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7:10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1)

何为人文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重点的对知识的内容进行深化教育,将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也能够接受到感情教育。这对于帮助初中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不断的健全自身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学的理念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及应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素质教学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已经适应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及趣味性。同时也为人文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2.1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应不断提升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张岂之指出,在进行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初中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在构建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中,不断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培训,首先让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人文化教学模式嵌入进去。其次应当对教师进行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的丰富语文教师的知识内涵,拓宽语文教师的知识面,并实现对初中语文知识中重点人文知识的更新,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既重知识传授,又重个性培养,人格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教师应全面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注意l现学生的发光点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的变现有着较大的不同,并非每位学生均必须在学业上取得较大的成就。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这一客观存在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多角度的去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更好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这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2.3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人文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非常多,其教学的形式也是多变的。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逐步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例如2015年8月12日晚,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发生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教师应当将其中感人的故事、感人的图片展现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在灾害面前,我国政府与人民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关键的。逐步的让学生脱离家庭溺爱的圈子,帮助其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美丑善恶,改变先前对社会漠不关心的态度。帮助其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更好的发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4增强初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拓展

语文实践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在构建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具体的语文课外活动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设置一些读书交流会、语文实践角等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逐步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整个语文课外活动中,各个学生可以充分的交流,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关键的。

2.5采用人文化的初中语文评价方式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2)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运动伤残问题及活动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大课间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之所以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是有很多的原因,但突出的因素就表现在学校长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初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父母切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我国,当今的“一考定终身”制度决定了文化课的地位。我们知道,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很难考进理想的初中、初中及大学的,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即使有体育学习夙愿的学生,面对着巨大的考试压力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自然而然的就会放弃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甚至会把体育课当做自习课或者休息课来对待。初中生自身不重视体育课,也更不会注意体育课中的安全问题了。初中生没有把其定位为提高素养,锻炼身体,学习知识和培养情感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在体育锻炼的时候不讲究科学请,在体育课上也很少认真的听取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和运动规范,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在初中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小升初问题,虽然我们实施片区制度入学,但实际的情况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可以凭借成绩进入优质学生学习的。而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升学率和社会口碑,学好文化课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至于体育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到重大考试时,体育课就会让道其他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许多初中由于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而忽视体育课,学生缺少必要的锻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体质锻炼。再者,部分学校由于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活动场地的不足或者出现了安全隐患,致使体育活动较为单一,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日渐不愿意上体育课,由于设施的不安全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部分体育教师,工作消极怠慢,没有耐心给学生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在体育课上没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确保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的路径探究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对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为此,各学校、各相关人员必须想方设法优化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提升大课间活动的质量。

(一)调整认知,重视大课间活动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给予重视,提升大课间的地位,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很多的学校,由于管理的松散和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大课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确保大课间活动的安全,学校和学生都必须重视,把大课间活动提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上来。一定要把大课间活动的安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工作的常态化与科学化。另外,对于大课间活动,主管部门一定要设计好活动方案,不定期的开展活动调研,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实情,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初中生天生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他们经常会逃离老师的视线。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初中生在放松宽敞的场所更容易出现“自由活动”的状况,学生之间拉拉扯扯,不听老师的指挥等,都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为此,要想从根本上剔除安全隐患,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初中生的安全意识。比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告诉学生体育活动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保障每一位学生掌握标准的体育动作,教育他们服务老师引导的观念及顾全大局的思想。在日常的班会课中,班主任要强化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规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学校要强化宣传,让学生了解大课间的活动,并及时的采取措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体育器材,学校要认真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大课间的活动中,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对于特殊的学生一定要特殊的处理,保障学生的安全。

(三)探究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当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新课改的实施,面对着异于以往的教情、学情和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探究意识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安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更加突出教学结果,过渡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分数重于能力,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应试教育下这种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机械教学与学习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这种做法,避免机械式教学的发生。为了应对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首先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体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给与学生及时的评价,做到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的采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3)

前言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参与)体育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体育实践,体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现在国家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为了使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要培养中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因此了解目前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的现状等,对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依据

