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29:55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1)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54-03

满意度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满意度进行界定。心理学领域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对一段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强调关系、付出与回报、期望和公正知觉。社会学领域将其界定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感知、期望、体验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主观体验。这两个观点都倾向于反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事实上,满意度的可操作性既能测量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又能测量社会为个体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必需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客观状况。因此,满意度是一个评价主、客观世界的重要指标。从资料来看,心理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微观层次的“生活满意度”,经济学者的研究更多采用“顾客满意度”,而对于社会和社区满意度的研究则甚少。社区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正在我国城市中蓬勃发展,得到政府和市民的全力推动。可见,研究社区居民满意度不仅能促进满意度在城市社区领域的作为和理论的扩充,更能获知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评价结果,弥补单纯来自官方的测评报告,有力保障和谐社区健康的发展。本文以大连市中山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当前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进行调研,并对此做出相应分析。

一、设计、研究对象与方法

测量表的选取与开发:如前所述,满意度理论在城市社区领域应用研究较少,而运用在经济领域却趋向成熟。因此,本研究根据满意度在理论上至少包括认知和情感两部分,以及美国顾客满意度结构(ACSI)模型[1],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岚芳博士的“民众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2],设计出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本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和所在社区等。第二,居民满意度,共选取4个维度:认知、参与、满意及评价。第三,情感度,包括期望、抱怨和信任3个维度。调查的内容,以社区建设所包含的六个方面为依据,分别涉及“社区服务、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组织、公共设施”等。

研究对象的选择:自民政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倡导社区建设以来,大连城市社区的发展一直比较迅捷且在全国较有影响,其中中山区的工作尤为突出。因此,我们特意选择工作成效较大,社区建设状况较好的中山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建设居民满意度评价的调查。根据不同年龄段,随机抽取6个社区共600位居民构成这次调查的样本。每个被试入选的条件是:第一,至少在本社区生活一年以上;第二,年龄在18~80岁,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居民;第三,愿意参加并真实有效地完成测试。最后完成的有效被试为552名,调查有效率为92%,达到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性,具备了一定的可析性。

研究方法:采用入户填写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居民对社区建设基本情况的认知度

社区建设包括社区中的组织(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等)、服务(包括环境卫生、文化、治安等在内的20余种项目)、公共设施等,这也是目前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居民对所处社区基本建设情况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是维护自身对社区组织及其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知晓权,并且居民对社区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居民的主观感受,即满意度。因此,首先调查居民的知晓度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3]。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对所处社区的建设情况比较了解,知晓度均值为69.1%。但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社区管理组织、服务项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了解均值为53%,相对于认知度最高(均值为77.1%)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相差24.1%,这一方面说明社区工作的对象仍然以老年人为主,而针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与老年人相比,青少年对社区的关注和关心不够,认知意识有待提升。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2)

作为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建设的全国三大磷矿生产基地之一的贵州开阳磷矿,在贵州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十二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原有的老工业生产模式积极转为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建立了“大水工业园”工业园区。为减少、减轻因历史原因乱采乱挖形成的地质灾害,以及工业生产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于2010年正式启动“开磷矿区地质灾害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从根本上将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口降到最少,推动和谐矿山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移民涉及多方面问题,其中移民的生活安置是衡量移民成败的标准。移民生活安置是对移民工作效果的社会评价,是对整个移民过程的效果进行整体性衡量和判别的标准,也是为实际移民工作提供的规范化参照体系,不仅能对以往研究起到有效累积的作用,也能在政策制定中发挥广泛的前瞻性预测作用,更能对以后的大型工程移民起到拨正、引导和评估的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实践与知识之间的鸿沟。[1]因此,深入研究移民中的生活现状对于搞好移民工作,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移民的生活安置作为研究的重点,期望利用相关调查资料来研究已经搬迁的移民家庭在搬迁后的生活安置现状,通过对已移民搬迁的居民和未搬迁的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对比调查,分析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安置状况,以及移民对自己生活安置的满意度,了解移民搬迁存在的问题,希望对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诸如工业区移民问题的解决有所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开阳磷矿和规划后的搬迁住地开阳县环湖开磷小区中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120名居民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6份,剔除无效问卷14份后,获得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率为88% 。在本次调查中,62份来自未搬迁居民,44份来自开阳新住户。(被试类别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分量表B(LSIB),[2]并根据研究被试本身及其所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问卷由19个题目构成,分为居住条件、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等三个维度。本研究中问卷的系数为0.818。

3、施测过程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在对以往国内研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问卷法、个别访谈法和走访方法对调查地区进行分批测量,再汇总整理获得有效问卷。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

1、移民生活满意度的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差异比较

在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处理后的数据表明,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及住房条件、社区服务、生活环境三个维度在性别变量上均未存在差异;而在年龄变量上,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存有显著差异(F=4.06, P=0.009),且55~75和75~95岁的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15~35和 35~55岁的移民;同时,在文化程度变量上,移民的生活满意度(F=3.58, P=0.017)和社区服务(F=3.77, P=0.013)两个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移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所知觉的社区服务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移民。

2、移民与未搬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比较

研究数据表明,移民家庭在社区服务、生活环境及总体满意度方面都要优于未搬迁的居民。在社区服务、生活环境方面,开阳的移民居住地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移民家庭对此现状比较满意。

3、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数据结果显示,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与住房条件、社区服务、生活环境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4、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见,以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时,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社区服务和住房条件,总体的解释率为21%,两个变量的解释率依次为17%和4%。

三、讨论

1、移民生活满意度的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差异

本研究发现,移民生活满意度存在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显著高于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情况,具体表现社区服务维度上。这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更注重社区服务的水平和完善,较之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55~75和75~95岁的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15~35和 35~55岁的移民,这与Spann.M、Molock.SD不同年龄组待迁移民心理应激的研究结果相似。[3]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一辈面对的生活压力及负面情绪较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多,因此,对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就越高,这在访谈中得到了印证。

2、移民与未搬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比较

在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各维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数据分析显示,生活环境、住房条件、社区服务三个维度与移民总体满意度均存有显著高相关。其中,社区服务这一维度对移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最高。然而,在移民与未搬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比较中,只有社区服务和生活环境存有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住房条件方面,对于移民搬迁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2010年开磷地质灾害生态移民领导小组的搬迁方案一号文件有详细的实施细则,按搬迁批次为一个单位,每户居民派代表进行抓阄摇号选房,家庭成员中有颈部以下瘫痪,依靠轮椅出行的可优先选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新住房按原住房大小置换,多余部分再以优惠价购置,如不想置换选到的住房,可以等息烽的置换房再摇号换取,因住房安排的公证合理,两地居民对于住房条件的满意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在社区服务方面,因为居民搬迁时是按原家属区来进行的,这就致使原本的社区服务受到影响,如,居民都享有医疗保障补贴的待遇,但生活在移民新区县郊的居民们求医略有不便。但经过政府增加了相关基层医疗机构,使得社会服务工作得到了显著改善,移民享受到了更加完善的社区服务;(3)在生活环境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原居民对于多年矿山的乱采乱挖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深有体会,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洪水经常发生,还有新建设的“大水工业园”虽可进行可持续生产,但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还是严重影响了矿区居民的健康。因此,这次搬迁安排细则,也将搬迁按离工业园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安排,让最易受到影响的居民早日搬离。与此同时,开阳移民安置地在绿化环境上下了功夫,临近环湖公园,依山傍水。

四、建议

生活上人们最关心的是住房及环境条件。物质丰富、生活和谐是人人都希望的。贵州开阳磷矿进行的移民搬迁安排虽然是真实有效的,但在管理安排上也有漏洞,移民在某些方面的满意度并不理想。针对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在住房方面,工程建设要保质保量,着重基础设施。如贵州冬天气候潮湿阴冷,易有凝冻天气,对住房的隔热保暖,水管和配电线路的规划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搬迁移民款用在刀刃上。这需要政府的监督、建设方的自律。

在社区服务方面,存在医疗方面的缺乏,还在矿区的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意见和环境改善的要求。为增加移民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利用,建议相关部门领导对移民居民多做走访调研,实时了解居民的医疗需求,设立社区医疗门诊。组织当地居民和医生与移民多进行交流,促进相互信任,对经济特别困难者、突发大病者、严重意外事故患者给予医疗救助。[4]基层医生根据移民卫生习惯和饮食气候改变对移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辅导,可以收到很好效果。

在生活环境方面,我们要清醒意识到,大力发展工业并不是牺牲环境,反而环境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经济发展富了人民但不能以人民的健康为代价,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能因工业发展而遭到破坏,居民生活依仗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生活环境。生态移民工作必须根据资源环境容量及其资金投入状况科学规划移民规模及进度。[5]

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移民与非移民各项比较差别都不大,说明今后移民安置还是尽量选择就近当地安置,不仅是人文环境,更多的是心理归属感的问题。虽然有很大可能外迁到富裕发达的地区,但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居住、生活、医疗、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圆满的解决,对移民心理和生活都会产生冲击,引起适应困难。因此,政府也应从移民的角度出发,尽最大努力改善移民生活中的各方面问题,切实保证移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何贤举.三峡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5-38.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3)

