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专业类别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11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篇(1)

类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和应用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及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且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新材料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化学制药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汽车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汽车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汽车造型及车身设计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突出业绩,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

类别:装备制造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物理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十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学士及以上学位,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熟悉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光(电)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

类别:文艺演出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背景的高端经纪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

要求:具有出版、编辑、印刷工程、版权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

要求:具有影视制片、影视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

要求:具有美术、动画、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会展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会展经济、会展策划设计、文化传媒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品经营,拍卖、研发设计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艺术品创作大师及具有特殊专长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金融产业

类别:风险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工程、金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及以上学位,在金融机构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熟悉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理论。

类别:投资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证券投资、数学,统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知名投资银行两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三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通晓金融投资、行业工程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基金运营人才

要求:具有财会、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三年以上基金运营方面工作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基金运营工作经验。

类别:保险精算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学(保险精算方向)、保险精算、统计、保险学等专业背景,本科学位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硕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

现代农业

类别:农业科技研究人才

金融专业类别篇(2)

金融(Finance)的研究方向包括投资、金融工具定价及研究、金融市场、财务研究、银行、数学统计研究。

金融专业相对比较严谨一些,作为一门已经发展有几十年且作为经济衍生实务性的专业,其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系列传统及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资本市场及国际货币、银行等的事务性操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金融专业要求申请者对于经济学基础和数学要有一定的理解,并可以以致其用的运用到金融学科当中。一般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求职公司主要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金融工具系列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

金融最早源起于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随着金融学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西方金融学宏观上分为公司财务和投资学两个方向。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边,金融学里面又出现了交叉学科,特别典型的就是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从金融学的发展来讲,渐渐偏向计算机化、数学化、工程化,所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金融工程特别像精算。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了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课程由于集中于金融领域,所以深度远远超过MBA金融方面的课程,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其全部课程均围绕金融学的应用展开,具有实用性很强的特点,最适合那些立志于从事金融工作的年轻人。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金融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就业单位可以在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期权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来说,在美国,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找。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金融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要好找工作,而普通的金融专业其实并不很容易就业。因为会计是一个比较具有专业性技能的专业,而金融工程和金融分析是说比会计更加专业化的一个学科,而金融学本身的专业性相对要弱过会计学,所以从就业的角度,金融工程或金融分析相关的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会计,第三位才是金融。

美国大学一般在金融专业设三个相关的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简称MSF),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简称MFE)以及MBA下的金融方向。MBA下的金融方向偏管理,美国综合排名前50的大学除了个别大学不设商学院,其他大学在商学院下都会开设MBA专业,而能够单独开设金融硕士或金融工程硕士的学校并不多,而通常MBA需要申请人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美国常春藤院校本科几乎没有金融专业,主要原因是美国教育在本科强调文理教育,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本科阶段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具备批量性思维的能力,而金融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 而在硕士阶段,美国是全世界金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有特别好的学校。著名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越来越多的美国金融硕士教育走向了交叉的学科,像康奈尔大学、罗切斯特大W等。衡量一个学校,金融教育是不是好的主要标准,在于它有没有金融工程专业,实际上金融工程专业代表了整个金融教育的整体水平。从金融学硕士的角度来讲,一种是MBA中的金融或者金融工程方向;第二个类别就是金融硕士;第三个是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分析的硕士。最后一类主要是金融相关的博士。

美国的金融硕士课程根据录取难度将学校分成三类,像刚才讲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和金融工程的专业的申请难度是排在第一的。同样录取难度高的还有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范德堡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罗切斯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凯斯西储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

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类似,综合性大学大部分有金融本科专业,和美国相比,加拿大名校的录取要求要比美国低,也不需要提供SAT1、SAT2的成绩。其实学生可以选择在加拿大读本科,然后去美国读金融工程。加拿大的硕士跟本科差别很大。加拿大的金融和金融相关专业相对比较少而且申请难度大。比方说萨省大学的MSF、约克大学的MFE、西安大略大学或滑铁卢大学的MFE等。

金融专业类别篇(3)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

(一)金融行业近年从业人员状况

金融学专业的对口就业岗位在金融行业。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年金融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数量为367.4万人,2007年为389.7万人,截止2012年达到527.8万人(见表1),2006~2012年基本保持5%~10%的增幅,增幅相对稳定。从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单位、外资、民营等金融单位是吸纳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从金融业就业岗位细分子行业来看,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银行业人数最多,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吸纳大户。以2006~2008年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为例,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底银行业从业人员高达256.7万人,占整个金融从业人员的65.87%,证券从业人员占1.82%,保险从业人员占26.43%,信托、典当、投资、租赁等其他金融活动从业人员占1.18%。

湖北省的金融业从业人员规模大致在13~17万人之间,但与全国的发展情况不同的是,湖北的金融从业人员并未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情形,而是有所反复。在2006~2012年间,出现了两次下降的情况。2008年、2011年相比上个年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总体上还是表现出增长的势头。这与湖北省金融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现状有关。2012年底,湖北省金融业从业人员已有16.3万人。预计2015年,在武汉的各类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二)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供求及预测

