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19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1)

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技术,提供有效数据交流共享平台,对每个环节全方位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出存储信息的数据库,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信息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组织形态、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思想的变革,近几十年来,信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领域已经开始飞速发展。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很多建筑单位对于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不足,其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此外,目前为建筑工程开发的一些信息化软件操作复杂,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这是导致建筑工程的人员参与度较低,从而致使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急需改变。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存在问题

(一)仍采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运行程序较难适应于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企业提供统一的管理模式,而部分企业在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程序没有很大改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有的企业只在单方面要求信息化满足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的发展偏离了应有方向,没有达到发展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二)缺乏研究开发信息化的能力

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的开发是投入巨大的任务,除了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非常高,因此,对于一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见效慢、投入大以及建设周期长,通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信息化的开发能力。同时由于信息化的研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即使委托专业单位开发或者从外部购买也需要较高的成本,而这样的投入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很难收回,这是阻碍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信息化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没有出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统一标准,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无法进行有效信息交流,资源得不到优化、整合,因此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缺乏信息化统一标准。在建筑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中统一信息化标准,不同软件信息无法在企业不同部门间共享信息资源,各环节信息数据无法进行有效交流、相互关联,很多基础工作在工程管理的不同环节重复进行着,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数据的质量。

(四)建筑工程信息化存在误区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化误区就是只要有了计算机、局域网就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大部分建筑工程主方、设计施工方以及监理方的信息交换仍然采用纸介质来进行交流,而没有因为推进信息化而有所改变。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根本前提就是必须数字化,信息化交换必须是在电子介质或网络上来进行交流。而现阶段建筑企业信息化充其量只不过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工具,并没有带来任何工作模式的改变。

三、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建议

(一)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一体信息化系统

受建筑行业工作程序的影响,项目在招标过程中应采用大量的地方行业定额,这些内容管理信息化体系庞杂、数据量大,运用标准灵活,是各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内容。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定额成本、计划进度、资金、质量安全等内容,是工程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在研发、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上内容影响,突破建筑工程各部门单一应用的局限,科学地将各项内容有机地统一联系起来,实现各项目部与各相关工作关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一体信息化工作环境。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开发研发能力

在如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研发能力,这就需要企业适时引入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建筑行业要以最经济、最合理的资金投入,加快更加适应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国产建筑信息化软件和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争取开发出符合建筑行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系统,做到性价高和符合实际。比如,有些建筑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并自行开发了信息化系统,还有企业引进了专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应用。

(三)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建筑工程模式

信息化管理过程是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流动、传递信息的过程,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都是以书面通知、电话等方式缓慢和重复进行,任意环节信息的获得在有关部门的协作下才能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所降低。为了避免出现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重复工作,加快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从而保证信息传递质量。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必须以数据为中心,项目参与者工作职责、内容以数据为依据,实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信息化项目,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信息化系统将实现建筑企业业务的自动流动。

(四)建筑企业在观念上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中.不同建筑行业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需求出发,确定本企业的信息化,不可盲目照搬。目前,有的建筑企业建立了局域网和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大部分企业还只限于使用工程招投标系统、财务管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单项办公应用软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今后,企业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已有的信息化工作成果,使用数字化,同时结合公司新发展战略,展开具有前瞻性信息化基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享受政府和社会的公共资源,参与社会电子认证体系和信用系统采用网络公共服务数字化系统。

总之,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将其管理模式信息化是其改革创新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球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遵循一定的研发步骤是开发高质量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系统的根本保障,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 通过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因此,不断加强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建筑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必将会完善自身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带来整个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惠钦.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J].施工技术,2008.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2)

0 引言

软件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极为复杂,尤其是在重新设计并实现一个全新的软件系统时。这与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精力颇为相似。大型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地协调相关资源,成为管理者的一大难点。在软件工程中,我们通过结构化需求分析,将各种模块、数据展示在数据流程图中,使得各类资源一目了然。将此方法运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可以更科学地实现资源配置和劳动力管理。

1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SA)是由美国Yourdon公司提出的适用于分析典型的数据处理系统,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系统定义的分析方法。其通常与L.Constantine提出的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方法组合使用,即SASD方法。Yourdon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最广泛使用的软件开发方法。SASD首先使用SA对整体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利用SD方法进行总体上的设计,最后根据项目分析需求进行结构化(标准化)编程(Structured Programming,SP)。

1.1 结构化分析方法定义: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 Method,SAM)是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开发方法。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有结构化分析(SA)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等方法。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

1.2 SAM的基本思想:SAM要求项目系统的开发工作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使用一定的图标工具,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是把项目系统当成一个大的模块,然后再根据分析、需求和设计等不同要求,进行模块组合或者分解。其主要注意力在于如何将项目复杂的各个要点通过 “分解”和“抽象”的两个基本手段降解为开发人员可以顺利掌握的程度。可以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不同属性的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这就是分解的目的。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属性,可以考虑略去细节,以后再逐步添加细节,直到涉及到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抽象”。