现在大多数中学都以重视文化课为主,对体育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也缺乏体育方面的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对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方针造成了障碍,所以应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的重任,但是要把它真正变成实际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意识薄弱,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根据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自觉性较差的现象,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第一步要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大观区皖河中学在校中学生,总计120人,其中初中学生74人,高中学生46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现状问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

(2)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的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综合采用了Excel等软件进行了相应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3)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大量资料。认真研读了体育期刊中关于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行为等方面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查阅了与本论文有关的的专著,涉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分析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体育习惯的现状

(1)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喜欢程度

由表1可见,初中男生27.5%喜欢体育活动,3.4%不喜欢,初中女生13.7%喜欢体育活动,17.6%不喜欢,高中男生17.2%喜欢,高中女生17.2%喜欢,3.4%不喜欢,总体来看,男生44.7%喜欢体育活动,3.4%不喜欢;女生30.9%喜欢体育活动,21%不喜欢;总共75.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活动,24.4%不喜欢。此表还显示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活动。表明了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都是喜欢的。

(2)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

由表2可见,除体育课外,初中男生3.4%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6.8%每周锻炼两次,10.3%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初中女生13.7%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3.4%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高中男生6.8%每周锻炼两次,10.3%每周锻炼三次以上;高中女生3.4%每周没有锻炼,6.9%每周锻炼一次,6.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总体来看,男生3.4%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13.6%每周锻炼两次,20.6%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女生17.1%每周没有锻炼,17.6%每周锻炼一次,10.2%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3.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总共20.5%的中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8.3%每周锻炼一次,23.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2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而且男生的锻炼次数大于女生,高中生的锻炼次数大于初中生。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每周都有不同次数的锻炼,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锻炼次数也相应加。

(3)中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

由表3可见,初中男生20.6%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6.8%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初中女生17.2%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3.4%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高中男生6.8%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10.3%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高中女生3.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10.3%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4.2%经常参与的是跑步;。总体来看,男生27.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6.8%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10.3%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女生3.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27.5%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3.4%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11.1%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总共有30.8%的中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34.3%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13.7%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17.8%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因此,篮足排和羽毛、乒乓球是中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表明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主要倾向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

(4)中学生对锻炼身体科学性的注意程度

由表4可见,初中男生6.8%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24.1%不注意;初中女生10.3%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20.6%不注意;高中男生10.6%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不注意;高中女生3.6%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17.2%不注意,总体来看,男生17.4%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30.9%不注意;女生13.9%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37.8%不注意;总共31.3%的中学生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7%不注意。表明大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时候都不是很注意方法是否科学。

(5)中学生在体育活动或比赛中遇到困难时的反应

由表5可见,初中男生13.7%会坚持到底17.2%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初中女生6.8%会坚持到底17.4%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高中男生6.8%会坚持到底3.6%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高中女生10.3%会坚持到底10.6%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总体来看,男生20.5%会坚持到底19.8%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女生17.1%会坚持到底18%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总共有37.6%的中学生会坚持到底,有48.8%的中学生认为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有13.6%的中学生会直接放弃,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6)中学生在同伴失误造成落后的反应

由表6可见,初中男生3.4%会大声指责,3.4%会放弃比赛,24.1%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初中女生3.4%会大声指责,27.6%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高中男生3.4%会放弃比赛,13.9%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高中女生20.8%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总体来看,男生3.4%会大声指责,6.8%会放弃比赛,38%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女生3.4%会大声指责,48.4%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总共有6.8%的中学生会大声指责,有6.8%的中学生会放弃比赛,有86.4%的中学生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中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

(1)中学生节假日是否主动参加体育运动

由表7可见,初中男生6.8%经常去,24.1%偶尔去,初中女生13.9%偶尔去17.2%从不去,高中男生6.8%经常去,10.5%偶尔去,高中女生3.4%经常去,13.9%偶尔去3.4%从不去,总体来看,男生13.6%经常去,34.6%偶尔去;女生3.4%经常去,27.8%偶尔去,20.6%从不去;总共有17%的中学生经常去,62.4%的中学生偶尔去,20.6%的中学生从不去,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都是偶尔去参加体育运动。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缺乏持之以恒。