中华英才网2011年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金融领域人才的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企业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的供应量,这个比例接近9∶1。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8年新增岗位14万个,大中专毕业生供给量为7万多人,占需求量的50%。2009年新增岗位数21万个,大中专毕业生供给量仍为7万多人,占需求量的33%。剩余缺口由社会人才进行了填补。连续两年均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缺口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湖北省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2006年到2008年,全省金融行业新增的岗位数量分别为:7613人、11000人和9301人(见表2)。2010年新增岗位大致在11000人左右。这些新增的岗位主要来自于新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扩大规模、离退休和解除合同所带来的岗位空缺。

湖北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经济学学科08年有61649人,09年63290人,平均每年毕业生大致为14000多人,金融学专业大致为4000多人,本科生约为2400人。其中,省内本科院校在本省的招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为958人,其中还包括部分大类招生,实际的金融专业招生数大致不到900人。

2011以来的三年,湖北省金融行业新增岗位数量分别达到约13000人、14000人、15200人,提供给大中专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分别达到3630人、3993人、4392人。全省高校金融人才的供给量基本稳定在4000多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省外高校为湖北培养的金融本科人才(招收的湖北生源)数量也大致在2400人左右。

单从全省金融行业全部新增岗位来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供需缺口在5000人左右,而且缺口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未来三年供给缺口甚至可能达到近万人。如果从全省金融行业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来看,前几年略显供大于求,目前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未来可能出现供给不足。

从供求结构来看,全省金融行业明显表现出结构性失衡。今后金融行业对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会出现明显萎缩。调查结果显示,金融业人才需求中至少85%以上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即使湖北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全部供应本省,也会出现供给不足。未来三年湖北金融本科毕业生的供给缺口将在600~1300人之间。考虑到本省人才的外流,这个供给缺口会更大。

从需求岗位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销售和业务领域。其中,销售类占比达18.66%,经营管理和客服类合计占42%。

(三)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湖北省金融业规模增长迅速,金融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全国有三项金融改革试点落户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唯一省份被批准参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湖北省成为全国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8个试点省份之一;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险在部分县市开展保险试点并取得成功。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3位。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将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包括: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力争全省组建35家农村商业银行,新设11家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力争年内全省所有市(州)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年内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市(州)。积极引导证券公司在全省合理布局营业网点,重点引进金融保险机构的区域性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进驻湖北。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武汉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股权交易中心、全国性金融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支持东湖高新区积极试点“东湖金融超市”服务模式;做好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准备工作,推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

可见,金融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巨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进程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正在进行的金融体系建设创新、跨越式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规划,展现出一幅宏伟的蓝图,这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

二、金融学专业在湖北高校的开设情况及问题

(一)该专业在湖北高校的开设情况

全国共有334所院校开办了《金融学》本科专业,其中湖北地区高校2011年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有24家,包括13家普通高校,11家独立学院。

这些高校中,部属院校开设时间比较早,已有几十年历史,省属高校多数在90年代以后开始开设,而独立学院则多在2000以后开始设立。现有人数约8800人,平均每年毕业生人数2200人,办学形式采用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公布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部属院校毕业生在全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竞争力,影响力较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独立学院毕业生人数较多,历史较短,在市场上竞争力和影响明显不如其他高校。

从各高校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来看,略有差别,大同小异。

从高考招生计划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实行了经济类招生,进校后选择专业及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三个方向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方向,招生人数的比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最大,其次就是金融学专业。从各校的专业录取分数来看,金融学专业往往名列经济类专业的榜首。

(二)现有高校开设该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较为单一。以财经类院校为例,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风向标。目前国内专业的财经类学校共 40 个学校,金融专业设置基本停留在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等三个专业上。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金融为主。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宏观经济分析,偏重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及金融分析。各高校普遍存在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不尽合理。

三是实践教学环节以传统金融职位为主。在现实中,国内多数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仍然是软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从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着重于当前金融职位的实践教学,包括金融机构认识实习、银行业务模拟实习、证券投资模拟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湖北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第一,从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长远规划出发,培养面向农村商业银行或面向现代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人才。

面向全省即将建立的46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我们可以着重培养面向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人才,培养符合农村商行特点、熟练掌握农村商行业务技能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面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培养掌握现代金融服务技能,符合后台服务中心新要求的人才。

第二,避开竞争激烈的传统金融业务教育,培养符合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新型人才。

一般说来,金融人才主要指的是从事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我国传统金融人才市场竞争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景象,但新型金融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概念,已很难概括和限定金融人才需求变化。新型金融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金融开放和竞争的需要。比如,当前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对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第三,实行分类教育,加大订单人才培养力度。

