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5:52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1)

[摘要] 目的 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http://

关键词 发热患儿;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8-02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1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如果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发热患儿体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发热患儿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从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等各个时期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从皮肤、口腔、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患儿父母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http://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9):1137-1138.

[2]陈立华,李清华,王婕,等.发热患儿肛温与腋温测量值差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42+44.

[3]陈艳.发热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水平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16-118.

[4]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5]朱艳君.多频振动排痰机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6]杨关芬,陈静,蓝琴,等.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C]//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儿科常见病,临床研究显示有3-4%的儿童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发生惊厥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弱刺激即可导致大脑的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1]。一旦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医生应及时给予准确的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采取急救处理,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均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体温升高、口吐白沫、四肢肌群呈强直性以及呼吸节律不整等症状。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0.7)岁,惊厥时间为0-5min,平均为(2.4±0.7)min,发病原因:46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致高热惊厥,34例肠道感染致高热惊厥。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急救措施

惊厥发病比较急骤,进行抢救时需要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解开患儿的衣领,保持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中的分泌物,在患儿牙齿中放入压舌板,以免发生唇舌咬破和窒息。若患儿的脸色发绀明显,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治疗。使用温水或35%-45%乙醇擦浴进行降温,或者采用冷生理盐水灌肠或者冰敷降温,应放置冰袋在患儿的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降温。治疗时首选安定针以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0.3-0.5mg/kg地西泮静脉注射治疗,或者采用肌内注射10-15mg/kg苯巴比妥,若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治疗。

1.3 临床护理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取得其信任,缓解其焦虑烦躁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注意对患儿皮肤的护理,温度上升时由于全身皮肤紫绀,四肢冰冷,因此需要注意保暖。温度下降时通常患儿会大量出汗,因此需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着凉。注意保持病房内安静,以免导致患儿烦躁。及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饮食护理时需要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机体的能力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体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体温。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体温仍处于高热状态。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3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较长时间的惊厥或者不正常的处理均可加重患儿脑损伤,引发脑缺氧和脑水肿等症状,时间越长所造成的缺氧性脑损伤越重,甚至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安全[3]。因此一旦患儿惊厥发作,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地实施抢救,确保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吸氧,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降温,给予有效的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保证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以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密切监护患儿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和症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叮嘱患儿家属给患儿提供高热量和高营养的食物,合理搭配食物,以引起患儿的食欲,使其尽快补充能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治疗过程中多鼓励和安慰患儿,多与家长沟通,取得其信任,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要向患儿家长宣传有关高热惊厥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便于家长及早确定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4]。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经过急救与护理后,给予全方位护理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与文献报道[5]情况相符,由此可见,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患儿痛苦,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春.小儿高热惊厥 168 例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95( 6) : 89-90.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3)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正常的发热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且发热持续不退就会使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内部的耗氧量也大大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1]。由此可见,发热并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降温将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小儿患儿又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患儿往往主诉能力较差,在持续发烧的时候只表现出简单的哭闹,这就需家长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为了进一步分析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最高体温均超过了38.5 ℃,患儿入院时由于部分家庭采取了一些自助降温措施,因此部分患儿的温度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有30例患者家长在家自行物理降温,44例患者服用退烧剂,另外16例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有23例为男孩,22例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4.56±3.11)岁;对照组中有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2个月,平均年龄(4.43±3.09)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初步判断患儿的发热原因,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时间、持续时间判定患儿的发热原因。然后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由于小儿还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各组织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健全,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受到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变化、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等,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小儿的衣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变化,不可忽冷忽热,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食物摄入,为小儿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2]。如果是在天气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患儿保温,防治感冒发生,保温过程中要注意着重四肢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摄入的食物应为加热的,不吃冷饮。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治感染,必要的时候进行疫苗接种。在温度高的时候,小儿机体代谢会增快、各种养分、能量的消耗也就比较多,而患儿的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加之体质虚弱,应注意患儿休息,多饮水,同时进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和液体补充[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发热情况,并根据其发热程度实施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也是发热的初始阶段,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发热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体温的上升往往与病情和患儿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烧是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才会上升到峰值,而有一些发热则非常迅速,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达到了峰值。其症状主要是皮肤血流减少而汗腺并没有分泌汗液,身体散热情况非常差[4]。患儿往往表现出面色苍白、发冷、皮肤干燥、或者寒颤及抖动。对于此时期的患儿,其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儿卧床休息,适当的增减盖被和衣物,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让患儿受到惊吓及其他外界刺激;如果患儿发冷或者颤抖则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在足部放置热水袋,待患儿体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拿开。注意在这个时期不适宜采用冷毛巾敷额头。应多让患儿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患儿的饮食不宜选择干燥的食物,应多为其摄入流食,比如稀饭、蛋汤、绿豆汤等等,多食新鲜蔬菜以及水果[5]。