2.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该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萨蒂(T L 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一般包括五个步骤:建立低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评价体系的目标层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中间层为准则层(或指标层)为“经济建设”、“社会面貌”、“生态环境”;方案层针对准则层三个因素分别作细分,共包含22个指标。 

2.2综合研究结构的分析 

四分图模型,又称重要因素推导模型,是一种偏向于定性研究的诊断模型[3]。本研将四分图模型应用于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横轴表示村民对村里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得分的高低情况,等于指标各个等级所占总人数百分比的线性加权和,用P表示;纵轴表示村民对各项居住满意度指标的重视得分情况,即指标权重,用I表示。根据各项指标的的重要度和满意度得分情况,将各指标归于四个区域内。A区为优势区,B区为修补区,C区为机会区,D区为维持区。四分图模型见图1: 

图1四分图模型 

2.3问卷调查与样本数据 

本文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打分。第一部分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第二部分采用里克特式量表法将满意度打分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分数依次表示为5,4,3,2,1。同时“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采用三个层次对满意度进行定性描述,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第二层为准则层即经济建设、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第三层为方案层即准则层细分下的22个判定指标。 

本文选择南京市浦口区作为研究区域,随机选择一共选择400份问卷,浦口区4个镇:永宁镇,乌江镇,星甸镇,石桥镇,每个镇发放100份问卷,考虑到调查对象分布较广,所以分卷发放采用随机发放原则,一共涉及20个村庄左右。最后有效收回388份,问卷有效率为97%。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后得到的统计数值,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男性39.5%,女性50.3%,男女比例适当。年龄构成上,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72.9%,反映出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居多。多数家庭的年收入在4.5万元以下,占比79.6%,反映出浦口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52.32%调查对象的房屋建于2000年以前,房屋老旧。调查所涉及农村附近均建有工厂,对农村环境产生影响,其中以噪声污染最为显著(占比21.1%)。 

3.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综合研究 

3.1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在通过问卷调查征询了十位相关学者的意见,将所得数据平均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指标权重。 

根据四分图,经济建设指标处于优势区,表示当地村民认为经济建设的权重较大,并看好当地目前的经济形式,农村经济建设应在维持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处于机会区,表示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在村民心中的权重和满意度均较低,目前对农村居民影响较小。由此可见,浦口区农村的经济建设优于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建设,而这两个指标也是农村建设中容易被忽略,却较能影响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因素。 

5.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为指导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建立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对浦口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满意度为2.8512分,处于一般偏下水平,综合四分图模型的最终结果显示:经济建设处在优势区,表明村名看重这一块的发展且看好目前的经济建设,应该继续发扬。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均在机会区,表示社会面貌和生态环境这两个指标在村民心中的权重和满意度均较低,目前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较小。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4)

中图分类号:B849:C91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V3—9841(2012)05—0092—08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幸福”二字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的幸福水平。总书记在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2011年9月21日的《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幸福指数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而且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家及各地政府纷纷设立各种评价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项目,例如,2010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城市幸福指数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公众幸福指数导向下的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2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有包括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位在内的13项与国民幸福相关的项目立项。各级研究机构联合新闻媒体等也对各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和排序。例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石家庄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共同的“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杭州排名第一。同样是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但幸福城市的排名却并不相同。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调查中使用了不同的幸福指数结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幸福指数问卷来调查?是采用单一题项还是多项题目?哪种城市幸福指数才能真正反映居民的幸福水平?这就是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

幸福指数(well—being index,WBI)是衡量人们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就是对这个城市各个阶层居民幸福程度的主观测量指标。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主观性、客观性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视角来研究幸福指数。主观性视角主要是让个体报告对幸福的主观评价和体验,例如,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吗?客观性视角主要是通过对实际客观指标如人均寿命、受教育程度、人均GDP等的考察,来对居民的幸福感作出判断。而主客观结合的视角则是将主观和客观指标结合起来考察居民的幸福程度。三种研究视角各有其优缺点。幸福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评价,只有个体自己才能准确知觉自己是否幸福,客观指标只有在人的主观体验下才具有意义,因此,本研究从主观性的视角对居民的幸福指数进行测量。

在幸福指数的维度构建上,邢占军主张从人际适应、心理健康、目标价值、心态平衡、身体健康、家庭氛围、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知足充裕、自我接受等10个维度出发研究幸福指数。俞灵燕认为身心健康、物质充裕、生活便利、环境舒畅、自我价值实现是城市幸福指数的构成要素。吴启富从身心健康、物质条件、人际关系、个人价值实现和家庭生活状况等方面对北京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进行了客观的衡量和主观评价。周四军、庄成杰、刘红、袁鹏的湖南省国民幸福指数包括经济、环境、人口和社会因素。李朝霞从总体幸福指数和包含居住、交通、就业、医疗、社保、人际关系等分项幸福指数角度对温州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南京2011年“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调查问卷的题项包括,工作状况、住房状况、业余生活(如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家庭收入状况、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关系、目前的心态状态等。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幸福指数的维度的建构,有其共同的因素,如身心健康、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因素,有的更强调个人的幸福体验,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有的更强调住房条件、交通、工作状况等指标。以往的研究在幸福指数维度的构建上并不系统,也不精简,有很多维度可以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指标。比如,工作状况和住房状况可以合并为与经济生活有关的维度,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态平衡可以合并为健康状态维度等。其实,幸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多维度、等级结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在以往文献综述以及系统论的指导下,城市幸福指数的构建主要要从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出发,其维度主要包括总体幸福指数和领域幸福指数两部分。总体幸福指数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满意度等。领域幸福指数包括政治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环境生活满意度、健康状态满意度。由此出发,我们设计了包含以上几个维度的41个题目的问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里,我们认同Veenhoven等人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在理论上至少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因此,这41个题项中并不包含情感的题目。

二、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18周岁及其以上的常住居民(不包括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894份。回收率为66.7%,有效率为74.5%。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2%,女性受访者占48%;被调查者分布于北京、上海、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广东等省市,其中以重庆市和四川省被试最多。

文化生活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程度以及对业余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文化不仅仅包括如文艺表演、文化娱乐活动等有形的层面,还包括信念、价值观等主观的层面。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忠君爱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观念至今仍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文化对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具有重要作用,在2012年1月16日举行的“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上,就有学者强调了文化建设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以往对文化与幸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幸福感的比较上。但是文化对幸福的影响绝不仅仅存在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上,在同样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程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活在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的居民所感受到的幸福感,肯定要高于生活在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城市的居民。因此,在设计城市幸福指数的维度时,要将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包含在内,而且文化生活满意度方面不仅仅要包括个体层面的娱乐活动,还要包括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程度等涉及到主观层面的题目。

人际关系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家庭、邻里、朋友、同事、婚姻等关系的满意程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产生于群体的人际交往,受整个社会关系的制约。关系是幸福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中国人尤其注重人际关系,崇尚以和为贵。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人伦”。具体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儒家所强调的“明人伦”,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地划分和处理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幸福的重要前提,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个人如果每天花一些时间和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幸福感。先前的研究中也表明人际关系是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健康状态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满意程度。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幸福的前提保障。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将心理和谐单独列出,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精力充沛,才能有能力处理日常事务;心情舒畅,没有压力才会在遇到困难时从容面对;经常锻炼身体,才能对疾病有抵抗力。本问卷中的精力充沛、睡眠良好、无压力等题项均符合世卫组织提出的衡量健康的10项标准。并且,以往的研究也表明身心健康是幸福指数的重要维度。

环境生活满意度因子,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水和空气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重要的自然、社会环境指标,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对PM2.5的监测,以切实满足人们对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提高人们对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除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们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治安、安全的食品药品等社会环境。而近年来频繁爆出诸如毒胶囊、三聚氰胺毒奶粉、染色馒头和地沟油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却让民众对自己的健康产生了担忧,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个体对所处的环境有安全和美的需要,舒适的生态环境,安全、可信的食品、药品等社会环境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此,环境生活满意度因子是构成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维度。

幸福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幸福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所编制的问卷也要不断地加以修正,才能反映城市居民的真实幸福水平。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5)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67-04

一、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古希腊时期梭伦将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莱德博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也表明,高收入者体验到较多的正向情感,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的负向情感。此后,便展开了在国家内和国际间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西方对SWB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

