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全球经济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48

全球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篇(1)

随着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各国经济的依存性变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和技术的发展,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引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由80年代的25%逐渐上升,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各国的经济努力,包括对全球化目标的认同,归根到底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当今世界贫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则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肉类和水产品的5%。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地区消费有显著增加,非洲的消费却减少了20%。

综合起来,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利影响,拉大了贫富差距:

(一)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第二,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有利投机;第三,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金融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首先,金融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贸易、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二,金融交易量大而且创新快。当前世界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天1.5万亿美元左右。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

简而言之,由于市场发育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如果金融市场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开放,发展中国家必将面临金融风险的扩大。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和通讯革命比以前更加广泛深入,将造成不稳定,破坏国家间关系。现在很难说我们更加复杂的政府控制是否能够应付金融动荡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每天24小时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易,而交易额已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可交易性大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一有任何细微变动,这些资本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撤离,造成这些国家的支付困难,从而出现金融危机。目前世界上存在高达1.5万亿短期资本。它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到处投机造市: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非公平待遇

毋庸置疑,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的确不公平。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强制力,更有主导权。马丁·舒曼在其<全球化陷阱)一书中写道:“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西方经济强国的德国尚有这种无奈,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了。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看,发达国家收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源配置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最大受益者。据统计,1960年,最穷的46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例为1.4%;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下降为0.6%;到1995年再下降为0.4%。全球资本流动也是类似情况。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主要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地区。对于经济极度落后的非洲来说,资本净流入额几乎是零。

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富国的收入比穷国高150倍。这种贫富越来越悬殊的现象同时也发生在穷国内部,从而加剧了穷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联合国还公布报告指出:消费基本上是有钱人的特权。有10多亿人得不到基本必需品,如食物、水和适当的住宿。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四)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损失看,发展中国家承受得更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晶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民族品牌面临贸易条件大大恶化、甚至被吞噬的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外国贷款)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及更大的汇率风险,还债付息的包袱越背越重。更隐蔽的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不全,政治决策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能造成现象。三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雇佣东道国的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既损失大批教育费用又不能使用经历数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龙永图.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全球化[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78):2—12.

[2]罗肇鸿,赵宏伟。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1999,(50):13—17

[3]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国外科学社会情况,1998,(4):4—7。

[4]何建春,胡南.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0,(2):11。

[5]刘克逸.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J].世界经济文汇,1999,(5):19—22.

全球经济发展篇(2)

西方主流理论认为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的结果。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国际贸易迅猛增长。我国相当多学者在论述经济金融全球化成因时,往往也与西方主流学派观点相类同,他们说:“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实体经济因素,诸如贸易、直接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是金融技术因素;三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创新因素。他们根本不提和掩盖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驱动力是资本无限扩张的冲动。

笔者赞同宿景祥等同志的观点,他们指出:“西方主流理论描述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结果,却避开了全球化的本质”,从导致全球化因素剖析,“其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是资本的本性要求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马克思),“不论经济全球化的每个阶段各有其什么特点,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这个实质并没有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依然由西方所主导,因而全球化问题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范畴”“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指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是西方殖**义向全球扩张的表现”。而今,西方跨国集团向超级化发展,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已被美国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坐上霸主宝座;在世界前10名金融巨头中美国竟占了7个,使美国在全球经济金融中处于霸权地位,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其政府只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的“人”,利用军事、经济、金融实力称霸世界,企图控制、左右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与民族化是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的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三、全球化与自主化

在参与经济金融科技全球化的同时,必须要坚持自主化(核心是国产化)。从全球来看,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坚持自主化问题上是做得很成功的。俄罗斯的电脑网络均是自主开发的,国际上的黑客袭击不了俄罗斯的互联网站,确保了俄罗斯的经济金融安全。印度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也十分重视支持技术国产化,印度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范围和方式鲜明地为实现国家目标:注重技术的国产化和项目对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印度科技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令世人瞩目。我国在电脑网络上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引进的美国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均被装有密钥芯片,为美国政府留有一个人口,对经济金融安全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全球化与自主化是一对矛盾,我们既要参与全球化,也必须要坚持自主化。正是由于我国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终于使“两弹一星”自主地开发,上了天,赢得了今天我国在国际上较高的政治地位。当然,今日的自主化、国产化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是吸收利用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形成集成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中国品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的企业要掌握总体设计、核心技术、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不然,我国的企业只能受制于人,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打工仔”而已。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要学习印度风险投资公司的经验,注重扶持技术国产化的经验,过去只重视支持重复引进彩电、冰箱等生产线,造成了贷款大量呆滞的教训应予以牢牢记取。参与全球化必须要坚持自主化、国产化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才能防止经济金融的控制大权旁落,受少数发达国家所摆布。

