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调查问卷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3:59

调查问卷研究

调查问卷研究篇(1)

1、问卷调查法 1.1含义。问卷调查法,是常见的调查方法之一,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1.2分类。问卷调查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可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不同类型的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影响回答的因素、回复率、需投入人力和调查费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见表1)。1.3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1.3.1问卷调查法的优点。首先,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广阔范围内,对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其次,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第三,相对于其他调查方法,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1.3.2问卷调查法的缺点。首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其次,缺乏弹性,很难作深入的定性调查;第三,受到被调查者的主观作用较大,如调查者难以了解被调查者是认真填写还是随便敷衍,特别是在自填式调查中,被调查者对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无法得到指导和说明;第四,回复率和有效率较低,对无回答者和无效回答者的研究比较困难。 2、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河北省各地市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了解城镇各群体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观念、态度、问题和期望。明确的调查目的,有利于问卷调查的开展,能够保障调查内容的准确性,提高调查质量的有效性,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用性。 3、调查时间、调查地区及问卷调查方式的确定 3.1调查时间的确定。河北省的养老保险工作是全国养老保险工作的一部分,是在国家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河北省各地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及实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从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史来看,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又一个里程碑,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个人账户的法律地位,解决了不少历史遗留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反映当前最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时间确定为2011年7月1日至31日,包括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印刷、问卷发放和问卷回收等活动内容。 3.2调查地区及问卷调查方式的确定。河北省现设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11个地级市。此次调查综合考虑经费、人力、时间和地区代表性等多个因素,调查地区主要立足于秦皇岛,面向省会石家庄、省经济中心唐山、承德等几个地市。综合考虑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人力、资金等资源,主要采用具有一定范围、调查对象的可控性和代表性较强、回收率较高的问卷调查方式,其中秦皇岛地区主要采用送发问卷调查和访问问卷调查,其他地市主要采用电话问卷调查、网络通信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内容设计 4.1依据城镇人口类型设计不同的调查内容。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统计学领域渐渐使用较多的用语,以代替之前非农业人口。城镇各群体主要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无业人员等,按照国内养老保险已有的政策规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问题按照2006年颁发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解决;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规定执行;无业人员依据《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镇年满16周岁的非从业人员都可以参加。由此,也可以看到,截止到2011年7月1日止,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社会保险法》把城镇各类劳动者和居民分别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制度上没有缺失,覆盖上没有遗漏,衔接上没有缝隙。但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域、行业、体制等方面的不均衡性,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具体因素,导致了在社会各群体成员中引起这样那样的矛盾。因此,对城镇各群体分类进行了解相关情况,有利于分析问题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 4.2问题设计以封闭型回答为主。封闭型回答有许多优点,它的答案是预先设计的、标准化的,一方面有利于被调查者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节约回答时间,提高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回答进行统计和定量研究。另外,对不了解的问题或一些敏感问题,被调查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或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对已有的答案却有可能进行正确或真实的选择。在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实施基本上都是由国家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完成,因此,普通老百姓对其了解比较有限。基于此,使用封闭型回答进行问卷调查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回答。但是封闭型回答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设计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答案很多或不太清楚的问题,很难设计得完整、周全,一旦设计有缺陷,被调查者就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它的回答方式比较机械,没有弹性,难以适应复杂的情况,难以发挥被调查者的主观能动性;它的填写比较容易,被调查者可能对自己不懂、甚至根本不了解的问题任意填写,从而降低回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在问卷调查设计人和问卷调查人的选择和培训等方面做足充分准备,以最大程度上弥补封闭型回答的不足。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功底和专业知识,结合养老保险的相关材料,考虑尽可能全面的影响因素,制作了比较完善的调查问卷。对于问卷调查人的培训,更是重点强调在调查中对于问题的解释要把握好度,不去主动引导被调查者做选择,强调尊重被调查者的真实感受和意见。另外,为了保证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调查方式的选择上,课题组选择了送发问卷调查、电话问卷调查、即时讯息问卷调查和email问卷调查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选择被调查人的范围、做调查问卷的时间和进度等等。同时,结合二手资料收集法、访问法和观察法等常见的调查方法对问卷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成果进行完善。#p#分页标题#e# 5、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资料整理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调查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步骤,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资料可以通过手工和电脑两种方式进行整理,随着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的普及,加快了对资料的整理速度。在对城镇各群体养老保险调查资料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城镇群体的类型分别进行分析。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查分析为例。为了获得更多详尽的一手信息,调查走访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的若干村庄,因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在40-60岁之间,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为村民耐心讲解,回答村民的问题),回收有效问453份,有效回收率91%。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5.1对新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情况。国务院于2009年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农保试点,并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根据这一政策,我们对养老保险政策了解的调查情况如下:从上图不难看出:广大农村有50%以上的居民对此政策比较了解,而熟悉和非常熟悉的人数不足3%,同时也存在着20%以上的人不了解此政策。 5.2缴费情况。依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们对河北石家庄和秦皇岛两市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及发放标准的调查结果(所有的不确定条件不包含在内)如下: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还是非常支持的,大部分农民也有能力选择最高缴费档次进行投保。当然,出现这种结果是基于广大农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基于政府多年来对农村的经济建设的扶植和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视。 5.3对国家政策中制定的基础养老金满意度调查: 5.4农村养老的保障水平较低。按基础养老金为55元,按照最高档5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109元的养老金。而据河北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3125.55元,即每年约为260元。而自2010年10月1日起,石家庄制定了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按其困难县每人每年1500元,即每月125元,远高于55元的养老金。可见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总而言之,在此次调查活动过程中,他们绝大多参加了新农保,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将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寄托在新农保上。不过,虽然现在农村生活状况有所提高,但消费水平也在日益增长,他们支付日常开支后剩余的钱已屈指可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物价生活水平下的贫困状况。 另外,调查中也发现,还有极少数的农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原因在于:第一是他们对政策根本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说明基层政府对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第二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拿出来用于投保,这说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更多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第三,农民在参保时必然考虑了增长问题和增值问题,但是现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少一个调整增长的机制,也没有明确科学的增值制度。因此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不确定因素太多时,农民的参保热情受到了限制。

调查问卷研究篇(2)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以及社会栋梁之才的学府,教育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中提到“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通识选修课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美国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第一次将之与大学的教育联系起来后,教育学者展开对的研究与讨论。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解释,将其译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大学的院校开展通识选修课的目的,意在开展提高大学生素质、达到“博学与专学统一”的教育。《图形图像的处理》是计算机应用的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传授PS创作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技术,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范式改革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春提出来的,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指出:“范式”它代表着一个特殊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偏偏、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作为模型的范例,可以取代明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 的基础。《图形图像处理》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或《计算机应用》的范畴。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开发中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并掌握常用的一些多媒体素材获得方法和技巧。

图形图像的处理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实行切实可行的方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实时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边讲授操作边实践操作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和思想。课程范式改革。

三、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基本信息分析,随机选取2013秋季学期一个教学班(60人),发出问卷60份,收回问卷56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男生21人女生33人,男女生比例为1:1.57;专业方面,理工科学生居多,根据课堂观察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略高,所以数据可能存在偏差的情况。

(2)对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的满意程度总体来说可以,满意者40人,但是作为学校的通识选修课程基于开拓学生视里,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十分满意只有2人,数量有待提高,以及选择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多选),学生学习通识选修目的,多数以增长知识、综合发展为主,选择完成学分13人。

(3)在《图形图像处理》想学的内容,数码照片的处理选择20人,PS工具的灵活21人,海报、广告、卡片之类的16人,设计应用说明学生对于照片的后期处理较感兴趣,那么在课程进行中,调整框架,增加这部分内容。

(4)通识选修课程的改进问题,课程设置21人,老师的教学方与教师的态度8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态度17人,选课系统速度17人,学校对各门课程的介绍27人,选修课教学的管理16人,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通识选修课,很多时候都不清楚该课程教学内容及作用等,对此,可在学生网上选课时,应把对于课程的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放置网上,供学生参考。

(5)众所周知的,作为地方师范院校,通识选修课的出席率一直较专业课低,本调查数据提出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因为“课程无聊”,选择“其它”选项,有学生在后面做了备注“一般逃,除非有事”。作为学生本身,对于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是积极向上的,仅仅是因为“课程无聊”“浪费时间”才逃课。

(6)课程开始学生图形图像操作技能情况,没学过完全不懂14,会用美图秀秀之类简易软件处理图片31人,学过PS教程6人,有基础想进一步提高其它4人,一半以上,只懂美图秀秀之类简易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另一角度也说明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掌握图形图像的处理本领。

本次调查问卷有目确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相关数据,更加直观的掌握学生对于通识选修课程的目的、状态,以及希望学习的内容,促进教学框架的改进;调查问卷结构设计合理,设计合理,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问卷问题通俗易懂,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控制问卷的长度设置合理,共16个选项,5分钟左右即可以答完。经过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掌握第一手通识选修课学生学习课程状态及心理,有助于下一步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洪琳.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3):55-57.