金融专业类别篇(4)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

近年来,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河北省金融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如何壮大金融主体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并就这个主题提出了金融环境建设的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就是希望通过壮大金融主体,发挥其资金积聚效应、税收效应、相关产业带动效应,推动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根据石家庄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今后五年将大力发展省会服务业,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引进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石家庄。做大做强市级投融资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良性互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4.5%。着力加快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建资本要素市场,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保险的市场格局,险种体系基本健全,保险公司多极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截至“十一五”末期,全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2家,人身险公司2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05家,保险兼业机构5723家。保险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根据《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末,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80家,分支机构达到4500家以上;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1~2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数量达到120家。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和业内专家保守预测,未来5年内石家庄市将增加各类保险机构和营业点50个,需要新增保险专业理财顾问、经纪人、理赔定损员、寿险训练师、基层团队管理者等文化素质较高的各类保险从业人员至少1万人,由此推及河北省需要新增5万余人。而在河北省57所高职类院校中,有18家院校开设有金融保险专业,每年培养600名左右的金融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年平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17.6%,保险公司体制改革与机制转化将继续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将不断深入,保险公司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追求效益的转型期,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日渐提高,保险业发展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基层的保险销售、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内勤人员。此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单纯学习金融某一分支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金融保险业需要不仅要掌握保险知识,又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保险与金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金融保险人才市场及需求调查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参与并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金融保险的专门人才;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金融操作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与各方面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的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金融行业“钱”景广阔

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月薪分别为2000元以上和3700元以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具体薪酬方面,金融高端人才年薪都在15万元以上,八个城市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1万元左右。按照自身的条件不同,能力、学历、经验和背景的差别,往往同一岗位的人员所获得的薪酬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年薪为15万~100万元不等。

(二)金融类人才缺口巨大

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省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企业需求量与人才的供应量比例已经接近9∶1。这也直接导致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与上海、北京相比,石家庄的情况稍微平和一点,但有向这些大城市靠拢的趋势。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驻石家庄以及越来越多的准金融机构(如私募基金之类)在石家庄发展,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石家庄金融类人才的流动性和薪酬水准也会向上海这些大城市靠拢。而且现在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转变观念,委托猎头公司寻找相关人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三)金融类人才压力也不小

据了解,金融行业的企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等人才。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又相对较少。此外,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格外强劲,企业需求较多的典型高薪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这种需求也不断造就业内高端人才频繁流动,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金融专业类别篇(5)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 差异化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1] [2] [3]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金融专业类别篇(6)

关键词: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地方财经类院校

一、引言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综合叉学科。金融工程一出现,就受到理论界、实务界、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被称为“金融业中的高科技”,并且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学者之一是JohnFinnerty,其在1988年认为,“金融工程包括新型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JohnF.Mar-shall在1992年对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新型和创造性有三个层次的涵义:指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新程度最高;是对已有的观念做重新的理解与运用;是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分解和组合”。目前层出不穷的新金融工具的创造,大多建立在这种组合分解的基础上。英国学者洛伦兹•格立茨(Law-renceGalitz,1998)认为,金融工程是“运用金融工具重新构造现有的金融状况,使之具有所期望的特性(即收益/风险组合特性)”。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跟力学和建筑工程学有一定的类比性,力学是规律,而建筑工程学是用力学解决工程的问题,同样,金融学是研究金融学中的现象和本质,是规律性学科,而金融工程是借助于计算机手段、金融模型来解决金融问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金融工程学科的涵义,在于综合采用各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如机械工程用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方面的技术,金融工程用到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创造出为设计、开发和实施这些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方法。