四、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是由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所主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无限的扩张,而且要取得主宰世界的地位。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4万多家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正日益主宰着世界经济和世界金融。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共有6万家,其境内外分支机构已发展到近50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1/3、全球贸易的2/3以上、对外直接投资的90%。它们依靠竞争优势,挤跨、吞并各国的民族工业,独享垄断利润。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商业性金融服务。有些著名学者,主张国企改组借重跨国公司的国际资本,他们认为,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有能力进行较大数额投资,只有依靠跨国公司的进人才能显著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他们理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流动,愈来愈依靠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掌握着先进技术开发与跨国转让的主要份额。他们把跨国公司当作推动我国国企改革的“救世主”,这个想法过于天真。因为跨国公司战略,就是要采取各种竞争手段,战胜搞跨吞并竞争对手,收购和控制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他掌握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转让的,只能把我国企业作为他的一个车间,甚至把我国企业彻底搞垮。最近,“pt水仙”股票被中国证监会终止上市,很能教育对跨国公司抱有奢望的学者和官员。美国惠而浦有限公司是世界最早生产洗衣机的厂商,其技术力量相当雄厚。上海“水仙”原也是名牌家电企业,但1995年与美国惠而浦公司合资建立大型合营公司——上海水仙惠而浦有限公司,中方只占45%的股权。水仙本想借此利用自己遍布全国的庞大销售网络,上个新台阶。但合资公司成立后,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全被外方掌握,没有利用水仙现有的销售网络,而是花大价钱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造成水仙惠而浦成本大幅上升,连年亏损,水仙也未能获得先进技术,最终被股市淘汰出局。波兰在私有化中,大批国有企业、国有银行股份被外国资本所控制,70%以上的银行股份被外资所掌握;外资每年以25%的增长速度进入波兰,在同外企竞争中,大批波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外企利用波兰在外资管理方面的漏洞逃税。专家警告:如果外资流人波兰的高速度仍然维持下去,那么10—12年以后,外国资本将掌握整个波兰经济,并把所有波兰企业排挤出局。以上两个实例足以使那些主张依靠跨国公司改造国企的学者有所醒悟。美国的资深经济学教授托马斯&#183;内勒最近指出:“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已使经济活动变得有点像一场战争。通常,战争是用军事力量获得或保存财富、领土?⒆杂珊涂刂迫ā5牵诘苯袷贝扌刖滦卸眉际酢⒕侄巍⒀沽途猛饨唬芄皇迪秩φ目刂啤t谡饫铮绻臼亲詈鲜实闹葱姓摺薄6瘢拦目绻笠担唤鍪且桓鼍堤澹故且恢植豢珊鍪拥恼瘟α俊r虼耍收呷衔钥绻笠岛鸵械恼呤牵荒芾盟晕夜媒鹑诜⒄沟挠欣矫妫阅承枪泼裆男幸悼稍市砥浣惺识韧蹲剩槐匦胙细裣拗破淦笸悸⒍稀⒖刂坪统蹇缥夜褡寰媒鹑诘南矫妫阅切┕叵档轿夜媒鹑诎踩⒐泼裆男幸当匦胍卫慰刂圃诠沂种小?/p>