[2]李秋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浅议.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范式改革[J].2012.

调查问卷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8-02

Clinical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mid- summer patch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mid- summer patch. Methods: To study Guang’an 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otolaryngology patients accepted mid- summer patch by questionnaires. Results: 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recovery of 186. The questionnaires of 143 (76.9%) is allergic rhinitis. 56.6%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urse of five years. Lung Qi deficiency, spleen Qi deficiency, kidney Qi deficiency of the patients were 21.0%, 14.0%, 13.3%. Lung, Spleen, Kidney all deficiency accounted for 48.3%. VAS score curative effect, 84.7%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VAS score 4. The average score was 6.30 ±2.503 (P > 0.05). Discussion: Mid- summer patch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fit perfectly satisfie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for use.

【Key words】Allergic rhinitis; Winter disease summer treat; mid- summer patch; Questionnaire survey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耳鼻喉科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基础,发挥“冬病夏治”的特色和优势,于2009年开始开展三伏贴治疗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4年来接受治疗患者日益增多,今年我们对接受三伏贴治疗的患者随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对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接受随机问卷调查的病例均来自201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接受三伏贴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186份。回收问卷中143份(占76.9%)患有过敏性鼻炎,其余为非过敏性鼻炎患者。其中男性45人,女性98人。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7.28±13.59。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

①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h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②体征:常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③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20min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d后进行。④血清特异性IgE 检测: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 检测结果相符。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2009年版对鼻鼽(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名)的辨证分型标准:

1.2.2.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①鼻痒,喷嚏连作,流清涕,鼻塞,遇风冷则加重。②鼻甲肿大,淡红。③可伴有畏寒或怕风、自汗等症。④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1.2.2.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①鼻痒,喷嚏连作,流清涕,鼻塞,劳累后加重。②鼻甲肿大,色淡。③可伴有纳呆、大便溏薄。④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1.2.2.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①鼻痒,喷嚏连作,流清涕量甚多,鼻塞。②鼻粘膜及下鼻甲明显肿胀,色苍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③可伴有腰膝酸软、四肢不温、怕冷等。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周岁;③患者处于稳定期或发病期,自愿接受问卷调查;④三伏贴治疗时间≤3年;⑤变应性鼻炎病程≥1年,病情轻重不限。

1.4排除标准

1.4.1严重鼻部充血、血管舒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阻塞性鼻息肉或近期上气道手术史患者。

1.4.2发热>38℃,或伴有其他急性感染者。

1.4.3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者,或妊娠期、哺乳期者。

1.4.4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肝脏病、肾脏病、血液学病变、肺脏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爱滋病。精神疾病患者。

1.4.5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1.4.6长期在外地或其他原因不方便随访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三伏贴组方:白芥子、生姜汁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于每年夏至后的头伏、中伏、末伏各进行一次(有闰伏的年份增加一次治疗)。选穴为背部膀胱经腧穴:双侧肺腧、脾腧、肾腧。用胶布固定药物于所选穴位,每次贴敷6小时。每伏(每10天)治疗一次。连续3年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价指标

问卷主要分为一般情况和临床疗效。

3.2疗效评价方法

主要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组2009年武夷山《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治疗后的总体症状进行疗效评定。

4 统计方法

数据以 ±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

5.1调查问卷显示:

证型分布结果如下:单纯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的患者分别占21.0%、14.0%、13.3%。肺、脾、肾三脏均虚的患者占48.3%。

三伏贴治疗疗效: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三伏贴VAS疗效评分,平均分数为6.30±2.503(P>0.05),84.7%的患者疗后VAS评分4,治疗有效。证候类型与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每种证候类型疗效相差不大。

6 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在我国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如何预防发病,如何减轻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能“根治”过敏性鼻炎,使患者得到满意效果,面对越来越多的患者到中医院寻求中医特色治疗,我们开展了辨证服用中草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包括针灸,穴位按摩等非药物疗法治疗。

近年来,采用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在一些医院和社区开展,使用药物庞杂,贴敷方法各异。通过我们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挖掘和探索,认识到三伏贴治疗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冬病夏治”原理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以养阳,其所蕴含的正是“治未病”的思想。又如清张志聪:“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内病外治方法,它是以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学说、“治未病”思想、“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及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用于治疗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2008年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重点推荐如下疾病: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近年也有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伏天里穴位贴敷、针灸、拔火罐、按摩、理疗、服中药、食疗等。至于所使用的药物,《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给后世冬病夏治贴敷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为清代名医张璐所著,张氏全面论述了贴敷疗法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他说:“哮喘……,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净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半两,细辛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敷肺腧、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痛疼,切勿便去,侯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通过对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问卷疗效评价,大部分患者疗效是满意的,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属于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肺脾肾虚症型患者,这充分佐证了中医三伏贴治疗“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如何制定出中医耳鼻喉科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标准化的治疗操作规程,以便于推广?中药三伏贴治疗是如何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ousquet J. Allergic rhinitis a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J], ACI Int, 2001,13: 13-13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3] 张予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7 ,(2) 28-34

调查问卷研究篇(4)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柔石中学1~3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8份,收回有效答卷20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年龄在13~17周岁。1.2内容和方法采用我县疾控中心统一印制的《宁海县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自身行为等9道单选题和艾滋病知识来源渠道1道多选题。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采用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并向同学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注意事项,调查员查漏补缺后当场收回问卷。1.3知晓率计算1.4知识来源途径按实际回答某途径人数除以调查人数计算。

2结果

2.1艾滋病知识有效问卷200份,每份问卷9道单选题,应答1800(9×200)题,回答正确1745题,总知晓率96.89%,其中男生为96.67%,女生为97.1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295,P=0.587>0.05)。

2.2主要知识点知晓率各知识点知晓率为81%~100%,当问及“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拥抱、握手、一起工作、共同进餐等日常交往传染吗?”、“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吗?”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的艾滋病吗?”时,200人中回答“错”的分别为6%(12人)、17.5%(35人)和3%(6人),问及““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吗?”,回答“不会”的为1.5%(3人)。

2.3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来源于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宁海县柔石中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陈银利,沈忠华(浙江省宁海县城关医院,浙江宁海)摘要:目的了解我县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柔石中学1—3年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达96.89%,各知识点掌握不平衡,艾滋病防治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结论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加强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并逐步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必修课中。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学生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50.122动31.50%(63人),电视91.00%(182人),其它来源有广播、报刊、书籍、朋友、医生等。

3讨论

3.1本次对200名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调查具体内容包括:传播途径、高危行为、预防措施等,各知识点知晓率81-100%,各知识点掌握不平衡。

3.2根据“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拥抱、握手、一起工作、共同进餐等日常交往传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的艾滋病吗”和“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的错误回答分析,可以推测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对“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和“遵守性道德,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吗?”的回答知晓率较高,可能部分归结于对艾滋病的恐惧。

3.3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所有中学生都知道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防治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一部分中学生误以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今后,中学生将成为艾滋病传染高危人群,必须加强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其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责任感。