1.3 SAM研究方法:①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em DFD),数据流程图由数据流、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源/宿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数据流是有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用箭头表示,是描绘数据流程图中各种成分的接口。数据加工是对数据执行某种操作或变换,是把输入数据变成输出数据的一种变换。数据存储并不等同于一个文件,它可以表示文件、文件的一部分,数据库的元素或记录的一部分等。数据源又称终点代表系统之外的人、物或者组织。②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定义的集合。数据字典是结构方法的核心。③E-R图包含实体、关系和属性等3种成分。这三个成分来理解现实问题,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④判定表、判定树。判断树是判断表的变形,一般比判断表更直观、易于理解。判断树代表的意义是:左边是树根,是决策序列的。

2 建筑工程项目结构化分析

2.1 建筑工程项目基本流程。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流程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①建设单位在办理开工报告之前向负责质量监督的质监机构办开工手续,取得合法的开工手续。②项目正式实施前的方案设计、报审。③建设单位将相关工程文件提交到建委后,质监机构审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同时核查开工条件,通过之后,核发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开始正式施工。④基槽开挖完毕后,建设单位通知质量监督机构验收事宜,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基槽土质(桩基)情况进行验收、签证后,转入基础工程施工。⑤基础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通知质量监督机构验收事宜,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签证后,转入上部主体结构施工。⑥建筑主体工程完工后,通过验收、签证后,进入装饰工程施工。⑦工程全部完工,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自验后提出报验申请,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协商同意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初验合格后,将质量评定文件和该全部工程竣工技术资料报送质监机构,质监机构对竣工技术资料进行核查,并与建设单位协商确定工程竣工验收时间,经现场核验质量问题整改完毕后,签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书。

2.2 建筑工程的特点:①复杂性。建筑工程项目属于资金、人力密集型项目,其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极为复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②系统性。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多个不同阶段的子项目组成,具有良好的可拆分性。③顺序性。建筑工程子项目一环一环紧扣,决不允许跳过顺序施工,否则就会形成空中楼阁。④时间性。建筑工程具有极度的时间效应,在不同的时段完成不同的子项目。

2.3 建筑工程项目有多个子项目组成: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楼宇智能系统等。这些子项目还可以拆分成多个下级子系统,具有非常完整的独立性。

3 结构化分析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都是以完整系统或项目为基础,通过结构化分析方法或施工方案达到完成项目目的。

3.1 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统一性。①产品实体化。软件工程项目产品是软件,建筑工程项目产品是建筑物。二者都是由相关实体组成。②系统复杂化。软件工程产品是多个复杂的子系统组成,建筑物是由多个复杂的子项目组成。③独立性。建筑工程项目和软件项目一样各个部分可以独立划分,如建筑工程可以划分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等独立子系统。④模块化。可以将建筑工程各个子项目看作是软件系统中的子系统,然后将子系统又划分为不同模块。⑤使用工具相似性。工程项目使用网络计划制定各种施工节点和进度,制定施工流程。

3.2 应用分析。通过引用结构化分析中数据流程图的模式画出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图,以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业务流程为例,图1。

如图所示,通过画出质量监督管理业务流程图就可以使管理者能更为清晰地了解其业务流程,可以使建设单位通过一张图表便捷地解决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引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来,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便捷的图表浏览,舍去了更多繁琐的文字。

通过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可以使建筑工程流程更加顺畅,为建筑工程走向科学化、标准化、便捷性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宁.软件工程实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25-56.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3)

关键词:税收管理  偷税漏税  建筑业  项目管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建筑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骨干税源。但由于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环节多、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工程作业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向税收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范围狭窄,部分工程项目控管缺位,税源大量流失

传统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税务机关仅能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在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纳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项目税收管理缺位。同时,施工单位即便是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纳税申报,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费收入纳税,故意隐瞒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优质工程奖励资金等应税项目。例如,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2006年度先后承建了2处商品房开发工程和某开发园区的排污沟渠施工工程,该公司只对商品房的土建收入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其他较为隐蔽的收入则未进行申报纳税。

(二)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设置尚待规范,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施工单位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机关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但对单个工程项目价格构成不能准确掌握,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往往选择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某区地税局在建筑业税源普查中发现,该区上年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8亿元,建筑行业实际纳税8 000万元,漏征税款3 000多万元。

(三)欠缺部门配合机制,管理措施乏力,税收政策执行困难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利,致使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工程立项、招标、开工、资金投入、承包合约等相关情况,这就限制了税务机关职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税务机关只有通过后期的问询、观察、检查等来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税务机关才着手进行调查的管理滞后问题,从而造成工作被动,税收严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建筑企业出借或变相出借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30个工程处,该公司对其中17个挂靠工程处实施松散管理,该公司只是在工程处以公司名义承揽工程时收取管理费,不能准确掌握各工程处的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的挂靠工程处进行外调时发现,17个挂靠工程处2006年度隐瞒收入4 500多万元,偷漏税款200多万元。

