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业健康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24

建筑业健康发展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1)

建筑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型企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筑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树立“经营建筑”的理念,首先要求的政府的支持,使得在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积极创造新的优势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勇于涉足国家投资和发展热点领域,勇于开拓外埠市场,并创造条件向境外发展;第三,通过联合投标等方式,广泛介入到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桥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施工领域,创造更高的产业附加值;第四,要改变建筑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工程质量创新

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品牌最重要的支撑。没有优良的工程质量,企业终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重视它,按质量要求严格控制它,并不断进行工程质量创新,就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因此,建筑企业要坚持“质量至上”的方针,树立精品工程意识。要建立公司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公司总经理、各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创优保证体系,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体制,增强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加强项目质量控制,预防质量通病,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人才培养创新

人才培养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素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建筑企业中部分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有限,文化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因此,建筑企业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竞争的人才队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对企业高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中层,进行提高领悟决策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善于创新能力等培训,以提高中层的执行力;对企业员工,提高技能、技术创新等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水平及工作责任感,以提高建筑企业队伍整体素质。

科研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筑企业要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并依靠科技创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速度,保障安全生产,降低工程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提升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筑企业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在引进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继承和创新并举,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有企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以不断提高建筑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推进科技强企提供有力支撑。

诚信体系创新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引进和在本县注册成立并取得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及个人、民营投资商。

支持方向。本办法支持施工企业资质晋升、拓展县外建筑市场和引进的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个人、民营投资企业与本县施工企业合作等。

第二章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严禁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

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优化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根据建筑企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地块,规划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基地,引导建筑企业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适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解决建筑企业办公、仓储、生产、科研用地,参照工业企业供地的优惠政策,给予安排用地。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建筑企业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大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第三章推动产业发展

加大对我县建筑企业晋级创优的扶持力度,在资质增项、升级办理上予以倾斜和奖励,积极培育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初始注册地在本县的现法人建筑企业晋升为总承包特级的企业奖励50万元;

晋升为总承包一级的企业奖励20万元;

晋升为总承包二级的企业奖励10万元;

晋升为专业承包一级的企业奖励10万元;

晋升为专业承包二级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新增公路、水利水电、电力、桥梁、隧道、消防设施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每增一项一级承包资质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增一项二级承包资质一次性奖励3万元。奖励资金由县财政局列入预算,用于经营场所、“企业总部”、“企业基地”建设或购置工程机械设备。

对注册地迁入我县的县外建筑施工企业,每年在我县纳税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自迁入之日起三年内分别按该企业当年在我县缴纳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90%、80%、70%的标准给予奖励。

对注册地迁入我县受到奖励的企业五年内迁出本县的,追回全部迁入奖励资金及相应利息;

晋升资质等级受到奖励的企业五年内迁出本县的,追回全部资质晋升奖励资金及相应利息;

利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鼓励建筑企业创优夺杯。本县建筑企业在本县项目中获国家“鲁班奖”、安徽省“黄山杯”、宣城市“云岭杯”,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0万元、5万元。

支持鼓励我县建筑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政府投资采用epc、ppp等模式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支持本地企业集团或企业参与投标。支持本地企业积极与央企、省内外大型企业组建联合体,或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资本合作形式参与我县重大招商项目建设,并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持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具有良好信用、能够提供足额担保和具有相关工程业绩的本地企业参与相应的项目建设。

民营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工程,鼓励优先选择本县独立法人资格施工企业参加工程项目承包建设活动;

选择本县或在本县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建筑企业为项目承包人的,按施工企业承包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的25%奖励给投资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达不到5万元的,不予奖励)。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外地建筑市场,形成部分重点区域的规模市场。对县外承包工程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的企业和单个工程合同额达到1亿元的大项目,进行项目跟踪服务。县内建筑企业到县外施工奖励回本县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的10%,以支持建筑企业用于企业发展(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达不到5万元的,不予奖励)。

积极举办对外合作推介会、银企合作对接会,鼓励银企合作,进一步拓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建筑业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县金融部门应对具备竞争力、信誉好、业绩优良的骨干企业加大资金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及时为企业出具资信证明和工程保函,以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做大做强。

第四章规范市场秩序

对非依法必须公开招标采购项目,建立限额400万元以下各类施工企业协议库,本县企业直接入库,协议库建立后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对新取得相应资质的本县企业原则上每半年增补入库一次。入库企业年产值达不到1000万元实行动态调整。

政府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强示范引领,以市场化方式,培育一批县内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的供给质量和能力。

引导建筑企业以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保函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

落实好本县建筑业企业连续三年未发生欠薪的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免缴政策。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原则,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责任,实行农民工工资由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通过银行按月足额发放,积极探索建立商业保险机制,保障农民工工资兑付。

县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的年度执法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建设监督执法检查,包含施工工地的质量、安全、文明措施、卫生措施、扬尘治理、消防、农民工工资等工作情况,对优质项目进行表彰,给企业和项目信用加分。

县公共资源管理部门每年对公共资源交易诚信系统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县财政、税务部门加强对全县建筑施工企业税收政策辅导,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并加强外地企业来我县承建项目的税收指导。

第五章拓宽人才培养

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工学一体”,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和高职人才的培养、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县人社局、住建局等单位,要加大对建筑业高级职称和高级人才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高级人才占有率;