3.4通过文献调查说明,青年学生对于安全套的防病意识还不是很强,在有史的学生中首次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仅为47.95%,因此,除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外,还应保障校园内安全套的可及性,倡导正确使用安全套,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这对于控制和预防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调查问卷研究篇(5)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淄博职业学院某院200余名男女生开展了心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4.5%;其中男生174人占92%,女生15人占7.9%。整个调查问卷依据心理健康标准的要求设有十个问题,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业成绩、爱情观念、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几个方面的看法。目的在于掌握在校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状况,为我校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推动我校进一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智力、情绪、意志、人际关系、人格、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业、就业压力方面,所占比例高达67%。

(二)谈到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2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被动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

(三)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在生活中会面临情感问题。据统计12%的学生自己不能正确的处理感情中出现的问题,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处理不恰当,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严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就业因素。在中学从早自习到晚自习结束都是被老师安排好的,现在来到大学,课余时间很多,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无所事事,虚度了大学时光。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就业压力则直接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压力,目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人际交往关系因素。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主要的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他们健康发展。

(三)情感因素。在高校,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校园关注重点问题之一。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学业,也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同更广大同学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四)经济压力因素。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学习与生活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引发紧张、焦虑和自卑心理。二是在长期的贫困家庭背景下形成的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所引发的社会归属冲突和相应的自卑与敏感等不良心理。三是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化环境对贫困生不良人格发展的影响等。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正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

首先,端正态度,化压力为动力。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但工作态度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一旦养成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其次,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今大学生必须明白的是,要自救只有靠自己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而不是让社会、市场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成为用人单位合格的人才。

(二)人际交往策略

学会正确调节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遵循搞好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原则:1、主动开放的原则。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阅历、生活感受、习惯与风俗,要求大学生要主动地开放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了解别人。2、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不分高低贵贱要平等相待,互相帮助。3、热情的态度。对人热情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热情相待能有力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其次,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行为,应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学会赞扬别人;对于心情不好的人要诚恳、耐心地倾听对方,学会安慰他人;对待自己反感的行为,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又不伤和气才是关键。最后,有选择地进行交往。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志向、道德高尚、情趣好的同学交往,这样有利于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的形成。

(三)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随着青春期个体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情感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大学生进行关于情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已成为发展大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对情感问题的合理认知。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倘若仅是一厢情愿,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同等回报,这种单方面的挚情不能称其为爱情。其次,区分爱情和喜欢的不同含意。学会区分爱情与友情,肯定被他人喜欢的效应,体现自我价值和人格的魅力。最后,发展自我、提高自己。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才会赢得同学认可。

(四)加强对贫困学生及弱势群体的关注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其次,健全和完善学校助学保障体系。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采取相应补助措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上得到提高,认知上得到深化,意志上得到磨练,提高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魏一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2

调查问卷研究篇(6)

一、研究源起

中国讲究孝道由来已久。古代的圣贤如尧、舜、禹、周公、孔孟等,没有一个不教人孝敬父母,没有一个不是亲自实践孝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也常有表达对父母的爱戴、思念和赞颂孝行的文字。《说文》上说:“孝,善事父母者。”意思是:孝,就是要善待父母。而《孝经》上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些无疑都是对孝道意义的最高诠释。中华文化发展至今,社会变迁,朝代更迭,人类进步,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文化的精髓,思想的光辉,而孝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保证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源之所在。有了孝,则家庭和睦,上贤下孝;有了孝,则礼尚往来,笑语盈盈;有了孝,则学校稳定,师生融洽;有了孝,则社会如沐春风,温暖如家……可见,社会发展需要孝文化,现代文明需要孝道教育,民族兴旺需要孝行教育,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接班人,就更需要接受孝道文化熏陶,践行孝道思想。

何为真正的“孝”?孝”文化历数千年,提倡孝亲、敬老、尊老,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准则。“孝”之本就是以“仁义”为核心,而“孝”也成了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知仁行义”的起点和归宿。而孝行即“孝观指导下的孝道行为,践行孝义,用实际行动行孝”,现代社会的孝行意义已经变得丰富而广泛了,主要包括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表达孝顺父母、感恩学校、回报社会、振兴民族、热爱祖国的心意等。我们常讲“孝顺”,但是关于“孝”,我们作为大学生究竟知道多少呢?我们是不是也真正懂得孝的重要性?我们又应该怎么表达孝心呢?我们自己在道德品质上应达到哪些孝的要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走访了四川大学、西南财大、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始了历时一年的“大学生孝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这次问卷调查组总共发出了525份调查问卷,成功收回有效问卷473份,回收率为90.10%。下面表格显示为问卷内容及调查数据:

以上问题都是基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孝观和孝行设计的,虽然调查结果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其中的数据也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孝行认识有局限性

中国从古至今,孝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社会制度,家庭结构,还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孝行是否重要?有没有必要提倡?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问到“你认为当代是否应当提倡尽孝道?”时,选择“很应该”的同学占92.8%。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在应该提倡孝道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在问到“如果你认为我们应该尽孝道,那么原因是――”中,选“对父母的爱”占55.6%、“选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占42.9%,前两个选项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这表明大学生对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和奉献的关注,普遍都能对父母心存感恩,这样的结果是很有助于在大学校园形成倡孝感恩的道德风尚的。在选择“你最赞成的孝顺行为是――”中,选择“赡养照顾父母,尽儿女责任”、“尊重父母,爱父母”、“与父母多交流”分别占36.1%、34%、0.10%、显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母衣食有保障,心底尊重和爱父母;选“努力进步,让父母以自己为骄傲”的只占29.8%,显然,大学生眼里的孝顺行为还没能上升到让父母精神感到愉悦的程度。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进取心强的一个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活力,看问题尖锐、敏感,但同时受阅历成长环境的影响,以致对孝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当然落实在孝行上就各有不同。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孝行的知晓程度较高,但对孝及孝行的具体含义和相关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在对待孝的态度上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大部分,这部分同学认同在当代社会提倡孝行的观点,同时又有他们自身独特的见解。

(二)“自我中心观”让孝行缺失

在了解大学生对孝行的态度之后,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孝行状况究竟如何?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行孝吗?

调查发现:(见表格)在问到“你会帮父母做家务吗?”中选“经常”的占64%、选“偶尔”占34.9%、选“从不”占1.1%。在问到“父母生病时,你主动关心照顾过他们吗?”中选“经常”占74%、选“偶尔”占25.6%、选“从不”占0.4%,可见,仍然有近30%的学生对父母的关心是很不到位的,也许太过于自我了。在问“你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会选?”中,选“完全听从父母意见”占25.3%、选“与父母沟通商量”占71%、选“坚持自己意见”占3.7%,可见,许多学生都把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建议作为孝敬的途径,也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听从父母建议。

在问“是否记得父母亲的生日”选项中父母的生日都记清楚的只占64.4%,问“父母的生日,你送过礼物吗?”中,选“经常送的”占37.2%、从没送过的占16.8%,可见,过生日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礼节对部分学生来说都淡忘了。在问“在外求学,你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吗?”中,“经常”占59.1%、“从不打电话与父母联系的”只占1.4%。在问“你常常跟父母谈心吗?”中,选“经常”的占44.6%、选“从不”占9.6%,虽然父母与子女之间谈心情况不能完全表现出孝行,但从这点我们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代沟,结果显然是存在的。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过于宠爱他们,也难免出现代沟。其实,跟父母多沟通本身就是让父母放心,替父母分忧的孝敬方式。在问“每年节日你会跟爸妈过吗?”中,选“每年都跟父母过”的占47.1%、选“从不和父母过”的只占0.5%,在问“以后你是否希望一直跟父母一起生活?”中,选“希望”的同学占69.3%、选“不希望”的占14.1%、选“从不考虑过”的占16.6%,显然大部分大学生以后还是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在问“父母养育了你,你觉得是否应该感恩父母?”中,选“很应该”的同学占88.8%。