五、全球化与金融霸权

在为经济金融全球化唱赞歌声中,切切不能忘了而今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是在金融霸权的垄断、控制和剥削下的全球化。从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霸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也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霸权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中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塞缪尔&#183;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美国金融霸权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1)美元霸权。目前,美元仍是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霸权利益,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惩饬魍ǎ蛊涿磕暝蓟褚?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美国还通过向全世界举债和美元贬值,以及转嫁危机等手段,剥削其它国家。(2)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盈利提供了良好环境。1990—1998年流人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4622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剥削。美国实施金融大改革后,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3)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具有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到目前为止,不少有油水的新兴市场国家均被美国投机基金所袭击,使这些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攻击性的金融投机是金融霸权对发展中国家侵略和剥削的新方式。(4)美欧银行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在金融霸权国炮制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再杀出“回马枪”,以低价收购东南亚金融机构和企业,而后者这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南亚国家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面对金融霸权的横行,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在金融改革开放步骤上、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在资本账户开放上、在允许外资控股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比例上等方面,切忌急燥冒进,必须要做到十分审慎,要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万无一失。对金融霸权可能带来的危害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要有防范金融霸权危害的警惕性。才会奋起推进金融改革,从各方面切实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抗击金融霸权袭击的风险和应变能力,确保我国金融业有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4纳入国际贸易渠道。贸易占全球收入的份额已从二战结束时的7%上升至目前的21%。近年来,世界贸易以3倍于世界gdt的增长速度扩大,但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霸权,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推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自由化政策,削弱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权利,甚至运用所谓的“国际惯例”,使不发达国家非但不能平等获利,而且还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限制。例如1989年,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所谓“经济制裁”时,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冻结了对我国的贷款。1968年联合国贸发会议通过的普遍优惠制原则,即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予以优惠待遇,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关税优惠待遇。但美国则对此拒不执行,自行规定将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与美国“不友好”的国家排除在受优惠待遇之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还频繁地运用反“倾销”调查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反倾销案件:1995年156件,1999年剧增至328件。其中1999年,美国和欧盟提出的反倾销案件达110件,占全球总数的1/3,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喊的所谓经济贸易自由化。美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不少分行,但当中国的银行要在美国设立分行时,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则找种种借口,左审查右审查,进行百般刁难,就是拖着不予批准,不执行国际通行的对等原则,这就是美国所高喊的金融自由化!在贸易自由化中,我国也应运用反倾销保护本国企业。

七、全球化与贫困化

全球经济发展篇(3)

缘何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出现不平衡发展?IMF总裁特别顾问朱民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尽管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但协调合作,应对经济复苏,与金融危机期间一样重要。

“双速发展”特征凸显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球经济复苏有何特征?

朱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速发展”。根据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其中发达经济体为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7.3%。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4.4%,其中发达经济体为2.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6.5%。2012年仍将持续这一增长状况。

在金融危机期间,尽管全球经济陷入低谷,但是新兴经济体复苏较快,这是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格局变化,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金砖五国等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复苏中分别面临什么挑战?

朱民: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当前首要的经济挑战在于增长速度不够。由于经济增速疲软,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失业率下降缓慢,高失业仍是主要问题,与之伴生的还有消费增长缓慢等一系列经济难题。

其次,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在危机后有所恢复,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但融资依靠货币市场的现象仍然很严重,金融不稳定的风险仍然存在。

第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007年至2010年期间,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整体增长了28个百分点,这一比例非常高。去年,全球各国平均财政赤字增幅约为5.2%,而发达国家达到7%,政府债务压力很大,这种债务不仅仅是短期挑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发达国家退休人员增多,医疗等许多财政刚性需求增加,未来几年政府债务仍会上升;如何平衡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严峻的政策挑战。

发达经济体的政策重点应当是如何继续修补和稳定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使银行系统能够发挥融资功能,特别是增加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并推动经济增长。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政策挑战与发达经济体大不相同,主要是应对经济可能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管理大量资本流入的挑战。

危机发生后,新兴经济体大多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增长恢复很快,全球的主要新兴经济体目前的经济增长基本恢复到其潜在产出水平,已经进入“可能过热”的区间。

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较慢,国际资本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迹象明显。与上世纪90年代后主要是FDI流动的情况不同,现在流入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性组合投资增多。尽管新兴经济体当前经济增速较快,但是整个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的比例仍然较小,约为19%。因而,全球金融资产正处于重新配置的过程中,金融资产大量进入新兴市场会推升新兴经济体的资产价格,催生泡沫逐渐形成。

所以说,通货膨胀是新兴经济体当前面临的最大宏观紧急挑战。通胀压力上升既有宏观基本面的基础,新兴经济体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会过热的阶段,这是供给方面的大前提;另外也与前几年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这是从需求方面的原因。此外,食品在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CPI中所占比重都很大,全球范围的食品、能源、资源价格上涨都是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的原因。

《财经国家周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有何变化?