在职称评定方面,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材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建筑业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符合条件的,享受县人才引进政策。

第六章强化服务保障

申请奖励政策的企业,于第二年7月31日前对上一年应得奖励提出申请。应如实提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县外中标合同、税票复印件、企业晋升资质等级证明及资质等级复印件等资料,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住建局(交运局、农业农村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部门共同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由县财政局安排奖励资金拨到行业主管部门后拨付给企业。

企业发生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重大责任事故、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和信用失范等事件,涉及偷税等违法违规的,不能享受本奖励政策。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3)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强化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

(一)优化资质资格管理。进一步简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同时,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及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明晰注册执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进一步提高建筑领域行政审批效率。

(二)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加快修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缩小并严格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标“一刀切”。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探索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将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诚信的原则,规范招标投标行为。进一步简化招标投标程序,尽快实现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推行网上异地评标。对依法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单一来源方式确定供应商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符合相应条件的应当颁发施工许可证。

三、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

(三)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应完善建设管理模式,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制度规定。按照总承包负总责的原则,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责任。除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工程总承包范围内且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直接发包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其他专业业务。

(四)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四、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五)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特别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公示质量责任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依法给予责任单位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给予注册执业人员暂停执业、吊销资格证书、一定时间直至终身不得进入行业等处罚。对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经济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参与房地产开发的建筑业企业应依法合规经营,提高住宅品质。

(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特别要强化对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f生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管理,以及对不良地质地区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或论证。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多层次、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以及各方主体的本质安全水平。

(七)全面提高监管水平。完善工程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明确监管范围,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抽查抽测力度,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监督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全额保障。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推进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各方主体健全质量安全管控机制。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选择部分地区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

五、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八)建立统一开放市场。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九)加强承包履约管理。引导承包企业以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保函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对采用常规通用技术标准的政府投资工程,在原t上实行最低价中标的同时,有效发挥履约担保的作用,防止恶意低价中标,确保工程投资不超预算。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和工程造价信息机制,形成统一的工程造价计价规则,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十)规范工程价款结算。审计机关应依法加强对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建设单位不得将未完成审计作为延期工程结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未完成竣工结算的项目,有关部门不予办理产权登记。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的单位不得批准新项目开工。严格执行工程预付款制度,及时按合同约定足额向承包单位支付预付款。通过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履约行为,预防拖欠工程款。

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十一)加快培养建筑人才。积极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规则的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建筑业专业人才。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健全建筑业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建筑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发展一批建筑工人技能鉴定机构,开展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工作。通过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各个技能等级和工种的人工成本信息等方式,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2025年达到1000万。

(十二)改革建筑用工制度。推动建筑业劳务企业转型,大力发展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以专业企业为建筑工人的主要载体,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鼓励现有专业企业进一步做专做精,增强竞争力,推动形成一批以作业为主的建筑业专业企业。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着力稳定和扩大建筑业农民工就业创业。建立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逐步实现全覆盖。

(十三)保护工人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大监察力度,督促施工单位与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到2020年基本实现劳动合同全覆盖。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总承包负总责的原则,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责任,依法按月足额发放工人工资。将存在拖欠工资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对其采取限制市场准人等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建立健全与建筑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大力推进建筑施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施工单位应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提升职业健康水平,促进建筑工人稳定就业。

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十四)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

(十五)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建筑设计应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提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建筑设计产品。健全适应建筑设计特点的招标投标制度,推行设计团队招标、设计方案招标等方式。促进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公平竞争,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设计队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和升华。

(十六)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限制和淘汰落后、危险工艺工法,保障生产施工安全。积极支持建筑业科研工作,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十七)完善工程建设标准。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适度提高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要求,逐步提高标准水平。积极培育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建立强制性标准与团体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供给体制,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加快标准修订,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加强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信息沟通,建立全国工程建设标准专家委员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八、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十八)加强中外标准衔接。积极开展中外标准对比研究,适应国际通行的标准内容结构、要素指标和相关术语,缩小中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差距。加大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和宣传推广力度,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优先在对外投资、技术输出和援建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积极参加国际标准认证、交流等活动,开展工程技术标准的双边合作。到2025年,实现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全部有外文版。

(十九)提高对外承包能力。统筹协调建筑业“走出去”,充分发挥我国建筑业企业在高铁、公路、电力、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地对外承包工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筑业企业要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力度,积极适应国际标准,加强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履约等方面管理,在援外住房等民生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沿海沿边地区企业合作“出海”,积极有序开拓国际市场,避免恶性竞争。引导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后续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的领域有序拓展。推动企业提高属地化经营水平,实现与所在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

(z--t-)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建筑业“走出去”相关主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到2025年,与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工程建设合作备忘录,同时争取在双边自贸协定中纳入相关内容,推进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国际互认。综合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作用,重点支持对外经济合作中建筑领域的重大战略项目。借鉴国际通行的项目融资模式,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建筑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4)

1.1建筑工程质量计划管理 

质量计划是针对具体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它包括项目质量计划和专业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主要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是施工企业质量体系文件之一,是质量手册的重要支持性文件,又是贯穿于质量体系几个层次文件系统的可操作性文件。 