可见,当代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总体趋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大学生大多能够听从父母意见,经常与父母沟通,关心孝敬父母,但还是存在一部分同学孝行观念薄弱的状况。有一些同学对父母漠不关心,生活上自理能力低下,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照顾别人,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应当,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在调查中显示选“父母养育理所应当”仍占11%。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嫌弃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不够孝敬的事情时有发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孝行缺失的现状。这些可能都与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过于受到溺爱有关。另外,当代大学生认为孝行的主流表现应是照顾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等,关注点较多的在自己和家庭身上,还未能把孝推己及人,上升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高度,这也是问题所在。

(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孝观有差别

我们把收集的调查问卷又分不同地区(主要是新疆,四川)、不同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同前),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问:“关于是否应当提倡孝道?”回答为“很应该”的四川学生占84%,新疆的占94.1%,在回答如何行孝的问题中(2―13题是关于行孝的题),四川和新疆大学生比,相对来说新疆地区的大学生行孝比较突出。在问:“毕业后是否想回家乡建设”中,四川和新疆地区的大学生比较,新疆地区的大学生想回新疆发展的比率较高,大部分“很想”,而四川的相对来说,选择的答案比率较低,可见,新疆学生的家乡回归意识要浓于非新疆学生,他们深受自己家庭观念和地区特点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表示要回去建设新疆,发展新疆,他们认为这也是爱家乡,爱民族的表现,也是孝观念的广义化。

按民族不同来分析调查数据时,我们发现,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中关于“是否应当提倡尽孝道”回答为“很应该”的少数民族占94%,汉族占95.5%,同样是行孝的问题,少数民族比汉族大学生更为支持。对“在毕业后想不想回家乡建设”的问题,“想回家乡建设”的少数民族比汉族比率要高,他们认为回家乡建设本身就是贡献于家乡的良好方式,既是对家乡的热爱又能在父母身边不远行同时尽到孝心,一举两得。

综上,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对孝行的看法以及行孝方式也不一致。我们分析,以四川为代表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疼爱有加,有的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新疆地区情况却相反。

(四)高校孝行教育培养建议

1.开展感恩教育[1]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学会对父母感恩、对家庭感恩、对学校感恩、对社会感恩。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

我们常说,“大孝”为国,“小孝"为家。“大孝”其实指的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心与孝德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由对祖宗的敬拜、故乡土地的热恋、对父母的孝敬、对同胞的友爱而升华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孝行得到提升,对国曰“忠”,对家曰“孝”,两者可以一脉相承。

3.节约教育

现代大学生有不少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躺在父母怀里衣食无忧的过活,如果能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从缩减自己生活费的开支着手,把钱用在刀刃上,教育他们节约用钱就是在减轻父母的辛劳,减少父母的压力,就是最现实的孝顺,最有意义的孝行,那么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自己挣钱的时候就对父母更懂得珍惜,更懂得体谅了。

4.开设孝德教育课程

虽然现在有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有一定的孝德孝行教育知识讲解,但是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来说,还应在各高校开设专门的孝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接受系统的孝德孝行教育,认真阅读《礼记》、《孝经》、《论语》等国学经典,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近到学会关怀父母,远到热爱学校,报效祖国等。而且,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课程的始终,通过考核孝德理论知识、鼓励学生进行生存社会实践,撰写实践报告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孝德水平,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以唤醒学生的尊重意识、感恩意识、独立自主意识为终极目标。

当然孝德孝行教育的培养还应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大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孝行活动,比如定期举办孝行教育讲座,播放孝德主题影片,开展孝德知识竞赛等,营造高校校园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孝观真正深入人心,让孝行无处不在。

三、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有无“孝”意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孝心的表达形式即孝行的有无,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大学生孝德状况如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孝德状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孝行实施除了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外,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则学生懂,学校不教,则学生迷茫。试问,一个连基本孝顺都不懂的学生,又怎能成为关心他人,关注学校,关怀祖国的栋梁之材呢?因此,表达孝心,应从孝行做起,实施孝行,又得从孝顺父母做起,孝顺父母,学校是最好的教育基地,因此,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大学生不孝事件的不断发生,针对部分大学生孝行缺失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孝德培养,提高大学生孝德水平,成为了改进当前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新的突破。

我们真诚希望,此次调查数据能引起更多大学生、高校教育者和整个社会的重视,让我们都一起为孝行的推广、孝文明的传播、社会和谐等关注不停,奋斗不止。

该论文为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之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批准编号:X201210656054。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研究篇(7)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58.3%、30.3%、28.4%、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调查问卷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78-02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9月,某高校又迎来了一批研究生新生,为了了解新生的情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给大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对全部新生进行了记名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读研及选择该校的原因,获取招生信息及了解研究生生活信息的渠道,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和知识传播途径的偏好,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新生认为学校能够提供的帮助。希望通过对上述方面的了解,能够改进完善信息渠道、知识传播途径等方面,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帮助新生明确目标、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做好未来规划。

二、样本及其结构描述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高校某二级学院的新生,为了全面了解每位新生的情况,对全体二级学院的新生进行记名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全部收回。新生的组成结构:本届二级学院的新生,占该校全校新生的7.9%。新生来自23所高校,16个不同专业,男、女生比例为9∶16。新生第一志愿报考了16所不同高校,9个不同专业。第一志愿报考211工程院校的有19个人,报考985院校的有8个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之比为12∶13,两类硕士人数几乎相同。

三、新生调查问卷结果

1.在读研的原因方面,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为对于专业的偏好。还有很多人认为研究生文凭很重要。

2.在选择该高校的原因方面,可以看出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偏好、行业偏好、师资和培养计划依次是学生选择该高校排名前四的主要因素。

3.在获取招生调剂信息方面,由于本届新生有很大比例的调剂生,因此调剂系统在招生信息获取途径中占主导地位。信息渠道中第二梯队主要包括:高校研究生部的官网、同学朋友介绍、和老师联系以及二级学院官网。因此,在以上渠道招生信息很重要。

4.在了解研究生生活的方式方面,选择和自己导师沟通的有23人,与学长学姐沟通的有19人,自己去了解的有13人。

5.在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方面,选择为未来工作准备的有18人,选择增长社会阅历的有15人,选择拓展人际关系的有12人,选择多发论文的有11人,选择读博或出国的有9人,选择其他的有2人。

6.在知识传播途径的偏好方面,选择和校外名师进行交流,以及实践调查的均有17人,期望举办学术讲座的有14人,选择网上信息查询的有12人,喜欢游学方式的有10人,喜欢参加竞赛的有7人。

7.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清晰度方面,有很明确的目标的人占总体的56%,还很模糊的占36%,还没有打算和到时再说的一共占总体的8%。

8.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方面,选择拿到学位找工作的占44%,选择没有计划的占36%,选择自己创业的有2人,选择考公务员、考博深造和出国交流学习的均有1个人。

9.在学校提供就业的帮助方面,选择提供针对研究生的招聘信息的有20人,选择导师及校外导师帮忙介绍的有16人,选择举办就业讲座的有12人,选择提供简历书写指导的有11人,选择一对一就业指导的有8人,其他方式的有2人。

10.在建议和期许方面,新生的表述中体现出的几个关键点包括:

对学校的建议有举办研究交流活动,举办时尚活动,公_各种信息,多与企业联合,改善宿舍环境。对自己的期许有能够参与更多的项目,扩宽知识面,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社会知识和人际关系,能够顺利进行英语交流,与导师多沟通,以及考证。

四、结果分析

1.读研为就业服务,深入学习研究专业也很主要。结合第一题和第五题两题的结果进分析,在选择读研的原因时,有84%的新生选择了为社会做准备,位列读研原因的首位;同时,在选择读研最重要的事情时,有72%的新生选择了为将来工作准备,有60%的新生选择增长社会经历,有48%的新生选择拓展人际关系,这三个选项位列前三位。由此可见,商学院的新生普遍认为读研是为就业服务的。再看有56%新生选择的对专业感兴趣希望深入研究这个读研原因位列第二位,结合第五题中位列第四和第五位的多发论文和为出国考博做准备两选项,可以看出新生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希望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研究专业是良好就业是必要条件和实现途径,因此也成为重要的读研原因。