(二)建筑业施工环节众多,管理链条漫长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勘察设计、桩基、土建、水电暖气、内外部装修、装饰灯光、消防、楼梯等众多环节。单项工程跨年度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存续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入库税款现象大量存在。

(三)部分环节经营方式隐蔽,作业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零散,流动性强、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经常进行野外作业,施工企业往往心存侥幸,对部分比较隐蔽的经营行为隐瞒不报。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经营动态,每每出现税务机关疲于事后追讨但偷逃问题又屡屡发生的问题。某建筑企业承揽水利部门发包的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水利部门为减少工程费用,允许施工企业以河沙销售收入抵顶部分工程款,由于该工程属于野外作业,而且核算方式复杂,税务机关不能够提前介入,施工企业完全隐瞒了该工程收入。

(四)企业纳税意识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由于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导致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五)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税务部门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和协调,对工程建设的情况不能及时沟通,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在竞招标过程中地税部门存在着空白点。建筑工程实行竟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招标。而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不能从源头上掌握单项工程施工计划,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施工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建立委托关系、对建设单位取得发票检查不力;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因而也无法确定最终应缴税金。

三、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导致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今后要坚持以建设项目为控税载体,以双向申报、双向管理为核心,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抓手,依托信息化平台,努力构建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模式。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4)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逐步成为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重要税源。但是,在建筑业对税收贡献日益增大的同时,由于建筑业的自身特点,给建筑业税收征管增添了许多难点。本文对建筑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建筑业税收征管的现状

(一)税源控管缺位

1.部门配合机制缺位,管理措施乏力。税务部门与建设、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对建设工程的情况未及时沟通。给税收征管带来了诸多隐患。第一,在竟招标过程中税务部门未及时介入。建筑工程实行竞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色。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而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但税务部门却不参加竞招标过程,导致不能从源头上把握建筑工程的施工计划,难以对纳税人的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第二,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项目的最终造价,从而确定最终应缴税金,不能及时清缴税款,保障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2.建筑工程项目分散,挂靠、分包、转包项目多。控管难度大。由于建筑项目开发周期长、工程项目流动分散,建筑工程在立项时,虽然在建委、计委、税务等部门均有登记,但是承建单位并未登记,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工程项目开工、进度、完工结算情况。而且一个外来经营建筑企业往往有多个工程项目。但是这些工程项目大部分都是挂靠经营的。工程承包者向建筑企业支付一定管理费,利用建筑企业的名称开展建筑业务,开具建筑业发票。还有一些异地工程。工程的分包、转包不规范。甚至一项工程多次分包、转包。分包、转包情况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备案。造成了税收控管难度大。

(二)征纳秩序混乱

1.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利用“甲方供料”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的作用,许多建筑业纳税人想尽办法利用政策制度不完善和行业特点,为了谋取私利,不惜以身试法,偷逃国家税款。尤其是建筑企业往往利用“甲方供料”延迟缴纳税款或偷税。现在有一些建设单位(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自己提供建筑材料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约定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建筑业中的“甲方供料”现象。按照现行营业税条例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才办理“甲方供料”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然而这些建筑材料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已经竣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却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滞纳国家税款。甚者更有少数单位在工程结算时,由建设单位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筑安装发票纳税。偷逃国家税款。从税务稽查部门了解的数据显示:每年税务查补的偷、漏税款中有近30%与建筑业有关。

2.不同辖区行政争税造成建筑业税收大量流失。在部分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为紧张,同级行政存在相互之间争抢税源的情况。为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少数财政部门许诺对不应属于本级财政收入而在本级财政入库的外来税款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即俗称“引税”。在利益的驱动下,少数建筑安装企业通过注册假建筑企业、签订假分包合同、转开建筑安装发票等形式,在各级税收预算级次之间相互转换财政收入。“引税”行为一方面扰乱了国家财政税收经济秩序,造成各级财政名义收入很高,实际可用财力却非常有限,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入了私人的口袋,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另一方面无形中助长了偷税行为的产生。少部分建筑单位利用分包工程,在总包单位转出工程收入减少利润,在分包单位采用税款体外循环、收入不入账等形式偷逃国家税款。也有部分建筑企业。虚开建筑业发票,在享受“转、引税”返成的同时,同时也虚增建筑成本,虽然多缴了部分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所得税大量的流失。

(三)税收管理手段不足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5)

二、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一)分析方法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都采用李克特量表所提出的五级量度,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针对上述提出的理论模型,考虑到变量的可直接测量问题,采用潜变量的测量方法。同时考虑到变量之间存在多变量关系问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起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分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节约情况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构成重要性分布,进一步明确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笔者对国内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情况展开调研,利用SPSS17.0软件和AMOS软件对选取的约210个样本进行分析(对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进行问卷调查的样本),以求更客观地分析影响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因素的构成,更准确地测定其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笔者通过走访建筑企业以及拜访建筑工程项目经理以及工程造价相关专家,为展开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对近六十个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数据。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网上调研主要是区域比较远的地区,利用朋友资源展开调研。

