敏芝:看好孩子,一个也不能少……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单身一人进城,在茫茫人海里寻找……

再隔六年,讲述英籍裔女孩何艾作为志愿者,只身来到中国边远山区担任代课教师的首部慈善电影《烛光》和由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相继上映,再度引发了神州大地对山村教师的关注。

在《烛光》中,女主角何艾老师在远离都市的山村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影片同时讲述了当地小学校长兼老师秋昌秀的故事,歌颂了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此片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中西教育的差异与冲突的关注。

《美丽的大脚》中,由倪萍饰的张美丽是一名农村教师,她唯一出众的地方就是那双能穿43码鞋的大脚,她总觉得自己这辈子不太成功,所以竭尽所能地要让村里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在北京过腻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夏雨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她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地方变得燥动起来。

山村以外的世界让孩子们包括张美丽感到因惑与茫然,山村贫穷而乏味的生活让夏雨感到辛酸与难熬,甚至想到了离开,但是,她能舍得离开这些纯朴的孩子,还有那个大脚张美丽吗?

四部影片,都反映了中国乡村教育的贫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身为没有“真正身份”的教师却无悔地为教育付出的无限心力,从而折射出乡村教师虽身处恶境,却闪动着人格魅力的耀眼光芒。

这从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身上我们就能轻易感知。虽然他出现在画面中的时间不足五分钟,却给予了每个观者以深沉的感动。“一个也不能少”的嘱托,临行前对粉笔“使用说明”的交代,上车前坚定地对魏敏芝“我给你五十元”的许诺,都能让每份眼神中凝聚了一丝难以形容的触动。魏敏芝的倔强与毅力使观者自叹弗如,既惊又羡。虽然一开始她就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做为“老师”她没有足够的资格,正如一位学生看完《一个也不能少》时大呼:“怎么可能呢?教师的资格怎么会如此容易获得?”

而当我们用整个心灵感知画面,也许首先映入我的视野的是贯穿其中的一种意识,一种奇怪的寻找意识。从电影中去寻找我曾经以为深沉的命题。因为从一开始映入眼帘的秃黄的土地,破旧的教室和陈旧的画面,仿佛就渴望着一种改变,意味着一种追求,寻找着一种改变落后的方式,寻找回农村教育的一片晴朗天空,寻找回我们曾经遗忘的农村教师身上的力量。

虽然影片中的教师不能用任何“专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或许不是许多人眼中的优秀教师,但却值得我们从画面中,从心灵深处与其相遇、握手、敬礼……

寻找“富教师”或“穷教师”?

这几乎是一个常识:教师不富裕,农村教师更甚……因为富裕是需用物质来作标志的。

现实与艺术是相融的,任何艺术都必须适当地反映真实。

农村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农村的教师身上背负着如何沉重的责任?从原来的一个疑问,到越来越多的疑问的产生,是因为影片给所有观者以最深刻与震撼的展现:中国有很多贫穷的地方,那里的教育需要情与意的灌入,那儿有很多农村教师,他们的名字不同,窘境却相同……

他们从外在看,完全是贫穷的。观众必然能轻易地从影片中发现这一点。从《凤凰琴》里的老校长,又或是《一个也不能少》中的高老师,或是《烛光》中的秋老师,还有《美丽的大脚》里的张老师,他们的清贫与贫瘠的土地“相配”,也真切地与真实的教育世界里无数平凡的老师们“相配”。

在四部影片中,与贫穷相关的画面是一种常态呈现。如《一个也不能少》中魏敏芝在的黄土中疾跑;上课时间以太阳照在钉上为准;当孩子们为挣钱而搬完砖要买水喝时,一致决定买没喝过的可乐,一人一口……

又如《美丽的大脚》里,孩子们没有去过游乐园、没有城市孩子玩的电玩,只有自己“创造”从直落的土坡上寻找游戏的快乐……

再如,《凤凰琴》中老校长带领学生伪造入学率以期在全乡评选比赛中获奖金而维修校舍,反映了农村教育经费紧缺问题。

在《烛光》里,何老师以西方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尽情地在教室外头用粉笔画画。孩子们小心地问:“画什么都可以吗?”何老师答:“你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这一简单对白折射出了农村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要知道,在我国广大农村,民办教师几乎是教育领域中的“透明体”。最卑微的身份,最恶劣的环境,最稀少的报酬,还不时被拖欠、抵消、挪用……