2.了解研究生生活倾向面对面沟通,获取知识方面校外交流与实践调查并重。第四题关于选择何种方式了解研究生生活,62%的选择落在与导师或是与学长学姐沟通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上,自己了解只占19%,老师讲座则占15%。可见,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胜过自学和单方向教授的方式。对于第六题知识的传播途径方面,新生既看中和校外名师的交流,又看中实践调查,而学术讲座、网上查询和游学次之。

3.就业帮助方面倾向于提供招聘信息和导师推荐。一半以上的新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计划,36%的新生规划较模糊。规划清晰的新生倾向于学校提供就业信息,而规划还很模糊的新生倾向于导师推荐。

4.某高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和行业是核心竞争力,知名度有待提高。对第二题结果的分析,发现地理位置是本届新生选择该高校最重要的原因。对专业、行业感兴趣及被师资、培养计划吸引也是新生选择该高校的重要原因,同时后者的重要性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非常接近。而学校的知名度、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是该高校相对需要提高的方面。

五、专硕与学硕的差异性表现

1.专硕对于文凭的需要大于学硕,专硕新生喜欢自己所报专业想深入研究的愿望也略强与学硕。

2.学硕新生选择该高校的最主要原因是被师资队伍和培养计划吸引,专硕新生选择该高校的主要原因是对行业感兴趣以及其地理位置。

3.在发论文、出国或考博两件事情上专硕新生比学硕新生更加看重;而增长社会阅历、拓展人际和为未来工作准备方面,学硕新生更加关注。

4.专硕新生的目标比学硕新生的目标更加明确。专硕在有更多的新生倾向读博,而学硕新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专硕新生多2人,其他规划方向均持平。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研究篇(9)

二、调查内容:教师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非常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有关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调查。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存属调研性质,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麻烦你配合我们完成本问卷

1.在编写与使用导学案过称中,你的观念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师生双中心 D其它

2.请问统一的导学案对你有束缚吗?( )

A完全没有 B有一点 C有

3.年级统一导学案对你有影响,你在二次备课时会如何处理?( )

A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本节内容,不会有任何删减

B偶尔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或删减

C经常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4课堂上你是如何使用导学案的( )

A按照导学案模板的设计顺序教学

B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但很少生成新的问题

C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会生成新的问题

5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学生是咋完成的( )

A会先独立思考,不会的会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在答题

B会粗略的思考,答题时一般看参看资料或同学的答案

C很少思考,资料有的照抄,资料上没有的就不做

6你的学生能否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你教也能学习( )

A能 B不能 C困难

7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学案使用频率( )

A经常 B偶尔 C不用

8你认为什么时候使用导学案的效果最佳( )

A课前预习时 B课后作业时 C考前或课后复习

9在既想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你认为学生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应该是( )

三、调查的对象及设计意图

对象:我校十名骨干教师。他们长期在一线任教并且都是我校的课改先锋,

在编写导学案上有一定的宝贵经验。

设计意图:我试图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主要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等不同的调研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力图揭示根源,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 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

(1)100%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时都以学生为中心。

(2)100%老师没有被导学案束缚,在二次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3)90%的老师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会的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再答题。

(4)100%的老师认为学生能按时完成导学案。

(5)80%的老师认为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30分钟。

五、今后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对如何编写、运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适应教师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些启发和问题:

1、 作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

2、导学案重在导学,不管是提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以及探究活动,都应重视新颖和质量。尤其是探究活动应体现、适合小组合作探究。

调查问卷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2-0046-08

院校研究(IR)涉及三个数据源:院校信息系统或管理数据(如注册学生数据、教师数据);外部数据源(区域或国家的数据,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从各种问卷调查和查询收集的数据。所使用的问卷调查常常是本地开发的。尽管本地制备的调查可能是获取所需信息的最佳选择,但是高校中的信息用户通常更加信任源于管理数据的研究,而不是那么信任源于调查数据的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中也发现类似情况,他们一贯对更软性、更主观的测量手段(如基于认知的调查数据)缺乏信心。同时,内、外部评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调查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人们对常用的大学生调查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呼求更加严谨的调查设计和评估方式。在此情况下,需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研究和院校研究的调查数据质量,以提高对调查数据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可惜的是,以院校研究人员为目的、从整体上考察调查数据质量问题的文献十分有限。现有的改进调查方法的努力中存在两个空缺。首先,虽然从各方面论及调查项目的文献很多,但是缺乏有效的文献汇总,也缺乏以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思维模型。由于缺乏综合,调查方法论问题尚未从质量的视角加以考察。由于调查质量是个多层面的复杂问题,这种缺乏思维模型和信息综合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当深入研究一个特定领域时,就很难从广度上覆盖该主题的其他领域。然而,如果研究员严肃地对待调查数据质量,这种知识综合对任何形式的调查项目,无论是像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这样的多院校调查,还是单个院校内部的调查,都是必要的。

与之相关的第二个空缺是,在院校研究领域缺乏一个有关调查误差的综合思维模型。虽然“认真的”IR人员在努力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但他们往往不依赖任何调查方法理论。后文描述的一个调查方法理论——调查总误差——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解决调查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然而,目前的IR文献很少涉及调查总误差理论及其在IR中的应用。虽然有一些出版物从调查误差的角度,已经触及IR领域的调查问题,但对数据质量的论述仍然有限。因此,从数据质量的角度,透过调查总误差理论来看待IR的调查问题颇具意义。它提供了一个优化调查的理论框架,并为调查方法论提供了一个中心组织架构。本文后面的讨论均是基于这一观点,目的是将调查总误差的方法论融入到IR的数据质量问题里来。

院校研究人员为改善数据质量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均衡的。这也使得提高调查数据质量的任务更为紧迫。在IR领域举足轻重的著作《人员、过程和管理数据》对IR如何为高校提供信息支持加以阐释。书中的信息支持周期包括五个信息管理阶段和以下三个利益相关方:保管人,供应者(负责数据的完整性);中间人/生产者(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管理者/用户(接纳信息并实地应用)。该周期的中心是质量决策(图1)。虽然IR与数据保管人和用户也相关,但其职能主要与信息中间人的角色相一致(第17页)。然而,该书仅讨论了IR的一个数据源,即院校管理数据,而没有论及问卷调查研究项目产生的数据。因此,当涉及调查数据时,IR职能如何融入信息支持周期,尚不清楚。

因此,本文基于调查总误差理论,为院校研究提出一项调查数据质量策略。下面我将简要介绍调查过程的质量视角和调查总误差的主要组成部分。随后,我将所提出的调查数据质量策略总结在一份表格中,并加以解释。本文以讨论该策略对IR的启示结束。应当说明的是,本文关注的是IR调查数据质量问题的整体概览和宽度,重点不在每个问题的深度。对某个特定主题感兴趣的读者,请查阅针对单个问题的文章获取详情。

一、调查过程的质量视角和调查总误差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两个视角考察。一个视角是过程视角:调查者检查一个调查项目所需的一切步骤和决定,这包括在信息需求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确定抽样方法、开发调查工具、开展调查、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最终生成调查报告。这个视角把调查过程描述为一个连续但有重叠的过程。

调查过程的第二个视角是质量视角。这种方式并不专注于如何最好地实现调查过程的每一步,而是关注于每一步会发生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克服或使其发生概率降到最小。换言之,它旨在检查调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误差,以最大限度减少这些误差,从而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因此,质量视角与调查误差相关,也正是在此,引入调查总误差的概念。最佳调查设计的目标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使受成本和时间所限的调查总误差最小化”。

图2对调查过程的质量视角和过程视角进行了比较。调查过程的质量视角由测量路径和代表路径组成。两个路径都是从抽象到具体:测量路径从构念开始,而代表路径始于目标总体;随着过程视角下调查项目始于信息需求,继而到数据处理,再到报告生成,测量路径和代表路径也向下移动,并会合于获得调查统计数据。

调查总误差是指“目标总体的均值、总和或其他参数与抽样调查(或普查)的参数估计值之间的差别”。调查误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人将其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还有人将其分为测量过程的观测误差(始于构念,终于编辑应答)和代表过程的非观测误差(始于目标总体,终于调查后调整)。不论调查误差如何分类,调查总误差包含以下五类:测量误差、涵盖误差、抽样误差、无回答误差和调查后(即数据处理或调整)误差。这些类型的误差如图2所示,并在后文详述。