(三)影响因素指标设计根据前述概念模型,对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三、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调研共收到110份问卷,对问卷进行了整理,提取了104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利用SPSS17.0对样本进行总体α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9,符合信度要求,说明获得的数据是有效的。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影响因素赋值后,结合构建的概念模型,在AMOS17.0上画图,并导入数据,进行运算分析,这些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3:从表4可以得出,上述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这说明这些因素是构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一步的分析,尤其是AMOS进行的效应分析认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中的体制性成本对物流费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依次是物流技术的创新、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成本和保管费用等,他们对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控制也有着重要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控制好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必须从改善建筑材料物流体制,提高物流技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等环节入手。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筑工程造价中应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工作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建筑行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建筑工程施工主体应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工作,不断健全建筑材料物流过程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建筑材料物流运输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建筑材料的物流效率。一方面,加强对工程造价中物流成本的核算,真正将建筑材料物流成本控制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的内容上。另一方面,应重视物流成本的监督工作,将各个物流环节中产生的物流费用做好与其预算的对比,并及时改进,将业余成本产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二)改进建筑材料物流的体制机制国内物流现代化的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物流体制落后产生的额外成本还比较多,因此要改进国内物流体制机制,降低物流环节繁杂的收费,真正降低物流成本,如取消一些公益性公路和路桥的收费等,另外对于物流环节征收的税费应予以减免,一方面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有物流需求的建筑工程方降低成本。

(三)提高建筑材料物流中的技术创新力度建筑材料的物流与一般物流还有着不同之处,如环保的要求,因此,在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物流技术,如散装水泥罐车运输、水泥预制构件加工、预拌混凝土直接配送建筑工地等,推动建筑材料物流发展。另外,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在建筑材料物流中的运用,如以建筑材料供应链上企业的信息网络为切入点,以物流配送为纽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建筑材料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络,达到组织高效、业务运转方便、物流配送快捷的目的。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6)

中图分类号:TU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29-01

引言: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当事人的过错,使得建筑物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给建设单位(或业主)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事件。 根据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鉴定暂行规定》第 2条:凡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工程,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由此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 5000 元(含 5000 元)以上的为工程质量事故。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不仅影响到整体建筑的质量安全,制约了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进程,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国家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1、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安全。然而,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相关的质量监管机构不健全,甚至出现质量监管机构重叠,质量监管人员冗余的不良现象,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职责权限又不明确,导致监管人员敷衍塞责,甚至互相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水平和监督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无法全面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导致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埋下很多安全隐患,进而引起质量安全事故。

2、建筑工程质量相关法律法规问题

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且现有的建筑相关法律执行力度不足,这是引起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根源。具体而言,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基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规范标准等相关内容组成,其中《建筑法》作为基本法,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但是却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和建筑工程项目实践操作流程相匹配。而且,国家也没有明确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后,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作引导,同时又缺乏法律制度保障,致使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纠纷,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市场发展秩序。

3、建筑工程施工操作流程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是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需要遵守先勘探、在设计、最后施工的工作流程。但是,在我国很多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工作都不到位,没有对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甚至违反施工操作流程,同时又忽略了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标准以及施工技术要求,比如水泥、砂子以及水等配比没有遵循质量标准,导致混泥土性能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从而埋下质量安全隐患,导致建筑工程项目陷入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困境。

4、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素质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施工技术人员不足,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低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他们普遍缺乏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整体认知,而且相关的施工技术不熟练,无法配合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农民工流动性又大,不便于统一的管理,施工高技术人员与普工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无法进行及时的技术经验交流,从而导致建筑行业施工人才结构失衡,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发展面临人才困境,无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5、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安全最为直接的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材料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便会埋下众多质量安全隐患,轻者会影响建筑工程表面美观,重者会导致建筑工程结构畸形甚至发生倒塌,后果不堪设想。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果为了节约施工成本开支,而廉价购进劣质钢材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就会引起建筑断筋、开裂甚至墙体变形等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如果使用的建筑砂子纯度不足,杂质含量高,则会引起建筑顶部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长期发展进程

二、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相应防治对策

1、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体系

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体系,一方面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智能,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并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促进监管方的协调合作,全面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还要规范施工操作流程,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合理有序的开展,并通过自主研发或者是引进国内外新近的施工质量监管技术,及时地发现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排除质量安全隐患,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高质高效地有序开展。

2、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建筑领域的相关学者对《建筑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违反建筑法相关规定而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企业,建议不要仅仅采取抵减企业资产或者罚款的处罚方式,应该进一步追求企业法人代表以及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引起企业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视程度。同时,建议统一建筑法与合同法在建筑质量保证期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而提出了完善建筑法内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一些详细法则。希望能引起国家的重视,不断的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3、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材料方面的质量监管工作