1.2.2.2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顾名思义,这一时期也就是患儿的体温达到了高峰值的时候,并且这一高热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温措施将持续保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皮肤血管便逐渐开始扩张散热,患儿的体表血流量慢慢的增多,患儿初始表现出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这时候应积极的为患儿测量体温,当体温超过38 ℃的时候可以给予适量的退热剂,如果温度得不到控制并持续上升的话,患儿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比如呓语、胡言乱语、行为障碍、神志不清,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嗜睡、不安等并发症,还有一些情况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呕吐、浑身无力、虚弱及食欲不振等[6]。

这一时期的患儿应及时送往医院,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一般的护理措施为: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通过这些强制的手段降低体温,以免体温过高对患儿的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或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对孩子的担心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就相关的知识、治疗情况等信息及时的告知家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儿家长的紧张心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措施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家长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给患儿进行降温,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7]。

在小儿发热患儿护理中,往往会在患儿实施了降温30 min后再次进行体温测定,一者是检查患儿的高热是否得到控制,另外是由于家长习惯于以这次体温来衡量退热措施是否有效。但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高热患儿在采取降温措施30 min其体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或者没有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继续增长的势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降温措施、不同病情的患儿其降温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很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其中内情不够了解因而更加紧张,认为护理人员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或者没有积极的降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为家长解释,安抚其焦虑心理,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高热状态,其唾液的分泌也就相对减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如果存在食物残渣就很容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也可以用淡盐水含漱[8]。

1.2.2.3 体温下降期 这一时期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并可能大量出汗,因为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并积极的鼓励患儿多进食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查看外界温度,可让患儿适当的外出散步及简单的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水平,皮肤恢复红润,无头晕、头痛等现象;有效:患儿体温有下降现象但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略显干燥;无效:患儿体温无下降或上升,皮肤干燥、头痛、头晕等症状未得到减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4)

低体温常见于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中,通常患者受损伤后其中心体温25分。为了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率,本文将探讨积极预防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出现低体温,以及护理该类患者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1 创伤性损伤患者低体温原因分析

1.1入院前低体温的原因

(1)患者受到创伤性损伤时,天气寒冷保温条件差,患者失血又得不到及时补液,回心血量少导致了低体温,或者内心受到强刺激。(2)创伤性损伤患者失血后,血压降低、脑缺血后产热受到抑制,肾功能受损也会导致产热低而低体温;现场施救补液和输血受条件因素影响无法加热,进入患者体内使其体热丢失也会产生低体温。

1.2入院后低体温原因

(1)入院后患者脱去衣服查体使得体热丢失。(2)受麻醉手术影响,全麻患者大脑和下丘脑体液调节中枢被阻断;局麻患者血管扩张在区域内被阻滞也使得体热丢失,使其出现低体温。(3)手术时间延长后患者体内散热加快,例如:消毒术区皮肤使其体热蒸发加快、术中使用冲洗液量次增加、使用了低温敷料等。(4)手术室需保持 < 21℃的室温,空气对流加速加上皮肤暴露面较大等均会引起低体温。因此,为了降低低体温几率应将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3℃ ~25℃之间。(5)儿童和老年人会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基础代谢率降低因素,使得体温下降。