每一种调查误差都会产生可变误差(variableerror)和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分别导致误差差异(error variance)和偏误(bias)。误差差异和误差偏误是衡量数据质量的两项标准,差异比偏误更容易测量和控制。表l列出了五种调查误差产生可变误差和系统误差的风险高低。

在一般的调查项目中,抽样误差产生系统误差的风险较低,而其他四种调查误差产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较高。这是因为,如果调查采用了合理的抽样方法,抽样误差产生系统误差的风险相当小,而可变误差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相比之下,由于问卷设计欠佳,所导致的测量误差会产生较高的系统误差风险。一个组群可能完全没有被包含在抽样框中,使得涵盖误差产生较高的系统误差风险。

在一个典型的IR调查项目中,目标总体一般为院校学生或教职员工,即有限总体。抽样框通常可以从学生信息系统或人力资源数据库中获取,这个优势减少了涵盖误差产生系统误差的风险。目标总体通常使用电子邮件和在线资源,这为对大学生或教职人员进行网络调查创造了比对校园外人群进行调查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使网络调查成为高校常用的调查模式。此外,高校通常拥有较先进的数据输人和处理资源(如软件和研究的专业知识),这会有助于减少数据处理误差。鉴于这些特性,每一种调查误差产生可变误差和系统误差的风险高低,会不同于其他背景下的调查项目。表1显示了IR调查项目中,五种调查误差所产生的可变误差和系统误差的风险指示。

二、调查数据质量策略

本文的调查数据质量策略是在调查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和质量控制框架中提出的,并针对上述五种调查误差。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个概念之间有细微的差别:“质量保证确保过程能够提供良好的产品,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确实是优质的”。因此,质量保证与调查过程相关,而质量控制与调查产品有关。调查研究人员同时追求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调查质量通过可靠的过程(过程质量)得到保证,而这些过程导致良好的产品特性(产品质量)。根据这个框架,为了实现质量控制,需要对高质量调查数据(即产品)的特点作出定义;而为了实现质量保证,应确定高质量调查过程的特点。

基于这些考虑因素,本文提出的调查数据质量策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质量标准,这是高质量调查数据的特征或指标;质量控制程序,用来检查调查的各个方面和数据是否具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品质特点;质量保证程序,用于检查调查过程是否实施了一定程序,以确保得到的调查数据集具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高质量调查数据的特点。

调查数据质量策略总结在表2中,五种调查误差为行,三个方面的质量检查为列。该策略与两种处理调查误差问题的方法(即误差测量和误差减少)相吻合。质量控制程序以测量和评估调查误差为目标,而质量保证程序的目的是减少调查误差。

以下部分中,我将分别阐述五种调查误差的质量标准,以及在IR背景下其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表2为这些标准及相应程序的总结。

三、测量误差的质量检查

测量误差是所得回答与被测量物之间的差别。参照图2,测量误差代表构念和测量之间的差距,以及测量和回答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会在工具设计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发生。与测量误差相关的高质量调查数据有三个指标:合理的效度;合理的信度;回答偏误降低到最低。

1、质量控制程序

效度作为测量的必要条件,指调查测量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预期构念④。效度评估主要被视作相关性检查⑤。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包括内容效度和标准相关效度,是在考虑效度时总揽其它效度的概念。如果测量与其背后的理论概念一致,那么数据就具有构念效度。构念效度有两个衡量指标:会聚效度(由调查回答与其他调查中类似问题的回答之间的正相关性来测量)和区分效度(由调查回答与对测量不同构念问题的回答之间的低相关性来测量)。因子分析是检验构念效度的有用统计方法。

信度“测量在理论上反复试验的过程中回答的变异性”。涉及回答者的回答是否稳定一致,因此也被称为回答差异(response variance)。信度常以两个调查估计值的相关性来计算。回答的信度有三种评估方式:内部一致性(通常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通常都用斯皮尔曼一布朗系数计算)。对于定性回答,也可用交互评分者信度来评估。

回答偏误是样本估计值与目标总体真值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或差别;换言之,受访者的平均回答始终高于或低于目标总体真实的平均值。引起回答偏误的来源有情绪、社会可取度、语言困难、极端回答和一味肯定等。

有两种方法来评估回答偏误。一种是将调查数据与调查以外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比较。例如,向该调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或负责人核实,考察调查结果是否与他们的经验或知识一致。另一种评估方法是评估某种回答倾向的发生情况,如有些受访者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回答,避免使用评定量表中的极端回答类别,或对所有题项给予相同的答案(即强满意现象)。

2、质量保证程序

可以用以下方法减少测量误差。首先,研究员应将调查基于稳固的理论或概念框架,力求设计出高品质的提问措辞和问卷结构。由于IR调查项目常出于院校的某种需要,调查的构念往往主要根据经验,而较少基于文献中的概念框架。然而,尽管IR项目应用性较强,文献查阅也应是调查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第二,应该进行认知访谈,以确保目标总体以问卷所预期的方式理解其中的问题。第三,受访者充分的回答行为与认知过程的优化完成和足够的动机有关;因此,问卷的设计和执行应确保参与者在回答调查问题时确实经历了心智处理的四个组成部分,即理解、检索、判断和回答。未这样做的一种情况是强满意(strong satisficing),发生于回答者跳过检索和判断步骤便作回答。对此,可以询问受访者是如何完成问卷的,让他们自我评估在回答问卷时自己的动机和能力如何。

第四,对于访谈式调查,调查程序应确保足够的访谈行为。访谈行为可用访谈者差异测量,最好用多层次分析法加以分析。

四、涵盖误差的质量检查

参照图2,涵盖误差发生于抽样框和目标总体之间存在差别时。高质量调查数据的特点是使抽样框和目标总体之间的差值最小化。

1、质量控制程序

目标总体中的一部分在抽样框中不存在或无法获取时,偏误就会发生。Groves等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目标总体中的某些元素没有或无法出现在抽样框中(即未涵盖),抽样框中的某些单位不在目标总体中(即不合格的单位),框中若干单位对应目标总体中同样的单位(即重复)。研究人员应该检查这些情况。

另一个评估抽样框与目标总体之间差别的程序是,比较目标总体的规格与抽样框的相应参数。由于高校通常在新生入学时配给他们学校电子邮件地址,涵盖误差不像其他领域,对于IR网络调查来说不是大的威胁。

2、质量保证程序

研究人员需要确定目标总体的工作定义,明确目标总体的规格,找到一个可以随即使用的、尽可能多包含目标总体的列表。IR背景下,典型的目标总体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学生群体,如申请人学的未来新生,或目前就读某个专业的在读生,或在某个时间段内毕业的毕业生等。高校通常有较为完善的学生数据库,因此,抽样框往往是稳定的、完整的、可获取的。因此,涵盖误差产生可变误差和系统误差的风险通常较低,且更可控。

五、抽样误差的质量检查

抽样误差指由抽样造成的调查估计值与目标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参照图2,抽样误差表示抽样框和样本之间的差距。一套好的调查数据在已知人口参数上是代表抽样框的。当使用概率抽样时,边际误差常被用于测量随机抽样误差水平。通常可接受的边际误差是在95%置信水平下小于5%。

1、质量控制程序

样本代表性可通过比较所得样本和抽样框在某些背景特征上的频度分布来确定。若频度分布差别可以忽略,则认为所得样本在这些指标上代表抽样框。

边际误差受方差和样本量的影响:方差越小,样本量越大,边际误差越小。我们需要知道总体标准差以便估计等距变量或比率变量均值的边际误差。IR调查项目通常采用有限总体,变量的边际误差可以基于目标总体和样本量来计算。

2、质量保证程序

抽样误差大小比其他类型的调查误差更为可控,故被称为有意误差(intentional error)。抽样误差可以通过适宜的选样得到控制,确保对抽样框随机选择,以及总体中关键子群在样本中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适当的抽样过程要求考虑概率抽样、分层、聚类和样本量四个方面。抽样偏误可以通过给所有元素平等的选择机会而轻而易举地去除;当样本量大且样本是分层而不是聚类时,可以减少抽样差异。

