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通信网络礼仪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3:55

通信网络礼仪

通信网络礼仪篇(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6-03

现代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人们所认同、遵守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现代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渗透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德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发建设集“服务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为一体的综合学习专业礼仪课程的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使共享资源应用于教学,服务于师生及社会经济,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面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的重点。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构建背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2001年开始率先推行课件开放和共享运动,自此以后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国自2003年启动了高校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选,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评审产生了3835门部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因此对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提供的需求也就越迫切,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尽管当前国内学者对课程资源共享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国内高职院校很少有礼仪课程的学习平台网站,即便有,也比较单调,无法很好地实现校际的优质资源共享,甚至在校内的共享效果也不理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直接影响质量工程的效果。

本项目研究以现代礼仪课程为个案,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专业群特点,通过研究不同专业群体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要求和性质,总结和归纳学习的主要内容,收集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依托网络课程资源库为表现形式,最终以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展示给学生和教师,形成学校教学、行业企业培训通用的教学素材与学习平台,发挥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功效,具有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是一项一举两得的实践性研究。

就学院的技术平台来说,学院高度重视现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已建成主干带宽1000兆,拥有100万个信息点的校园网,外部互联网接口为2个100Mbps。新校园网络建设层次更加高,技术水平更好,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学院专门购置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所学的内容,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交流。

二、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要与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要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相结合。根据此精神要求,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专业岗位需求,设计开发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构建主体

现代礼仪网络课程主要设计有“首页”、“课程学习”、“教学视频”、“实践教学”、“经典案例”、“礼仪宝典”、“在线交流”和“关于我们”导航菜单,通过每个导航菜单展现所有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课程学习”栏目,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制作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四门课程完整的PPT学习课件,课件内容翔实、精美,覆盖全院所有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原创幻灯片高达1600多张。

第一,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合于铁路与地铁专业学生,专门学习铁路服务工作礼仪规范。学习内容包括以下模块。模块一:服务礼仪概述;模块二: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模块三:仪容服饰规范;模块四:语言沟通规范;模块五:仪态举止规范;模块六:岗位服务规范;模块七:服务纠纷防范与处理。

第二,公关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用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公关及社交场合个人礼仪规范。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章。第一章:现代公关礼仪概述;第二章:见面礼仪;第三章:访送礼仪;第四章:交谈礼仪;第五章(1):服饰礼仪,第五章(2):仪容修饰;第六章:电话空间礼仪;第七章:仪态礼仪;第八章:宴席礼仪;第九章:次序礼仪,面试点评和职场面试指导。

第三,商务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用于经贸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商务活动礼仪规范。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讲:商务礼仪概述;第二讲:商务会面礼仪;第三讲:拜访接待礼仪;第四讲:商务馈赠礼仪;第五讲:商务言谈礼仪;第六讲:商务形象礼仪;第七讲:商务行为礼仪;第八讲:商务电话礼仪;第九讲:商务会议礼仪;第十讲:商务餐饮礼仪;第十一讲:洽谈与会;第十二讲:商务仪式礼仪;第十三讲:职场礼仪。

第四,旅游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导游与酒店服务礼仪规范知识。学习内容包括以下专题。专题一:导游人员礼仪礼节;专题二:导游带团礼仪;专题三:导游语言礼仪;专题四:酒店人员礼仪礼节;专题五:酒店前厅礼仪;专题六:酒店客房礼仪;专题七:酒店餐厅礼仪;专题八:宗教礼仪;专题九:演讲礼仪。

“教学视频”栏目,制作大量的原创教学视频,如教学示范、教学训练、教学实践、教学应用等,原创录像、动画高达160多部,极大支撑高职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与教学,使职业礼仪教学更具感染力。

“经典案例”栏目,收录大量现场真实案例素材,制作动画、视频、图表、音频、情景案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使课堂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更加生动、直观,更具表现力。学生点击视频、图表、音频、情景案例等资料就可以直观学习,教师利用网络资料就能形象生动进行教学。

案例动画学习模块:以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脚本,仿真制作系列案例动画动漫,增强学习生动趣味性。

案例图表学习模块:解读分析路局客服中心受理旅客投诉的大幅电子表格案例,以此敲响“警钟”,杜绝不良服务行为。课程首创利用图表案例,解决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的载体问题,是一种资料和案例展示的创新。

案例音频学习模块:解读学习2012年美国华裔博士写给南宁铁路局的一封公开来信,进一步夯实服务意识与职业操守。

情景案例学习模块:丰富大量公关活动情景案例讨论及大量服务案例解读分析资源,进一步强化专业礼仪内涵的学习。

2.“学材”资源。“实践教学”栏目。本栏目设置演礼训练、精彩回顾、顶岗实习、服务春运、现场导游、承办大赛等板块内容。贴近现场,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不仅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以岗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更加实用,更具亲和力。

第一,演礼训练学习板块:根据专业特点,分专业专设演礼训练。突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自信大方气质,强化学生礼仪应用能力。

第二,顶岗实习学习板块:柳州铁道运营专业的学生,奔赴在路局各大站,长短途列车上进行客运服务顶岗实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第三,现场导游学习板块: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注重导游专业实践与礼仪实际应用能力锻炼,积极到柳州奇石城挂职导游员,加强培养社会能力,适应职业岗位与氛围。

“礼仪宝库”栏目:完成学习拓展学习任务,呈现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读之情理示人、沁人肺腑,品之启迪思想、励志人生,是十分难得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使职业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更贴切,更具鼓动力。

“在线交流”栏目:解决“练中学”。本栏目板块实现题库登录训练系统,提供顺序、随机、错题练习及模拟考试等多种训练模式,智能记录学生当前练习的题号以及题目重现功能,智能实现错题的收集和再训练的功能,智能可控全体学生学习训练及测试情况;使网络课程学习更具培养力。