2 区分低体温等级

在创伤性损伤低体温中,轻度低体温:患者体温在36℃~34℃之间;中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介于34℃~32℃之间,重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低于32℃。通常患者体温

3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

3.1 抑制心脏功能

低体温会使得耗氧量加增,若中度和重度低体温还会抑制心脏功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患者出现房颤,若体温低至25℃则出现自发性室颤。因此,临床认为术中低体温者,容易导致其术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2影响止血和失血

低体温会致使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于肝脏和脾脏,使患者继续失血而止血效果不佳;还会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粘稠成块状从而形成微血栓;低体温还会降低血因子活性增加凝血酶。

3.3 损害患者呼吸和肝肾脏功能

据管佳慧,魏薇萍,金霞报道[1],体温降低1℃,脑血流量下降6% ~7%,患者判断力减弱而意识紊乱,使得呼吸速率和潮气量降低,体温

4 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

4.1 入院后的预防措施

(1)急诊和查体中避免患者处于冷环境,室内温度以25℃~27℃为宜,尽量降低辐射散热和患者身体暴露。(2)围手术期视乎患者创伤程度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测其中心温度按照直肠测温法;多点位测量获取皮肤温度平均值,皮肤温度平均值=0.3×(胸壁+上臂)温度+0.2×(大腿+小腿)温度[2]。(2)术中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调控好手术室室温;减少机体面减少体热丢失,使用压力空气加热器,使暖空气外环境增温;呼吸机湿化仪以32℃~35℃为宜,降低呼吸道散热,;麻患者用人工鼻稳定呼吸道恒定温湿度,加温皮肤消毒液和冲洗液,最好将温度控制在40℃;对补液的液态和输血的血液制品加温,并将温度控制在36℃ ~37℃;但注意不可加热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3)术后预防低体温,合理调控病房温度24℃~28℃之间,注意保暖和指导患者不饮用冷水,遵医嘱注射适量葡萄糖、氨基酸,预防术后患者出现低体温[3]。

5 做好低体温护理

5.1监测和管理患者体温变化

(1)接诊严重创伤患者后,应即时展开体温监测,通过监测仪等获取患者基础体温,若其体温

5.2复温的护理措施

复温的护理措施包括:主要有体表和中心复温两种。 (1)体表复温: 给予中度或轻度创伤者应用物理复温,例如,使用复温毯和辐射加热器,或者增加空气对流;(2)中心复温:吸入加温至42℃ ~46℃的湿热气体,避免气道干燥;液体和血液制品均加温输入;(3)中度至重度低温者体腔灌注,用循环水保持患者术中体温36.5℃~37.5℃;(3)对于严重低温者可采用体外循环加热,该方法适用于顽固室颤、心搏停止患者。同时还需注意复温应均速,应全身复温避免仅四肢复温,扩张外周血管而致其出现休克;在给予严重创伤患者复温时,应遵医嘱给予适当营养支持。

综上,通过分析创伤性损伤患者中出现低体温的原因,区分低体温等级并探讨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有利于预防低体温和做好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同时也可以使得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16例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手段分成各有10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男57例,女51例,年龄0.5~6岁,平均(3.3±0.6)岁,发病时间8~50s,平均(27.2±1.5)s;观察组中男女均为54例,年龄0.5~6岁,平均(3.2±0.7)岁,发病时间在6~49s之间,平均(26.9±1.8)s。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3];②年龄在0.6~6岁这一范围;③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②其他原因所致惊厥者;③沟通交流不便、配合度差者。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用常规手段进行护理,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退热处理,积极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予以防抽搐针;同时需保护脑细胞,改善缺氧缺血情况。在观察组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2.1物资集束化管理:患者出现高热惊厥时,即送入抢救室。我院将抢救室设在急诊候诊区与留观区之间,便于对患者进行抢救。抢救室内设专属儿科抢救床,护理人员能做到及时抢救与准确观察病情变化。抢救室拥有抢救车,在床旁摆放便捷急救箱,箱内存放高热惊厥急救药品和急救物品,所有物品摆放合理有序,提高物品存取的便捷性。1.2.2急救箱制作:急救箱应由半透明硬塑材质、耐磨损、封闭性长方体容器制成,为上开盖时,箱盖附有提手,便于携带。为及时准确地处理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以减少患者脑功能受到损伤,科室人员应根据物品体积对急救所需用品进行总结。遵循存放安全、取用方便的原则,合理放置急救用品;不同类型的急救用品应分类放置。1.2.3急救技能培训:科室负责人应对护理人员进行小儿高热惊厥健康知识、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救流程的熟练程度;由参与急诊抢救工作的患者进行案例分享,总结归纳抢救经验,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护理人员症状识别能力和应急能力的提升。