教师篇(3)

依然是浩荡东风,又一度春深似海。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我们又一次聚集一堂,展望祖国的未来,思索肩负的重任。

作为道德的守望者,知识的代言人,教师是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理应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可喜的是,党和国家已经以法律形式赋予了我们不容侵犯的荣誉和权利,继确立教师节之后,又出台了《教师法》。教师日渐成为时代的宠儿,耀眼的新星。

然而,曾几何时,教师被称为臭老九,遭到学生的围攻,世人的白眼。野蛮和愚昧横行一时,理性和文明黯然失色。当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斯文扫地时,智慧之神又怎能抬起他高贵的头颅?我们曾经怎样狂热地摧残教育、践踏文明啊!我们又为此付出了怎样沉重的代价!十年浩劫,一片废墟,废墟中是知识的碎片,废墟旁是麻木的面孔。我们用愚昧和狂暴的镣铐阻住了前进的脚步,我们用血泪和生命铸造了沉重的历史。对教育的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人。造反、游行、大标语、大字报,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无知和苍白的灵魂。这是不容饶恕的罪孽。

往事不堪回首,那种悲剧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这惨痛的教训:如果不能培养智慧的头脑,如果不能塑造健全的灵魂,悲剧仍有可能重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丑陋——诸如随地吐痰、污言秽语、见死不救,许多罪恶——诸如偷窃、抢劫、绑架、凶杀、腐败,无不昭示着教育的沉重使命。虽然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教育的免疫系统,,那么,邪恶的癌细胞就可能滋生成可怕的肿瘤,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教育并非万能,但没有教育万万不能。

乌云早已散尽,天空依旧蔚蓝。今天,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民教师,享受着国家不断增加的工资,赢得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尊重,时代和社会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教师的可敬。如果说十几年前,一个教师走在大街上还有些自卑的话,那么今天,一个教师完全可以挺起胸膛大声说: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是的,教师是光荣的,这光荣来自于教师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漫漫长夜里,明亮不熄的,永远是教师桌前的灯光;如潮的人流中,匆匆前行的,永远是教师劳碌的身影。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呕心沥血,兀兀穷年。从风华正茂到步履蹒跚,从满头黑发到两鬓飞霜,如蜡烛,滴干心泪;如春蚕,吐尽青丝。

教师真苦,教师真累,这是无数教师的共同感受。怎能不苦?怎能不累?面前是学生们渴盼的眼睛,背后是家长期待的眼睛,旁边是校长热切的眼睛。教师肩负着千百万学生的命运,肩负着无数父母的希望,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不说苦,不喊累。当学生们取得优异成绩时,当考生们捧过大学通知书时,当我们的升学率高居榜首时,作为教师,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往日的苦累会化作欢欣的热泪。“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们可以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为的是学生的明天,祖国的未来,为此,我们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宣言。

教师篇(4)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8-02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因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己本身的素质。

那么,如何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必须围绕“四师”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一、无私奉献的师魂

所谓师魂,就是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人必须有理想,要想实现职业理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如果只是借助文凭,坐吃山空,就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以就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再提高、继续教育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素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体现出对神圣的教师职业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无限的忠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是通过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惜周游列国讲学,甚至以十条干腊肉做学费,不正体现了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理想的追求吗?正是这种追求,才能使孔子的教育理论为后人所赞誉。

那么,对于现代的教师不是更应该努力拼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吗?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教师教育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霍懋征、孟二冬等人的恪尽职守、忠诚教育事业、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事迹,在感召着很多人民教师向他们学习。我县举行的“师魂颂”演讲大赛,效果突出,起到了“学先进,赶模范,展风采,铸师魂”的作用。

二、热爱学生的师德

所谓师德,就是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名人民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就难以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不提高,就更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师德的体现是热爱学生、熟悉学生,深入童心、巧塑童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曾被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现出了崇高的道德风范,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现今有些教师却没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不具有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安心工作,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着想。如果教师都这样做,我们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社会能前进吗?