(二)资源库网站的构建方法

1.理论调研方法。课题团队着重研究区内外礼仪教学改革现状,到铁路企业现场进行理论调研,根据需要选择实训教学内容,确定演礼训练的项目,通过编写脚本,录制视频、编辑视频等制作过程,完成资源库的录像制作。制作的主要特点,一是用现在在校学生进行表演,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二是亲自到宁局南宁站等现场及部分公司、酒店、旅行社进行实拍。

2.以岗导学方法。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现代交往日益扩大而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高职礼仪课程应当对内容的取舍有科学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高职学生的专业就是以后的工作岗位,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活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等。

3.网络技术方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方法,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及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动态网页,搭建局域网现代礼仪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给大家共享。教学团队重点突破网站关键技术,网站开发主要使用Photoshop CS2完成网站主界面设计,使用Access轻量数据库管理题库、留言板、学习体会等栏目数据,提供师生互动教学平台;结合DIV+CSS布局实现操作方便、特色鲜明的引导式菜单;解决任意知识点之间的快速切换;广泛应用Flas技术,制作精美的卷轴动画、动态图片切换效果及案例动画视频;使用AJAX+Jquery等技术实现题库登录训练系统,提供顺序、随机、错题练习及模拟考试等多种训练模式,提供多样性的认知工具,如搜索引擎,良好支持网站自主、协作学习环境。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实践应用

(一)应用资源库教学平台,实施“立体活泼”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自主创建了现代礼仪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大量课程资源,创新实施多媒体教学、虚拟情景教学等多种活泼立体的课程教学方法,形成一套适应学生自主型、研究型、创造型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手段方式。

例如,充分利用网站的“课程学习”与“经典案例”资源实施多媒体教学,同时配套大量教学示范、教学训练、顶岗实习、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录像、动画等媒体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立体、直观,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由于及时将大量的新知识、新动态吸收到网站教学平台中,也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使职业礼仪课程教学更加生动丰富,更具吸引力。

(二)利用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构建“线场线”教学模式

在线备课:教师课前将教案在网上对学生公开,学生根据老师教案预习教学内容,通过预习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在网上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同步。

在场教学: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现场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线练习:网站为学生提供顺序、随机、错题练习及模拟考试等多种训练模式,为学生智能记录当前练习的题号以及题目重现功能,智能实现错题的收集和再训练的功能,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网站后台可控全体学生学习训练及测试情况,便于老师在线进行批改。使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更便捷,更具培养力。

(三)应用资源库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培训”双向效果

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地加强了行业针对性,弥补通用礼仪教学的缺点,并融入教学设计中。此项研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平台,也更有利于为行业开展行风建设、树新风建设,形成学校教学、行业企业培训通用的教学素材与学习平台,发挥礼仪教育和礼仪培训的双重功效。

这一项实践性研究,应用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礼仪教学,直接受益学生近万人,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职业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内容也已应用于企业职工服务礼仪等专项培训,每年培训受益干部员工达千人,为地方经济服务作出较大的贡献。

通信网络礼仪篇(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传统教育正在经历一轮新的变革和挑战,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新,而且引起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文化等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而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提升课程效果,提高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对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的影响

1.互联网技术为开展情境教学提供新的手段

中西礼仪文化比较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中才能加深对所学礼仪知识的理解,也才能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灵活、变通地运用礼仪知识。否则,仅凭常规教学法,特导致学生只会理论而不会实际运用。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终端能够营造传统课堂所不能营造的氛围,互联网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和超现实性能够为礼仪教学提供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2.互联网方法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门课程集理论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它不同于一些纯知识性或研讨性的学科,它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更需要技能的训练。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地提高实践能力是需要该课程创新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方法倡导“连接”,互联网教育所提倡的“线上+线下”学习、“社群”学习等模式为中西文化礼仪比较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能够为学生加强课后的交流,尤其是实践交流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

二、互联网在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的具体运用

1.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成为最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这样的教育形式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知识真正具备广泛的“共享”性。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学习资源。

对于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而言,笔者在中国大学慕课中以“礼仪”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共有16门课程、50个视频、3个公开课资源可供选择,在精品课程网里以“礼仪”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共有46个视频信息,这就为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2.社群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师社群学习形式不断涌现,如教师博客社群、教师论坛社群和主题网站社群等。本质上,这些教师社群均基于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旨在为教师的知识分享、共同成长提供交流构建而形成。它弥补了教师进行传统实地研习而时空受限的不足,现已成为教师学习形式的有益补充。社群学习强调课程资源的共享性,能够在课堂之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中,开展社群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继续交流和讨论,尤其是和外部群体开展交流和学习,拓展对外部世界礼仪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微课

微课本质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微课与其相匹配的“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共同构成微课程,它属于课程论的范畴;当学习者通过微课开展学习时,学习者就以微课为介质与教师之间产生间接的交互,通过在线讨论、面对面辅导等不同形式进行直接交互,从而产生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即微课。

通过微课形式,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自由地交流和讨论,教师只需在微信公众号、YY课堂中直播相关课程,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时收听,而且可以反复收听。在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微课的推广和普及能够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更多的途径。

4.VR教学

VR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简称,也称人工环境。VR最大的特点在于沉浸感,而结合到教育上,能够展现出的新优势就是参与感,这无疑给学生接受教育的体验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通过VR技术在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中的运用,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礼仪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一种真实的体验感,并且更容易进行多元化的体验,在这样的一种体验中,学生完全可以模拟礼仪发生的真实场景。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的创新策略

1.利用网络教育将课堂教学前移

所谓“课堂教学前移”就是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课程资源,学生可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对中西文化礼仪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尤其是中西文化礼仪的、发展历程、具体的礼仪规范等内容。

此外,对于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存在的疑问,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论坛、贴吧等公众平台进行交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以及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

如上文所言,中西礼仪文化比较课程讲究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水平,互联网技术为礼仪文化类课程开展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通过利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以及众多App软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详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公众号,学生能够同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在生活的场景中开展实践学习。