首先,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技能,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建筑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正确认知,促进施工人员之间积极进行经验交流,主动地学习并提高自身的施工技能,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要加强建筑施工人员整体技能的培训,尤其要注重岗前培训,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具备基本的施工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施工经验,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施工技能和水平。

其次,要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质检,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规格以及数量等完全符合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标准以及施工技术要求,排除材料问题因为的质量安全问题,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质量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人身安全问题,需要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建筑相关企业以及建筑施工人员的相互协作,从制度、法律、技术、人员等方面出发,实行全方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维护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质量安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29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52- 02

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建筑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必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了优势,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开发,设计等都是一大帮助。建筑工程本身工程量庞大,工程的信息量很大,这样一个情况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管理势必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效率和完善工程的进度。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1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时间也不过近些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还相对来说只局限于某些部分,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认识还不够深刻,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接触不够,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涉及的领域还只局限于一些事务的信息化管理与交流问题。对建筑行业的负责人来说,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的监控、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忽略信息技术在这些细节上的运用造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进展不深,发展不起来。另外,相应的软件开发还不够到位也是导致行业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软件开发跟上时代的同时,也要做好方向的把握。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开发还相对较少,这样就直接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不够的全面。软件开发要加快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发展进程,要积极研发相关产品,只有高效可行的相关软件得以开发,才能提高建筑行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企业负责人的认知要不断地提高,行业发展还是要靠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才能有所发展。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关键的,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行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的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方面上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在软件开发不断完善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正在不断地发展。然而,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但是,相信未来几年,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会发展得更好。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运用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并且差异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想,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不仅是人的意识还是企业的认知都相对的比较局限,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面积较小,这样就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差异。这样的现状需要加以改善,政府也要相应地加以干涉。要倡导信息技术走进建筑行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研发要与时俱进,要加大发展速度,寻求各地区相对小的差异发展。要协调各地区的综合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落实

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要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复杂,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解决这些复杂的流程管理问题。另外,建筑工程的数据量庞大,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供资料查阅和管理。如何灵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性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建筑工程实施之前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来做好充分准备。建筑工程管理还有注重成本的控制,成本的计算、优化、控制问题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最优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要求准确无误的工程进度管理,这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建设就更加方便。建筑管理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不断地加以改善,要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研发通用系统,还要针对不同建筑工程,实现工程管理的最优化管理。数据中心的建立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一,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很多的相关资料,对建筑工程的进程发展相当重要。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就首先要落实哪些可行的部分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是很好的辅佐条件。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要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管理手段,另外,要将各个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对象完整、全面、有序的工作流程。信息技术要科学地加以运用,实现各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系统化管理,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工程细节,统筹大局,才能实现各个模块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监控好建筑工程的实施建设。

3 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在于实现管理平台多样化的问题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多方利益问题。有的涉及到政府、群众等等。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工程管理要实现多样化管理平台,要充分考虑各方的需求,从不同需求的方向考虑建设不同的管理平台,从而充分实现有效的监控、汇报、综合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多样化建设对协调多方利益起到很大的作用。管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的需求,只有统筹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才能够照顾到不同的人群,才能实现各项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总而言之,只有统筹各方利益,实现有效的监控,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才能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8)

0 引言

建筑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以美国为例,其38%的主要能源消费及城市固体废弃物(1997年)中的65%是与建筑运行有关的[1]。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建筑能源消耗量约占总能源消耗量的30%~40%,而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也占到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近1/3[2],如表1[3]所示。而绿色建筑以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恰恰使得建筑能源消耗和污染问题迎刃而解。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自颁布实施以来,在“十一五”期间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累计评价项目数量已达到近五百多个,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进入“十二五”,国家又陆续制定了若干发展绿色建筑的重大决策,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4];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又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并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推进绿色建筑发展;2013年1月1日,国务院以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再次体现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高度重视。

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流程简介

1.1 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 申请单位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 评价单位

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 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 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具体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1.4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

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 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 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

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

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 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

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

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 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 结论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了建筑领域,这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最终鉴定性的评定,其更大的作用应体现在对绿色建筑开发全过程的指导性,使项目的各参与方明确认识何谓达标的条件,如何更好地进行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评价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和分阶段指导、分阶段评价的改进的对策,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职责,这将对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评级机制,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Scheuer,Chris W,Keoleian.Gregory A. Evaluation of LEED 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s,NIST GCR 02-836(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s Center fir Sustainable Systenms,september 2002).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9)