学者苗元江(2004)认为幸福首先必须有物质生活条件,性别、文化、目标、健康、婚姻与人际关系都影响着幸福感。学者陈有真、贾志永、周庭锐(2009)从幸福感的内涵和结构出发,认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质因素、社会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情形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五大类。学者王健、孟庆跃、Winnie Yip等人(2009)通过对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相对经济状况、失眠状况、心情抑郁和时间压力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学者温晓亮、米健、朱立志(2011)则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中1990―2007年的中国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近20年来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呈下降趋势,性别、年龄、健康、婚姻、教育和工作,以及相对收入和社会失范都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学者边燕杰、肖阳(2012)从生命历程论、社会融合论、地位分化论的视角分析对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年龄、健康、地位分化、社会融合程度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且英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高于中国居民。学者刘美秀、王夏华、汪正忠(2013)通过对CGSS2006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教育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先呈现促进效应后转变为抑制效应。学者陈文、陈华(2013)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经济收入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关系,但与幸福并无必然联系。而居住环境、睡眠时间、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指数的4个主要因素。学者陈志霞、李启明(2013)采用主观、心理和社会幸福感综合幸福感量表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类型、社区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态的居民幸福感具有不同的特点,经济收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城市管理是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学者徐映梅、夏伦(2014)从“收入-幸福悖论”现象出发,基于人口学、经济、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分析,发现协调好经济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能够切实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学者党云晓、张文忠、余建辉等人(2014)以北京为例,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和个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框架的分析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户籍归属地、制度因素、工作时间和迁居对个体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学者杨东亮、韩枫(2015)基于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发现:流入地区差异、教育程度、流动距离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户口、流入时间则没有显著性影响。学者杨建科、雷鸣、张磊、边燕杰(2016)基于对2010年的西部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居民与东部相比,幸福感总体不高。认为身心健康、身份特征、地位差和社会融合依然是影响西部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变量,是从更高层次上影响西部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维度。2016年,学者孙计领在《“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一文中利用中国数据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的手段研究了民生满意度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提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够一直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非常稳健的方式。在影响民生满意度的微观个体因素中,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的满意状况对于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收入和民生满意度呈倒U关系;受教育程度、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对于民生满意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综合而言,现有的关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认为经济收入、教育程度、户籍归属地、生活满意度以及阶层认同等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以CSS2013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归纳已有的关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选取社会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个人主观感受因素三个维度,1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主成分回归,对影响因变量幸福感的自变量直接进行剔除,只保留影响因素。

二、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本文主要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13年所做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数据,该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调查区域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最终获得样本10206个。我国西部区域包含12个省、市、自治区,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西部地区,但由于CSS2013年的调查数据未包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以本研究的对象是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11个西部地区。删去缺失值之后有效样本为6968,样本构成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测量变量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居民幸福感,在CSS2013调查问卷中,关于居民幸福感的问题是“总的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您同意这个说法吗?”一共有7个备选项,分别是: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太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8表示“不好说”。在这里,我们将比较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的选项归为“幸福”,将其余的选项归为“不幸福”。所以,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一个二分类变量。

2.自变量。本文在此选取了社会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个人主观感受三个维度共14个自变量来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自变量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三、研究结果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6)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851715004)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5日

一、嘉兴市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对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目的

1、调查对象。嘉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嘉兴市有城市社区(居委会)187个,在城镇化加速的经济时代,人们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拆迁安置群体的涌入,社区更应该革新原有管理方式及对基础设施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结合后的新型居民使用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整体的满意度。本文以社区拆迁安置群体为主要对象,研究其对社区内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为了呈现更加详细真实的数据,笔者通过在社区的实地调研和分发问卷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社区拆迁安置群体的面对面交流直观地了解到此类群体的现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详实的调查基础。此外,笔者为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也向社区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仔细访谈,了解其在整个社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完整地了解社区基础设施使用满意度的现状。

2、调查目的。此次调查的目的有两个:(1)通过社区实地调研分发问卷,了解拆迁安置群体的现状及其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满意度情况;(2)在以解社区拆迁安置群体及其满意度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与之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分析

1、调查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整理出嘉兴市城市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的现状,通过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3)访谈法。与社区管理负责人员进行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听取并记录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2、样本分析。此次调查主要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对嘉兴市多个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共发出120份问卷,面对面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09份,有效率达90.83%。在这次调查中,按年龄分类,20岁以下11人,占比10.09%,20~50岁62人,占比56.88%,50岁以上36人,占比33.03%;按居住年限分,1~5年的51人,占比46.79%,6~10年的35人,占比32.11%,11~15年的19人,占比17.43%,15年以上的4人,占比3.67%;按性别分类,男性48人,占比44.04%,女性61人,占比55.96%。

(三)调查数据分析

1、设施数量和层次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随着国家大规模拆迁活动的广泛开展,拆迁户居民数量大幅增长,大多数安置在社区内,以社区为集合进行活动。但因此群体的大量涌入而引起社区内原有设施数量供不应求、过度使用,导致在较短时间内损坏,降低了设施使用率和居民对其满意度。(表1)

如表1所示,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对社区的需求不尽相同,大多集中于20~50岁年龄段。其次,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19人表示对基础设施满意,仅占调查样本的17.76%,剩下82.24%的居民多数表示设施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尤以20~50岁年龄段的居民为多。作为社区的现生主力军,此年龄段居民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对于基础设施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愈加明显。多数居民表示现代化的社区应该配有篮球场、网球场等新型基础设施,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如幼儿运动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等,都应有较为全面的覆盖,以满足日趋多层次、高标准的居民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

2、设施不合理利用情况普遍。(表2)如表2所示,多数居民认为设施损坏应归因于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占调查样本的41.48%,且以社区不同居住年限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这部分居民对于社区的了解使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观点。其次,在笔者走访社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恶意破坏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将设施挪为他用的情况,如部分居民用社区绿化带种植蔬菜,占用健身器材晒被子,在车库中养家禽等行为。经深入调查得知,多数居民为拆迁户安置在此,此群体多数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社区的认识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其与城市中的社区生活理念大相径庭,在社区生活中格格不入。另外,长年小聚居的生活状态使其在日常生活习惯上存在停滞性,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从而带进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并在与社区的碰撞中持续发酵,产生了现居社区的普遍矛盾。

综上所述,文化水平和长年习惯导致居民对设施的不合理利用,一方面降低了设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居民对设施的满意程度。

3、管理部门对拆迁安置群体的引导存在不足。据调查,拆迁安置群体在社区中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排斥性,如何让此群体尽快融入社区生活成为社区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但是,据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多数社区不经常举办社区活动,如社区文化节、志愿者活动等,大多数居民表示几乎没有参与过社区活动,也很少在社区活动中心活动。经深入了解发现,多数社区配套的群众文化场所少之又少,有的小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把楼距加密,几乎没有留出群众活动的空间。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之间的联系,尤其不利于拆迁安置群体的融入,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引导工作的困难;另一方面,社区对于拆迁安置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深入了解社区现状,从而没能及时调整应对方案加强社区建设。多数居民表示,社区对拆迁安置群体并没有进行较为具体全面的安置工作,例如对此群体进行集会,与社区其他群体进行对接安排等。此群体多数居民对社区的生活认识都是来源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学习,部分居民表示甚至到现在都对社区一无所知。由此可见社区安置工作的不足之处,社区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二、提高嘉兴市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对基础设施满意度的对策

(一)拆迁安置社区基础设施精细化

1、数量配置。随着人口的迁移和增长以及拆迁户的安置,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产生新的需求。相关部门人口数据显示,2015年嘉兴市常住人口总量为45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79.23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总量增加了39.1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7.57个百分点。另外,全国约有6,430万家庭在最近一波城镇化过程中被拆迁,大量的拆迁安置户涌入城市社区。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大幅的人口增长以及其所带来的社区基础设施压力,人均基础设施的占有量急剧下降,人口与基础设施的不对称导致设施的过度使用。因此,社区应该积极征询居民意见并咨询相关专家,将民主与科学切实贯彻,适当增加社区内基础设施,以满足多数人的数量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

2、多元化需求配置。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设施被认为具有强烈的非排他性、公益性和垄断性。这常导致设施建设是“复制”型,不存在需求差异。但事实是,由于社区居民的类型不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类型也是不同的。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求,社区应对不同居民类型,如拆迁安置户,详细征询其意见建议,并在社区内进行民主讨论,综合专家意见,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适当调整。如,增加社区内亭台楼阁的数量或面积、开辟社区专门种植地、增加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等。

(二)管理部门加强对社区拆迁安置居民的引导

1、定期开展居民集会活动。管理部门应把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所思、所虑、所盼、所需的角度处理问题。如定期开展居民集会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会议为主要形式,、网络和电话等为辅,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对社区的了解并实时跟进。

2、定期组织社区学习活动。拆迁安置居民对于社区生活存在一定排斥性,定期组织社区学习,如开展如何正确使用基础设施、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理论等课程可以帮助此群体正确使用基础设施,提高其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指导居民合理使用基础设施,提高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且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引导拆迁安置居民加快融入社区生活中。

3、加强专业化建设。现今,随着拆迁的大规模活动,我国的拆迁安置群体愈加庞大,但对于社区等基层建设的拆迁安置引导尚未普及。因此,社区应自主加强在拆迁安置方面的专业化建设,如咨询专家,定期开展拆迁安置理论的研究学习,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社区的拆迁安置工作提供专业化指导,加强科学化建设。

三、结论

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同时土地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征收土地导致被拆迁者感到恐慌。所以,拆迁安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拆迁安置社区的建设更事关被拆迁者基本利益。要平稳做好拆迁安置工作,达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和谐统一,关键是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笔者这次对社区的拆迁安置群体进行集中调查研究,旨在发现社区发展中拆迁安置群体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寻求多种解决渠道为拆迁安置工作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更好地建设现代化社区。

主要参考文献:

[1]陶青云,朱海伦.嘉兴市社区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

[2]姬端阳,朱海伦.拆迁户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拆迁安置社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8.