1.2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管理 

实行建筑工程质量保证的必要性: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是为确保其工程质量,使用户满意并确信之的全部有效手段和活动。建筑施工企业实行质量保证最好的方法,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各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开发、设计、生产,提供经济、耐用、让用户喜欢的优良产品(工程),并进行售后(交工后)服务,使用户长期满意。这种质量管理是以改革经营思想、提高企业素质、扩大和发展有效经营为目的,谋求提高、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1.3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合同规定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阶段划分,其质量控制相应的划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根据控制的主体对象不同,又分为对人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环境的控制以及施工工序的控制。 

1.4发挥监理职能作用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监理单位与承包商之间虽然没有签订任何经济合同,但是监理单位与业主签订有监理合同,依据业主的授权,监理单位就有了监督管理承包商,履行工程建设承发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承包商不再与业主直接交往,而转向与监理单位直接联系,并接受监理单位对自己进行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2.1建立工程管理体系,落实工程责任体系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目标,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此外,还要建立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各部门、各人,明确其责任,以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可行化。 

2.2对于工种与施工机械的协调要合理 

首先,人是工程的建设者,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对于人的管理,重点在于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并对其进行质量意识培训,增强其关于工程质量的观念;其次,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只有严把材料质量关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基础质量,要将材料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此外,施工设备(施工机械、试验检测仪器、测量工具等)是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施工设备的选择要把好关,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设备的搭配协调也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2.3优化工程施工环境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施工环境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工程环境包括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及施工劳动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系统等;工程技术环境包括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外在因素;劳动环境就是施工人员工作场所及劳动组合等。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实际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对其中造成质量印象的因素,要采取合理、规范的措施进行协调、优化。如保持施工场地的道路畅通,保证材料设备的堆放有序、使用规范,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提倡绿色施工、文明施工等,以上措施的实施,都能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3、工程施工质量检查措施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是控制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进行检查,才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业主要求及相关规定,从而避免留下质量隐患。因此,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高度重视,将工作重点放到以下几方面: 

3.1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 

对于施工设计的每个方案都应该按照提出方案、组织讨论、修改、定稿、编制、上报审核、技术交底、实施的程序来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有着科学的施工設计、可行性强的施工方案,以及全面的技术交底,就能够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过程有序起来。定期检查施工人员对施工方案的执行情况,将能使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变的更加有力。 

3.2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坚持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 

为了充分发挥三检制度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要遵循检查上道工序的完成情况、保障本道工序顺利进行、为下道工序做好基础这一步骤。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一环接一环,紧密相连,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的达标。 

3.3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各种施工工种的交叉较为频繁,因此,对于半成品和成品的保护要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并安排专人进行保护,以避免因出现二次污染、丢失和损坏而造成的额外费用,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需要,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建筑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具有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实力的国际承包商将大量进入中国,国内企业也面临着走出去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成了建筑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契机,努力营造我国建筑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51-03

一、前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为三大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来源于管理学 “PDCA循环”的概念,企业通过管理体系中的17个要素的实施及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及自我完善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作为一种管理体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大到系统建立、小到危险源识别分析及审核文件的编写已经多次讨论过,理论研究趋于成熟。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施行过程却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工程事故频发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如何切实保证在中国劳动群体中占很大比重的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已成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对建筑业而言,其自身具有安全事故频发、隐患多、工作队伍流动性大及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为此,有必要通过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员工作业安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企业经营中员工的职业健康风险,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自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率先在企业中积极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至今,获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仅数千家,工程事故频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一方面,在市场的压力下,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关注于工期、费用、质量等因素的管理而忽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于是出现了其为实现企业利润“铤而走险”,将员工工作安全置于不顾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建筑业企业存在体系运行和传统管理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管理体系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取得体系认证资格的敲门砖,而忽于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和防护设备的采购和维护。如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的上述运行状况,是与建筑行业自身专有特点分不开的:(1)经营成果的一次性和惟一性。建筑企业的最终成果为建筑项目,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提供他们的产品或服务。(2)客户的专一性。项目针对的服务对象为业主,成果为某一专门的、特定的建筑,具有区别于其他市场产品生产的批量性和客户的广泛性。(3)经营方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建筑企业,这就意味着如果建筑企业不能提供符合业主要求并富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他将失去项目经营机会。(4)安全隐患多,事故损失大。建筑工程企业区别于普通工商企业的另一特点就是经营活动(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大,安全隐患多。具体表现为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多,安全保障措施少,施工过程复杂及危险因素转化快等等。(5)投资额回收缓慢且数额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必须在有限的项目进程内获得收益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营,能否实现短期利润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为此,有必要对建筑企业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分析,以保证这一管理方法的长期有效运行,切实保证员工的从业健康和安全。

三、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建筑业自身分析不难看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得不到根本性的建立和运行是因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立法执行问题。在国家立法和行业规范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安全法规和条例的立法工作,但在实际中执行效果都是比较差的。此外,劳动立法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比较大的企业,因不遵守安全条例而造成严重的事故甚至死亡,至多罚款了事,既不能震慑管理者,也不能迫使其对员工的安全引起重视。