朱民:2010年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首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贡献了全球GDP增量的70%,世界经济蕴藏着结构性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和亚洲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雁。

从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部需求拉动,外部贸易需求拉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资源和劳动力从非贸易部门转移到贸易部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部门,贸易部门的结构跟随外部需求结构的调整而随之调整,并逐渐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当前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外部需求的锐减,当需求转移到国内之后,就要通过国内消费和供给方面的结构调整来提供需求,来维持自身经济的平衡发展,完成这一过渡是现阶段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最大挑战。

欧洲风险与日本地震影响

《财经国家周刊》:欧洲目前主要面临哪些经济风险?

朱民:欧洲当前的问题是三个危机的综合作用体。

第一是债务危机。当前的债务规模很高并且需要向市场继续借债,因为债务量很大,所以向市场融资的成本很高,例如葡萄牙的借贷成本持续上涨,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升至8.9%的高位。

第二是银行危机。欧洲银行的资产规模很大,例如在爱尔兰,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高达其GDP的十倍之多。这种现象就产生了多重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很快,但是在经济衰退期,其不良资产规模也会增大;其次,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会给资本金充足率带来压力;再则,欧洲的银行储蓄基础较弱,银行的主要负债是靠向市场融资,因而其流动性管理就会比较困难。

第三是欧洲的经济增长比较弱。因为欧洲国家的财政负担已经很重,经常账户又有赤字,所以很难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缓慢也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

《财经国家周刊》:欧洲经济风险是否会扩大?

朱民:欧洲,尤其是南欧,面临的经济风险较高。但总体而言,欧洲的总体情况正在改善,经济增长总体上在提振,东欧的经济增长很好,银行债和债的问题也在逐渐稳定,但进展比较缓慢;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IMF和欧盟联手建立了7500亿欧元的稳定基金,在2013年启动永久性稳定机制,这些举措会使得融资和再融资的压力有所缓和;欧洲的问题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关键是如何解决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的交叉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有哪些影响?

朱民:这次灾难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较大,但是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日本的经济在逐渐内生化,例如,日本出口占亚洲总出口的比重在十多年前是16%~17%,目前只占7%~8%左右。

日本遭受的灾难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遭受地震袭击的地区也是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产品芯片的重要生产区,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30%左右,由于地震和持续余震以及电力缺乏的影响,因而会对全球供给链和产业链带来冲击,也会引发全球供给链和产业链的市场调整;第二,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也引发了日本对核能安全的关注,本次地震和海啸冲击了日本大约10%的电力供应,因而会使得日本增加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进口。

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中国经济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中国而言,输入性通胀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您怎么评价和分析?

朱民:应对通货膨胀不仅是短期挑战,也是中长期的政策挑战。

目前中国的通胀压力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前几年的货币供应比较宽松;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供给方的原因,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重要原因,矿产、能源、工资、土地、防止污染成本、水的价格都在上升。因此,如何防止需求拉升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产生的通货膨胀螺旋型上升很重要。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努力地管理食品价格上升,防止食品价格上涨延伸到一般的通货膨胀,这方面的努力很重要。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历史经验来看,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的上升通道,原因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劳动力成本开始不可避免地上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价格也在不可避免地上升,国内的价格改革也在引发土地、水等成本不断上涨,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从中长期而言,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都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需要从依靠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转向依靠内部供给结构调整的增长模式。

《财经国家周刊》: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有何影响?

朱民:今年美国有强劲的8000亿美元减税财政政策和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支撑,美国的消费增长强劲,由于美国国内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因而促使美国的进口会继续增加,但这只是短期的现象;从长期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全球经济的驱动能力在下降,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不会像从前那么强劲,因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非常重要。

对中国来说,GDP的增速既重要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增长的质量,中国要注重实现经济增长“从量到质”的飞跃,质的提升涉及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产业链逐渐升级等。

全球货币体系改革

《财经国家周刊》:人民币作为特别提款权动议,目前进展如何?特别提款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全球经济发展篇(4)