[3]邢雪刚,宁碧波,丁玲,田伟利.嘉兴市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及优化设计方向研究[J].管理学家,2014.8.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7)

苏州市政府在2010年1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的第23条中明确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文广新局、体育局负责: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形成苏州终身教育品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打造社区优秀文艺队伍和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逐步形成社区体育活动制度化、生活化、经常化。第24条中明确了由市文明办负责: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可见各级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

一、实证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

课题组准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对苏州失地农民社区进行问卷调研。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受访者那里搜集相关信息,对有效回卷进行编码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所需数据。最后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寻找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

(二)案例分析法

课题组通过对苏州失地农民社区的实地调查,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调研,对社区居委会领导的采访以及对社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

(三)比较分析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的“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献与书籍,利用网络对国内外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借鉴他人的经验来构建苏州市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体系。

本次调研设计了《失地农民社区管理调研问卷》和《失地农民调查问卷》二份开放式问卷。问卷1――失地农民调研问卷,包括20个问题,每个问题由若干选项组成,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问卷2――失地农民社区管理调查问卷,包括8个问题,每个问题由若干选项组成,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问卷15份,其中有效问卷15份,其中苏州市高新区有效问卷4份,工业园区有效问卷3份,相城区有效问卷3份,吴中区有效问卷5份;男性有效问卷62份,女性有效问卷42份。

二、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样本基本概况

从调研的情况看,苏州一直以来就很关注教育,在105位受访者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比为58.2%。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5.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27年。

(二)对社区文化的了解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看,只19.04%的失地农民对社区文化有所了解,有34%失地农民不清楚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在对失地农民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上一定要加强。

(三)所在社区有哪些文化设施和组织

从调研的数据看,社区的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报纸宣传栏和健身设施,而对失地农民的社区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社区的健身设施也存在着资金投入量、设备简单、维修经费缺失、设备损坏等现象。而社区图书馆、诗书画社、论坛等却是缺失的,需要社区政府在这些方面多投入。

(四)失地农民对社区文化设施的看法

从调研情况看,失地农民对社区的文化设施是很不满意的。社区文化设施是公共设施之一,是居民群众集中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空间和场所,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社区文化设施的发展必须同城市建设的发展同步,一个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充分体现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潜力越大,这不仅是满足城市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是衡量和提高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社区很少开展各类社区活动,一般农民社区的文化活动也是大家在一起打牌等。如何充分利用社区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社会凝聚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娱悦社区居民的身心,体现文化塑造城市新形象的价值,创造诗意和谐的栖息居所,是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的组织中来。

(六)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意愿

从调研情况看,只有37.4%的失地农民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只有9.5%的人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32.3%的失地农民觉的社区文化活动很有意思,只有21.9%的居民觉的社区文化活动意义不大。调研数据告诉我们,绝大部份的失地农民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比如:猜谜,踩街,文艺表演,戏剧,卡拉OK比赛,文化讲座,字画展,书画比赛,老年舞蹈等,吸引社区居民参加。

(七)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从调研数据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只有44%。失地农民社区要通过推行服务文化建设,执行服务文化细则,提升服务质量,亮化服务窗口形象。使居民感受认同推行服务文化带来的可喜变化,也能踊跃投身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八)对失地农民社区业余生活的满意度

从调研数据看,失地农民对社区业余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只有31%的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业余生活是满意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社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九)对社区领导工作作风的满意度

从调研数据看,失地农民对社区领导的满意度只有32%。因此,要增强失地农民社区工作者的的服务意识和事业心、责任心,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事事为居民着想,为居民做实事,提升社区领导在失地农民心中的满意度。

(十)失地农民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从调研数据看,感到幸福的失地农民只占49%。社区政府要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理念,制定有关政策,加大工作力度,为失地农民做好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等工儿,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幸福,提高失地农民的幸福指数。

三、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上面的调研数据告诉我们,目前失地农民的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是不太健全。社区文化建设无论是思路、步骤、形式和内容,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对社区的文化建设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而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主体的社区居民,却处于被动状态;随着社区建设水平的提升,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提高了,但是由于失地农民社区资金不足,导致社区文化活动设施供给不足,不能给居民提供较完善的文化活动场所,使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困难重重;在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中,不论是文化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都与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居民平时主要的娱乐内容是“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社区文化传播受众单一,经常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失地农民社区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指导,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活动指导工作者的缺失己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调动社会力量,而这些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健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机制。要确立一种基层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区组织主办、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同时,社区领导要认识到社区文化对社区居民、社区的发展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制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范围内。同时要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文化建设献策献力。

(二)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有一批专长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是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失地农民社区要配备社区文化建设的专职工作人员;其次,要充分调动社区中有文化专长的居民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社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最后,要大力培育社区内各类团体、协会等,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完善社区文化话动的内容和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尽可能的吸引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其中。要统筹兼顾社区内各年龄段居民、不同性别群体,努力满足最广大社区居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探究:基于对闽东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东南学术,2011(3).

[2] 周斌.失地农民社区文化建设探讨:以杭州G社区为例[J].时代经贸,2010(9).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8)

1.调查地点:珠海市拱北区,珠海市香洲区邮政大厦附近居民

2.调查对象:珠海市拱北区华达花园部分居民、文华书店部分顾客、珠海市香洲区邮政大厦部分居民

3.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等,其他如生存状况满意度(如职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健康状况、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主观幸福感状况,对目前状态是否满意、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等。

4.调查方法:随机走访调查、问卷、采访、参考资料。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并获取了所有有效被调查的居民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段等。

二、基本经验:

1.随机走访调查,应有礼貌,出示相关证件(如学生证),表明用意,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2.不是每一次的随机调查都会一帆风顺,遇到更多的是闭门羹,是挫折,十分需要我们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善始善终,坚持就是胜利!

三、存在的基本问题:

1.随机走访调查,遇到很多闭门羹,还好越挫越,勇坚持下来;

2.调查数据统计单调、枯燥无味。

四、结果与分析:

1.基本统计学数据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0份。对调查的学生统计学变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后

2.总体分析:

根据上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居民对作为珠海人的身份认同感,感到强烈认同的占20%,感到认同的占58%,然而没有归属感的占14%,这说明为数众多的珠海居民认同自己的珠海人的身份,深深印上珠海人的烙印。感觉自己家庭生活幸福度非常满意率为18%,满意率为64%,一般占12%,不满意占4%,很不幸福为0%。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32%的珠海居民打91~100分,24%的珠海居民打81~90分,20%的珠海居民打71~80分,24%的珠海居民打61~70分,4%的珠海居民低于60分

调查数据说明随着珠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有以下特点。

女性居民幸福指数高于男性,女性居民平均幸福指数为91.42高于男性居民平均幸福指数的82.41。对目前的幸福感,16%女性居民打91~100分,然而14%男性居民打91~100分;16%女性居民打81~90分,然而10%男性居民打81~90分;10%女性居民打71~80分,12%男性居民打71~80分;女性居民没打低于71~80分,然而20%男性居民打61~70分,2%男性居民打低于60分。

年轻居民幸福指数高于中、高年龄居民。18-25岁居民的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包括非常幸福,幸福)最高为79.1%,一般的为13.6%,不幸福的为3.4%,26-35岁的居民认为自己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包括非常幸福,幸福)为62.5%,一般的为37.5%,不幸福的为0%;36-45岁居民自己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包括非常幸福,幸福)占60%,一般的为37.5%,不幸福的为2.5%;46-55岁居民自己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包括非常幸福,幸福)占57%,一般的为53%,不幸福的为0%;56-65岁居民自己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包括非常幸福,幸福)占66.6%,一般的为33.4%,不幸福的为0%;66岁以上居民自己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包括非常幸福,幸福)占58.6%,一般的为33.4%,不幸福的为8%。高学历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其他学历居民。学历越高幸福指数越高。大专、本科及以上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8%;高中以下学历为76%。

家庭月均收入高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家庭月均收入低的居民。家庭月均收入在2000-4000元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68.4%;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6000元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66.7%;家庭月均收入在6000-8000元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0%;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10000元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0%;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0-15000元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3%;家庭月均收入在15000-20000元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5%;家庭月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66.7%。这表明在当前生活条件下,居民收入直接影响着对幸福的感受。挣到“钱”才能挣到“幸福”,但是也应当看到,也不是越有钱,人们的生活就越幸福。