2. 企业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建筑市场向全球开放,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建筑企业也正在逐步由国有制向股份制转化。作为建筑企业,维持自身生存的惟一途径就是顺利实现利润。这一现况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与实现利润直接相关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3. 管理者问题。作为建筑企业管理者,管理人员很少受过相关的培训,甚至不清楚自己在事故预防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他们对待安全工作预防措施的态度,充其量只是为了遵守法律条款,而很少是出于其职业道德或者出于对人的尊重。在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他们关注的只是企业利润和形象,而往往忽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4. 员工自身问题。中国劳动力人口基数大,单位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在建筑工人工资讨还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想像建筑企业工作人员能有意识关注自身职业健康安全问题,这也为建筑企业无视员工安全一味追求利润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这些建筑工人大都出身于农村,未经培训即上岗施工者很多,普遍不了解潜在的危害和危险性,甚至难以理解书面或者口头的指导,极易酿成事故和遭受职业病的危害。他们在农村时的收入很低,尽管进入城市后收入也常常比城市人低,但是毕竟远远高于他们从农业中所能获得的收入。这种高收入常常刺激他们为了挣钱而冒一些不应该冒的险,或者不考虑疲劳因素继续加班加点。

四、解决建筑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建筑业行业发展角度出发,为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建筑员工劳动安全,有必要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规范和管理体系对全行业内建筑企业实行有效约束,保证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建筑业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有必要通过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来减小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切实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持续运行。

1. 加强安全法规执行力度,建立约束机制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可以规范建筑行业行为,使企业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是作为一种附加的或选择。通过这一机制,可有效避免因体系建立投入而导致各建筑企业经营成本不易之的情况,使各企业参与竞争必须以切实保障员工从业安全为先决条件。同时,根据风险投资分析理论,当风险付出值较低时,决策者趋向于风险偏好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只关注企业利润而不顾工程事故的发生。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风险付出值加大,管理者趋向于风险规避型,必然使其加强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否则企业无法实现利润,甚至影响到自身生存;这样,要求企业通过经营活动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律化来实现利润,而不是一味地压缩生产成本。

2. 加强健康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持续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PDCA思想的实施关键即是持续评审与持续改进的过程。这时,就需要依靠政府制定专门的业务规范来辅导项目目标的实现。这里所说的规范与诸如《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的区别在于安全管理措施的具体化及实施过程中的持续评审。例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第21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这里要说明的是,法规中只是以限定的方式,如“有效的”、“恰当的”等,并且,法定的健康安全管理为最低要求,而不是最好的水平。所以,各地方政府应设有专门的建设工程安全职能部门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检查并督促整改,坚持项目进程中的持续评审制度,特别是在施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3. 规范建筑企业行为,严格市场管理。强化业主工程总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一是业主在招标时即应对所有投标人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统一要求,承包商必须按照业主要求建立合格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获得投标资格;二是严格工程分包管理,杜绝无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包工程,禁止上述无资质的“三流”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三是工程发包单位直接向业主负责,必须对承包方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对分包、转包施工工程的外来施工公司、施工队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的,要追究发包单位责任,同时对合同价款在施工安全方面实行浮动制,对安全完成项目施工的承包商予以奖励,对发生工程事故的承包商以罚金形式在工程款中酌情扣除。

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可于每月、每周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视工种而定。通过向各个工种的员工传达从事该项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使员工对可能发生的危害人身安全的问题格外注意,并掌握发生事故时的自救方法。(2)实行工作许可证制度。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如高空作业、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及焊接作业等,应事前取得施工许可证并要求项目强制执行。(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对于特定时间内无安全问题的项目部、施工单位予以物质奖励,强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但要注意这一方法可能引发的隐瞒安全事故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从建筑企业自身,还是行业发展;无论是近期生存还是长远发展,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是必要的、可行的。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可有效地保护建筑业劳动人员的健康安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建设,等.安全生产法规与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6)

物质层面的发展促进了精神层次的发展,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环保健康意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科技与时俱进地发展,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推动了节能建筑的发展。

1节能建筑的含义

节能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在建筑的生产、使用、维护以及拆除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率地利用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不浪费资源,并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建筑强调的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尽量使用更多节能材料,并在建造过程中尽量高效率利用原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加大使用节能减排技术,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节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能耗巨大,并且资源能耗浪费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我国主要的能耗集中在三个方面:建筑能耗、工业能耗和交通能耗。2007年,根据建筑部的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6.7%。目前,我国的建筑业中只有少部分采用了有效的节能措施,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建筑能耗也快速增长。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人们对房屋的需求居高不下,部分富裕者更是对房屋的采光度、保暖性、舒适性要求极高。另一方面,家用电器的普及,生活方式的改进,使得能耗量不断没有降低,反而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加大我国能源压力,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以,降低建筑能耗,推进节能建筑的发展应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节能建筑发展中的问题

节能建筑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建筑发展起步较晚,技术仍不够成熟。第一,生产成本较高。节能建筑在生产要素的使用方面,选择更加环保、绿色、健康的材料,这直接增加了节能建筑的生产成本。另外,节能建筑需要专业的技术,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这无疑增加了节能建筑的隐形成本。所以,与一般的建筑业相比较,节能建筑的生产成本较高。第二,技术制约。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节能建筑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对节能建筑人才的培养,已经明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技术仍需要向国外引进,这无疑是增加了生产成本。

4节能建筑的影响

节能建筑的发展与很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从节能建筑对其上游产业、下游产业以及社会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节能建筑的影响。

4.1节能建筑对上游产业的影响

节能建筑的上游产业主要是向建筑业提供原材料的产业,比如建材业、化工、机械等。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建筑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会不断上升,因此,投资者会加大对节能建筑的投入,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显而易见,节能建筑的发展会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促进上游产业的发展。