前言:在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这一现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综述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各国经济联系成紧密的整体,进而通过这一经济整体的形成来促进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技术与人才的交流,以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准则的构建来实现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进而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力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等,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其对外商具备着很强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外商不断涌入,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等带入中国,进而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

2.拉动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在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各国间实现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各国间实现了贸易的往来,为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进而为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以机械生产取代人工劳作,进而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都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下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

1.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频设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原则实际上依旧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权的,因此各项原则都是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出口贸易上,如果中国所出口的商品给其国家同类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其就会以贸易壁垒这一借口为掩护进行抵制,这就变相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使得发达国家以自身占据贸易准则的主动权而频设障碍。

2.产业转移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了阻碍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等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当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中国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于此,我国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更加严峻,从长远看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挑战的对策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强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并要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重视程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在产业转移问题上,为了避免招商引资下给我国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以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意识到当前竞争格局下人才与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实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能够为解决当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我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其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产业转移的监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民营科技,2011,01:50.

全球经济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76-02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相邻国家为了共同发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例如,东盟、欧盟等,在其内部实行一些优惠政策,有利于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不失其开放性,客观上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WTO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开端,随着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生产的逐步国际化,20世纪中期后,金融全球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1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获得空前发展。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机会

我国可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拓展海外市场。

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会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制度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我国经济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学到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制度以及一些先进经验,使我国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快速发展,逐渐缩小与国外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 可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加快,我国的金融市场很有可能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目前,我国金融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金融风险相对较大。随着外国金融资本逐渐进入我国,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国外金融业的冲击。

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

随着外资引入的逐渐增多,很多跨国公司到我国来投资,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抢占了我国的市场份额,也威胁着本土的中小企业,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些都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3、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挑战

由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仍然很贫穷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显然是东部沿海地区吸引的外资多,中西部地区少,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拉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1、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

我国经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已取得了不少成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不能片面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我们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力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快速发展,尽量减少和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争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2、利用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更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我国的技术创新,加大对我国传统产业(如纺织、机械、轻工、煤炭、钢铁等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设备和工艺,提高我国自身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3、完善金融机制,应对金融危机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金融体制不健全、融资结构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完善企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呆坏账,建立一套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加大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建独立的金融司法体系,推进金融监管法制化。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应逐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透明度,做到各种金融制度的透明化,从而避免金融风险。

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把握住机遇,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注释:

① 符寒峰、符寒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制度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2,(21).

参考文献:

[1] 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全球经济发展篇(6)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有: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3.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

4.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2.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发展中国家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 ,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 (替代国 )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 ,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轻工、纺织、工艺等 )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3.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提升全球化质量经营理念。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最突出的是质量与标准体系,未来国际贸易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实施全球化质量经营战略,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质量经营战略理念,以质量经营打破技术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一方面,质量必须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新要求,取得国际权威技术论证和进口国特殊技术许可。另一方面,则要强化满意度质量意识,即努力使产品与服务达到进口方国家、消费者、经营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满意度。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李 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及我国的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 (1)

全球经济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经济融合发展,它是世界生产力整体发展的结果,是各个国家共同通寻求利润、谋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成长趋势逐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导致了国际的直接投资和各个国家的贸易环境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不断地跨国界流动,引导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信赖的统一整体。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反面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之后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这跟我国出口市场要求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自相矛盾。经济全球化容易对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目前我国的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绿色贸易的限制也同样给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目前一部分专家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国家的出口、外贸和民族工业发展同样会造成消极影响。

2.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多的利用外资的机会,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早过去的20年中中国总共吸引了3000亿美元的国外投资,在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总量中占据了30%,这个数字的增长也表明经济全球化能够促使我们更多更好的利用外来投资,从而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还为我国带来了更多更先进的外国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很多技术领域都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有一部分技术已经与世界水平持平,可见经济全球化同样带动了科技技术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企业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寻求发展,同时也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来公平合理的解决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遇见的经济贸易争端。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1.大力开发互利共赢战略

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是相互的,作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发展主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希望能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充分的利用好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首先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国必须要树立平等合作、共赢共利的发展理念,同时还需要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球化经济秩序能够更加的公平、公正、合理,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够更稳定快速的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依靠高投资和高能消耗来进行的,首先搞投资必须要高积累,如果积累高于消费则会影响到国内公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引发供需不平衡,而自然资源属于有限资产,所以高能耗的经济是不可能长时间发展的,所以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两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无法关注长远利益的。目前经过研究发现,现代化的经济持续增长有三个要素: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首先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我国产业中的科学知识含量,才能直接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我们国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其次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行业逐渐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最后还需要大力倡导发展低能耗的经济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建设节约能源的新型社会。

3.促进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而整体消费水平。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就业问题,因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提升国内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所以在经济化全球背景下,我国政府更应该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消费能力,建设消费型主导的消费社会新形势。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要是想保持自身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思考,加大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部署,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加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发展篇(8)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7):10-14.