此外,随着网络直播技术和VR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具体的礼仪文化实践。

3.利用互联网工具增强教学的体验感

互联网正在实现着“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多个场景和情境的整合,提高教学活动的体验感。通过微课、社群学习等方法和工具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营造出共享式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真实或者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学习,实现学习体验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艳辉.高职交际礼仪教学中应强调的几个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2]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

[3]丁继红,熊才平,刘 静,等.PST视域下教师社群学习模式的分析与重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

通信网络礼仪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17―04

一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加速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形式比较单一,重在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虽然每个学校都配有专职教师负责德育工作,但成效不显著。所以,当前的德育教育形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均衡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系统正朝着网络化、多媒体、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这固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福音,学生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看不健康信息等方面的时间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又由于网络的虚拟化、数字化等特点,学生在网上易形成一种虚拟性格,这使容易使学生的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冲突,从而造成道德失范的事情发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主体性德育发展呢?

二 国内外德育的相关情况

在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德育教育给予了特别地关注。比如,在日本,德育教育既是生活的理念,又是行为的准则,一些大中小学均有提倡重视对德育价值的感受和体验的教学方针。在一些学校的午餐时间,都安排学生为其他同学舀汤端盘,布置饭菜,一名学生自豪地说:“今天我是服务员,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我很快乐。”在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重视德育教育理论的研究,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结二次大战后美国德育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五种德育模式,归纳为5个E:“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体验”(experience),供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使用;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本国的德育教育,1994年克林顿总统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对学生进行个人良好品德教育定为国家目标的重要内容。新加坡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了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

我国也非常重视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部队、乡村、街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尤其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央2004年2月26日的《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重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德育教育也日趋网络化,这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德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网络德育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传统的课堂德育教学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只存在一种感性的认识,不能应用于实际行动中,因此,传统的德育教育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据调查:对北京市9个区县,39所中小学校的2577名学生进行测试,中小学信息课根本不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占33.3%。利用德育的主渠道――主题班会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只有6.9%。显然北京市中小学的网络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学生的需要。

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资源上,网络环境下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个性化的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因此,网络德育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然而,当学生面对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如何才能提高他们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在众多的信息面前,给学生构筑一道健康信息的“防火墙”,这就是所倡导的绿色健康网站的涵义。

三 建设绿色健康网站,促进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发展

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杜威在德育领域内曾提出了这样的原则,即道德教育必“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我国教育界也在履行着这样的德育原则,创设了诸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的教育”、“合作教育”等面向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若使这些原则能够真正的履行下去,学校首先应该构建一个严密和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的调研,了解到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很完备,学校有校园网、学生机房,各教室里都配有投影仪,学校还将一部分电脑安置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这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校园环境条件。在这样办学条件的学校里建立德育教育网站,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德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上网的同时,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德育发展的需要,又避免了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真正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某小学实地调研,并与学校领导多次协商和探讨,绿色的德育教育网站应由礼仪巴士、健康之旅、学生论坛、学生Blog四个模块组成。老师通过定期地更新网站内容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网络德育和身心健康方面得以均衡发展。学生通过访问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且还能够和其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德育素质

的提高和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绿色健康网站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该网站和校园网相联接,独立于公共互联网之外,因此,能够消除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方便的是,学生在课堂外就能进行网络德育的学习,而传统的德育教育一般是在课内进行。所以,我们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整合的优势,使德育教育由封闭式教育发展到开放式教育,由“灌输式”教育发展到“渗透式”教育,由“显性教育”发展到“隐性教育”: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其中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地做出道德选择与判断。正如克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中的两难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就他们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苏格拉底式对话。学生可以在学生论坛中去交流和讨论这些问题,使他们的学习互相提高。

同时,这样的德育教育方式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自然性,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来说,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教育。使其在学习中不易产生受灌输感和被强制感。这样,往往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绿色德育网站功能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1 礼仪巴士

礼仪巴士这个模块分为礼仪小博士、小企鹅行动、小八哥论谈、礼仪格言、礼仪听诊器六大类。礼仪巴士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礼仪小博士由仪态礼仪、仪表礼仪、交往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组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文明礼仪知识,让学生从自我做起,在实际行动中去践行这些文明礼仪。这些文明礼仪知识,在无形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我认识得到提高,不良行为得到端正,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风尚。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讲,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也是其工作的重要一环,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净化了校园环境,又形成了“懂礼貌、讲礼仪”的校园文化。

小企鹅行动分为童谣世界、绘画展厅、活动场馆、身边礼仪小故事四部分。1 童谣世界里是学生搜集的和自编的文明行为歌谣,反映了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2 绘画展厅里展示的是能反应学生文明习惯和礼貌行为的绘画作品或宣传画;3 活动场馆是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等;4 身边礼仪小故事是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关于文明礼仪和行为的故事,使学生以其为榜样,具备做文明学生、讲文明语言的思想。

小八哥论谈就是对身边同学的行为进行评论,监督他们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更加文明和规范;礼仪格言是指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典用语,诸如《文明礼仪三字经》、《小学生礼仪常规》、《中小学行为规范》等;礼仪听诊器是学生共同寻找身边不文明的现象,并从这些想象中得到启示,来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

2 健康之旅

健康之旅模块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勇气和能力,并努力去超越自我。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于网站,能够制定出自己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学生也能自我探索,认清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兴趣特长,确立合理的志向水平,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健康之旅的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3 学生论坛

学生论坛是师生互动和师生共建的网上乐园,学生通过注册,就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就自己感兴趣和困惑的问题进行讨论。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有问题,及时纠正。学生论坛的模块如图5所示:

4 学生Blog

学生Blog是老师和学生作品展示的“橱窗”,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又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在学生的比较学习中,既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实现学习的共同提高。

通信网络礼仪篇(4)

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礼仪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但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在2006年两会期间,司富春委员大力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外因分析