4.2节能建筑对下游产业的影响

节能建筑的下游产业是指购买节能建筑的消费者和需要房地产业才能提供其产品与服务的产业,例如:装横、家具、家电等。节能建筑的发展,增加了房地产的供给,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自己满意的房子,购房者对下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不言而喻,节能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4.3节能建筑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的使用,会明显减少建筑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污染,这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二,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好的环境还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有效带动就业。节能建筑业的发展,会促进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建筑人员的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5促进节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5.1培养专业人才

建筑的设计及构造,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是节能建筑的设计,这就需要加强对节能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设计人员、建筑人员的技术培训;拓展设计者的知识面,促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定期审查从业人员的资格证;引入人才竞争体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实现“术业有专攻”,使设计人员精心设计,密切合作,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先进,经济适用,价格合理的目标。

5.2加大补贴力度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受到技术、人才、资金方面的限制,发展有限。政府可加大对绿色建筑生产者的补贴,充分调动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扩大生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消费者的补贴力度,调动消费者消费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刺激消费,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

5.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设计规程、环境保护标准、检测方法、评估指标、奖惩规则等内容,达到使用节能、绿色环保材料的目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要注意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符合当地的条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积极研究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于有显著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7)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步伐的全面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开始研究开发一些节能建筑产品,并出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于是,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必然成为了刺激全球范围内经济复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实际上,当前我国也在大力地开展节能减排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与节能建筑发展不谋而合,具有高度一致。而且建设高效、低耗以及排放低的建筑产业发展道路,也正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节能建筑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并对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节能建筑作为建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面健康发展与否,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启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节能建筑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建筑产业不断发展升级的重要过程。笔者结合我国节能建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对其综合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期促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1、节能建筑产业的综合效益分析

1.1节能建筑的拉动作用

节能建筑的拉动作用,是节能建筑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知道,节能建筑作为我国建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一般都包含在建筑产业与市场中。因此,我们要对节能建筑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与研究,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节能建筑对其他产业的重要拉动作用进行分析与研究。实际上,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通常都是利用完全消耗系数,来全面描述和反映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而完全消耗系数,则又作为各个单位部门提品服务以后,最终直接消耗或间接消耗产品的具体数量。由此,我们可知,完全消耗系数实际上就是直接消耗产品数量与间接消耗产品数量的总和。一般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产业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节能建筑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节能建筑产业,了解和掌握建筑产业与其他各产业间的完全消耗数量,进而依据建筑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进一步预算出节能建筑对其他相关行业的重要拉动作用。通常情况下,与节能建筑产业联系极为紧密的产业首先是金属制造产业,其次为机械制造产业,然后是建筑材料以及其他非金属矿物产业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节能建筑产业的拉动与影响。一般而言,节能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可见,节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1.2节能建筑对就业的作用

节能建筑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节能建筑产业综合效益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即能建筑产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节能建筑产业的产值大幅度上升,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已经占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左右。一般而言,节能建筑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需求量是比较巨大的。由于节能建筑在解决就业问题、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了节能建筑产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启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节能建筑产业所解决的农民工大约占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发挥了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潜在优势。而且在节能建筑产业中,其在解决劳务输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使其成为了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来源与支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由此可见,节能建筑产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与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3节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节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分析和研究节能建筑产业综合效益的关键内容。一般而言,节能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节能建筑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与环境的关系,要按照两者相互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着力把节能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达到实现两者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之,我们要在充分保证节能建筑使用特点与功能的基础上,尽力满足发展节能建筑对环境的质量、条件等方面的需求,达到实现发展节能建筑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节能建筑的结构框架,大力采用隔热、保温等性能,积极采取空调系统,促使节能建筑的运行质量与效率,并 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与对策,大力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使节能建筑的能耗降低到有关规定的水平与范围,进而不断促进节能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此同时,当我们不需要采用取暖、空调等措施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使节能建筑的物理环境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实际上,节能建筑就是要根据建筑的环境条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节能型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保证节能建筑使用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达到促进节能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最终目的。

2、结束语

当前经济环境下,节能建筑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建筑产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也不断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升级。此外,节能建筑也拉动着我国其他行业的全面发展,在业、节能降耗、减少污染、降低排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建筑产业,促进我国建筑产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8)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Chongqing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

1.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 Montfort大学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 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 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 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基本特征 开放性 环保性 生态性 清洁性 文化性 舒适性 健康性 安全性 统计

开放性 2

环保性 2

生态性 3

清洁性 2

文化性 1

舒适性 2

健康性 4

安全性 1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根根 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陈大章 刘刚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9)

作者简介:何愉舟,男,生于1992年,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设管理与房地产。;韩传峰,男,生于1962年,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管理系统与系统工程、应急管理、区域发展等。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提升建筑管理智能化水平,强调以信息化领先发展与带动战略,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已成为目前我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智慧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健康信息服务管理是其重要环节。

物联网被看作是全球信息产业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信息技术中的重点领域。利用物联网掌握的智能建筑大数据有利于支撑创建畅通、高效、智能的建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智能建筑健康提供诊断和维护等服务,对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实现城市智能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及其服务管理的概念,探讨该系统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并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设计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实现框架,为提高我国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开拓新思路。