1.3观察指标:参照我院自制问卷对两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判定,问卷由患者家属作答,采用百分制计分法,内容包括态度(25分)、技巧(25分)、安全(25分)和水平(25分)四项内容,分数越高,表明家属对护理工作越满意。两组急救时间、惊厥消退时间、高热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在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置入21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研究数据,满意程度和急诊情况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得分为(90.7±1.9)分,与对照组的(75.2±2.4)分相比,所得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急救情况对比:观察组急救时间、惊厥消退时间、高热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所得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01-02

现代护理程序是以科学方式确认与解决问题的护理手段。即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待不同患者不同病情,制定目标明确的完善护理方案,并严格按照护理步骤实施,给予护理对象心理、生理、社会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护理。我院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于2013月5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分组对照法探讨护理程序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获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选择于2013月5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经过相应检查均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为31~65岁,平均年龄为(45.056.67)岁;将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即给予患者常规健康教育、注意事项提示、饮食护理和病房整理等;观察组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即根据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护理,具体包括:①一般护理;②心理护理;③不良反应护理。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为每一位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以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可分为特别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特别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PS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6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特别满意25例,满意4例,不满意2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3.55%;对照组患者特别满意11例,满意7例,不满意13例,其护理满意度为58.0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并在198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变化是患者毛细血管和周身小血管受到管反省损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肾脏受损、出血、发热和低血压等。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一般护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体温过高,与病毒引发患者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补充大量液体,鼓励患者服用糖盐水,促使其排除毒素。给予患者肉类、柑橘、香蕉等富含钾的食物,在少尿时可增加尿量。②不良反应护理。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体温、面色、呼吸、血压和脉搏的变化,在患者高热时进行护理降温,并保持患者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溃疡,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口腔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及时为患者更换衣服和棉被,避免其着凉。此外,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尿、黑便和咯血等,其药物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瘀斑,预防患者发生肠腔出血现象,一旦有异常发生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2]。③心理护理。患者初到医院会因陌生感产生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要保持温和诚恳的态度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给予患者同情与安慰,缓解其恐惧、焦虑等心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可通过播放柔和音乐,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提高其“痛阈” [3]。

综上所述,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实施护理程序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113-03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较为常见。糖酵解中1,6-二磷酸果糖(FDP)为其中间产物,对于若干酶在糖代谢中活性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心肌梗死的预后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FDP为高渗液,果糖为其主要的成分,具有较大的分子量,能够强烈地刺激血管,说明书中规定10 mL/min为FDP的输液速度。血管由于受到药物浓度的刺激性导致患者更容易发生注射部位疼痛。有报道表明,在FDP输注过程中使用50%乙醇湿敷能够使其疼痛得到显著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等使用按摩疗法后能够得到显著的缓解。在FDP输注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湿热敷能够显著地缓解疼痛症状[1,2]。各种方法较多,但是关于何种护理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方面的报道较少,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AMI患者对其分组后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以观察其对FDP静滴时对于疼痛的缓解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5例,疾病诊断参考WHO诊断标准,患者具有稳定的病情,1,6-二磷酸果糖的静脉输注遵医嘱进行;患者对于“长海痛尺”能够正确地理解及使用,对于疼痛程度能够正确地表达,所有的研究对象对于本次研究均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将静脉输注FDP的患者以不同干预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A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50%乙醇湿敷的护理措施;B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湿热敷的护理措施;C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皮肤按摩的护理措施;D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除了给予山莨菪碱液湿敷外,还给予局部皮肤按摩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对照组:①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将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白天可以使用窗帘遮挡窗户达到避免光线照射的目的,患者冷暖的调节要以外界的气温及患者的病情为依据,以达到在输液期间为患者提供的环境良好、舒适的目的。②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有报道表明,在护患之间进行必要的谈话时间达到5~10 min则能够延长患者的镇痛效果,所以护士对患者要关心、体贴,交流及沟通时态度要热情,对于患者的主诉要耐心地倾听,对于患者的疼痛反应要表明自己持有的理解态度,对患者的人格要尊重[3]。③鼓励患者与其他的病友进行交流有利于良好的氛围的建立。④患者舒适的保持有时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如果患者有这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地满足。⑤如果患者在输注FDP过程中有局部疼痛的现象出现,则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地向其解释这属于正常的现象,并就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向患者进行解释,并且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疼痛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的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得到消除或缓解,以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状态也较为放松[4]。⑥输液时静脉的选择要以粗直有弹性为最佳,此外方便固定也非常的重要。