[3]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科技向导.2011(12):60.

全球经济发展篇(9)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7):10-14.

[3]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科技向导.2011(12):60.

全球经济发展篇(10)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 [2] 

,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全球经济发展篇(11)

香港市场解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

来自香港媒体的消息称,最近,中央高层正悄悄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据悉,此项工作由总理主持,有关班子已经组成,月底前将召开相关汇报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年一度举行,决定着次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路向。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召开,按理说,其基本任务应该是落实中共五中全会的精神,按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部署“十一五”第一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由此看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似乎没有多大难度,也没有多少关注度,因为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已把大方针定下,去落实就行了。但据透露,有受命参与其事的智囊看法不同,认为正因为有五中全会建议,正因为明年3月将要出台“十一五”规划纲要,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难度相当大。据悉,筹备中的难度,也正在于今年实行的,以加强宏观调控为基调的政策,明年是否继续执行,还是要另起炉灶。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双稳”、“双紧”――所谓“双稳”就是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谓“双紧”就是把紧土地、把紧信贷两个闸门。

中美半导体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转让

据最新的消息称,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AMD)于11月24日与中国科技部签署备忘录,向中国转让核心微处理器设计技术。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表示,“这是对中国自主开发信息核心技术的支持,将促使中国信息产业通过引进,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的创新能力。”据科技部介绍,AMD公司将向科技部指定的技术受让机构――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转让其所拥有的低功耗X86架构微处理器设计技术。X86架构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器的应用平台,也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和消费电子等产品中。AMD公司总裁鲁毅智博士说,此次转让经过了他们公司与美、中双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反复交流磋商,这一合作实现了该公司对中国政府的承诺,也符合美国商务部所有关于技术出口的规定。根据这份备忘录,AMD将与中国科技部合作,提高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和开发能力,推进产业标准化技术。此外,中方还可以与AMD共同在全球拓展X86微处理器的整体市场。这是迄今为止中美半导体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转让。

经济涨跌不一可能进一步刺激地方经济扩张

今年,中国前3个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小幅下降,难掩对反弹的忧虑,而各省市纷纷追求GDP业绩更加剧了这种担忧。山东省前3个季度经济总量继续快速增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37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15.3%。相形之下,浙江和广东经济表现明显显出“暗色”。浙江省前3个季度实现生产总值90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广东省前3个季度也没能摆脱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轨迹。数据显示,前3个季度,广东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398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增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而工业品出口增速也同样略有回落。应当指出的是,各地经济指标涨跌虽然互现,但也恰恰是这种情况,可能加剧地方竞争并进一步刺激地方加强经济扩张。增长高的想继续往上冲,增幅放缓的想挽回颓势。例如此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广东与山东间中国第一工业大省之争,“十一五”期间山东打算投资制造业2万亿元,广东省也称在“十一五”期间将投资2000亿元于交通基础设施。相信浙江、江苏以及其他各省也将不甘落后,因而至少从地方来看,投资反弹的冲突依旧很大。

海外再次质疑中国GDP统计数据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0月中旬,中国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数据,再度激起了长期存在的对中国官方统计数字的疑虑。最新的GDP数据显示,中国第3季度GDP增长幅度为9.4%,与前两个季度(分别为9.4%与9.5%)几乎完全一致。经济学家们表示,今年和2004年年末的平稳增长令人怀疑,因为这与其他经济指标很不一致。里昂证券的驻港经济学家韦卓思表示,官方的GDP统计是一个“幻想世界”。“尽管实际上,从第2季度到第3季度,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明显恶化,本应对GDP增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可(第3季度)中国经济仍较上年同期增长9.4%,与第1季度和第2季度基本相同。”韦卓思表示,“此外,我们和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均显示,第3季度制造业领域增长进一步放缓。而GDP数字(却)没有变化。”据悉,长期以来,外国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在有关中国的分析研究中,一直使用自己计算的GDP数据,而非单纯依靠官方数据。经济学家们表示,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政府仍然通过生产附加值增长的数据来计算GDP。而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数据质量不佳。