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是与金融创新有关,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对外开放,金融创新发展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股指期货、ETF期权、国债期货、利率互换、融资融券等创新衍生工具持续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避险和套利工具,但金融工程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对缺乏,影响了机构投资者金融创新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和课程的学校比较多,各有特色,随着应用实践型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对原有的介绍和传授西方金融工程知识体系改革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金融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比较缺乏。大多金融工程教材内容偏重于数学推理,比较抽象,案例分析比较少,结合现实的可操作性更是缺乏,对金融工程战术方法重视不足,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目前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教学很难适应社会对金融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一般财经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上侧重于对理论金融和宏观金融问题,而对微观金融、财务管理等重视不够,财经类院校强调的宏观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微观实践特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加大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金融工程本科生教学与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就业选择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近几年在地方财经类大学讲授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经历,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视野,谈一点改革和创新金融工程课程和专业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体会和思路,同时进行一些心得交流和探讨,侧重金融工程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案例分析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而提出改革金融工程学生培养模式和提升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为金融工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方财经类金融工程本科生培养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应侧重应用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日本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受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实践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产学合作。与传统金融学相比,金融工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数理性和交叉性等独特的学科特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也应当体现这种特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仅侧重前沿性的学术研究,地方性院校更要关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前教育部把大学教育分为学术研究性、应用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技能性,地方财经类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人才不同于985和211工程大学培养的学术性金融工程人才,而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性人才为主,诸如金融工程产品设计师、期货交易员、基金分析师等。实际上我们知道,专业学术型人才并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合适的土壤自然发展的,但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多种训练来培养,因此,对于地方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工程本科生培养来讲,选择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可能更为适宜。在培养中,把知识的运用、培养专业技能、胜任金融领域的技术岗位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学生应掌握金融交易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市场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多元化,提升有特色的选修专业课比重金融工程学本科生求学目标不大一致,有的是对金融工程比较感兴趣,有的是为了在金融机构就职,有的是为了将来深造从事金融工程学术研究。因此,金融工程学生培养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程设置多元化。根据金融工程实务和理论,在考虑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重点设置2-3门专业必修课,包含主要金融工程基础理论和知识,提升数量统计方面的课程比重,加大专业选修课程比重,专业选修课体现了学校培养特色、学生的兴趣意愿及其特长,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为其发展自身爱好及专长提供广阔空间,如将来有从事投资方面的,可以多选修证券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的课程,将来从事风险管理的,可以选修风险方面的课程,如此可以提高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以锻炼其未来就业的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的是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及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合格金融工程本科人才的基础,如这方面的选修课包括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atlab、C语言程序设计及数据分析等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为金融工程人才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有兴趣的、高素质学生可选择这些课程。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兼顾科学性和系统性,地方财经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要处理好金融工程与金融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工程各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存在的冲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相应知识点不错漏,也不过多重复,特别是要加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应用型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力度金融工程实验室是金融工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和支撑,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金融工程人才的必要手段和基础手段。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训练,需要相应的符合自身特征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支撑。国内有一批特色的高校金融工程实验室,如“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国泰安金融实验室”等,这对提升金融工程教学与学科建设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供金融计算和建模方面的数据库,这些实验室主要为学生筹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中心等实验操作平台,通过基本技能模块可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产品操作技术。国家重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仿真模拟及决策优化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对重点院校,地方财经类院校由于资金比较困难,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相对比较缺乏,在实验室建设上严重滞后,增强实验教学内容是财经院校推进金融工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要为学生创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环境。考虑到诸多地方经济欠发达的院校在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上并不尽如人意,条件相对比较差,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分步骤建设金融工程实验室,加强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配套建设。可见,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以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和实业界的横向联系,服务社会。实践教学中,在实验室模拟实验是关键,应增加实验课的数量,如数据分析应用软件、期货交易及期权交易等实验课程,使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金融实验室中进行外汇行情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等,并进行计量数值分析、仿真模拟等,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金融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三、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应着重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潜在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众所周知,金融工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全方位素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更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往我们对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授课环节,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相关知识即可,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金融知识更新更快,学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很难解决学生将来所需的知识,因此,关键是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要会举一反三,质疑现有答案,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非常关键,会学习是最重要的能力,终身学习可能是金融工程人才将来面临的现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理性思维及辨别分析能力更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对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学生更应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众多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认识,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辩解是否的能力。可见,培养金融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本科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加大对金融工程人才数理金融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现代金融就是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处理加工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整合金融信息的能力,在认识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金融信息能力加以识别、处理、整合和加工,剔除冗余信息,得到有效信息和数据,为金融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方案支撑。我们知道,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包括数量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预测决策分析、数据处理加工、模拟、应用编程、案例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和工具使得金融工程学具有了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金融市场的预测,不仅要关注金融数学建模,也要关注投资者的心理行为。正是由于金融工程学涉及复杂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处理,需要加大对金融工程人才数理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教育,这方面的课程可以加强,或通过专题讲座,或聘请校外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充分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促使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进而使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分析、数学建模、编程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把握好应用金融工程人才的质量关的核心是提升其案例分析和产品设计以及操作能力案例分析和金融产品设计是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说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实际上是看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相关实务的操作能力,案例分析和产品设计体现了对金融工程专业理论应用的认识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产品设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验证了产品设计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可给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具体个别指导。要提高学生金融工程产品设计的质量,关键是要选好产品素材,是何种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类或权益类,一般来说,导师理论视野相对比较开阔,对国内金融产品发展动态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为其明确选题方向,同时在设计思想、定价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其学习能力,锻炼其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另外,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专业导师的课题,一种是来自导师的交流和学术思想启发,也有是来自多方交流而产生的火花,当然这需要专业导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做一些研究,参加相关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顺利成长。学校和学院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学校可让学生独立选题,然后汇总,在其中优选一些课题进行资助,即“金融工程论文案例设计卓越优先项目”,也可与毕业论文挂钩,挖掘具有应用技术潜力的金融工程人才。当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有一些高标准严要求,例如参加校内外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等,鼓励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炒股炒汇大赛”、“金融案例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从多角度来提升应用技术能力,以促使学生案例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可见,完善以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以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金融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关键。案例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给定案例情境,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期权期货交易等,从而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于实践中,可邀请校外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活动。笔者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讲授金融工程课程时,对金融工程专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股指期货模拟大赛,给予学生500万初始投资,在一个月时间里进行实时行情模拟操作,结果在53位参加者里,最终资产在500万以上的有23位,最高的为582.769万元,收益率为16.55%,而亏损的高达30位学生,最高的亏损率72.83%。我们让参赛的各位同学在模拟操作后写一个报告,由3位老师打分平均得到报告分,再根据模拟收益率换算成操作成绩,按照报告60%和操作成绩40%权重平均,得到每个学生的综合评分,只有一个同学在90分以上,85分以上的也只有5个。可见,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与我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实践操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样的模拟大赛应该多举办,才能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应发挥专业导师和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我们知道,人才成长更主要的并不是其所学的知识,而是取决于专业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培养,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学风,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金融诚信。可见,由于专业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到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影响、启发和勉励学生在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都得到提升。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是,金融工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监管部门交往,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也非常关键,这需要专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亦师亦友。