四组患者的按摩及湿热敷的位置均为血管向心走向,距针眼1 cm处。A组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并对患者实施50%乙醇湿敷的护理措施。取50%的乙醇置于容器内,将3 cm×18 cm、5层厚的纱布放入乙醇中,浸透后将其取出进行拧绞,拧绞的程度以纱布不滴液为最佳,在患者静脉输注FDP的最初湿敷含有50%乙醇的纱布,使用塑料膜对输液贴进行保护,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B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并对患者实施湿热敷的护理措施,将热水置于容器中,以不烫手作为水温的最高温度,将毛巾放入浸透后取出拧绞,拧绞的程度以不滴水为最佳,对浸有热水的毛巾温度的测定使用自己的手背进行,以不烫手背为最佳温度。在患者静脉输注FDP的最初湿敷含有热水的毛巾,使用塑料膜对输液贴进行保护,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C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并对患者实施局部皮肤按摩护理措施,该操作在患者静脉输注FDP开始时进行,在患者的皮肤表面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姆指掌面做环形按摩,操作要有一定的节律性,动作要轻柔,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D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还采用山莨菪碱液湿敷,并对患者实施局部皮肤按摩,具体方法如下:用温水与10 mg山莨菪碱制成混合液10 mL,将5 cm×5 cm的纱布放入混合液中,浸透后将其取出进行拧绞,拧绞的程度以纱布不滴水为最佳,对浸有山莨菪碱液的纱布温度的测定使用自己的手背进行,以不烫手背为最佳温度。在患者静脉输注FDP的最初湿敷含有山莨菪液的纱布,使用塑料膜对输液贴进行保护,在放置于患者皮肤上的纱布表面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面做环形按摩,操作要有一定的节律性,动作要轻柔,直到患者完成输注过程。

1.3评分方法

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所有研究对象在静脉输注FDP期间进行干预,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使用长海痛尺进行,并将静脉输注结束时作为疼痛评估的时间,详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评分并在各组间比较分析。长海痛尺[5]由①0~10数字疼痛量表(NRS-10),该量表包括0~10个刻度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②0~5描述疼痛量表(VRS-5)组成,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来表述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将自己相应的疼痛程度在描述疼痛量表中找到相应的表达,在数字疼痛量表中选择对应的刻度来对于自己的疼痛描述。将以上两项综合将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不同组别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不同的组别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各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疼痛程度例数比较

将AMI患者静脉注射FDP局部疼痛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患者数分别为8(3.56%)、77(34.2%)、109(48.44%)、 31(13.78%)。由表1可见,干预前,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A、B、C、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好转,其中D组患者改善尤其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各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最低为D组,最高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A、B、C、D组患者明显具有较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D 组比较,B、C组疼痛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结果表明,将AMI患者静脉注射FDP局部疼痛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患者数分别为8(3.56%)、77(34.2%)、109(48.44%)、 31(13.78%)。由表1可见,干预前,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A、B、C、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好转,其中D组患者改善得尤其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该结果与相关报道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均会对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环境的不同、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均属于客观因素的范畴,而患者的性格及经验等均属于主观因素的范畴[5,6]。