1.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今社会,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信任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从个体来看,就体现在个人生活领域、个人修养、个人行为上的偏离与失范。

2.传统礼仪文化的断层。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有纵向的传承以及横向的融合。但在我们国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代礼仪基本上照搬了西方的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礼仪文化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近100年以来,官方也未对礼仪习俗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规范,文化上的冲突和缺乏权威的规范,注定会使中国的礼仪成为一个中西杂糅、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大杂烩,不但相互矛盾、不伦不类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也留下了让人无所适从的巨大空白。

3.礼仪理论教育的缺失。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中教育以升学率为指挥棒,学生学习任务重,高考压力大,很少有专门的礼仪理论课。大学阶段,也仅有部分高校和院系开设了理论课程。一些学校仅仅将其列入选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这种课程是“花架子”,华而不实,可有可无。

4.网络虚拟世界对礼仪的淡漠。网络虚拟世界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上网群体的思维。但我国目前对网络的管束仍严重不足。时下,网络已被很多人命名为“灰色地带”。大学生是网络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群体。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网上聊天、谈话,甚至谩骂、攻击,也不用担心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尤其是一些整天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将网络世界的粗鲁带入现实生活而浑然不觉。

5.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与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行为、举止、习惯等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如部分单亲家庭,孤儿家庭或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家庭的子女,缺乏关爱以及完整的教育,在行为习惯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独身子女家庭,溺爱子女,助长了个体的个人意识,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或模式,人际交往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在所难免。此外,家庭教育是否民主、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否平等和有效,也会影响到子女是否会宽容、会尊重别人,而这正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内因探讨

1.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心理因素。心理学理论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的外在表现,某种行为的发生总源于某种心理的反应。大学生礼仪失范固然有各种外因,但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心理因素才能产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偏差。当前,很多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礼仪的认识不到位;虽处礼仪之邦,而不少大学生礼仪意识却日渐淡薄,最终影响主体行为的偏差。二是自我意识的矛盾。大学生一般在18-22岁左右,正处在迅速趋于成熟、自我意识矛盾凸现的人生阶段。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或自我意识混乱,会影响到现实行为的表现;部分子女由于受到家长的娇惯、溺爱,意志日渐薄弱、行为日益涣散,暴露出自控能力较差、举止轻浮等缺点。

2.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自身的缺陷。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仪自身的规范性也是其内在要义,是礼仪的最突出特征。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性,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最终也将导致混乱。

礼仪规范要体现时代性。这是因为礼仪是时代的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礼尚往来中,又将面对许多新的交际形式与内容,诸如e-mail、网络对话、视频聊天等。但目前,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在这些方面还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欠缺。

3.大学生个体修养水平的影响。礼仪和修养具有同步性,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体,我们很难将这二者割裂开来。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并不容乐观。大学生信念缺失、诚信危机、感恩意识缺乏、公民意识淡薄等等棘手的问题,长期困绕着教育者。那么,道德修养水平处于低层次的大学生,出现礼仪失范也似乎成了必然。

三、基于大学生礼仪失范根源的对策思考

1.认真规划,统筹安排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坚实基础。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学校教育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完整的礼仪教育系列。

当前大学校园内,礼仪理论教育还很薄弱。有必要开设礼仪理论课程,使大学生懂礼、明礼、用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列为必修课,给一定学分,以提高全体师生的重视程度。针对大学生而言,办公室礼仪、求职应聘礼仪、网络礼仪、国际礼仪等应该成为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同时要不断深化大学生礼仪理论修养,不仅知道“怎么做”,也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深入探讨。

2.理论与实践并重,拓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突破口。大学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够,毕竟礼仪不是纸上谈兵。要通过多个渠道来不断加强认识、规范行为。在实践层面,我们应让礼仪操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己,突出礼仪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海报、板报、广播、讲座、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筹建礼仪服务队、礼仪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各种礼仪方面的相关活动为载体,如演讲比赛、情景模拟、角色表演等,使广大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广泛参与其中,以得到训练,受到教育。

3.努力实现理论内化为学生自我道德需求,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礼仪理论内化为学生自我的自觉行动,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内化是学习的本质。内化从更高的层面强调了大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将礼仪知识内化为个体素质,内化为自我道德需求,再外化为行为,从他律到自律,即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根本要求。

通信网络礼仪篇(5)

养成教育重在养成习惯,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我们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总目标设定为:通过有计划的引导和训练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成为懂礼仪、有教养的社会人。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职校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现状及个人成长发展规律,设定两个具体目标:首先,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养成文明习惯,具备自觉规范行为,提高文明素养;其次,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掌握基本的职业专业礼仪,提高职业素养。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

五年制高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礼仪。具体来讲,个人礼仪包括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仪容仪表原则与艺术等;交往礼仪包括个人介绍的基本礼仪,与父母及他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规范等。专业礼仪包括演讲、辩论等基本礼仪,具体专业学习要求的礼仪规范,如商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形体礼仪等。

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

1.创新礼仪课程教学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礼仪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讲授式、示范式、讲练式、案例式、模拟训练式等。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有所得,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实效性课堂教学探索。我们改变过去定义讲解和实训操练分步进行的模式,主要采用案例式、模拟训练式教学,大胆设计礼仪课课堂活动。在讲解礼貌礼节系列课程时,鼓励学生进行礼仪串烧表演,通过活动实践,让学生理解礼、礼貌、礼节、礼宾的含义,并明白这些定义概念所对应的礼仪行为,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2)依托特色教材设计礼仪课程。现下礼仪教材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或过于理论化,或过于教条,或脱离时代需求,因此,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风格以及职业岗位需求创新礼仪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摒弃冗长乏味的规矩,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与职业礼仪,通过趣味故事引入,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辅以简单练习,开发了礼行天下特色礼仪教材。课题组协同教科室、各系部、学生处等职能处室研讨并拟定礼行天下特色课程实施方案,以特色校本教材礼行天下为依据,开展专题教育。特色专题课程指导思想上集中体现学校“能行天下”校训,将礼仪作为一项技能加以训练,强化规范学生文明礼仪;课程内容以《礼行天下》为参考;教育活动根据学生在校时间长短分新生入学专题、在校专业生专题和实习就业生专题三个阶段开展,在新生中开设中华孝道园孝德文化大讲堂课程,在校专业学生中开设商务礼仪训练课程和对外接待礼仪的专题讲座,学生实习就业前开展服务行业礼仪、职场礼仪培训等专题活动。