环保总局首次全面暂缓部分地方新建项目审批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称,河南省焦作市东方金铅有限公司未批先建并在环保设施未完善的情况下擅自投入试生产,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建议地方政府对该企业依法严肃处理。在整改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对焦作市辖区内各类新建项目暂缓审批。环保总局高层人士确认,这是该局首次全面暂缓一个行政区域的新建项目审批工作。外界评论说,这个事件耐人寻味,至少它反映出一个趋势,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将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环保成果。“这是一种‘连坐’制度”,环保系统人士评价说,这才是环保总局的杀手锏――必须要强力介入地方政府的经济项目立项和运行环节,触动它们的核心利益,才有可能使环保工作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在全面暂缓焦作新项目审批之前,环保总局只在去年整顿违规电厂过程中,实施过类似政策。

纺织企业担心输美商品即将重现抢关潮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上,中国纺织业出口成为重灾区,服装成交总体比上届下降6.4%。外国客户纷纷转投东南亚纺企怀抱,业界担心,如果中美纺品协议迟迟没定论,阴霾只会继续笼罩整个行业,中国纺织业的严冬漫漫无尽。不少地方交易团的成交额更大跌接近八成,其中深圳交易团的纺织品成交额与上届广交会相比就下跌超过80%,而服装成交额下降86.3%。据称,因为中国订单转移,周边国家的纺织工厂产量都已经爆满,埃及的纺织厂需要加班做原本属于中国工厂的订单,甚至一些已经倒闭的东欧工厂目前也开始复工,趁中美贸易环境不稳定时占领中国企业的原有市场。浙江一位纺企负责人更明言,现在中国纺织业等不及了,如果再等两三个月,即使中美最终达成了协议,商机却已失去。业界更担忧,万一中美协议不能尽快达成,明年势必再次造成企业短期内抢关,疯狂出口美国市场,重演今年的混乱局面,导致企业“损手烂脚”的结果。

曾培炎“敦促”地方加强区域协调

五中全会落幕后,各地的“十一五”规划正在制定和落实之中。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考察河北时,提出河北省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要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解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宽规划的视野,加强河北与北京、天津等环渤海省区市的经济合作。此外还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着力调整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整顿和规范煤炭等资源开采秩序,提高原材料工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要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地理交通等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曾培炎的此番讲话值得细细琢磨,有“敦促”地方加强区域协调的意味,以避免各地各自为战。

忽视服务业发展,长三角将付出惨重代价

工业能够带来财富,带来GDP的快速增长。在这样的意识引导下,长三角在最近几年以来,用飞快的速度,超越了珠三角,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工业区”。不过,最近有些不好的苗头,曾在珠三角身上发生的事情,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在长三角上演――工业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迅速推高服务业的成本,导致服务业难以支持工业的快速增长,进而出现大面积工业转移。据悉,在上海、昆山与苏州等长三角地区,近来因土地供给开始出现紧缺状况及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等问题,使得台商必须惜土如金和重新思考发展制造模式。据我国台湾省媒体报道,山东沿海的烟台、青岛一带,最近吸引了不少来自广东与江苏的台资企业。烟台原本基础并不强的IT产业,在富士康进驻设立主机板厂后,顿时成了山东半岛的焦点,因为鸿海领导的富士康在台商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苏中的南通、扬州,苏北的淮安、徐州等,也都是台商计划“逐水草”投资的“新游牧区”。而与上海仅有一江之隔的南通,更是以地价便宜与能源不缺,招揽了来自大陆天南地北的台商。有业内人士透露,已有台湾专业电子代工厂(EMS)在渤海湾地区买下多达3平方公里的土地,约是台商在华东地区架构的厂区的两倍大,此人士还预计,这些台商未来可能将低获利的产品移到渤海湾基地生产,高获利产品则留在华南或华东厂区。

业界认为市场是3G成功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