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抓的非常紧,单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职务培训:2002年教材是《师表风范》,2005年教材是《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2009年教材是2008年新修订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修养》。可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具有了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三、全面发展的师观

所谓师观,就是人民教师应具有的新的现代化教育观。只有具有这种教育观,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60年代以前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只会学习,教师只会灌输,没有做到全面的发展;60、70年代,搞武斗、搞造反,荒废了学业,没有真正的文化知识;80年代,人民抓质量,提高升学率,而又忽视了德育教育,而现在各方面搞得比较好了,又出现了人口素质的问题。现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因此,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新课程得以实施。但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我们不够彻底,不够完全,素质教育开展还不够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搞好新理念、新课程的培训,使得广大教师具备全面发展的师观,明白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做到“和谐施教,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从而,提高我们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书育人的师能

教师篇(5)

这以后,我每次上课都有意无意地要恒回答问题,有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次他都是很木讷的样子,憋红了脸,我不断地给他提示,甚至是暗示,才使他断断续续讲出了所谓的答案。每次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很高兴,以为我的“启发式”教学还是有效的,能撬开恒的口,让他逐步在我为他铺设的跑道上跑起来。我认为人的很多能力都是“用进废退”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一样,只要我持之以恒地给他启发,训练,强化,恒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上来,向优秀学生看齐。

我沉浸在自己为恒设下的幻境中,自以为是地对他的说话能力进行“启发训练”,可结果却事与愿违,两个星期下来,恒不但没有在表达能力上有所寸进,相反的,回答问题一次比一次讲得急促,语病迭出,反复地纠正了,也没什么效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天午饭后,我要恒到办公室来。恒显得有些拘束,他本是个内向的人,在平时话就不多,一到办公室更是一脸的不自在,或者他是在等我的批评吧。看到他一副窝囊相我很有点生气,“恨铁不成钢”啊,我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工夫,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他怎么就这么不长进呢!我先找些轻松的话题和他聊着,看他慢慢放松下来了,这才引入正题:“老师在课堂上给了你那么多的提示,你回答问题怎么还是没有比以前好呢?”恒低着头细声说:“老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我回答不上来,他们背地里都笑我。”哦!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我暗暗地自责,不是恒不成器,是我用的劲不对啊!“那你想不想把问题回答好呢?像杰一样好?”(杰是班上口头表达能力最好的一位同学)“嗯!”

为了使恒能在说话上有突破性的进步,我每每上新课之前,都要先给他开小灶,辅导他预习课文,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课堂上,我让他代表小组回答问题或者解答其他学生的质疑,他都能回答的很完整,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在辅导他预习课文时就分析过的,但我还是很欣慰,觉得“铁”终于酿成“钢”了。

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学规律,这以后,我减少了对他的“开小灶”行动,想让他慢慢独立起来,毕竟“教是为了不教”嘛。谁知,他只愿意回答我跟他事先分析过的问题,对于其他问题,他明显能讲出个一二三来的,也不发言,指名叫他了,也把声音放得很低,惟恐吓着别人的样子。这孩子还存在太大的依赖性,缺少必要的自信心!我这样下结论。

教师篇(6)

这是我的第一段经历。

2007年,我调入XX特区的中学任教,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的老师们穿的是高档的名牌服装,许多人开着私家车上下班,那个贫困小乡村的民办教师的形象离这里太遥远了。这里的老师,虽比不上高级白领和经理老板那么富有,但却绝对与“清贫”无缘。这是初来深圳时,这里的老师留给我的印象。

在特区工作了一年多之后,我对特区教师的形象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在生活上,他们也许比内地教师要优越,但在工作劲头和奉献精神上,他们一点也不亚于内地教师,而且他们所追求的,是更科技化、更现代化、更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这里,老师们都能熟练操作电脑,能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自如地运用电脑平台。在这里,不懂电脑就是落伍的表现。许多老师都参与各种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为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而思考、研究,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更让我感动的,还是老师们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去年,我很幸运地与一个团结拼搏的优秀年级组共同度过了中考前的一年,品尝到了特区毕业班教师的酸甜苦辣。这就是我的第二段难忘的经历。

教师篇(7)