(3)改革礼仪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根据基本礼仪及职业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改变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构建开放性的评价考核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式所得。过程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包括听课状况、作业、实训表现、测验成绩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是期中、期末等阶段性考核。考核的方式不只局限于教师组织的各项测验活动,也尝试由学生设计与展示自己的礼仪所得,例如通过编排礼仪情景剧、开展礼仪辩论等活动,教师可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

2.规范并加强学校日常管理

现在职校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较少,文明礼仪意识淡薄,通过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可以将文明礼仪融入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加强学校管理的关键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南京商业学校先后出台二十几项学生管理制度,涵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规范学生礼仪行为提供了依据。这些制度的实施以学生处为主导,组织教师、家长学校、学生会、学生团委等多方合作,具体监督与执行,有效保证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3.建设校园礼仪文化,开展礼仪文化活动

学生的言谈举止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网站、图书馆、礼堂等,布置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相关宣传资料,改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营造知礼、守礼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对礼仪教育有了一定重视,再以活动为载体践行礼仪教育,例如组织学习礼仪知识,开展讨论、辩论、竞赛等活动,结合特色教材,开展“礼行天下”朗诵、征文比赛,开展八礼四仪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礼仪文化活动中了解文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掌握礼仪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4.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复杂多元化,职校学生由于个人经历简单、年龄不大、思想不成熟等,往往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学校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时既要消除社会的不良影响,也要善于借助社会的正面力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这对纠正其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偏差有很大帮助。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设计活动内容。例如成立礼仪社团,让学生以集体的形式积极参与各类礼仪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社会道德与纪律等基本文明的管理监督活动。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站,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家长需要对子女进行必要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向学校反馈子女在学校以外的礼仪行为表现。学校可以联合家长开展“礼仪带回家”等活动,将学校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礼仪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与家长分享,与家长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在共同参与中,既增进亲子情感,又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礼仪氛围。针对家长,学校可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接受家庭对学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的礼仪工作。

三、实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协作,完善反馈与评价机制

实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相配合、社会力量参与,是最理想的合作状态。在三方协作下,能较好地掌控学生自身以外的外部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外部教育影响学生内在礼仪文明习惯的养成。我们发现学校现在的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中,三方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与家长之间、与社会之间的配合并没有发挥最大效应。尤其是在反馈评估系统中,主要是学校在起作用,家长与社会参与较少。我们可以尝试借鉴通过家庭评估、学校评估、社会评估(或企业实践评估)三个模块联合作用,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礼仪养成教育评估系统,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系与互动,形成三方受益,服务学生礼仪文明养成教育的和谐局面。

2.要注意社会网络环境对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影响

通信网络礼仪篇(6)

引言

近些年,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化,各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使得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呈现下滑趋势,社会上大学生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存在文明礼仪意识缺失现象。现如今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纯看重学生专业技能,更加关注学生个人修养与文明礼仪。因此,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培养的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当代大学生个性多元,思维活跃,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挑战多。根据中国信息网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国内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大学生整体基数大幅增长,但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明显跟不上时展潮流,个人素质没有显示出线性增长趋势,反而出现诸多不文行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的学生不在乎抄袭行为,52%的学生曾经在考试中作弊。此外,37%的学生有不文明口头禅,85%的学生表示会偶尔使用不文明词。21.9%的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会将自己的垃圾带出教室,在公共场合有大声喧哗、插队等行为。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时常性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甚至不尊重老师、同学、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

二、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必要性

从前文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分析可知道,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礼仪意识,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丧失的原因,既有教育因素,也有家庭原因,更有学生自身问题。学生文明礼仪不过关,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现如今企业不仅要求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更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德才兼备才能获得企业认可,赢得激烈的就业竞争。另外,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重点,有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采取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协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显然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不仅是教育发展要求,更是人才培养需求。因此,采取有效教育引导措施,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教育策略

通过前文不难看出,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具有一定必要性,文明礼仪意识丧失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和未来就业。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视,加强教育改革创新,采取教育引导措施,切实提升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因此,下面本文通过几点探讨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策略: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手段,其教育质量关于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生思维观念已发生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难以获得预期教育成效。因此,各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新型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具体来讲,教学实践中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当下社会中常见问题作为教育案例,以此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通过具有真实性、生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2)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自觉性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身因素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培养学生自身文明礼仪自觉性无疑是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关键。学生具备一定文明礼仪自觉性后,思想观念上便会发生转变,就会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与控制,克制自身不文明行为。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自觉性,应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是非辨析能力,使学生逐步产生文明礼仪自觉性。具体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采取有效教育引导措施。沟通方式可选择网络平台沟通,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能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弥补传统沟通模式弊端。教师可建设校方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

(3)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大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生活、学习,校园氛围对学生心态影响非常大。因此,各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加强校内正能量传播,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培养学生文理礼仪意识。具体来讲,可在校园内设置文明标语、宣传板、黑板报,进行正能量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当前很多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侵害。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正能量宣传,能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使学生在网络应用中保持文明礼仪,树立正确媒体观。

通信网络礼仪篇(7)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与这种“虚拟社会”相对应的社会道德体系——“网络道德”.对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提出了严螋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刘有组织地对人们施挪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律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道德教育的原则是由道德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所制约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网络道德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的特征,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教育原则。