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建筑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必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了优势,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开发,设计等都是一大帮助。建筑工程本身工程量庞大,工程的信息量很大,这样一个情况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管理势必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效率和完善工程的进度。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1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时间也不过近些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还相对来说只局限于某些部分,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认识还不够深刻,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接触不够,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涉及的领域还只局限于一些事务的信息化管理与交流问题。对建筑行业的负责人来说,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的监控、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忽略信息技术在这些细节上的运用造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进展不深,发展不起来。另外,相应的软件开发还不够到位也是导致行业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软件开发跟上时代的同时,也要做好方向的把握。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开发还相对较少,这样就直接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不够的全面。软件开发要加快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发展进程,要积极研发相关产品,只有高效可行的相关软件得以开发,才能提高建筑行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企业负责人的认知要不断地提高,行业发展还是要靠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才能有所发展。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关键的,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行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的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方面上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在软件开发不断完善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正在不断地发展。然而,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但是,相信未来几年,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会发展得更好。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运用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并且差异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想,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不仅是人的意识还是企业的认知都相对的比较局限,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面积较小,这样就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差异。这样的现状需要加以改善,政府也要相应地加以干涉。要倡导信息技术走进建筑行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研发要与时俱进,要加大发展速度,寻求各地区相对小的差异发展。要协调各地区的综合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落实

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要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复杂,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解决这些复杂的流程管理问题。另外,建筑工程的数据量庞大,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供资料查阅和管理。如何灵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性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建筑工程实施之前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来做好充分准备。建筑工程管理还有注重成本的控制,成本的计算、优化、控制问题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最优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要求准确无误的工程进度管理,这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建设就更加方便。建筑管理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不断地加以改善,要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研发通用系统,还要针对不同建筑工程,实现工程管理的最优化管理。数据中心的建立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一,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很多的相关资料,对建筑工程的进程发展相当重要。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就首先要落实哪些可行的部分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是很好的辅佐条件。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要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管理手段,另外,要将各个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对象完整、全面、有序的工作流程。信息技术要科学地加以运用,实现各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系统化管理,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工程细节,统筹大局,才能实现各个模块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监控好建筑工程的实施建设。

3 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在于实现管理平台多样化的问题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多方利益问题。有的涉及到政府、群众等等。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工程管理要实现多样化管理平台,要充分考虑各方的需求,从不同需求的方向考虑建设不同的管理平台,从而充分实现有效的监控、汇报、综合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多样化建设对协调多方利益起到很大的作用。管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的需求,只有统筹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才能够照顾到不同的人群,才能实现各项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总而言之,只有统筹各方利益,实现有效的监控,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才能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10)

2016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明确,从2016年5月1日起,将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提供建筑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区分简易计税方法和一般计税方法,分别适用3%和11%的差异化税率。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或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或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营改增”政策会对建筑施工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营改增”后建筑施工行业税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取截至2015年12月31日沪深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五家建筑施工企业为样本(剔除未公布成本费用明细的企业),以其2015年年报为数据来源,假定材料中90%为适用17%增值税税率的材料,剩余10%为适用3%增值税税率的材料,分别按照成本费用可抵扣比例(即可取得满足抵扣条件的专用发票比例)为90%、95%,对“营改增”前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率进行测算,结果见下页表1。如表1所示,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税负高于“营改增”前。增值税税负率直接受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影响。而可抵扣进项税额又取决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抵扣率的高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减轻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已于2016年2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准备工作的通知》(建办标[2016]4号),明确“营改增”后工程造价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工程造价=税前工程造价×(1+11%)。其中,11%为建筑业增值税税率,税前工程造价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和规费之和,各费用项目均以不包含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价格计算,以通过价税分离调整还原建筑工程的造价。如根据该公式调整建设工程计价,按一般计税方式,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成本费用必须要达到税前工程造价的72.7%才能保持与营业税的税负持平。经测算,2015年前五大上市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酬、折旧和摊销、利息等不可抵扣成本费用占营业总成本比重接近10%,见下页表2。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结构的特殊性,且目前的市场尚不规范,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率偏低,增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人工成本较高。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约占工程造价的10%―20%。尤其在目前工人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人工成本更是水涨船高、逐年攀升。由于人工成本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缩小了建筑施工企业进项税抵扣的范围。此外,在人工成本中,除了企业正式员工外还包括劳务人员的工资。如果企业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劳务派遣单位选择差额纳税,则该部分人工成本也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二)贷款利息和试点前存量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可抵扣。近年来,由于建筑业不景气和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建设方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带资垫资的情况时有发生,PPP模式下更是要求建造方带资建设,且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押金等。为了满足资金流的需求,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需贷款融资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但由于贷款利息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造成企业税负增加。此外,在“营改增”之前建筑施工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属于增值税抵扣范围,其相应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折旧和摊销也不得抵扣,也将大幅度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

(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难度较大。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大规模使用的混凝土、砂石等材料主要是由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垄断经营,而这些供应商一般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只能提供低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支付成本中相应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税负增加。