“别在乎是大海还是蓝天,既然选择了宽阔,哪怕只作一块平原,也要细心装点;别在乎是雄鹰还是雨燕,既然选择了飞翔,哪怕只作一只萤火虫,也要把微光留给人间;别在乎是幸福还是苦难,既然选择了目标,哪怕征程步步艰难,也要劲鼓生活的风帆;别在乎是成功还是失败,既然选择了拼搏,哪怕失败一千次,也还要勇往直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教师节来临时,激动中早已平添了份欣慰,毕竟,我与我亲爱的战友们(同事们)走过一段辉煌的风雨之路。

选择了教育事业,春风化雨育桃李的信念便铭刻于心。来到××小学的第二个年头,校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使我不断走向成熟。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人际关系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更,造就了我不断完善的专业技能和日趋成熟的思想,培养了我务实进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注重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扎实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专业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练就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同时摄取其他领域知识来充实自身,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培养并提高了特殊职业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刻苦钻研教材,反复思考各种教学方法,以灵活的方式和流畅易懂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是一朵白云,选择了我的一片蓝天——××小学。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飞。这就是我,平淡中只希望将我那一方天空的风景编好,将烘托朝霞映衬夕阳的故事讲好,把江集雨意凝聚雪情的真心献给学生。

时常问自己爱是什么?总有一个声音在说:爱是歌声,是翅膀,是春天的暖风和冬天的瑞雪,是奔泻的大河和潺潺的流水,是被弹拨的吉他,是被低吟的短诗,是腮边一滴感动的泪珠,是彩虹涂抹在画布上,是黄昏挥动在夕阳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的美好往事,是无法比喻的比喻,是无法描述的描述,是语言的地平线上出现的彩霞,更是牵引学生走在人生路上最坚定和最恒久的力量。

教师篇(8)

论文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要,可以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加搔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高师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与高师院校无关。的确,这与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高度重视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并不表明基础教育,特别是师范生没有形成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事实上,来自社会发展、基础教育需求、师范生三方的需求是很大的。需求带来机遇,“双师型”教师能促进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推动高师教育的发展。

一、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

李岚清早在2003年就提出,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育师资队伍,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探索出一条新的培养、培训路子,为新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高师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由“学术型”人才培养逐渐转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这与当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习和实践,而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从容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矛盾现象相悖。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1961 )提出的师范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使师范生胜任教学工作这点上,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在他设计的未来中学教师的训练计划中,教学实习(包括学科教学法课程)占教育专业训练总量的60%-75%之多。他建议设立专职人员来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按科南特的设想,“临床教授”就是学院或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其作用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教授,负责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他认为“临床教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并善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迫切要求建立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满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都是到师范大学进修。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对中小学(幼儿园)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如果教师培训脱离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工作情境,不考虑教师已有的经验,只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方法,照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无论我们讲授的理论多么先进,展示的资料多么丰富,也只能是帮助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存储起来,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也无法实现新世纪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出现。

(三)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师学生在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他们渴望了解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教育对象,并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来面对教学实践以及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就要求高师教师要掌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结合专业理论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概念及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

我国首次在国家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通知》的第一条“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中第四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类型说”和“三类型说”。两种类型说指“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三类型说指“双证书论”,即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称为“双师型”教师;“双能力论”,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停留在字面解释或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两种倾向。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是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求知需求的教育工作者。

(二)“双师型”师资的标准

由于对“双师型”内涵把握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研究者等制定或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1.行政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川。

2.院校标准。一些高校提出了“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具体标准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因为“双师型”要求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

3.学者标准。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只要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助教也可以进人“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是讲师(或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否则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创新是教师教育应对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高师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是高师聘请在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多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能够为高师的学生带来大量的实证材料、数据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案例。他们在与高师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师院校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师教育来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效。要改变这个现状,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把好准人关,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已有成功的做法。韩国的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川。

(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

高师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专家工作坊。在专家工作坊中,高师教师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向高师教师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沈阳师范大学与沈阳市沈河区正阳一校建立了“专家工作坊”,在小学教师讲课后,由小学领导、高师教授等组成的工作坊,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实时点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小学教师逐渐明晰新课程的思想,能够透视课堂,敢于挑战自我。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促进了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学改革,也锻炼了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2.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美术活动中高师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活动室中展示各自的艺术创作、磋商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在音乐活动室中探讨音乐技能训练的要点,探讨民族歌曲及民族舞蹈等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此外还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和蒙台梭利感官训练等问题的探讨。