(2)中学生对锻炼方法科学性的重要程度的认识

由表8可见,初中男生20.6%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初中女生31.3%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高中男生17.2%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高中女生20.6%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总体来看,37.8%的男生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51.9%的女生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总共89.7%的中学生认为重要,10.3%认为不重要,表明有小部分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认识不够。

(3)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

由表9可见,初中男生17.2%听说过,13.6%从没听说过。初中女生10.3%知道但不了解,10%听说过,10.3%从没听说过。高中男生4.4%知道并了解,6.8%听说过,6.8%知道但不了解,高中女生10.3%知道但不了解,10.3%从没听说过。总体来看,男生4.4%知道并了解,6.8%知道但不了解,24%听说过,13.6%从没听说过。女生20.6%知道但不了解,10%听说过,20.6%从没听说过。总共有4.4%的中学生知道并了解,有27.4%的中学生知道但不了解,有34%的中学生只是听说过,剩下34.2%的中学生是从没听说过。显示出,高中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大于初中生,男生的了解程度大于女生。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女生更为薄弱。

(4)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了解程度

由表10可见,初中男生24.1%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6.8%几乎不知道。初中女生13.7%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17.2%几乎不知道。高中男生17.2%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高中女生3.6%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17.4%知道一些,总体来看,男生41.3%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6.8%几乎不知道。女生3.6%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31.1%知道一些,17.2%几乎不知道;总共有3.6%的中学生是知道,72.4%的中学生是知道一些,有24%的中学生几乎不知道。大部分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都只是知道一些,而且高中生的了解程度大于初中生,男生了解程度大于女生。表明中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了解不够,掌握不够。

(5)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由表11可见,初中男生3.4%自己不感兴趣,23.6%学业负担太重,3.4%其他原因。初中女生17.2%自己不感兴趣,10.1%学业负担太重,6.6%其他原因。高中男生3.4%自己不感兴趣,6.2%学业负担太重,6.4%其他原因。高中女生3.4%自己不感兴趣,13.1%学业负担太重,3.2%其他原因。总体来看,男生6.8%自己不感兴趣,29.8%学业负担太重,9.8%其他原因。总共有27.4%的同学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自己不感兴趣,有53%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有19.6%的中学生是其他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学业负担太重。

(6)中学生关于体育运动对提高学习效率的认识

由表12可见,初中男生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17.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女生17.2%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男生10.3%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6.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女生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6.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总体来看,男生14%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24.6%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女生20.9%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20.5%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总共54.9%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45.1%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中高中生认为能的大于初中生。表明有部分初中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的不够到位,也表明了他们的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7)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

由表13可见,初中男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20.6%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初中女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5.8%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高中男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高中女生17.2%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总体来看,男生20.6%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2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女生27.5%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9.2%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总共有48.1%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3.3%认为是娱乐,6%认为是交流12.6%认为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和娱乐,其中,初中生大部分认为是娱乐,高中生大部分认为是健身。说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趋向于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8)中学生对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的认识

由表14可见,初中男生24.1%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6.9%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初中女生27.5%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7%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高中男生13.7%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5%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高中女生20.6%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总体来看男生37.8%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0.4%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女生48.1%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7%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总共85.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4.1%的中学生认为不能。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比较到位,体育意识水平比较高。

3.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现状的分析

(1)中学生体育习惯现状的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明,75.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运动,24.4%不喜欢体育运动;除体育课外,20.5%的中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8.3%每周锻炼一次,23.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2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中学生一般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篮足排和羽毛、乒乓球,其中男生大部分是篮足排,女生大部分是羽毛、乒乓球;运动时,31.3%的中学生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7%不注意。在体育运动或比赛中遇到困难时,有37.6%的中学生会坚持到底,有48.8%的中学生认为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有13.6%的中学生会直接放弃,在体育比赛或游戏时,如果同伴的失误造成落后,6.8%的中学生会大声指责,有6.8%的中学生会放弃比赛,有86.4%的中学生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