3.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

(一)居民觉得幸福的主要因素

1)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目前生活水平满意的占57%,觉得一般的占20%,不满意的占23%。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都有了不同层次的追求,许多家庭买了汽车,购买汽车的梦想对许多家庭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对家庭月收入满意率为32%,一般占42%,不满意占24%。居民收入是生存的前提,幸福的源泉,和谐的基础。他们认为,家庭收入稳步增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些都是多年来的期盼。

3)住房条件改善。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包括为非常满意和满意)为44%,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非常不满意占4%。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4)家庭和睦幸福。居民对自己的家庭满意的占非常幸福率为18%,幸福为64%,一般占12%,不幸福占4%,很不幸福为0%。家庭和睦也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家庭和睦也受很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的和睦幸福。

5)健康水平提高。随着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改善,珠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非常满意为10%,满意为70%,一般占14%,不满意仅占6%。这表明珠海市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使他们感受到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居住环境优化。居民对社区环境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28%,一般占48%,非常不满意占8%,不满意占6%。他们认为居住地的治安、绿化、卫生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也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7)珠海市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8%的居民感到很有安全感,56%的居民感到有安全感,38%的居民感到安全感不强,0%的居民感到没有安全感。珠海的社会治安总体令人满意,珠海居民感到有安全感。

(二)居民觉得不幸福的主要因素

调查对象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房价、医疗、教育公平、下岗再就业、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分别占44%、46%、50%、46%、60%、42%、28%、30%,46%从中可以看出,珠海市的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教育公平首当其先,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再者是食品安全、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房价是关键因素之一。

1)物价增长过快。居民对目前的物价水平不满意率为64%,满意率为28%,其他未说明的占8%。物价水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与幸福指数紧密相连。物价增长过快导致物价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2)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居民对城市房价最不满意,满意率占13%,比重占70%,其他未说明的占7%。珠海虽然不是个大城市,但房价也高,房价未公开透明,有些地方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住房问题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

3)工作职业满意率低。居民对工作职业现状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32%,一般占42%,不满意占8%,非常不满意占6%。珠海市居民的工作职业满意率不高。城市行业、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的差距,对居民工作环境和从事职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着很大影响。

五、对提高珠海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居民之间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珠海市居民幸福指数。

珠海市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珠海市的发展状况很好,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该市经济的发展,总之,我觉得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下面是对这次社会调查的作出的一些总结,以及建议和措施:

1、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该市城居民充分就业。结合珠海市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其城市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其城市居民收入。

2、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表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都说健康是福,很多因素影响居民健康,比如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工作压力等。居民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压力小了,居民区的医疗条件好了,也会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有所提高。

4、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根据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居民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统计表

1.调查对象性别:男性占58%,女性42%。

2.调查对象年龄段:随机调查的居民在18-25岁年龄段的为36%,26-35岁年龄段占16%,36-45岁年龄段为0%,46-55岁年龄段为2%,56-65岁年龄段为2%,66岁以上年龄段为4%,

3.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为26%、高中或中专为48%、大专占14%、本科为14%、硕士及研究生为0%、博士为0%。

4.调查对象中职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军人、其他分别是12%,18%,18%,2%,14%、2%、58%。

5.调查对象的家庭2011年月平均收入(指全部收入)大约是:家庭月均收入1000_2000元为0%,家庭月均收入2000-4000元为36%,家庭月均收入4000-6000元为24%,家庭月均收入6000-8000元8%,家庭月均收入8000-10000元20%,家庭月均收入10000-15000元为2%,家庭月均收入5000-20000元占2%,家庭月据收入20000元以上为2%,

6.调查对象对其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是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4%,满意率为28%,一般占42%,不满意占24%。

7.2011年调查对象的家庭主要投资选择是(多选题):房产、股票、银行存款、子女教育、健康、其它分别为28%、30%、32%、30%、28%、34%。

8.调查对象对其现在的职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32%,一般占42%,不满意占8%,非常不满意占6%。

9.调查对象对其现在的住房条件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8%,满意率为36%,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非常不满意占4%。

10.调查对象对其居住地的社区环境(包括绿化、净化、文化等)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28%,一般占48%,非常不满意占8%,不满意占6%。

11.调查对象对居住在珠海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8%的居民感到很有安全感,56%的居民感到有安全感,38%的居民感到安全感不强,0%的居民感到没有安全感。

12.健康水平提高。随着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改善,珠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非常满意为10%,满意为70%,一般占14%,不满意仅占6%。

13.调查对象对珠海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2%,满意率为38%,一般占40%,不满意占6。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医疗服务有改善,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但仍待提高,为珠海居民创造个好的医疗环境。

14.家庭和睦幸福。调查对象感觉其的家庭生活幸福度非常幸福率为18%,幸福为64%,一般占12%,不幸福占4%,很不幸福为0%。

15.调查对象对其的事业取得的成就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4%,满意率为26%,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

16.调查对象对其的业余生活满意度:非常满意为10%,满意率为62%,一般占36%,不满意占2%。

17.调查对象对其的人际交往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4%,满意率为72%,一般占22%,不满意占0%,说不清楚占0%。

18.与过去相比,今年的精神紧张程度变化:42%的居民认为压力更大,8%的居民认为压力更小,34%的居民认为没什么变化,0%说不清楚。

19.对未来的幸福的信心程度。78%的居民坚信自己的未来将会比现在更幸福,18%的居民认为变化不大,0%认为不幸福,4%少数的居民则对自己未来的表示没想过.

20.调查对象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房价、医疗、教育公平、下岗再就业、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分别占44%、46%、50%、46%、60%、42%、28%、30%、46%。

21.调查对象对作为珠海人的身份认同感,感到强烈认同的占20%,感到认同的占58%,然而没有归属感的占14%。

22.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32%的珠海居民打91~100分,24%的珠海居民打81~90分,20%的珠海居民打71~80分,24%的珠海居民打61~70分,4%的珠海居民低于60分

幸福指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性别:男性占58%,女性42%,调查对象男性多过女性,男女比例接近1:1。

2.调查对象年龄段:随机调查的居民在18-25岁年龄段的为36%,26-35岁年龄段占16%,36-45岁年龄段为0%,46-55岁年龄段为2%,56-65岁年龄段为2%,66岁以上年龄段为4%,珠海居民以18-25岁年龄段居多,年轻化,富有活力,劳动力丰富。

3.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为26%、高中或中专为48%、大专占14%、本科为14%、硕士及研究生为0%、博士为0%。接受调查的居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或中专。

4.调查对象中职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军人、其他分别是12%,18%,18%,2%,14%、2%、58%,调查的居民中以其他的职业较多,其次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企业管理人员。

5.调查对象的家庭2011年月平均收入(指全部收入)大约是:家庭月均收入1000_2000元为0%,家庭月均收入2000-4000元为36%,家庭月均收入4000-6000元为24%,家庭月均收入6000-8000元8%,家庭月均收入8000-10000元20%,家庭月均收入10000-15000元为2%,家庭月均收入5000-20000元占2%,家庭月据收入20000元以上为2%,居民的家庭2011年月平均收入(指全部收入),多数集中在2000-6000,收入不是很高。

6.调查对象对其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是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4%,满意率为28%,一般占42%,不满意占24%。这说明大多数居民对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不是很满意。

7.2011年调查对象的家庭主要投资选择是(多选题):房产、股票、银行存款、子女教育、健康、其它分别为28%、30%、32%、30%、28%、34%。居民的家庭主要投资以健康为先,其次是股票、银行存款、子女教育,说明珠海居民的投资的多元化性,健康意识增强。

8.调查对象对其现在的职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32%,一般占42%,不满意占8%,非常不满意占6%。珠海市居民的工作职业满意率不高。

9.调查对象对其现在的住房条件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8%,满意率为36%,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非常不满意占4%。居民的住房条件仍待改善提高,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10.调查对象对其居住地的社区环境(包括绿化、净化、文化等)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28%,一般占48%,非常不满意占8%,不满意占6%。居民的社区环境仍待改善提高,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11.调查对象对居住在珠海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8%的居民感到很有安全感,56%的居民感到有安全感,38%的居民感到安全感不强,0%的居民感到没有安全感。珠海的社会治安总体令人满意,珠海居民感到有安全感。

12.健康水平提高。随着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改善,珠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非常满意为10%,满意为70%,一般占14%,不满意仅占6%。表明珠海市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使他们感受到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13.调查对象对珠海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2%,满意率为38%,一般占40%,不满意占6。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医疗服务有改善,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但仍待提高,为珠海居民创造个好的医疗环境。

14.家庭和睦幸福。调查对象感觉其的家庭生活幸福度非常幸福率为18%,幸福为64%,一般占12%,不幸福占4%,很不幸福为0%。家庭和睦也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家庭和睦也受很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的和睦幸福。

15.调查对象对其的事业取得的成就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4%,满意率为26%,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珠海居民的事业满意率低。