本研究中A组AMI患者静脉输注FDP局部疼痛由于给予患者乙醇湿敷进行干预后使其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患者局部的血管由于采用乙醇湿敷操作而起到扩张作用,使血液循环得到促进,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也得到显著的改善,此外,易挥发性为乙醇的显著的特点,机体的热量由于乙醇挥发时被带走,降低了患者乙醇湿敷部位皮肤的温度,间接起到了冷敷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在低温状态下抗损伤能力增强。局部组织细胞活动由于采用了乙醇冷敷受到了抑制,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B组患者为了达到缓解AMI患者静脉输注FDP局部疼痛的目的给予患者实施湿热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为患者的感觉神经由于湿热敷其兴奋性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使患者的疼痛阈值得到了提高;血液循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促进机体排放致痛物质。C组患者疼痛得到减轻的原因可能为输注FDP时护理人员按摩患者的疼痛部位,能够使其血管平滑肌痉挛得到显著的缓解,内啡肽可由局部组织释放,按摩能够对其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按摩能够促进传递痛觉神经动脉纤维受阻滞最终减轻患者的疼痛。此外,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由于沿静脉向心方向推压而得到加速,减少局部聚集疼痛物质[7]。D组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可能为山莨菪碱能够使患者血管痉挛得到解除,微血管表现得尤其明显,此外山莨菪碱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有报道表明,患者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导致的疼痛能够通过局部湿敷山莨菪碱而得到显著的缓解,与传统的热敷法比较,其效果更为明显,该缓解疼痛方法的使用对于患者在治疗方面的配合非常的有利。

综上所述,乙醇湿敷、湿热敷、局部皮肤按摩、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等护理措施均能够显著地缓解AMI患者静滴FDP导致的局部疼痛,但是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所收到的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35-136.

[2] 冼朝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12,18(16):133-134.

[3] 韩丽琴,赵元红,闫慧霞,等.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局部疼痛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3):206-208.

[4] 单玉香,李静. 5种护理干预减轻AMI静滴FDP局部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护理管理,2008,8(4):37-39.

[5] 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 “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 护理杂志,2003,20(4):6-7.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8)

肾综合症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导致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具有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危害程度高[1]。出血、发热、肾脏损害为其主要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病情发展分为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良好的护理干预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保障作用[2]。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患者98例,探讨全面护理在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肾综合征出血患者98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发热、腰痛、头痛等症状,经辅助检查,显示患者伴有HR损害,血小板数量减少。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5±6.7)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1.8±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观察组 行全面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及针对性护理。

1.2.2.1一般?o理 ①心理护理:当患者病情发作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患者心理压力通常较大,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对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疏解,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通过成功案例,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②饮食护理: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饮食以热量和维生素含量高,盐分含量低,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当病情发展为多尿期时,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③消毒隔离:应该病症具一定传染性,因此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病情传染给其他人员。病房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期消毒。

1.2.2.2针对性护理 针对性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开展相应的护理,包括:①发热期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同时做好体温监测工作,体温测定间隔2~4 h开展1次。为防止休克或休克加重,禁止采用药物降温,应进行物理降温。同时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冒。②低血压休克期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跳、血压、脉搏)加强监测,为防不时之需,可将抗休克药物以及器材放置于患者床边,告知患者家属,避免对患者进行随意搬动。③少尿期护理:做好尿量监测工作,以及患者进液量(包括饮用水,静脉输注液体等),避免输液过量,导致肺水肿等情况的发生。做好眼部护理工作,如患者出现球结膜充血症状,可采用经生理盐水打湿的纱布,对患者眼部进行敷贴。④多尿期护理:饮食上多食高热量食物,同时对机体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维持,如患者尿量每天多于3000 ml,可视情况补充适量钾盐、蛋白质。⑤恢复期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患者适量运动,避免劳累过度,如感不适,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显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全部消失;有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得以改善;无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无明显改善,甚至更为严重。以显效率+有效率计算护理总有效率[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9)