(2)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明,在节假日,有17%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去参加体育锻炼,62.4%的中学生偶尔去,20.6%的中学生从不去,有89.7%的中学生认为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通过对中学生关于“终身体育”了解程度的调查得出,有4.4%的中学生知道并了解,有27.4%的中学生知道但不了解,有34%的中学生只是听说过,剩下34.2%的中学生是从没听说过。在关于中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得出,有3.6%的中学生是知道,72.4%的中学生是知道一些,有24%的中学生几乎不知道。有27.4%的同学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自己不感兴趣,有53%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有19.6%的中学生是其他原因。有54.9%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45.1%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调查中得出,有48.1%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3.3%认为是娱乐,6%认为是交流12.6%认为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85.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4.1%的中学生认为不能。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偏向于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除体育课外,大部分中学生每周都会不同次数的参加体育运动,但缺乏持之以恒,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不太注意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中学生会坚持,但缺乏坚定的信念。

(2)大部分中学生在节假日会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但大部分是偶尔去,缺乏持之以恒,大部分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意义认识很明确,但对“终身体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较不够,掌握不够,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之间的凝聚力,表明他们对体育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大部分中学生都是因为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从而影响体育锻炼。

2.建议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改善中学生的体育习惯,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育法》的第三章,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同时,第十七条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要健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改善体育场地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2)要加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知识与健康意识,改善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

(3)多开设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中学生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培养和完善健康体育教育队伍,有计划地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育教师的培训,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键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5)以学生为主体,多注意和采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要求来改善学校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清忠. 对北京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P28).

[2] 梁莉. 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以酒泉市城区高中学生为例[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11月(P41).

[3] 赵燕. 对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年4月(P3-P4).

[4] 耿晓. 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对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2月(P10-P12).

[5] 孙玲玲. 不同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影响的对比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6月(P34).

[6] 马为民. 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P7-P9).

[7] 李鸿. 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浅析[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5月(P8).

[8] 刘娟. 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探讨[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6月(P3).

[9] 胡群英. 试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6月(P2-P3).

[10] 何锦辉.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做好中学体育教学工作[J]. 宁夏教育,2006年07月(P100-P101).

[11] 史鲜玲. 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08,2(P53-P54).

[12] 王天毅.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0,6(P89、P94).

[13] 翟元、杜长亮、崔建. 确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J]. 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P77-P78).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4)

1.需要补充的知识。

因为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学生要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

2.需要强化的知识。

教师要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外,学生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只要高中教师在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同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使学生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要主动解决。鉴于此,教师可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使每个同学都动手,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串讲文言文,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或把问题拿出来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作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扎实,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做不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时应做到两点:一是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二是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必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正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2.重视归纳和积累。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重视归纳和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及文学常识等个方面进行。当然,无论作什么整理,学生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回顾复习时就会莫名其妙,茫然无措。

总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异中有同,完全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关键在于老师对尺度的把握。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初高中文言文和谐有效地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5)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存在的安全问题

(1)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没有适合所有人参与锻炼的教学大纲,没有制定针对所有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性格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大纲只有一个,并没有充分了解初中学生个体之间的不一样。那些本身身体素质就不好的学生,还得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来达到其他身体条件好的初中学生能够轻松达到而自己不能够轻易达到的,甚至需要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冒着安全上面的危险而达到的目标。在初中学校存在的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地发展,不能够让学生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2)部分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陈旧,不利于学生健康地进行锻炼。有些体育设备甚至存在潜在的威胁,没有办法保证初中学生的安全。体育课中很多的项目都会用到体育设施,但是我国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都是十分陈旧的。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就经常会看到单杠断裂,学生因为单抗的断裂而被摔骨折的报道。还有一些拉力器等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安全威胁。导致了学生安全问题的突出,让初中学生在运用体育设施时得不到锻炼反而受伤。

(3)教师的授课对象针对的是那些身体健全的大多数学生,对于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少数同学没有重视到。我们社会上残疾人占着相当多的一部分比例。身体有缺陷的人也是人,也享有我们正常人享有的一切权利。但是研究表明,在初中学校的体育课上,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布置的任务往往都只针对于那些身体健全的学生,这样会导致这些有一点残疾的学生受到更大的安全方面的威胁。

(4)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还不够好,没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平等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虽然在于教体育,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和长辈,还应该无时无刻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思想。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上课流程基本上是先是热身,学生跑步,其次就是教师示范动作,最后就是让学生练习。在整堂体育课中,甚至会出现没有和学生进行一点点的思想交流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让学生清清楚楚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潜在的安全问题,从而能够及时地避免威胁,达到安全上体育、健康上体育的目标。