首先,坚持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相结合的原则。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极太地扩展了人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能力,为人们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过去不能设想的事情现在很容易就能办到。任何一个阿民都“能够”随意参加国际网上社团,“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能够”阅读国家严格禁止入境的各种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闻人某个国家的银行、军事基地等要害部门的数据库,盗用、伪造客户网上支付帐户的犯罪等等“绝对自由”的活动。

但是.如同在物理空间中一样,人们的自由又是相对的,犯罪是要受到制裁的,也即“相对自由”。第二,坚持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相统一原则。虽然网络道德是顺应“虚拟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伦理要求,它与植根于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有所不同,但绝不能片面强调网络道德教育而忽视既有道德教育。事实上,既有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第三,坚持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对国家而言,虽然信息的传播最有国界,但信息的内容及其社会影响是有国界的。任何跨国界的信息传输,都是涉及进出日的行为,应当遵守进出双方国家的法律。第四,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网络社会赋予网络主体无限的使用权和资源的获取权,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网络行为的社会效果负责因为,“国际互联网或者“网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更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社会。每个网络用户在接受大量的网络服务器、地址、系统和人时,他们的行为最终要产生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负责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道德教育对象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反映道德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在互联网带来的网络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地区和国家等地理性因素的限制而达到全新的水平,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道德领域也是这样,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道簿的基本原则、规范和义务.了解和把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他们才能有所适从,才能有~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网络道德教育同样如此。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肋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我们要“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网络用户相当于国际网络公民,在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名网上道德人。而要做一名这样的“四有”新人,首先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也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步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着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是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而决不是央定手段的正确性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总是有车质区别特征原则界限的,绝不容混淆。第三,要处理好太节与小节的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小节无关紧要”论是不对的、有害的。事实上,小节与大节只是相对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彼此间不仅没有绝对界限,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这里,大学生应记住并实施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源于英语Netiquede,由“网络”(Network)和“礼仪”(Etiquette)组合而成。就现状而言,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以下组成部舒:(1)问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对方时应遵守的规则。它表明的是某大学生A想与谁交谈,该怎样问候和称呼。可以说,学会网上问候礼仪,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太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的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如许多网络就“规定发信者要写明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交往方式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网络礼仪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虚拟性、强制性技弱和普遍性等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罘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从人的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3、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们必须遵守网络道簿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下网络道德规范:(1)利用网络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傲到网上行为诚实守信,不应在网上虚假信息:(3)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4)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或泄露相关秘密:(5)慎重使用计算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6)科学选择网络资源,不应展览黄色或反动的网络信息。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改造人自身的一种活动,不仅需要教育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和奉守网络道德教育的基奉原则及其规律,而且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投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一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

在电子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物理空问有很太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太的社会作用。这意殊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理论研究,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的解释”,力求在开发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精神注人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太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在相关理论中更多地赋予网络行为以伦理的价值,使人一一机”系统中对机器的道德预设成为可能。同时,对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致的网络诸特性做出明确界定,揭示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从而将网络道德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相比较.理清前者所说的公正、平等、权利、义务、自由、保密等褫念与后者之间的共通处及不同点,力在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道德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道德,同时又适度地加区别和赋予新的涵义,以避免由于概念新旧理解不~致而引发理论悖谬论。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即在网络使用和运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交叉问题(即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行相关联而出现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即由网络道德问题而引起的深层欢的哲学问题)等层次,有系统、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网络道德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使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2、加强规范操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进行网络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操作,可以极大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现实已经证明,对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仅以纯客观的态度、单方面的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侦查,收效颇微,具有加剧损害的危险。从本质上看,这仍然带有“人受控于技术”的意味;一味注重理论完美及奖惩力度的规范、公约也不足以形成网络秩序,且有可能助长对网络道德的“怀疑”和“规避倾向。耍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刨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一条可行的途径是:将加入网络规定为一种好格,为获此资格.行为主体必须先行付出相应代价和做出遵守相应规范的承诺。在这种契约式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将不得不把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此外,对目前许多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努力避免规范之问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弦是将这些规范、协议忙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台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不可忽略,随着国际互联两络的普及.各种带有地域性局限的网络规范可能巳无法相应适用到其他区域。因此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

3、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通信网络礼仪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发展迅速,我国网民数量急剧猛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缺乏外部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加之自身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引诱,上网成瘾、聊天成风、痴迷黄站、扮演黑客等问题已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正常学习或被勒令退学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学术欺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在高校也是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已成为西方消极文化的俘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问题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主体性教育观在教育领域和实践领域已成共识。道德教育领域是体现主体性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一个领域。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教育。一个人道德的养成,不是单靠学习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需要的是道德主体把外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确立道德信念,并形成道德习惯,所以道德的培育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对道德进行一个主体内部意义上的建构,而这种建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进入网络时代,如果说传统社会之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道德的话,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立型的新型道德,因为在这个环境中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缺少了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它更多依赖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所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不能采取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了实践而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实践是指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朱熹“圣人千言万语,旨在教人做人”,中国伦理精神强烈地人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道德的实践本质,它直接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与智育相比,在教育目的上,德育不是使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形成一种道德行为方式,虽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知识是重要的,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行为、对道德生活的改善上。道德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的积极的理智参与,而且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

以往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了道德灌输,而且道德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隔离,学生虽然学会了许多道德准则,但在面对实际道德选择情景时往往不知所措,网络社会的发展,虽然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但也为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空间,学生可以直面真实的道德情境,通过现实的活动,加深对道德原则、道德知识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真实道德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和探讨,使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促进自身的道德发展。

(三)心理匹配原则

心理匹配原则,即对大学生的道德培育,要遵循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从目前国内外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来看,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个体的道德是有机体和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个体的道德的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道德的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个体道德发展是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是道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这些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但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影响了道德教育的观念,它们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为了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我们必须遵循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主体意识高度自觉的网络社会尤其应该如此。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内容