(四)提高金融工程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核心在于加强与实践部门的联合,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金融工程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其对金融市场敏锐的观察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和领悟能力等,可见对于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关键是要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定价,可鼓励学生多到银行业务部门实习,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当然,在课堂教育方面,应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灵活调整课程设置,聘请金融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或部分应用课程让金融行业内专家授课,注重务实创新,密切结合前沿理论和金融实务,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增强了其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处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前沿。也可要求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围绕金融工程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如理财产品的问卷调查,并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案例设计进行专题考察和调研,参加相关专题会议。可见,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中,应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生涯要求到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调研和实习,并交流相关社会实践体会,如喜欢权益投资职业的学生可到基金公司实习,喜欢做信贷的学生可到银行部门实习。由于高校老师相对封闭,对金融机构缺乏了解,使得高校教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师教学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对脱节,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因此,需要一方面聘请金融部门的相关人士担任“实践导师”,另一方面也可鼓励老师与金融机构的联合课题研究,也可建立实习基地等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强化校外金融工程培训,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校外金融工程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加强校外金融工程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金融机构为依托,尽可能地与各类金融机构及企业联合,建立企业、学校“双向互动”的实习基地,多渠道和多路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基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个性化需求,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环境,促使课程体系改革,加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传授知识,加强案例设计、模拟操作和应用环节的培养,发挥专业导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到金融部门实习和调研,培养市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按照“知识+能力+品德”的目标,探索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模式,从多元化的视野提升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子尧.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析[J].时代经贸,2014,(3):160-161.

〔2〕李志生.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5):86-87.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46-48.

〔4〕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5-87.

金融专业类别篇(7)

关健词:金融监管 高官人员 登理

一、构建对银行业离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综合测评体系

    (一)专业知识测评。在这方面,现行《金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采用学历和从业经历来进行衡量,标准的任职资格条款就是:”担任何种职务,应具备何种以上学历,金融从业几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几年以上”。笔者认为,学历、专业、从业经历并不能完全代表专业知识水平,尤其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笔者建议,采用专业知识考试的方式进行衡量。在具体操作中,针对不同类别银行业机构中的不同种类高管人员,可采用”1+X"的考试科目设置办法:"1”就是一门本行业基础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基础知识、本行业基本知识、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等;"X”就是本行业不同种类高管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比如,对商业银行中分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信息技术等高管人员应分别测试不同的专业知识。此外,还可借鉴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考试的做法,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高管人员,如具有某些方面专业学习经历或一定时间专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可以免考部分科目。

    (二)经营管理能力测评。高管人员,顾名思义,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对他们的测评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还应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测评。有人说,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很难测量,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目前,国际国内都有许多非常成熟的能力测评模型和手段,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早在2003年就已经推出”通用管理能力认证体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管理能力水平为导向的部级认证体系,它分为基础与综合两个等级,涵盖了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和运营绩效管理四个主要功能模块,共有28门课程。由此可见,对能力的测评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可以分项目、分层次地进行。当然,银行业高管人员除具备一些通用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一些专项能力,比如政策理解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因此,对银行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的测评可以采用,,通用+专项”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建立一个专项管理能力方面的测评模块库,对不同的高管人员可以相应选择通用和专项测评库里的相应测评模块。

    (三)心理素质测评。目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在选人用人时都引进了心理素质测评的做法,但是,金融行业还很少使用这种办法。对银行业高管人员开展心理素质测评是非常必要的。对高管人员的心理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个性人格、职业偏好、情绪商数(EQ)等,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对于高管人员能否胜任某一方面高管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商业银行中分管信贷业务和信息技术的高管人员的性格要求可能差距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完全相反,可以想象,如果高管人员的性格与分管业务不相匹配,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同样,高管人员的职业偏好、情绪商数等在高管人员从业方面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在性格测试和职业偏好测试方面.目前,我国都引进或编制了较多适应中国国情的量表,而”情商”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提出的,目前在理论界还存在一定争议,可用的操作量表也不多,不过,长沙商业银行在去年公开选拔副行长的时候,曾经进行过情商测试,收到过较好的效果。总体上,心理素质则是一种适应性、参考性指标,衡量的是高管人员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适合从事哪方面的高管工作,它可以作为选拔高管人员的一个重要参考。