二、建议和策略

(1)把初中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生命健康上,不要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以前教师拼命地完成目标,不断地逼着学生练习,上课练习,课余时间还要对学生进行加训,忽视了学生的健康的问题,导致了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压力少了很多,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肌肉拉伤、韧带受伤,甚至猝死了。

(2)努力完备初中体育设施。每一年因为体育设施故障导致学生死亡和受伤的案例不计其数,主要还是因为设施的原因。体育设施要及时更换,及时检查,尤其是那些类似于单杠,篮球框这样的体育设施一定要定期检查,争取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

(3)在教学大纲制订不同的档次。我们之前因为这些不成文的大纲,使得我们的初中学生过于过分地追求体育大纲中的规定,一些学生为了达到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限,别人在休息,他还在训练,体育课也根本没有乐趣,成为了“拼命”的地方。教学大纲因人而异地进行制订之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体育课,去放松心情,初中学生的安全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6日

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即宣告了中国经济正迈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其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结构化调整,以及主要驱动力转变等特征。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如何推动这些初创企业良性发展,继而逐步实现初创企业蜕变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已经成为诸多学者和践行者关注的热点。

与其他时期的初创企业不同,新常态下的初创企业有着其独特性:一是外部政策环境更惠企,更有助于初创企业发展。十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布局和应对中国经济的“高位下行”,其中反垄断的常态化有效地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力推城镇化,增加了市场的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创业空间;惠企减负政策的增多,特别是对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的增加,更是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二是创业者的知识结构更优化。与其他时期的“草根”创业者相比,新常态下的创业者要么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其学习能力强且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继而有效地挖掘市场机会;要么就是拥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或社会经历,有意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学创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新常态下的初创企业可借鉴的经验更丰富。全球化的今天,初创者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或大数据,更全面地了解或更精准地分析其他初创企业“前辈”的经验和教训,继而整合出更适合的战略。不过,与成熟的企业相比,新常态下的初创企业在资金、渠道、人才等资源方面仍然是相对稀缺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为了增强初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能够“熬过”艰难的初创期,除了有良好的扶持政策、便利的融资环境、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优秀的初创企业主外,在初创企业流程尚未形成规范的前提下,加强构建有特色的初创企业文化既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成本最低的时机,又能够有效地规避某些初创企业文化固有的弊端,打造合适的团队。为此,笔者提出了在新常态下构建初创企业文化的几点想法:

一、追“衷”明“义”

企业文化的作用巨大。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以来,诸多的学者和践行者们都认同了“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观点,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构建和经营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成熟企业相比,初创企业在资金供给、管理能力和创新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较弱,为了能在市场上拼打出一席之地,往往会采用“短、平、快”的策略。虽然短时间之内冒尖获利,但是仅凭这种“野蛮成长”的方式发展,缺少统一的、正确的、向上的精神支柱,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其生命周期是不长的。为此,“统一初衷、丰满理想”是构建初创企业文化的基本导向。任何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期,都有成立团队的“初衷”,或是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广新理念,又或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无论是什么样的初衷,不论这一初衷是模糊还是清晰,只要它被团队成员所认同并愿意为之奋斗和拼搏,那么它必然会成为企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凝聚力,而这个“初衷”即是构建初创企业文化的基本导向。有时野蛮成长的方式可能很容易实现初衷,但若要使初创企业能持续地成长并蜕变成成熟优秀的企业,还应不断地丰富企业创始初衷的内涵,丰富初创企业的理想。

当然,不管是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理想,初创企业都应该“重情重义”。首先,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其成长离不开所有员工的打拼。虽然福利比不上成熟企业,但初创企业应始终对鼎力相助的所有成员持感恩之心,即对成员更包容、更信任、更支持。即使在风险因素持续增多的新常态下,初创企业也不应随意抛弃为同一初衷而奋斗的成员。相应地,团队成员也应感激团队为其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其次,新常态下,初创企业若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商家与客户之间既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也不能盲目听从客户。初创企业应逐渐学会倾听并理解客户的诉求,从显而易见的市场需求背后,识别、创造并提供“超越预期”的产品、服务或理念;再次,无论是在设计、创新,还是在营销产品时,初创企业都不应该采取粗暴模仿或是恶意诋毁同行的方式来凸显本企业的能力。