16.调查对象对其的业余生活满意度:非常满意为10%,满意率为62%,一般占36%,不满意占2%。这表明大多数的居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姿多彩。

17.调查对象对其的人际交往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4%,满意率为72%,一般占22%,不满意占0%,说不清楚占0%。珠海居民的人际交往关系良好。

18.与过去相比,今年的精神紧张程度变化:42%的居民认为压力更大,8%的居民认为压力更小,34%的居民认为没什么变化,0%说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居民的压力增大。

19.对未来的幸福的信心程度。78%的居民坚信自己的未来将会比现在更幸福,18%的居民认为变化不大,0%认为不幸福,4%少数的居民则对自己未来的表示没想过,这说明大多数的珠海居民对未来抱有很大的信心,乐观,充满希望。

20.调查对象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房价、医疗、教育公平、下岗再就业、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分别占44%、46%、50%、46%、60%、42%、28%、30%,46%从中可以看出,珠海人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教育公平首当其先,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再者是食品安全、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关键因素之一。21.调查对象对作为珠海人的身份认同感,感到强烈认同的占20%,感到认同的占58%,然而没有归属感的占14%,这说明为数众多的珠海居民认同自己的珠海人的身份,深深印着珠海人的烙印。

22.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32%的珠海居民打91~100分,24%的珠海居民打81~90分,20%的珠海居民打71~80分,24%的珠海居民打61~70分,4%的珠海居民低于60分

幸福指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性别:男性占58%,女性42%,调查对象男性多过女性,男女比例接近1:1。

2.调查对象年龄段:随机调查的居民在18-25岁年龄段的为36%,26-35岁年龄段占16%,36-45岁年龄段为0%,46-55岁年龄段为2%,56-65岁年龄段为2%,66岁以上年龄段为4%,珠海居民以18-25岁年龄段居多,年轻化,富有活力,劳动力丰富。

3.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为26%、高中或中专为48%、大专占14%、本科为14%、硕士及研究生为0%、博士为0%。接受调查的居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或中专。

4.调查对象中职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军人、其他分别是12%,18%,18%,2%,14%、2%、58%,调查的居民中以其他的职业较多,其次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企业管理人员。

5.调查对象的家庭2011年月平均收入(指全部收入)大约是:家庭月均收入1000_2000元为0%,家庭月均收入2000-4000元为36%,家庭月均收入4000-6000元为24%,家庭月均收入6000-8000元8%,家庭月均收入8000-10000元20%,家庭月均收入10000-15000元为2%,家庭月均收入5000-20000元占2%,家庭月据收入20000元以上为2%,居民的家庭2011年月平均收入(指全部收入),多数集中在2000-6000,收入不是很高。

6.调查对象对其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是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4%,满意率为28%,一般占42%,不满意占24%。这说明大多数居民对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不是很满意。

7.2011年调查对象的家庭主要投资选择是(多选题):房产、股票、银行存款、子女教育、健康、其它分别为28%、30%、32%、30%、28%、34%。居民的家庭主要投资以健康为先,其次是股票、银行存款、子女教育,说明珠海居民的投资的多元化性,健康意识增强。

8.调查对象对其现在的职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32%,一般占42%,不满意占8%,非常不满意占6%。珠海市居民的工作职业满意率不高。

9.调查对象对其现在的住房条件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8%,满意率为36%,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非常不满意占4%。居民的住房条件仍待改善提高,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10.调查对象对其居住地的社区环境(包括绿化、净化、文化等)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0%,满意率为28%,一般占48%,非常不满意占8%,不满意占6%。居民的社区环境仍待改善提高,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11.调查对象对居住在珠海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8%的居民感到很有安全感,56%的居民感到有安全感,38%的居民感到安全感不强,0%的居民感到没有安全感。珠海的社会治安总体令人满意,珠海居民感到有安全感。

12.健康水平提高。随着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改善,珠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非常满意为10%,满意为70%,一般占14%,不满意仅占6%。表明珠海市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使他们感受到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13.调查对象对珠海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2%,满意率为38%,一般占40%,不满意占6。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医疗服务有改善,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但仍待提高,为珠海居民创造个好的医疗环境。

14.家庭和睦幸福。调查对象感觉其的家庭生活幸福度非常幸福率为18%,幸福为64%,一般占12%,不幸福占4%,很不幸福为0%。家庭和睦也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家庭和睦也受很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的和睦幸福。

15.调查对象对其的事业取得的成就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4%,满意率为26%,一般占36%,不满意占14%。珠海居民的事业满意率低。

16.调查对象对其的业余生活满意度:非常满意为10%,满意率为62%,一般占36%,不满意占2%。这表明大多数的居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姿多彩。

17.调查对象对其的人际交往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为14%,满意率为72%,一般占22%,不满意占0%,说不清楚占0%。珠海居民的人际交往关系良好。

18.与过去相比,今年的精神紧张程度变化:42%的居民认为压力更大,8%的居民认为压力更小,34%的居民认为没什么变化,0%说不清楚。这说明大部分居民的压力增大。

19.对未来的幸福的信心程度。78%的居民坚信自己的未来将会比现在更幸福,18%的居民认为变化不大,0%认为不幸福,4%少数的居民则对自己未来的表示没想过,这说明大多数的珠海居民对未来抱有很大的信心,乐观,充满希望。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9)

[作者简介]王茜茜(1988—),女,回族,宁夏石嘴山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

1 获得数据和调查方法

1.1获得数据

本文以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个主城区的居民社区为调查范围,按照社区人口密度分布,运用社会拦截、等距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等方法,并结合2017年4月28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博览会”展开了银川市常住居民的问卷调查,共获取调查问卷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93.8%,如表1所示。

1.2调查方法

在问卷中要求居民对每项指标做出不同档次的选项,并赋予不同分值,分别将不同档次的选项记为n1、n2、n3、n4、n5、n6,计算出各级指标分值,即按公式1:

Sti=(n1×100+n2×80+n3×60+n4×30+n5×0)/(n1+ n2+ n3+ n4+ n5)

计算。其中“Sti”为各指标得分。

2 不同视角下的居民对宜居银川主观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2.1不同年龄的居民对宜居银川满意度分析

结合每个被访问者对问卷所涉及每道问题的选项,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宜居银川评价指标满意度存在差异,见图1。

由图1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存在较显著特征:30~39岁的青年人对银川市生活方便性的主观满意度评价最显著;30~39岁的青年人为银川市居住舒适性也较为满意,得分较显著,其次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50~59岁的人群对银川市居住舒适性和居住安全性的满意程度降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本市环境健康性满意程度最不显著,得分最低。这说明银川市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还是不能够满足居民们对健康环境的需求。

2.2不同阶层居民对宜居银川满意度评价

结合上述公式1,得出不同阶层市民对宜居银川的现状得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白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对宜居银川现状最满意。工薪阶层的市民对本市宜居现状的主观满意度略高。这类人群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普遍较高,同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城市社会优势地位。低收入的打工族对银川市宜居性评价最低,他们处在城市社会中的底层,与白领阶层的居民形成了强烈反差,造成对宜居银川现状的满意度最低。

2.3不同性别市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评价

银川市不同性别的市民对本市宜居性的主观满意度,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女性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普遍低于男性居民。这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的性格特征存在差异,相比女性而言,男性安全感较强一些,因此,男性居民对本市居住安全性的主观满意度高于女性。而在生活方便性方面,男性对本市生活便利设施最满意,得分最高。

2.4不同收入水平市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评价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评价,如图3所示。

收入水平在8000~9999元的银川市居民对本市的环境健康性和居住安全性两个方面变化波动最大,相对其他指标的得分满意度达到最低,因此银川的健康环境和居住安全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促进银川市宜居整体现状的发展。

2.5不同学历的市民对宜居银川主观满意性评价

不同学历人群对银川宜居度满意性评价变化十分显著,如表3所示。

银川市不同学历对本市宜居性满意程度得分存在变化特征: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学及大专<硕士及以上。其中在生活方便性方面,不同学历层次的市民对其最满意,但对环境健康性不太满意。这反映出多年以来银川市在生活设施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如医疗设施、中小学教育设施等,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银川市的环境健康状况。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法,对银川常住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主观满意度差异进行评价,可以得出结论。

银川市常住居民对本市宜居性的总体主观满意度评价达到了较好的水平,满意度最高的两个指标是居住舒适性和生活方便性,特别是反映在邻里关系和周边河湖景观两个方面,但银川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应不断地减少这两个方面的污染,加强本市的环境健康性。在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方面,银川市的居民们相对满意,而市民们对本市居住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健全防灾机制、加强城市应急火灾的能力和提高市民的防灾素质。

不同视角下的银川市居民对宜居银川的现状满意度不同。收入水平越高、学历越高的人对宜居银川的整体现状满意度越高,尤其在生活方便性方面,这部分人群满意度最高,但他们对本市的环境健康方面还存在观望态度。而30~39岁和40~49岁的居民特别关注银川的宜居水平,因为他们希望良好的城市建设能够为这组居民获得更多的效益。