2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及系统设计

2.1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

“健康”原本是指人体健康,但在建筑、环境、机械等领域均衍生相应的概念,如结构健康,生态健康等。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是指依据智能建筑的特性,利用工程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理论,将反映建筑运行健康状况的有效信息,提供给智能建筑相关人员的过程。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即是指在健康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状况的诊断、诊疗、预见等功能,对健康信息服务进行全过程管理。

2.2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作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城市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导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构建需满足和体现以下基本要求和特点。

2.2.1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的一体化

智能信息一体化有智能建筑自身物理信息集成和相关的非物理信息集成两个方面。物理信息包括结构监测信息、空气环境信息、光环境信息等,将建筑物理信息进行整合与利用,是创建建筑健康使用环境的保证。非物理信息包括运营现金流、房价地价信息等,以及体现人类主观判断的人为加工信息。随着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各种建筑及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已经应运而生,将这些智能建筑的“软信息”与自身物理信息的一体化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台阶。

2.2.2实现智能建筑城市网络

为使建筑信息达到集成和共享,产生规模效应,并由政府统一管理监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应以覆盖和连接一个行政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内的智能建筑为基本要求。

2.2.3实现服务对象的多主体并联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主要层次。该系统需同时服务于三者,在满足同系统同功能的同时,通过权限设置满足各方实际需要,实现层次化管理。

2.2.4实现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采集、信息计算,需要强大的信息采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并为这些需求提供保证。

2.3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参与者需求分析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层次,其角色与关系见图1。

2.3.1政府需求

政府有关机构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对象之一。信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政府机构协调各生产部门的运作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帮助;同时,政府相关机构又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推行者和构建者。从政府层面看,其需求包括两个,一是对大量建筑信息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处理和计算,产生各种分析报告,为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帮助;二是对整个城市的智能建筑系统进行监管,如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维护系统硬件等。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限,维护各方权益,并通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2建筑管理者需求

建筑管理者是智能建筑健康管理主要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因此,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给建筑管理者提供的主要功能,应围绕中微观层面的智能建筑系统,实现建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例如,对建筑保持实时监控、采集管理权限内的建筑信息、分析运营数据、向建筑发送指令、向住户反馈状况等。

2.3.3建筑使用者需求

建筑使用者在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中主要是被服务和被管理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建筑健康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建筑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处房屋的状态,并通过远程发送命令进行控制,这将是建筑使用者对于系统需求的主要方向。

2.4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功能构成

功能模块是从智能建筑信息发展到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层次。根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可归纳为如下六大功能。

2.4.1智能建筑健康监控

实时监控是保证建筑健康环境的基本功能。智能建筑相关人员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时地看到其权限范围内所关心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任一个设备或关键点的状态,以图形、文字或动画的方式显示出来。

监控权限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建筑使用者需要以及可以观察到的监控内容是他自己居住或工作区域的相关信息,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高的个人隐私,不能被其他人获得;建筑管理者需要监控的是他们负责或管理的建筑内的公共区域场景,而对于建筑的运营信息,则可以全部获取;对政府来说,重要交通干道的实时画面是监视的主要内容,它们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证。若发生了具体的治安案件,则应有一套必要的法律流程使政府获得监控公私隐私信息的权限。

2.4.2智能建筑健康档案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大量智能建筑信息经过集成、去噪、分类、储存形成健康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依据智能建筑系统分类并细化,产生具体针对某一种信息的数据档案。智能建筑健康信息主要包括三大层面:1建筑设备设施健康信息:建筑设施设备健康指建筑实体结构与基本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智能控制、安保设施、停车场设施、电梯设备等与建筑运营管理关联性较高的次级需求归于建筑运营健康信息。2建筑环境健康信息:建筑环境健康强调的是人类在建筑生产生活环境中对于舒适程度的体验和反馈,是对建筑环境本身的评价,有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两方面要素。3建筑运营健康信息:建筑运营本身指建筑施工完成后在围绕建筑生产生活中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活动。建筑运营健康强调的是建筑运营过程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智能建筑健康档案数据库需要有较高的硬件水平,提供巨大的储存空间和高速的信息读写速度,以满足建筑健康信息的即时传输、储存和查询。每一条建筑信息都可以追溯到采集的时间、地点。

2.4.3智能建筑健康诊断

健康诊断是进行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功能。利用传感设备采集的即时数据和数据中心的分析系统,通过即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立刻对智能建筑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发现建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精确定位到出现问题的时点、位置。具体则可以形成各种诊断应用,如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分析、建筑日照分析、建筑空气分析等等,作为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行动的依据。

2.4.4智能建筑健康遥控

健康遥控是从建筑使用者角度实现健康管理的功能。建筑使用者通过移动终端远程监视建筑的状态并对建筑发出指令的概念很早被提出,目前在技术实现上已经没有任何难度。结合智能建筑健康监控、智能建筑健康档案和智能建筑健康诊断,建筑使用者可以主动通过移动设备向智能建筑发出指令,遥控建筑的各个设备,如开关窗户、提前打开空调等等;或是接受到建筑管理者发送的建议或要求配合进行遥控(因为建筑管理者不具有给私人所有物发出指令的权限)。