(四)无法及时取得进项税发票。鉴于建筑工程结算的特殊性,在工程开工前建设方一般先支付一定比例的备料款,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开出发票作为收取工程款的依据。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暂时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从而造成提前缴纳部分税款。工程完工后,建设方并非立即支付工程款给建筑施工企业,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而税务机关对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的确认,一般是按合同约定或工程进度来确认。这就使得建筑施工企业不仅需要垫付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还要垫付未收回工程款项部分的税金。且由于未收回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也延迟对分包商、材料商的付款,导致无法及时足额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加剧企业现金流紧张。

二、“营改增”对建筑施工行业现行业务模式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对现有工程承包模式产生冲击。目前,建筑施工行业较多采用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挂靠方式,资质企业进行挂靠管理,施工方实际经营管理。资质企业提供资质挂靠、收取管理费,基本不参与项目的具w管理和日常经营。因此资质企业一般难以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风险。一是进项税发票不足的风险。工程项目的材料、劳务、机械等费用的发票由施工方开具,无法确保取得足够的发票。二是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施工方一般通过私立名目购买发票冲抵资质企业的账务取回项目收益。资质企业难以管控施工方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违法行为。三是进项和销项不匹配的风险。资质企业难以实现销售发票开具和进项发票取得的时间匹配,不能及时抵扣进项税额,加剧企业现金流紧张。

(二)“营改增”对异地经营模式产生冲击。在实际操作中,建筑施工行业异地项目多数通过设立独立核算的子分公司进行经营,子分公司以总公司的名义承揽投标工程,工程收入和工程成本都在分公司独立核算。“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异地经营项目不能在建筑服务发生地开票缴税,而应在机构所在地开票,并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增值税,然后在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这就使得异地的子分公司必须以总公司的名义签订合同和开具发票,由总公司抵扣所有的进项税额,否则无法保证增值税主体一致,实现“货物、劳务及服务流”“资金流”“发票流”三流合一。子分公司的业务核算将受到影响,难以实现独立核算。

三、建筑施工行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增值税有价外税、以票控税等特点,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涉及到业务承接、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筑施工行业必须树立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和抵扣的观念,从多个角度积极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挑战。

(一)调整原有的经营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应逐步将挂靠经营转变为自主经营,培养配备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建立自己的施工队伍,异地经营则可采用总公司直管项目部的模式。自主化经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合法有效地取得发票,及时足额抵扣进项税额,提高抵扣率,降低税负。建筑施工企业应梳理现有的业务,明确涉及增值税的业务,包括上下游和日常经营等。上游环节,应对现有供应商进行分析,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合作方,确保交易方提供真实、准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供应商是小规模纳税人,则应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在价格上给予足够的优惠,以避免因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造成的经济损失。建议建筑施工企业将常用的“甲供材”方式改为签订建设方、建筑施工企业和供应商三方协议,供应商给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可抵扣的进项税发票,总包方开具同样金额发票给建设方,作为工程款的一部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负。下游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可与建设方协商,对于2016年5月1日以前的工程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开票计税。虽然征收率为3%,与营业税一致,但是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按不含税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计税,实际税负仅为2.91%,选择简易计税办法可达到减税效应。

(二)加强发票管理。增值税的计税特点决定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比营业税发票更为复杂和严格,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不规范会直接带来税务稽查的风险,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还会面临刑事责任,因此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从取得、开具、保管、申报等各个环节加强监控。首先,企业可通过实行统一的合同签订、采购制度和收付结算制度,确保“货物、劳务及服务流”“资金流”“发票流”三流一致,防止虚假采购行为的发生,从而规避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其次,企业需设定付款报销的时限,以保证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在发票开具180天内抵扣认证。

(三)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资期间。“营改增”后,企业购入的固定资a、设备等已纳增值税可凭票抵扣。建筑施工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不仅可以节省作业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企业扩大运营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机械作业水平的提高能够减少施工重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保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但由于投资固定资产的开支会较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税负,企业应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资期间,以避免税负大幅波动,例如在资本开支较高的阶段,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额度大大增加导致企业税负过低,而大规模投资期结束后,企业税负过重。企业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时间的投资,以实现税负和利润的最优化。

(四)加强与决策部门沟通,推动“营改增”顺利进行。由于“营改增”在总体达到减税效应的同时,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税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减轻“营改增”对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冲击,政府会相应制定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应时刻关注税收政策动向,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于业务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应积极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沟通,争取国家相关财政扶持,以便在此次税收改革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S].财税[2016]36号,2016.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17号,2016.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关劳务派遣服务、收费公路通行费抵扣等政策的通知[S].财税[2016]47号,2016.

[4]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准备工作的通知[S].建办标[2016]4号,2016.

[5]巩建信,王传彬.建筑业“营改增”问题及对策分析探讨[J].商业会计,2016,(11).

[6]万建国,韩菁,王懿.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应对[J].财会月刊,2015,(21).