因此,根据不同居民对宜居银川的不同需求,需要从多方面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一是发展便利公共交通为首位,由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对工作和学习等出行便利性的条件需求量比较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二是提升宜居城市舒适性,为广大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锻炼身体、休憩提供健康的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三是银川需要为居民创建安全的宜居社区,宜居银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外的事故,为了避免一些多频率的突发事件发生,如交通意外、火灾、紧急状况等,这些都需要尽量挽救居民的生命,减少市民的财产损失,因此提出建设安全社区和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和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浮,陈海燕.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15(4):20-24.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10)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市居民大众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沈阳市辖9个区,结合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的意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和平区、大东区和苏家屯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运用网络,大量收集大众体育、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资料和数据,给本文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

1.2.2访谈法

走访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了解沈阳市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沈阳市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建议和意见。

1.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等媒介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调查对象为政府体育管理官员、大众体育管理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居民等。

1.2.4数据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EXCEL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基于体育需求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素养本体的研究,笔者比较认同余智所提出的体育素养内涵,余智(2005)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并提出体育素养主要体现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素养的外显性主要表现为体育行为,而体育需求又成为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体育素养的量度应以体育需求为基础。对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应以居民体育需求为基本测量点,通过对参与型体育需求为主进行调查,进而反映出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的客观现状。

2.1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

沈阳市居民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包括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达到53.3%,一般满意达到41.3%,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达到55.5%,一般满意达到39.1%,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达到45.7%,一般满意达到48.8%,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达到30.2%,一般满意达到63.9%,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7%。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知道,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居民逐渐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较比其它满意度较高,对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较低。

2. 2体育锻炼频率、时间、时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每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数量达到83.2%,居民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数量达到16.8%。每周参加1次以下体育锻炼的数量占32.6%,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2.6%,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可以看出,参加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所占比例相当高,大部分人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多数集中在一小时以内,其中15分钟以下占18.9%,15-30分钟占23.3%,31-60分钟占44.4%,61-90分钟占7.8%,90分钟以上占5.6%。调查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多为晚上,占据58.9%,选择清晨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9%,选择中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7%,选择下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2%,时间不确定的占28.9%。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依次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占32.4%),缺乏余暇时间(占19.3%),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占19.1%),懒惰(占13.2%),场地不方便(占10.5%),缺乏体育兴趣(占10.3%),没兴趣(占8.8%),家务繁重(占7.4%),缺乏体育设施(占4.4%),身体很弱,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占2.9%),缺少运动群体(占1.5%),身体很好、不用参加体育锻炼(占1.5%)等。

调查得知,沈阳市居民余暇时间分配依次为:家务劳动(占43.2%),看电影、电视(占35.8%),逛商场(占20%),看书报、杂志(占11.6%),辅导子女学习(占11.6%),打麻将、跳舞、唱歌(占10.5%),养鱼、鸟、花(占8.4%),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占7.9%),旅游(占7.4%),参加社会活动(占5.3%),业余文化学习(占4.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占3.2%),美容美发(占2.1%)等。

2.3体育锻炼地点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中,利用公园、社区内的免费锻炼场地及设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60.9%,在自家庭院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4.1%,前往免费体育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2%,利用周边学校体育设施和单位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均为10.9%,有5.4%的居民会去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

2.4体育锻炼伙伴与形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依次为:朋友(占54.3%),家人(占25.5%),同事(占20.2%),没有锻炼伙伴(占8.5%),锻炼地点的伙伴(占7.4%)。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依次为: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占84.9%),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占14%),社区活动(占2.6%),加入体育俱乐部或辅导站(占2.2%)。

根据调查结果,反应出与朋友、家人、同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比例相当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自发参加体育锻炼为主。可见,大众体育的发展尚且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社会上体育的指导站、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场所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众体育工作者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46.8%的沈阳市居民在2014年至少参加了1次以上由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也有53.2%的居民未参加过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其中参加1-2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3%,参加3-5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8.5%,参加6-1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2.1%,参加11-2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2%。

2.5体育锻炼动机调查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生理情况、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因此大众体育需求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例如16-25岁年龄段,许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为了配合体育课提高体育成绩而进行的自我锻炼,以提高运动能力的比例较大。同时,青年人也把在运动场上的竞赛作为满足自己身体活动、满足自己成就需要的一种手段。而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为提高机体对抗环境的适应能力、防病治病,逐渐成为他们的体育需求。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减少由繁重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焦虑以及疲劳;达到愉悦感官、陶冶情操、调节情感的作用。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可以满足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等精神上的需求。

沈阳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人们对大众体育的需求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强身健体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61.1%,减肥塑身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20%,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18.9%,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娱乐消遣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均为10.5%。

2.6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目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名前10位分别为羽毛球(占41.9%),散步慢跑(占35.5%),游泳(占28%),乒乓球(占21.6%),篮球(占15.1%),器械健身(占15.1%),足球(占10.8%),太极(占9.6%),网球(占8.9%),排球(占7.2%)。这些项目基本属于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场地、器材等要求比较低,容易学习和控制。由此可见,沈阳市居民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项目的结构还有待优化。

2.7体育参与的其它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也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获得相关体育知识,这些获取方式依次为:电视节目(占64.5%),网络信息(占36.6%),与体育爱好者聊天(占8.6%),体育报刊(占6.5%),体育广播(占3.2%),购买体育(占2.2%)。

2.8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沈阳市居民2014年有69.9%的居民没有租用过体育锻炼场地,参加过俱乐部、培训班。

3全运赛事影响下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建议

3.1丰富运动健身项目

政府是大众体育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是唯一供给主体,需要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多元的供给主体体制。在大众体育服务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由经营者向管理者转变;由独断者向主导者转变;有重权力向重服务转变;由划桨者向掌舵人转变。政府的存在目的在于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因此,政府提供大众体育服务要把满足居民的大众体育需求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实际,并听取民众呼声,为本来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在社区增设符合居民需求的健身器材,增加新兴体育运动器材,请专业人员指导、传授运动技巧。政府可以开设新兴体育运动体验馆,让居民对新兴的体育运动有了解、体验的渠道,加速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更新。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健康生活”这一宽松政策下,企业可以创新产业链,抓住民众猎奇的心理,更新运动健身项目,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在新的运动项目上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活跃了体育市场。

3.2.稳抓消费增长点

沈阳市政府应根据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宏观调控市场,做到平衡市场消费,满足供需平衡。未来5年里,居民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表演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迎合居民的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表演的次数,建设专业场地或者利用专业院校已有的运动场地,举办或外请体育比赛、表演、表演赛等,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平衡政府收支。企业应稳抓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增加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械的供给,把握市场先机,创造利润,活跃经济市场。

3.3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

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调动居民参与大众体育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在各个社区等地增加体育宣传语,提供免费的体育运动场所和专业的裁判人员以供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或者为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社区或单位提供经济补贴,提供奖品,让更多的社区或单位愿意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企业可以提供高端的体育场地、器械租用,价格可以根据租用次数和件数的增加相应的降低。

3.4增加专业人员指导

沈阳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大众体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各类大众体育人才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需要。亦可以在专业体育院校寻找指导人员,在体育场馆或其他体育场地中免费指导居民参加基础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举措既可以保证指导人员的专业度,能够针对居民锻炼时的不足之处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居民能够更加专业的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因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的人群参与到大众体育运动中,使大众体育贯彻的更加深入。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指导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端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来满足精益求精、要求更高层次体育运动的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猛.城市居民大众体育发展潜力巨大――来自中部刘生省会城市的调查[J].中国统计,2013(4):53-54.

[2]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宫怀宇.论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及行为方式[J].焦作大学学报,2009(7):131-132.

[4]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4.