2.4.5智能建筑健康诊疗

智能建筑健康诊疗是建筑管理者需要的功能。对建筑管理者而言,他们管理的范围是一整栋建筑或是一个小区,智能建筑运行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常发或突发情况。健康诊疗即管理者依据智能建筑运行状况直接向建筑下达控制指令,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或从物业组织管理角度入手优化建筑运营管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制定诊疗方案。

2.4.6智能建筑健康预见

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是提升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核心理念。政府的相关职能单位不会关注每一个建筑个体的运营情况,它们需整合所有的信息对城市进行宏观管理。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指的是依据现有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掌握城市建筑的运营状况,形成对智能建筑管理各方面经验的总结和对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预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具体行政手段,最终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网络

3.1智能建筑信息物联网构架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能让物和物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网络。依据智能建筑系统的特点属性,本文构建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组成,见图2。

3.1.1感知层

本层由采集智能建筑信息的设备组成,是物联网的基础层,主要用来感知和识别反映建筑状况的物理信息。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结构检测仪、温度传感器、空气检测仪、监控摄像头、电子标签、地面沉降监测仪,以及GIS、gps等技术。

3.1.2网络层

网络层是各种通信网络综合形成的融合网络,使信息、数据与指令能够在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传递。它主要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局域网以及行业专用通信网等。针对智能建筑健康管理的信息服务专网可以以城市为一个整体,条件允许也可建立以国家为整体的网络系统。

3.1.3应用层

应用层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需求相结合。布局分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可以一个小区为基本管理单位,即时或定时保存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类智能建筑数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则是将大范围内、许多小区的建筑信息集合到一处,统一储存和运算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应用即对大数据中心集成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开发应用,满足各专业的业务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提供帮助。

3.2智能建筑物联网的物理部署

以城市为框架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部署示意图,见图3。它以城市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为核心,行政区所为分节点,以小区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单位,再往下则为智能建筑及具体的数据采集设备。

4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处理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管理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有效的利用它们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数据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系统、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本文提出针对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大数据处理模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分析三个层次,见图4。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基础的一步。智能建筑信息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这些数据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采集数据的精度需要符合现有系统的软硬件条件,避免影响到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准确性。除了对应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以外,互联网上已有的各种建筑信息数据库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

4.2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对已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整合和储存。由于大数据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种类和结构都非常复杂,给之后的数据分析带来很多困难。首先,需要将结构复杂的数据转换为便于处理的统一结构。其次,对数据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数据杂音和干扰。最后,则是集成和储存,可以对应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建立信息子数据库,以小区为单位进行集成储存。优点是信息存储传输过程短,数据流量小,同时防止网络故障情况下发生数据遗失。

4.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对应智能建筑物联网中的应用层,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核心步骤。具体来说,即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大数据技术,把纷繁凌乱的数据整合为有用的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现数据的内涵,形成各种应用,如区域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健康分析、日照分析等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编程则由工程技术人员和程序员共同完成。最后,由管理者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主观能动的反应,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管理。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10)

纵观世界范围内各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史,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实现工业化目标为主要任务,给予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公有制建筑经济体受到各种自身短板条件的限制,其市场适应能力差,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私营建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其一是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整体建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需要得到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是客观要求所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私营建筑经济所占比例还在不断提升,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新时期形势下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不断得以体现,对于缓解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在目前经济转变过程中,在维护就业稳定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因而我们需要整体上准确把握建筑行业发展方向和时代机遇,全面认识发展好私营建筑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满足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其二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体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建筑经济整体健康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实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行业改革的必然结构,经历了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茁壮成长起来的经济实体,具备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公有制建筑经济体的改进和完善,对于整体市场具有极强的推动力,两种所有建筑经济共同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其三是我国私营建筑经济体也存在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私营建筑经济体给人们造成的不好印象,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既影响我国建筑经济成体形象也会对私营建筑经济体长远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实施监管,另一方面需要私营建筑经济体约束自身行为,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进步。

二、完善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建设生产能力、行业技术水平、生产经营效益等方面均已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进步是巨大的,发展速度空前快速,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关注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需要综合全面的发展才能健康持续长久。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完善和进步,私营建筑经济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挑战。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现私营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在思想认识上重新定义私营经济地位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增长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私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剔除影响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建筑经济体对私营建筑经济体的认识上,过于担心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国有经济受到影响,特别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主导地位的受到动摇,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主题地位。从而给私营建筑经济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打压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前景。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做好建设私营建筑经济的积极推动工作,将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深化国企改革和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经济统一起来,为私营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促进政策探究

在总体上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法规相对已经完善,但是再具体到私营建筑经济法规管理方面相对缺乏,尤其是在具体执法方面更是缺乏明确规定。这首先需要确定私营建筑经济的法律主体地位,建立全面有效的法制环境,将私营建筑经济体管理提升到法制范围之内,避免简单管理、粗暴执法现象的发生,执法有据、执法严明,杜绝以罚款代替执法管理等现象的出现。再者就是作为建筑行业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的重要地位,其发展进步不仅仅将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作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重要补充将长期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应当从整体建筑业良性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兼容并包的适应建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做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指引工作,最大限度地跳动和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需要解决私营建筑经济面临的最大障碍———融资政策,需要制定政策,推动私营建筑经济体在资质审批、贷款融资等受到公平对待,为解放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束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对于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应当做好监管工作,确保市场秩序稳定有序,促进私营建筑经济在市场化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对私营建筑经济不合法行为进行有力整顿,引导私营建筑经济在合法、规范的市场机制中良性运行;其次需要对私营建筑经济体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建设进行完善工作,从其自身内部促进健康良性思想建设,为其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同时建立对于企业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严格的奖惩机制,提高对于社会责任差,诚信度低企业的惩罚力度,减少私营建筑经济体失信行为的发生,降低私营建筑经济体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增强私营建筑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