二、选聘“适合”的成员

新常态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演化成人才的竞争。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招聘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往往是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构建初创企业文化的基础条件。在招聘选材的过程中,初创企业应根据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一是尽可能地选择高素质多样化的人力资源;二是筛选出那些与企业“初衷”相匹配的人员;三是留住那些愿意与团队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的人才。新常态下创新对初创企业的安身立命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面对诸多优秀的人才,初创企业要么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知识结构优秀,受过不同文化熏陶的候选人;要么选择那些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思维的人力资源。这些高素质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是否能为企业有效地创造价值,关键还在于他们是否愿意与其他志趣相似的人员一起合作,以实现企业不同时期的既定目标。初创企业的资源往往有限,其团队规模不大,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高速有效的运转,如果团队内每一个成员的价值观或追求与企业的初衷是相似或相同的,那么在工作中大家的劲儿就会很自然地往一处使。即使成员的个性和特长有所差别,但是一旦他们愿意与那些志趣相似的成员相互合作,那么初创企业内部的不和谐音符就会减少,企业的管理效率就会提高。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企业文化也更容易被全员所认同。

为此,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初创企业不是简单地高薪雇佣最优秀的人才就万事大吉,而应在此基础上筛选并留住那些与众不同却又志趣相投且愿意相互合作的人才,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文化匹配性。初创企业若拥有这样标准的高素质员工,那么在其投入企业使命的过程中,会得益于其整体的多样性、高素质、创造力、执行力等,相应的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成功率都会大大提高。

三、组建“学习型”团队

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早已成为了个人、企业、国家最重要的生产性要素,而目前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的大量涌现更是让人们应接不暇。为此,初创企业应从创业之初就为构建“学习型”团队做准备,继而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动向,抓住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跟踪甚至掌握行业知识更新的内容。这样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为企业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构建并形成健康、向上初创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初创企业一是应开放系统,始终重视并坚持学习,特别是应该将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企业的文化予以传承。于初创企业而言,其创业者及其团队的成员应始终秉持着不断从外界吸收先进知识或技能的夙愿,从内部学习并整合成员经验或技能的愿望,即让企业的员工从上到下的拥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二是应不断地增强企业的学习能力,即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并鼓励团队成员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保证其掌握相关的知识或技能。与此同时,还应鼓励成员打破常规,提出新看法和新思路,并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快速有效地转换成各种新知识、新产品、新服务;三是应允许企业创新失败。初创企业应明示并达成一致,创新的失败是一种必须要支付的学费,而不是一种耻辱。企业应鼓励员工创新,特别是应该以诸如奖励的方式对员工的创新努力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另外,由于初创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往往不会将组织的分工或负责的对象切割得十分具体,每个团队成员往往要同时负责好多项工作,所以初创企业的员工往往需要通过培养系统思维的学习方式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进而完成好既定的任务。这样做能使初创企业拥有不断学习的传统和习惯,进而逐步形成初创企业的文化。

四、构建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企业“机制”

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孤立地认识、设计以及灌输,即企业文化没有对企业本身进行系统地思考和决策。为此,在构建初创企业文化时,应将企业文化与企业视为有机系统,逐步构建与本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实现机制。一方面初创企业的顶层应重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首先初创企业顶层应有意识地识别、梳理并归纳企业在不同发展周期中被绝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然后将其与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出符合时下企业发展的文化,并将此逐渐引导并融入到员工的具体行为中去;另一方面初创企业还应通过确定或调整与文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使企业文化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制度的保障。总之,构建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机制既是初创企业组织重视的主要表现,也是构建初创企业文化、落地企业文化的重要保障。