适当的抽样策略涉及合理样本量的计算。样本量由抽样框、期望的边际误差、预期回答率、数据分解需要和可用资源来确定。表3显示了一个例子。请注意,表中呈现的边际误差是按二分变量使用最大方差(即标准差等于0,5)计算的。

对于10,000名学生的抽样框而言,如果研究员期望所获得的边际误差低于5%,则需要的样本量是400(边际误差为4,8%)。如果预期回答率为20%,则预计共需邀请2000名学生参与调查。若数据分析要求将这400个样本分为子组,比如对于一所由8个学院组成的大学而言,则每个子组中有50名回答者。这个回答者数量对于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打算进行统计推断分析或多变量数据分析,考虑增加样本量到800(这个数量取决于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预期回答率仍保持20%的情况下,则边际误差为3,32%,样本量为4000。如果调查以网络模式进行,调查受邀者增多也无妨,因为更大的规模不会使调查总成本过多增加。但是,当使用邮件调查,来自调查问卷的分发和数据的输入、处理的成本增加将是确定样本量的一个考虑因素。研究员应平衡所有这些考虑因素。

六、无回答误差的质量检查

对照图2,无回答误差表示样本和回答者之间的差距。此误差的发生,是由于样本中的部分受邀者没有应答调查邀请,或没有回答调查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无回答误差有两种:单位水平的无回答和题项水平的无回答。当调查数据与整个样本数据之间在某些重要特征上有系统性差别时,就会产生无回答偏误。

1、单位无回答的质量控制程序

测量无回答偏误是无回答率以及回答者与无回答者之间差值的函数计算。由于无回答率是没有回答调查的样本在合格受邀者中的比例,无回答率可以根据回答率计算而得。因此,高质量的调查数据以合理的回答率以及回答者与无回答者之间在调查所关心的特征上差别不显著为特点。

计算回答率的难点通常在于对其分母的计算。IR调查项目的抽样框是从明确定义的目标总体中仔细提取的,其回答率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c/(C+NC+R+O),C=完成的问卷,NC=未联系上,R=拒绝回答,O=其他未回答(如由于语言障碍无法理解问题的人);另一种是简单的c/(S-NC),c=完成的问卷,s=抽样调查接收者,NC=未联系上。这两个公式表明,被抽样的调查接收者实际上由调查回答者和三组未回答者(即未联系上、拒绝回答和其他类型的未回答者)组成。

回答者和未回答者之间的差别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评估。首先,评估未回答者与调查主题间的交互程度。通常对调查主题参与程度高的人比不参与的人更可能回答调查,而那些对调查主题意见中立或经验较少的人倾向于忽略问卷。例如,在针对大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的调查中,研究员应切记,得到的回答将过度代表图书馆实际使用用户的特点,因为那些使用图书馆服务的学生更容易回答这项调查。因此,若从这些数据得出关于所有学生图书馆使用情况的结论,是错误的。第二,将回答者与抽样框在背景特征上进行比较,并考察回答者中是否存在不充分代表抽样框子群,以及未被充分代表的子群成员是否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回答某些关键的调查问题。第三,考察后期回答者的特点。那些直到最后跟进才回答的人可能与未回答者具有相似特征,因此,从后期回答者的回答中可以对未回答者的回答进行推断。

2、题项无回答的质量控制程序

与单位无回答误差相似,题项无回答误差是题项无回答率以及题项回答者与无回答者之间差别的函数。题项无回答导致数据缺失。因此,在题项水平上,高质量调查数据有两个特征:每个题项的缺失数据所占比例合理;每个题项回答者与无回答者之间的差别不显著。

上述两个方面涉及题项无回答分析。应对存在较大比例数据缺失的题项做标注,并做进一步调查。题项无回答分析包括检查:(a)无回答的发生是否与受访者的某些背景特征相关,或者说,某个受访子群对关键问题的回答是否与其他人不同;(b)不同题项的无回答是否具有相关性。

题项无回答分析可在三个方面进行:(a)计算每个题项缺失数据的比例;(b)确定缺失数据的特征是完全随机缺失,还是随机缺失,或是不随机缺失;(c)调查有大比例缺失数据变量出现的原因。

3、无回答的质量保证程序

质量保证程序产生于三种类型的单位无回答:未联系上、拒绝回答和无法参加。第三种类型的单位无回答情况也适用于题项无回答,即某些受邀者不能够回答一些问题,他们或觉得有些问题很难理解,或不记得被提问的信息,或问题超出他们的回答能力。调查无回答的现象越来越多,很多是调查拒绝率上升造成的。当前IR调查项目的一个问题是,调查数目多,在受访者中产生调查疲劳。

无回答的原因可能为社会环境(如调查疲劳),与受访者的背景特征有关(如男生会比女生回答调查请求的可能性低),也与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方式有关。与调查设计相关的因素比社会或个人因素更为可控。

从调查设计的角度减少三种类型的调查无回答是有不少办法的。针对联系不上被访者的情况,可以尽力获取被访者准确的联系信息;使用网络调查时,创建不会被过滤器标记为垃圾邮件的电子邮件信息。针对拒绝回答的有效方法有:在调查之前通知被访者;撰写礼貌的初次接触信函(信件或电子邮件);注意要求参与调查的方式(如语气、签名、调查的重要性和保密性等)、合理的提醒次数、适当的数据收集时机和适当的鼓励机制。为了提高被访者的参与能力,调查工具应长度适宜、容易阅读,提问有相关性的、可获取的信息。创造有助于调查的环境也将有利于增加回答。如果调查协调机制到位,调查疲劳可以得到缓解;当了解到调查结果已被采用时,被访者一般会更可能作出回答。

七、调查后误差的质量检查

可靠的研究结果和有效的结论取决于对个体数据和聚合数据的正确处理。调查后误差指在调查数据收集之后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误差。在这个过程中,原始数据转化为由调查统计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如图2所示,调查后误差发生的时间段有三种:测量路径上的回答变成被编辑的回答时;代表路径上对回答者作出调整时;将被编辑或被调整的回答转换成统计数据时。

1、质量控制和保证程序

数据收集后的数据处理可分为数据清理、数据调整和数据分析三种。数据清理包括检查数据录入的准确度以及检查异常值和有矛盾的数据。数据调整包括使用权重,处理缺失数据,并在需要时创建复合变量。数据分析包括信度、效度分析,检查统计假设,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使用开放式问题时,需要对回答进行编码,这涉及检查编码者差异和编码结构中的不足。对数据清理、数据调整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恰当性进行量化通常很难,和其他类型的调查误差不同,所有这些步骤都受到研究员的控制。因此,每个程序是否正确、适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风范(如数据处理时的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和坚持不懈)。然而,为了实现质量控制,应对数据的清理、调整和分析程序作详细记录,从而为数据处理的质量方面提供证据。

八、启示

本文提出的调查数据质量战略对IR有两个实用的启示。首先,调查数据的质量需用多个指标衡量。调查数据的质量是多方面的,这意味着依靠单一指标来评估调查数据是具有误导性的。人们对回答率的盲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IR人员有时会听到信息用户这样评论:“这样低的回答率,调查结果必有问题”;“回答率高,因而调查数据很好地代表了总体”。

调查数据质量策略的标准和程序(见表2)表明,高回答率虽然非常重要,但它仅是高质量调查数据的一个指标。为评估单位无回答误差,研究员还需考虑所关心的特征上回答与无回答之间是否存在区别。评估一套调查数据的质量时,除了回答率,还应考虑从其他调查误差得出的质量指标,包括会影响到测量误差的回答偏误以及测量抽样误差的样本代表性和边际误差。另外,回答率并不说明调查回答具有代表性,代表性是无回答偏误的另一个指标。因此,较高的回答率会降低产生无回答偏误的风险;然而,如果未回答者在某个调查变量上与众不同的话,高回答率并不一定导致调查数据无回答偏误低的结论。因此,本文提出的数据质量策略有助于破除一些有关调查数据质量的盲信,且鼓励研究员检查其他质量指标,而非仅仅注重如回答率这样的一个指标。