3.专题讲座。高师教师通过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讲座,可以拓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视野,也可以提升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效益和功能。专题讲座的内容有:如何实现CAI课件资源的利用与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小学(幼儿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改革等。

4.研修制度。高师院校在聘请中小学(幼园)教师的同时,实施新上岗的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半挂职学习锻炼的“研修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形成“教、研互助”,以教授研究室为载体引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开展教师教育的学习和互动,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师篇(9)

教师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哪一项创造不蕴涵着教师的辛劳……!”

这首诗歌不正是表达了教师的辛勤劳动与劳动成果吗?一句名言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两字既有千斤般的重量,却也不及老师付出的辛劳。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日夜操劳,那是梦想的白鸽在撒下知识的种子;艰辛付出,那是辛勤的太阳在温暖刚露头的小苗;努力奋斗,那是希望的雨水在滋润“干涸”的树苗;辛苦汗滴,那是安全的港湾在保护一方扬帆的小船;汗流浃背,那是一望无边的蓝天在轻抚着洁白无暇的云朵;心血流露,那是一首动人的乐曲,流动的音符在充满爱的旋律中跳跃……老师,多么伟大,多么亲切,多么慈祥,多么美丽,是您,用自己的一生心血与精力,培养出了千千万万的国家栋梁。是您,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抛送给了下一代子子孙孙。老师是那一对引导的翅膀,带着我们飞往知识的天空,展翅飞翔。是老师把一个个幼稚的孩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组织,的一代代新人。老师的笑语盈盈,如同雨露一般,滋润着刚刚冒出绿芽的种子使我们这些童心未免的小孩,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让我们在知识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岁月年华,更加茁壮的成长。老师的付出是无私的,就像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沮成灰泪始干。在每一个夜晚,我们早已进入甜甜的梦乡的时候,那些在夜间闪闪发光的灯光就是带领我们前进的指路灯,告诉我们该去何方?老师的付出不需要我们的回报,只需要我们一个甜甜的微笑和拥抱。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哪一项创造不蕴涵着教师的辛劳……!”

教师篇(10)

教师(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 issn:1674-120x cn:46-1072∕g4 邮发代号:42-351 周期:旬刊 出版地:海南省海口市 主管单位: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主办单位:海南出版社 教师期刊简介 《教师》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由海南省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教育类学术理论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教师》杂志为各级各类职称评审机构职称评审核定刊物,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级、高级、特级,高校教师副高、正高职称评定硬件材料,同时为高校研究生论文答辩硬件材料。 