网络道德并非体现为一种全新的道德,它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因此,网络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道德还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所没有的一些内容。

(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现实的世界和网络的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网络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真空社会,缺乏网络道德的意识。事实上,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仍然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场所,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网络道德是网络活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二)讲究网络交往礼仪

网络礼仪是保障网络社会正常交往和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现有的网络礼仪“格式”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做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也是作为网络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目前,由于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确定一个完整成熟的网络礼仪体系和规范标准,就现实状况而言,网络礼仪主要包括招呼礼仪、交流礼仪和表达礼仪。招呼礼仪相当于日常人际交往中,与人打招呼的方式和礼节;交流礼仪主要是网络人际交流中的一些礼节,比如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对方的阅览,系统规定要填写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交流格式或“礼仪”。表达礼仪即是用符号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以便他人决定应对的方式。总之,网络交往礼仪的归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它也会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不断更新网络交往的礼仪,使他们的网络交往行为符合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要求。

(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行为规范是网络人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一般道德要求在网络上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在因特网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行为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争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四)恪守网络道德原则

网络道德原则是网络伦理关系的最集中表现。网络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今天或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很难把网络主体间的交往形式梳理清楚,但不管具体网络行为方式如何,也不管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生活规范和礼仪,其中必然有一些东西反映了人们对网络社会道德关系的基本认识和信念,那就是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它为人们在构建网络社会时规划了符合人类道德需要的总的方向,它不涉及网络具体行为,但它是整个网络道德关系的根本指针。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恪守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网络道德原则,在此前提下参与网络生活。

(五)开展网络法制教育

法律和道德虽然有不同,但它们都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应该以网络法制教育为基础,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他们按照法律的规范来自觉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虽然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立法方面还不健全,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但已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对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非常有必要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整合课程资源,发挥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

课堂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渠道,一些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开设类似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没有条件开设这种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应该在“两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相关课程中,比如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会技术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网络道德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关键,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建设网上党校、思政之窗等主流网站,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类网站,在校内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这个德育工作网可以通过BBS、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联网点播直播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形成支撑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从而吸引大学生的网络视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主体性原则决定了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对于培育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信、独立,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学生自身,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变命令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

(五)制定校园网络制度规范,形成制度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络的运行。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部门和相应的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学校BBS、个人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和管理,并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通信网络礼仪篇(9)

1.西方许多企业设置(C)来管理企业文化。

A.CEOB.MBOC.CCOD.WTO

2.“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是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D)作用。

A.设计者B.组织者C.D.示范者

3(A)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导者。

A.企业家B.企业员工C.企业英雄D.顾客

4.企业英雄是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中的概念,在我国往往称之为(C)。

A.劳动模范B.一把手C.先进模范人物D.突击手

5.按照肯尼迪和迪尔对英雄人物的划分,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属于(A)。

A.天生的英雄B.革命英雄C.自致的英雄D.造就的英雄

6.(A)是企业成员在职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的言谈举止、行为、仪表、仪态等。

A.企业礼貌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

7.日本的松下公司每天早晨八点钟,所有职员都要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一起唱公司歌曲,这属于(D)。

A.企业礼貌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

8.张瑞敏在创业之初把不合格的电冰箱当众砸掉,这属于(A)的案例。

A.管理仪式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

9.(B)往往是指令性的、强制性的、例行公事式的。

A.自动沟通B.下行沟通C.上行沟通D.平行沟通

10.信息在同级人员中进行流动,属于(D)。

A.自动沟通B.下行沟通C.上行沟通D.平行沟通

11.企业通过正式组织和正规媒介向员工传递信息的通道叫(C)。

A.外部传播渠道B.企业传播渠道C.内部传播渠道D.社会传播渠道

12.肯尼迪和迪尔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把企业通过非正规传播渠道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沟通路线称为(D)。

A.企业网络B.经济网络C.政治网络D.文化网络

13.在企业文化网络中,那些把发生在企业里的逸闻趣事,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传播核扩散的人是(D)。

A.教士B.传小道消息者C.幕后提词者D.讲故事者

14.在企业文化网络中,他们是企业元老,他们会不知疲倦地讲述企辉煌的历史和企业英雄的事迹,并以此来教育和激励周围的人,这些人被称为(A)。

A.教士B.传小道消息者C.幕后提词者D.讲故事者

15.某个员工经常在餐桌上、工间休息时候跟工友们讲悄悄话,只图放松紧张的神经,博得大家一乐,这个员工在企业文化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是(B)。

A.教士B.传小道消息者C.幕后提词者D.讲故事者

16.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角色人物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D)。

A.禁止B.放任C.鼓励D.了解

二、多项选择题(从中选出2项或2项以上标准答案)

1.下面属于企业文化传播主体的是(ABD)。

A.企业家B.企业员工C.明星演员D.企业先进模范人物

2.肯尼迪和迪尔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把英雄人物划分为(AD)两大类?

A.天生的英雄B.革命英雄C.自致的英雄D.造就的英雄

3.企业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是(ABCD)。

A.引导作用B.桥梁作用C.启示作用D.延续作用

4.以下(ABCD)属于企业礼仪。

A.企业礼貌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

5.企业的正式沟通,从信息流向来看,包括(BCD)三种情况。

A.自动沟通B.下行沟通C.上行沟通?D.平行沟通

6.下面(ABCD)属于企业非正式传播的特征。

A.表达的生动性B.方式的灵活性C.传递的迅速性D.色彩的感情性

7.下面(ACD)属于企业文化网络中的角色。

A.讲故事者B.教师C.传小道消息者D.小集团

8.小集团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是(ABC)。

A.增进信息沟通和交流B.通过利用非正式组织沟通协调

C.发挥员工们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D.传播内容有时候失真

9.下面(ABCD)属于企业文化正规传播渠道。

A.企业内部广播B.企业内刊C.展览橱窗D.光荣榜

10.属于企业外向传播渠道的是(ABCD)。

A.企业宣传广告B.产品展览会C.面向社会的啤酒节D.赞助社会公益事业

11.以下(ABCD)属于企业仪式。

A.交际和社会仪式B.工作仪式C.管理仪式D.表彰仪式

12.下面(ABC)属于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A.牧师B.组织者C.示范者D.批评家