据相关资料可知,在我国初创企业提供了全社会70%左右的就业机会,然其市场寿命大都不长,究其因素有很多,其中不重视对初创企业文化的构建当属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渐被全体员工共享的行为方式。于新常态下的初创企业而言,若要使其有效地抓住时机,就应该在努力构建成熟企业的过程中通过确定统一的“初衷”为文化构建的导向;选聘“适合”的成员为文化构建的基础;构建“学习型”的团队为文化构建的内容;以及构建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企业“机制”为文化构建的保障,进而为构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实现企业文化的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晓东.像金融投资一样做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9.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7)

初三作为学生人生的转折点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品德作为初中阶段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学科之一,其在初三阶段的教学更是非常重要。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重大的教学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初三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才能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下面本文将对初三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几点思考,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有效建议。

一、正确认识理论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但是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正确认识,大多数教师都会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十分重视,这也是导致学生思想道德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三的教师应该意识到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只有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的能力培养工作才能够发挥出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检测,有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出来,才能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这样会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二、避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教学误区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似乎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追求更甚于对教学效果的重视,或许很多教师认为在华丽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感染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有很大提升,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形式化,将课堂氛围弄得过于华丽,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完全被吸引到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中,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毫无疑问的是,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在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上要适可而止。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教学中,讲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短片,但是不能让视频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可以利用视频起到一个引出教学内容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视频的时间过长,或者内容过于花哨,就很有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视频中无法自拔,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注意“三种能力”的培养

前文中提到过,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段时间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系统性培养,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教学知识有一个深入了解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探究的精神,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要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至于自主学习能力,更是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会有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更加顺利。

总之,初三思想品德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反思与完善,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采取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8)

(一)教学模式死板,缺乏创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沿用着传统陈旧的朗读、翻译、背诵等几个教学步骤方法。首先是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老师由头至尾对全文进行翻译,最后再让学生对原文与译文尽心全文熟记背诵。至于学生到底愿意不愿意学,以及课堂教学之后具体接受了多少等,往往都是不闻不问。

(二)教学过程乏味,缺乏激情。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选录的文言文课文通常都是历史上的名作名篇,文章里有脍炙人口的精华语句,是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广袤文学作品里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有深邃的哲理、有热烈的抒情、有细腻的描写,也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学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这些作品的内容当中去,用亲身的感受去体会,用自己的教学激情和文学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积极的文学氛围。如果老师自身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也就无法被文中或优美、或深刻的文学内涵所陶醉,那么学生自然无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教学的意味和内涵也就缺失了。

(三)教和学相脱节,劳而无功。因为大部分初中生是首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就应当尤为注意自己教的过程是否能够和学生的学密切地联系到一起。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和总结分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和面对的问题,很少留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的一些反映,没有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在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存在,进而导致教和学两个环节的脱离。

二、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一)巧妙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在句式形态和表达方式等很多方面和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对学生惯性的语言学习思维来讲,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初一学生而言,刚刚由小学进入到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连基本层面的断句停顿都不会,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学习文言文,这比填鸭式的强制性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具体来讲,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初中生,老师应当首先安排专门的一节课对文言文结构、翻译手段以及固定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对文言文的大体框架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中基本的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固定的句式,在此基本上再思考使用哪些新颖高效的教学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科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道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填鸭式让学生朗读背诵,不如重视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翻译全文,所以,老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以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的注解进行课文研读,与此同时,结合工具书,了解一些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文言文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只要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一些常用生词、难字的意思,就能够很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进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了解内容。此外,养成良好正确的读和注的习惯,还能够为进一步的课外阅读拓宽范围。比如《陋室铭》一课的学习中,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课本注释全面,难度不大,学生倘若能够认真地学习阅读几遍,完全能够对全文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完全能够对全文的意思予以全面的掌握。

再者,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参考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方法和渠道,不但能够教会学生培养语感和累计语言知识,且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减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负担。学生通过对感情变化、语调高低、速度快慢的不断揣摩,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就能够提升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9)

当教育教学没有进行如此全面的改革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并不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并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小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不能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理解,其学习的兴趣逐渐淡化,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调动,大大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过渡教学进行全面的关注和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意识的树立

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教育者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过渡教学并不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也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着非常突出的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过度关注,将很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复习上,虽然,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小学语文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和体现,其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对于知识的过渡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视。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它与小学语文从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有着不同的知识难度和形式等。那么,在此情况下,小学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观念,对过渡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重视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教学,让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能够适应教学的方式,并且有效理解教学的内容。