[7]闫霞.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8]杨丽峰,杨亦民.“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6).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篇(11)

建筑行业竞争激烈,想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团队必须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总结传统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保障建筑管理有效进行。但现存建筑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漏洞问题,将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帮助提升管理任务完成质量。

1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管理的相关规范缺失

首先是建筑管理任务开展期间并不能得到规范,工作人员按照自身经验来进行,管理前也缺乏规划,造成建筑管理混乱,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任务大,有时还会涉及到分包工程,对于该部分项目的管理很难进行。缺乏规范性是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基层工作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差,如果不能得到体制的约束,很难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质量。建筑管理还包括施工质量监管,招投标环节控制,现实工作任务开展期间,上述内容往往是同时进行,并且并没有在体系上展现出差异,增大了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隐患。

1.2建筑管理体制不完善

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是建筑管理开展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管理制度中只是对整体流程进行约束,并没有细致到细节中,致使建筑管理任务难以进行。工程企业的内部管理要结合市场需求标准来进行,受体制特征影响,所制定的管理计划并没有结合市场调查来进行,久而久之,造成管理计划与实际需求脱轨。体制有待完善在建筑工程行业普遍存在,虽然建筑管理已经得到了重视,但从传统管理制度向新的管理制度过渡时,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在管理人员的匹配上也存在不足之处,项目负责人与基层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制度在施工期间得不到落实,最终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

1.3建筑人才管理的问题

工程施工期间,人才流动性大,甚至在项目进行中也会有人员离去,增大了施工风险性。建筑人才需要通过国家统一举行的上岗考试,才能参与到施工建设职工。目前针对员工技能审核管理松散,甚至存在虚假证件,无证上岗的情况。这一人才管理现状限制了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虽然工程施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如果得不到人才保障,必然会出现建筑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

1.4管理部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

建筑管理涵盖内容众多,在管理期间如果不能对这些任务进行详细划分、落实到基层,那么所开展的建筑管理便是无效的。各部门在开展任务时缺乏沟通,存在重复部分,浪费了管理资源,随着建筑工程的深入进展,管理任务也会以此而增多,原有的分工方式便显得措手不及。分工不规范对责任追究影响重大,工程建设期间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很难理清责任归属。就目前的形式分析,建筑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需要严格整顿。

2针对建筑管理存在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

2.1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关规范

项目管理任务开展期间,需要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并加强在基层中落实。建筑管理得到规范后,工程确立各个流程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约束。对管理任务开展形式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遗忘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结合市场调查结果来制定计划,如果在工程建设阶段,出现与管理体系冲突的情况,可以通过探讨来优化制度,解决现实问题。

2.2健全建筑管理体系

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时,要考虑工程的特征,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制度完善的同时人力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借鉴经验。针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消极因素,也要及时的引导,这样可以降低岗位流动性,为建筑工程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2.3加大建筑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技术不断进步,人们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不断与时俱进,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不断更新。要聘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或其他形式的培训。多举办管理经验的交流座谈会,由各个项目负责人对本项目管理经验、心得进行介绍,交流成果提高管理效率。

2.4创新和细化管理形式

加强细节管理,对总的管理任务进行划分,落实期间考虑工作人员执行能力,这样所开展的管理工作才更具有实际意义,施工期间遇到的风险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企业中的运用也逐步深入和扩大化,例如对于建筑企业的工期进度控制、造价管理、质量与安全控制等方面,利用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管理软件促使管理形式更加精细化。众多项目的管理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对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技术标准。施工工艺要严格符合相关标准,严把质量关有效地克服项目管理的漏洞。

2.5加强进度管理

建筑企业要加强建设一支科学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队伍或在工程项目开始前选择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进行合作。对于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人员需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尽量固定工作人员,减少人员的流动性,以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及激发出管理人员在工程管理中的潜能与才能。完善项目工程进度的管理跟踪制度,以经理为责任制中心,并将具体任务责任范围落实到个人,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采取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强化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整体团队凝聚力以加强人员能定期定质地完成建筑工程的建设。

2.6加强成本管理

1)完善建筑项目中成本预算的审核制度。审核人员在对项目负责人呈报上来的成本预算方案进行审核时,应该到现场对实际情况进行考查核实,对那些多报或少报的成本进行控制或追加预算,以保障成本预算金额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2)更新企业的成本预算观念,加强对预算执行分析的宣导,使整个建筑行业都能高度重视建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这一重要环节,并落实好这一环节的操作。3)加强对预算执行分析后发现的差异性问题的及时处理,对于那些差异性较大的,也就是严重超标的预算执行,必须马上进行对策的商讨,找出最佳的补救方案来最大程度挽回成本的损失。并对原先的预算执行操作进行调整或预算方案的重新制作,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行业应用范围极其广阔,包括房屋建筑、商务楼盘、住宅、桥梁以及公路建设等。由于建筑业的广泛存在,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管理问题。基于此,对目前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阐述和说明,以减少在日后的建筑管理中出现同样的问题,提高建筑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