    综合来看,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综合测评工作将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借鉴证监会、保监会的做法,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功能,采用11银监会分级监管,授权银行业协会制定标准、教材和题库,开展社会化培训和考试,并适当引进电子化管理”的管理方式。

 二、完善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一)完善分类管理办法。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即便是对银行业内不同类别的机构和业务,也分别由银监会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现行的《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也是按机构性质划分为七个类别分别制定高管人员任职标准,但其标准只是在从业经历方面略有差异。银行业内不同类别机构的业务性质、内容等有较大差异,对高管人员在任职资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同,因此,应主要从专业知识方面制定分类标准,比如,商业银行与资产公司高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就有很大差异,相应地其任职标准就应有所不同。今后,随着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在金融业、银行业内部实行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控股公司将逐渐增多,金融业、银行业高管人员在不同类别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之间的横向流动必然增加,在采用这种任职资格分类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应主要通过专业知识测评的办法来衡量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在其它金融机构或银行业机构担任高管的资格。

    (二)完善分级管理办法。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界定是:”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和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金融机构控制起重要作用的人员”,可见银行业高管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一种分级管理办法:一方面,对高管人员的任职标准基本上是按总行级、一级和二级分行级、支行级三个层级来确定,但基本也是从学历、从业经历等方面来体现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任职资格审核与管理方面,也是根据监管机构的层级设置来分级管理的。笔者认为,银行业不同层级高管人员任职标准的差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大小方面,因此,应主要从这两方面体现任职资格的高低层次。此外,根据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情况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层级设置,建议对银行业高管人员实行总行(总公司)级、省级、地市级及以下三个层级。

金融专业类别篇(8)

Key words financial science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courses innovation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课堂的创新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金融学基础作为金融专业甚至经济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授课对象不仅仅包含金融相关专业,也包含了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不同专业,由于授课对象的不同,其授课内容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就算同属金融类仍需区别对待,对非金融类更需差别对待。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可以讲授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采用不用的授课方式,在已有的新课程内容和新教学方式中,针对性选取最为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尝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改革之前,我们一起先回顾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之后,笔者以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学经历,针对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展开了“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后续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班级来批评指正笔者的课程设计,也希望能够学习到更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

1 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之路

1.1 教学硬件软件配置不断丰富

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加强和相关教学软件的不断引入,给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让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打破了原有的仅以板书为主的枯燥乏味的授课形式,突显了多媒体PPT教学形式的优势,当然现如今的教学应仍是板书与PPT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行列不断接触学习新的技术软件,比如Flash制作软件、简易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绘图制作Photoshop等等。这些软件的加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重点。

硬软件的不断创新不仅仅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也给课外辅导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新时代的小小软件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试图融入学生的思维方式中。比如,高职高专的学生之间都会用微信聊天,可以加入学生的群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学生的某次尝试引起其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教学辅助软件,由教师发起学生加入后形成班级,在此网络虚拟的班级里,学生可以在里面签到,举手示意,提出问题,提交作业,随堂测验等等,这种形式尤其适合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1.2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

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愈发发现案例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分析,让学生从中认知自己的分析能力,感知自身的价值。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进入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案例的选取与问题设定也尤为关键,就像给学生设定的跳高高度,不能过高让学生自叹不如,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同时案例的内容需要新旧结合,可能旧案例更能体现相关知识点,但不能忽视新案例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学生对案例内容有所耳闻,甚至就发生在身边,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学生才有参与热情,案例讨论的效果才会发挥极致。通过案例的分析,让知识落地,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可以更为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启发教学法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在案例讨论前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之间探讨;在案例讨论后,教师总结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所以启发式教学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教师启发,最终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1.3 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成为新宠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尤其是当面向较深的理论知识时,会直接表现出退缩。通过将各个知识点项目化,在项目中设计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状况,在一点一滴的成果中肯定自我,不断提高自信。自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极力推崇和积极开展落实,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4 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一门基础课――金融学基础,它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类的必修课,比如会计专业。金融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授课的形式随着改革而改革。这一方面不仅仅体现在金融类专业新旧金融学基础课程在改变,也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也不再一致。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在内容上、在授课形式上与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差别明显。会计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授课时需更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以理解为主。而在金融类专业的课堂上,不应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同样重视理论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的不断扩充,在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金融专业的次级分类又作出了明确的命名。所以,就算在同属金融类专业里,“金融管理”的课堂与“证券与期货”的课堂也不再完全一致。金融管理更加强调以银行为代表的管理服务业,而证券与期货侧重以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操作服务业,所以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或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的专业,金融学基础的考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更侧重过程性考核,甚至没有期末试卷形式的考试,或取消或变为考查形式。对于同属金融类的“金融管理”和“证券与期货”由于其课程内容的侧重不同,所以在过程中的考核内容以及期末试卷的考试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也是对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 “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不同