[5]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4-70.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篇(11)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1]通过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2]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便民服务的活用和创新,以期更好地展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3]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4]但是,由于社区便民服务存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5]政府管办不分离或者政府对社区投入缺乏、[6]社区建设不完善[7]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理清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探索政府与市场在社区和社区便民服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社区基层服务参考。

便民服务与居家养老息息相关。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承担了很多的工作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1991)》中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居委会还承担了宣传国家政策、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调纠纷、维护治安、了解基层居民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居委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人手紧缺、事务繁琐杂乱、项目实施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入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受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委托,课题组设计了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内容。在本文中,将会重点分析居委会常见便民服务设置情况、开展情况、居民知晓度、使用频率、使用满意度和便民服务宣传途径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样本分布与研究内容

关于便民服务需求与现状部分的数据收集方法,课题组在进行一系列二手文献研究之后,采用PPS抽样调查抽取了街道200余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剔除无效和不合格样本之后,共获得196份有效样本。

关于研究主题的“便民服务”,经过与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沟通,依据该社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调查问卷中便民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

1.便民设施。包括邮局、商店/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学校、公共卫生间、餐馆/饭店/酒店、运动/健身场地、居民活动室、老年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站、银行/储蓄所。

2.便民组织。包括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组织、义工组织。

3.便民生活。包括服务热线、聊天解闷、法律援助、纠纷调解、便民理发、婚姻介绍、幼儿园和儿童托管、育儿知识培训、公益讲座、治安巡逻、就业帮助、家电修理服务、食品配送服务、上门护理、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送餐、日托站或托老所。

二、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便民服务供给基础

便民服务包含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服务。综合来讲,居民的便民服务需要集中在对社区便民设施、(居民或居委会提供的)便民组织和便民生活三个方面。由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不同,街道和社区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服务内容多、服务事项杂、服务能力弱、服务评价低”的尴尬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众多的便民服务市场化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促进了便民服务的发展,减轻了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居民权益屡受侵害的情况,迫切需要居委会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必须看到,社区便民服务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市场差异化服务和便民服务之间并非不能并存,这也是目前西三旗街道努力探索推进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园的切入点。

(二)便民服务供给现状

便民服务中心和以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的开通,体现了西三旗街道在管理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西三旗街道作为拥有8万户籍人口、3.9万暂住人口、管理30个社区的服务机构,在便民利民服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尝试。尤其是提出的“社会创新园”概念,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竞争将便民服务内容更细致化和高效化。西三旗街道开设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该信息网主要面向居民提供便民生活的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可谓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本次问卷调查首先了解了西三旗街道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知晓、使用和满意度等需求状况:

1.便民设施的设置情况

便民设施是社区便民服务的硬件设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日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而以购物、就医、求学、健身、文化和金融服务为主的便民设施,就是保障“15分钟生活圈”概念得以推广和应用的重要举措。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西三旗街道被抽取调研的四个社区中,便民设施的覆盖率较高,居民对于该社区便民设施的15分钟可达性回答较为一致。西三旗街道的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需要(见图1)。除了老年大学之外,认为15分钟到达所需便民设施的居民比率都超过50%,尤其以对商店/超市/便利店、学校、餐馆/饭店/酒店和银行/储蓄所的15分钟可达性认可度最高。

2.便民组织的设置情况

便民组织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本次调研重点了解了居民对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义工组织等便民组织的认识。在回答“本社区有下列组织吗?”的问题中(见图2),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该地区没有“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组织”,而认为本社区没有“志愿服务组织”的比例最低,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同本社区存在志愿服务组织的便民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受到居民的认可度最高,但是社区也需要建立起维护老年居民自身权益的“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小组”等自我服务类型的组织。

3.便民生活

便民生活服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课题组深入了解了便民生活服务的设置情况。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常见的便民服务都可以通过拨打96156或者登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进行预约使用。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居民对关乎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民生活服务的知晓率并不高。在回答“当地有便民服务吗?”这个问题时,认为“当地有”的前三位便民服务是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分别占94.4%、76.5%和75.5%;除此之外,认为就业帮助、法律援助、便民理发和幼儿园儿童托管等便民生活服务“当地有”的概率均超过50%。而居民认为上门看病、上门护理日托站或托老所的概率最低(见图3)。可见在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社区便民生活服务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三)需求――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

为了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使用了问卷中的便民服务的使用状况、需要程度和满意度来进行观察,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1.便民设施

课题组首先了解居民对于“15分钟生活圈”等便民设施的可达性,进而进一步了解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但是,考虑到便民设施存在硬性便民设施,如农贸市场、超市和银行等,也存在一些软性的便民设施,如绿化、公共卫生和文化娱乐,而这些软性便民设施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存在,并不在“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中,因此,在考虑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需求满意度的时候,课题组将便民设施的概念进行了扩展。通过多重响应分析,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表现为:居民对社区便民设施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有交通状况、治安环境和便民购物,其中交通状况和便民购物属于硬性便民设施;而排在居民满意度较低的后三位的分别是公共卫生、环境绿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其中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属于软性便民设施。也就是说,目前的西三旗街道较好地落实了“15分钟生活圈”概念,在便民设施的配备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对于硬性便民设施的需求,但是也需要在软性便民设施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需求。

另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并无显著性差异,反而性别和健康状况在对于便民设施满意度的评价方面有着差别。女性的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

2.便民组织

被抽取的西三旗街道的四个社区中,志愿服务组织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同意所在社区有相关便民组织的居民中(见图4),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义工组织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9.89%和61.77%,但儿童活动组织、老年人维权小组、老年人协会即使有,居民“从不参加”的比率也非常高,超过4成。除众所周知的志愿服务组织之外,西三旗街道便民组织的参与率和认可度都较低。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虑到“志愿服务组织”的高参与度,可能的原因是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知晓率低直接降低其参加便民组织的需求;二是现有的便民组织的相关活动或者设置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需求。因此,西三旗街道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便民组织的资源,扩大社区基层便民组织的影响力,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组织的知晓率和参加程度都比较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也与社区便民组织的设置和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有样本反映,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会通过社区内部自发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得到解决,而这种来源于非家庭成员式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其实就是社区便民组织的雏形。虽然现有的数据并没有表现出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较高需求,但是社区便民组织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只要社区和街道进行适当的组织、引导和扶持,社区便民组织定会得到发展和壮大。

3.便民生活

从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需求方面来看(见图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治安巡逻、家电维修服务和便民理发,有这三项需求的居民也均超过了5成,分别为59.7%、53.6%和53.1%,有婚姻介绍需求的居民比例最低,只有2成的居民选择了此项,这与我们的被访者年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对于婚姻介绍的便民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20~35岁的适婚年龄阶段。居民回答“使用过”的前三位便民生活服务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便民理发,这与表示“需要该项便民服务”的比例较为一致,可见,对于本次调研的居民群体来说,对治安巡逻、公益讲座、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均属于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服务类型,因此,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为居民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的监督,以切实保证居民享受该项服务时的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社区和居委会需要发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提前把好“服务质量”这道门槛。

居民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前三位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满意度分别为71.4%、49.0%和36.7%。综合图5的数据来看,社区居民使用情况较好、需要程度较高的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如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中的治安巡逻的使用情况、需要程度和满意程度的评价表现出一致性。课题组认为,在加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框架指引下,可以以“治安巡逻”的组织和使用的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推广复制,以加强对其他便民生活服务的运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便民生活服务“榜样的力量”。

(四)路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途径

社区的便民服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文明社区、智慧社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决定了便民活动开展的效果,也就决定了文明、智慧、和谐社区建设效果。通过本次调研的“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社区服务的?”发现,传统的“社区宣传栏”、“邻里告知”和“社区宣讲活动”依然是被调研社区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主要宣传渠道,分别占30.7%、23.4%和23.1%,而通过“社区网站”知晓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的比例最低,只有4.9%。这其中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使用社区便民服务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尚未熟练使用网络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相对于老年人,中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的差异服务,而对便民服务的依赖性较低,因此,已经熟悉使用网络的他们反而会较少关注社区服务的供给。但是,随着未来熟悉计算机和“科技依赖症”一代进入老年,“社区网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途径,也将是市场化运作企业的一个必争宣传入口。

可见,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目前西三旗街道迫切需要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扩大居委会和社区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明、和谐、友善的街道环境。

(五)反馈――居民对于社区便民服务的反馈

为了了解居民对于街道和社区对于便民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在问卷设计中设置了“您认为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和“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这两个问题来获取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反馈。从多重响应的数据结果来看,居民认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是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个案选择比例接近60%,其次是认为社区便民服务“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意,不够多样”,个案选择比例也接近六成。因此,在可以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措施方面,“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了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措施。

在居民的认识当中,在基础的便民服务中加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继续扩展社区的组织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是发展便民服务的紧要任务。居民希望通过扩展便民服务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形式和引入市场化运作来提高其享受便民服务的积极性和效率。而目前西三旗街道的社会创新园就是试图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提升便民服务,这与居民的期望不谋而合。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了解了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居民了解服务的路径和对便民服务的期待,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已有的便民服务的问题。以西三旗街道作为一个“样板”,研究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途径对社区便民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

首先,街道和社区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及周边各类资源,促进基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便民服务。

其次,社区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但是也需要加强对于“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等软性便民设施的投入建设;志愿者服务组织等便民组织发展较好,其他便民组织的发展并不成规模,需要加强对便民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在便民生活的众多服务内容方面,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服务设置方面还比较薄弱,建议街道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强化。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平衡社区便民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再次,街道或者社区居委会作为第三方要引进便民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做好便民服务的价格公示,做好服务监督。考虑到社会创新园的建立(引入市场化运作)会为西三旗街道的便民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产业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而“社会建设文化先行”,我们建议西三旗街道可以摸索将现有的产业-政府-居民之间的互动发展为产业-学术-研究-政府-居民的互动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社区便民服务的规划、发展、提升和推广的过程中来,争取将产学研民的社区便民服务创新互动模式建设成具有示范性效果的特色便民服务创新火车头。

参考文献: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142-144.

马飞炜,卢福营,李莉.便民服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以浙江省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4):100-103.

吴燕民.中国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5:12-19.

吴秋君.城市老年社区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