作为一名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学习和掌握中医护理哲学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关心体贴患者,把患者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医护理计划,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才能做好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作为一名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学习和掌握中医护理哲学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关心体贴患者,把患者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医护理计划,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才能做好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做好中医护理评估

做好中医护理评估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了解患者所需,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患者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属虚证,病位在肾;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了解患者所需,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患者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属虚证,病位在肾;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掌握中医护理诊断

掌握中医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进食枸杞子、百合、党参、麦冬等;又如: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如指导患者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每天适当活动,可做揉腹运动等。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进食枸杞子、百合、党参、麦冬等;又如: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如指导患者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每天适当活动,可做揉腹运动等。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制定中医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

制定中医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

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举例:护理诊断: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健康教育:①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②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热退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病情加重。④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

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举例:护理诊断: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健康教育:①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②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热退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病情加重。④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

搞好中医护理评价

搞好中医护理评价

在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措施及健康指导后,需评价患者掌握了多少,为其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便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患者的满意度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评议,对社区卫生护理工作的提高和改进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所以搞好中医护理评价是护理工作中一项主要内容。

在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措施及健康指导后,需评价患者掌握了多少,为其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便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患者的满意度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评议,对社区卫生护理工作的提高和改进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所以搞好中医护理评价是护理工作中一项主要内容。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10)

1.2心理护理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并帮助患者建立早期治愈的信心。同时,通过病例介绍、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等。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两组入选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和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优质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6.67%;常规护理组总满意度为77.05%,组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48,P=0.0014)。

2.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6.43)d;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4±7.98)d。优质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72,P=0.0002)。

3讨论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篇(11)

烫伤是指由热液或蒸汽引起组织的损伤。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手术常见并发之一,大约50%的手术病人麻醉手术中中心体温低于36℃[1]。加之手术室保温差,暴露手术野,失血、失液,输入大量低温液体,而至手术后患者取暖不当发生烫伤。手术后患者发生烫伤是危及患者健康的严重的护理不良事件,所以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确保手术后患者的安全。杜绝手术后患者烫伤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病例,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36岁。骨科3例、妇科1例、产科1例、普外科2例、神经外科1例。

1.2发生部位 1例双下肢,8例一侧下肢

1.3发生时间 手术后6小时内。

1.3烫伤深度 浅Ⅱ度―深Ⅱ度。

1.4烫伤面积 1例达2%,8例1%以内。

2 烫伤原因

2.1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力,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年轻护理人员缺乏临床经验。未及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

2.2护理管理因素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理工作流程有不畅情况,新进护理人员未进行严格的规范培训。护理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

2.3环境因素 病房无取暖设施,手术后患者家属私自使用水温过高的热水袋取暖,而护理人员又未进行正确指导,而导至患者烫伤。

2.4患方因素 手术后患者及家属遵医性不高,未在护理人员指导下使用个高水温的热水袋取暖发生烫伤。

3 预防措施

3.1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学习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加。

3.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手术、麻醉相关的知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的防范手术后患者烫伤的发生。

3.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及质控标准,在手术后患者床旁悬挂预防烫伤预警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对该类病人加强管理,认真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预防手术后患者烫伤的发生。

3.4切实有效的执行健康教育制度 护理人员于手术前、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若须使用热水袋保暖须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调配水温至安全温度。两岁以上儿童和成年人的安全水温度为66―70℃;两岁以下的小儿和老年人的安全温度为48―50℃。[2]

3.5做好基础护理 对患者进行全面正确评估,准备好病床单元,增加被子、取暖器提升病室温度,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取暖。

3.6护理管理部门加强质量控制 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安全制度的执行,护理风险措施的落实进行专项检查,有效的防范了手术后患者烫伤的发生。

预防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加强责任心,认真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实施严格的护理质量监控,护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求为患者提供零缺陷,完美服务。[3]因此,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与严格的护理质量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的预防手术后患者烫伤的发生。通过实施护理风险预防措施,杜绝了手术后烫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