2.1 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教材

教材的选取首先需要够新,满足时代的要求。其次其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启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会计专业等非金融类专业可以选择内容够丰富不宜过深的教学,但同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契合该专业,仍需要教师自行增加或删减知识点。对金融专业可以选择高教出版社的《货币金融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货币银行学》等均为高职类院校编写的教材。但对于金融类再细分的专业暂时没有发现比较合适的教材,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区别对待不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

在“金融学基础”课程中会有一大块是信用相关的内容,也是金融理论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会计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商业信用方向的,会计本身是对企业之间展开的各类业务进行会计记账和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的。选取这样的案例,会计的学生首先不会觉得陌生,其次也会比较感兴趣,最后会计学生在对此类业务做会计记账或经营分析或财务分析时会变得得心应手。同样是信用的内容,对金融类的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于银行信用或附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事件。比如,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案例,而“证券与期货”则应侧重附有新型或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案例。这样更具专业特色的案例内容,会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设计案例内容外,也要设计案例引入的思考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对会计专业问题一定要深入浅出,不要让学生感觉金融专业性过深,在思考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顺利完成案例分析。而对金融专业设计的问题,则需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正视金融理论的威严,通过思考与后续的探讨发现金融的魅力。同时需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 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项目,设计不同任务

金融学基础是经济大类中的一门基础课,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任何一块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专题课,所以这么多个项目对于不同的专业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对会计专业尤为重要,但对金融专业了解即可。不同项目在不同专业中顺利地展开,任务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

对于会计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任务时,可以结合会计本身所熟知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设计任务内容。给出某银行最近的一些业务往来,模拟成一笔一笔的账面,让会计的学生针对业务内容,区别业务实质,是该银行的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又是具体哪项资产或负债业务。在区分的基础上,编制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学生在熟知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过程中,达到能够区分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教学目的。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的任务时,可以通过银行柜台模拟,让学生了解作为银行柜员会涉及有关票据的哪些业务,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票据的特点,同时达到熟知票据出票、票据承兑以及票据贴现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同时也掌握办理出票、承兑和贴现的过程和要点。对于“证券与期货”专业在设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网上申请模拟账户,进行模拟炒股。了解股票市场的特点、熟知股票交易的程序,为后续投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同样可以在网上注册申请模拟基金交易的(下转第153页)(上接第94页)账号,完成相关的申购与赎回基金,同样达到对基金市场的直观认识。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引进了模拟交易的软件,可以在过程评价中加入模拟实战的测评,以各位同学的模拟实战的成绩作为一次过程性考核。

另外,在设计任务之后,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不同的方式。可以适时在课堂中设计几个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内协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协作的效果,避免小组任务仅由某几人完成,需要教师督促小组做好分工,分工明确后教师还需观察每个角色的执行情况,最后结合多种评分方式,由教师给出最终的此次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多种评分方式包括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打分,组别与组别之间的打分等。

3 结束语

金融专业类别篇(9)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金融专业类别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102

1引言

金融数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主要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对金融 (除银行功能之外,还包括投资、债券、基金、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和市场 )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数量的分析研究[1]。

最近这十几年中,全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都开展了金融数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在证券、信托、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胜任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等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金融人才[2]。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以亲自动手实践的方式进入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出能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就成了金融数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2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为了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目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都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鉴于金融数学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高要求,各高校在金融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都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有的高校增加了不少实验课程,有的高校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但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也未能完全达到金融数学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实验课程的设置不成体系

2013年之前,金融数学是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招生的,众多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大都偏向数学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也多只涉及理论基础,实验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数学类的实验课程和个别金融类的实验课程比例失衡,金融类的实验课程散乱不成梯度,没有构成实验课程体系,也就无法突出金融数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性和特色,效果也较差。

2.2实验教学师资条件较差

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起步较晚,受师资、地域、经费等条件的影响,在初期建设中用于进行实验教学的场地、仪器设备、软件配置更新等方面都无法完全满足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要求,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3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

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要求不高,其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只起到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结果的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和创新,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各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几乎是一致的。除去各高校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数学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不仅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数学基础课程,还包括数据分析、数学模型、数值分析等后继应用课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借助于计算机有效地分析、处理数据问题。金融类课程不仅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投资学、银行学等金融基础课程,还包括会计理论及实务、精算、金融风险管理等后继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证券、银行、会计、保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上面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地方高师院校在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既希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金融理论基础,也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能力。

当然,为了培养出能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仅仅开设这些后继的应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若要深刻理解、熟练操作,甚至创新,还得借助相应实验课程的培训。因此,对于金融数学专业来说,实验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数学与金融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要求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金融操作技能。这就决定了数学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都是金融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但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数学是强项,金融方向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相对较弱。因此,在金融数学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都妥协于其办学条件,厚此薄彼,这势必要影响到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现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出适合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际的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

根据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把实验课程体系分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拓展实验3个模块。