主要栏目

“教育理论”、“德育教育”、“教学改革”、 “经济与管理、 “教育技术”、 “教学评估”、“名校与名师”、 “教育信息”、 “人文与社会”等。

教师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5—0041—07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选择。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从业的首要品质,是人民教师践行教育崇高使命的内在要求。加强当代人民教师师德研究,回溯教师师德的历史沿革,探究人民教师师德的本质特征,建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伴随历史的推演,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当今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实现未来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推动和制约整个社会发展。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于社会发展而言的决定性作用更加不容置疑,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这一重要作用深刻而明确的揭示。然而,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生发的肥沃土壤,是传承和推广科学知识、生产经验的重要手段,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与载体。教育能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在短时间内为更多人掌握,较大范围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担负着发展科学、创新科技、推动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使命,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策源地和主战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开拓者。科学技术只有被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所掌握,才能物化于生产过程,有效地发挥作用。“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科技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改变科技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教育通过将科学知识和人这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直接促进科学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延续、文化传承、民族强大的根本途径。一个民族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世代相传,永续发展。纵观世界发展史,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任何国家的强盛,都从率先发展教育开始,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恒久动力。1806年,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普鲁士当局,在经济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870年普法战争取胜后,普军元帅毛奇不无感慨“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确立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国策,用30年时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美国之所以能够最早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其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密切相关。近20年来,美国历届总统无一不把“教育治国”作为第一方略和最高承诺,1997年克林顿在施政纲领中宣布:美国政府今后头四年的头等大事是确保每个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正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国民素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同样见证了教育对民族振兴的巨大作用。世界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化绵延不辍,延续至今;中华民族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度长期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得益于教育的巨大功效。满清末期,国家衰落,除了政治腐败的因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的僵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积极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等战略思想。从“战略重点”到“战略地位”,从“必须”到“切实”,从“优先发展”到“基石”的话语演变中,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战略作用认识的高度自觉。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逐渐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成为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的强大动力。“教育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跨越,都伴随着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是经过历史与实践检验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的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与储备已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低成本劳动力及资源过度依赖等瓶颈和困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持久动力。但客观而言,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之处。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能够提供的合格人才之间存在差距;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与教育资源短缺之间存在差距;农村、民族、边远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与教育水平滞后之间存在差距;教育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的要求与教育体制机制活力不足之间存在差距;等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凸显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成为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古今中外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说。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前苏联加里宁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称道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捷克的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育学基础》对教师的定义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上各种界定虽有差异,但总体蕴涵着两个所指:第一,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教育者,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教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范畴,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专门职业。教师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基础,伴随人类社会分工而出现的,通过知识的、精神的、人文的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创造出非物态化的、利于学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公益价值的职业。国以人立,教以人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教师承载着崇高的教育使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是人格修养的楷模。第一,教师传承人类文明。早在1993年的教师节上,万里就指出:“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中断或遭受损失。”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教师传承文明的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代。教师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其自身在社会不同地域的流动,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游历讲学;近代教师“睁眼看世界”,远赴异国“师夷长技”;教育迈入国际化进程以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教师交流、互访,大大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扬与发展。第二,教师培养社会人才。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教师则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中坚力量。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最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教师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指导实践,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实现对生产的技术支持。教师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等,培养受教育者革新进取、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提升工作效率。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社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的教育与导引,以利于社会和国家的有序、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陶行知曾经说过:“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而“要造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教师承担着光荣的使命。第三,教师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启迪心智、德行教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寻等不断促进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教师通过生理、卫生、饮食、体育科学的知识传授,培养受教育者尊重生命、珍爱健康的意识,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教师通过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引,端正他们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启迪受教育者进行理智的怀疑和批判,学会自主、独立,崇尚知识、美感,脱离崇拜物质金钱和世俗权力、迷信粗鄙的低级趣味;教师启发受教育者对“人之何以为人”的深层思考,追究“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价值。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教育,不但传授知识,还丰富和开拓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而教育的质量则决定于教师的素质。“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必须坚决的正确的执行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人民教师队伍。195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教育行政会上提出“训练三十万事业知识分子补充师资队伍”。结束后,百废待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教师队伍建设受到空前重视。1977年8月,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1985年,中国设立“教师节”。这一时间比1994年国际社会设立国际教师节提前了9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此后,《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相继颁布,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地位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都获得长足进步。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多项措施,大量补充农村师资。自2007年开始,国家通过组织实施“送培进藏”、“送培进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部级远程培训活动”,为西部农村12万多名教师提供通用性专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素质。2008年,启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以对口支援的形式集中培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针对“5·12”汶川地震,我国又实施了“援助地震灾区教师培训计划”,对四川地震灾区的2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央和各高校通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爱和厚望。截止到2009年共有1600多万教育工作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倍。其中,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390万。我国之所以能够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就依托于这支教师队伍;我国用了不到1/3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得益于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加强,教育公平迈出可喜步伐,同样有赖于千万教师的无私奉献。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每一个突破,离不开广大教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既是党和国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今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首次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应对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承担新任务的紧迫课题。

三、师德:人民教师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礼记·学记》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些名师被誉为“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而为世人景仰,不仅在于他们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更在于他们言行一致、持身自律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职业道德乃教师的精髓。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反映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劳动,教师职业道德就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这种职业劳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育人尽职尽责。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集团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教育大辞典》明确提出,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不难看出,职业道德是对教师工作的约束和激励,也是教师从教的首要素质和条件。

教师的使命,就本质而言,是根植于教师主体自觉意识的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出色的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概括起来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和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等等。归根结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舞台上完成“育人”角色任务,这是教师使命的根本所在。“人民教师”是中国现当代赋予教师的光荣称号。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需要大批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教师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光荣的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是人民教师的首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