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就是掌握行业核心竞争能力,现阶段我国私营建筑行业粗放式管理水平、盲目扩张等行为,还停留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政府应当予以引导,企业自身应当认真反思,针对不足,完善能力,突出企业强项,建立核心业务发展规划,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一,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私营建筑经济体经营者在机遇面前也应保持清醒认识,以新的理念,掌握市场规律,适时地调整企业市场运行战略,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在挑战中促进企业不断向前进步。其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创新支持力度,转变企业效益增长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创立企业市场口碑,提高企业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内在价值。扩大企业业务范围,积极对企业业务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积极调整,做精做强企业经营策略,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增加企业利润。其三,完善企业人员素质提升,市场的竞争源动力来源于人才的竞争。加强和完善人才管理,做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能尽其用,才能得以发挥,能持续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能力和职业德行建设力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使人才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实现共同进步,营造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自身特色核心业务能力。

作者:钟选东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锋.以发达国家私营建筑经济看中国私营建筑经济[J].商场现代化,2008.24.

建筑业健康发展篇(11)

1引言

绿色的城市建筑具有很好的环境,只有不断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才能使城市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绿色建筑工程在推进与管理中的问题,且作出有效的措施探究。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2.1绿色建筑的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

绿然建筑,这一节能话题目非常的笼统,对法律责任不明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难操作。另外,对绿然建设的设计方面,由于标准性强,对施工材料的监管不到位。建设方是不是要执行绿色建筑,从设计和施工标准都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并不落实到位,使得绿然建筑工程管理的推进不受到法律的保障。

2.2评估体系不健全

评估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绿色节能建筑的进步,对于绿色建筑出台部分评价体系,像绿色建筑小区建设的技术等,但评价体系不健全,有局限和片面性,对于工程建设的技术评价只适用在住宅和公共建筑等这些单一建筑上,对复杂的建筑就无法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估。同时,建筑工程没有一整套应用性强,涉及面积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大大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发展。

2.3管理水平低

在绿色建筑管理方面。专业的人才非常缺少,好多绿色建筑管理者都只是传统的建筑管理观念,应用的管理模式也是传统粗放的。另外,我国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所以这些专业人员较少,这直抒妆影响着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其次,因绿色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好多施工人员都没有银色建筑理念,不知道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规范,同时缺乏绿色建筑中施工技术的专业指导,使绿色建筑的管理目标难于实现,且还常常出现违规绿色建筑的作业标准的现象。

3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分析

3.1健全法规政策

对于绿色建筑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充分的作用,对建筑业的绿色工程管理要作出长远规划,协调好绿色建筑的审批、验收等工作,且健全绿色建筑的管理体系,在绿色建筑管理中加在宏观调控,才能推进绿色建筑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要健全绿色建筑的法规,综合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业的实况,制定出一个长远的规划战略,不断加强完善绿色建筑的服务体系,使绿色节能建筑得到健康发展。

3.2健全评价体系

(1)制定出绿色建筑制度,建设中按绿色建筑的规范评价标准,评估建筑单位的资质条件,保证绿色建筑的施工完全且务资质条件,对不符合的建筑企业一律拒之门外,严格按绿色建筑的制度执行,对部分不备绿色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不给于审批,使我们绿色建筑业得到健康发展。(2)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要全面进行评价控制。绿然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质量验收都要一个完善的规范制度,评价管理落实到位。另个,对于建筑企业,要完善绿然施工的相关制度,制定科学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同时,绿色建筑质量管理的监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注重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在招标、设计、施工这些过程中,都要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审批节能材料和施工技术,把绿色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方能提高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

3.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扩展绿色建筑的专业管理人才渠道,为使达到绿色建筑管理的要求,要通过社会招聘、专业高校的录取等方面,强入大量的绿色建筑工程中管理人才,集结招聘施工和管理的双向人才,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管理的队伍建设,也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的顺利实施。(2)作为建筑单位,要大量的对员工素质培训。若要提高绿色建筑的管理水平,建筑单位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施工、监理、技术、管理这类人员的素质培训,建立激励制度,把绿色建筑管理人员的绩效待遇和培训实况结合,严格把绩效工资制度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度落实到位。培养工作人员的节能环保的认识,要求全体员工参加培训,学习节能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管理水平。

3.4绿色建筑的管理部门的督导

(1)健全专业的绿色建筑管理组织。为使我国绿色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要结合国情,建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使绿色管理的质量水平得到提高,也使绿色建筑业的健康发展。(2)建立绿色建筑的交流机制,使不同区域的绿色建筑交流合作。不断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所以建立绿色建筑的交流平台,可以使国与国之间的绿色建筑技术借鉴,促使我国绿色建筑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我国不断重视节能环保。随着人们的绿色环保认识的提高,绿色建筑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绿色建筑管理中的问题,强化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促使我们绿色建筑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明.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J].工业.2016,2(8):19~21.

[2]王如亮.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点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5,3(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