基础实验模块是为培养学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平台。概率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和数值分析实验分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数值分析这些数学基础应用类课程所配套的实验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熟练运用Excel、SPSS、MATLAB等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为后面更深入、定量地研究金融问题打下基础。

专业实验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基本金融技能的平台。考虑到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管理是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因此在专业实验模块中,依次递进地安排了3门实验课程。

首先,证券投资分析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模拟操作的平台,使学生不仅掌握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的基本理论,也熟悉证券交易的程序和操作,为以后进入证券市场实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在熟悉掌握了证券投资的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就可以进入金融工程学实验课程了。金融工程学实验和金融风险管理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特点等基本知识,还能借用金融模拟软件练习运用金融工程衍生品进行定价、管理规避金融风险、进行金融创新等技能,为毕业后胜任金融市场各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管理规避金融风险的技能,该专业实验模块特地加入了金融风险管理实验。该实验是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和金融工程学实验的延伸,通过金融市场上的模拟实践,夯实风险管理的技能。

拓展实验模块主要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进行拓展学习,为其增加更多的技能,也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例如,会计技能实验,给希望掌握会计技能的学生提供一个熟悉会计技能操作的训练平台,财务管理实验和精算学实验分别为学生提供了熟悉财务管理和保险精算方面技能的实战平台。

上述3个模块中的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各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添减。

5结语

针对金融数学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全力配合,积极筹备,认真开展,不断改进,使实验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类别篇(11)

0 引言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专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以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之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所高校最先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由此,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加速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另外,教育部已经开始限制金融学专业申报,但金融工程专业暂且仍实施备案制,作为未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申办金融工程专业难度相对较低。由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申请创办金融工程专业并获批。

截至2013 年底,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92 所,年输出本科毕业生超过10 万人。但尽管各个高校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却没有明显差异,不能反映出地方性院校与部属院校、理工科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拟就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1.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

与部属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要结合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紧缺专业并开展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本校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安徽在我国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两大战略规划在安徽的实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离不开安徽金融市场发展,而安徽金融市场发展又亟需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创新人才支持。

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和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企业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但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面临的风险在逐步增加,金融风险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叠加在一起,使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而金融工程具有灵活的应用性和创新能力,是与现代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随大量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加速走出国门,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金融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加。

但安徽地处中部,吸引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安徽本地高校培育愿意在本地就业落户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而安徽本地高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学校仅有六所且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据初步统计年毕业生规模不足400人,再考虑部分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真正能够扎根安徽、服务安徽经济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极少,与安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不相匹配。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扩大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正是我校依据“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1.2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突出金融数量方法,该专业的开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相对于财经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学生以理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良好,学生经过理科训练具有理科思维,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和数值计算等。

因此,理工科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目前我校正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工科和工程教育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所设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学生,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撑。具体学科优势如下:

(1)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工程教育基础雄厚,具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模式、理念方面的参考借鉴。

(2)我校是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开设有与金融工程专业高度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理工学科基础牢固,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理科、工科类学科支撑。

(3)我校开设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科基础扎实,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经济管理类学科支持。而开设的法学专业亦可很好地为该专业提供法学学科支持。

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对金融专门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如前所述,地方性院校应当立足于服务地方,理工科院校应当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则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宗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2.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我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按照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专业规划,设置培养服务安徽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3.1 培养目标

根据前述原则,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3.2 培养基本要求

根据前述原则和目标,专业培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掌握较为扎实而宽广的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的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掌握金融工程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具备金融工具的设计、定价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风险管理与收益分析、金融工程咨询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第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六,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能从事简单的编程。

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充分发挥理工科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国境联合培养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性,综合性强,各个学校都应该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学院联合培养金融工程人才。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属工科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国内其他金融工程专业实力较强有学校加强跨校合作,如进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甚至开展与其他国外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科基础、扩大国际化视野。

3.2 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学分要求中的比重。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主要就业出口设置两到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相应配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供学生选择。具体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方法如下:

(1)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提升研究能力的实践课程,如金融建模、金融仿真、金融数据处理等实践类课程,为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工具;

(2)针对面向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开发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工具模拟设计、金融建模、金融仿真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金融产品设计、优化能力;

(3)针对面向政府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风险管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面向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工商企业具体从事投融资业务岗位的学生,则应当相应增加投资银行实务、保险实务、证券模拟交易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投融资业务的实践能力;

(5)针对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设计、营销等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毕业学生主要选择考研或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业的本地分公司相关岗位,可适当选择前述的(1)、(4)和(5)。

另外,还要积极与政府、工商企业洽谈,建设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毕业前体验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并积累相关实践经验。

3.3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工作实践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独立意识较强,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实践。因而,在试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加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3.4 注重阶梯次序,搞好不同层次衔接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是高级复合型应用金融技术人才,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注意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各层次间的衔接。本科阶段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工具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金融工程方法、意识、感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注重从事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华小全.金融工程专业“七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