第二,记录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性。调查数据质量策略使得质量记录更加重要。该策略基于调查总误差理论,从调查误差类型出发,包含针对每类调查误差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表2为获得调查数据的质量证据以及收集这些证据的程序提供了纲要。因此,归根结底,IR研究员的任务是,从所获得调查数据的特征以及调查过程中搜集证据,使信息用户信服所采集的调查数据对于做出的结论是可靠的。搜集、呈列的证据越多,越能赢得信息用户的信任。这一证据收集过程需要记录。

关于调查数据质量证据的信息被称为元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可以用以下四种类型的元数据来记录调查数据的质量:定义类元数据(调查结构、目标总体、抽样框、编码术语);程序类元数据(数据收集程序);操作类元数据(数据清理、数据调整以及数据分析程序);系统类元数据(数据格式、文件位置、检索协议和编码本)。

调查记录的目的是沟通调查数据的特征及获得质量指标的程序,从而建立并加强信息用户对调查结果的信任,并且帮助他们以适当的方式解读调查结果。根据表2中调查数据质量策略中的要素,我为IR研究员设计了一份核查列单(见附录),以方便他们的调查记录。

九、总结性思考

本文基于调查总误差理论为高校院校研究提出一套调查数据质量策略。该策略包括数据质量的指标(即质量标准),以及以测量和减少误差为目标、用于检查调查数据和调查过程的程序(即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表2对该策略作了总结,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文中分别得到了阐述,附录为IR研究员提供了一份核查单。

有关调查数据质量问题我有两个总结性思考。一个是调查数据质量与调查质量的关系问题。Lyberg和Biemer将调查质量概述为三个层次:产品质量(“令主要用户满意的一组产品特性”)、过程质量(“设计完好和严格控制的过程”)和组织质量(“可靠的组织特征,以确保该组织有能力开发出能够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可靠过程”)。这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的(即组织质量为过程质量所需,过程质量为产品质量所需),并均有助于高质量的决策。

调查数据质量,实际上是调查产品质量的一部分,并“通过过程质量实现”。调查数据质量策略主要涉及调查质量三个层次中的两个,即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组织质量与组织文化和信息管理相关,涉及调查数据质量的信息基础设施,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

另一个思考是关于调查数据质量在McLaughlin和Howard提出的IR信息支持周期中的位置(见图1)。当本文提出的调查数据质量策略融入信息支持周期,实际上IR人员在这个周期中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即保管人和中间人的责任,并执行信息支持周期中的较大比例的工作,即从确定概念到报告的过程(尽管这是与管理者一起完成的)。相比之下,在使用管理数据时,IR人员通常不会参与数据的收集和存储阶段。因此,在调查项目中,研究者的角色在信息支持周期中更为重要。这也是对调查数据质量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的又一个原因:进一步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以便更好地履行IR的信息支持职能。

关注细节和质量控制体现了IR人员和IR行业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对填补院校研究调查质量控制方面的空白做出贡献。

附录

IR调查项目调查数据质量核查列单

检查测量误差:

*调查工具的构念是否遵循了严格的设计流程?进行过认知访谈吗?

*是否有证据显示调查数据的信度?

*是否有证据显示调查数据的效度?

*回答的发生有何特点或趋势?

检查涵盖误差:

*明确定义了目标总体的规格吗?

*抽样框尽可能多地包括了目标总体的要素吗?抽样框的参数与目标总体的规格一致吗?

*抽样框中存在未涵盖、不合格单位或重复单位的问题吗?

检查抽样误差:

*样本量合理吗?(期望获得多少受访者?期望的边际误差是多少?预期回答率如何?)

*使用了什么抽样方法?方法合适吗?样本的入选几率平等吗?(如果使用分层抽样)哪些子群的入选几率不平等?

*基于这样的受访者数目和目标总体数目,边际误差是多少?获得的边际误差合理吗?

检查无回答误差:

*回答率合理吗?

*关于调查的主题,哪些样本会更有可能回答调查?哪些样本不太可能回答呢?

*受访者与目标总体(或抽样框)在某些背景特征上差距有多大?

*重要的样本子群在回答者中的代表性如何?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或)调查管理上是否存在任何缺陷,可能导致了一些调查者没有回答呢?

*存在大比例数据缺失的题项吗?原因可能是什么?缺失的数据报告了吗?

检查调查后误差:

*数据是如何清理的?程序恰当吗?

*是如何给数据编码的?程序恰当吗?

调查问卷研究篇(11)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因此,我们试图从典型个案研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访谈等手段,了解小学“学困生”的典型原因及特征,为转化小学“学困生”探寻一些有效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范围

为深入了解小学“学困生”的现状及典型类型,我们课题组对“学困生”按分类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工具和方法:采用自编的小学“学困生”典型个案原因调查问卷。问卷编制时参考相关问卷并广泛征集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经课题组充分讨论编制而成。为保证其真实性,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该问卷涉及五方面内容:教育环境、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方面、评价方面,具体由40道选择题构成。

调查范围:从成县城区、城郊、农村各选取三所完全小学,共抽取九所小学作为样本学校。选取三至五年级“学困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一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还不稳定,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不便观察其变化情况而未选取。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困生”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了九所不同类型学校三至五年级46个班级,涉及学生为2312名。经调查了解,其中“学困生”为476名,占学生总数的20.59%。从总体来看,小学约有五分之一的小学学生存在困难,这一数据值得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2.“学困生”分布特点分析

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横向比较,从城区到城郊,再到农村,无论哪个年级段,“学困生”的比例都在呈增长势态。其二,纵向比较,无论城区、城郊还是农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困生”比例逐渐减小。说明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越临近毕业越重视,而对低年级“学困生”有所忽视。

3.“学困生”典型成因分析

通过对“学困生”典型成因的分析,发现了五个原因:其一,行为习惯不好,占“学困生”总人数的23.82%;其二,评价不当,占“学困生”总人数的20.82%;其三,教育环境差,占“学困生”总人数的18.97%;其四,学习习惯不好,占“学困生”总人数的18.93%;其五,心理因素的制约,占“学困生”总人数的17.45%。

四、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1.小学阶段男生“学困生”比例较高,值得重视

在对253名典型“学困生”的调查中发现,176名是男生,占69.57%。其分布在三至五年级段基本持平,在地域上的分布差别不大。因此,造成男生“学困生”偏多的原因主要是性别发育不均衡和整体性格差异。这一发现提醒教育者对男生学习困难者应更加重视,重点加强对他们的转化。

2.“学困生”转化工作不均衡,低学段“学困生”更应受到重视

从学段序列分析,三到五年级比例逐渐下降,依次减少2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教师、家长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断重视。但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重视程度不均衡,功利性转化现象较突出。低学段的“学困生”转换更为容易,应该引起重视。

3.行为习惯影响巨大,教育与养成至关重要

在对造成“学困生”五大典型原因的调查中,学生都一致把“行为习惯不好”排在首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样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对他们教育环境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改变从行为养成开始。

4.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不容忽视,成功需要激励

在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评价不当”是造成他们学业困难的第二大原因。有42.68%的“学困生”在家庭中很少受到家长的表扬、有32.81%的“学困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激励。“学困生”对良好的评价具有的高度认同,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教师和家长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5.农村小学“学困生”比例较大,应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调查数据比较,城郊和城区“学困生”相差不大,与农村却相差近17个百分点。从家庭环境原因分析,在农村“学困生”中有23.07%的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完整的家庭构成,学业很少受到关注,这是农村小学“学困生”多的原因之一。另外,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许多教师工作不安心,对学习困难学生辅导不够。这是形成农村小学“学困生”多的又一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加强家校联系之外,重点应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这样,农村小学“学困生”多的问题就会逐渐解决。

总之,“学困”既是学生的难题更是师者的困惑,它所呈现的诸多问题,说明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复杂性,但也昭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条,需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