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融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并不多,教学的进度也比较慢,当遇到相应的重点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都会对其进行相应的讲解,同时,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对其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点的难度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教师对于作业的批改也是非常重视的,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相应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掌握和理解。当进行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的时候,语文考试的难度并不大,所考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的难度都是比较适中的,只要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进行了反复的练习,那么,是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的,但是,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着比较大的难度,知识点越来越多,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记忆等,教师的教学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作业的量也是相对比较大的。在初中的考试中,语文考试的难度比较大,所考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考试时间的限制性更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可以迅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和速度等,必须要对过渡教学做到足够的重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的病句修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应的知识加入到其中,主要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的语法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着比较突出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做好相应的病句学习的准备。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10)

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青春的希冀,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走进了高中校园,开始生命中又一段重要的学习旅程。但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不久,新鲜劲还没有完全消退,便陷入了学习的迷茫、困惑中。课听不大懂了,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作业做起来吃力了……凡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势必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是汉语语法教学的衔接。

一、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现状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即便是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说:“高中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我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初中的课文我读得很透彻,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读不懂,只能一知半解”“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少,而高中内容太多太难了”“初中语文老师的课挺简单,有意思,但高中语文课容量大,我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还是学不好”。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觉得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难教:“一些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懂”“初中就应掌握的知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结果一到考试,许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原因分析

其实,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出现困难,既不是初中老师没有完成任务,也不是高中老师没有全力工作,在我看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初高中语文教学系统不完全一致。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脱节之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民意志,规定了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上互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着系统化和一致性。因此由于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而初高中教学要求的脱节在语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初高中的课程标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处的位置:散见于《汉语词类表》、《句子成分简表》等附录部分。

4.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多数老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然都会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11)

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政治教学模式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必修科目,学生必须运用生活化思维充分理解这门课程,加深对政治课程的深化理解。关键词: 生活化思维

初中政治教学

教学模式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基础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黄金阶段。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政治抱负,从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对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从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要求、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应用原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要求(一)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生活化初中政治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教师只是一味灌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无趣。生活化思维下的政治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将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充分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二)授课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因为教师授课方式相对落后,在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甚至将一章重点直接画出来,对于学生不甚理解的地方也不悉心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授课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二、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应用原则(一)必须具有政治性初中阶段政治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远大政治理想为主。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学要求教师将国家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国家的解决策略,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思维方式学习政治课程。例如:教师讲述“政府职能”这一章,可以将国家经济危机这个话题充分导入,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思维思考如果运用政府职能解决经济危机,那么如何保障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并让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策略。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强化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二)必须具有实效性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不够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针对性地引入与社会相关的话题,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剖析社会现象根源,运用生活化思维方式认识来自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公交车上,看见老人,应不应该让座”?等等这些社会现象充分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探讨,再利用政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质,将政治知识与社会事件充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必须具有乡土性所谓“乡土性”,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引入本地风土人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初中政治课程通常会涉及很多方面,如当地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教师应该设计一堂富有乡土性的政治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如果是江苏的学生,则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文化魅力,如果是东北的学生,则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二人转的相关文化。在我们地区有红山文化、契丹文化等,总之,教师必须结合本地风土人情,能够更深入地对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与继承,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四)必须具有情趣性初中政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据此,教师应该在具体教学中,将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例子与政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激发。例如:教师在讲“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笑话讲给学生听:“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有一次,有一个外国人去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他礼貌地赞扬新娘非常漂亮,新郎听后十分谦虚道:‘哪里哪里。’这个外国人突然吓了一大跳,心想:中国人好奇怪,笼统地赞美还不够,还要举例说明。于是他回答说:‘头发、眼睛、耳朵、鼻子、眉毛都非常漂亮。’结果,全场的人们都大笑起来。”听完这个笑话,学生感到非常搞笑,教师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例子的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情趣性。三、结语初中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黄金阶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政治教学模式,采取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化例子,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国家政治的基本特点更加了解。教师通过结合时事与实际生活趣事,充分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效率。参考文献:[1]甘维青.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82.[2]张晓营.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周刊,2014(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