13.在拥有强力企业文化的企业中,企业文化传教士的三大主要作用是(ABD)。

A.不厌其烦地传播企业的基本价值观

B.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决策提供所需的历史资料和先前范例

C.向企业员工兜售本企业生产的滞销产品

D.帮助企业中失败者、受挫者找回自信

14.扮演幕后提词者角色的人需要具备的本领是(ABCD)。

A.善于察言观色B.迅速准确把握上司的意思

C.在整个企业里建立一套联系支持网络D.掌握联系支持网络的最新消息

15.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传播渠道分为(ABC)三种。

A.产品传播渠道B.人际传播渠道C.媒体传播渠道D.销售传播渠道

通信网络礼仪篇(10)

2技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2.1学会尊重他人,提升个人素质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年龄在十五、六岁,思想比较活跃,行为习惯没有养成,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学校经常会看到,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认真地讲课,有的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或睡觉;在自习课上,随意乱换位置、大声喧哗,根本不顾忌其他同学的感受;在餐厅就餐时,随意插队、甚至乱倒剩饭菜等各种不文明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真正地做到遵守礼仪规范,提升个人素质。

2.2塑造个人形象,增强学生自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90后的学生们,很多都喜欢标新一100立异,追求个性。所以,常会在校园里看到,染着各色头发、理着怪异发型的男生和穿着短裙、高跟鞋、化着浓妆的女生,他们根本不顾忌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他人的眼光,甚至推崇“我的穿着我做主”。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就可以从仪容、仪表、仪态三个方面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到仪容自然得体、仪表干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从而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

2.3强化语言修养,提高交际能力

网络的发达使得90后的学生们相比之前的人们更早地接触到网络,他们可以认识很多现实中很少会接触到的东西、人物以及表达方式,通过虚拟的世界发表个人的状态,发泄自己的情绪,让网络上的朋友关注到他们。有的同学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他们会觉得现实中的交流更为费力和拘束,不愿与人交流。而有的学生则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女生喜欢发出很“唠”的声音,男生则会出口成“脏”或来一些“无厘头”的搞笑方式。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规范学生用语,提倡礼貌用语,强化语言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信网络礼仪篇(11)

二、 主要工作

1、 深入贯彻“两个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初步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课内体糫,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课外体系;结合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把知识传授和人格教育有机结合。

(1) 根据省市县教育局文件的要求,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两个纲要”的有关精神,特别是要组织班主任重点进行学习,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民族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发挥“人生导航”作用。班主任老师要制定班级“两个纲要”的推进计划,并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利用思品课、班(队)会课、晨会课向学生进行教育和宣讲。

(2) 迎接建国六十周年、聚焦社会公德。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以“树新风、除陋习”为重点,结合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在校园内开展“宏扬文明礼仪、创建快乐校园”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公共意识、规范公共行为、践行公共道德。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开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通过教育传承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礼仪知识知晓率。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搞一次小调查;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身边的变化召开一次主题队会;开展一次“树新风、除陋习”原创小品比赛:利用网络寻找一个文明礼仪的故事或格言;开展一次社会公益宣传活动。

(3) 开展“两个纲要”的研讨活动,各班交流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

三、常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德育工作的整合功能,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继续开展好新老班主任“一对一,手牵手”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以评选“优秀班主任“为契机,弘扬先进,发挥优秀使班主任的示范、辐射作用。

2、重视基础行为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结合本班承诺内容、班级公约,强化教育训练,遵循“迈小步,不停步,严要求,经常抓”的原则,做到时时督促,周周小结,月月抽查,切实培养学生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节”的校园小主人。

(2)、大队部要切实加强反馈检查的力度,并能发挥“红领巾广播、”及黑板报的功能,及时进行播放评订。对检查情况及时公布,树典型,造氛围。

(3)、充分挖掘传统道德中文明礼仪教育的资源,赋予时代气息,结合网络、结合课堂使广大学生知文明、懂礼仪,在学校以“校园礼仪”为主题创造纯净的校园环境。同时把养成教育溶入到学生的活动中,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4)、以民族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以推进中队电子化管理为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定期修改更新网页,培养发挥队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努力使我们的中队在建设过程中张扬个性,凸现特色,真正成为快乐中队。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月活动,举办好“认识中国名家,欣赏经典童话”的读书节活动和“跳跃的音符--------集体舞比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体现河小学生多才多艺的一面创造舞台。

3、宏扬民族精神,做有根有魂的好少年

(1)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发挥网络教育功能,继续培养发挥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班本特色继续开展教育活动,及时充实民族璀璨中的内容。

(2)充分发挥课堂等主渠道的作用,结合思品课、晨会课、升旗仪式、广播宣传等,以中国上下五前年历史为主线,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4、 关注学生成长,加强人格教育,发挥“人生导航”作用

(1)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发挥“心灵之约”、“班级阳光心语”的作用,确定每月论坛主题,促进家校、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始终拥有自信、向上、进取、健康的精神状态。

(3)班级师生建立困难学生跟踪卡,开展“成长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研讨,真正落实对困难学生的帮助转化工作。

5、 加大德育科研力度,积极转化研究成果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在学校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的前提下,根据班本实际情况,提出子课题,并开展实践研究。

(2)、结合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积极参与区《成长困难孶生人格发展》的研究,撰写好典型案例,形成实践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6、、完善三位一体网络体系,建立开放德育新体制

(1)、定期开展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推进我校民主管理的进程。

(2)、积极开展家访活动。每位班主任一学期的家访率力争100%,并做到"早、勤、诚、精、实",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桥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